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课 绘制个性图形

第五课 绘制个性图形

第五课 绘制个性图形
第五课 绘制个性图形

第5课绘制个性图形

我想在文章中绘制一个心形图形,呼吁大家都来关注环境保护!

嗯,我也想画出小昆虫,让大家看到她们可爱有趣的一面。

利用word自带的“形状”,可以绘制或组合成我们想要的图形。

一绘制形状

Word提供了丰富的“形状“,利用它们可以轻松绘制出线条、基本形状、流程图、标注等,利用这些形状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图形。

做一做

绘制爱心图形,设置形状填充为红色,形状轮廓为黄色。

做一做

给“心形”添加文字“爱”,并对文字进行相应设置。

二组合图形

我们还可以灵活利用多个形状拼出简单的图形,就像在”画图”一样方便。

做一做用多种形状绘制、组合瓢虫。

组成图形的形状还都是各自独立的,移动其中一个就会破坏图形的整体效果。我们可以使用“组合”操作时图形成为一个整体。

做一做

将拼成瓢虫所有形状组合。

挑战自我

利用多种形状,绘制一幅你喜欢的图形并组合。

三插入文本框

我们在制作手抄报时,常将文字分成不同的板块,使整体布局更加灵活。在Word中使用文本框也可以实现这种效果。在文本框中不仅可以放置横排或竖排的文字,还可以插入图片、艺术字、图表等。

做一做

在文档中插入一个文本框,输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试一试

对文本框的“形状填充”“形状轮廓”和“形状效果”进行相应设置。

议一议

文本框有哪些类型?使用文本框有哪些优点?

挑战自我

编辑一篇文档,根据文档主题与内容,合理运用图片、艺术字、形状、文本框,使文档结构清晰,版面美观,布局合理。

人教新课标版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评课稿

《认识图形一》评课稿 本组张振中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的结构合理,教学层次比较清晰,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安排也是比较合理的。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寓教于乐。课的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搭积木开始,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物体,并通过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实物和让学生或观察或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很好的切入了知识的生长点,从“体”描“形”,从三维到二维,使学生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实物、画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

体上”。 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充分利用直观物体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第三、让学生在发现中感知,在比较中体会,在实践中运用。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还是努力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第四、采用多种类型练习,注重知识的巩固与延伸。这节练习从观察到操作,从说到做,很好的巩固了对这几种图形特征的内化。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张老师才工作不久,还缺乏一些教学经验。应该说课的设计、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应用都还是不错的,这可能就年轻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优势吧。但在课堂教学应用与教学机智方面还存在稚嫩的方面。比如: 1、教师的语言太多,语速太快,给人一种迫不及待的走教案的感觉。尤其是低年级教师,语速要慢,吐字清晰,适时配合肢体语言的讲解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从搭

绘制基本二维图形(第二篇)

点的绘制 1、点的绘制在绘制下选择点或者是在工具条上面找点的图标 2、点的类型:单点快捷键po 多点(只能按Esc键结束)工具条上的点 定数等分(将一条线段分为几等分,画直线的方法是按键盘上的F8) 操作方法:A、在视图中创建一根线段,选择 线段 B、选择绘制下的定数等分 C、在命令行中输入要分的段数, 按回车 D、在格式下选择点样式,方便观 察点 定距等分(将一条线段按设置的距离进行测量) A、在视图中创建一条线段 B、选择绘制下的定距等分 C、在命令行中输入每两点之间要 设置的距离,按回车 D、在格式下选择样式点 3、工具行中的点和点类型中的多点一样 坐标系(精确的绘制图纸利用坐标系) 世界坐标系:打开CAD时,左下角没有经过任何改动的坐标成为世

界坐标系 用户坐标系:根据绘图的需要可以放置到任何的位置上,位置发生了变化,目的是方便我们绘制图纸 直线的绘制 一、位置:1、绘图——直线 2、快捷工具栏中的直线图标 二、创建方法:单机鼠标左键创建第一个点,连续单击可以创建其它 的点 三、 闭合:按键盘上的C键,然后回车键,创建一条闭合的曲线 放弃:按键盘上的U键,然后回车键,创建一条开厂的曲线 四、删除所有的曲线,按ctrl+A全选,然后按删除键删除 五、结束点的方法:1、点击鼠标右键,单击确认 2、直接按回车键,结束操作 3、按Esc键结束操作 六、精确定位 在命令行输入精确的数值,按键盘上的回车键就能精确定位CAD中的正负号,并不代表正反,表示向相反方向移动的多少距离 七、输入数值,在输入半角号,在输入数值,创建第一个点 如60<30,意思是距离坐标原点距离为60,与X周方向的夹角为

图形的运动 评课稿

《图形的运动----平移》评课稿 刚才肖凤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伟大的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肖凤老师采用了导学案中的“导+教”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利用导学单“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建构过程,并让学生利用平移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更让学生领悟了“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及“转化”的数学方法。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 一、创设情景,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课始,肖凤老师让学生观察几张图片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再同过观察一些物体运动的图片,如拉门,推拉窗户,升旗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现象。用动作表示,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发现平移的特点,从而导出课题使整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拉开帷幕。把抽象的概念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为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不仅强化了对平移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 二、巧妙突破识别平移距离的难点。知识的本质是活动。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十分重要的是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看图识别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了几格,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误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因此,肖凤老师分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肖凤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小树向左平移7格和向上平移5格的图形,让学生活动单填完整,并想一想是怎么数出不同方

《认识面积》评课稿1

《认识面积》评课稿 海宁路小学杨宝华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海宁路小学的杨宝华,首先感谢北戴河区进修学校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我校闫强军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闫老师较准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闫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呼唤“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闫老师在导入环节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生生击掌,师生击掌引入教学,学生兴趣高涨。加上闫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这样的课堂气氛令人感觉轻松愉快,课堂成为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亮点二:注重“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闫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水立方、天池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亮点三: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闫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涂一涂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闫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篇一:《图形的旋转》评课稿《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图形的旋转》这一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先对本节的说课进行简要评析。老师的说课课件制作新颖,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她的说课自然流畅,内容充实。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详细地从教材、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解释了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操作方法;介绍了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预设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准备了应对策略。把备课中的隐性思维过程及其理论根据详实地表述出来。 我再对本节的讲课进行评析。本节课李老师有很强的教学功底,教学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简洁明了,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拨适时到位。本节课对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具体、全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恰当,主次分明,抓住了主要矛盾。 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合理、实用,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特点。能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选用教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法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教法符合学法。与学法相适应。能够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指导,可以达到的不同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程序的设计比较科学,能达到教学目的。授课内容科学、正确,

注重了思想教育。教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并且注重难点的突破。纵观李老师的教学过程,有如下亮点: 1、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本课从孩子熟知的生活中的旋转入手,导入新课,这样有利于聚拢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对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然后通过“赏旋转、识旋转、辩旋转、练旋转、画旋转、用旋转、理旋转”进行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加深对旋转的认识,同时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新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课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感性的经验,每个活动都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铺垫作用。在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都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做”数学。教师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 2、注重由浅入深的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 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 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节课上老师非常准确地把握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她的思路清晰,老师和学生一起动起来,用手臂、肘通过转动让学生掌握表述旋转问题时注意三要素,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三要素:旋转点、旋转方向、旋转度数,我想学生肯定记忆深刻,掌握牢固。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李教师在学习了旋转的定义和三要素后,在设计了“辩旋转”和“练旋转”两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运用新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画旋转”

《认识图形》听评课记录

《认识图形》的听课评课记录 文昌新屯中心小学乔培林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 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

(完整版)第二章AutoCAD二维图形的绘制

第2章 AutoCAD二维图形的绘制 绘制二维图形是AutoCAD的主要功能,也是最基本的功能。二维平面图形的创建比较简单,是整个AutoCAD的绘图基础。因此,只有熟练掌握二维平面图形的基本绘制方法,才能够更好地绘制出复杂的图纸。 2.1 图形界限和单位 2.1.1 设置图形界限 1.功能:设置图形绘制完成后输出的图纸大小。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在打印时出错,绘图界限需要确定两个二维点的坐标,这两个二维点分别是图纸的左下角和右上角。 2.执行方式: 菜单栏:【格式】→【图形界限】 3.操作步骤: 将绘图界限范围设定为A4图纸大小(210mm×297mm) 操作方法: 命令含义: 命令:limits 执行命令 限界关闭:打开(ON)/<左下点> <0,0>:0,0设置绘图区域左下角坐标 右上点<420,297>:297,210 设置绘图区域右上角坐标 重复执行limits命令快捷键【空格】重复执行命令限界关闭:打开(ON)/<左下点> <0,0>:ON 打开绘图界限检查功能 4.选项含义和功能说明如下: 关闭(OFF):关闭绘图界限检查功能,绘制图形不受绘图范围的限制。 打开(ON) :打开绘图界限检查功能,如果输入或拾取的超出绘图界限,则操作将无法进行。 5.注意: (1)在CAD的命令中“< >”代表默认值或上一次使用过的数值,如果尖括号中设定的值与所输入值恰巧一致,可以通过空格键确认来省略操作步骤。 (2)标准图纸规格,如图2-1所示(单位:mm)

2 AutoCAD 2010实用教程 宽×高1189×841 841×594 594×420 420×297 297×210 图2-1 A0-A4图纸规格 2.1.2 设置图形单位 1.功能:用于设置绘图单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绘图的单位类型和数据精度。 2.执行方式: 菜单栏:【格式】→【单位】 命令行:Units(UN) 3.操作步骤: 执行【单位】命令,系统将弹出如图2-2所示的图形单位设置对话框。 图2-2 绘图单位对话框 2.2 辅助功能 在绘制图形时,通过移动光标来指定绘图位置往往很难精确定位。因此,要精确定位必须使用坐标或捕捉工具。灵活运用捕捉工具,可以提高绘图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AutoCAD提供了对象捕捉、对象追踪等绘图辅助功能,通过设置来快速、精确地绘制图形。 2.2.1捕捉与栅格 在绘图的过程中,经常要指定一些特征点,例如端点、中点、圆心和两个对象的交点等。如果只凭手动来拾取,不可能准确地找到这些点。AutoCAD提供了对象捕捉功能,可

《图形的平移》评课稿

《图形的平移》评课稿 “图形的平移”青岛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平移的实质,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美。学生在三年级学生就初步感知了平移,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通过实例,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图形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今天听了石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感触,整节课设计合理,多种形式探究平移的特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听了石老师的这节课,能看出石老师对本节课的的精心准备和精心设计。在本节课中,石老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并结合学生自身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平移,从中把握发现平移的特点,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有效地构建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使感悟与认知共生。本节课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石老师从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汽车是如何运动的,同时让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平移现象:升降电梯、推拉窗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自主地学习和理解平移现象,这也充分地实现了“数学生活化”“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思想。体会到数学就 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和情感,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合适的情境。 二、注重操作,在交流中感悟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在教学中李老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是图形在方格图中向哪里平移几格是本节课的难点,石老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自我表现的机

认识图形听评课记录

《认识图形》的听课评课记录文昌新屯中心小学乔培林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

“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

五年级数学《图形的平移》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图形的平移》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图形的平移》评课稿 “图形的平移”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的内容,“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平移的实质,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美。学生在三年级学生就初步感知了平移,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通过实例,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图形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感触,整节课设计合理,多种形式探究平移的特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听了李老师的这节课,能看出李老师对本节课的的精心准备和精心设计。在本节课中,李老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并结合学生自身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平移,从中把握发现平移的特点,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有效地构建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使感悟与认知共生。本节课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李老师从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观察

汽车是如何运动的,同时让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平移现象:升降电梯、推拉窗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自主地学习和理解平移现象,这也充分地实现了“数学生活化”“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思想。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和情感,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合适的情境。 二、注重操作,在交流中感悟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在教学中李老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是图形在方格图中向哪里平移几格是本节课的难点,李老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的活动中去。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兴趣特别高昂,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 三、多种教学手段巧妙运用,相得益彰。 在教学中本课将黑板、学具、电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巧妙地应用于教学全过程。操作作为一个主旋律萦绕于本节课的教学之中。 总之,本节课,李老师重视学生的感悟认知,提供大量感性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使学生经历自主观察——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评课记录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记录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李老师设计的是一堂更加开放、活泼、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以及他们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李老师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或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情形,最终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通过听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李老师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玩一玩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李老师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通过本节课,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一年级倪老师的一节课《认识图形》,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图形与几何”的开始,通过观摩,领悟到了倪老师的很多教学理念,学习到了许多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 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用书后的关盘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对它进行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本节课中,倪老师就是以此为依托,从而展开教学活动,极大地方便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进行建模,提高了课堂实效。 2、练习设计富有童趣,学生积极性较高。 有效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可能会在经历了新知学习之后对接下来的练习活动感到疲倦。但是在本节课中我们丝毫看不到学生的疲倦,相反的却是越来越感受到学生的热情,这与倪老师巧妙的练习活动设计是分不开的。 商榷之处:本节课可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本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意识还不够强,我认为还要更多的从现实生活中去找一些模型让学生去充分感受,停留在画面上的立体图形与现实中的立体图形在学生感知上我觉得还是有差别的,这样也便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

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寓教于乐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 (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在教学中老师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老师在多媒体那里出示小火车、摩天轮、木马等图片。让学生说出哪种是平移现象,哪种是旋转现象。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了解得更深刻。 (二)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老师让学生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学生自己作为旋转体来体验这一抽象概念,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通过操作、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

(三)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同时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小组合作,一起探究。利用多媒体的优越便捷,清楚地演示出平移的过程,通过数格子的方法证实俩只蚂蚁推面包时走得一样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理解,在感受美的同时,也了解到平移与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在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上课老师从生活入手,运用学生常见到的物体运动现象来进行辨析;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通过欣赏感受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悟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所在。 在平移和旋转一课中,老师注重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探索问题;与同伴交流中得出结论,尝试获取成功的喜悦。同时,老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节的知识,有效地解决了难点环节,真是“润物细无声”。

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一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

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1、在组织学生想办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给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

第2章Mastercam二维图形绘制

第2章Mastercam二维图形绘制 第2章绘制2D图形 |绘制1992.1点 |绘制1992.1.1一般点 |绘制和抓取199点是绘制其他2D图形甚至3D图形的基础选择 命令。在 → → 工具栏上,可以找到11种定义点的方法,如图2-1 所示(如表2-1所示)。输入时,系统默认使用任何方式创建点,您可以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然后,可以根据定义方法在绘图区域中创建点像素。点在二维视图的图形屏幕上用“+”表示,在三维视图的图形屏幕上用“*”表示。 图2-1创建下拉列表框 表2-1点输入子菜单选项描述 点类型描述操作在自动绘制工具条中输入点的坐标图例坐标输入,直接输入坐标原点,创建坐标原点,通过捕捉已知弧选择中心点(弧中心),选择用于生成圆心点以生成已知对象(根据端点鼠标在端点一端选择的位置),通过分别选择两个中间对象,生成它们的实际交

点或假想交点,选择和选择中点,生成已知对象的中间点,捕获已经创建的点选择相对值以选择和选择现有点,选择P1点,输入以相对坐标形式创建的点选择P1点,输入象限创建一个最接近圆弧和工作坐标轴x的实际交点的点,在选定的对象像素上创建一个最接近光标的点,使用鼠标创建任意草图点选择,在图形中选择一条直线选择线,可以在绘图区域的任意位置直接单击圆弧或样条线来生成相切捕捉,并选择圆或圆弧的相切点来选择对象。选择相切圆弧是在绘制切线或圆弧并垂直绘制的状态下选择垂直像素的唯一方法。选择垂直像素捕捉点 1.1.2特殊点和绘制 特殊点的绘制方法见表2-2 表2-2特殊点绘图说明操作图例类型选择构图(C)→点(P)→分段绘图点(S)命令,选择一个点图像,沿直线、圆弧或样条曲线构造一系列等距点,在功能区的(距离)文本框中输入指定的距离,将距离等分。或者在功能区的(段)文本框中输入段数,并将其分成固定数量的相等部分\ \相等数量的点(段)样条曲线节点(节点生成样条曲线的点样条)选择合成(C)→点(P)→绘制节点(N)命令。选择一条样条曲线,选择合成(C)→点(P)→动态绘图点(D)命令。选择对象后,屏幕上会显示一个标有点的箭头,并将其移动到适当的位置。沿已知对象单击,使用动态绘图点选择方法生成一系列点,用于构建网格状阵列点。您可以定义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由网格点绘制的网格点的数量,以及每个方向上网格点的距离。您还可以指定图形区域中点的位置和角度,并选择构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寓教于乐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

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1、在组织学生想办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给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 2、在教室中的实物上找图形时,如果能从教室里拓展到室外,那么一定会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练习的设计中,没有很好地对学优生进行更进一步在发散思维的提高培养。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组的三位老师仔细地进行了一下反思,我们发现在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按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面我们做得还不错,但是如何真正地体现活动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们组下一个教研的重点。

02 绘制基本二维图形(新)

第二讲绘制基本二维图形 教学任务: 1、基本图像的创建、参素修改,要求熟练参数选择 (1)直线:Line(L) 操作方法示例 ●下拉菜单:【绘图】/【圆】 ●工具栏按钮: ●命令行:circle ●快捷命令:c 【练习】:设置图形界限,建立图层,利用直线命令绘制图形,数据如下。 注意:沿某一方向绘制一定距离线段的方法。 (2)构造线:Xline 构造线是指在两个方向上可以无限延伸的直线,通常用作绘图的辅助线。 ●快捷命令:xl (3)圆:Circle (4)圆弧:Arc 【练习】:利用直线和圆弧命令绘制平面门图形,数据如下,须建立图层。 【练习】:绘制梅花,数据如下,须建立图层 命令: a (绘制圆弧1) ARC 指定圆弧的起点或 [圆心(C)]: 140,110 指定圆弧的第二个点或 [圆心(C)/端点(E)]: e 指定圆弧的端点: @40<180 指定圆弧的圆心或 [角度(A)/方向(D)/半径(R)]: r 指定圆弧的半径: <正交关> 20 命令: a (绘制圆弧2) ARC 指定圆弧的起点或 [圆心(C)]:(直接点击P2)

指定圆弧的第二个点或 [圆心(C)/端点(E)]: e 指定圆弧的端点: @40<252 指定圆弧的圆心或 [角度(A)/方向(D)/半径(R)]: a 指定包含角: 180 命令: a (绘制圆弧3) ARC 指定圆弧的起点或 [圆心(C)]:(直接点击P3) 指定圆弧的第二个点或 [圆心(C)/端点(E)]: c 指定圆弧的圆心: @20<324 指定圆弧的端点或 [角度(A)/弦长(L)]: a 指定包含角: 180 命令: a (绘制圆弧4) ARC 指定圆弧的起点或 [圆心(C)]: (直接点击P4) 指定圆弧的第二个点或 [圆心(C)/端点(E)]: c 指定圆弧的圆心: @20<36 指定圆弧的端点或 [角度(A)/弦长(L)]: L 指定弦长: 40 命令: a (绘制圆弧5) ARC 指定圆弧的起点或 [圆心(C)]: (直接点击P5) 指定圆弧的第二个点或 [圆心(C)/端点(E)]: e 指定圆弧的端点: (直接点击P1) 指定圆弧的圆心或 [角度(A)/方向(D)/半径(R)]: a 指定包含角: 180 (5)圆环:Donut (6)椭圆和椭圆环:Ellipse (7)矩形:Rectang(rec) (10土木1班第3讲) (8)正多边形:polygon (9)点:Point:注意点样式的设置——格式/点样式(10)定数等分:divide;绘图/点/定数等分 (11)定距等分:Measure;绘图/点/定距等分 【练习】:绘制简易楼梯平面图,数据假定,须建立图层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图形的旋转》这一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先对本节的说课进行简要评析。老师的说课课件制作新颖,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她的说课自然流畅,内容充实。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详细地从教材、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解释了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操作方法;介绍了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预设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准备了应对策略。把备课中的隐性思维过程及其理论根据详实地表述出来。 我再对本节的讲课进行评析。本节课李老师有很强的教学功底,教学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简洁明了,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拨适时到位。 本节课对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具体、全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恰当,主次分明,抓住了主要矛盾。 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合理、实用,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特点。能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选用教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教法符合学法。与学法相适应。能够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指导,可以达到的不同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程序的设计比较科学,能达到教学目的。授课内容科学、正确,注重了思想教育。教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并且注重难点的突破。 纵观李老师的教学过程,有如下亮点: 1、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本课从孩子熟知的生活中的旋转入手,导入新课,这样有利于聚拢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对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然后通过“赏旋转、识旋转、辩旋转、练旋转、画旋转、用旋转、理旋转”进行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加深对旋转的认识,同时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新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课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感性的经验,每个活动都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铺垫作用。在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都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做”数学。教师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 2、注重由浅入深的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 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节课上老师非常准确地把握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她的思路清晰,老师和学生一起动起来,用手臂、肘通过转动让学生掌握表述旋转问题时注意三要素,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三要素:旋转点、旋转方向、旋转度数,我想学生肯定记忆深刻,掌握牢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