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动乱。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公元645年,经大化改新开始确立以古代豪族为基础的天皇专制主义。公元1192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道路,一直延续至1868年明治维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前,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未受到异国异民族的统治。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雄伟崇高,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日本文学史的分期

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

除短歌外,物语在这一时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竹取物语》、《落洼物语》、《字津保物语》等“虚构物语”和《伊势物语》、《大和物语》等“歌物语”,以及集两者大成者的《源氏物语》。这一时代随笔、日记文学也很发达,代表作有《枕草子》、《蜻蛉日记》等。

中世、近世文学,包括镰仓、室町时代和江户时代的文学。日本中世纪是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武士阶级的兴衰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征。日本称镰仓、室町时代为“中世”,称江户时代为“近世”,前者以日本封建社会的确立与发展为标志,后者以封建社会由鼎盛走向衰落为标志。镰仓、室阿时代表现武士阶级战斗历史的军纪文学流传甚广,出现了《平家物语》、《义经记》、《太平记》等。随笔、纪行、日记文学受隐遁思想影响,代表作有鸭长明的《方文记》、吉田兼好的《徒然草》等。镰仓时期在后鸟羽院主持下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表达了“余清”、“妖艳”的美。其后和歌诗坛出现了二条、京极、冷泉三家的长期对立。室町时代和歌衰落,连歌兴起,出现了宗砌、心敬、宗祗、宗长等杰出的连歌师。世阿弥的出现,推动了戏剧能的迅速发展。出现于镰仓时代的五山文学,创造了中世汉文学的黄金时期。江户文学始于十七世纪,延续二百余年。这期间町人阶级成长起来,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等,深刻地描绘了町人世界的生活状貌。其后小说出现了洒落本、黄表纸、人情本、滑稽本、会卷、谈本等多种形式,杰出作家作品有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山东京传的《江户产风流烤鱼串》、曲亭马琴的《南总里见八大传入十返舍一九的《东海道徒步旅行记》、式亭三马的《浮世澡堂》等。俳谐经贞门、谈林两派,至芭蕉达于顶峰。芭蕉死后,蕉门衰落。其后与谢芜村、加藤晓台发动中兴俳谐,一度使俳谐恢复青春。小林一茶、夏目成美扩大了俳谐的题材。在俳谐流行的过程中,川柳与狂歌也发展起来。和歌在江户前期出现了下河边长流、契冲、荷田春满等代表人物,后期有贺茂真渊、小泽芦庵等改革派及香川景材的桂园派。江户戏剧的代表人物为近松门左卫门,在他推动下,净琉璃、歌舞伎发展成为最完备的古典戏剧。镰仓、室町时代怫教影响最大,而江户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广。藤原惺窝、新井白石的朱子学,中江藤树的阳明学,伊藤仁斋、获生祖徕的古学等,均对日本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对儒学采取批判态度的国学在江户后期有很大发展,主要代表者为本居宣长。

近代文学,即明治时代的文学,始于明治维新,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维新后最初二十年,文学处于启蒙阶段。福泽谕吉、西周、中江兆民等最早将资本主义文明介绍到日本。丹羽纯一郎的译著和矢野龙溪的《经国美谈》、末广铁肠的《雪中梅》等政治小说,在这一时期影响颇大。1885年坪内逍遥发表《小说神髓》,1887年二叶亭四迷发表长篇小说《浮云》,表明了写实主义理论与创作开始在日本生根。同期尚有尾崎红叶、幸田露伴、樋口一叶创作的写实主义小说。1890年森鸥外发表浪漫主义小说《舞姬》,其后北村透谷发表的评论《内部生命论》、岛崎藤村发表的新诗《嫩菜集》等,都对浪漫主义的高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明星派及其诗人与谢野铁干、与谢野晶子等,也为浪漫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泉镜花的观念小说,系浪漫主义的晚期佳作。日俄战争(19O4-1905)结束后,浪漫主义消退,自然主义崛起。岛崎藤村的《破戒》、田山花袋的《棉被》,奠定了自然主义的基础。此后自然主义向私小说发展.出现了正宗白鸟的《向何处去》、德田秋声的《新家庭》、岩野泡鸣的《放浪》等。晚起的广津和郎等形成的奇迹派,为自然派的支脉。与自然主义相联系的,尚有正冈子规的写生论,石川啄木、上歧善麻吕等人的和歌。明治末期,反自然主义的作家与流派开始流行。为首者为森鸥外与夏自漱石。具有浪浸性格的鸥外创作了长篇小说《青年》、《雁》和历史小说《阿部一族》,表现了清醒的理智主义。漱石发表了《我是描》,对资本主义文明提出了批评。以后他又创作《三四郎》、《从此以后》、《门》等小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白桦派文学步入文坛。武者小路实笃的《幸福者》、志贺直哉的《在城崎》、《暗夜行路》、有岛武郎的《该隐的末裔》等,表达了强烈的人道主义。新思潮派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延续至二十年代初。代表作家作品有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鼻子》、《河童》,菊池宽的《父归》、《恩仇必报》,山本有三的《杀婴》等,一方面追求理智,一方面讲求技巧。唯美主义作家也是和自然主义敌对的,诗歌方面的代表有木下(上木下工)太郎、北原白秋等,小说方面的

代表有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佐藤春夫等。

现代文学,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指大正后期、昭和年代及平成年代的文学。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日本工人运动很发达,从而推动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走向高潮。叶山嘉树的《海上的人们》,小林多喜二的《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蟹工船》,中野重治的诗集,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等,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革命群众。与无产阶级文艺对垒的新感觉派,主要作家作品有横光利一的《太阳》、《机械》、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国》等。其后新兴艺术派的井伏缚二、林芙美子等人,一度很活跃;新心理主义文学出现了堀辰雄、伊藤整等新人。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曾使很多作家卷进鼓吹能争的歧途。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日本获得了民主改革的机会。战后初期阶段,民主主义文学发展很快。宫本百合子的小说受到欢迎。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对战争采取批判态度的战后派作家野间宏、椎名麟三、梅崎春生、中村真一郎、武田泰淳等登上文坛,其后尚有三岛由纪夫、大同升平、安部公房等第二次战后派登场。五十年代中期,吉行淳之介、安冈章太郎、小岛信夫、庄野润三、远藤周作等第三代新人,以其城市生活题材引起人们注意。五十年代后期,石原慎太郎、大江健三郎、开高健等人的反传统道德的小说开始流行起来。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六十年代,有吉佐和子、水上勉、北杜夫、丸谷才一、清冈卓行等的作品受到欢迎。七十年代前期在《作人》杂志周围,团结了关心社会问题的作家高桥和已、小田实、真继伸彦、柴田翔等。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被称为“内向的一代”作家开始崭露头角,主要有古井由吉、后藤明生、黑井千次、阿部昭、小川国夫等人。之后,“空虚的一代”登上文坛、代表作家有村上龙、三田诚广、立松和平、高桥三千纲、中立健次等。战后,推理小说有很大发展,五十年代开始,松本清张以社会派推理小说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其后出现了佐野洋、三好彻、森村诚一等众多推理小说作家。在大众化的文学中,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统一起来的井上靖,创作了被称为“中间小说”的《斗牛》、《冰壁》等,受到欢迎。战后大众文学中著名作家尚有大佛次郎、山本周五郎、新田次郎、立原正秋、五木宽之、星新一等。

中日文学交流

中日两国远在两千年前就有文化联系。公元一世纪至二世纪,中国的铁、铜、纺织技术传入日本,带有汉字的铜镜、铜剑、铜铎也被日本人用作宝器和祭器。据传中国的《论语》和《千字文》地早由阿直歧、王仁传入日本。

日本进入律令制国家的和铜五年(712),太安万侣奉命完成《古事记》。是为日本第一部书面大作,和中国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全书使用汉字写作。在汉字的基础上形成“假名书”(一字一音)、“宣命书”(以汉字作音训,中间加助动词、动词、形容词语尾等)和纯汉文体、准汉文体等。其后《日本书纪》袭用中国《汉书》等史书,用纯汉文体写作。《常陆民土记》的文笔也为流畅之纯汉文体。《怀风藻》(751)、《凌云集)(814)、《文华秀丽集》(818)、《经国集》(827)等,均为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显示了由五言向七言律诗发展的作诗技巧。

《万叶集》为古代和歌的结晶,反映了中国文学影响的另一面。全书使用汉字为音训的万叶假名,编排学习中国《诗经》等书,作者中的山上忆良等人曾留学中国,颇受中国文学影响。中国儒家、老庄及佛教思想,对《万叶集》也有很深影响。

平安时代,由于遣唐使的频繁往还,学习中国形成热潮。随着日本向中国派出大量的留学僧、学问生,中国各种书籍大量传入日本。中国文学的影响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李白、白居易的诗深入至后宫和有文学优养的贵族家庭。《游仙窟》等唐人小说,广为流传,并影响了物语、说话的发展。紫氏部受过很好的汉文学教养,所著《源氏物语》明显地受《史记》和《白氏文集》的影响,其中桐壶卷足见《长恨歌》的影响。镰仓时期的军记物语,随处可以找到与中国说话文学的联系。《平治物语》里有许由的故事、楚汉相争的故事、吴越之战的故事;《源平盛衰记》里有周成王臣下的故事和王莽、武则天、褒姒、苏武、季札、勾践、来买臣等人的故事等。《平家物语》以和汉混合文体写作,引用中国史话颇多,也使用中国的很多成语及词汇,出典最多的是《史记》、《白氏文集》及《春秋》、《论语》、《汉书》等。《太平记》中中国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史

记》的影响尤为显著。在《太平记》中也可以找到《李娃传》的影子。

汉诗文发达的五山文学,最早来自留学中国的荣西。宋僧一山、一宁归化日本后,培养了虎关师鍊、雪村友梅等五山文学的先驱。在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中,五山文学一直同中国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江户小说的发达,同宋话本、明清小说的关系甚大。假名草子的《棠阴比事物语》即为中国宋代桂万荣《棠阴比事》的翻译与改写。江户时代将这种翻译加改写的方法称“翻案”,一时成为风气。浅并了意的《伽婢子》即为明代瞿佑、李昌祺《剪灯新话》等的翻案。《狗张子》即为《续玄怪录》、《唐人说荟》、《剪灯新语》等的翻案。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翻案于中国《古今小说》、《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剪灯新话》等。都贺庭钟的《英草子》也翻案于《警世通言》、《古今小说》等。曲亭马琴的《南总里见八犬传》翻案于《水浒》。徘谐大师芭蕉学习过杜甫、李白、苏武、黄庭坚等人的诗,其中尤爱杜甫,蕉风的形成有赖于汉诗。

江户时代儒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朱子学、阳明学、古学、折衷学、考证学等学派。江户时代汉诗也极为发达。十七世纪,藤原惺窝、木下顺庵等汉诗以经学为主;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中叶,获生徂徕、新井白石、服部南廓等尊崇唐诗;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前叶,释六如、市河宽斋、山本北山等由鼓吹唐诗风格转向宋诗;中叶,梁川星严等重视清诗,尤爱袁枚、蒋士铨等。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转而向西方开放,但仍保留着同中国文学交流的传统。至今日本大中学校仍设有汉诗汉文课。日本著名文学家大都具有高深的中国文学素养。夏目漱石受陶渊明、王维、杜甫影响,创作了众多出色的汉诗。正冈子规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得力于汉诗之故。”

日本近现代还出现了不少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青木正儿对元曲、水浒的研究,吉川幸次郎对杜甫的研究,竹内好对鲁迅的研究等,受到广泛的好评。

近代以前,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而近代以后,由于日本较早吸收资本主义文明,开始更多地影响中国。鲁迅称他最爱读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郭沫若、郁达夫、夏衍、田汉、成仿吾等都在日本渡过他们的学习时代,并开始文学创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者:牧者

-- 发布时间:2005-1-11 23:25:03

日本文学简史

奈良时期[8世纪]

最早的文学典籍是《古事记》、《日本书纪》及《风土记》。前两部著作追记了日本国史,后一部则记载了日本各地自然状况、风土人情。两者均收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生动的古歌谣。稍后出现的汉诗集《怀风藻》标志着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而和歌集《万叶集》的编撰成功则代表着日本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平安时期[8-12世纪]

受中国唐代文化影响,大量汉诗文集相继问世,汉文学热持续一个世纪之久。敕撰诗集《古今和歌集》恢复了日本民族诗歌的地位。与此同时,散文创作硕果累累:《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开辟了传奇物语和歌物语两条道路,《宇津保物语》开长篇物语的先河,这就为物语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源氏物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出自女作家紫式部之手。作者以沉郁、凄婉的笔调抒写了源氏苦乐掺半的一生及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人生无常的佛学观和以哀为极至的美学观。除紫式部外,许多女作家的作品都于此时脱颖而出,如《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更级日记》等。这些日记成为日本后世文学中私小说的滥觞。女性散文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清少纳言的随笔《枕草子》,作者观察之敏锐细腻,用笔之纤柔清丽,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此期散文创作的最后收获是佛教说话集《今昔物语》和历史物语《大镜物语》。

这些物语一改王朝物语的纤弱文风,拓展了物语文学表现的范围。

镰仓室町时期[12-16世纪]

随着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贵族和歌文学走向衰落。1205年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虽与《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毕竟是强弩之末,取而代之的是连歌和俳谐的兴起。二条良基、山崎宗鉴等人确立了连歌、俳谐的文学地位。散文方面也出现了描写新兴武士生活的军记物语和抒发隐遁者之情的僧人随笔。军记物语中臻于成熟的经典之作是记述平、源两大武士集团兴衰始末的《平家物语》。小说刻画了平清盛等骁勇善战的武士英雄形象,再现了他们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客观上反映了贵族社会向武士社会转变的时代本质。僧人随笔中的传世之作是鸭长明的《方丈记》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两篇随笔各具特色,被誉为随笔文学的双璧。该时期诞生的能与狂言是日本戏剧史上辉煌的开端。“能”着重演唱、舞蹈表演,具有庄重典雅的正剧特点,“狂言”以幽默滑稽的科白为主,体现轻松诙谐的笑剧风格。世阿弥(1363~1443 )在能乐的表演艺术和创作理论等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江户时期[17-19世纪]

商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町人阶级(市民阶层)作为社会的主体逐渐成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者。适应他们的审美要求,松尾芭蕉在贞门、谈林俳谐的基础上,推出了世俗化的蕉风俳谐,井原西鹤铺写了町人的商业生活和享乐生活,丰富了浮世草子(风俗小说)的创作内容。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木偶戏)更广泛地表现了社会下层人物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这种以俗为美的美学追求,导致轻文学(戏作文学)的产生,给后世文学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明治时期[1868-1911]

1868年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文学开始的标志。坪内逍遥(1859~1935)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神髓》的发表,具有近代文学启蒙的性质。二叶亭四迷写出近代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浮云》,森鸥外相继发表近代最早的浪漫主义小说《舞姬》,确立了近代文学的发展方向。砚友社作家群的代表尾崎红叶(1867~1903)的名作《金色夜叉》是19世纪末最畅销的小说。20世纪初,受西方影响,自然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具有强烈批判现实的倾向,田山花袋的小说《棉被》却不乏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受到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家的赞许。卓立于这一运动之外的作家夏目漱石,其代表作《我是猫》以嬉笑怒骂的讽刺给予近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以有力抨击。

大正时期[1912-1925]

近代文学进入末期,以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为首的白桦派作家和以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新思潮派作家等,为文坛主流。芥川的小说以怀疑主义对“人性的自私”等社会现实进行考察,悲观的结论导致其自杀,也意味着大正文学发展的终结。

昭和时期[1926-1988]及其后

日本现代文学开始形成并得以发展。初期文坛的主流是无产阶级文学。1928年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简称纳普)成立,促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成熟。小林多喜二和德永直(1899~1958)的小说《蟹工船》和《没有太阳的街》是典范之作。与革命文学并立的是新感觉派作家,其代表横光利一(1898~1947)和川端康成等在当时有一定影响。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展开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许多作家被征集从军,文坛冷寂不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学流派竞生,作家辈出。

进步作家宫本百合子(1899~1951)的小说《知风草》、《播州平野》(1946~1947)和德永直的长篇小说《静静的群山》,以及老作家志贺直哉的《灰色的月亮》、井伏鳟二的《遥拜队长》等优秀作品,都获得好评。战前即已成名的川端康成以《雪国》、《千羽鹤》和《古都》3 部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战后新作家中,野间宏的《真空地带》、井上靖的《天平之甍》、水上勉(1919~)的《越前竹偶》、松本清张的《日本的黑雾》、司马辽太郎(1923~)的《龙马奔走》等作品有较大影响。60年代中期,文学发展进入新时期。除一些严肃作家写出许多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外,

小松左京(1931 ~)的科幻小说《日本沉没》及一些破案推理小说等也颇有读者。70年代,内向文学的代表作家阿部昭(1924~)等人的作品,及描写当代商潮的经济小说等,都对文坛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城山三郎、高杉良、安土敏等一批作家活跃在80 年代,他们的创作把日本经济小说提到一个新高度。进入90年代后,随着大江健三郎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现实主义文学重新受到重视。

日本文学史--上代文学

上代文学の時代背景:皇室中心の時代 ①一世紀ごろには、多くの小国家が分かれて国土のあちこちに存在していた。 ②四世紀頃になると、大和朝廷【やまとちょうてい】 (日本最初の統一政権。大和を中心とする畿内地方の諸豪族が連合して皇室から出る君主を大王、後に天皇として擁立し、4-5世紀までに東北地方以遠を除く日本本土の大半を統一した。統一時代の君主は軍事的英雄であったと見る説もあるが、6世紀には世襲的王制が確立し、諸豪族は臣/連などの姓によって階層的に秩序づけられて、氏姓制度が成立した。飛鳥時代から氏姓より個人の才能/努力を重んずる官司制度が発達し、7世紀半ばの大化改新後、律令制の朝廷に変質した。大和政権。)による国家統一がなされた。 ③四世紀後半の朝鮮半島との交渉による帰化人の渡来するにつれて、六世紀頃には漢字も使われ始めた。 ④六世紀半ばには仏教も伝来した。 ⑤七世紀に入ると、聖徳太子は遣隋使を派遣し、飛鳥文化が栄えた。 ⑥七世紀の半ばには、唐の律令国家体制のもとで、大化の改新が行われ、天武天皇の時代に至って律令国家が完成した。 ⑦初唐の様式の影響を受けた白鳳文化が生まれた。 ⑧奈良時代には、天平文化が栄えた。 一神話?伝説?説話 二祝詞と宣命 三詩歌 四詩歌ー「万葉集」 五文学理念 一神話?伝説?説話 神話とは、古代の人々は、自然界や人間界に起こった様々な出来事を、神々の働きを中心に解釈し、説明しようとした語り伝えである。 ?伝説とは、古代の人々は、自然界を克服した祖先たちの姿から作り上げた多くの英雄たちの物語である。 ?説話とは、古代の人々は、自分たちの身の回りのあらゆることを興味深くま

2015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日比较文学考研参考书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207995154.html, 1育 明教育2015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日比较文学考研参考书研究方向导师初试考试科目复试考试科目备注05中日比较文学 丁国旗 顾也力 陈多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45英语③628日语水平考试 ④806日语写作与翻译①964日语语言学方向综合 考试或日本文学方向综合考试 或日本文化方向综合考试或中日比较文学②930面试③962综合考试(同等学力 加试) ④963高级日语(同等学力 加试)参考书目: 初试参考书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请查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处网站 ?245|英语: 不指定参考书目,题型可参考我校招生网上的考试样题 ?628|日语水平考试: 日语八级考试相关书目 ?806|日语写作与翻译: 不指定参考书目,题型可参考我校招生网上的考试样题

复试参考书目 964|日语语言学方向综合考试或日本文学方向综合考试或日本文化方向综合考试或中日比较文学: 1.日语语言学(复试) (1)翟东娜:《日语语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孟瑾:《日语语法学词类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寺村秀夫:《日语语法精要》商务印书馆,1998 (4)池上嘉彦:《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施密特,译者:彭利贞,许国萍,赵微:《认知语言学导论(第二版)(西方语言学经典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小泉保:《言外の言語学——日本語語用論》,三省堂,1991 2.日本文学(复试) (1)肖霞:《日本文学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2)魏育邻《日语文体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 (3)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3.日本文化(复试) (1)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各中译本) (2)刘健强:《新编日本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各中译本) 4.中日比较文学(复试) (1)杨乃乔著《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2)【美】厄尔?迈纳著?王宇根?宋伟杰等译《比较诗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月; 7.翻译研究(复试) (1)许钧,翻译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3月; (2)谢天振主编,《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考研标准答题卡: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207995154.html,2

日本文学史感想

日本文学史感想

日本文学史感想 学习了一学期的日本文学史,虽然不能说有太深入的了解,但加深了我对日本文学的兴趣。以前一直觉得,日本的好多东西都是向中国学过去的,所以,日本文学应该跟中国文学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可是,学习过之后才发现,这种想法太天真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不论她曾经想谁学习过,向谁借鉴过,当她把所有的东西集中在自己的土壤里,慢慢浇灌,培育之后,最终会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所以,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模仿,借鉴,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让它融入自己的思想,把它变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就像说起中国古代文学就会想起唐诗一样,说起日本文学,就不得不会想起俳句。刚学日语时,接触的第一首俳句是松尾芭蕉的“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当时印象很清楚,觉得这首俳句写得太简单了,“一只青蛙跳进古池,扑通一声”,虽然很形象,但正是因为太形象,好像没有什么美感,而据说,这首俳句在日本非常有名,真是让我大跌眼镜。因为我觉得这跟唐诗宋词根本没有可比性。没有李白诗的豪迈,也没有柳永词的凄婉,简直就是毫无意境。而且居然只有一句话,就能称得上是文学作品,实在是让我觉得吃惊。但跟老师一起学习文学史后,让我逐渐对它有所了解。特别是在老师向我们介绍日本文学的理念「明き、浄き、直き、誠の心」之后,我再次品读芭蕉的这首俳句,轻轻闭上眼睛,靠在椅子上,脑袋中一片空明,然后想象眼前是一个寂静的黄昏,夕阳打在一汪清幽的池水上,水底的青苔和水草给池水涂上了一层淡淡的,绿色的水晕,在周围都一片静谧之时,一只青蛙扑通一声打破了这寂静,池水发出发出一声声响,水波一圈圈散开,让人心神荡漾,空气中还回荡着水波的回声...只是,到底怎样的一种声音呢,我发现自己居然无法用语言来将这种声音表达出来。也许,这也就是俳句的魅力所在吧。想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但最后还是因为词穷而止于嘴边,最后只能感叹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啊!因为任何恰当或是符合意境的语言最终都只是破坏了这种美而已。 另外,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甚至将樱花奉为国花,其实也和日本人的这种审美观有很大联系。以前只知道日本人喜欢赏樱花,日语中的「花見」就是特指的赏樱花。但从来没有想过日本人为什么如此喜欢樱花,只是把它当做一件理所应当的很自然的事情。但经老师介绍之后,我才了解到,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虽

日本文学考研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复习笔记

日本文学考研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复习 笔记 序章日本文学的特征 0.1 复习笔记 【本章考点】 1.日本文学的作用 2.日本文学史发展类型的特征和结果 3.日语的特征 4.日本文学的向心倾向 5.日本文学阶层的更迭 6.文学家纳入集团倾向的内容和影响 7.外来的4种世界观的概况 8.日本土著世界观的特征 9.外来世界观“日本化”的特点、影响、实例 10.日本文学的世界观背景 11.总结日本文学的特征 12.总结日本文学史发展的特点 【内容索引】 一、文学的作用 二、历史发展的类型 三、语言及其文字表现 四、社会背景

五、世界观背景 六、文学特征的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 一、文学的作用 1日本文学的作用 文学和造型艺术在日本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各个时代的日本人主要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而不是抽象的思辨哲学中表现他们的思想。 2日本文化的倾向 (1)日本文化不是建设抽象的、体系的、理性的语言秩序,而是在具体的、非体系的、感性的人生特殊场面中运用语言。 (2)日本人的感觉世界,与其说表现在抽象的音乐里,不如说主要表现在造型美术,尤其是具体的工艺作品上。 (3)日本文化整体同日常生活的现实密切相联。 3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不同 (1)中国人从普遍的原理出发,然后到具体的情况,首先把握全体以图包揽局部。日本人则执着于具体情况,重视其特殊性,从局部开始以图达到全体。 (2)在日本,文学代替哲学起作用,文学史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代表日本的思想和感受性的历史。而在中国,文学也成了哲学性的东西。 二、历史发展的类型 1日本文学史发展类型的特征 (1)无论哪一种文学形式,它不是新旧交替,即在一个时代成为有力的文学表现形式,由下一时代继承时被新的形式所取代,而是在旧的基础上补充新的。

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浅谈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在亚洲大陆的最东边,有一串大大小小的岛屿,人们称它为“八大洲岛”,岛上居住着一个身材矮小的民族,他们自豪的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早迎接太阳的人,于是将他们脚下的土地命名为“日之国”,又称“大和国”。 公元654年,大和国孝德天皇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大业,定国名为“日本”。然而这时,一水之隔的华夏民族早已历尽数千年风云变幻,经历了辉煌的汉代文化,又正在享受着盛唐的繁荣,并将非凡的影响力辐射到整个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地区,新生的日本天皇对此艳羡不已。此后,各朝天皇先后十几次派遣唐使、留学生、僧侣前往中原学习。下面我按时间顺序历数一下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中国与日本的正式联系首先应该追溯到徐福东渡。中国学者卫挺生博士,确实证明了神武天皇就是徐福。当时日本文化的程度,停留在绳文文化时代,并没有任何冲击,能使日本忽然飞跃到青铜的弥生文化,必然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卫博士肯定地说,神武必然是徐福。徐福到了日本之后,为了避免秦始皇的追踪,甚至于讨伐,他利用了语言的隔阂来保持他的秘密。那时其手下还有几千名由齐楚各地征调而来的童男女,他不授以中国文化,反而让他们倭化。大局已平定的时候,他这批青年战友,一个个也已长大成人,便让他们和当地土著男女婚配,创立家业,断绝他们思乡的念头。他为了示范,娶了原始居民木族中的贺茂氏的女儿──媛蹈鞴五十铃媛为正妃,翌年并立她为皇后。他自己在辛酉年即位于橿原宫,称帝了。以上是卫博士根据

《神武纪》,同时考证了我国各书类中有关徐福的记载而推断的,合 情合理。 我们都知道盛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很是频繁,但是我查资料时才发现,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航海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文化已经开始传入日本。日本史学家认为中国早期文化曾以原始的交通工具通过日本海自然航路传入日本。日本学者推断,在公元3世纪,中国的《论语》和《千字文》等已传入日本,人们开始学习书写汉字,阅读中国古代典籍。到了7世纪,写作汉诗的风气开始盛行起来。在盛唐时期的汉诗作品主要收入诗集《怀风藻》中,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汉语诗集。其内容大部分是侍宴、从驾和应诏的应景诗篇,这部最早的汉语诗集反映了日本汉诗创作受到了中国文学的深刻影响。随后白居易等唐代诗人的诗集传入日本,模拟白居易诗歌的写作技巧表达日本民族情感和民族性格的诗歌日益增多。贵族文人竞相模仿汉诗的写作成为奈良文坛的一股风潮,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悄然暗示了被中原文化“殖民”的征兆。 再来看一下日本最早的文学作品《古事记》,是日本现存的最早的历史和文学著作,内容包括日本古代神话、传说、歌谣、历史故事和帝王家谱,撰写者太安万侣,成书于公元712年。当时处于盛唐时期,日本皇室号令全国“一法隋唐”。在中原文化的侵润下,日本的文化和经济逐渐繁荣起来。但当时的天皇认为日本应该有自己的史实,因此天皇下令修订正史,以传后世。当时日本还未创造出自己的文字,官方通用的是汉语,就像俄国沙皇时代上流社会通用法语一样,以能

浅析中国学者对日本文学史的分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07995154.html, 浅析中国学者对日本文学史的分期 作者:黄妮妮 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12期 内容摘要:文学史研究是当下的学术热点,本文以中国学者关于日本文学史的著述为研究对象,聚焦于日本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从中国学者对日本文学史的分期实践中分析其分期的标准和指导理论,为其他国家文学史的分期问题研究提供借鉴,也可以促进日本文学研究及日本文学史书写。 关键词:日本文学史分期标准分期理论 选择不同的分期模式,会影响文学史著作的体例安排和创作本原面貌。目前,国内学者对文学史分期的探索,文本对象绝大部分是中国文学史,而对外国文学史的分期研究著作是屈指可数。本文研究的对象不是特定的某一作家及其作品,而是文学史学的成果即文学史著,具体来说是民国以来中国学者关于日本文学史的著述,着重分析中国学者关于日本文学史的分期问题。 一.确定文本研究对象 本文针对百年来中国出版的日本文学史著作,以国内学者对日本文学史的分期实践为考察对象,探讨外国文学史分期的理论和标准,引起大家对外国文学史分期研究的关注,同时也对中国文学史分期提供一个别样的思路。文学史学在中国传统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常被忽视的课题。随着西学东渐影响的扩大,“西为中用”的思想有了更明确的实践方式。晚清民初的中国学者运用西方的理论来构建本国的学科系统与学术体制。迄今为止,中国学者编撰的日本文学史著述体例繁多,如最初的教材讲义,当下的文学史著作。有通史、断代史、小说史、诗歌史、戏剧史等多种,这些著述体现了编者的文学史观,标示文学史学科逐渐成熟和科学化。 中国学者对日本文学史的编写存在两种模式,即译介与原创。日本文学的译介是受学习西方的浪潮的影响,在三四百年前明代的李言恭、郝杰编纂了《日本考》,开始翻译日本文学作品,这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日本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语言、文学等各方面的情况。中华书局于1983年出版了《日本考》,其中“歌谣”部分刊载了39首日本短歌。在维新运动时期中国文人自觉引进日本文学,梁启超于1898年翻译了东海散士(柴四郎)的小说《佳人奇遇》,由于受他的日语观、文学造诣和政治思想的影响,所译的小说有误译和增删的现象。梁启超选择这本小说来翻译是基于当时清朝面临内忧外患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使国力增强这一社会背景。该小说发表于1858年,是一部政治小说。由于意识形态的关系,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国内开始陆续翻译出版日本学者编撰的文学史,如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吉田精一著写的《日本现代文学史》,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西乡信纲著写的《日本文学史》,198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松原新一等著写的《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复习题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复习题 主要题型 一次の作品の読み方(平仮名)と作者名を書きなさい。 1安愚楽鍋()(作者) 2不如帰()(作者) 3金色夜叉()(作者) 4佳人之奇遇()(作者) 5当世書生気質()(作者) 6太陽のない街()(作者) 7路傍の石()(作者) 8不如帰()(作者) 9山椒魚()(作者) 10金閣寺()(作者) ニ、次の作品は雑然と並べてある。それぞれ作者に当たる作品を選びなさい。1.武者小路実篤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五重塔B古都Cお目出たき人D田舎教師2.芥川龍之介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路傍の石B細雪C友情D鼻 3.幸田露伴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不如帰B五重塔C金色夜叉D平凡4.国木田独歩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若菜集B武蔵野C草枕D高瀬舟5.志賀直哉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城の崎にてB山椒大夫C或る女D俘虜記6.安部公房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人間失格B壁C沈黙D黒い雨7.徳富蘆花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照葉狂言B自然と人生C武蔵野D高野聖8.井伏鱒二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山の音B斜陽C暗い雨D山椒大夫9.次の中から転向文学といわれる作品を一つ選びなさい。 A生活の探求B蒼氓C走れメロスD麦と兵隊10.次の中から野間宏の作品を一つ選びなさい。 A村の家B沈黙C暗い絵D壁 三言文一致運動に関わった作家を三人挙げ、その人の書いた言文一致体小説をそれぞれ一つ書きなさい。 五次の文章を読んで、後の問いに答えなさい。 (1)次の文章のカッコに当てはまるものを後の選択肢群から選びなさい。文明開化は文化の西欧化をも意味し、日本の文学もまた西欧の作品と肩を並べられるものを目指そうという機運が高まり、江戸戯作の雰囲気を残しながらも様々な運動が展開された。(ア)など翻訳も盛んに行われたり、福沢諭吉が(イ)などを書いて民衆の啓蒙に努めた。しかし文学の画期的な指針が示されたのは明治十八年に坪内逍遥の書いた(ウ)においてであり、その(エ)を継承した(オ)が示した言文一致運動であった。その影響は(カ)が率いる(キ)の擬古典主義などにも及び、明治三十年代の(ク)に受け継がれていった。 a尾崎紅葉b自然主義c浅香社d花柳春話 e二葉亭四迷f幸田露伴g浪漫主義h文明論之概略 i硯友社j小説神髄k写実主義l雪中梅

日本文学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本课程适合日语专业三年级及兄弟院系达到该水平的本科学生。 本课程介绍日本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主要介绍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及文学与时代背景的关系;重点讲解具有较大影响的作家、作品、流派、思潮等,其中会贯穿日本文学与日本文化的互动关系,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大略关系等内容。This course is suitable for junior Japanese majors an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other departments who have reached this level.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literature,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in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 focuses on the influential writers, works, schools and thoughts, etc., which will run through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Japanese culture, and the gen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Chinese literature. 2.设计思路: - 5 -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日本文学史-近世

近世文学 キーワード:町人文学 上方(かみがた?かみかた)は、江戸時代に大坂や京都を初めとする畿内(きない、きだい、うちつくに)を呼んだ名称である。 元禄(げんろく、旧字体では元祿)は、日本の元号(げんごう)の一つ。貞享(じょうきょう)の後、宝永(ほうえい)の前。1688年から1703年までの期間を指す。この時代の天皇は東山天皇(ひがしやまてんのう)。江戸幕府将軍は徳川綱吉(とくがわつなよし)。 山崎宗鑑(やまざきそうかん、寛正(かんしょう)6年(1465年)? - 天文(てんぶん、てんもん)22年10月2日(1553年)?)は、戦国時代の連歌師?俳諧作者。本名を志那範重、通称を弥三郎と称し、近江国(おうみのくに、現在の滋賀県)の出身とされるが、本名?出自については諸説あり定かではない。荒木田守武とともに、俳諧の祖と称される。 貞門派(ていもんは)は、江戸時代前期の歌人?俳人で連歌も行った松永貞徳(まつながていとく)(1571年-1654年)によって提唱された俳諧の流派。 貞徳は、俳諧が和歌?連歌を詠むにあたっての基礎であると考え、俗語や漢語などのいわゆる俳言(はいごん)を使うことを主唱した。貞門派の俳風は言葉遊びの域を出ず、その後西山宗因(にしやまそういん)が主張した談林派俳諧に押されるようになるが、江戸時代後期まで影響力を有した。 談林派(だんりんは)は、西山宗因(にしやまそういん)らを中心にして江戸時代に栄えた俳諧の一派。 松永貞徳門下による貞門派に代わって俳壇の中心を占めた。連歌師でもあった西山宗因のほか、浮世草子作者でもある井原西鶴(いはらさいかく)、京の菅野谷高政、江戸の田代松意らが活躍した。後に衰えて松尾芭蕉による蕉風が盛んになる。談林派の作風は「心付」と呼ばれた。 松尾芭蕉(まつおばしょう、寛永(かんえい)21年(1644年) - 元禄7年10月12 日(1694年11月28日))は現在の三重県伊賀市出身の江戸時代前期の俳諧師である。幼名は金作。通称は藤七郎、忠右衛門、甚七郎。名は宗房。俳号としては初め実名宗房を、次いで桃青、芭蕉(はせを)と改めた。蕉風と呼ばれる芸術性の高い句風を確立し、俳聖と呼ばれる。 芭蕉が弟子の河合曾良(かわいそら)を伴い、元禄2年3月27日(1689年5月16日)に江戸を立ち東北、北陸(ほくりく)を巡り岐阜の大垣(おおがき)まで旅した紀行文『奥の細道』(おくのほそみち)がある。 蕉風(しょうふう)とは、松尾芭蕉を祖とする俳諧の流派である。正風とも書き、蕉門ともいう。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

日本近代文学史 啓蒙思想の文学 ●啓蒙家たち ●福沢諭吉(ふくざわゆきち) ●西周(にしあまね) ●中村正直(なかむらまさなお) ●加藤弘之(かとうひろゆき) 福沢諭吉(ふくざわゆきち) ●天保5年12月12日~明治34年2月3日(1835~1901) ●明治の代表的な啓蒙思想家。 ●1868年慶応義塾を創設 ●『西洋事情』や『文明論之概略』などの著作を発表し、明治維新後の日本が中華思想、儒教精神から脱却して西洋文明をより積極的に受け入れる流れを作った(脱亜思想)。 西周(にしあまね) ●文政12年2月3日~明治30年1月31日(1829~1897) ●明治の啓蒙思想家。 ●(1862)から慶応元年(1865)までオランダ留学。明治元年(1868)『万国公法』を訳刊。 ●西洋哲学、論理学等の導入者として、多くの術語を考案した。 中村正直(なかむらまさなお) ●天保3年5月26日~明治24年6月7日(1832~1891) ●慶応2年(1866)幕府遣英留学生の監督として渡英。同人社創立者。14年(1881)東京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個人の人格の尊厳や個性と自由の重要性を強調した。 加藤弘之(かとうひろゆき) ●天保7年6月23日~大正5年2月9日(1836~1916) ●ドイツ学を研究 ●帝国大学総長を歴任 翻訳文学 ●翻訳文学流行した理由 ●西欧に対する好奇心 ●外国文化、習慣、風俗に対する理解

●伝統的文化の近代化 文学史的重要な点 ●純粋な文学書の翻訳の最初である ●文体の面で片仮名交り漢文読み下し体の文章 ●中江兆民(なかえちょうみん) 政治小説 ●政治小説とは ●政治上の啓蒙、主張、宣伝、風刺などをその目的とする小説。 ●末広鉄腸の「雪中梅」 政治小説の文学史的意義 ●文学的関心のたかめ ●いろんな階級の人々に創作的興味を起こさせたという結果 【写実主義】 ●現実をあるがままに再現しようとする芸術上の立場。 ●リアリズム。 ●写実主義文学論の提唱 (一)、坪内逍遥(つぼうちしょうよう)の 『小説神髄』(しょうせつしんずい) ●坪内逍遥(つぼうちしょうよう、安政6年5月22日(1859年6月22日)- 昭和10 年(1935年)2月28日)は明治時代に活躍した日本の小説家、評論家、翻訳家、劇作家。 ●東京大学文学部政治科卒業。『小説神髄』(26歳)『当世書生気質』を発表して写実に よる近代文学の方向を示した。 ●本名は坪内雄蔵(つぼうちゆうぞう) 『小説神髄』 近代文学の方向を最初に明らかにした。 日本最初の近代評論。 『小説神髄』 ●文学の自律性を主張した。 「小説は美術(芸術)なり」と規定し、一切の功利主義的文学観に反対して、芸術としての文学の存在理由と価値を明らかにしようとした。 『小説神髄』 ●文学の中心ジャンルに小説をすえた。 進化論を導入して、文学の歴史をジャンルの変遷の歴史と捉(とら)え、小説こそ最も進化し、近代社会の複雑な現象を描くのに最も適し、すぐれた形態であると、小説の優位性を主張した。

日本上代文学

《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时:总36学时;2学时/18周 学分:2 适用专业:日语 开课院(系):东方语学院日语系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二学期 本课程主要依据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本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而设制,是日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日本文学史的基本知识,理解日本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各个时期的不同的文学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今后更好地作好中日文化交流工作。 通过日本文学史的学习,使学生大概了解日本古代文学的特点,知晓古代文学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以及重要的文学思潮,提高欣赏日本文学的能力。 另外,通过文学史中重要作品的解读和学习,也可提高学生的日语语言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 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史包括古代的前期(上代)、后期(中古)、中世和近世四大部分。 考核方式:

日本文学史课的考核既包括文学史方面的客观问题及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方面的理解问题;同时也注重检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结构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部分,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成绩计算为:平时30%+期末70%=100分。 日本文学史の時代区分 日本文学史 第一章日本上代文学 一.概観 (1)上代文学の範囲 上代文学は大和時代の文学とも呼ばれ、政治?文学?文化の中心が大和にあった時代の文学である。平安京に都が定められた794年までの文学である。 (2)歴史的背景 4?5世紀ごろには大和朝廷のもとに一国家が統一誕生した。その後、大化改新や壬申の乱を経て、天皇の権威が安定し、絶対的なものとなった。 ●皇室中心の時代 ●五世紀の後半には漢字が使われ始める ●六世紀半ばには仏教が日本に伝わり、後世の日本人の思想や生活に大きな影響を与えた。 ●七世紀の半ばに大化の改新が行われ、壬申の乱を経て天皇時代に至って、律令制国家組織が成熟していた。 (3)文化的背景 7?8世紀には遣隋使?遣唐使が派遣され、中国の文化が盛んに伝えられ、特に漢字の伝わりによって、文字を記すことができるようになり、8世紀に『古事記』?『日本書紀』などが生まれるに至った。

日本文学史复习提纲(一)

日语专八文学史复习提纲(一) 記紀文学:古事記、日本書紀を併せた略称。記紀歌謡:古事記、日本書紀に記されてある古代歌謡。 ①古事記(712):日本現存最古の書籍である。太安万侶 ②日本書紀(720):漢文の編年体で書かれた正式の歴史(国史)。舎人親王 風土記(713):日本の最初の地誌である。 懐風藻(751):日本最古の漢詩集。 万葉集(759):日本最古の歌集である。成立年代は定かでない。約4500首、二十巻。表記:万葉仮名。柿本人麻呂(かきのもとのひとまろ)は万葉中最高の歌人と見られ、歌聖だと言われている。 歌経標式(772):日本最初の歌学書。作者:藤原浜成 唐風文化から国風文化へ 古今和歌集(905):略して「古今集」。日本の最初の勅撰和歌集であり、平安時代の代表的な歌集である。 撰者:紀貫之(きのつらゆき)、紀友則(きのとものり)、壬生忠岑(みぶのただみね)、凡河内躬恒(おおしこうちのみつね)の四人。 内容?構成:約1100首、二十巻。 凌雲集(814):最初の勅撰漢詩集。作者:小野岑守。 文華秀麗集(818):勅撰漢詩集。作者:藤原冬嗣ら。 経国集(827):勅撰漢詩集。作者:良岑安世。 竹取物語:現存する日本最古の物語であり、「物語の祖」と言われている。 成立:9世紀末――10世紀初め頃、定説が無い。 伊勢物語:日本最初の歌物語である。 作者未詳。10世紀初め頃に成立したと言われているが、定説が無い。 堤中納言物語(つつみちゅうなごんものがたり):日本文学史における最初の短編小説集である。 源氏物語(1008):世界最古の長編小説、写実小説。54巻。日本文学の最高峰。 作者:女流作家の紫式部 史的評価:写実的な「まこと」とロマン的な「もののあはれ(物哀)」を十分に書き上げた。日本古典の最高峰。成熟した王朝貴族文化の頂点を極める最高の美意識と言える。

一口气读完日本史

一口气读完日本史 绳纹时代(公元10000-8000年前):阿伊奴人、神道教 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徐福 邪马台国(公元2世纪后半期):卑弥呼、国民四等级“大人、下户、生口、奴婢” 大和国时代(公元3世纪末——7世纪中叶): 古坟时代、朝鲜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新罗) 公元552年佛教从朝鲜传至日本 氏姓制(氏上、氏人)为统治体制,部民制(用部民、品部民、部曲)为经济基础 推古时代(公元592-628年): 苏我马子灭物部氏 圣德太子、正式采用“天皇”代替“大王”称谓、飞鸟文化(建都飞鸟城) 日本佛教之父、飞鸟寺、法隆寺 大化改新(公元646年): 舒明天皇(公元629-641年)631年第一次遣唐使、804年空海传播密宗、806年最澄传播天台宗 皇极天皇、苏我入鹿、中大兄皇子、中臣廉足(赐姓“藤原”) 孝德天皇(公元645-654年),首次建立年号“大化”,646年“大化改新”,废除氏姓制,设“国、郡、里”三级行政区域,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统一税收标准,实行“租、庸、调”制,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公元663年白村江唐日海战 中大兄皇子即位为天智天皇(公元668-671年) 壬申之乱(公元671年,大海人皇子战胜大友皇子)、天武天皇(公元673-686年)持统天皇(公元686-697年)、丧葬改革、国民身份“良民、贱民(奴婢、家人、杂户)”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 元明天皇(公元707-715年)公元710年迁都平城京(奈良时代)、桓武天皇(公元781-806年)公元794年迁都平安京(平安时代) 最早铜钱“和同开弥”、阿伊努人被征服、悲田院、施药院 藤原氏掌权(藤原不比等)、文武天皇(公元697-707年)、圣武天皇(公元724-749年)、藤原氏四家(南家、北家、式家、京家) 《古事纪》、“万叶假名”、《日本书纪》 阿倍仲麻吕(晁衡)公元716年赴唐、鉴真和尚公元759年东渡日本、唐招提寺 公元723年《三世一身法》、公元743年《垦田永世私财法》使得土地国有转为私有,庄园兴起,庄长、名主、领家、本家、“不输不入”,11世纪2/3日本土地尽归庄园所有,天皇及朝廷被架空,武士兴起、领主、庄园制 摄关政治(公元794-1192年): 平城天皇(公元806-809年)、磋峨天皇(公元809-823年)、文德天皇(公元850-858年) 藤原冬嗣、藤原良房公元858年成为清和天皇(公元858-876年)监护人,为摄关政治元年,866年正式摄政 院政时代(公元1086-1180年): 公元1086年白河天皇让位于堀河天皇,以太上皇身份继续执政,拉开了院政时代,上皇(法皇)、院司、院宣、北面武士(源氏、平氏两家新兴武士集团) 公元1156年“保元之乱”(后白河天皇战胜崇德上皇)

日本文学史笔记

日本文学史笔记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日本文学史(上) 一,总论 1,分期:a.上古:大和、飞鸟、奈良(4C—794) b.中古:平安(794—1191) c.中世:镰仓、南北朝、室町、安土桃山(1191—1603) c.近世:江户(1603—1867) d.近现代:明治、大正、昭和(1867—今) 2,特征:a.特有的民族形式和技巧 b.自上而下的改革c.“拿来主义” d.承古续今的连续性和多种形式的并存性 3,古典文艺论:a.文艺十论:真言、可笑、哀怜、物哀怜、艳、余情、幽玄、有心、寂、意气 b.构成史:四个阶段 c.分类:抒情理论、叙事理论、戏剧理论 d.特点:适应短小形式,不触及政治及尖锐问题 二,上古文学 1,《古事记》:太安万侣(撰)、稗田阿礼(诵) 2,《风土记》:仅出云国的完整 3,《日本书纪》:舍人亲王(编) 4,《万叶集》:后期——大伴家持(编) 5,《怀风藻》:最古汉诗集 三,中古文学 1,《古今和歌集》:醍醐天皇(敕撰) 2,三代集:古今~、后撰~、拾遗~ 3,八代集:后拾遗~、金叶~、词花~、千载~、新古今~ 4,物语源头:a.歌物语:《伊势物语》(大和~、平中~) b.传奇物语:《竹取物语》(宇津保~、落洼~)

5,《源氏物语》:紫氏部(狭衣~、夜的不寐、堤中纳言~) 6,历史物语:《荣花物语》、《大镜》、《今镜》 7,日记文学:《土佐日记》(纪贯之)、《蜻蛉日记》(藤原道纲母)、《和泉式部日记》(和泉式部)、《更级日记》(营原孝标女)、《紫氏部日记》(紫氏部)8,随笔文学:《枕草子》(清少纳言) 9,说话文学:《日本灵异记》(景戒)、《今昔物语集》(《宇治拾遗物语集》)四,中世文学 1,《新古今和歌集》 2,隐士文学:随笔《方丈记》(鸭长明) 3,随笔:《徒然草》(吉田兼好) 4,历史物语:《水镜》、《增镜》 5,史书:《愚管抄》(慈圆) 6,军纪物语:a.前期:《保元物语》、《平治物语》、《平家物语》(顶峰) b.后期:《太平记》(小岛法师等作) 日本文学史(中) 五,近世文学 1,《奥州小路》:松尾芭蕉 2,町人文学:假名草子《恨之介》、《竹斋》、《浮世物语》(浅井了意) 3,井原西鹤:假名草子—>浮世草子町人文学之始 a.好色物:《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好色一代女》(《西鹤备礼》中批评) b.杂话物:《西鹤诸国故事》、《本朝二十不孝》

浅谈日本文学史

浅谈日本文学史 日本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口头文学的原初阶段,已形成三个系列:一是咒语、祝词系列,二是日神话、传说系列,三是原初歌谣系列。这些口头文学是以不自觉的生活意识为中心,与劳动、信仰和性欲的意识结合得非常紧密。从本质上说,它们只不过是当时实际生活的自然胚胎。口头文学是口诵传承,并无文字记载,只能依靠考古学家的发现、民俗学的考察和后世记录下来的文献,来窥视上代口头文学的状况。 最早的文字文学出现在奈良(710-794)。日本于285年从我国最初传入汉字和典籍,经过长期的吸纳和应用,首创了用变体汉文或纯体汉文来书写的文字文学——历史文学《古事记》、《日本书纪》(两书简称·《记·纪》)它们经过朴素的、一定程度的文学润色,记录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原初歌谣等口头文学,并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格。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们仍属于史书类。日本第一部汉诗文集《怀风藻》、和歌总集《万叶集》的问世,展现了日本奈良时代的抒情文学的世界。平安时代(794-1192)贵族社会形成,男性贵族更多使用汉文创作汉诗文,认为是一种高尚的、有常识教养的表现。所以平安时代初期出现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等一大批汉诗文集,汉诗文一度占据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主流地位,曾出现过“汉风化”的风潮。但是,日本最早的小说模式——物语文学的诞生,改变了迄今以汉文书写的习惯,改用新创造的和文(假名文字)来书写。物语文学最初分虚构物语(如《竹取物语》)和歌物语(如《伊势物语》)

两大类。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是集这两类之大成,它不仅成为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大大地推动了日本古代散文文学的发展。散文文学,除了物语文学这一形态之外,还出了与《源氏物语》成为古代日本文学双壁的,同样是女性的清少纳言创作的随笔文学《枕草子》,还有王朝女性日记文学《蜉蝣日记》、《和泉式部日记》、《紫式部日记》等,作者都是后宫的女官,她们为日本古代文学增添了异彩。而且同时期,还诞生了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从此,私撰和歌集、敕撰和歌集也流行起来,逐渐反拨以汉诗为主体的风格,形成“和汉并存”的局面,迎来了和歌中兴的时期。因此可以说,11世纪初期,平安王朝女性和文文学的流行,以及和歌的中兴,进一步推动了日本文学的“和风化”,加速了取代“汉风化”的进程。到12世纪,在日本汉文学的交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日本文学拥有自己的独特形式、自己的规模,并确立了日本民族的独特审美体系,从而由“汉风时代”转向“和风时代”,从对汉文学的表面模仿,到深层次的消化,迎来了古代日本民族文学的辉煌时期。这成为日本文学史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平安时代末期,武士势力兴起。日本建立了以封建体制为基础的武士政权后,进入史称镰仓时代(1192-1333),此时日本文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一方面新撰了具有贵族和歌性质的敕撰集,反映了对古代和歌的眷恋;另一方面,又努力开拓多种的表现形式,兴起自撰私家集,十之八九属新古今的歌风,贵族歌坛渐趋瓦解。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武士阶层的爱好,于室町时代(1392-1573),以和歌为母胎诞生

日本文学史 教学大纲

日本文学史 适用范围:201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编号:0503207080 学分:2学分 学时:32学时 先修课程:综合日语Ⅰ、综合日语Ⅱ 适用专业:日语专业 建议教材:《日本文学史》,李光泽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日语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 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通过本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文学,熟悉日本文学发展历史,并掌握日本文学史的基本知识。让学生通过本课程初步接触日本文学的发展规律和各个时期的不同文学特点。了解日本作家和作品,并掌握部分日本原文作品。通过对不同时期日本文化的讲解,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日本的文学特征和文学历史。同时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异文化的理解能力,为高年级阶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第一課古代前期の文学(奈良時代) 1.课程教学内容 (1)第一節古代前期の文学概観 (2)第二節主な文学作品 1、記紀文学???『古事記』と『日本書紀』 2、『風土記』 3、『懐風藻』 4、『万葉集』 5、『歌経標式』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記紀文学???『古事記』と『日本書紀』 (2)难点:『万葉集』 3.课程教学要求 把握古代前期的文学形式及主要作品 (二)第二課古代後期の文学(平安時代)

1.课程教学内容 (1)第一節古代後期の文学概観 (2)第二節主な文学作品 1、『古今和歌集』 2、『竹取物語』 3、『伊勢物語』 4、『堤中納言物語』 5、『源氏物語』 6、『栄花物語』 7、『大鏡』 8、『今昔物語集』 9、紀貫之と『土佐日記』 10、『蜻蛉日記』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竹取物語』『源氏物語』 (2)难点:『古今和歌集』 3.课程教学要求 把握古代后期的文学脉络 (三)第三課中世の文学(鎌倉、室町時代)1.课程教学内容 (1)第一節中世の文学概観 (2)第二節主な文学流派 一、公家貴族の文学 二、草庵の文学 三、武士、庶民の文学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百人一首』鴨長明と『方丈記』(2)难点:『新古今和歌集』 3.课程教学要求 把握中世文学的脉络和主要形式 (四)第四課近世の文学(江戸時代) 1.课程教学内容 (1)第一節近世の文学概観 (2)第二節近世の小説 (3)第三節詩歌 (4)第四節劇文学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一、井原西鶴と浮世草子

川大参考书目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参考书目 221英语: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1-4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222俄语: 《大学俄语(东方)》(第1-3册),北京外国语大学、普希金俄语学院合编,1998年。 223日语: 《标准日本语》(初级),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224德语: 《德语速成》(第二版,上、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 225法语: 《法语》 (第1-2册),马晓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 401经济学原理: 1.《政治经济学》(上册)朱方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2.《当代西方经济学》李扬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3.《国际经济学》李天德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402经济学基础及应用: 《财政学》冯宗容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西方经济学》李扬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张红伟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403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朱方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当代西方经济学》李扬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中国城市地价论》杨继瑞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城市地产经济学》冯宗容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405法学综合B: 包括刑法、民商法、诉讼法(刑诉民诉) 411人口理论基础:《人口社会学》胡伟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4中国文学(含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四卷本)刘黎明等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三卷本)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415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修订本)胡裕树上海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黄伯荣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编现代汉语》张斌复旦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