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实例的汉语句法结构分析歧义消解

基于实例的汉语句法结构分析歧义消解

基于实例的汉语句法结构分析歧义消解
基于实例的汉语句法结构分析歧义消解

基于实例的汉语句法结构分析歧义消解*

杨晓峰李堂秋洪青阳

厦门大学计算机系,厦门,361005

摘要本文论述了一种基于实例的汉语句法结构分析的消歧方法。本文首先提出了这种方法的总体思路,并对其语义知识资源—《知网》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详细地描述了基于实例的排歧法的主要算法。最后给出的算法实验结果例子证明,这种方法是对汉语的结构分析排歧是有效的。

关键词歧义消解基于实例相似度知网依存关系树

Example-Based Chinese Syntactic Structure Disambiguation

Yang Xiaofeng Li Tangqiu Hong Qingy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scription of the method of Example-based Chinese syntactic structure disambiguation method. First we put forward the general idea about this method and give a brief introduce to its semantic knowledge resource —the Hownet Dictionary. Then the main algorithm for the method of example-based disambiguation is proposed with detail. The experiment result given in the end proves our method to be effective.

Keywords Disambiguation Example-Based Similarity HowNet Dependency Tree

一.引言

在进行文本的自动句法分析中,歧义的自动消解是一个关键而又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传统语法认为歧义包括词汇的多义歧义和结构的同形歧义[1]。歧义消解存在着基于“制约”和基于“优先”的方法。基于“制约”的方法是利用规则的形式来对分析进行约束排歧;而基于“优先”的方法则是从若干个已分析出的歧义侯选结构中根据某种选择原则(preference)挑出一个最优的结构。在实际运用中,常常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先用规则约束对句子进行分析,再选取分析结果中的最优者作为最终的分析结果[2]。在“选优”中,存在着基于语法和基于语义的两种方法。前者从语法的角度来进行优选,如根据动词的配价满足度进行排歧[3];而后者则将语义作为选优的依据。如用语义关联网来排除汉语句法分析的歧义[4]。

单纯依靠语法来进行排歧对处理某些问题是无能为力的,例如“维修图书馆的空调”和“装修图书馆的工人”,两者具有相似的语法的形式,但是句法结构却分别是“(维修(图书馆的空调))”和“((装修图书馆)的工人)”。这类问题的解决需要有语义的知识:“空调”不能做“维修”的主语;“工人”不能做“装修”的宾语。通过语义关联网可以描述这些词类之间的搭配关系,从而确定最终的分析结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一个完善的语义关联网需要总结各种可能的语义搭配关系,并且在描述搭配关系中要注意把握抽象的程度,而这些完备性和准确性的问题的解决是比较复杂的。

在自然语言处理中一般采用《同义词词林》作为语义知识资源,但是《同义词词词林》编篡的本义并非是用于自然语言处理,它的体系结构与语义的分类并不十分适用于句法分析

*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863课题支持(项目编号:863-306-ZT03-06-1)

消歧处理。

本文提出的基于实例的歧义消解方法也是一种基于语义的优选法,这种方法利用《知网》为语义知识资源,通过实例比较的方法对候选句法结构中的实义词间的搭配关系进行评价,并计算整个分析结构的最优评价值,把评价值最高的那个分析结果作为分析的最终结果。用这种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同时解决词汇和结构上的歧义的问题。

二.基于实例的歧义消解

基于实例(example-based)的方法最早是在机器翻译中被提出的,这种方法在一个大规模的双语语料库中找出与输入句最相似的例句,把例句的目标语言作适当的调整作为输入句的翻译结果。这种方法避免了知识的手工编码和手工获取过程,而从真实文本的语料中抽取翻译的规则。基于实例的句法消歧方法也是基于此种思想。

汉语中的词语按照意义蕴含的丰富程度可分为实义词与辅助词,其中实义词包括了名词、动词、形容词。词和词之间会发各种搭配关系,大多数辅助词的作用仅仅用于表示关联和语气,而实义词的语义搭配关系则对句法结构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5]。我们对句子的某个候选分析结果的评价就是建立在判断句中各实义词之间的语义搭配密切程度之上。我们在词典中为每个词语的义项指定若干具有区别能力的词语组合实例,这些实例是包含该词语的短语或简单的句型。把当前句子分析结构中某个实义词的上下文相关词集与字典中该词的所有实例进行比较,找出一个最相似的实例,这个实例所代表的义项就作为该实义词的释义,而比较的相似度则反应了该词在句子结构中与其它实义词的搭配紧密程度,并以此作为实义词的评价依据。由于句子的不同候选分析结果在结构上存在差异,同一个词的上下文相关词在不同分析结构中不相同,在实例比较中会得到不同的评价分数。我们可以根据句子中实义词的评价分数总和来选择一个最优的分析结果。由于我们在比较实例与上下文词集时选择了最大相似度对应的词语义项,因此我们同时也解决了句子大部分实义词的词汇歧义。

为了方便地获得某一实义词的上下文相关词,句法分析结果的结构最好能用依存关系树的形式来表示。树的根结点是句子的核心词,其它受核心词支配的附属成分就作为根结点的子树,这些子树分别也是以各附属成分为根结点而建立起来的依存关系树。例如输入句“维修/图书馆/的/空调”的两个可能的句法结构树如下:

图1 ((维修 图书馆)的 空调)的树结构 图2 (维修(图书馆 的 空调))的树结构

其中树中每个结点代表句中的词及词性、结点间的弧线表示连接词间的附属关系。词性标 注V , N 对应的是动词,名词;树中弧线上标注含义分别是:SUBJ :主语,OBJ :宾语,ATTR :定语。

三、语义知识资源

3.1 知网简介

《知网》(英文名称 HowNet )是其创建人董振东先生花费逾十年研究心血的重要成果。《知网》是一个以汉语和英语的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为描述对象,以揭示概念与概念之间以及概念所具有的属性之间的关系为基本内容的常识知识库[6],它是一个网状的有机的知识系统。

语义词典是知网系统的基础文件。在这个文件中每一个词语义项的概念及其描述形成一个记录。目前词典中提供汉英双语的记录,每一种语言的每一个记录都主要包含4项内容。

其中每一项都由两部分组成,中间以“=”分隔。每一个“=”的左侧是数据的域名,右侧是数据的值。它们排列如下:

NO.= 词或短语序号

[W_X= 词或短语

G_X= 词或短语的词性

E_X= 词或短语的例子]+

DEF= 概念定义

其中的W_X、G_X、E_X构成每种语言的记录,X用以描述记录所代表语种,X为C 则为汉语,为E则为英语。每个词语由DEF来描述其概念定义,DEF的值由若干个义原及它们与主干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描述组成。义原是知网中最基本的、不易于再分割的意义的最小单位,知网通过对约六千个汉字进行考察和分析来抽取了800多个义原,并总结了如部分、主体、客体、从属、时空、材料等若干种义原间的语义关系,这些关系在知网中用义原前附加如“*”、“@”、“$”等相对应符号来表示,因此我们把这些语义关系称之义原的前缀语义关系,而对应的符号为义原的前缀语义关系符。

下面我们用形式化的语言来对DEF进行定义:

DEF = [Mark]Atom[,[Mark]Atom]*

Mark = * | @ | ? | ! | ~ | # | $ | % | ^ | &

ATOM = atom1|atom2|…|atom k

所有这些义原及其关系应能对所有的词语概念进行定义。

E_X中存放的是为那些具有多个义项提供的例子。这些例子强调例子的区别能力而不是它们的释义能力,用以为消除歧义提供可靠的帮助。

下例是动词“打”作“打球”解的义项在词典中的定义:

NO.=017140

W_C=打

G_C=V

E_C=~网球,~牌,~秋千,~太极,球~得很棒

W_E=play

G_E=V

E_E=

DEF=exercise|锻练,sport|体育

上例中E_C项的“~”号代表W_C项的词。通过DEF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在“打球”中“打”和“体育”与“锻练”有关。

除了语义词典外,知网还提供了义原分类树,分类树把各个义原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以树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父子结点的义原具有上下位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义原分类树计算义原间的语义距离。在知网中存在ENTITY、EVENT等几棵分类树,如下图是词网中表示事件义原关系的EVENT分类树:

图3 EVENT义原分类树的树结构表示

知网的词典用文本的方式保存的,我们要事先把它转换成方便系统实现的格式,考虑到系统用LISP实现,我们把词典用表的形式来表示。

词条的E_C项转化为一个以E_C开头的表,而E_C项中的各实例则成为这个表中的元素。如果义项不是动词,则每个实例除“~”以外的词语构成一个表;如果义项是动词则每个例子又由两个子表构成,它们分别对应该例子以“~”符号分隔开的两部分词语集合,前半部分通常是动词的主语。而DEF项则被拆分成一系列以语义关系为首位元素的表,DEF中所有的具有相同语义关系的义原都归于相应的子表中。例如我们可以把“打”的义项文本表示为:((NO 017140)(W_C 打)(G_C v)(W_E play)(G_E v)(E_C (nil(网球))(nil(牌))(nil (秋

千))(nil(太极))((球) (得很棒)))(PROPERTY exercise|锻练sport|体育))

四、语义计算

4.1 分析树的表示及结点上下文窗口的确定

设S表示输入的已经过预切分的句子,S=(R1 R2 R3 … Rm),Ri(1≤I≤m)表示句中的第I个词组。如上节中知网义原分类树的表示方法,我们把分析结果对应的依存关系树中的结点也用表的形式来表示。设在Ri在树中所处的结点的父结点序号是Parent(i),它的k 个子结点的序号的集合为Children(i),Ri经分析确定的词性为Cat(i),它与父结点的依存关系是Case(i),则该结点表示为:

Node i: (I Parent(i) Children(i) Ri Cat(i) Case(i) ) (1≤i≤m)

令Tree={Node1 Node2… Node m},则Tree可以完整地表述整棵的关系树。

首先我们定义实义词的限定关系:假设A,B是实义词,如果在句子中A修饰、支配B,则称在当前句中A是B的限定词,B是A的被限定词。这里的实义词的限定关系与传统的依存关系有所不同:依存语法认为发生依存关系的一对词中,如果词A修饰词B,则B为主词,A为从属词,A是B的附属成分,在依存关系树中体现为A是B的子结点;而在我们定义的限定关系中被限定词则是限定词的修饰支配对象。如对于主谓宾结构的句子来说,主动词就是句子的实义词主语、宾语的限定词;ADJ+NP的形容词短语中ADJ是NP的限定词。如果限定词与被限定词之间是偏正的修饰关系,如ADJ+NP,NP+NP等,限定词充当ATTRIBUTE、MANNER等附属成分,则在依存关系树中体现为限定词是被限定词的子结点;如果它们之间是主谓结构,如NP+VP+NP(主谓宾)、NP+ADJP等,则限定词在依存树中充当被限定词的父结点。

我们之所以要对实义词区分限定词与非限定词是由于这两类词的评价算法不相同。根据定义,限定词在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起着主要的修饰支配作用,它的义项选择及评价分数影响着当前分析结构的总体评价值。在具体的算法实现上,限定词的评价是通过各个义项的实例集与它的被限定实义词集的比较获得的;而非限定词的评价则要在其限定词义项确定之后进行,选取与这个义项的实例的最高比较值作为评价依据。对一棵关系树进行评价就是建立在句中可充当限定词或被限定词的实义词结点的评价上的。

对于一个可充当限定词的实义词,我们定义它的上下文相关词集,也称为上下文窗口,是它的所有被限定词的集合。我们把一个实义词的上下文窗口与该词的所有义项的实例进行比较,找出相似度最大的实例所在的义项语义作为结点的语义,而这个最大的相似度就是这个结点的评价值。对于一个只充当被限定词的实义词,我们则把它在作限定词的上下文窗口元素时与该限定词实例的比较情况进行评分。这些结点的评价值总和即为当前树的评价分值。

给定句子的一个句法结构,通过该结构对应的依存树,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得到各词的上下文窗口,下面是我们对各实义词在依存树中的上下文窗口的选取原则:

a.如果实义词是其父结点的MANNER、TENSE、TOOLS、ATTRIBUTE等附属成分,则选取父

点;

b.如果实义词的子结点是父结点的SUBJECT 、OBJECT 附属成分,则选取该子结点;

c.如果动词窗口中的某个词是动词的主语(这可以在句法分析中得到),则在窗口中为该名词作SUBJ 标志。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可以得到图1、2中各结点的上下文窗口为

4.2 结点的评价值计算

对节点的评价值涉及到三个语义相似度的计算:义原间的语义相似度,词语间的语义相似度,义项的组合实例与上下文窗口的语义相似度。而这三个相似度的计算分别利用了《知网》的三个部分的知识:义原特征分类树,义项的概念定义,义项的组合实例。下面我们将依次给出这三个语义相似度计算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计算结点的评价分值。

4.2.1用义原特征分类树来计算义原间的语义相似度

定义:义原a 与b 的语义距离

DISTANCE-ATOM(a,b)=I 与J 在义原分类树上的最短距离 (1)

定义:义原a 与b 的语义相似度

SIM-ATOM(a,b)=(1-DISTANCE-ATOM(a,b)/ (义原分类树树高×2)) ×100

(2)

4.2.2利用义项的义原概念定义(DEF )来计算词语间的相似度

定义:设单词义项I 概念定义中的所有义原的前缀语义关系的集合为Relations(I),其中所有前缀语义关系为K 的义原集合为Item-Relation-Atoms(I,K),则单词义项I,J 的相似度为: 4.2.3 计算义项的组合实例与上下文窗口的相似度

定义:令Root(w)是序号为w 的结点所对应的词语,Cat_Root(w)是Root(w)的词性。给定上下文窗口W={w1,w2,…,wm},如实例EG 形如((eg1,eg2,…,egk)(egk+1,…,egn)),则定义实例的前部集合FRONT -EG(EG)={eg1,eg2,…,egk},尾部集合BACK -EG(EG) ={egk+1,…,egn};如EG={eg1,eg2,egn},则BACK -EG(EG)=EG, FRONT -EG(EG)为空集。则EG 中的元素在W 下的语义相似度集合为:

我们希望集合Sem-Eg-items(EG,W)中分数高的值的能对实例的评价影响更大,同时尽量忽略分数小的项,基于此点考虑,我们通过加权法来得到实例EG 与上下文窗口W 的语义相似度: (3)

b)AT OM(a,-SIM J)IT EM(I,-WORD -SIM ) I Relations(k k)Atoms(J,-Relation -Item k)Atom(I,-Relation -Item a ∑∈∈∈=b MAX (4)

Cat(w))Root(w),WORD(e,-SIM MAX Cat(w))Root(w),WORD(e,-SIM MAX W)items(EG,-Eg -Sem EG(EG)-F e SUBJ w EG(EG)-BACK e SUBJ w RONT ,W w ,W w ∈∈∈∈=

标志有且标志无且

公式(5)中的权值函数Weight(k)(1

4.2.4计算限定词的评价分值

根据给定上下文窗口和一个单词义项I ,I 的实例集合为EGs(I),我们可以根据(5)式得义项I 在W 下评价分值:

设在依存树中序号为N 的结点的上下文窗口Win(N)不为空,即N 在句中对应的单词P 可以作其它某些词的限定词。结点N 所有的义项集合为Entries-Node(N),则N 的最终评价分数Value-Node 为

4.2.5非限定词结点评价值计算

设分析树T 的实义词集合为R 。设r 是R 中的一个元素且Win(r)为空。令集合Master(r)={x|x ∈R, x 限定r},如果Master (r)为空,即r 在分析结果中不充当任何其它实义词的限定或被限定词,和别的词没有起语法语义上的搭配关系,对句子的结构排歧起不到指导作用。在算法中我们对这类实义词不进行处理。如果Master(r)不为空,我们可以根据Master (r)中元素与r 的搭配关系来确定r 的评价值。对于Master(r)中的一个实义词a ,它的已确定义项的实例集与r 进行过比较计算。我们把比较的最大相似度作为r 在a 限定下的评价分值,取得这个最大相似度的r 的义项作为r 在a 限定下的选择义项。而r 的最终评价值是r 在Master(r)中各实义词元素下的评价分数的最大值。设r 在a ’,a ’∈Master(r)限定下的分数最高,则r 的最终选择义项就是r 在a ’限定下的选择义项。

4.3分析树的评价及分析结果确定

一个有m 个结点的依存树T={N1,N2,…,Nm},Nk 是树中的一个结点,则T 的评价分数为 假设一个输入句经过分析后生成p 个分析结果,分别对依存关系树t1,t2,…,tk ,我们可以得到分析树的最高评价值:

Value-Result=Max{Value-Tree(t1),Value-Tree(t2),…,Value-Tree(tk)} (9) 取得这个最高值的那棵依存关系树所对应的分析结果就是我们所得到的最终分析结果。

4.4排歧算法的实例说明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整个排歧算法的处理流程:

输入句:维修图书馆的空调 语法分析结果:

R1:((维修/v 图书馆/n )的 空调/n )/np ,

R2: (维修/v (图书馆/n 的 空调/n ))/vp

R1与R2依存树如图1所示。

①确定限定词及其上下文窗口:见表1。

从《知网》中获取词语的义项及相关的实例信息:

(5)

EG ) )x (Weight(i)(

W)Win(EG,-Eg -Sim /10k 110k x 101)-(k W),items(EG,-Eg -Sem x ||∑∑<

∑∈=

Egs(I)EG W)Win(EG,-Eg -Sim W)Entry(I,-Value (7)

WIN(N))Entry(I,-Value MAX Node(N)-Value Node(N)-Entries I ∈=)

8(

Node(n)-Value Tree(T)-Value T n ∑∈=

②对各实义词的义项实例集与上下文窗口的语义进行相似度计算,在此基础上求得各实义词最终得到选优结果:R2

五、实验结果分析

我们选择小学语文1—4册课文中的句子作为试验语料。试验语料共有

800个句子。我们使用了本课题组开发的RCAS 机器翻译中文分析系统对这些句子先进行句法分析[8],得到的分析结果作为排歧系统的输入。排歧的正确率计算公式如下:

排歧的正确率=排歧后可得到正确分析结果的句子数/试验语料总句数 (10) 其中排歧结果的正确与否是通过我们手工进行判定的。目前试验结果排歧的正确率为91.4%。这表明我们提出的这种基于实例的方法对歧义消解是有效的。在试验中我们还统计了句子的词语长度及句中词语的平均义项数目对句子评价时间的影响,如表2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

1 句子中词语的义项数目对句子的评价时间影响较大。这是由于在对分析树中某个限定词进行评价时要考虑该词与上下文窗口词语之间义项所有搭配。这样在句子长度一定的情况下,评价的复杂度与句子词语平均义项数目的平方成正比。

2在句子词语的义项数一定的情况下,句子的评价时间与句子长度大致成正比。这主要的原因是在依存树中每个限定词结点的上下文窗口的长度不超过该结点的父子结点总数,在词语平均义项数目一定的情况下,对依存树的评价复杂度与树中的限定词数成正比。

目前《知网》尚未完全开放所有词条义项的实例,在试验中我们手工地为部分词语添加义项实例,这不免会有一些主观倾向性,并且试验语料的数目比较有限。希望将来《知网》能提供所有的义项实例,以便在更大规模的语料进行开放测试并获得更为准确的试验数据。

六.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实例的句法结构歧义消解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用手工制定规则约束,而是通过实例比较从多个候选分析树中得到一个最优的结果。实例是用自然语言来表示的,可以很方便通过调整词语实例集的例子来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排歧效果。同时我们采用的语义知识资源《知网》是专为自然语言处理而设计的,无论是词条数还是语义定义及分类体系都十分适用于自然语言处理。从实验的分析来看,基于实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歧义消解效果。

致谢:《知网》的作者董振东先生对本文的研究工作给予了很多的启发与帮助,在此向他表示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邵敬敏,关于歧义结构的研讨,语文导报,1986

[2]冯志伟,歧义消解策略初探,计算语言学进展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3]周会平,基于中间语言汉英的翻译系统ICENT的研究与实现,博士学位论文,国防科

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1999

[4]苑春法,黄锦辉等,基于语义知识的汉语句法结构排歧,中文信息学报,1999,13(1)

[5]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0

[6]董振东,董强,知网,https://www.doczj.com/doc/205517349.html,

[7]张民,李生等,一种汉语句子间相似度的度量算法及其实现,计算语言学进展与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8]张玉敏,机器翻译中句法语义相结合的汉语分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0

[9]张杰,张跃,姚天顺,面向数据的英汉机译系统中关于组合基于实例的技术,东北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0(3)

现代汉语语法

层次分析法,又称“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法单位(包括短语和句子)的直接成分进行结构层次分析的方法。由于切分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二分,所以层次分析法又称作“二分法”。 1、基本分析原则 语法从表面上看是线性排列的符号序列。线性排列是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出或写出的形式。但是语法结构却是有层次性的,层次是指句法单位在组合时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先后顺序。 表层的线性关系背后暗含着隐性的层次关系。小的语法单位是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大的语法单位是由小的语法单位组合而成的,本身又可以成为更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 语法结构的每个层次一般直接包含比它小的两个语法单位,这两个小的语法单位就是直接成分。每一个直接成分又可以包含更小的直接成分。 例如: 我们进行社会调查 |主||____谓_______| |_述 | 宾____ | |_定)中 | 层次分析法就是逐层将一个句法单位(联合短语等由多个直接成分组成的短语除外)切分成两个直接成分,直到不能再切分为止的句子分析方法。 2、分析过程 层次分析法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切分结构层次,第二步是确定结构关系。 例如: 他去年去了一趟美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谓关系 |___||______________| 状中关系 |________| |__| 述宾关系 |_| |___| 述补关系

切分过程中应注意: ①第一步切分非常重要,第一步切分不当,后面便容易全都切错。 ②必须逐层切分,直至分析出每个实词,语素不需要切分。 ③为避免切分过程中的遗漏,一般采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逐块切分的分析步骤。 3、层次分析法的图解表示 层次分析法中常用的图解表示法是切分法、组合法和树形图。 ①切分法 切分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将所要分析的短语或句子作为一个整体,从大到小,逐层切分。 例如: 申奥成功有助于中国的改革与开放。 |_ 主 __| |______ 谓 ________________| |主| |谓| |_述_ |______ 宾___________| |__ 定_)_ 中 _______| | 联 + 合 | ②组合法 组合法是把所要分析的短语或句子切分到单词,然后从小到大,依次组合起来。例如: 他弟弟在北京念大学 |_定中_| |_介宾_| |_述宾_| | |____状中____| |_____主谓______| ③树形图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绪论 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 án(游船/油船/邮船)。”,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歧义句

歧义句 歧义就是一句话可以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歧义一般是由下面几种情况引起和形成。 一、多义词引起歧义 一句话里某个词是多义词,这个句子可能成为歧义句。 ① 这本书是黄色的。 “黄色”是指书的颜色而言,也可以就书的内容是色情的而言。 ② 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能是”回忆”的意思,即把忘掉的东西回忆起来了。也可能是“打算、希望”的意思,即他不愿意继续躺着了,希望能坐起来。 ③ 这真是好球。 “好”的意义很多,如“精彩的”“合规则的”“质量优良的”“完好无损的”等等。“这真是好球”中的“好”用上边的不同义项就会使这句话产生不同的意思。 ⑴ 这真是好(精彩的)球。意思是这个球得到观众喝彩。

⑵ 这真是好(合规则的)球。 ⑶ 这真是好(质量优良的)球。意思是产品性能好。 ⑷这真是好(完好无损的)球。意思是质量好,用了很久或放了很久还好好的。 ④我你借他的钢笔,这么多天了。 “借”是向他借来的,还是借给他的?表意不清楚。 二、多音词引起歧义 句子中某个词是多音的,在书面表达时可能有歧义。 ① 这个人好说话。 “好”可读作“hào”,是“喜欢、爱好”的意思,即这个人很喜欢跟别人讲话。也可以读作“hǎo”,是“易于、便于”的意思,即这个人性格好,容易接受别人的话。 ② 刘备的胳膊长得怪。

如果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就会明白刘备长像特点“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那么“长”应读作“cháng”,是指长度的,即刘备的胳膊比一般人要长,双手垂下来超过了他的膝盖。不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长”也可读作“zhǎng”,是“生长”的意思,即刘备的胳膊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比较奇怪。 多音词读出来以后,听话人就会分辩清楚。要是让读者看的话,就会产生歧义,不能确定作者所指的具体含义。 三、同音词引起歧义 汉语中有许多同音词,这种同音现象使一些句子在口头表述时可能产生歧义。 ① 这是致病的东西。 “致”与“治”是同音词,读“zhì”,当别人读出来后听话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口头表达会产生歧义。听为“致病的东西”,意思是导致生病的东西。听为“治病的东西”,意思是治疗疾病的东西。 ② 针织厂的产口全部合格。 “部”与“不”是同音词,读“bù”,口头表达会产生歧义。听为“全部合格”,意思是所有的产品全合格了。听为“全不合格”,意思是所有的产品全是次品。 ③ 她太骄气了。

歧义现象的研究

英语中歧义现象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语言学角度,从语音、多义词、兼类词等方面,对由词汇产生的歧义进行简要分类。在语用学角度,通过例举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例子,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了歧义在广告、笑话、文学作品中的积极效应,以及在合同纠纷、英汉互译中带来的消极效应。 关键词:英语;语义学;歧义;分类 歧义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任何语言运用当中都会产生这种语义模糊的语言现象,因此对歧义的产生和形成加以研究有广泛而切实的意义。本文将就英语中的一些典型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发挥语言歧义的积极作用,消除语言歧义的负面影响。 一、产生英语歧义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歧义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按照不同标准和角度,可作不同分类。(一)由语音产生的歧义 1.发音 在英语之中,有许多单词和词语都具有相同的发音。例如: ①/maidi?/,既可能是my dear,也可能是my deer。 2.停顿 ①They don't know how/good ice cream tastes. ②They don't know/how good ice cream tastes. 3.语音语调 英语单词有重音,句子也有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读音的轻重可能成为歧义现象产生的根源。英语的重音变化常引起词义变化,特别是复合词的重音变化。例如:blackboard(黑板),black board(黑色的板);greenhouse(温室),green house(绿色的房子)。。(二)由多义词产生的歧义 英语中,存在着大量多义词,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词汇内容,若句子里某个词是多义词,就可能产生歧义现象。这种歧义现象普遍存在。例如:

英汉句法歧义共性探讨

英汉句法歧义共性探讨 李爱华 陈 桦 (南通医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1) 摘 要:歧义是自然语言中的一个普通现象,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语中的句法歧义之间存在的共性进行了一番探讨。 关键词:句法歧义 共性 树形图 概述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的一个普通现象。长期以来,语言学家们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曾试图对歧义进行探讨,但由于其回避以致排斥语义的深层分析而碰了壁(宋协立, 1985)。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提出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说,认为歧义是发生在深层语义与表层句法之间的现象,即同一表层句法结构有两个或多个深层语义。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语言学家们(Ruth.M. K enpson,1977;Parlmer,1981;R.G.Simp2 son,1989;etc)对英语中的歧义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者(宋协立,1985;沈家煊,1985;张法科,1995,周言人,1997;袁晓宁,1998;林洪志,2001;尹富林,2002,等)也开始探讨英语歧义成因、类型及其排除方法等。同时,汉语界权威语言学家们也开展了汉语中歧义现象的研究(朱德熙, 1980;吕叔湘,1984;徐思益,1985)。但对英汉歧义的对比研究却很少。虽然英汉与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两者在语音、语法结构、语义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然而,通过大量的研究,人们发现在差异的背后很多相近或相同的特性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也就是说,语言是有共性的(程工,2001)。不同语言特点的研究和语言的普遍现象的研究,都是语言研究的方向,当前,基于不同语言特点寻求某种共性似乎是一种重要的倾向(赵世开,1999)。本文以英汉某些典型的句法歧义结构之间存在的共性为研究对象,综合 运用现代句法理论的一些分析方法,针对歧义的类型、表现形式及内在结构作一番探讨。 句法歧义(syntactic ambiguity)又称语法歧义(grammatical ambiguity)或结构歧义(struc2 tural ambiguity),是由于句法结构原因而造成的多义现象。当同一表层结构或表层结构的一部分具有不同的深层结构时就会产生歧义(徐烈炯, 1988)。句法歧义的成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第一,层次;第二,语法关系;第三,语义关系;第四,粘合程度;第五,语义辖域和焦点(沈家煊,1985)。本文将从以上5个方面对英汉句法歧义句的共性进行探讨。 一、多项式定义结构中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 定心结构(modification)是指一个名词性中心项和一个或几个修饰项构成的语言结构。定心结构因修饰项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偏项前置型定心结构(premodification)和偏项后置型定心结构(post modification),由于汉语中偏项后置型定心结构并不常见,本文只比较英汉前置型定心结构中的歧义现象。 在多项式定心结构中,由于一个名词中心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修饰语,因修饰的层次不同,语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如: 1.the deep blue sea 从树形图1a中可见,deep和blue是并列修饰语,都修饰中心项sea,该短语可以理解为“深的蓝色海洋”。从树形图1b中可见,deep是副词,首先修饰形容词blue并构成形容词短语 7

变换理论和语义特征理论分析汉语歧义句式的作用

变换理论和语义特征理论分析汉语歧义句式的作用 【摘要】随着语法学家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汉语语法分析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除了运用传统的语法分析方法外,汉语语法学家还根据汉语使用的实际情况,借鉴了国外语言研究的一些分析方法,如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等,使汉语语法分析方法更为完善。本文概叙了目前变换理论和语义特征理论在分析汉语歧义句式中的作用,比较、阐述了这两种分析理论在分析汉语歧义句式时的优劣,并初步探讨了造成汉语句式歧义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歧义句式 The Effect Of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And Semantic Theory In Analyzing Chinese Sentences Of Ambiguity Gui Shufang 【Abstract】With linguists studying of Chinese grammar further, the methods of analyzing it have continually developed, too.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methods, linguists make Chinese grammar more perfect according to Chinese facts and overseas linguistics, such as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and Semantic Feature’s Theory, etc. This thesis simpl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and Semantic Features Theory and elaborates comparably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analyzing Chinese ambiguous sentences, and explains briefly the reasons resulting in these sentences by the theories. 【Keywords】Transformational analysis Feature’s analysis Chinese ambiguous sentences 1.绪论。 1.1 汉语歧义句式的类型。在汉语里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一个语言格式可以有两种或多种的理解,即它的含义往往不止一个,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歧义现象。例如,“他在汽车上画画。”,在没有任何语言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在汽车上,把画儿也画在汽车上。”;可以理解为“他在汽车上,把画儿画在别处。”;还可以理解为“他不在汽车上,把画儿画在汽车上。”;甚至可以理解为“汽车是画儿,他在汽车画儿上画画。”(无论他在汽车上或不在汽车上)。又如,“开刀的是我父亲。”,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我父亲给病人开刀。”;也可以理解为“医生给我父亲开刀”。为什么这些句子有歧义呢?如果从汉语使用的实际出发,根据汉语的语法结构、语义关系来进行归纳,我们可以发现汉语歧义句式有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关系歧义两大类。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理解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理解 词与词组合构成句法结构.句法结构可以是词组也可以独立成句例如"他去"这个句法结构可以是主谓词组也可以单独成句.词组与句子的区别在"语法单位"一节已讨论过了.本章所涉及的"句法结构"(或"结构")若不用作句子与"词组"或"短语"同义. (注,本人在原文基础上用蓝字加注释,理解不一定对;令本人进行了文档结构编排,供学术研究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文库账号) 1句法结构的分类 1.1从部组合的方式看 1.1.1基本结构 句法结构的基本类型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五种.这五种类型体现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关系我们把它们叫作基本句法结构分别称为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补充结构和联合结构. 1.1.1.1主谓结构 结构部两个成分之间有述和被述关系.例如: 鲜花盛开身体好今天晴天门开了窗台上放着一盆鲜花 1.1.1.2动宾结构 结构部两个成分之间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例如: 去是老师买一本写钢笔站着一个人 1.1.1.3偏正结构 结构部两个成分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例如: A高尚的情操崇高理想南国风光春天般的温暖他的到来老人的孤独这部著作的出版 B都去很好应该去认真学习严格地训练慢慢地走 A组是"定语+中心语"(即为"定中关系")B组是"状语+中心语"(即"状中关系").

结构部两个成分之间有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例如: 打扫干净好极了走出来跑了两趟好得很听得清楚高兴得跳起来 1.1.1.5联合结构 结构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它们之间有并列或选择关系.例如: 语言文学准确鲜明生动谦虚谨慎研究决定少而精 讨论并通过容和形式今天或明天 1.1.2非基本结构 除了上述五种句法结构以外还有同位连动兼语紧缩等结构. 1.1. 2.1同位结构 结构部两个成分从不同的角度复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例如: 英雄城革命摇篮井冈山他们俩你自己雷锋同志坚医师工人周大勇 1.1. 2.2连动结构 主语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性成分连用它们之间没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等关系;中间没有语音停顿书面上没有逗号隔开没有关联词语;动词性成分之间有先后方式目的等关系.例如: 走过去开门站着说话坐在台上看球赛赖着不走借书看有理由提出 (连动结构可以看成:基本结构的组合,走过去+开门整体式一个偏正结构,其中走过去是补充结构;站着说话:站着+说话是偏正,站着是补充;坐在台上看球赛:坐在台上+看球赛是偏正,坐在台上是补充,看球赛是动宾;赖着不走:赖着+不走是偏正,赖着是补充,不走是偏正;借书看:借书+看偏正,借书动宾) 1.1. 2.3兼语结构 由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套合而成动宾结构的宾语兼作主谓结构的主语.例如: 领着我们走请他讲一讲使他相信送他出国叫他来托他帮忙派小王去

汉语歧义句

汉语歧义句 1、多音产生歧义 2007年,他还欠款1500元。 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2、多义词和多义短语产生歧义 这批书送北大图书馆。(赠送、运送) 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离开、行走) 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自行车主、师傅) 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章太炎写的、章太炎收藏的) 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核销、报废) 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比赛。(看不到、瞧不起) 他的故事讲不完。(关于他的故事、他讲的故事) 他想不起来了。(忘了、不起床) 3、兼类词产生歧义 我要热饭。(形、动) 这辆车没锁。(动、名)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存入了两家银行。(连、介) 他爬过山没有?(助、动) 4、施事者不明产生歧义 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我去上课。 鸡吃过了。 小王租小周两间房子。 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5、结构切分不确定产生歧义 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明天会有大到暴雨。(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 院子里有许多孩子种的花。(许多/孩子种的花、许多孩子/种的花) 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参加了会议。(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 学生家长都来齐了。(学生/家长、学生(的)家长) 有的作品写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 6 、语义指向不明产生歧义 妈妈要和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妈妈、王玲) 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他、美兵) 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学校。(两边、一边) 我说服妈妈和你一起去。(我、妈妈)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小明。(我、小明、我和小明) 他在火车上写了几个字。(火车里、火车外) 他们早已经喝完了酒。(酒、喝酒) 这次不进门就问他们。(进门就问、进门) 7、省略不当产生歧义 我看到你那年才6岁。(你、我) 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李大伯、孩子们)

基于实例的汉语句法结构分析歧义消解

基于实例的汉语句法结构分析歧义消解* 杨晓峰李堂秋洪青阳 厦门大学计算机系,厦门,361005 摘要本文论述了一种基于实例的汉语句法结构分析的消歧方法。本文首先提出了这种方法的总体思路,并对其语义知识资源—《知网》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详细地描述了基于实例的排歧法的主要算法。最后给出的算法实验结果例子证明,这种方法是对汉语的结构分析排歧是有效的。 关键词歧义消解基于实例相似度知网依存关系树 Example-Based Chinese Syntactic Structure Disambiguation Yang Xiaofeng Li Tangqiu Hong Qingy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scription of the method of Example-based Chinese syntactic structure disambiguation method. First we put forward the general idea about this method and give a brief introduce to its semantic knowledge resource —the Hownet Dictionary. Then the main algorithm for the method of example-based disambiguation is proposed with detail. The experiment result given in the end proves our method to be effective. Keywords Disambiguation Example-Based Similarity HowNet Dependency Tree 一.引言 在进行文本的自动句法分析中,歧义的自动消解是一个关键而又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传统语法认为歧义包括词汇的多义歧义和结构的同形歧义[1]。歧义消解存在着基于“制约”和基于“优先”的方法。基于“制约”的方法是利用规则的形式来对分析进行约束排歧;而基于“优先”的方法则是从若干个已分析出的歧义侯选结构中根据某种选择原则(preference)挑出一个最优的结构。在实际运用中,常常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先用规则约束对句子进行分析,再选取分析结果中的最优者作为最终的分析结果[2]。在“选优”中,存在着基于语法和基于语义的两种方法。前者从语法的角度来进行优选,如根据动词的配价满足度进行排歧[3];而后者则将语义作为选优的依据。如用语义关联网来排除汉语句法分析的歧义[4]。 单纯依靠语法来进行排歧对处理某些问题是无能为力的,例如“维修图书馆的空调”和“装修图书馆的工人”,两者具有相似的语法的形式,但是句法结构却分别是“(维修(图书馆的空调))”和“((装修图书馆)的工人)”。这类问题的解决需要有语义的知识:“空调”不能做“维修”的主语;“工人”不能做“装修”的宾语。通过语义关联网可以描述这些词类之间的搭配关系,从而确定最终的分析结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一个完善的语义关联网需要总结各种可能的语义搭配关系,并且在描述搭配关系中要注意把握抽象的程度,而这些完备性和准确性的问题的解决是比较复杂的。 在自然语言处理中一般采用《同义词词林》作为语义知识资源,但是《同义词词词林》编篡的本义并非是用于自然语言处理,它的体系结构与语义的分类并不十分适用于句法分析 *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863课题支持(项目编号:863-306-ZT03-06-1)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资料讲解

浅析现代汉语语法中句法结构的分类类型 摘要:现代汉语的语法中,词和词相搭配构成短语和句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就是句法结构。句法结构是构成句子的基本要素和框架,也是现代汉语在交流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对句法结构的分析是现代汉语构词成句固定性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相关例子的枚举和分析,浅要探析现代汉语语法中句法结构的主要类型。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法句法结构搭配分类 词与词组合构成句法结构.句法结构可以是词组也可以独立成句。从内部组合的方式看句法结构的基本类型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五种。这五种类型体现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关系。我们把它们叫作基本句法结构。分别称为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补充结构和联合结构。 一.基本句法结构的分类 1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是指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陈述和被陈述关系.例如:“鲜花盛开”中鲜花为主语,盛开为谓语,两个词之前呈现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与之类似的还有:身体好,今天晴天,门开了,窗台上放着一盆鲜花,等。 2动宾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例如:“上车”中动词“上”支配名词“车”,新城动宾结构。 因此,“去北京”“是老师”“买一本”“写钢笔”“站着一个人”等结构都属于动宾结构。3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是指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例如:“帅哥”中形容词“帅”修饰名词“哥”,两个成分构成偏正结构。与之属于同类的还有“高尚的情操”“崇高理想”“南国风光”“春天般的温暖”“他的到来”等。 以上所叙述的是偏正结构中"定语+中心语"(即为"定中关系")。除此之外偏正结构中还有一种情况,例如:“都去”“很好”“应该去”“认真学习”“严格地训练”“慢慢地走”,这些属于是"状语+中心语"(即"状中关系")。 4补充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例如: “打扫干净”“好极了”“走出来”“跑了两趟”“好得很”“听得清楚”等,以补语补充中心语(动词、形容词)的形式出现。 5联合结构 结构内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它们之间有并列或选择关系.例如: “语言文学”“准确鲜明生动”“谦虚谨慎”“研究决定”“少而精”“讨论并通过”“内容和形式”“今天或明天”中,前后几个成分的关系是相对单独并列或选择的,所以称为联合式结构。 二.特殊句法结构分类。 除了上述五种基本句法结构以外,汉语中还有同位、连动、兼语、紧缩等特殊形式结构的存在。 1.同位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从不同的角度复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例如: “首都北京”中“首都”从功能和象征意义上、“北京”从名称上指代同一座城市,因此构成同位结构。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英雄城南昌”“革命摇篮井冈山”“他们俩”“你自己”等。

英汉歧义现象浅析

英汉歧义现象浅析 中本0701班霍晓婷 指导教师:姚勤智 摘要:语言运用中的歧义现象常会影响人们对话语意思的正确理解,但歧义并不总是消极的,它也有可取之处。本文在简介歧义现象的成因及分类的基础上,以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歧义现象为例,探讨了歧义现象在语言交际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歧义;歧义分类;歧义作用 引言 英语作为世界性的官方语言,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这两种语言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歧义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任何语言运用中都会产生这种语义模糊的语言现象,因此对歧义的产生和形成加以研究有广泛而切实的意义。本文将就英汉语言中的一些典型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歧义在语言运用中的积极作用。 一、歧义现象的分类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和汉语尽管语种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民族性特征,但语言作为一种全人类共有的社会现象,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总有某些反映语言共同规律的东西,语言歧义是任何自然语言的内在特性。英语中有歧义现象,汉语中也时常会出现此种现象。歧义显露于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和语言的各个层面。正如亚里士多德说:“词是有限的,句式也是有限的,而事物却是无限的。故而同一个词、同一个句式便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意义。”① (一)语音歧义 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早在文字出现以前就存在。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范围和频率远比文字大得多,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沟通主要是通过声音的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转引自张维鼎.意义与认知范畴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338.

传递和接受来实现的。而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及说话时语气的停顿、语调的不同、读音的轻重都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1.停顿停顿指句子内部、句子之间的声音间歇。同一个话语,停顿的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义就不同。例如: ①John said Mary is a fool. a. John said/Mary is a fool.约翰说:?玛丽是个傻瓜。? b. John/said Mary/is a fool.玛丽说:?约翰是个傻瓜。? ②Those who bought quickly made a profit. a. Those who bought quickly/made a profit.卖的人很快能够获利。 b. Those who bought/quickly made a profit.买的人很快能够获利。 ③奶奶爱吃鸡蛋面包。 a. 奶奶爱吃鸡蛋/面包。(鸡蛋和面包是并列关系) b. 奶奶爱吃/鸡蛋面包。(鸡蛋和面包是偏正关系) ④六加四乘以八减三。 a. 六加四,乘以八,减三。 b. 六加,四乘以八,减三。 2.同音异义同音异义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包括同音同形异义词和同音异形异义词,在此只讨论后者。例如: ①She is fond of [s?uing]. a. She is fond of sewing. 她喜欢缝纫。 b. She is fond of sowing.她喜欢播种。 ②这个方案没有yi yi。 a. 这个方案没有意义。 b. 这个方案没有异议。 3.重音英语单词有单词重音,句子也有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而汉语除了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基本声调外,也有重音和轻音之分。读音的轻重可能成为歧义现象产生的根源。像“I will do it”这样的句子,如果重读“do it”意思是“我将做这件事”;如果重读“will”则是“我愿做这件事”。同样“是去年发表的诗歌”,如重读“是去年”强调的是时间;如重读“诗歌”则强调作品的类型,侧重点明显不同。再比如“我请你去”这句话也可能有两种解释:如果其中“去”读的是重音就相当于英语中的“I ask you to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摘要】:平时,要求我们在说话,写作中,一定要语言规范,清晰,明白,也就是言简意赅,但往往有些句子,言简了,意未明,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就是歧义现象。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关键字】:歧义;歧义类型;歧义解决方法 歧义是指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听话人对一个小句或句子的语言意义或言语意义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解的言语现象。现代汉语之所以会有歧义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语言结构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结构去表达无限的意义必然会出现一个结构表达多种语义的现象,这样看来,多义现象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里,我不想多说关于歧义界定的问题,也就是歧义与多义,歧义与歧解,歧义与笼统,歧义与模糊之间如何划分和区分的问题,只是稍作解释。 1:歧义与多义。目前语言学界对多义与歧义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一般认为歧义指结构(包括词组和句子)的多义;多义指词的多义。 2:歧义与歧解。学界较一致的看法是歧义指语言层面静态的抽象多义,歧解只言语层面动态的具体多义。歧义可能导致歧解,而歧解并非都是由歧义引起。歧义指句法歧义,歧解指语境歧义。 3:歧义与笼统。歧义重在所指对象的真假情况不确定,笼统重在指所指对象个别成员不具体。 4:歧义与模糊。歧义与模糊的争议不大。模糊单纯由词义的模糊性引起,

与歧义的争议不大。

歧义的定义研究缩小了歧义的定义面,多数人赞成笼统,模糊,双关,含混等形式不宜认为是歧义,因而划定了外延,一遍歧义定义作出明确规定。 由于歧义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就需要详细地剖析一下。 (1):多音词引起的歧义 一个汉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以及意义使得在没有语境情况歧义现象的产生,比如说“都”,没有一定的语境,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是“dou”呢,还是“du”呢?这种歧义只能用词音分析法,也就是组成词,换成“都是”,“首都”就可以理解了。 (2)词义不同引起的歧义 汉语的一个词往往会代表多重意思,比如说“仪表”,它既可以表示人的外表气质,又可以指用于测量的一种仪器,利用词义分析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语言的可创造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附加意义可以说是“横空出世”,这个时候,对词义的不同理解往往更容易引起歧义和误会,所以,词义分析法虽不是最重要的,却也是不可忽视的。 (3)结构层次不同引起的歧义 一个句法结构内部包含了不同的构造层次,便会产生句法歧义,这类歧义结构可用层次分析法来解决。 例:中国历史悠久。A:中国\历史悠久B:中国历史\悠久,都是主谓短语; 两个学校的老师。A:两个\学校的老师B:两个学校的\老师,都是偏正短语;只是因为划分的层次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从幽默到歧义句 一点语言学分析

从幽默到歧义句——一点语言学分析 https://www.doczj.com/doc/205517349.html,/s/blog_496719bd0100benj.html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笑话,问:“南京市长叫什么名字?”答案虽然令人忍俊不禁,但却合情合理——“江大桥”。解释很简单,在小学课本里已经见到过了,“南京市长江大桥”。确实佩服此笑话创作者看问题的独到角度,能把这么一句众所周知的话辟出新解。 以上便是一个歧义句的例子,通过多音字使句子产生了不同的意思,属于语音层面上的歧义。其实,很多幽默中都运用并反映了歧义这一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如果从语言学的专业角度来思考,也许会发现,供人消遣甚至恶俗的幽默中竟蕴含着各类语言学的问题;同时,这也让人感慨语言学的无处不在。 当然,不仅是汉语,英语中的歧义句也不胜枚举(真不明白为什么国际上的合同及法规仍以英语为准)。以下就有一个与多音字有关的英文幽默: Mother: “Tom, today is a fine day. Go out and do some exercise. You need sun and air.” Tom: “What? I have not even got married! How do the son and heir come?” 除了多音字,断句和停顿也是笑话中惯用的技法之一,“南京市长江大桥”也运用了这种手段,即断成“南京市长”“江大桥”。而这就成了句法层面上的歧义了。通过标点的使用,一个句子可以有若干种解释,甚至表达相反的含义。如那个经典的“粮食不卖给八路军”的例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英语中此类也不乏此类幽默: “Women without men is nothing.” 通过标点或断句,可变成:“Women! without men, is nothing!” 从语言学的语音、词法、句法、语用这四大部分分析,歧义句也可相应地被划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句法歧义和语用歧义四类,其均在中英文幽默中有所体现。 “你要哪本小说?”“黄色的那本”——词汇歧义,“黄色”可理解为“黄颜色”,也可理解为“淫秽”; “When was Rome built?” “At night. Because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词汇歧义,“day”既可理解为“天”,又可理解为“白天”。 “When a lawyer is dead, he lies still.” “lie still”既可解作“静静地躺着”,又可解作“继续说谎”。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导读:本文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歧义现象,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葛蓓蓓 歧义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也是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众多研究者从各个层面对歧义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在总结歧义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歧义现象的分类入手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跟学生探讨歧义现象。 歧义现象是由不同因素造成的,既可以是语法的也可以是词汇的,还可以是语音和语用的。因此划分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类型也不同。如王震雷(1997)从歧义产生的条件分句法平面的歧义和语义歧义;李汉威、黄春珍(2001)从三个平面理论角度将歧义分为句法歧义、语义歧义和语用歧义;郭文静(2002)等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的根源角度,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用歧义等等。本文则从歧义产生的原因角度,将歧义分为四大类。 一、与语音有关的歧义 1.语音停顿 (1)十二加/三/乘以五等于多少? (此句由于停顿的不同,可得出不同的结果,分别为27、75。)

(2)他们/三个/一组去工人中作调查。 (可以认为只有三个人组成的一个组作调查,也可是他们一群人三个为一组分组调查。) 2.轻重音 (1)几天之后,他终于想起来了。 (“起来”读重音时为动宾关系,轻音时为动补关系。) (2)你们笑什么? (“什么”读重音时表示询问,轻音时表示责难。) 3.语音内部曲折 (1)这个地方没有缝。 (“缝”读féng时,表示缝补;读fèng时表示缝隙。) (2)这人真好说话。 (“好”读hǎo时,表示这人通情达理,不为难人;读hào时,表示这个人爱说话。) 以上主要是书面语情况,口语里的歧义现象主要表现在同音字上,如:你们什么时候qīzhōng考试?(qīzhōng是指“期中”还是指“期终”?听者肯定分不清。) 二、与词义有关的歧义 现代汉语词义组合中一部分歧义是由词义问题引起的,与语音引起的歧义不同,它们不仅在书面语中存在,而且在口语中同样如此。 1.词的多义性引起的歧义 (1)你先坐这等着,我去买饭。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 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 (一)语汇歧义 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如: (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 为复杂的。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 意思。例如: (4)a.咬死猎人的狗 b.咬死猎人的狗 (5)a.重要的书和手稿 b.重要的书和手稿 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 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按b种切分,是联合 关系。关系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有的语言片段只能作一种结构切,,但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例如: (8)出租房屋 (9)学习文件 (10)研究方法 三例都只有一种切分的可能,但语法关系上,既可以理解为动宾关系,也 可以理解为偏正关系。朱德熙先生认为这类歧义现象可以看作是因词的兼类而 造成的。"出租"、"学习"、"研究"都兼属动名词和动词,在上述例中既可充当 定语,也可充当述语,因而构成不同的关系,表示不同的意思。又如: (11)他原来住在这里。 (12)a.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b.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例(11)中"原来"既可以作时间名词,这时句子的意思是"他曾经住在这里";也可以作语气副词,这时句子的意思是"真没想到,他就住在这里"。但不管作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作为歧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因为歧义本身纠集着太多语言学中的璞玉浑金,集中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所以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一、歧义的意义与成因。 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包含两种或多种不同意义的现象。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语符系统的有限性给歧义的存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语言以有限的符号结合生成无限个言语形成。语义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同一语言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关于歧义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同音词或同音词语造成的歧义。2.由同形多义词或同形短语造成的歧义。3.结构关系不同。4.结构层次不同。5.语义关系不同。6.语义指向不同。7.施受关系不同。8.词语辖域不同。9.词语范围所指不同。10.词的次范畴小类的语义特征不同。11.蕴含不同。12.预设不同。13.隐含共联项。歧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二、歧义的类型。 歧义的类型研究。关于歧义的类型是歧义问题中研究得最早、最多的方面。石安石《说歧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 从语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书面语的歧义和口语的歧义; 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根源的角度, 歧义又可以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吴英才、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的歧义》则把歧义分为: 词引起的歧义, 简单词组的歧义, 复杂词组的歧义, 句子的歧义, 修辞性歧义, 标点符号的歧义。另外, 从交际效应的角度来划分, 歧义可以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义。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 歧义可分为暂时性歧义和永久性歧义。关于歧义的类型虽然研究的比较多, 但是并不等于已经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事实上, 目前各种划分的方法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从书面语和口语的角度来划分歧义的类型, 首先会遇到书面语和口语的本身的界限不好分清的问题。其次, 许多口语歧义到了书面语里仍有歧义, 反之亦然。比如: 他借我一本书, 借有“借入/ 借出”不同的意思。无论是在口语中还是书面语中都是有歧义的。而像吴英才的分类体系, 差不多可以说是一个大杂烩。他用来划分歧义的标准是多种多样,词、词组、句子歧义是从语法的角度而言的, 修辞性歧义则是从语用的角度而言的, 标点歧义却是从语义的角度而言的。虽然不同的学者给歧义划出的类别往往差别很大,但从他们各类歧义所涉及的内容来看, 各家的内容又相差无几。类型划分的多样化主要因为现代汉语的歧义的确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不仅涉及语言内部的原因, 也涉及语言外部的原因, 包括语音、语汇、句法、语用各种因素。而且各个因素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楚, 彼此之间的交叉纠结广泛存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