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简介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简介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简介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简介

2006年度“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简介

一等奖《数字集群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

朱龙明;周剑;董晓鲁;徐霞艳;李侠宇;薛育红;黄兴旺;刘金龙;丁梦蛟;吴强;毋德新;周国安;刘英男;庞英文;王波

主要内容:

2002年底,针对国内市场某些专用集群系统价格昂贵,互通性差导致集群业务在中国未能满足国内运营商需求的实际情况,中兴和华为启动了中国数字集群标准的研究工作。其中中兴提出的是GoTa系统,华为提出的是GT800系统。

GoTa(Global open Trunking Architecture)是中兴通讯推出的基于CDMA技术,面向未来技术演进的“新一代”数字集群通信系统。2001年起,中兴通讯组织国内外CDMA技术专家,开展利用CDMA技术实现集群的研究。中兴通讯美国研究所在2002年提出GoTa数字集群体制,2003年初提出GoTa数字集群技术方案,启动商用产品开发。2003年底开始与运营商合作,启动标准化、商用化、产业化进程。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包含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系统总体技术要求》,并于2004年的11月经信息产业部批准正式发布。

GoTa是中兴通讯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基于CDMA的数字集群通讯系统,已在国际与国内申请专利100多项,其中包括基于CDMA技术数字集群系统的基础专利。现已向多家国外著名通讯设备厂商进行IPR授权,共同进行基于CDMA 数字集群系统的开发与合作,合作厂商对GoTa技术给予高度评价,基于CDMA 数字集群系统产业链已基本形成。2005年6月信息产业部对GoTa技术鉴定时的评价为“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创,国际领先”。

GoTa现已成功应用于20多个国家,在国内铁通、卫通已经成功商用,并成

功服务十运会,开创国有自主知识产权集群系统服务国家重大赛事之先河;在国外如挪威,俄罗斯,马来西亚、贝宁、斯里兰卡、蒙古、越南、海地等国家获得正式的商用合同,开始商用建设和运营。在葡萄牙、美国、乌克兰、哈萨克、塔吉克、埃及、突尼斯、利比亚、沙特、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科特迪瓦等多国家也开通了大量的实验系统。GoTa获得了各个运营商的高度赞可。

GoTa是中兴通讯自主研制的技术和产品,向行业内企业完全开放,打破国外企业在此领域内的垄断地位,对我国集群产品和集群网络建设、通信安全保障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GoTa产品将在我国数字集群通信网络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GT800(GSM Trunking 800MHz)是华为推出的基于GSM技术,并可以不断演进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华为通过多年的研究和GSM开发经验积累,申请了GT800的核心专利20多项。并开发出商用系统和终端,参加了国内运营商组织的测试和商用试验,2003年开始制定《基于GSM技术的数字集群系统总体技术要求》,于2004年的11月经信息产业部批准正式发布。

GT800数字集群系统基于成熟TDMA技术体制,在GSM系统上融入了数字集群技术中快速呼叫、共享信道、强大的调度业务,能够充分满足集群专网、共网的用户需求。GT800具有突出的特点:基于业界最成熟、完善的GSM产业链,具备明显的规模产业优势;集成了GSM系统和数字集群系统的业务,具备丰富的业务功能;采用TDMA技术体制,覆盖稳定,业务可靠,保障调度通信的服务质量;通过优化的系统设计,在群组容量、响应速度上具备专业数字集群系统性能。

目前GT800在国内、海外多个城市建设了商用网络和测试网络,客户包括公网/共网运营商、企业行业用户;在国内,成功为第五届亚太市长峰会、亚太艺术节等大型社会活动提供了保障服务,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2005年6月信息产业部对进行GT800技术鉴定,作出了“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创,国际领先”的高度评价;在海外,GT800也获得了多项应用,为拉美、南部非洲的多个专网和运营商客户建设GT800网络,提供集群调度服务。

GT800是华为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基于GSM的数字集群通讯系统,已申请国际/国内专利100多项,包括基于GSM技术数字集群系统的基本专利。同时华为正在进行将GT800推广到国际标准中的工作,在全球最大标准组织3GPP中成功推动了基于GT800集群技术的WI(工作项目),截至到06年10底,已有

50多篇技术文稿获得大会通过,GT800中包含的多项业务功能已写入国际规范,其他功能正稳步地向国际标准规范推进。

一等奖《ITU-T多媒体业务(IP网多媒体会议业务、音视频点播业务、远程教学业务)描述与需求建议》

主要完成单位: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数据通信科学技术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蒋林涛;聂秀英;孙明俊;金伟;杨崑;何宝宏;孙志斌;罗忠;张清;刘湘宇;马玉发;郑林会

主要内容:

力争在国际标准制订方面的主动权,是当前各国政府的重要科技发展战略之一。本项目是在国家“标准战略”指导下进行的,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本项目是国家重大标准专项2002BA906A60远程教学通信平台系列标准和中日IPv6合作子项目18的重要成果之一。

本项目共完成了如下3个ITU-T标准建议:

1)ITU-T建议F.733 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会议业务描述和需求

2)ITU-T 建议F.741 音视频点播业务的业务描述和需求

3) ITU-T 建议F.742 远程教学业务的业务描述及需求

这三个标准建议主要是按照ITU-T 建议F.701所描述的方法规定基于IP 网络的多媒体会议业务、音视频点播业务和远程教学业务的定义、功能模型、应用场景以及业务需求。研究用于各种通用的多媒体应用和业务的一致方法,同时考虑电信、电视和计算机领域的技术融合并将融合技术应用规定的应用和业务。

多媒体视频会议业务、音视频点播业务以及远程教学业务均是多媒体通信中最重要的业务。但由于没有一致的业务需求描述,没有完整的体系架构和赢利模型,这些业务未能发展成为电信网络上的主体业务,业务及其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制订一系列标准,而业务需求标准恰恰是这些业务标准体系的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课题组代表我国率先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了标准文稿,得到了ITU-T SG 16与会专家的认可,这也是我国在参与ITU-T SG 16活动中,首次独立提交并获批准的国际建议,实现了我国在多媒体通信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方面零的突破,表明我国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我国不再是简单地跟踪学习,而是有能力起草和制定相应的标准建议。本项目填补了国内外在IP多媒体业务、音视频点播业务以及远程教学业务领域的研究空白,获得了原创性知识产权。使我国客观上能够成为多媒体视频会议业务、音视频点播业务以及远程教学业务等方面国际标准制订的主导国家,为我国进一步研究和制订这些业务的体系架构标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掌控这些业务相关产业形成的主动权。

本项目的完成有助于形成健康的IP网多媒体会议、音视频点播以及远程教学产业链,推进了相关产业的产业化进程。

二等奖《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系列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肖雳、周镒、刘宝殿、褚文华、陆冰松、宋崇汶、张兴海、胡巨波、邓江、谢玉明

主要内容: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系列标准》由YD/T1312-2004《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系列标准和YD/T 1169.2-2001《800MHz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两部分组成。其中《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系列标准包含:《第1部分:通用要求》、《第2部分:宽带无线电设备》、《第3部分:个人陆地移动无线电设备(PMR)及其辅助设备》、《第4部分:无线寻呼系统》、《第5部分:无线语音链路设备和无线话筒》、《第6部分:业余无线电设备》、《第7部分:陆地集群无线电设备》、《第8部分:短距离无线电设备(9kHz-40GHz)》。

该项目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完成。

该系列标准对各种无线通信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进行了研究,提取了其中的共通之处。该系列标准即包含了各种无线通信设备通用的测试方法、限值和测试等级,又根据每一个类型的无线通信设备的特点提出了相应测试方法。该系列标准的制定为将来各种无线通信设备的电磁兼容标准的制定建立了参考。

与国际相关标准相比,增加了传导杂散、辐射杂散两个测试项目。在辐射杂散测试项目中,现在普遍使用的测试方法测量范围为6GHz,在本项目中将测量频率范围提高到了载频的10次谐波,通过该系列标准的实施,将有效的减少无线设备对外界的辐射。该系列标准在辐射骚扰抗扰度试验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的等级上也高于国际相关标准。在第5部分“无线语音链路设备和无线话筒”中,根据EUT的用途为专业用途、家庭用途、普通消费对EUT进行了分类,并根据EUT的类别和是否能建立连续通信链路相应的给出了不同的性能判据。由于该部分是针对声学设备的,所以专门给出了声学耦合夹具。

该系列标准适用于除广播接收机以外的所有种类的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产品的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标准的制定一般落后于产品的研发。在一个新的产品面世的时候往往没有相应的产品族标准与之相对应。该系列标准可以使业界在研发新产品的时候就有据可查,不用在产品问世后,再对产品进行修改,来满足相应的EMC标准,可以为厂家节省大量的研发费用。

该系列标准由于其具有无线设备的代表性,被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的电磁兼容标准(含WCDMA、CDMA2000、TD-SCDMA)等多个标准引用,为相关标准的制定节省了大量的研究时间。

二等奖《下一代网络中的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

主要完成单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

刘恩慧、冯伟、李宁、赵慧玲、陈运清、杨明川

主要内容:

《下一代网络中的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ITU-T Recommendation Y.RACF)是国际电联(ITU-T)关于下一代网络(NGN)所制定的系列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标准。标准名称:“Resource and admission control functions i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该标准规定了下一代网络中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的功能框架和需求,可以支持各种接入网传送和核心网传送技术,可以支持分域部署(接入网或核心网分别部署)、多域同时部署和域间部署。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框架规定了实时应用驱动的基于策略的传送资源管理方法,以支持端到端服务质量,门控制,网络地址转换,远程穿越网络地址转换装置。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框架不局限于某种NGN业务。下一代网络中的任何需要传送资源管理的业务均可以使用此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框架,无论该业务是否和IP多媒体子系统相关。下一代网络架构包含三大组成部分:业务控制功能, 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网络接入控制功能。本标准规定了下一代网络架构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主要解决NGN的QoS控制和NA(P)T穿越控制问题。2004年7月SG13组会议上由华为公司提出立项,并担任主要起草人,草案期间共提案近40篇,提供了标准中框架、功能需求、接口主要功能需求和处理流程的大量内容,2006年7月SG13组全会投票批准了该标准,分配编号为Y.2111,3个月AAP流程后发布为正式标准实施。

为了加速下一代网络的相关标准制定,国际电联ITU-T先后成立了JRG-NGN和FGNGN工作组,华为公司及中国电信都派参会代表提交大量技术文稿积极参加。2004年7月FGNGN会议上,华为公司提出立项研究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RACF),以解决NGN的QoS控制和NAT穿越控制问题,并建议以华为和中国电信联合提交的基于集中式资源管理的端到端QoS控制框架作为RACF的研究起点,获得了其他与会单位的支持和会议同意,并志愿担任RACF 的主要起草人。当时欧洲电信联盟ETSI的TISPAN项目也刚刚开始研究NGN 标准,但将标准范围一直限定和聚焦在NGN接入网部分和IP多媒体子系统的研究上,只有标题和范围,尚未定义框架及具体内容。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2004年9月,华为公司、中国电信提出了NGN资源和准入控制框架、功能需求和基本处理流程的初始版本,可以支持接入网资源管理、核心网资源管理、分域和多域部署以及域间部署,通过会议讨论被接受,并在后续会议与其他框架提案的竞争中胜出,最后于2006年7月顺利获得了SG13 全会投票批准,发布为Y.2111。

二等奖《我国通信技术标准发展战略》

主要完成单位: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邮电学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潘峰;石友康;纪淑琴;舒华英;毕春丽;王秀屏;张雪丽;胡一闻;李佳静;杨然

主要内容:

本课题是国家标准、专利、人才战略的一部分,是科技部国家标准战略课题《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2002BA906A01-7)中的子课题。同时也是信息产业通信标准的战略研究。

本课题研究完成了我国通信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总报告和标准化对信息产业的贡献率研究、通信技术和设备标准现状、差距分析、战略目标及实施步骤、我国通信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现状、战略目标及实施步骤研究报告等五个分报告。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1、首次通过理论推导和典型事例数据调查分析,较科学地得出通信技术标准对我国信息产业的贡献率为6.5-8.7%的结论,为进一步确立标准化工作在国民经发展中的地位提供了依据;

2、在充分调查国内外通信技术标准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对我国加入WTO 后在通信技术标准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进行分析,对我国通信标准化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及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

3、结合我国产、学、研在标准工作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十一五“及2020年通信技术标准发展的突破型战略目标和任务,明确了我国通信技术标准发展的十大技术领域和五大国际标准突破方向,以及我国在国际标准组织中发挥作用的目标。针对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实现的八大步骤和方式,以及从政府、企业以及标准化组织实现的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措施。

本课题研究成果对我国通信标准的研究提供了前瞻性、方向性、指导性的建议,为《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我国通信标准化的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等奖《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

张海懿;毛谦;张成良;张国颖;舒建军;荆瑞泉;魏学勤;王郁;徐云斌;徐一军

主要内容:

以光传送网为基础,能够自动完成网络连接和交换的新型网络概念—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是一种具有灵活性、可扩展性、能直接在光层上按需提供服务的光网络基础设施,它是未来光网络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及时开展这方面的标准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在新型光网络领域的科研和开发技术水平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以技术创新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产业化为目标,保证项目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紧密跟踪各国际标准组织,广泛参考国内外在自动交换光网络领域所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用理论指导实践,提出自动交换光网络系列标准,用于指导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相关设备的研制、开发与测试等。本项目共完成标准和研究报告15项,共申请发明专利14项。共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标准文稿13篇。研究内容涵盖了自动交换光网络领域的所有研究内容,包括自动交换光网络的体系结构、结构和总体功能、数据通信网、信令、路由、自动发现、链路管理协议、UNI、E-NNI等,同时还制定了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等。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确定了自动交换光网络及其标准体系结构;自动交换光网络测试方法在国际上尚无规范,通过该项目研究制定了ASON测试方法;自动交换光网络的保护和恢复技术是最具有应用价值的,国际

标准在这方面没有专门进行研究讨论,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对保护和恢复技术有了标准规范的要求,填补了空白。

课题部分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国家标准和通信行业标准。同时项目参加单位也将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在深入研究ASON 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与中国移动合作,于2004年6月~8月开展了多厂家ASON设备的摸底测试,国内外8家主流厂商参加了测试,本次测试为国内首次大型ASON设备和组网测试。同时还为信产部入网测试提供了相关的规范要求,“十五”期间还将相关成果应用于863 3TNet ASON设备的组网、应用和测试,同时将相关成果应用于中国网通ASON商用试验网的组网和测试规范当中。项目承担单位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在承担本项目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新一代ASON设备的研制开发。另一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在积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运营商平台参加了2004年6月OIF组织的全球互联互通测试,是全球首次包括多运营商和多厂商参加的智能光网络互通测试和演示。

自动交换光网络是光网络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国际和国内市场已经启动,运营商正在规划和启动相关的网络建设。中国电信国家骨干传输网已经建设了ASON商用试验网,中国网通在三个省也建立了试验网,在全国多个省内二干网络和城域传送网的核心层应用了ASON设备,同时国内传送设备制造商如华为、烽火等都已经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SON设备,因此本项目的完成对于国内自动交换光网络设备的研发制造和网络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二等奖《包交换与电路交换混合网络综合管理体系结构》

主要完成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天元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邱雪松;芮兰兰;詹志强;王智立;林巍;刘会永;王颖;成璐;李文璟;陈兴渝

主要内容:

新一代网络正朝着基于电路交换的电信网和基于包交换的IP网的叠加、混

合、综合和融合的方向发展。考虑到新一代网络的主要演变形态之一是基于包交换和电路交换的混合网,基于电路交换的和基于包交换的混合网络将长期存在。因此,进行电路交换和包交换混合网络综合管理的研究是新一代网络管理研究中的主要和重要内容。

本项目对混合网络的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综合管理的功能参考模型;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管理接口功能、信息模型及接口协议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混合网络综合管理体系结构,解决了混合网络管理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本项目完成的ITU-T国际标准M.3017是下一代网络管理的第一个框架性标准,为我国在国际上争得了荣誉。同时,使我国在下一代网的网络管理研究、开发和标准化方面具有战略优势,对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地位,提高我国技术标准的水平,促进下一代网网络管理软件特色产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本项目的关键技术包括:

(1)研究并分析了混合网络中各种网络间的关系,提出了混合网络的模型。

(2)总结并提出了描述混合网络参考体系结构的两个视点:物理体系结构视点和层域体系结构视点,通过对两种视点的组合提出了几种典型的

混合网络参考体系结构。

(3)提出了混合网络综合管理的功能体系结构,提出了要综合管理混合网络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网络管理功能实体及其之间的关系。

(4)针对混合网络综合管理的特殊性,提出了混合网络综合管理的主要特有管理业务,作为对ITU-T的M.3200中通用管理业务的细化和补充。

(5)混合网络的综合管理体系结构中的系统管理功能、接口功能和信息模型。

在以上标准所提出的框架和方法的指导下,研制成功了能够管理多专业技术(包含电路交换和包交换)组成的网络的综合管理系统,并在多个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关的合同额累计达到2069万元。

二等奖《IPv4承载网/互联网设备及协议系列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北京通和实益电信科学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魏亮;石友康;何宝宏;赵锋;袁琦;马军锋;吴英桦;姚亦峰;李瑾;卜哲

主要内容:

本系列标准主要包含了用于IPv4网络的路由器、交换机、宽带接入服务器设备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标准以及OSPF、BGP、IS-IS路由协议的一致性测试方法标准等11个行业标准,该项目从2000年开始启动,到2005年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系列的标准规范。

我国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建设互联网,在建设初期,由于IP技术新、发展快,互联网产品设备技术和性能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各运营商在其网络建设、设备引进过程中相继遇到了各种困难,如设备定位、功能要求、性能指标等等。为了规范我国互联网数据设备的电信市场,保证数据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和国内主要电信运营和设备制造商承担了该系列标准的制定工作,旨在指导互联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为我国数据设备的研制、测试和运营维护提供了主要技术依据。

由于在国际上一直没有关于设备以及测试方法的标准,因此本系列标准中重点对此方向进行了研究,依靠相关的国际技术标准和多年的测试经验,制定出一系列能满足国内互联网络需求的数据设备标准。

本项目系列标准的实施在整个通信行业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防止国外厂家设置技术壁垒,通过制定适合国情的设备标准,规定了设备所需满足的通用网络接口和协议,使不同运营商的网络和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实现互联互通;

保证了互联网络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防止互联网上设备产生的安全隐患,保证国内互联网络的安全;

运营商依据本系列标准进行了大量的网络设备的选型测试,保证网络设备的高质量和高性能,在网络组织和规划时,依据本系列标准进行组网和工程设计,保证全网性能的最优化,节省运营商的技术成本、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

设备制造商依据本系列标准研发数据设备,可降低开发成本、培训成本,增

加普适性,保证设备之间的兼容性;

目前本标准成为政府电信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的相关电信设备入网测试、运行试验、信息安全试验的主要技术依据。

根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每年都有超过一百款数据设备通过信产部入网测试。2005年共有230款路由器、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宽带接入服务器按照上述系列规范研发、测试并取得入网证,相应测试费用超过千万元,通过标准化的要求带来研发上的附加效益难以估量。

此外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以及银行、税务在近几年来十数次参照本系列标准进行选型测试;每年都有数次建网或者网络扩容工程,因此本系列标准相关的经济效益难以估计。

三等奖《ITU-T国际标准G.667:自适应色散补偿器特征》

主要完成单位: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舒华德;袁飞;严峻;柯楚;Gordon Ries

主要内容:

本项目属于电子科学技术,通信领域,光传输设备的国际电信标准。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在2005年5月日内瓦国际电信联盟(ITU)第15研究组(ITU-T SG15)全会上提交提案D.338建议起草关于自适应色散补偿器方面的国际标准,被采纳,中兴通讯专家舒华德被ITU-T任命为《自适应色散补偿器特性(ITU-T Recommendation G.667: Characteristics of Adaptive Dispersion Compensators)》标准的起草人和编辑者(EDITOR)。2005年9月,中兴通讯向ITU-T提交G.667标准草案,后经2次中间会议(2005年9月渥太华以及2006年6月柏林),2次全会(2006年2月以及2006年11月日内瓦)讨论修改,在2006年11月的ITU-T SG15全会上得到批准,将于2007年在日内瓦出版。

随着新型数据业务的急剧增长,对光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网络朝着大容量、高速率、长距离以及智能化方向发展。光网络的智能化特征,表现在连接

智能化、业务智能化以及传输自适应等三个方面。

ITU-T、IETF以及OIF正在制定并不断完善光网络连接智能化方面的相关标准体系,包括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需求和具体特征等。在这种智能化的光网络中,研究光网络的传输自适应特征,同样显得必要。

光传输网络的传输自适应特征,必将对系统色散补偿方式提出新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大容量、高速率以及长距离的网络,尤其需要研究色散补偿器的自适应特征。

目前基于光域以及电域的自适应色散补偿器件以及子系统在超长距离超长密集波分复用系统中已开始商用,有必要对其进行标准化。

本标准规范了提供自适应色散补偿功能的器件以及子系统的性能参数定义、参考配置、性能指标。对各种应用场合下的色散补偿器的性能参数进行规范,包括单通道以及多通道系统中使用的自适应色散补偿器、采用光域以及电域技术的自适应色散补偿器、自适应色散补偿发射机,接收机和在线自适应色散补偿器。

ITU-T 标准G.667为评估各自适应色散补偿器提供了系统化、标准化的手段,是大范围应用自适应色散补偿器所必须的。对于40Gb/s系统、超长密集波分复用系统以及基于光分插复用和光交叉的自动交换光网络,必须考虑色散的自适应补偿。本标准通过对器件色散相关的动态性能进行规范,有利于电信运营商以及设备制造商简化系统构建过程,并将最终推动智能光网络朝着网络单元的简单化以及网络技术的标准化方向发展。

在本标准规范的自适应色散补偿模型,以及自适应色散补偿器在系统中的应用方面,含有我国的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三等奖《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CAMEL系列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刘多;许慕鸿;魏冰;王峥;孙祥新;于蓉蓉;张雪丽

主要内容: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CAMEL系列标准属于通信技术领域的标准研究,包括CAMEL2和CAMEL3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智能网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这些标准规范是我国GSM智能网网路建设运营、设备研究开发、测试的唯一技术依据。该系列标准总计包括4本技术规范,4本测试规范,约57万字,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

在该系列标准中,目前已经完成并发布的标准包括:

YD/T 1261-2003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CAMEL应用部分(CAP)技术要求(CAMEL3)

YD/T 1037-2000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CAMEL应用部分(CAP)技术规范

YD/T 1217-2002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CAMEL应用部分(CAP)测试规范(CAMEL2)(SSP部分)

YD/T 1218-2002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CAMEL应用部分(CAP)测试方法(CAMEL2):SCP部分

YD/T 1209-2002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业务交换点(SSP)设备技术要求(CAMEL2)

YD/T 1210-2002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业务交换点(SSP)设备测试方法(CAMEL2)

YD/T 1234-2002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业务控制点(SCP)设备技术要求(CAMEL2)

YD/T 1211-2002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系统业务控制点(SCP)设备测试方法(CAMEL2)

该系列标准的制定为我国GSM智能网业务的提供、网路的建设、运营、管理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智能网设备的国内研制开发提供了技术依据,加速了智能网设备的国产化,并在国内获得大量的应用。该系列标准为各不同供应商之间设备的配合提供了可操作、可遵循的接口规程,在该系列标准相关内容的指导下,国内外十几个厂家的SSP和SCP设备都可以很好地互通,为运营商的选型、组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系列标准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

(1)在没有任何国际建议的情况下,规定了业务交换点(SSP)、业务控制点(SCP)设备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为设备选型、开发、测试和入网提供了全套技术文件,填补了国内GSM智能网标准的空白,是一份完全结合中国国情的标准。

(2)在国际上只有GSM智能网协议技术建议的情况下,规定了相应的GSM 智能网协议测试方法和用例,为解决多厂商环境下的互联互通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三等奖《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

系列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刘多;万屹;郭雪峰;许峻嵘;彭康明;张雪丽;刘荣朵

主要内容:

本项目属于标准研究,是我国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的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结合了我国CDMA网络的特点和业务需求,全面系统地规定了不同阶段不同业务的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规定了业务控制点(SCP)、业务交换点(SSP)、业务管理点(SMP)和智能外设(IP)等全套设备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它为各不同供应商设备之间的配合提供了可操作、可遵循的接口规程,是我国CDMA无线智能网网络建设运营、设备研究开发和测试的唯一技术依据,为我国CDMA智能网业务的提供、运营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系列标准包括:

1、接口技术要求

段1:接口技术要求

2)YD/T 1207-2002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

阶段1:预付费业务技术要求

3)YD/T 1335-2005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

阶段2:接口技术要求

2、设备技术要求

1)YD/T 1223-2002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

阶段1:业务交换点(SSP)设备技术要求

2)YD/T 1232-2002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

阶段1:业务控制点(SCP)设备技术要求

3)YD/T 1331-2004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

阶段2:业务交换点(SSP)设备技术要求

4)YD/T 1333-2004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

阶段2:业务控制点(SCP)设备技术要求

5)YD/T 1334-2004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

阶段2:智能外设(IP)设备技术要求

6)YD/T 1332-2004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

阶段2:业务管理点(SMP)设备技术要求

3、接口测试方法

1)YD/T 1307-2004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

阶段1:接口测试方法

2)YD/T 1306-2004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

阶段1:预付费业务测试方法

3)YD/T 1336-2005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

阶段2:接口测试方法

4、设备测试方法

1)YD/T 1224-2002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

阶段1:业务交换点(SSP)设备测试方法

2)YD/T 1225-2002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

阶段1:业务控制点(SCP)设备测试方法

阶段2:业务交换点(SSP)设备测试方法

4)YD/T 1400-2005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

阶段2:业务控制点(SCP)设备测试方法

5)YD/T 1401-2005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

阶段2:智能外设(IP)设备测试方法

6)YD/T 1399-2005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

阶段2:业务管理点(SMP)设备测试方法

本系列标准包括业务、协议、设备、测试等各个方面,其创新点主要在于:

1、针对我国播放录音通知以及收集数字信息等业务需求,对协议进行了扩

展,创新地利用SRF指示中的执行脚本,对可变录音通知中的数字、整

数、时间、日期、金额、持续时间等可变部分以及收集数字信息的参数

名称、格式和结构进行了详细规定,保证了预付费业务的成功实现,解

决了不同厂家设备的互通问题,方便了用户的业务使用。

2、在没有任何国际建议参考的情况下,结合我国的实际应用状况,并根据

以往智能网的应用及工程经验,对CDMA无线智能网中的业务交换点

(SSP)、业务控制点(SCP)、智能外设(IP)和业务管理点(SMP)设备

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进行了详细地规定。为我国CDMA无线智能网网络

建设运营、设备研究开发、选型和测试提供了唯一技术依据,保证了设

备在网络中能够正确、安全、可靠、稳定地运行。

三等奖《2500-2690MHz频段的卫星系统与地面3G移动通信

系统的干扰分析》

主要完成单位: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东南大学

主要完成人:

王健;陈明;黄标

主要内容:

2500-2690MHz频段划分有多种地面和空间业务。由于该频段目前是3GHz 以下为数不多的、还不是很“拥挤”的频段,空间业务和地面业务都瞄准这一频段,在国际无线电通信界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相同频段内的卫星系统和陆地移动通信系统的共存问题,有关国际研究的成果表明,BSS(S)卫星系统将对IMT-2000陆地移动通信系统产生一定的干扰,从而将影响地面系统的覆盖范围和系统性能。由于计划在这一频段开展BSS(S)卫星广播业务的国家主要是我国的周边国家,所以分析BSS(S)系统对IMT-2000陆地移动通信系统的影响,对在2500-2690MHz频段发展和保护地面3G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该频段卫星系统和地面3G系统共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项目是由“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和“东南大学”合作共同完成的研究报告,详细地研究了2500-2690MHz频段BSS(S)卫星系统对地面3G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问题。具体内容包括:BSS(S)卫星在我国境内的仰角分布;BSS(S)卫星对我国境内3G系统(包括WCDMA、CDMA2000、TD-SCDMA等)造成的覆盖和容量损失;BSS(S)卫星的PFD MASK制定以及BSS卫星系统与地面3G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分析软件设计说明。

研究报告分两个子报告。第一个子报告共分为六章:

第1章:引言

第2章:研究了BSS(S)卫星的仰角分布问题,给出了卫星在地面的仰角分布的计算原理和计算实例。

第3章:研究了BSS(S)卫星系统对地面3G移动通信系统所造成的覆盖损失。首先研究了BSS(S)卫星系统对地面3G系统的干扰功率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将干扰功率转化成3G系统覆盖损失的计算方法,这里的覆盖损失包含均值分析和极值分析两种情况。

第4章:研究了BSS(S)卫星系统对地面3G移动通信系统所造成的容量损失。在第三章给出的BSS(S)系统对3G系统的干扰功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如何把干扰功率转化成3G系统容量损失的计算方法,这里的容量损失也包含均值分析和极值分析两种情况。

第5章:研究了地面3G移动通信系统PFD MASK的制定,给出了PFD MASK 的一种改进算法,这种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运算量。

第6章:全文总结。

第2个子报告主要是BSS卫星系统和3G系统共存的软件及设计说明。

研究报告的成果包括四个方面:

1、仰角分析:根据卫星的有关参数及我国地理位置的参数,可以对我国领土范围上的仰角进行了分析,这对我们后来建议的PFD Mask,以及覆盖和容量的分析都有指导性的意义。

2、盖损失和容量损失:我们给出覆盖损失和容量损失的计算原理、方法、公式和步骤,能够有效地计算出卫星干扰对3G系统造成的覆盖损失和容量损失的均值和极值。

3、PFD Mask:我们利用自己所提到的PFD Mask计算方法,根据3G系统的覆盖损失率和相关参数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可以有效保护我国3G系统PFD Mask曲线。

4、详细的软件使用设计说明。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课件.doc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管理办法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管理办法 2013年10月31日经中国标准化协会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推动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加强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协标准)的规范化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标协标准为自愿性标准。 第三条标协标准制修订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二)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三)优先支持符合经济发展方向,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满足市场需求的项目; (四)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五)协调融合、有序优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六)公开、公正、公平。 第四条标协标准编号由代号、发布顺序号和发布年号构成。标协标准的代号由中国标准化协会英文名称缩写CAS三个大写英文字母构成。 第五条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标协标准采用双编号。 CAS ×××—××××/ISO×××××:×××× 第六条标协标准以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编写并出版。发生异议时,以中文文本为准。 第七条从事标协标准制修订工作的人员应当在本专业生产、经营、科研、教学和检验等方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第二章标协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 第八条标协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按图1所示的流程进行,如未通过或者未进行前一项程序,则不得进行下一程序。 第一节立项 第九条标协标准的制修订项目由标准需求者(任何组织和个人)提出立项申请,填写标协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申请书(见附件一)。 第十条立项申请须附相应论证资料,其内容一般包括: (一)标准制定的目的、意义,与该项标准有关的国内外状况; (二)标准主要技术要素及参数说明; (三)具有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的相关检测(测试)报告。 第十一条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管理部门组织对该项目进行论证。 如项目未通过论证,则通知该项目提出者不予立项。 第十二条项目通过论证后,由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管理部门报中国标准化协会办公会议审议批准。批准后,发文正式立项。如需对项目补充论证,则应当在补充论证后重新申报审议。 如项目未被批准,则通知该项目提出者不予立项。 第二节起草 第十三条标协标准一经正式立项,应当确定主要起草人员,组成起草工作组进行起草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国内外状况分析,必要的实验验证等。 第十四条标协标准的编写应当符合国家标准的编写规则,同时编写“编制说明”(见附件二)。 第十五条标协标准起草工作组完成标协标准草案后,应当向使用本标准的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研究者等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形式为信函征求意见或者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材料应当包括标协标准草案和编制说明及有关附件。 第十六条被征求意见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截止日期前回复意见,逾期不回复,按无异议处理。对比较重大的意见,应当说明论据或者提出技术经济论证。征求意见的期限一般为30日。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GBT

国家标准GB/T 13017修订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的国家标准GB/T 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修订任务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纳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修订项目计划,编号为:53032Z-1101,项目代号20030435-T-424。 2.背景 《指南》于1991年发布后,曾于1995年第1次修订为V.2版,现为第2 次修订的V.3版。从V.2到目前即将发布的V.3的逾十年间,科学技术和标准都已呈现出巨大的发展与进步,使《指南》V.2版内容对照当前高新技术已显出很大的差距。首先,企业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而又不能制定可预测的长期规划时,自身必须具有一种自然和动态的演进和适应能力,而不是偶然强加于企业的被动举动,这需要企业制订相应措施来应对。其次,我国目前在国民经济产值上虽然蒸蒸日上,但生产中的能耗、资源消耗、安全事故、劳动生产率、管理水平及在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上都居世界相当落后的地位,这对科学的管理体系提出了要求。再次,我国日益认识到标准的重要作用,起动了国家标准战略的研究,而企业的标准化是标准化战略的基础和落脚点。 3.主要工作过程 承接本标准的修订任务后,我院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的标准修订课题组,并去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和宝钢集团做了调研工作,在鲍仲平同志的直接指

导和亲自带领下,收集了大量标准和文献,做了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经过课题组的努力,2006年初基本完成了本标准的草案稿,3月向本院的院领导及各研究所做了汇报,相继走访了多家企事业单位,深入听取了各方意见;并对草案做了多次修改,于2006年6月完成了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二、内容简介 1.本标准的定位 a)为编制先进、科学的企业标准体系提供指导 《指南》第三版采纳并融合了国际上最新管理理念和高技术水平的标准。 b)面向所有企业的中性标准 定位在实施系统集成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同时也适用于不实施这些集成 的传统企业。既适合于制造业企业,也适用于服务业等其他企业,也可 以为政府电子政务项目建立标准体系提供指导。 2.技术创新 a)以企业建模标准体系(企业工程和集成标准体系)为指导ISO发布了企业建模的系列标准,包括“通用企业参考体系结构与方法 论”GERAM,其范围包括企业工程/企业集成所需的所有知识。要求把 改变过程中利用的多种学科的方法统一起来,例如工业工程、管理科学、 通信和信息技术等方法。GERAM框架的目的是要把基于产品模型和基 于业务过程设计的两种不同的企业工程方法统一起来。 b)以企业管理体系为指导 ISO已发展和制定出“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 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等成套的标准体系,此外还有“风险管理”、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简介

2006年度“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简介 一等奖《数字集群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 朱龙明;周剑;董晓鲁;徐霞艳;李侠宇;薛育红;黄兴旺;刘金龙;丁梦蛟;吴强;毋德新;周国安;刘英男;庞英文;王波 主要内容: 2002年底,针对国内市场某些专用集群系统价格昂贵,互通性差导致集群业务在中国未能满足国内运营商需求的实际情况,中兴和华为启动了中国数字集群标准的研究工作。其中中兴提出的是GoTa系统,华为提出的是GT800系统。 GoTa(Global open Trunking Architecture)是中兴通讯推出的基于CDMA技术,面向未来技术演进的“新一代”数字集群通信系统。2001年起,中兴通讯组织国内外CDMA技术专家,开展利用CDMA技术实现集群的研究。中兴通讯美国研究所在2002年提出GoTa数字集群体制,2003年初提出GoTa数字集群技术方案,启动商用产品开发。2003年底开始与运营商合作,启动标准化、商用化、产业化进程。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包含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系统总体技术要求》,并于2004年的11月经信息产业部批准正式发布。 GoTa是中兴通讯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基于CDMA的数字集群通讯系统,已在国际与国内申请专利100多项,其中包括基于CDMA技术数字集群系统的基础专利。现已向多家国外著名通讯设备厂商进行IPR授权,共同进行基于CDMA 数字集群系统的开发与合作,合作厂商对GoTa技术给予高度评价,基于CDMA 数字集群系统产业链已基本形成。2005年6月信息产业部对GoTa技术鉴定时的评价为“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创,国际领先”。 GoTa现已成功应用于20多个国家,在国内铁通、卫通已经成功商用,并成

通信行业的QC小组现状及其趋势探讨

通信行业的QC小组现状及其趋势探讨 [摘要] QC小组从无到有,从理论单薄到逐渐成熟的给各行各业的企业带来了质量管理的福音。QC小组在中国已经有30年的发展时间,目前很多大企业一方面借鉴国外的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本企业实际,对企业内部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质量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通信行业中,QC小组带来了很多技术改革。本文重点介绍了QC小组在通信行业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QC小组通信行业发展 一、QC小组的发展历程 QC小组(Quality control group)活动是在企业中,为了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人员素质,通过运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企业内各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对企业的经营策略,生产技术等进行质量管理的小组。QC小组的发展伴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伴随着质量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日本于1962年提出QC小组这种理念,它是一种全员参与,特别是企业内基层人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在QC小组的帮助下,日本的经济飞速增长,成为当时每小时生产量最高的国家。到1994至1995年,经过15年的努力,美国在钢铁、汽车等的质量已经赶上了日本。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功于许多质量管理专家在美国倡导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M),为了进一步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提出了质量保证理论、产品质量责任理论、质量经济学、质量文化、质量管理与电子计算机结合、质量控制理论、质量检验理论、质量检验理论和田口方法、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质量功能展开)理论等。这一系列新理论成为QC小组在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科学有效的武器,不断的提高QC小组对企业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可以预见,QC小组的工作将会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广的环境中开展,质量管理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成为社会质量管理(Soci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SQM)阶段,再进一步,则向全球质量管理(Global Quality Management)阶段发展. 二、QC小组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自1978年从日本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同时也引进了质量管理四大支柱之一的QC 小组,目前每年有超过一百万个QCC正在运行,直接或者间接给企业甚至某行业带来巨大的效益。QC小组在中国的发展是健康并且迅速的:电子、建筑、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行业中,QC小组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寻觅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并且与特定行业相一致的特殊质量管理方法。同时,国内企业的QC小组还自发的组织,和国外的QC小组进行交流,学习别人先进的理念和执行方法。从开展初期,“上面冷,下面热”,到现在基层群众自发组织,积极参与,这期间不过30年的时间,凝结了政府的支持和各行各业科技工作者的参与。1978年到1979年以北京内燃机为代表的一批重点企业,在日本专家的指导下,进行QC小组的试点工作。1980年到1985年掀起QC小组的活动,此时我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对当时经济发展的推动起到巨大作用。在此期间,国家经委颁发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和推进办法,其中对QC小组活动提出了基本要求。中央电视台也六次开展《全面适量管理电视讲座》活动。1986年至今,是我国QC小组的发展阶段。1997年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等六个部委根据新形势要求,颁发了《关于推进企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意见》的通知,建议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多年来在各个时期对QC小组给予的有力支持,是我国QC小组活动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种类型的企业中,按照科学方法推进QC小组活动时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现如今我国加入WTO,各企业面对着更加强大的国外竞争者,质量和服务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唯一法宝。 三、QC小组在通信行业的发展

“2007中国通信市场(CTM)年度盛典”拟请人员名单

“2007中国通信市场(CTM)年度盛典”拟请人员名单 领导专家 胡启立 原电子工业部部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曲维枝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王大珩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刘立清 原国家邮政局局长、信息产业部原副部长、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会长 朱高峰 原邮电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 王渝次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司长 闻库 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司长 陈伟 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 张新生 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副司长 王颖 信息产业部电子管理司处长 赵厚麟 国际电联副秘书长 朱炎 北京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 张星云 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处长 黄平、朱文君副处长 邓寿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王忠明 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乌家培 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 陈正清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理事长 何孝瑛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央党校领导与决策研究中心主任 张庆忠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龙永图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专家 俞晓松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前会长 厉以宁 北京大学教授 樊 纲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苏振明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副总、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主任委员

杨培芳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 吕廷杰 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院长 牛少彰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 运营商 王建宙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CEO 左迅生 中国网通CEO 芮晓武 中国卫通CEO 李跃 中国移动副总裁 鲁向东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 李刚 中国联通副总裁 李正茂 中国联通副总经理 韦乐平 中国电信总工 赵慧玲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长 滕勇 中国网通CTO 刘红旗 中国网通系统集成公司副总经理 张光生 中国网通北京通信公司副总经理 张范 中国联通CTO 刘韵洁 中国联通科技委主任 陆绥熙 中国卫通副总工程师 朱国东 中国铁通技术总监 韦海波 中国网通(集团)北京分公司常务副总 张光生 中国网通北京公司副总、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理事长 北京网通相关部门: 综合信息中心领导及各部门经理、副经理 综合部、市场部、大客户部、区域管理部十六个区局分公司商务客户经理等领导。 行业协会 王志刚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会长、信息产业部电子出版社书记 屈延文 中国信息安全产业分会常务副理事长 黄云康原国家测绘局副局长、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秘书长 朱云龙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电子学会通信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王丽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办公室主任 葛镭中国联通原董事、中国联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家用炒菜机智能水平评价技术规范》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 《家用炒菜机智能水平评价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团体标准《家用炒菜机智能水平评价技术规范》由中国标准化协会于2018年8月份批准立项,计划编号:中国标协〔2018〕197号。本团体标准由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提出,主要起草单位有杭州九阳生活电器有限公司、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等。 2、编制背景和目标 随着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应用,发展智能家电产品已经成为了家电行业的共识,智能家电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2017年至今,智能炒菜机行业蓬勃发展,不仅解放了消费者的双手,同时给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健康、便捷的新烹饪方式,提供了新的烹饪解决方案。智能炒菜机可以实现器具自检、智能烹饪、食谱管理、烹饪助理等等多种智能功能,不仅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同时也为生产者、制造者提供便利的后期维护服务。智能炒菜机给消费者在安全、可靠、美味和易用这四个方面提供了更优的体验值。 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壮大,产品的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智能程度差异巨大。为了规范行业的发展和引导技术的进步,鉴别炒菜机的智能化发展水平,量化考核指标以及测试评价方法,指导消费者选购智能炒菜机产品,亟需推出炒菜机的智能化评价标准,以便客观、科学地评价炒菜机的智能化水平。 3、主要工作过程 2018年4月开始,标准编制相关人员开始进行相关资料收集与背景调研,对各类智能炒菜机的发展及市场情况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并对相关标准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确定了其智能评价的初步技术要求。 2018年5月,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杭州九阳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成立本团体标准工作组,开展标准的相关制定工作。 2018年5月至7月,九阳股份有限公司对炒菜机产品通过市场调研、用户回访、互联网手机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对用户需求和目前主流产品的智能功能有了充分的了解,为具体测试的方法、依据提供了大数据的支撑;中家院

消费品分类-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消费品分类》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国家标准起草组 2015年11月

一、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4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组织起草国家标准《消费品分类》,项目编号为20141128-T-469,计划2015年完成报批。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全国消费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8)归口。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组织编写,湖北省标准化研究院、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单位参加编写。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1、对消费品进行科学分类是监管消费品安全的重要依据 2014年6月,质检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多项“以发现问题为导向,以强化处置为核心,以保障安全为底线”的新举措。作为全国质检系统聚焦的“三大安全”之首,消费品安全既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考验着质检工作的改革创新能力。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消费品安全监管工作要以保障消费安全,净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为出发点,突出民生导向、底线思维、风险管理、多元共治4项原则。 基于全社会对消费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消费品进行深入研究任重道远。消费品的内涵和分类是国家消费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然而,我国目前尚未有针对消费品内涵的权威界定,并缺乏对消费品分类的相关依据,使诸如标准制修订、国家监督抽查、专项抽查、风险监测等相关监管工作常常陷入无序和不科学的境地。因此,对消费品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对消费品范围进行科学分类可为监管消费品工作提供依据。 2、以标准或法规形式界定消费品分类界定是世界其他国家监管消费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纵观国际社会,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均有相应的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监管消费品安全,且均出台了《消费品安全法》,在该法中,对消费品的内涵和分类均做出了相关界定,使消费品安全监管具备了法律依据。在我国,尚未有相关法律或标准对上述内容进行规范,而由于各国的国情各异,上述国家的相关材料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国情,因此,需要依据我国政府职能的设置、行业发展状况等因素,制定与我国政治、经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消费品内涵和分类规范。标准化作为一种规范相关技术文件的重要手段,是使全社会认同和固化消费品内涵和分类的关键途径。 三、标准编制过程说明

中国通信学会工作总结

中国通信学会工作总结 一、坚持三服务一加强的办会宗旨,为推动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搭建平台 20××年,我会在中国科协和信息产业部的领导下,紧密跟踪世界通信新技术,新应用发展趋势,开展技术类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科学普及、中介服务工作,在社会和业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一)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截至20××年11月,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大型学术活动有10余项,此外,还有各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举办的18项学术年会、研讨会,参加人数共5200余人,收集论文1507篇。 1、4月7日,在我会六大会闭幕后,举行了主题为"融合时代与信息服务"的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特邀4位著名专家为全体参会人员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深刻阐述了全球信息通信业最新发展态势和未来发展走向。约200人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会。 2、7月,第八届中国无线移动通信国际论坛在京召开。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出席会议,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计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3、7月,20××中国移动(手机)电视产业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广电运营商、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解决方案提供商、投资机构、媒体等208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4、8月,"20××年移动多媒体应用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电信和广电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等单位近25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5、20××(第九届)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于9月在京召开,来自业界500余人出席会议。本次会议还在上海、深圳、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国内八个主要城市设立了分会场,利用卫星向各个分会场进行现场直播和互动,极大地扩展了会议的参与面。信息产业部苟仲文副部长在会上作了主旨报告。 6、9月9日,20××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在武汉召开。这次论坛是中国科协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居十二大论坛之首。 论坛邀请了全国知名通信界专家及9名院士就当前通信信息领域最热点问题作了专题报告。在论坛上,李春明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会上特邀8位院士和专家分别作了《通信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融合向宽带可管理的IP网演进》、《网络融合与演进》、《MPP系统芯片体系结构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可测实景影象的LBS》、《近来通信技术发展中的不同意见》、《三网融合和网络新媒体》、《移动通信发展》。武汉邮科院高级顾问毛谦作了《光通信发展趋势和湖北省光通信产业调研报告及发展建议》调研报告。报告受到200多名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和赞扬。湖北省通信学会和《信息通信》编辑部还专门编印了会刊一册。 7、10月24日,由我会主办的中国深海光缆高层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等近100人出席了会议。 (二)加强国际交流,推动学术交流内外合作

《服务质量评价通则》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服务质量评价通则》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服务质量评价通则》国家标准由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由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301所、中质协等单位负责起草,任务来源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4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任务编号:20141415-T-469)。 二、名称变更 本标准批准立项名称原为“服务企业质量分级通则”,在后期组织的多次专家研讨会中,多位专家提出了该标准应重点解决服务质量评价的问题,而“服务质量分级通则”在不同领域差异较大,难以统一进行分级,故建议本标准更名为“服务质量评价通则”,标准起草组采纳了专家的意见。 三、编制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服务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涌现出大批新兴的服务行业,而且它们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服务意识差,服务质量低,管理落后。因此,改进服务质量、完善服务管理、提高服务业竞争力将成为我国服务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些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又是重中之重。虽然有关制造业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日臻成熟,然而由于服务质量的特殊性质,其相对应的理论方法研究则显得相对滞后,对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更是不能

满足实践中的要求。 在我国,近年来虽然人们对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已经有所认识,但是由于相对落后的服务业发展现状,人们对于如何进行服务质量评价及如何对评价结果进行管理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实践中也没有或者很少去做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对于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就有一定的必要性了。服务质量是服务或服务业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特性是用以区分不同类别的产品或服务的概念,如旅游有陶冶人的性情给人愉悦的特性,旅馆有给人提供休息、睡觉的特性。特征则是用以区分同类服务中不同规格、档次、品味的概念。服务质量最表层的内涵应包括服务的安全性、适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等一般要求。 鉴于服务交易过程的顾客参与性和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服务质量必须经顾客认可,并被顾客所识别。服务质量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 ——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的对象; ——服务质量既要有客观方法加以制定和衡量,更多地要按顾客主观的认识加以衡量和检验; ——服务质量发生在服务生产和交易过程之中; ——服务质量是在服务企业与顾客交易的真实瞬间实现的; ——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内部形成有效管理和支持系统。 四、标准起草过程 (1)2015年12月;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服务质量

共同努力 为中国通信标准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共同努力为中国通信标准事业 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朱高峰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成立5年了。5年来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CCSA在组织建设、业务推进和建立国际联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应有的进展,为我国通信标准工作做出了贡献,在国际国内都有较大的影响,确立了自己的地位。5年来的实践说明,在政府指导下,用协会方式团结组织广大企事业单位开展标准工作在我国是可行的。 展望未来,我国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型,要大力提高增长中的技术含量,要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标准工作越来越重要,国际国内对标准越来越重视,社会上对标准状况越来越关注,面对着日趋复杂的环境,担负着日益繁重的任务,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标准与研发的互动 标准的基础是研发。一方面,在通信信息领域,技术飞速进步、新技术层出不穷,新技术开发到一定程度,可以实际应用,需要产业化的时候就要制定标准,用标准的形式来体现、巩固技术研发的成果,尤其是在有多项竞争性技术的时候,以哪项技术为基础来制定标准就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另一方面,标准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人们头脑中想象的产物,光是纸面上、口头上的设想,不能成为制定标准的依据,而必须经过研发工作到相当程度,证明技术是可以实现的,可以在实际中应用的,才为制定标准提供依据。 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对研发成果的肯定还大量采用鉴定评奖的方式,而对用制定标准来巩固肯定研发成果不够重视,需要提高认识,切实转变观念。 二、标准的先进性和成熟性相结合 研发工作有个过程,标准化在什么时候切入是个问题。如果在早期切入,即原理性证明可行时即切入,则会冒后续实现中还存在较多问题的风险,所定标准显得很不成熟,需要不断修改,甚至会成为攻击的目标。但如果太晚切入,又要冒落后于竞争性技术或失去市场机遇的风险。因此,如何掌握火候、恰到好处是个需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CECS27:×××× 工业炉水泥耐火浇注料冬期施工技术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CEMENT REIONFRACTORY MATERIALS GROOLING IN WINTER FOR INDUSTRIAL FURNACE CONSTRUCT (征求意见稿) 2015-××-××发布2015-××-××实施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布

前言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4年第一批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14﹞028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基本规定;3.材料;4.施工准备;5.施工;6.养护与脱模;7.质量验收。 因CECS27:90《工业炉水泥耐火浇注料冬期施工技术规程》在1990年开始实施,至今第一次修订,按《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要求,重新划分章节,对原条款及内容重新修订,在此不作表述。 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负责管理,工业炉砌筑专业委员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工业炉砌筑专业委员会(地址:武汉市青山区和平大道1256号,邮编:430081)。 本规程主编单位:中油吉林化建工程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中冶武汉冶金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陶树森、王瑞峰、支吉涛、董慧荣、刘树仁、高明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

目次 1 总则 (1) 2 基本规定 (1) 3 材料 (1) 4 施工准备 (2) 5 施工 (2) 5.1浇注料预热 (2) 5.2浇注料搅拌 (3) 5.3浇注料运输 (4) 5.4浇注料模板 (4) 5.5浇注料浇注 (4) 6 养护与脱模 (4) 6.1养护 (4) 6.2脱模与维护 (6) 7 质量验收 (6) 7.1主控项目 (6) 7.2一般项目 (6) 引用标准名录 (8) 附:条文说明 (9)

动环系统向专业网管转变的思路与方法-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动环系统向专业网管转变的思路与方法 张娟程晓煜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州510075) 【摘要】广东移动省级动环监控系统作为全省机房和基站的动力与环境的集中监控手段,一直停留在操作维护的层面并没有形成动环的专业网管。本论文提出动环系统向专业网管转变的思路与方法,统筹考虑整个动环专业的应用及系统架构,在监控告警的基础上实现多种综合应用功能,满足省公司集中管理与集中呈现的需要,满足地市公司日常维护的需要。【关键字】动环监控中心专业网管网络安全 1.前言 广东移动省级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目前实现全省动力与环境的集中监控,包括监控告警及实时数据,此外增加停电统计、用电量统计等功能,但是这些功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操作维护层面,没有达到专业网管的综合运用水平。随着“网络集中化”的推进,现有的监控系统难以满足发展的新需要。如何提高整个动力专业的工作质量,展现动力安全的重要性,要求省级动环系统向专业网管发展,实现整个动力专业的集中监控、集中维护、集中管理,使动力维护工作显性化、集中化、电子化和精细化。 2.网络结构 传统的动环网络结构方式采用地市到省公司2M电路,全省动环系统是一个自有的二层结构局域网,安全性及抗攻击性较弱,并且不能满足病毒库及系统升级的需要。网络健壮性不强,没有防攻击手段,没有标准网络时钟源,没有专人对网络进行管理。并且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IP地址资源不足的问题日趋严重,迫切需要对动环网络进行重新规划。 广东移动动环系统首先从网络改造着手,满足网管系统的基本要求,提升系统的抗攻击性及安全性。省公司设备通过三层交换机、防火墙和路由器接入网管网,并且双路由接入,提高接入网管网的可靠性,如图1所示。

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框架简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框架综述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2007-09 北京

主要内容 一、背景和编制思路 二、对国外EC标准化态势的认识 三、对我国EC标准化状况的诊断 四、对我国EC标准化需求的分析 五、对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的定位 六、对策和措施

1、编制背景 国办[2005]2号文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意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抓紧完善电子 商务的国家标准体系;鼓励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 机构研究制定电子商务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参与国际标准 的制订和修正,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标准化进程。 国家标准委的要求:围绕国办[2005]2号文的要求,尽快提出《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并会同国信办、发改委、科技 部、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等,力争在3~5年的时间里,完成 以发展我国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标准。

2、编制思路 摸清国际态势 把握我国现状、问题和产生问题的根源 分析我国发展对标准化的需求 提出标准体系框架,编制明细表 指出未来标准化工作重点

1. 国际主要EC标准化组织 ISO/TC154商业和行政中的业务过程、数据元和文档格式 UN/CEFACT联合国贸易便利与电子业务中心 OASIS国际结构化数据标准组织 RosettaNet ISO/IEC/JTC1/SC32数据管理与交换 W3C/IETF 电子业务谅解备忘录ISO、IEC、ITU、UN/CEFACT、OASIS

2、标准化思路 参考模型(ISO/IEC 14662) 业务交易 业务交易的信息技术方面 功能服务视图业务操作视图开放式edi 参考模型视作业务标准支撑技术标准 符合被…涵盖 业务交易的业务方面 符合被…涵盖 相互关联

中国通信标准发展历史(免费)

小述中国的通信标准发展情况 **** *** **** 摘要:本文通过对时间的划分和2G,3G的技术阶段划分,介绍了我国在通信标准发面的 发展情况,介绍了我国通信企业的专利情况,分析了我国通信企业在标准及专利方面的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通信标准通信企业3G 专利 按照时间划分我国通信技术标准化发展历史沿革、,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 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1978年中国固定电话仅有119.1万部,电话普及率仅有0.38部/百人。通信技术是模拟技术、传输媒介是明线、同轴电缆、对称电缆,通信业务是电话、(明码)电报。标准的种类寥寥无几,主要是模拟电话网的技术体制和标准,如:《人工电话技术体制》、《公用电报网技术体制》、《自动电话交换网技术体制》、《数模混合网技术体制》、《N0.1信令规范书》、《电话网编号》等。 第二阶段是1979-1997年: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通信事业进入大发展时期,邮电部是通信行业主管部门。通信技术开始由模拟向数字、步进制、纵横制、准电子交换机向程控交换、固定向移动、窄带向宽带、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过渡。移动电话从零发展到2500万户,固定电话增长了73倍,达到8735万户。专业标准研究单位以跟踪、消化、吸收ITU 国际标准为主,完成了大量技术标准,主要有:《程控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N0.7信令规范书》、《SDH传送网技术标准》、《900MHz蜂窝陆地移动电话网技术规范》等,为通信的高速度发展提供了技术依据,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1997年以后: 1998年3月信息产业部成立,开始实行政企分开,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电信改革重组,引入竞争,出现六个电信运营商。我国光缆建设已呈现高潮,截止到2006年9月底,固定、移动电话已达8.3亿部。 随着2002年12月18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英文译名为:China 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Association,缩写为:CCSA)成立,在这个协会的努力和国家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这么多年来,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的主持和推动下,制定了各种技术标准约有1100项。 说及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标准等情况,我国的通信企业的技术标准又可分为以下若干阶段 一阶段: 2G时代,中国企业几乎没有话语权 在2G时代,蜂窝移动通信领域有两大标准,一个是欧洲通信巨头们主推的GSM标准,另外一个是美国高通主推的CDMA标准。但是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基本没有企业有能力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更别说将自有的技术纳入到标准中去。所以在这个阶段,我国通信企业一直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 二阶段: 3G时代,中国努力扭转被动局面 在3G时代,中国通信企业的研发实力与2G时代企业自身相比,有了较大提升,但与国外先导性企业的实力相比依然相差甚远。因此,尽管类似于华为、中兴这样已经跻身国际市场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参与了由美国高通公司主导的CDMA2000标准及欧洲通信巨头主导的

中国标准化协会会员管理办法

中国标准化协会会员管理办法 1 总则 1.1 为加强中国标准化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标协)会员管理,更好地为会员提供服务,根据《中国标准化协会章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1.2 申请加入中国标协的单位或个人,应拥护本协会章程,有加入本协会的意愿。 1.3 中国标协会员享有《中国标准化协会章程》和本办法规定的权利,履行《中国标准化协会章程》和本办法规定的义务,享受《中国标准化协会章程》和本办法规定的服务。 1.4 中国标协每年将开展优秀标准化成果、优秀会员、先进标准化工作者或标准化工作志愿者、标准化管理先进单位等评选和表彰活动。评选和表彰颁奖大会在每年10月14日的“世界标准日”进行。 2 会员分类 2.1 按照《中国标准化协会章程》第七条规定:本协会会员分个人会员(含资深会员、荣誉会员)、团体会员及理事会员。 2.1.1 个人会员: 个人会员应是热爱或从事标准化工作、承认中国标协章程、自觉履行会员义务的中国公民。 中国标协个人会员分为普通会员,资深会员和荣誉会员: 1)普通会员是指热爱或从事标准化工作的标准化工作者。 2)资深会员是指在标准化领域有一定影响,在协会专业刊物上发表过10篇以上论文或参加过中国标协组织出版的标准化专着,加入中国标协五年以上的个人会员。 3)荣誉会员是指在标准化领域有突出贡献,长期帮助中国标协开展工作的个人会员。荣誉会员为中国标协的终身会员。 2.1.2 团体会员: 团体会员应是依法成立的热爱或支持标准化工作,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承认中国标协章程,自觉履行会员义务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业。 2.1.3 理事会员: 理事会员应是依法成立的支持标准化工作,关心标准化事业的发展,积极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标准化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承认中国标协章程,自觉履行会员义务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业。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通信网络安全服务能力评定准则(试行)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通信网络安全服务能力评定准则(试行) 1 通信网络安全服务概述 1.1 概念 本准则所述的通信网络包括通信网和互联网,所涉及的安全服务是指为了适应通信网络安全管理的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有效的措施来保障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为企业提供全面或部分安全评估、设计与集成的服务,包含从安全体系到具体的技术解决措施。 1.2 类型 本准则涉及到的通信网络安全服务可以分为二个类型:风险评估、安全设计与集成。 a)风险评估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分析通信网络及相关系统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安全措施,防范和化解通信网络及相关系统安全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为最大限度地保障通信网络及相关系统的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b)安全设计与集成 对所服务的通信网络的安全框架进行设计,形成安全建设规划,并对计划实施的安全策略细化,在安全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实施安全产品集成、安全软件定制开发、安全加固与整改或其它的安全技术和咨询服务。 2 通信网络安全服务能力等级的评判原则 通信网络安全服务能力是对通信网络安全服务提供商的客观评价,直接反应了通信网络安全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资格、水平和能力。

通信网络安全服务能力要求分别针对每一类服务提供商分为基本要求和分类要求,基本要求是指所有通信网络安全服务提供商都必须要达到的安全能力要求;分类要求是指对不同类型的通信网络安全服务提供商提出了不同的能力要求,其中风险评估、安全设计与集成类服务分别提出了三级能力要求,由高到低依次是甲级、乙级、丙级能力。在本准则中,高等级能力的要求涵盖了低等级能力要求的所有方面。 通信网络安全服务能力评定要求是对通信网络安全服务提供商的资格状况、经济实力、技术能力、服务队伍、服务过程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衡量和评价。 3 通信网络安全服务能力等级基本要求 3.1 法律要求 a)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成立(港澳台地区除外); b)由中国公民投资、中国法人投资或者国家投资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及相关部门颁发的合法经营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港澳台地区除外); c)从事涉密的通信网络安全服务提供商必须满足国家保密机关的相关要求; d)从事通信网络安全服务工作一年以上,无违法记录; e)法人及主要业务、技术人员无犯罪记录。 3.2 组织与管理要求 a)拥有健全的组织与管理体系,有专门从事通信网络安全服务的部门或团队; b)落实保密规章制度,对通信网络安全服务保密,安全服务过程中不得制造漏洞或者利用安全服务所获得的安全漏洞从事破坏、窃取机密等行为;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电热采暖炉的安全要求》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 《电热采暖炉的安全要求》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近年来,由于燃煤污染对雾霾天气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减少冬季燃煤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我国北方许多城市开始推广"煤改电",一系列政策补贴也相应出炉,因而电热采暖炉行业开始兴起。此类产品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把水加热,再通过散热装置,将热水与空气形成热交换后增加环境温度的种热力产品。这类产品不属于电热锅炉,依据国务院修订颁布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锅炉的定义:锅炉,是指利用各种燃料、电或者其他能源,将所盛装的液体加热到一定的参数,并承载一定压力的密闭设备,其范围规定为容积大于或者等于30L的承压蒸汽锅炉;出口水压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且额定功率大于或者等于0.1MW的承压热水锅炉;有机热载体锅炉。因此对于容积小于30L的承压锅炉以及常压的热水锅炉,都不需要办理锅炉使用证。此类电热采暖器不是传统的家用电器产品,它的结构近似快热式电热水器,但是实际使用状态,却非淋浴,而是供给室内取暖,所以快热式电热水器标准和室内加热器标准针对此类产品,都与明显不适用的地方和不足,故此,针对此类产品制定本标准,对电热采暖炉的安全性做出要求。 中国标准化协会于2018年6月份批准该项目立项,并将《电热采暖炉的安全要求》团体标准制定列入2018年计划,计划编号:[2018]141号。 2、工作过程 自2017年12月份起,标准起草组成员通过进行广泛地市场调研,掌握了目前国内煤改电项目普遍采用的电热采暖炉研发、生产和使用状况,归纳出电热采暖炉产品认证检验以及现行相关产品检验标准中尚未解决的关键性的问题。 标准起草组通过与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认真分析研讨,基于GB4706.1等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原

社区基础设施配置要求-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XXXX 社区基础设施配置要求 Requirements for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 configuration (征求意见稿) \ \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原则 (2) 4.1 可持续性 (2) 4.2 适应性 (2) 4.3 以人为本 (2) 4.4 绿色环保 (2) 5 社区基础设施类别与项目 (2) 5.1 市政公用设施项目 (3) 5.2 文化体育设施项目 (3) 5.3 医疗卫生设施项目 (3) 5.4 商业服务设施项目 (3) 5.5 教育配套设施项目 (3) 5.6 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项目 (4) 6 设施配置要求 (4) 6.1 社区类型 (4) 6.2 市政公用设施配置要求 (4) 6.3 文化体育设施配置要求 (5) 6.4 医疗卫生设施配置要求 (5) 6.5 商业服务设施配置要求 (6) 6.6 教育配套设施配置要求 (6) 6.7 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配置要求 (7) 参考文献 (8)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换届方案

会议文件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推荐工作方案 (审议稿)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现已届满。在总结以往协会理事、常务理事推荐工作基础上,结合本协会实际,并听取各有关方面意见后,现提出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推荐工作方案。 一、理事、常务理事推荐条件 根据协会章程规定,第八届理事会产生的理事,必须是本协会的会员,同时应符合以下条件: 1、遵守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2、热心参与或支持工程建设标准化事业,积极从事有关的工程建设标准化活动。在标准制定、学术研究、咨询服务及工程管理和生产实践中,有较突出成绩; 3、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的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或技术水平; 4、热心支持或参与协会工作,积极履行会员应尽义务,能按时出席协会理事会议或常务理事会议,以及协会组织的其他

相关活动。 5、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 6、没有法律法规等禁止任职的其他情形。 二、理事、常务理事的推荐原则及具体要求 1、理事、常务理事推荐原则 (1)强调专业化,重视年轻化;(2)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并重;(3)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的企业代表应占有一定比例。 2、理事推荐要求 (1)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推荐的理事,应是主管标准化工作的负责同志。 (2)除分支机构的主任委员/会长或秘书长外,各专业委员会推荐的理事,应至少有1名来自生产企业,各分会推荐的理事,应至少有2名来自生产企业。 (3)企事业单位推荐的理事,应是本单位标准化工作的负责人或从事标准化管理及科研工作的专家。 (4)理事推荐人选,优先从工程建设标准化年度人物及低碳环保推广标杆企业中产生。 (5)理事所在单位必须依照规定缴纳会费。 3、常务理事推荐要求 (1)常务理事从理事中推选产生。 (2)常务理事的推荐,主要考虑有关部门、行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的负责人,有关地方工程建设标准化机构的负责人,协会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有关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