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导学案3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宋明理学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导学案3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宋明理学

导学案3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宋明理学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2.内容

(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4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5三纲五常”。

3.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

赋予君权以□6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

想和“□7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8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举措

2.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唐代儒学的发展情况

1.儒学危机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

的渴求,□12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也因此受到冲击。

(2)唐代“三教并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

2.儒学的发展

(1)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以继道统为己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韩愈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愈、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后经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朱熹时这一“学说”正式形成。

四、程朱理学

1.背景

(1)政治条件: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纲常松弛,道德式微(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国家大一统,为巩固政治局势,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有利于儒学的发展。

(2)物质条件:宋朝建立后,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思想条件: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了儒学、佛教、道教□13三教合一的局面;宋代儒学既继承了儒学道统,又抛弃汉唐学者

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独立思考,大胆立论,吸收了□14佛、道的思辨哲学来阐释儒学,是儒、佛、道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

2.内容

3.地位及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19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20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4.理学的世俗化

(1)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

(2)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上至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的一套周密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

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五、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21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理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

(1)核心思想:“心即理也”。“理”就是内在的“心”,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22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被称为“心学”。

(2)求“理”的方法(方法论):“发明本心”。因为“理”在

“心”中,所以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23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他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烦琐,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2.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1)“心即理”。提出“□24心外无物”“□25心外无理”,理存在于心,是头脑中固有的。王阳明吸取了佛教禅宗“心外无佛,即心即佛”思想,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什么是心。

(2)“致良知”。达到心中固有的良知,并加以推广。反对程朱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良知(即天理)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人人皆有成圣的潜能);但容易被私

欲所侵蚀,所以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26良知的本性。

(3)“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一念发

动处,便即是行”,要用□27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影响

(1)陆王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2)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

客观上冲击了□28正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3)陆王心学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之后心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

1.(2019·揭阳模拟)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的儒法之争走向消歇。汉武帝时期在立国问题上的做法是()

A.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他思想

B.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地位

C.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

D.无为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

解析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C项说法正确;A、B、D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 C

2.(2019·青岛高三统考)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宣扬君权神授B.解释天人感应

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教化民众

解析通过材料“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君主承天而立,是天人之间的负责人,是神化君主的目的,故A项正确。

答案 A

3.朱熹“还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因此,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基于此,他主张()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学以致用D.知行合一

解析朱熹认为“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基于此他主张努力进行后天学习,体会各种知识,达到贯通明理,即“格物致知”,故A项正确;B、C、D三项分别是陆九渊、顾炎武、王阳明的主张,排除。

答案 A

4.“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陆九渊还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陆九渊在此实际强调的主旨是() A.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

B.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C.天理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D.吸收佛道思想加强内心修养

解析陆九渊反对格物致知,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即是主宰,真能为主”“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表明陆九渊在强调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故B项正确;陆九渊强调心是世界的本原,理是万物的本原属于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9·茂名高三联考)王阳明与两学生王汝中、省曾坐室中,天气闷热,王阳明叫学生摇扇取凉,省曾连说:“不敢,怕在老师面前失礼。”王阳明开导他:“圣人之学,不是这等细缚苦楚的,不是装作道学模样。”这表明王阳明()

A.主张人格独立B.反对圣人之学

C.追求思想自由D.否定师道尊严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认为圣人之学,不是注重外在的形式,而是注重内化的一面,形成独立的人格,故A项正确;王阳明反对只注重外在形式来学习圣人之学,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强调“理”作为规范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理学强调等级秩序,纲常伦理,故D项错误。

答案 A

命题点一儒学的官方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史料实证

史料一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

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至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解读:史料一中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史料二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解读:史料二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两方面阐述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试答: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

舒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学。

【探究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试答: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历史理解

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评价

(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

(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摒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素养提升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练习1(2019·聊城高三统考)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解析汉初推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如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故选B;A、C、D 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B

【思维升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对古代治国理念的影响——“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①“王道”: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教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色彩。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以儒家思想治国,即所谓“王道”。

②“霸道”: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严刑峻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

③“帝道”: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君王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道家的“无为”政治即所谓“帝道”。

命题点二“理”与“心”的激辩——宋明理学

■史料实证

史料一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

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解读:史料一中“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在传统儒学寻找”体现出了理学形成中的特点,同时从哲学角度论述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史料二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解读:史料二中“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等信息,体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理学缺陷的论述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认识。

史料三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解读:史料三中“二程”从自然和伦理的角度指出“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即万物都有规则秩序。“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即人应当遵守伦理规范。

史料四“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朱子语类》⇨解读:史料四朱熹强调“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与儒家传统道德一致,要通过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等途径实现。

史料五程朱认为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解读:史料五第一句话强调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才能贯通明理;第三、四句话说明王阳明反对外在探

究,主张内心反省。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

试答:特点: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

【探究2】根据史料二,分析学者黄仁宇认为理学的一系列缺陷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并根据史料归纳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试答: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保守。影响: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封建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了中国近代法制化的进程。

【探究3】根据史料三、四,说明二程与朱熹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

试答:相同之处:都认为世界万物来源于理,所谓“天理”即封建的伦理道德。

【探究4】史料五反映了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试答:不同:“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二程”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历史理解

1.宋明理学的三大特点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性

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分歧之处

4.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素养提升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练习2(2019·泰安高三联考)鲁迅的《我之节烈观》中指出:“古代的社会,女子多当作男人的物品。或杀或吃,都无不可;男人死后,和他喜欢的宝贝,日用的兵器,一同殉葬,更无不可。后来殉葬的风气,渐渐改了,守节便也渐渐发生……但看周末虽有殉葬,并非专用女人,嫁否也任便,并无什么裁制,便可知道脱离了这宗习俗,为日已久。由汉至唐也并没有鼓吹节烈。”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是()

A.租佃关系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力需求

B.商品经济的发展转变了人们的观念

C.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影响社会生活

D.频繁的民族战争提高了男子的地位

解析汉唐之际,并没有鼓吹节烈,至宋朝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宋代贞节观致使烈女比比皆是,是对女性的残害。这种变化是由于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C项正确;A、D两项与贞洁观的形成没有必然联系,排除;题干要求回答的是“社会根源”,B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答案 C

【思维升华】宋明理学的双重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主流思想,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其消极影响是用“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片面强调重义轻利,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积极影响是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如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宋明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高考不仅可以从宋明理学对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理念影响的角度考查,还可以从对商品经济发展(如经商理念)、民众思想观念、日常生活等角度进行考查,备考时应注意。

题源史料——大领悟

史料一(摘自安徽高考)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史料二(摘自江苏高考)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1)依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高考原题)

试答:“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以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导学案3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宋明理学

导学案3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宋明理学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2.内容 (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4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5三纲五常”。 3.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 赋予君权以□6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 想和“□7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8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举措

2.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唐代儒学的发展情况 1.儒学危机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 的渴求,□12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也因此受到冲击。 (2)唐代“三教并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 2.儒学的发展 (1)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以继道统为己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韩愈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本课为第二个历史阶段,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建议: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含答案)

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一、汉代儒学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措施 (1)政治上:重用儒生。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上: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天人感应”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教育上: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二)董仲舒的主张 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三纲五常”。 2.主张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的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3.影响: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二、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学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种新儒学体系——理学。“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并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二)理学的成熟 1.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 (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3.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了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三)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概况 2.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4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四十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业时间:月日 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 A.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 B.宣扬皇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 C.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 D.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融入儒家中,并发展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故A项错误;早在秦代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确立了皇权至上的理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并结合所学,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理念,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强调君权神授,故C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代,故D项错误。 2.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了( )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 C.西汉时法家思想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答案:A 解析:由“霸王道杂文,奈何纯任德教”的信息说明汉代采用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A项符合题意。 3.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 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而非“天人合一”,故A项错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与材料中“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解救灾荒的措施”不等于环保意识,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4.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这反映出董仲舒( )

(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宋明理学学案(含解析)

第41讲宋明理学 ,JI CHU PAI CHA 基础排查) 理一理 一、形成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4.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形成过程 1.程朱理学 (1)思想主张 ①地位: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②影响: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但扼杀了人性;传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 (1)形成背景 ①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②王阳明认为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2)思想主张 1.积极影响 ①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②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等产生深远影响。 2.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 ,JING WEI DIAN BO 精微点拨 ) 想一想 1.“三教合一”是不是三教合并呢? 提示:“三教合一”不是简单的三教合并,儒、道、佛在中华文化的体系里是不断从对抗、排斥到互相融合,而又独立并存的,故“三教合一”是指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合并”。 2.理学与儒学是什么关系? 提示:理学的出现,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3.程朱理学有什么特点? 提示:(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新课标)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0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考点训练30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题组一基础小题] 1.(2019·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中)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争”的核心问题是( ) A.争夺政治统治的权力 B.寻求社会稳定发展的途径 C.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 D.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途径 答案 B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诸子百家代表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要求纷纷著书立说,他们以结束战乱,恢复社会秩序为己任,提出各自的治国主张,故选B项。A、C、D三项不是核心问题,均排除。 2.(2019·湖南师大附中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理想的臣民应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这一学派应该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 C 解析根据“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可知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材料与儒家、法家和墨家思想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3.(2018·湖南岳阳适应性训练)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答案 B 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

2020高考历史新一线大一轮专题岳麓版讲义:第十二单元课题三十四宋明理学含答案

课题三十四宋明理学 [注]理学 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天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融合佛、道二教部分教义与传统儒学的新思想体系,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哲学化阶段的儒学就是“理学”。 [辩]理学≠礼学 宋明理学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以“理”为核心,但不是以“礼”为核心。 [注]王阳明认为社会动荡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充分体现了其观点。 [拓]理学的世俗化 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可以这样说,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 1.理学形成的背景 (1)政治条件: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为巩固政治局势,需要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有利于儒学的发展。 (2)物质条件: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思想条件: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了儒学、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局面。北宋儒学家既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思想主张 王阳明

3.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联]科举制以儒学经典为命题素材,客观上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但也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变革。 [拓]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是由道家学派宗教化而来,于东汉末年在民间兴起。“三教并行”体现了唐文化的兼容并包,虽冲击了儒学地位,但并未改变其正统地位。 [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体现了心是万物的本原。 [联]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英雄气节的诗句,流芳百世,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注]颜元在批判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时说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重难点宋明理学 (一)史料探史——宋明理学兴起的条件 史料一城市与生活

(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

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精要综述) , 考情分析)

,JI CHU PAI CHA 基础排查) 理一理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概念 (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思想流派。 (2)百家争鸣:各学派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4)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诸子百家思想

1.早期儒学 , ,JING WEI DIAN BO 精微点拨 ) 想一想 1.试图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提示: 2.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一样吗? 提示:否。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3.荀子在治国方面倡导法的思想,为什么仍被称为儒家学派的代表?

提示:荀子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但是治国方面仍是以礼为主,礼法并施,体现了对儒家“仁”的思想的继承。 4.如何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治”? 提示:老子倡导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5.韩非子的“法治”和现在的“依法治国”一样吗? 提示:否。韩非子的“法治”不是“依法治国”,而是君主利用刑律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6.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主张有哪些相互对立的观点? 提示:(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天与人,不相胜”。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2)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3)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形成。 (4)先秦儒家主张尊王贱霸,实行王道之治,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离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5)道家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法家呼吁改革,墨家讲求实用。 (6)“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 探究一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史料一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7_“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含解析

课时作业4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6·株洲市质检一)《汉书·董仲舒传》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这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 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 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儒生孝廉有利于政治清明 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和汉代儒学的发展。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欲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达到政治上的统一,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B项。 答案:B 2.(2016·东北三省四市等值诊断)董仲舒说:“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董仲舒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解释其对儒学的新发展 D.教化民众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儒家思想。由题干中关于“天人感应”正反两方面的论证,可推理出董仲舒所倡导的君权神授思想不仅包含君权至高无上的思想,而且也体现出“天”对君主的约束作用,因此君主要遵循天道,答案为B项。 答案:B 3.(2016·日照市一模)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人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生刘邦;《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这表明统治者()

①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 ②制造天命观以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 ③美化改朝换代行为为顺应天意之举 ④宣扬迷信思想为实行愚民政治服务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汉代儒学。自汉朝以来,历代皇帝都以“真命天子”自居,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为树立王权独尊地位服务。汉高祖、明太祖是两位“草根皇帝”,所以在宣传自己超高贵的出身方面尤为重视,通过这样的无中生有的宣传,不仅体现自己“受命于天”,而且“真命天子”的地位是生而有之,这样的宣传还为自己的改朝换代行为赋予“天命”的含义。所以,竭力美化自己出身的行为不是为了与贵族看齐,也与是否实行愚民政治无关。所以②③正确,选择B项。 答案:B 4.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佛教的因果循环B.法家的严刑峻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D.儒家的天人感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人感应思想,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上天感于“窦娥含冤而死”,因而以“六月飞雪、楚州大旱”相昭示,D项符合题意;《窦娥冤》剧情显然不符合佛教因果循环,A项错误;B、C项与题干所述内容无关,可以排除。 答案:D 5.(2016·河南省洛阳市统考)清代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之所以出现“诸将皆有儒者气象”是因为() A.诸子百家思想消失B.民间积极向学 C.正统思想发生变化D.“四书”纳入考试范围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

2020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文档:专题3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传统文化 Word版含解析

专题3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传统文化 ※网络构建※

※主线解读※ 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文化之一,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全面繁荣,长期发展,经久不衰。 1.思想演变 古代中国思想上起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熟(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2.科技成就 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文学成就 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4.艺术成就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 艺术的瑰宝,成为我国的国粹。 1.(2017·全国卷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

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阿凡题1086009()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解析: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地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7·海南卷·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阿凡题1086010()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材料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达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国家。A项强调“身正”,即统治者自我端正品行,才能“不令而行”,治理好国家,与材料说法最接近,故A项正确;B项呼吁人们以仁爱之心处理各种关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C项强调做善事要从点滴做起,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D项体现出忧君爱民思想,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7·海南卷·5)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阿凡题1086011()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作业3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宋明理学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效作业(三十五)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宋明理学 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9·汕头高三模拟)董仲舒认为“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所以君主应当使“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这一思想( ) A.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B.完全突破了先秦儒学的范畴 C.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行为 D.完整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 解析材料“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等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目的在于约束君主行为,促使君主要施行仁政,故选C;董仲舒阐述了社会治乱关系,有一定的辩证意识,但不符合主旨,故排除A 项;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排除B项;“天人互渗”的现象本身不存在,故排除D项。 答案 C 2.(2019·南宁高三联考)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 ) A.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B.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 C.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 D.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是对于人性进行分类,主要是适应汉武帝时期思想统治的需要,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教化,不是刑罚,排除A项;材料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不是强调君权至上,排除C项;材料没有论述后天教育的作用,而是强调加强思想统治,排除D项。 答案 B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等,紧扣汉代新儒学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3.(2019·淮北高三统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这表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特点是( ) A.捍卫了先秦时期正统的儒家学说 B.以儒家为基础兼采其他学派学说 C.用法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包装 D.杂糅百家学说创造出一种新学说 解析“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说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以儒家为基础兼采其他学派学说,故B项正

2020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十一单元 40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JI CHU PAI CHA 基础排查) 理一理 一、历史背景 1.客观: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主张 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2)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结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 ,,JING WEI DIAN BO 精微点拨) 想一想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吗? 提示:相同。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吗? 提示: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3.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新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2)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3)社会的发展,要求新的思想。 4.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1)政治:设中朝加强君权,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经济:盐、铁官营,重农抑商。 (3)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2)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从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探究董仲舒新儒学的评价 史料一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史料二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第课宋明理学导学案

第3课宋明理学 编写:阳冬云审核:童传荣终审:徐成志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佛道精华,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宋代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发展为新兴的儒学;陆九渊提出的“心”就是理,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能力培养:通过了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认识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心学的出现既反映了理学的发展,也说明了理学的不足。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正确评价理学与心学的历史地位并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链接】 唯心主义哲学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它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唯一的存在,当做世界的本原,当做第一性的、决定一切的东西。 【自主学习】 一、三教合一 1.西汉:汉武帝以后,○1_______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2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3“”。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4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5。 2.主要思想: (1)程颢、程颐认为○6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心,私欲也,危而不安;道心,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2)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7。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8“”。 3.方法论: (1)“二程”提出○9“”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朱熹则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10_________,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评价: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11________以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12《》,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知识针对练第52练罢黜百家与宋明理学(含解析)

第52练罢黜百家与宋明理学 1.(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25)下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 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 2.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的政治地位 3.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这反映了董仲舒的( ) A.以刑辅德的思想B.“大一统”思想 C.三纲五常的思想D.君权神授的思想 4.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 A.儒家的政治化趋势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5.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

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这反映了( )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 6.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 7.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 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 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 8.(2018·四川绵阳三诊,26)唐朝女性服饰图案丰富华丽,色彩鲜艳,多有富贵之气。而宋朝女性服饰纹样清秀,颜色淡雅,风格趋于含蓄简约。这一变化根源于( ) A.社会环境的变化B.统治者意识的影响 C.学术思想的衍化D.各民族融合的程度 9.(2018·百校联盟TOP20三月联考,26)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 ) A.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 B.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 C.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 D.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 10.(2018·湖北武汉四月调研,26)《宋史》`载: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讲述北宋以宋江等人由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新型史料介入有助于厘清历史事实 B.古代史家扬善抑恶的传统影响历史解释 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旧存在并不利于中心集权统治; 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心集权构成威逼; ③经济: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见,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取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其建议得到接受。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 ②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许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的确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日中国减轻农夫负担有确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须要区分对待。今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见。 ④三纲充溢专制等级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弘扬。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练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 1.(2019·陕西榆林一模)《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这说明当时( A ) A.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 B.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 C.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 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解析]材料表明,由于孝道,县令免除了农民的罪行,故选A项;B项中的“普遍”表述不当,排除; 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故排除D项。 2.(2019·江苏南京调研)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C )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 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解析]由材料“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可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起到警告统治者暴行的作用,起到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董仲舒的思想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排除A项;由材料“实重革命而轻受命”可见董仲舒的思想并非一概迎合君主谋取权位,排除B项;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顺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 3.(2019·山东省师范大学附中模考)下图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竹简《论语》,考古工作者1973年在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发掘而出。中山怀王刘修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这批《论语》残简行文中,只避讳“邦”字,汉惠帝以下诸帝皆不讳。以下推断正确的是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 D ) A.残简避讳“邦”字说明《论语》成书于刘邦时期 B.残简中的文字字体表明《论语》编纂于西汉时期 C.中山怀王刘修墓藏《论语》与当时主流思潮不符 D.儒家学说在西汉时期已经受到统治者的极大重视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残简避讳“邦”字说明《论语》成书于刘邦以后,故排除A项;《论语》编纂于战国时期,故排除B项;汉代儒学确立正统地位,《论语》是儒家经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必修三 第3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doc

[考纲要求]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第3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特别提示]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即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图示总结]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辨析比较] 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三、其他思想流派 1.道家 (1)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2)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1)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 (1)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2)地位: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辨析比较] 2.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主题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②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③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