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总结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护理要点。方法: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脑心综合征、尿潴留和泌尿系感染、便秘等患者分别采取相关护理措施。结果: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208例并发症中,除3例未愈外,其余均治愈。结论: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预防和护理对策,可有效防治并发症发生,促进病人康复。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症;护理

急性脑血管意外是老年人常见病,主要以脑出血、脑梗死为主。脑血管病因长期处于昏迷或瘫痪状态,生活不能自理,恢复过程长,易发生并发症,加重病情或危及生命,现将3年来对本病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410例,男239例,女171例;年龄60~86岁;经CT检查诊断,其中脑梗死291例,脑出血119例,其并发症详见表1。

表1 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症(略)

2 观察与护理方法

2.1 上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病人在应激状态下,由于内环境的严重紊乱,使体内交感神经分泌儿茶酚胺增加,导致胃肠粘膜血管强烈收缩,局部血流量锐减,胃肠粘膜细胞缺氧,屏障作用受到严重损害,常发生广泛胃粘膜糜烂和出血,其发病率为14.6%~15.8%[1],临床表现多在发病2d或数天后出现,主要为呕血或呕咖啡色胃内容物和便血。护理:①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患者呈血压下降,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呃逆频繁,烦躁不安,预示可能发生消化道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及早治疗,同时观察呕吐物颜色及量,估计出血程度并作好记录。②胃出血早期常禁食,出血严重者行胃肠减压,随时送检胃液,查PH值及隐血情况,予冰盐水洗胃,并在胃管内注入凝血酶、制酸剂,注入药物前,要抽空胃内容物,使药物与胃粘膜充分接触,达到止血目的,出血停止者给流质饮食。发病48h后病人不能进食者可进行鼻饲米汤、牛奶交替少量多餐,每次100~150ml,2~3h 1次,以中和胃酸,防止胃酸过多刺激胃粘膜加重溃疡。③胃出血≥60ml即可出现黑便,每天记录呕血、黑便量及从胃管内抽出的咖啡色液体量,估计患者的出血情况,定时检测血压、脉搏变化,严防失血性休克发生,对出血量较多或贫血明显的患者,应积极做好输血前准备,必要时给予输血治疗。④重视心理护理,本病来势凶险,清醒病人留置胃管会增加病人的痛苦、恐惧与焦虑情绪,

而失语患者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会更加急躁,对康复十分不利,因此,给予关心体贴十分必要,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和个体差异施行个体化护理,耐心向病人解释留胃管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方法。对失语患者要利用手势等体语与患者沟通,稳定其情绪,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2.2 肺部感染:个别病人由于过去有支气管炎,或其他肺部疾患。发病后机体免疫力下降,再加上卧床肺活动量减少,咳嗽无力,痰液及分泌物排出不畅,特别是昏迷程度较深的病人,咳嗽及吞咽反射均减弱或消失,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沉积于肺,很易发生肺部感染。临床表现可见不同程度的发热,心率增快,呼吸加快,咳嗽及痰量增多,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护理:①积极做好口腔护理,应及时协助清洁口腔,在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②勤翻身,多拍背,作好体位引流,鼓励咳嗽。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及时吸痰,防止窒息,如呼吸道阻塞不畅,应及时考虑气管切开术,并做好术前和术后护理。

④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做好痰细菌培养及药敏,为正确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⑤机体抵抗力差的可酌情输血浆配合治疗。表2 脑血管病并发症治疗效果(略)

2.3 脑心综合症:脑血管意外病灶直接损害下丘脑,强烈刺激植物神经中枢,神经体液调节紊乱,出现一系列强烈的应激反应[2]。护理:①认真询问病史,仔细观察病人有无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应注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文化水平、心理状态及对介入治疗的认知程度。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 3.评估患者有无造影剂过敏及凝血功能障碍。 4.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二、护理措施 1.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意外或并发症,征得家属的理解和签字同意。 2.遵医嘱术前用药并行碘过敏试验,做好各项化验检查:如血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D-二聚体等。 3. 准备沙袋、心电监护、注射泵、造影剂等用药。 4.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尽量减少穿刺,防止出血及淤斑。 5.遵医嘱备皮,手术前一日沐浴、更衣;遵医嘱留置导尿管、心电监护等。 6.遵医嘱禁食、禁水、禁药:局麻者4~6小时,全麻者9~12小时。 7.遵医嘱给药,并调节输液速度和记录给药时间、剂量等。 8.严密监测术中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出现病情变化立即配合抢救。 9.注意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如有无语言沟通障碍、肢体运动及感

觉障碍;有无寒战、高热等不良反应;有无皮肤受压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0.遵医嘱输氧和心电监护。 11.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 12.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根据医嘱要求控制血压在目标范围内;密切观察患者四肢活动、语言状况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并与术前比较,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13.密切观察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和肢体远端皮肤颜色、温度等,防止动脉栓塞;观察局部有无渗血、血肿,指导患者咳嗽或呕吐时按压穿刺部位,避免因腹压增加而导致伤口出血。 14.术后平卧,穿刺部位按压30分钟后加压包扎或 Ikg沙袋压迫 6~8小时,穿刺侧肢体取伸展位继续制动2~4小时。穿刺后8小时左右可行侧卧位,24小时内卧床体息、限制活动。 15.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药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观察有无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有无发热、皮疹、哮喘、恶心、腹泻等药物不良反应。 16.预防颅内高压、脑血栓形成、颅内血管破裂出血、急性血管闭寒、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17.卧床期间协助生活护理,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术后休息2~3天,禁忌头颈部按摩,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和剧烈运动,防止球囊或钢圈脱落移位。 18.无麻醉反应可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

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急性脑血管病起病急,病情危重,太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其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复发率较高,在我国分别为:219/l0万,719/10万,116/10万及80%、41%[1]。主要以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及脑出血为主,起病后多造成肢体瘫痪,影响语言及大小便功能。719/lO万,116/lo万及80%、41%川。目前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其后遗症发生率高,在存活者中.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话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来,国内学者主张发病后应尽早进行康复锻练,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致残牢.提高生活质量[2]。除了急性期应积极药物治疗外,护理工作格外重要。 1临床资料 本组为我院2005年1月一2009年1月收治的158例患者。男97例,女59例;年龄36—77岁,平均58.7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脑梗塞96例,脑出

血62例。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脑梗组轻型56例,中型26例,重型14例;脑出血组轻型19例,中型25例,重型18例。全部病例给以静脉输液、应用脱水剂、神经细胞活化剂等治疗,部分患者给予高压氧治疗,合并其他病症者给对症治疗。住院15—38d好转后回家康复治疗。 2护理措施 2.1病情观察: 2.1.1生命体征的监测①意识、呼吸、血压、脉搏,通过与病人对话,观察角膜反射,针刺皮肤或压眶上神经等来判定病人意识障碍程度。重症病例意识障碍严重,可通过刺激而判断。急性期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颅内压明显升高的病人可有呼吸循环及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如血压过高或突然下降,均是病情加重表现,对血压升高病人,应注意使用降压药物要适量,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在21.3kPa以上,以防止引起脑供血不足。由于昏迷可伴呼吸功能障碍,早期呼吸深而慢;病情进展,呼吸中枢严重受损,出现不规则呼吸。早期血压代偿性增高,脉搏缓慢而充实,随病情好转,血压可下降至正常,脉搏恢复正常;如48h内血压下降或脉率不升、节律不齐,考虑病情加重,应及时观察分析、正确判断、及时报告。②瞳孔及颈部抵抗程度:出现一侧瞳孔散大。颈部强直,说明颅内压增高。而颈部抵抗双侧瞳孔针尖大小为脑桥出血,当双侧瞳孔散大时多提示严重缺氧或中枢性衰竭。若双侧瞳孔显著缩小,是桥脑出血的体征。瞳孔忽大忽小,提示有脑疝先兆。瞳孔的变化还可提示昏迷的程度。

老年痴呆症的护理

老年痴呆症的护理 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 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指的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视空间辨认、情绪等方面的障碍。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或逆转疾病进展的治疗药物。 症状分期及表现 第一期:遗忘期。此期表现为特别健忘,计算能力、认识能力和定向障碍,活动范围减少,但尚能保持日常生活能力,基本上不需要别人帮助。此期是本病持续最长的一期。 第二期:精神错乱期。此期痴呆症持续加重,个性人格改变明显,日常生活已难自理,需他人帮助。 第三期:痴呆期。患者严重痴呆,处于完全缄默、卧床、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状态。常伴有恶病质、肌强直和大小便失禁。 护理措施: 1. 心理护理要注意尊重病人,对老年痴呆病人发生的一些精神症状和性格变化,如猜疑、自私、幻觉、妄想,家人应理解是由疾病所致。要理解,宽容,给予爱心。用诚恳的态度对待病人,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对于病人的唠叨不要横加阻挡或指责。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有些不能满足应耐心解说,切忌使用伤害感情或损害病人自尊心的语言和行为。 2. 饮食护理一日三餐应定量、定时,尽量保持病人平时的饮食习惯,老年痴呆患者多数因缺乏食欲而少食甚至拒食,直接影响营养的摄入,要选择营养丰富、清淡宜口的食品,荤素搭配,食物温度适中,无刺、无骨,易于消化。保证其吃饱吃好,对吞咽有困难者应给以缓慢进食,不可催促,以防噎食及呛咳。对少数食欲亢进、暴饮暴食者,要适当限制食量,以防止其因消化吸收不良而出现呕吐、腹泻。 3. 安全护理对中、重度痴呆患者要处处事事留意其安全,最好时时处处不离人,随时有人陪护。做好“六防”:防自我伤害;防跌伤骨折;防意外事故;防药物中毒;防病人走失;防恶习非命。 4. 日常照顾培养和训练痴呆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保障病人生活上的需求,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延缓智能衰退。对轻度痴呆的老人,要督促患者自己料理生活,如买菜做饭、收拾房间、清理个人卫生,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安排一定时间看报、看电视,使患者与周围环境有一定接触,以分散病态思维,培养对生活的兴趣,活跃情绪,减缓精神衰退。对卧床不起患者,必须给予护理,清洁口腔,要定时给患者洗澡、洗头,要勤换衣服。出现大小便失禁要及时处理,清洗干净,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感染及褥疮。瘫痪的病人要加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防止关节挛缩、肌肉强直。 5. 晚间骚扰及四处徘徊护理:①在睡觉前让患者先上洗手间,就可避免半夜醒来。②不要让患者在白天睡的过多,给予患者多一点体能活动。③患者徘徊需专人陪护。④如果患者以为是日间,切勿与之争执,可陪伴患者一段时间,再劝说患者入睡。⑤患者有时会自以为失去了东西而四处找寻,所以最好是把他们常用的物件放在显眼的地方。

脑血管意外及后遗症干预随访方案

脑血管意外及后遗症 随访健康宣教建议内容模板 凡涉及以下ICD-10编码的诊断,均需要按照随访方案要求进行随访。 I69 脑血管病后遗症 I64 中风 I69.051 蛛网膜下出血后遗症 I69.101 脑出血后遗症 I69.301 脑梗塞后遗症 I69.451 出血或梗死中风后遗症在其他方面未特指 I69.452 脑卒中后遗症 I69.801 脑血管病后遗症 I69.802 脑血管病恢复期 I69.803 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症 I69.851 脑血栓后遗症 对应不同的病种,选择相适宜的健教干预内容。 1、按医嘱定时、定量服用,不宜自作主张,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2、在饮食上必须吃低脂、低盐(每天的食盐量不能超过2g,约一小牙膏盖)、低胆固醇(胆固醇含量多的食物有:蛋黄、动物脑、动物肝肾等)、丰富维生素的饮食。少食动物脂肪、甜食。多食清淡食物,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鱼虾类。 3、发病2周后,病情好转,即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在卧位基础上,首先协助瘫痪肢体做伸屈运动,每天3—4次,每次10—20分钟,不仅活动肩、肘、髋、膝等大关

节,还活动指、趾等小关节。鼓励病人主动活动:床上翻身、抬腿、挪动手臂、活动指趾等。鼓励病人床上坐起,先协助,后使其独立坐立,让其坐在床上使双下肢下垂,练习两下肢活动。锻炼站立和步行,最初两人协助,后改为一人或扶墙而行或独自站立。日常生活功能锻炼:让病人练习系扣子、更衣、洗漱、大小便及外出散步等。注意锻炼中要有人照顾,且循序渐进。 失语者要及早进行语言训练,如运动性失语,病人病情多焦虑、急躁,应耐心鼓励病人树立信心,开始训练时可先用单词,逐渐构成语句或练习容易理解的语言。对感觉性失语病人,可叙述一件事,让病人理解后复述,反复训练,可由家属共同合作来完成。 4、加强皮肤护理脑梗塞患者常有轻重不等的肢体瘫痪而长期卧床,加强皮肤护理尤为重要。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有意识不清、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必要时可用约束带加以保护。每2小时定时翻身一次,并对受压部位做轻度按摩,涂抹爽身粉。床褥要保持平整、干燥、无渣屑,被褥及内衣要柔软。搬动病人时,应将病人抬离床面,不可拖拉,以免擦破皮肤。而且长期卧床病人身体的抵抗力低下,易发生呼吸道并发症。因此您要多进行深咳嗽,家属要经常帮助病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

脑血管病

1.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 A. 对侧上肢或下肢无力或轻偏瘫 B.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C. 失语 D. 同侧单眼失明 E. 对侧偏瘫 2.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 A. 眩晕 B. 耳鸣和耳聋 C. 跌倒发作 D. 吞咽困难 E. 复视 3. 患者60岁,突然不能说话,右侧肢体无力,约5-6分钟恢复,反复发作,发作后检查无神经系统体征。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 A. 局灶性癫痫发作 B. 脑栓塞 C. 癔病发作 D. 颈内动脉系统TIA E. 椎塞底动脉系统TIA 4. 下列哪支血管闭塞最易导致偏瘫: A. 小脑后下动脉 B. 大脑中动脉 C. 脊髓前动脉 D. 小脑下前动脉 E. 大脑前动脉 5.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发生于下列哪支动脉: A. 大脑前动脉 B. 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 C. 基底动脉 D. 大脑后动脉 E. 椎基底动脉 6. 患者58岁,突然右眼失明,左上肢无力,2日后视力略好转,但左侧肢瘫加重。查体:血压140/90mmHg,意识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肢体瘫和偏身感觉障碍。阻 塞的血管是: A. 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 B. 右侧大脑中动脉深穿支 C. 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 D. 右侧大脑前动脉深穿支 E. 右侧颈内动脉 7. 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不出现以下哪个症状? A. 眩晕 B. 眼球运动障碍 C. 吞咽困难 D. 失语

E. 交叉性瘫痪 8. 64岁男患,高血压病史6年,晨起出现复视,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查体:血压150/95 mmHg,左眼睑下垂,外斜位,向上、下和内活动受限,右侧偏瘫,住院2 日无明显好转。最可能的诊断是: A. 脑出血(基底节区) B.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C. 脑栓塞 D.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 E. 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 9. 54岁女患,脑动脉硬化症病史3年,突感眩晕、呕吐、言语不清、查体: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言语含混,左眼裂小、瞳孔小、水平眼震、左面部及右半身痛觉减退,左侧指鼻试验不准。最可能的诊断是: A. 左侧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 B. 右侧小脑上动脉血栓形成 C. 左侧小脑上动脉血栓形成 D. 右侧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 E. 左侧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 10. 52岁,脑梗死后第3日出现意识不请,血压190/l00mmHg,左侧偏瘫,脑压 280mmH2O,宜首选的治疗药物是: A. 降压药 B. 扩张血管药 C. 尿激酶静脉点滴 D. 20%甘露醇静脉滴注 E. 小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 11.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列哪种情况不适于溶栓治疗: A. 发病6小时以内 B. CT证实无出血灶 C. 病人无出血素质 D. 出凝血时间正常 E. 头部CT出现低密度灶 12. 52岁男患突发脑出血,头痛,呕吐,昏迷,血压200/120mmHg,应迅速采取的治疗是: A. 止血 B. 降血压 C. 降颅压 D. 维持生命体征 E. 防治血管痉挛 13. 脑出血临床表现的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 多在65岁以上发病 B. 均出现偏瘫 C. 脑脊液均为血性 D. 头部CT显示基底节区高密度病灶 E. 均有脑膜刺激征 14. 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血管是: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 2、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脑梗死 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7)其他 2、脑栓塞 (1)心源性 (2)动脉源性 (3)脂肪性 (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4、脑分水岭梗死 5、出血性脑梗死 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 等) 7、原因未明

(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四)慢性脑缺血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其他 2、脑血管畸形 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原因未明 (二)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1)壳核出血 (2)丘脑出血 (3)尾状核出血 (4)脑叶出血 (5)脑干出血 (6)小脑出血 (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 (8)多灶性脑出血 (9)其他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3、淀粉样脑血管病 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 5、瘤卒中 6、脑动脉炎 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 8、原因未明 (三)其他颅内出血 1、硬膜下出血 2、硬膜外出血 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 (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 (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 (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 (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 (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 (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高血压脑病 五、颅内动脉瘤 (一)先天性动脉瘤 (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 (三)感染性动脉瘤 (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急性脑血管病急救与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急救与护理 一 .概述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的疾病,它可以是脑血管突然血栓形成,脑栓塞致缺血性脑梗塞,也可以是脑血管破裂产生脑溢血,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偏瘫,失语,精神症状,眩晕,共济失调,呛咳,严重者昏迷及死亡,临床上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 脑血液循环的生理和病理作用脑是人体中最重要和最精密的生命器官,功能复杂,不但为生命中枢所在,而且控制和调节全身各系统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其代谢十分旺盛,在任何环境下都需要丰富的能量。成人脑的平均重量约为1400g,占体重的2%-3%,而脑血流量却占全身血流量的15%-20%。脑组织几乎无葡萄糖和糖原的储备,需要血液循环连续地供应所需的氧和葡萄糖,这足以说明脑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脑血管具有自动调节功能,脑血液供应在平均动脉压60-160mmhg范围内发生改变时仍可维持恒定。血压升高时,小动脉管腔内压力增高,小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少;血压下降时,小动脉管腔扩张,血流量增加,这种自动调节成为bayliss 效应。但当超越自行调节范围或脑血管发生病变时,自动调节功能受到损害,脑血流随血压升降而增减。脑血流量与脑动脉的灌注压成正比,与脑血管的阻力成反比。灌注压约等于平均动脉压与静脉压的差。影响血管阻力的因素有:血管壁的构造及血管张力,颅内压合血液粘滞度等。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脑出血为脑实质内出血,可发生于大脑半球、脑干、小脑,以内囊处出血最常见。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外伤、脑血管畸形等均为出血原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的脑出血最为常见。其发病机制为动脉硬化造成脑动脉血管弹性降低,或产生小动脉瘤,当兴奋或活动时,在高血压的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血管破裂。大脑中动脉深部分支豆纹动脉破裂最为常见。血液进入脑实质,破坏了脑组织,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2).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本病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脑动脉瘤、脑部血管畸形、白血病、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用力或情绪激动时可致血管破裂。 2.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称小中风,主要病因是动脉硬化,颈内动脉颅外段

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护理

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护理 原文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2016790395.html,/Item/Show.asp?m=1&d=1213 阿尔兹海默症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老年痴呆症,因德国医生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最先对其进行描述而得名。该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衰退、抽象思维和计算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2011年的公布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有约3650万人患有痴呆症,每七秒就有一个人患上此病,平均生存期只有5.9年,是威胁老人健康的“四大杀手”之一。 阿尔兹海默症常常在一个人50岁以后产生,开始不容易被发现,发展缓慢,最早期往往是以逐渐加重的健忘开始,最终导致无力进行日常生活和人格的持续变化。按照病情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也称健忘期 这期的表现是记忆、定向、感知、语言、计算、思维分析、判断和完成复杂步骤等能力的减退,在个人爱好、读书、参与社会活动上花费的时间减少、易疲劳、眩晕、心悸、食欲减退、兴趣及主动性下降、情绪不稳、淡漠或抑郁等。但尚且还可以保持过去熟悉的工作或技能,保持独立的生活能力,常被误认为神经症或正常的老化而忽视治疗。 第二阶段也称混乱期: 这个时期,第一阶段的症状明显加重,突出的表现是视空间辨认障碍明显加重,很容易迷路;穿衣变得很困难,甚至把裤子当衣服穿;不认识朋友或亲人的面貌,也记不起他们的名字;不能和别人交谈。甚至出现行为和人格的改变,如原来一丝不苟、谨慎细心的人变得不修边幅、缺乏耻辱和道德感、自私并常做些反常的举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不注意卫生。常常抑郁焦虑、嫉妒妄想,性格孤僻,激动易怒等。 第三阶段也称极度痴呆期: 病人身体大多数功能丧失,生活不能自理,如吃饭、穿衣、洗澡均需人照顾,便尿失禁。晚期患者完全卧床,生活全靠别人照顾,病程维持5~10年左右而死亡。 目前,对阿尔兹海默症病人的治疗尚无特效疗法,且病人住院时间短, 大部分时间需在家中疗养,因此患者的护理及提高照料者的护理水平至关重要。需要通过良好的护理,来减轻阿尔兹海默症状及并发症, 提高阿尔兹海默症病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总结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护理要点。方法: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脑心综合征、尿潴留和泌尿系感染、便秘等患者分别采取相关护理措施。结果: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208例并发症中,除3例未愈外,其余均治愈。结论: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预防和护理对策,可有效防治并发症发生,促进病人康复。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症;护理 急性脑血管意外是老年人常见病,主要以脑出血、脑梗死为主。脑血管病因长期处于昏迷或瘫痪状态,生活不能自理,恢复过程长,易发生并发症,加重病情或危及生命,现将3年来对本病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410例,男239例,女171例;年龄60~86岁;经CT检查诊断,其中脑梗死291例,脑出血119例,其并发症详见表1。 表1 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症(略)

2 观察与护理方法 2.1 上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病人在应激状态下,由于内环境的严重紊乱,使体内交感神经分泌儿茶酚胺增加,导致胃肠粘膜血管强烈收缩,局部血流量锐减,胃肠粘膜细胞缺氧,屏障作用受到严重损害,常发生广泛胃粘膜糜烂和出血,其发病率为14.6%~15.8%[1],临床表现多在发病2d或数天后出现,主要为呕血或呕咖啡色胃内容物和便血。护理:①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患者呈血压下降,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呃逆频繁,烦躁不安,预示可能发生消化道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及早治疗,同时观察呕吐物颜色及量,估计出血程度并作好记录。②胃出血早期常禁食,出血严重者行胃肠减压,随时送检胃液,查PH值及隐血情况,予冰盐水洗胃,并在胃管内注入凝血酶、制酸剂,注入药物前,要抽空胃内容物,使药物与胃粘膜充分接触,达到止血目的,出血停止者给流质饮食。发病48h后病人不能进食者可进行鼻饲米汤、牛奶交替少量多餐,每次100~150ml,2~3h 1次,以中和胃酸,防止胃酸过多刺激胃粘膜加重溃疡。③胃出血≥60ml即可出现黑便,每天记录呕血、黑便量及从胃管内抽出的咖啡色液体量,估计患者的出血情况,定时检测血压、脉搏变化,严防失血性休克发生,对出血量较多或贫血明显的患者,应积极做好输血前准备,必要时给予输血治疗。④重视心理护理,本病来势凶险,清醒病人留置胃管会增加病人的痛苦、恐惧与焦虑情绪,

神经病学题库第五讲脑血管疾病

神经病学题库(第五讲--脑血管疾病)

————————————————————————————————作者: ————————————————————————————————日期:

第五章脑血管疾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女患,62岁,晨起出现讲话不清,右侧肢体无力,2日后病情渐加重。血压148/80mmHg,意识清,Broca失语,右侧偏瘫。可完全排除的诊断是: A.脑栓塞 B.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C.短暂脑缺血发作 D.脑出血 E.腔隙性梗死 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A.失写 B.眩晕 C.构音障碍 D.复视 E.交叉瘫 3.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 A.对侧上肢或下肢无力或轻偏瘫 B.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C.失语 D.同侧单眼失明 E.对侧偏瘫

4.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 A.眩晕 B.耳鸣和耳聋 C.跌倒发作 D.吞咽困难 E.复视 5.患者60岁,突然不能说话,右侧肢体无力,约5~6分钟恢复,反复发作,发作后检查无神经系统体征。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 A.局灶性癫痫发作 B.脑栓塞 C.癔病发作 D.颈内动脉系统TIA E.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6.下列哪支血管闭塞最易导致偏瘫: A.小脑后下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脊髓前动脉 D.小脑下前动脉 E.大脑前动脉 7.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发生于下列哪支动脉: A.大脑前动脉 B.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 C.基底动脉 D.大脑后动脉 E.椎基底动脉 8.患者58岁,突然右眼失明,左上肢无力,2日后视力略好转,但左侧肢瘫加重。查体:血压140/90mmHg,意识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肢体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阻塞的血管是: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2019版163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第三章卒中单元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 脑梗死

3 脑出血 4 蛛网膜下腔出血 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1 颅内压增高 2 血压的调控 3 肺炎及肺水肿 4 血糖改变

5 吞咽困难 6 上消化道出血 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 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 9 心脏损害 10 急性肾功能衰竭 11 水电解质紊乱 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13 脑卒中继发癫痫 14 压疮 15 体温异常 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 1 急诊常规护理 2 昏迷的护理 3 瘫痪的护理

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5 压疮的护理 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 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

急性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护理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在脑血管病的治疗中临床往往忽略并发症的诊断和护理,以导致病情加重或死于严重并发症。为此,早期预防及时发现积极治疗与护理好并发症,亦是治疗成败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消化道出血 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应激性溃疡,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尤为突出。其发病机目前认为主要可能是由于下视丘受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分泌增加,而引起ACTH勺高分泌,导致胃酸和胃泌素分泌亢进所致。临床表现多在发生脑血管病后数小时或数天出现,消化道出血前或后口腔常可嗅到一种难以耐受的腐臭味,临床上常以频繁地呕血和便血为主要症状,但部分病人呕血并不明显而血便相当严重,易被忽略。轻者贫血症状不明显,严重消化道出血常造成重度贫血或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实验室检查,发现有出血倾向及时查大便潜血,必要时急查血色素了解出血情况。治疗与护理:1.流质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必要时禁食。2?呕血明显病人应即刻插胃管抽出胃内容物,灌注止血药和制酸

剂。3.精神紧张者给予心理安慰,躁动不安者除给予必要的镇静剂外应及时测血压,脉搏和注意便血呕血情况。4.每天记录呕血量和便血量,估计病人的出血情况和病情的好转与恶化。5. 出血量较多或贫血明显病人应积极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密切观察血压,必要时给予及时输血治疗。 二、肺部感染 由于脑血管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所以急性期很易发生合并感染。 一方面由于不少患者过去有支气管炎和其它肺部疾患史,另一方面由于发病后患者身体情况差,脑的整体功能紊乱,营养供应不足,机体的免疫机能低下。再加上卧床,咳痰少,痰液及分泌物排出不畅.食物及呕吐物的误吸,很易发生肺部感染,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多发生在起病数日后,体温逐渐升高。大多数病人伴有心率增怏,呼吸加快,出汗及痰量增多,甚至呈脓或黄痰,肺部可听到水泡音等征象。周围血象,白细胞常增多。肺部摄片可发现肺纹理粗重或肺炎等改变。但也有部分病人,肺部本身的症状不明显,因痰液不能咳出而痰不多,因患者不能做深呼吸也可听不到水泡音,胸片因病变较弥散而显示不清,甚至周围血象的白细胞数也因机体的反应情况差而并不升高。故凡在病后数日渐起的体温升高,尤当伴同呼吸、心率加快时都应当首先考虑肺部感染的可髓性。治疗与护理:1.积极作好口腔护理。2.勤翻身,作好体位引流,鼓励咳痰。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吸氧,如呼吸道阻塞不畅,应及时考虑气管切开术,并做好术前和术后护理。4.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5.机体抵抗力差的可酌情输血浆配合治疗。

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护理

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护理【关键词】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护理 血管性痴呆,包括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在起病、临床特点和病程上均与阿尔采末式病性痴呆不同,典型病例均有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史,并有短暂的意识损害,一过性轻瘫或视觉丧失,痴呆也可发生在一系列急性脑血管意外之后或继发于一次重度卒中,但这种情况较少见。此后,记忆和思维损害成为突出表现,起病通常在晚年,可在某次短暂脑缺血发作后突然起病或逐渐起病。 1 临床表现 脑血管疾病涉及广泛,临床表现极为复杂。除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等常见的病症外,还包括各种脑血管炎症、脑部血管畸形以及静脉系统的疾病等。在此就不一一详细阐述了。 2 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护理 脑血管疾病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及神经系统症状,饮食及睡眠等日常生活的活动功能衰退,生活不能自理或需他人协助料理。因此,必须施以精心护理,才能有助于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2.1 主要护理问题 (1)生活自理能力差。由于脑卒中后遗症偏瘫失语等引起,表现为病人不能料理个人生活,饮食、起居、洗漱均需协助。(2)社会功能丧失。由于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引起,表现为丧失工作、学习能力。(3)兴奋冲动。病人受幻觉妄想支配,表现冲动、伤人、自伤、毁物等异常行为。(4)焦虑。由于疑病妄想引起,表现为常诉说内脏有病,解释无效,病人焦虑、叹气、坐立不安。(5)睡眠障碍。由于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引起,主要表现为睡眠倒错,夜间不睡,到处乱窜,而白天却蒙头大睡。(6)易激惹,冲动;或抑郁,焦虑,由于情绪障碍引起,表现为冲动,伤人或抑郁,自责自罪。 2.2 护理措施 2.2.1 一般护理 (1)病人入院后不要突然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2)保持规律性的生活,尤其是睡眠、饮食,活动时间应有规律。 (3)病人身边的事情尽量让其自己做。(4)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5)让病人保持分担责任意识,在病房中分担一点责任,会强化病人责任意识。(6)适当让病人会客或外出,但需护理人员随同。 2.2.2 病情观察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病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重者为痴呆。因此,对并发症的症状有隐匿、不典型以及多病共存的特点,故护理人员要全面的、仔细观察病情变化。(1)生命

护士资格考试脑血管疾病病人护理专项习题

脑血管疾病病人护理专项习题 1、张老先生因脑血栓在家卧床2个月,大小便失禁,不能自行翻身,近日尾骶部皮肤呈紫红色,压不退色。为预防病人发生其他并发症,护士应着重指导家属学会 A、鼻饲灌 B、皮下注射 C、测量血压 D、被动活动 E、更换敷料 2、突然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A、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B、脑出血 C、蛛网膜下腔出血 D、短暂性脑缺血 E、脑血栓形成 3、内囊病变常出现 A、偏瘫 B、交叉瘫 C、截瘫 D、四肢瘫 E、单瘫

4、一脑梗死患者在饭后突然出现呼吸深且慢,吸气时明显困难,护士应考虑为 A、气管异物 B、气胸 C、急性左心衰竭 D、支气管哮喘 E、重症肺炎 5、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是 A、持续时间不超过3周 B、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 C、持续时间不超过2天 D、持续时间不超过24h E、持续时间不超过30min 6、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 A、桥脑 B、脑干 C、大脑半球 D、内囊 E、小脑

7、患者,女性,34岁,洗衣时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体检:意识清,失语,心律不齐,心率106次/分,脉搏86次/分,左上肢肌力0级、下肢肌力2级,偏身感觉障碍,首先考虑的疾病是 A、脑桥出血 B、脑栓塞 C、脑出血 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E、蛛网膜下腔出血 8、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 A、高血压 B、先天性脑动脉病 C、脑动脉硬化 D、风湿性心脏病 E、休克 9、患者,女性,66岁,高血压病史15年,糖尿病10年,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说话不流利,逐渐加重2日。体检:神志清楚,血压正常,混合性失语,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右侧,饮水自右侧口角漏出,右侧上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腱反射低下,右下肢病理征阳性,最可能的诊断是 A、脑膜炎 B、脑血管痉挛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早期康复及护理

2012年12月第19卷第12期 急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人类三大死亡疾病之一,死亡率、致残率高 [1] ,及时抢救对患者的临床 死亡率及致残率、康复率有着重要意义,加强心理护理、临床护理、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信心,以及患者的愈后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166例,其中男 性109例,女性57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68岁。脑出血61例,脑梗死105例,全部病例均经头CT 或MRI 证实,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2] 。脑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脑保护剂、 中药活血化瘀制剂,脑出血以脱水降颅压等治疗。 2护理 2.1基础护理2.1.1病情观察 观察并准确记录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改变,注意瞳孔、意识、SpO 2的变化,给予必要的氧疗,准确记录 24小时出入量。 2.1.2饮食护理 按医嘱给予静脉输液,对意识不清、吞咽障碍者给予鼻饲营养供给,适当加入谷氨酰胺制剂,增加机体抗病能力。 2.1.3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盐水或氯已定护理,防止口腔内细菌吸入加重肺部感染,口唇可涂石腊油湿润,防止干裂。 2.1.4并发症防护 主要措施:①保持呼吸道通畅,每天定时翻身叩背,协助排痰,对排痰困难者可用吸痰机吸痰,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行雾化吸入以便稀释后易于咳出。②长时间卧床、下肢受压,极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造成严重肺血栓栓塞症而死亡,故应积极进行下肢被动活动,按摩及应用抗血栓压力泵。③保持床铺清洁、平整、舒适,定时变换体位,应用气垫等,防止因局部受压而出现压疮。④对留置尿管患者应每周更换一次尿管,每天更换一次引流袋,并做好会阴部擦洗,不常规膀胱冲洗,以防逆行感染。 2.2专科护理2.2.1头部护理 正确的头位是以患者头偏向一侧卧位后仰,向前轻拖下颌防止舌后缀,注意出血灶的位置,对于小量出血,最初24小 时内取出血灶向上的侧卧位置,头置冰帽,防止重力作用造成病灶周围脑组织淤血肿胀。对于出血量较大的应取出血灶向下的侧卧位,防止血肿压迫健侧脑组织,在无特殊禁忌症的患者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早期康复及护理 徐晶芳,朱文倩 (内蒙古通辽市医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要】 目的探讨如何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加强临床护理及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 活质量。方法对16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各项临床护理,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结果141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恢复较满意,生活能自理,其中有39例可参加日常工作,10例可进行简单语言交流,4例不能进行语言交流但能进行非语言方式交流。结论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护理,有效落实基础生活护理,根据患者实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提高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 【关键词】 脑梗死;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4659.2012.12.2248 Early Rehabilitation and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ovacular Diseases XU Jingfang,ZHU Wenqian (Tongliao City Hospital,Tongliao 028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investigatehowtopromoterecoveryofpatients'extremitymovementfunctionandimprovepatients'qualityoflifebyenhancingclinicalnursingforthepatientswithacutecerebrovaculardiseases(ACD)andtakingearlyrehabilitationforthem.Methods Atotalof166patientsofACDweretreatedwithpsychologicalnursingandsomeotherclinicalcaresandweretakenearlyrehabilitationtrainingtoenhancetheirconfidenceofrecoveryfromACD.Results 141patientshadsatisfactoryrehabilitation,andtheycoulddoeverydaylifebythemselves;39patientscouldgobacktotheirwork;10patientscouldtakesimpleoralconmmunication;4patientscouldnottakeoralconmmunicationwithothers,buttheycouldconmmunicatebynon-linguisticway.Conclusions Providingtargetedpsychologicalnursing,effectivelytakingbasicnursingofdailylifeandtakingrehabilitationtrainingbasedonpatients'presentconditioncanimproveACDpatients'abilityofdailylifeandthequalityoflife. [Key words]Cerebralinfarction;Cerebralbleeding;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 ·论著· (护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2-09-30 修回日期:2012-11-02 作者简介:徐晶芳(1979-),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主管护师,本科学历,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2248·

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

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09-06-05T16:13:03.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月第1期供稿作者:付秀芝[导读] 本文就脑血管病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脑血管病是内科最常见的疾病,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情变化快,死亡率也比较高。为此,对本病的治疗和预防并发症都十分重要,本文就脑血管病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1 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肺部并发症是脑血管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患者处于晕迷状态,多数患者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如气管内的分泌物和残留的呕吐物不及时吸出容易误吸,造成肺部感染和肺不张,同时也加重了原发病,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重要的一环。预防的具体措施如下:①抢救期间注意输液速度,防止发生肺水肿;②加压输入脱水剂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污染液体;③注意勿使患者受凉感冒,特别是寒冷的季节;④给患者翻身时都要拍背以助排痰,如病情允许鼓励患者经常更换体位以利痰液引流和改善肺部血液循环;⑤对吞咽功能有障碍的患者,喂饭时要注意均匀,速度要慢,防止呛入气管内;⑥对呼吸道分泌物多且不能咳出者,应及时吸出痰液,未经气管切开的昏迷患者可经口腔和鼻腔吸痰,或有意识地用吸痰管刺激喉部,引起咳嗽反射再从口腔吸出;⑦做好口腔护理,用盐水棉球反复擦洗,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⑧保持室内卫生清洁,空气新鲜,湿温度适宜,积极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2 褥疮的预防治疗 保持皮肤血运正常的目的在于防止褥疮的发生。因发生褥疮不但影响患者的健康恢复,而且会导致败血症而死亡。预防褥疮的具体措施是:①预防褥疮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防止身体某一部分长期受压,所以要定期翻身,卧位可采取仰卧位和左右侧卧位交替轮换,侧卧时上腿放在前,膝屈曲,下腿伸直两膝间垫以棉圈软垫等物;②反复向患者宣教积极预防褥疮的重要性,使其更好的配合我们的工作,患者入院后备置好小棉被2个供翻身用,对颅内高压及呼吸功能不全者翻身时,保持头部高位30度,轻翻动躯体,尽量少移动头部;③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大小便后要清理局部,如有尿液污染或汗水浸渍应随时翻身洗擦,更换中单和尿垫,保持皮肤干燥;④每天用热水擦背及骶尾部位的皮肤2次,条件允许可使用电褥子,夏天应注意通风;⑤严格床头交接班,共同检查瘫痪肢体及受压部位,一旦发现褥疮要分析原因,掌握住局部情况,分清其责任。 3 泌尿系感染的预防措施 昏迷瘫痪的患者因小便失禁,而长期留置尿管,故泌尿系感染机会较多。预防措施如下①男患者采取1次性尿壶和1次性阴茎套较导尿管法收集尿液简单易行,又避免了感染的发生。无1 例泌尿系感染;②女患者使用1次性便盆和1次性尿垫、尿布,制作不宜过大,小方块即可,勤更换,同时用温水擦洗会阴部及臀部,这样做虽然临床显得繁琐一些,但对防止尿路感染起了积极作用。 4 各关节畸形的预防措施 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积极预防瘫痪肢体关节萎缩、变形的发生,要贯彻我们护理工作的始终。将肢体保持功能位,同时进行被动活动,机能训练的时间随病变的性质而定,一般缺血性患者应于3周后进行机能训练,缺血性患者无意识障碍第2天就可以进行机能训练,机能训练中要以被动活动为主。重度弛缓性偏瘫常伴有关节肿胀和疼痛,可先进行按摩和被动活动,首先以近关节开始,如手腕、足踝、肘、膝等在至远端关节,幅度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以帮助恢复功能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对瘫痪侧的肢体要经常用温水浸泡,对促进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及调动机体抵抗力极为有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