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3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3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3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3

第一章、第二章测试

1、人类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2、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是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

3、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分别是:

(1)拉斯韦尔

(2)拉扎斯菲尔德

(3)卢因

(4)霍夫兰

4、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认为,只要是能够消除或减少事物的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都是信息。

5、十五世纪四十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6、人类传播有哪些特点?

(1)社会传播是信息在扩散中实现共享的过程。

(2)社会传播是传播双方的互动行为。

(3)社会传播的发生是以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前提的。

(4)社会传播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建立着新的社会关系。

(5)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是各种类型的传播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7、什么是符号化?什么是符号解读?

符号化(编码):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声音或文字语言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符号解读(译码):是受传播者对其接受到的符号进行理解和阐释,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第三章、第四章测试

1、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传播者(C),受传者(R),讯息(M),媒介(MD),反馈(F)

3、1949年,美国的信息论学者(香农)和(韦弗)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

4、1967年,美国学者(丹斯)强调了传播过程的动态性质,比如,谈话中双方“认知场”总是在不断扩大。麦奎尔将其观点概括为“螺旋形模式”。

5、在对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研究中,(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是由普遍联系的各种类型的传播所构成的复杂系统。(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则看到了大众传播各个环节都受到各种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对传播者和受众具有重大的影响。

6、人内传播的一些理论与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看来,人的自我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则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

7、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提出了一个基于基模理论的个体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8、“镜中我”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依赖于同他人之间的互动。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是一面“镜子”,个体依此调整自身行为。

9、图示:拉斯韦尔五W模式。

10、图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11、图示: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第五章第六章小测试

一、填空

1、1952年,美国传播心理学家(凯利)和(沃尔卡特)对“童子军”的反规范宣传实验证明了群体成员的群体归属感影响着群体传播。

2、1953年,美国心理学家(阿什)的小群体趋同行为实验证明了群体压力的存在。

3、R= I×A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关于流言的一个著名公式,这一公式说明流言与(问题的重要程度)及(信息的暧昧程度)成正相关。

4、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提出了大众传播为社会生活创设“拟态环境”的思想。

5、报刊成为大众媒介的标志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便士报)的出现。

6、赖特认为大众传播有四方面功能:(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

7、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最早指出了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即“麻醉”作用。

二、解释: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产生和传播运动。

三、问答:

☆1、大众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1)传播者的组织性——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门组织。

(2)传播手段与传播技术的密切关系——任何传播技术的革命,都扩大和提高着大众传播的范围、速度和质量。

(3)传播对象的广泛性和模糊性:大众传播的对象是一般大众。

(4)传播信息的文化性和商品性:大众传播的信息是承载文化意义的特殊商品。

(5)强烈的单向性:信息大量从大众媒体流向受众。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6)大众传播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任何国家都将大众传播活动纳入社会管理制度之中。

第七章第八章

一、填空

1、大众传媒的双重目标是指(经济)目标和(宣传和公益)目标。

2、“把关人”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卢因)。

二、名词解释

1、把关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及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2、伊里调查: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为了考察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举结果的影响,在伊里县进行了一次长达半年的实证调查。调查发现,选民的投票立场主要取决于其有政治倾向,而不是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选民的既有政治倾向制约着人们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接触。

3、选择性接触假说:在大众传媒面前,受众倾向于接触与自己已有观点一致或接近的内容。

4、“使用与满足”:是对受众媒介接触动机的一系列著名研究。这一系列研究将受众看作是具有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出于各种不同的需要去“使用”媒介,并从中得到“满足”。

二、简答。

图示并解释怀特的新闻把关模式。【创始人--卢因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符合群体规范及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发展者--怀特(美国传播学者)】

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人过滤信息

第九章测试

一、填空

1、自从1960年代后期以来,学术界在大众传播宏观社会效果研究方面形成了许多理论。比如(“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能够“提醒受众哪些问题更重要”;(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能够“促进舆论的形成”;(“培养”)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可以“形成人们对环境的共识”;(“知沟”)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能够“扩大受众信息量差距”。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代表学者是(麦库姆斯和肖);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代表学者是( [德]诺依曼);培养理论的代表学者是( [美]格伯纳);知沟理论的代表学者是( [美]蒂奇诺)。

二、名词

1、☆子弹论:如同子弹射中靶子,大众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能直接而迅速地影响受众的态度或意见,甚至改变其行动。

2、休眠效果:信息传播初期,可信度高的信源带来较强的说服效果。随着时间推移,受传者对信息来源的印象与内容相比趋于淡漠,低可信度信源传播的信息,其效果如同休眠后苏醒一般有所提高。

3、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一类特殊的传播对象,他们借助于个人的影响力将接收到的信息经过选择和整理传递给周围的人们,在政治态度、购物等领域为他人提供信息和建议。

三、概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结合这一理论和我国社会现实,分析我国大众媒体应该如何积极发挥这一功能?

四、概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我国大众媒体如何在引导舆论中发挥积极作用?

补充

1、社会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信息在扩散中实现共享的过程。

(2)社会传播是传播双方的互动行为。

(3)社会传播的发生是以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前提的。

(4)社会传播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建立着新的社会关系。

(5)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是各种类型的传播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

体”。

2、传播的各种类型

1、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3、组织传播

4、群体传播

5、大众传播

3、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

(1)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8)美国著名政治学家。

提出社会传播的五“W”——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al)、对谁说(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27) 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战争中各种宣传手法的研究。

将社会传播的功能概括为: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2)卢因(Kurt Lewin,1890-1947) 美籍社会心理学家

1890,生于普鲁士的犹太家庭。

1933,到美国定居。

1940,年成为美国公民。

提出“把关人”概念(Gatekeeper)(《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

(3)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耶鲁大学实验心理学家。

用控制实验的方法进行说服效果的研究。

看到了影响说服性传播效果因素的复杂性。

代表作《传播与说服》

(4)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ld,1901-1976)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原籍奥地利,犹太人,1935 年加入美国籍。

利用社会调查方法进行传播规律的研究,提出了“选择性接触假说”、“两级传播”理论(two- 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等对传播学具有建设性的理论、概念。

将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推进到“有限效果”阶段。

代表作:《人民的选择》、《人际影响》。

(5)传播学的学科开创者——传播学之父——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7)

施拉姆是美国传播学创始人,传播学教育者、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学科开创者、传播学之父。1984年其代表作《传播学概论》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

1、建立了最早的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起之秀,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

3、出版了一系列传播学著作。其中《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传播学概论》(1982)三部影响较大。

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1)语言符号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人类交流意义的工具。包括声音语言和文字语言。人类摆脱动物传播状态的一个飞跃。

(2)非语言符号

除语言之外的其它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包括:语言符号的伴生符。态符号。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

(1)表述和理解

传播者利用符号表述意义

受传者利用符号理解意义

(2)传达

事物的意义借助符号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传递。

(3)思考

思考是人对外部信息进行内在处理的过程。

人在思考中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关于外部世界信息的概念、判断和推理都离不开符号。5、死线抽象:语言的使用者只在“抽象层次”的某一梯级上使用语言,要么在高抽象层次上令人费解,要么在低抽象层次上不得要点。

6、群体传播的特点

(1)任何一个群体成员都有传播者和受传播者双重角色。群体传播是多向交织的。

(2)群体传播的形式:群体成员通过语言、动作、表情以及一些物化符号等等直接传递信息或者相互感染、模仿。

(3)群体传播的内容比较集中:大部分的传播内容是围绕群体目标进行的。

(4)群体传播的结果带有不定性:群体传播过程会受到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

7、群体压力——多数人的意见可能给少数人带来压力,使其倾向于服从多数人的意见。

美心理学家阿什(Solomon Asch,1953)小群体趋同行为实验。多数人的选择可能更正确(盲从),和多数保持一致可以不受孤立(顺从)

8、奥尔波特公式 R= I×A流言与问题的重要程度及信息的暧昧程度成正相关。

奥尔波特公式的发展 R=I×A×U

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9、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前提条件: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Gutenberg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机,使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复制成为可能。

10、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标志:1830年代,“便士报”在美国出现。每份售价一分钱。标志政党报刊向大众报刊的转变。

11、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趋势

(1)受众群体的分化:大众→分众;电台、电视台的频道专业化;期刊的小众化

(2)单一的媒介形式→媒介融合:全媒体

(3)普通公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增大:个人媒体的大众化博客播客微博、

12、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M`Mcluhan)(1911_1980),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之一,

著名的媒介研究学者,对传播手段和传播技术具有独到的研究。1964年出版《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

“被疯狂的空间知觉搞得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学的巫师”

“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先知,二十世纪的思想巨人”

(1)媒介是人的延伸。

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2)媒介即讯息。

媒介的变化导致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变化,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交往和行为的尺度和形式”

(3)电子媒介的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Global Village)。

口语媒介文字印刷媒介电子媒介

部落化脱部落化再部落化

(4)媒介的“热”与“冷”。

热媒介——清晰,容易理解。(书报、广播、无声电影)

冷媒介——模糊,经过联想和思考才能理解。(有声电影、电视等等)

评价:

1、对于信息时代“地球村”的预言与现实世界的发展一致,具有预见性。

2、强调媒介技术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基本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但因为对于媒介技术的过分重视而陷入技术决定论,具有片面性;

3、对于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热冷的观点虽然没有实用价值,但却对研究不同媒介对人的不同作用具有启示。

☆1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社会传播三功能观(1948)

1、环境监测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二.赖特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观(1959)

1、环境监视

2、解释与规定

3、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

4、娱乐功能

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1982)

1、政治功能

监视社会,制定和传播政策,传承政治遗产

2、经济功能

传播经济活动的信息;

解释经济政策和现象、协调经济行为;

开创经济行为----媒介产业

3、一般社会功能

对一般的社会成员进行信息传播(判断、沟通、知道、娱乐)

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大众传媒功能观(1948)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3、负面功能----“麻醉作用”(应用题:主要针对电视媒体。消耗时间,被动,缺乏行动)

五、李普曼的观点:营造信息环境(1922)

1、李普曼(1889_1974):美国著名专栏作家,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1911毕业于哈佛大学1922出版《舆论学》 (《公众舆论》)。

2、大众传媒为人们营造信息环境。

《舆论学》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强大影响力做了深刻的揭示。

信息环境即Psedo-environment“拟态环境”。是媒体通过对信息选择、处理并传播向人们表现的环境,它不等同于客观环境,但却被人们作为客观环境看待,并将其作为采取行动的根据。

当人们依据大众传媒展现的信息环境采取行动时,就会将信息环境发展成为现实环境。

1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1.理论的由来及发展

麦库姆斯和肖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1)大众传媒为公众设置议程。大众传媒对某些信息的选择、强调,影响着大众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2)大众传媒为公众设置议程的方式:

“知觉模式”:媒体报道什么,受众注意什么。

“显著性模式”:媒体强调什么,受众也认为什么重要。

“优先顺序模式”:媒体对不同事件报道的不同力度形成事件的轻重顺序,受众也依此对这些事件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3)该理论所强调的大众传播效果是认知层面的效果,这一层面的效果可能对人们的观念和行动产生影响。

(4)该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个媒体的短期效果,而是大众传媒整体在较长时间产生的宏观社会效果。

媒介报道什么,受众便注意什么

媒介越重视什么,受众就越关心什么

媒介议程决定受众议程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

(1)理论意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继“子弹论”之后,重新强调大众传媒强大效果的理

论。该理论满足了大众传播学者对于大众传媒强大效果的期望,开启了大众传播宏观效果研究的新阶段。

(2)对信息源的现实意义。因为媒体议程决定公众议程,某一事件要进入公众视野,为公众所关注,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或者重点传播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如:政府或者其它社会组织的记者会。

(3)对我国媒体发挥舆论导向功能具有重要启示。

媒体议程决定公众议程。

我国大众媒体的主要功能就是引导舆论,主流媒体更是如此。媒体数量的增多,使媒体发出的声音杂乱,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就更加重要。

主流媒体要在信息采集、加工、传播的各个环节,通过内容取舍、强调,立足于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社会良性发展的立场,将公众注意力导向那些重大、重要、积极的事件,以发挥媒体在团结大众、鼓舞大众、弘扬正气中的作用。

如果媒体选择那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或者炒作庸俗题材,不仅会误导公众,也影响人们对重要问题的关注。

15、“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

1、理论的发端:(德)诺依曼

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内容(由三个命题构成)

(1)个人的意见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避免孤立

多数优势公开表达

少数劣势沉默或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社会传播过程。一方意见支持者在对方意见处于优势时,沉默或附和的人数会呈螺旋式上升。

某强势意见造成另一方意见的相对弱势,致使一些人因为其所感知的“意见气候”的压力而放弃原有立场或转向沉默。

(3)大众传媒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大众传媒的意见容易被认知为多数意见,是评估主流意见的来源;

这种认知会导致与媒体意见一致者倾向于公开表达;

不一致者倾向于改变观点或转向沉默。

舆论是在大众传媒对某意见广泛、公开的传播中,在“沉默的螺旋”机制作用下,公众公开表达的意见。

经大众传媒强调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成“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这种环境认知将导致劣势意见沉默(潜伏性意见)及优势意见公开表达,结果导致舆论的形成。

舆论是真正的公众意见吗?

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1)“沉默的螺旋”理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考察。(2)该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中的影响贯穿于公众认知、态度、行动的全过程。“沉默的螺旋”是一种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观,对于大众传播宏观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4、媒体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媒体要对各种意见进行全面报道;媒体在报道不同意见时尽量避免倾向性;媒体要营造宽松的舆论环境,减轻弱视意见在表达时的压力

16、“培养“理论

[美]格伯纳George Gerbner

1960年代的美国传媒(重点是电视)中的暴力内容与人们对于环境的印象和判断之间的关系。

17、“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美]蒂奇诺(Tichenor),1970

大众传播扩大了人们知识量的差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