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镇人行天桥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条文说明

《城镇人行天桥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条文说明

《城镇人行天桥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条文说明
《城镇人行天桥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条文说明

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

城镇人行天桥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ode for acceptance of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urban pedestrian bridge

DB33/T××××-2019

条文说明

目次

1 总则 (41)

3 基本规定 (42)

4 地基基础工程 (45)

4.1 一般规定 (45)

4.2 桩基础及承台 (45)

4.4 回填土方 (46)

5 主体结构工程 (47)

5.1 一般规定 (47)

5.2 立柱 (47)

5.3 盖梁 (47)

5.4 支座 (47)

5.5 梁 (48)

5.6 桥面 (48)

5.7 梯道 (48)

6 附属设施工程 (49)

6.1 一般规定 (49)

6.3 机电设施 (49)

6.4 排水设施 (50)

6.6 标识标牌 (50)

6.7 无障碍设施 (50)

1 总则

1.0.1随着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密度增大,城镇人流量和车流量极速增加,城镇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问题突出,给城镇公共交通带来很大的压力。面对这些问题,各大中城市逐步采取了提高城镇立体交通水平,坚持立体交叉通行的原则,以有效缓解城镇交通压力,提高城镇用地的综合利用效益,为城镇公共交通开辟了新的空间,在城镇规划和城镇建设上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城镇人行天桥是利用立体交叉的形式,从根本上解决行人与车辆之间的冲突,是缓和城镇交通紧张状况的有效措施。

我省对立体交通基础建设也非常重视,201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印发的《浙江省加快推进绿色交通发展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4〕158号文件中提到“合理确定建设规模,优化设计,最大限度减少土地等资源占用。鼓励利用旧路改扩建,因地制宜采取‘低路堤’、提高桥隧比例等措施控制工程用地。推进综合交通枢纽用地综合立体开发和港口岸线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提高公路用地和港口岸线资源利用效率”。人行天桥由于位于城市的繁华地段,施工工期紧,同时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要建设好人行天桥工程,施工质量必须严格控制。而提高人行天桥的安全质量,则需要从施工验收阶段把好关卡,建立科学规范的验收体系,达到提升人行天桥施工质量的效果。

现阶段,现行行业标准《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因为发布时间较早,没有修订,内容不够丰富,已经不适合我省目前城镇人行天桥施工质量验收工作。目前我省对城镇人行天桥的施工质量验收方面也尚未深入研究,如何进行施工质量的控制与验收,仍是参照城镇道路进行,缺少相应的城镇人行天桥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因此,根据我省的城镇发展需求,结合我省城镇天桥的特点以及地基环境要素等,制定适合我省的城镇人行天桥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统一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对提高我省城镇人行天桥的质量安全方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了在建设过程中的对原有城镇基础设施的保护,对行人的通行安全也有一定的保障,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因此,本标准的编制对我省城镇立体交通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1.0.3 城镇人行天桥的施工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在应用上,应结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和《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 51004、现行行业标准《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等的有关规定。

3 基本规定

3.0.1 对承担城镇人行天桥施工任务的单位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并对工程质量实施全过程控制。

3.0.2本条规定了城镇人行天桥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基本要求:

1 工程质量验收的前提条件为施工单位自检合格,验收时施工单位对自检中发现的问题已完成整改;

2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由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等五方人员参加,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资格包括岗位、专业和技术职称等,具体要求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规定,尚无规定时可由参加验收的单位协商确定。

3 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划分应符合各专业验收规范的规定。

4 见证检验的项目、内容、程序和抽样数量等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规范的规定。

5 考虑到隐蔽工程在隐蔽后难以检验,因此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

7 观感质量可通过观察和简单的测试确定,观感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应由验收各方共同确认并达成一致。对影响观感及使用功能或质量评价为差的项目应进行返修。

3.0.4检验批是施工过程中条件相同并有一定数量的材料、构配件或安装项目,由于其质量水平基本均匀一致,因此可以作为检验的基本单元,并按批验收。

3.0.5检验批是工程验收的最小单位,是分项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质量验收的基础。检验批验收包括资料检查、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检验。

检验批的合格与否主要取决于对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检验结果。主控项目是对检验批的基本质量起决定性影响的检验项目,主控项目必须全部符合有关专业验收规范的规定。对于一般项目,虽然允许存在一定数量的不合格点,但某些不合格点的指标与合格要求偏差较大或存在严重缺陷时,仍将影响使用功能或观感质量,对这些部位应进行返修处理。

3.0.6分项工程的验收是以检验批为基础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检验批和分项工程两者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性质,只是批量的大小不同而已。分项工程质量合格的条件是构成分项工程的各检验批均已验收合格,且各检验批验收资料齐全完整。

3.0.7 分部(子分部)工程的验收是以所含各分项工程验收为基础进行的。

3.0.8单位工程质量验收也称质量竣工验收,是工程投入使用前的最后一次验收,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验收。

涉及安全、环境保护和主要使用功能的分部工程检验资料应复查合格,这些检验资料与质量控制资料同等重要。资料复查要全面检查其完整性,不得有漏检缺项,其次复核分部(子分部)工程验收时要补充进行的见证抽样检验报告,这体现了对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等的重视。

对主要使用功能进行抽查是对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综合检验,也是用户最为关心的内容,体现了本标准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原则,也将减少工程投入使用后的质量投诉和纠纷。因此,在分项、分部工程验收合格的基础上,竣工验收时再作全面检查。抽查项目是在检查资料文件的基础上由参加验收的各方人员商定,并用计量、计数的方法抽样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有关专业验收规范的规定。

观感质量检查须由参加验收的各方人员共同进行,最后共同协商确定是否通过验收。

单位工程验收程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位工程完成后,施工单位应首先依据验收规范、设计图纸等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自检,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改。监理单位应根据本标准和现行国家标准《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T 50319的要求对工程进行竣工预验收。

工程竣工预验收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参加,施工单位由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等参加,其他各单位人员可不参加。工程预验收除参加人员与竣工验收不同外,其方法、程序、要求等均应与工程竣工验收相同。竣工预验收的表格格式可参照工程竣工验收的表格格式。

存在施工质量问题时,应由施工单位整改。整改完毕后,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竣工报告,申请工程竣工验收。

2 建设单位收到工程竣工报告后,应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监理、施工、设计和勘察等单位项目负责人进行单位工程验收,考虑到施工单位对工程负有直接生产责任,而施工项目部不是法人单位,故施工单位的技术、质量负责人也应参加验收。

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的规定,全面考核建设工作成果,检查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设计文件和合同约定的各项要求。竣工验收通过后,工程将投入使用,发挥其投资效应,也将与使用者的人身健康或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因此工程建设的参与单位应对竣工验收给予足够的重视。

3.0.10不合格现象在检验批验收时就应发现并及时处理,但实际工程中不能完全避免不合格情况的出现,本条给出了当质量不符合要求时的处理方法。

3.0.11分部工程及单位工程经返修或加固处理后仍不能满足安全或重要的使用功能时,表

污染源排污口规范化设置导则

污染源排污口规范化设置导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污染源的污水排放口、废气排放口、固定噪声污染源和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所(以下简称“排污口”)规范化管理,根据国家和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导则。第二条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以下简称“排污者”)必须依法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申报登记排污口数量、位置以及所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等情况。 第三条排污口必须按照规定设置与排污口相对应的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 第四条环保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必须明确排污口的数量、排放去向等要求,并作为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重要内容。第五条未经环保部门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扩大和改变排污口。有下列情况之一时,须履行排污口变更申报登记手续,更换标志牌和更改登记注册内容。 ㈠排放主要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发生变化的; ㈡位置发生变化的; ㈢须拆除或闲置的; 须增加、调整、改造或更新的。㈣.

环保部门应在接到报告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予以批复。 第六条排污者应建立排污口基础资料档案和管理档案。 第七条排污者对排污口及其监测计量装置、仪器设备和环保图形标志牌等环境保护设施,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维护保养制度。 第八条排污者现有排污口达不到本导则要求的,必须限期整改并报环保部门检查和验收。 第二章污水排放口规范化设置 第九条凡生产经营场所集中在一个地点的单位,原则上只允许设污水和“清下水”排污口各一个。确因特殊原因需要增加排污口,须报经环保部门审核同意。 排污者已有多个排污口的,必须按照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的原则,进行管网、排污口归并整治。 第十条污水排放口位置应根据实际地形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情况确定,原则应设置一段长度不小于1米长的明渠。凡排放含一类污染物的单位,还应在产生该污染物的车间或车间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口专门增设规范的排污口。 第十一条排污口须满足采样监测要求。经环保部门批准允许用暗管或暗渠排污的,要设置能满足采样条件的采样井或采样渠。压力管道式排污口应安装取样阀门。 第十二条凡排放一类污染物或日排放污水100吨以上的排污单位,必须在一类污染物的排污口和总排污口设置一段与排放污水有,以满足测量流量及监控的要求:明显色差的测流渠(管).

关于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工作的通知

附件2: 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污染源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所等各种排污口的规范化管理,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国家环境保护部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本要求适用于现有排污单位排污口的规范化整治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排污口的规范化建设。 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应遵循便于采集样品,便于计量监测,便于日常现场监督检查、维护管理的原则。对列入国家和省、市、县级重点排污单位、污染减排单位和排放总量控制12种污染物的排污口应当首先进行整治。 第三条重点排污单位的规范化排污口应安装计量装置,并创造条件建立在线监测设备。暂时没有安装的,在排污口的建设或整治时应预留安装位置。一般排污单位的规范化排污口可安装简单的计量装置。 第二章污水排放口的整治要求 第四条凡生产经营场所集中在一个地点的单位,原则上只允许设污水和“清下水”排污口各一个。确因特殊原因需要增加排污口,须报经环保部门审核同意。 排污者已有多个排污口的,必须按照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的原则,进行管网、排污口归并整治。 第五条污水排放口位置应根据实际地形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情况确定,原则应设置一段长度不小于1米长的明渠(长、宽、高要规则,便于测量)。凡排放含《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类污染物的单位,还应在产

生该污染物的车间或车间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口专门增设规 范的排污口。 第六条凡排放一类污染物或日排放污水100吨以上的 排污单位,必须在一类污染物的排污口和总排污口设置一段与排放污水有明显色差的测流渠(管),以满足测量流量及监控的要求: (一)利用排污渠道排放污水,污水流量宜采用堰槽法进行测量,测量方法应符合《堰槽测流规范》(SL24-1991)。使用其它方法测流时,可按测流仪器说明进行测量,测流仪器前应设置调节池和平稳过水段,确保水流为稳定流状态,以保证测量精度。 (二)利用封闭管道排放污水,污水流量宜采用电磁流量计进行测量。 第七条确因特殊原因无法修建测流段和安装污水流量 计的排污者应向环保部门申明原因,其污水流量计算方法应得到环保部门的认可。 第三章废气排放口的要求 第八条排放同类污染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排污口(不论其是否属同一生产设备),在不影响生产、技术上可行的条件下,应合并成一个排污口。 第九条有组织排放废气的排气筒(烟囱)高度应符合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十条无组织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的,应加装引风装置进行收集、处理,并设置采样点。 第十一条排气筒(烟囱)应设置便于采样、监测的采样口和采样监测平台。有净化设施的,应在其进出口分别设置采样口及采样监测平台。采样孔、点数目和位置应按《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

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 Measurement of discharge by hydraulic structures SL20—92 主编部门:山东省水文总站 批准部门:水利部

目次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设施布设与观测 第一节测验断面布设 第二节观测设备的安装 第三节高程、断面、建筑物尺度测量 第四节水位、水头观测 第五节闸门开启高度和开启孔数观测 第六节流态观测与判别 第三章流量系数率定、综合和检验 第一节流量系数现场率定 第二节流量系数综合 第三节模型试验和经验流量系数的应用 第四节流量系数检测 第五节流量系数检验 第四章堰流流量推算 第一节自由堰流 第二节淹没堰流 第三节感潮堰流 第五章孔流流量推算 第一节自由孔流 第二节淹没孔流 第六章隧、涵洞流量推算

第一节有压、半有压自由管流 第二节有压、半有压淹没管流 第三节无压管流 第四节进口段设置有压短管和闸门的无压自由管流第七章水电站和电力抽水站流量推算 第一节水电站流量推算 第二节电力抽水站流量推算 第八章流量测验不确定度估算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流量测验误差来源 第三节单项不确定度估算 第四节一次流量推算值综合百分不确定度估算 附录一量的符号与计量单位 附录二测验表式和填表说明 附录三弧形闸门垂直开启高度换算方法 附录四堰流流量系数计算方法和图表 附录五管、洞临界坡计算和流量系数查算表 附录六流量不确定度估算实例 附加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条为了给利用已建的水工泄水建筑物施测流量提供技术标准,保证成果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条凡使用以下类型的水工建筑物测流者,均应遵守本规范。 第条本规范中有关水文测验的术语、符号和含义,均遵守国家标准GBJ95—86《水文测验术语和符号标准》中的规定。本规范专用术语和符号规定如本规范附录一所示。流量测验的基本要求和率定流量系数的流速仪法测流、水位观测、普通测量,应遵循国家标准GBJ138—90《水位观测标准》及现行河流流量测验规范的有关规定。流量系数关系线(式)的检验,可参照《水文年鉴编印规范》SD244—87中的有关规定。 第条用于测流的标准型式水工建筑物,其边界条件和水力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堰闸、无压洞、涵等过水建筑物能对水流产生垂直或(和)平面的约束控制作用,形成水面明显的局部降落,产生一定的水头或水头差。遇有淹没出流时,建筑物上下游的水头差不应经常小于m。淹没度(h1/H)不应经常大于。 二、堰闸、无压洞、涵等过水建筑物的上下游进出口和底部均不能有明显影响流量系数稳定性的冲淤变化和障碍阻塞。 三、位于河渠上的堰闸进水段,应有造成缓流条件的顺直河槽。河槽的顺直段长度不宜小于过水断面总宽的3倍。有淹没出流的堰闸,下游顺直河段长度不宜小于过水断面总宽的两倍。

水文测站运行管理规范

水文测站运行管理规范

DB33/T 2084—2017 目次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基本规定 (2) 5 组织管理 (3) 5.1 管理单位 (3) 5.2 岗位人员 (3) 5.3 管理制度 (3) 6 测报作业管理 (3) 6.1 一般规定 (3) 6.2 水文测量 (4) 6.3 降水蒸发观测 (4) 6.4 水位观测 (4) 6.5 流量泥沙监测 (4) 6.6 其他水文要素监测 (4) 6.7 水文情报预报 (5) 6.8 水文资料整编 (5) 6.9 测站考证 (5) 6.10 水文调查 (6) 6.11 测报总结 (6) 7 检查维护管理 (6) 7.1 一般规定 (6) 7.2 基础设施 (6) 7.3 技术装备 (8) 7.4 监测环境 (9) 7.5 定期检查维护 (10) 7.6 特别检查维护 (10) 7.7 检查维护记录 (10) 7.8 仪器备件和更新报废 (10) 8 档案管理 (10) 9 信息化管理 (11) 10 安全管理 (11) 10.1 一般规定 (11) I

DB33/T 2084—2017 10.2 临水作业安全 (11) 10.3 高空作业安全 (11) 10.4 防雷安全 (12) 10.5 危化品安全 (12) 10.6 设施设备防护安全 (12) 10.7 用电安全 (12) 10.8 交通安全 (12) 附录A(资料性附录)水文测站日常管理记录表格式 (13) 附录B(资料性附录)水文测站定期检查维护记录表格式 (16) II

污染源排污口规范化设置导则

污染源排污口规范化设 置导则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污染源排污口规范化设置导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污染源的污水排放口、废气排放口、固定噪声污染源和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所(以下简称“排污口”)规范化管理,根据国家和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以下简称“排污者”)必须依法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申报登记排污口数量、位置以及所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等情况。 第三条排污口必须按照规定设置与排污口相对应的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 第四条环保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必须明确排污口的数量、排放去向等要求,并作为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重要内容。 第五条未经环保部门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扩大和改变排污口。有下列情况之一时,须履行排污口变更申报登记手续,更换标志牌和更改登记注册内容。 ㈠排放主要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发生变化的; ㈡位置发生变化的; ㈢须拆除或闲置的; ㈣须增加、调整、改造或更新的。 环保部门应在接到报告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予以批复。 第六条排污者应建立排污口基础资料档案和管理档案。

第七条排污者对排污口及其监测计量装置、仪器设备和环保图形标志牌等环境保护设施,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维护保养制度。 第八条排污者现有排污口达不到本导则要求的,必须限期整改并报环保部门检查和验收。 第二章污水排放口规范化设置 第九条凡生产经营场所集中在一个地点的单位,原则上只允许设污水和“清下水”排污口各一个。确因特殊原因需要增加排污口,须报经环保部门审核同意。 排污者已有多个排污口的,必须按照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的原则,进行管网、排污口归并整治。 第十条污水排放口位置应根据实际地形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情况确定,原则应设置一段长度不小于1米长的明渠。凡排放含一类污染物的单位,还应在产生该污染物的车间或车间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口专门增设规范的排污口。 第十一条排污口须满足采样监测要求。经环保部门批准允许用暗管或暗渠排污的,要设置能满足采样条件的采样井或采样渠。压力管道式排污口应安装取样阀门。 第十二条凡排放一类污染物或日排放污水100吨以上的排污单位,必须在一类污染物的排污口和总排污口设置一段与排放污水有明显色差的测流渠(管),以满足测量流量及监控的要求: ㈠利用排污渠道排放污水,污水流量宜采用堰槽法进行测量,测量方法应符合《堰槽测流规范》(SL24-1991)。使用其它方法测流时,

(技术规范标准)污染源排污口规范化设置技术导则

附件 天津市污染源排放口规范化技术要求 1 范围 适用于本市现有排污单位排放口(点、源)的规范化整治和新建、扩建及改建项目排放口的规范化建设。 2 引用标准 以下标准和规范所含条文,在本要求中被引用即构成本要求的条文,与本要求同效。 GB15562.1—1995 GB15562.2—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T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12349—90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 HJ/T96-2003 pH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HJ/T15-1996 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 JJG711-90 明渠堰槽流量计 CJ/T3008.1~5—93 城市排水流量堰槽测量标准 HJ/T191-2005 紫外(UV)吸收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技术要求 HJ/T76-2001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T75-2001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HBC6-2001 环境保护产品认定技术要求化学需氧量(CODc r)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 GB5085.3-1996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 GB18597-2001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 定义 3.1 排放口规范化 对污染源排放口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噪声强度)及排放方式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其达到便于采集样品、便于自动监控、便于日常监督检查的目的。 4 排放口规范化的原则 4.1 一切排污单位都要进行排放口规范化整治或建设工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排污单位,

水利技术标准汇编..

水利技术标准汇编

《水利技术标准汇编》简介 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新时期广大水利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组织专门力量,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在广泛征求专家和用户的基础上,以"适用、好用、够用"为收录原则,以现行有效的水利技术标准为主体,同时收录部分与水利行业密切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整理,汇编出版《水利技术标准汇编》(以下简称《汇编》)。 本《汇编》收录了《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所列标准以及直接为水利建设服务的主要相关技术标准。本《汇编》只收录现行有效的技术标准,不收录报批稿或送审稿。收录标准的发布日期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以后,将每年出版年度汇编本作为本《汇编》的补充。 本《汇编》采用《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的三维结构框架,按专业门类维度划分卷。其中,由于"水资源"门类中标准数量教少,将它与"水环境"合并。对其他重要相关标准的题录,列入本《汇编》的附录。这样,本《汇编》有十卷,33个分册,全套定价约为4000元。 本《汇编》既可方便水利行业职工使用,促进水利技术标准的贯彻实施;又为全面研究、改进水利标准化工作和提高水利标准化水平创造了条件。本《汇编》的出版、发行是水利标准化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亲自担任《汇编》的编委会主任并作序。2002年6月水利部举行了盛大的"《水利技术标准汇编》首发式"。

《水利技术标准汇编》的显著特点 权威――水利部副部长挂帅,水利部国科司组织,水利水电行业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参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精心加工、制作。 实用――所录标准,以"适用"为首要原则,广泛征求专家和用户的意见。能够做到"一套在手,不用东奔西走"。 够用――全套《汇编》共所录水利行业常用的技术标准860多部,还提供300多部标准的题录信息,基本满足水利水电行业的技术要求。好用――全套《汇编》以《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的三维结构为分卷、分册依据,分卷、分册合理;分册定价,便于购买,方便使用。新――所录标准为2001年12月31日前发布的、现行的技术标准。准――所录标准大多与编制单位取得联系,基本消除文字、排版等错误。 廉――平均每部标准不到5元,比单独购买单行本要实惠、方便。全――全套收录860多部标准的全文,基本满足水利行业的技术要求。

流量授课讲义

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方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也相应下发了配套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监测方案》,其中废水流量为废水必测项目;在2008年01月15日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污染源监测会议上,《全国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方案》(讨论稿)中,废水流量也是废水必测项目。废水流量的测试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污染源废水排放总量以及其他污染物排放总量计算正确与否。可以说,流量测试是污染源总量减排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下面,我们就流量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基本概念 流量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流体通过一定截面积的量。这个量用流体的体积来表示称为瞬时体积流量(qv ),简称体积流量;用流量的质量来表示称为瞬时质量流量(qm ),简称质量流量。它的表达式是: t v dt dv q t v ΔΔΔ0lim →== v t m q t m dt dm q ρΔΔΔ===→0lim 式中:qm 、qv ——在时间间隔ΔT 内通过的流体质量或体积; ρ——流体密度。 从t1到t2这一段时间内流体体积流量或质量流量的累积值称为累积流量,它们的表达式是: dt q V t t v ?=21 dt q m t t m ?=2 1 对在一定通道内流动的流体的流量进行测量统称为流量计量。

流量测量的流体是多样化的,如测量对象有气体、液体、混合流体;流体的温度、压力、流量均有较大的差异,要求的测量准确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流量测量的任务就是根据测量目的,被测流体的种类、流动状态、测量场所等测量条件,研究各种相应的测量方法,并保证流量量值的正确传递。 我们这里只针对废水流量监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q m、m可以通过q v、v和相关数据计算得出。我们下面所讲的流量测试一般指q v 测试。 二、相关标准、资料 2.1 HJ/T 15-1996 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 2.2 CJ/T 3008.1~5-93 城市排水流量堰槽测量标准 2.3 CJ/T 3017-93 浅水流量计 2.4 JB/T 9248-1999 电磁流量计 2.5 SL 24-91 《堰槽测流规范》 三、废水流量监测 1.测量时间和频次 《主要污染物减排技术规定》(暂行)中第三部分“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减排监测技术规定”中5.3.1~5.3.3中对测量时间和频次做

水质在线监测站房及明渠排放口设计图集

目录 1.编制依据 (1) 2.适用范围 (1) 3.监测站房建设 (1) 3.1.概况 (1) 3.2.建筑设计说明 (1) 3.2.1.外墙做法: (1) 3.2.2.内墙做法: (1) 3.2.3.踢脚做法: (1) 3.2.4.室内地面做法 (1) 3.2.5.顶棚做法: (1) 3.3.结构设计说明 (1) 3.3.1.砌体材料 (2) 3.4.混凝土材料 (2) 3.5.钢筋 (2) 3.6.地基基础 (2) 3.7.给排水设计说明 (2) 3.8.采暖设计说明 (2) 3.9.电气设计说明 (2) 3.10.消防 (2) 3.11.采样取水系统安装 (2) 4.规范化排放明渠 (2) 4.1.明渠内外壁及底板防水做法: (2) 4.2.槽、堰、明渠材料及要求 (3) 4.3.不同类型堰槽的比较 (3) 4.4.关于明渠测流系统的水头损失 (3) 4.5.薄壁三角堰查询表 (4) 4.6.巴歇尔槽查询表 (5) 图表目录 表格1砌体材料 (2) 表格2不同类型堰槽比较 (3) 表格3最大测流流量的薄壁三角堰各部分尺寸与水头损失一览表 (4) 表格4不同型号巴歇尔槽各部分尺寸及水头损失一览表 (5) 表格5不同型号巴歇尔槽水位范围及流量范围一览表 (6) 图件目录 图表1巴歇尔槽水头损失示意图 (3) 图表2薄壁三角堰水头损失示意图 (3) 图纸目录 1.监测站房平面 (7) 2.屋顶平面 (8) 3.监测站房正、侧立面 (9) 4.监测站房细部结构大样 (10) 5.基础、女儿墙、构造柱、挑檐等 (11) 6.屋面板、圈梁配筋、墙体拉结等 (12) 7.监测站房给排水平面布置 (13) 8.给排水系统图、U型储水器 (14) 9.站房内供电接线图 (15) 10.站房内信号线接线图 (16) 11.3薄壁三角堰 (17) 12.排放口明渠 (18) 13.1-1、2-2 (19) 14.排放口明渠配筋 (20)

水文设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

水文设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 前言 根据水利部标准编制工作计划,在《水文水资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暂行规定》(水文计[2004]95号)试行的基础上,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共14章27节和6个附录,对水文设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深度,章节安排及主要技术内容作了规定,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综合说明,概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设的目标、原则和依据,建设任务与规模,建设内容与方案,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环境影响评价,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效益评价,结论与建议等14个部分。 本标准中用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批准部门: 本标准主持机构: 本标准解释单位: 本标准主编单位: 本标准参编单位: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

目次 1 总则 (44) 2 术语 (77) 3 综合说明 (88) 4 概况 (99) 4.1 水文 (99) 4.2 地质 (99) 4.3 有关协议 (99) 5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010) 5.1 现状与存在问题 (1010) 5.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010) 5.3 附图、附表 (1010) 6 建设的目标、原则和依据 (1111) 6.1 建设目标 (1111) 6.2 建设原则 (1111) 6.3 建设依据 (1111) 6.4 与其他项目的关系 (1111) 7 建设任务与规模 (1212) 7.1 建设任务 (1212) 7.2 建设规模 (1212) 7.3 工程量 (1212) 8 建设内容与方案 (1313) 8.1 建设内容 (1313) 8.2 方案比选 (1313) 9 施工组织设计 (1818) 9.1 施工条件与施工组织形式 (1818) 9.2 施工要求和施工进度 (1818) 9.3 附表 (1818) 10 工程管理 (1919) 10.1 管理机构 (1919) 10.2 管理办法 (1919) 10.3 运行管理 (1919) 11 环境影响评价 (2020) 11.1 环境状况 (2020) 11.2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2020) 11.3 综合评价与结论 (2020) 12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2121)

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Measurement of discharge by hydraulic structures SL20—92 主编部门:山东省水文总站 批准部门:水利部

目次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设施布设与观测 第一节测验断面布设 第二节观测设备的安装 第三节高程、断面、建筑物尺度测量 第四节水位、水头观测 第五节闸门开启高度和开启孔数观测 第六节流态观测与判别 第三章流量系数率定、综合和检验 第一节流量系数现场率定 第二节流量系数综合 第三节模型试验和经验流量系数的应用第四节流量系数检测 第五节流量系数检验 第四章堰流流量推算 第一节自由堰流 第二节淹没堰流 第三节感潮堰流 第五章孔流流量推算 第一节自由孔流 第二节淹没孔流

第六章隧、涵洞流量推算 第一节有压、半有压自由管流 第二节有压、半有压淹没管流 第三节无压管流 第四节进口段设置有压短管和闸门的无压自由管流第七章水电站和电力抽水站流量推算 第一节水电站流量推算 第二节电力抽水站流量推算 第八章流量测验不确定度估算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流量测验误差来源 第三节单项不确定度估算 第四节一次流量推算值综合百分不确定度估算 附录一量的符号与计量单位 附录二测验表式和填表说明 附录三弧形闸门垂直开启高度换算方法 附录四堰流流量系数计算方法和图表 附录五管、洞临界坡计算和流量系数查算表 附录六流量不确定度估算实例 附加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给利用已建的水工泄水建筑物施测流量提供技术标准,保证成果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凡使用以下类型的水工建筑物测流者,均应遵守本规范。 第 1.0.3条本规范中有关水文测验的术语、符号和含义,均遵守国家标准GBJ95—86《水文测验术语和符号标准》中的规定。本规范专用术语和符号规定如本规范附录一所示。流量测验的基本要求和率定流量系数的流速仪法测流、水位观测、普通测量,应遵循国家标准GBJ138—90《水位观测标准》及现行河流流量测验规范的有关规定。流量系数关系线(式)的检验,可参照《水文年鉴编印规范》SD244—87中的有关规定。 第1.0.4条用于测流的标准型式水工建筑物,其边界条件和水力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堰闸、无压洞、涵等过水建筑物能对水流产生垂直或(和)平面的约束控制作用,形成水面明显的局部降落,产生一定的水头或水头差。遇有淹没出流时,建筑物上下游的水头差不应经常小于0.05m。淹没度(h1/H)不应经常大于0.98。

排污口监测

附件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入河(海)排污口普查与监测技术规定为指导全国入河(海)排污口普查与监测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16〕5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82号),制订本规定。 一、编制目的 确定全国入河(海)排污口普查对象、范围与内容,规范入河(海)排污口普查、监测技术方法与要求,指导普查与监测工作开展。 二、普查对象 本规定所称入河(海)排污口,指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含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下同)和近岸海域等环境水体排放污水的排污口。具体普查对象包括: (一)经行政主管部门许可或备案设置的入河(海)排污口。 —3—

(二)未经行政主管部门许可或备案、向环境水体排放污水的入河(海)排污口。其中环境水体是指国家或各级地方政府已划定水功能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已确定水质改善目标的江河、湖泊和近岸海域等水体。 (三)以规模以上入河(海)排污口(日排废污水300吨或年排10万吨以上)为重点,规模以下入河(海)排污口同步调查。 直接向环境水体排放废(污)水的排污口均须纳入入河(海)排污口普查范围。 三、普查范围 普查范围为所有市区、县城和镇区内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入河(海)排污口。 (一)市区:指设区城市中市政府和区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 (二)县城:指县级行政区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 (三)镇区:是指在市区和县城以外其他镇,镇政府驻地的实—4—

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与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不连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独立的工矿区和开发区的办公区与生活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及机场、农场、林场的场部驻地视为镇区。 四、普查内容 普查内容包括:入河(海)排污口名称、编码、设置单位、类型、规模、地理坐标、污水入河(海)方式和受纳水体名称。 对于代表性的规模以上市政入河(海)排污口增加水量和水质指标。 五、普查技术路线 对于市区、县城、镇区内所有入河(海)排污口进行排查,建立入河(海)排污口名录库,登记位置、受纳水体名称,其余调查内容的获取以部门数据共享为主,视情况开展补充调查。 六、排污口监测 (一)监测范围 在开展生活源普查时,对规模以上市政入河(海)排污口,选取具备测流条件、能够代表所在区域生活污水排放水平的,开展水量和水质监测。具备有效流量数据但无同步水质监测数据的,补充 —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