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版答案张荣标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版答案张荣标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版答案张荣标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版答案张荣标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版答案张荣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版答案

张荣标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一章

1.5 练习题

1(选择题

(1)B C A (2) A (3) D A (4) C 2填空

(1) 10, 12

(2) 阶数

(3) 10011100B,01000100B,1110000B,01000000 (4) 3F7H,1C3H,243H,277H,

3简答题

(1)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系统三者有何联系与区别,

微处理器是把原来的中央处理单元CPU的复杂电路(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做在一片或几片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芯片上。把这种微缩的CPU大规模集成电路称为微处理器。

微型计算机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再配备上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制成的存储器和 I/O接口就构成了微型计算机。

以微计算机为核心,再配备上系统软件、I/O设备、辅助电路和电源就构成了微机系统。微型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了两大部分。

(2)计算机中为什么采用二进制数表示,

(3)简述程序的运行过程。

第2章

2.10 练习题

1.选择题

1.B

2.D

3.C

4.B

5.C

6.C

7.B

8.A

9.A

2填空题

(1) 地址总线的宽度,00000H,0FFFFFH

(2) 寄存器,运算器,控制器;运算和控制

(3) SS,DS,CS,ES

(4) MN/MX

(5) SS,DS

(7) 奇区,偶区,高8位,低8位

3简答题

(1) 什么是指令周期,什么是总线周期,一个总线周期至少包括几个时钟周期,

指令周期是一条指令执行所需的时钟周期,cpu在执行指令过程中,凡需执行访问存储器或访问I/O端口的操作都统一交给BIU的外部总线完成,进行一次访问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总线周期。一般一个基本的总线周期由4个时钟周期组成。

(2) 8086CPU在最小模式下构成计算机系统至少应该包括哪几个基本的部分,

(3) 8086CPU中,标志寄存器包含哪些标志位,各标志位为‘0’,‘1’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4) 8086CPU中有哪些通用寄存器和专用寄存器,说明他们的作用。

(5) 在8086CPU中,已知CS寄存器和IP寄存器的内容分别如下所示,请确定其物理地址.

1) CS=1000H ,IP=2000H 物理地址: CS*16+IP=10000H+2000H=12000H

2) CS=1234H ,IP=0C00H物理地址: CS*16+IP=12340H+0C00H=12F40H

(6)设(AX)=2345H,(DX)=5219H,请指出两个数据相加或相减后,FLAG中状态标志位的状态.

相加 :

CF=0,SF=0,ZF=0,AF=0,OF=0,PF=0

相减: 0010 0011 0100 0101

1101001000011001

补 1010 1101 1110 0111

1101 0001 0010 1110

CF=0,SF=1,ZF=0,AF=0,OF=0,PF=0

(7)8086CPU工作在最小模式下:

访问存储器要利用:M/IO、ALE、BHE、RD、WR、DT/R、DEN、READY和数据、地址总线。

访问I/O要利用:M/IO、ALE、BHE、RD、WR、DT/R、DEN、READY和数据、地址总线。

当HOLD有效并得到响应时,CPU置高阻的信号有:数据/地址总线、数据状态总线及M/IO、BHE、RD、WR、DT/R、DEN、INTA。

第三章

3.7练习题

P120

1(选择题

(1)D (2)C (3)A (4)A

2(填空题

(1)递增 1A,3B,5C,8D

(2)60H 0

(3)1F02CH

4(请指出下列指令中源操作数和目的操作数的寻址方式。

(1)源操作数为立即寻址,目的操作数为寄存器寻址

(2)源操作数为立即寻址,目的操作数为寄存器间接寻址

(3)源操作数为寄存器间接寻址,目的操作数为寄存器寻址

(4)源操作数为寄存器寻址,目的操作数为寄存器寻址

(5)单一操作数(源操作数)为寄存器寻址

(6)单一操作数(目的操作数)为寄存器寻址

(7)源操作数为相对基址变址寻址,目的操作数为寄存器寻址

(8)源操作数为寄存器间接寻址,目的操作数为寄存器寻址

(9)源操作数为立即寻址和寄存器寻址,目的操作数寄存器寻址

(10)单一操作数为段间直接寻址(相对变址寻址)

5(请写出如下程序片段中每条逻辑运算指令执行后标志ZF、SF、和PF的状态: MOV AL, 0AH ; 各标志位保持不变

AND AL, 0FH ; ZF=0 SF= 0 PF=1

OR AL, 04BH ; ZF=0 SF= 0 PF=1

XOR AL, AL ; ZF=1 SF= 0 PF=1

6(请写出如下程序片段中每条算术运算指令执行后标志CF、ZF、SF、OF、PF

和AF的状

态:

MOV AL, 54H ; 各标志位保持不变

ADD AL, 4FH ; CF=0 ZF=0 SF= 1 OF=1 AF=1 PF=1

CMP AL, 0C1H ; CF=1 ZF=0 SF=1 OF=0 AF=0 PF=1

SUB AL, AL ; CF=0 ZF=1 SF= 0 OF=0 AF=0 PF=1

INC AL ; CF=0 ZF=0 SF= OF=0 AF=0 PF=0

7.(DS)=3000H,(SS)=1500H,(SI)=010CH,(BX)=0870H,(BP)=0500H,指出下列指令的目的操作

数字段寻址方式,并计算目的操作数字段的物理地址。

(1) MOV [BX], CX

目的操作数为寄存器间接寻址

目的操作数的物理地址为:DS×16+0870H=30870H

(2) MOV [1000H], BX

目的操作数为直接寻址

目的操作数的物理地址为:DS×16+1000H=31000H

(3) MOV [BP], BX

目的操作数为寄存器间接寻址

目的操作数的物理地址为:SS×16+0500H=15500H

(4) MOV [BP+100], CX

目的操作数为寄存器相对寻址

目的操作数的物理地址为:SS×16+0500H+64H=15564H

(5) MOV [BX+100][SI], CX

目的操作数为相对基址加变址寻址

目的操作数的物理地址为:

DS×16+0870H+64H+010CH=309E0H

8(指出如下指令哪些是错误的,并说明原因:

(1)MOV [SP], BX

错。

(2)MOV CS, BX

错。CS寄存器不能赋值,要由装入程序确定

OP CS (3)P

错。CS寄存器不能赋值,要由装入程序确定

(4)JMP BX

对。

(5)SUB [BP+DI-1000],AL

错。偏移量不能为负。但编译能通过。

(6)SHL AX,CX

错。源操作数最大为255,只能是CL,不能是CX

(7)XCHG ES:[BX],AL

对。

(8)LEA AX,[BX+DI]

对。

9(已知(SS)=2800H,(SP)=0010H,(AX)=0FA0H,(BX)=1002H,下列指令连续执行,请指出每条

指令执行后SS、SP、AX、BX寄存器中的内容是多少,

PUSH AX ;(SS)=2800H,(SP)=000EH,(AX)=0FA0H,(BX)=1002H

PUSH BX ;(SS)=2800H,(SP)=000CH,(AX)=0FA0H,(BX)=1002H

POP AX ;(SS)=2800H,(SP)=000EH,(AX)=1002H,(BX)=1002H

POP BX ;(SS)=2800H,(SP)=0010H,(AX)= 1002H,(BX)= 0FA0H

10.阅读下列各小题的指令序列,在后面空格中填入该指令序列的执行结果。

(1)MOV BL,26H

MOV AL,95H

ADD AL,BL

DAA

AL= 21H BL= 26H CF=1

(2)MOV AX,1E54H

STC

MOV DX,95

XOR DH,0FFH

SBB AX,DX

AX= 1EF5H CF=1

11.已知程序段如下:

CMP AX,BX

JNC K1

JNO K2

JMP K3

假设有以下三组AX、BX值,那么在程序执行后,分别转向哪里, (1)(AX)=0E301H,(BX)=8F50H

转向K1

(2)(AX)=8F50H,(BX)=0E301H

转向K2

(1)(AX)=147BH,(BX)=80DCH

转向K3

第四章

4.9练习题

P160

1(选择题

(1)C B (2)B (3)B (4)D

3(

(1) DATA1 EQU THIS BYTE

DA1 DW 1234H,567H,89ABH

(2) DATA2 DW 56H,0BCH,79H,14H

(3) DATA3 DB 6DUP(‘c’),2DUP(3,3,1), 20DUP(?)

(4) STRING DB ‘HELLO WORLD!’

4.

DATA1 DB 00H,0AH,10H

DATA2 DB 15 DUP(04H,3DUP(08H),09H)

DATA3 DW 6577H,636CH,6D6FH

5.

LEA BX,TABLE

MOV BX,OFFSET TABLE

8.

(1)宏展开:

+ PUSH AX

+ MOV AX,AX

+ SUB AX,AX

+ CMP AX,0

+ JGE NEXT(0014)

+ MOV BX,AX

+ POP AX

(2)调用无效。语法错误(立即数的使用)。

(3) 宏展开:

+ PUSH AX

+ MOV AX,[BX+SI]

+ SUB AX, [BX+SI+X]

+ CMP AX,0

+ JGE NEXT(0025)

+ MOV CX,AX

+ POP AX

调用无效。相对基址加变址寻址方式形成的值在汇编时是不知道的。 11. CMPN MACRO X,Y,SUM

PUSH AX

PUSH DX

MOV AL,X

CMP AL,Y

JNC K1

MOV DL,5

MUL DL

ADD AX,Y

JMP K2

K1: MOV AL,Y

MOV DL,5

MUL DL

ADD AX,X

K2: MOV SUM,AX

POP AX

ENDM

12.

DSEG SEGMENT

CHAR DB 61 DUP(?) DSEG ENDS

CSEG SEGMENT

ASSUME CS:CSEG,DS:DSEG START PROC FAR

MOV AX,DSEG

MOV DS,AX

MOV DX,OFFSET CHAR MOV AH,0AH

INT 21H

MOV DX,OFFSET CHAR MOV AH,09H

INT 21H

MOV AH,4CH

INT 21H

START ENDP

CSEG ENDS

END START

第五章

5.8练习题

4、试编写一汇编程序,要求实现将ASCII码表示的两位十进制数转换为一字节二进制数。

DATA SEGMENT

ASC DB 36H,35H

ASCEND DB ?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DECIBIN PROC FAR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BX,OFFSET ASC

MOV AL,[BX]

CMP AL,30H

JL EXIT

CMP AL,39H

JG EXIT

SUB AL,30H

MOV DL,[BX+1]

CMP DL,30H

JL EXIT

CMP DL,39H

JG EXIT

SUB DL,30H

MOV CL,10

MUL CL

ADD AL,DL

MOV ASCEND,AL

EXIT: MOV AH,4CH

INT 21H

DECIBIN ENDP

CODE ENDS

END DECIBIN

5.某存储区中存有20个单字节数,试编写一汇编语言分别求出其绝对值并放回原处。

DSEG SEGMENT

MUM DB 1,2,3,-9,0,7,5,-4,-7,-11,34,-67,-44,-51,1,3,6,8,9,3

DSEG ENDS

CSEG SEGMENT

ASSUME CS:CSEG, DS:DSEG

START PROC FAR

PUSH DS

XOR AX,AX

PUSH AX

MOV AX,DSEG

MOV DS,AX

MOV CX,20

MOV SI,OFFSET MUM

LP1: MOV AL,[SI]

AND AL,AL

JNS DONE

NEG AL

DONE: MOV [SI],AL

INC SI

LOOP LP1

MOV AH,4CH

INT 21H

START ENDP

CSEG ENDS

END START

6、试编写一汇编程序,将AX中的各位取反,然后统计出AX中“0”的个数,将结果保存到CL中。

CODE SEGMENT

MAIN PROC FAR

ASSUME CS:CODE

START:

MOV AX,0E001H

MOV DL,0

MOV CL,16

NOT AX

RETEST: AND AX,AX

JS SKIP

INC DL

SKIP: SHL AX,1

LOOP RETEST

MOV CL,DL

EXIT: MOV AH,4CH

INT 21H

MAIN ENDP

CODE ENDS

END START

12 已知a1~a20依次存放在以BUF为首址的数据区,每个数据占两个字节,SUM也是两个字节。试编程计算SUM=a1+a2+a3+...+a20

DATA SEGMENT

DAT DW 0,1,8,27,64,-9,-5,6,77,-5,55,88,99,33,55,1,3,5,6,87

SUM DW ?

DATA ENDS

CODE SEGMENT

MAIN PROC FAR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AX,0

MOV SUM,AX

MOV SI,OFFSET DAT

MOV CX,20

LP1: ADD AX,[SI]

INC SI

INC SI

LOOP LP1

MOV SUM,AX

MOV AH,4CH

INT 21H

MAIN ENDP

CODE ENDS

END START

14 编一字程序,计算f(t)=at3+bt2+ct+d。设a,b,c,d,t均为一位十进制数,结果存入RESULT单元。

DATA SEGMENT

AA1 DB 8

BBB DB 5

CCC DB 5

DDD DB 5

TTT DB 2

QQQ DW 3 DUP(?)

RESULT DW ?

DATA ENDS

CODE SEGMENT

MAIN PROC FAR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SI, OFFSET QQQ MOV BL,TTT

MOV BH,0

MOV AX,BX

MUL BX

MOV [SI],AX ;存t2 MUL BX

MOV [SI+2],AX ; 存t3 MOV AL,AA1

MOV AH,0

MUL WORD PTR[SI+2] MOV RESULT,AX

MOV AL,BBB

MOV AH,0

MUL WORD PTR[SI]

ADD RESULT,AX

MOV AL,CCC

MUL TTT

ADD RESULT,AX

MOV AL,DDD

MOV AH,0

ADD RESULT,AX

MOV CX,RESULT

MOV AH,4CH

INT 21H

MAIN ENDP

CODE ENDS

END START

15 求出前20个Fibonacci数,存入数据变量FN开始的区域中。Fibonacc数的定义为:f0=0,f1=1,fn+2=fn+fn+1

DATA SEGMENT

F1 DW 0

F2 DW 1

FN DW 20 DUP(?)

RESULT DW ?

DATA ENDS

CODE SEGMENT

MAIN PROC FAR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CX,18

MOV AX,F1

MOV BX,F2

MOV SI,OFFSET FN

MOV [SI],AX

INC SI

INC SI

MOV [SI],BX

LL: ADD AX,BX

ADD SI,2

MOV [SI],AX

MOV BX,[SI-2]

LOOP LL

MOV AH,4CH

INT 21H

MAIN ENDP

CODE ENDS

END START

第6章(p231)

6.8练习题

1.填空题

(1)随机存取存储器,消失,只读存储器,不会改变和消失

(2)8,13,8 (3)0.145 2.简答题

(3)9,4,14,7 (4)8,128*8

第七章

7.6练习题

1.选择题

(1)B(2)C D(3) B

2,(1)0100:48B0 0100:48B3 4

57 (2)8

(3)中断请求、中断判优、中断响应、中断服务、中断返回

4,PORT0 EQU 40H

PORT1 EQU 41H;设置I/O地址号为40H和41H

MOV AL,13H

MOV DX,PORT0

OUT DX,AL ;设置ICW1命令字边沿触发方式,单片无级联,需要设置ICW4 INC DX;DX增1,为设置下面的命令字做准备

MOV AL,08H

OUT DX,AL;设置ICW2,中断类型号为从08H开始的8个

MOV AL,09H

OUT DX,AL; 设置ICW4 一般EOI缓冲方式,全嵌套方式

5,

MOV DX,1207H

IN AL,DX

OR AL,0101 1000B(或者58H)

OUT DX,AL

7,(1)主片:08H~0FH

从片:80H~87H

(2)译码器输入可任选6个地址信号,从片的INT输入可以任选主片除IR5的中断源,

下面的程序中选的是IR2 (3)主片初始化程序: MOV AX,00H

MOV DS,AX

MOV BX,0DH*4

MOV AX,1260H

MOV DS:[BX],AX

MOV AX,4310H

MOV DS:[BX+2],AX MOV AL,11H

OUT 30H,AL

MOV AL, 08H

OUT 31H, AL

MOV AL,04H

OUT 31H,AL

MOV AL,1DH

OUT 31H,AL

从片初始化程序:

MOV AX,00H

MOV DS,AX

MOV BX,85H*4

MOV AX,2340H

MOV DS:[BX],AX

MOV AX,4310H

高电压技术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电压技术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 1.描述气体间隙放电电压与气压之间关系的是(A)

A、巴申定律 B、汤逊理论 C、流注理论 D、小桥理论。 2.防雷接地电阻值应该( A )。 A、越小越好 B、越大越好 C、为无穷大 D、可大可小 3.沿着固体介质表面发生的气体放电称为(B) A电晕放电 B、沿面放电 C、火花放电 D、余光放电 4.能够维持稳定电晕放电的电场结构属于(C) A、均匀电场 B、稍不均匀电场 C、极不均匀电场 D、同轴圆筒 5.固体介质因受潮发热而产生的击穿过程属于(B) A、电击穿 B、热击穿 C、电化学击穿 D、闪络 6.以下试验项目属于破坏性试验的是(A )。 A、耐压试验 B、绝缘电阻测量 C、介质损耗测量 D、泄漏测量 7.海拔高度越大,设备的耐压能力(B)。 A、越高 B、越低 C、不变 D、不确定 8.超高压输电线路防雷措施最普遍使用的是(B ) A、避雷针 B、避雷线 C、避雷器 D、放电间隙 9.变电站直击雷防护的主要装置是(A )。 A、避雷针 B、避雷线 C、避雷器 D、放电间隙 10.对固体电介质,施加下列电压,其中击穿电压最低的是(C)。

A、直流电压 B、工频交流电压 C、高频交流电压 D、雷电冲击电压 11.纯直流电压作用下,能有效提高套管绝缘性能的措施是(C)。 A、减小套管体电容 B、减小套管表面电阻 C、增加沿面距离 D、增加套管壁厚 12.由于光辐射而产生游离的形式称为( B )。 A、碰撞游离 B、光游离 C、热游离 D、表面游离答案:B 19.解释气压较高、距离较长的间隙中的气体放电过程可用( A ) A、流注理论 B、汤逊理论 C、巴申定律 D、小桥理论 13测量绝缘电阻不能有效发现的缺陷是( D )。 A、绝缘整体受潮 B、存在贯穿性的导电通道 C、绝缘局部严重受潮 D、绝缘中的局部缺陷 14.设 S1、S2 分别为某避雷器及其被保护设备的伏秒特性曲线,要使设备受到可靠保护必须( B )。 A、S1高于S2 B、S1低于S2 C、S1等于S2 D、S1与S2 相交 15.表示某地区雷电活动强度的主要指标是指雷暴小时与( B )。 A、耐雷水平 B、雷暴日 C、跳闸率 D、大气压强 16.极不均匀电场中的极性效应表明( D )。 A、负极性的击穿电压和起晕电压都高 B、正极性的击穿电压和起晕电压都高 C、负极性的击穿电压低和起晕电压高 D、正极性的击穿电压低和起晕电压高

《管理运筹学》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管理运筹学》(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 线性规划(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线性规划线性规划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线性规划(Linear Programming ,LP )是运筹学中最成熟的一个分支,并且是应用最广泛的一个运筹学分支。线性规划属于规划论中的静态规划,是一种重要的优化工具,能够解决有限资源的最佳分配问题。 建立线性规划问题要具备三要素:决策变量、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决策变量是决策问题待定的量值,取值一般为非负;约束条件是指决策变量取值时受到的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保障决策方案的可行性;目标函数是决策者希望实现的目标,为决策变量的线性函数表达式,有的目标要实现极大值,有的则要求极小值。 2.求解线性规划问题时可能出现几种结果,哪种结果说明建模时有错误 答:(1)唯一最优解:只有一个最优点; (2)多重最优解:无穷多个最优解; (3)无界解:可行域无界,目标值无限增大; (4)没有可行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域是空集。 当无界解和没有可行解时,可能是建模时有错。 3.什么是线性规划的标准型松弛变量和剩余变量的管理含义是什么 答:线性规划的标准型是:目标函数极大化,约束条件为等式,右端常数项0≥i b ,决策变量满足非负性。 如果加入的这个非负变量取值为非零的话,则说明该约束限定没有约束力,对企业来说不是紧缺资源,所以称为松弛变量;剩余变量取值为非零的话,则说明“≥”型约束的左边取值大于右边规划值,出现剩余量。 4.试述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基础解、基可行解、最优解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答:可行解:满足约束条件0≥=X b AX ,的解,称为可行解。 基可行解:满足非负性约束的基解,称为基可行解。 可行基:对应于基可行解的基,称为可行基。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最优的可行解,称为最优解。 最优基:最优解对应的基矩阵,称为最优基。 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右图所示: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习题答案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1)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为什么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 答:气体中的带电粒子主要有电子和离子,它们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各自的极板运动,带正 电荷的粒子向负极板运动,带负电荷的粒子向正极板运动。电子与离子相比,它的质量更小, 半径更小,自由行程更大,迁移率更大,因此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它更容易被加速,因此电 子的运动速度远大于离子的运动速度。更容易累积到足够多的动能,因此电子碰撞中性分子 并使之电离的概率要比离子大得多。所以,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主要是由电子产生 的。 (2)带电粒子是由哪些物理过程产生的,为什么带电粒子产生需要能量 ? 答:带电粒子主要是由电离产生的,根据电离发生的位置,分为空间电离和表面电离。根据 电离获得能量的形式不同,空间电离又分为光电离、热电离和碰撞电离,表面电离分为正离 子碰撞阴极表面电离、光电子发射、热电子发射和强场发射。原子或分子呈中性状态,要使 原子核外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约束而成为自由电子,必须施加一定的外加能量,使基态的原 子或分子中结合最松弛的那个电子电离出来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电离能。 (3)为什么SF6气体的电气强度高? 答:主要因为SF6气体具有很强的电负性,容易俘获自由电子而形成负离子,气体中自由 电子的数目变少了,而电子又是碰撞电离的主要因素,因此气体中碰撞电离的能力变得很弱, 因而削弱了放电发展过程。 1-2 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 适用于何种场合? 答:汤逊理论的基本观点: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电离的主要原因;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使阴 极表面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阴极逸出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 放电的判据。它只适用于低气压、短气隙的情况。 气体放电流注理论以实验为基础,它考虑了高气压、长气隙情况下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 响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 在初始阶段,气体放电以碰撞电离和电子崩的形式出现,但当电子崩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某一初始电子的头部集聚到足够数量的空间电荷,就会引起新的强烈电离和二次电子崩,这 种强烈的电离和二次电子崩是由于空间电荷使局部电场大大增强以及发生空间光电离的结 果,这时放电即转入新的流注阶段。 1-3 在一极间距离为1cm 的均匀电场气隙中,电子碰撞电离系数α=11cm-1。今有一初始电 子从阴极表面出发,求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 答:e αd=e11=59874。 1-5 试近似估算标准大气条件下半径分别为1cm 和1mm 的光滑导线的电晕起始场强。P15 皮克公式 1-6 气体介质在冲击电压下的击穿有何特点?其冲击电气强度通常用哪些方式表示? 答:在持续电压(直流、工频交流)作用下,气体间隙在某一确定的电压下发生击穿。而在 冲击电压作用下,气体间隙的击穿就没有这种某一个确定的击穿电压,间隙的击穿不仅与电 cm ,1 m ,/5.58)1 .03.0(1*1*30)3.01(30/39)1 3.0(1*1*30)3.01(301.01导线半径空气相对密度光滑导线导线表面粗糙系数--=-=+=+==+=+===r m cm kV r m E cm kV r m E m c m c δδδδδ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习题答案

第一章 1—1 气体中带电质点是通过游离过程产生的。游离是中性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称游离能)后成为正、负带电粒子的过程。根据游离能形式的不同,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有四种不同方式: 1.碰撞游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游离能为与中性原子(分子)碰撞瞬时带电粒子所具有的动能。虽然正、负带电粒子都有可能与中性原子(分子)发生碰撞,但引起气体发生碰撞游离而产生正、负带电质点的主要是自由电子而不是正、负离子。 2.光游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游离能为光能。由于游离能需达到一定的数值,因此引起光游离的光主要是各种高能射线而非可见光。 3.热游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游离能为气体分子的内能。由于内能与绝对温度成正比,因此只有温度足够高时才能引起热游离。 4.金属表面游离方式严格地讲,应称为金属电极表面逸出电子,因这种游离的结果在气体中只得到带负电的自由电子。使电子从金属电极表面逸出的能量可以是各种形式的能。 气体中带电质点消失的方式有三种: 1.扩散带电质点从浓度大的区域向浓度小的区域运动而造成原区域中带电质点的消失,扩散是一种自然规律。 2.复合复合是正、负带电质点相互结合后成为中性原子(分子)的过程。复合是游离的逆过程,因此在复合过程中要释放能量,一般为光能。 、水蒸汽)分子易吸附气体中的自由 3.电子被吸附这主要是某些气体(如SF 6 电子成为负离子,从而使气体中自由电子(负的带电质点)消失。 1—2 自持放电是指仅依靠自身电场的作用而不需要外界游离因素来维持的放电。外界游离因素是指在无电场作用下使气体中产生少量带电质点的各种游离因素,如宇宙射线。讨论气体放电电压、击穿电压时,都指放电已达到自持放电阶段。 汤生放电理论的自持放电条件用公式表达时为 γ(eαs-1)=1 此公式表明:由于气体中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运动,撞击阴极,此时已起码撞出一个自由电子(即从金属电极表面逸出)。这样,即便去掉外界游离因素,仍有引起碰撞游离所需的起始有效电子,从而能使放电达到自持阶段。 1—3 汤生放电理论与流注放电理论都认为放电始于起始有效电子通过碰撞游离形成电子崩,但对之后放电发展到自持放电阶段过程的解释是不同的。汤生放电理论认为通过正离子撞击阴极,不断从阴极金属表面逸出自由电子来弥补引起电子碰撞游离所需的有效电子。而流注放电理论则认为形成电子崩后,由于正、负空间电荷对电场的畸变作用导致正、负空间电荷的复合,复合过程所释放的光能又引起光游离,光游离结果所得到的自由电子又引起新的碰撞游离,形成新的电子崩且汇合到最初电子崩中构成流注通道,而一旦形成流注,放电就可自己维持。因此汤生放电理论与流注放电理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放电达到自持阶段过程的解释不同,或自持放电的条件不同。 汤生放电理论适合于解释低气压、短间隙均匀电场中的气体放电过程和现象,而流注理论适合于大气压下,非短间隙均匀电场中的气体放电过程和现象。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材料力学性能(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课程编号:012009 总学时数:48学时(其中含实验 8 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指定必修课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基础 教材:《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机械工业出版社、束德林主编,2005年)参考书目:[1] 王从曾编著,《材料性能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Thomas H.Courtney(美)著,材料力学行为(英文版),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4年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测试方法,主要内容有金属在静载荷(单向拉伸、压缩、扭转、弯曲)和冲击载荷下的力学性能、金属的断裂韧度、金属的疲劳、金属的应力腐蚀和氢脆断裂、金属的磨损和接触疲劳、金属的高温力学性能。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金属材料工程方向指定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工程材料的静载力学性能、冲击韧性及低温脆性、断裂韧性、疲劳性能、磨损性能以及高温力学性能的基本理论与性能测试方法,使学生掌握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测试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方法,探讨改善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途径,提高分析材料力学性能的思维能力与测试材料力学性能的能力,为研究开发和应用工程材料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材料力学性能》授课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八章。 第一章:金属在单项静拉伸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6学时 主要内容:载荷—伸长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塑性变形及性能指标;断裂 重点、难点:塑性变形机理,应变硬化机理,裂纹形核的位错模型,断裂强度的裂纹理论,断口形貌。 第二章:金属在其它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6学时 主要内容是:缺口试样的静拉伸及静弯曲性能;材料缺口敏感度及其影响因素;扭转、弯曲与压缩的力学性能;硬度试验方法。 重点、难点:缺口处的应力分布特点及缺口效应 第三章:金属在冲击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4学时 主要内容:冲击弯曲试验与冲击韧性;低温脆性;韧脆转化温度及其评价方法;影响材料低温脆性的因素。 重点、难点:韧脆转化 第四章:金属的断裂韧度 7学时 主要内容:裂纹扩展的基本方式;应力场强度因子;断裂韧性和断裂k判据;断裂韧度在工程上的应用;J积分的概念;影响材料断裂韧度的因素。 重点、难点:断裂韧性。 第五章:金属的疲劳 5学时 主要内容:疲劳破坏的一般规律;疲劳破坏的机理;疲劳抗力指标;影响材料及机件疲劳强度的因素。 重点、难点:疲劳破坏的机理。 第六章:金属的应力腐蚀和氢脆断裂 5学时 主要内容:应力腐蚀;氢脆 重点、难点:应力腐蚀和氢脆的机理 第七章: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6学时 主要内容:粘着磨损;磨粒磨损;接触疲劳;材料的耐磨性;减轻粘者磨损的主要措施;减轻磨粒磨损的主要措施;提高接触疲劳的措施。 重点、难点:磨损机理 第八章:金属高温力学性能 5学时

高电压技术答案

高电压技术-在线作业_A 用户名: 最终成绩:100.0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不变 畸变 升高 减弱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升高 知识点: 2. 波阻抗的大小与线路的几何尺寸有关 波阻抗是前行波电压与前行波电流之比 对于电源来说波阻抗与电阻是等效的 线路越长,波阻抗越大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线路越长,波阻抗越大 知识点: 3. 偶极子极化 离子式极化 空间电荷极化 电子式极化 若电源漏抗增大,将使空载长线路的末端工频电压( ) 下列表述中,对波阻抗描述不正确的是( ) 极化时间最短的是( )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电子式极化 知识点: 4. 弹性极化 极化时间长 有损耗 温度影响大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弹性极化 知识点: 5. 电化学击穿 热击穿 电击穿 各类击穿都有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电击穿 知识点: 6. 16kA 120kA 下列不属于偶极子极化特点的是( ) 若固体电介质被击穿的时间很短、又无明显的温升,可判断是( ) 根据我国有关标准,220kV 线路的绕击耐雷水平是( )

80kA 12kA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12kA 知识点: 7. 不确定 降低 增高 不变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降低 知识点: 8. 某气体间隙的击穿电压UF 与PS 的关系曲线如图1 所示。当 时,U F 达最小值。当 时,击穿 电压为U 0,若其它条件不变,仅将间隙距离增大到4/3倍,则其击穿电压与U 0相比,将( )。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材料性能学(山东联盟)》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 【单选题】(10分) 钢丝在室温下反复弯折,会越弯越硬,直到断裂,而铅丝在室温下反复弯折,则始终处于软态,其原因是() A. Fe发生加工硬化,发生再结晶,Pb发生加工硬化,不发生再结晶 B. Pb发生加工硬化,发生再结晶,Fe发生加工硬化,不发生再结晶 C. Fe不发生加工硬化,不发生再结晶,Pb发生加工硬化,不发生再结晶 D. Pb不发生加工硬化,不发生再结晶,Fe发生加工硬化,不发生再结晶 2 【单选题】(10分) 冷变形的金属,随着变形量的增加() A. 强度降低,塑性降低 B. 强度增加,韧性降低 C. 强度增加,塑性增加 D. 强度降低,塑性增加

3 【单选题】(10分) 金属的塑性变形主要是通过下列哪种方式进行的() A. 位错类型的改变 B. 晶粒的相对滑动 C. 位错的滑移 D. 晶格的扭折 4 【单选题】(10分) 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影响下,面心立方晶体的滑移系个数为() A. 12 B. 8 C.

6 D. 16 5 【单选题】(10分) 下列对再结晶的描述的是() A. 再结晶后的晶粒大小主要决定于变形程度 B. 原始晶粒越细,再结晶温度越高 C. 发生再结晶需要一个最小变形量,称为临界变形度。低于此变形度,不能再结晶 D. 变形度越小,开始再结晶的温度就越高 6 【单选题】(10分) 冷加工金属经再结晶退火后,下列说法的是() A. 其机械性能会发生改变

B. 其晶粒大小会发生改变 C. 其晶粒形状会改变 D. 其晶格类型会发生改变 7 【单选题】(10分) 加工硬化使金属的() A. 强度减小、塑性增大 B. 强度增大、塑性增大 C. 强度减小、塑性降低 D. 强度增大、塑性降低 8

西工大——材料性能学期末考试总结

材料性能学 第一章材料单向静拉伸的力学性能 一、名词解释。 1.工程应力:载荷除以试件的原始截面积即得工程应力σ,σ=F/A0。 2.工程应变:伸长量除以原始标距长度即得工程应变ε,ε=Δl/l0。 3.弹性模数:产生100%弹性变形所需的应力。 4.比弹性模数(比模数、比刚度):指材料的弹性模数与其单位体积质量的比值。(一般适用于航空业) 5.比例极限σp:保证材料的弹性变形按正比关系变化的最大应力,即在拉伸应力—应变曲线上开始偏离直线时的应力值。 6.弹性极限σe:弹性变形过渡到弹-塑性变形(屈服变形)时的应力。 7.规定非比例伸长应力σp:即试验时非比例伸长达到原始标距长度(L0)规定的百分比时的应力。 8.弹性比功(弹性比能或应变比能) a e: 弹性变形过程中吸收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材料弹性变形达到弹性极限时单位体积吸收的弹性变形功来表示。 9.滞弹性:是指材料在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的附加弹性应变的性能。 10.粘弹性: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弹性和粘性两种变形机理同时存在的力学行为。 11.伪弹性:是指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当应力达到一定水平后,金属或合金将产生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伴随应力诱发相变产生大幅的弹性变形的现象。 12.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1-4%),然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13.内耗:弹性滞后使加载时材料吸收的弹性变形能大于卸载时所释放的弹性变形能,即部分能量被材料吸收。(弹性滞后环的面积) 14.滑移:金属材料在切应力作用下,正应力在某面上的切应力达到临界切应力产生的塑变,即沿一定的晶面和晶向进行的切变。 15.孪生:晶体受切应力作用后,沿一定的晶面(孪生面)和晶向(孪生方向)在一个区域内连续性的顺序切变,使晶体仿佛产生扭折现象。 16.塑性:是指材料断裂前产生塑性变形的能力。 17.超塑性:在一定条件下,呈现非常大的伸长率(约1000%),而不发生缩颈和断裂的现象。 18.韧性断裂:材料断裂前及断裂过程中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的断裂过程。 19.脆性断裂:材料断裂前基本上不产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没有明显预兆,往往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快速断裂过程。 20.剪切断裂:材料在切应力的作用下沿滑移面滑移分离而造成的断裂。 21.解理断裂:在正应力的作用下,由于原子间结合键的破坏引起的沿特定晶面发生的脆性穿晶断裂。 22.韧性:是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23.银纹:聚合物材料在张应力作用下表面或内部出现的垂直于应力方向的裂隙。当光线照射到裂隙面的入射角超过临界角时,裂隙因全反射而呈银色。 24.河流花样:在电子显微镜中解理台阶呈现出形似地球上的河流状形貌,故名河流状花样。 25.解理台阶:解理断裂断口形貌中不同高度的解理面之间存在台阶称为解理台阶。 26.韧窝:微孔聚集形断裂后的微观断口。 27.理论断裂强度:在外加正应力作用下,将晶体中的两个原子面沿着垂直于外力方向拉断所需的应力称为理论断裂强度。 28.真实断裂强度:用单向静拉伸时的实际断裂拉伸力Fk除以试样最终断裂截面积Ak所得应力值。 29.静力韧度:通常将静拉伸的σ——ε曲线下所包围的面积减去试样断裂前吸收的弹性能。 二、填空题。 1. 整个拉伸过程的变形可分为弹性变形,屈服变形,均匀塑性变形,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四个阶段。 2. 材料产生弹性变形的本质是由于构成材料原子(离子)或分子自平衡位置产生可逆位移的反应。 3. 在工程中弹性模数是表征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即材料的刚度,其值越大,则在相同应力下产生的弹性变形就越小。

卫生管理运筹学第二版答案薛迪,复旦大学出版社.doc

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一 1.设选用第1种、第2种、第3种、第4种、第5种饲料的量分别为12345,,,,x x x x x 。 Min 543218.03.07.04.02.0x x x x x Z ++++= 1234512345 1234512345326187000.50.220.530..0.50.220.8100,,,,0 x x x x x x x x x x s t x x x x x x x x x x ++++≥??++++≥?? ++++≥??≥? 2.设x ij 为生产第i 种食品所使用的第j 种原料数,i =1,2,3分别代表甲、乙、丙,j =1,2,3分别代表A 、B 、C 。其数学模型为: Max Z =) (0.1)(5.1)(2)(95.1)(45.2)(9.233231332221231211133323123222113121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s.t . ) 3,2,1,3,2,1(,05 .06 .015 .02 .06 .012002500200033 323133 23 222123 23 222121 13 121113 13 121111 332313322212312111==≥≤++≤++≥++≤++≥++≤++≤++≤++j i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ij 3.将下列线性规划问题化为标准形式 (1)引入剩余变量1s ,松弛变量2 s

(完整版)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习题集答案解析2

第一章作业 1-1解释下列术语 (1)气体中的自持放电;(2)电负性气体; (3)放电时延;(4)50%冲击放电电压;(5)爬电比距。 答:(1)气体中的自持放电:当外加电场足够强时,即使除去外界电离因子,气体中的放电仍然能够维持的现象; (2)电负性气体:电子与某些气体分子碰撞时易于产生负离子,这样的气体分子组成的气体称为电负性气体; (3)放电时延:能引起电子崩并最终导致间隙击穿的电子称为有效电子,从电压上升到静态击穿电压开始到出现第一个有效电子所需的时间称为统计时延,出现有效电子到间隙击穿所需的时间称为放电形成时延,二者之和称为放电时延; (4)50%冲击放电电压:使间隙击穿概率为50%的冲击电压,也称为50%冲击击穿电压; (5)爬电比距:爬电距离指两电极间的沿面最短距离,其与所加电压的比值称为爬电比距,表示外绝缘的绝缘水平,单位cm/kV。

1-2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于何种场合? 答:汤逊理论认为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的主要原因,二次电子来源于正离子撞击阴极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所逸出的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流注理论认为形成流注的必要条件是电子崩发展到足够的程度后,电子崩中的空间电荷足以使原电场明显畸,流注理论认为二次电子的主要来源是空间的光电离。 汤逊理论的适用范围是短间隙、低气压气隙的放电;流注理论适用于高气压、长间隙电场气隙放电。 1-3在一极间距离为1cm的均匀电场电场气隙中,电子碰撞电离系数α=11cm-1。今有一初始电子从阴极表面出发,求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 解: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为 n a= eαd= e11?1=59874

完整版高电压技术第2章参考答案

第二章参考气隙的伏秒特性是怎样绘制的?研究气隙的伏秒特性有何实用意义?、1,从示波图求答:气隙伏秒特性用实验方法来求取:保持一定的波形而逐级升高电压取。电压较低时,击穿发生在波尾。电压甚高时,放电时间减至很小,击穿可发生在被头。在波尾击穿时,以冲击电压幅值作为纵坐标,放电时间作为横坐标。在波头击穿时,还以放电时间作为横坐标,但以击穿时电压作为纵坐标。把相应的点连成一条曲线,就是该气隙在该电压波形下的伏秒特性曲线。伏秒特性对于比较不同设备绝缘的冲击击穿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考虑不同绝缘强度的配合时,为了更全面地反映绝缘的冲击击穿特性,就必须采用伏秒特性。和球-球气S/D>10)试说明在雷电冲击电压作用下,导线对平行平板气隙(2、S/D<0.5)的伏秒特性形状有何不同,并解释其原因。隙()的伏秒特性答:两种情况反映在伏秒特性的形状上,导线对平行平板气隙(S/D>10)的伏秒特性在很小的S/D<0.5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向左上角上翘,而球-球气隙(时间范围内向上翘。,电场分布极不均匀,在最低)原因可以解释为:导线对平行平板气隙(S/D>10击穿电压作用下,放电发展到完全击穿需要较长的时间,如不同程度地提高电压,电场分布较为均匀,)峰值,击穿前时间将会相应减小。球-球气隙(S/D<0.5(不故击穿前时间较短当某处场强达到自持放电值时,沿途各处放电发展均很快,。s)超过2~3? 50试解释%击穿电压。、3的冲击电压峰值。该值已很接近伏秒击穿电压是指气隙被击穿的概率为50%答:50%,能反映该气隙的基本耐电强度,但由于气隙的击穿电压与电特性带的最下边缘50%击穿电压并不能全面地代表该气隙的耐电强度。压波形相关,因此 ,电m标准大气条件下,下列气隙的击穿场强约为多少(气隙距离不超过2、4压均为峰值计)?答:均匀电场,各种电压。、a??S.653?U24.4S?b?——空气的相对密度;S——气隙的距离,式中cm。 1 b、不均匀电场,最不利的电场情况,最不利的电压极性,直流、雷电冲击、操作冲击、工频电压。 直流:4.5kV/cm;棒板间隙(正棒负板) 雷电冲击:6kV/cm棒板间隙(正棒负板) 操作冲击:3.7kV/cm棒板间隙(正棒负板) 工频电压:4.4kV/cm棒板间隙(正极性) 为什么压缩气体的电气强度远较常压下的气体为高?又为什么当大气的湿、5度增大时,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增高。 答:压缩气体中的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大为减小,削弱电离过程,从而提高气体的电气强度。当大气的湿度增大时,大气中有较多的水蒸气,其电负性较强,易俘获自由电子以形成负离子,使最活跃的电离因素即自由电子的数目减少,阻碍电离的发展。 某110kv电气设备如用于平原地区,其外绝缘应通过的工频试验电压有效值、6为240kv,如用于海拔4000m地区,而试验单位位于平原地带,问该电气设备的外绝缘应通过多大的工频试验电压值? U?U?K?K试验电压修正经验公式:hd0b其中:K为湿度修正系数,这里不考虑,可取1;hm??K,指数m一般情况下取1。为空气相对密度修正系数,K dd??273p0???

高电压技术第5章习题答案.doc

第五章电气绝缘高电压试验 5-1简述直流耐压试验与交流相比有哪些主要特点。 5-2直流耐压试验电压值的选择方法是什么? 5-3高压实验室中被用来测量交流高电压的方法常用的有几种? 5-4简述高压试验变压器调压时的基本要求。 5-5 35kV电力变压器,在大气条件为时做工频耐压试验,应选用球隙的球极直径为多大?球隙距离为多少?5-6工频高压试验需要注意的问题? 5-7简述冲击电流发生器的基本原理。 5-8冲击电压发生器的起动方式有哪几种? 5-9最常用的测量冲击电压的方法有哪几种?

5-1简述直流耐压试验与交流相比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1)直流下没有电容电流,要求电源容量很小,加上可么用串级的方法产生高压直流,所以试验设备可以做得比较轻巧,适合于现场预防性试验的要求。特别对容量较大的试品,如果做交流耐压试验,需要较大容量的试验设备,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办到。而做直流耐压试验时,只需供给绝缘泄漏电流(最高只达毫安级),试验设备可以做得体积小而且比较轻便,适合现场预防性试验的要求。 (2)在试验时可以同时测量泄漏电流,由所得的“电压一电流”曲线能有效地显示绝缘内部的集中性缺陷或受潮,提供有关绝缘状态的补充信息。 (3)直流耐压试验比之交流耐压试验更能发现电机端部的绝缘缺陷。其原因是直流下没有电容电流流经线棒绝缘,因而没有电容电流在半导体防晕层上造成的电压降,故端部绝缘上分到的电压较高,有利于发现该处绝缘缺陷。 (4)在直流高压下,局部放电较弱,不会加快有机绝缘材料的分解或老化变质,在某种程度上带有非破坏性试验的性质。 5-2直流耐压试验电压值的选择方法是什么? 答:由于直流下绝缘的介质损耗很小,局部放电的发展也远比交流下微弱,所以直流下绝缘的电气强度一般要比交流下的高。在选择试验电压值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直流耐压试验所用的电压往往更高些,并主要根据运行经验来确定,一般为额定电压的2倍以上,且是逐级升压,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可及时停止试验,进行处理。直流耐压试验的时间可以比交流耐压试验长一些,所以发电机试验时是以每级0.5倍额定电压分阶段升高,每阶段停留1min,读取泄漏电流值。电缆试验时,在试验电压下持续5min,以观察并读取泄漏电流值。 5-3高压实验室中被用来测量交流高电压的方法常用的有几种? 答:用测量球隙或峰值电压表测量交流电压的峰值,用静电电压表测量交流电压的有效值(峰值电压表和静电电压表还常与分压器配合使用以扩大仪表的量程),为了观察被测电压的波形,也可从分压器低压侧将输出的被测信号送至示波器显示波形。 5-4简述高压试验变压器调压时的基本要求。 答:试验变压器的电压必须从零调节到指定值,同时还应注意: (1) 电压应该平滑地调节,在有滑动触头的调压器中,不应该发生火花; (2) 调压器应在试验变压器的输入端提供从零到额定值的电压,电压具有正弦波形且没有畸变; (3) 调压器的容量应不小于试验变压器的容量。 5-5 35kV 电力变压器,在大气条件为5 1.0510Pa,t 27P =?=℃时做工频耐压试验,应选用球隙的球极直径为多大?球隙距离为多少? 解:根据《规程》,35kV 电力变压器的试验电压为 8585%72(kV)s U =?= 因为电力变压器的绝缘性能基本上不受周围大气条件的影响,所以保护球隙的实际放电电压应为 0(1.05~1.15)s U U = 若取0 1.05 1.0572106.9(kV,s U U ==?=最大值),也就是说,球隙的实际放电电压等于106.9kV(最大值)。因为球隙的放电电压与球极直径和球隙距离之间关系是在标准大气状态下得到的,所以应当把实际放电电压换算到标准大气状态下的放电电压U0,即 027327106.9105.7(kV,0.2891050 U +=?=?最大值), 查球隙的工频放电电压表,若选取球极直径为10cm,则球隙距离为4cm 时,在标准大气状态下的放电电压为105kV(最大值)。而在试验大气状态下的放电电压 '00.2891050105106.2(kV 300U ?= ?=,最大值) 5-6工频高压试验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在电气设备的工频高压试验中,除了按照有关标准规定认真制定试验方案外,还须注意下列问题: (1) 防止工频高压试验中可能出现的过电压; (2) 试验电压的波形畸变与改善措施。 5-7简述冲击电流发生器的基本原理。 答:由一组高压大电容量的电容器,先通过直流高压并联充电,充电时间为几十秒到几分;然后通过触发球隙的击穿,并联地对试品放电,从而在试品上流过冲击大电

材料性能学重点(完整版)

第一章 1、 力—伸长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真应力—真应变曲线 在整个拉伸过程中的变形可分为弹性变形、屈服变形、均匀塑性变形及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4个阶段 将力—伸长曲线的纵,横坐标分别用拉伸试样的标距处的原始截面积Ao 和原始标距长度Lo 相除,则得到与力—伸长曲线形状相似的应力(σ=F/Ao )—应变(ε=ΔL/Lo )曲线 比例极限σp , 弹性极限σe , 屈服点σs , 抗拉强度σb 如果以瞬时截面积A 除其相应的拉伸力F ,则可得到瞬时的真应力S (S =F/A)。同样,当拉伸力F 有一增量dF 时,试样瞬时长度L 的基础上变为L +dL ,于是应变的微分增量应是de =dL / L ,则试棒自L 0伸长至L 后,总的应变量为: 式中的e 为真应变。于是,工程应变和真应变之间的关系为 2、 弹性模数 在应力应变关系的意义上,当应变为一个单位时,弹性模数在数值上等于弹性应力,即弹性模数是产生100%弹性变形所需的应力。在工程中弹性模数是表征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即材料的刚度,其值越大,则在相同应力下产生的弹性变形就越小。 比弹性模数是指材料的弹性模数与其单位体积质量(密度)的比值,也称为比模数或比刚度 3、 影响弹性模数的因素①键合方式和原子结构(不大)②晶体结构(较大)③ 化学成分 (间隙大于固溶)④微观组织(不大)⑤温度(很大)⑥加载条件和负荷持续时间(不大) 4、 比例极限和弹性极限 比例极限σp 是保证材料的弹性变形按正比关系变化的最大应力,即在拉伸应力-应变曲线上开始偏离直线时的应力值。 弹性极限σe 试样加载后再卸载,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高应力值 5、 弹性比功又称为弹性比能或应变比能,用a e 表示,是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吸收变形功 的能力。一般可用材料弹性变形达到弹性极限时单位体积吸收的弹性变形功表示。 6、 根据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应力和应变的响应特点,弹性可以分为理想弹性(完全弹 性)和非理想弹性(弹性不完整性)两类。 对于理想弹性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应力和应变服从虎克定律σ=M ε,并同时满足3个条件,即:应变对于应力的响应是线性的;应力和应变同相位;应变是应力的单值函数。 材料的非理想弹性行为大致可以分为滞弹性、粘弹性、伪弹性及包申格效应等类型。 00ln 0L L L dL de e L e L ===??)1ln(ln 0ε+==L L e

材料性能学 3.4班复习资料

《材料性能学》期末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抗拉强度:抗拉强度是拉伸试验时,试样拉断过程中最大试验力所对应的应力。标志着材料在承受拉伸载荷时的实际承载能力。 疲劳强度:在指定疲劳寿命下,材料能承受的上限循环应力。(疲劳寿命可分为有限周次和无限周次两种。) 屈服强度: 材料的屈服标志着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由弹性变形转变为弹-塑性变形状态,因此材料屈服时所对应的应力值也就是材料抵抗起始塑性变形或产生微量塑性变形的能力。这一应力值称为材料的屈服强度或屈服点。 冲击韧性(Ak意义):表示单位面积吸收冲击功的平均值,由于缺口处应力分布不均匀,因此Ak无明确的意义;Ak可表示材料的脆性倾向,但不能真正反映材料的韧脆程度。 接触疲劳:接触疲劳是两接触材料作滚动或滚动加滑动摩擦时,交变接触压应力长期作用使材料表面疲劳损伤,局部区域出现小片或小块材料剥落,而使材料磨损的现象。 蠕变:材料在长时间的恒温、恒载荷作用下缓慢的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 磨损:在摩擦作用下物体相对运动时,表面逐渐分离出磨屑,使接触表面不断发生尺寸变化与重量损失现象 屈服现象:在变形过程中,外力不增加,试样仍然持续伸长,或外力增加到一定数值时,忽然下降,随后在外力不增加或上下波动的情况下试样可以继续伸长变形,这种现象称为屈服。 断裂韧度:KC>KIC;KIC是材料本身的力学性能指标,只与材料成分、组织结构有关。

载流子:具有电荷的自由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可产生电流。 霍尔效应:置于磁场中的静止载流导体,当它的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不一致时,载流导体上平行于电流和磁场方向上的两个面之间产生电动势差,这种现象称霍尔效应。 电解效应:离子的迁移伴随着一定的质量变化,离子在电极附近发生电子得失,产生新物质,这就是电解现象。 固体电解质:同电解质溶液一样,有离子导体电流出现即为固体电解质。 压敏效应:压敏效应指对电压变化敏感的非线性电阻效应,即在某一临界电压以下,电阻值非常高,几乎无电流通过,超过该临界电压,电阻迅速降低,让电流通过。 PTC效应:采用阳离子半径同Ba2+、Ti4+相近,原子价不同的元素去置换固溶Ba2+、Ti4+位置,在氧化气氛中烧结,形成n型半导体其最大特征是存在着正方向与立方向相变的相变点,在其附近,电阻率随温度上升而发生突变,增大3-4个数目级。 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能建立极化的物质。 极化强度:电介质单位体积内的电偶极距总和,与面积电荷密度单位一样C/m2。铁电体: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存在自发极化,且自发极化方向可随外电场作可逆转动的晶体。铁电晶体一定是极性晶体,但并非所有极性晶体都是铁电体,只有某些特殊晶体结构的极性晶体在自发极化改变方向时,晶体结构不发生打的畸变,具有自发极化随外电场转动的性质。 压电效应:某些晶体材料在一定方向上可按所施加的机械应力成比例地在受力两端表面上产生数量相等、符号相反的束缚电荷,反之在一定方向的电场作用下,会产生与电场强度成正比的几何应变。 热容:将m克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一度,在没有相变或化学变化的条件下,所需要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热容,又称热容量。 比热:将1克物质温度升高1度所需要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比热容。 热膨胀:材料在加热或冷却时,物质尺寸或体积要发生变化,这种由于温度改变导致体积尺寸才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热膨胀。 膨胀系数:当温度变化1K时物质尺寸或体积的变化率。

高电压技术答案

《高电压技术》习题答案 一、单选题(小四号宋体) 1.以下属于操作过电压的就是( B )。 A.工频电压升高 B.电弧接地过电压 C.变电所侵入波过电压 D.铁磁谐振过电压 2.下列电介质中属于离子结构的就是( D )。 A、纤维 B、变压器油 C、空气 D、云母 3.解释气压较高、距离较长间隙中的气体放电过程可用( B )。 A.汤逊理论 B.流注理论 C.巴申定律 D.小桥理论 4.电晕放电就是一种( A )。 A.自持放电 B.非自持放电 C.电弧放电 D.沿面放电 5.冲击系数就是( B )冲击放电电压与静态放电电压之比。 A.25% B.50% C.75% D.100% 6.工频耐压试验一般要求持续( C )的耐压时间。 A、 3 min B、 2 min C、 1 min D、 5 min 7.波阻抗为Z的线路末端接负载电阻R,且R=Z,入射电压U0到达末端时,波的折反射系数 为(A) A.折射系数α=1,反射系数β=0 B.折射系数α=-1,反射系数β=1 C.折射系数α=0,反射系数β=1 D.折射系数α=1,反射系数β=-1 8.避雷针的保护范围通常就是指雷击概率为( C )。 A、0%的空间范围 B、1%的空间范围 C、0、1%的空间范围 D、10%的空间范围 9.阀式避雷器的保护比就是指残压与( A )电压之比。 A.灭弧 B.额定 C.冲击电压D、工频放电 10.当避雷器与被保护设备之间有一定距离时,若有雷电波侵入,则在被保护设备绝缘上出现 的过电压将比避雷器的残压( B )。 A、低一个ΔU; B、高一个ΔU; C、一样大; D、不一定 11.切除空载变压器出现过电压的主要原因就是( D )。 A、电弧重燃 B、中性点不接地

卫生管理运筹学第二版答案(薛迪,复旦大学出版社)

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一 1.设选用第1种、第2种、第3种、第4种、第5种饲料的量分别为12345,,,,x x x x x 。 Min 543218.03.07.04.02.0x x x x x Z ++++= 1234512345 1234512345326187000.50.220.530..0.50.220.8100,,,,0 x x x x x x x x x x s t x x x x x x x x x x ++++≥??++++≥?? ++++≥??≥? 2.设x ij 为生产第i 种食品所使用的第j 种原料数,i =1,2,3分别代表甲、乙、丙,j =1,2,3分别代表A 、B 、C 。其数学模型为: Max Z =) (0.1)(5.1)(2)(95.1)(45.2)(9.233231332221231211133323123222113121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s.t . ) 3,2,1,3,2,1(,05 .06 .015 .02 .06 .012002500200033 323133 23 222123 23 222121 13 121113 13 121111 332313322212312111==≥≤++≤++≥++≤++≥++≤++≤++≤++j i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ij 3.将下列线性规划问题化为标准形式 (1)引入剩余变量1s ,松弛变量2s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吴广宁电子教案

周次: 时间: 课题: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一)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带电质点的产生与消失 2、掌握电子崩的形成与汤逊理论 重点、难点:电子崩的形成与汤逊理论 教具:教材粉笔 ¥ 教学方法:讲授法 时间分配:回顾10分钟授课65分钟小结10分钟作业布置5分钟 教学过程: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高压电气设备中的绝缘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以及其它复合介质。由于气体绝缘介质不存在老化问题,击穿后自愈能力强,且其成本廉价,因此气体成为了在实际应用中最常见的绝缘介质。 气体击穿过程的理论研究虽然还不完善,但是相对于其他几种绝缘材料来说最为完整。因此,高电压绝缘的论述一般都由气体绝缘开始。 1.1.1 带电质点的产生 气体放电是对气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 } 由于空气中存在来自空间的辐射,气体会发生微弱的电离而产生少量的带电质点 正常状态下气体的电导很小,空气还是性能优良的绝缘体; 在出现大量带电质点的情况下,气体才会丧失绝缘性能 1、气体中电子与正离子的产生 电离是指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的过程。电离可一次完成,也可以是先激励再电离的分级电离方式。 (1)热电离 常温下,气体分子发生热电离的概率极小。气体中发生电离的分子数与总分子数的比值m 称为该气体的电离度。

(2)光电离 当满足以下条件时,产生光电离。 — (3)碰撞电离 高速运动的质点与中性的原子或分子碰撞时,如原子或分子获得的能量等于或大于其电离 能,则会发生电离。 (4)分级电离 电子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可跃迁到能级较高的外层轨道,称之为激励,其所需能量称为激 励能。原子或分子在激励态再获得能量而发生电离称为分级电离。 2、电极表面的电子逸出 (1)正离子撞击阴极 ! (2)光电子发射 (3)强场发射 (4)热电子发射 3、气体中负离子的形成 电子亲合能:使基态的气体原子获得一个电子形成负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其值越大则越 易形成负离子。 1.1.2 带电质点的消失 1.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 ; 2.带电质点的扩散; 。 3.带电质点的复合。 1.1.3 电子崩与汤逊理论 1、放电的电子崩阶段 (1)非自持放电和自持放电的不同特点 (2)电子崩的形成 外界电离因子在阴极附近产生 了一个初始电子,如果空间电 eEx mv 22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