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2013-12-13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2013-12-13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

(一)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代谢、营养;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二)神经纤维的功能: 传导兴奋。

Nerve impulse

1.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机制:

Local current→Na+ Channels open→Na+ influx→new AP

局麻药可使Na+ Channels 失活

3.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Axoplasmic transport: 双向性:顺向,逆向

4.神经的营养作用:

功能性作用---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改变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

借助神经冲动、突触结构完成

营养性作用--神经末梢释放某些营养性物质,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如:切断运动神经后,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减慢,蛋白分解加速,肌肉逐渐萎缩。

与神经冲动无关.

[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

⑴顺向轴浆运输Anterograde axoplasmic trasport

自胞体向轴突末梢的运输按运输速度分为两类:

①快速轴浆运输运输速度较快可达300-400mm/d (如猴猫坐

骨神经轴浆运输。

②慢速轴浆运输运输速度慢为1-12mm/d,如与细胞骨架有关

的微管微丝蛋白随微管微丝延伸而延伸

⑵逆向轴浆运输(Retrograde axoplasmic trasport

trasport)

自末梢向胞体的运输如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毒素、神经营养因子等的运输.

附:

此外,被支配的组织和胶质细胞也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神经营养因子( neurotrophin, NT ),其本质为蛋白质;

已分离出的NT有: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3 (NT-3)、神经营养因子4/5 (NT-4/5)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

神经营养因子的运输:

NT作用于神经末梢的特异受体→被末梢摄取→逆向轴浆运输→胞体。

在神经末梢发现有用种NT的受体:Trk A、Trk B和Trk C。

二. 神经胶质细胞:

数目:10-50 倍

分类:中枢,外周

功能:支持,修复和再生,稳定胞外K+浓度,屏障和绝缘,营养(调节神经元生长、发育)

第三节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一.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一)化学性突触传递

1.突触(synapse)的结构和分类:

间隙

后膜突触小体(synaptic knob)

Pic.2 甲:轴突与细胞体相接触乙:轴突与树相接触

丙:轴突与轴突相接触

2 . 突触传递过程:

电-化学-电传递;

前膜递质的释放:Ca2+依赖性

Events at the Synapse

Pic.3

1.Action potential

2.Calcium influx

3.Transmitter release

4.Transmitter binds to

postsynaptic

receptor

5.Influences post-

synaptic ion

channels

6.Reuptake etc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pic.14)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者膜电位发生去极化改变。

EPSP产生机制:

兴奋性递质(如Ach)→突触后膜受体→Na+、K+和Cl-等通道开放→Na+离子内流大于(K+外流和Cl-内流)→膜内正电荷↑→后膜局部去极化(EPSP)。

由于神经轴突始段(轴丘,axon hillock, has a very high density of voltage gated Na+ channels, it is the most sensitive region and has the lowest threshold potential. )比较细小,形成电流的密度较大,当EPSP总和使膜电位改变达阈电位

时,轴突始段的电压门控Na+通道打开→Na+迅速内流→爆发AP。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 预计分值:3~5分 ]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二、脑出血 三、癫痫 四、帕金森病 五、痴呆 六、焦虑症 七、抑郁症 八、失眠症 第一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用药注意事项与患者教育 ①一级预防——指未发生卒中前预防卒中的发生。 >>健康生活方式 + 他汀类、小剂量阿司匹林。 ②二级预防——指发生卒中后预防复发。 >> TIA可能就是脑梗死发生的先兆,应及时就诊。 >>卒中后3h内溶栓可以很好地避免脑血栓后遗症,对于高风险人群应有预案——寻找30min车程内有开展溶栓治疗的24h/7d医疗机构。 脑梗死的治疗药物 A.阿替普酶 B.氯吡格雷 C.普通肝素 D.巴曲酶 E.钙通道阻滞剂 <1> 溶栓治疗 <2> 抗凝治疗 <3> 降纤治疗 <4> 神经保护剂 『正确答案』ACDE 『答案解析』 溶栓药物---阿替普酶; 抗凝药物---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降纤治疗---巴曲酶、降纤酶、蚓激酶、蕲蛇酶; 神经保护剂---丁基苯酞、胞二磷胆碱、依达拉奉、

钙通道阻滞剂等。 第二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出血(ICH):大脑半球出血(80%) 脑干出血 小脑出血(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临床表现的轻重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 紧急降低颅内压 尼莫地平要早用 不降血压不止血 大量出血需手术 ◎脑出血时:不急于降血压,应先降颅内压,再根据血压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降血压治疗。 ①血压≥200/110mmHg时——在降颅压的同时可慎重平稳降血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水平或180/105mmHg左右;降压幅度不宜过大。 ②收缩压<165mmHg或舒张压<95mmHg——不需降血压治疗。 ②血压过低者——应升压治疗,以保持脑灌注压 ◎蛛网膜下腔出血 ①降压指征:去除疼痛等诱因后,如果收缩压>180mmHg,可在血压监测下使血压下降。 ②目标值:保持收缩压在160mmHg以下,可降低再出血风险。 对于脑出血患者,药师应提示的注意事项不包括 A.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 B.急性期翻身时注意保护头部,动作轻稳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检查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检查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直接角膜反射消失,间接角膜反射存在,病变在() A.对侧面神经 B.刺激侧面神经 C.刺激侧三叉神经 D.对侧三叉神经 E.刺激侧动眼神经 2.膝腱反射的反射中枢在() A.腰髓2~4节段 B.胸髓11~12节段 C.骶髓1~2节段 D.腰髓1~2节段 E.胸髓9~10节段 3.深反射亢进常见于() A.脊髓灰质炎 B.末梢神经炎 C.神经根炎 D.脑脊髓休克状态 E.急性脑血管病 4.沿胫骨前缘用力由上而下是检查() A.奥本海姆征 B.戈登征 C.霍夫曼征 D.查多克征 E.贡达征 5.病灶平面同侧脑神经周围瘫痪,病灶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病变部位在() A.大脑皮质 B.内囊 C.脑干 D.脊髓 E.小脑 6.感觉神经受到破坏性损害时出现() A.烧灼性神经痛 B.感觉减退或缺失 C.感觉异常 D.局部疼痛 E.牵涉痛 7.末梢型感觉障碍的范围() A.与神经根的节段一致 B.呈节段型或带状 C.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均消失 D.躯干呈横轴走向,四肢呈纵轴走向

E.呈手套袜套分布 8.感觉障碍时疼痛的产生是() A.受轻刺激产生 B.受一般刺激产生 C.无外界刺激自发产生 D.在感觉障碍基础上发生 E.受强刺激产生 9.脊髓横贯型感觉障碍多见于() A.急性脊髓炎 B.椎间盘突出症 C.颈椎病 D.多发性神经病 E.脊髓外肿瘤 10.患者眼睑下垂,外斜视,并有瞳孔散大,考虑病变在() A.展神经 B.动眼神经 C.面神经 D.滑车神经 E.三叉神经 11.一侧全盲病变部位在() A.视交叉中部 B.同侧视束 C.同侧视神经 D.部分视放射 E.部分视中枢 12.轻微的刺激引起强烈的感觉是() A.感觉过度 B.感觉异常 C.感觉分离 D.感觉过敏 E.感觉减退 13.舞蹈症见于() A.低血钙 B.帕金森病 C.小脑病变 D.肝豆状核变性 E.儿童脑风湿病 14.肌张力过低或消失不见于() A.锥体束损害 B.肌肉损伤 C.小脑病变 D.脊髓前角病变 E.周围神经病变 15.不引起共济失调的是()

第11章33模块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第11章33模块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掌握: 1.概念:脊休克、腱反射及肌紧张的概念。 2.脊髓的形态和位置;锥体系的组成和功能。 了解: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锥体外系的组成及功能;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躯体能够完成各种形式的运动,如杂技或舞蹈,是由多个骨骼肌群相互配合与协调完成的,而这种配合与协调则是在神经系统调节下进行的。从脊髓至大脑皮层的各级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均发挥重要作用。 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脊髓是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可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 (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对枕骨大孔,下端成人终止于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则终止于第3腰椎水平。脊髓呈圆柱状,下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再向下延续为无神经组织的终丝。脊髓内部结构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三部分构成。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示意图 灰质在脊髓的中央有纵贯全长的中央管,围绕中央管有呈“H”形的灰质,两侧向前突出的部分称为前 角;向后突出的为后角;在全部胸髓和腰髓1~3节的前、后角之间有侧角。 在脊髓前角内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分别称为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既接受来自皮肤、关节、肌肉等外周传入信息,也接受从脑干到大脑皮层各高级中枢下传的信息。其轴突末梢分支支配 骨骼肌内的梭外肌纤维,每一分支支配一根肌纤维;它兴奋时即引起所支配的肌纤维收缩。由一个α运动神

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γ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细,支配骨骼肌内的梭内肌纤维,可调节肌梭的敏感性。γ运动神经元兴奋性较高,常以较高频率持续放电,使梭内肌保持一定紧张性。 运动单位示意图 (二)脊休克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脊休克的主要表现是:离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不能出现,大小便潴留。脊休克不是因切断损伤的刺激引起的,而是因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调节造成的。脊休克现象持续一段时间后,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动物愈高等,脊髓反射恢复时间愈长,如蛙需数分钟、犬需数天、人需数周甚至数月。另外,简单的反射恢复快,复杂的反射恢复慢。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①脊髓是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可单独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②正常状态下,脊髓是在高位中枢调节下进行活动的。 (三)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这种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 根据牵拉的形式和肌肉收缩反应的不同,牵张反射分为两种类型,即腱反射和肌紧张。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一、大纲要求 掌握:1.神经系统的区分和常用术语。 2.脊髓的位置、特点及椎管的位置关系。 3.脑干的分部。小脑的位置。大脑半球各部的主要沟、回、裂。 4.脊髓的内部结构。 5.内囊的位置、分部及通过的传导束。 6.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视区和听区的位置及功能。 7.全身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组成及作用。 8.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位置及临床意义。 9. 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分部范围。 10.各神经丛的位置及分支。 理解:1.脊神经的组成成分。 2.臂神经丛、骶神经丛的分支、分布。, 3.12对脑神的名称、性质和分布。 4.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 5.脑脊液产生及循环途径。 了解:1.内脏神经的概念。 2.胸神经前支的分布范围。 3.血脑屏障。 4.大脑动脉环的组成及意义。 二、内容概要 脑 中枢神经脊髓 1.神经系统脊神经 按与中枢关系 脑神经 周围神经躯体感觉神经 躯体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按分布范围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神经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副交感神经

位置——椎管内(枕骨大孔 第1腰椎下缘) 扁圆柱形 1圆锥 前正中裂 外形 6个沟裂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2) 2.脊髓 后外侧沟(2) 颈髓8节 胸髓12节 31个节段 腰髓5节 骶髓5节 尾髓1节 前角—运动神经元 灰质 后角—联络神经元 内部结构 侧角—交感神经元 前索 白质 后索 侧索 位置———颅后窝内 延髓 腹侧:锥体,锥体交叉,橄榄 背侧:薄束结节,楔束结节,菱形窝 外形 脑桥 背侧:菱形窝 3.脑干 腹侧:基底部,小脑中脚 中脑 腹侧:大脑脚,脚间窝 背侧:上丘,下丘 灰质 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内部结构 白质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突触后膜在兴奋性递质作用下发生的,使突触后N元兴奋性升高的去极化突触后电位。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后膜在抑制性递质作用下发生的,使突触后N 元兴奋性降低的超极化突触后电位。 3、突触后抑制: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4、突触前抑制:由于突触前膜活动的改变(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而导致的突触传递被抑制的现象。 5、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6、特异性投射系统:起自丘脑感觉接替核,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大脑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产生特定感觉的神经纤维。 7、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起自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团,向大脑皮层的多个区域广泛投射,调制和维持大脑皮质的激醒状态,形成感觉的不同背景的神经纤维。 8、牵涉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9、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10、肌梭:由梭内肌纤维与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末梢组成的,两端附着于梭外肌并与其平行排列的肌肉长度感受器。 11、肌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12、脊休克: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13、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二、填空题 1.根据电生理的特性,可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纤维分为 A 、 B 和 C 三类。

2015年度药综第11章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第11章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Part 1: 核心考点串烧------我问你答! 第一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二、缺血性脑卒中,也称脑梗死。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是由颅内外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诊断要点:发作后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 二、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抢时间,以减少脑组织坏死,减少失能率。

——抗血小板、抗凝、降纤。 恢复期 (>1个月,<6个月) ——康复锻炼、二级预防 后遗症期(>6个月)——护理、二级预防 三、用药注意事项与患者教育 (1)预防胜于治疗 ①一级预防指未发生卒中前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他汀类与小剂量阿司匹林。 ②二级预防指发生卒中后预防复发。 (2)TIA可能是脑梗死发生的先兆,应及时就诊。 (3)卒中后3h内溶栓可以很好地避免脑血栓后遗症,对于高风险人群应有预案,寻找30min车程内有开展溶栓治疗的24h/7d医疗机构。 第二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表现 突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有头痛、呕吐,可伴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头颅CT——可确诊。 治疗 一般治疗生命支持 降低颅内压——首选!甘露醇、甘油果糖、甘油氯化钠 控制血压 ——不急于降压,先降颅压! 降压指征:脑出血血压≥200/110mmHg; 蛛网膜下腔出血收缩压>180mmHg; 止血药物一般不用,除非凝血功能有问题 防治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宜早期用尼莫地平 亚低温治疗越早越好 康复治疗、手术 第三节癫痫

生理学教材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本章导读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最重要的调控系统。本章主要讲述机体各器官系统完成多种功能的神经调节机制、特征与规律。本章的前三节内容可看作总论部分,后四节应为各论部分。总论讲述神经系统完成各种功能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各论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各论讲述神经系统重要的部分具体功能。第一节介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生理特性与基本功能。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具有接受信息、整合信息和传送信息的重要功能。第二节介绍神经元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神经元间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是突触,按照信息传递方式突触分化学突触与电突触两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内主要是化学性突触。根据突触前成分对突触后成分的影响,化学性突触又分为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两种。前者的突触前末梢兴奋所释放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的突触后电位,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后者的突触前末梢的兴奋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突触后电位,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两者都属于局部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必须经过整合才能在轴突始段产生动作电位,完成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中枢抑制中突触后抑制的形成基础,另一种重要的抑制是突触前抑制,是去极化抑制,其形成的结构基础是在突触前存在轴-轴突触。以上突触传递过程均属于快突触传递,神经系统内还存在慢突触传递过程。化学突触是以神经递质作为中介物质完成信息传递的。神经递质包括小分子的引起快突触传递的经典递质和大分子的以引起慢突触电位为主的神经肽。两类递质可共存于同一神经终末。化学性突触传递具有与神经纤维传导不同的重要特征。第三节主要介绍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根据反射中枢的结构可将反射分为单突触反射与多突触反射。反射中枢的神经元池由于其结构的不同可使其输出信号发生辐散、会聚或延长等变化。从而使反射活动具有一定的特征。第四节介绍感觉(主要是躯体感觉)形成的基本过程与特征。躯体感觉的形成一般经过三两次突触接替,其中丘脑接受除嗅觉以外的各种感觉传入,并向大脑皮层发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的主要分析中枢。第五节介绍躯体运动控制的基本理论。躯体运动受到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的三级控制以及脊髓、脑干、基底神经节、小脑和大脑皮层的调节。其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脑干运动核)是运动调控的"最后公路"。脊髓阶段即可完成重要的躯体反射,但在正常情况下受到高级中枢的调节。随意运动必须由大脑皮层的参与。大脑皮层通过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对躯体反射和随意运动进行调节。第六节介绍内脏活动的神经调节的特征,包括内脏调节的外周部分和中枢部分的特点。外周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肠道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部分主要是脊髓、脑干、下丘脑与边缘系统。第七节简要介绍脑的高级功能,包括语言功能与学习和记忆;结合脑电图介绍睡眠的规律与特征。神经系统在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每时每刻都从分布于全身各处的感受器接受传入信息并进行整合,决定机体做出适应性反应。神经系统可以直接或间接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各系统的活动相互协调,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体,并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以它是对机体的生存具有特殊意义的系统。在人类,神经系统得到了高度的进化,在结构和功能上均较任何动物复

第11章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第11章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一、最佳选择题 1、下列药物中,不可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的药物是 A、阿司匹林 B、双嘧达莫 C、巴曲酶 D、华法林 E、尿激酶 答案:E 解析: TIA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①肠溶阿司匹林②氯吡格雷③其他药物治疗还包括双嘧达莫(DPA)、噻氯匹定。静脉注射的抗血小板药物,如奥扎格雷目前尚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2)抗凝药物:华法林 (3)降纤药物:巴曲酶或降纤酶 2、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 A、1h B、1.5h C、2h D、2.5h E、3h 答案:E 解析: 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非常短暂(3h),在时间窗内迅速明确诊断,没有禁忌症者应予溶栓治疗,极大降低致残率。 3、关于脑梗死的分期治疗策略叙述错误的是 A、腔隙性脑梗死不宜脱水 B、大、中梗死应积极抗脑水肿降颅压 C、恢复期以康复锻炼,改善功能为目标 D、后遗症期需要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E、急性期无论有无禁忌症都应予溶栓治疗,以降低致残率 答案:E 解析: 分期治疗策略 (1)急性期: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非常短暂(3h),在时间窗内迅速明确诊断,没有禁忌症者应予溶栓治疗,极大降低致残率。腔隙性脑梗死不宜脱水,主要是改善循环;大、中梗死应积极抗脑水肿降颅压,防止脑疝形成。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2)恢复期:以康复锻炼,改善功能为目标,并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3)后遗症期:护理和功能代偿,并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4、未发生卒中前预防卒中的发生所采取的措施属于 A、一级预防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脑 中枢神经 脊髓 脑神经 神经系统按部位分 脊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神经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副交感神经 周围神经 按分布分 躯体神经 神经系统区分 神经系统虽难记区分开来就容易中枢神经脑脊髓脑脊神经记心里 脑神经,十二对脊神经,三十一躯体内脏有分布感觉运动不分离 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而成。 2.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3.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 4.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 5.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成束。 6.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构。 7.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内,灰质和白质混合而成。 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一)位置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平枕骨大孔处接延髓,下端平第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下平第3腰椎,故临床常在3、4或4、5腰椎之间进行穿刺。 (二)外形脊髓呈前后略扁的细长圆柱状,长约40~45cm。主要外形可归结为六纵沟、二膨大、一圆锥、一终丝。 1.六纵沟前正中裂1、后正中沟1、前外侧沟2、后外侧沟2。 2.二膨大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3.一圆锥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 4.一终丝脊髓圆锥下续为终丝,周围被马尾包绕。 (三)脊髓节段 1.概念 每段脊神经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脊髓节段,简称脊髓节。 2.节段分布 共31节,其中颈节8、胸节12、腰节5、骶节5、尾节1。

3.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颈节1~4:与同名椎骨基本平齐。 颈节5~胸节4:与同名椎骨减去一椎后平齐。 胸节5~8:与同名椎骨减去二椎后平齐。 胸节9~12:与同名椎骨减去三椎后平齐。 腰节1~5:相当于第10~11胸椎体。 骶节1~5、尾节:相当于第1腰椎体。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三十一节椎名同位不一颈节一四还算齐颈五胸四减去一 中胸减二下减三腰节平胸十十一骶尾节对一腰椎定位诊断有据依 (四)内部结构 1.灰质 位于中央管周围,整体上呈柱状,断面似蝶形,分前角、后角、侧角等。 (1)前角:含有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运动纤维,参与前根的组成。 (2)后角:含有联络神经元,接受后根的传入信息。 (3)侧角:含有内脏运动(即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元的胞体,此角只存在于T1~L3节段。在S2~4节段相当于侧角位置有副交感神经元的胞体。 脊髓灰质特征 纵行三根柱横断似蝶舞前动后感觉中间要自主 2.白质 位于灰质周围,由上行、下行的纤维束构成。被表面纵沟分为三部,即前索、外侧索、后索。 (1)前索:上行纤维是脊髓丘脑前束,下行纤维束是皮质脊髓前束。 (2)外侧索:上行纤维是脊髓丘脑侧束,下行纤维束是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合为脊髓丘脑束,传导躯干和四肢浅感觉。皮质脊髓前束和皮质脊髓侧束合为皮质脊髓束,管理躯干和四肢的随意运动。 (3)后索:为上行的薄束和楔束,传导躯干和四肢深感觉。 脊髓白质特征 脊髓白质三个索下行运动上感觉薄楔在后深感觉外侧前索是混合 皮质脊髓管运动脊髓丘脑浅感觉 (五)脊髓功能 1.传导2.反射 二、脑干 脑位于颅腔内,可分为脑干、小脑、间脑、端脑。脑干属于脑的一部分。 (一)脑干分部脑干包括延髓、脑桥、中脑三部。 (二)脑干位置位于颅后窝,自枕骨大孔至蝶鞍之间。 (三)脑干外形下端较细,与脊髓表面沟裂相续,中上部较宽大。 1.腹面观 (1)延髓:主要结构有锥体和锥体交叉。 (2)脑桥:借延髓脑桥沟与延髓分界。主要结构有基底沟等。 (3)中脑:主要结构有两个大脑脚和脚间窝等。 2.背面观 (1)延髓:主要结构有薄束结节、楔束结节。 (2)脑桥:脑桥和延髓之间是菱形窝。菱形窝两侧有与小脑相连的小脑脚。 (3)中脑:有四叠体,即两个上丘和两个下丘。上丘与视觉反射有关,下丘与听觉反射有关。

神经系统检查

第二节肌力检查 提要 肌力检查,就是通过对肌肉容量、肌张力、肌力的检查,了解就是否存在肌萎缩、肌麻痹及肌张力变化情况,并以此判断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情况。熟练掌握肌力测定标准,辨别肌力分为六级的不同程度的肌肉收缩表现。掌握各部位肌肉肌力测定法,包括对颈肩、上肢、脊柱、腹部以及下肢,每块肌肉的肌力检查方法。 教材原文 发挥 一、应用解剖 运动系统包括以下两类: 1 、锥体系统:其功能就是完成随意运动,即能随人的意志而执行动作,也称作"自主运动"。传导通路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二为皮质脑干束传导通路。 (1)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由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上2/3部分的锥体细胞发出的轴突组成,经内囊后肢前2/3下行,通过中脑、脑桥及延髓的锥体。在锥体交叉处,左、右纤维大部分互相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下行,进入脊髓侧索(称皮质脊髓束),沿途终于脊髓各节段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经前根走出,通过神经丛,组成周围神经后,到达所支配的躯干、四肢骨骼肌。 (2)皮质脑干束传导通路:由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下1/3部分的锥体细胞发出的轴突组成,经内囊膝部下行至脑干,沿途终于脑干内的各个颅神经运动核-下运动神经元。 2 、锥体外系:锥体外系就是锥体系以外的管理骨骼肌运动的传导束。其纤维起自大脑中央前回以外的各皮质,下行途中与纹状体、小脑、红核、黑质、下橄榄核、网状结构等发生广泛联系,并多次更换神经元,到达脑神经运动核与脊髓前角细胞,然后通过脑、脊神经到达骨骼肌。锥体外系的功能主要就是完成不随意运动(协调肌群的运动,维持肌张力)。 二、肌力检查要点 1 、肌容量的测定:注意观察肌肉有无萎缩、肥大,并注意其分布与范围,进行两侧比较。可以用带尺测量肢体周径,即在双侧肢体同一水平部位对比测量,并记录之,不仅可以确定肌肉萎缩或肥大的程度,也可以作为今后随访的比较。肌肉萎缩检查时,可见肌肉组织体积缩小,触之松软无力。可为神经营养因素引起,也可为肌炎或长期肢体废用所引起。肌肥大可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先天性肌强直等 2 、肌张力的检查:受检者肢体处于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被动运动以测其肌肉阻力,受检者肢体肌肉未完全放松将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肌张力减低时,被动运动阻力减小或消失。还可表现为肌肉不能保持正常的外形,触诊时肌肉软无弹性。见于周围神经病变、小脑疾患、低血钾、深度昏迷及肌肉疾患。肌张力增高时,被动运动阻力增大,肌肉触之坚硬。肌张力增高一般可分为痉挛性与强直性,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呈折刀状,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很大,到一定角度阻力突然降低,有如折刀感。见于锥体束受损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其肌张力增高主要在上肢的屈肌与下肢的伸肌。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始终保持均匀,可以停留在任何位置,称为"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见于锥体外系损伤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其屈肌与伸肌的肌张力皆增高。 3 、肌力检查:肌力就是人体作随意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肌力检查有主动法与被动法。主动法就是受检者作主动运动时医生观察其运动的幅度、速度与力量,被动法就是检查时给予阻力,受检者用力抵抗以测其肌力。检查者嘱受检者依次作各关节运动,观察肌力就是否正常、减退或瘫痪,注意瘫痪的部位。并根据肌力测定标准分级,肌力大小程度分六级,采用0~5度分级法。肌力测定标准就是肌力大小的一个量化指标,其准确性取决于病人的配合及医生对标准的掌握。肌肉瘫痪肌力下降,其原因可能就是神经损伤,也可能就是其它疾患如进行性

11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一、解释名词概念练习 1.反射与反射弧 2.神经核与神经节 3.灰质与白质4.神经与纤维束 5.网状结构 6.传导路 7.双极神经元 8.突触 9.Rexed分层 10.Renshaw细胞 11.ν神经元 12.机能柱13.斜方体 14.内侧丘系交叉 15.内髓板 16.分泌神经元 17.原小脑 18.胼胝体 19.边缘叶 20.脉络丛 21.血—脑屏障 22.自主神经 二、问答练习 1.小脑脚有哪几对?它们各含哪些重要的传导束? 2.试述丘脑分部及腹后核的主要纤维联系。 3.简述下丘脑与垂体的纤维及其功能关系。 4.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所经行纤维束的名称。 5.纹状体位于何处?可分几部分? 6.以大脑颞叶皮质为例,说明新皮质分几层?各层主要有哪些细胞? 7.人类大脑皮质有哪些语言中枢?各位于何处?并说明损伤后的症状? 8.脊神经的性质如何?说明各种神经纤维的来源。 9.面神经内含几种纤维成份?它们各与脑干内哪些核团联系?在周围分布于何处? 10.试述舌的神经支配,并说明各类纤维的性质及其起止核团。 11.试述眼的神经分布,并说明各类纤维的性质及其起止核团。 12.自主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4.试述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并说明它们各自支配的器官。 15.试述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16.比较躯干四肢与头面部痛温觉传导路的异同。 17.简述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18.某患者左侧皮质核束受损,试分析其症状。 19.脊髓第4颈节右侧半横断后出现什么症状?分析其原因。 20.左侧内囊后脚受损(如脑溢血)可能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 三、课外操作实践 1.依据所学脊髓结构知识分析下列病例:男,12岁,曾发高烧3天,尔后右下肢活动困难,并逐渐变细。右下肢肌肉明显萎缩、无力,肌张力下降,膝反射消失,深、浅感觉正常。推测病变部位可能在: A、左侧中央前回上1/3 胸髓皮质脊髓侧束 C、右腰、骶髓前角

人体解剖学电子复习题第11章:中枢神经系统.

1.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 2.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特化的接触区,根据神经传导的方式,可把突触分为电突触、化学突触两类。 3.神经传导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始、行程和功能相同的一束神经纤维称为神经传导束(纤维束)。 4.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周围支外面常包有髓鞘和神经膜,称为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和无髓两类。 5.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之处,色泽白亮,称为白质。 6.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之处,色泽灰暗,称为灰质。 7.脑皮质:在大、小脑表层的灰质称为皮质。 8.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一团,分散于白质中称为神经核。 9.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集聚在一起,形成的结状结构,称为神经节;有感觉神经节和内脏神经节两种。10.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成束,外包被膜,称为神经。11.网状结构:在脊髓、脑干等处,有由灰、白质混杂交织的结构,称为网状结构。 12.边缘系统: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扣带回、海马旁回、钩和海马等连接成环,称为边缘叶。边缘叶以及与它邻接的皮质(岛叶、颞极和眶回后部等)和皮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丘脑前核群和中脑被盖等)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间有密切的联系,称为边缘系统。 13.内囊:在端脑内部,居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结构。 14.大脑镰:伸入大脑纵裂内的硬脑膜,呈镰状,称大脑镰。15.小脑幕:伸入大脑横裂内的硬脑膜称小脑幕。 16.内侧丘系: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折向上行称内侧丘系。 18.小脑扁桃:小脑半球下面的前内侧的膨出部,紧贴枕骨大孔。 19.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新皮质的纤维,位于大脑半球底部。 21.硬脑膜窦:硬脑膜两层间衬以内皮的管道,内含静脉血 30.锥体束: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发出的下行纤维束,管理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分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31.皮质核束:中央前回下部发出并止于脑干运动核的纤维束,管理头面部骨骼肌随意运动。 32.皮质脊髓束:运动中枢发出并止于前角运动细胞,管理躯干和四肢骨骼肌运动的纤维束。简答题4.脑由哪几部分组成?什么叫脑干?答: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及小脑六部分。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合称脑干。 5.延髓有哪些脑神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

【病史摘要】 男性,4个月,反复发热伴呕吐13天入院。患儿于13天前无明显原因发热达39℃, 伴轻咳,曾呕吐数次,吐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惊厥,曾验血WBC14 ×109 /L,中性粒细胞占81%,住院按“上感”治疗好转出院,但于2天前又发热达39℃以上,伴哭闹,易激惹,呕吐2次,以“发热呕吐”待查收入院。病后患儿精神尚可,近2天来精神萎靡,二便正常,吃奶稍差。既往体健,第 1胎第 1产,足月自然分娩,生后母乳喂养。 查体:T38.4℃,P140次/分,R44次/分,Bp 80/65mmHg,体重7.8kg,身长66cm,头围41.5cm,神清,精神差,易激惹,前囟 0.8cm×0.8cm ,张力稍高,眼神欠灵活,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项稍有抵抗,心率140次/分,律齐,肺及腹部无异常,克氏征(+),巴氏征(-) 。 化验:血Hb:112g/L, WBC:29.6×10 9 /L,分叶77%,淋巴20%,单核3%,PLT:150×109 /L,大便常规(-),腰穿:滴速62滴/分,血性微混浊,常规:细胞总数:5760× 10 6/L,白细胞数:360×10 6 /L,多形核:86%,生化:糖 2.5mmol/L, 蛋白1.3g/L,氯化物110mmol/L。 【病史特点】 1. 4个月男婴。 2.反复发热伴呕吐13天 先有咳嗽和呕吐等上感和消化道症状,主要有高热、易激惹。 3.查体 T38.4℃,精神稍差,易激惹,眼神欠灵活,前囟张力高,颈有抵抗,克氏征(+)。 4.化验 血WBC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腰穿颅压增高,脑脊液混浊,白细胞数增高,以多核为主,蛋白稍高,糖和氯化物降低。 【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 诊断依据:①4个月男婴;②先有咳嗽和呕吐等上感和消化道症状,主要有高热、易激惹;③查体:T38.4℃,精神稍差,易激惹,眼神欠灵活,前囟张力高,颈有抵抗,克氏征(+);④化验:血WBC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腰穿颅压增高,脑脊液混浊,白细胞数增高,以多核为主,蛋白稍高,糖和氯化物降低。 2.鉴别诊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