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

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

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
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

我们都知道人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哺育人类的父亲,而水源是哺育我们的母亲。肥沃的土地让当地的人民收益,贫瘠的土地让周围的人民饱受痛苦。而随着人们对于土地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很多土地已经不复当初的肥沃。不仅长不出植物,而且导致种种地质灾害的频发。所以近年来我国一直对于环境破坏的地区进行生态修复。因为使用了新型的复绿技术也出现了一定的成效: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上海天马山世贸深坑酒店,唐山深坑公园,呼伦贝尔大草原覆绿项目等等。但是大家在感叹这些生态项目成功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他们是用何种方法“妙手回春”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可以说生态修复的解决办法很多,除了我们常见的除了矿山生态修复以外,土地修复的范围非常广,比如盐碱地的生态修复。但是,有些地方提倡生态修复,但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做的是生态修复工作,实际上却在破坏生态。所以我们要遵循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客土喷播技

客土喷播技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喷播技术,是以团粒剂让客土形成团粒化机构,加筋纤维在其中起到类似根茎的网络加筋作用,从而造就一定厚度的具有耐水性、风侵蚀,牢固透风。与自然表土类似。喷播基材是保证喷播成功的重要因素,把东南喷播木纤维和其他基材

一起混合,而使用原木纤维的好处就在于它的保水性。贫瘠的表面也可以较好的解决。

2、SPF喷播技术(东南喷播木纤维)

SPF喷播技术是热处理植物纤维无土喷播薄层基质材料,喷播后可以长久持绿,在喷播一周后开始逐步自行降解转化为有机肥,帮助植物后期的自行生长。目前SPF复绿已广泛用于国内外的矿山修复、边坡绿化、土壤改良、固废覆绿等生态修复技术。

东南生态修复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矿山修复、边坡绿化、土壤改良、固废覆绿领域的材料及施工工艺的研发、改良与推广。公司于2010年引进德国ANDRITZ生产线,现喷播木纤维年产能可达6万吨。公司目前拥有专家、工程师21名,配套大、中、小型施工队120多家,专业提供从勘察、设计、施工及养护的整体绿化方案。其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喷播木纤维,填补国内喷播领域的空白;自主研发的SPF复绿工艺,既有效解决生态修复领域“快速复绿、永久持绿”的难题,也解决了“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效率更高”的市场要求。

《恢复生态学习题集》-公选课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个选项是2007年召开的第18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C) A边缘的生态恢复B生态恢复的全球性挑战C变化世界中的生态恢复 2、哪个是国际生态学学会提出的定义() A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B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 C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原因D生态学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3、国内外学者对恢复生态学及生态恢复定义不包括那个观点()A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B强调其应用生态学过程C生态整合性恢复D生态学恢复设计 二、判断题1、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学退化的结果与原因、退化生态学系统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2、中国恢复生态学学会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三、填空题1、恢复生态学属于________的一个分支。2、1985年,________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1996年,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在________召开。3、恢复生态学学科是以社会现实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并以________为主要目的。4、生态恢复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必须从不同的________上来进行,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生态恢复的技术也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5、如何进行综合整治、防止土壤退化、恢复和重建退化资源、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键。6、恢复生态学学科的主要应用特征是________。7、生态恢复实践必须遵循________,必须应用________来指导生态恢复实践,而________将是成功进行生态恢复的基础。8、2000年召开的第12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是________。四、名词解释1、恢复生态学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一、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类型() A 裸地 B 荒漠化地 C 盐碱地 D 垃圾堆放场 2、俗称的工业三废不包括()A 废油B 废水 C 废气 D 废渣 二、判断题1、破坏是干扰的极端类型。()2、退化生态系统,甚至是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或裸地,即使方法正确,其生物多样性也不能逐渐恢复。()3、干扰强度和干扰频度是决定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根本原因。()4、生态系统的退化总是使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降低。() 三、填空题1、退化生态系统可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表现出其退化特征。2、裸地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________主要是自然干扰形成的,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灾害形成

六大生态修复技术汇总2018.8.30

六大生态修复技术汇总 水环境生态修复六大技术汇总 1人工增氧技术 1)概念:通过一定的增氧设备来增加水体溶解氧,加速河道水体和底泥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设备(如水车增氧机、提升增氧机、微孔曝气等)和移动式充氧设备(如增氧曝气船),可以充空气,也可以进行纯氧曝气。 2)优缺点:为好氧微生物及以藻类为食的一些原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有助于好氧生物区系的出现并不断发展,增加了河道生物多样性。但需要提供动力,对相对封闭的水体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2复合生态滤床技术 1)概念:复合生态滤床是一种特殊人工湿地,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污水生态治理技术。复合生态滤床是由集水管、布水管、动力设备、生物填料、水生植物及复合微生物等 共同组成。 2)优缺点:建设和运行费用低,能耗少,维护方便,具有一定的景观作用。容易造成堵塞,后期需要人力长期管护。 3生物膜净化技术 1)概念:生物膜净化技术是利用一种全新的织物型生物膜载体,使用经培养驯化的高效微生物和微型生物,附着在填料或载体上繁殖。 2)优缺点:抗污水和

化学物的侵蚀,保证微生物的繁殖力并提高其代谢率。吸附、分解氧化有机污染物、藻类、氮磷等营养物,使河道水体得到净化。投资较高、单位处理效率较低。 4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1)概念: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其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作用,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水生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以及水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富集作用去除水中的营养盐。 2)优缺点:建设和运行费用低,可结合景观设计打造优美的植物景观。周期较长、需要配合其他工程技术使用。 5底泥生物氧化技术 城市水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水体或流动、或受潮汐影响、或间歇性换水,而底泥是河道多年污染的积累,是河道黑臭和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实践培训资料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实践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翔 我国城市河流有90%左右受到污染,出现水体滞流、多处于厌氧状态、复氧能力差、淤积严重、透明度低、甚至发生黑臭等现象。由于城市水体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城市有限受纳水 —N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体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导致河水中COD、NH 3 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水体的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日益衰退,水体修复和水生态功能恢复的难度明显加大,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同时,城市污水中氮磷污染物未经有效去除,又成为城市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重要诱因,造成水体生态功能的衰退甚至丧失,水生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有水皆污”、“河道黑臭”已经成为许多城市面临亟待解决的环境顽疾。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体修复技术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方法,国家重大水专项城市主题在“十一五”期间重点针对城市水体修复技术开展了研究集成和示范应用,突破了44项关键技术,建立了25项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水体修复积累了技术集成方案和工程实践经验。 1城市水体修复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思路 城市水体修复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原理,综合运用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的方法,使污染水体得到改善或恢复所采用的技术。其特点是充分发挥现有水环境工程的作用,综合利用流域内的湿地、滩涂、水塘、堤坡及水生生物等自然资源及人工合成材料,对城市水域自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进行强化恢复或提升。 生态修复是相对于生态破坏而言的,生态破坏就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因而生态修复就是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就是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其本质是恢复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修复的目的就是要再现一个自然的、能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使它与它所在的生态景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要将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到受损前的水平是一项艰巨、困难和漫长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修复又可定义为使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受损前的水平。就是针对具体受损的生态系统,找出目前环境条件的限制性因素,根据生态工程学原理,对该系统实施种群组建或重建,恢复其原有的生物多样性,使其达到具备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要从生态、社会需求出发,实现

恢复生态学

第一章 生态恢复:帮助退化、受损或毁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它是一种旨在启动及加快对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性及可持续性进行恢复的主动行为。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与效应。 第二章 土地退化:指由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过程。 退化生态系统:在人为干扰或自然干扰的影响下,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平衡状态及进化方向发生改变,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功能产生障碍,形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这样的生态系统被称为~ 干扰作用: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的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荒漠化:由于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受干旱影响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第三章 护理植物:指那些能在其冠幅下辅助或护理其他目标物种生长发育的物种。 第四章 封山育林:指对山区和其他地区人工造林困难或者具有乔、灌、草天然下种、萌芽、萌蘖能力的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疏林地等,通过封禁和人工辅助措施,使其成为森林、灌木林或者灌草植被地的经营管理方式。低效林:受人为因素的直接作用或诱导自然因素的影响,林分结构和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衰竭,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导致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的林分总称。 第五章 湖泊富营养化:指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浮游植物占优势而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和功能异化的过程。 沿岸带:指靠近湖岸的浅水区,日光可以透射到水底,一般为水生高等植物所占据。 敞水带:沿岸带以外从水面到光有效透射深度,即补偿深度为止的水层区是敞水带,该深度处的光合作用正好与呼吸作用平衡,其光照强度通常为饱和光强度的1%。 深水带:敞水带以下的区域是深水带。 浮游生物:借助于水的浮力营浮游生活的生物,包括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 自游生物:运动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往往能进行长距离的游泳或克服较急的水流,包括鱼类、两栖类、大型游泳昆虫等。 底栖生物:固着或随着在水底或者生活在沉积物中的生物,包括底生植物和底栖动物,前者有水生高等植物和着生藻类,后者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 周丛生物:生长在淹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如沉水植物,木桩、石头等)表面的生物群,主要包括着生藻类、原生动物和轮虫。 漂浮生物:生活在水表面的生物,常见有几种水生高等植物和水生昆虫。 生物操控:通过去除食浮游生物者或添加食鱼动物降低食浮游生物鱼类的数量,使浮游动物的体型增大,生物量增加,从而提高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效率,降低浮游植物的数量。 盐沼:指分布在河口、海岸潮间带,由盐生植物覆盖的淤泥质潮滩地带。有海岸盐沼和咸水盐沼。 河流生态系统: 狭义:河流(溪流)生态系统是指由水生生物、水生动物、底栖生物等生物与水体等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类生态系统。 广义:广义的河流生态系统包括陆域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等一系列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 河岸带:泛指河水与与陆地交界的两边河水影响较小的地带。包括非永久被水淹没的河床及其周围新生的或残余的洪泛平原 流域:指一条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是一个由分水线所包围的相对封闭的系统,河流可从这个集水区中获得水量补给;流域同时又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包括水系及其周边的陆地。

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26T15:00:00.2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肖孟富 [导读] 摘要:人均水资源的逐渐减少,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了水生态的平衡,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广州市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510600 摘要:人均水资源的逐渐减少,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了水生态的平衡,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本文从水生态修复概念入手,介绍了水生物基础修复技术,然后分析了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应用;研究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但是对河道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导致水体出现恶臭及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水华泛滥等现象。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而且不需要耗费能源,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低,因此该项技术已经成为河道整治的新措施。 1.水生态修复概念 完整的水生态系统需要具备水生植物群落以及水生动物,同时,还要有数目巨大的微生物以及原生动物等。而水生态修复技术这是运用栽培植物和培养微生物的方法来进行转化水中的污染物,或者进行转移降解等方法,来改善水生物的生存环境,以此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这种技术在目前也是国际上常用的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其中一个方法,水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具有治污效果好造价低,而且运行成本也低的优点。根据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对河道水体的治理,就一定要从污染源开始进行控制,与此同时,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之相结合,从而达到根本上进行治理,恢复水体生态。 2.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内容 水生态修复系统是在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的当今,生态治水新理念的提倡而应运而生。水生态修复技术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是目前治理河道水生态的关键技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称为生态系统,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包括水生植物群落和鱼、虾、螺、贝类、大型浮游动物等水生动物,以及种类和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内容是指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和降解,净化水质,改善、修复水生物生存环境。作为目前来讲国际上常用的水体污染治理办法之一,水生态修复技术具有治污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实践生活表明,对河流水环境的治理,必须采取污染源控制和水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截污治污、恢复生态”。 3.水生态修复主要技术类型 3.1生物处理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中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有厌氧处理、好氧处理以及厌氧-好痒组合处理三种。其运用人工培养的适用于分解污染物的一些微生物。运用控制这些微生物的品种、数量以及生长环境等,并结合人工曝气等措施,来加快并稳定诸如COD、氨氮以及有机氮等污染物的处理。生物处理技术依照河道水体的流域面积、水流以及污染程度等因素予以具体制定,现在主要为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运用于污染较为严重河道的水质净化。 3.2修建生态岸坡 水生态修复技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对受到污染的水体生物环境进行合理的修复,重新建立完整的水生态系统生物平衡体系,使其可以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完成生态食物链的重建。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自身的环保理念也随之改变。人们的环境保护理念已经逐步的由传统的防洪、排涝向安全、生态的水环境观念转变。生态型岸坡的修建,不仅改变了传统河坡直立的结构形式,同时随着岸边植物种植数量的不断增加,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实现土壤固结的目的,不仅有助于岸坡稳定性的全面提升,降低了岸坡被雨水冲刷现象发生的几率,而且岸边种植的大量的植物,也发挥出其在水生物保护方面的作用,为水生物营造了良好的栖息城所,加快了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速率。 3.3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指运用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等转化、分解、吸收水中污染物,从而达到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优化的效果。生态修复技术不仅能是单一动植物与微生物的修复,还可为不同动植物与微生物一同构成的水生态系统来开展水生态修复。在河道生态修复中动植物与微生物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其都在水体净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重要作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三重作用实现水体净化工作。人工湿地的修建可以维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调节地表径流,通过重建较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人工湿地不仅能够美化当地环境、构造景观,更能调节气温及空气湿度,对局部气候有效进行调节。 4.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 4.1合理配置植物种类 将植物的种类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选择适合该河道的植物种类对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植物对土质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不同,这就要求在选择植物护岸时,就必须按照河道不同的水位来进行,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开展。 4.2建设多样性河流 通过恢复河流横、纵向连通来实现建设河流的多样性,河流形态多样可以有效减少岸坡和河床材料硬质化。进行河流横向的连通,是为了恢复和维持河流蜿蜒、曲折、多变的形态;进行纵向的连续性,即将河流建设成有护坡地基主河槽的复合断面状态。如果是在用护岸的地段,就需要采用透水岸坡防护结构,与此同时,科学的运用植物护坡和天然材料,像木桩、水葱、芦荟、柳树和乱石等,以此避免河流护岸硬质化。 4.3布置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比较常见的人造景观,有些湿地是在现有河道形态基础上进行开凿和布置人工湿地;也有部分人工湿地经由人工开凿,完全由人工来重现湿地景观。人工湿地作为水生态净化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恢复河道的水生动植物系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此,通

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1.滨水景观带构建 1.1滨水景观带构建 滨水景观带主要借用驳岸结合水质、气候条件布置挺水、浮叶植物。挺水、浮叶植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上层水体中的氨氮、TN、TP等含量,同时由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对藻类克制作用,会使水体中的藻类的数量降低,从而可以提高水体的透明度,改善水质,另外,滨水植物可以美化岸线,吸附空中粉尘和拦截岸边暴雨冲刷,减少入湖污染物质。 大部分水生植物夏季生长,冬季观赏效果普遍较差,故在挺水植物配置时选用一定比例的常绿和半常绿品种。保证岸边景观疏密相间的效果,切忌挺水植物满岸种植。 (1)挺水植物搭配 结合整体景观效果,可在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布置景观效果较好的挺水植物。挺水植物具有很好的造景功能,而且沿岸带的挺水植物对暴雨冲刷还具有拦截作用,阻截外源污染。本项目主要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海寿、水生美人蕉、黄菖蒲、常绿水生鸢尾、旱伞草等挺水植物,力求形成具有层次感,色彩丰富的景观效果。 表3-5 挺水植物特性表

表3-6 挺水植物工程量

图3-11 挺水植物运用实景图 (2)浮叶植物搭配 从水的通透性和流动性考虑,在景观效果要求较高的水域,或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构建适量的睡莲观赏区,配植不同花色的睡莲,这样即可挡住被风吹进来的垃圾,又具观赏性,还可点缀沉水植物,净化水质的同时营造出水生草皮的景观效果。 本方案在一些平台处或景观焦点处布置睡莲(多色)。采用自然布置方式,既能净化水质又能提高景观效果。浮叶植物种植面积为279m2。

图3-12 浮叶植物应用实景图 2浮叶植物净化系统构建 2.1浮叶植物净化系统构建 浮叶植物体根、茎生于泥水中,有浮叶(水上叶)和沉水叶(水下叶)之分。水上叶具长柄浮于水面,贴着水面的部分叫背面,正对着太阳的部分叫腹面,背面常长有气囊,叶的腹面具有气孔。水下叶细裂丝状或薄膜状。茎常弯曲于水中,长可达1-2m。主要分布在水深1-3m的区域内。 本项目滨水景观较单调,结合整体驳岸放坡形式及视觉效果,滨水带设计以观赏价值较高的浮叶植物睡莲为主(观花期较长),以盆栽形式种植,呈点缀状分布,提升整体景观效果。

恢复生态学主要运用哪些理论

1、恢复生态学主要运用哪些生态学理论? 恢复生态学应用了许多学科的理论,但最主要的还是生态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 限制性因子原理(寻找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子)、热力学定律(确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征)、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确定物种的空间配置)、生态适应性理论(尽量采用乡 土种进行生态恢复)、生态位原理(合理安排生态系统中物种及其位置)、演替理论(缩短恢 复时间,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适用,但具指导作用)、植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引进物种时强调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可能导致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缀块—廊道—基底理论(从景观层次考虑生境破碎化和整体土地利用方式)等等(John— s恤e,1986;Fo抓sn,1995;Mid4le咖,19993余作岳和彭少肋,1996)。 2、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有哪些? 如前所述,恢复牛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就H6V的理解,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①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物空间组成结构、不同地理单冗与要素的空间组成结构及营养结构等)、功能(包括生物功能;地理单元与要素的组成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作用;能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循环过程与平衡机制等)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性、生产力、恢复力与可持续性研究;③先锋与顶级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研究;U不向于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⑤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从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⑧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替及预测研究;⑦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包括:①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勺重构及其调控技术研究;③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④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⑤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⑥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研究(马世骏,1990;章家思和徐班,1999)c 目前,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sclN01gn ve刚s dMign lh印ry)是惟一从恢复生态学中产牛的理论(van Jervalk,1999)。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而人为设计理论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这一理论把物种的生活史作为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并认为通过调整物种生活史的方法就可加快植被的恢复。 3、自我设计理论和人为设计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这两种理论不同点在于:自我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生态系统层次考虑、未考虑到缺乏种于库的情况,其恢复的尺能是环境决定的群落;而人为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个体或种群层次上考虑,恢复的可能是多种结果(MNdleton,1999;Van der Valk.1999)o 第三章 1、什么是退化生态系统?表现在哪里? 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于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与自然系统相比,一般地,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问相互关系改变(Ch叩删,1992;Daily,1995;陈灵芝和陈伟烈,1995)。当然,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其退化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例如,湖泊由于宫营养化会退化,外来种入侵、在人为干扰下本地非优势种取代历史上的优势种等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等,往往这种情况下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但生物生 产力不一定下降.有的反而会卜升(Berser.1993)。 2恢复生态系统的目标 Hobbs和N盯ton(1996)认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目标包括:建立合理的内容组成(种类丰富度及多度)、结构(植被和土壤的垂直结构)、格局(生态系统成分的水平安排)、异质性(各组分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 摘要: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的一些成果,并就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特点和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机物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研究现状进 行了讨论,最后指出了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的前景。 关键词: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生态修复 土壤作为环境系统的核心介质,是沟通大气和水体的枢纽,也是生物体和人类社会的基本载体。大气和水体的污染,最终反映并集中于土壤的污染。只要土壤污染得不到有效解决,大气和水体的污染永远也解决不了。 在我国,土壤污染已成为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后倍受社会广泛关注的污染问题之一。近年来,土壤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在国内外已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热点。在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中,与传统的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相比,生态修复所具有的高效、无二次污染与操作简便等特点,使其成为最具生命力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之一。[1] 1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基本原理 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mediation)是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广义的生物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酶学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和技术再造,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也就是说,生态修复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利用特异生物(如修复植物或专性降解微生物等)对环境污染物的代谢过程,并借助物理修复与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的某些措施加以强化或条件优化,使污染环境得以修复的综合性环境污染治理技术。[2] 目前,尽管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修复技术已取得一定进展并出现了一些实用技术,但这些修复方法往往会破坏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甚至会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对于污染面积巨大且污染程度较轻的土壤基本上难以应用。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的植物修复和有机污染的生物修复虽克服了这些缺点,但由于这些技术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应用条件的限制,在修复实践中也难以推广,大多只是处于试验阶段甚或是基础研究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从生态学原理的高度解决污染环境特别是污染土壤的修复问题,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相比,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基本保持不变,一般不破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环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有机污染物的矿化;处理形式多样,可根据条件分别采用原位和异位修复方式;处理成本通常低于物理和化学方法;应用范围广泛,可处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壤[3]。由此可见,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最基本的修复方式是以植物修复为主体的植物修复-化学强化或生物化学强化、植物修复-物理化学强化、植物修复-酶学强化或它们之间的联合修复和以微生物修复为主体的微生物修复-化学强化或生物化学强化、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 1我国地表水污染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不断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目前我国七大江河流域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在全国138个城市河段中,流经繁华区域的绝大部分水体均污染严重,其中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体的占38%。 2012全年共监测地表水五大水系88条河段,长2048.2公里,IV类、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3%;劣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2.1%。 河湖水体治理修复,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2河湖水污染生态修复技术 目前,国内已广泛使用的河湖污染水体生态治理技术主要有五项:生物膜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生态浮岛技术、固定化生物酶技术以及曝气增氧技术。 生物膜修复技术核心在于微生物生境载体材料的选择。生物膜修复材料一般分为孔性材料、聚合物膜材料、有机/无机凝絮剂、光催化材料、氧化剂五大类,市面上常见的有仿水草式填料、辨带式填料、环状悬浮式填料、悬浮球状填料、复合式填料等。 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生态浮岛技术是利用植物生态原理来降解水中的COD、氮、磷的含量。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同时浮岛植物也营造了水面的景观。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将特选的微生物固定在选证的载体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保持生物活性,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快速、大量增殖的生物技术。 固定化酶技术是用载体把酶约束在一定的区域中进行催化反应,使反应后的酶可以反复使用的一项技术。

恢复生态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恢复生态学:强调受损的生态系统要恢复到理想的状态、强调生态恢复的应用生态学过程、强调退化生态系统的整合性恢复。 重建:去除干扰并使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利用方式 改良:改良立地的条件以便使原有的生物生存 改进:对原有的受损系统进行改进,以提高某方面的结构与功能 修补:修复部分受损结构 更新:生态系统的发育及更新 再植: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及功能,或恢复当地先前土地利用方式 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 性的差异和协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 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各种外营力的作用,发生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 退化 石质化退化:在干扰作用下,原本土壤连续覆盖的土地,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严重流失造成 大片基岩裸露的一种土地退化过程 土壤贫瘠化:土壤肥力减退的退化方式 干扰因子:任何一种自然环境因子,只要对生命系统的作用强度超过正常情况下出现的强度,就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态以及相应的环境发生变化,也就是发生了干扰,这种环境 因子便被称为干扰因子 第三章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Shelford 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种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极限,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演替:一个先锋植物群落在裸地形成后,一个植物群落接着一个植物群落相继不断地为另一 个植物群落所代替,直到顶级群落的过程进展演替:群落的演替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阶段, 向着顶级群落的演替达到中生性顶级群落。沿着顺序阶段

恢复生态学

1生态恢复(狭义):是帮助退化受损或毁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它是一种旨在启动及加快对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性及可持续性进行恢复的主动性为。 2生态系统的特点: (1) 生态系统是由生命物体与环境相互联系而成的一个综合系统; (2) 生物与环境长期协同进化; (3) 生态系统是发展变化的; (4)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体系(反馈调节制度); (5) 自然生态系统都是程度不同的开放系统。 3生态系统类型: (1) 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用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2) 水域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3) 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4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及其生态学过程和机理的学科。 5强调生态重建的原因: (1) 时间尺度跨度大 自然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尺度,远大于人工重建所需的时间; (2) 自然恢复速度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快速度,高建设的生态需求; (3) 积极生态重建促进恢复,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6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面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7生态系统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8生态系统结构:? 9生态系统的组成(四个部分):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非生物环境。 10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1金属等有毒污染物在食物链中浓缩,产生的毒害作用具有生物放大效应生态碳循环的过程,以及水循环过程,氮循环过程,硫循环过程,P

生态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 董哲仁,刘蒨,曾向辉 1 概述 对受污染的江河湖库水体进行修复,已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南水北调东线沿线的治污工程,量大面广,寻找先进实用、造价低廉的技术迫在眉睫。 我国的江河湖库水体污染主要包括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污染两方面。另外,湖泊水库蓝藻及赤潮给水域生态、人体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危害。对于富营养化的控制,发达国家以控制营养盐为主,大多采取“高强度治污-自然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即控制外源磷污染负荷并配合生态恢复措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较大成效。 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三类:1〕化学方法: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但是易造成二次污染;2〕物理方法: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等,但往往治标不治本;3〕生物-生态方法:如放养控藻型生物、构建人工湿地和水生植被。开发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是当前水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热点。实际上,大自然在发展变化的长期过程中,本身已经具备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强大能力,使得自然界得以持续而有序地运行。其中水体的自然生物净化能力,在人类出现之前的远古时期,就保证了自然界江河湖泊的水体洁净。目前开发的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实质上是按照仿生学的理论对于自然界恢复能力与自净能力的强化。可以说,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强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逻辑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创新的技术路线。 生物-生态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近年来这种技术发展很快,在国外已经达到工程实用化的程度,并且积累了系列观测数据。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是处理效果好。其次,生物-生态水体修复的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所需的微生物具有来源广、繁殖快的特点,如能在一定条件下,对其进行筛选、定向驯化、富集培养,可以对大多数有机物质实现生物降解处理。另外,这种处理技术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所以,这种廉价实用技术十分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工作。用生物-生态方法治污,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体育设施,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 帖子28 精华0 威望25 土木币33 在线时间1 小时注册时间2006-11-10 查看详细资料TOP 2 主要处理工艺方法 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厌氧-好氧组合处理;利用细菌、藻类、微型动物的生物处理;利用湿地、土壤、河湖等自然净化能力处理等。以下重点介绍几种针对江河湖库污染大水体的修复技术。 2.1 生物膜法处理技术 生物膜法是指用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纤维)为载体,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膜,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其反应过程是:1〕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2〕在生物膜内部扩散;3〕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4〕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生物膜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它的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此外,运行管理时

城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城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城山水体生态修i技来 f J山京玄土工寸趺:tlr辈归盂兰左r- I k阿Wrti「lu二冲"鬥 MUNICIPAL WATER TREATMEN政水处理 城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1 2文/赵星明刘庆波 (1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2日照市岚山区水利局山东岚山276807) 摘要:城市水体是维系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质影响着城市整体环 境质量。本文讨论了城市水体的主要污染来源、污染特征及水化学过程,总结了城市水体污染的途径,论述城市水体环境修复技术及维护对策。 污染源净化技术对策关键词:城市水体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市内河道、城市湖泊已经成了排径流、底泥等将成为污染城市水 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活污水和工污河道及污水的长期滞留地。因体环境的主要诱因。植物性营养 业废水大量产生并排放到城市水此,城市水体环境保护已经迫在物(N、P ) 的输入及溶解氧状体,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眉睫,保护成功与否直接影响 我况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巨大,并逐受体被污染,水体资源的功能及国城市的整

体发展及城市社会经渐成为城市水体不断恶化的重要作用被弱化。城市水体环境 质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原因。的下降,削弱其利用价值。在我 1、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国90%以上城市水体污染严重, 大多数情况下,氮通过面源一、城市水体污染的途径50%的重点城镇水源地不 符合饮 我国到2030 年全国污水处理进入水体。湖泊中80%的磷来源用水标准。长期 以来我国城市 于污水,其中50%来自于家庭洗率可达到80%,但由于污水排放水体没有真正得到保护,尤其是 涤剂。对于已经实现二级污水处量逐年增加,而且现有二级处理那些不作为城市供水水源的水体 理的城市,BOD年负荷40-80%对N、P去除不大,城市污水处更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很多城 来自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在强暴理厂二级处理的尾水排放、雨水 表1 北京市城区雨水径流中污染物含量(mg/L) 污染物悬浮物总氮总磷BOD COD 5 Cr 区域交通繁华区105,2201 3.1,36.4 0,0.64 16,253 106,1486 居民区145,5461 0.4,3.2 0,0.72 7.8,101 23.2,1059 工业区3867,16026 8.7,36.0 58,907 1037,3409 0 雨期间,有94-95%BOD直接来1mg磷大约产生100mg的藻类干二、城市水体 的污染特征 1、城市水体的污染特征自雨水径流,雨水径流将是城市物质,藻类干物质沉 到水底,通

生态修复实践案例

生态修复实践案例 2018-02-12 17:20 公园 生态修复就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称为"生态修复"。 本文与大家分享几则国外生态修复实践案例。 1、新加坡榜鹅水道公园 (Punggol Park) 榜鹅水道公园位于新加坡榜鹅镇,全长为4、2km。它原来就是一条跨越榜鹅镇的小型沟渠,现已成为新加坡最长的人工水渠。榜鹅镇原本就是新加坡东北边的一个偏僻小镇,而榜鹅水道的建设极大的推动了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并带动全镇迈向一座生态宜居之城。榜鹅水道由此被誉为“榜鹅威尼斯”。

榜鹅水道一共分为四个功能区:绿色画廊区、休闲娱乐区、遗产保护区与自然湾区。 在绿色画廊区内,游客可以悠闲地漫步,欣赏公园内的自然植被与野生动物。 在休闲娱乐区内,朋友或家庭可以在此聚会并享受沙滩时光,健身爱好者可以沿着水道两旁的绿道一边进行慢跑或骑行运动,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色,同时设计者还设置了一个以水为主题的乐园,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嬉水的场所。 进入遗产保护区,人们可以瞧到榜鹅路旁的遗迹以及周边古老的大树,尤其为年老的居民带来怀旧的回忆。 而在自然湾区,游客可以聚集在一起欣赏美丽的滨水风光,同时也可以进多样化的休闲活动。

整个榜鹅水道的设计与施工都凸显了生态与环保的理念,原本的榜鹅水道由于水流动性不足,水质一直不能达到较高的标准。 设计师希望利用生态浮床与栽植红树林的方法净化水体,同时在水道两侧增加生态排水沟,使地表径流水在排入水道前进行净化。 另外为了解决水体含氧量偏低的问题,设计者还通过设置增氧泵与人工喷泉的方式增加水体的含氧量,从而使原本的死水转化为清洁水源,从而丰富了榜鹅水道的生物多样性。 在水道施工过程中,开凿水道时的废土也被重新利用,用于回填水道两侧的低洼地带。值得一提的就是,整个榜鹅水道公园内的慢行道均使用生态环保材料,连内部照明也全部采用节能灯。

恢复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生态过程和机制的学科。 恢复生态学是现代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在1980年代迅速发展。它对加强生态系统建设,优化管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恢复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生态过程和机制的学科。一般而言,对该定义没有太大的异议,但是对其定义和扩展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讨论。这里的“恢复”是指原始生态系统外观或其原始功能的再现,而“重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创建与过去不完全相同甚至全新的生态系统无法或不必要地重现原始的生态系统外观。恢复已被用作广义术语,包括重建,重建,转化,重新种植等。它通常指改善和重建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再次利用并恢复其生物潜力是有益的,也称为生态恢复。生态恢复的关键是恢复系统功能和构建合理的结构。 恢复生态学是现代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在1980年代迅速发展。它主要致力于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压力下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是生态学理论的最终判断标准。它应用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尤其是生态系统演替理论。恢复生态学对于加强生态系统建设,优化管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对恢复生态学有许多定义,但尚未达成共识。第一种观点强调恢复的最终状态。例如,凯恩斯(Cairns,1995)认为,生态恢复是将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到干扰之前的状态的过程。埃根(Egan,1996)认为,生态恢复是重建历史上某个地区的动植物群落,并保持生态系统和人类传统文化功能的连续性的过程(Hobbs&Notorn,1996)。实际上,上面定义的理想(最终)状态很难实现。 第二种观点强调恢复的生态过程。例如,布拉德肖(Bradshaw,1987)认为生态恢复是相关理论的“酸试”,它研究了生态系统本身的性质,破坏机理和恢复过程。Harper(1987)认为,生态恢复是一个组装和测试社区和生态系统如何工作的过程。于作岳和彭少林(1996)提出,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技术方法,生态过程和机制的科学。目前,中国许多学者已经采用了余作岳和彭少林(1996)提出的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第三种观点强调恢复的生态整合。国际生态恢复学会提出了三个定义:生态恢复是修复人类破坏的原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动态的过程。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更新的过程。生态恢复是一门研究生态一体化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和历史状况,可持续的社会实践等。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与方案

瑶岗仙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技术案 建设单位:瑶岗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地点:宜章县瑶岗仙镇 设计单位:赛恩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1) 1.1 项目名称及主管单位 (1) 1.2 编制依据 (1) 1.2.1法律和法规 (1) 1.2.2标准和规 (1) 1.2.3与项目其他相关资料 (3) 1.3 编制目的 (3) 1.4 编制原则 (3) 1.5 编制围及容 (4) 第二章场地说明及建设条件 (6) 2.1 自然地理条件 (6) 2.1.1 地理位置 (6) 2.1.2 地形地貌 (7) 2.1.3 气候气象 (9) 2.1.4 水文水系 (10) 2.2 建设条件 (10) 2.2.1 交通条件 (10) 2.2.2 配套条件 (10) 2.2.3供水条件 (11) 第三章污染现状及建设思路 (12)

3.1 区域现状及工程量 (12) 3.2 治理思路 (16) 第四章总平面布置 (17) 4.1布置原则 (17) 4.2 平面布局 (17) 4.3 竖向布置 (18) 第五章项目实施案 (19) 5.1 山体裂缝治理 (19) 5.2 生态恢复案 (19) 5.2.1 处理式确定 (19) 5.2.1 A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案 (23) 5.2.2 C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案 (26) 5.3 排水工程技术 (29) 5.4 恢复植被类型选择 (32)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措施 (34) 6.1 设计依据 (34) 6.2 环境保护标准 (35) 6.3 环境保护围 (35) 6.4 施工期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35) 6.5 二次污染及环境风险防 (37) 6.5 运营期环境影响 (40) 第七章劳动安全与卫生 (4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