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14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14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14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14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摘要)

前言

为充分发挥义乌商贸服务业发展优势,示范引领全省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打造商贸服务业竞争制高点,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的战略部署,特编制《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规划依据:《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浙政发〔2010〕45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0〕7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明电〔2010〕39号)、《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导则》(浙发改地区〔2010〕260号)、《浙江省产业集聚区产业准入指导意见》(浙发改地区〔2010〕1049号)等,并与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带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等相衔接。

规划范围:包括义乌国际商贸城、义乌国内物流中心、义乌中国网商城、义乌综合保税区、义乌工业园区、佛堂产业区等发展空间,其中,重点规划区面积53.2平方公里,“十二五”开发建设区面积21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20年,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基础条件

(一)发展背景

1、全球最具影响力小商品贸易中心建设扎实推进

义乌是一座以小商品市场闻名于世的国际商贸城市,也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贸易与流通中心。2009年外贸进出口额达到23.5亿美元,经义乌市场直接出口的集装箱箱量达到52万标箱,全年常驻义乌的国外采购经营户达到1万人以上,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2614户。当前,义乌正面临着全球小商品采购需求稳步提升的良好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良好基础,加快建设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既可为建设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拓展空间,又可为小商品市场链的上下游专业市场优化布局与建设创造条件,为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小商品贸易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2、国家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申报积极推进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国家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申报工作正积极推进。这将是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的重大突破,也将是义乌探索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路径的难得机遇。建设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可为开展这一改革试点提供发展平台,从而为义乌推进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奠定坚实基础。

3、浙江商贸服务业创新发展实践亟需引领推进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浙江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指出,要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包括现代商贸服务业在内的十大服务行业。我省作为市场大省,商贸服务业发达。而义乌商贸服务业发展更是走在全省前列,商贸服务业发展特色鲜明,有潜力、有条件担当引领浙江商贸服务业发展创新实践。建设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不仅是义乌夯实商贸服务业发展基础、创新发展优势,建设“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的需要,也是示范引领全省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4、义乌国际商贸名城建设进程加快推进

义乌作为金华—义乌大都市区的重要一极,按照《中共义乌市委关于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决定》(市委发〔2008〕8号)提出的“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着力构建‘三中心两高地’”发展目标,相关建设正稳步推进。建设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不仅可为国际商贸名城建设提供坚实平台,更可为“三中心两高地”建设创造有利的空间布局条件,为城市空间拓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发展条件

1、产业发展基础扎实

一是商贸流通业发展基础扎实。现有市场经营面积达到400

余万平方米,商位6.2万个。2009年中国小商品城年交易额达到411.9亿元,连续19年稳居全国批发市场成交额榜首;二是小商品制造业有较强实力。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972亿元,已形成2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先后被授予中国拉链产业基地、中国制笔工贸基地、中国化妆品产业基地、中国袜业名城和中国无缝内衣服装名城等十大称号;三是物流业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义乌的公路货运线路直达300多个大中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的地级市;铁路货运开通了义乌至东北、西南、西北等7个方向的铁路行包专列,是浙江省政府确定的三个“大通关”试点城市之一。

2、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

义乌市交通路网四通八达,网格化格局初步形成。铁路、民航和杭金衢高速、甬金高速等区域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健全,金义东南线、37省道、03省道等城际交通路网方便快捷,五洲大道、阳光大道、商城大道、四海大道、稠佛路、上佛路、环城路等市域路网构建形成了“十分钟交通圈”。正在规划建设的杭长高铁、03省道改建工程将为义乌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输油管线工程均已开工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所需要的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较为完备。

3、体制机制优势独特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制度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县级市的前列。

不仅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外事审批权试点县级市,而且是最高人民法院试行县级市可管辖涉外民商案件、审理部分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的城市,浙江省委、省政府也在义乌先行开展了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国家部委许多工作在义乌先行先试,商务部发布“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公安部授权义乌受理、审批、发放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海关总署在义乌试行“旅游购物商品”和简化归类政策,并设立义乌海关;国家口岸办在义乌临时开放全国县级市首个航空口岸;国家质检总局在义乌设立检验检疫机构,试行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扶持政策;中国银监会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在义乌设立全国县级市首个二级分行。义乌在这些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试,都为集聚区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同时,也要看到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中面临的制约因素。一是现有产业层次不高。商贸服务业发展中的业态提升、结构调整、交易方式等亟待创新,金融商务服务产品品种仍然较为局限,制造业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不高。二是资源要素制约突出。不仅建设用地指标现实制约较大,而且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和科技要素制约更为突出。三是产业集聚区内搬迁任务重。集聚区空间大

多地处义乌郊区范围,农村人口居住密集,村庄搬迁难度和压力较大,征迁安置任务较重。

二、总体战略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推进国家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立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打造区域竞争制高点,紧紧围绕建设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战略目标,着力推进国际贸易升级,着力开展商贸流通创新,着力强化先进制造研发,将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打造成集产业、科技、人才为一体,现代产业集群与品质城市建设相和谐的国内一流商贸服务业集聚区。

具体建设推进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产业选择特色化。要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突出发展商贸服务等比较优势产业,顺势发展关联性强的产业,培育差异化特色竞争优势,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坚持产业组织集群化。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鼓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发展,按照产业分区要求,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坚持产业准入生态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注重环保与节能指标准入门槛的约束,体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坚持建设开发协调化。统筹产业集聚区内各功能区块间的体制机制,按照基础设施共享、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要求,协调配置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强化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区块联动,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坚持资源利用循环化。强化资源集约利用,重点发展资源消耗低、带动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约开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能源、水等重要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二)战略定位

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为: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核心区、国家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点区、浙江商贸服务业发展引领区和金衢丽产业带小商品制造研发创新区。

——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核心区。紧紧依托现有小商品贸易平台发展基础,拓展贸易功能空间,强化对全球小商品贸易资源要素的承接力、集聚力和辐射力,吸引更多国内外优势资源要素,构建全国中小企业走向世界和境外小商品进口、转口贸易的核心平台,打造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核心区。

——国家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点区。发挥义乌国际商贸和国内营销品牌优势,以推进“国家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开展国际贸易制度创新,大胆实践,建设国际先进展示交易平台,构筑便捷的国际贸易通道,创新商贸监管服务体系,建成我国国际贸易改革政策试验的重点区。

——浙江商贸服务业发展引领区。充分利用当前全省服务业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以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对商贸服务业发展需求为依托,创新商贸服务业发展业态,大力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建成我省商贸服务业发展的示范引领区。

——金衢丽产业带小商品制造研发创新区。充分发挥义乌商贸服务业发达的信息引领优势,以及小商品制造业的扎实基础,加快培育具备国际品牌品质、以创新创意创造为支撑的小商品制造研发产业,建成引领全市小商品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研发创新区。

(三)发展目标

立足于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现实基础,结合发展战略要求,确定如下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11~2015年)

到2015年,产业集聚功能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管理体制效能显著增强。产业集聚区发展框架基本形成。

——集聚区新增建成区面积21平方公里,GDP年均增长15%以上,集聚区内集聚人口25万人左右;

——市场总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义乌国际商贸城外向度显著提高,商贸流通业态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制造业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集聚区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200亿元,新增工业用地产出水平力争达到65亿元/平方公里以上。

2、远期目标(2015~2020年)

到2020年,力争建设成为产业高度集聚、空间布局合理的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和国际商贸名城新城区。

——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核心区全面建成。率先实现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为义乌成为“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奠定扎实基础。

——商贸服务业发展的示范引领地位确立。商品流通体系健全完善,以电子商务和现货交易市场为一体的展示营销平台走在世界前列,率先建立商品贸易、汇兑结算、人员流动便利化的政策制度,示范引领全国流通体制创新和商贸服务业发展。

——制造研发保障支撑功能健全。小商品文化创意和制造研发体系完善,建成国家级小商品研发中心、小商品质量检测中心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小商品创造活力全面增强,品牌影响力全面升级。

三、空间布局

(一)布局要求

1、突出核心功能。切实围绕商贸服务业核心功能,合理布局物流、金融、商务、生活、制造研发等功能区块。

2、强化功能联动。充分利用贸工一体化产业链条衔接各功能分区,按照功能协作要求联动发展,推进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3、协调城市空间。充分结合义乌市情,按照不同功能区发展条件,有机衔接现有城区发展格局,合理布局空间。

4、保护生态环境。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注重营造生态安全架构,维护区域良好的生态和人居环境。

5、注重规划融合。充分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等相关规划。

(二)布局框架

根据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总体战略,集聚区形成“一核两区一走廊”空间布局框架。

1、一核:即国际商贸核心区。

区域范围:主要包括环城北路、商城大道、稠州北路、宗泽路、环城南路、37省道、甬金高速公路、义乌江、环城东路等围合的区域。

功能定位:服务世界的小商品国际贸易核心区。

发展导向:以进一步提升国际商贸服务业影响力为目标,创新市场功能,拓展贸易领域,打造“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的交易展示平台。加快建设“非洲产品展销中心”等高档次、高品位的境外商品展贸专区,培育进口、转口市场,发展进口、转口贸易,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探索依托专业市场发展离岸贸易。

2、两区:即商贸流通创新区和先进制造研发区。

(1)商贸流通创新区

区域范围:主要包括西站大道、环城西路、四海大道、经发大道、环城南路、华厦路(城西至东阳公路)、五洲大道、恒顺路、文渊路、佛堂大道围合而成的区域。

功能定位:中国商贸流通创新发展区。

发展导向:一是抓住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契机,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实践,发展电子商务,加强物联网技术应用,建设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完善信用、交易、支付、登记、税收、安全认证、投融资等支撑体系和基础机制,营造标准化电子商务环境,促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融合发展,抢占网商交易制高点;二是依托城西物流中心、铁路

货运站、空港等基础优势,建设现代物流服务平台;三是积极推进义乌综合保税区建设,支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四是发挥产业联动发展优势,积极发展小商品装备制造研发孵化。

(2)先进制造研发区

区域范围:以义乌工业园区为依托,结合义乌工业园区整合提升方案,包括37省道、城市快速外环路(苏廿段)苏福路和外环路北侧规划路围合的区域。

功能定位:义乌市高新技术小商品制造研发区。

发展导向:以无缝服装产业为基础,规划建设无缝服装产业信息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逐步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无缝服装科技产业中心,打造世界“无缝服装之都”;以LED、家用电器等为重点,打造高新技术小商品制造研发产业集群,支撑义乌商贸流通业发展。

3、一走廊:即生态型创意走廊

区域范围:包括佛堂大道、甬金高速公路、环城南路、春风大道围合的区域。

功能定位:义乌市生态型文化创意孵化区。

发展导向:充分利用江东区域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基础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教育服务等文创

产业,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建设高品质居住社区,有力提升城市品质。

(三)功能分区

根据主导功能培育需要,将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划分为产业功能区、城市配套区、生态功能区和预留发展区。

1、产业功能区

产业功能区是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的主导功能空间,应实施重点开发建设。根据集聚区总体发展要求和产业选择,推动关联性产业和企业集中布置,注重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投入产出强度。

为推进产业集群培育,产业功能区进一步划分为贸易流通产业区、金融商务产业区、现代物流产业区、文化创意产业区、小商品制造研发区等五个功能区块。

(1)贸易流通产业区

贸易流通产业区是各类专业市场集聚的建设区域,要充分发挥市场辐射带动力,注重提高市场服务水平。规划设置两大贸易功能区块:

义乌国际商贸城。以位于国际贸易核心区范围内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一、二、三期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空间,扩大规模,培育细分交易市场,形成小商品贸易核心区。

义乌中国网商城。以位于商贸流通创新区内拟建的义乌中国网商城为基础,形成一个网商集聚的有形市场与发达物流服务紧密结合的贸易流通产业区。

(2)金融商务产业区

金融商务产业区是为市场交易提供科技研发、商务办公、金融信息等服务的功能区。要顺应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发展需要,加快培育壮大企业总部经济区,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楼宇建设,发展服务市场交易的办公写字、金融保险、商务中介、贸易代理等服务业。金融商务产业区设置两处较为集中的功能区块:

金融商务中心。位于银海路以南,福田路以东,城北路以北,37省道以西的区域,建设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的高端商务功能区。

总部经济区。位于义乌江以西区域,建设包括创意设计、科技研发、营销等功能在内的企业总部经济功能区。

(3)现代物流产业区

现代物流产业区是以满足商品交易所需要的物流功能

为主的区域。要围绕物流需求源,充分考虑市域空间功能结构,以及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道路网络发展态势,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体系优势,推进物流设施的合理布局。规划设置六大物流产业功能区块:

义乌内陆口岸场站。位于西城路以东、大通路以南、快速通道以西、银海路以北。主要打造以国际集装箱物流服务为龙头,仓储、分拨配送物流服务为两翼,海关国检、信息交易、包装、理货、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为补充,其他生产生活服务功能为辅助的现代化国际物流服务场站。

义乌城西物流中心。位于四海大道北侧,香溪路以西,华厦路以东。配合中国网商城和义乌国际商贸城等仓储物流与配载物流需求,建设以满足国内物流为主的服务场站。

义乌综合保税区。包括香溪路、华厦路、四海大道和戚继光路围合的区域。以国家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建设具有内陆口岸兼出口加工、保税物流功能,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等业务的综合保税区。

义乌青口海关监管中心。位于甬金高速公路西侧,高速立交口北侧,主要担负外贸出口货物的仓储、装箱、查验,以及国际集装箱堆箱、提箱、还箱和配货拼装、拆箱等口岸国际物流服务功能。

义乌铁路物流中心。位于货运站西侧的站前大道两边,主要满足适应铁路运输的大宗商品(煤炭、粮食、化肥农药和油品等)物流服务需要,以及铁路行包和铁路集装箱国际物流服务需要,是义乌公铁联运物流集散中心。

义乌空港物流中心。位于西站大道北侧,配置进出口货物保税仓储、分拨配送、简单加工、转口贸易、物流信息处

理等功能,满足义乌及周边区域国内空运物流与国际空运物流服务需要。

(4)文化创意产业区

文化创意产业区是以提供文化创意活动服务为主的功能区块,是义乌城市品位提升和功能完善的重要空间载体。规划设置两个相对集中的文创产业区块:

义乌国际文化中心。位于宗泽路、商博路、江东路和义乌江围合的区域内,有义乌博物馆、档案馆、广电中心、科技馆等,是服务全市的国际文化产业中心。

义乌文化创意区。位于环城南路、佛堂大道、香溪路和义乌江东侧规划路围合的区域,建设以创意设计、研发等为主的文创产业功能区块。

(5)小商品制造研发区

小商品制造研发区是以高新技术和特色制造产业集群为主的建设区域,也是义乌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功能空间。要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加强科技研发,推进制造产业向研发端延伸,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小商品制造研发产业集群。规划设置两个主要功能区块:

苏溪区块。位于义乌工业园区整合提升范围内的苏溪片区,重点培育新型材料、无缝织造机械、LED与家用电器等产业,加快产业改造提升步伐,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着力推进中国无缝服装科技产业园、小商品制造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

佛堂区块。位于佛堂镇,由五洲大道、上佛路、江北四号路、江北一号路和甬金高速公路北侧规划路围合的区域,重点培育小商品制造装备研发孵化等产业,着力谋划建设小商品装备制造研发产业园。

2、城市配套区

城市配套区是为城市拓展和产业开发活动提供生活居住等配套服务的建设区域。要按照新型城市化的建设要求,完善各项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根据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和城市发展需要,城市配套区主要设置六个区块。

福田城市配套区。在国际贸易核心区范围内,结合商贸服务业拓展,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东、西、北侧和义乌江南岸布置城市配套区,为周边区域提供居住、生活功能配套。

城西城市配套区。结合中国网商城以及综合保税区建设,布置以居住、生活功能为主的配套区。

苏溪城市配套区。以苏溪镇生活居住功能区为依托,形成服务义乌高端小商品制造研发的居住、生活功能为主的配套区。

稠江城市配套区。加快区域范围内的“退二进三”,强化城市配套功能,推进义乌经济开发区向新城区转型。

江东城市配套区。位于义乌江东侧,结合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服务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城市配套区。

佛堂城市配套区。在小商品制造研发区东南部,形成以服务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城市配套区。

3、生态功能区

生态功能区是以生态涵养为主,兼顾休闲活动的功能区块,包括集中的公共绿地、水面湖泊、生态廓道等。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规划设置五处主要的生态功能区,即义乌江生态休闲景观带、国际商贸城中央公园、双江湖生态功能区、江东生态功能区、苏廿生态隔离带。同时沿主要干道两侧,形成绿化带、街头公园等生态功能区块。

4、预留发展区

预留发展区是规划期内暂时不具备开发条件或者开发前景不明朗的区域,即未来发展备用地。规划设置五个主要发展备用地区块,即国际商贸城发展备用地、中国网商城发展备用地、铁路站前发展备用地、江东发展备用地、佛堂发展备用地,作为商贸、物流以及城市生活拓展的预留用地。

南沙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附件2: 南沙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一、航运服务集聚区 航运服务集聚区主要包括龙穴岛除造船基地以外的所有用地、沙仔岛黄阁大道以北地区、小虎岛南部地区、南沙岛东部地区和位于万顷沙镇的南沙保税港区加工区。该区域将重点依托南沙保税港区,重点发展保税仓储、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展示、临港加工等港口物流业务,吸引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航运金融、海事仲裁、公正公估等航运高端要素在南沙集聚发展,加快构建完善的保税物流体系,力争建成华南及泛珠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保税物流中心、采购中心、转口贸易中心、商品集散交易中心和航运服务中心。 二、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 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主要包括南沙岛南部东起资讯科技园、西至西部工业区滨海地块,面积约10—12平方公里。该区域将依托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教育部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的公共研发机构,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生物医药、新能源、精细化工、现代中医药等领域的研发,鼓励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园将先进科技成果在南沙及珠三角地区产业化,积极打造粤港科技联合创新的示范区

和珠三角自主创新的重要区域。 三、滨海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 滨海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包括上下横档岛在内的南沙岛东南部滨海地块、黄山鲁和大山乸地块,主要依托邮轮码头、游艇俱乐部、高尔夫球场、天后宫、大角山炮台、滨海公园、滨海泳场和南沙大酒店等旅游设施,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二是万顷沙十八涌以南地块,主要依托人工湿地、百万葵园等旅游景点发展滨海生态旅游,力争把南沙打造成为世界邮轮旅游航线的著名节点、粤港澳旅游市场的对接枢纽和珠三角滨海观光旅游的重要中心。 四、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集聚区 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集聚区主要包括珠江街、横沥镇和万顷沙镇的农业生产和配送区域,该区域将以国通供港澳水产基地为龙头,加快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现代滨海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的建设,高标准打造信息化、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吸引国内外农产品物流、交易、科技服务、检测服务等企业进入南沙新区发展,探索建立粤港澳“一地两检”的农产品检验检疫制度,构建绿色、环保、安全的农产品供应体系,力争把南沙打造成为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和配送中心。 五、服务外包集聚区 服务外包集聚区与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发展用地范围一致,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滨城区立足市辖区优势,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以膨胀规模总量、提升能级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突出项目载体带动,大力培育产业集聚区,促进城区服务业实现园区化布局、集约化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积极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服务业发展呈现了总量大、速度快、质量好的态势。当前,正是滨城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业发展在规模、总量、质量上仍需进一步提升,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完善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服务业优化升级。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以来,全区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服务业总量不断膨胀, 2013年达到**亿元,是2009年的***倍;服务业对于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显著,服务业比重从2009年的**上升到2013年的***%,年均提升**个百分点;服务业促进消费的作用明显,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是2009年的1.96倍,服务业已成为我区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产业贡献稳步加大。服务业素质稳步提升,逐步成为全区财税增长的重要支撑。2013年,实现地方税收***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对地税增长的贡献率

**%,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吸纳劳动力作用突出。2009-201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万人,第三产业不仅吸收了大量新增劳动力,而且吸收了部分农业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从而使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万人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金融保险、旅游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业、楼宇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演变,从低端向高端挺进的良好态势。一是金融担保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系,辖区内共有各类金融、保险机构56家,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良好,德州银行滨州分行试营业,全区引进市外股份制银行达到7家;众成担保、银泰小额贷款等担保、投资公司快速成长。二是物流业快速膨胀。陆港物流园区达成框架协议;外环线周围物流企业集聚,银河物流、宇航物流发展成行业龙头企业;侨昌农药物流、金龙水泥物流等专业物流运营良好;顺丰、韵达等快递公司发展迅速。三是文化旅游业品牌化发展。中海风景区已成为市民假日休闲的旅游乐园;休闲小街、禾家风尚、绿色生态基地,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杜受田故居、三河湖等旅游景区影响力不断提升。四是社区服务业日臻完善。社区服务业网络逐步建全,“12343”民生综合服务平台启动运营,逐步搭建起居民日常生活服务项目配送体系。五是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崭露头角。滨州国际大厦、众城大厦企业集聚,国际金融中心、铂金时代加快建设。有“中国黄金首饰第一品牌”之称的老凤祥(山东)公司落户,成为我区引进的第一个中国五百强企业区域总部。 (四)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项目带动投资、投资拉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后劲进一步

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汇报

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汇报近年来我县围绕“新型工业县、优秀旅游城、生态示范区”发展战略,坚持文旅结合、商旅互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3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22。55亿元,增长10。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7%;第三产业实现税收亿元,占全县总税收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但是,目前全县现代服务业在发展机制上、在规划引领上、在政策引导上,还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夯实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 在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认真抓好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业网点以及教育、文化、旅游、信息产业等行业专项发展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完善优化《县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切实发挥好现代服务业在新形势下对经济的拉动和提升作用,加快完成《“十二五”商贸和物流发展规划》和《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大力推进《粮药物流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新城商业综合体》、《和谐国际金融中心》等项目规划的实施。坚持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以现代商贸集聚区建设规划为抓手,以提升城乡商贸中心设施水平、完善业态布局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县引进、实施了“道地中药材全球

交易中心、新城商业综合体、九龙服装城、大南街中心商务区、和谐国际金融中心”等一大批商贸流通重点项目。这一批大型商业项目建成营业后,将为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网点布局、方便市民消费、增强商贸流通业持续发展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二、突出政策配套、人才保障,创优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 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性质服务业企业,进一步明确各方面优惠政策。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建立服务业发展促进基金,进一步推行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推动品牌服务战略实施和名牌扩张,引领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计划调控,适当增加服务业发展用地。 一是对列入国家鼓励类服务业项目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优先安排。对规划布局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和服务业重大项目,优先保障用地指标。四星级以上酒店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不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按符合规定的最低价起始招拍挂出让土地。 二是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中要优先安排足够空间的商业用地。 三是规划建设城市新建居住区,按国家规范标准规划配套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停车场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 四是对经县政府批准设立的现代物流集中区开发建设,给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优化区域开发格局需要新抓手。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在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增强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深水岸线、交通区位等组合优势,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规模较大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建设,优化区域开发格局。3.培育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需要新平台。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相对偏少,急需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推进有序、高效、集约开发,为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空间载体。 (二)发展基础。全省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批重点开发区块,为产业集聚区选址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重点开发区块主要位于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等我省生产力布局的三大主轴线上,接近中心城市或现有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在全省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区。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路与建议以扬州为例

江苏商论 2012.11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以扬州为例 樊荣臻1,李光泗2 (1.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2.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服务业形成集聚区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服务 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仍相对较低,仍面临着众多障碍。为此,文章选取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较快的江苏省扬州市为对象,从集聚区载体功能提升视角,分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面临的制约因素,探索加快扬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服务业;集聚;载体功能;发展思路;建议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修改时间:2012-11-3 作者简介:樊荣臻,男,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学生;李光泗,男,南京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一、扬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背景分析(一)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服务业集群区发展机遇,区域一体化提升了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层次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迅猛发 展,不仅使资源配置的范围大大扩展,而且使国际竞争的性质、形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服务业产业能级不断提升,服务业快速成长,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伴随服务业的深入发展,服务业呈现显著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服务业呈现出无以类比的整体竞争优势。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均处于全国前列。随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趋势下,扬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着得天笃厚优势,有利于提升扬州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模与发展层次。 (二)工业化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城市化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发展载体 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业化的发展大力推进了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步伐。在市场配置和政府引导下,服务业逐渐由基础性服务业向生产性服务业 直至现代服务业转变,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并在空间布局上的集聚发展趋势。工业化的发展向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格的标准,客观上需要更加专业、更加集中、更大规模的服务,服务业必然趋向集聚发展的态势。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服务业尤其新兴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承担起专业服务职能:银行和金融、生产者服务、旅游和会议中心、先进技术服务、创意服务、教育和知识及文化和遗产等。城市化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要素基础和制度、文化环境,提供了集聚力和承载力,为服务业集聚带来持续不断的要素流入,城市化的经济效应使服务业集聚区有着更高的比较优势和要素回报率,大量集聚区外部利益的产生和共享,引导要素向服务业集聚区流动和集中,进一步加强服了服务业集聚区竞争优势。 (三)信息化为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网络化为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新的竞争优势 信息化应用使服务业在地域上出现集聚的趋势,信息技术的投资和应用削弱了服务过程中时间和距离因素的重要性,降低了服务成本,为生产者与消费者提供了更快捷更方便的联系与交易。信息 ·服务经济·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91831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总体发展规划 2010.10 前言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我国体制创新和制造业引进开放中发挥了历史性的先导作用。当前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开放与合作,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在新时期的新使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深圳先行先试,以前海为载体,推进粤港澳现代服务业紧密合作。 为此,特制定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 前海位于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毗邻港澳,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规划期至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前海深港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一、总体思路 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作用,利用粤港两地比较优势,进一步深化粤港紧密合作,在前海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国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建立更加开放经济体系作出有益的探索,为全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重要意义。 ——有利于实现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新要求,培育参 与全球竞争新优势。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提高开放 型经济水平的内在要求。利用香港服务业发达的优势,着力加强与港澳合作,在前海高起点高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有利于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和国际资源配置能力,为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更好的服务支撑。 ——有利于以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模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经。前海以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服务能 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打造功能突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地, 不仅有利于促进珠三角世界级制造业基地转型升级,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有利于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新模式。 ——有利于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打造粤港澳合作新载体。粤港澳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国际门户,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是提升我国区域合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前海位于粤港澳地区的核心节点,通过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区域性现代

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研究.pdf

一、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 (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安徽省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性举措,集聚区产业发展渐成规模。截至2014年7月,安徽省已经建成52个服务业集聚区,广泛分布于全省各个地市,兼顾了各地的地区均衡性、行业代表性和比较优势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安徽省集聚发展态势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集聚区可分为以下几类:现代物流园区,信息软件园,研发创意园,文化旅游园,服务外包园,中央商务区,金融服务园。这些集聚区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大大提升了安徽服务业的发展层次。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化水平测算 1.产业集聚测度指标选择。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度、区位商、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其中区位商指数在测度产业集中度时比较客观全面,而且计算简单方便。结合数据获得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此指标进行计算。区位商可以用产值或者就业人数来计算,考虑到服务业行业特性,以及数据可得性之限,本文采用产值作为计算单位。区位商大于1表示某地区该产业存在产业集聚,区位商越大表明产业集聚倾向越突出;相反,区位商小于1,则说明某地区该产业不存在集聚。 2.测算结果。本文结合我国最新行业分类标准,将服务业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十四个行业。经测算得出,安徽省服务业中存在集聚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而其他行业都不存在产业集聚。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这几个行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它们的集聚水平较低,说明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并没有充分发挥集聚优势。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等行业近几年下降趋势明显,说明以前存在集聚优势的行业正在逐渐丧失这种集聚优势。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安徽服务业的结构不合理。总体来说,目前安徽省服务业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明显滞后,在促进经济增长、吸收就业方面表现较弱,其集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从成本效益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安徽省都需要把更多目光投向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来说,服务业集聚发展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业态,现在全国各省都在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省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较小,发展环境有待于改善,仍有很多问题亟待改进。 1.基础薄弱。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泉。近年来,服务业比重在全国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安徽省服务业却面临比重偏低、增速偏慢的境况。2013年,安徽省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1%,比全国低13个百分点。现阶段,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超过50%,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更是接近70%。与之相比,安徽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程度不高。 2.行业不全,品牌效应不显著。按照世界服务贸易组织划分,服务业有143个行业,安徽在大多数行业尚处于空白,有的行业也只处在起步阶段。如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还没涉足,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新型服务形式还未真正建立。传统服务业尽管有了较大发展,但有影响的服务品牌不多。 3.结构不优,发展层次偏低。与工业企业相比,安徽省服务业企业经营效率竞争力不明显、优势不足。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行业所占比重不大,因此安徽服务业的行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4.竞争力不强。近几年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虽初见成效,但由于起步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处于探索阶段,和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周边地区甚至安徽省的许多优质项目、优秀人才,给安徽省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安徽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实力不强。与外省相比,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实力总体较弱,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只有5家,还有3家没有过亿。甚至个别集聚区盲目追求体量,由于拆迁问题而没有开工建设,造成了土地和资金的闲置浪费。 三、加快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领域,可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运作模式,率先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并且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二是要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以项目建设、兼并、重组和参股等方式进入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使民间投资尽快成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内生动力。 2.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靠制度、政策推动产业发展,远不如靠市场、靠需求自发推动效果好,“小政府,大

商贸服务业调研报告

商贸服务业调研报告 商贸业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城市现代化的水平,同时也是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窗口。商贸服务业是我市经济结构优化的主导产业,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随着义乌经济逐渐融入国际化浪潮,义乌商贸服务业正进入一个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的重要发展机遇期,进一步提升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势在必行。 一、我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我市商贸服务业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和优化。XX年,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亿元,同比增长 %,创近几年来新高,在全省经济强县中增速和总额分别位居前列。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市以中国小商品城为龙头的商贸业持续繁荣的背景下,除市场外的其他商贸服务业发展则相对落后,与其它相关行业相比,明显不协调,与进入小康社会追求高质量、时尚生活的居民需求明显不适应。主要体现为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商贸设施明显滞后;结构层次尚欠合理,特色商贸明显短腿;现有企业规模不大,商贸品牌明显短缺。 二、我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潜力

义乌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决定了我市必须具有较为发达的商贸服务业。“国际性商贸城市”战略的实施,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城市经济、城市自身的特点蕴含了有利于商贸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1、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我市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随着服务业对我市经济社会贡献日益加大,政府越来越重视商贸产业的发展,把商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加以大力扶持。我市今年出台了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批准了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一个城市的商业发展程度与其城市规模是紧密相关的。我市已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城市化进程正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市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了60%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一大批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成。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形成了对服务行业强大的规模需求。 3、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为商贸服务业发展奠定了一个更为坚实的需求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增加服务性支出将是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服务含量高的消费需求将成为新的热点。特别是一些超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产品,在较

服务业集聚区建立情况汇报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服务业集聚区建立情况汇报

服务业集聚区建立情况汇报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年以来,围绕推进服务业产业转型升级,我市把大力提高服务业集约、集聚发展摆上重要战略位置,科学抉择,提升资源要素和集聚水平,放大服务业集聚发展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实践证明,在资源能源日益紧张、用地约束不断加大的条件下,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既有利于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企业转型,也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功能,还有利于推动产业集聚、提高集约发展水平,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做法 我市的基本做法有四个方面。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重点空间放在主功能区。在主功能区共有花木大世界、钢材市场、天平市场、科技创业园、苏浙大市场、汽车城、科技园、港物流园等近1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取得了集约发展的效果。二是突出产业特色。充分利用各镇区区域资源优势,使集聚区建设凸显产业特色。在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集团的港区建立起全国唯一的船舶配件市场、现代物流集聚区。在如城依托花木产业的优势建立了花木交易集聚区。三是提升发展层次。在发展传统产业特色的同时,大胆创新,建立新兴高端产业集聚区、科技城(软件园)信息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到106家。同时与世界500强企业百胜集团及国内知名企业东轮集团、浙大网新、神州数码等30多个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四是强化 第 2 页共 6 页

服务配套。各重点服务业集聚区都有专门管理服务机构,建立了公共信息平台。港物流集聚区加大招商力度,吸引第三方、第四方货代物流企业入驻。初步建立起功能完备的网络支撑和快速的信息通道。 二、初步成效 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虽然时间不长,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规模效应。“十一五”期间我市120个各类市场建设质态不断提升,呈现出露天交易向室内经营转变、临时摊位向固定网点转变、混合经营向专业特色转变、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良好格局。全市市场成交额每年以25%的速度不断攀升。 二是集聚效应。我市列入市级的4个服务业集聚区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一季度四个集聚区新增入园企业133个,投入7.89亿元,完成税收3461万元。一季度花木交易集聚区成交额12.4亿元,预计花木交易集聚区年营业额突破50亿元,嘉信钢材市场超过50亿元。全市亿元以上市场由XX年的5个上升到25个。 三是扩张效应。圣名国际广场、船舶配件交易市场的建设投运成为港区新的商业中心。文峰大世界的落成为主城区商贸集聚区增添了新的亮点。苏浙商贸城、亿丰国际商城入驻企业不断增加,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兴隆装饰城成为最大的装饰用品集散地,为提升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提供服务。驰名省内外的天平小商品市场,有如“小义乌”吸引着苏中、苏北客户前来经营。 第 3 页共 6 页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上海经济新一轮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文章在分析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电子地图研究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特征和集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两轴三带多圈层”空间集聚模式和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布局;发展对策。 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国各大城市正处于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布局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顺应产业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一、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定义。 集群原本是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学者将产业的地理集聚现象称之为产业集群。按照美国学者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分工的深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增加报酬递增、就越来越多地集聚在一个地区,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产业集群以其企业规模、降低成本、协作创新的功能,通过纵向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经济协作,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1]。 (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 1.集聚可以加快上海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 由于大多数企业均围绕价值链对自身产品进行延伸,企业间形成错综复杂的生态群落,产业链的耦合效应导致集聚区规模的扩大,而且新进入企业成本也会降低,吸引外部企业进入的概率就会大。很多龙头企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2010年12月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通过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审批,批复文号豫发改工业〔2010〕2087号。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于2011年2月取得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审查意见(豫环审〔2011〕47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有关规定,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应组织开展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现对该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进行第二次公示: 一、规划概况 规划名称: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范围: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郑州市城区西北部,规划范围东至郁香路、南至站北路、西至郑州市西环绕城高速东1000米、北至新龙路,规划面积。 规划期限:规划的时间段为2010-202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开发建设阶段。其中,近期为2010年-2012年,中期为2013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 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以超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产业。 发展定位:国家级重点开发区,河南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体制创新改革的综合试验区,郑州市科技创新城。以产业集聚为核心,发挥项目集群效应,着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等支柱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超

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等形成集聚区的特色产业;依靠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规划期末基本建成新型产业之城、自主创新之城、生态和人文之城。 二、发展规划及原规划环评执行情况 截至2018年,集聚区规划用地布局与原规划布局基本一致,入区企业符合园区规划要求,规划环评报告及批复中所提到的环保要求大部分已得到落实,规划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对比原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集聚区环境管理机构及管理体系实施仍需加强。 三、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空气:通过收集郑州市及高新区例行监测结果及开展评价区域补充监测,区域环境空气主要超标因子为PM10、。在大力开展大气攻坚的基础上,区域环境质量呈向好趋势,本次规划实施未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地表水环境:集聚区主要纳污水体贾鲁河出境断面常规监测主要水质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园区内地表水须水河水质现状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地下水环境:本次评价收集了集聚区内石佛水井厂常规监测数据,同时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补充监测,由监测结果来看,主要指标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标准要求,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 声环境:本次评价监测点位声环境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关于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点思考

关于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点思考 (---XX聚势电子商务产业园) XX聚势电子商务产业园简介 一、园区概况: XX电子商务产业园是福全镇重点打造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由福全镇人民政府筹建,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园区运营商XX聚势负责整体的运营和管理。按照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原则,整合电商行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构建完整的电子商务生态链条,集网商办公、电商服务、人才培训、金融服务、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园区位柯桥区福全工业园区(无名商务大厦),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以电子商务为主线打造“一个平台、两个基地、三个中心”。一个平台电商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两个基地是人才培育基地、企业扶持孵化基地;三个中心是网商分享交流中心、企业外包服务中心、网商办公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线上线下的融合,推动本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挖掘地方特色产业,全面提升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打造福全一流的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 二、园区服务配套

1、电子商务办公区:为入驻的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功能化明晰、实用性强、个性化的办公场所。 2、公共服务办公区:摄影、代运营、仓储物流、多部门办公,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3、商务活动服务区:为入驻企业提供各类商务活动会议室、洽谈室、大型活动场地、多功能厅; 4、人才培养区:为入驻企业提供人才培养、交流等各类服务; 5、仓储物流区:为入驻企业提供仓储、物流服务; 6、成果展示和交易区:用于品牌企业展示、形象推广,名特优产品营销、推广、交易,以及先进技术的转移; 7、公共技术服务区:云服务器,支撑园区网络服务低成本运行; 8、金融服务:为入驻企业对接VC、PE、银行、小贷公司; 9、生活服务区:宿舍、超市、健身、球类,提供吸引园区在园区长期工作的优美休闲环境。 第一阶段园区引入50家左右的网商与服务商。通过电商资源、人才培养、优惠政策、物业配套的综合优势,吸纳一批XX地区的优秀网商,扶持一批福全本地的优秀传统企业,形成电商的初步集聚,申请XX省级电子商务示X园区。 地址:XX省XX市柯桥区福全镇无名大厦。联系人:诸海锋QQ:159865827。联系:09/。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演变与互联网1.0向2.0不断纵深,以虚拟经济为依托的电子商务正在逐步走上历史舞

内蒙古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条件

内蒙古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条件 一、基本条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二)有完善的集聚区建设规划,集聚区边界清晰、业态突出、目标明确。 (三)有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 (四)公共服务功能完善,能够为入驻集聚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 二、类型条件 (一)现代物流园区:以现代物流企业为主体,具备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金融、保险、税务等功能,入驻园区企业达到30家以上,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 (二)商贸功能区。以大型商圈、商贸物流、传统交易市场为基础,通过转型升级形成商品集散、物流配送、流通加工、检验检测、批发交易等基本功能及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金融服务、商品展示等配套功能,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 (三)旅游休闲区:以A级旅游景区或城市特色街区为主题,以完善的配套设施为基础,具备观光游览、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功能,年接待20万人次以上。 (四)中央商务区:以金融、会展、商贸、商务活动或

企业为主体,写字楼、酒店、公寓等设施配套齐全,企业总部或者地区总部集中,交通便利。以商贸为主的中央商务区年营业额达到20亿元以上,以总部经济为主的中央商务区入驻企业50家以上。 (五)科技创业园区:具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支撑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检测与推广、产品研发与试验、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企业孵化等服务,注册科技类企业达到15家以上。 (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拥有一定数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原创产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有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能够为创意企业开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制作、艺术设计、广告策划、动漫游戏等活动提供保障,注册创意及相关产业链配套企业达到15家以上。

成都市金牛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15页)

成都市金牛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15页)

成都市金牛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2007-2011) 填报时间: 2009-04-30 责任单位:金牛区商务局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多数国家和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主体,成为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成为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重要部分。为加快我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作为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和作用,依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以及《成都市金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纲要》,结合全区服务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以指导我区现代服务业的稳健推进。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我区服务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支柱。2000-2006年服务业平均增速达到14 %以上,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94.04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2.21%。现代物流、餐饮娱乐、房地产、会展等服务业品牌优势明显,科技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新型业态发展迅速。 1、科技服务业优势较为明显 我区具有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的载体优势、市场主体(企业)优势、科技产业优势、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成都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期总部基地紧邻成都市高新西区,是成都市高科技产业发展聚集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区域已汇集汇源、金亚等电子信息发展主导企业及康弘、新中汇、和正、大西南等大型现代生物制药企业。通过多年发展,这些企业在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我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课程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 划课程

前言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因此,在<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2020)>中,国家将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建设一批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在此背景下,平顶山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深入领会国家精神,加大力度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为平顶山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原则 1.1规划背景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国家产业振兴政策层面上有史以来第一个服务业的振兴规划,自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物流集聚区规划、物流产业规划、配送中心规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地区对物流地产的开发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亮点。 物流产业集聚区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从功能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包括8个功能——综合功能、集约功能、信息交易功能、集中仓储功能、配送加工功

能、多式联运功能、辅助服务功能、停车场功能;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在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物流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能够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改进物流运营环境,促进物流业技术与服务的升级,提高物流的组织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转变物流运营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进城市生态环境。 根据<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家发改委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0)(讨论稿)><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2020)>、<河南省关于推进<推进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启动实施”五五工程”的会议精神>等政策文件精神,平顶山市提出要构建”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将其打造成为以综合物流,商贸会展为主,集电子商务、创业孵化、总部基地、商务办公,生活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立足中原,辐射华中的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和商贸中心。这就要求必须抓紧编制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以保障物流园区项目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 1.2规划范围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是市政府批准由卫东区政府建设与管理的市属重点项目和市级十大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面积

【--市服务业集聚区情况总结】服务业集聚度

【**市服务业集聚区情况总结】服务业集聚度 **市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一、大泽山-茶山旅游集聚区1、基本情况**茶山4A级风景区位于山东省**市**城北16公里,背依大泽山,面向**市区,东接烟台,西连潍坊,处于胶东半岛与山东内陆腹地的公路交通枢纽区域,距**、潍坊约100公里,距烟台150公里,誉为“胶东明珠”。茶山风景区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以“山石、山泉、山花、山寺”为主题,茶山风景区于2004年开始开发,计划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经过6年的努力,茶山风景区已初具规模。2007年7月**茶山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现主要建设有可容纳500余人同时就餐的特色餐饮酒店(水上生态餐厅)、拥有百余床位的度假别墅(茶山庄园)、可供千余人集会表演的大型广场,以及商业步行街(茶山小镇)、拓展训练基地、国际乡村高尔夫俱乐部、动物园、水上游乐园、茶山大院、等休闲度假区。恢复建设了历史悠久的古刹般若寺,具有日均3000人次的接待能力。 2、2013年发展情况上半年继续加大对茶山景区的投资开发力度,继续开发建设以下项目:茶山大院房地产高档别墅群、茶山民俗村、茶山水库、**电视台海岸集结号活动基地。 景区观光旅游截止六月底,景区共接待游客53000人次,其中**市及省内其他地区接待约40800人次,国内外接待约12200人次,同比均有所增长。票务收入额约310万元; 庄园收入约90万元; 水上餐厅营业额220万元; 其他各项收入110万元。带动周边村庄餐饮业发展及农产品的销售,预计比往年多收入150万元。 上半年集聚区的发展主要围绕旅游观光宣传、进一步突出对外宣传,树立品牌形象。开展宣传促销工作,增加知名度。提升服务品牌形象。依托景区旅游服务部,开拓新的财源。以商亭、茶山特产、纪念品、餐厅特色美食、世外度假庄园、游船等服务项目为依托,寻求合作伙伴,增加经济收入。 上半年大泽山-茶山旅游集聚区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使用”的工作方针,加强生态环境培育,提高景区的景观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景区保护与建设、旅游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均衡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避免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冲突,强调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以客源市场需求来确定旅游业开发的方向,注重市场预测与旅游产品功能定位,突出景区的自然风光,结合历史文化、港湾风情等人文景观特色,引导开展山水风光、乡村风情等旅游度假活动。3、经验作法(1)生态原则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使用”的工作方针,加强生态环境培育,提高景区的景观与生态环境质量。 (2)综合协调原则协调景区保护与建设、旅游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均衡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避免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冲突,强调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3)市场原则以客源市场需求来确定旅游业开发的方向,注重市场预测与旅游产品功能定位,突出景区的自然风光,结合历史文化、港湾风情等人文景观特色,引导开展山水风光、乡村风情等旅游度假活动。 (4)可操作原则旅游开发策划避免华而不实,脱离实际。力戒片面追求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