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设计考试相关知识

城市设计考试相关知识

城市设计考试相关知识
城市设计考试相关知识

一、填空题

1.城市设计两种成果类型工程—产品型、政策—过程型。

2.城市设计的类型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

3.凯文·林奇提出的形象的构成元素包括路径、区域、边缘、节点、标志物。

4.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为多功能性、多空间型、有大量的街头家具。

5.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可度量和不可度量标准。

6.城市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化(包括水面)、小品等。

7.城市景观三要素包括景物、景感、主客观条件。

8. 城市景观组成元素自然景观、人工景观、社会景观。

9. 城市设计过程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目标建立、设计评价、实施计划、维护管理。

10. 城市设计现场调查中人行为调查研究基本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

11. 城市滨水区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12.城市设计的类型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

13..城市设计成果编制原则:严肃性原则、弹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14.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类型保护、再开发、开发。

二、名词解释(5*4)

1.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包括①对城市中人的活动的组织、引导和安排②对城市空间环境的组织、布局和构图

2.城市空间:指由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他各种界面围合而成的,从大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为居民户外生活各种需要服务的城市外部空间或场所。

3.城市景观: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

4.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5.城市滨水区:城市中内陆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6.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产物。

7.城市设计的目的

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

的享受。

8.城市设计的成果

工程—产品型图示成果为主,文字成果为辅

政策—过程型文字成果为辅,图示成果为辅

三、简答题

1. 城市设计的目的(7分)

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2.城市设计原则

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

2、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人的需要

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

4、考虑“空间—时间”效果

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

3. 城市设计的内容

1、处理城市功能、城市空间骨架和城市环境质量。

2、处理城市的景观元素。

3.制定和执行城市建设开发管理政策

4. 城市设计元素

1、土地使用

2、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

3、开放空间

4、使用活动组织

5、交通与停车

6、保护与改造

7、步行街(区)

8、标志与标牌

5. 城市设计特征

1、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

2、为应用性的多学科综合领域

3、有时间-空间概念

4、有鲜明的地方感

5、政策性较强

6.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具体做法

相似和谐。在颜色、形体、材质、某一构件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处。

对比和谐。运用垂直与水平、高与低、虚与实、轻与重、动与静、粗糙与光洁、直线与曲线等。

渐次变化。在新旧建筑中间“插入”中性建筑,即采用个性---中性---个性的办法达到和谐。

通过某种连续体,使其变为一种折衷的建筑达到新旧建筑结合。(如采用柱廊、绿化等)

拉大新旧建筑间的距离,利用空气来淡化新旧建筑间的矛盾冲突。

7. 城市设计的三种理论研究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重要性:图底理论:在研究城市形式时由分析建筑体量与开放空间的关系入手;在界定城市肌理组织、模式及其空间秩序问题时是一个有效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

局限:二维空间、静态分析

连接理论:这种方法是将动态交通系统是为创造城市形式的原动力,强调连接与运动的重要性。

局限:对于界定空间方向时,有一定局限性。

场所理论:是城市设计是逐渐认识到城市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对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性。

8. 城市空间常用的组织手法

①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的手段。

②张拉法:就是在标志性建筑或重要广场之间建立一种张拉的联系线,以其作为城市改造与发展的基础。这种张拉线的起始点或多条力线的交汇点,常是广场中的方尖碑。

③重复法:以相同的或相似的构件和尺度组织完整统一的空间秩序。如采用柱廊、拱券、形状、色彩、质感等求和谐统一。

④视差法:利用视错觉,使空间产生戏剧性、生动性变化。

⑤层面转换法:利用台阶、坡道、平台等组织上下层空间。

⑥框景法:常用拱门、拱廊等元素,造成框景效果。

⑦诱导法:依据使用者前进路线,将隔而未断的各个空间依次连续安排,巧妙地利用一些元素,如沿街墙设置的水沟、路面铺装、路灯以及种种观赏点,引导行人前进。

9.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1.边界要明确,创造积极空间,避免消极空间。

2.注重重点空间的步行区化和设施建设。

3.强调公共空间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

4.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情味。

10、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比较

城市规划:

目的: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控制

工作对象:以二维为主,社会、经济和形体环境相结合,具有计划性

成果:战略性的政策、法规、规划方案,以文字为主,实现动态控制

实施时间:体现为发展过程,时间跨度大

委托人:政府机构

参与者:规划师、政府官员、社会和经济学家

城市设计:

目的:促进形体环境变化,提高环境质量

工作对象:以三维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及整体形象的把握,具有设计性

成果:战术性的政策、计划、方案、导则,实行动态控制+引导

实施时间:体现为建设过程,时间跨度较大

委托人:政府机构、开发企业、多种委托人

参与者:城市设计师、政府官员、开发商、建筑师等

建筑设计:

目的:为修建活动服务

工作对象:建筑物内外部空间/外环境设计

成果:修建设计文件,以图纸为主,指导具体施工

实施时间:在确定的时间内

委托人:开发企业、业主、建造主

参与者:建筑师、使用者11.城市设计过程

(1)现场调查(2)资料分析(3)目标建立(4)设计评

价(5)实施计划(6)维护管理

12. 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要点

(1)、城市轮廓线控制(2)、建筑高度分区(3)、景观视

线走廊保护(4)、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保护(5)、与绿化

系统相结合,突出绿地、水体的景观效益与功能

13.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

2、城市审美原则

3、生态环境原则

4、因

借原则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6、整体性原则

14. 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序列模式

①前导空间。是步行商业街空间序列的前奏,它在形式

和空间环境上应有突出的提示作用,以吸引人们达到“先声

夺人”的目的。形式为广场、门式构件或牌楼、柱廊、过街

楼等。

②演进空间。步行商业街的主体,一般由街道、小巷等

组成。它是空间序列的诱导过程。

③高潮空间。也称主题空间,一般由重要建筑物和广场

构成,前导空间和演进空间输出的全部信息,在此进行整合、

强化,使主题信息更为突出。能否使空间进入高潮的关键:

---精心推敲实体与空间虚体的关系,突出主体;

---组织好人看人的共享环境。

④后叙空间。是步行商业街高潮后的余音和补充。一般

也有街道、小巷等组成,在尽端处布置广场,以示结束。

15. 步行商业街的分类

①完全步行街。没有任何车辆,供商店的货用车辆只在

背街或步行街两侧的交通性道路上行驶。

②“定时式”全步行街。在全天中规定时间内或星期

天、节假日为完全步行街,其它时间允许通行车辆。

③公交步行街。只允许公交车辆(包括公共汽车、电车、

出租车及专门的公共电瓶车等)通行,但不许停车,其它车

辆移到周围平行的街道上行驶。

④半步行街。以步行交通为主,但仍有少量车辆进入,

这些车辆主要为商店送货服务的,限制车速。

16、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

①多功能性。布置商业、游憩、绿地、水面、儿童游戏场、

小型影剧院等;

②多空间型。地上与地下结合、线状与广场结合等;

③有大量的街头家具。包括公共设施(电话亭、报摊、

布告栏、公共候车廊亭、钟塔、停车场、饮水台、垃圾箱等)、

路灯和装饰用灯、各种水体、标志牌、雕塑、座椅、儿童游

戏场、人行道护栏等等。

17、步行商业街的形式(10分)

①街道式

一般街道式。只在两端出入口处加以处理,以禁止或限

制车辆出入。

两端封闭式。进出街道的视线,用商店立面等封闭,在

入口处布置咖啡店、花店、小旅店等,以使商业街两端都有

活跃气氛。

Z形或折线形式。设两个主要出入口,有步行者专用休

息绿化地。Z形或折线形的目的是使视线在两端封闭。

船形式。

②商业街结合小广场

③平行商业街。适用于规模大的中心地区,在每条街的

尽端都常有广场相连。

④区块式商业中心。适用于规模更大的中心地区,其中

有多条商业街、巷纵横交错,使之无明显的街道形式。

此外,还有地下商业街、室内步行街等。

18.街道空间设计要点

1、保持街道的连续性。

2、强调旋律和节奏。

3、考虑

街道对景。4、注意街道的景深与层次。 5、城市街道与街巷

联系关系、街道交叉口周围建筑联系关系、街道与街区内部

出入口处等是设计的重点。6、注意提高街道各区段的识别性

与趣味性7、注意视域的开放。

19.街口建筑布置形式

(1)、将人、车流多的建筑(如商店、旅馆)相对集

中在街道一角,并用支路环绕,形成岛状活动中心。

(2)、改变街口建筑性质,布置人、车流少的建筑物。

(3)、开口街口,将人流引入街坊内部。

(4)、将建筑物后退,留出较深广的前庭广场作为交通

缓冲地带,以便和街口交通衔接。

(5)、将街角建筑的主要出入口放在离街口较远的地

方,在街角一定距离内不准有任何车辆进出或停留。

20.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平衡原则。

3、场所感的创造。

4、多样性原则。

20.城市广场的分类

1、集会广场。一般用于政治、文化集会、庆典、游行、

检阅、礼仪、传统民间节日活动的广场。

2、纪念广场。主要是为纪念某些人或某些事件的广场。

在广场突出位置设置纪念雕塑、纪念碑、纪念塔、纪念物或

纪念性建筑等为标志物。

3、交通广场。包括站前广场(火车站、飞机场、轮船码

头以及剧场、体育场、体育馆、展览馆、饭店、旅馆等)和

道路交通广场。

4、商业广场。包括集市广场、购物广场等。一般为步行。

5、宗教广场。布置在教堂、寺庙、祠堂前举行宗教庆典、

宗教集会、宗教节日等活动场所。广场上设有供宗教礼仪、

祭祀、布道用的坪台、台阶或敞廊。历史上的宗教广场有时

与商业广场结合在一起。现代的宗教广场已逐渐起市政或休

息、娱乐广场的作用。

6、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供人们休息、交游、演出、及举行

各种娱乐活动的广场和绿地。广场应具有欢乐、轻松的气氛,

布局自由,并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

21.城市广场设计中注意的问题(10分)

1、广场情趣区别。不同位置和性质的广场,应有不同的

情趣要求,如:

①位于市中心或重要地段的广场,要创造出人能停留、

观赏建筑物或特定景色的环境条件。

②位于商业步行街的广场,要创造适于居民采购、散步

和闲谈的环境,体现出商业的繁荣情景。

③居住区内的广场,应创造出安静、舒适、安全的交往

空间。

④在中小学附近的广场,应与交通干道隔离,为孩子们

创造安全的生活地带。

2、提高广场场所的吸引力。为使广场成为一个有吸引

力的公共活动场所,应做到:

①强调广场的装饰性;

②强调公众的“可达性”;

③满足城市生活的多功能要求

④创造一定的街头活动场地,诸如可供民间发起的社会

活动、公益活动、小型集会、街头演出以及街头绘画、雕

塑、摄影艺术展览等活动使用。

3、发扬传统的地方风格

①利用地方“特产”装饰广场,增强地方感,如济南泉

城以泉雕为广场主题。

②用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作雕塑、壁画、地面纹样等装

饰广场。

③采用地方材料铺砌地面和制作凳椅,栽种当地特有的

树木、花草等。

4、注意设计手法上的改变

①在现代广场建设中,传统的四面为交通环路环绕成为

一种中心孤岛式的广场减少了,趋向于把广场绿地布置在主

要建筑前面或一侧,或位于建筑群之间,或串连在步行商业

街之间,以不被交通穿破,有的甚至完全与汽车通路隔开。

②过去那种铺地面积很大,人工手段很多,绿化较少看

起来干巴巴的广场减少了,代替的考虑人们休息交往需要,

比较有人情味有生气的广场。

③广场已由平面的、构图均称的布置,逐渐转变为空间

构图丰富,充满阳光、绿化和水的、富有生气的空间型广场。

④城市中心广场已逐步向功能综合化、交通立体化和环

境舒适化方向发展。

⑤现代广场在布局、尺度、空间组织等内容和形式上是

以人的使用要求和活动作为参数的。向小型化、个性化、多

层次和相对私密感方向发展。

⑥重视利用公共建筑前、桥头、街道汇合处,路边角地

等小面积空地设置小广场。

22.广场空间艺术处理的重点(10分)

在《街道美学》一书中,芦原仪信指出:作为名副其实

的广场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

①广场的边界线清晰,能成为“图”;

②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阴角,容易形成图;

③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

④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此外,在处理中尚应重视以下各点:

①广场周围的主要建筑物和主要出入口,是空间设计的

重点和吸引点,处理得当,可以为广场增添不少光彩。

②应突出广场的视觉中心。

③广场绿地布置,应适合广场使用性质要求,其植物配

置力求简洁。对公共活动广场的集中成片绿地比重,一般不

宜少于广场总面积的25%,站前广场、集散广场的集中成片

绿地不宜少于10%,一般为15-25%。

四、论述题

1. 城市广场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别广场的设计要点

1、集会广场。一般用于政治、文化集会、庆典、游行、

检阅、礼仪、传统民间节日活动的广场。

2、纪念广场。主要是为纪念某些人或某些事件的广场。

在广场突出位置设置纪念雕塑、纪念碑、纪念塔、纪念物或

纪念性建筑等为标志物。

3、交通广场。包括站前广场(火车站、飞机场、轮船码

头以及剧场、体育场、体育馆、展览馆、饭店、旅馆等)和

道路交通广场。

4、商业广场。包括集市广场、购物广场等。一般为步行。

5、宗教广场。布置在教堂、寺庙、祠堂前举行宗教庆典、

宗教集会、宗教节日等活动场所。广场上设有供宗教礼仪、

祭祀、布道用的坪台、台阶或敞廊。历史上的宗教广场有时

与商业广场结合在一起。现代的宗教广场已逐渐起市政或休

息、娱乐广场的作用。

6、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供人们休息、交游、演出、及举

行各种娱乐活动的广场和绿地。广场应具有欢乐、轻松的气

氛,布局自由,并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

2.运用所学城市设计的基本知识,来谈一谈校园景观如何建

构?

从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设计要点、设计的基本原则等方面

来回答。

一、城市景观的含义

是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

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

知觉空间。

城市景观三要素:景物、景感和主客观条件

(1)、景物:即城市景观形式的本身,是基本的素材。包含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社会景观。

(2)、景感:是人对城市景物的感觉反映。

(3)、主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社会景观都是城市景

观构成中的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人对景观的鉴赏过程中的时间、地点以及鉴

赏人的年龄、兴趣、职业、知识等的差异,和社会的文化、

科技、经济等情况,则是城市景观的主观条件。

二、城市景观的组成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

(1)、自然景观:由山、水、动植物和云、雨、风、雪、

光、气等景观组成。

(2)、人文景观:指各种建筑、构筑物、街道、小品、雕

塑等人工设施,以及历史文物古迹、诗文碑刻、堆山、凿洞、

挖地、人工瀑布、跌水、绿化等。

(3)、社会景观:是以社会和人为内容的景观。如:社会

习俗、风土人情、民族气氛等(花灯节、花卉节、龙舟节、

冰雪节、庙会等)。

三、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考虑人的行为心理规律,创造便利、

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环境。

(2)、城市审美原则:考虑感官与文化心理对城市信息

的承受能力及评价标准,研究创造有特色、有内涵、可识别、

和谐、悦目的城市审美品质。

(3)、生态环境原则:考虑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和卫

生环境等方面的污染,充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

水体等自然资源与人工手段一起,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

(4)、因借原则:借助山脉、河湖、林地等自然景观,同时

结合城市内部的自然地形地物和人文资源条件,俗者避之,

佳者收之。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重视城市景观的历史延续性及其本土文化特性。

(6)、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景观要素之间有较好的连续

性、一致性和协同性。

四,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要点

(1)、城市轮廓线控制(2)、建筑高度分区(3)、景观视

线走廊保护(4)、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保护(5)、与绿化

系统相结合,突出绿地、水体的景观效益与功能

3.城市设计成果评价标准

雪瓦尼教授把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两类:可度量标准和

不可度量标准。

①可度量标准:

自然环境标准气候、阳光、地理、水、地形等

建筑形态标准高度、体块、退后红线、容积率绿

地率、色彩、材质、风格等

②不可度量标准

不可度量标准是评价形体环境对人的美学、心理和行

为等方面的影响,是只能作出定性结论的标准。

便利性。主要指交通及视线的可达程度。如地段在城

市中的位置、标志性、道路的走向、形式、机动车道的距离、

停车场、安全及视觉条件等。

多样性。指使用性质和活动内容的种类、持续时间、

活动支持等。

可读性。指空间界面对空间的界定程度、积极空间的

创造、环境格局的可读性、形象性等易于阅读和理解。

灵活性。指城市环境为使用者提供的使用机会和潜力、

空间组合及建筑形式多样性,进一步发展的可持续性。

愉悦性。是从美学角度对环境的评价。如空间舒适性、

视觉趣味和人情味,环境优美、尊重自然等。

个性。指空间环境、建筑形式的特征,环境的历史性和

地方性等。

4.图底关系理论在设计中的应用

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中都有

应用。利用其理论可分析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空间

建设的主与次、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空间的界面、空间的

形状与比例以及空间与建筑的关系等。

罗杰·特兰西克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教授在《寻找失

落的空间》一书中,从现代空间演变和历史例证的分析入手,

提出了目前城市设计理论的三种研究方法,即图底关系理论、

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

的理论。每一城市都有各自的空间与实体的模式。这一理论

试图通过对城市形体环境图底关系的研究,明确城市形态的

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出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通过不同时间内城市图底关系的变化,还可以分析出城市建

设发展的动向。

图底理论:在研究城市形式时由分析建筑体量与开放空间的

关系入手;在界定城市肌理组织、模式及其空间秩序问题时

是一个有效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

局限:二维空间、静态分析

5.试举例或绘图说明城市文化休闲广场如何来设计?

从设计主题、设计功能组成、空间组织、景观设计等方面来

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

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

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

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平衡原则。

3、场所感的创造。

4、多样性原则。

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供人们休息、交游、演出、及举行各种

娱乐活动的广场和绿地。广场应具有欢乐、轻松的气氛,布

局自由,并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

城市广场设计中注意的问题(10分)

1、广场情趣区别。不同位置和性质的广场,应有不同的

情趣要求,如:

①位于市中心或重要地段的广场,要创造出人能停留、

观赏建筑物或特定景色的环境条件。

②位于商业步行街的广场,要创造适于居民采购、散步

和闲谈的环境,体现出商业的繁荣情景。

③居住区内的广场,应创造出安静、舒适、安全的交往

空间。

④在中小学附近的广场,应与交通干道隔离,为孩子们

创造安全的生活地带。

2、提高广场场所的吸引力。为使广场成为一个有吸引

力的公共活动场所,应做到:

①强调广场的装饰性;

②强调公众的“可达性”;

③满足城市生活的多功能要求

④创造一定的街头活动场地,诸如可供民间发起的社会

活动、公益活动、小型集会、街头演出以及街头绘画、雕

塑、摄影艺术展览等活动使用。

3、发扬传统的地方风格

①利用地方“特产”装饰广场,增强地方感,如济南泉

城以泉雕为广场主题。

②用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作雕塑、壁画、地面纹样等装

饰广场。

③采用地方材料铺砌地面和制作凳椅,栽种当地特有的

树木、花草等。

4、注意设计手法上的改变

①在现代广场建设中,传统的四面为交通环路环绕成为

一种中心孤岛式的广场减少了,趋向于把广场绿地布置在主

要建筑前面或一侧,或位于建筑群之间,或串连在步行商业

街之间,以不被交通穿破,有的甚至完全与汽车通路隔开。

②过去那种铺地面积很大,人工手段很多,绿化较少看

起来干巴巴的广场减少了,代替的考虑人们休息交往需要,

比较有人情味有生气的广场。

③广场已由平面的、构图均称的布置,逐渐转变为空间

构图丰富,充满阳光、绿化和水的、富有生气的空间型广场。

④城市中心广场已逐步向功能综合化、交通立体化和环

境舒适化方向发展。

⑤现代广场在布局、尺度、空间组织等内容和形式上是

以人的使用要求和活动作为参数的。向小型化、个性化、多

层次和相对私密感方向发展。

⑥重视利用公共建筑前、桥头、街道汇合处,路边角地

等小面积空地设置小广场。

广场空间艺术处理的重点(10分)

在《街道美学》一书中,芦原仪信指出:作为名副其实

的广场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

①广场的边界线清晰,能成为“图”;

②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阴角,容易形成图;

③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

④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此外,在处理中尚应重视以下各点:

①广场周围的主要建筑物和主要出入口,是空间设计的

重点和吸引点,处理得当,可以为广场增添不少光彩。

②应突出广场的视觉中心。

③广场绿地布置,应适合广场使用性质要求,其植物配

置力求简洁。对公共活动广场的集中成片绿地比重,一般不

宜少于广场总面积的25%,站前广场、集散广场的集中成片

绿地不宜少于10%,一般为15-25%。

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考虑人的行为心理规律,创造便利、

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环境。

(2)、城市审美原则:考虑感官与文化心理对城市信息

的承受能力及评价标准,研究创造有特色、有内涵、可识别、

和谐、悦目的城市审美品质。

(3)、生态环境原则:考虑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和卫

生环境等方面的污染,充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

水体等自然资源与人工手段一起,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

(4)、因借原则:借助山脉、河湖、林地等自然景观,同时

结合城市内部的自然地形地物和人文资源条件,俗者避之,

佳者收之。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重视城市景观的历史延续性及其本土文化特性。

(6)、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景观要素之间有较好的连续

性、一致性和协同性。

6.绘图学院平面布置,说明城市空间的组织手法

绘制平面图15分,说明城市空间组织手法15分。空间的主

次、视觉中心、空间的划分方法、空间的限定、绿化的布置

等方面来分析。

城市空间常用的组织手法

①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的手段。

②张拉法:就是在标志性建筑或重要广场之间建

立一种张拉的联系线,以其作为城市改造与发展的基础。这

种张拉线的起始点或多条力线的交汇点,常是广场中的方尖

碑。

③重复法:以相同的或相似的构件和尺度组织完

整统一的空间秩序。如采用柱廊、拱券、形状、色彩、质感

等求和谐统一。

④视差法:利用视错觉,使空间产生戏剧性、生

动性变化。

⑤层面转换法:利用台阶、坡道、平台等组织上

下层空间。

⑥框景法:常用拱门、拱廊等元素,造成框景效

果。

⑦诱导法:依据使用者前进路线,将隔而未断的

各个空间依次连续安排,巧妙地利用一些元素,如沿街墙设

置的水沟、路面铺装、路灯以及种种观赏点,引导行人前进。

空间的限定

1、垂直要素限定:垂直墙、柱、树(绿化)等

侧界面

2、水平要素限定:顶面、地面/顶界面、底界面

3、各种要素的综合限定

---底界面:①地面铺装和质地变化②地面的上升与下沉处

理。---侧界面:①形状:②高度

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

2、城市审美原则

3、生态环境原则

4、因

借原则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6、整体性原则

城市设计的层次

从空间层次上讲,城市设计跨越了从城市总体规划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甚至街道家具设计的广泛领域。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大体上把这些领域划分为整体城市设计、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城市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1)、整体城市设计

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结构。根据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及布局特征,结合城市规划要求的用地布局,建构出城市空间的整体发展形态。

建构城市景观体系。从美学角度确定出城市不同景观特征的景观区、景观线、景观点和景观轴,为城市建设控制提供依据。

布置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为城市生活提供物质空间条件,包括游憩、观赏、健身娱乐、庆典、休息、交往等,对这些空间的性质、内容、规模和环境位置进行布置,形成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设计城市竖向轮廓。根据城市的自然地形条件和景观建筑特征,对城市空间的整体轮廓进行高度上的分区,确定高层建筑群的布局、城市空间走廊的分布、自然地势和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形成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轮廓。

(2)、重点片区城市设计

以总体城市设计为依据,对城市的重点地区在整体空间形态、景观环境特色以及人的活动所进行的综合设计。

设计重点对片区内的土地利用、街区空间形态、景观环境、道路交通以及绿化系统等方面作出专项性设计,对建筑小品、市政设施、标识系统以及照明设计等方面进行整体安排。

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应与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紧密协调,构成规划管理的依据。

(3)、城市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是对城市重点地段或重要节点的环境空间形态,包括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建筑界面、容积率、公共开敞空间、建筑风格和色彩、绿化配置、树种选择,及人文活动等城市设计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具体组织,为引导场地设计、建筑设计和环境整治,提出相应的开发与保护的控制要求和意象性方案及管理细则。

其主要类型包括:街道空间、城市广场、城市滨水空间、重要节点地块。

一、城市设计元素

主要设计元素有:土地使用/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开放空间/使用活动组织/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步行街(区)/标志与标牌

(1)、土地使用:目的对用地定性,进行使用性质分区。性质一般划分为:

混合利用区。商业、办公、住宅、旅馆或混合建筑

特殊功能区。对某些具有地理特征和历史意义的地区,规定其特殊的利用性质,只供某些特殊项目建设之用。

有条件开发区。规定了特定的开发条件。

群集建设区。指在保证居住密度不变的条件下,允许将单栋住宅集中建设的某些居住用地。可提高基础设施的集中利用率和增加公共绿地。

鼓励性建设区。在此区内采取一些鼓励性措施,如允许提高建筑物的高度、增加建筑面积,以获得地面的一块绿地、一条拱廊或一段通道等等。

趋势:现代城市土地使用的趋势是多样化,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促进城市空间24小时保持活力。

(2)、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城市建筑的形状、色彩、材质及其组合等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优劣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讲要满足控规中规定的规定性指标、指导性指标和有条件规划许可指标。

①、规定性指标

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②指导性指标

人口容量/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等/其他环境要求等③有条件规划许可指标:一般指容积率变更的奖励和补偿。设计重点:

保护城市自然环境不受破坏

保护历史建筑的景观条件与周围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

保证城市街道、广场等人流聚集和停留场所有合理的日照。保护建筑物之间的文脉关系及空间比例

保护城市天际线的美观与特色

(3)、开放空间:开放空间也称公共空间或开敞空间,指城市中向全体市民开放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街道、广场、公园、河流、街道绿地等。

新型的公共空间还包括对公众开放的建筑物的公共大厅、中厅、室内街道、室内广场和建筑的灰空间等。

趋势:使用上步行化,内容上多样化和文化性

四个特性:

开放性:空间不应封闭可达性:方便到达

大众性: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而不是少数人。

功能性:聚会、游憩、休闲、交往、活动等。

(4)、使用活动的组织

杨·盖尔(丹麦)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把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种活动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一般讲日常工作和生活事物属于这一类。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是人们所希望的活动,在天气、时间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形体环境质量的好坏与这些活动的发生频率有很大关系。

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社会性活动是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引发的活动,所以也称之为“连锁性”活动。

(5)、交通与停车

城市交通与停车问题在现代城市中越来越来突出,对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的形态有决定性的影响。城市交通的组织,主干道、次干道、高速公路、停车场、停车库以及路边停车等等的布局与设计能形成城市的空间骨架,对城市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因此,城市交通与停车是城市设计学科的另一条主线。

城市交通对城市环境有很大影响。对策:采用多种停车方式,包括多层次停车库、地面停车场和路边停车,特别鼓励建设地下停车库。

另外,鼓励城市中心区边缘和城边停车,可大大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同时,在中心区建设步行街和步行广场,既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又增强了城市的可居性。(6)、保护与改造

继承和发展是城市建设中的一对矛盾。除了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名城外,还包括保护不同时期的优秀建筑、历史街道环境、历史性景观特色和地方性风俗民情。

对个体建筑的保护也有许多成功的尝试,如建筑周围的景观控制、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城市环境文脉的视觉联系等。在法规方面有空中开发权转让、建筑立面转让等做法。(7)、步行街(区)

包括步行街、步行广场、林阴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和室内步行空间等。

优点:社会效益:提供了步行、休憩、社交聚会的场所,改善人际关系。

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繁荣。

环境效益: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于人情味。

交通方面:步行道可减少车辆并减轻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事故。

(8)、标志与标牌

城市的标志与标牌是城市商业活动的组成部分。它包括道路指示牌、广告、宣传牌、灯箱等,一般来讲,城市的标志与标牌都在人们的视域范围内,且色彩鲜艳、造型活泼,有时配以奇妙的灯光和音响,可以烘托环境氛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

在城市设计时,对标志与标牌设置的高度、位置、样式都应统一规定,使其有连续和谐的景观效果。城市设计原则

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

城市性质的制约:不同性质的城市在建筑风格、色彩、气氛、

建筑层数、建筑密度等方面可能不同。城市设计要服从这个

基调。

城市规模的制约:不同规模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地位、作用以

及相应的文化基础和经济实力,设计应与之相适应。

2、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人的需要。

美国社会学家A·MASLOW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

提出“需要等级”学说中,把人的基本需要按发生顺序,由低

到高分为如下五个等级。

生理需要: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医疗等的需

要。

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劳动安全、职业病的防治、平等

的待遇以及对未来的保障,如就业保障、丧失劳动力后的生

活保障等。

社交需要:人们的交往、朋友的友谊等。

心理需要:包括自尊心、自信心、求知欲、地位欲以及他人

的尊重和赏识等。

自我完成的需要:这是最高级需要,指在没有任何精神的、

物质的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

内在需要。

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

充分利用以下原有优势:

自然环境特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人工环境特征: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风格、文物古迹

等。

社会环境特征: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等。

4、考虑“空间—时间”效果

空间-实体----人是动的,光线、空间效果是变化的。

距离:人与实体间的距离。

动线:路线与空间的关系/空间的连续性/人的行动方式

光线:考虑一天中时辰的改变,天气和季节的变化。

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

平面布局清晰:功能分区明确,道路系统清晰,中心点突出,

平面构图简洁明快等。

空间结构完善,层次分明,空间展开有序。

型体、色彩、质感等处理多样而统一。

以建筑实体为中心的构图方式向以空间虚体为中心的构图

方法发展。

一、城市设计过程

(1)现场调查

1、用地现状调查研究

包括用地内部及其周围地区存在的环境条件的调查研究

等,其内容有:

①气候②地形③地质④土地使用⑤交通运输⑥公用设施

⑦周围土地使用⑧生态⑨公害⑩有关资料收集

2、社会调查研究

包括当地的经济、技术可行条件调查及当地有关的人的

行为特点调查两个方面。我们着重讲调查研究人的行为特点。

①人的行为调查研究

②人行为调查研究基本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

(2)资料分析

借助系统的分析方法可以透过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准确的

发现问题、把握机会,使信息资料成为设计方案的向导。

城市设计的资料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功能分析。---空间景观分析。

---使用活动分析--开发与保护分析。

(3)目标建立

通过对环境现状的分析,使调查阶段的信息、数据得到汇

总,可以发现现状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

法和机会,结合开发政策,建立设计目标和相应的设计概念,

这种设计目标和设计概念反映出设计者对需求和对城市环境

的理解。

(4)设计评价

设计评价工作的关键是确定评价体系和内容。一般地说,评

价内容分四个层次:设计问题是否准确、设计构想是否合理、

各项控制指标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实施计划是否可行。

(5)实施计划

在一定资金和建设条件下,城市设计的实施战略也是多

种多样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定实施计划主要思考的是

“筑巢引鸟”,通过修建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开发环境条件来

控制土地价格,调控开发的方向与模式。此外,公众参与也

是促成和引导开发的有效办法。

(6)维护管理

环境的管理与维护、居民社区意识的形成、环境评价的

信息反馈等也是城市设计的重要步骤,被称为城市设计的后

续工作。

城市环境建成以后,对环境的维护管理则是保留城市设

计成果的必要手段。

三、空间的类型

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

公共空间: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公园空间、河道空间

四、空间的限定

1、垂直要素限定:垂直墙、柱、树(绿化)等

侧界面

2、水平要素限定:顶面、地面/顶界面、底界面

3、各种要素的综合限定

---底界面:①地面铺装和质地变化②地面的上升与下沉处

理。---侧界面:①形状:②高度

五、城市空间的组织

1、空间的连续与渗透

2、空间的导向与序列

3、空间的贯穿与贯通。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流动感

三、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考虑人的行为心理规律,创造便利、

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环境。

(2)、城市审美原则:考虑感官与文化心理对城市信息

的承受能力及评价标准,研究创造有特色、有内涵、可识别、

和谐、悦目的城市审美品质。

(3)、生态环境原则:考虑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和卫

生环境等方面的污染,充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

水体等自然资源与人工手段一起,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

(4)、因借原则:借助山脉、河湖、林地等自然景观,同时

结合城市内部的自然地形地物和人文资源条件,俗者避之,

佳者收之。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重视城市景观的历史延续性及其本土文化特性。

(6)、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景观要素之间有较好的连续

性、一致性和协同性。

四、城市景观设计要点

(1)、城市轮廓线控制

城市主要入口、城市的主轴线、

城市主视面的轮廓线等设计

高层建筑布置

地形对轮廓线的影响

夜晚灯光照明设计

(2)、建筑高度分区

根据建筑所在的位置、性质和地形条件考虑其高度

能更好地反映出城市空间的深度和层次

应使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轮廓线丰富多变

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和城市主要景观视线走廊的通透

考虑飞机飞行的要求

(3)、景观视线走廊保护

规定一个“空间范围”以保证视线的通过,目的是为了

保障人与自然和人工各景点之间在视觉上的延伸关系。在城

区主要是依靠限制建筑物的高度、宽度和位置,以防止城市

中某些景物被建筑物遮挡。

(4)、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保护

反映当地的地方特色与风格,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涵,

能充分反映时代的连续性。

(5)、与绿化系统相结合,突出绿地、水体的景观效益

与功能

二、滨水区城市设计要点

1.滨水区城市设计的范围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主要包括与河流、湖

泊、海洋相邻的土地或建筑区域,即城市临近水体部分。滨

水区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是城市中临近水体的空间构成物所

限定的公共开放空间环境。

2.滨水区公共环境的特征

亲水性、人性化、外向型物质和社会空间、形态、功能

和社会要素都与水域密切相关,桥梁成为地区的视觉中心,

是所在城市开发和城市中心区的重点依托,交通可达性。

3.滨水区城市设计的关键

做好公共空间环境的城市设计是滨水区开发的关键

三、滨水区环境景观构成要素

1.蓝带要素

指的是城市中的水体河流,以及河流的护岸。

2. 灰带要素

指的是滨水空间中的人造物,包括有标志作用的桥、城市天

际线,起节点作用的公园广场、游园、码头,还有滨水道路、

标识系统、休闲设施、公共艺术品等

3 绿带要素

绿带要素指的是城市中具有自然形态或由自然元素经人工组

织而成的具有生命力的景观要素。

四、滨水区的开发类型

1.保护

针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滨水区,保护是维护并提高地区品

质的最佳途径。通过对现有设施的修缮和原有环境的复原,

维持滨水地区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

如:澳大利亚悉尼市岩石区滨水地带

2.再开发

对整体环境较差,其功能无法满足现代社会要求,又无历史

保护价值的滨水地区,通过再开发使之重新焕发活力,这是

现代滨水地区建设的主流。

再开发是通过对原有建成环境的改造和重建,使之功能合理,

环境更新,活力重现,成为城市中闪亮的明珠,如美国新泽

西州泽西城的柯尔盖特(Colgate)中心开发方案,美国波士

顿罗斯(Rowe’s)码头

3.开发

为了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以围海造田或向外部扩展的方式

获得新的滨水建设用地,可以创造出能充分满足现代生活需

求的城市滨水空间。这一类型的开发在经济发达、人多地少

的地区(如日本、香港)尤为多见。如日本未来港工程,西

班牙巴塞罗那奥林匹克中心。

四、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城市广场必须与城市空间结构保持呼应,广

场内部空间环境应相互融合,以形成有机体。

2、平衡原则。

广场设计要掌握一种平衡,如开敞和封闭的平衡、公共性和

私密性的平衡、复杂和简洁的平衡,限定和变化的平衡。

3、场所感的创造。结合自然、人文及地域特色创造丰富的活

动空间,成为具有识别性,使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空间

场所。

4、多样性原则。

以丰富的空间景观给人丰富的视觉感受,以丰富的活动场所

适应人们多样的社会活动要求。

卡米诺.西特:在《城市建设艺术》书中,运用艺术原则对城

市空间的实体(主要是教堂)与空间(主要是广场)的相互

关系及形式美的规律进行了探讨,分析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

城市空间,认为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平淡、缺乏艺术感染力,

还认为城市空间主要有三个体系和若干变体,即矩形体系、

放射体系和三角形体系,变体是这三者混合的产物。对此提

出批评。

卡米诺.西特主要从视觉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受等角度来

探讨城市空间和艺术组织原则。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

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从各实体要素之间的功

能关联及组合关系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

体性、关系及关联的内在性。

凯文·林奇的城市形象理论

美国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提出了比较有影响且得

到广泛应用的《城市形象》理论。凯文·林奇的城市美不仅指

构图与形式,而且将之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城市特征,如易

识别、易记忆、有秩序、有特色等,他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

知与体验格外重视,研究使用者认知图式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①形象性的建立: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生高效率的

强烈的心理形象的性能。

林奇还提出了建立城市形象性的三个条件:

---识别性。主要指物体的外形特征或特点。

---结构。主要指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条件。

---意义。主要指与观察者在使用和功能上的重要性。

②形象的构成元素

---路径。即交通联系的道路和视觉联系的视廊。(城市的

主次干道、步行街、水路、铁路等)

设计要点:道路适当设置道路对景/道路中的“门” /市中

心适当兴建改建商业步行街和步车共存道/步车共存道可设

计成蛇形或折线形/精心设置步行道小品

---区域。一个区域应该有共同的形态特征和使用功能,

并与其他区域有明显的区别。如历史区、高层区、居住区、

工业区等。

---边缘。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界线。包括建筑立面、城市轮

廓、绿化带、河流、山崖等。

设计要点:

道路的两侧,广场四周的建筑总立面要尽可能做到重复与变

化的统一

后继者应尊重前者的创造,应尊重历史

在城市中适当地点设置观赏城市轮廓的观赏点

与上一点相对应的,城市的沿海、沿河和城乡交接地域

要重点建设,以期提供人们精彩的城市轮廓和建筑总立面。

城市轮廓要从中国历史文化出发来规划

---节点。节点就是集合的场所。指观察者可以进入的具

有战略地位的焦点、要点或是日常城市生活外来的必经之地。

多半是道路交叉点、方向转换处、空间结构的变换处、广场

等。它是人们认知城市的一个重要因素。

---标志物。是一种认知环境的参照点,观察者不进入其内部,

只是在外部认知它,通过它来辨别方向。它是城市中令人产

生印象的突出形象,包括突出的自然地形地貌、奇特的植物、

形象特征明显的建筑物和环境设施等。

以上元素一起构成了城市的形象性,合成了城市的个性。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著名论著《城市并非树形》,认为城

市分为自然城市和人工城市,自然城市具有半网络结构,人

工城市一般采用树形结构,他的分析表明城市空间功能的综

合,是产生”交叠”使用城市空间的基础,它使空间具有了多样

性和适应性的性质,使城市具有选择性和可生活性.城市空间

功能的的综合是城市空间呈现活力的本质.

波纳:运用系统理论对城市空间进行了研究,认为系统理论强

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所

在.

波纳运用系统理论的方式,描述了城市系统的三个核心概念:

⑴城市形态(urban form),指城市各个要素(包括物质设施、社

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机构)的空间分布模式。

⑵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指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相

互作用,将个体要素合成一个功能体,即一个子系统.不同功能

节点之间的交通流表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⑶城市空间结构,指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内在

机制,将城市各个子系统整合为城市空间大系统的作用机制,

以各种功能活动对于不同区位的市场竞租曲线表示城市系统

的构成机制.

芦原义信:

认为,外部空间具有以下要素:

⑴尺度. ①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

称为“十分之一理论”。②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m

的模数,称为“外部模数理论”。

⑵直线。距离和直线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

在外部空间的布局中,相对于人的活动,可以将外部空间分

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

芦原义信根据外部空间的用途和功能将空间分为以下多个层

次和顺序:

外部的—半外部的(或半内部的)--内部的

公共的---半公共的(半私用的)--私用的

多数集合的---中数集合的—少数集合的

嘈杂的、娱乐的---中间的—安静的、艺术的

动的、体育性的—中间的—静的、文化的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

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

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

罗杰·特兰西克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教授在《寻找失落的

空间》一书中,从现代空间演变和历史例证的分析入手,提

出了目前城市设计理论的三种研究方法,即图底关系理论、

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

论。每一城市都有各自的空间与实体的模式。这一理论试图

通过对城市形体环境图底关系的研究,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

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出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通过

不同时间内城市图底关系的变化,还可以分析出城市建设发

展的动向。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

“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这些线包括交通线(各种交通性干道)、线性公共空间(街

道、步行街、绿地)和视线(序列空间、视廊)。

通过联系理论的分析,可以明确城市中的空间秩序,建

立不同层次的标志性建筑,确定城市中主要的建筑及公共空

间的联系走廊,提高城市效率。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

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通过对这些影响

城市形体环境因素的分析,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因素。

在场所理论的研究中,社会的、文化的和感知的因素被渗透

到对空间的界定和围合中来,这些内在和外在因素的有机结

合,于一般性的场地赋予出场所的意义。

黑川纪章:提出新陈代谢理论。两个原理;一是通时性;一

是共时性。

通时性意味时间的变化。不能把建筑当作建成之后就固定不

变的东西,而应当把他看作是从过去、以至于未来,一直变

化下去的一个过程。

用建筑空间把过去、现在、未来表现出来。

共时性:不同文化的共生---空间的共时性

2、相关学科对城市空间的研究

⑴生态城市的理念

⑵绿色城市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