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理论学习知识点.docx

国际贸易理论学习知识点.docx

国际贸易理论学习知识点.docx
国际贸易理论学习知识点.docx

(一)了解

1.直接贸易:指商品直接由生产国销往消费国,没有第三国的中间商参与的贸易活动。

间接贸易:指通过第三国的中间商或更多中间环节,把商品从生产国运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

动。

转口贸易:间接贸易中第三国商人所从事的把商品从生产国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

过境贸易:指贸易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经过一国国境的情况。

2.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出。

内容:①人类的交换产生了分工,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②国际分工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或后天的有利条件。③各国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

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意义和局限性:意义:绝对成本理论解释了产生贸易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得利益的思想。局限性: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无法解释绝

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

3.比较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

主要内容: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以相对优势或相对劣势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仍然能够得到贸易利益。

简单地讲就是“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比较成本理论阐述的贸易互利性原理:①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

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产量;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

提高了;③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分工,能节约双方的社会劳动。

比较成本理论的评价:科学性:( 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家

分工中获得利益;( 2)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 3)通过国际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

局限性:(1)劳动价值论不彻底;( 2)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只是

一种静态分析;( 3)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

4.新要素理论( p72):①技术要素说②人力资本要素说③研究与开发要素说④信息要素说⑤管理要素说⑥规模经济说

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76)弗农提出。( 1)新生期(2)成长期(3)成熟期( 4)销售下降期( 5)让与期

6.产业内贸易理论:( p79)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特点:①产品流动具有双向性②产品具有相似性,消费具有可替代性③产业内贸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相似的

要素投入。理论解释:①偏好相似论(林德)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是一

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即产品出口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两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越相似,一国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大。②市场结构论。

7.相互需求原理:约翰· 穆勒提出结论:在由比较利益所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上、下限(即两国两种商品各自的国内交换比率)内,实际的、唯一的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各自交

易对手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的。外国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于本国对于外国商品

的需求强度,则两国间两种商品交换比率越接近于外国国内的交换比率;相反,如果本国对于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于外国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贸易条件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

8.非关税壁垒特点:①灵活性和针对性②隐蔽性和歧视性③限制进口的有效性

9:“自动”出口配额制 :是指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己规定在某一时期

内(一般为 3~ 5 年 ),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额。在限定的配额内自动控制出口,超过配

额即禁止出口。

10.经济特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关境以外所划出的一定的特殊经济区域。分为:①自

由港②自由贸易区:划在关境以外,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口的地区,一般设在一个港口的港区或邻近港口的地区。③出口加工区:它是专门为生产出口产品而开辟的加工制造

区域。④综合性经济特区⑤保税区⑥自由边境区⑦过境区

11.最惠国待遇原则:是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和豁免,必须同样

给予对方。

国民待遇原则: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经济上享受与

本国公民、企业和船舶同等的待遇。

12.贸易差额: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

称为贸易差额。如果出口值大于进口值,就是存在出超,贸易顺差;反之,若是进口值大于

出口值,称为入超,贸易逆差。

(二)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系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它用来表明世界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

表示。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贸易系数,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其国内生产总值

GDP 或 GNP 中所占的比重,它表明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程度,同时也表明对外

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交换比率,或者说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

的比率,故又称为交换比价。

最惠国税:适用于与该国签订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所进口的商品。

反补贴税:是指对进口商品使用的一种超过正常关税的特殊关税,目的在于为了抵消国外竞争者得到奖励和补助产生的影响,从而保护进口国的制造商。

反倾销税:是对实行倾销的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其目的在于抵消商品倾销的影响,保护本国商品和国内市场。

特惠关税:是指某一国家或者经济集团对某些国家的所有进口商品或一部分商品在关税方面

给予的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

普遍优惠税:它是发达工业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某些产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的一种普遍的关税减免优惠制度。

(三)重要或者论述题。、

1.技术差距论:波斯纳提出。

核心观点: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后,它可能凭借这种技术差距所形成的比

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新产品,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其他国家通过进口此新产品或技

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了该先进技术,能够模仿生产从而减少进口才消失,而创新国由于技术优势所获取的垄断利润的消失会促使其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出新

A 国 ( 创新国 )出口

产品,创造出新一轮的技术差距。

B 国 ( 模仿国) 进口

A 国生产

A 国为技术创新国,

B 国为模

A国出口 ,

仿国。 t0- t1为需求滞后阶段, B 国对新产品没B 国进口

有需求,。过了 t1, B 国模仿 A 国消费, A 国出口、 B 国进口新产品,且需求量逐渐增加。

t2 是由于新技术的扩散, B 国掌握新技术并开始模仿生产,此时, A 国的出口最大。过了 t2,随着 B 国生产的增加, A 国生产和出口开始下降,到达t3 时,技术差距消失。

模仿滞后:从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的全过程;分为反应滞后和掌握

滞后两个时期:

反应滞后:技术创新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他国家模仿其技术开始生产新产品的时间;前期为需求滞后:

需求滞后:创新国开始生产到出口新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

掌握滞后:其他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进口为零的时间。

①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占优势,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国外掌握该技术之前产生了技术领先优势,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需求滞后,反应滞后)

②当一国的创新技术为外国所模仿时,,外国可自行生产而减少进口,创新国逐渐失去出口

市场,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逐渐缩小;(掌握滞后)

③新技术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将持续到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全部需求为

止。(掌握滞后)

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与学生俄林提出。

基本内容: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此时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①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各国都生产密集使用本国禀赋较多、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的

商品以供出口;②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或比例不同,即商品生产的要

素密集度。一国如果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佳组合,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中多用价格低廉的生产要

素,就能在该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优势。

国际贸易以要素丰裕度的不同为基础,各国都倾向于生产其要素相对充裕的产品并出

口,进口其国内要素相对稀缺的产品。这样形成的国际贸易的结果是各国能够更有效地利用

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

假设:一国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两种生产要素,每一种商品都不是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投入物;有

竞争;生产要素的供应量是给定的;两种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使用;一种商品是土地密集型的,另一种是劳动密集型的,不论有无贸易都是如此;两种生产要素在各部门是流动的;

定理:根据以上假设,从没有贸易转到自由贸易,毫无疑问会使在价格上升的行业中密集使

用的生产要读的报酬提高,而使在价格下跌的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国际贸易

的结果是:最终实现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

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

对要素禀赋论的评价:①与古典学说相比较,更全面和深入地研究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②它强调了生产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③从供给入手分析问题,方法上更合理、科学。不足:①与现实不符,尤其是二战后的贸易格局与从理论中得出的结论不一致。②忽视了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③没有考虑国际生产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

3.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法

解释:(一)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按照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某种商品总是以某种要素

密集型的方法生产的,但是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生产,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可能不同。在某个国家生产可能密集使用劳动,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

另外一个国家生产可能密集使用资本,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同一种商品的生产可

以存在要素密集度的变换。只要贸易双方有一方存在要素密集度变换这种情况,其中一国就必然

存在里昂惕夫之谜。

(二 )要素非同质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各国的每一种生产要素本身都是同一的,没有任

何差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各国的生产要素不仅有数量上的差异,还有质量上的差异。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出现进口资本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原因,在于

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

情况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

(三 )贸易壁垒说:该学说认为里昂惕夫之谜其实是由美国及外国的贸易壁垒所造成的。因为

美国如果对雇佣大量不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的话,势必造成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进口,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输入。外国如果也采取相反措施,

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而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进行贸易保护,那么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就难以进入外国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出口。

(四 )需求偏向论:该理论以国内的需求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由于各国国内需求不同,

可能出口在成本上并不完全占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在成本上处于优势的产品。因为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如果国内需求强烈地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其贸易结构就有可能是出口劳动

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五 )自然资源论:里昂惕夫的计算局限与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没有考虑自然资源这一

生产要素的作用。美国进口竞争工业之所以是资本密集型的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是大量矿产和

木材的进口国。这些产品不仅使用大量自然资源,而且还使用大量资本。在出口方面,美国出口的农产品碰巧相对说是使用大量劳动力和土地的。

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提出。

要素条件与国家竞争优势:①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对某一产业十分重要的某类低成本要素禀赋

或独特的高质量要素禀赋,该国的公司就可能在该产业获得竞争优势。②要素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③要素根据产生机制和所起作用,分为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④要素根据其作用和专门性又分为一般要素和专门要素。

国内需求与国家竞争优势:国内需求直接影响一国公司和产品的竞争优势,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1)老练、挑剔的买主有助于产品高标准的建立;( 2)前瞻性的买方需求有助于国

内公司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3)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及独立的买主数量会对一国竞争

优势产生影响。

相关产业、支撑产业与国家竞争优势:①相关产业对某一产业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可以促

进有关产业的创新;另外,由于营销渠道和服务的共享,相关产业的国际成功还可带动有关

产业的国际成功,使有关产业在生产初期便能打开国际市场。②支撑产业对下游产业的促进

作用在于它能够有效地降低后者的生产成本,并不断与下游产业合作,促进其创新。

公司结构、战略和竞争与国家竞争优势:①波特认为,现实经济生活中,公司有各自的规模、

组织形式、产权结构和竞争目标。②强大的本国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得以产生并长

久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③波特反对“国内竞争是一种浪费”的传统观念,认为国内企业之

间的竞争在短期内可能损失一些资源,但长远看则利大于弊。

机遇、政府作用与国家竞争优势:①机遇的作用在于它可能打断事物发展的正常进程,使

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丧失竞争优势,落后国家的公司则可借此获得竞争优势,并后来居上。②政府的作用在于可以通过对四种因素施加影响,从而影响国家竞争优势。

5.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地运用补贴或出口

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

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的战略地位。

(1)补贴促进出口论:由布兰德和斯潘塞提出,认为,一国政府可以运用补贴手段,使本国

厂商在国际市场上相比国外竞争对手有更高的战略地位,其根本目的在于将利润从国外厂商

转移给本国厂商,促进本国的出口。( p203 图分析。)

空中客车公司

空中客车公司

生产不生产生产不生产

生-50

生200

- 5产

波100波- 5100音音

1000 司1250

司生

生产

000 0

没有补贴的损益图(万美元)欧洲政府给予空中客车补贴时的损益图(万美元)

(2)关税抽取租金论 : 由布兰德和斯潘塞提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国外垄断厂商的定价

高于边际成本,存在着“租”。因此进口国政府可以运用关税抽取国外厂商的超额垄断利润。

如果本国没有潜在的企业进入该产业,那么征收关税只能带来本国消费者福利的降低。

如果本国的潜在厂商进入该产业,那么将会对外商形成威胁,使其为维持产品的竞争力,不得不在进口国征收关税时降低价格,否则只能减少出口量。若国外垄断厂商选择降低价格,

则其获得的“租”将减少,也就是关税抽取了租金;若国外垄断厂商选择减少出口量,则相当于让出了部分市场,国内厂商就会进入该产业,达到扶植该产业的目的。

(3)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 : ①由克鲁格曼提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条件下,

受保护的国内企业能够在国内市场上扩大生产并获得规模收益。②规模经济优势可以转化为更低的边际成本,从而使得本国厂商在缺乏保护的竞争对手的市场上以及第三国市场上的竞

争力增强,出口也相应扩张。

(4)外部经济论 : 该论点认为,国内厂商可以通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其他厂商的技术外溢

获得效率的提高;或者厂商从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厂商的聚集、行业规模的扩大中获得外部

规模经济效益。由于某些产业或厂商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效应,因此厂商不能独享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再加上投资风险大,所以投资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6.提供曲线:就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

口一定量的商品,曲线本身是由一个国家的供给(出口)、需求(进口)曲线合成的,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提供曲线的均衡交汇点,即为国际商品交换比率(国际价格)。(图片分析 p141-143)

7.贫困化增长:贫困化增长是某些特定发展中国家发生的情况,当一国由于某种动因(一般

总是单一要素供给的极大增长)使传统出口商品的出口规模极大增长,其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

易条件的严重恶化,而且导致该国福利水平绝对下降。

产生条件:①该国是国际贸易含义上

的大国,即它的出口量已占有世界该

种初级产品出口量的相当大的比重,

以至于它的出口进一步扩大将导致

世界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价格

将大幅度下跌;②世界其他国家对于

该国这种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很低,

不会因价格下降而极大地增加进口

量;③该国具有单一经济的性质,强

烈依赖于这种初级产品的出口来促

进经济发展。

8.关税对贸易小国的经济效应:假定进口国是个贸易小国,即该国某种商品的进口量占世界

进口量的很小一部分。经济效应:①消费效应②生产效应③贸易效应④财政收入效应⑤收入

再分配效应

如果 A 国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每单位进口商品

课以 p1p2 的关税,商品 Y 在 A 国的价格将从 op1

高到 op2,关税的征收对 A 国产生如下影响:( 1)

消费效应: A 国对商品 Y 的消费量减少,意味着

征税使消费者受到了损失。一方面要对每单位商品

Y 支付更高的价格,另一方面会因进口商品的价格

提高而减少对进口商品Y 的需求,并转向购买本

国同类商品,从而引起国内同类商品价格提高。其结果表现为价格上涨及消费量减少使国内消费者剩余由征税前的ABp1 减为 AEp2 ,即征税

使国内消费者蒙受了经济利益的损失。( 2)保护效应: A 国对商品 Y 的供给量增加。意味

着关税对本国工业起到了保护作用。由于进口商品价格提高,国内消费者转向购买本国同类

商品,使其商品价格上升,结果国内生产者的利润也比征税前增加了,生产者的净得利润为

R。(3)税收效应:对进口商品征税会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这项收入即关税总额等于每单

位商品征收的税与进口商品数量的乘积,即T 面积。这一部分关税实际上是从消费者转移

到政府手中的收入。(4)净经济效应:从以上分析得知,征税造成消费者的利益损失显然大

于政府与生产者获得利益,即一国征收关税所造成的净损失。其中W 是由于消费量减少所

造成的损失,也就是q1q2 数量商品的资源背闲置。面积 C 是由于数量为q1’q2’的商品在征税前由效率高的国外生产者生产,而征税后改由低效率的国内生产者生产,成本增加造成资源低效率配置的损失;

9.有效保护率:是指征收关税后使受保护行业每单位最终产品附加价值增加的百分比。附加

价值是最终产品价格减去用来生产该商品的进口投入品成本。

设最终产品 A 在不征收关税时的单位产品的附加价值为V ,征收关税以后的附加价值增加

到 V ’,那么附加价值的增加率,也就是有效保护率g 为

V 'V g V

结论:当最终产品名义税率一定时,则

对所需的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征收的名义税率越低,

最终产品名义税率的保护作用就越大。因此,如果要对某种产业实行保护,不仅要考虑对该产业最终产品的关税率,而且要把整个关税结构与该产业的生产结构结合起来考虑,再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基于有效保护率的考虑,工业发达国家常常采用逐步升级的关税结构:对原料进口几乎完全免税,对半制成品征收适度关税,但对制成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征收较高关税。

10.外汇管制: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法令,对外汇买卖所实行的限制性措施。有①数量型外汇

管制②成本性外汇管制③混合型外汇管制

进口配额: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的限制。

分为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

绝对配额由分为全球配额和国别配额。①全球配额,即不限定进口国别或地区、对于来自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商品一律适用的配额。②国别配额即在总配额内按国别或地区分配给固

定的配额,超过规定的配额便不准进口。国别配额有自主配额和协议配额之分。

关税配额:是指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一定时期内在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

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的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或征收附加税或罚款。

配额的经济效应:

①在封闭条件下, E 为国内供求均衡

点。自由贸易条件下该贸易小国面对

的是具有无穷弹性的X 商品的供给曲

线 AB 线,其国内生产、消费及进口数

量与前面相似。

②如果该国对X 商品的进口实行配额

限制,规定只允许进口Q2 Q4 数量的

X 商品。则此时该国X 商品的供给曲

线就会变为S’X 。在国际市场价格 OA

之上,不管价格如何变化,总是在国

内供给的基础上加一个固定的进口量。这时国内市场的均衡点变为H,价格为 OG。在此价格水平上,该国消费OQ4,进口 Q2Q4, 其余由国内生产。这样,国内消费减少Q4Q5 ,国内生产得到保护而增加的产量为Q1Q2 ,进口减少Q1Q2+Q4Q5, 配额持有者收入为面积 c.

③配额限制的利益和代价为:消费者剩余减少 a+b+c+d,生产者剩余增加 a,配额持有者收入增加

c,b+d 为配额保护的代价,代表经济的净损失。

配额与关税的比较:(1)两者作用机制不同当一国的需求与供给发生变化时,在进口配额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价格的调整,而在进口关税的情况下发生的是进口数量的调整,因而进口配额完全

排除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2)两者的保护作用不同关税的保护作用不确定,很难确定需

要多高的进口关税才能把进口限制在所希望的水平,而且出口国可以用各种方法降低出口价

格,部分或全部抵消关税的作用。而进口配额,不管价格如何变化,进口量都不能超过配额。(3) 两者的管理方法不同进口关税是通过影响进口商品的价格来调节国内市场的供给和需

求,征收关税后,关税收入就成为国家的财政收入。而进口配额要涉及分配问题,可以有几种做法:进口国政府公开拍卖配额;进口国按固定参数分配配额;进口国按一定的程序分配

配额;出口国掌握。

直接生产补贴: 是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工业化进程,对国内某些过去必须依赖进口的产品的生

产部门即进口竞争部门给以补贴,使之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能以与同类进口产品的相同价

格在国内市场销售,以达到排挤此类进口产品的目的。

直接生产补贴有两种形式:一是对受保护的产品直接提供补贴,二是对该产品的一种或几种

投入提供补贴。其结果都是降低受保护产品的供给成本,是的进口替代生产得以发展,进口减少。

S 是进口竞争部门的供给曲线, D 是本国对进口竞

争部门和进口产品的需求曲线。在自由贸易条件

下,该国产品的价格水平与世界价格一致,为P1,

国内总需求量为OQ3, 其中 OQ1 为本国生产, Q1Q3

为进口部分。现假定该国为鼓励进口替代的生产,

决定对本国产品提供生产补贴,表现为进口竞争部

门的供给曲线右移,即供给曲线S’。

在价格仍为P1 的情况下,产量从 OQ1 增加到 OQ2 ,进口下降到Q2Q3,实现了部分产品的

进口替代。如果政府只对该部门新增产量成本给以补贴,补贴为cfe 的面积;如果对该部门

新增产量的成本和利润两者进行补贴,补贴额为cfeb 面积,这样,该部门可以从增加生产

中获得 ceb 的超额利润;如果对该部门的全部产品的成本和利润进行补贴,补贴面积为acfd,该部门获得的超额利润为aced 的面积。

如果把补贴同等额关税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两点结论:①如果以平衡国际收支为目标,则

进口关税的效果比补贴大;②如果以增加国内生产,鼓励进口替代为目标,则补贴比关税更为有效,国民的福利损失也比较少一些。

11.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通过颁布法律、法令和条例,对进出商品建立各种严格、繁

杂、苛刻而且多变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认证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实施技术、卫

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外

国商品进入、保护国内市场的目的。

主要措施:(1)严格、复杂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2)复杂的合格评定程序;( 3)严格的包装、标签规则。(4)绿色壁垒:绿色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内在化要求。

12.出口补贴方式:①直接的现金补贴②对出口厂商提供财政性优惠和其他方面的优惠③出口

优惠金融制度(出口信贷)

出口信贷:分为两种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买方信贷:出口方银行直接向买方或进口方银行

提供的贷款,其附带条件是贷款必须用于购买债权国的商品。卖方信贷:出口方银行直接向

卖方提供的货款,这种贷款合同由出口厂商和银行之间签订。

为了保障为出口提供融资和信贷的银行资金得到偿还,发达国家的财政通常实行出口信贷国

家担保制。这是一国政府为了扩大出口,对本国出口厂商或银行实行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13.倾销的类型:①续性倾销:企业一贯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向国外倾销商品;②夺性倾销:

为了侵占和垄断特定国家市场,企业暂时以大大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甚至大大低于商品

成本的价格在国外销售商品,以便把外国生产者逐出市场;③星的倾销:企业偶然以低于成

本的价格或低于国内的价格在国外销售商品,以便在不降低国内价格的情况下,抛售意外和暂时

的过剩商品。

14.外汇倾销:是指以降低本国货币汇率的方法来扩大商品出口。扩大出口条件:(1)货币

贬值的程度大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 2)其他国家不同时实行同等程度的货币贬值和采取

其他报复性措施。

15.WTO 的基本原则:①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②关税保护原则③

取消数量限制原则④透明度原则⑤公平贸易原则⑥互惠原则⑦贸易争端的磋商调解原则⑧

对发展中国家特别优惠的原则⑨区域性贸易安排原则⑩合理保障原则

中国加入 WTO 后可以享有的权利与应承担的义务:

权利:①享有多边的、无条件的、稳定的最惠国待遇。②享受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特殊照

顾。③充分利用争端解决机制较好地解决中国与其他成员的贸易纠纷。④获得在多边贸易组织中的发言权。⑤利用WTO 的基本原则,行使例外与保障措施的权利。

义务:要使自己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的使用、服务市场的开放、对外国投资的管理措施、对

知识产权的保护、贸易政策的透明等方面符合WTO 的规范;在贸易争端的解决方面要接受WTO 的裁决,以及按时缴纳WTO 成员会费等。

16.经济一体化:是指在组成贸易集团的成员国间逐步取消所有歧视性贸易故障和其他非贸

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进而实现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的无阻碍流动,并为此而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

按协调程度分为六种形式:① 特惠贸易协定: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方式,对全部商

品或部分商品规定较为优惠的关税。② 自由贸易区:在自由贸易区内,各成员国相互取消一切关税和非关税贸易障碍,实行区域内商品自由流通,但各国仍保留独立的对集团外国家的

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③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除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外,还统一了对集团外国家的贸易政策,对集团外国家实行共同的、统一对外的关税壁垒和其他贸易限制措施。④ 共同市场:在共同市场内部,不仅实行关税同盟的各项政策,即实行成员国内部的自由贸易和统一对外关税政策,还允许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⑤ 经济联盟:结成经济联盟的各成员国除了实行商品与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外,

还包括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协调一致。⑥ 完全经济一体化:除了要求成员国完全消除商品、劳动力流动的人为障碍外,还要求在对外贸易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社会政策等方面

完全一致,并建立起共同体一级的中央机构和执行机构对所有事务进行控制。

按一体化范围分类 :A 部门一体化B全盘一体化按参加过的经济发展水平:A 水平一体化B垂直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 -关税同盟理论:静态效应大小取决于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大小和贸易

扩大的多寡。

完整形态的关税同盟应该具备三个条件:①完全取消各参加国之间的关税②对来自成员国

以外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③对来自成员国是贸易自由化措施,对成员国以外则是差别

待遇措施。

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大市场理论:①获得规模经济效应②加强市场竞争,推动利益增长

③刺激投资,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