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新课改如何在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提倡“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追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教学突出的问题与对策。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观,科学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施加的思想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和应用才能内化,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更新、改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决定的作用”,把学生视为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压抑了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领会、去感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丢掉枷锁,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可以反驳老师的观点,可以质疑。如语文教学中,有的词不只一个义项,或不只一种用法,还有的词属于特殊用法。如“到底”有多种义项,A:一竿子插到底。B:这项改革到底成功了。C:你跟他到底是什么关系?D:到底是年青人干劲大。如果教师直言告诉,把学生当做容器,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联系,领会其含义。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观作用。从而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二)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启智、陶性、冶性、锤志”。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做学生学习的伙伴。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利用学生求知的本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积极展开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分析课文、解决问题时,教师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以自学为主,通过读、圈、画、批、注等不同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教师对重难点适时、

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探究解决每个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改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改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知识的多与少,先知与后知的差别,没有人格上的差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实践证明,教师唯我独尊,搞师道尊严,采用高压手段,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把学生看成是可以任意摆布的附属品。这种做法既不利于知识的传授,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持师生之间的和谐,切不可认为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我塑造你什么你就是什么,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堂上,我们应充分发扬民主,允许提出不同的见解。只有教师关心和信任学生,学生因而具有一种良好的心境而提高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彼此心心相印,水乳交融,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与学。学是主,教是为学。教师种种努力都是为了使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爱听不爱听,听得懂听不懂,反正从头到尾讲下来,不顾实际地讲课,这种“填鸭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要注重学法,教师不但要把学生领入知识的殿堂,更要把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教师教导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诱导,学生边听边想,使教师的讲引起学生的联想、回忆、判断、推理,讲要讲得发人深思,引人入胜,学生觉得余音未绝。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有机整体,只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新课改听课听什么?

听课,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校教师互相听课,或者,外出听课,目的都在于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学艺术,探索教学规律,以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有位老师说:“我听完一堂好课,常有这样的体会,或如深山获宝,心头甜滋滋的,或如峰回路转,顿觉豁然开朗,讲课者的思想激情,艺术魅力,给我留下了长远的记忆。有时即使是不理想的课,某一方面也会有深刻启示。”从这位老师的体会中我们看到,听课对老师的业务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听课呢?听什么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呢?

一、“听”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型不同,课的结构也不同。新教师在听课时,要看教师是怎样安排课堂结构的。例如:教学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加强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等。除了注意每个环节的实现方式,还要注意时间安排,否则就会出现一节课“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不

合理状况,使课堂结构显得不够严谨。

二、“听”重点难点的突破

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能否突破,标志着这节课成功与否。听课时就要听教师是怎样纵横联系学生已有知识举例说明,化难为易,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这些往往是他们积累多年教学经验的所得。

三、“听”板书及教学媒体运用

一般说来,板书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增强直观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媒体是对教学起辅助作用的。恰当运用媒体,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是媒体运用不是多多益善,先进的媒体未必收到良好效果,所以,听课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看人家是如何选择媒体的,运用是否行之有效。

四、“听”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氛围。这种氛围如果是和谐融洽、平等明主的,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好的教师能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教师是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是以激情感染学生,还是用亲切的语言鼓舞学生?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在听课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有时年轻教师在课上也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但师生低层次的信息交流过多。看上去挺热闹,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或未来得及思考,像“是不是”、“对不对”、“就是说”等,感觉有些问题是明知故问,目的性差,这实际上也是限制学生思维的“课堂霸权主义”,有的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往往游离于学生之外,有时在频频看表,感觉上课是在等时间。

五、“听”教师怎样讲

用一个问题,不同的教师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进行阐述。有的简洁明快、重点突出,深得要领,有的啰哩啰嗦,云山雾罩,漫无边际。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很强的鼓励性,艺术性,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关键。优秀教师都十分注重自己课堂语言的锤炼,甚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语言风格。青年教师在听课中要做到博众家之长,仔细斟酌、训练,力争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六、“听”学生怎么学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并掌握知识,能力及情感都得到发展,一节课的“亮点”,往往不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学生怎么“学”。因此。听课时,听教师怎样讲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怎样学,看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通常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实际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需要教师的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靠教师去落实。一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教师不一定是一名好教师。因为他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他不明白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行为,这是老师及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所以看教师如何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是怎么学习是听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七“听”课后的反思

听课后听课者要认真思考:教师对教材是如何处理的?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因为对课堂教学水平分析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上,更要做出不正确的判断,这就需要透现象去分析它的实质。例如,怎样才算启发思维,不能简单地看课堂上是否问问答答,也不能简单地看举手的次数多少。主要看学生动脑筋的程

度。这里不妨分析一下:如果问题刚提出,全班都举手,这能算启发思维很成功吗?这很可能是提的问题过于简单了,相反,一个问题提下去,开始无人举手,但看得出来,学生在思考,几秒钟以后,有的学生脸上露出了所领悟的表情,举起手来,渐渐地举的手多了起来。这才是一种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样,在有的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一答一个准,而且语句流畅,一个结也不打,这是不是成功呢?这有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事先准备好的,不真实;二是喊出来的都是好学生;三是内容要求偏低了。这三种情况不会使学生有较大收获。上得好的课,应该看得出学生是怎样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答错了,答得不完整,答得结结巴巴,这是正常现象,正因为这样他才要学习。老师的功夫也就是在学生答错时,能加以引导,答得不完整时,能加以启发,所以听课,一定要注意思考,才能看到问题的实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