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二会考知识点(原)

历史必修二会考知识点(原)

历史必修二会考知识点(原)
历史必修二会考知识点(原)

2.1.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A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此后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2.1.2 古代中国主要土地制度 A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井田制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2.1.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B

①从生产模式看是精耕细作;②从经济结构看以种植业为主;

③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是小农个体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2.1.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B

手工业发展基本史实:

1.冶金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2.纺织业: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元代:黄道婆全面推广先进技术

3.陶瓷业:①东汉晚期:烧出成熟的青瓷。②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③隋唐时期: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⑤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烧成青花和釉里红。⑥明清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官营手工业: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2.私营手工业:(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

(2)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纺织、矿冶等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3.出现新的生产关系——明朝中后期,苏州等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1.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B

商业发展的概貌: 1.商代: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

2.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3.明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叫做“商帮”

商业发展的特点:城市逐步增多,发展繁荣

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坊市分开

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坊市界限打破,唐宋时,沿海上陶瓷之路,出现一些沿海港口城市如泉州、明州、扬州

2.1.6 “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C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

内容: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评价:①封建社会前期,主要为积极作用——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的政权。

②封建社会后期,主要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中国社会发展滞后。

海禁和闭关政策

评价:

①积极作用: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维护了国家主权。

②消极作用:中国出口商品数量少,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

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a.国内市场狭小: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

b.资金不足: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c.政策限制: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d.国际市场丧失: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2.2.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A

传统的小农经济(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影响:不平等条约冲击小农经济;中国依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

2.2.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A

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70年代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民族工业产生(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张謇、荣宗敬、荣德生)

2.2.3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B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前提;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2.2.4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A

1、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时间:一战期间

概况:轻工业发展迅速,化学工业有发展,重工业缓慢。

2、一战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3、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

方式:军事管理和委托经营

4、抗战前,形成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实行经济统治政策,对民族工业予以排挤、打击。

2.2.5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C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严重束缚民族工业发展。

2.2.6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C

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②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2.3.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A

1、社会主义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经过建国初期的经济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好转。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影响: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2、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底)

影响: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基本确立。

3、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1956年)。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发展起来。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

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了解一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

社会主义”)。

影响: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4)1959——1961年,我国出现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5)八字方针:(1960年)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6)文革十年(1966——1976年)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2.3.2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B

经验:经济的计划性有助于经济的稳步的发展,如“一五”计划的制定为经济建设确定了目标;稳步推进社会变革,如三大改造;及时纠正经济建设中的错误政策,如20世纪60年代的调整;合理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依据国情制定政策方针,实事求是,如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中共八大等。

教训:要从实际出发,依据我国国情制定经济政策,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如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错误;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否则会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人民公社化;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如十年“文革”;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协调发展,否则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水平,如“大跃进”等。

2.3.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内容: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意义: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2.3.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C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2.3.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A

开始地点:安徽、四川主要特点:包产到户。前提:土地公有制。产品分配:“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影响: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2.3.6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A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3.7 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2.3.8 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A

①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带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多样

⑤1990年中央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3.9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B

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3.10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A

①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C

推进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商品空前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加入世贸组织。

2.4.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A

2.4.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A(衣、食、住、行、礼仪、大众传媒等)

西服传入,中西服并行,长袍马褂——西装革履,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旗袍

结辫陋习——断发——染彩发,清朝入关后,强迫男子留辫子,1911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

康有为、梁启超等倡导不缠足运动

19世纪4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西餐馆,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

近代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

礼仪的革新(1)见面礼:跪拜、作揖—鞠躬、握手(2)称谓:大人、老爷—先生、君

(3)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4)葬礼:厚葬—文明、卫生、简洁

2.4.3 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B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受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影响,和中国近代政治、经济、自我嬗变等多重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衣、食、住、娱乐、利益等方面随着发生了变化

2.4.4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变化A

中国近代的铁路:1881年,第一条自建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北京-张家口)铁路通车。

2.4.5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变化A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设立架设第一条电报线,称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2.4.6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B

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历程,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地转变

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民族自信心。

②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加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

③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2.4.7 近代以来报刊的发展A

(1) 19世纪出现近代报刊(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报纸成为抢手货(3)《申报》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4)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5)新文化运动后成民众生活不可缺的内容

2.4.8 近代以来影视的发展A

(1)《定军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拍电影(2)《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3)《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2.4.9 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渐普及A

自从1995年以来,因全面开展因特网业务,网民数量剧增。

2.4.10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B

①报刊: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②影视: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③互联网: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彻底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2.5.1迪亚士的航海活动和发现好望角A

葡萄牙王室支持,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好望角)1487年

2.5.2哥伦布开辟新航路A

西班牙王室支持,哥伦布抵达美洲新大陆 1492年

2.5.3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B

使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初步形成广阔的市场。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5.4荷兰的殖民扩张A

海上马车夫

时间:16世纪时,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世纪上半叶是其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

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国际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

2.5.5英国的殖民扩张A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主地位:18世纪下半叶(殖民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进行奴隶贸易:三角贸易

2.5.6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B 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形成以欧洲为中心、遍及亚非拉的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5.7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A

开始: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展近半世纪后开始向欧美大陆扩散。

2.5.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事实A

电气时代:标志: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

特点:科学成了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表现: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企业时代到来。

2.5.9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6.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A

股票投机过渡;供需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

2.6.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A

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2.6.3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A

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美国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不能挽救危机。

2.6.4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A

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提高价格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2.6.5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B

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2.6.6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B

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开辟国家干预经济时代。

2.6.7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变化B

二战后发达国家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战后各国进行福利改革。

2.7.1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A

内忧外患:外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内有国内战争爆发

2.7.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B

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

2.7.3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A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7.4“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B

经验:集中国家力量发展经济,有利于经济发展。

教训: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2.7.5赫鲁晓夫的改革 A

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

评价: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改变原有经济体制。

2.7.6勃列日涅夫改革 A

内容:重点重工业

评价: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弊端;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

2.7.7戈尔巴乔夫改革 A

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内容: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2.7.8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B

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8.1“布雷顿森林体系” A

1.过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的汇率和比价。

2.8.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B

1944年夏,美、英、中等战时盟国的代表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其确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两大支柱。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8.3欧洲联盟 A

1.欧洲共同体出现

(1)过程:①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布鲁塞尔成立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2.欧洲联盟成立:①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

②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③2002年1月1日,欧盟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2.8.4北美自由贸易区 A

1.背景:在全球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下,美国经济面临挑战

2.标志:1992年,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2.8.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

1.背景:经济区域化的推动

2.过程:1989年,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12国外长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3.扩大: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4.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APEC方式)。

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形成了协商一致、自主自愿、渐进性、开放性的APEC合作方式。

2.8.6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C

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这些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说明欧、美、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北美、西欧和东亚三大经济力量相互竞争的局面,影响了世界格局。

2.8.7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A

1995年1 月1日正式成立。它是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前身是关贸总协定,总部设在日内瓦。

2.8.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B

1.过程:① 经过长达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影响:

对世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2.8.9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B

经济的全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而世界贸易组织实际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世贸组织成员国广泛,在国际贸易中占据决定性的作用。各成员国可稳定地享受相应优惠,促进本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资源,参与国际竞争,进而推动全球化进程。

2.8.10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B

1、基本进程:①开始:新航路的开辟;②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③深化:进入20 世纪以后,特别是90 年代以来,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2、趋势:市场、贸易、生产、金融、投资的国际化和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日益加强。

3、问题与影响: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②经济运行的风险加大: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加强;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危机;④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不利:由于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落后,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①威尼斯②佛罗伦萨③尼德兰④巴黎 .①②.③④.①③.②④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自由、和平.民主、科学 .人文主义.三权分立 .尼德兰革命的对象是: .西班牙的统治.英国的统治 .法国的统治.当地封建贵族的统治 .不属于法国殖民地的是: .新法兰西.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本地治理 .在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后起主导作用的是: .雅各宾派.吉伦特派.君主立宪派.热月党人 .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图中,同法国结盟的国家是:.西班牙.奥地利.俄罗斯.英国 .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海地.美国.尼德兰.墨西哥 .西欧城乡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扩大 .经济结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 .与天文学革命无关的是: .开普勒.马丁·路德.哥白尼.伽利略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世纪.、世纪 .、世纪.、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是:

.反映封建主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农民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无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 .英国.法国.尼德兰.意大利 .纽约的前身是: .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新法兰西.弗吉尼亚 .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是哪次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底至月起义 .里昂工人起义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的是: .《权利法案》.《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人权宣言》.《美国年宪法》 .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美国.海地.墨西哥.阿根廷 .图中的人物是: .富兰克林.杰弗逊.罗伯斯庇尔.卢梭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的国王是: .路易十四.路易十六.查理一世.查理二世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货币需求增加 .上层阶级对黄金的追求.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商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 .年.年.年.年 .不属于-世纪俄国、法国、普鲁士改革共同点的是: .改革自上而下.目的是富国强兵

生物必修二学考知识点汇总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自花传粉 植物,且是 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实验现象 P : DD 高茎X dd 矮茎 F i : J Dd 咼茎(显性性状) F i 配子: D 、d J F 2: 咼茎 矮茎(性状分离现象) F 2的基因型: 3 i (性状分离 比) DD : Dd : dd =i : 2 : i 3、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5) 4、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测交 Dd 高茎 X dd 矮茎 _Dd dd_ (基因型) 一高茎 矮茎(表现型) 二、相关概念 2、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 ,F i 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 ,F i 没有表现出来 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 、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 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 D 与d 基因。 3、 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能稳定的遗传,自交后代不发生性 状分离):分为显性纯合子(如 AA_的个体)和隐性纯合子(如 aa 的个体) 杂合子:由丕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的遗传,自交后代会发生 性状分离) 4、 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 基因组成。(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 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 测交:让F i 与隐性纯合子 杂交。(可用来测定 F i 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I 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 的分开而分离。 四、基因分离定律的两种基本题型: 1、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 不同表现类型。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 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 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高一历史知识点复习

必修一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解读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②“秦——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都空前加强。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1840--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百多年来 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①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和最后一次自发而单纯的农民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局限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农民阶级已经无法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 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即将兴起的历史变革准备了前提。 ③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既是此前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 果,也是迈进民主革命新阶段的第一步。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同时 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 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步 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④实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反对侵略,维护国家独立。促进人类和平。 ②中关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意义: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对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 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②罗马法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重要启示,法律成为人类政 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①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②德国、日本君主立宪制的特点:采取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式,但国家的真正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 ③法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由于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势力同样强大,同 样不肯妥协,导致国家政体频繁变更,社会长期动荡。 ④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三权分立制度开创了世界的先河,有力地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 (8)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在世界上第一次建立起 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①美苏争霸造成了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世界格局明显由两极化走向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③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向明显增强,世界形势呈现出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会考知识点

必修2 1、减数分裂的概念(B) 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的细胞的减少一半。 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B) 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2n 2n 2n n n n 2n n 3、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及特征:(B) 1、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 2、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2n 2n 2n n n n 2n n 染色单体4n 4n 4n 2n 2n 2n 0 0 DNA数目4n 4n 4n 2n 2n 2n 2n n (染色单体在第一次分裂间期已出现;请注意无论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的前期或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3、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形成部位精巢卵巢 过程精细胞变形不需变形 性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四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 个极体 相同点都经过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精原细胞是原始的雄性生殖细胞,每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与体细胞的相同。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联会是指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

历史会考知识点大全

2018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分封制--地方管理制度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王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⑷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⑸作用: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⑴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皇帝制度的创立 3、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必修一调整“1(3)了解察举制、科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为“1(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两汉) “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特征:A以品德、才能为标准。 B封闭,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作用: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隋唐:科举制 1、特征: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2、作用: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也能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③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人、用人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⑤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入仕途径实行开放,允许一定程度的竟争,从而更为公平、合理。 五、隋唐:三省六部制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和分封制2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首创了皇位世袭、皇权至 上的皇帝制度。②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③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 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 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 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明朝的内阁: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 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1840~1842):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 联军侵华(1900~1901):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 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1973年,中日建交。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比较 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商业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天。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民族工业的萎缩: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从北到南共14个城市(大连、上海、广州)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新航路开辟过程: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罗斯福新政背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④ 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 行普遍劳动义务制。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时间:1921年。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3欧洲联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高中生物必修二常考知识点(背诵)

高中生物必修二常考知识点(背诵) 必修二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通过类比推理提出)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 1

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秦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7、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8、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10、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1、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二)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①分封: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对士实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秦朝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①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④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①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是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全面推行郡县制。 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发展科举制:

高中生物必修二会考知识点

会考知识点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1、减数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精原细胞(卵原细胞)进行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发生部分片段的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初级精母(卵母)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即次级精母(卵母)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每个次级精母(卵母)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共产生4个 2.精子的形成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细胞的形成场所:卵巢 3.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4.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则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5.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高茎和矮茎、长毛和短毛。 6.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17.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如A和a)。 18.纯合子(如AA、aa的个体);杂合子(Aa) 19.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基因型+环境→ 表现型) 10.杂交;自交;测交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2. DNA复制的方式:半保留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细胞核,核糖体。 13.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腺嘌呤)配对T(胸腺嘧啶), C(胞嘧啶)配对G(鸟嘌呤) 注:RNA中没有T,而是U(尿嘧啶) 14.DNA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还需要模板、原料、能量。 15.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酶:解旋酶、RNA聚合酶;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产物:信使RNA(mRNA) 16、翻译: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核糖体)。模板:mRNA(具有密码子)。 原料:氨基酸(20种)。搬运工具:tRNA(具有反密码子) 17.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18. 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间接); (2)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完整版)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历史学科开始实行毕业会考制度,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大改革。那么关于理科历史,会考有哪些知识点属于必考内容?接下来为你整理了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二)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1973年,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在国际上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1956年4月,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长期性的方针。贯彻“双百”方针后的出色作品: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杨沫《青春之歌》。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同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在基础教育方面,为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

2019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

【篇一】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时间:14、15世纪 地点:欧洲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 标志:工场手工业产生 2、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时间:16——18世纪 3、最早走上殖民道路的国家 西班牙、葡萄牙 4、人文主义 核心: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作用: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中,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篇二】 1、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1)*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2)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促进欧洲国家在海外建立了殖民地。(3)造纸术、印刷术成为新教的工具。总之,中国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2、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原因:(1)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对黄金等贵重金属的大量需求。(2)《马可波罗行记》引发欧洲人的“寻金热”。(3)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通商道路引发欧洲商业危机。 经过:1497——1522。 (1)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加马开辟从海洋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3)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到欧洲的环球航行。 影响:(1)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2)打破了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3)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4)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三洲进行殖民掠夺,造成了殖民地人民极端贫困和落后的局面。(5)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3、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2会考复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1——7章)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举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 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 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山东初中历史会考知识点

初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1.考试形式及时间历史学科学业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试卷结构及分值试卷满分为100分,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3.两种题型及分值比例如下: (1)选择题。皆为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非选择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4.难度系数试题难度控制在0.75左右。易、中、难三档题目所占比例为7︰2︰1。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一统,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四、秦汉时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