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以巴黎拉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以巴黎拉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巴黎拉·德方斯区规划与实践

刘霞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拉·德方斯从50多年前的郊区住宅区演变成今日欧洲最大商务办公区之一,其城市设计及实施过程是一部从艰难曲折走向成功辉煌的史篇。它阐明了新区规划不可能由一张规划蓝图确定,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而不断更新调整,是一个逐渐生长互动的过程。这对我们的城市设计,特别是CBD的规划和实践,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德方斯CBD 新区规划

1拉·德方斯概况

拉·德方斯从50多年前的郊区住宅区演变成今日欧洲最大商务办公区之一,其城市规划及实施过程是一部从艰难曲折走向成功辉煌的史篇。

德方斯位于法国巴黎西北塞纳河畔,距凯旋门5公里,与卢浮宫和星型广场在同一条东西轴线上。出于改善巴黎老区住宅拥挤、交通不畅的现状,同时又必须完好地保护古城历史原貌这一考虑,在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和继任者蓬皮杜的倡议下兴建了拉·德方斯新区。这个新区的规划可追溯到1932年,那时塞纳省会搞了一个“设计竞赛”,对从星型广场到拉·德方斯一带的道路进行整治美化,使历史上形成的城市东西轴线得以进一步加强。在1958年成立了“德方斯公共规划机构”,提出要把德方斯建设成为工作、居住和游乐等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的商业事务区,以作为公元2000年巴黎的“橱窗”。1963年通过了第一个总体规划,包括东部事务区和西部公园区。1962~1965年制订的《大巴黎区规划和整顿指导方案》中,德方斯区被定为巴黎市中心周围的九个副中心之一;全区规划用地750公顷,先期开发250公顷,其中商务区l 60公顷,公园区(以住宅区为主)90公顷。并在此后的40多年里不断完善,80年代初已经基本建成。现今已成为欧洲大陆最大的、新兴国际性商务办公区,世界著名、最成熟的CBD,这里聚集了法国一半以上的大企业总部。

3拉·德方斯规划

●第一轮规划

德方斯规划为2个片区,即商务办公区130公顷,公园区620公顷,在进行德方斯开发规划的第一轮草图期间,EPAD就开展了实质性工作,购买3土地,确立德方斯边界范围,1956年10月制定的德方斯第一轮规划草图中明确了德方斯建筑的功能、高度、和每栋建筑的面积。该规划包含了27万平方米办公楼和27万平方米住宅。

●第二轮规划

1960年,EPAD响应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人车分流的功能性规划原则,基本确

立建立2层步行平台的规划设计方案,直到1964年12月确定了德方斯第二轮规划,内容包括沿着大型2层空中步行广场按特定的标准尺寸布置办公楼。这时期规划德方斯办公楼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同时还有住宅、低层公寓楼、商业和娱乐建筑。该规划是以中等规模建筑为主,这是后来称之为第一代高层办公楼的规划蓝图。

1969年,政府决定在德方斯国家工业技术展览中心(CNIT)附近建一栋250米标志性建筑,发起人到纽约邀请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一栋80层高的建筑,但贝先生建议,为了在该场地修建著名的皇家大道,他提出了一个巨型“V”结构摩天楼(即后来的大拱门位置)方案,象征胜利。贝先生这样解释,德方斯的设计混乱了,很需要稳住它,我的设计有点像一位坐在桌子上的教父,面对一群不听话的孩子,突然卷起衣袖喊道:够了!不过最后,此方案未被采纳。

第三轮规划

70年代初,法国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上升时期,第三产业急速增长,要求在商务活动方面扩展空间,尤其是保险业领域。第二轮规划因不允许各建筑作必要的变化而显示其局限性,办公市场要求EPAD调整德方斯规划。促使德方斯进行第三轮总规的起因是UAP保险公司的进入,UAP公司要求把分散在巴黎的办公室集中到德方斯,它需要70000平方米的办公塔楼,但按照第二轮规划EPAD最多能提供2栋各28000平方米的办公楼。UAP和后来的GAN 公司对高层办公楼的经济要求超过了美学要求,这就意味着需要比以前更大的办公空间,因此,政府决定再给德方斯一次修改规划的机会,使投资效率更高。1972年第三轮总体规划出台了,商务办公面积从80万平方米增加到160万平方米,建筑高度不再限制,最后使UAP 大楼高度达190米,GAN大楼高度达214米。

1972年巴黎人对市中心区摩天楼展开了辩论,同时巴黎人开始看到德方斯的GAN混凝土构架升上了地平线,新生的商务区开始“侵犯“巴黎最神圣的地方,尽管市中心的高层建筑造了几栋后就停止了,但德方斯作为巴黎老城区之外的CBD新区仍然按照规划实施了高

层建筑群。这种把新老城区、不同时代分区建设的规划,事实证明是成功的。

1973年经济危机也使德方斯对城市规划有一个新的调整机会,197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部长级会议对德方斯建设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国家领导同意采取措施改善EPAD的经济状况,批准附加35万平方米办公楼面积,继续投资建设地下高速公路,重新恢复德方斯信誉。

1986年,因经济形势的好转,CBD规划的办公建筑面积增加到208万平方米。经过多年的努力,德方斯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建设成果。

3拉·德方斯发展历程

●1956-1958起步

起初,德方斯最宏伟壮观的工程首推展览中心(CNIT),这是在法国第4共和国的最后日子里奠基的项目造就了一个规模尺度宏大的展览会馆,巨大的拱顶具有很强大的震撼力,标志着法国工业复兴的专门技术和活力。1958年,戴高乐总统为展览中心开幕剪彩,在德方斯以后10年历史上,它一直是仅有的惟一的大型建筑,它是一个建筑丰碑,为德方斯在世界成名起了重要作用。

●1958-1973 拉开建筑序幕

1964年,ESSO公司和SICEM公司在展览中心附近建设了它们的办公总部。1967年施工开挖德方斯圆形交叉口以做成公交换乘中心和郊区地铁快线隧道等,使之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建筑工地。

●1974-1977 第一次经济危机

这阶段德方斯遇到全国性经济危机。76万平方米的办公面积中有60万平方米空置。

●1978-1982 再起航

这阶段德方斯新增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至1982年德方斯办公建筑面积达107

万平方米。1981,欧洲最大的商场“4 Temps Shopping Center”在德方斯开张,其商业面积达10万平方米。

●1983-1992 伟大的工程

这阶段建成了德方斯建设史上的伟大工程——大拱门,使巴黎历史轴线上的德方斯有了标志性建筑,这项重点工程也带来了德方斯开发建设的黄金时代。

●1993-1997 第二次经济危机

这是德方斯建设史上的零增长期,仅完善了一些已建工程。

●1998-迄今辉煌的年代

1999-2000德方斯办公楼市场需求达到空前高涨,出现供不应求的形势,投资激增,租金和市值都大幅增长。如今的德方斯已成为法国内外投资商寻找商机的必到之处。

4拉·德方斯设计建设特点

4.1 彻底的人车分流交通规划体系

德方斯规划通过开辟多平面的交通系统,严格实行人车分流的原则。车辆全部在地下三层的交通道行驶,地面全作步行交通之用。在中心部位建造了一个巨大的人工平台,长600米,宽70米,有步行道、花园和人工湖等,形成67公顷的步行系统。人工平台板块将过境交通全部覆盖起来,不仅满足了步行交通的需要,而且提供了完美的游憩娱乐的空间。板块下部是公路,再往下是地下铁道,在与城市干道垂直的方向,在公路和地铁标高之问安排铁路。三种交通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凡需进入德方斯的汽车,先驶入街区外围的高架单行环形公路,通过几组立交经几条放射形的公路进入板块下部。由于将机动车道全部掩埋于地下,因而保持了新市区街面的完整性。同时,还便于利用地面的自然坡度铺设出行人路面。德方斯分设13个相互独立的,与周围环路和附近主要建筑物紧密联系的地下停车场,停车量达3.5万辆。为了使上下班的人们和这些楼房群中的居民交通便利,规划设计还考虑了小型电车、传送带和电舱。通过开辟多平面的交通系统,来达到车多而不杂乱、人多而不拥挤的效果。完善的交通设施,有效地解决了该区域的交通问题。

4.2 街与区合二为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城市街区建设,街和区总是截然分开的,而又总是先建街道,后建里边。这种街道建设,叫做“绣花边式”的街道建设。如莫斯科高尔基大街,街道两边的建筑物,成了里边“区”的边框或“堤岸”,将街道封得死死的,居住在街道两旁的居民,苦于噪音干扰,而街区里面的居民犹如生活在“大墙”后面,生活缺乏乐趣和生气。北京的前三门大街,也是这种过时的街道。

德方斯的街区规划,街和区在平面上虽有的划分,但由于沿街建筑以塔楼为主,高层、多层和低层相结合,不是均匀布置,而是成组成团,不是左右看齐,而是有进有退,构成的空间是多变的,不像传统的街道那样像一条放大了的窄胡同。又由于人工平台不是一条窄长的矩形,而是不规则的平面,因而很难区别何处为街、何处为区,加上铺装、绿化、水面将各个空间沟通,使整个德方斯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更由于在功能上,街和区已经取消了界限,也就是说传统街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4.3.重视功能分区和环境设计

德方斯的功能十分完善,它采取了与现代主义功能分区所不同的方法。高层写字楼与低屋的住宅彼此毗邻,使得这个新市区昼夜一样充满生气。在白天商业贸易的繁忙喧闹之后,晚上主要是文娱社交活动。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城市中通常所见的各类建筑,如电影院、药房、旅馆、游泳池等;也包括其他各种新的设施,如艺术中心和业余活动中心、区域性商业中心、展览馆等。这里建成占地25公顷的公园,商务区的l/10用地为绿化用地,种植有

400余种植物,建成由60个现代雕塑作品组成的露天博物馆,环境的绿化系统良好。优美的环境及完善的设施每年吸引约250万游客慕名而至。拉德方斯的规划和建设强调由斜坡(路面层次)、水池、树木、绿地、铺地、小品、雕塑、广场等所组成的街道空间的综合协调,主轴线中央独特的巨门——“新凯旋门”建筑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创造出了极富魅力的城市空间。

4.4 各具特色的建筑发挥了积极的效应

在德方斯内,建筑物的形状、高度、色彩都互不相同,各具特色。办公楼以高层居多,居住建筑多为中层,而商业文化娱乐设施一般都为低层。这里拥有现代化的超高层办公楼,吸引着世界著名的财团和机构,以显示巴黎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这里所有的现代建筑都以几何型外壳作为其标志性特征:有外观呈大圆球状的是全世界最大的全景电影放映馆;整体造型就像一个倒扣着的贝壳,外表光滑如镜,几乎就像是一座玻璃城的欧洲最大的百货商场一复合购物商城等。而在这所有的建筑之中最著名的有两座。一座是法国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图7),这是拉德方斯新区最早建造的一座建筑,也是造型非常独特的一座建筑。那高高鼓起的凸顶就像一块等边的三角形丝巾飘飞在半空中,闪亮光滑的顶部形成了一个巨大优美的弧形。而另一座则是过目难忘的,矗立在拉德方斯新区最西头的“新凯旋门”(图8)了,这座建筑惊人地简洁,却又十分壮观,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门框”,屹立在拉德方斯新区的现代建筑之中。这是一座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而兴建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建筑的建成使得拉德方斯有了中心,有了标志。正如当年兴建“新凯旋门”的主题:“设想,一个敞开的立方体,一个面向世界的窗口,它是希望的象征。未来,人们将在此自由相会”。

4.5德方斯EPAD——公共规划(商业)机构发挥了巨大作用

EPAD是一个具有商业性质的公营公司,它受管理理事会管理,理事会中政府代表和议会代表各占一半。由于德方斯建设面积很大,基础设施复杂,所以专门成立了这样一个机构来领导实施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在体制上保证了建设的整体协调。

EPAD的工作职责:

a)征地、获得土地所有权

b)规划和建设基础市政工程和公共设施

c)管理旧建筑遗产

d)出售建设权和发放建筑许可证

e)为德方斯注入生命活力并推动发展

f)掌握财务运作管理,确保收支平衡,为地方开发和重点工程做贡献

EPAD的运作综合了土地管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建筑管理及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等全方位的职能,且必须保证该机构的财务收支在长时期内的平衡,即在德方斯新区的开发建设中,政府既不投资,EPAD公共机构也不赢利,这是德方斯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的核心所在。

5拉·德方斯规划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5.1CBD的建设需要强大的城市。综合实力和巨大的凝聚力CBD即中心商务区,最早产生于20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目前,国际上著名的CBD并不多,著名的有:法国的德方斯、东京的新宿、纽约的曼哈顿、香港地区的中环等。让人迷惑不解的是,近些年来,“CBD”曾一度流行于中国大陆,都声称自己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设CBD,而且规模一个比一个大,都号称要建成国际级的CBD。熟知,国际级的CBD是一个国际化城市才能拥有的,国际级CBD需要的条件至少有:充足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大量的智力型就业机会;知名大企业的入驻;大量的写字楼房产以及可以预计的周边土地开发空间;便捷的交通条件;周边地区地价的相对低价;国际化的大都市;优越的投资环境等等。且不可为出政绩,盲目效仿。实际上,中国现阶段能建成二到三个知名的国际级CBD就相当了不起了。

5.2德方斯的规划建设在旧城保护的问题上值得我们借鉴。参观了德方斯使我想到了旧城保护的问题,拉德方斯的规划建设者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没有把新区与老城截然分开,而是通过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把二者紧紧地连结在一起。这条中轴线从卢浮宫开始,经卡鲁塞尔拱门、协和广场的方尖碑,穿过星形广场凯旋门,然后沿胜利大道一直通到“新凯旋门”。正是这样一条中轴线,使巴黎的新老城区有了连续性和关联性。有了这样一个科学的分工和合理的布局,才使得巴黎老城在完好地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同时,又通过另建现代化的新区以求发展,两者完美结合、相得益彰。虽然在艺术上也有不同的评议,有人认为高大的建筑群会破坏巴黎古城的传统风貌和自然景色,但城市毕竟要发展,城市发展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住宅拥挤、交通不畅等),该如何解决呢?回过头来看北京、西安的古城保护,我们能说什么呢?现在,我们只有在表示惋惜同时,还强烈呼吁不希望历史重演!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国内还有象苏州古城保护这样的模式。

5.3德方斯的成功证明规划建设是一个逐渐生长互动的过程。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拉德方斯的开发形成第一个高潮,由于需求的不断增长,拉德方斯的写字楼建筑高度均超过200米(44层),到70年代末,发生了严重的房地产危机,这些塔楼被公众批评,认为塔楼太高,没有人情味,没有个性,直到1980年才又有了投资者。通过反思,拉德方斯后来的开发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新型的塔楼更注意节能,重视生态环境的营造。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协调,成为德方斯区建设中颇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但随着时代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观念的变化迎来了拉·德方斯规划的转折,即由超高层的建筑转向赋有人情味的的低矮层建筑。拉·德方斯规划的变化也为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带来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一新.巴黎德方斯新区规划及43年发展历程.国外城市规划,2003(2)

【2】乔继明.法国拉·德方斯区规划简介.国外城市规划,1992(9)

【3】刘世升.拉·德方斯的规划建设特点.中国勘察设计.2004(9)

拉维莱特公园

这是个伫立着几十个红色“疯狂物”的让人无法忘怀的公园,它与世界上任何一所公园都迥然不同,在这里,解构主义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一.设计背景 公园位于巴黎东北角,由原为公巴黎城生活的肉禽屠宰场改造而成。当时,场地的北侧有已建成的高科技派的科学与工业城,以及一个闪闪发光的球体环形影城,而场地的西南面是由19世纪铁和玻璃建造的屠宰场改建的音乐会堂。 为了要处理这个计划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又要掌握整个错综复杂的基地,屈米在公园放进几个层层铺设的建筑系统,每个系统都在公园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设计师——伯纳德·屈米 “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 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洛桑。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l970-l980年在伦敦AA建筑学院任教,197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城市研究所,1980-1983年在Cooper union任教。1988-2003年他一直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保护研究院的院长职务。他在纽约和巴黎都设有事务所,经常参加各国设计竞赛并多次获奖,其新鲜的设计理念给世界各地带来强大冲击。1983年赢得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国际设计竞赛,是他最早实现的作品。另外,屈米有很多的理论著作,评论并举办过多次展览。他鲜明独特的建筑理念对新一代的建筑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他作为建筑师、理论家和教育家的职业生涯中,伯纳德屈米的作品重新定义了建筑在实现个人和政治自由中的角色。自20世纪70年代起,屈米就声称建筑形式与发生在建筑中的事件没有固定的联系。他的作品强调建立层次模糊,不明确

的空间。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的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 三.伯纳德·屈米的设计思想 伯纳德屈米的设计方案把公园构思为大都会投资事业,以现代的“拆散”和“分离”现象作为构思根据,运用“重叠”、“并合”,还有“电影景观”等手法,体现新的城市设计策略,独辟蹊径,创造了“世界上最庞大的间断建筑”。 伯纳德屈米说:“点、线、面三个系统被任意重叠时,会出现各种奇特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体现出“偶然”、“巧合”、“不协调”、“不连续”的设计思想,从而达到不稳定,不连续、被分裂——“解构””。在设计中强调无中心、不稳定和持续变化,打破传统的构图规律。 四.伯纳德·屈米的解构主义理念 屈米认为“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他主张必须认识到建筑是由空间、事件和活动组合而成的。自古以来都把建筑的主体理解为空间,但在屈米心目中空间只是一种“诱发事件”,还有比空间更重要的东西。 屈米认为:“解构主义是一种消解界限的探索,要求建筑师超越传统界限的限制,对传统的设计规律、方法、技巧各个方面都要革故鼎新,抛弃传统上被公认的统一、一致、协调等故有原则,强调运用分裂、极限、间断等新的构思手法,才能创造出反映新的时代的设计。按照传统观念创作的建筑作品是封闭的、单一的、有限的,是怀念或消费的对象,传统建筑乃至现代主义建筑,都与人保持一定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以巴黎拉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巴黎拉·德方斯区规划与实践 刘霞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拉·德方斯从50多年前的郊区住宅区演变成今日欧洲最大商务办公区之一,其城市设计及实施过程是一部从艰难曲折走向成功辉煌的史篇。它阐明了新区规划不可能由一张规划蓝图确定,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而不断更新调整,是一个逐渐生长互动的过程。这对我们的城市设计,特别是CBD的规划和实践,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德方斯CBD 新区规划 1拉·德方斯概况 拉·德方斯从50多年前的郊区住宅区演变成今日欧洲最大商务办公区之一,其城市规划及实施过程是一部从艰难曲折走向成功辉煌的史篇。 德方斯位于法国巴黎西北塞纳河畔,距凯旋门5公里,与卢浮宫和星型广场在同一条东西轴线上。出于改善巴黎老区住宅拥挤、交通不畅的现状,同时又必须完好地保护古城历史原貌这一考虑,在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和继任者蓬皮杜的倡议下兴建了拉·德方斯新区。这个新区的规划可追溯到1932年,那时塞纳省会搞了一个“设计竞赛”,对从星型广场到拉·德方斯一带的道路进行整治美化,使历史上形成的城市东西轴线得以进一步加强。在1958年成立了“德方斯公共规划机构”,提出要把德方斯建设成为工作、居住和游乐等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的商业事务区,以作为公元2000年巴黎的“橱窗”。1963年通过了第一个总体规划,包括东部事务区和西部公园区。1962~1965年制订的《大巴黎区规划和整顿指导方案》中,德方斯区被定为巴黎市中心周围的九个副中心之一;全区规划用地750公顷,先期开发250公顷,其中商务区l 60公顷,公园区(以住宅区为主)90公顷。并在此后的40多年里不断完善,80年代初已经基本建成。现今已成为欧洲大陆最大的、新兴国际性商务办公区,世界著名、最成熟的CBD,这里聚集了法国一半以上的大企业总部。 3拉·德方斯规划 ●第一轮规划 德方斯规划为2个片区,即商务办公区130公顷,公园区620公顷,在进行德方斯开发规划的第一轮草图期间,EPAD就开展了实质性工作,购买3土地,确立德方斯边界范围,1956年10月制定的德方斯第一轮规划草图中明确了德方斯建筑的功能、高度、和每栋建筑的面积。该规划包含了27万平方米办公楼和27万平方米住宅。 ●第二轮规划 1960年,EPAD响应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人车分流的功能性规划原则,基本确

经典建筑分析

三.调研案例介绍 1.纽约城市建筑 2.巴黎城市建筑 3.巴黎圣日内维夫图书馆 4.日本福冈博多水城 5.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 6.郑州郑东新区城市规划展览馆 7.深圳万科第五园 8.都柏林英国大使馆 9.广州科技城科技人员公寓 10.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 11.朗香教堂 12.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13.光之教堂 14.迪斯尼音乐厅 15.广州歌剧院 16.巴黎圣母院 17.圣马可国家图书馆 18.耶稣会教堂 19.马赛公寓 20.戴拉维尔住宅 21.哈普暖气公司 22.爱伦美术馆 23.芝贝欧文化中心 24.弗赖堡生态小站 25.美国田纳西州植物馆 26.洛杉矶哈佛公寓 27.道格拉斯住宅

三调研案例介绍 1.纽约城市建筑 案例地点:美国纽约 案例分析:纽约城市的建筑立面外观以其展示出来的高科技和现代感让人为之赞叹。例如位于美国纽约州曼哈顿的帝国大厦,是当时使用材料最轻的建筑,里面的墙壁装饰很有特色,多为来自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德国的不同颜色的大理石,再加上帝国大厦由花岗岩、纳砂石、钢铁、铝材等建成,这些材料使得其视觉感受非常稳固。 再如位于纽约市华尔街的川普大厦。1930年曾为世界最高建筑,后大楼设计成了纽约地标的一部分,使它成为纽约最高的道口区间建筑。这些例子都表明了纽约建筑的现代设计感,使这座世界级城市在商业和金融方面发挥更大的全球影响力。 2.巴黎城市建筑 案例地点:法国巴黎 案例分析:巴黎城市的建筑立面外 观以其精美的装饰艺术让人为之 感慨。例如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 塞纳河北岸的卢浮宫,始建于 1204年,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 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 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 宫前的金字塔 形玻璃入口,是 华人建筑大师 贝聿铭设计的。 卢浮宫东立面

巴黎形式的典范

形式的典范——巴黎 ——巴黎城市肌理及空间限定的分析 *城市规划 多中心的城市结构为主题的城市规划 建设城市发展轴,采取轴线式带状规则来获取较大的城市发展空间 三大城市中心: 空间中心: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的设计提议是要设计一座高度达到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看见的巨塔

版图中心:凯旋门 凯旋门并不处在铁塔那样的市中心位置。凯旋门成为巴黎地标性中心,在地图和实际地理位置上都有鲜明的独特标识。以凯旋门为中心和核心,巴黎修建了放射状的12条街道,使之像太阳光芒四射一样成为巴黎城市醒目的版图中心。置身于香榭丽舍大道的终端,由凯旋门纵目香榭丽舍大道,沿途无数名胜古迹,直城市达卢浮宫。 精神中心:巴黎圣母院 巴黎作为大都市的历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悠久。800多年前,它只是塞纳河中沙洲的一个小市而已。公元1163年,巴黎人在这个名为西堤岛的塞纳河岛上始建巴黎圣母院。这座城市从此围绕这个宗教信仰的精神中心扩散开来,直至今天的规模。巴黎为了铭记这一城市的精神发源,将巴黎圣母院定为城市坐标——巴黎的“零”点。 *空间布局 巴黎各建筑区内的布局形式多以较为高大醒目的纪念性建筑作为布局的制高点,其余的建筑物则依据基地的情况呈规律,封闭式的布局,或绿化园林穿插其间,这使得各组建筑物间环环相扣,在空间范围内极具韵律感和美感,且大大丰富了城市天际线的变化和人们的视觉景观感受

巴黎城市除了一些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和纪念性的建筑物外,其余大多建筑物的统一与和谐均以颜色的一致来完成,如经严格规划的建筑物屋顶颜色均为灰蓝色 巴黎大多数建筑的高度都在3-5层,且布局严整,密度适宜。这使得城市的整体规划效果十分突出 *建筑与环境 环境至上一直是巴黎城市规划的原则,以绿化为例,从1962年开始法国就开展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运动,开始开始进行有关植被,森林,以及城市绿色空间设计的规划, 巴黎市区和卫星城之间有大片的绿地和森林,市区东西轴线两端各有一块老城区大小的森林绿的

城市设计经典案例总结

1.法国拉维莱特公园 PPT中: P21: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的发展: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工业用地再开发,“都市化、快乐和体验” 1983-1997,屈米(B.Tschumi),解构主义设计 在大众眼中,伯纳德·屈米设计的拉维莱特公园总是被看作异类,“实际上,他根本就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建筑作品,⋯⋯屈米的作品属于这一类概念艺术作品”,拉维莱特的设计被理解为“与《乔伊斯花园》,《曼哈顿抄摹》没什么区别,都是屈米的思想,是他的一次建筑思维的投入和活动,一次概念操作的过程”,用屈米自己的话说,是一次“建筑游戏”。然而在分析了具体的作品之后,他却告诉人们一些不同的声音———在那些所谓的理论、概念和思想的堆积之下,设计师在拉维莱特的设计中体现出了很多随机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拉维莱特公园设计的初衷就是希望不要成为传统的公园设计,设计本身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鼓励表现冲突胜过合成,片段胜过统一,疯狂的游戏胜过谨慎的安排的理念”。公园基地在历史上包含两个重要的因素:1)1876年在此兴建了牲畜屠宰场及批发市场,鼎盛时期曾有3000名工人,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一个混乱不堪的聚居地;2)在基地内有两条水渠穿越。一条是Ourcq水渠它为巴黎提供水源,还有一条St. Denis水渠,它是用来通航的。正是由于屠宰厂和这些渠道的存在,所以最后的设计中关于人的活动就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拉维莱特的挑战是双重的:首先,需要疏散城市人口,创造一个新的有活力的城市焦点;其次,还要为巴黎的市民提供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屈米的这件作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建筑作品,他不仅仅是一件实际的工程项目,他和《乔伊斯花园》一样,仍然是一次概念操作的过程,屈米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哲学理念,从而产生多种多的合成和替换的方法。所以说,拉维莱特公园是开放性的,屈米只是引起这一开放性的发起人。

巴黎城市规划案例

巴黎城市规划案例 巴黎城市规划旨在通过促进国家与地方以及大巴黎各市镇之间的联合,以更具统一性的发展目标促进城市化区域的和谐与整体发展,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巴黎城市规划案例的有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巴黎城市规划案例 交通网络规划 梳理交通脉络是规划的核心。交通系统的完善不仅加强大巴黎与周边城市和区域的衔接,更加促进产业布局的衔接、空间的衔接,进一步理顺和更新大巴黎的空间规划结构。 大巴黎框架结构 巴黎的主要分区 构筑完善便捷、畅达的综合交通规划体系 巴黎政府将实行一系列的政策,进一步控制大排量小汽车的使用,鼓励公共交通的使用和小排量小汽车的有序使用。交通部门将强化RER、M线、TGV的无缝衔接换乘功能,在市区范围内促使城市轨道交通、RER、TGV等的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客运功能最大化发挥其作用。 公共设施和铁路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 巴黎市民有望在2040年看到24小时运营的地下交通快车线。它比地铁线速度高三倍,将全面提高交通出行服务。并且,交通快车线利用”8”字形线路,同时解决了环向客流问题。巴黎的交通将在未来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大运量: 高峰小时单向运量4 万人。 2.高速度: 高峰小时80 km/h,平均速度60km/h。比目前的地铁速度高三倍。 3.自动化: 安全可靠,采用屏蔽门。 4.服务好: 昼夜24 小时服务,连接10 个大的经济区。 交通网络规划——加强郊区交通运输 保护古建,以交通线路规划有机提升城市风貌

在交通线路布置方面,通常以地面线路为首选,但巴黎政府为了对地面原有的风貌和历史建筑进行最小的改造和破坏,强调通过增加地下交通线来缓解交通压力与环境危机。 经济产业规划 大巴黎计划将加强第三产业、金融体系的建设,在现有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增加创新经济的内涵。在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对流动人口的规划和布局,减少与郊区移民的冲突,形成各民族的和谐生存和发展。1000个工程项目大量分布在巴黎郊区 可持续发展建设 在解决了巴黎原有的空间布局上的问题后,大巴黎计划提出了建设“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全球最绿色和设计最大胆的城市”,旨在把规划重点放在环境改造上。政府将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水环境,充分注重各种垃圾的回收利用,增加绿地与公共交通,沟通长期以来隔离的小巴黎和周边地区,维护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和谐。 实施建设 在大巴黎计划构成之初,萨科齐总统邀请了全世界10 家杰出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事务所,其中4家法国6 家外国,以及法国交通设计单位包括法国国营铁路公司的设计单位共同体。该计划的总指挥是首都地区拓展事务国务秘书布朗先生。为了呈现2030 年巴黎理想中的面貌,2008 年初,大巴黎计划全面启动,并且在一个由国家、巴黎市、巴黎大区和巴黎大区协会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由23 位资深人士组成的科学委员会的帮助下展开。大巴黎计划由总统领衔的规划机制,有助于高效率地推进规划的开展和实施。

巴黎城市规划

巴黎城市规划 巴黎是法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为了更好地管 理和发展这座城市,巴黎市政府制定了一套城市规划方案,旨在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1. 城市发展目标 巴黎的城市规划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巴黎市政府致力于保护城市的历史遗产和自然环境, 并通过改善公共空间、减少污染等措施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 促进社会和谐:巴黎市政府鼓励社区参与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以促进社会的 和谐和多样性。 - 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巴黎市政府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教育、 医疗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 促进经济发展:巴黎市政府支持创新和创业,鼓励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2. 城市规划原则 巴黎的城市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 可持续发展:巴黎市政府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通过节能 减排、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 城市更新:巴黎市政府通过城市更新计划,改善老旧建筑和社区,提升城市 形象和居住条件。 - 公共空间改善:巴黎市政府致力于改善公共空间,包括公园、广场、步行街等,以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 交通规划:巴黎市政府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的使用,减少私人汽车的 使用,以缓解交通拥堵和减少空气污染。 - 历史保护:巴黎市政府重视保护城市的历史遗产,通过修复和保护历史建筑、街区等,保持城市的独特魅力。 3. 城市规划项目 巴黎的城市规划涵盖了多个项目,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 - 新建公共交通线路:巴黎市政府计划新建地铁线路和有轨电车线路,以提高 城市的交通效率和便利性。 - 城市绿化计划:巴黎市政府致力于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建设更多的公园和 绿地,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 城市更新项目:巴黎市政府计划改造老旧的建筑和社区,提升居住条件和城 市形象。 - 可再生能源推广:巴黎市政府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以 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 城市景观改善:巴黎市政府计划改善城市的景观,包括修复历史建筑、改善 街道和广场的设计等。 4. 城市规划实施 巴黎的城市规划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巴黎市政府将制定相 关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和居民积极参与城市规划项目。政府将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以推动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总结:

区域性开发之国外都市综合体案例借鉴

区域性开发之国外都市综合体案例借鉴 都市综合体是指在都市中的居住、商务办公、出行、购物、文化娱乐、社交、游憩等各类城市物业功能复合、相互作用、互为价值链空间的高度集约的街区群体。它包括各类城市功能,有商务办公、居住、酒店业、商业、休闲娱乐、纵横交叉的交通及停车系统,有些还具有会展等展览功能。 都市综合体与建筑综合体有共性,也有不同。都市综合体具有完整的街区特点,是建筑综合体向城市空间巨型化、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的结果,同时都市综合体通过街区的作用,实现了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交通系统有效联系,成为城市功能混合利用中心,延展了城市的空间价值。 国际上许多知名大城市都有成功的都市综合体案例,其在计划、建设、运营等方面有很多可值得借鉴的体会或教训。德思勤出版的《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一书,对国外的经典案例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是都市综合体领域一本超级值得研究的专著。 一、巴黎拉·德方斯区改造(1958 —至今) 拉·德方斯区既是巴黎市中心周围九个副中心之一,又是巴黎最大、最重要的商务、商业中心。该区的定位是工作、居住和游乐等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的商务区。 巴黎拉·德方斯新区的整个建设进程说明,任何一个计划都不可能完全解决城市新区建设中所碰着的全数难题,因为区域的人口规模、交通密度、建筑总量等都是随着社会的进展而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可是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久远计划却能够让一项跨世纪的建设项目幸免走弯路,专门是在人口规模、交通体系、业态配比等重点事项上做出前瞻性的计划,就完全有可能使它取得成功。拉·德方斯的建设最终使它成为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新的商务中心。 在诸多成功的因素里,拉·德方斯新区的地下交通组织是其中一个最大的亮点。拉·德方斯在交通系统计划上采纳了人车完全分离的模式,做了大面积的立体三层交通体系,将车流完全放在地下,为新区保留充分的地面空间和街面的完整性。 此刻,该区聚集了法国最大的5家银行和17家企业,170家外国金融机构,还有190多个世界闻名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区域总部。 拉·德方斯区计划特点:一、保护历史性城市的整体性二、注意利用城市空间

巴黎城市设计案例分析报告

城 市 设 计 论 文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巴黎 摘要 本文对巴黎地区发展及沿历史改革进行城市的分析总结,主要对1965年前后的改造,对巴黎的规划主要容,措施及

成效进行分析阐述,巴黎地区规划实现了从是去想市郊的发展,从遏制城市膨胀箱引导城市空间合理转变,解决了交通,住房等要素向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多要素发展。及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历史回顾 法国首都巴黎是世界名城,素有“花都”之称。这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繁荣奢华,另一方面也由于美丽动人的城市景观。和一样,巴黎也是一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城,但与不同的是它不象那样是按照城市设计统成。 巴黎是围绕塞纳河逐步扩大形成的。17世纪初亨利四世在位,为出尽工商业的发展,做了一些道路,桥梁,供水等城市建设工程,把巴黎昔日许多破烂房屋改成整齐一色的砖石联排建筑,17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巴黎有了很

大的发展,以卢浮宫为主的中心建筑群和以香榭丽舍田园大街为主轴线在那时已基本形成。卢浮宫和一大批古典主义大型建筑物都与主要干道,桥梁等联系起来,成为一个艺术标志。1724年,丢勒花园延伸向西,其轴线可到达星型广场。这条轴线后来成为巴黎中枢主轴,18世纪中叶至下叶完成了巴黎最壮观的林荫道——爱丽舍田园大道,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广场是旺道姆广场。

这一时期建筑基本完成了对市政,道路建设,街道的改造,奠定了大都市的雏形。确立了城市中枢轴线,特别是凡尔赛宫的总布局对欧洲城市规划影响很大,三天笔直的放射形大道和对称严谨的大花园为其后一些城市的规划所借鉴。看下图

奥斯曼改造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种种矛盾出现,大工业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盲目扩建,布局混乱,交通阻塞,建筑艺术衰退,1853年~1870年,拿破仑三世执政,由塞纳区行政长官奥斯曼主持,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工作——历史上著名的“奥斯曼改建”。 主要容:(1)改造道路结构网,完成巴黎“大十字” 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2)城市中心区的改建。 (3)新建主要的基础设施。 (4)新建社会类城市服务设施。

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案例分析

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案例分析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的案例分析,总结借鉴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建设经验。 主题词: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分析 Abstract: throug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ail transit hub of the comprehensive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ail transit comprehensive hub for reference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Keywords: rail traffic, comprehensive hub, and analysis 在综合客运枢纽中引入轨道交通,使之成为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是确保综合客运枢纽周边交通通畅的重要途径,也是综合客运枢纽集疏运体系的发展趋势。国内外的大型枢纽基本都有一条或者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与之连接,通过在枢纽内直接修建轨道交通或者利用换乘通道连接轨道交通站点,有效疏导了旅客进出车站,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 1 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案例分析 1.1 法国巴黎拉德芳斯枢纽 拉德芳斯(La Defense)枢纽位于巴黎拉德芳斯副中心,包括地铁1号线、有轨电车T2线、区域快速铁(RER)A线、郊区铁路线和多条公共汽车线路,是集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地铁线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目前已形成了高架道路交通、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体的交通系统,形成了欧洲最大的公交换乘中心,将拉德芳斯区与巴黎市中心区紧密地连接起来。这一公共运输服务系统日接待乘客达50万人次以上,超过80%的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进出拉德芳斯副中心。拉德芳斯枢纽设计的非常先进,巧妙地将多个车站都整合在一个4层的大型建筑内,乘客不用出站就可以换乘各种方式,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其完善、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 1.1.1 平面布局 拉德芳斯区域位于法国巴黎市区的西北部,城市主轴线的西端。该枢纽具有交通、商业服务等功能。公交车站层,在枢纽的东侧,公交线路包围了小汽车停车场,设有大量清晰的道路标志,引导车辆快速通过,有序停放;中央为售票和换乘大厅,有商业及其它服务设施;西侧为郊区铁路和有轨电车T2线。乘客通过地面出入口和换乘大厅的换乘楼梯,可以很方便的到达商业中心,以及地下三、四层的地

有关巴黎城市空间价值的探讨解读

有关巴黎城市空间价值的探讨 1、引言 城市空间不仅担负城市的复杂活动(政治、经济、文化)和多种功能,亦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40%,正进入快速发展期。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是城市空间的均质化与标准化,多数城市空间毫无特色、千篇一律、更缺乏对人性尺度、历史文脉及自然生态的思考。目前,对中国城市建设种种症结的批判屡见不鲜,宽广气派的景观大道;以“大”为美的城市广场;水泥固化的河床堤岸等等(俞孔坚,2002),由于场地特质与人群真实需求得不到充分的尊重与满足,致使空间品质下降,活力丧失。 在这样一个大兴土木的地球,自然空间正在消逝,纵然它的抵抗无限深远,却无奈败下阵来。城市空间的命运,在设计师手中被反复浇铸,终究该何去何从?如何理解城市空间?其价值何在?如何将城市空间的价值最大化?本文即从空间价值的分析入手,以巴黎优秀的城市空间为例,试图回答上述问题,期望对国内的空间设计提供可借鉴和参考的信息。 2、城市空间与空间价值 2.1“空间就是产品” “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总是蕴含着某种意义。(列菲伏尔)”这位来自法国的城市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用他的哲学近乎苛刻地揭示出空间的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所谓空间生产不是指在空间内部的物质生产,而是指空间本身的生产,即空间自身直接和生产相关,生产是将空间作为对象的。空间是带有意图和目的地被生产出来的,“空间就是产品”。 2.2 空间与产品 “物的有用性使其具有使用价值。”按照这样的逻辑,作为产品理解的空间,既是生产资料,可以被生产,表现为设计师的缔造;又是生活资料,可以被利用,庭院、街道、广场、公园都要为人所用。对空间的使用和消费过程,构建出空间的价值(图1)。两者价值实现上的异同见下表: 相同点相异点 普通产品利用原材料(或场地)的内在属性,满足不同的人群需求;对人群需求满足的充分度与对内在属性的利用度,决定了其价值能否最大化。满足同一需求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如法炮制。 城市空间因社会、经济、人文、地缘等差异,具有多样化特点,不能也不应被复制。

拉维莱特公园简析

“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我不知道解构是否是某种东西,但如果他是某种东西,那它也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是对于形而上学的一种思考。” ——德里达 “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进行挑战,也意味着对建筑旧俗习惯的否定。” ——伯纳德•屈米 欧洲一直是景观设计的试验场,众多一流的设计师都在那里留下了出色的作品。其中位于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 因其独特的形象和设计理论而格外引人注目。它不仅是欧洲近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更凭借所谓“解构主义”的设计思想和另类新奇的建筑设计成为国内一些设计师广为模仿的样板。 1解构主义 1.1何谓解构主义? 说起解构主义,就不得不提起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它们是20世纪50 年代后期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哲学理念。结构主义坚信世界是由结构中的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本身构成的。结构主义是建立在“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它具有二元对立性、整体性、中心性及系统的封闭性[1]。随后,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解构主义”一词,标志着解构主义哲学的正式确立[2]。 解构主义认为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命题中森严的等级秩序是不合理的,它强调瓦解二元对立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采用分解、消减和移置的方法使二者势均力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解构主义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等,因而解构主义者们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便是对传统的审视与背叛、对社会的关注与批判[3]。 1.2解构主义在景观设计中的张力 20 世纪70 年代以后解构主义哲学渗透到建筑界,极大地影响了建筑思想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理论评论,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建筑思潮。 解构主义哲学在建筑领域的移植进一步也对景观设计产生影响,成为景观设计创新的生长点。解构主义哲学基于对传统的一元专制的反抗,反对个性的压制,反对科学与技术的极端迷信,进而对其进行颠覆、解体,探索建立新的城市景观形式。他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团体,也没有统一的景观形式和建构方法,他们基于对传统的批判,反对既定的价值观念,将意义与精神重新注入到场所空间中,使城市景观富于情感。景观重新成为精神情感的表现媒介,在景观形式上体现为对纯洁机械几何体与既存僵硬秩序的否定,于是冲突、断裂、碎片、复杂、不稳定的动态空间便成为他们共同的特征。从这层意义上说,解构主义景观并不是在创造一种新思想或新风格,而是反对传统文化中的一切形而上学的东西。

多元背景下新型城市公园设计初探

多元背景下新型城市公园设计初探 作者:周悠然 来源:《设计》2019年第01期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公园建设日益重要,文章旨在对多元背景下新型城市公园设计进行探索。文章以法国巴黎拉维菜特公园为例,从整体上剖析这个作品。最终与实际结合,归纳其理念及手法,并对新型城市公园的建设提供建议。拉维莱特公园受多元背景下的客观因素及设计师伯纳德屈米的个人主观因素影响,理念打破常规、手法创新独特,可为新型城市公园设计提供帮助。 关键词:伯纳德·屈米拉维菜特公园新型城市公园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1-0148-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park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article takes La Villette park in Paris, Franc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is work from the whole. Finally, it combines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summarizes its ideas and methods,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 park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 Villette park by multiple objective factors and the architect Bernard Tschumi's personal subjective factors, unique idea break the routine,technique innovation, can provide help for new urban park design. Keywords: Bernard Tschumi Park La Villette New city park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物质水平的提升,城市生活逐渐丰富,在此多元化的背景下,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公园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探索多元背景对新型城市公园诞生的影响、理清顺应多元背景下新型城市公园建设的思路至关重要。其中拉维莱特公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诞生不仅意味着城市公园建设的进步,其先进的理论基础及设计手法对整个建筑行业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为当下新型城市公园的设计提供思路及参考。 一、时代背景 想要对拉维莱特公园进行探索,便不能忽略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需对法国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人文环境进行分析、思考,特别是自二战以来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发展情况。多元的历史背景对公园的诞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客观影响。

巴黎拉德芳斯分析

巴黎拉德芳斯分析

国内外城市设计案例研究 ——以巴黎拉德芳斯新区为例 摘要:巴黎是法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又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和日本东京并列为四大世界级城市。随着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改造永远是一个不老的话题。城市改造主要有两条途径可走,一是改造旧城区,增高新建筑,增加建筑空间。二是合理规划,另建新城区。巴黎城市改造两条路都走,不仅对老城进行改造还在原来的荒野上建成一个新城区——拉德芳斯区。 关键词:城市设计拉德芳斯新城巴黎,这座闻名世界的历史名城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早在2000多年以前还是一个以西岱岛为中心、占地面积仅仅为0.5平方千米的渔民小

村镇,经过时代变迁,现在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独有的非凡的城市建设规划艺术在世界城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改造永远是一个不老的话题。城市改造主要有两条途径可走,一是改造旧城区,增高新建筑,增加建筑空间。二是合理规划,另建新城区。巴黎城市改造两条路都走,不仅对老城进行改造还在原来的荒野上建成一个新城区——拉德芳斯区。巴黎城市改造,改造出一个举世瞩目的新区,并一举成为巴黎主要的商务区,是各国学习的楷模。 1.设计意 图 从19世纪开始,巴黎城市规模发展迅猛,人口急剧增长。60年代初,

巴黎大区的面积尽管仅为法国领土面积的2%,而人口却占了19%,法国大型的工商企业集团总部的70%设在巴黎地区。政府设置了一个城市规划研究中心来负责就巴黎大区的规划问题向政府提供咨询。1965年该中心提出巴黎大区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在巴黎外围设立城市副中心,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新城的概念和卫星城的计划,以平衡城市布局,分散居住人口,解决用地压力,并都付诸了实施。 2.拉德芳 斯新城 目前,这些规划中城市副中心和新城都已相继建成并具一定规模,使巴黎的经济结构与基础设施布局得到了重新组合,扭转了经济生活过于向中心城市集中地状况,缓解了市中

巴黎城市空间形态解析 城市的空间形态

74 国际城市形态论坛International Urban Morphology Forum / 南方建筑/ South Architecture 2010.1 巴黎城市空间形态解析 Interpreting the spatial morphology of Paris 卞素萍 Bian Suping 1 巴黎拉德方斯 2 巴黎的城市轴线 3 巴黎协和广场 4 凯旋门 5 纪功柱 6 巴黎埃菲尔铁塔 摘要本文分析了巴黎的城市结构、城市肌理与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关系,并介绍了两种经典的城市设计的发展方法在城市中的运用。通过相互之间的关联,城市街道、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得到有效的整合。最后阐述了在旧城更新过程中保护和改造问题及滨水区城市设计和绿地规划等,对我国诸多城市建设的意义。关键词巴黎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城市交通整合保护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ree aspects of

cities, which are urban structure, urban texture and urban spatial form. Moreover it introduces two classic means of urban design. Through interrelation, urban streets, transports and urban spaces may be integrated. Finally it expatiates the problem of conser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novation of old cities. Discussion also focuses on design of urban waterfront and greenbelt planning. It provides many valuable teachings for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Paris, urban form, spatial structure, urban transport, integration, con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0232(2010)01-0074-03作者简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6)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的需要的同时,保持城市应有的特色,一直是各国探讨的重要问题。城市形态是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巴黎空间形态的发展直接反映了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及文化特征。以下将从城市形态因时空的因素而存在的差异性所表现出来的城市内部及外部特征即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肌理两方面来具体地阐述。

法国巴黎城市规划

法国城市规划案例 城市规划的起源、任务和体系 一、城市规划的起源: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这种对未来空间发展的安排意图,在更大的范围内,可以扩大到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而在更小的范围内,可以延伸到建筑群体之间的空间设计。因此,从更本质的意义上,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不仅仅是在行政级别意义上的城市,也包括在行政管理设置、在市级以上的地区、区域,也包括够不上城市行政设置的镇、乡和村等人居空间环境。 二、城市规划的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1)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2) 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 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4) 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5) 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根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三、城市规划的体系: 包括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 1、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城市规划法律体系包括基本法律(主干法)及其配套法规(从属法规)。我国还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规划法律体系。1) 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主干法确定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架构,如国家的《城市规划法》和地方的《城市规划条例》;主干法的实施需要制定相应的从属法规,如《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 专项法专项法是针对城市规划中特定议题的立法,如《上海市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条例》。3) 相关法城市建成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包含多个方面和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城市规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其中我国的法律制度体系由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成。城市规划的基本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构颁布的法律和地方立法机构颁布的地方性法规构成。配套法规是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的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构成。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法

轨道交通案例

轨道交通案例 篇一: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案例分析 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案例分析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的案例分析,总结借鉴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建设经验。 主题词: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分析 Abstract: through the domest and international rail transit hub of the comprehensive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ail transit comprehensive hub for reference the construction eperience. Keywords: rail traff, comprehensive hub, and analysis 在综合客运枢纽中引入轨道交通,使之成为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是确保综合客运枢纽周边交通通畅的重要途径,也是综合客运枢纽集疏运体系的发展趋势。国内外的大型枢纽基本都有一条或者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与之连接,通过在枢纽内直接修建轨道交通或者利用换乘通道连接轨道交通站点,有效疏导了旅客进出车站,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 1 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案例分析 1.1 法国巴黎拉德芳斯枢纽 拉德芳斯(La Defense)枢纽位于巴黎拉德芳斯副中心,包括地铁1号线、有轨电车T2线、区域快速铁(RER)A线、郊区铁路线和多条公共汽车线路,是集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地铁线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目前已形成了高架道路交通、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体的交通系统,形成了欧洲最大的公交换乘中心,将拉德芳斯区与巴黎市中心区紧密地连接起来。这一公共运输服务系统日接待乘客达50万人次以上,超过80的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进出拉德芳斯副中心。拉德芳斯枢纽设计的非常先进,巧妙地将多个车站都整合在一个4层的大型建筑内,乘客不用出站就可以换乘各种方式,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其完善、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