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信息科技(选学模块)的复习提纲 算法与程序设计

高中信息科技(选学模块)的复习提纲 算法与程序设计

高中信息科技(选学模块)的复习提纲 算法与程序设计
高中信息科技(选学模块)的复习提纲 算法与程序设计

高中信息科技(选学模块)的复习提纲

算法与程序设计

1.1◇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课本P3~5)

1.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运行程序→问题解决分析问题:明确要计算机做什么

设计算法: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把方法步骤化。

编写程序:选定编程语言,编制出相应的计算机程序。

运行程序:让计算机一步一步地执行算法,以获得问题所需的计算结果。

2.计算机程序:指示计算机如何去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一组可执行的指令。

(了解)计算机科学克劳斯·沃思指出:算法+数结构=程序

3.程序设计: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实现步骤编写成计算机可以执行的程序的过程。

4.指令:用来规定计算机操作的命令。一条指令要求计算机执行一个动作。

5.指令集:计算机的所有指令组成了计算机的指令集。

6.典型的计算机指令:输入、输出、数学运算、逻辑判断、控制转移指令

7.一个程序由两部分组成:指令部分和数据部分。指令部分是由一系列指令构成,描述解决这个问题的计算过程。数据部分是用来存储计算所需的原始数据、计算的中间结果或最终结果。

8.设计程序需要考虑的两点:1.数据的存储2.计算的过程(不仅须指出动作,还须指出动作的次序)

1.2算法的概念(课本P6)

1.(了解)算法的由来:由9世纪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的名字;派生而来的,这位数学家一生发现了许多求解算术问题的方法,并编写了一本名为《复原和化简的规则》的书。这本书后来翻译成拉丁文,书名被简化成现在人们所熟悉的“代数学”。

2.◇算法的定义: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即,在有限步骤内求解某一问题所使用的具有精确定义的一系列操作规则。也可以说是:能够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步步是“怎样做”的过程。

3.☆算法的特点:

◆有穷性:执行步骤有限、能够终止或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全部操作。(强调有限和合理间范围)

◆确定性:必须有确切的含义,不能含糊、模棱两可。

◆可行性:每个步骤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际做到。

◆有0个或多个输入。

◆有一个或多个输出。

1.3算法的表示方法(课本P8-9)

1.◇算法的表示方法: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

◆自然语言:通过文字或数学表达式来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缺点:容易产生二义性。)

主要格式:

(1)……

(2)……

(3)……

(4)……

◆流程图:用直观易懂的、图形来描述算法的方法。

最基本、常用的符号有:

处理框:框中指出要处理的内容,该框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

输入、输出框:用来表示数据的输入或计算结果的输出。

判断框:用来表示条件判断的情况,菱形框的四个顶点中,通常用上方的顶点表示入口,用另外三个顶点中两个来表示出口。所以对于判断框而言是一个入口,两个出口。

连接框:用于连接因画不下而断开的流程线。

流程线:指出流程控制方向,即运作的次序。

开始、结束符:用来表示算法的开始或结束。一个算法只能有一个开始处,只能有一个结束处。

(书上说一个算法只能有一个开始处,但可以有多个结束处。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要更正)

☆流程图表示

伪代码:介于自然语言和计算机程序语言之间的一种算法描述,也是专业软件开发人员描述算法的一种常用方法。

输入:read()

输出:write(),print()

赋值:

1.3.2☆变量与表达式与

2.

3.1数组

(变量与常量的概念参见学科要求P46,课本P9)

常量:指在程序执行过程中事先设置、其值不发生改变的量,即一个具体的数值。

变量: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取值可以改变的量,一般用字母表示。在计算机内部变量对应了一定的存储单元。变量命名的基本规则

1.只能由字母、数字和下划线三类字符组成,但第一个字符必须是字母。变量名不能为程序设计语言中的保留字(关键词)。

2.字母大小写都可以,变量名长度适当。

3.变量名与实际意义相符

变量的特点:变量的值“取之不尽,一冲就丢”。

变量赋值的格式:变量←表达式

将赋值号右边常量的值或变量的值存放到左边变量名对应的存储单元中,成为左边变量的值。

表达式:指用运算符将常量、变量连接起来有意义的式子。课本P59-60

算术表达式:用算术运算符将常量、变量连接起来有意义的式子。课本P59

?

字符表达式:用字符运算符将常量、变量连接起来有意义的式子。(优先级数值大于算术表达式,也就是先做算术表达式,再做字符表达式)

+:只能是两个字符串间连接 如,“123”+“589”=“123589”

&:可以是字符串与另一种类型的数据相连接 如,“123”&589=“123589”

(优先级数值大于算术表达式,也就是先做算术表达式,再做字符表达式)如,2×3 & “23”=623 注意在VB 中使用&符号时,一定要在&的前面和后面加上空格。 ?

关系表达式:用关系运算符将常量、变量连接起来有意义的式子。(课本P59)

字符大小比较的实质是其对应以ASCII 码大大小。因此字母排列在前的小,排列在后的大,例如:”a ”>”b ”,”m ”>”g ”. 对于多个字母组成的字符串比较大小,则是首先比较首字母,只有在首字母相同的情况下,才比较第2个字母的大小,依此类推。例如:”abc ”>”abb ”,”dog ”<”dogs ”。P33. ?

逻辑表达式(课本P60)

注意:VB 中使用算术运算符运算的结果是数值;使用字符运算符运算的结果是字符串;使用关系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运算的结果是逻辑值,即:要么是False ,要么是True 。

VB 中常用数学函数(课本P84)

重点掌握前三个。需要理解课本P84 中:b

a 的表示exp(log(a)*b) 和

b a log 的表示 log (b )/log (a )

VB中常用类型转换函数和

字符串函数P85

计数器:(课本P10,学科要求P58)

在算法执行过程中,用来记录某种事件发生次数的变量。

一般用法:在算法准备阶段中,应预置初值为0。即c=0

在算法执行过程中,每当指定的事件发生时,计数器计数,即把事件已发生的次数(计数器中的值)

加1后,结果仍然送回计数器中。即c=c+1.

累加器:(课本P11,学科要求P59)

用来生成并存储数据累加的变量。

一般用法:在求和开始前的准备阶段中,应预置初值0,即sum=0

在算法执行过程中,每遇到一个符合要求的数据时,把这个数据累加到累加器中,即计算累加器与数据之和,并把结果重新存储到累加器中。即sum=sum+a

累乘与累加的操作相似。(学科要求P59)

一般用法是:在求积开始前的准备阶段中,应预置初值1,即s=1

算法执行过程中,每遇到一个符合要求的数据时,把这个数据累乘到累乘器中,即计算累乘器与数据之积,并把结果重新存储到累乘器中。即s=s*d.

循环变量:用于控制循环的变量。

数组(学科要求P79-80,课本P27)

特殊、有用的变量。规模为n的数组变量是由n个普通变量组成的,通常把组成数组的变量称为数组元素,一个数组变量中的所有元素拥有一个共同的名称,通过下标(一个从1~n范围内的整数值)指出数组变量中的特定元素。实际上,下标指出了一个数组元素在数组变量中的位置。通常用数组变量来存储一批类型、作用相同的数据。

1.3.3★算法的执行流程

算法中各个处理步骤的执行次序和模式。

顺序模式(顺序结构)

特点:执行完一个处理步骤(step1)后,顺序执行下一个处理步骤step2。

一个入口,一个出口

选择模式(分支结构)

特点:

对某种情况e进行判断,当结果为真时,执行处理步骤step1,否则执行处理步骤step2。

VB

If 条件

Step1

(

End If

注意:若结构图中出现的

是:当条件为假时执行语

句,

把条件换成相反意思。

·重复模式(循环结构)

对某个条件进行判断,当结果为真时,执行一些语句,然后再次判断这个条件,当结果仍为真时,再次执行一些语句,并继续判断条件。总是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情况判断的结果为假。

每个算法都是这三种模式(结构)的任意组合。

控制循环的几种常用方法(学科要求P57)

1)计数法:一般用于在循环次数确定的情况下。采用一个变量,通过对该变量的计数来控制循环的次数。当达到要求的循环次数后适时地退出循环,这样的变量称为循环变量。循环变量的初值、终值和步长的设

定与循环次数相关。有时,循环变量还参与其他运算。

通常使用计数器来记录循环体执行次数并控制循环执行情况。

2)标志法:对于不确定循环次数的算法,往往用设置标志性条件的方法来控制循环。

?设置标志性条件的方法通常有:以循环体中某个或几个变量满足规定条件作为循环结束的标志;

?以输入某个特殊的数据作为结束循环的标志。

循环结构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学科要求P57-58)①死循环;②随意改变循环体中各操作的执行次序。

分析循环结构的算法的运行结果(学科要求P56)①列表法;②功能分析法。

★三种模式的应用。(学科要求P59-73)

基本算法实例

2.1解析算法(课本P18,学科要求P79)

用解析的方法找出表示问题的前提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并通过表达式的计算来实现问题求解。解析算法最关键的有两步

(1)确定使用哪种执行流程来完成。

(解析算法的结构:可能是顺序结构(课本例1),也可能是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的组合(例2),也可能是顺序结构和循环结构的组合(例3),也可以是三种结构的任意组合;这完全取决于问题本身。)(2)确定条件与结果之间的表达式。

☆解析法的特点★解析法的应用★解析法的实现

2.2枚举算法(课本P22,学科要求P75-79)

采用一种盲目的搜索方法,在搜索结果的过程中,把各种可能的情况都考虑到,并对所得的结果逐一进行判断,过滤掉那些不合要求的,保留那些符合要求的,这种方法叫做枚举算法。

在列举过程中,既不能遗漏,也不应该重复。基本结构:

枚举算法最关键的有三步

(1)确定列举的范围。

(2)确定满足筛选的条件。

(3)确定循环控制方式和列举方式

☆枚举法的特点★枚举法的应用★枚举法的实现

注意:枚举算法的优缺点(学科要求P77):枚举法充分利用了计算机快速

高效的特点,让计算机将所有可能的解无一例外地进行检验,因此列举正

确,枚举法具有非常高准确性和全面性;也决定了其局限性-效率不高。当

算法花费的时间过长时,这样的枚举算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2.4查找(课本P34)

一种查询数据或信息的技术,其目标是能以比较少的步骤或较短的时间找到所需的对象。在课本中是指以在程序的某个数组变量中存储的一批数据内,寻找出特定的一个数据,或者确定在该数组内无这样的数据,来作为查找的目的。

查找方法很多,除了顺序查找、对分查找,还有树形查找等等。

顺序查找(课本P34,学科要求P81)

用待查关键字(查找键)和已知的数据逐个比较,直到找到与查找键值相等的值,即查找成功;或查完全部已知数据,而未找到查找键字相等的值,即为查找失败。

☆顺序查找的原理★顺序查找的算法(课本P35+课堂上对其修改,学科要求P81)

☆顺序查找的实现

对分查找(课本P35,学科要求P81)

在有序数据中,采用查找键与有序数据内处于中间位置的元素进行比较,如果中间位置上的元素的数值与查找键不同,根据数据元素的有序性,就可以确定应该在数组的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继续进行查找;在新确定的范围内,继续按上述方法进行查找,直到获得最终结果。

☆对分查找的原理☆对分查找的算法(课本P35+课堂上对其修改)

☆对分查找的实现

2.3排序(课本P29,学科要求P80)

把杂乱无章的数据变成有序(递增/递减)数据的过程。

冒泡排序

把待排序的n个元素的数组看成是垂直堆放的一列数据。

从最下面的一个元素起,自下而上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中的数据,将数值最小的数据换到上面的一个元素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处理完最后两个元素中的数据,称为一遍加工。

当第一遍加工完成时,最小的数据已经上升到第一个元素的位置。然后对余下的n-1个元素重复上述处理过程,直至最后进行余下两个数据的比较和交换。

☆冒泡排序的原理☆冒泡排序的算法(课本P32+课堂上的整理)☆冒泡排序的实现

【选择排序】

是在参加排序的所有数组元素中找出最小(或最大)数据的元素,使它与第一个元素中的数据相互交换位置,然后再在余下的元素中找出最小(或最大)数据的元素,与第二个元素中的数据相互交换位置,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成为一个有序的序列。】(仅作参考)

程序设计基础

VB(Visual Basic):Windows环境下广泛使用的一种应用程序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它是一种可视化的程序设计工具,能用它来开发具有图形用户界面的应用程序。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Simula67(最早),Smalltalk(发展史中最重要),C++、C﹟、VC++、VB、Java、Dephi (目前流行)等。

程序设计

1.◇变量(包括数组)定义

Dim 变量名As 变量类型,变量名As 变量类型,……变量名As 变量类型

变量类型可参见课本P58表3.4

2.☆运算符、表达式(详见上文)、随机函数的使用

3.☆输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注释语句

输入语句:存入值的变量=inputbo x(“提示语言”)

输出语句:Print 常量/变量/表达式

(说明:输出两个以上的变量可用逗号分隔)

赋值语句:变量=常量/变量/表达式

(注意:=两边的类型应一致,否则就应该用转换函数来实现)

4.注释语句:

以’开头的一段说明文字。

5.☆分支语句、循环语句(详见上文)

书上的分支语句描述与我们平时写的有所不同,可自学一下,但是在考试书写时,建议采用平时写的那种格式,这样结构清楚,且不容易错。

循环语句不仅是do while 语句;还有For语句;具体见PPT

6.★解析算法、枚举算法、查找及排序的程序实现(详见下发的PPT)

补充:程序代码的书写

通常一条语句占一行。要在一行中写多条语句,需要在每条语句之间用冒号进行分隔。各关键词之间、关键词与变量名之间、常量名之间要用空格隔开。(课本P65)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知识点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课程结构如下表: 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选择性必修: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模块2:网络基础;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选修:模块1:算法初步;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二、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四、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五: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应公平公正,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4.评价应科学合理,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七、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过程) 1.确定评价目标与内容 2.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的具体指标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选修一《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教案.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一课初识算法与程序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算法的概念,培养学生自我探索信息,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2)能初步利用算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 手操作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获得对此算法的感性认识,培养学 生自我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信息、、表达呈现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概念的理解 难点: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算法。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趣味性问题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与学生进行互动 探讨,通过 Flash 演示材料,比较直观地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的思考 逐步深入,从而总结出算法的概念,学会如何设计和选择算法,培养学生自主 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课时) (一)我们来共同寻找下面一些生活中比较现实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问题一】天下真的有“不要钱的午餐”吗? 某一餐馆门口海报上写着“不要钱的午餐”,规则如下:在三个月内,来

的顺序都坐一遍,以后来吃饭就可永远免费” 。于是有人想,这太容易了,每人每次坐不同的位置,吃五次不就行了?于是他就叫上自己的朋友参加这项活动,可是,吃了十次之后,还没有吃上免费午餐,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们感觉非常有意思,很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的讨论并得出了破解问题 的步骤:①第一个座位5个人都有坐的机会②第二个座位只有4个人中的任一 个有坐的机会(一个人不能同时坐两个座位)③第三个座位只有3个人中的任 一个有坐的机会④第四个座位只有2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⑤第五个座位 只有1个人有坐的机会⑥计算:5×4×3×2×1=120⑦得出结论:需 要吃120次才有可能吃上免费午餐。 【问题二】有三个和尚和三个妖怪过河,只有一条能装下两个人的船,在河的 任何一方或者船上,如果妖怪的人数大于和尚的人数,那么和尚就会有被吃掉 的危险。你能不能找出一种安全的渡河方法呢?请写一写你的渡河方案。学 生:学生讨论回答。 〖展示步骤〗 ①两个妖怪先过河,一个妖怪回来; ②再两个妖怪过河,一个妖怪回来; ③两个和尚过河,一个妖怪和一个和尚回来; ④两个和尚过河,一个妖怪回来; ⑤两个妖怪过河,一个妖怪回来; ⑥两个妖怪过河。 【F lash 动画展示】通过讨论和动画展示,我们可以知道,计算机解决问题和 人解决问题一样需要有清晰的解题步骤。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程序或步骤。(二)【课件展示】算法的概念: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 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 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 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 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 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 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 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2017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汇总

《算法与程序设计》知识点 整理人:王宏珺 一、算法: 1.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需求分析:确定要用计算机做什么,如求解某道数学问题。★设计算法:找到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设计解题算法★编写程序:处理问题,使用程序语言描述算法,运行程序,得出结果。 2.什么是算法: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化。 3.算法具有的特征:有穷性、确定性、能行性、有0个或者多个输入、有1个或者多个输出。 4.算法的表示:常见算法表示方法:自然语言描述、流程图、伪代码、程序语言等。 5.算法的三种基本模式:顺序模式、选择模式、循环模式 6.常见的几种算法:★枚举算法:逐一筛选判断,找到符合要求的结果。例:100以内所有3倍数个数;★解析算法:数学表达式求解问题。例:存钱多少年得到K元本息?;★排序:插入排序法、冒泡排序法、选择排序法。例:成绩排名;★查找:顺序查找、对分查找;★递归算法:代表问题:计算n的阶乘n!:f(n)=nx(n-1)x(n-2)..x3x2x1 二、VB程序设计: 1.VB常用数据类型: Integer 整数型-32768~32768范围内的任何整数 Long 长整数型-2147483648~2147483647内任何整数 Single 单精度实数型绝对值在..实数,有效数字约6~7位,例如:3.14 Double 双精度实数型绝对值在..实数,有效数字约14-15位,例如:13673323.78 String 字符串型一段文字与符号,例如:“abc” Boolean 逻辑型判断的结果:其值为真(True)或假(False) Date 日期型日期和时间 2.常量:★指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其值不能改变的存储单元或数据,程序运行过程中不能被修改。★定义常量:例如:Const Pi= 3.14 3.变量:★是程序执行期间用来存储数据的,这些数据的具体数值在程序设计时是未知的。★定义变量:Dim 变量名As 变量的类型例如:Dim count as integer;Dim x as double, y as double ;Dim name as string 4.数组变量:★主要用来存储一批同类型的数据。★定义数组:Dim 数组变量名(a1 to a2) As 元素的类型例如:Dim d(1 to 50) as integer ;Dim price(1 to 20) as double ★使用数组变量:d(1),price(15)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目录 Ⅰ、考试性质 (1) Ⅱ、考试说明 (1) Ⅲ、测试内容与要求 (5) Ⅳ、模拟试卷与答案 (11) 试卷一(信息技术基础) (11) 试卷二(信息技术基础) (18) 试卷三(多媒体技术应用) (25) 试卷四(多媒体技术应用) (29) 试卷五(网络技术应用) (33) 试卷六(网络技术应用) (37) 参考答案 (41)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行的终结性考试,旨在全面反映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督促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 Ⅱ、考试说明 1.指导思想。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遵循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考试内容,适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映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责任感,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命题依据。2012年贵州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水平考试,以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实验)》和《贵州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命题依据。 2.考试范围。依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实验)》,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为必修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内容和一个选修模块的内容。根据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现状和实际情况,考生可从“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和“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中任意选择一个模块进行考试。 3.考试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次考试将学业水平要求定为三级标准,在不同内容上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A级:对应于了解水平与模仿水平——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别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B级:对应于理解水平与独立操作水平——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C级:对应于迁移应用水平与熟练操作水平——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与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间的合理联系等。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4.考试形式。考试采用局域网环境下的无纸化上机考试,实行闭卷方式。考生使用考试软件、通过上机实际操作进行答卷。考生的试卷由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智能生成,考生答题的所有过程全部在计算机上进行。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信息特征和信息技术发展 1.信息是利用各种载体(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通过各种渠道所 传播的内容(信号、消息、情报、报道等)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2.信息的一般特征有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真伪性等。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3.信息技术的简称是IT。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4.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图形用户界面(GUI)、磁盘操作系统(DOS) 虚拟现实技术:如3D游戏、电子宠物等。 语音技术:语音技术的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和语音合成技术。 智能代理技术典型的例子是搜索引擎中的“机器人”或“蜘蛛”程序、“Office助手”。 ●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信息技术产品走向了个性化和集成化的发展方向。 ●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性能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低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教案

第一课初识算法与程序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算法的概念,培养学生自我探索信息,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2)能初步利用算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获得对此算法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分析评 价信息、、表达呈现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概念的理解 难点: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算法。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趣味性问题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通过Flash演示材 料,比较直观地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从而总结出

算法的概念,学会如何设计 和选择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时) (一)我们来共同寻找下面一些生活中比较现实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问题一】天下真的有“不要钱的午餐”吗? 某一餐馆门口海报上写着“不要钱的午餐”,规则如下:在三个月内,来宾必须凑够五个人,五人 每次来就餐必须按照不同的顺序坐,直到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坐一遍,以后来吃饭就可永远免费” 。于 是有人想,这太容易了,每人每次坐不同的位置,吃五次不就行了?于是他就叫上自己的朋友参加这项 活动,可是,吃了十次之后,还没有吃上免费午餐,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们感觉非常有意思,很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的讨论并得出了破解问题的步骤:①第一个座位5 个人都有坐的机会②第二个座位只有4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一个人不能同时坐两个座位)③第 三个座位只有3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④第四个座位只有2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⑤第五个座 位只有1个人有坐的机会⑥计算:5×4×3×2×1=120⑦得出结论:需要吃120次才有可能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整书)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整书)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本书地位: 本模块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基础,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本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本书章节之间关系: 本模块由四个主题组成: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处理与交流

信息技术与社会 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 教材内容: 1.定性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有以下亮点: (1) 内容编排角度新颖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在内容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以技能模块为教学单元的教材编写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教学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2) 注重信息文化的渗透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非常注重信息文化的渗透,人文性很强,无论是教科书正文的阐述,还是各种联系的设计,都很重视信息文化的培养,尤其是重视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引用与介绍。 (3) 内容广、知识新

《信息技术基础》覆盖的知识点范围广,内容新,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尽可能多、尽可能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 (4)给教学活动额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秉承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对教学内容不过于限制,特别是在信息加工模块更多的是学习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很少涉及具体软件的操作步骤。而且也不指定具体的应用软件,大大提升了教师教学的弹性。 2.定量分析 (1) 章节与全书关系分析 ①章节与页数 表1 各章页数一览表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二 章 信息 获取 第三 章 信息 的编 程加 工和 智能 化加 工 第四 章 文本 和表 格信 息加 工 第五 章 多媒 体信 息加 工 第六 章 信息 集成 与信 息交 流 第七 章 信息 资源 管理

算法与程序设计教案

算法与程序设计思想 【基本信息】 【课标要求】 (一)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结合实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认识算法和程序设计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2)经历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或伪代码等方法描述算法的过程。 (4)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编辑程序、编译程序、连接程序以及程序开发环境等基本知识。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已有了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等知识的储备。因此,对于如何将解决问题的思路画成流程图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可能还不很熟练,尤其对刚学过的循环结构,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 『此处说“已有了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等知识的储备”,应该是指在必修部分对“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已有所体验与了解,或是指已学习过数学中相关模块的知识,这是本案例教学得以实施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建立求一批数据中最大值的算法设计思想,并将算法的设计思想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现实生活中比较身高的活动,以及对武术比赛中“打擂台”流程的逐步梳理,让学生学会从此类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求最大值的思想方法,即算法思想。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面对问题时能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进而设计出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有限步骤,从而理解计算机是如何解决、处理某种问题的。 『在过程上,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总结“求最大值”的算法思想。过程的实现关键在于实例引用是否贴切,是否有利于学生向抽象结论的构建。本案例的实例选择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在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再次体验与理解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为后面更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积累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完整版)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汇总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汇总(必修) 第一章绪言 一、信息 1.信息的含义: 理解信息的含义:(三种典型的观点) 香农的观点: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维纳的观点: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钟义信的观点: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2.信息的基本特征:传递性、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价值相对性、可处理性、真伪性等 例如: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同一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二、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的含义: 信息技术的本质可以看做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核心是计算机技术,支柱是通信技术。 2.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产生;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发明;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各种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遥感遥测)技术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新业务、新产品将不断涌现;微电子元件与光电子技术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型电子元件和电子信息材料技术将层出不穷; 现代通信技术将趋向:智能化、网络化、多元化、多媒体化、虚拟化; 第二章信息获取 一、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1.信息需求的确定:确定信息内容和信息的类型(文本、数据、图片等),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内容及类型。 2.信息来源的确定:确定信息来源时需考虑可用的信息来源和可靠的信息来源· 3.获取信息的方法:根据不同的信息来源选择对应的信息获取方法。 4.信息价值的判断,根据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选择从准确性、客观性、权威性、适用性和时效性五方面中的某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练习

《算法与程序设计》练习 (满分:100分) 说明:本卷分为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第一卷为客观题,含单选题和判断题,其中单选题30小题,共45分;判断题20小题,共20分。第二卷为操作题,共3题,第1题15分,第2题10分,第3题10分,共35分。 一、单选题 1、(1.5分)下面是4位同学为解决问题编写的程序,完全正确的是( )。 同学1:某同学从17岁开始栽了1棵树,以后每年都比前一年多栽1棵,他要栽够100棵树,最小得多少岁?程序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Dim Age As Integer,Tree As Integer Do Age=17 Age=Age+1 Tree=Tree+Age(Tree应该是树的累加数,这样合适吗?) Loop Until Tree=100 Print Age & “岁” End Sub

同学2:计算S=1×2×3×4×5×6×7×8×9的值。程序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Dim S As Integer (S没有初始值,默认为0) For a = 1 To 10(终值设置错误) S = S * a Next a Print “S=” & S End Sub 同学3:求解方程ax+b=0。程序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Dim A As Single,B As Single InputBox("A=")(从键盘得到的数据赋给谁了?) InputBox("B=") X=-B/A Print X End Sub 同学4:计算S=1+(1+2)+(1+2+3)+…+(1+2+3+…+100)的值。程序如下:

高一信息技术选修(一)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 1、分析问题:明确条件和需求,找出条件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2、设计算法:用适当的方式描述问题的具体解决步骤; 常见的描述方式: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 流程图的基本符号: 算法的特征:有输入(0或多个)、确定性、有穷性、有输出(至少要有1个输出)、可行性 3、编写程序:用计算机能读懂的程序语言描述算法; 程序的发展:机器语言(用二进制(0和1)代码表示, 唯一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和接受的语言) 汇编语言:又称符号语言,间接接受的语言 高级语言:间接接受的语言, 常见的有FORTRAN 、BASIC 、PASCAL 、COBOL 、C 、Visual Basic 、Visual C++、LISP 、Visual Foxpro 、Delphi 、Java 等 4、调试运行:主要目的是查错,查找和改正程序中存在的错误,使程序顺利地执行, 得出正确结果; Eg : 1、一位同学想编程解决“韩信点兵”的问题,他制定的如下工作过程中,最恰当的是 A. 设计算法,提出问题,编写程序,运行程序,得到答案 B. 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运行程序,得到答案 C. 分析问题,编写程序,设计算法,运行程序,得到答案 D. 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提出问题,运行程序,得到答案 2、算法与程序的关系( ) A .算法与程序之间无关系 B .算法是对程序的描述 C .程序决定算法,是算法设计的核心 D .算法决定程序,是程序设计的核心 3、能够被计算机直接接受和执行的计算机语言,通常称为( )。 A .低级语言 B .高级语言 C .机器语言 D .汇编语言 4、在流程图中表示算法中的条件判断时使用( )图形框。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教案沪教版选修1

解析法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三章第一节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解析算法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的学习,掌握用解析算法设计程序的基本思路。 (2)学会根据问题寻找恰当算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这一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和善于总结的精神和态度。 2、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用解析法设计程序,解析法是一种最基本的常用算法,在之前三种基本结构程序设计的例题分析中也曾使用过,该算法的分析也为今后的各种算法学习做好了准备。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解析算法的思想,能写出求解问题的解析式并用程序实现”,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学会分析问题,合理设计算法,建立求解问题的解析式”。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可视化编程的能力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这样就可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算法的分析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一个测量树高的例子进行引入,用简单的例子分析解析算法,然后采用教材上的活动“求解铁丝问题”让学生掌握解析算法的实现过程,用“求岛屿面积”的实践环节巩固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分析归纳、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题 2’ 从A、B两点仰角的角度与两点之 间的距离可计算出MN的高度。 引出课题:解析法 探究学习 8’[学习任务一] 问题:MN是竖直于地面的物体, 其底部N不可到达。为了测量MN 的高度,在地面上选取一条与MN 在同一平面的水平线线段AB为 基线,测得AB的长为a=20米, 在A点向M点张望的仰角α =38.4°,在B点向M点张望的仰 角β=22.8°。试设计程序计算高 度MN。 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一”(填 写电子文档) 1、问题分析:怎样写出计算表达 式。(请学生回答) 2、设计求解表达式MN=a/(1/tan β- 1/tanα)的算法。 (以下部分小组合作完成) 3、实现应用程序:老师提供程序 的可视化界面及不完整的程序, 要求学生程序填空,完善程序。 4、将程序输入到程序窗体的按钮 中并调试计算本题结果。附带计 算学校中一棵桂花树和一棵龙柏 的高度。 1、由α、β与a 推导出计算表达 式。 2、根据计算表达 式,分析解题算 法。 3、小组合作,填 空完成程序,交流 填空结果。 4、复制程序,调 试并得出运算结 果。 让学生在 老师的带 领下了解 解析法解 题的一般 过程。 学习小结2’老师提问:请同学说说求解任务 一的步骤是怎样的? 老师用流程图表示这个步 骤,提出解析法的概念。 了解解析算法的 概念。 让学生初 步了解解 析算法的 概念。 [学习任务二]求解“铁丝问题” “智力大比拼”活动: (1)一根长为6米,可制作一个 2平方米的矩形框,问该矩形长 和宽各为多少? (2)上面同样的问题,制作的面 积为2.1平方米,那么长、宽各 参与“智力大比 拼”活动。 产生计算机程序 解决问题与简单 人脑思维运算的 比较。 让学生参 与“智力大 比拼”活 动,产生冲 突,激发学 生学习的 兴趣。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VB知识点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VB(选修)》 知识要点 相关知识点 (一)算法 1、定义 相关题解: 1算法:就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算法就是程序设计的“灵魂”,算法+数据结构=程序。运用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时,合理的步骤就是B、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2.算法的描述方法: 1算法的描述:可分多种表达方法,一般用自然语言、流程图与伪代码进行描述。 2自然语言描述法:指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本国语言),用自然语言描述符合我们的习惯,且容易理解。 3流程图描述:也称程序框图,它就是算法的一种图形化表示方法。且描述算法形象、直观,更易理解。 4伪代码描述法:就是介于自然语言与计算机程序语言之间的一种算法描述。就是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常用方法。 (二) 程序设计基础 对象、属性=属性值 对象中属性可以在设计界面时通过属性窗中设置,也可以在运行时通过程序代码设置,方法如下例:给文本框“Txt123”的“Text”属性赋值为字符串“20”,代码如下 Txt123、text =”20” 变量=对象、属性 如果要获取对象的状态或特性,这时就要读取对象的属性值,方法如下 例:读取文本框“txt123”的“Text”属性的代码如下 a = txt123、text 2方法 [对象]、方法[参数名表] 例:form、print ”欢迎使用” 该语句使用print方法在form1窗体中显示字符串“欢迎使用” 3事件及事件驱动 事件就是对象对外部操作的响应,如在程序执行时,单击命令按钮会产生一个Click事件。如需要命令按钮响应Click事件,就把完成Click事件功能的代码写到Click事件的事件过程中,与事件一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请将答案写在括号内。) 1、去年“愚人节”某大学张贴一个当日在校园礼堂公演“哈里波特Ⅶ”的海报,这则消息具有信息的()。 A. 时效性 B. 共享性 C. 真伪性 D. 价值相对性 2、王明收到某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该大学已经开学一个月,王明因错过了报到期限而被 取消入学资格。这件事情主要体现了信息的()。 A.共享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可处理性 3、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 A.新闻报道 B.天气预报 C.报纸杂志 D.市场行情 4、2001年7月13日晚10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不少国内外商家从中捕捉到这样的信息:大量的运动场馆、基础设施等需要建设,数以万计的奥运健儿、观光旅游者将会到这里消费,商机无限……以上材料说明信息具有()。 A.共享性 B.传递性 C.时效性D.可处理性 5、从古到今,人类共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的重大发展历程,我们现在正处于那一次()。 A.语言的产生和应用B.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 C.电报、电话及其它通讯技术的应用 D.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6、现在我们常常听人家说到(或在报纸电视上也看到)IT行业各种各样的消息,那么这里所提到的“IT”指的是()。 A.信息 B.信息技术 C.通信技术 D.感测技术 7、Word文档的扩展名为()。A. .DOC B. .EXE C. .COM D. .BMP 8、下面哪些不是说信息的价值( )。 A.读书以明理 B.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C.书中自有黄金屋 D.春雨贵如油 9、林华同学所在小组准备出一期关于“神舟六号”飞船的黑板报,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获得相关素材()。 ①上互联网②咨询相关专家③查阅相关报刊④参观航天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小杰对电脑说"请关机",电脑马上执行了关机命令,这其中主要应用了人工智能中的()。 A.图像识别技术 B.指纹识别技术 C.语音识别技术 D.字符识别技术 11、下列不属于采集信息工具的是()。 A.扫描仪 B.电视机 C.摄像机 D.计算机 12、下列存储格式属于文字类型的有:()。 A. .txt B. .jpg C. .mp3 D. .gif 13、全文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也称为()。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知识点归纳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知识要点(供参考) 第一章信息及信息技术 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普遍性、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必修课P3有一些信息特征的生活事例,多阅读几遍) 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信息的价值表现在:一是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二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信息技术(即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应用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经历了五次革命: 1、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2、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3、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4、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5、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正向着人性化、大众化、个性化、集成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GUI)阴极射线管(CRT)磁盘操作系统(DOS) 一、虚拟现实技术:融洽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 二、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ASR):是指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TTS):指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言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的技术。 三、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电子商务(EC)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信息技术产品走向了个性化和集成化的发展方向。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Intel 奔腾4 2.8GHz(CPU即中央处理器)/256M(内存)/80GB(硬盘)/50X(光驱)/15’(显示器) 4、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第二章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信息获取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1、定位信息需求(表现在:1、时间范围 2、地域范围 3、内容范围) 2、选择信息来源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最全汇总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信息载体的概念与区别 ①信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如:书本上的知识、报刊上的新闻内容 ②信息载体: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只是东西不表示内容)如:书本、图片、存有数据的U盘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除了一般特征外,信息还具有以下的特征:普遍性、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高二信息技术教案

高二信息技术教案 【篇一:高中信息技术选修2多媒体技术全册教案】 1-1 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系统 章节简介 认识什么是多媒体技术,它有哪些主要特征;了解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一、课 程目标 1.能够说出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 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 2. 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了解多媒体技术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中的普 遍性。 3. 通过网络浏览、使用多媒体软件或阅读相关资料,体验和 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信息、交流思想的生动性和有效性。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系统的含义;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理解并掌握多媒体系统的构成;了解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品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通过选用有教育意义的多媒体作品,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 的品质。第一章第1节教学内容 1.知识点目标分层 2.学习内容 认识什么是多媒体技术,它有哪些主要特征;了解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重点 (1)了解多媒体技术及其特征。 (2)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 (3) 理解并掌握多媒体系统的构成。 4.难点 理解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系统的含义。 5.课时安排:建议 2 课时第一章第1节教学过程一、教学情景 导入情景一:让学生欣赏以网页、动画、幻灯片等形式的作品,让 他们找出这几个作品的共同点。 【突出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和交互性】 导入情景二:展示视频:“杨利伟与曹刚川太空连线”。提问:(1 )这是什么作品? 导入情景三:展示一虚拟现实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羽 毛球拍 /java3d/wf/battledore.htm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课件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VB (选修)》 知识要点 相关知识点 (一)算法 1.定义 相关题解: 1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算法+数据结构=程序。 单选题 1、运用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时,合理的步骤是(B )。 A 、设计算法→分析问题→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B 、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C 、分析问题→编写程序→设计算法→调试程序 D 、设计算法→编写程序→分析问题→调试程序 2.算法的描述方法: 1算法的描述:可分多种表达方法,一般用自然语言、流程图和伪代码进行描述。 2自然语言描述法:指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本国语言),用自然语言描述符合我们的习惯,且容易理解。 3流程图描述:也称程序框图,它是算法的一种图形化表示方法。且描述算法形象、直观,更易理解。 4伪代码描述法:是介于自然语言和计算机程序语言之间的一种算法描述。是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常用方法。 相关题解: 单选题 1、图形符号" "在算法流程图描述中表示( B ). A 处理或运算的功能 B 输入输出操作 C D 算法的开始或结束 2、图形符号在算法流程图描述中表示( A ). A B 输入输出操作 C 用来判断条件是否满足需求 D 算法的开始或结束 3、以下哪个是算法的描述方法?( A ) A 流程图描述法 B 枚举法 C 顺序法 D 列表法 4、以下哪个是算法的描述方法?( D ) A 顺序法 B 列表法 C 集合法 D 自然语言描述法 5、介于自然语言和计算机语言之间的一种算法描述是下列哪个选项?( ) A 、伪代码

B、流程图 C、高级语言 D、VB 程序设计语言 (二)程序设计基础 (1)常用高级编程语言:BASIC、VB、Pascal、C、C++、Java 1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其中的对象主要是系统设计好的对象,包括窗体等、控件等 2控件:是指工具箱中的工具在窗体中画出的、能实现一定功能的部件,如文本框,命令按钮等。 对象属性=属性值 对象中属性可以在设计界面时通过属性窗中设置,也可以在运行时通过程序代码设置,方法如下例:给文本框“Txt123”的“Text”属性赋值为字符串“20”,代码如下 Txt123.text =”20”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知识要点 第一章信息及信息技术 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普遍性、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必修课P3有一些信息特征的生活事例,多阅读几遍) 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信息的价值表现在:一是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二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1???? ???????????????????????2???3 ???4 第二章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信息获取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1、定位信息需求(表现在:1、时间范围2、地域范围3、内容范围) ???2、选择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分类: ???文献型信息源:比如报纸、期刊、公文、报表、图书、辞典等 ???口头型(个人)信息源:比如同学、朋友、父母、老师等 ???电子型信息源:比如广播、电视、电话、因特网等 ???实物型(现场)信息源:比如运动会、动物园、各类公共场所及事件发生现场等 3、确定信息获取的方法

??????比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检索法等等 ???4、评价信息:是有效获取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它直接涉及到信息获取的效益。依据是先前确定的信息需求。 ???5、因特网信息的查找: ???网络分类:按地域来划分为广域网和局域网 ???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可分无线方式和有线方式,在有线中,有用电话线、光纤、有线电视电缆,用电话线接入包括普通方式、ISDN(一线通)和ADSL(不对称数字用户线),所谓普通方式接入是指用户计算机通过调制解调器(modem)经电话线接入。 ??(1)因特网的服务功能与应用 ???? ????文件传输:通过文件传输协议(FTP)实现不同计算机间不同操作系统间文件传输。 ???? ???? ???? ???? ??? ???? ????256,大于等于 ???? ???? ???? ??? ??? ???? ???? ???? ??? ????????窗口组成:标题栏、菜单栏、地址栏、页面显示区和状态栏等 ????????浏览器中的常用工具:????前进、后退、停止按钮 刷新:点击后作用是获得最新的WEB页 ????主页:返回到每次启动IE浏览器时所显示的页面,掌握其设置方法。 ????历史:显示最近访问过的站点列表,可重新选择,再次快速访问。 ????收藏夹:可以从收藏夹列表中选择一个站点,快速访问;或添加一个站点。掌握其应用。 ????????Internet选项对话框的设置 ????(5)搜索引擎的应用(即查找的网络工具)最早出现于1994年4月(Yahoo) ?????????按其工作方式分类: ????1、全文搜索引擎(也称为关键词查询)??如:Google??Baidu??北大天网P20 ????????一种是拥有自己的检索程序,俗称“蜘蛛程序”或“机器人”程序 ????????另一种是租用其他引擎的数据库,按自定的格式排列搜索结果,如LYCO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