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四大科学研究会

德国四大科学研究会

德国四大科学研究会
德国四大科学研究会

德国四大科学联合会

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科研机构、高校和完整的体系,除了欧盟设立在德国境内的众多科研机构,德国有世界著名的四大科学联合会马克思-普朗克学会(81个研究所)、弗朗霍夫学会(80个研究所)、赫尔曼-冯-赫姆霍兹协会(15个大科学中心、250个研究所)、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协会(84个研究所)。

1 马克思普朗克学会

马普学会共有81个研究所,涉及物理技术、生物医学、基础科学技术与人文三个学科领域,致力于国际前沿与尖端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约12 000名雇员,9 000名客座科学家、博士后与学生。年经费约16.5亿欧元,几乎全部由联邦与州政府拨款。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是一所公益性的独立科研组织。为获得新的认知,该协会进行基础研究,并以杰出的科研人才为核心建立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协会的各研究所被视作基础研究领域的“杰出中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这完全受之无愧,因为自1948年马克斯-普朗克协会成立以后,仅该协会的研究所就有25名研究人员获得了诺贝尔奖。

2 弗朗霍夫学会

弗朗霍夫学会是为中小企业、政府部门、国防安全等提供合同科研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微电子、制造、信息与通讯、材料与零部件、生命科学以及工艺(surface technology)与表面技术和

光子学等。弗劳恩霍夫协会目前在全德40个多个基地拥有共约80个科研机构,其中58家研究所,位于欧洲、美国和亚洲的分部及代表处,雇员13 500人(其中大部分是资深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年经费15亿欧元,其中1/3由政府资助,1/3来自企业,1/3来自联邦、州及欧盟等的项目。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目标为实用研究,为工业界、服务性企业和公共部门委托科研项目,在经济界客户的委托下,致力于技术与组织环节的可实际运用的成熟方案的开发。中心目标为科技知识的实用转化;同时为硕士生和博士生提供在实用研究领域中进修的可能性;第三是经济与科研的全球性布局使得国际合作不可或缺。在欧盟技术项目的范围内,弗劳恩霍夫协会在工业协会中参与提供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3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学会

赫姆霍兹协会是德国最大的科研组织,下辖15个大科学中心、250个研究所,雇员2.4 万人,年经费25亿欧元,占政府科研经费(大学除外)的38%,有六大研究领域,包括能源、地球环境、健康、关键技术、物资结构、航空航天。在自然科学--技术项目及生物医学项目范围内,亥姆霍兹各中心进行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以及工业前景方面的技术研究。在科研和教育方面,亥姆霍兹各中心是德国大学的合作伙伴。联合会财政上由国家资助,但是学术上是独立的,它为实现国家的长远科研目的而努力。该组织促进成员进行经验和信息交流,协调成员的科研和研制工作。科研中心处理整体科技问题,研究系统

解决方法。此外,赫尔曼-冯-亥姆霍兹联合会经营大型科技设备。赫尔姆霍兹协会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重离子加速器、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研究所的HT-7u装置有密切合作。

4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协会

莱布尼茨协会的前身为经过评价后保留下来进入蓝名单的原东德的研究所,以后又增加了一些西部的研究所。现有研究所84个,1.25万名员工,其中,5 000名为科学家,另有1 300名博士生与博士后。经费总量约12亿欧元,其中1/3为通过与大学竞争得来的项目经费,2/3为政府拨款包括联邦与州政府的拨款。莱布尼茨协会定位于问题导向的研究,同时提供咨询与服务。研究所分为人文与教育、经济、生命科学、数学、自然科学与工程以及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这个组织把自己看作是大学、工业界、政界和政府机关的合作伙伴。莱布尼茨各研究所进行具有国际水平的、面向实际应用的基础研究。这些研究所的实力体现在研究课题的多样性和研究科目交叉性上。科研的目的是解决教育、科研和技术领域现已提出的未来任务,所以许多莱布尼茨研究所都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成立的。

中国在德国的投资

中国在德国的投资 1. 进入德国市场的天赐良机 对于中国投资者和企业家们来说,想要在德国投资企业并涉足高科技领域,目前是不可多得的天赐良机。原因如下: ?近几年的经济危机对德国企业也造成了冲击,来自欧洲的需求量大幅下降,来自亚洲的需求量也受到小幅度影响。即使是那些能够承受这方面损失的成功企业,也仍然面临着一个严峻考验:如何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进行融资。 ?银行业危机使许多原有的融资广受质疑。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传统家族企业,能够拥有的企业成长资本是有限的,而借助企业内部现金流进行融资扩张在经济衰退阶 段也并不可行。此外,传统保守的他们并不青睐通过增加债务支持企业发展的做法, 而占有高比率的自有资本对他们来说也尤为重要。这就给那些股权投资者们提供了机 会,只要他们谨慎行事。 ?近年来,许多银行对企业融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企业债券市场在德国仍相对薄弱。大部分企业,这里主要是指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没有经过评级,在资本市场上 的经验也相对匮乏。总的来说,德国企业考虑替代类融资方案以及接受战略投资者的 意愿持续增强。 ?其他投资者,如英美集团的私募基金或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的主权投资机构,在最近几年对投资持明显的谨慎态度。这类资金的短缺,为来自其他地区——如中国、新 加坡和香港等地的投资者们提供了机会。 ?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正转由家族中的下一代继承。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决策地位常常由更加务实并具备全球化视野的管理人才继任。他们对于股权投资以及战略 合作伙伴的态度十分开明,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其中包括曾和他们在同一所商学院 学习的校友)也不带有任何偏见。 ?总体来看,在过去几年中,人们对中国企业和投资者的态度有着明显转变。从前,中国企业普遍被怀疑侵犯德国技术型企业的知识产权,并试图以山寨产品夺取德国领军企 业的传统主宰市场。诸如此类的事件在过去经常发生(并且现在还时有发生)。这仍 然是双方相互靠拢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甚至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全球最大的 工业博览会,中国是2012年度的合办国)也再次成为了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但以往成功的交易案例,使德国人在总体上趋于以更为冷静、有别于以往的的视角来看待这 一现象。一言以蔽之:中国的企业和投资者与其他国家的投资者没有任何区别。这个 评价尤其适用于经济、政治、金融以及商业媒体等领域。

四大文明古国及主要成就

一、古埃及 (一)文明起源:古埃及文明发源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 (二)起始时间:约公元前 4000 年 (三)主要成就 1.金字塔:现存已知 80 多座,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 2.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像):(1)位于哈夫拉金字塔前,(2)斯芬克斯之谜 3.太阳历: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 二、古巴比伦 (一)文明起源: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二)起始时间:大致公元前 5000 年-公元前 4000 年,苏美尔人来此定居 (三)主要成就 1.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 3.60 进制 三、古印度 (一)文明起源: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和恒河形成的冲积平原 (二)起始时间:大致从公元前 2500 年开始 (三)主要成就 1.种姓制度 2.数字 (1)公元前 3 世纪前后,出现了数的记号 (2)公元 5 世纪初,创造了 0 的概念和符号 3.佛教 (1)起源时间:公元前 6 世纪-公元前 5 世纪 (2)诞生地:迦毗罗卫国 (3)创始人:释迦牟尼 (4)教徒:释家弟子、沙门释子

四、中国 (一)文明起源:中华文明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 (二)起始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前 (三)古代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1)指南针 最早的指南仪器——战国时期:司南 宋代时,指南针在航海业中发挥作用 (2)造纸术 东汉蔡伦在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制成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3)印刷术 隋朝,雕版印刷术;唐代雕版刻印的《金刚经》,世界最早印有日期的印刷品 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 (4)火药 火药是中国炼丹家发明的;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南宋的时期发明了突火枪 2.农业 朝代人物著作影响及意义 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最早的农书,原书已失传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元代王祯《王祯农书》综合了黄河和江南流域生产经验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对古代农学系统总结 3.数学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所谓研究范式是在一定研究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体系。我们主要介绍四种典型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社会批判研究范式、复杂系统研究范式。这四种研究范式各具优势和弊端。目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和辩证化的趋势。 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范式”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史家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必要的张力(The Essential Tension)》(1958年)一文中首先引用的,后经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的出版而广为流传并逐渐应用于各门学科的研究中。什么是范式?范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应明确的一个概念。 “‘范式’一词的原文是Paradigm,原意是‘词尾变化’。在语法书中,词的变化是有规则的,库恩借用语法上的Paradigm这个词来说明范式具有‘范例’、‘模型’、‘模式’等意义。’范式尽管是库恩首创,但他并没有对范式下过定义,但从他的使用上看,这一概念与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密切相关。“范式就是指科学共同体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是常规科学研究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简言之,范式代

表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法。范式不是理论,但它对理论的形式起着很大的作用。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2)共有的信念;(3)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在库恩看来,科学发展就是从一种科学研究传统过渡到另一种科学研究传统,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是由范式来指导的,科学革命其实就是范式的“格式塔转换”。虽然库恩有关“范式”的这个概念最初指涉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对自然科学史进行研究时提出来的,但是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借用十分广泛。 (一)科学主义研究范式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产生于近代。又可称作唯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作为一般的科学研究范式,它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方法。该范式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卓著成就,随之对社会科学产生深刻影响。通过孔德等的努力,科学实证分析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于教育教学研究来说,则主要通过冯特、桑代克等人在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后,而逐渐确立了一种注重实证和分析的研究范式。

小学科学试题库

小学科学试题库 小学科学部分 一、简答题 1、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心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答:茎的特征是①有节和节间;②节上有叶或变态叶;③有芽。因此,在上述植物中,马铃薯和荸荠是茎,其中马铃薯是块茎,荸荠是球茎;蕃薯和萝卜虽然形状与马铃薯和荸荠差不多,但由于它们没有节和节间之分, 也没有芽。所以蕃薯和萝卜是根,且都属于变态根。 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答: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把科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 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用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

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 (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敏回答这个问题。) 5、如何确凿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答:要确凿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要说清晰以下几个因素:物体的位置与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的方向和快慢;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等。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冬季星空主要的星座有仙后、英仙、金牛、御夫、双子、猎户、大犬、小犬等星座。冬季星空最为雄壮,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答:对物体,可以根据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结构、所用材料等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序;对材料,可以根据软硬程度、透明性、可溶性、吸水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韧性、隔音能力等进行分类或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秋季星空出现的主要星座有:天琴、天鹅、仙女、飞马、仙后、天鹰、天蝎、人马、南鱼等星座。秋季的星空银河横跨天空,但亮星较少,像仙女座河外星系这样的深空天体却比比皆是。 二、辩别题: 9、病毒不具细胞形态,颗粒很小,远非光学显微镜所能显示,所以它的发现比细菌的发现要晚得多。天花和狂犬病以及爱滋病等的病源都是病毒。 答:以上所述是对的。 病毒不具细胞形态,它由蛋白质(为外壳)和核酸(为核心)构成。它不能独立生活,却能寄生在活细胞里进行生命的繁衍。 天花和狂犬病以及爱滋病等的病源都是病毒。

三大研究范式

解读教育研究三大范式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茂明 内容摘要在教育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研究范式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同时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它的发展。不可否认,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和解释主义这当今教育研究三大范式所着眼于教育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它们各自擅长于解决不同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三大范式的特点,理顺它们的共性,旨在于使读者能理解并合理使用这三大范式。 关键词实证主义批判主义解释主义 一、前言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教育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从融于哲学之中到自成体系的风雨历程,在2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研究范式的发展与革新始终是推动教育研究向前迈进的基础动力,而在教育科学日益分化和融合的今天,对教育研究中最基础的构成——研究范式做一番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教育研究范式的界定 “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须形成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研究,它的研究范式即是指教育科学的研究群体对本群体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的共同认识。需明确的是,本文所涉及的教育研究范式是与教育研究活动相关的范式,不包含与具体学科内容有关的方面,仅对教育研究过程、方法意义上的范式进行探讨。 (二)当今三大研究范式 毋庸置疑,自西方教育教育理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各个时期的关于教育研究范式的观点有很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opkewitz(1984)的教育研究科学研究范式分类:经验分析科学、符号科学与批判科学,这是直接受Hanbermas(1968)的认识兴趣分类的启发的结果。当代一些学者则主张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实用主义、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研究范式。Cohan等人建立在人们的“知识的质疑,认识,获得途径,传播方式的研究”这一认识层面上的,等分化出:实证的,规范的,解释的,自然的及批判的这三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范式。但若从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及影响范围来看,笔者认为教育研究范式形成至今主要有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三个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 二、教育研究三大范式的特点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圣西门的学生兼秘书孔德。孔德不仅建立了实证哲学体系,而且致力于将实证的科学精神贯彻到一切知识领域之中。他主张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诸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等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认为只有将实证精神贯彻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才能为社会改造和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证主义的推动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也开始引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把自己的理论看成是统摄一切科学的“科学哲学”,主张用实证方法取代抽象思辨,认为可观察的事实是唯一不证自明的知识。这种以追求自然科学化为特征,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范式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一大批学者投身于教育实验、教育测量,使得传统的哲学——思辩的理论教育学改变为科学的教育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在本体论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考试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复习题 一、填空。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3.小学科学的三个分目标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4.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5.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 6.科学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7.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8.科学课程中"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9.小学科学的生命世界知识取向浅显,但不等于内容选择随意性零散化和琐碎化,它体现了(基础性)、(系统性)与(探究性)等特点。 10、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讲授之外,还有多种活动:(搜集信息)、(现场

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等。(留五个空,任意填。) 11、课程标准把三个领域的内容分成五个方面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 12、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 13、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包括(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 14、物质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包括(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 15、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包括(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 16、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把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 17、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18、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 19、科学实验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模拟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新课程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 20、观察是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手段,其观察要点以(观察对象为标志)和以(观察现象为标志)分为两种。 二、简答题。

德法两国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分析比较及贸易策略

德法两国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分析比较及贸易策略德国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它周围有9个邻国: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邻,南边是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共和国和波兰接壤。从1990年10月3日德国国家重新统一以来。这个中心地理位置尤为突出。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为东西方之间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和地中海地区转车台的作用更加明显。作为欧洲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员,德国构成了通向中欧就及东欧各国的桥梁。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面积为357000平方公里。南北之间的直线最远相距876公里,东西之间相距640公里。最外的边境点:北部是济耳特岛上的理斯特,东部是萨克森州的泰斯卡,南部是巴伐利亚州的奥伯斯特道夫。西部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塞尔夫康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边境界全长为3758公里。德国人口总数约8180万人。除俄罗斯之外,它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超过意大利(5800万人)、英国(5700万人)和法国(56O0万人)。按面积计算,德国小于法国(544000平方公里)和西班牙(5050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29人,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仅次于比利时、荷兰、英国和北爱尔兰。德国的人口分布很不平均。德国统一以后人口迅速增加的地区柏林有居民450多万人,世纪交替时预计将达到550万人。在城市犬牙交错,没有明确界线的莱茵河和鲁尔河畔工业区,人口超过1100万,大约每平方公里1200人。其他的人口密集地区是法兰克福、威斯巴登和美因兹等大城市所在的莱茵--美因地区。首都:柏林(波恩为政府所在地)。 主要城市:汉堡、慕尼黑、波恩、科隆、埃森、法兰克福、莱比锡、德累斯顿。货币:德国马克。历史:公元前10世纪,境内已有日耳曼人的一支——条顿人居住。公元10世纪初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后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13世纪中期以后中央政权衰落,出现封建据。1848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71年,普鲁士王国在普法战争中获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实现德国统一。1941年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战败,帝国崩溃。1919年成立魏玛共和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战败。国会由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四国占领,并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

福建师范大学17年8月课程考试《小学科学教育》作业及考核试题答案教学提纲

福建师范大学17年8月课程考试《小学科学教育》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1.(25.0分)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 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 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25.0分) 如何理解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要描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答: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基于探究的教学,以探究为本的教学。 对产生于学生的经验的真实问题的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策略,探究可以用于以下内容的教学: (1)物理,生活,地球空间科学的学科内容; (2)科学事业的性质(例如关于科学探究的性质); (3)进行科学探究所要求的能力。 但是,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科学。”以探究为本的学习。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一词的用法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 一、要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以极大的热情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情境之中。

2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上)

二、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上) 大约在前3500年,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和西亚的两河流域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埃及和巴比伦;大约前3000年的印度河流域和前2000年的黄河流域也相继出现了奴隶制国家,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进而也发展出了发达的古代科学技术。(一)古代埃及的科学技术 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由南向北流入地中海,在尼罗河第一瀑布以北至地中海沿岸的狭长谷地曾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 (1)尼罗河畔的奴隶制王国 大约在前3500年,在尼罗河下游三角洲一带建立了下埃及王国,在尼罗河河谷地区建立了上埃及王国。大约在前3100年,建立起统一的埃及王国,古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始。 古埃及的历史,可按王朝顺序划分为前王国时代(第一~二王朝,约前3100~前2686)古王国时代(第三~六王朝,约前2686~前2181)、第一中间期(第七~十王朝,前2181~前2040)、中王国时代(第十一~十二王朝,前2040~前1786)、第二中间期(第十三~十七王朝,前1786~前1567)、新王国时代(第十八~二十王朝,前1567~前1085)、后王朝时代(第二十一~三十一王朝,约前1085~前332)。 (2)埃及象形文字 大约在前35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 埃及象形文字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圣书体”、“祭司体”和“世俗体”等书写变化。 (3)天文历法:大约在前2700年,埃及人创制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是今天大多数国家通用公历的原始基础。 (4)数学:根据古代埃及的纸草文献,在大约前2000年,埃及已经用十进位制,在文字中有了特别的符号表示一、十、百、千、万、十万,甚至百万。这时的长度单位用指、掌和肘等。埃及人还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并有了分数、比例和方程式的概念。古埃及人巨大的石砌建筑物金字塔,是对实用数学运用的有力证明。 (5)农业与水利:埃及的原始农业大约开始于前5000年,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沿岸土地得以灌溉,沉积下的淤泥,含有丰富的肥料,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促使其原始农业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古埃及文明的经济基础。 在古代埃及,自第一王朝起中央政府就注重管辖尼罗河水利系统,指定专门的官员对尼罗河的水情、水位变化进行观测记录。 (6)医学 古埃及的医学较为发达,记载古埃及医学的纸草书已发现了许多,有的可以追溯到前2000年以前,比较完整的有六、七部。其中最著名的是“史密斯纸草书”和“埃伯斯纸草书”。 古埃及最有名的医生叫伊姆霍特普,是埃及古王国第三王朝法老约塞尔的宰相与御医,他还曾经设计了第一座金字塔,死后被后世埃及人和希腊人尊为医神。 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人有来生,因此古埃及人有制作木乃伊的传统。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解剖学和防腐药物方面的知识。 (7)建筑学 古埃及人在建筑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至今仍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巨大金字塔、神庙等,是古埃及人高超建筑技术的最有力的证明。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丰碑。金字塔是埃及古王国时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 答:茎的特征是①有节和节间;②节上有叶或变态叶;③有芽。因此,在上述植物中,马铃薯和荸荠是茎,其中马铃薯是块茎,荸荠是球茎;蕃薯和萝卜虽然形状与马铃薯和荸荠差不多,但由于它们没有节和节间之分,也没有芽。所以蕃薯和萝卜是根,且都属于变态根。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答: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把科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 (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 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答:要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要说清楚以下几个因素:物体的位置与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的方向和快慢;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等。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冬季星空主要的星座有仙后、英仙、金牛、御夫、双子、猎户、大犬、小犬等星座。冬季星空最为壮丽,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答:对物体,可以根据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结构、所用材料等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序;对材料,可以根据软硬程度、透明性、可溶性、吸水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韧性、隔音能力等进行分类或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秋季星空出现的主要星座有:天琴、天鹅、仙女、飞马、仙后、天鹰、天蝎、人马、南鱼等星座。秋季的星空银河横跨天空,但亮星较少,像仙女座河外星系这样的深空天体却比比皆是。

四大文明古国

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位置,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古代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2.使学生知道金字塔是埃及古代文明的象征。简单了解古代埃及在农业、手工业、建筑、文化和历法等方面的成就。 教学重点: 1.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2.古代埃及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四大文明古国发源于大江流域附近。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疑幽趣. 大家听说过四大文明古国吗? 人们把最先产生科学文化的国家称为文明古国,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有四个。 板书课题(部分):四大文明古国 二、师生共同探究 1、(让学生看地图)在地图上,有四块红色的地方,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一起看图来说说,四大文明古国是指哪几个国家?(学生回答) (板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2、读图分析: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 (1)世界上四大文明国家集中在那两个洲?其中的三大文明古国都位于我们亚洲,有什么感受?(自豪),这说明亚洲和非洲人民有着非凡的聪明才智,对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曾做出重要的贡献。生:古代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古代巴比伦位于亚洲的(西部),古代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古代中国则位于亚洲的(东部)。 (2)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位于大河流域),各处于什么河流的流域? 生:古代埃及处于尼罗河下游,古代巴比伦处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代印度处于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则处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3)小结:四大文明古国都位于大河流域,这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河流的关系极为密切。(4)思考:为什么大河流域会产生文明古国呢?这些大河流域为四大文明古国做了哪些贡献?(结合课文内容和已知知识) 生:大河泥沙冲积而成的平原(或三角洲)上往往有着肥沃的土地,为种植农作物提供了良田沃土,河水又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用水和灌溉之利,这就为这些地方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于是大河流域往往成为农业发达、经济繁荣、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而最早的文明首先就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又促进了其它文明的发展。因此,大河是孕育文明古国的摇篮。 过渡: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古代埃及人民在尼罗河流域创造出了许多奇迹。 (板书(补充课题):古代埃及) 3、提起古埃及,人们首先想到那高大的金字塔,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埃及国家的象征,是埃及人民的骄傲。 (板书:金字塔——古代埃及的象征) 4、谁知道金字塔是什么建筑?为什么叫金字塔?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是谁的陵墓? 5、(播放视频——金字塔)学生结合视频回答: (1)规模宏大,从四面看都呈等腰三角形,很像汉语中的“金”字,故中文形象地把它译为“金字塔”。 (2)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埃及国王胡夫的陵墓。这座金字塔高 146.5米,塔身共用230万块巨石垒成,万块巨石平均约重两吨半。在巨石和巨石之间,没有砌抹石灰一类的粘着物,巨石和巨石之间,连锋利的小刀都难以插入巨石之间的缝隙。

巴西的国际直接投资环境分析1

巴西的国际直接投资环境分析 一、巴西的概括: 巴西即巴西联邦共和国,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它的面积居世界第五位, 大于美国,享有“足球王国”的美誉。国土总面积851.49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总人口2.01亿。与乌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十国接壤。巴西东南部最繁荣,并且是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在这里,坐落着巴西的大型都市。由于自然特性,东北部是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此外,由于南部与东南部拥有完善的产业与加工基础,更加容易商业贸易,这造成东北部缺乏投资。但这一情况随南部与东南部的不断饱和,将会有所改观。 巴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完整的工业基础,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巴西现在是世界农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国,是金砖国家之一,也是南美洲国家联盟成员。是里约集团创始国之一,南方共同市场、20国集团成员国,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巴西是全球发展最大、最先进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虽然巴西85 %的液能仍依赖进口, 但是在水力发电方面,它却是世界第四位。目前正在开发本国丰富的煤矿资源, 业在以本国自产的酒精替代汽油方面, 也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巴西是联邦共和制政体,联邦政府拥有3个部门:行政,立法和司法。巴西共分为26个州和1个联邦区(巴西利亚联邦区),州下设市。历史上巴西曾为葡萄牙的殖民地,1822年9月7日宣布独立。巴西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由于曾经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97%的人口使用这一语言,另外2%的人口以印第安语交谈,1%的人口使用其他语言。巴西的文化具有多重民族的特性,巴西作为一个民族大融炉,有来自欧洲、非洲、亚洲等地区的移民。足球是巴西人文化生活的主流运动,是2014年世界杯举办国。 二、巴西的国际直接投资环境分析 1.自然环境分析 1)地理位置 巴西地跨西经35到西经74度,北纬5度到南纬35度。东临南大西洋,北面和南面与其他南美国家接壤。位于南美洲东南部。北邻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西界秘鲁、玻利维亚,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东濒大西洋。海岸线长约7400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领海外专属经济区188海里,巴西的地理位置具有绝对的优势。 2)气候 巴西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气候,南部部分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亚马逊平原年平均气温25~28度,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16~19度自然资源,亚马逊的气候适合森林的生产,所以巴西的森林资源丰富。 3)自然资源 已探明铁矿砂储量333亿吨,占世界总储量9.8%,居世界第五位;产量3.5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出口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巴西29种矿物储量丰富,镍储量600万吨,占世界镍

四大文明古国知识点归纳和比较表

四大文明古国 早期国家的形成 城市的地位:当时政治经济中心,手工业中心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使统治者权利合法化,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三分化的社会 四军队与刑法 古代埃及建立了一支常备军,由国王(法老)亲自统帅 中国的夏朝也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商朝的军队数量更多,军制也更加完备商朝的军队已经有步兵,车兵和弓箭部队,并出现了战车 (妇好是中国第一位出现在文字记载中的女将领) 法律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282条) 特点:残忍性,不公平性,体现了人与人的不平等 实质:代表奴隶主阶级的意志,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

规定了奴隶主对平民和奴隶享有特权 规定了奴隶主可以买卖抵债,使奴隶买卖合法化 再法典中,奴隶的生命和安全毫无保障 中国夏商——严酷 中国的夏朝和商朝也都制订了严酷的刑法,在甲骨文中记载有割鼻、斩首、断足、活埋等刑罚。 三告别野蛮 一文字 产生:在漫长的时间活动中,远古人类学会了用语言交流,但语言只能口耳相传,为了记忆和交流的需要,他们开始做出特殊的标记和符号,这就是文字的雏形 过程:刻画符号——图画文字——象形文字——真正的文字 早期文字 文字产生的根本原因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地位:今天汉字的前身) 三科学 四宗教 古埃及 多神教——太阳神(阿蒙神) 古印度佛教时间:前六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陀) 教义: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他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达到极乐世界 发展:前13世纪阿育王 传播路线:向东南——东南亚 西北——中亚——中国——朝日

教育研究范式

教育研究的范式 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须形成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研究,它的研究范式即是指教育科学的研究群体对本群体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的共同认识。 范式决定了准则,人们借此选择和明确探究的问题及研究思路,它以一种返利的形式决定该领域研究者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 随着范式的不断变化发展,范式作为一个介于共同体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相对稳定的有意义的系统,本身具有着丰富的文化涵义。首先,范式建构主导着科学共同体成员心理价值,使他们在探索自然的道路上不断获得成功的同时, 也使自己成为具有共同心理价值意识的群体,成为归有所属的真正的科学家;其次,范式规范着主体行为方式,尤其是规则范式中所具有的一系列规则以其既得的有效性和权威性规范着共同成员参与科学活动的行为方式;最后范式对科学家具有示范效应。例如经典著作、典型事例、教科书、已解决的难题等不仅为某种科学研究的出现提供了模型,给科学家从事某项研究提供了榜样,而且教师等做了示范作用。 因此教育研究的示范指导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除了加强对各种示范类型的理解和运用还要有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使范式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例如科学和人文是21世纪教学的两大重点,因此在教育范式研究中还要体现时代性,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和教育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坚信教育研究能够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的规范水平。教育研究人文精神则强调教育研究的人文性质、教育研究成果的价值标准,坚信教育研究只有通过人文途径和方法才能规范化。二者的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日益把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的实情研究结合起来; 坚持把科学研究与哲学分析结合起来, 使事实与价值在研究上获得一致;强调教育研究过程中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结合,无论研究者还是被研究者, 都以完整的“人”进人研究情境和过程,以求研究成果更合乎实际情境中的人。

小学科学学科主题部分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学科主题部分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科学素养四大要素的表述: ①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②科学方法(探究核心):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 ③科学知识(概念核心):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 ④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 蕃薯和萝卜是根,马铃薯和荸荠是茎。 从根和茎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来分析。 3. 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一是贯穿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如启发思考,而不是灌输。科学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是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 三是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 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一、创设情境:多媒体、演示实验、 二、通过提问 三、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总结 四、试图解释 五、展示资料 六、鼓励提问 七、鼓励验证

八、赞赏特别办法 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从位置、方向和快慢三个基本要素。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在一年四季之中,冬季星空最为壮丽。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是辨认星座最容易的季节。猎户座是冬季星空的中心,也最醒目,它的右上方是金牛,左上方是双子,正上方是御夫,左下方是大犬与小犬,运气好的话,向右会看到狮子座。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根据对物体具有的一定的结构、性质和状态的观察和度量的结果,运用物质的特性进行分类和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秋夜的星空晴朗透明,也是看星的好机会。“飞马当空,银河斜挂”,这是秋季星空的象征。秋夜星空多的是王公贵族:仙王,仙后,仙女,英仙,飞马,鲸鱼。 二、辨别题 9、病毒不具细胞形态,颗粒很小,远非光学显微镜所能显示,所以它的发现比细菌的发现要晚得多。天花和狂犬病以及爱滋病等的病原都是病毒。 正确。 10、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涨潮落)与月球的东升西落运动有关吗?若有关,是什么关系? 有关。潮汐现象(潮涨潮落)的变化周期与月球的周日运动相关。 海面因为受到引潮力影响而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叫做潮汐。所谓引潮力,也就是潮汐的原动力,主要因为天体对地球上不同地点的引力差异而产生;其中以月球为最大,遥远的太阳次之(平均为月球的46%),其他天体则非常微弱。 原则上,潮水一天升降两次;但也有一天只升降一次的地方。海面上某点的水位上升到极致的状态,称为高潮;下降到极致的状态,称为低潮。自低潮到高潮的变化,称为涨潮。相反地,由高潮到低潮的变化,称为落潮。以月球为例,地表正对和正背向月球的两处都是引潮力最大的地方,因此造成高潮现象。 由于地球不断自转的原故,通常由高潮到下一个高潮,约隔12小时25分钟,而到再下一个高潮,则约隔24小时50分钟。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同时,月球也以同方向绕地球运行,每天在绕地轨道上前进的角度是360°/29.5天,所以地球上同一点要多花24/29.5小时(即50分钟)才能

四大文明古国资料

四大文明古国一般指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古中国这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1]四大文明古国是四大古文明的旧称,而四大古文明也是比较合理的说法,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并不在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他们为现在文明的发源地,亦可以说是一个创造点。西方历史学也有类似于“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比如“文明的摇篮”。概念的起源和内容梁启超在其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认为“地球上古文明国家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3]这是“四大文明古国”概念的早期雏形。学者认为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建立在河川台地附近,原因是有固定的水源使农业和商业较容易发展。[4]人类固然离不开水,不过,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文明之初,先发生于山岳,然后扩展到河域。[5]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印度河、恒河流域以及黄河、长江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而后步入金属器时代。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一般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四大文明古国的社会制度,巴比伦和古埃及采用奴隶制,印度实行种姓制度,中国在春秋战国以前采用封建制和井田制。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国家政权则较晚诞生,古代都利用宗教神话来加强君主统治,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并且有闰月。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较早的计算了圆周率,中国较早发现了勾股定理或其实际应用(“勾三股四弦五”),印度则发明了印度数字(阿拉伯数字)。古巴比伦主条目:古巴比伦距今九千年前,苏美人开始了耕种,形成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后来为巴比伦国征服。古巴比伦(约前30世纪—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境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先后有苏美、巴比伦等人建立的文明。在这个平原上发展了目前考古已知的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颂布了第一部法典(汉摩拉比法典),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埃及主条目:古埃及距今9000多年前,人们在尼罗河河谷定居,开始在岸边建立房屋,并进行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活动。在尼罗河上游河谷地区和尼罗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区分别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国家,象形文字也在这个时候出现,并沿用了3500余年。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大约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47年,恺撒大帝进攻埃及的时候,战火波及亚历山大里亚城图书馆。数十万册以古埃及文字书写的经卷付之一炬,其中包括当时最完整的埃及史。这部史书是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在大使自立为王的将军托勒密要求埃及的祭司兼学者马内托(Manetho)所写的。这部当时最完整的埃及史,却在凯撒大帝进攻埃及时付之一炬。这部“埃及史”被烧毁,实为无法弥补之损失。幸而当时有些其他著作引用了一些这本书的内容,人们才能知道古埃及历史的一些片段。直到目前,埃及学者仍然沿用马内托对埃及史的划分,但对许多帝王的兴衰更替,以及确实的年代,仍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 古印度主条目:古印度早在西元前约2500年,在现今巴基斯坦,文明即已滋生,古城哈拉巴及穆罕耶达罗的遗迹留有许多这早期文明的烙印。居民已有度量衡及文字,并挖沟渠及运河,在堡垒之下的城市是在一严谨计划下筑成的,神庙、住宅、浴室、街道,几何形的G局及卫生系统的设计排水沟、运河等。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包括黄金首饰和宝石、经雕刻过的石头、青铜和土塑小雕像等。黄铜和青铜多半用于制造器具和武器。陶器通常以轮状捏制,用火烧成,并绘上几何、花卉及动物等图案。 古中国主条目:中国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考古(如裴李岗遗址、贾湖遗址)发现了西元前约6000年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小米、稻谷、酿酒、乐器等等。根据历史文献,经过早期的发展,至西元前2000多年的黄帝时代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在西元前约2000余年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之后为商、周。周分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时代。夏、商、周皆采用封建制,周朝时封建制比较完善,人口以庶民为主。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瓦解,原来封建时代的世袭阶级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世袭王朝。此后各朝各代虽然中国的许多方面都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是中华文明却始终延续,所以中国是最古老的且持续存在的文明。[8]在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文化浩劫,在秦始皇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和消除各诸侯的历史文化,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出现了“焚书坑儒”,使得中国古代许多历史文献被毁,就连有第一信史之称的《史记》描述相关历史时都采用传说。最近的文化浩劫一是五四运动,这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腐朽思想,但是不免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一票否决了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使得国人精神支柱缺失;其二就是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这是一场犯罪,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站在了历史和文化的对立面,全面否定中国儒家道德思想,再一次打击了国人的传统道德观,所以在近年来,中国兴起了寻找过去的思想潮流,从新审视自己的传统道德文化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