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4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4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4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五下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

1

2.日心说发表300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他发现:随

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盘的方向会与摆的方向发生偏移,由于

3

4

5

由于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

早西边晚。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间。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的

为标准,将地球分成

0度经线向东180度为东经,向西180度为西经,每隔15

度为一个时

区,每相邻两时区相差1小时。在地图上越是东面(右边)的城市,越先见到太

阳。

6

产生的现象。

7、(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8、(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9、(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地轴倾斜角度越大,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越大。

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不会超过南极圈北极圈。

10

★★ 1

导致阳光有规律性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

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变

化,形成四季。

(当阳光直射北半球的时候,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被太阳斜射,处于冬季;

当阳光直射赤道的时候,赤道都处于夏季,南半球,

北半球分别处于春季和秋季。)

2

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推断出地轴是倾斜的。

3

另一端一直照

不到太阳。因此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半年时间是晚上,而且南北

两极正好相反。

4

围着太阳转,每24小时自转一周。著作《天体运行论》。

5.地球公转的证据是:一、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天空中的星座

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

1.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

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太阳不动,地

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2.当我们坐在行驶的火车内看外面不动的树时,树的运动方向正好与我们

的运动方向相反。我们处于运动的地球上,看到原本不动的太阳自东向西(顺时

针运动),则我们原本转动的地球的运动方向正好是太阳运动的相反方向,自西

向东(逆时针运动)。

3

绕太阳公转。

4.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正午,古人发现在同一地点的杆子在地面上的影子长度是不一样的。其中春秋季影子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这与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有关。

四季成因图:

直射点:赤道

直射点:赤道

昼夜:

最新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一、填空: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法国有一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2、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的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3、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 4、我国目前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北京时间。 二、判断: (× )1、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 (√ )2、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 (√)3、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 ( × )4、北半球在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极。 (√)5、摆具有保持摆方向不变的特点。 (√)6、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 (√)7、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球在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 (× )8、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 )9、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10、当2008年8月8日晚上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候,美国纽约的人们将会在上午通过电视直播观看到盛大的开幕式。 三、选择: 1、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C)。 A、24小时 B、一个月 C、一年 2、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 B )。 A、头顶正上方 B、北极星 C、北斗星 3、秋分时,太阳直射在( B )。 A、南极 B、赤道 C、北极 4、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会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 B )移动。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5、在星星旋转的照片中,圆环中心的亮点就是(C )。 A、月亮 B、北斗星 C、北极星 6、在不同的季节,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B )。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 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7、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 C ) A、赤道 B、纬线 C、经线 8、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B )个时区。 A、12 B、24 C 、36 9、傅科是通过观察( B )而发现地球在自转的。 A、星星 B、摆 C、水流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专题复习一 地球的运动专题

专题复习一宇宙中的地球 一、考题回顾 [2013?浙江水平能力测试]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年6月2日13时43分03秒,台湾岛发生强烈地震。下图为此次地震信息示意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地震发生时,东八区的区时是 (A)13时46分39秒 (B)13时43分03秒 (C)13时39分27秒 (D)13时27分03秒 19.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岩石圈(B)软流层(C)上地幔(D)下地幔[2015?浙江水平能力测试]7.“生物钟”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四季更替 D.天气变化 [2013?浙江水平能力测试]下图为浙江省某地的汽车停车场示意图,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读图完成39、40题。 39.下列节气,正午时车位上遮阳棚的影子最大 的是 (A)春分(B)夏至 (C)秋分(D)冬至 40.当太阳光线为②时,该日浙江 (A)正处梅雨季节(B)全省冰雪覆盖 (C)盛行东南信风(D)各地昼夜等长 [2015?浙江水平能力测试]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平板集热管将吸收的太阳辐射转化成热能。箭头①、②代表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读我国某地住宅小区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示意图,完成39、40题 39.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太阳能属于 A.矿产资源 B.生物资源

C.气候资源 D.土地资源 40.当太阳光线为①时,该日 A.北极圈出现极夜 B.北半球昼长夜短 C.太阳直射在南半球 D.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下图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据此回答4~5题。 4.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A.全球昼夜平分B.北半球为夏季 C.太阳直射20°S D.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 5.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 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③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2015·浙江10月选考]【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9为非洲某区域略图。 图9 材料二图10为图9中①地(海拔380米)和②地(海拔457米)气候资料统计图。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星期五高一20班第四节杨进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学生回答】是 【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 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地球仪自转。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 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 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同时用吹塑片演示】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 ,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 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 ,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 (2)让该吹塑片以P 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 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 2,P 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 2到P 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 ,该线与SPE 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结论: 恒星日23h56 '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夜交替的周期

教科版五下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作业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练习 第一课:昼夜交替现象 一、填空: 1、地球是一个( )形的天体。 2、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 ),背着太阳的一面是( )。 3、我们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实验属于( )实验。 二、我会选择: 1、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正确的解释是: A.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B. 太阳不动,球转绕着地太阳 C.地球自转 三、我会做: 1、小明在家用地球仪当做月球,用手电当做太阳照到地球上,如图,太阳光能照亮整个地球吗?请用阴影表示不能被照亮的部分。不能,(阴影略) 第二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一、填空: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 ) 的理论;他认为( )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2、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 )的理论,他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史著《》。他认为( )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二、我来回答::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理论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的两种观点有哪些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第三课:证明地球在自转 一、填空: 1、摆的特点是( )。 2、法国一位物理学家名叫傅科,他用摆的实验证明了( 地球在自转 )。 3、( )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被世界所公认。 4、地球自转产生了( ) 二、我来回答: 1、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 一、填空:

1、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 )小时。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 )向( )。 3、我们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星体都是( )升( )落。 4、人们以( 地球经线 )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个时区,将通过( )的经线,定为 0 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 ),向西180度属于( )。经线每隔( )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 )。 5、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也就意味着越是( ) 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二、我会选择: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 C ) A、赤道 B、纬线 C、经线 2、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B )个时区。 A、12 B、24 C、36 3、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A)。 A、1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4、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B) A、太阳 B、地球 C、地球自转轨道 三、我来思考: 1、小明就要到美国去旅行了,小明想,如果北京是中午,是12点,纽约就是晚上23点,你说在下面的地球仪上A、B两点,哪个点代表纽约和北京?请在()中填上北京或纽约。A 代表(北京)B代表(纽约) 2、写出图中北京、上海、重庆、拉萨、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请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5分)(1)上海(2)北京(3)重庆(4)拉萨(5)乌鲁木齐

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最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3 地球的运动 1.3.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学生回答】是 【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地球仪自转。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 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 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同时用吹塑片演示】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 ,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 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 ,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 (2)让该吹塑片以P 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 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 2,P 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 2到P 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 ,该线与SPE 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 3点,使S 、P 、E 3三点一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 3H 。 结论: 恒星日23h56 '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

地理复习专题卷--地球的运动

地理复习专题卷--地球的运动 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节日中,北京的昼长比夜长短的是()A.“五一”劳动节 B.“六一”儿童节C.“八一”建军节 D.元旦 2.当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是()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3.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时刻相同 4.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长短 C.昼夜更替 D.昼夜 5.当120°E是正午的时候下列处于午夜时分的是() A.0°经线 B.60°W经线 C.60°E经线D.180°经线

6.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转 B. 地球的公转 C. 地球是个球体 D. 地球的旋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7.地球上有阳光直射现象的范围是() A.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B.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 C.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D.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8.下列节日中,永修的昼长比夜长短的是()A.“五一”劳动节 B.“六一”儿童节 C.“八一”建军节 D.元旦 9.下列地点,一年内有两次阳光直射的是()A.23.5°N B.30°S C.23.5°S D.赤道 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0.初中地理结业考试的今天(6月15日),地球公

转最接近图中的 A.甲位置 B.乙位置 C.丙位置D.丁位置 11.在每天正午时刻,学校操场上的旗杆影子有时长有时短,你学校旗杆影子最短的一天时,地球公转位置大致在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12.我国首都北京位于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北寒带13.重庆冬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A、南回归线 B、北回归线 C、南极圈 D、赤道14.每年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是下列哪一天前后A、3月21日B、6月22日C、9月23日D、12月22日 15.赤道是以下哪一组地理事物的分界线 A、北温带和热带 B、南温带和热带 C、北半球和南半球 D、北寒带和南寒带 16.下列节日中,学校所在地昼夜长短差异最大的是() A.三月八日妇女节 B.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C.七月一日党的生日 D.九月十日教师节19.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 )

高三地理地球的运动复习教案2

第四讲 地球的运动 第三课时 四、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1.概念: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的赤道面与公转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 目前是23°26′。如图4-13。 2.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 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 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图4-14。 [经典例题 8] 读图4-15 (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 ①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 ) A .东经70° B .东经90° C .西经70° D .西经110° ②此日在( ) A .3月21日前后 B .6月22日前后 C .9月23日前后 D .12月22日前后 【解析】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半个地球被经线平均分成了六份,由此可推每两条相邻经线相差30度;又已知该图为西半球,则图中右侧边界经线为西经20°,中间的经线为西经110°。且该图为夜半球,则该西经20°经线时间为6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西经110°经线(夜半球的中间经线)时间为0点,与0点时刻经线相对的经线(大阳直射的经度)为东经70°,其时间为11点。 ②此图晨昏线与经线重合,节气为春分或秋分日,此图背面为昼半球,太阳在图的里面(垂直于卷面)。注意地轴的倾斜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并想一想教材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答案】①A ②C [经典例题9] 如果地球的黄道面与赤道面夹角变为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4-14

A.北京与纽约的昼夜长短一样 B.广东地区的四季更加分明 C.北半球中纬度7月份气温将变高 D.大气环境将改变,两极变暖 【解析】如果黄赤交角为0°,四季变化将消失,B错误;昼夜长短除两极点外都变成一样,北半球中纬度7月份气温会由于太阳直射点停留在赤道而变低; 两极将变冷,D错误。故A正确。 【答案】A 五、主要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影响:使地球表面接受 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 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 描述。如图4-16。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判读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与夜长。弧长15°为1小时。在日照图中,常常画出经线,上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经度差为30°,地方时相差2小时。昼夜的时间长短可通过读经度差数得出。 (2)昼夜长短时空规律总结 ①纬度分布规律总结: a.(赤道处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b.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c.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d.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南、北(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现象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②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有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是引导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关键,对于认识和学习地理后续知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但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2、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能力;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地球运行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看课件,从图上可以看到地球在运动,他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一)、自传运动规律 1、概念 2、方向 3、周期 演示: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地球的运动专题复习

高考复习专题:地球运动 【考纲要求】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知识详解】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与天体系统 (1)天体类型:自然天体(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和人造天体(如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 【注意】判断人造天体的关键:该物体是否脱离了地面。 (2)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各种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成各种天体系统。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模式图【思考】①八大行星运行的特点有哪些? ②从哪些角度可以看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 存在生命体的条件: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命体呼吸的大气(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液态的水。 外部条件──安全(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和稳定的宇宙环境。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辐射 ①形式:电磁波;②主要成分:H、He;③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 ④作用:a.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是地球上生物生长和发育 的源泉。 b.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c.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如煤、石油、太阳能等;(2)我国年太阳能地区分布及影响因素。 ①我国年太阳能地区分布(见下图)

★②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 (提示: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加以理解) 一般来讲,主要从太阳高度角、海拔高度、大气透明度等角度分析。 A.太阳能最丰富地区:青藏高原。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气少,尘埃少,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B.太阳能贫乏地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原因:阴雨天多,云雾大,较多地削弱了太阳辐射。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及太阳活动类型(如图所示)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 ②对电离层的影响:扰动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对磁场的影响:磁针不能正确指向,即“磁暴”现象。 ④对大气的影响:作用于两极大气,产生极光。 ⑤对自然现象的影响:产生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 【总结】(用歌诀记忆太阳活动及其影响)太阳不稳定,时常有活动;光球有黑子,色球耀斑强;活动剧烈时,地球受影响;先是气候变,还能扰磁场;干扰电离层,短波受影响;太阳风一吹,极区现极光。 【思考】黑子活动周期____年;黑子多少是太阳活动____的标志;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____的显示。 三、地球的运动 1.公转与自转的比较(填下表)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思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分别有哪些?)自转与公转的几幅基本图形。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 2.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并能正确画图表示。 教学重点 1.公转的运动规律。 2.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教学难点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小地球仪(描出回归线)每组学生四个,教师两个,黄道面及支架每组一个,灯泡和试管架各一个、黄赤交角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1)学生演示自转,同时说出自转周期。 (2)自转的地理意义。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种运动形式——公转。 【演示】教师利用一个小地球仪演示公转,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方向、地轴的方向是否变化。 学生观察、讨论。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看书中第31页图,讨论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

【讲述】地球位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和运动速度的规律。 【板书】 【演示讲解】利用黄赤交角模型讲解黄赤交角的概念。 指导学生计算黄赤交角的度数。 【板书】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热的变化也与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密切联系。地球比太阳小得多,因此我们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是一组平行光。 【投影片】平行光照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地球表面有几个直射点,在示意图上如何表示? 学生观察回答。 【小结】球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在图上表示的这条直射光线恰好可以把圆心和直射点相连。 【演示】演示步骤: (1)一个小地球仪在灯泡照射下,高光(最亮)点就是直射点; (2)在小地球仪相对位置摆放另一个地球仪,利用指图杆连接两个小地球仪的直射点,指图杆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位置,三点一条直线; (3)旋转指图杆一周,说明所有直射光线都在一个平面上。

科教版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教案讲解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 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 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 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 (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反思: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的: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 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 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教学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优秀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 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生:答略 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专题复习案例地球的运动及反思

专题复习案例《地球的运动》及反思 省淳中高三地理备课组芮爱国 [考纲要求]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作水 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2、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 [考点剖析] 1、地球自转运动重点内容有: ①自转运动的规律如自转方向、周期、速度等; ②自转运动的意义如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及地转偏向等。其难点为以极点为中心经纬网图 上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判读及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规律。 今后的高考可能会将这些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考查其应用能力,如利用线速度考查卫星发射点的有利条件,利用国际和国内大事发生的时间进行时差的计算,利用地转偏向考查三角洲形成的方位、河道两岸的侵蚀与堆积、河港的选址等。 2、地球的公转运动考点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黄赤交角及其意义;②光照图的判读及应用; ③地球运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估计本考点仍将是今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中地球的运动规律、太阳光照图等知识与热点时事联系,将是考查的主要方向。 [知识纲要] 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 二、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 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四、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二)地方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五、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三)四季更替 (四)五带划分:

[考点梳理] 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 向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 星。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做作 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做作 方向旋转。 注意: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在右图方框内以 南极为中心作图。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o)所需的时间。为1 日, 为 时 分 秒。1太阳日为 小时。 【例1】乘船从上海至旧金山,船上乘客观察的现象正确的是 A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为24时 B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大于24时 C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小于24时 D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为24时 3、速度: 线速度:单位时间走过的线长。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 km/h ),向高纬 ,两极为 。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 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旋转体速度快慢的计量值。地球各地角速度 ,为 °/小时,两极为 。 二、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 1、方向:自 向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 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为近似于圆的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 上。 3、周期: 1 年= 日 时 分 秒(以恒星为参照物) 3.地球公转速度 (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2)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3)近日点与远日点: 1月初过 点,7月初过 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和复习题教科版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和复习题 A科学概念 1.地球确实在自传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地球卫星的观测,而且还有来自观察和的试验多种现象。 2.傅科摆是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3.地球自转的特征有: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地球在围绕地轴在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4.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地球上的昼夜现象,地球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北极星不动等。 5.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球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形成极昼和极夜现象。 B目标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1)。 2.昼夜现象与(1)有关。 3.(1)和(2)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3)。 4.当我们同车、船、椅子一起运动的时候,看到车、船、椅子外的景物会向(1)方向运动。 5.(1)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2)。 6.在地球的南极、北极附近,太阳升起就不落下去的日子叫(1),只有黑夜而没有白天的日 子叫(2)。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1)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1),即(2)或(3)。 9.(1)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2)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1)决定了地区之间的(2)。 11.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有许多事情令人感到奇怪。如:北半球夏季时,北极中心地区的 白天可达半年时间,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1)。 12.天空中星星围绕(1)(2)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3)产生的现象。 13.从(1)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2)。 14.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1)转动;公转的方向是(2);公转一周是(3)。

地球的运动专题训练题

地球运动的特点 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运动 1. 下图中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如果下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甲点位于乙点的() A.东南方B.西南方C.东北方D.西北方 1. C[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丁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经度的变化矛盾。 2.B[由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该图是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根据图中的位置,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方。 知识点二地球的公转运动 读“太阳日与恒星日比较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A、B的叙述,正确的是() A.A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B.B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C.A的时间是24时3分56秒 D.B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 4.下列关于A、B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地球公转方向不变,自转方向相反,则B的时间比A长 B.若地球公转方向相反,自转方向不变,则B的时间比A长 C.A和B的时间不同是由于A时间内,地球多自转了59′ D.北斗七星绕北极星360°的视运动周期为一个A 3.D 4.D[B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A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北斗七星绕北极星360°的视运动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即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B。 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分析 读“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区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仅从地形因素分析,原因是()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方法技巧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有两点:一是纬度。纬度越低,速度越大,南北纬60°约为赤道的一半。二是海拔。海拔越高,速度越大。 (1)A(2)A[第(1)题,从图中的指向标看,该区域自南向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不断减小,这说明南为较低纬度,北为较高纬度,符合北半球的情况。据数值大小可确定在中纬度。第(2)题,a处线速度介于870千米/小时和900千米/小时之间,b处线速度介于840千米/小时和870千米/小时之间,a处线速度大于b处,且a、b位于同一纬度,因此说明a处的地势高于b处。 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据此回答1~2题。 1.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太阳视运动的变化 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2.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联系的是() A.地球大气中的流星现象 B.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C.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 D.地球表面降水分布不均 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3~4题。 3.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A.甲→乙B.乙→丙C.丙→丁D.丁→甲 4.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始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A.甲点B.乙点C.丙点D.丁点 1.B[由“南至”、“春分”、“北至”、“秋分”以及“急”、“损”、“迟”、“舒”、“中”可知,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2.C[由于地球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所以北半球夏半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提纲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提纲 班级姓名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 2、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的著作有《天体运行论》。 3、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4、[“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证明[地 球在自转]。 5、[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6、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地球自转方向;[逆时针]或[自 西向东]。 7、[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8、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9、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 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10、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围绕地轴转动,北极星正好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相对“不动”的秘密。] 11、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2、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13、[恒星的周年视差]是[贝塞尔]观察到的,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14、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 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5、[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6、[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7、[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8、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 19、在地球的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冬季最长, 夏季最短,春季和秋季适中。] 20、现在人们已知道,地轴倾斜度大约是[23]度。 21[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2、地球公转的证据有哪些? 答;一、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东向西移动。二、恒星的周年视差。 三、从卫星、飞船上的观测。四、利用太空望远镜观测。 23、北极星为什么不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