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中-章节测试习题(5)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中-章节测试习题(5)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中-章节测试习题(5)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中-章节测试习题(5)

章节测试题

1.【答题】他当上了皇帝,结束了西晋以来近3个世纪的分裂局面,开创了“开皇之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短暂而统一的封建王朝。他是()

A. 秦始皇

B. 隋文帝

C. 隋炀帝

D. 唐太宗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建立的相关知识。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派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因此隋文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个世纪的分裂局面。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答题】下图标题的空白处应填()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京杭大运河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唐朝、宋朝、元朝晚于隋朝,隋朝大运河已开通。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3.【答题】与“金榜题名”“名落孙山”“十年寒窗”“连中三元”“一举成名”等有关的古代一种选官制度是()

A. 郡县制

B. 科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金榜题名”“名落孙山”“十年寒窗”“连中三元”“一举成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社会重学风气。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4.【答题】唐太宗赞扬某大臣道:“随事谏正(遇到问题时随事谏净匡正),多中朕失(过失),如明镜之鉴形,美恶必见(现)。”被唐太宗赞扬的这位大臣是()

A. 姚崇

B. 魏征

C. 房玄龄

D. 杜如晦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魏征和唐太宗的相关知识。

【解答】依据“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之鉴形,美恶必见(现)。”的信息可知,这段文字赞扬的是魏征,结合课本所学,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著名的大臣,善于纳谏,前

后项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其中,魏征去世,唐太宗十分悲痛,说魏征死了,他失去了一面镜子,B项符合题意;姚崇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杜如晦与房玄龄为唐太宗时期的左右宰相,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不是善于纳谏的官员,由此可知,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5.【答题】小史同学阅读到一则课外资料:“开元初,上留心理道(治理国家),革去弊讹(弊端)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治理)。”这里的“上”指()

A. 汉武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史料载: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这里的“上”指唐玄宗.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6.【答题】右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A. 交通运输

B. 纸张印刷

C. 农业生产

D. 陶器制作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农业灌溉工具。

【解答】题中对工具的介绍,有个别关键词,比如“竹筒”,“灌溉”等,由此结合所学可知,此工具为隋唐时期的筒车,由于农业灌溉,也反映出当时古代农业的发达。故选C项。

7.【答题】“中国”在英文中为“CHINA”,它是借用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瓷器来命名的。唐朝手工业者创制的闻名中外的瓷器珍品是()

A. 孩儿瓷枕

B. 景泰蓝

C. 冰裂纹瓷器

D. 唐三彩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唐三彩的相关知识。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唐三彩是闻名世界的瓷器珍品。孩儿瓷枕、冰裂纹瓷器都是宋朝瓷器的代表作品。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8.【答题】下图是唐朝阎立本的代表作《步辇图》,它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下列史实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A. 昭君出塞

B. 张骞出使西域

C. 文成公主入藏

D. 唐蕃会盟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文成公主入藏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去唐朝求婚,受到唐太宗的接见,《布辇图》就是反映的这一场景。后来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9.【答题】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以安史之乱为写作背景的诗句是()

A.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D.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唐诗中相关历史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诗句“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描写的是战乱的景象,应是以安史之乱为写作背景。故C符合题意;ABD的诗句与战争场景不符,故选C。

10.【答题】翻开历史画卷,不乏讴歌民族团结的光辉篇章。下列人物中,为民族团结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A. 玄奘

B. 文成公主

C. 寇准

D. 岳飞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文成公主入藏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玄奘是为唐朝对外关系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A不符合题意;寇准是宋朝的宰相,C不符合题意;岳飞是抗金英雄,D不符合题意;B选项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1.【答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由盛转衰

B. 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建立了后梁政权

C. 五代十国存在于东晋灭亡后到隋朝建立这一时期

D.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是元朝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判读。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北方地区遭到浩劫,而唐朝时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A符合题意;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建立了大齐,B不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C不符合题意;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是北宋,D不符合题意。由此可见,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2.【答题】请你判断,下图中的皇帝应该是()

A. 唐太宗

B. 唐玄宗

C. 宋太祖

D. 宋太宗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第一个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一举夺得政权之后,却担心从此之后他的部下也效仿之,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于是在961年,安排酒宴,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叫他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从此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在969年,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待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3.【答题】“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事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材料的中的通判设置于()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元朝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北宋的监察机构—通判。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为了防止地方知州权力过大,设置通判的职务,从而削减了知州权力。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4.【答题】宋初大将曹翰在《退将诗》中曾感叹“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曹翰感叹的原因是()

A. 宋初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

B. 宋朝天下太平,武将没有打仗的机会

C. 曹翰家贫,买不起武器

D. 宋朝只设文官,不设武职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剥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而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慨。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5.【答题】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 重农抑商

B. 闭关锁国

C. 和亲会盟

D. 重文轻武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宋朝实行重

文轻武的政策,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D选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自战国时形成,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A选项不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比西方国家落后。B选项不符合题意。和亲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和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C选项不符合题意。由此,ABC可排除,故选D。

16.【答题】与隋唐相比,宋朝改革和发展的科举制,主要表现是()

A.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B. 创立殿试制度

C.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 提倡八股文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采取重文措施,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升进士地位。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7.【答题】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A. B.

C. D.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

【解答】辽建立的时间是公元916年,灭亡时间1125年,建立者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元昊在1038年建立西夏(位于今天的宁夏银川),1227年灭亡,都城兴庆府;完颜阿骨打在1115年建立金,1234年灭亡,都城会宁(位于今天的哈尔滨市);北宋(960年到1127年)的都城是汴京(今天的河南开封);南宋(1127年到1279年)的都城是临安(今天的浙江杭州),根据分析可知,辽灭亡时间是1125年,南宋建立时间是1127年,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D。西夏、辽和北宋出现过并立局面,A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西夏、金和北宋并立符合史实,B项错误。西夏1227年灭亡、金1234年灭亡,南宋1279年灭亡,C项符合史实,C项错误。排除ABC,故选D。

18.【答题】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唱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

A. 宋太祖

B. 宋真宗

C. 宋高宗

D. 宋太宗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北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宋辽澶州之战后,北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9.【答题】“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描写的是()

A. 北宋抗辽的情景

B. 北宋抗西夏的情景

C. 南宋抗金的情景

D. 南宋抗辽的情景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南宋与金对峙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他参加过抗金战争,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对宋军抗金史实的反映,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0.【答题】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这里的“胡虏”和“匈奴”指的是()

A. 女真统治者

B. 匈奴统治者

C. 契丹统治者

D. 党项统治者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岳飞抗金的相关知识。

【解答】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诗歌中的“胡虏”和“匈奴”指的是一个民族,即(金)女真族的统治者,故选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