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阮病毒的研究

阮病毒的研究

阮病毒的研究
阮病毒的研究

朊病毒的研究

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质,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朊是蛋白质的旧称,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质病毒,朊病毒(prion virus)严格来说不是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可自我复制并具感染性的因子。(严格来说,朊病毒由于没有DNA或RNA,并不能进行自我复制。它的复制方式是:朊病毒(SC型PrP型蛋白)接触到了生物体内正常的C型PrP蛋白,导致C型的变成了SC型。)朊病毒是一类能引起哺乳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传染性的病变因子,美国生物学家斯垣利·普鲁辛纳Prusiner认为它是一种蛋白质侵染颗粒。

朊病毒的发现,提示在传统的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之外,又增加了一种全新类型的病原因子,因其构造极为特殊,所以其生物学位置还未确定。

朊病毒与常规病毒一样,有可滤过性、传染性、致病性、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规病毒还小得多(约30~50nm);电镜下观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且不呈现免疫效应,不诱发干扰素产生,也不受干扰作用。朊病毒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可以导致人类和家畜患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最终不治而亡。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朊病毒病和艾滋病并立为世纪之交危害人体健康的顽疾。

动物传播史

早在三百年前,人类在绵羊和小山羊中首次发现了感染朊病毒病的患病动物。因患病动物的奇痒难熬,常在粗糙的树干和石头表面不停摩擦,以致身上的毛都被磨脱,而被称为“羊瘙痒症”。该病广泛传播于欧洲和澳洲,潜伏期为18到26个月,患病动物兴奋、丧失协调性、站立不稳、瘙痒、瘫痪直至死亡。后来又相继发现了传染性水貂脑软化病、马鹿和鹿的慢性消瘦病、猫的海绵状脑病等等。经病理性研究表明,这些病都侵犯动物中枢神经系统,随病程进展,在神经元树突和细胞本身,特别是在小脑区星形细胞和树枝状细胞内发生进行性空泡化,星形细胞胶质增生,灰质中出现海绵状病变。这些病均以潜伏期长、病程缓慢、进行性脑功能紊乱、无缓解康复、终至死亡为主要特征。

朊病毒的发现

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处理破坏患“羊瘙痒症”动物的DNA和RNA后,其组织仍具感染性,因而认为“羊瘙痒症”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质。由于这种推断不符合当时的一般认识,也缺乏有力的实验支持,因而没有得到认同,甚至被视为异端邪说。1947年发现水貂脑软化病,其症状与“羊搔痒症”相似。以后又陆续发现了马鹿和鹿的慢性消瘦病(萎缩病)、猫的海绵状脑病。最为震惊的当首推1996年春天“疯牛病”在英国以至于全世界引起的一场空前的恐慌,甚至引发了政治与经济的动荡,一时间人们“谈牛色变”。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利·普鲁辛纳Stanley B.P Prusiner,因为他于1982年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生物——朊病毒Prion。“朊病毒”最早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动物病毒学家Prusiner等提出的,在此之前,它曾经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非寻常病毒、慢病毒、传染性大脑样变等。多年来的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它是一组至今不能查到任何核酸,对各种理化作用具有很强抵抗力,传染性极强,分子量在2.7万~3万的蛋白质颗粒,它是能在人和动物中引起可传染性脑病的一个特殊的病因。

发现朊病毒的意义

对朊病毒的研究会丰富生物学有关领域的内容;对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毒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探索生命起源与生命现象的本质有重要意义。从实践上讲,其对人畜健康;为揭示与痴呆有关的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症、帕金森病)的生物学机制、诊断与防治提供了信息,并为今后的药物开发和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朊病毒已经超出了经典病毒学的生物学概念,研究表明,蛋白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突变或构型上的变化,由良性变为恶性,即变为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颗粒,这一观点向传统观点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由朊病毒引起的疾病不断被发现并相继被确认,不论在人群中还是在动物群中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因而对朊病毒的研究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还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它的理论意义在于开辟了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要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蛋白质化学、分子病毒学、神经病理学等多学科的紧密合作来回答朊病毒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发展准确可靠的诊断技术,全面监测、检测朊病毒病,特别是做到对疯牛病和医源性感染的早期预防。

朊病毒的形态

80年代Merz等人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了羊瘙痒病相关纤维是至今朊病毒唯一的可见形态。它是一种特殊的纤维结构,它的存在形式有两种,Ⅰ型纤维直径为11~14纳米,由两根直径为4~6纳米的原纤维相互螺旋盘绕而成,螺距为4 0纳米不等;Ⅱ型纤维由4根相同的原纤维组成,每两根之间的间隙为3~4纳米,Ⅱ型纤维的直径为27~34纳米,每100~200纳米即出现一个狭窄区,狭窄区的直径约9~11纳米。

朊病毒的性质与结构

斯坦利·普鲁辛纳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初步搞清了引起瘙痒病的病原体即朊病毒的一些特点。他发现朊病毒大小只有30一50纳米,电镜下见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经负染后才见到聚集而成的棒状体,其大小约为10~250 x 100~20 0纳米。通过研究还发现,朊病毒对多种因素的灭活作用表现出惊人的抗性。对物理因素,如紫外线照射、电离辐射、超声波以及80~100℃高温,均有相当的耐受能力。对化学试剂与生化试剂,如甲醛、羟胺、核酸酶类等表现出强抗性。能抵抗蛋白酶K的消化。在生物学特性上,朊病毒能造成慢病毒性感染而不表现出免疫原性(没有引起免疫系统察觉的原因是,它们的“安全形式”从个体出生的一刻起就存在于体内。“危险”朊毒体与之的差别只是它们的折叠结构有差别),巨噬细胞能降低甚至灭活朊病毒的感染性,但使用免疫学技术又不能检测出有特异性抗体存在,不诱发干扰素的产生,也不受干扰素作用。总体上说,凡能使蛋

白质消化、变性、修饰而失活的方法,均可能使朊病毒失活;凡能作用于核酸并使之失活的方法,均不能导致朊病毒失活。由此可见,朊病毒本质上是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普鲁辛纳将此种蛋白质单体称为朊病毒蛋白PrP。

致病机制

朊病毒通过不断聚合,形成自聚集纤维,然后在中枢神经细胞中堆积,最终破坏神经细胞。

根据脑部受破坏的区域不同,发病的症状也不同,如果感染小脑,则会引起运动机能的损害,导致共济失调;如果感染大脑皮层,则会引起记忆下降。变异性克雅氏病的致死率较高。

朊病毒病

除上文提到的几种由朊病毒引起的疾病均发生在动物身上外,人的朊病毒病已发现有4种:库鲁病Ku-rmm、克雅氏综合症CJD、格斯特曼综合症GSS及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FI。临床变化都局限于人和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研究表明,随着朊病毒的侵入、复制,在神经元树突和细胞本身,尤其是小脑星状细胞和树枝状细胞内发生进行性空泡化,星状细胞胶质增生,灰质中出现海绵状病变。朊病毒病属慢病毒性感染,皆以潜伏期长,病程缓慢,进行性脑功能紊乱,无缓解康复,终至死亡为特征。

传播途径

朊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食用动物肉骨粉饲料、牛骨粉汤;医源性感染,如使用脑垂体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和硬脑膜移植、角膜移植、输血等。朊病毒特点是耐受蛋白酶的消化和常规消毒作用,由于它不含核酸,用常规的PCR技术还无法检测出来。朊病毒存在变异和跨种族感染,具有大量的潜在感染来源,主要为牛、羊等反刍动物,未知的潜在宿主可能很广,传播的潜在危险性不明,很难预测和推断。朊病毒可感染多个器官,已知的主要为脑髓,但在潜伏期内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各种组织器官均有感染,且感染多途径,除消化道外,神经系统、血液均可感染,预防难度大,人畜一旦发病,6个月至1年全部死亡,100%的死亡率。

对于人类而言,朊病毒病的传染有两种方式。其一为遗传性的,即人家族性朊病毒传染;其二为医源性的,如角膜移植、脑电图电极的植入、不慎使用污染的外科器械以及注射取自人垂体的生长激素等。至于人和动物间是否有传染,尚无定论,这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证实。

朊毒体似乎在直接与受感染的组织接触时感染性很强。例如,人们可能会因为注射直接来源于人类脑下垂体的生长激素而感染格斯特曼综合症Creutzfeldt-J akob疾病或变异性克雅氏病nvCJD,或通过脑部外科手术的仪器传染(朊病毒可以幸存于通常为外科器械消毒的高压灭菌器)。通常也认为,食用受感染的动物可以通过积累缓慢地引起疾病,特别是可以引起朊病毒在世代间积累的同类相食或类似的行为。

朊病毒在环境中的传播

目前对于朊病毒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间(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直接传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朊病毒还可以在环境媒介中间接传播,即在动物活动的周边环境和土壤中存在大量传染性朊病毒。最近的研究表明,人和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以及污染的环境可能是间接接触传播的重要途径。朊病毒通过动物死亡或者从活体中流出脱落而进人环境,污染土壤和水源。研究发现朊病毒可以和土壤强有力地结合并保持相当高的传染性。当朊病毒与土壤结合后,其降解速度会明显减慢。此外,朊病毒在不同土壤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传染性和降解速率。实验发现,阮病毒在黏土和有机物表面的复制速度要慢于在沙子表面复制的速度。动力学和热力学实验发现,朊病毒与土壤的结合存在一个最适宜水溶液浓度,这表明朊病毒在自然环境的间接传染受到土壤颗粒结构和水分含量的影响。这为研究朊病毒的扩散和防治措施提供了线索。

预防

由于朊病毒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只能积极预防。其方法主要有:

①消灭已知的感染牲口,对病人进行适当的隔离

②禁止食用污染的食物,对神经外科的操作及器械进行消毒要严格规范化,对角膜及硬脑膜的移植要排除供者患病的可能

③对有家庭性疾病的家属更应注意防止其接触该病。

国家政策:

一是堵漏洞,严把海关进出口国门,严禁从疯牛病疫区进口动物源性饲料、生物制品和与牛相关制品;二是查内源,加强对本土羊瘙痒病的筛查,监测疯牛病,预防医源感染;三是强基础,加强对朊病毒发病机理、传染途径、灭活消毒手段的研究。如瘟疫爆发,国家应该封锁国境线、关闭机场与港口,捕杀与其有关联的动物(中间宿主)。

目前最有效地对抗朊病毒的方法应当是前期环境防治,即降低朊病毒的环境间接传染的可能性。科学家发现用枯草杆菌蛋白酶可效降解多种土壤以及土壤矿物中的PrPSc至检测限以下。蛋白酶有望达到工业化生产,并在自然环境中广泛使用,这为环境防治朊病毒提供了有力手段。当然,环境防治不能仅仅重视后期的消毒处理,前期的减轻尸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也非常重要,如对动物尸体进行焚烧处理,和对可能污染的土壤环境做前期酶处理,都可以有效降低朊病毒在环境中的间接传播和传染。

结语

朊病毒潜伏期长,传染性强,致死率高,朊病毒造成了大量动物的死亡,其对畜类的杀伤使得直接经济损失巨大,并且由于这类疾病可在人畜间传播,无免疫原性,难以治疗,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目前已经探索了一些治疗朊病毒疾病的方法,但是最有效地对抗朊病毒的方法应当是前期环境防治。鉴于土壤环境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传播朊病毒的主要媒介,因此对土壤环境的保护(涉及食品卫生、动物饲料卫生,动物尸体处理以及环境卫生的很多方面)显得非常重

要。在环境卫生领域,建议采用新技术进行早期检测,并使用酶处理的方式对污染土壤环境做预防性消毒处理。对抗朊病毒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鹏王景新徐海,朊病毒在环境中的传播,检测和防治研究,中国石油大学,

2015年8月。

[2] 朊病毒,百度百科,

https://www.doczj.com/doc/2212017009.html,/link?url=LDX0Tt6q6cHt3JWp9Te4oAQ0tuOanSmiXyt3GQ 32wlZ-ykl7IGdtDg4QJu_-nQCijsjQnHp-ppOEt02ZxHOboa, 2016年4月10日。

病毒学的几个概念:PFUMOITCID50

*** *** 病毒学的几个概念:PFU MOI TCID50 PFU:plaque forming unit ,空斑形成单位。感染性滴度的单位一般表示为PFU/ml 。由于测定pfu 往往重复性较差,因此近些年许多研究又开始采用TCID50 方法来计算病毒的感染单位。因此建议也可使用TCID50 法。 MOI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感染复数。传统的MOI 概念起源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研究。 其含义是感染时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比值,也就是平均每个细菌感染噬菌体的数量。噬菌体的数量单位为pfu 。一般认为MOI 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其实其隐含的单位是pfu number/cell 。后来MOI 被普遍用于病毒感染细胞的研究中,含义是感染时病毒与细胞数量 的比值。 然而,由于病毒的数量单位有不同的表示方式,从而使MOI 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能产生细 胞裂解效应的病毒例如单纯疱疹病毒等习惯上仍用pfu 表示病毒数量,因此其MOI 的含义与传统的概念相同。 传统意义上的MOI 的测定,其原理是基于病毒感染细胞是一种随机事件,遵循Poisson 分布规律,可计算出感染一定比例的培养细胞所需的感染复数(MOI )。其公式为: P = 1- P(0) ,P(0) = e-m 或m = -InP (0)。 其中: P 为被感染细胞的百分率 P(0) 为未被感染细胞的百分率 m 为MOI 值 例如,如果要感染培养皿中99% 的培养细胞,则: P(0) = 1% = 0.01 m = -In(0.01)= 4.6 pfu/cell 。 TCID50 Protocol : 1:制备96 孔板单层细胞 2:将病毒做系列稀释,横向接种单层细胞板,每稀释度重复 3 孔 3:每日观察细胞病变,记录高于50 和低于50%病变孔的病毒稀释度, 4:计算比距,获得TCID50 计算比距: (高于50%的病变率-50%)/(高于50%病变率-小于50%病变率)=比距; 比距与接近50% 病变率的病毒的稀释度的指数相加,就获得了指数。 比如:比色计算或者显微镜观察病毒的TCID50 在10 的负7 和8 次方之间,那么,指数-8 与比距相加,获得的新的指数,就是TCID50 的指数,TCID50=10 的-7.几次方 TCID50 与PFU 换算: PFUs=0.7 ×TCID50 的滴度

互联网时代前的病毒史

互联网时代前的病毒史 三十年以前,还没有人把“计算机”和“病毒”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今天,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我们想尽力避免的那一部分。让我们回溯过去,去看看这些给我们带来大麻烦的小程序。 大计算机和小恶作剧 早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以前,“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就在一篇名为《复杂自动装置理论及组识的进行》的论文里提出了可自我复制程序的概念,可以说,创造病毒的条件之一这时在理论上已经具备了。 但是实际情况有些滞后,一直到1974年以前,计算机大都是些巨大、昂贵而笨重的设备,只有大公司、大学、研究机构能买得起。这些计算机的速度慢得可怕,指令复杂得惊人,只有少数人能够掌握。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有人开发了可以自我复制的程序。那是在美国贝尔实验室,三个年轻人维克多?A?维索特斯克、马尔科姆?道格拉斯?迈克尔罗伊和罗伯特?H?莫里斯在设计和开发UNIX操作系统之余,开发了一个叫做“达尔文”的

游戏,在一台IBM7090计算机上运行。他们这个游戏应用了冯?诺依曼提到的“程序自我复制理论”,获得竞争优势的“个体”可以发展壮大(后来这个程序也被称为“磁芯大战”。和现在的游戏比起来,它的玩法复杂得出奇,每个玩家都要自己撰写程序来和别人争夺地盘,并且争取找到对方的弱点从而消灭对方的程序。他们使用的编程语言“Red―code”同样是老古董。 这个游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为人知。直到1983年,亚历克山大?杜特尼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计算机娱乐》的文章,才把这种游戏介绍给大众。由于这种游戏只在指定程序下运行,所以它虽然具备自我复制能力,但还不能称为病毒。实际上在杜特尼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计算机病毒”这个名词还没有发明出来呢。 1983年,弗雷德?科恩正在南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写出了具有可自我复制及感染能力的程序,这个程序能够在一个小时内传遍整个电脑系统。11月10日,他在一个电脑安全研讨会上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并且指出:“这一类型的程序在网络中可像在电脑间一样传播,将给许多系统带来威胁。“科恩的导师艾德勒曼将这一类型的程序命名为计算机病毒,这是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 这下人们终于知道该怎么称呼这个恶作剧了。1982年初,黎巴嫩山高中九年级学生理查德?斯克伦塔在苹果Ⅱ型计

防病毒网关部署方案

防病毒网关部署方案 目前网络拓扑图: 一、防病毒网关的部署位置 建议将防病毒网关部署在入侵防御和汇聚交换机之间,有以下2点原因: 1、防火墙可以阻断非法用户访问网络资源,入侵防御可以在线攻击防御,将防病毒网关部署在IPS之后可以大大减轻防病毒网关的负载,提高了防病毒网关的工作效率。 2、防病毒网关部署在路由器或者防火墙后面都需要连接四根线,而防病毒网关只有两根进线,由于入侵防御的部署模式是两个两出,所以选择部署在入侵防御之后。 防毒墙部署后的拓扑图:

二、防病毒网关查杀内容的选取 为了充分发挥防病毒网关的性能,减少不必要的性能损耗,建议防病毒网关与防火墙协同工作,目前防火墙主要开放服务器的80端口,所以防病毒网关只需主要针对Http协议的报文进行扫描查杀等工作,其他Ftp、Smtp、Pop3等协议报文的查杀,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再做相应的配置。 三、防病毒网关的查杀方式 防病毒网关发现病毒后有四种处理方式:包括删除文件、隔离文件、清除病毒和记录日志。如果在第一次策略处理失败的情况下,可以设置第二次策略正确的处理病毒。经讨论,我们建议先采取清除病毒的方式,清除病毒失败后采取隔离文件的方式。 四、蠕虫的防护 防病毒网关需开启蠕虫过滤功能,系统默认就会自动添加一些流行蠕虫的查杀规则,其他蠕虫的防护规则可以根据各应用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来设置阀值,其中阀值的设定需防病毒网关与各业务系统之 间不断的磨合,才可以达到最佳防护效果。

防止系统漏洞类的蠕虫病毒,最好的办法是更新好操作系统补丁,因此蠕虫的防护需与服务器操作系统补丁更新配合实施。 五、网卡模式选取 防病毒网关接线图: 综合分析目前网络拓扑现状,我们建议选用网络分组模式,将ETH1接口和ETH2接口划分到Bridage0通道中,用于扫描访问电信线路1和移动线路的数据包,将管理口划分到Bridage1通道中,用于扫描访问电信线路2和广电线路的数据包。需给Bridage0通道分配一个核心交换机1与汇聚交换机1互联网段的地址,用户防病毒网关的升级与日常管理维护。 六、病毒库的升级方式 病毒库的升级模式分为三种:自动升级、手动升级和离线升级,考虑到网络上的病毒每天每时都有新的、变种的病毒,我们建议选用自动升级的方法,因为手动升级和离线升级无法做到病毒库升级的及时性,可能会造成漏杀的状况对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出于安全考虑,在防火墙配置访问控制策略,阻断所有的服务器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病毒的诊断 随着对病毒感染从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进展,病毒的诊断技术已由传统方法扩展至新的快速诊断技术。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有利于对病毒感染者的治疗;例如对有些病毒(如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已有较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控制病毒感染十分重要。此外,从群体感染角度分析,确诊病毒感染的病原在监测病毒的流行病学(如新型流感病毒、肺出血型汉坦病毒的发现等)方面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用于分离病毒或检测病毒及其核酸的标本应采集病人急性期标本。根据不同病毒感染采取不同部位的标本(如鼻咽分泌物、脑脊液、粪便或血液)。由于病毒在室温中很易被灭活,应在采集和运送标本中注意冷藏。如欲检测抗体,早期单份血清可用于检测IgM抗体,而欲检测早期与恢复期的抗体效价的变化,则需采集早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血清抗体检测标本应保存于-20℃。 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细胞培养。在注明欲检测的病毒后,病毒分离培养的实验室将选择适当的原代培养细胞(敏感性高)及传代细胞系(便于在实验室保存)作病毒分离培养。接种标本后,细胞可出现病变或也可并不出现病变而需用血细胞吸附等方法检测是否有病毒增殖,并进一步还需用特殊的抗体鉴定病毒的种类,例如用特异荧光抗体染色或抗体中和试验等。当无病毒增殖时,可能标本中病毒含量较低,未被检出,则需要盲目传代3次后方可明确标本中是否存在病毒。这一分离与鉴定病毒的全过程有时可长达2~3个月,而且仅在有设备、实验条件及合格工作人员的实验室方可进行。虽然这种方法所需时间长、步骤多,但在确定病原上是“黄金标准”,即其准确性高而无误。如我国台湾省确定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多数患儿发生脑膜炎并致死的研究报道,就是由分离培养及鉴定病毒所确诊。如欲提高病毒感染细胞培养的敏感性,可将病毒接种于内有盖玻片的细胞培养瓶,经低温离心后,以增加病毒与细胞接触的机率。再将盖玻片进行培养,并用单克隆抗体染色,藉以通过检测病毒的早期抗原进行诊断。 在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中,最敏感而特异的方法是鸡胚接种,并用血凝和血

计算机发展史1

一、中国计算机病毒发展史 计算机病毒,是一段附着在其他程序上的,可以实现自我繁殖的程序代码。自从1985年在美国被当众证明其存在性之后,计算机病毒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路高手出于种种目的,纷纷编写了各式各样的计算机病毒,在Win-Intel平台上掀起了一股股计算机病毒狂潮。在这股狂潮中,作为一个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中的国家,中国首当其冲,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崭露头角 大约是在1988年,随着软件交流,石头和小球病毒跟随软盘悄悄地通过香港和美国进入了中国内地,并在人们的懵懂之间在大型企业和研究所间广为传播。直到病毒发作,人们才猛然惊醒!目前一般认为,小球病毒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计算机病毒。由于当时普遍使用软盘来启动系统,因此这两个系统病毒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成了当时国内最流行的计算机系统病毒。跟随系统病毒之后,各路文件病毒也迅速登陆,巴基斯坦、维也纳和雨点等病毒令国人大为震惊之余,对其精湛的编程技艺,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风声鹤唳 1989到1991年是计算机病毒在中国迅速壮大的阶段,各色病毒揭竿而起,在中国大遍地开花。那时由于家庭电脑尚未普及,因此各家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等计算机密集的地区成了计算机病毒的重灾区,而且往往是多种不同病毒反复交叉感染。米开朗琪罗和黑色星期五这两个文件病毒首开破坏软件系统之先河,在神州大地上大肆破坏。以至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声势之大,一时无两,决不逊色于名震世界的CIH病毒,甚至出现了“带口罩防计算机病毒传染”的笑话。更严重的是,国内的程序开发高手在经过短暂的迷惑之后,通过剖析病毒体,迅速掌握了病毒的编写技术,广州一号、中国炸弹、“六·四”和毛毛虫等各种国产病毒纷纷登场亮相。这个时期出版的各种剖析计算机病毒的书刊,不能说不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好奇的大学生们,则成为了国产病毒的最先试制者。例如广州一号,就是广州大学一位在校学生研究病毒的副产品。不过,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国人逐渐了解和掌握了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已不再神秘;SCAN和TBAV等反病毒软件纷纷从国外引入,雷军等人也开始尝试自己编写一些国产反病毒软件。而华星等硬件防病毒卡更是风行一时,其硬件防病毒技术当时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巅峰之作 在人们逐渐掌握反计算机病毒的之后,计算机病毒开始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掩饰自己。长达4K 的世纪病毒,通过全面地接管系统功能调用,做到了在带毒环境下,除了反汇编内存之外,其他软件都丝毫不能觉察病毒的存在,可以说是一个编写得最认真的病毒。到了1992年,旧的计算机病毒技术已经完全被掌握,一些防病毒卡甚至宣称可以防范所有的已知和未知的病毒,人们似乎已经看到了计算机病毒的末日了。此时,一个叫做DIR II的病毒横空出世。这个病毒编写得是如此之巧妙,短短的512个字节的程序代码,就钻入了DOS操作系统的核心,实现了加密、解密和传染的功能,而且巧妙地躲过了各种防病毒软件和防毒卡的防线,达到增一分则太多,减一分则太少的境界。其高超的编程技术令人叹为观止,至今仍为计算机病毒的典范之作。DIR II病毒迅速摧毁了各种防病毒卡,为防病毒软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人们开始认识到,反计算机病毒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而防病毒软件因为其良好的兼容性,低廉的价格和方便的升级能力而逐渐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

病毒分子生物学鉴定常用技术

实验二十三病毒核酸检测常用技术 (Techniques of Detecting Nucleic Acid of Viruses in Common Use )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检测技术在微生物学实验室诊断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由于部分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已成功地被克隆并进行了核苷酸序列测定,因此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特点,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样品中有无相应病原微生物的核酸,从而可以特异、灵敏地判定标本中是否含有相应的病原微生物。在微生物学的研究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最常使用的微生物核酸检测技术有PCR、RT-PCR、核酸杂交等技术,现对病毒核酸(DNA、RNA)的分离、PCR、RT-PCR、核酸杂交等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应用及影响因素等进行概述。 实验 1 PCR 检测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核酸 【目的要求】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和熟悉病毒核酸(DNA)的分离与PCR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影响因素和应用。 【基本原理】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ILT)是由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的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 ILTV)引起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 常表现呼吸困难、产蛋鸡产蛋下降和死亡, 是危害养鸡业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但在临诊上极易与其它一些呼吸道疾病相混淆, 如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支原体感染等。常规检测IL TV 的方法有病原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这些方法虽经典,但费时且敏感性差, 不能检测亚临床感染, 而传染性喉气管炎潜伏感染是疾病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目前比较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手段,已被广泛应用在病毒核酸检测方面。本实验以PCR方法检测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核酸为例,对PCR方法进行介绍。 PCR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典型的PCR由(1)高温变性模板;(2)引物与模板退火;(3)引物沿模板延伸三步反应组成一个循环,通过多次循环反应,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其主要步骤是:将待扩增的模板DNA置高温下(通常为93~94℃)使其变性解成单链;人工合成的两个寡核苷酸引物在其合适的复性温度下分别与目的基因两侧的两条单链互补结合,两个引物在模板上结合的位置决定了扩增片段的长短;耐热的DNA聚合酶(Taq酶)在72℃将单核苷酸从引物的3’端开始掺入,以目的基因为模板从5’→3’方向延伸,合成DNA的新互补链。如此反复进行,每一次循环所产生的DNA 均能成为下一次循环的模板,每一次循环都使两条人工合成的引物间的DNA特异区拷贝数扩增一倍,PCR产物得以2n的批数形式迅速扩增,经过25~30个循环后,理论上可使基因扩增109倍以上,实际上一般可达106~107倍(图23-1)。

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史与特征 计算机科学基础论文 大计基论文

病毒的发展史与特性 计算机病毒被公认为 数据安全的头号大敌,据 调查显示全球每天就有 1万个新病毒出现1,从 1987年电脑病毒受到世 界范围内的普遍重视,我 国也于1989年首次发现电脑病毒。目前,新型病毒正向更具破坏性、更加隐秘、感染率更高、传播速度更快等方向发展。因此,必须深入了解电脑病毒的发展史与基本常识,加强对电脑病毒的防范。 病毒的设想: 第一份关于计算机病毒理论的学术工作(虽然"病毒"一词在当时并未使用)于1949年由约翰·冯·诺伊曼完成。当时是以"Theory and Organization of Complicated Automata"为题的一场在伊利诺伊大学的演讲,稍后改以"Theory of self-reproducing automata"为题出版。冯·诺伊曼在他的论文中描述一个计算机程序如何复制其自身。 1972年,Veith Risak根据冯·诺伊曼在自我复制上的工作为基础发表"Self-reproducing automata with minimal information exchange" 1一公司调查显示全球每天就有1万个新病毒出现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5-03-15.,新华网

一文。该文描述一个以西门子4004/35计算机系统为目标,用汇编语言编写,具有完整功能的计算机病毒。 1980年,Jürgen Kraus于多特蒙德大学撰写他的学位论文"Self-reproduction of programs"。在他的论文中,他假设计算机程序可以表现出如同病毒般的行为。 “病毒”一词最早用来表达此意是在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1984年的论文《电脑病毒实验》。而病毒一词广为人知是得力于科幻小说。一部是1970年代中期大卫·杰洛德(David Gerrold)的《When H.A.R.L.I.E. was One》,描述了一个叫“病毒”的程序和与之对战的叫“抗体”的程序;另一部是约翰·布鲁勒尔(John Brunner)1975年的小说《震荡波骑士》,描述了一个叫做“磁带蠕虫”、在网络上删除数据的程序。2 病毒雏形的诞生: 1960年代初,贝尔实验室中等一群年轻的研究员制作出了称为Core War的小游戏供闲暇时消遣,将两个人所写的程序放入同一台电脑之后,这两个程序会互相攻击直到有一方失效为止。这个以最终生存为目标的游戏程序运用了内存重写技术和受困时自我复制以脱离险境等防御其它程序攻击的手法,已经具有了一些计算机病毒的面貌,也被普遍认为是病毒程序的最初原型。 2黑色的病毒产业,新华网

有效防病毒的方法 杀毒软件使用技巧

有效防病毒的方法杀毒软件使用技巧 1、安装可靠的杀毒软件,最好是正版。 2.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及防火墙。 3.外来软件先杀毒。 4.查、杀、监控相结合。 大多数人认为,杀毒软件只要能杀毒就行,不讲究什么技巧。其实不然,掌握了杀毒软件的使用技巧,实际就是掌握了一种正确的或是更有效的杀毒方法。这里以《金山毒霸》为例,向大家介绍几种使用技巧。 1、多种查杀方式 杀毒软件比较全面地提供了“发现病毒时的处理方式、遇到无法清除病毒时的处理方式、查毒结束时的处理方式”等等,对于使用病毒防火墙和定时查毒等方法,可以采用不同的组合,实现最佳的查毒效果。 一般情况下,发现病毒时,应询问后再处理;无法清除病毒

时,不再做处理;查毒结束时,返回控制中心。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你下班了或是有事出去,希望利用这段时间来检测病毒,那就可以采用查毒结束时,关闭计算机的方式。 2、定时查毒好处多 如今20GB的硬盘,杀毒再快,时间也是较长的。于是定时查毒就派上用场了,你可以固定一个你休息的时候查毒,不用经历长时间的等待,到时候就帮你解决了。定时查毒还有另一个功效,帮你记住一些难以忘却的日子,比如4月26日CIH发作日等。 此外,软件的升级周期是一周一次,所以建议定时查毒的周期也是每周一次,一升级就查一遍,保证安全。 3、杀毒任务管理

你还可以建立不同情况下的杀毒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可以设定查杀不同的磁盘路径、不同的定时查毒、不同的查杀毒方式。每次启动后,只需选择不同的任务来完成。比如,下班后或是出去的时候采用一种查杀任务,在休息的时候又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学会了任务管理,能节省不少的重复劳动。 4、杀毒盘的使用与更新 杀毒软件提供了一张DOS杀毒盘,但它不是引导盘,不能启动电脑。用户需要自制一张DOS启动盘,最好通过“创建应急启动盘”方式完成。这样的应急启动盘与DOS杀毒盘可以联动。 由于每周都会升级,那么如何升级DOS杀毒盘呢?很简单,只要在每次升级毒霸后,再通过“创建应急(DOS)杀毒盘”方式就可以更新DOS杀毒盘。 2、提高宽带速度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摘要: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近年来又有感染上升的趋势。一种准确、灵敏、快速的实验室检测诊断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现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方法(FAT)、快速荧光抑制灶技术(RFFIT)、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定量 RT-PCR,基因芯片技术和恒温扩增技术等狂犬病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做一综述。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病毒检测方法 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RV可感染多种温血动物引起死亡,表现为高度嗜神经性。脑组织感染RV后遭到破坏,使得狂犬病感染的病死率几乎 100%。 据WHO数据显示狂犬病在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狂犬病病例。尽管狂犬病可以通过疫苗免疫进行预防,全世界每年仍有超过 5.5 万人死于该病,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1]。中国狂犬病疫情较严重,居世界第2位[2~3],近年来,狂犬病疫情呈现回升的趋势[4]。检测狂犬病抗原抗体、分析狂犬病的流行特点,并建立高效、快速、可靠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此病的流行。下面主要针对RV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结构及主要的检测技术进行概述。 1、狂犬病病毒形态特征 R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血清/基因 1 型,单股负链RNA病毒。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直径为70~80nm,长160~240nm,一端钝圆,另一端平凹,整体呈子弹状[5]。病毒有双层脂质外膜,其外面镶嵌有1072-1900个8-10nm长的纤突(spike),为糖蛋白,每个糖蛋白呈同源三聚体形式,电镜还显示了糖蛋白具有“头”和“茎”结构。病毒双层脂质包膜的内侧主要是膜蛋白

植物病毒分子检测方法概述

植物病毒分子检测方法概述 邵碧英 (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福州 350001) 植物病毒粒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外壳构成,蛋白外壳由许多外壳蛋白(CP)组成。 CP和核酸因病毒的不同而异,是检测、鉴定植物病毒的主要依据。广义的植物病毒分子检测方法包括蛋白质检测(或血清学试验)和核酸检测方法,本文分别介绍。 1 以病毒外壳蛋白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植物病毒的CP具有抗原性,很多病毒可以被提纯并制备成高效价的抗血清,根据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可检测植物病毒的存在。血清学方法有很多,应用较广泛的是酶联免疫吸附反应,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也发展了一些新的检测方法。 111 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 ISA) EL ISA是一种采用固相(主要为聚苯乙烯酶联板)吸附,将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反应有机结合的方法。酶标抗体(或抗抗体)与相应抗原反应时形成酶标记的免疫复合物,酶遇到相应的底物时产生颜色反应,颜色深浅与抗原量正相关。该方法已被用于各种植物病毒检测。 后来发展的用酶标A蛋白取代酶标抗抗体的EL ISA被称为A蛋白酶联吸附法(SPA-EL ISA)。几种植物病毒的SPA-EL ISA诊断试剂盒已被研制成功[1]。 EL ISA方法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于大量样品的检测。 112 斑点免疫吸附法 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以硝酸纤维素膜(NCM)为固相载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斑点免疫吸附法,检测原理类似于EL ISA,但酶与底物反应产生不溶性产物,在NCM 上形成有色斑点,斑点颜色深浅与抗原的量成正比。也已用于各种病毒检测。 斑点法简便,反应时间短,反应结果可长期保存,不需任何特殊设备,也适合于大量样品的测定。 113 直接组织斑免疫测定法(IDD TB)与EL ISA相比,斑点法更为简便,但仍然需要提取病毒的粗提液或提纯制剂,试验过程较繁琐。改进后的直接组织斑免疫测定是直接把植物组织切块固定于膜上,然后利用抗原抗体特异反应来检测植物病毒。 鞠振林等[2]以IDD TB检测病组织中的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等多种病毒获得较好结果。徐明全等[3]采用IDD TB法从兰花叶片中检测到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把石斛兰叶片从叶尖至叶尾每0.5cm切割1次并压印在膜上,检测结果可直接显示出感染病毒的具体部位。 组织印迹法明显比EL ISA和DIBA的试验程序简单、快速。但病毒在植物的不同部位分布不均匀,同一样品要重复多次,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114 电印迹免疫分析(EBLA) 电印迹免疫分析方法首先用SDS2PA GE 分离病毒CP,把蛋白带转移到膜上,再进行抗原杭体反应,根据CP分子量和吸附特异性抗血清的特殊带来判断该病毒的存在与否。 EBLA和EL ISA、DIBA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通过电泳将植物病毒的CP和植物组织中的其它蛋白分离开来,排除了杂蛋白的干扰,可检测低浓度的植物病毒。此方法 — 7 7 3 —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12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学习要点 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检材的采集与送检 病毒分离标本的采集原则是:①早期取材;②注意无菌操作;③正确处理含菌标本;④低温保存与尽快送检。 2.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1)动物接种 (2)鸡胚接种 (3)组织培养: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传代细胞系 (4)病毒增殖的指标:①细胞的变化;②红细胞吸附;③干扰现象;④培养基pH改变。 3.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1)中和试验; (2)补体结合试验; (3)血凝抑制试验 4.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1)形态学检查法:光学显微镜检查法;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 (2)免疫学检查法:检查病毒抗原;检查病毒特异性IgM (3)检测病毒核酸: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 二、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1.病毒感染的预防 (1)人工自动免疫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①灭活疫苗;②减毒 活疫苗;③基因工程疫苗;还有亚单位疫苗、多肽疫苗、核酸疫苗等。 (2)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常用的制剂有:动物免疫血清、人血清丙 种球蛋白、转移因子等。 2.抗病毒治疗 (1)抑制病毒穿入与脱壳金刚烷胺

(2)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核苷类化合物(疱疹净、阿昔洛韦、阿糖腺苷、病毒唑、 叠氮脱氧胸苷、拉米呋啶等);病毒蛋白酶的抑制物(沙喹纳伟、英迪纳伟等);IFN及其诱生剂等。 (3)免疫制剂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治疗性疫苗等。 (4)抗病毒中草药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二倍体细胞 2.细胞病变效应 3.红细胞吸附试验 4.血凝抑制试验 5.减毒活疫苗 6.灭活疫苗 二、选择题 A1型题 1.从患者体内分离病毒,采集标本时的错误 ..做法是: A.在发病早期采集 B.选取正确部位取材 C.标本冷藏 D.标本尽快送实验室 E.疾病恢复期取材 2.细胞病变效应不.包括: A.细胞圆缩、脱落 B.细胞融合 C.形成包涵体 D.干扰现象 E.细胞裂解 3.病毒凝集红细胞(血凝试验)的机制是: A.红细胞表面抗原和血凝素抗体结合 B.红细胞表面受体与病毒表面血凝素结合 C.红细胞表面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 D.病毒与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 E.红细胞上的血凝素与病毒结合 4.预防病毒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 A.抗毒素 B.抗病毒化学疗剂 C.中草药 D.疫苗 E.抗菌药物 5.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人工被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抗原 B.人工被动免疫不能用于治疗

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申报资料要求的指导原则

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申报资料要求的指导原则 一、概述 病毒感染是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目前已有很多抗病毒药物上市应用,但仍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制药企业不断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 物的注册申请也逐渐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根据试验数据撰写的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报告是审评抗病毒药物的临床试验申请和上市申请的重要资料。本指导原则旨在 帮助研发抗病毒药物或生物制品(例如:治疗性蛋白和单克隆抗体)的申请人初步了解哪些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数据对于抗病毒药物或生物制品申报临床试验或申请上市是最关键的。 本指导原则主要关注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报告,同时对需要收集和提交的耐药性研究数据提出了建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 ●明确作用机制 ●确定所研究药物特定的抗病毒活性 ●评价所研究药物与其他可能合用的抗病毒药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提供病毒对所研究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研究数据 ●提供所研究药物与已上市的其他相同作用靶点抗病毒药物的交叉耐药性的研究数据 二、背景

近年来,国内外在抗HIV-1药物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也取得了很多进展。因此,本指导原则以抗HIV-1药物为范例,介绍 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尽管不同病毒的检测方法和模型系统有较大的差异,但本指导原则的许多抗HIV药物研发的原则 适用于治疗其他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单纯疱 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鼻病毒、巨细胞病毒及人乳头瘤 病毒等国内常见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病毒学领域研究发展 日新月异,所以,当积累了新的资料或出现相关需求时,我们将对 本指导原则进行修订。 三、非临床病毒学研究 非临床病毒学研究有助于在进行人体试验前评价药物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建议申请人进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在模型系统中的 特定抗病毒活性的研究,并提供对药物产生耐药的病毒学数据。此外,临床上常将一种药物与其他已上市的治疗相同适应症的药物联 合使用,因此,最好通过体外试验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用 药的抗病毒活性,以便发现所研究药物与其他抗病毒药物之间可能 存在的相互作用(如拮抗、协同、增强、叠加等),尤其应关注负面的 相互作用。 由于已上市的抗病毒药物很多,交叉耐药(病毒对一种药物耐 药后,对同类的其他药物也产生了耐药性)可能会成为临床应用中 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在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过程中,下列信息显

防病毒安全管理办法.doc

煤业化工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防病毒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信息系统病毒的预防和治理,保护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业务系统安全运行,规范公司统一的病毒防范安全管理,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计算机病毒,是指在计算机程序中编制或者插入的能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第二章建立病毒预警机制 第三条安全管理员负责防病毒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安全管理员应及时了解防杀计算机病毒厂商公布的计算机病毒情报,关注新产生的、传播面广的计算机病毒,并知道它们的发作特征和存在形态,及时发现计算机系统出现的异常是否与新的计算机病毒有关。 第五条对有严重破坏力的计算机病毒的爆发日期或爆发条件,应及时通知所有相关人员进行相应防范。 第六条公司的任何部门和个人在使用计算机时,应当接受信息技术部对计算机病毒防治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第三章防病毒软件的安装使用 第七条防病毒软件的部署: 应在全网范围内建立多层次的防病毒体系,要使用国家规定的、服务技术支持优秀、具有计算机使用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的网络防病毒产品。 信息技术部对防病毒软件的部署应该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管理。 (一)在Internet出口处部署网关型设备,重点要对进入网络的SMTP邮件进行实时病毒过滤。 (二)在所有的Windows服务器与客户端中部署病毒实时监控软件。

(三)服务器和客户端的防病毒系统必须能够统一管理,可以统一升级、杀毒、监控。 (四)防病毒软件的安装: 1、对新购进的计算机及设备,在安装完操作系统后,要在第一时间内安装防病毒软件。 2、没有安装防病毒软件的Windows系统不得接入到公司网络中。 3、防病毒软件的类型遵循统一规划,安装McAfee和360防病毒软件,不得私自安装其他类型的杀毒软件。 (五)防病毒软件的升级:病毒特征库根据防病毒软件厂商的发布情况进行升级。对业务网病毒特征库采用下载病毒库手动升级,对办公网病毒特征库采用连接互联网自动升级方式。 (七)防病毒软件的维护: 1、安全管理员负责病毒软件的总体维护,定期检查防病毒服务器的运转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系统管理员有责任维护各应用服务器及终端防病毒系统的正常运转,也需要定期对防病毒软件的升级情况进行监控。如果遇到问题或者病毒报警,与安全管理员共同解决。 3、信息技术部每季度进行巡检,检查网络中所有计算机(包括服务器和客户机)是否都安装了公司规定的McAfee和360防病毒软件,防病毒软件和病毒库是否已更新,是否已对操作系统漏洞安装了补丁,并将巡检结果记录到《防病毒巡检表》中。巡检表需交信息技术部负责人签字确认,并归档保管。 第四章防范病毒措施 第八条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应该及时安装最新的稳定版安全补丁,防止被病毒利用相关的漏洞。 第九条关键服务器要尽量做到专机专用,不应该开启任何网络共享;对共享的网络文件服务器,应特别加以维护,控制读写权限,尽量不在服务器上远程运行软件程序,防止病毒感染和传播。 第十条充分发挥入侵检测系统的网络病毒监控作用,对于相关警报要及时发现、跟踪、消除;

病毒鉴定的方法有哪些

病毒鉴定的方法有哪些? 从培养的细胞中分离病毒,然后采用免疫荧光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已被成功地用于病毒的鉴定。目前最常用的病毒定量检测方法有以下三大类:用于病毒感染力检测的技术,如病毒空斑形成试验,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测定和免疫荧光等;病毒核酸和病毒蛋白检测技术,如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qPCR),免疫印迹,免疫沉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血凝试验等;还有就是那些直接对病毒颗粒进行计数的方法,如流式细胞分析或透射电镜技术。 病毒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病毒鉴定方法 1.培养细胞的显微学观察 材料和仪器 细胞生长培养基:含10% FBS(胎牛血清), 4-6 mM Glutamine(谷氨酰胺)的高葡萄糖DMEM,若有需要可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两性霉素等 维持培养基:上述新鲜的细胞培养基,但血清FBS浓度减少至为2% 宿主细胞:铺满单层细胞的8孔培养腔室玻片(chamber slides) PBS磷酸缓冲液 Bouin's固定液 吉姆萨(Giemsa)缓冲液 吉姆萨(Giemsa)染色液 丙酮,丙酮:二甲苯(2:1),丙酮:二甲苯(1:2),二甲苯 中性树胶 移液枪头(10 到100 微升) 移液管 生物安全柜(超净台) 二氧化碳培养箱 倒置显微镜

实验方案 接种宿主细胞至Chamber Slides:选择合适的细胞接种密度(比如8-孔Chamber Slides,接种30,000细胞/孔),培养基为细胞生长培养基(10%FBS-DMEM)。轻轻地前后左右摇晃chamber slides使细胞分布均匀。将细胞置培养箱培养过夜,第二天,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确认细胞是否分布均匀并达到80%以上的融合度。 制备不同稀释度的病毒液:标记6支无菌离心管,第1管加入990 μl细胞生长培养基,剩下5管加入900μl细胞生长培养基。按以下方法进行梯度稀释:在第1管中加入10 μl 病毒原液(稀释度1:100)充分混匀,然后从第1管吸100 μl至第2管中混匀,依次类推,进行10倍梯度稀释。管1至管6的稀释度分别为10-3 到10-7。 感染细胞:吸去培养孔中的培养液,每孔加入0.5 mL维持培养液(2%FBS-DMEM),再加入100 μl不同稀释度(10-2 至10-7稀释)的病毒液至其中一孔,留一孔不加作为空白对照。将细胞置二氧化碳培养箱37oC 或34oC 培养1-4周,追踪观察致细胞病变效应(CPE)发生情况。 吉姆萨染色:一旦观察到细胞病变效应,轻轻地用PBS将细胞洗3次,每次5min,然后加入Bouin's固定液固定10 min。用吉姆萨缓冲液洗3次,然和加入Giemsa染液染色1 h,再用吉姆萨缓冲液清洗后依次用丙酮处理15s,2:1的丙酮-二甲苯处理30s,1:2的丙酮-二甲苯处理30s,最后用二甲苯处理10 min紧接着用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下观察CPE,包涵体,细胞融合及病毒空泡形成情况。病毒感染细胞后形成的CPE图片范例可以在很多图谱,网站和博客上找到,例如ASM Microbe Library 2.免疫荧光(IF)检测方法 材料和仪器 细胞生长培养基:含10%FBS(胎牛血清), 4-6mM Glutamine(谷氨酰胺)的高葡萄糖DMEM,若有需要可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两性霉素等 宿主细胞:铺满单层细胞的8孔培养腔室玻片(chamber slides) PBS磷酸缓冲液 一抗 FITC标记的二抗 细胞核染料DAPI 5-4 %多聚甲醛(PFA,pH7.4),或者甲醇 移液枪头(10 到100 微升) 离心管 生物安全柜(超净台) 二氧化碳培养箱 荧光显微镜 实验方案 接种宿主细胞至Chamber Slides:选择合适的细胞接种密度(比如8-孔Chamber Slides,接种30,000细胞/孔),培养基为细胞生长培养基(10%FBS-DMEM)。轻轻地前后左右摇晃chamber slides使细胞分布均匀。将细胞置培养箱培养过夜,第二天,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确认细胞是否分布均匀并达到80%以上的融合度。 病毒感染:每孔细胞加0.1 mL病毒储存液,留一孔不加作为阴性对照。将细胞放回CO2 培养箱,37°C 或34°C 培养48h。

水中常见的四大病毒介绍

水中常见的四大病毒介绍 本文导读:水是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资源的安全跟我们健康是息息相关,为了我们的健康,一起来了解一下水中常见的四大病毒。 一些肠道病毒在水中能存活较长时间,例如在自来水中可活2-168天,在海水中可存活2-130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水中病毒常与污水处理厂的的出水和自然水体中的悬浮物有关。在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和海底污泥中可检测到人类肠道病毒。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水中常见的四大病毒。 一、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Enterovirus)属小RNA病毒科(Picomaviridae),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ms) A、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 B和埃可病毒(Enteric Cytopathogenic Human Orphan virus,简称ECHO virus)。肠道病毒是在水体环境中最常见、也是水病毒学研究最多的一类病毒。在研究水的病毒学安全性中,常以肠道病毒作为代表,因为这类病毒病患者排毒量大、排毒时间长,肠道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存活时间较久,可以通过水体以外的途径传播,而且比其他病毒易于检测。

肠遭病毒具有以下共性:①病毒体呈球形,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直径 22~39nm,无囊膜;②核酸为单股正链RNA;③肠道病毒耐乙醚、耐酸(pH3~5),对胆汁,普通消毒剂如70%酒精、5%来苏儿等有抵抗作用;对氧化剂如1%高锰酸钾、1%双氧水和含氯消毒剂较敏感。此外对高温、干燥、紫外线等敏感,56℃ 30min 可灭活病毒。病毒在粪便和污水中可存活数月;④均能在肠道中增殖,并能侵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引起各种临床综合病症。 1、脊髓灰质炎病毒 这种病毒是一种圆形的微小病毒,直径8~30nm,属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是-种急性传染病。染病后常发热和肢体疼痛,主要病变在神经系统,故部分病人可引发麻痹,严重者可留有瘫痪后遗症。此病多见于小儿,所以又名小儿麻痹症。 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及粪便内均可排出此病毒。食物和水可能被粪便感染,所以经口摄人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如水源被污染了,可促成较大的流行。 此病毒在人体外生活力很强,可在水中和粪便中存活数月,低温下可长期保存,但对高温及干燥较敏感。加热至60℃及紫外线照射均可在0.5~1h内灭活。各种氯化剂、2%碘酒、甲醛、升汞等都能有一定的消毒作用。用0.3~0.5mg/L 的余氯进行消毒,接触1h,可灭活此病毒。 2、其他肠道病毒 除脊髓灰质炎病毒,肠道病毒还有柯萨奇和埃可病毒,这两种病毒在世界上传布也极广,主要侵犯少儿。一般夏秋季易流行。它们都具有暂时寄居人类肠道的特点。这些病毒都较小,一般直径小于30nm,抵抗力较强,能抗乙醚、70%乙醇和5%煤酚皂液,但对氧化剂很敏感。 这两种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同型病毒可引起不同的症侯,而不同型的病毒又可引起相似的临床表现。一般症候有以下几种: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流行性胸痛;疱疹性咽峡炎;出疹性疾病;呼吸道感染;小儿腹泻等。

知名感染性病毒基本介绍

【适用范围】: 想知道最强的电脑病毒是什么吗?最强的电脑病毒都有哪些呢?本文介绍最强的电脑病毒。 自从计算机病毒出现以来,电脑病毒带给了人们无数的危害,其破坏力也越来越大。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些年来最强的电脑病毒。 第一,CIH病毒 CIH病毒恐怕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电脑病毒了。它是由是一位名叫陈盈豪的台湾大学生所编写的,从台湾传播到全世界。CIH以一个名为“ICQ中文Ch_at模块”的工具为载体。经互联网各网站互相转载,使其迅速传播。 CIH病毒属文件型病毒,主要感染Windows 9X下的可执行文件。其v1.0,v1.1、v1.2、v1.3、v1.4总共5个版本。 第二,爱虫(Iloveyou)病毒 爱虫是著名的邮件病毒。它主要是通过Outlook电子邮件系统传播,向联系人列表中的联系人发送主题为“I Love You”的邮件,并且包含带毒的附件 “Love-Letter-for-you.txt.vbs”。用户只要打开这个病毒附件,就会被感染。感染后病毒将自动向通讯簿中的所有联系人发送带毒的电子邮件,其能够感染拓展名为.VBS、.HTA、.JPG、.MP3等十二种数据文件。 第三,梅利莎(Melissa)病毒 梅利莎也是著名的邮件病毒,它主要也是通过微软的Outlook软件,向用户通讯簿名单中的50位联系人发送病毒邮件来进行传播。包含“这就是你请求的文档,不要给别人看”是这个病毒发送的邮件的标志,此病毒发送的邮件还带有一个Word文档附件。用户访问这个文档,就会被感染。 99年,因为这个病毒,很多公司被迫关闭整个了电子邮件系统。 第四,冲击波病毒 冲击波病毒属于蠕虫病毒,它利用系统漏洞攻击系统为Win2K或XP的计算机,

病毒学的几个概念PFUMOITCID50

病毒学的儿个概念:PFU MOI TCID50 PFU:plaque forming unit,空斑形成单位。感染性滴度的单位一般表示为PFU/ml。由于测定pfu往往重复性较差,因此近些年许多研究又开始米用TCID50方法来计算病毒的感染单 位。因此建议也可使用TCID50法。 MOI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感染复数。传统的MOI概念起源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研究。 其含义是感染时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比值,也就是平均每个细菌感染噬菌体的数量。噬菌体的数量单位为pfu。一般认为MOI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其实其隐含的单位是pfu number/cell。后来MOI被普遍用于病毒感染细胞的研究中,含义是感染时病毒与细胞数量的比值。然而,由于病毒的数量单位有不同的表示方式,从而使MOI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能产生细 胞裂解效应的病毒例如单纯疱疹病毒等习惯上仍用pfu表示病毒数量,因此其MOI的含义 与传统的概念相同。 传统意义上的MOI的测定,其原理是基于病毒感染细胞是一种随机事件,遵循Poisson分布规律,可计算出感染一定比例的培养细胞所需的感染复数( MOI)。其公式为:丁 P = 1- P(0) ,P(0) = e-m 或m = -InP ( 0 )。 其中: P为被感染细胞的百分率 P(0)为未被感染细胞的百分率 m为MOI值 例如,如果要感染培养皿中99%的培养细胞,则: P(0) = 1% = 0.01 m = -In (0.01)= 4.6 pfu/cell 。 TCID50 Protocol : 1 制备96孔板单层细胞 将病毒做系列稀释,横向接种单层细胞板,每稀释度重复 每日观察细胞病变,记录高于50和低于50%病变孔的病毒稀释度, 计算比距,获得TCID50 计算比距: (高于50%的病变率—50%) / (高于50%病变率—小于50 %病变率)=比距;比距与接近50%病变率的病毒的稀释度的指数相加,就获得了指数。 比如:比色计算或者显微镜观察病毒的TCID50在10的负7和8次方之间,那么,指数一8 与比距相加,获得的新的指数,就是TCID50的指数,TCID50=10的-7.几次方 TCID50 与PFU 换算:PFUs = 0.7 >TCID50 的滴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