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

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

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
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

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

题目: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综述

目录

引言 (3)

地质背景 (4)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的机制........... .6超高压变质作用力学模型. (7)

大陆地壳俯冲过程..................... 8...

大陆地壳的快速折返过程 (12)

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岩浆作用 (15)

参考文献............................... .16...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综述

引言

随着世界上22条变质带中的柯石英、金刚石和其他超高压变质矿物和矿物组合相继被发现,证明密度相对较小的大陆地壳曾俯冲到至少80 km深的地幔内部,然后折返回地表。这些发现在全球引发了超高压变质和大陆深俯冲研究的热潮。

在我国东部的大别山造山带榴辉岩矿物中发现柯石英和金刚石以来,国内外科学家针对大别一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分布范围和形成条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证明

大别-苏鲁造山带由华南陆块俯冲进入华北陆块之下所形成的大陆碰撞型造山带(图1),出露有世界上规模最大(30000

km2)、保存最好的超高压变质地体之一。

深度

/km

(据郑永飞等[1])

地质背景

大别造山带(图2)位于扬子克拉通与中-朝克拉通之间,是秦岭造山带的东延部分。其中,大别地块主要由大别杂岩、红安(宿松)群、随县群及耀岭河群等不同的构造岩石单位组成,它们分别经历过区域麻粒岩相 -高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根据已有同位素年龄资料,原岩时代分别属于新太古-古元古、中-新元古及新元古代。大别地块南缘被扬子克拉通型上震旦系 -古生界沉积盖层覆盖,

北缘以晓天-磨子潭断裂与北淮阳构造带为界.超高压(UHP)变质岩石主要分布在大另U杂岩内,高压(HP)变质岩石分布于红安(宿松)群内,含青铝闪石、镁钠闪石、红帘石等矿物

的蓝片岩组合,主要是新元古代随县群耀岭河群的特征.大

别地块东部被部-庐断裂切割,断裂东侧相应的古老杂岩及超高压-高压变质地体向北东位移,在苏鲁地区均有出露.它们共同构成延长1 000多公里的世界上规模最大、出露最为良好的超高压-高压变质带。

大别地块具有长期的构造-热历史,其中,大别杂岩内表

壳岩系的多期变形、晋宁期的广泛硅铝壳部分熔融作用和构造再造作用,是印支期陆-陆碰撞前的主要地质事件。强大的中生代(134- 118 Ma)岩浆就位、陆内变形及伸展坍陷构造,

则是改造超高压-高压变质岩构造的后期热构造事件,并最

终导致超高压-高压岩石裸露地表。现今大别造山带的地壳组成及结构,主要是印支期碰撞造山及超高压变质期后伸展构造和中-新生代构造阶段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的结果,并具

双侧造山带的结构特征。

(据索书田等[2])

GMF为龟梅断裂,XMF为晓天-磨子潭断裂,XGF为襄樊-广济断裂,TLF 为绑庐断裂,QOB为秦岭造山带,DM为大别地块,SL为苏鲁区, NHY为北淮阳构造带,CM为核杂带,UHP为超高压单位,HP为高压单位,EB为绿帘-蓝片岩带,DC为沉积盖层.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的机制

现今观察到的大别地块内部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区域构造样

式,主要是在印支期(240~ 210 Ma)扬子与中-朝克拉通陆- 陆碰撞及

超高压变质作用期后形成的[2],具有变质核杂岩和

多层伸展拆离带的组合格局。

大陆碰撞造山作用包括大陆地壳俯冲和折返两个过程[1 ],在

动力学机制上分另U对应于被动和主动运动。一方面,大陆岩石

圈由于高密度大洋岩石圈的牵引发生俯冲,最终达80~120 km

以上的地幔深度导致柯石英和金刚石相超高压变质作用。另一方面,超高压变质板片由于低密度大陆地壳的浮力而发生幕式上升和侵蚀(折返------------------------ 将先前深埋的岩石带到近地表)。

大陆深俯冲一般以低的地温梯度为特征,只存在有限的脱水

作用。与此相反,超高压板片的折返则常常是在高的地温梯度下进行,伴有幕式脱水作用。

超高压变质作用力学模型

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在超高压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区域变质作用。它

与陆陆碰撞过程中的大陆俯冲和快速折返过程密切相关,是陆壳碰撞造山带中特有的一种变质作用。其明显的标志是存在着柯石英、微粒金刚石和其他的超高

压变质矿物和矿物组合。

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压力包括静压力和动压力。静压力

是指地块的上覆静岩载荷压力。在绝大多数地区它仍然是

最主要的压力来源,从地表到地核,压力随深度变化曲线是复杂的;但在岩石圈深度内,压力与深度的关系近似为线性关系,压力梯度近似为0.

033GPa/ km [3]。动压力主要是指除静压力以外的其它压力来源,如

构造应力、体系内部相变压力等。

胡宝群等[3]认为在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力学模型中,

只有结合超高压变质作用过程中广泛存在的各种相变、化

学反应等实际情况,分析相态和物质成分、地温等因素对压力的贡献建立一个压力组成模式,才能充分反映超高

压变质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压力的影响。

于是,他们通过研究矿物中结构水、结合水在岩石圈深部相态的变化,岩石是否能在莫霍面附近保持良好的弹性以及构造增压(岩石

相态变化)等因素对超高压变质作用压力来源的贡献。

最后提出,在建立超高压变质作用压力模型时不考虑

压力的释放,并假定体系性质为封闭体系。基于上述分析

静岩载荷压力、岩石圈实际力学状态偏离静岩载荷压力计

算时力的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构造超(P超),岩石圈实际

相态组成偏离静岩载荷压力(P静)计算时的成分均匀和

相态不变等条件所产生的相变增压(P相)之和即为体系

内总压力(P总),即为如下公式:

P总=P静+ P超+ P相

P总=P静+ P超+ ( aP气+ bP液+ cP固)

式中a、b、c为体系中气相、液相、固相总摩尔数

百分比,a+ b+ c= 1; P气、P液、P固分别为多相体系中气相、液相、

固相压力减去静岩载荷压力后的压力增虽。

大陆地壳俯冲过程

密度低的地壳物质如何进入密度大,刚性强的地幔中。现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深俯冲观点,基于实验岩石学和静岩压力环境的恢复,目前该观点占主流地;另一种是构造超压观点,认为俯冲碰撞带强大剪切作用和地壳物质偏应力等可以产生附加的构造超压,地壳岩石不需要俯冲到地慢深度就可以产生超高压变质作用

(England,1984;Mancktelow,1993.1995;Smith,1993 )。

石耀霖等[4]认为大别-苏鲁大规模超高压变质形成构造条件是大洋板块拖曳窄条陆壳俯冲的结果。他们通过分析新西兰南岛北端,推出俯冲大洋板块能携带宽度达150km左右

的窄条陆壳克服浮力达到超高压变质深度,而大陆板块碰撞的主体则浮在岩石圈上形成走滑断层的结果(图3)。于是,

他们乂猜想这种模式同时也存在于大别-苏鲁(图4):苏鲁西侧俯冲海洋板片首先拖曳苏鲁陆壳俯冲到超局压变质深度;随后大别以西俯冲大洋板片拖曳大别至超高压变质深度, 而陆壳浮力导致苏鲁陆壳停止俯冲,飘浮的陆壳被北推而形成郊庐断裂-秦岭陆陆碰撞造山后大另U超高压陆壳也折返;秦

岭作为典型造山带,虽然不排除零星超高压变质的可能,但

不具备大规模超高压变质的条件。

b一未来状况

a—现今状况

(据石耀霖等)

(据石耀霖等)

(a)扬子地块洋壳向华北地块下俯冲,苏鲁陆壳(深色)开始与扬

子碰撞;(b)苏鲁及部分东大别大陆窄条在其西部俯冲海洋板片拖

曳下俯冲到超高压变质深度;(c )大别陆壳在侧面海洋板片拖曳下俯冲;苏鲁陆壳职浮在岩石圈上随扬子地块北移形成绑庐断裂;苏鲁超高压变质岩折返;(d)秦岭陆陆碰撞造山,大别陆壳俯冲停止而开始折返

吕古贤等[5]通过构造附加静水压力研究与含柯石英榴辉岩

成岩深度测算,认为超高压变质岩可由壳内构造挤压作用引起的构造超压形成,并估算大别山柯石英榴辉岩的形成深度稍>32. 106 km。

然而,王清晨[6]等却认为差应力引起的构造超压严格受到岩石强度的限制,由于岩石本身力学性质、应变速率及温度的影响,它们在变形前所能承受的差应力不会超过 1 GPa.

这一数值代表了构造超压的值域的上限,同时仅引起

这一差应力岩石的变形,不会引起超高压变质作用

与此同时,董树文等[7]基于对中国大别山碰撞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岩石研究成果,并对比喜马拉雅造山带,提出第

三种模式一一陆-陆点碰撞与超高压岩石形成模式(图5)

点碰撞模式是从陆一陆碰撞的特殊方式和作用力边界条件上来探讨产生超高压作用的可能,是大陆深俯冲与超高压变质作用机理的一种新诊释。

图5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过程示意图(据董树文等)综上所述,我认为相对于其它两种模式,石耀霖等提出的大洋板块拖曳窄条陆壳俯冲模式更加合理。虽然其他两种模式都很好地从力学模型去解释了大陆地壳俯冲,但是他们并未考虑到诸如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岩石、矿物的年龄、形成深度、地球化学、构造变形等现有的证据。在董树文等提出的点碰撞模式中还未考虑到地块之间的洋壳的影

大陆地壳的快速折返过程

大别山这些形成于100 km以下岩石圈地幔深处原岩以陆壳为主的变质岩石,是如何迅速折返到地壳上部并剥露于地表的,尚众说纷纭。关于折返作用的动力学机制,目前已提出的模式主要包括:剥蚀与浮力的联合作用模式(Platt,1993);剥蚀与低角度正断层伸展的联合模式(Harrison,1992);陆内冲

断、加楔和剥蚀的联合作用(Cuthbert et al .,1983;Okay et

al . .1989;Hsu,1991;Avigad,1992;Dong et al . ,1998); 上地壳拆离带单剪伸展断层和塑性变形的下地壳纯剪垂直缩短作用的联合(Arderson et al . ,1990;Ballevre et al . ,1990;Blake et al . ,1990;Hacker er al . ,1995;Maruyama et al . ,1998);角流、浮力一垂直挤出一热隆伸展联合作用(Cong et al . ,1995);山根

拆沉模式等。

薛怀明等[8]通过同位素年代学,P— T—t轨迹,变质岩(带)的空间分布规律、构造要素及其空间配置等所提供的信息以及考虑到邦庐断裂、斜向俯冲的影响。他们认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杂岩的折返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扬子板块剪

扭性斜向俯冲到中朝板块之下(大约230Ma年前的中-晚三

叠世)一一原岩在岩石圈不同深度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俯冲地壳部分断裂(230Ma~220Ma ——在浮力驱动下变质杂岩快速折返

(200Ma~180Ma ——超高压岩石折返到地表,浮力消失,板块俯冲停止(约180Ma年前)——超高压岩石

被抬升,穹窿发育(133Ma~122Ma)

S3* 352园3 S5

图6大别地块超高压变质岩石折返过程示意图

(据索书田等)

(a)在角闪岩相条件下地壳薄化、伸展拆离,超高压岩石抬升到中上

地壳;(b)增厚岩石圈拆沉、超高压岩石迅速折返至中下地壳;(c)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阶段.1示榴辉岩透镜体,2示被剪切带分隔的

榴辉岩体,3示花岗岩及变形花岗岩,4示基性超基性杂岩,5示逆

冲剪切带,6示正向剪切带、断层及拆离带

与此同时,针对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杂岩的折返,索书

田[2]等依据现有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学、构造学资料及其地质意义的进一步分析,以及通过对大别山区域性伸展作用前的

超高压剪切带和退变质剪切带的深入研究,提出另一个与挤出

楔模式相吻合的3阶段模式(图6):第1阶段

(210~200Ma)由扬子克拉通与中-朝克拉通碰撞增厚的岩石圈地幔拆沉作用,驱动超高压变质岩石迅速折返(挤出)到

中下地壳(图6b);第2阶段(200~ 170 Ma), 可能延续

到130 Ma,在伸展体制下,超高压岩石缓慢向中上地壳抬升

(图6c);第3阶段(130Ma~现在),伴随着大别地块的断块状不均一隆升、伸展坍陷和侵蚀作用,超高压岩石逐渐暴露于地表.麻城等红色盆地内沉积物的观察证明,至少自晚白垩世(97.5Ma),部分超高压岩石就已裸露于侵蚀面。

Hacker等[9]认为对不同变质温度压力超局压变质岩的同位素定年得到,随着变质温度升高,峰期变质年龄逐渐年轻化,指示在

大陆地壳俯冲过程中上、下地壳之间出现的深部拆离和差异折返。因此,在大陆碰撞过程中存在不同层次的地壳拆离和不同时间的多岩板折返,而不是先前假设的整

个俯冲陆壳与下伏岩石圈地幔之间发生拆离解耦并整体折返。

综上所述,大陆地壳的快速拆返是一个相当复杂过程。只有岩石学、矿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变质作用P— T—t轨

迹、构造学等的发展成熟,我们才可能更好地去探索出引起

超高压变质作用折返的驱动机制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岩浆作用

大陆碰撞过程存在岩石的部分熔融。错石U-Pb定年发现苏鲁造山带东部存在晚三叠世富钾花岗岩[10]和长英质

岩墙[11],指示深俯冲板片在地幔深部断离后出现同折返岩浆作用[12]。同时,苏鲁造山带高温/超高压榴辉岩和花岗质片麻岩中部分熔融广物的存在,得到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

程主孔岩芯样品岩相学观察。如一些榴辉岩和片麻岩样品中多硅白云母周围出现黑云母+斜长石冠状体,指示了多硅白

云母分解导致的熔体产生;一些片麻岩中花岗质矿物如石英、长石和黑方母的聚集,指小了含水花岗质熔体的存在;一些榴辉岩和片麻岩中长英质脉体的出现。许多超高压地体在俯冲带深部似乎只经历了少虽的部分熔融,不仅表明大陆地

壳深俯冲过程以较低的地热梯度(5~10 C /km)为特征,而且

要求超高压岩石从地幔向地壳的折返过程具有相对较快的速率(>20

mm/a).与此相比,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岩中出现明显的部分熔融,说明它们或者具有相对较慢的折返速率(<5 mm/a),或者折返过程中在固相线之上P-T区间的滞留时

间较长。

综述,大另U山超高压变质岩带作为世界上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天然实验室,对地质学科的研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超高压变质作用在陆-陆碰撞过程中,因为原岩在陆壳俯冲作用下进入深部岩石圈,此时岩石所处环境的压力、温度等因素发生很大的改变。由于地壳下部的熔融断裂,在浮力

的驱动多用下,部分超高压变质岩快速折返到大地表,同时

遭受风化剥蚀,大陆碰撞结束。在岩浆的作用下,穹窿发育, 造山带形成,地壳处于一种伸展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郑永飞,2008,超高压变质与大陆碰撞研究进展:以大别- 苏鲁造山带为例,科学通报,53 (18) 2129 ~ 2152

[2] 索书田,钟增球,游振东,2000,大别地块超高压变质期后伸

展变形及超高压变质岩石折返过程,中国科学(D辑),30 (1) 9~17

[3] 胡宝群,王方正,肖龙,2000,超高压变质作用压力模型的

思考,地质力学学报,6 (3) 63~68

[4] 石耀霖,范桃园,2002,大洋板块拖曳窄条陆壳俯冲一大规

模超高压变质形成的构造条件,地质学报,76 (1) 78~82

[5] 吕古贤,陈晶,李晓波等.构造附加静水压力研究与含柯

石英榴辉岩成岩深度测算.科学通报,1998, 43( 24) : 2590~ 2602 [6] 王清晨,刘景波,1999,构造超压能引起超高压变质作用吗科学

通报,44 (21) 2346~2350

[7] 董树文,武红岭,刘晓春,薛怀民,2002,陆一陆点碰撞与超高压变质作用,地质学报,76 (2) 163~172

[8] 薛怀民,董树文,金振民,刘晓春,1999,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杂岩的折返,火山地质与矿产,20(1)23~34

[9] Hacker B R, Ratschbacher L, Webb L, et al. U/Pb zircon ages constrai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ultrahigh-pressure Qinling-DabieOrogen, China. Earth Planet Sci Lett, 1998, 161: 215—230 [10] Chen J F, Xie 乙Li H M, et al. U-Pb zircon ages for a collision-related K-rich complex at Shidao in the Sulu ultrahigh pressure terrane,China. Geochem J, 2003, 37: 35—46

[11] Wallis S, Tsuboi M, Suzuki K, et al. Role of partial melting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Sulu (eastern China) ultrahigh-pressure terrane. Geology,2005, 33: 129 —132

[12Zheng Y-F, Fu B, Gong B, et al. Stable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from the Dabie-Sulu Orogen inChina: Implications for geodynamics and fluid regime.

Earth Sci Rev, 2003, 62: 10砰161

结构动力学 论文

《结构动力学》 课程论文

结构动力学在道路桥梁方面的应用 摘要:随着大跨径桥梁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施工控制问题也越来越受重视。结构动力学在各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特性也被广泛应用于桥梁结构技术状态评估中。结构动力学在道路桥梁方面应用十分广泛,比如有限元模型、模态挠度法、桥梁结构(强度、稳定性等)、状态评估、结构模态、结构自由衰减响应及其在结构阻尼识别中的应用、结构无阻尼固有频率与有阻尼固有频率的关系及其应用等,尤其是结合桥梁的检测、桥梁荷载试验与状态评价。本文就其部分内容进行介绍。 关键词:结构动力学道路桥梁应用 如今,科学技术越发先进,结构动力特性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桥梁结构故障诊断和桥梁结构健康状态监测等工程技术领域,由此应用而涉及到的一些动力学基本概念理解的问题应运而生。对于此类知识,我了解的甚少,上课期间,老师虽有讲过这相关内容,但无奈我学到的只是皮毛。我记忆最深的是老师给我们放的相关视频,有汶川地震的,有桥梁施工过程的,还有很多因强度或是稳定性收到破坏而倒塌的桥梁照片。老师还告诉了我们修建建筑物的原则:需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还有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强结点强锚固。桥梁在静止不受外力扰动时是不会破坏的,大多时候在静止的荷载作用下也不会发生破坏,但当桥梁受到动力荷载时就很容易发生破坏了,所以我们在修建桥梁是必须事先计算好最佳强度等等需要考虑的量。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结构固有频率及其应用和弹性模量动态测试。 1.结构固有频率及其应用 随着对结构动力特性的深入研究,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结构损伤识别、结构健康状态监测等研究领域.一般情况下,由于结构阻尼较小,因此在结构动力特性的计算分析中,往往不计及结构阻尼以得到结构的振型和无阻尼的固有频率fnj(j=1,2,∧∧);而在结构的动态特性的试验中,识别的却是结构有阻尼的固有频率fdj.理论上有[1,2]fdj

葛肖虹老师主讲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课件

不同专业人士不懂《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何物?为此需要做一些科普,分以下三部分介绍,以求扩大视野,起到普及地球科学的作用,不知能否凑效?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研究我国境内岩石圈组成、结构和演化的学科。它是对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和全国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特征及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变。不仅因涉及到矿产资源和灾害地质分布与预测的战略性决策,是国土资源调查和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基础内容之一;而且由于我国在全球构造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多源区的复合陆块群、中国大陆长期处在蒙古-鄂霍茨克、特提斯和环太平洋等全球三个巨型构造动力学体系的复合交接部位、新生代崛起的青藏高原以及世界最高和最年青的喜马拉雅山脉、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大规模超高压变质带等都是世界罕见的地质形迹,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将会对全球固体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本学科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统一到为探寻地球演化趋向所必须的宽阔基础领域中,对于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矿产预测与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地质工作者,这是一门集各类基础地质学科大成的宏观、综合性学科,是为培养综合性研究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的前身《中国地质学》始见于1920-1926年李四光、葛利普(A.W.Grabau)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以及

1934-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伦敦各大学的讲学。作为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课程《中国地质学》1955-1958年在北京地质学院由王鸿祯、张文佑、边兆祥、马杏垣教授开始讲授;长春地质学院由喻德渊教授讲授。1960年始北京地质学院以马杏垣教授为首的区域地质教研室为全院地质类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中国区域地质》课程,并于1963年出版了《中国区域地质》教材。按照地质矿产部教材编审委员会1982年审定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1985年出版了杨森楠、杨巍然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1992年出版了马文璞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区域构造解析——方法理论和中国板块构造》,本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在综合上述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地球科学是人类在利用矿产资源、避让自然灾害和适应生存环境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早在公元前7,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知道用陶土焙烧器皿。以后经青铜时期进入文明社会再到工业化时代,所用资源也从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扩大到煤和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采。人类繁衍,人口密度增大并扩散到全球各地,使对地震、洪泛、火山喷发及山体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和预测成为现实课题。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工业化的普及和加速发展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更大需求、废弃物排放和污染急遽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人和自然界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地球科学第三方 面的任务。

结构动力学读书笔记

《结构动力学》读书报告 学院 专业 学号 指导老师 2013 年 5月 28日

摘要:本书在介绍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同时,也介绍了结构动力学领域的若干前沿研究课题。既注重读者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注重读者对结构振动领域研究发展方向的掌握。主要容包括运动方程的建立、单自由度体系、多自由度体系、无限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学问题、随机振动、结构动力学的前沿研究课题。侧重介绍单自由度体系和多自由度体系,重点突出,同时也着重介绍了在抗震中的应用。 1 概述 1.1结构动力学的发展及其研究容: 结构动力学,作为一门课程也可称作振动力学,广泛地应用于工程领域的各个学科,诸如航天工程,航空工程,机械工程,能源工程,动力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力学等等。作为固体力学的一门主要分支学科,结构动力学起源于经典牛顿力学,就是牛顿质点力学。质点力学的基本问题是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建立公式的。牛顿质点力学,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尔顿力学是结构动力学基本理论体系组成的三大支柱。 经典动力学的理论体系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建立,。但和弹性力学类似,理论体系虽早已建立,但由于数学求解上的异常困难,能够用来解析求解的实际问题实在是少之又少,能够通过手算完成的也不过仅仅限于几个自由度的结构动力体系。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动力学的求解思想在工程实际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应用,人们依然习惯于在静力学的畴用静力学的方法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随着汽车,飞机等新时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后工业革命时代各种大型机械的创造发明,以及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工程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对工程师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只考虑静力荷载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结构动力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开始受到工程界越来越高的重视,从而带动了结构动力学的快速发展。 结构动力学这门学科在过去几十年来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其主要原因也正是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使得大型结构动力体系数值解的得到成为可能。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超快速度的计算能力,使得在过去凭借手工根本无法求解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目前,由于广泛地应用了快速傅立叶变换(FFT),促使结构动力学分析发生了更加深刻地变化,而且使得结构动力学分析与结构动力试验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开始得以沟通。总之,计算机革命带来了结构动力学求解方法的本质改变。 作为一门课程,结构动力学的基本体系和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单自由度系统结构动力学,;多自由度系统结构动力学,;连续系统结构动力学。此外,如果系统上所施加的动力荷载是确定性的,该系统就称为确定性结构动力系统;而如果系统上所施加的动力荷载是非确定性的,该系统就称为概率性结构动力系统。 1.2主要理论分析 结构的质量是一连续的空间函数,因此结构的运动方程是一个含有空间坐标和时间的偏微分方程,只是对某些简单结构,这些方程才有可能直接求解。对于绝大多数实际结构,在工程分析中主要采用数值方法。作法是先把结构离散化成为一个具有有限自由度的数学模

工程经济学 敏感性分析资料报告练习题

工程经济学敏感性分析练习题 1、某工厂拟安装一种自动装置,据估计,初始投资I为1000万元,服务期限10年,每年销售收入S为450万元,年总成本为280万元,若基准收益率ic=10%,分别就I、S,以及C各变动±10%时,对该项目的IRR作敏感性分析,并请判断该投资项目抵御风险的能力如何。 解:(1)计算IRR的目标值 NPV = —1000+(450—280)(P/A,IRR,10)= 0 IRR=11.03% (2)计算I、S、C分别变化±10%时,对IRR的影响。 ① 固定其他因素,设I变动的百分比为X X=10%时:NPV = —1000(1+10%)+170(P/A,IRR,10)= 0 NPV= —1100+170(P/A,IRR,10)=0 IRR=8.81% X=—10%时:NPV= —1000(1—10%)+170(P/A,IRR,10)= 0 NPV= —990+170(P/A,IRR,10)=0 IRR=13.62% ② 固定其他因素,设S的变动百分比为Y Y=10%时:NPV= —1000+[450(1+10%)—280](P/A,IRR,10)=0 NPV= —1000+215(P/A,IRR,10)=0 IRR=17.04% Y=—10%时:NPV = —1000+[450(1—10%)—280](P/A,IRR,10) NPV =—1000+125(P/A,IRR,10)= 0 IRR= 4.28% ③ 固定其他因素,设C的变动百分比为Z Z=10%时:NPV=—1000+[450—280(1+10%)](P/A,IRR,10) =—1000+142(P/A,IRR,11)=0 IRR=6.94% Z=—10%时:NPV = —1000+[450—280(1—10%)(P/A,IRR,10) =—1000+198(P/A,IRR,10)= 0 IRR=14.83% (3)计算每个不确定因素的敏感度系数S AF、临界点和临界值。

岩石大地构造复习资料分析

岩石大地构造学(PETROTECTONICS) 教师:张开均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质学学科础课,是岩石学、地球化学、大地构造学和矿物学等基础学科的有机融合和发展。岩石是认识固体地球的主要信息载体,是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在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岩石或岩石组合。通过认识和研究这些岩石及岩石组合来理解地球特别是岩石圈板块构造的演变,恢复和确定特定区域、特定地质历史时期的板块构造环境,是本课程的目的。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岩石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前缘及其进展,能够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矿物岩石学标志、地球化学标志等的甄别,确定特征岩石和典型岩石组合,并进而合理地探讨岩石及岩石组合与岩石圈大地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板块构造与地幔柱理论 1.板块构造基本原理(Mid一ocean Ridges,Intracontinental Rifts,Island Arcs,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s,Back-arc Basins,Ocean Island,Continent):固体地球上层在垂直方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慢最上部的橄榄岩层],和下部的塑性软流圈。岩石圈在侧向上又可由不同的板块边界划分为若干大小不等的刚性板块。彼此间在软流圈之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 相邻岩石圈间水平运动有三种类型:在洋中脊裂谷带,两板块作背向运动(离散),产生新洋壳和海底扩张;在海沟一岛弧带位置上,两板块相向运动(汇聚),伴随洋壳消亡或大陆碰撞;在转换断层处,相邻板块间发生走向滑动,洋壳既无新生,也无消减。在全球范围内,板块沿分离边界的扩张增生与沿汇聚边界的收敛消亡相互补偿抵消,从而使地球半径和体积保持不变。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可能是地幔中的物质和热对流。 2.离散型板块边界: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背离开,其应力状态是拉张。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软流圈物质从这里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故分离型边界也是板块的增生边界或称建设型板块边界。离散型板块边界的典型:北大西洋洋脊,大洋中脊被东西向转换断层错开。

结构动力检测研究概述读书报告

结构动力检测研究概述 读书报告

结构动力检测研究概述 一.引言 土木工程事故的发生,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然引起人们对土木工程安全性的关心和重视。评估已有建筑物或桥梁等结构在灾害性事件(如:地震、台风、爆炸等)后的健康情况,采用常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是费时的。因为主要的结构构件或节点一般都在外覆盖物或者建筑装饰物的下面。为迅速营救生命、拯救财产,立即对它们的健康情况做出评估是很有必要的。例如,1994年1月17日,美国加州Northridge大地震,一些建筑物在主震后并未倒塌,但是结构的损伤没有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在后来的一次余震作用下结构发生了倒塌。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和1999年台湾台中大地震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1]。 人们在基于振动的结构健康监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石油工业投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发海洋平台健康监测系统;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航天航空部门开展了有关航天飞机动力健康监测的研究;1987年以来,美国所有的人造卫星都配置了航天模型的健康监测系统,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要求所有的发射设备安置结构健康监测系统[2]。20世纪80年代初,土木工程部门开展了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在连接香港新机场的青马大桥上安装了600多个传感器[3]。期间,虽然得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健康监测技术,但是如何从测量的信息来解释结构的健康状态和损伤情况,至今还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基于振动的结构健康监测仍然是一个挑战。 综观结构损伤检测的研究历史,从损伤的定义来划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单元刚度整体下降的损伤检测法和单元之间连接刚度下降的损伤检测法。对于前者,结构的损伤程度可由单元刚度折减系数来表示[4];对于后者,损伤程度可以由单元之间连接部分(连接单元)刚度的减小来表示,如钢结构梁柱连接部位螺栓的破坏、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粘结的破坏都属于连接单元失效问题。前者把损伤简单地假定为结构某些单元刚度减小,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损伤检测研究已经很多了;后一种损伤定义更加接近结构的实际破坏形式,但目前开展的研究工作尚不多。 结构损伤检测从研究对象来看,研究的结构形式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由简支梁开始到平面框架结构,再到桁架结构和空间结构,如海洋石油井架等。 从研究方法上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基于力学理论的损伤检测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损伤检测方法,基于小波分析的损伤检测方法和基于模糊逻辑(fuzzy logic)的损伤检测方法等。基于力学理论的方法可以划分为基于静力学理论和基于动力学理论的方法。基于动力学理论的方法又可以划分为:线弹性理论的损伤检测方法和非线性理论的损伤检测方法。线弹性理论的方法又可以分为:基于模态理论的损伤检测和基于波动理论的损伤检测方法。基于非线性力学理论损伤检测方面的研究文献尚不多见[5]。 二.开展工程结构动力检测的意义 开展工程结构动力检测有如下重大意义:(1)传统的检测手段(如目测和静力检测)和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均是结构局部损伤的检测方法,这些方法要求事先知道结构破损的大致位置,所以只能检测到结构表面或附近的损伤。如果是大体量结构,则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难以预测结构性能的整体变化。基于结构振动的损伤识别可应用于复杂结构的定量的整体检测,能够有效克服静态检测方法中存在的应用条件限制和工作效率相对较低的缺点。(2)在土木工程实践中,设计、施工存在失误或正常使用中超载、环境腐蚀均可对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利用结构的健康检测技术,不仅可及时发现这些损伤的具体部位,甚至检测到无法接近的或隐蔽的损伤部位,为制定技术、经济水平均较高的加固方案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3)将结构的健康检测技术应用于结构在线监测,可发现早期的结构损伤,以便及时对结构进行维修,从而排除隐患。结构动力检测方法可不受结构规模和隐蔽的限制,只要在可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报告doc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报告 安东新区的某房地产住宅开发项目 经济评价 学期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系(院)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工程管理 年级 ****** 学号 ********* 姓名 ***** 指导教师 ******** 日期 2012年6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2) 本课题的目的 (2) 设计内容要求 (2) 第二章项目概况 (2) 项目概况 (2) 市场研究 (2) 投资估算 (3) 资金筹措 (3) 项目成本 (3) 销售收入 (4) 税费 (4) 其他 (4) 第三章编制报表、指标计算、风险分析 (4) 项目总投资估算表 (4) 建筑工程费用估算表 (5)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表 (5) 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7) 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7)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8) 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9) 借款与还本付息表 (10) 第四章项目经济评价 (11) 现金流量分析 (11) 风险分析 (14) 第五章结论 (15) 附录 (17)

第一章概述 本课题的目的: 通过市场供需研究和财务经济分析,对投资和和资金筹措,成本费用,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等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现行财务制度及价格体系和项目评估的有关规定,从项目财务角度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上的财务费用和效益。对项目预期进行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项目的规划功能、开发档次、开发成本和市场营销对象,并对该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做出评价,为委托投资决策及来发项目融资提供依据。 本课题的任务要求: 本课程设计是位于安东新区的某房地产住宅开发项目的经济评价。根据给定的资料数据,综合运用“工程经济学”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方法,对该项目进行经济评价并做出结论。 第二章项目概况 . 项目概况 随着安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拓展,尤其是安阳新区的开发,现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拟在安阳市东开发区开发一房地产住宅项目,该项目总规划用地总面积为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共包含32栋住宅楼,其中小高层(11层)共9栋,建筑面积为平方米;高层(18层、24层)共23栋,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幼儿园平方米(不可销售),公共配套建筑平方米(不可销售)。 项目拟建规模和建筑面积分配 、市场研究

大地构造学讲解

吉林大学 读书报告 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理论及关系 2016年 6 月

大地构造学(Tectonics或Geotectonics)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一般说来,大地构造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学科,但是受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经过很漫长的道路,目前正在努力之中。目前,大地构造学是以地质学方法为主来进行研究的,因此还不能真正研究整个岩石圈,更不用说整个地球,实际上重点研究的是大陆地壳表层几千米之内区域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历史演化。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的引入,大地构造学正在逐渐扩展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时间尺度。 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地球动力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五大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与星际作用等,它们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派或假说,而且新的学说仍在不断涌现。 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同学者观察分析手段的不同,分析问题方法的不同,先后提出了以不同地球动力作为自己立论基础的大地构造假说,如地槽地台学、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学、地幔柱构造学等,其中在地学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槽地台假说(槽台说)和板块构造假说。槽台说是在长期的大陆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地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经典大地构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板块构造学是在海洋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它把地幔对流作为动力来源,主要研究板块间的分裂、漂移、俯冲、碰撞等过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大地构造学理论。值得一提的是,地幔柱构造学是针对板块构造说在大陆构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导者认为地幔柱构造学是不同于板块构造学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它既能解决大陆构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洋构造的问题。 就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体系而言,国内外常见的有四种类型,分别以区域大地构造学、构造模式、构造解析方法和构造演化历史为主线(万天丰,2004): ⑴以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主线,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大地构造学的确也是在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早年的大地构造学几乎都附属在区域大地构造学之中,例如,北京地质学院区域地质教研室(1963)出版的《中国区域地质》和杨森楠、杨巍然(1985)编写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科书实际上都是以区域大地构造学为基础来讨论大地构造学的;程裕淇院士(1994)主编的《中国区域地质概论》更是在系统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资料的基础上,阐明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的认识;最近,车自成等(2002)编著的《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也是以地块的区划研究作为主线的。以区域大地构造为主线的体系,对于了解各地区的特征比较有利,但是对于中国大陆宏观的总体特征,就可能稍嫌薄弱。 ⑵以构造模式为主线,李四光先生创导的地质力学,在讨论中国大地构造时,就是以构造模式为主线,他称之为“构造体系”,即按构造线的组合特征和地质体所受作用力的类型不同,来建立构造模式,如山字型、多字型、旋卷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入字型构造等。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1926、1947、1962)就提出了上述构造体系,是世界上第一批从构造变

结构动力学读书报告

《结构动力学》 读书报告

结构动力学读书报告 学习完本门课程和结合自身所学专业,我对本门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在各方面的应用总结如下: 1. (1)结构动力学及其研究内容: 结构动力学是研究结构系统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振动特性的一门科学技术,它是振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一些复杂工程问题中的综合应用和发展,是以改善结构系统在动力环境中的安全和可靠性为目的的。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方程的建立、单自由度体系、多自由度体系、无限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学问题、随机振动、结构抗震计算及结构动力学的前沿研究课题。 (2)主要理论分析 结构的质量是一连续的空间函数,因此结构的运动方程是一个含有空间坐标和时间的偏微分方程,只是对某些简单结构,这些方程才有可能直接求解。对于绝大多数实际结构,在工程分析中主要采用数值方法。作法是先把结构离散化成为一个具有有限自由度的数学模型,在确定载荷后,导出模型的运动方程,然后选用合适的方法求解。 (3)数学模型 将结构离散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①集聚质量法:把结构的分布质量集聚于一系列离散的质点或块,而把结构本身看作是仅具有弹性性能的无质量系统。由于仅是这些质点或块才产生惯性力,故离散系统的运动方程只以这些质点的位移或块的位移和转动作为自由

度。对于大部分质量集中在若干离散点上的结构,这种方法特别有效。 ②广义位移法:假定结构在振动时的位形(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形态)可用一系列事先规定的容许位移函数fi (它们必须满足支承处的约束条件以及结构内部位移的连续性条件)之和来表示,例如,对于一维结构,它的位形u(x)可以近似地表为: @7710 二送 结构动力学 (1)式中的qj称为广义坐标,它表示相应位移函数的幅值。这样,离散系统的运动方程就以广义坐标作为自由度。对于质量分布比较均匀,形状规则且边界条件易于处理的结构,这种方法很有效。 ③有限元法:可以看作是分区的瑞利-里兹法,其要点是先把结构划 分成适当数量的区域(称为单元),然后对每一单元施行瑞利-里兹法。通常取单元边界上(有时也包括单元内部)若干个几何特征点(例如三角形的顶点、边中点等)处的广义位移qj作为广义坐标,并对每个广义坐标取相应的插值函数作为单元内部的位移函数(或称形状函数)。在这样的数学模型中,要求形状函数的组合在相邻单元的公共边界上满足位移连续条件。一般地说,有限元法是最灵活有效的离散化方法,它提供了既方便又可靠的理想化模型,并特别适合于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方法,已有不少专用的或通用的程序可供结构动力学分析之用。 (4)运动方程

2020年整理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报告.doc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 题目重庆燚炎项目财务评价 学生所在学院建筑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工程造价 学号 14111198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黄聪普 总评成绩

摘要 《工程经济学概论课程设计》是在《工程经济学概论》理论课程学习之后,通过为期1周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使我们初步掌握《工程经济学概论》所涉及的调研技能,掌握《工程经济学概论》的原理知识,具有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初步能力,熟练掌握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技术及相关的财务报表的编制,以及财务评价的技能。 本课程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项目概况、基础数据及财务报表的编制、融资前分析、融资后分析、财务评价说明、财务评价结论。根据本项目的计算,(1)投资利润率为28.2879%,大于12%;资本金利润率为56.2719%,大于12%;全部投资的税前内部收益率29.8855%,大于12%;全部投资的税后内部收益率为24.6846%,大于12%;自有资金的内部收益率为47.2145%,大于12%。因此,投资收益率和内部收益率均大于行业平均收益率12%,说明项目盈利能力是满足行业基准要求的。(2)全部投资的税前净现值为55060.2049万元,远远大于0;全部投资的税后净现值为36596.7581万元,远大于0;自有资金的净现值为49572.4233万元,远大于0。故项目在财务是盈利的。(3)全部投资税前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4.98年,小于8年;动态投资回收期为5.88年,小于8年,说明项目投资能按期回收。总之,项目的各项财务指标表明,项目具有显著的盈利能力,同时项目的偿债能力强,并具有良好的项目生存能力,因此项目在财务上可行。 关键词:新建项目,财务报表,财务指标,财务评价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意义 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①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征及圈层相互作用,如:大洋-大陆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等;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学其他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的研究。 固体地球的构造几何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成分及结构。方法有:①研究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的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的聚散规律;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的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征;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涉及最深深度12km);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和人工地震探测,利用地震波的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征。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利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可以利用空间对地的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实际应用意义: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③绝大对数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缘带(区)上,或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第二章固体地球主要构造特征 一、地球表面基本面貌:海陆分布、高程分布及其意义 海陆分布特征:陆地面积占%;海水覆盖面积%; 高程分布特征:陆地主要分布在海平面以上数百米高程范围,大洋的主体分布在海平面以下5km的高程上;

计算结构力学读书报告

计算结构力学读书报告 XX1 (XX大学)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在阅读与学习《计算结构力学》这本书的一些相关的心得体会;在学习由原作者所创立的样条有限点法的过程中,收获了一些新的理解与体验。 关键词:计算结构力学;样条有限点法;读书报告 Computational Structural Mechanics Reading Report (XX)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describes some of the relevant experiences in reading and learning the book “Computational Structural Mechanic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e spline point method establish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 some new understandings and experiences were learned. Keywords: computational structural mechanics; spline finite point method; reading report 引言 工程中的许多问题,从本质上来说都可以归结到力学问题。而这些力学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解析求解方式,往往只能求解一些较为简单和理想化的力学问题,同时又需要专业的力学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推导公式,并将之记录在教科书中。而近代以来,又有许多力学数学界的专家共同努力,创造出了用于解决力学分析问题的有限单元法,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利用有限单元法,借助电算方式,求解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势。 工程中的力学问题,从本质上说是非线性的,线性假设只是实际问题的一种简化。如果工程中的结构按照线性理论设计,不仅会浪费,而且还会造成灾难。在结构工程设计中,如果考虑弹塑性问题,则可以挖掘材料潜力,提高工程结构承受能力,节约材料,正确估计工程安全度,使工程经济合理及安全可靠;如果按照线弹性理论设计,则会显得过于保守。由此可知,在各种工程设计中,只假设它为线性问题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考虑非线性问题才能保证工程既经济合理又安全可靠。近几年来,在现代化建设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非线性力学问题,结构非线性分析已成为工程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工作。因此,结构非线性力学已成为工程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学科。 1基本概念 1.1材料特性 在结构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有很多,广泛使用的材料有钢材、混凝土、岩土以及各种砖石。 在单向拉伸状态中,材料由初始弹性状态进入塑性状态的界限是屈服极限。这被称为单向拉伸状态的屈服条件,也称初始屈服条件,它的表达式为:f(σ)=σ?σs=0。 式中,σ和σs分别为应力和屈服极限,f(σ)为屈服函数。如果σ<σs,则f(σ)<0,这时试件处于弹性状态;如果σ>σs,则f(σ)>0,这时试件进入塑性状态。 经过屈服阶段后,材料又恢复抵抗变形的能力,必须增加荷载才能产生变形,这种现象称为材料强化,也称硬化。 1.2应力与应变状态 物体的任意一点的应力状态可由九个应力分量来描述,而且这些分量构成一个二阶对称张量:

软件工程经济学-课程学习报告

《软件工程经济学》课程学习报告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软件工程班 学号:1208060389 姓名: 指导教师:

目录 《软件工程经济学》课程学习报告 (1) 目录 (2) 1. 章节知识点 (3) 1.1第一章: (3) 1.2第二章: (5) 1.3第三章: (8) 1.4第四章: (10) 1.5第五章: (13) 1.6第六章: (15)

2. 知识点掌握 (17) 3. 软件工程经济学心得体会及感悟 (20) 1.章节知识点 1.1第一章: 本课程第一章的开始部分讲的是《软件工程经济学》这门课以下面几个章节:第1章软件工程与软件工程经济学,第2章软件工程经济学基础,第3章软件的成本、工期与定价分析,第4章软件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与风险分析,第5章软件生产过程

经济分析,第6章软件项目的进度计划制订与团队组织,第7章软件测试的资源分配、进度管理与最优发行,来进行讲解。然后介绍了,Software Engineering Technology是研究软件的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的工程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分支,Software Engineering Economics是研究软件的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的工程经济方法的一门学科分支,Software Engineering Management是研究软件的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的工程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分支,SEE的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SE和“工程经济学”的交叉学科,SE中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为实现特定功能需求的SE项目所提出的技术经济方案(产品与服务)的规划论证、分析、设计与比较决策的系统方法论的一门分支学科。SEE的研究内容为: 1. 研究对象是SE领域中的经济问题与经济规律的系统方法 2. 软件系统的构成要素(技术经济要素)及其关联 3. 管理活动的数学描述及其经济分析 4. 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成及其对国家、地区、部门的影响(经济、社会、科技、国防建设) SEE的研究需注意的问题:1.注意到软件产品的人工制作的特点,故其工程经济分析的重点是成本/效益、质量、时间进度/工期、生产效率、组织/协调、而以人的组织与协调、控制为主线。2.SEE的研究思想来源于系统工程,因而工程技术分析、工程经济分析的研究要注意系统目标的整体性、构成要素的层次性、生产活动的关联性、组织结

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

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 题目: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综述 目录 引言 (3) 地质背景 (4)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的机制........... .6超高压变质作用力学模型. (7)

大陆地壳俯冲过程..................... 8... 大陆地壳的快速折返过程 (12) 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岩浆作用 (15) 参考文献............................... .16...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综述 引言 随着世界上22条变质带中的柯石英、金刚石和其他超高压变质矿物和矿物组合相继被发现,证明密度相对较小的大陆地壳曾俯冲到至少80 km深的地幔内部,然后折返回地表。这些发现在全球引发了超高压变质和大陆深俯冲研究的热潮。 在我国东部的大别山造山带榴辉岩矿物中发现柯石英和金刚石以来,国内外科学家针对大别一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分布范围和形成条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证明 大别-苏鲁造山带由华南陆块俯冲进入华北陆块之下所形成的大陆碰撞型造山带(图1),出露有世界上规模最大(30000 km2)、保存最好的超高压变质地体之一。

深度 /km (据郑永飞等[1]) 地质背景 大别造山带(图2)位于扬子克拉通与中-朝克拉通之间,是秦岭造山带的东延部分。其中,大别地块主要由大别杂岩、红安(宿松)群、随县群及耀岭河群等不同的构造岩石单位组成,它们分别经历过区域麻粒岩相 -高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根据已有同位素年龄资料,原岩时代分别属于新太古-古元古、中-新元古及新元古代。大别地块南缘被扬子克拉通型上震旦系 -古生界沉积盖层覆盖, 北缘以晓天-磨子潭断裂与北淮阳构造带为界.超高压(UHP)变质岩石主要分布在大另U杂岩内,高压(HP)变质岩石分布于红安(宿松)群内,含青铝闪石、镁钠闪石、红帘石等矿物

读书报告模板

硬膜下血肿 病因 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一般为加速性暴力引起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断或是 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多发生在着力点的对冲部位。慢性硬膜下血肿绝大多数 有轻微头外伤史,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部着力。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双侧居多,常因产伤 引起。 临床表现 1.急性硬膜下血肿 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血肿。中间清醒期较少见,昏迷程度逐渐 加深。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局灶症状如偏瘫、失语多见。 2.慢性硬膜下血肿 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于伤后1~3个月后出现如 头痛、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等。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智力迟钝、精神失 常等。局灶性症状表现为轻偏瘫、失语等。 检查 1.X线平片检查 部分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伴有颅骨骨折,慢性硬膜下病人可显示脑回压迹、蝶鞍扩大 和骨质吸收。 2.头部CT扫描 急性硬膜下血肿在脑表面呈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而慢性硬膜下血肿在颅骨内板 下可见一新月形、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中线移位、脑室受压。 3.头部MRI扫描 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MRI的T1和T2均表现为高信号。 诊断 急性硬膜下血肿根据外伤史、颅高压增高情况、伴有局灶体征,结合头颅CT扫描即 可明确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发于老年人及小儿。一般在伤后3周至数月出现慢性颅内 压增高症状,多数经头颅CT扫描即可明确。 治疗 1.急性硬膜下血肿 出血量较少,无进行性意识恶化,血肿厚度<10mm,中线移位<5mm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可暂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和/或去骨瓣减压术。 2.慢性硬膜下血肿 首选颅骨钻孔冲洗闭式引流术。对于血肿囊壁肥厚伴钙化须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报告范例

兴顺化工建设项目财务评价 一.项目背景及基础资料 某建设集团拟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元化经营,计划建设设计生产能力10000吨的涂料项目,项目计算期20年,其中:建设期2年,投产期2年,达产期16年。 1.项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6000万元,设备购置投资36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400万元,预备费为前三项费用的5%计算。总投资形成无形资产1 800万元,其余形成固定资产。流动资金5000万元,按生产负荷投入。长期贷款年利率6.0%,流动资金贷款年利率5.8%。 2 3.该项目增值税按国家有关税法执行,销项税按销售收入的17%计取,进项税按成本中应扣税部分(本题中取经营成本的60%)的17%计取,城市维护建设税按增值税税额的7%计取,教育费附加按增值税税额的3%计取。 4.该项目的经营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如下表所示: 5.该项目净残值率10%,折旧年限18年;无形资产摊销年限10年。 6.利润分配顺序:在建设投资借款未还清之前,可供分配利润全部作为未分配利润,用于偿还建设投资借款;偿还借款后有盈余年份,可供分配利润中先提取10%的法定盈余公积金,再以实际用于偿还借款的利润,作为未分配利润,其余作为应付利润;借款全部还清以后的年份,先提取10%的法定盈余公积金(累计盈余公积金达到项目注册资本的50%时不再提取),其余全部作为应付利

润。 7.评价参数。基准收益率15%;基准投资利润率和资本金净利润率分别为20%和30%;基准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分别为5年和8年;中国建设银行对这类项目所要求的借款偿还期不能超过6年。所得税率25%。 所用项目条件见下表:(A2+B1+C4+D3) 二.兴顺化工建设项目财务数据预测 1.建设总投资估算 1.1建设投资估算表 由表1.1可以看出该项目建设投资合计共1260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包括设配购

大地构造(精)

名词解释 I,大地构造学:研究岩石圈的的组成,结构,运动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3,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岩石为塑性层,地震波速的低速带。 4,莫霍面:地壳与上地幔之间,波速通过后增大的断面。 5,地震波:地震时从震源处释放出来,并向周围传播的弹性波。 6,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岩,远洋沉积物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7,TTG岩:英云闪长岩一奥长花岗岩一花岗岩岩类的麻粒岩为主,构成古大陆和现代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 8,地幔柱: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 9,热点:地幔中相对固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动中心。 10,地槽:地壳中长期强烈沉降并被沉积物充填的槽状凹陷带。 II,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行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12,复理石沉积组合:形成于大陆边缘,大陆坡麓,由浊积岩,深积岩,泥岩有规律交互组成的海相沉积组合。 13,磨拉石沉积组合:板块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砂砾岩组成的岩石成熟度低,相变急剧的陆相沉积组合。 14,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壳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 15,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 16,冒地槽:靠近大陆一侧,通常没有货只有极弱的火山活动的地槽。 17,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作用使地层强烈变形的地壳运动类型。 18,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的整体升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表现为沉积间断。 19,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表现为岩石的倾斜,褶皱,破裂的地壳运动。20,地槽旋回:从地槽沉降开始,至造山运动变形成褶皱山脉,最后成为稳定的克拉通的完整演化过程。 21,克拉通: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 22,沉积构造:指在一定的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到某一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的沉积岩系。 23,海沟:太平洋边缘平行于岛弧的线性深海巨型凹地。 24,大洋中脊: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环绕全球最大的海底山 系。 25,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周边为裂谷,俯冲带和转换断层围限着的岩石圈块 体。 26,大陆漂移:地史时期陆壳由于在其下的洋壳相对软弱,而在地球表面漂移的过程。 27,海底扩张:地幔物质沿洋中脊上升,充填裂谷,产生新的海底并逐渐向洋中脊两侧扩张的过程。 28,B型俯冲:大洋岩石圈板块在岛弧或山弧外侧的海沟处向大陆岩石圈或另一个大洋岩石圈板块之下的俯冲消减作用。

结构动力学

结构动力学试题 2016年4月 重庆交通大学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考试 1.试述结构动力问题和静力问题的主要区别(10分) 答:结构静力学相比,动力学的复杂性表现在: (1)动力问题具有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 (2)数学解答不是单一的数值,而是时间的函数; (3)惯性力是结构内部弹性力所平衡的全部荷载的一个重要部分; (4)引入惯性力后涉及到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 (5)需考虑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刚度分布、质量分布、阻尼特性分布的影响。 2.什么是结构动力系统的阻尼?一般结构系统的阻尼有何特性?在结构分析中 阻尼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哪些?(20分) 答:(1)结构在震动过程中的能量耗散作用称为阻尼; (2)阻尼的特性:a、阻尼耗能与质量(反映附属部分大小)和刚度(反映位移大小)有关。b、难以采用精确的理论分析方法; (3)对于多自由度体系:在结构动力分析中,通常从系统响应这个角度来考虑阻尼,而且能量的损耗是由外界激励来平衡的。一个振动系统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阻尼,一般来说,要用数学的方法来精确描述阻尼目前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人们根据经验提出了一些简化模型,常用的阻尼模型有黏性阻尼和结构阻尼。黏性阻尼系统:黏性阻尼的特点是阻尼力和运动速度成真封闭。 在用振型叠加法进行分析时,能否将联立的运动方程化为解耦的一系列单自由度运动方程,将取决于阻尼矩阵的性质,即结构的振型是否关于阻尼阵满足正交条件。如果满足阻尼阵的正交条件,则采用振型叠加法分析时,就可以把多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反应问题化为一系列单自由度问题求解;如果不满足阻尼阵的正交条件,则对位移向量用振型展开后,关于振型坐标的运动方程成为耦联的,必须联立求解,与解耦方程相比,增加了难度和计算量。 3.试述多自由度体系振型矩阵关于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的正交性的意义,并写出广义正交性的表达式且加以证明。(20分) 答:(1)由振型关于质量、刚度正交性公式可知,i振型上的惯性力在j振型上作的虚功为0。由此可知,既然每一主振型相应的惯性力在其他主振型上不做功,那么它的振动能量就不会转移到别的主振型上去。换句话说,当一个体系只按某一主振型振动时,不会激起其他主振型的振动。这说明各个主振型都能单独出现,彼此线性无关。这就是振型正交的物理意义。一是可用于校核振型的正确性;二是在已知振型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折算质量与折算刚度计算对应的频率。而更主要的是任一同阶向量均可用振型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在受迫振动分析中,利用振型的正交性,在阻尼矩阵正交的假设下可使运动方程解藕. (2)振型正交性的证明在Clough书中应用的是Betti互易定理,就像D’Alember 原理一样考虑了惯性力,是运动学中功的互等定理。实际振型正交性的证明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