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藤野先生 说课稿

藤野先生 说课稿

藤野先生  说课稿
藤野先生  说课稿

《藤野先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藤野先生》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生轨迹”为主题,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悟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本课,要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学习选取典型的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在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说内容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通过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思念,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篇文章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分别是东京、仙台和离开仙台后。

本文重点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典型事例:(1)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至末地修改“我”的讲义。(2)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3)藤野先生为“我”为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

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4)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思想转变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我认为本文有以下特点。

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除回忆藤野先生的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着这条内在的线索展开。

2、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作者采用白描手法,抓特征写人,几笔勾勒,甚为传神。

3、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富有深厚的感情色彩。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

三、说学情

大部分八年级学生对叙事散文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能利用

工具书、教材的注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通过一些描写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但本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距今时间较长,学生对那一段历史知道的并不太多。因此,学习本文,有一定的难度,一是阅历较浅,二是心理不够成熟。不过我们也知道初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其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这样有助于他们的成长。为此,教学时应从写作背景入手,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得用多媒体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这就要求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和难点。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的品质”作为重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地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而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教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上,因此选用如下学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速读、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

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批注看法。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读一读写一写”部分的词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问题:对于鲁迅和《朝花夕拾》,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结合文学常识的积累了解鲁迅的原名、籍贯、地位及代表作品,尤其是《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的性质及其创作背景,为理解本文做情感铺垫。创设情境,从教师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方面引出给作者莫大斗争勇气的恩师——藤野先生,导入新课。

(三)整体感知

第一,让学生阅读标题,揣摩文章内容,思考如果没有阅读课文,假如让学生来写这篇文,会写什么,主题会是什么。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第二,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中变换的几个地点,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重点研读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部分。

通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务明线。

(四)研读赏析

这一环节重点突破本课的另一个学习重点——了解藤野先生高尚品质,并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要求学生带着三个问题速读第二部分“在仙台”。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你认为最让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3、那段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的往事是什么?请你带着感情复述一下这件往事。

结合第一题总结出这一部分叙述的四件事并体会其中表现的藤野先生多方面的高尚品质,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好处。第二题则让学生重点了解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这一高尚品质。第三题则结合《鲁迅自传》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完成对教学难点的突破。(五)探究质疑

为了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挖掘教材,设计出一些出乎学生意料的疑难问题,促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以活跃课堂气氛,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问题:

1、本文是赞美藤野先生高尚品质的,却他的“掌故”,这样是否有损于他的形象?

2、日本学生给鲁迅的信,以托尔斯泰的话开头,隐含了什么意思?

3、藤野先生向鲁迅泄露了题目吗?如果没有,你有何依据?

4、鲁迅对藤野先生充满敬佩、感激之情,为何分别时却向藤野先生说了谎?

(六)布置作业

思考:遇到了一个如此好的老师,鲁迅又为什么会弃医从文?是什么触动了他?

(第二课时)

本课时安排了探讨研读、拓展延伸、品味语句、探究补疑、情感迁移的教学环节。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内容,通过拓展延伸,把握对文章感情线索——作者的爱国之情的理解,并在拓展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鼓励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的质疑、辨疑意识,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

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乐曲的伴奏下介绍参读材料。引入鲁迅的《自题小像》一诗,介绍参读材料,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作者爱国之情的钦佩感慨,营造一种激昂的课堂教学气氛。

(二)探讨研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始终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

为了让学生更进深入地掌握本文的难点,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及爱国情感,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问题:

1、课文除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什么?与本文的叙事线索有何联系?

2、本文第1段写了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哪两件事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3、第5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文中在写完看电影事件后说“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的意见”指什么?“变化”指什么?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此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怀念先生的行动有哪些?

(三)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

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1、读。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圈点出能表现作者爱国情怀的字、词、句。

此环节培养学生检索复元和判断信息的能力,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爱国之情,使学生能够在自我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油光可鉴”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谈,得用多媒体介绍我国当时的“辫子文化”,让学生迅速默读一

篇文章——鲁迅的《头发的故事(节选)》,然后讨论“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了什么。

此环节补充课外阅读资料,拓宽阅读视野,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和判断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独立理解这些“清国留学生”的本质是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中鲁迅用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力。文中作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有所提高,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抱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3、说。提出话题:“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_________”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朗读课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这一个话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体会到作品的感情线索是鲁迅的爱国之情,从而也明白课文开头部分所起的作用。

(四)品味语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单元教学,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本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

义丰富的语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提高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设计了以下问题。

1、精读第5段,思考:作者认为,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了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希为贵”,你怎么理解?

2、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3、“他们也何尝不是酒醉似的喝采”一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4、文章结尾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五)探究补疑

学生针对课文自主提出问题。(可以是不理解的,也可以是质疑)(六)情感迁移

鲁迅去日本学医,是想医学救国,当他发现体格健全的国民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时,他选择了弃医从文。向学生提问: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思索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生的选择要有意义。

(七)布置作业

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通过两三个具体事例来刻画给自己帮助最大的一个人。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人的方法进行运用。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是按活动场所的变化来构架的,最后归纳线索及散文的

特点。板书力图生动形象、清晰直观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七、说开发

八、本文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是一篇非常难得的文章,如文中写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并以藤野先生来警示自己,要为中国革命继续出力,表明作者对老师是非常尊敬的。因此,可以从尊师重教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鲁迅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对文本的分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他们把握现在,珍惜时间,努力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