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的逍遥管理哲学

庄子的逍遥管理哲学

庄子的逍遥管理哲学
庄子的逍遥管理哲学

引言

庄子一直是有争议的人物,但他同时是将人的本性力量运用得淋漓尽致的大家,能将消极化为积极的力量。哲学也是一直被认为是“无用”的。然而哲学好比是酵母,需要找到适合它发酵的面粉,才能够发挥其功用,庄子的哲学也是如此。当近代西方的管理思想家在大谈赋权管理的时候,其实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庄子早就以至人的姿势逍遥地阐释了赋权管理的真谛以及如何在真正意义上有效地实现赋权。本文拟提炼庄子《逍遥游》得管理思想精髓,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管理思想:从人本的角度看人,从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质需要有效管理人的情绪资本,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赋权管理。

一、庄子的一卮水引出“逍遥管理”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庄子就是那个在妻子死了之后坐在地上“鼓盆而歌”的老头,这似乎有点不大近人情,不通世理,但却是洒脱超然的。

诚如钱穆所说:“庄周的心情,初看像悲观,其实是乐观的。初看像淡漠,其实是恳切的。初看像荒唐,其实是平实的。初看像恣纵,其实是单纯的。他只有这些话,像一只卮水里流水般,汩汩地尽日流。只为这卮子里的水盛得满,尽日汩汩地流也流不完。”[1](P11)然而,庄周的那一卮水,“几千年人喝着,太淡了,又像太冽了,总解不了渴。”[1](P11)庄子的那一卮水里蕴藏着人世间的大智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管理学的视觉来看《庄子》:则其《逍遥游》就是管理大千世界的一枝独秀的奇葩,而从哲学的视觉来看管理思想,更鞭辟入里,如庖丁解牛,脉络清晰。

庄子的本性是“逍遥”的,而“卮言”是“逍遥”的诠释、著述风格。“卮言”就是酒话,“曼衍”就是泛无边际的,“以卮言曼衍之”,就是纵口而谈,纵意而谈。[2](P232)那么权且以庄子的一卮水里——《逍遥游》——掘取精华,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如何有效地实现赋权管理,即逍遥管理。

从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来看,随着企业管理层级日益扁平化,授权管理被推上管理日程。然而授权的出现并不能够真正有效地解决管理层级扁平化与员工的积极参与问题。因此西方的管理大师们提出“赋权管理”,希望通过更人性的授权,让员工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动性,更有效地完成工作。然而,西方管理大师们“赋权管理”思想的提出是基于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一根本目标,是从经济学上考察人的。因此,我认为,它并不能够真正认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也就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赋权管理”。

庄子深刻地洞察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我认为,这是真正实现“赋权管理”的关键。逍遥管理思想就是一种从人的本质出发深刻洞察和了解人的本真需要,从而成就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管理思想,它尊重人才,给予人与生俱来的劣势和弱点以积极的肯定,并不以世俗的眼光否认“消极”,而是将“消极”视为一种积极的力量,让人的劣势在适当的情境中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庄子逍遥管理哲学的旨归在于认识人的本质需求,通过有效的赋权管理而真正地实现人的价值,从而最终实现企业和组织的价值。

二、返璞归真话逍遥管理“人”之真义

“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更为重要。”

——斯宾诺莎

在当今高度物质文明的时代,人们穿梭于钢筋水泥的城市物欲横流里,几乎迷失了真性情和自我。人们工作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更快乐、更好地生活,可人们却反过来被他们的工作所异化、所困扰,成为工作的机器,并不快乐。而从庄子的那一卮水里引出的逍遥管理哲学,还原人的本真状态——消极的抑或积极的,返璞归真人之本义。

1. 现代企业管理中“三个和尚”的悲剧

“哲学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而人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实现问题。”[3](P28)管理的实质是关于人的管理,它的使命是使人们作为一个团体协同作战,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优势并且避免弱势集中。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不是科技,不是企业的财务,不是它的现金流,也不是它的规模,而是人,因为其他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人来运作,即使在科技如此发展的今天也不例外。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拥有优秀的人才和成功的团队。

就像范里安在阐释其经济学原理的时候,构建了只有鲁滨逊和星期五的两人企业模型[4](P636),我姑且在逍遥管理中假设这个企业模型只有三个人——三个和尚——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方面,和尚本身的问题——假设碰到的正好是三个体弱多病的和尚;第二方面,假定三个和尚都是身强力壮、有劳动能力的人,那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是和尚们闹情绪。作为第一种,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无可指责的;然而作为第二种,应该是可以避免的。这种现象,在知识经济时代尤为凸显,情绪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竞争力日益被管理界人士重视:真正认识情绪作为资本的力量,从而很好地引导企业的管理。

然而进一步深层分析:和尚们为什么闹情绪?其实,闹情绪仅仅是外在的表现,而本质上是员工对企业缺乏广泛的认同。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固然是问题的一方面,但更深层次的是企业用人机制和企业文化上的问题,企业的用人机制是企业文化的产物或者反映。因此,归根结蒂,企业文化是整个问题的瓶颈。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是有共同愿景、持续不断的学习型组织。企业的共同愿景也就是员工和企业共同需要实现的目标,即所谓“上下同欲者胜”的最高境界。如何打造这样的企业文化,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对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根本性认识。

一个企业惟有“上下同欲”才能够真正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否则,一个企业就不能够长寿,只能够演绎“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悲剧。

2. 西方赋权管理中“不完全”的人

随着企业管理层级结构的扁平化,管理者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授权成为企业发展的必需。在20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以前,授权就被认为是成功管理和领导的要素之一。授权管理是管理者将部分工作授权给下属去做,实际上并不是真正赋予下属全部权利,他们仍然是重大事件的决策者,他们只是将相对不重要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做。

然而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日益扁平化、管理幅度的加大,管理者需要越来越多地授权,赋权管理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对于授权,“赋权管理”是消除了对下属的约束,使他们能够独立将自己的工作完成得更有成效。哈佛大学的奎因·米勒认为:“赋权是描述一种管理风格,其含义非常接近于授权,但如果要进行严格的定义,赋权是指下属获得决策和行动的权利,它意味着被赋权的人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权和独立性。通过对其他人赋权,一位领导并不会因此而减少权力,反而会增加权力,特别是当整个组织发挥更大效力时。” [5](P87)

就像米勒说的那样,“赋权管理要求管理者信任下属能完成工作,并且能在没有自己的干预下取得成就。” [5](P87)赋权管理实际上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我认为,成功的管理者需要三方面的前提条件:第一,作为赋权的管理者是位高人,在能力上和心理素质上高人一筹,能够统观全局;第二,作为被赋权的人,必须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即被赋权者有极强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第三,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文化和企业氛围。而企业文化是人的作用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性格就是由组织性格决定的,而组织是由有一定教育背景和思想观念的人组成的。

西方关于企业管理的观点,即使是人性化管理,也是基于经济学的考虑。作为企业来说,无非是要实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用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话说:一个企业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即在给定约束的条件下,这三个方面都要努力追求。但是企业的努力不一定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而作为个人来说,也无非是追求机会成本最小化,收益或者受益最大化。然而,在现实中,很少有个人和企业同时实现双赢的,这种精明的运算似乎被繁杂的现象掩盖了,人的情绪由于种种原因似乎也丧失了真正表达的空间。雇员可能并不赞成老总的决策,可能并不满意老板的独裁作风等等,但为了不被炒鱿鱼而不得不表示赞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工作情绪肯定会受到打击,跳槽现象因而时有发生。

所以赋权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的有效管理。而关键是认识人的本质,了解人是什么,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情绪资本,使个人目标以及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组织和企业的目标统一起来。在西方的赋权管理中,当事者虽然认识到人的重要作用,但却未能从人的本质、人的本真需要、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出发真正地认识人。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西方赋权管理中的人是“不完全的人”。

3. 庄子逍遥管理哲学中的人

在许多人看来,庄子似乎庄子是消极怠世。然而,在我看来,庄子是深谙管理之道的大家。庄子的逍遥并非弃世状态,而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我认为,庄子的“逍遥”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逍遥乃自然而然、随自在自然。在这种状态中,人是作为有自由意志的生命体存在;第二,追求本真存在。在庄子哲学中,人由于返璞归真而显示出婴儿状态,这可以说是具有自然性的人;第三,内在超越。这点是庄子《逍遥游》的内核,也是庄子哲学鲲鹏意象的真髓。庄子哲学充满了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以雄奇的笔调、诙谐的语句诠释人生的真谛,“从人生存在的事实出发,反省考察人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克服人生的盲目性与沉沦,揭示人生能够达到的理想境界,是老庄哲学的根本追求。”[3](P3)庄子认为,人“对世界的困惑惊诧与追问理解无不是在自我存在条件下,叩问世界是什么以及人是什么,这些都是意义问题的具体表现。人类是通过理性的或者感性的方式,对自我存在、存在的价值、地位等关系自己生死存亡的终极性问题做出回答。人类任何活动形式的背后总是隐藏着精神性的观念、欲望与追寻的动机,主体自我的存在始终决定着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不存在纯粹客观无意识的行为方式。” [3](P3)关系人类存在的一切现象与事实,都是“以我观物”,即人类以自己的眼光,“以主体自我的存在为中心,认识观察与我们并存的世界,力图解释自然与自我之间的内在关系,为自我局限的克服与解放提供合理的方案。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知性的明确指导下进行的行为,是头脑中早已筹措、预谋已久的蓝图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3](P3-4)自我实现就是摆脱一切外在的负担,使所有活动变为自我生命存在的部分的过程,而人生的意义,根本归宿在于实现自我。于庄子而言,就是构造他的“至人”的理想人格,“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庄子看来,即使能够“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还算不上是“至人”,符合庄子“至人”条件的是能够“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一类的人。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至人”,亦是“真人”。一如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仁者”、求“善”,庄子的道家理想人格是“至人”,讲求一个“真”。我认为庄子“至人”的特点可以用“逍遥”来概括:追求率真随性的本真状态,追求内在超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实现了自我的人才是“真人”。庄子对“真人”的界定和阐释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在《大宗师》里,庄子翔实地阐释了“真人”。“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着也若此。” [6](P105)古时

的真人,不违逆微小,不力求成功,不考虑什么事情。若是这样,错过了时机而不追悔,一帆风顺也不洋洋得意。任何自然环境都不能够限制他的行动自由,使他受伤害。“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6](P105)“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人不踞,筱然而往,筱然而老而已矣。”[6](P106)“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 [6](P106)古时的真人,生养有度,对生命超然,已经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不贪图生,也不会害怕死亡,只是自然而然地生活。

庄子的“至人”不仅仅求真,而且更讲求内在超越。庄子的《逍遥游》开篇就酝酿了一个庞大恢弘的背景:“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6](P1)由鲲而鹏,由北冥而南冥,气势磅礴,意境恢弘。作为庄子“至人”理想人格化身的象征,是有显著的质的飞跃,有着内在超越的博大空间,是自然而然地生长,无拘无束地畅游于天地之间,如一鲲,化而为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鲲不满足于北冥的空间,有种超越自我的生命冲动。这种喷薄而出的生命冲动是追寻内心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展现真实自我以及崇尚广袤自由空间的生命脉动。因此,鲲不再满足于只做悠哉于北冥的鱼,而是化而为鸟,搏击九万里的天空。鹏之所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6](P2)是为了“天之苍苍,其正色邪?”[6](P2)是为了“其视下也,亦若是则亦矣?”[6](P2)庄子的“至人”也是“游乎天地之间”,是能够不断超越自我的人,“御六气之辩”是对周围世界的真切细心的体察,能够熟悉阴、阳、风、雨、晦、明,并懂得为己所用的人,这是一种统观全局的高屋建瓴,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的宏观把握。

三、庄子的逍遥管理哲学

从人本的意义上明晰了庄子逍遥管理思想中人的真义,就能够更好地阐释庄子的逍遥管理思想。在庄子的逍遥管理思想中,我认为内在地蕴涵着三方面:有效的情绪管理、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以“逍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三方面缺一不可,环环相扣。

1. 庄子有效的情绪管理

孟子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管理的层面上看,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首先要能管理好自己,然后才能管理他的员工。

因而,作为管理者自身必须是个顶级的情绪管理大师。庄子在其个人管理上,尤其是在情绪管理上是非常成功的。当孔子在大言“未知生,焉知死”时,庄子却在“鼓盆而歌”,早已超脱了生死。庄子的哲学可谓是浪漫主义笔法,面对嘈杂的人生、烦琐的世事,庄子能够很好地自我调解,“不知周之为胡蝶与?胡蝶为周与?” [6](P49)庄周梦蝶,庄周化蝶,蝶化庄周?向往自由自在、逍遥自在的庄子宁愿常醉梦乡不醒:我是一只无忧无虑的蝴蝶,不知世间烦恼为何物。庄子的“蝶化庄周”是人类遁失于世界的浪漫情境。没有了梦,人将驶向何方?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们要制定公司的愿景规划,没有梦想行吗?作为20世纪13位重要影响力大师之一的英国的凯文·汤姆森(Kevin Thomson)在他的力作《情绪资本》中说:“在新世纪,情绪资本将成为每个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一项重要资产”。[7](序言)“由感觉、信念、认知和价值观等隐性资源所构成的‘情绪资本’,鞭策着每个人和每家企业不断进步。情绪资本确实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财富,但若认识不当,情绪资本同样也可能会毁掉整个企业。” [7](序言)

管理者要真正实现有效的情绪管理,他必须首先认识自己,诚如苏格拉底所说“认识你自己”。只有真正地认识自己,才能够了解自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尧让天下于许由,而许由巧妙地用“名实之辩”婉拒尧的盛情,说:“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7](P11)在许由看来,功名仅仅是“实”的从属,是附属性的东西,难道我是为了求得从属性的东西吗?“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6](P11)许由作为藐姑射之山的四子之一,所渴求的和正在实践的是一种超然脱俗、不理尘事是非恩怨的隐者生活,不想为功名利禄所羁绊,因此,许由对尧说:“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P](P11)对一个只想寄闲情逸致于天地之间,享宁静生活于尘世之外的人来说,给他一个万候国也无法打动。许由是真切了解自己需要的人,因而不会随波逐流。

尧作为一代明君,治国有方,虽识才爱才之心可嘉,但却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从现代管理的角度看,尧所扮演的正是高层管理者的角色,他不仅需要充分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也需要了解他麾下精英将才的真实需求和价值取向,才能积极引

导麾下有谋之士、有才之人将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组织目标统一起来。许由虽不愿“越俎代庖”,但尧可以请许由做个治国管理咨询顾问或参谋,既不损许由“隐于山”的愿望,又可以实现家国共治之宏图,何乐而不为?当然,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有用人的胆量,不嫉才,敢于任用比自己有才华的人,宽宏大量,甚至能够暂时容忍某些偏才的劣习。这样,才可以避免管理上常见的俄罗斯娃娃现象或者帕金森现象。这样的企业才能够无往而不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长寿。

管理者,“就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 [8](P5)因此,管理者不仅仅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资本,还要能够很好地引导和管理其麾下员工的情绪资本,从而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在庄子的《逍遥游》里就有鹏以及蜩、学鸠两种类型。鹏在“扶摇而上九万里”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情绪上的障碍,如果他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试,那就很可能会“九万里而难为”;而蜩与学鸠那种小富即安的心态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甚至会阻碍企业创新意识的成长。因而,对企业员工的情绪资本的有效管理是至为重要的。

2.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者要真正有效地实现对员工的情绪管理,还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者必须懂得识人用人之道。一个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必然会从其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角度来审视“人才”,诚如通用汽车公司的创建者阿尔弗雷德·P·斯隆说的那样:“如果我们不花4个小时来安排一个人,并且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那么,我们就要在错误发生后花400个小时来消弭错误。”庄子是个懂得万事万物价值的人,而且也深谙用人之道,懂得使之“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在庄子的《逍遥游》里,魏王赠惠子大瓠之种,用它种植出来的葫芦有五石的容量,用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不够而难于承受;将它剖开做成瓢,瓢太大没有什么可以装的。惠子觉得这葫芦大而无用,就将它打碎了。在庄子看来,惠子简直是暴殄天物,庄子指出惠子太不善于使用大东西了,并举了一个宋国人的例子加以说明:宋国有一个善于制造防手冻裂的药的人,他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客人以百金买走了药方,用以游说吴王,吴王封他为大将与越人作战,大败越人,并得以“裂地而封之”的待遇。庄子就此以两人的不同际遇,说明这是用途不一样所致。这么大的葫芦为什么不考虑将它系于腰际浮游于江湖呢?这对于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否深有启发呢?人才只有在适合他施展才华的位置才能够有所作为,否则,对个人、对企业都是很大的损失和浪费。好好的一个大葫芦,本可以漂游江湖,但

却因大而不能够盛水盛物被打碎,从人力资源管理上看,这是人才的浪费,也表现了管理者的短见。管理者在聘用员工时,也要善于“因才置宜”、“量才而用”,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所谓“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正是如此,昔日刘邦不计陈平德行不佳,力排众议,用陈平智谋高人一筹的长处,使反间计去除项羽心腹范增,从而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庄子“磅礴万物以为一”。按照庄子的观点,事物本来并不存在所谓劣势。其实,人们心目中的劣势不过是相比较的结果。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价值,消极亦是一种力量。“道法自然”,“反者道之动”。在旁人看来,“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6](P18)的樗,庄子却认为“何不树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6](P18)而且还可以“彷惶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6](P19)按当今营销学的观点来看,樗之树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便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它的价值也就立显,一如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上,水便成了无价之宝,而黄金却成了无用之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安身立命之所,而当其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时,其价值倍增。只要善于安享“消极”,巧用“消极”,就定能化腐朽为神奇,反败为胜。因此,庄子甚至说“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6](P19)消极甚至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优势和力量,这树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的樗不会遭受斧子砍伐,其他东西也不能够伤害它,它虽然没什么用途,但又有什么可苦恼的呢?从这可以看出庄子可以称得上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专家,能够识人,用人,爱人。

在庄子逍遥管理哲学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特色在于:从人的本质出发深刻洞察、了解人的需要,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它尊重人才,给予人与生俱来的劣势和弱点以积极的肯定,并不以世俗的眼光否认消极,而是将“消极”视为一种积极的力量,让人的劣势在适当的情境中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只有认识到积极和消极的有效转化的可能,才能够很好地协调鹏与蜩、学鸠似的不同人才。

3. 以庄子“逍遥”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从某种程度上讲,庄子哲学的精髓在《逍遥游》和《齐物论》,而庄子的管理思想精髓尽在《逍遥游》。庄子逍遥管理哲学的旨趣在于认识人的本质需求,通过有效的赋权管理而真正地实现人的价值,从而实现企业组织的价值。在庄子逍遥管理哲学中,人是第一位的。企业性格是由组织成员的性格决定的,诚如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性格称之为“个性”,企业组织的“个性”就是企业的组织文化,是组织

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它代表了组织成员所持有的共同观念。所有的组织都有文化,但并非所有的文化对雇员都有同等程度的影响。强文化——强烈地拥有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比弱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更大。雇员对组织的基本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和承认程度越大,文化就越强。一般而言,成功的、长寿的企业拥有强的组织文化。庄子的逍遥管理,其组织文化是以庄子的“至人”的理想人格为依托,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旨归,以实现组织和企业的盈利为目标的。在庄子描述的境界中,“逍遥”是一种自我超越的随自然,顺自然,遵循人的本真状态。而作为一个企业需要不断成长,需要不断挑战极限,超越自我。这种超越就体现在“鹏”身上。

鹏所选择的空间是很开阔而宏大的,并且是有所凭借的。“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图南。” [6](P3)作为企业也是如此,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要给员工提供成长和发展的天空,否则难以留住人才。在浅浅的积水里,大船毫无用武之地,人才的成长也需要企业为他提供环境支持。鹏之所以能“九万里”,其自身的努力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没有“风”的凭借,鹏也是“九万里而难为”。而这个环境——施展才华、任翱翔天际的空间就是企业文化所提供的。

鹏在“抟扶摇而上”的过程中应当是充实而孤独的。尤其是在向九万里挑战的过程中,鹏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非难和情绪上需要排遣的障碍。蜩与学鸠笑鹏:“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而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难为?” [6](P4)蜩与学鸠就不理解大鹏的生活方式,认为是种不必要的劳作。在一个企业里肯定存在像鹏和蜩以及学鸠一样的人物。如何合理安排这二者呢?如何使得二者相处和谐,各得其所,并且都能够为企业和组织的目标而共同奋斗呢?蜩、学鸠与大鹏在自我实现问题上有不同的规划,他们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我实现方式。作为企业要能够认同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和规划,但是企业毕竟是个盈利性组织,有必要把二者的志趣结合起来,使二者和谐共存。一个企业要发展肯定需要更多大鹏一类的人才,需要创新,需要不断进步,不断发掘持续的竞争力,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取得占决定性优势的一席之地。从这个层面来讲,企业又必须建立一种有朝气、蓬勃进取的企业文化,鼓励创新,并且允许一定程度上的失败。企业要了解有

高自我实现的员工的价值取向,最好能够帮助他们成长,并加以积极引导,这样才能够真正地长久地留住有竞争力的人才。

一个成长的企业一定有正在成长的员工,通过员工的进步实现企业的业绩突破。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种学习型的组织,这是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正如美国《财富》杂志指出的那样:“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9](P286)壳牌石油公司企划总监德格认为:“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9](P286)“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9](P286)一个企业只有当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才能保证持续地创新,才能具备快速市场的应变力,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也才能实现企业各利益相关者都满意的最终目标。未来成功的企业必然是学习型的企业。而这点是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需要密切关注的。一个成功的企业要有适合企业发展的愿景规划,而在实现不同时期的目标时,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正如鹏在“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6](P4)

可以说,庄子通过对其理想人格“至人”的界定和阐释,肯定一切本真的状态——积极的和消极的,但又从积极的方面加以引导,化劣势为优势,化消极为积极的力量。由此,我们可以引伸出企业的共同愿景,并且认识到通过学习型组织保持学习能力的价值,从而及时铲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

4. 藐姑射之山神人的赋权管理

庄子的逍遥管理哲学通过有效的情绪管理、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以“逍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能够有效实现赋权的。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对于逍遥管理的管理者们有一段精致的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熟。” [6](P13)作为善于赋权的管理者必须要有神人的气度,要有开阔的胸襟和超人的胆识,他神情专注,使企业能够顺利自如地运作,并且有所成就。他并不事事亲力亲为,但是对他的团队和员工却是时时关注,他也具备一个优秀管理者的条件,“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嵇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6]

(P13)神人和他的道德是包容万物而为一的,任何东西都无法伤害他,从这一描述来看神人与天俱来地就具有领导风范。但是神人却不愿意治理天下,管理世间万事。神人的这一作派似乎太不尽人意了!从儒家观点来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德有才之人理应治国安邦、报效社稷。但是神人自有其道理: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6](P13)既然世间有像尧舜那样优秀的管理者为何神人还要亲力亲为呢?英明的管理是善于赋权的,通过任用有德之人、有才有谋之士来完成相应任务,岂不更好?昔日,诸葛亮事多时少,事事亲力亲为,虽然鞠躬尽瘁,但却不免英年早逝,留有憾名。近代,曾国藩大力授权,挑有才有德之士,坐镇帷幄之中,运筹决胜于千里之外,成就一番事业。神人看似逍遥,但却不是逍遥无为,于貌似无为之中而有所作为。真正的赋权不是撒手不管不问,而是把时间精力投放在更有生产力和创造力的事情上,从战略上高屋建瓴企业和组织的愿景规划,从企业文化上为企业构建良好的成长空间,从人本的高度用好每一个人。当三个和尚的目标都是“有水喝”,且三个和尚都朝着这个目标迈进的时候,企业就不再会演绎所谓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悲剧。

结论:于逍遥管理中实现赋权

哲学似乎处于《庄子》里的“大瓠之种”大而不当(葫芦太大而不能盛水也不能做瓢)或者大樗完全无用的尴尬角色。然而庄子却用护手秘方(不龟手之药)的比喻,说明不同的东西要用在不同的地方,才会真正“有用”,指明不是没用,而是会不会用。即使“完全无用”的大樗,也可树于“何无有之乡”。

哲学的功用好比酵母,可以让生活更美好,可以让事情做地更有效率和效果,而要发挥哲学酵母的功用,关键是要找到适合的面粉。一如黑格尔所说那样:“哲学并不站在它的时代以外,它就是对它的时代的实质的知识。”两千多年前的庄子的那一卮水汩汩地流传至今,是仍然有其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寻找其可用之处。

很多学者专家认为庄子及其学说是消极的,是避世、混世的。一般而言,人们会从哲学或者文学的角度研究庄子及其学说,而本文独辟蹊径,认为庄子实质是积极的,并从管理思想的独特视觉,从庄子最具代表性的《逍遥游》,来研究庄子及其学说,提炼出庄子的逍遥管理思想。庄子的逍遥管理思想主要是从人的本质出发考察人的本真需要和人的自我实现的内在渴求,并辅以有效的情绪管理,以“逍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作为整个逍遥管理思想的基底,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赋权管理。

然而,由于笔者对庄子的研究的深度、对整个管理思想的掌握以及缺乏现实基础上的企业管理的实际运作经验,不能够更好地挖掘庄子逍遥管理思想的精髓,加之表述上的问题,也不能够言之达意达情。但是,作为中华儿女,作为龙的传人,衷心地希望庄子的那一卮水能够汩汩地流,流出其作为哲学酵母的魅力,也衷心希望传统文化瑰宝在与时俱进的传承中发扬光大,而不是“故纸堆”式的言说。

浅析庄子哲学的批判精神

浅析庄子哲学的批判精神 庄周,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一名着眼现实极具批判精神的哲学家。庄子的哲学精神体现在其文章中的方方面面,即有对现实的揭露剖析,又有对当时学术体系的批判探索,这些特点让庄子的哲学即具现实厚度,又有精神灵性之光。本文从现实揭露和精神寻求解读了庄子的批判思想,希望对当代人能有所助益。 标签:庄子哲学批判现代启示 庄子,姓庄名周,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洞悉易理,思想深远,其文学作品想象丰富,语言多变,被世人成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思想深邃、内心多变,是举世难得的一代哲人,也是极具批判精神的哲学家[1]。庄子的批判精神散在《至乐》、《天下》、《人间世》等文章中,主要体现在对现实体系和学术体系的批判,从而让其哲学即具现实厚度,又有精神灵性之光。在经济和环境需要平衡、思想价值多元化的当代,重读庄子哲学,领悟其对现实批判的深意和人性探索的成果,对适应和调整当代生活模式和自身修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眼冷心热批判当世 社会批判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展现人类觉醒的一种哲学意识。庄子批判哲学思想的产生是源于其对自己所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社会环境、君主‘轻用其国、其民’、众人‘争名争利争贵’生活方式充分思考后,用看似无情和冰冷的言语进行批判。庄子的文章看起来都是不包含温情的冷眼批判的体系,然而我们清楚,庄子之所以批判,就是想要借此改变社会现状,引导众人回归自然,走向更为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为民众考虑而为,是以其心肠极热。 庄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此时社会礼崩乐坏,各个诸侯皆以满足一己私欲扩大疆域为目的,频频发动战争;与之同时,各国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民力疲惫,百废待兴。是以庄子对社会的批判也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对战争的批判。庄子对战争的反对体现在《盗跖》中,他说到‘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在人间世中提到‘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依矣’,并在书中借助子华子之口,通过劝昭僖侯,讲述了其反对战争的思想。 二是对君主的批判。在《人间世》这篇文章中,庄子如此评论卫君‘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并在《列御寇》中提到‘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可见其对现行君主都持批判态度。在《说剑》一文中,这种思想表现的更为明显,庄子借着对赵文王好剑,导致死伤百余人的批判,展示了其君主观。在庄子看来,天子、诸侯、普通民众每个人都有属于其不同的剑,赵文王所好之剑应当,‘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

浅谈如何理解儒家的中庸思想

“执两用中”与“尽善尽美” ——浅谈如何理解儒家的中庸思想 云南大学韩扬文 众所周知,“中庸”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中的重要观点之一。《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将“中庸”作为至高的道德,因此后代的儒家还专门写了《中庸》,来阐发这种至德。《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西汉时被收入《礼记》,后来朱熹又将这篇文章抽取出来,独立为《四书》之一。可见,对于历代儒家以及儒学研究者而言,“中庸”都是一个重要的范畴。 “中庸”,郑玄训为“中用”,大概的意思是折中、用中,无过,也无不及。这种思想反对极端主义,认为凡事做得不到位或者过了头都有危险之虞。《中庸》进一步提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说为政要善于把握对立的两端,在两端之间找出一个可用的正确之点。(中者,正也。也有正确、适宜的意思。)这种“执两用中”的说法,更明确地提出了“用中”的前提——“执两”。“执两”是指要“把握两端”,也就是说,在“用中”之前,对于该事物的正反两极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够掌握它们。这样,才可以找到其中的正确之点。否则,这个“中”就是抽象的,先验的,是不可把握的。 在“执两”之前,还有一个隐藏的前提之前提,就是对事物要有反思,如果没有反思,就去盲目实践,必定无法找到正确之点。《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儒家的这种勤于反省的精神是他们得出一切结论的根源,是他们能够审察时弊、提出治国之术的前提。那么,“执两用中”之所依靠的也就是这种内省的精神。 当然,“中庸”也好,“执两用中”也好,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一个“中”字,儒家试图以这种方法来寻求事物的正确、平衡之点。这个“中点”不是指数学中线段的“中点”,不是绝对居中的,而是可变动的,否则,“中庸”就有形而上学之嫌。但是,这种方法论说起来似乎简单清楚,但在理解上却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问题。 这些可能的问题包括:“执两用中”的“中”的活动范围究竟是什么?虽然我们已经说,“中”不一定在两端的正中间,但是它是在两端之间的某处呢,还是也可以在两端?如果可以包括两端,那么是仅仅在某一端呢,还是既可以在这一端,又可以在那一端?如果它既可以在这里,又可以在那里,那么这个“中”的存在又依靠什么来进行判断呢?还有,是只有儒家持这种中庸观念,还是其他哲学流派也有这种思想呢?如果另外的哲学流派也有中庸的思想,那么他们所指的“中”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如果不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另外,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中庸思想呢? 让我们分三种情况来讨论儒家的“执两用中”。第一种,正确之点不在两极而在中间某处的;第二种,正确之点在两极而可变动的;第三种,正确之点在两极且不可变动的。 第一种情况大致符合人们对于“执两用中”的一般理解,这种情况相对后两者最容易被接受。因为按照生活经验我们知道,生活并不总是太好,也不总是太坏,因此按照自然运行的规则,在绝对P和绝对非P之间找到一个正确的行事方法,这是符合日常逻辑的。 如“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在“简”和“不简”中,孔子没有简单地说一切从简,而是赞同为政者存心要严肃庄重(存心不简),但行政要从简的方式;不同意存心简陋,行政也简陋的方式。可见,在简和不简中孔子所找到的正确之点是在两极中的某处,这就是“执两用中”比较容易理解的一种方式。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郜捷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汉中723001) 指导教师史继东 [摘要]庄子的哲学思想穿越几千年而不朽,并且对于当今现实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庄子继续发扬了道家崇尚自然法则,顺应天命,自在无为的思想。就整个社会来看,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和谐秩序,不搞盲目的生产和建设。对于社会中的个体而言,虽然崇尚自然与逍遥,渴望安于天命的庄子哲学显得好似在逃避现实,是消极的表现,但这样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盛行的,也是大众所追求的物欲膨胀的思想形成了制衡,让人能够释怀和减轻压力,庄子“齐生死,等万物”的人生观启迪我们不要过分计较得失成败,而是用相同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这也使我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庄子的哲学思想蕴含于他的寓言之中,他非常善于将深刻的道理隐喻于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让读者从浅显易懂的文字中探究出许多人生感悟,而后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庄子哲学思想当代意义自然哲学社会人生哲学个人 当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渐趋浮躁的社会,人类在享受了自然带给我们的丰富资源之后,能够征服自然的渴望开始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的物质欲望也在不断膨胀,人们渴望功成名就的心理远远战胜对于悠闲自在生活的享受。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随之被激化和扩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显得越发脆弱,在种种不和谐的事件粉墨登场之后,另一种倡导人们价值观念转变以及发展模式转变的声音呼之欲出。 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就为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范本。在他流传于后世的著作《庄子》一书中,分别以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论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世界之本原“道”的辩证思考,阐明了人与自然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以及人与自然应该以怎样的关系和谐共处;又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子“齐物”的哲学世界观。在具有代表性的《庄子·齐物论》一篇中,提出了“世上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一切事物都应看作等同”的观点,摒弃由于种种主观原因产生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1]41,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态度。 庄子虽然是东周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但他的生活境遇却不如一个普通人,他一生基本上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他住在狭小的巷子里,靠编草鞋勉强过活,有时甚至要向邻居借米面救急,但他即使到了饿得面黄肌瘦,只能穿打补丁的粗布衣服的地步,也绝不愿以牺牲自己的自由为代价去贪求高官厚禄。这恰恰体现了他忽视功名利禄,崇尚自然逍遥的人生态度。《庄子·秋水》中记载了楚威王希望委以政事给庄子时,庄子答道:“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1]510表明他宁愿做一只拖着尾巴在泥里爬的快活的乌龟,也不愿意做一只被供奉于庙堂之上的,死了三千年的神龟。他的思想摆脱了现世社会中一些狭隘的束缚,不被世俗所囿,启示了我们不是只有高居庙堂,荣华富贵才是值得追求的,摆脱精神的枷锁或许意味着更广阔的空间。 一、道法自然——庄子自然哲学对社会建设的意义 与以往的各家学派从社会伦理角度出发观察人生的思路不同,庄子的哲学思想开始拓宽路子,

谈谈庄子的道家思想

谈谈庄子的道家思想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无论是在思想史上,还是文学史上,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也都十分深远广泛。《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从思想上或艺术上讲都是其代表作品,虽然仅此一篇难以穷尽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从中亦可使我们窥见他思想的一个全貌。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这些观点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超脱,对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吸风饮露、游于天地之正气,不受任何的羁绊,无所依于旁人,逍遥自由的人;他追求一种超凡脱俗,不为任何是非、好恶、喜怒、哀乐内伤其身,使人的自然天性能够自由发展的境界;他认为死是摆脱了世俗烦恼而“反其真”,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而在当今社会,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苦苦追逐,多少年轻的生命因为承受不了社会给与的沉重的压力选择逃避甚至是选择离开这个不堪重负的社会……要是人们能够体会到庄子思想中的那份淡泊,那份超然,能够让自己有所感悟,虽不能有庄子之豁达但至少我们也能积极面对困难和压力。 无论是逍遥游中的无己还是齐物论中的丧我,它的根本都落在心上,几乎将我与心等价了。庄子在齐物论中思想就是“万物与我为一”,例如,故为为是举莛与楹,历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庄子认为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他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旧事物的消失即新事物的形成,同理新事物的诞生也就代表着旧事物的消失,世间万物无论美丑,大小都是没有区别的,到最后都归于大同。同时是非这些虚幻的概念也是如此,真理从来不曾有过界限,言论也没有过定数即“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爲是而有畛也”,只有当人们的主观因素掺杂其中时才有了各自对是非的判断,才有了界限。 在《齐物论》中庄子描绘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世界,一个人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争斗,无欲无求,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看似美好却不可能存在的社会,庄子是想着实现它,但是陶渊明更加理性,他将其写作昙花一现,然后马上消失再也寻找不见,因为他知道这不可能出现,因此庄子是浪漫的,他喜欢幻想,也正是因为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才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厚的精神财富。

浅析庄子思想

浅析庄子思想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是最为适应创造力的需要,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而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一、自然天真之美 人们常常提起庄子,就和“消极出世”“逃避现实”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庄子》一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子也没有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庄子往往用许多具体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继承了老子这种自然观,并将老子创生万物的自然之道引向人生,通往自由的审美境界。“道法自然”就是《庄子》一书最核心的主题,意思是:道效仿它自己的样子。“道法自然”对万物来说就是物法自然,天地万物都自然而然地顺着自己的本性变化,顺循大道而行。因此,庄子的美学思想以自然为宗,其自然观普遍地表现在对天地万物、人性、艺术的看法之中。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而言,“自然”是在无为中体现无不为,彰显为至高形态的“大美”;对于人性而言,“自然”体现为真诚无伪的本性,它需要战胜欲望、摆脱礼俗而返朴归真;对于艺术而言,“自然”则体现为“技进乎道”,是经过依乎天理的艰苦修炼而达到的自由境界。 首先,对于天地万物而言,自然之道在无为中体现无不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庄子连用“大美”、“明法”、“成理”赞叹“道”在无为中所自然彰显的最高境界。。“道”是宇宙天地的本体和生命。天地有造化之美,美原因乃是万物有自己的本根,这万物的本根就是天地之道。道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自然万物是道的显现,也是美的源泉。庄子在强调保持自然本性的同时,也强调了自由,强调了真美与自由的统一,没有自由,就谈不上自然本性之美。在这里,庄子以“道”的立场破除了以人为中心的狭隘实用的立场。 其次,人性的自然之道体现为去伪存真,回归天然本性。庄子认为,人本与宇宙精神契合无间,与万事万物浑然无分,可是由于世俗的障蔽,使人异化。自然之美是人工所无法比拟的,自然和大道赋予了万物一切禀性,使万物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华丽有质朴,有长寿和短命。所以我们眼中的世界才会如此的美丽多姿,万物都独有其魅力。倘若用人为地智巧使万物的禀性都一样,那就是太不明智了。在现实社会中,大多人或追名逐利,或规于仁义,皆因“有为”而被万物所累,从而丧失其本真,漠视其生命。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美体美容术如隆鼻隆胸风靡世界,到处砍伐树木、填整土地盖房子的现象,海洋鱼类的稀少、河流的污染等等。这些都是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原本“无为的自然”才造成的。本来我们与自然和谐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着,但是我们却破坏了这种“和”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单选题(含答案)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单选题 1.古人读书中提到“左孟庄骚”中“庄”指的是(C )。 A、庄子 B、庄周 C、庄子的书 D、以上各项都不是 2.“和谐”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C )。 A、中庸 B、论语 C、礼记 D、仪礼 3.和与谐可以连接成词是在代开始。(B ) A、宋 B、唐 C、汉 D、明 4.教化的基础和本源是(A )。 A、善 B、真 C、美 D、德 5.“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是的行事原则。(C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6.孔子认为在他的弟子中,达到了仁的标准。(B ) A、子路 B、颜回 C、子张 D、子贡 7.孔子在对“文与质”的关系阐释中,质指的是(C )。 A、文化 B、人文 C、自然 D、社会 8.老子的道论是人生修养的(C )。 A、形而上 B、性善论 C、境界论 D、本体论 9.老子和庄子共同认定是实在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源。(C ) A、气 B、天 C、道 D、自然 10.《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的作者是(A )。 A、詹剑锋 B、东方美 C、叶海烟 D、张默生 11.历史上关公形象中的永恒精神价值是(B )。 A、仁 B、义 C、礼 D、智 12.民间学术的特点是(C )。 A、真实 B、规范 C、自由 D、简单 13.“仁”在礼”中的体现是(C )。 A、慈爱孝亲 B、温和润泽 C、祭祀存念 D、报本施恩 14.“仁”在十三经中总共出现了多少次?(D ) A、456 B、356 C、365 D、465 15.儒家的核心理念是(A )。 A、仁 B、义 C、礼 D、智 16.儒家思想中“仁”的品质是(B )。 A、慈爱孝亲 B、温和润泽 C、报本施恩 D、祭祀存念

庄子哲学的思想体系

庄子哲学的思想体系 一、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 道兼有无。“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不过,绝对、抽象的“无”还并不是庄子哲学的顶点,庄子哲学的顶点是“矛盾”。儒家的思想体系是封闭的思想体系,道家的思想体系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兼有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封闭与开放的双重性,即由庄子哲学中内在的、并且又是由庄子自己提出来的矛盾现象表现出来。庄子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不断地提出一系列的矛盾问题。这些矛盾问题庄子自己没有解决。庄子的理想和出发点有可能是想找到宇宙万物中统一的、封闭的“道”的所在,但庄子哲学探索的实际结果则带有明显的矛盾和开放的性质。庄子自己很可能没有识意到他是要表达“道”的封闭和开放的双重性,但在他的哲学探索过程中实际上是确实表现出了“道”的兼有开放性的双重性。儒家的思想体系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因而也是实用的、现实可行的思想体系。庄子的思想体系具有封闭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因此就不是实用的和现实可行的思想体系,因此就空前绝后,往而不返,不为后世学者所继承,尤其是“不为王公大人所器”。但是时过二千数百年之后,从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的角度上看,从现代开放环境的背景上看,庄子哲学以揭示矛盾、表现为开放,而不是以涵括矛盾、表现为封闭作为结束,就并不比儒家的提出一个完备、实用、但却封闭的体系缺少意义。认识到哲学史上的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第二讲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 一、概述 春秋战国时代,是新旧更替的时代,一方面新的萌芽已经产生,另一方面旧的东西依然存在,这就形成了在思想上既有的新的因素,也保留着旧的痕迹。 1、、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1、天道与人事 因为周天子虽然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名号,但实际上已失去了本来的权威。天上的上帝,是人间帝王的反映,地上周天子的衰微,也就造成了人们对天的怀疑,人间一切休咎祸福均自天降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周内史叔兴和郑国申繻说:“吉凶由人”、“妖由人兴”。郑子产讲:“天道远,人事迩,非所及也。” 天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上次讲过,讲义上也有,大家参考一下即可。 随着对宗教性的天神信仰的动摇,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有所发展。“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现实,使人们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结论。 出现了老子和孔子。

二、老子和《道德经》 (一)、老子其人、其书 生卒年不可考,籍贯有楚国岩县(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陈国相人、宋国相人三说。书《道德经》,帛书是《德道经》。 西汉时,黄老之学曾是统治思想,东汉时为老子建庙祭祀,三国南北朝时被奉为道教始祖,唐朝时被奉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元朝时道教盛行,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 哲学思想 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是至上权威,先天地而生。道生一,一是至等无偶,一生二,二是阴阳二气,二生三,三是均适状态。三生万物,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出来。 这是朴素辩证法,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对立和统一,也包含着客观事物的相互转化,物极必反,调和矛盾,以不变应万变。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政治主张 主张无为而治,宣扬使民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其他方面 兵法、阴谋 《史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晚年目睹周之衰,遂“去周隐居”。 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因关令尹喜之请求而写下五千言《道德经》。 (二)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 (1)道的本原性与化生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2)道的实在性与超感官性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道的运动规律性 “反者道之动”之“反”: 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化; 事物的运动总是要回复到本初的状态。 (三)老子“自然无为”的方法论 “无为”是《道德经》的一个基本概念。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 “无为”的方法论意义: (1)在行动之初形成一种冷静的态度,“损之又损”,去掉那些干扰的因素。 (2)在行事过程中更注意认识客观规律,以“百姓心为心”,公正地为民办事。 (3)保持大海的胸怀和谦卑品质,像圣人那样,“以其病病”,不断走向完善境界。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庄子,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哲学追求与他的存在方式,往往都呈现内在的一致性。庄子的哲学沉思以道为内在指向。作为形上之域的对象,道具体表现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它所实际涉及的,则是广义的存在于人之“在”。在当代这个普遍缺乏信仰的时代,或许哲学能够慰藉一下我们的心灵。我们或许可以从庄子的思想中寻找到或多或少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哲学;当代社会;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中,“道”是一个重要概念,就其本质而言,道不是人的认知对象, 而是需要用人的整个生命去直觉体悟的存在者; 换句话说, 道并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客观实体, 而是就存在于人自身和万事万物之中的自在者。人对这一自在者的把握不是通过理性思维, 而要凭借超理性的直觉。而怎么样才能获得这样的直觉呢?在庄子看来,第一步是“外天下”,即忘却纷繁的世俗杂务,将他们排除在心灵之外,使人的本心不要为俗物所缠绕,以便静心息虑。第二步是外物, 即忘却外在事物, 让心灵不要为外物所役使。心役于物, 则心念外驰, 不能专心自守, 容易导致本心的迷失。第三步是外生, 即忘却自己的生命。 人生而有命, 所以常常会执着生而厌恶死。但人本来和宇宙万物是一体的, 并没有生命。以庄子齐物论观之, 人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 而死亡只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状态。人活着时恋生恶死, 死后反而会恋死恶生。1因此, 生和死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存在状态, 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需要执着生, 也不需要害怕死, 生死本为一体。由此言之, 所谓外生也就是齐死生、泯物我,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浑然一如的境界。 庄子哲学虽然注重对得道和体道境界的精神追求,但同时并不认为理想的人生是空中楼阁, 而是应该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因此, 庄子并没有将得道境界和日常生活的技艺割裂开来, 认为道就在技艺当中, 道和技艺是一体的。在人的精神世界中, 直觉成为沟通道和技艺的桥梁, 将人生命中的形上追求( 道) 和日用生活( 技艺) 结合在一起, 成就了一种高超而平凡的人生样态。 对比与庄子生活的社会,现在的社会有了极大的不同。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如今的社会依然是人与人打交道,依然是人来统治这个世界。尽管各种各样的制度、政策是那么的先进,但是人与人之间也做不到完全平等。庄子眼中的理想社会是保持着原始、淳朴自然的“至德之世”。庄子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我们 正在构建一个民族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而这样的社会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为基础的。因此,“至德之世”的理想之国最终必然获得它的现实状态。 庄子也崇尚无为。无为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是存在的。例子就不用多说了。可是庄子的无为却不能理解为“什么都不做”。庄子的无为更多的是在强调一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要在自己去努力尝试过后才能“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则是劝诫在遇到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别钻牛角尖,坦然处之。 庄子也在他的思想中描绘了理想的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在《逍遥游》篇中,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凭借天地之正道,驾御“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 以遨游乎无穷者,是无所待的至人、神人、圣人。他们已然达到了“与造物者为偶,而游乎天地之一气”的神秘境界。因超越了“我”与“非我”的区别,所以他无己。道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与道合一,故无功。他也许治理天下,但他听其自然,让每个人自由发挥其能力,因此圣人无名。庄子的“圣人”、“神人”、“真人”拥有神与人的双重性格,他们成为以后道教构造神仙形象的原本。庄子的理想人格对于我们个人价值自由全面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试述庄子的文学思想

试述庄子的文学思想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王村乡实验中学姚素婷 内容摘要: 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继承了老子的观点,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因素。但是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他的思想明显地呈现出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特点。在阐述哲学思想的同时,张扬自我风格,流露真实性情,在无可验证稀奇古怪的叙述背后,是对人生对社会严峻深邃中的叩问;从他幽默诙谐的寓言故事,形象的比喻夸饰中跃升到体察、洞悉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因此庄子在无意于文学创作之下,他的作品形式、写作技艺、文学理论,影响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关键词: 庄子文学思想自然本色 表现手法想像虚构情感表达

正文: 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继承了老子的观点,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因素。但是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他的思想明显地呈现出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特点。因此,一提起庄子,人们就会马上联系到“无道无为”、“消极出世”、“逃避现实”等以上概念,而忽视其思想中的有益影响,即使其哲学中唯心主义思想给他的文艺思想带来消极影响,但文艺思想是个综合体,还受到政治思想及世界观的作用,何况唯心主义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并不是一味的起消极因素。庄子正是不拘一格的走出道理说教模式,其言谈内容不注重引经据典,寻求历史依据,而是海阔天空谈笑风生般轻松自如。在阐述哲学思想的同时,张扬自我风格,流露真实性情,在无可验证稀奇古怪的叙述背后,是对人生对社会严峻深邃中的叩问;从他幽默诙谐的寓言故事,形象的比喻夸饰中跃升到体察、洞悉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因此庄子在无意于文学创作之下,他的作品形式、写作技艺、文学理论,特别是他的思想对后代一些文学家及文学批评家发生了明显的影响,敲出震撼千古的感动力来,但要我谈庄子的文学理论仍不免予“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错觉。因此我就自己对庄子文学的粗略见解做一解说,与大家共勉。 一、庄子的著作,以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的道理 用艺术形象阐明哲学的道理是庄子文学的一大特色。战国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说理,但仅仅作为比喻的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庄子不仅如此,而且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表达思想。庄子在文章中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

中国哲学中的和谐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 赵馥洁 和谐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和弘扬这种和谐精神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所谓“和”,就是事物各种不同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相互平衡,从而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状态。在中国哲学中“和”与“同”、“和”与“争”是相反的概念,而“和”与“中”是相通的概念。(1)“和”是多样性的协调,而“同”是单一性的重复。(2)“和”是多因素的协调,而“争”是多因素矛盾冲突的无序状态。所以儒家崇和非争。(3)“中”是实现“和”的条件,“和”是各因素处于“中”的结果。所以儒家主张“致中和”。《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中国哲学和谐思想的形成 中国哲学和谐思想的形成于春秋时期。 1.公元前六世纪的西周末年,曾经有两次关于“和”与“同”的讨论。一次是周太史史伯对郑桓公的谈话,一次是齐国大夫晏婴与齐侯的对话。据《国语.郑语》载史伯对郑桓公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讨论)。王(指周幽王)将弃是类(指“和”)也而与剸同,天夺之明,欲无蔽,得乎?”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侯与晏子的“和同之辨”。齐侯问“和与同异乎?”晏子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xi.醋)醢(hai.肉醤)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洩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而同)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此!”这两次“和”“同”之辨,都深刻地阐发了“和”“同”的不同含义,明确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哲学观点,确立了“取和去同”的价值主张,并运用这一哲学思想论证了“尚和”的治世原则。 2.孔夫子明确论述了和的重大意义,提出来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 二. 中国哲学和谐思想的内涵 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一团和气、一片生机。其中和谐观念是核心。包括: (一)宇宙和谐观。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至高无上的大和谐。《周易彖辞》:“乾道变化,名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庄子.天运》:“太和万物。”张载:《正蒙.太和篇》:“太和所谓道”,指宇宙本体的和谐状态。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中说:“太和,和之至池。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和;既有后,其和不失。是谓太和。” (二)自然和谐观。中国哲学认为自然万物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和状态之中,和谐是自然生存发展的根本法则。《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天论》:“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义以成。”《吕氏春秋.贵公》:“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

庄子的哲学观点

庄子的哲学观点 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老庄哲学”最本质的内核,是对宇宙与自然的唯物认识。老子认为,既然有万物,万物必定有他们的由来,于是便把这个“由来”称作“道”。“德”就是事物的本性。庄子对“道”和“德”的看法与老子是相同的。也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而治”,尽管他们所持的理由不尽相同。老子认为物极必反,认为统治者如果一心加强统治,就越是达不到所想达到的结果,老子是把“无为”当作一种手段。庄子强调的是天然和人为的不同,统治者越是靠人为的手段来统治,悲惨和不幸就越多,他要达到“无为”的目的,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庄子把“道”的自然观推及到社会生活及人性人格上,突出之处有以下几点: 其一,庄子从“万物一府,生死同状”(《天地》)、“道通为一”(《齐物论》)的认识出发,主张万物平等、物论平等,因而否定人类的自我中心与个人的自我中心,提倡摈除成见,扬弃我执,顺应自然。 庄子认为万物本为一体,生死本无两样。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没有什么“是”与“不是”,“可”与“不可”,所以小草和大木,又丑又癞的女人和美貌的西施,以及其他稀奇古怪的事情,以道的观点看都是可以“通而为一”的,没有什么差别。他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在人与自

然的关系上,庄子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因此他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其二,哲学上的相对主义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无与有、小与大、短与长、柔与刚、弱与强等等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与相互转化的,庄子在此认识基础上,突出了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以及相异性的相互转化,创建了“相对论”的认识论。他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虚满、生死都只是一时的现象,其形态是绝不固定的。由于他过分强调了绝对运动,导致否定相对静止,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从而形成了相对主义的理论。他认为除了“道”的存在是绝对不变的以外,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生与死是相对的,大与小是相对的,彼与此是相对的,是与非也是相对的,没有一定的准则。“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这中间也包括人的思想观念。庄子认为感觉的经验是千差万别的,是相对的,理性思维更是如此,他在《齐物论》中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从而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标准。这种相对性的认识论,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入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三,表达了庄子对无限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这一精神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要摆脱矛盾。对于如何跨入这一精神自由之路,《庄子》一书都在诠释,尤其在《逍遥游》一

谈论庄子哲学思想

谈论庄子哲学思想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一位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思想家。他决然不与宋君合作的态度,他在妻子去世后“鼓盆而歌”异乎常人的举动,充分显示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和超越凡俗的精神境界。在他看来,不仅一般的生活是无聊的,即使南面为君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及各级官吏,其生活也是无聊的,对超越生死超越时空的自由精神境界的追求才是他的最高理想。在本文中,笔者试就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的哲学特质作粗浅分析。 一、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 “道”是《庄子》中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中“道”的思想,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①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从主体上升为一种宇宙的精神。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形相的,在时空上是无生灭的。“道”的特点,具有绝对性,创造性,永存性,普遍性,无为性。“道”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无为”形容道的幽隐寂静,“无形”形容道的超乎名相。道虽然幽隐寂静,却在作用上可取得信验(“有信”)所以具有绝对性;道具有创造性,“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品位上与时秩上都先于天地鬼神,是产生万物的最后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出上古而不为老”,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故具有永存性;“道”遍及六合四方,“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又具有普遍性;“道”还具有无为性,道无为而万物自化,“杀生者不死,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生生者不生”②,万物常因特殊的际遇而兴起而消失,道运作万物而自身却永不消失。庄子详细地阐述“道”,向世人宣告自已体悟的宇宙观,这也正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的逍游境界的思想基础,要达到生命的绝对自由,就必须深刻体悟“道”这个基本的范畴。 二、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手段 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如何扩大人的内在生命,便是庄子所关注的问题。人被生存的环境所蔽,为知见所囿,形成锁闭的心灵。庄子所关心的,不在于生理我的满足,不在于家庭我的实现,也不在于社会我的完成,而在于体现宇宙我的理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便是宇宙我的体现。宇宙我的体现,有赖于超越精神的展现。超越的意义,在于扬弃与提升,扬弃俗世的价值,而提升到更高更辽阔的精神领域中。“不从事于务”,即扬弃利禄、名位,权势,毁誉之俗世活动。“游乎尘垢之外”、“游乎四海之外”、“出六极之外”,心灵活动超出于物质世界形相之拘限,冲破现实的藩篱而精神上达。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那么怎样才能做无待呢?那就是“心斋”与“坐忘”。“心斋”,庄子解释为“若一志,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无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③。“虚”即虚无,指无执无为的心境而言。“心斋”作为方法,是一个“致虚”、“守静”的过程,亦即去执去为过程,其要旨是“一志”和“唯道集虚”。“一志”者,义为专一心灵,神不外驰,不为外物所动。这一过程同时是“唯道集虚”的过程。道之性为虚,冲虚自然。人要“体道”,心灵也要冲虚自然。这一虚静之心是需要不断地化欲,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2019尔雅答案100分

。。。。。。。。。。。。。。。。。。。。。。。。。。。。。。。。。。。。。。。。。。。。。。。。。。。。。。。。。。。。。。。。。。。。。。。。。。。。。 。。。。。。。。。。。。。。。。。。。。。。。。。。。。。。。。。。。。。。。。。。。。。。。。。。。。。。。。。。。。。。。。。。。。。。。。。。。。。 儒学原典“仁”字的义理讲述 1 【单选题】“仁”的根本是()。C ?A、个人道德高尚 ?B、家风纯正 ?C、人际关系的和谐 ?D、家庭和睦 2 【单选题】“鹤鸣于阴,其子和之”出自下列哪部著作?()D ?A、《周礼》 ?B、《对楚王问》 ?C、《说文解字》 ?D、《周易》 3 【多选题】下列()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AD ?A、程颐 ?B、朱熹 ?C、张载 ?D、程颢 4 【判断题】麻将与儒家文化有关。()正确 5 【判断题】西方文明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错误 6 【判断题】朴学的宗旨是回到文本本身的解释。()正确 儒家“仁”的哲学思想 1

【单选题】“天涯若比邻”中的“比”指的是()。C ?A、比肩 ?B、比较 ?C、邻 ?D、比喻 2 【单选题】学者孔颖达是()人。D ?A、清朝 ?B、明朝 ?C、宋朝 ?D、唐朝 3 【单选题】和到一定程度上“有五味之相济,甘辛并用,混合无形。”是()的观点。B ?A、孔子 ?B、庄子 ?C、墨子 ?D、孟子 4 【多选题】下列对“仁”的理解正确的有()。AB ?A、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 ?B、心心相通的状态 ?C、施爱心与人 ?D、相互礼让 5 【判断题】“亲亲仁也”是许慎对“仁”的理解。()错误 6 【判断题】在唐代和谐既可以互相训示,又可以组成一个词,来表示各种合适的优化的关系。 ()正确 孔子的“仁德”

庄子思想对我的影响

我对庄子思想的认识 作者:范欢 院系: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 年级:2010级 学号:20101150190 日期:2011年11月 庄子思想对我的影响

【摘要】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思想中流露出的那份淡定,那份超然,给了世人无数的启发与想象。直至今日,他的人生哲学依然影响着现代人的道德准则、思维习惯、价值判断。在当今社会,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苦苦追逐,多少年轻的生命因为承受不了社会给与的沉重的压力选择逃避甚至是选择离开这个不堪重负的社会……要是人们能够体会到庄子思想中的那份淡泊,那份超然,能够让自己有所感悟,虽不能有庄子之豁达但至少我们也能积极面对困难和压力。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修身养性 一、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为寓言《庄子》,道家遵称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在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庄子主张追求生命的真实意义,保持人格的独立和自由比享受任何荣华富贵都更好更为重要。现实生活充满污秽,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与之相妥协,所以当理想的生活在世间难以实现时,他宁可选择从现实中隐退,于是有了入世的庄子和出世的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 庄子注目于认识论,深入认识人的精神领域。这是对于宇宙与社会两方面的考察,其考察既宏观又微观,达到了认识论发展的极高水平。达到此点的关键在于追寻精神领域的绝对自由。 (一追寻逍遥自由: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真正的自由须“无待”。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二追寻思想自由的大师 真正的思想自由必须“忘己”。 ?“不知周之梦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齐物论》) ?“忘吾有四枝(肢)形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达生》) ?这种忘我的状态,庄子称为“吾丧我”(《齐物论》) (四)追寻思想自由的大师 ?“齐物”方可“游刃”于“和谐”之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