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绪调节及人格的关系

情绪调节及人格的关系

情绪调节及人格的关系
情绪调节及人格的关系

情绪调节与人格的关系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人格的关系小组成员: 沈小兰胡秀莉王明伟王寅李正蔚

导师: 杨丽珠

系别年级: 教育学院06级

专业: 心理学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人格的关系

一研究目的(问题的提出)

1.研究问题的定义

情绪调节指我们降低、维持或者增强某种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策略与个体的人格、情绪性、认知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1】

人格是指那些在个体身上,使人的行为比较稳定、相对持久的特质、倾向或特性模式。具体的说,人格是由特质或倾向性构成的,他们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差异,个体行为跨时间的一致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这些特质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可能是某些群体共有的或也可能是整个物种都有的,但其表现模式却是每个人迥然不同的。因此,某个人尽管在某反面像其他人,却都有一个独特的人格【2】。

2.研究意义

情绪调节是决定个体幸福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3】鉴于情绪调节影响着一系列广泛的心理过程(如记忆、决策)和外显行为(如,助人为乐、药物使用)所以情绪调节过程对人格机能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作用,而且是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目前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以及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因而会产生多种负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愤怒、嫉妒等),如何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使其采取怎样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来解决负情绪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人格历来都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重视,人格教育也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因此,研究情绪调节与人格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文献综述

情绪是人们日常生活最普遍的心理现象,而人格的研究以个体自身的经验为

起点,因此,情绪必然成为人格及其研究的重要领域。人格心理学家无法回避情绪因素在人格结构和人格机能中的作用。事实上,包括精神分析、特质论和人本主义在内的人格理论始终论及人格中的情绪因素,而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基本情绪理论对情绪的研究更为广泛。

特质论中,从卡特尔的十六因素说到艾森克的三维度模型再到大五模型,从本质上看,特质论提出的各种人格因素都与情绪相联系。如神经质与焦虑、抑郁、敌意等情绪有联系,外倾性与热情及其他正面情绪相联系,精神质则与冷酷、缺乏同情心、攻击性等相联系,可以说情绪是特质论人格因素的主要维度。特质论还强调情绪强度、情绪反应水平和变化水平的个体差异。【4】

在个体发展中,情绪被视为个体生命连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情绪调节是个体以社会允许的容忍方式做出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使个体在作出情绪反应时可以灵活、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冲动,并延迟自己的冲动行为。情绪调节理论强调如何对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施加正面影响,符合身心健康教育的时代需求,在教育心理学、动机心理学及情绪心理学领域备受关注,其理论研究有着广泛的应有价值。而情绪调节策略作为个体对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使个体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以适应社会和环境的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在国外,把情绪调节作为专门的课程进行研究已经有大约二十年的历史。Gross提出情绪调节产生于情绪发生的过程之中。在情绪发生过程中的情绪调节主要有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等五个方面。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前进行,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反应调整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后进行,属于反应关注情绪调节。在情绪调节过程中,有两种普遍的具体策略: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这两种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情感、认知与社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5】另外,在情绪调节和社会关系、同伴接受性及学习成功方面,国外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大量的文献资料集中研究了社会关系对情绪调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为情绪调节基本是在与照料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情境中发展起来的,照料者似乎为儿童的情绪能力了提供发展的结构或框架.。比如,Robert和Strayer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些父母会让孩子隐藏或压抑他们的情绪,而另一种则强调直接的问

大学生自我情绪的调节

大学生自我情绪的调节 对于我们这些刚进校门的大学生,由于还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的环境,经常会出现一些情绪的应激变化,这对我们的成长往往是不利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害的。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们,如何让自己成熟起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成为一个亟待注意的问题,下面我就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对自我情绪调节的一些简单看法,不足之处还恳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大学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是美好的也是愉快的。但总的来说,大学生活还是紧张的。在经济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大学生也同样背负着许多压力。那些压力来自社会,来自家庭,也来自大学生自身。如今,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颇高,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竞争激烈,这些都很容易使大学生的心理处于紧张状态,适当的负面情绪发泄是正常的。如失利后的伤心,对于学业的紧张,这些都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我们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那些不能被正确处理的情绪问题,有时将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 正处于人生的大好年华的大学生,本应是健康活力的代表,可是近年来的调查却表明,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的呈上升趋势。报纸杂志上频繁出现的大学生跳楼伤人事件,也应令我们深思。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大学生的情绪问题。 那么什么是情绪呢?简单说来,情绪就是个体与环境、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形式,对人的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而对人、事、社会等各种现象特别关注,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对和未

来充满信心,我们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拥有许多积极的情绪,我们的每一个心理过程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绪背景下进行的并受其影响和调节的。 大学生的情绪问题,一般指大学生的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来自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方面。大学生正遭受理想与现实的冲击。有太多的事,和想象中的大而不同,从而引发的迷茫、不解,这对大学生的影响很严重。而这些消极情绪又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过多的消极情绪,会使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办事效率降低,甚至会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从而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有时会使大学生作出失去理智的行为。 积极情绪在心理健康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占主导地位,对于大学生来说,积极健康的积极情绪更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不良情绪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及时地去清除和克服,努力减少不良情绪带来的伤害和影响。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呢?下面我就谈谈具体的做法来帮助我们达到控制自我情绪的目的。 其一,就是暗示调节。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止人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即通过内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一切都会过去的”、“事情并不像我相象的那么糟”等等,以此来缓解心理的压力,调整不良的情绪。 其二,就是放松调节。大学生还可通过身体上的放松来调节挫折所引起的紧张不安感。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部分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压升高、头痛、手脚冒汗、腹泻、睡眠等生理反应,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放松调节首先要学会体验肌肉紧张时的感觉,即收缩肌肉群,注意体验其感觉;然后再放松肌肉群,注意体会相反的感觉。呼吸调节

自我管理心得体会范文

自我管理心得体会范文 自我管理的重点应从时间管理转向能量管理,因为时间资源是有限和平面的,而能量则是无限和立体的。下面是带来的自我管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 自我管理心得体会范文一: 周四、周五下午,有选择地观看了李虹教授有关《自我管理》录像。 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对李虹教授的几个观点印象很深。 第一个观点谈的是改变。自我改变----从自己开始改变。教授谈到:大家开会常常会谈问题,但大多是谈别人的问题,别人的过错与不是,从不愿意将问题纳入自己身上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不顺的事情,出现问题时,总希望过错与问题离自己越远越好。谁还想把自己牵到问题的浑水之中呢。李虹教授谈改变的核心是改变自己,我们改变不了事实,但可改变自己的态度;我们改变不了社会,但可以改变自己。人都是有隋性的,有成功的人士只是会约束自己,自律能力强,勇于改变自己而已。 在人的一生中,二、三十岁后,基本上能体验到一生的经历了,如果没有改变,二三十岁后,基本上是在重复前二三十年的感受与体验,人就会停滞不前。这一点感受非常深刻。特别是工作十年左右,常常有一种消极的情绪在增长职业倦怠感,这大概是因为没有改变所致吧。改变一直渗透在我们一日生活工作点点滴滴之中,因为我们每

天面对的孩子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教师只有学着改变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走近孩子的心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才会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变,让自己在改变中体现。 自我管理 改变的根本,是要培养新的习惯,积极去面对。但新习惯的建立是需要耐力、恒心与约束力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做事习惯和态度,如果这种习惯、态度能正向地影响工作,就会带给我们积极向上的情绪与好的工作效率,否则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们常常会生产倦怠情绪,工作情绪就会不饱满,还会时常做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如聊天、上网等等。当这种现象延续下去,就会像病毒一样四处散播,让人产生惰性,腐蚀人的思想,侵蚀团队的凝聚力,最终导致一个团队的涣散;而我们情绪饱满,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时候,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这种行为会影响周围的同事,形成一种榜样,自然而然的成为一种自主的、自发的、自觉的行为规范。所以说,态度能决定习惯的形成。我们尽可能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不懈地坚持,做好每一件细小的事情,这样尽可能培养出好的做事习惯。 第二个观点是自我教育----自动自发。 陶行知说过:教会孩子自己做好自己的先生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教师应该是能够创造一个使学生能够自我激励的环境,自己决定他自己选择做的事情;你管得多就是管得差,管得少就是管得好;高明的医生是唤起病人的自愈能力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以及及时强化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巴普洛夫 2、皮亚杰认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有()。 A.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B. 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C. 能完成序列化问题 D. 掌握群集的概念 3、以下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A. 认知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 B. 发展阶段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 C. 发展阶段是以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D. 发展阶段认知方式的差异为根据 4、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既影响儿童,又受儿童影响的复杂交织体的是() A. 心理社会阶段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生态学观点 D.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A. 重视人格的健康成长 B. 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 C. 性教育 D. 多元的成功评价体系 6、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7、弗洛伊德认为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高级方向的人格结构是()。 A. 自我 B. 本我 C. 超我 D. 意识 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属于控制系统的是()。 A. 本我 B. 本我和超我 C. 自我和本我 D. 自我和超我 9、弗洛伊德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是()。 A. 生理年龄 B. 心理年龄 C. 思维特点 D. 力必多的位置 10、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终其一生的是()。 A. 弗洛伊德 B. 艾里克森 C. 皮亚杰 D. 斯金纳 11、艾里克森认为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是哪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 A. 6—12岁 B. 12—20岁 C. 15—17岁 D. 20—40岁 12、“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情绪的自我管理

情绪的自我管理 情绪的自我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绪及时地缓解紧张的状态。 《毕加猪》的幽默风趣的对话使我们捧腹大笑,这是我们情绪的自然流露。喜是我们情绪的一面,可是我们也还同样要去面对其他的生理情绪。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产生很多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生理反应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 情绪如四季般自然地发生,一旦情绪产生波动时,个人会表现愉快、气愤、悲伤、焦虑或失望等各种不同的内在感受,假如负面情绪常出现而且持续不断,就会对个人产生负面的影响,如影响身心健康、人际关系或日常生活等。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但我们大都对情绪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关注。消极情绪若不适时疏导,轻则败坏情致,重则使人走向崩溃;而积极的情绪则会激发我们工作的热情和潜力——各种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只有了解了情绪,才能管理并控制情绪,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情绪管理要求我们要辨认情绪、分析情绪和管理情绪。工作并快乐着,这是情绪管理的目标。当我们遇到情绪问题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调整自己。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自我暗示,在不知

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心理以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积极的自我暗示令我们保持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自信心,从而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 当然,我们应该适时的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自我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上去,如:外出散步、读书、打球、找朋友聊天,换换环境等,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 如果消极情绪太过压抑,就应该适度是宣泄。一旦发泄完毕,心情也就随之平静下来。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或是到空旷的山林原野,拟定一个假目标大声叫骂,发泄胸中怨气。 当我们遇到不幸或挫折时,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或不安,可以找出一种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说明或辩解,来自我安慰一下。 每个人都会遇到不顺的事,我们不能总希望他人来帮助自己来渡过难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的锻炼自己,让自己变得坚强一些,能够应付情绪问题。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情绪的自我管理是自己的一项重要挑战,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愉悦每一天!

压力应对人格和情绪状态

大学生压力应对和情绪状态的研究 摘要大学生普遍存在压力;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在就业压力和家庭或生活压力存在显著差异;高校学生大都能采用成熟型的应对方式;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在“解决问题”这一压力应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字压力应对情绪关系 压力 压力的基本含义:由于外界或内在环境的要求使有机体感到的压力的基本含义:由于外界或内在环境的要求使有机体感到的紧张”和痛苦” 紧张”和痛苦” 积极的正性压力一一因挑战而形成的紧张状态,可以激发人的成就动机和较高水平的生理警觉状态,使个体能保持清晰的意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消极的负性压力一一由丧失或挫折而引起的焦虑、痛苦状态。使个体的身心系统处于压制、耗损状态 情绪状态 1、分类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热情和应激。 1.1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弥散和持久的情绪,也即平时说的心情。心境的好坏,常常是由 某个具体而直接的原因造成的,它所带来的愉快或不愉快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段,并且把这种 情绪带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影响人的感知、思维和记忆。愉快的心境让人精神抖擞,感知敏锐,思维活跃,待人宽容;而不愉快的心境让人萎靡不振,,感知和思维麻木,多疑y看到的、听到的全都是不如意、不顺心的事物。 1.2激情。激情是一种猛烈、迅疾和短暂的情绪,类似于平时说的激动。激情是由某个事件或 原因引起的当场发作,情绪表现猛烈,但持续的时间不长,并且牵涉的面不广。激情通过激烈的言语爆发出来,是一种心理能量的宣泄,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来看,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平衡有益但过激的情绪也会使当时的失衡产生可能的危险。特别是当激情表现为惊恐、狂怒而又爆发不出来的时候,全身发抖、手脚冰凉、小便失禁、浑身瘫软,那就得赶快送医院了。 1.3热情。热情是一种强而有力、稳定、持久和深刻的情绪状态。它没有心境的弥散那么广泛, 但比心境更强有力和更深刻;没有激情那么猛烈,但比激情更持久和稳定。热情本身没有对立的两极,它的对立面是冷淡、冷漠;但热情具有程度上的区分、指向上的区别,以饱满的热情投身 于学习、工作、生活和事业的人,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更容易获得成就和敬慕。 1.4应激。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指各种过强的不良刺激,以及对它们的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应激反应指所有对生物系统导致损耗的非特异性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应激或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 (应激原)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2、特点 2.1心境的特点是:第一,缓和而微弱;第二,持续时间较长;第三,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 2.2激情的特点是:第一,有激动性和冲动性,力毒强烈;第二,发作短促,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第三,发作通常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总之,激情有着强烈爆发性、短暂性和指向性三个显著特点。

第三章 人格、品德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危机理论 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出生-1.5岁 阶段2: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1.5-3岁 阶段3:主动对内疚3-6岁 阶段4:勤奋对自卑6-11岁 阶段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同一性是个体的自我统合, 是指个体寻求内在合一及延续的能力, 合一与延续的感觉也要与个人所在的环境相匹配。 换句话说,自我同一性是个体面对新环境时将过去 经验延续下来的感觉,是对自己目前的知觉与对未 来期望的统整,同时接受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群体。 追求自我同一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关注个人的外 表。与这种对理想外表的追求同时出现的是 个人神话和假想观众;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的另一种危机是性别认同危机, 即通过友谊来寻找轻松自在的性别表达方式。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经常说他们继续去学校的原因是 要与朋友们在一起,或是想接近他们迷恋的某个人。 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为上学给出这样的理由是正 常的,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性别表达方式以及借助友 谊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需要。 追求自我同一性还表现为,青少年会努力地去发现 或证明自己的人格,这就是为什么能看到他们经常 模仿自己所崇拜的人的态度与行为。“我是谁”,“我 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阶段6:亲密对孤独18-35岁 阶段7:繁殖对停滞35-65岁 阶段8: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65岁以后

二、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概念发展 (一)、自我同一性发展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 即对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定。 玛西娅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会出现四种不同的情况: 1、同一性迷乱这是最低的发展状态,尽管与所有其他状态一 样也具有适应性的方面,但只在一定条件下, 或许是具有适应性功能的模式。 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缺乏对一系列内在价值 与目标的遵从与承诺,也缺乏对于未来的探索, 或者探索非常肤浅。 他们可能表现为生活方式的无忧无虑,或者感 到空虚与不满足;也可能走向一条背叛的道路, 可能作出反社会的行为,甚至从事犯罪活动。 例如:由于反叛父母或无所适从而离家出走, 加入犯罪团伙。 2、同一性早闭这种状态表现为一种高度的遵从与承诺而不作 探索。是指青少年接受了权威人士的安排,过 于迅速地解决了自我同一性危机,而没有仔细 考虑这个决定对自己是否合适。 作为同一性的解决方式,同一性早闭是一种低 水平的发展。 3、同一性延缓玛西娅的延缓期指的是形成同一性的过程中, 个体在作出决定前经历一段对几个可能的选择 进行探索的时期。 处于延缓期的个体强烈地被探索与遵从所困 惑。延缓可能是逃避解决同一性的借口,青少 年在作决定前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这是非常 正常的,但迟迟不作决定可能会出现问题。 4、同一性获得这是同一性过程的自主性解决,表现为在一段 时期的探索(延缓)后,一套承担责任的承诺 得到整合。

情绪与压力的自我管理班会教案

情绪与压力的自我管理 一、班会背景: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至关重要。因为他们面临着求学与就业的双重竞争压力,加之初中时大部分都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受到过挫折,走过弯路,社会上也存在着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倾向,因此,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或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更为突出,有些问题如果不能给予足够重视,并加以及时解决,就会发展成大问题。故有必要在班会课上多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尤其是我们建筑专业大部分为男生,不时会有因为很小的事情而引发的同学矛盾出现,而导致同学们的不良情绪。 二、班会目的: 使学生了解自我的情绪,明白具有良好心境的人会对学习、生活、工作充满信心,而克服不良情绪,化解压力,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则是调节情绪与减轻压力的重要内容。并使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减轻压力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学会驾驭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旅途都有一定的帮助。三、班会准备与形式: 心理测试——有趣而简单的心理测试,让学生对自我的心理状态有更多的了解。 心理故事——发人深省的故事,让学生有所启发和感悟。 分享与讨论——引导学生领悟到相关的理念、知识和方法。 四、班会内容与步骤: (一)主持人班主任发言: 情景:星期六的下午,甲和乙约好2:30在电影院门口见面,一起去逛商店。甲在2:30的时候准时来到,可是乙却迟迟不见身影。甲就等啊等,一直等到3:00了,但是乙还是没有出现。 请问假如你是甲,你的心情如何? 情绪——焦急、烦躁、担心、郁闷 有的同学是“急性子”,所以会出现烦躁、焦急的情绪;有的同学性格比较成熟,故情绪也相对稳定。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个心理测试,看看大家的情绪稳定度如何? (二)心理测试:健康情绪自我心理测试题 通过这个心理测试,来测测同学们的情绪稳定度:是A类:情绪稳定还是B 类:情绪基本稳定,还是C类:情绪激动。 1 我有能力克服各种困难 A.是的 B.不一定 C.不是的 2 猛兽即使是关在铁笼里,我见了也会惴惴不安 A.不是的 B.不一定 C.是的 3 如果我能到一个新环境,我要 A. 和从前相仿把生活安排得和从前不一样 B.不确定 C. 把生活安排得和从前不一样4 整个一生中,我一直觉得我能达到所预期的目标A.是的 B.不一定C不是的.

第三章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三章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引言 一位老教授昔日培养的三个得意门生事业有成,一个在官场上春风得意,一个在商场上捷报频传,一个埋头做学问如今也苦尽甘来,成了学术明星。于是有人问老教授:你以为三人中哪个会更有出息?老教授说:现在还看不出来。人生的较量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技巧的较量,其次是智慧的较量,他们现在正处于这一层次,而最高层次的较量则是人格的较量。 这个故事生动地向我们说明,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作用。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心理卫生学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健康而幸福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人类自身的人格健康状况,而且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力量。人格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包含着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对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寻找通向健全人格之路、塑造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和程度。进一步说,人格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状况。因此,重视人格的整合与塑造,既是身心健康的需要,又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一节人格概述 一、人格及其构成 人格也称作个性(personality),词源来自拉丁文persona——面具。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人格(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每个人的心理特点不同,因此个性表现也是千差万别。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心理特征可以通过心理测验来了解和认识。 1、气质是人格的先天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提到气质,就和风度、气度联系起来。在评价某某人的言谈举止时,都会自然地用到“气质”。其实,这里所评价的气质,准确地说,应该是气度。从心理学上谈气质,更多的是指人的脾气、秉性。“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与指向性上。气质的生理基础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在人的人格结构中居于基础地位,它能使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都涂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气质是构成人格的重要部分,由于人的气质类型不同,其行为表现的特点就会有差异,甚至是明显的差异。 关于气质类型的学说,最有影响力的是“体液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分别产生于心脏、脑、肝和胃,以每个人所占优势的体液为主导,构成的四种气质类型即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每种气

情绪调节及人格的关系

情绪调节与人格的关系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人格的关系小组成员: 沈小兰胡秀莉王明伟王寅李正蔚 导师: 杨丽珠 系别年级: 教育学院06级 专业: 心理学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人格的关系 一研究目的(问题的提出) 1.研究问题的定义 情绪调节指我们降低、维持或者增强某种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策略与个体的人格、情绪性、认知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1】 人格是指那些在个体身上,使人的行为比较稳定、相对持久的特质、倾向或特性模式。具体的说,人格是由特质或倾向性构成的,他们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差异,个体行为跨时间的一致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这些特质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可能是某些群体共有的或也可能是整个物种都有的,但其表现模式却是每个人迥然不同的。因此,某个人尽管在某反面像其他人,却都有一个独特的人格【2】。 2.研究意义 情绪调节是决定个体幸福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3】鉴于情绪调节影响着一系列广泛的心理过程(如记忆、决策)和外显行为(如,助人为乐、药物使用)所以情绪调节过程对人格机能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作用,而且是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目前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以及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因而会产生多种负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愤怒、嫉妒等),如何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使其采取怎样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来解决负情绪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人格历来都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重视,人格教育也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因此,研究情绪调节与人格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文献综述 情绪是人们日常生活最普遍的心理现象,而人格的研究以个体自身的经验为

起点,因此,情绪必然成为人格及其研究的重要领域。人格心理学家无法回避情绪因素在人格结构和人格机能中的作用。事实上,包括精神分析、特质论和人本主义在内的人格理论始终论及人格中的情绪因素,而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基本情绪理论对情绪的研究更为广泛。 特质论中,从卡特尔的十六因素说到艾森克的三维度模型再到大五模型,从本质上看,特质论提出的各种人格因素都与情绪相联系。如神经质与焦虑、抑郁、敌意等情绪有联系,外倾性与热情及其他正面情绪相联系,精神质则与冷酷、缺乏同情心、攻击性等相联系,可以说情绪是特质论人格因素的主要维度。特质论还强调情绪强度、情绪反应水平和变化水平的个体差异。【4】 在个体发展中,情绪被视为个体生命连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情绪调节是个体以社会允许的容忍方式做出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使个体在作出情绪反应时可以灵活、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冲动,并延迟自己的冲动行为。情绪调节理论强调如何对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施加正面影响,符合身心健康教育的时代需求,在教育心理学、动机心理学及情绪心理学领域备受关注,其理论研究有着广泛的应有价值。而情绪调节策略作为个体对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使个体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以适应社会和环境的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在国外,把情绪调节作为专门的课程进行研究已经有大约二十年的历史。Gross提出情绪调节产生于情绪发生的过程之中。在情绪发生过程中的情绪调节主要有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等五个方面。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前进行,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反应调整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后进行,属于反应关注情绪调节。在情绪调节过程中,有两种普遍的具体策略: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这两种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情感、认知与社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5】另外,在情绪调节和社会关系、同伴接受性及学习成功方面,国外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大量的文献资料集中研究了社会关系对情绪调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为情绪调节基本是在与照料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情境中发展起来的,照料者似乎为儿童的情绪能力了提供发展的结构或框架.。比如,Robert和Strayer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些父母会让孩子隐藏或压抑他们的情绪,而另一种则强调直接的问

心理主题讲座——情绪的自我管理(定稿)范文

情绪的自我管理 李献友 山东省寿光市第二中学心理咨询室 在咨询工作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是受到了情绪的困扰,常说的一种情况就是没有学习状态,或者考试的时候不在状态,但状态是什么呢,因为什么导致的呢,就不知道了,那我现在告诉大家,状态就是情绪,在心理学中称作心境,也就是所说的心情。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心清气爽说的就是一种状态,垂头丧气、唉声叹气也是,有些同学明明知道自己整天没精打采的不好,心情乱七八糟的不好,严重耽搁了学习,但是也仅仅如此,对自己的心情没有丝毫的有效办法,只能听之任之,时间久了,生活一塌糊涂,学习自然也是一落千丈。当然有一部分同学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能够较快的恢复正常的学习状态。 情绪正是我们今天下午所要讲的内容。情绪就是喜怒哀乐惧,它伴随我们的生活,每天二十四小时。情绪是心理学研究范围的四大块之一,其他的三块是,认知;需要动机;能力气质和人格。以后有机会的话给大家讲这三部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场的这些人一个个面无表情,会是什么样子啊?很怪,是不是?只是因为表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常见了,太普遍了,由此可见情绪在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同学们有没有看到那个人天天面无表情啊,或者表情变化无常啊,有没有见到的?我想是有的,但不多,那些精神病患者毕竟少见。我在这六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有80%的咨询的人都受到了情绪的困扰,总觉得心烦意乱,状态不佳,效率不高,生活无趣,由此直接的影响了在校的学习生活。 我希望通过今下午的讲座,同学们可以了解情绪的种类、是通过什么功能影响人的,并且学会如何使用心理学的方法控制调节情绪。 我们先说一下情绪的种类,第一种是心境,它是一种微弱的持久的具有弥散性质的情绪体验状态,也就是我们通俗意义上所说的心情,它不是对某一事件人物的特定体验,而是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事件和人物,从而让所有遇到的事务局有当时心情的色彩。所以,心情好比一幅画的底色,在上边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有这个底色的渲染。愉快的心情是人轻松愉快,看待什么东西都觉得美好无比,

心理主题讲座――情绪的自我管理(定稿)

情绪的自我管理李献友山东省寿光市第二中学心理咨询室在咨询工作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是受到了情绪的困扰,常说的一种情况就是没有学习状态,或者考试的时候不在状态,但状态是什么呢,因为什么导致的呢,就不知道了,那我现在告诉大家,状态就是情绪,在心理学中称作心境,也就是所说的心情。 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心清气爽说的就是一种状态,垂头丧气、唉声叹气也是,有些同学明明知道自己整天没精打采的不好,心情乱七八糟的不好,严重耽搁了学习,但是也仅仅如此,对自己的心情没有丝毫的有效办法,只能听之任之,时间久了,生活一塌糊涂,学习自然也是一落千丈。 当然有一部分同学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能够较快的恢复正常的学习状态。 情绪正是我们今天下午所要讲的内容。 情绪就是喜怒哀乐惧,它伴随我们的生活,每天二十四小时。 情绪是心理学研究范围的四大块之一,其他的三块是,认知;需要动机;能力气质和人格。 以后有机会的话给大家讲这三部分。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场的这些人一个个面无表情,会是什么样子啊?很怪,是不是?只是因为表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常见了,太普遍了,由此可见情绪在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同学们有没有看到那个人天天面无表情啊,或者表情变化无常啊,有没有见到的?我想是有的,但不多,那些精神病患者毕竟少见。 我在这六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有80%的咨询的人都受到了情绪的困扰,总觉得心烦意乱,状态不佳,效率不高,生活无趣,由此直接的影响了在校的学习生活。 我希望通过今下午的讲座,同学们可以了解情绪的种类、是通过什么功能影响人的,并且学会如何使用心理学的方法控制调节情绪。

我们先说一下情绪的种类,第一种是心境,它是一种微弱的持久的具有弥散性质的情绪体验状态,也就是我们通俗意义上所说的心情,它不是对某一事件人物的特定体验,而是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事件和人物,从而让所有遇到的事务局有当时心情的色彩。 所以,心情好比一幅画的底色,在上边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有这个底色的渲染。 愉快的心情是人轻松愉快,看待什么东西都觉得美好无比,被人踩一脚或者骂一句都觉得无所谓,不愉快的心情让人感到沉重,心灰意冷,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不感兴趣,那学习自然也是不能幸免受到牵连的。 心境,持续的时间的持久性,往往能持续几天几周或者几个月。 我发现我们的同学很大一部分就是受负性情绪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浑浑噩噩,整天过着无滋无味的生活。 这就不光对学习有影响了,还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心情是怎么引发的呢,一般来说,是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来的,但人们并不是总能认识到引起心境的原因的,认识不到而又觉得苦恼的时候,就去找心理咨询师了,心里咨询师的价值就在这里。 积极乐观的心情能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增进健康,消极悲观的心情恰恰相反。 在接下来的内容里边,我会教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怎么找出影响心情的原因的方法,也就是这次讲座教给大家的打造心情快乐的钥匙的方法。 第二种情绪叫做激情,他和心境不一样,是强烈的爆发式的,这种强烈也就决定了她的持续时间比较短,否则,体力上也吃不消阿。 激情大多是有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者激烈的意向冲突导致的,比如激烈的吵架。 在激情状态下,人能超常发挥,带来的后果有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第三章职业道德与人自身的发展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编号003 人文系人文教研室任课教师:严长钧 课程名称:职业道德授课班级:文秘0601 授课日期:课型:理论 第三章职业道德与人自身的发展 第四章职业道德修养 【教学目标】深刻理解劳动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掌握职业道德对事业成功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职业道德与人格的关系。 了解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认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掌握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重点】1. 职业道德对事业成功的重要意义; 2. 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1. 正确认识职业道德与人格的关系。 2.认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案例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具】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三章职业道德与人自身的发展 一、人总是在一定的职业中工作生活 劳动创造了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地劳动。一个人如果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他就会从劳动中体会到人生的乐趣,实现人生的价值,促进自我的发展。 1、职业是人谋生的手段

现阶段从事职业劳动,仍是人们谋求生存的客观需要,仍是人们获得物质和文化生活资料的根本途径,因而也仍是人们基本的谋生手段。 2、从事一定职业是人的需求 职业劳动是我们谋生的手段,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只有在职业劳动中,人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乐趣和美好。一个人一旦离开了劳动,离开了职业,他也就远离了幸福。只有在劳动中才能找到无尽的快乐,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3、职业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首先,职业活动是人生历程中的重要环节,有职业的生活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阶段。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职业生活越丰富,对人的成长越有利。 其次,职业活动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追求真善美,热爱科学,才能逐步提高自己全面发展的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 二、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1、缺乏职业道德的人干不好任何工作。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想成就一定的事业,就离不开职业道德。 2、职业道德是人们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在现代社会中,职业道德在人们事业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一个人如果想在任何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品质。 3、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比尔.盖茨张瑞敏 三、职业道德是人格的一面镜子 1、人的职业道德品质反映着人的整体道德素质 2、人的职业道德的提高有利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3、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是人格升华最重要的途径 第四章职业道德修养 一个人要立足社会并成就一番事业,除了必须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外,更为关键的是应注重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自我修炼,并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决条件。 一、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医学心理学-情绪情感+人格

医学心理学-情绪情感+人格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有关情绪与情感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情感是人独有的 B .情绪持续时间较短,情感更持久 C .情感强烈,冲动,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D .情绪具有情境性,不稳定 2 . (单选题)情感通常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包括() A .道德感 B .理智感 C .美感 D .以上都对 3 . (单选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最高等级的需求是() A .自我实现 B .自尊 C .归属与爱 D .安全

4 . (单选题)善于处理矛盾、冲突,易结交朋友的气质类型是() A .多血质 B .抑郁质 C .胆汁质 D .粘液质 5 . (单选题)()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A .性格 B .人格 C .IQ D .以上都不对 6 . (单选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描述的是哪种人格的特性() A .整体性 B .独特性 C .稳定性 D .倾向性 7 . (单选题)“后有追兵,前遇大河”说的是哪种动机冲突类型()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多重趋避冲突 8 . (单选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情绪状态是() A .心境 B .激情 C .应激 D .美感 9 . (单选题)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A .否认 B .文饰(合理化) C .投射 D .幻想

10 . (单选题)人的行为,不管是正常或病态的行为,适应性或非适应性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这是哪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观点() A .精神分析学派 B .人本主义学派 C .行为主义学派 D .格式塔学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教案-第三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案 第三章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什么是人格,人格的特征等概念以及人格的影响因素。 2. 了解五大主要人格理论对人格问题进行了哪些探索,掌握从不同的类型和特质角度看待人格的方法。 3. 了解并辨析不同人格测验的方法,并能通过大五人格测试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 4. 了解人格发展的过程,掌握自我人格完善的方法。 二、课时和授课序号 3课时 授课序号:S07-S09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从不同理论看待人格的方法、了解人格测验方法,并能借此了解自己人格。 教学难点:掌握自我人格完善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提问、讨论、启发 五、参考教材

六、教学过程 (一)S07:人格概述 1.案例引入 佳琪的妈妈参加了毕业30年的大学同学聚会,最近打电话和佳琪沟通的话题都是聚会的事情。无话不谈的俩人发现了很多趣事:时间变迁,很多人的长相都变了,声音也变了,但是一开始聊天,就发现过去熟悉的感觉找回来了,很快认出对方。如老李当时是个受男生欺负的老好人,现在已经做到处长,但是这次聚会时还是话不多,憨憨地在一旁微笑,哪个同学的水杯空了,总是他第一个起来给满上。还有当时班上的风云人物老夏,可是个豪爽活泼女子,这次见面明显成熟多了,表现出少见的温柔,但是眼见有同学被灌酒,她还是忍不住出手相救,颇有当年女中豪杰的影子。佳琪也和妈妈分享着班里同学的趣事,有的活泼开朗,有的稳重独立,各不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的同学,到现在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跟故事里发生的趣事是否相同,在3-5人的小组内分享,并尝试从这些趣事中探索一些特点。 2.人格概说 (1)人格定义 混淆概念—— “你这样是侮辱我的人格” “别看他在外面像模像样的,其实在家里真实的性格才展示出来” “这人天生就这样的个性”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人格等同于个性特点,是指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模式,它体现了一个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_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_张佳佳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 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 张佳佳1,李敏1,彭李1,韩爱华2,廖文君* (1.第三军医大学护理学院心理学教研室,重庆400038;2.91286部队门诊部,山东青岛266023) 【摘要】 目的: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弹性 量表、情绪调节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进行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实验。结果:①心理弹性高分组大学生宣泄调节(t =5.966,P =0.000)、内外向(t =3.903,P =0.000)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神经质(t =-3.036,P =0.000)得分显著低于低分组;②大学生心理弹性与情绪宣泄调节、内外向有显著的正相关,与神经质有显著的负相关;③在悲伤和高兴(S-H)任务中,心理弹性高分组比低分组更多的将中性面孔判断为高兴(t =2.601,P =0.012);在高兴和恐惧(H-F)任务中,心理弹性高分组比低分组更多的将中性面孔判断为高兴 (t =2.003,P =0.05);在恐惧和悲伤(F-S)任务中,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对中性面孔判断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情绪宣泄调节、内外向及神经质有显著的相关;心理弹性高的大学生在面对更多复杂情境时比心理弹性较低的人更能积极认知和有效应对。【关键词】 心理弹性;情绪面孔知觉;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11)03-0347-03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Personality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ffective Perception of Neutral Faces in College Students ZHANG Jia-jia ,LI Min ,PENG Li ,HAN Ai-hua ,LIAO Wen-ju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ursing Colleg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was to research the resilience and personality,emotion regulation and affective perception of neutral faces in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 (RSA),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were applied in this sur 鄄vey to 154college students,and the high resilience group and low resilience group were tested for affective perception of neutral faces task .Results:①Compared with the lower resilience group,the high resilience group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vent regulator (t =5.966,P =0.000)and extraversion (t =3.903,P =0.000),while lower in neuroticism (t =-3.036,%P =0.000);②Resilience have obviou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vent regulator and extraversion,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euroticism;③Compared with the lower resilience group,the high resilience group more often judged neutral faces to be happy in S-H task(t =2.601,P =0.012)and H-F task(t =2.003,P =0.05),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S task (t =-1.259,P =0.217).Conclusion:College students ’resilience have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vent regulator,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the high resilience individuals may better cognitive and cope with certain difficult situations . 【Key words 】 Resilience ;Affective perception of neutral faces ;College students 【基金项目】 全军医学科研“十一五”计划面上项目(06MA194);第 三军医大学预研基金项目(2009XYY13);重庆市软科学研究项目(CSTC ,2009CE9038);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8- GJ-231)通讯作者:李敏 *北京市丰台区东安街头条19号院卫生处 Richardson [1]将心理弹性定义为:①在压力和逆境中能良好应对的能力,②能够从压力和逆境中得 到积极的成长。心理弹性已经越来越被国内外的研究者所关注,国内已有的研究重点调查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因素,中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学业压力的关系[2]等,较少涉及到人格特征和情绪。国外研究认为,心理弹性与内外向人格特征有显著的正相关, 与神经质有显著的负相关[3,4]。因此,人格特征是影响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情绪也是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正负情绪、情绪调节方式如何对心理弹性产生影响,也越来越被国内外的研究者关注。国内许多研究显示,心理弹性与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正相关[5]。Cohn [6]等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积极情绪对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有预测作用。Tugade [7]等认为心理弹性较强的个体能够从压力事件或逆境中获得积极的情绪。同时,国外的研究也关注情绪调节对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面对消极刺激时,个体可以主动地进行情绪调节,从而减少心理和生理上的情绪反应和情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年第19卷第3期·347 ·DOI:10.16128/https://www.doczj.com/doc/225563079.html,ki.1005-3611.2011.03.02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