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培养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比较归纳、概括四大经济区域的特点及成因。②多角度审视中原人民外迁。 引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2、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从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叙述和分析。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分析了我过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

【创设情境】江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但历史上的江南曾经落后于黄河流域。"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这是司马迁笔下汉代的江南,而同样的江南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却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那么江南是怎样由原来的落后荒凉之地变成风景如画,富庶繁荣的鱼米之乡的呢?

通过今天的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学习,同学们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了。

【教学过程】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师:【课件展示】《四大经济区域分布图》,《古代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目,探究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一】西汉形成的四大经济区域及其主要特点,以表格形式完成。

(设计思路:学生完成表格,并提出山东山西为何处于经济中心地位的疑问,引入探究二的探讨。)

【探究二】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

(友情提示:大家能不能从上节课所学内容及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它的原因,各学习组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

(设计思路:归纳出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特点,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生:地理角度: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为500-800毫米,雨季集中于夏季高温的七八月份。这一地区普遍是黄土,保水保肥能力虽低,但有较好的毛细作用,能将土壤下部的肥力吸收到地表,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对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在幼苗期间特别能耐旱,成长期又需要高温多雨的作物粟和高粱的生长。

历史角度:

1、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

2、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

3、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师:(转承)课件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

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从而过渡到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从图片提取历史信息,学会古代与今天的比较。)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师: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动迁移始终没有停止过。学生阅读课本第二目指出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的原因有哪些,其代表性的三次中原人口南迁的高潮是什么?

(设计思路:针对学生的差异性,为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及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故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加以提问!)

生:原因:一曰天,二曰官,三曰军,四曰钱,五曰愚。

高潮:两晋之际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宋代靖康之耻

【探究三】:我国古代北方人口的三次南迁高潮有何共同之处?

(设计思路: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的原因及其代表性的三次中原人口南迁的高潮,探讨迁移的共同原因,问题难度递进化,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生:三次高潮都发生在政权交替之际,统治阶级内乱之后,政局混乱之时;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迁的原因都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战乱以及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

师:(转承)在上节地理课上我们学到了《人口的空间变化》,古今人口迁移是否相同?【探究四】今天我国出现的人口迁移与古代中原人口的南迁有何不同?

生:古代人口外迁是主要因为战争动乱,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迫使的;而现代人口的南迁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一是科技人员和大学生涌向南部沿海开放区,二是农村劳力流向城市,促进经济的发展。

(设计思路:与地理学科中的“人口的空间变化”相联系,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问题能力)

师:(转承)古今人口的迁移有明显不同。古代人口外迁,中原人口南迁的影响又是如何呢?

【探究五】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的影响有哪些?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积极:(1)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

消极:【课件展示】《饥民图说》得出:给外迁人民经受了苦难。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 1、南移历程: 江南经济原先比北方落后,后来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其经历了“初步开发——开始赶上——继续发展——超过北方”这样一个过程。 (1)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 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2)初步开发:三国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3)大规模开发:东晋 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5)开始南移:隋唐 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继续南移:五代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 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7)超过: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启示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启示 徐根艳望江县高士中学 摘要:古代社会经济主要是指以农业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所以古代社会又称为农业社会或农业文明。而农业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统治者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保证;优越的地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相对于南方来说,黄河中下游地区较早的具有农业发展的这些条件,从而使其长期走在南方的前面。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却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逐渐转移的过程。它不仅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对于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启示 Ancient China's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moved south and the reasons for inspiration Xu Genyan Gaoshi Middle School Wangjiang County Abstract :The ancient economy mainly refer s to the individual’s economy based on agriculture,so the ancient time was named as agricultural society or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was determined by many factors.Such as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capacity,social stability,special atten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excellent lands for farming.These abovementioned factors acted as motivation,prerequisite,guarante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https://www.doczj.com/doc/208011788.html,pared with south China,the areas in the middle of or lower level of the Yellow River possessed these conditions for developing agriculture,so the region was more prosperous than the south.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1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选择题 1.汉代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中属于传统的农业区的有() ①山东②山西 ③江南④龙门碣石以北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①③ 【答案】 A 【解析】汉代时的江南尚未大规模开发,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2.司马迁划分四大经济区的依据是() A.自然条件 B.气候条件 C.地形条件 D.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答案】 D 【解析】司马迁是汉代人,他依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3.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哪些特点() ①多样性 ②统一性 ③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性 ④经济实力发展趋向平衡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①③ 【答案】 D 【解析】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4.中国古代由个人撰写的四大农书中,其中三部出自山东,即西汉末年汜胜之(今山东曹县人)的《汜胜之书》、南北朝贾思勰(今山东寿光人)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今山东东平人)的《农书》,加上明代上海人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农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山东在我国古代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B.山东发达的文化影响 C.山东地方官员重视农业 D.山东在古代始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 【答案】 A 【解析】农书是对农业文明的总结,它是建立在对农业文明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四大农书”三部出自山东,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山东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5.下图四大经济区中,属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的是()

【答案】 A 【解析】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是指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注意历史地图的掌握。 6.我国古代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A.由内地流向边疆 B.由边疆流向北方 C.由北方流向南方 D.由南方流向北方 【答案】 C 【解析】古代中国人口不断南迁。 7.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战乱频繁 C.逃避兵役徭役 D.逃避债务 【答案】 B 【解析】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分别与八王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有关。 8.促成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统治阶级的倡导 D.自然环境优越 【答案】 A 【解析】客观原因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B、C、D各项都是主观原因。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或水耨(nòu,锄草,耕作)……不待贾(买卖)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卷五十四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汉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状况。 【答案】江南地区人口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较低。 (2)材料二描述的江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江南变得十分富饶,出现了一年丰收可供数郡粮食需要,所产的丝棉布帛行销天下。 (3)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来自网络) 一、过程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新人教版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南方商业的繁荣” 本课的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3)讲授新课: 一、农业: 1、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2、两宋时期,水稻在淮河和黄河流域大力推广种植。从越南引入占城稻;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棉花在两宋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讲述南方农业的发展,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这里可从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有关“钱射潮”的传说入手,逐渐展开对南方农业发展原因的讲解。 二是南方农业发展的状况。强调这一时期南方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讲述南方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农作物品种的改进、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二、手工业: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2、宋朝的瓷窑有:定窑、钧窑、哥窑。北宋的景德镇是瓷都。 3、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 4、宋朝,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在讲述农业、手工业发展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 1、北宋有热闹的夜市和早市; 2、“瓦子”是城中的娱乐场所。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应讲清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宋代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前面课本中有关宋代民族关系的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江苏周学平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练习题集锦[治理员整理]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四大经济区是指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B、司马迁依照汉代经济进展划分而成 C、各经济区出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进展不平稳的特点 D、山东、山西经济区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2、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汉代四大经济区域 A、山东、山西 B、河南、河北 C、江南 D、龙门碣石以北 3、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进展最明显的特点是 A、多样性和不平稳性 B、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C、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 D、南方农业为主和北方畜牧业为主的格局 4、中国古代某一经济区,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巴蜀等地。这一经济区属于 A、山东 B、山西 C、江南 D、龙门碣石以北 5、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要紧的特点是 A、长江流域东西延伸 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 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 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 6、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落后于北方的缘故是 ①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②统治残酷阻碍经济进展③人口稠密资源贫乏④生产工具和技术落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区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全然缘故是 A、生产力进展水平的差异 B、民族生活适应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 8、图中尚未开发的经济区域是〈 D 〉 A山东 B山西 C龙门碣石以北 D江南 9、下列符合四大经济区特点的是( D ) ①山东、山西两区是传统的农业区 ②龙门碣石以北属于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③江南地区在中国古代一直属于落后的经济区域 ④汉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还相对缓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 、①②④ 10、按照司马迁划分,巴蜀属于 A山东经济区B山西经济区 C江南经济区 D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 1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四大经济区是指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江苏周学平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

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鲁教版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一级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等综合教学方法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南方经济的发展 2、难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破题导入:幻灯片显示: 钱塘江怀古 袁枚 江上钱王旧迹多,我来重唱百年歌 劝王妙选三千弩,不射江潮射汴河。 在五代十国这个动乱时期,为什么吴越能在那时候修筑海塘?江南地区在五代和以后有什么重要的变化呢?带着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我们今天的课堂,一起来学习“经济重心南移”一课。

2、自主先学、知识梳理: 参照《历史伴你学》P42“知识梳理”预习课本内容,归纳提炼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3、教材挖掘、合作探究: 一、农业 教师:首先我们来探究南方农业的发展。请同学们从书中找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学生阅读归纳原因,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学生:1、从唐朝中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中原地区的森林长期被砍伐,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这一时期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3、统治者的扶植、重视。宋真宗推广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1、为躲避战祸,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2、自然条件优越。3、政府重视、扶持。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提到,北方开发较早,中原地区的森林长期被砍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给子孙后代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今天的黄河水有大量的泥沙,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就是因为古代北方人民为了开发经济而长期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自然环境而造成的结果。今天,我国南方经济飞速发展,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平衡,党中央实行了西部开发的战略,今天的西部开发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A、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B、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不能乱砍乱伐 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师:下面来看一下,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板书:2。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经济学理论论文-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理论论文-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各抒己见,互相切磋,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但是,毋庸讳言,分歧还是有的,而且还会产生新的分歧。 我想,除占有资料不同从而形成不同观点的情况以外,召院方法上的差异恐怕也是导致结论上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想利用本书出版的机会,讨论一下本专题的研究方法问题。 首先是判断标准问题。所谓经济重心的转移问题,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动态变化问题。例如从战国开始,关中地区、河北、蜀,都曾被誉为“天府之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是不再有河北是“天府之国”的说法,唐以后关中也不再有“天府之国”的说法,只剩下四川(主要指川西平原)仍称“天府之国”。又如河北,一直到三国时期仍然为甲兵强盛、经济富庶地区,但曹魏以后其经济地位显然江河日下,安史乱后更因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再如淮南地区,本为开发中的经济区,至唐代进入发达地区行列,与江南(主要指江南东道)并称“江淮”。但是,北宋末、南宋时期,宋金对峙,淮南由经济腹地变为前线,社会经济的发展自必受到严重影响,处于长时期停滞和衰落中。 中国古代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动态变化在唐宋时期的反映就是经济重心南移这个大趋势,这就是判断问题的前提。 接着是判断的标准。在本章第一节《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若干问题探讨》中,我们提出两个判断标准或者依据,这就是:一、区别经济开发与经济重心的标准。“所谓经济开发地区,顾名思义,原来的经济不发达,尚未开发或尚未全面开发,具有经济发展前途即经济潜力,但尚未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不足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而经济中心地区,按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在全国是最先进的。表

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命制人:马光贤 审核人:高三历史组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 中原人口的南迁 ① 原因:主要是 _________ 和天灾 ② 过程: 第一次高潮: 的人口流动。 第二次高潮: 的以后。 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 引起北方人口的南迁。 ③ 影响: A 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的 ___________ ,带去了先进的 __________ 和 。 B 促进了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 促进南方经济 -的发展。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方的社会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方的自身潜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复习目标 掌握我国汉代的四大经济区; 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三次高潮; 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进程、原因和影响。 【课前基础知识梳理与巩固】 要求: 1 ?熟知课标要求 2 ?自主进行基础知识梳理和落实 3 ?完成预习自测 掌握我国 我的 思考 1、我国 西汉时 期的四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 司马迁的划分依据: 2、 四大经济区的具体概况 大经济 区各有 什么特 点? { { 编号3 时间:2011.9.18 2、中国 古代经 南移的 过程和 原因?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江苏周学平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

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唐五代而终于两宋[1]。在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的诸多因素中,南北自然环境的变迁是一个重要因素。本节拟从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讨论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一)唐宋时期气候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在农业社会中,一般说来气候是决定经济状况好坏的主要因素。历史时期我国气候的演变大致是冷暖交替,但其总趋势是由暖变寒,即温暖期趋短,程度趋弱;寒冷期趋长,程度趋强。七世纪中期气温变得高于今天,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十世纪后半叶。十一世纪初气候转寒。十二世纪初气候加剧变寒,气温低于现今。十三世纪初气候开始回暖,但气温仍低于现今,这种情况持续到十三世纪后半叶[2]。由此可知唐五代处于温暖期,而两宋基本上处于寒冷期。唐宋之际经历了由暖转寒的气候变化。 上述气候变化影响了粮食作物的生长期。唐五代温暖期作物的生长期比现今长十天以上,两宋寒冷期作物的生长期则比现今短[3]。唐人韩鄂在《四时纂要》四月条下已谈及麦之贵贱与贮麦之事,而宋太宗、真宗几次在汴京之郊“观刈麦”则在五月[4],说明北宋小麦收获日期比唐代大大推迟了。唐两税法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而北宋夏税纳毕期南北三个不同的地区分别为七月十五日、七月三十日、八月五日;秋税则十二月十五日毕,后又并加一月[5]。此亦可证北宋谷物收获期大大迟于唐代。南宋时连江南的冬小麦也要迟至五月才成熟[6]。麦收的推迟必影响其他作物的种植,因此一年中总的生长期缩短了。气候变化的幅度会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因而北方气候变迁幅度大于南方,所以两宋时气候转寒所导致的生长期缩短,南方没有北方严重。 气候变化也影响了粮食作物的产量。在我国,气温每变化1℃,产量的变化约为10%。此外年温普遍升高或下降1℃,冷害的频数会随之大量减少或显著提高,这对产量也有重大影响[7]。唐五代温暖期北方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前代增长了10.3%,宋金寒冷期则比前代减少了8.3%[8]。但在低纬度地区,温暖气候对冬小麦种植反而不利,因为它需要经过春化阶段,即一定的低温条件。所以直到两宋寒冷期,小麦才在南方普遍种植。水稻是需要高温的作物,其产量受温度的影响尤为显著。低温不仅影响其发芽,同时也不利于结实,易于增加空秕率。南宋时以长江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7390357579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感悟课标新理念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汉代的四大经济区;.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三次高潮;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进程、原因。 通过研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三次高潮,分析人口迁徙的原因、影响,学会结合时代背景综合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并长期居于我国经济重心的地位;认识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的反作用及对文化的影响。 ?研习教材重难点 研习点1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知识·梳理】 从战国到两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根据司马迁的划分,汉代全国经济可分为四大经济区:XX、XX、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1.XX、XX: 地位:经济势力强,长期处于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 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政治中心的影响,人口稠密。 2.江南: 地位:人口稀少,生产技术的落后,经济实力与黄河流域相差较大。 原因:江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 3.龙门碣石以北: 地位:属于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与黄河流域相差较大。 原因:土地比较贫瘠,气候十分寒冷,自然条件较差,不适合农业生产。 【深化·拓展】 查一查:对照教材地图,看看古代XX、XX、江南的地理概念与今天的是否相同? 提示:古代XX、XX是以崤山为界,以东称XX,又叫中原,包括了今天的XX、XX、XX三省以及晋南、苏北、皖东的部分地区;崤山以西则是XX,以关中为主,后来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 “江南”古称扬子江(即长江)及上至XX的长江以南地区,即鄱阳湖以东、下游长江以南地区。现在通常所指的江南,是以XX至XX一带为核心,包括长江以南XX、XX、XX的部分地区,即XX南部和浙北、皖南、赣北地区。因此,古代XX、XX的地理概念与今天的差异很大。 【思考·提示】 [学思之窗] 据四大经济区的划分判断影响经济发展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古代早期,自然环境是决定经济发展特点的最重要因素。 【典例·展示】 例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四大经济区是指XX、XX、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B、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发展划分而成 C、各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D、XX、XX经济区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研析]XX、XX经济区在魏晋以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魏晋以后,江南得到开发,宋元时期,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重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原因何在? 1天时:宋朝时候,中国的气候环境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原先气温高,降水丰富,自然环境优越的北方开始转冷。再加上中原地区森林长期被砍伐,因此,北方的自然条件开始恶化。 2地利:从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乱至五代,中国的北方地区战乱不断,而南方战乱少。 3人和: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终上所述,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唐中晚期,也就是安史之乱开始,结束于南宋时期。

【详细介绍】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乱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又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 (一)发展历程 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6.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

(完整版)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教案示例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通过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宋代的政治、军事势力较弱(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史实),但社会经济却发展到了较高的程度,而且经济重心也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讲授新课】 经济重心南移 解释何为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这一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可分为三个时期:三国吴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引导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史实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大胆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后概括如下: 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南来的北方避难人口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治重心的南移(东吴、南朝、南宋等),且南方政府较为重视农田开垦和兴修水利;南方的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表现 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粮仓;南方出现了一批经济中心。 农业和手工业 宋代农业 学生看书,列举两宋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略) 宋代手工业 通过比较中外矿冶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中国两宋时期在此方面的先进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展示自己课下收集到的有关两宋时期的瓷器的图片资料,并做简单介绍。学生应知道官、哥、定、汝、钧五大名窑。理解中国为何被称为“瓷之国”。 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 城镇的兴起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2.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历程 ①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②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③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④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⑤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⑥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3.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4..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绝对优势。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中学高一学年历史导学案学案编号:3 设计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姓名:备课组长签字: 一批:二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以问题为主,学生学会归纳、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重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重难点解析】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征和影响 (C级理解) (1)原因: 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②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的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以增强实力. ④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⑤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⑥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2)特征 ①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期表现尤为突出 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代表了生产力最高水平. ③经济重心的南移受政治重心逐渐南移的影响 ④南移方向是由北向南,由内地向东南沿海 ⑤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影响深远 (3)影响 ①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我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宋室南渡,加速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此后,中国的文化重心与经济重心合并,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②经济重心南移使我国古代后期各王朝的财政经济重心与政治军事重心分离,促进了沟通南北经济的交通运输线----大运河的发展,提高了漕运在各朝的政治经济地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一、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例如著名的捍海石塘等。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二、过程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