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表现。结果:CT征象:①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鼻腔内密度增高;②上颌窦内见团块状或线条状钙化影化影10例(71.4%);③窦腔内高密度影中有气泡4例;④上颌窦骨壁吸收、破坏3例,窦壁变薄1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有特征性CT表现,如窦腔内有团块状或线状高密度影等。CT扫描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真菌;鼻窦炎;诊断;CT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鼻窦炎发病人群占据相当比例,伴随着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鼻腔、鼻窦真菌病日益增多。CT的普及以及鼻内镜的开展使真菌病的诊断率不断提高。笔者搜集2006-2008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作一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4例中,男5例,女9例。年龄14~58岁,平均36岁。临床表现:脓血涕伴腐臭味14例,脓血伴鼻塞6例,头昏、头痛、面颊肌痛7例。查体见中鼻甲粘膜浅表糜烂,充血;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部分可见灰黑色及干酪样物。

2 结果

2.1 CT表现: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窦腔内高密度影,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7例;两侧上颌窦4例;一侧上颌窦及筛窦3例。上颌窦内可见团块状或线状钙化影10例,CT值110~267HU。窦腔高密度浑浊影中有气泡影4例。病变呈肿块样影突入鼻腔3例。窦壁骨质吸收破坏3例,其中局限于上颌窦内侧壁2例,累及上颌窦外侧壁、眶外侧壁2例。窦壁骨质膨胀或变薄1例。受累筛窦黏膜增厚,窦腔浑浊,密度增高。

2.2 手术及病理:术中见窦腔黏膜水肿,息肉样变或肉芽形成。窦腔内黄绿色积脓,出血坏死,黑褐色干酪样物,霉菌团块及乳酪样团块。上颌窦自然孔扩大,内侧壁骨质吸收、破坏。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表现。结果:CT征象:①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鼻腔内密度增高;②上颌窦内见团块状或线条状钙化影化影10例(71.4%);③窦腔内高密度影中有气泡4例;④上颌窦骨壁吸收、破坏3例,窦壁变薄1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有特征性CT表现,如窦腔内有团块状或线状高密度影等。CT扫描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真菌;鼻窦炎;诊断;CT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鼻窦炎发病人群占据相当比例,伴随着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鼻腔、鼻窦真菌病日益增多。CT的普及以及鼻内镜的开展使真菌病的诊断率不断提高。笔者搜集2006-2008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作一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4例中,男5例,女9例。年龄14~58岁,平均36岁。临床表现:脓血涕伴腐臭味14例,脓血伴鼻塞6例,头昏、头痛、面颊肌痛7例。查体见中鼻甲粘膜浅表糜烂,充血;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部分可见灰黑色及干酪样物。 2 结果 2.1 CT表现: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窦腔内高密度影,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7例;两侧上颌窦4例;一侧上颌窦及筛窦3例。上颌窦内可见团块状或线状钙化影10例,CT值110~267HU。窦腔高密度浑浊影中有气泡影4例。病变呈肿块样影突入鼻腔3例。窦壁骨质吸收破坏3例,其中局限于上颌窦内侧壁2例,累及上颌窦外侧壁、眶外侧壁2例。窦壁骨质膨胀或变薄1例。受累筛窦黏膜增厚,窦腔浑浊,密度增高。 2.2 手术及病理:术中见窦腔黏膜水肿,息肉样变或肉芽形成。窦腔内黄绿色积脓,出血坏死,黑褐色干酪样物,霉菌团块及乳酪样团块。上颌窦自然孔扩大,内侧壁骨质吸收、破坏。

真菌感染性鼻窦炎的危害以及治疗

真菌感染性鼻窦炎的危害以及治疗  真菌感染性鼻窦炎这是我们鼻腔受到真菌感染从而引起的一种疾病,面对这种疾病我们是需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治疗的,因为如果长期不治疗或者是治疗方法不恰当有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例如:头痛、发烧等等。而要想治疗这种疾病我们就要了解这种疾病。下面就来介绍一下真菌感染性鼻窦炎危害以及治疗。   ★治疗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治疗原则:①早期的手术治疗,侵袭型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清除鼻腔和鼻窦内真菌病原和坏死及不可逆的病变组织,恢复鼻窦的通畅引流。②药物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和范围应根据病变范围和患者的具

体情况而定。病变不严重的(如真菌球、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一般均可采用鼻内镜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及病变组织,保留正常粘膜,创造鼻窦宽敞的通气和引流。病情严重,病变范围广者,可采用柯-陆氏手术(Caldwell-Luc operation)、鼻侧切开术(lateral rhinotomy)或与鼻内镜手术联合等术式。 ★中药疗法:中药治疗常用真菌性鼻窦炎,中草药配方:苍耳子30克、辛夷20克、黄芩35克、细辛4克、白芷25克、龙胆草10克等中草药材,手工工序,精心选药、晾晒、研磨,外用,一日两次,对真菌性鼻窦炎有确切效果。 ★2.药物治疗 (1)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术后必须用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和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为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剂量可根据病情和患者耐受性而定。经手术和两性霉素B治疗病情已被控制或病情较轻者,可用酮康唑。

★危害 1、真菌性鼻窦炎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降低消化系统功能。 2、鼻窦炎还可以引起哮喘发作。 3、真菌性容易出现精神萎靡、记忆力差、易疲劳、食欲不振、头痛及头晕。 4、容易引起高热惊厥。 ★饮食保健 1、要多摄取维生素E,可以多吃葵花子、种子油。

鼻窦炎诊疗指南

定义 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与其他常见病如变应性和非变应性鼻炎、哮喘、鼻息肉、对阿司匹林高敏反应性、肺囊性纤维化增生性病变、纤毛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缺陷、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口腔疾病等相关联。根据鼻窦炎的分型、病因及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改变选择适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鼻窦炎可以就诊于除耳鼻咽喉科以外的其他专科,如过敏专科、呼吸科及儿科,因此对鼻窦炎和鼻息肉的诊断及治疗建立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尤为重要。 分型 1.急性鼻窦炎突发性出现鼻窦炎症状且病程少于12周。急性鼻窦炎在一年内可发生数次,但是在两次发作间期必须无症状。急性鼻窦炎主要是由感冒/急性病毒性感染所致,但急性病毒性鼻窦炎的病程一般少于10d,如果5d后症状加重,或症状持续超过10d,可诊断为继发病毒性急性鼻窦炎 在临床上,急性细菌性鼻窦炎(acute bacterial rhinosinusitis)主要是指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如脓性鼻涕(双侧多见),发热(38℃以上),血液检查时出现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增高等。该病的发病率很低,有报道5%~13%患有急性病毒性鼻窦炎的儿童有可能继发细菌感染[4],而在成人中其发病率则更低。 2. 慢性鼻窦炎指症状持续超过12周的鼻窦炎。慢性鼻窦炎可分为慢性鼻窦炎伴发息肉和无伴发鼻息肉两个亚组。慢性鼻窦炎的病因比较复杂,除了常见致病原(病毒、细菌、真菌等),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如基因(或遗传)、纤毛功能异常、细菌生物膜、骨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哮喘、对阿司匹林高敏感、内分泌功能失调、过敏、解剖、环境和医源性(如既往不适当的药物和手术治疗)等。 鼻息肉和鼻窦炎一样,同属于鼻和鼻窦黏膜炎症性疾病。有些研究试图通过检测和分析鼻息肉及鼻窦炎黏膜中T细胞的功能,或炎症性标记物(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症性介质等)的改变来区分这两种疾病,但是到目前为止,从疾病的特征上还很难将鼻息肉从鼻窦炎中区分出来。所以目前的共识是将鼻息肉看作慢性鼻窦炎的一个亚型。但是,为什么鼻息肉只在一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中发生且为何具有如此高的复发率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来阐明。 与鼻窦炎一样,鼻息肉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根据(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区分。根据鼻内窥镜检查结果,鼻息肉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类型:0,没有鼻息肉或息肉样变;1,鼻息肉仅出现在中鼻道内;2,鼻息肉已经延伸到中鼻道以外,但仅局限于下鼻甲上方的鼻腔内;3,鼻息肉已经延伸到鼻道底部。 3鼻窦炎诊断和治疗要点 3.1急性鼻窦炎 3.1.1诊断急性鼻窦炎可通过病史分析,尤其是主要症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分析来进行诊断。急性鼻窦炎通常发生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病毒感染)之后,其鉴别诊断的重点在于区别其他类似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口腔或牙源性疾病以及慢性面部疼痛综合征等。此外,对急性鼻窦炎所引发的严重并发症,如眶周水肿/脓肿和视觉障碍等应予以重视。 急性鼻窦炎的症状:指由鼻和鼻窦黏膜炎症反应引起的至少以下两个临床症状,如鼻塞,流鼻涕(前或后鼻孔),前额和(或)面部疼痛或胀痛,以及嗅觉功能减退或丧失等,其中鼻塞或流鼻涕是必不可少的症状之一。 急性鼻窦炎的体征:包括①鼻腔检查:是否出现鼻黏膜充血、水肿和脓性分泌物等;②口腔检查:是否出现后鼻孔脓涕;③注意排除牙源性感染。 急性鼻窦炎的常见并发症及体征:包括眶周水肿/充血,眼球移位,复视或视力下降,眼肌

真菌性鼻窦炎研究进展(一)

真菌性鼻窦炎研究进展(一) 真菌性鼻窦炎(fungalsinusitis,FS)又称霉菌性鼻窦炎,是指鼻窦黏膜组织,甚至骨质的真菌感染性疾病,或鼻窦黏膜对真菌的反应性疾病,或真菌在鼻窦内呈团块状积聚的一类鼻窦常见的炎性疾病。1965年Hora首次将真菌性鼻窦炎分类为:急性暴发性、慢性无痛性、真菌球、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前两者属侵袭性,后两者属非侵袭性。杨华等〔1〕对1984~1988年及1994~1998年各5年间上颌窦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及表现进行统计,表明真菌性上颌窦病的发病率有较明显的增高趋势。由于不同类型的真菌性鼻窦炎的病理、生理表现不同,治疗及预后也不同,所以对其明确诊断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中出现诊断依据不充分,分类不明确或混淆的现象〔2〕,为提高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指导正确、规范治疗,在此就真菌性鼻窦炎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叙述。1病因 1.1病原菌临床上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曲霉菌〔3,4〕,占80%以上,其次为毛霉菌、白色念珠菌、孢子菌,这些均为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曲霉菌主要有烟色曲霉菌和黑色曲霉菌。毛霉菌感染则相当险恶,因为其更倾向于侵入动脉弹性内膜层,形成血栓,继发缺血性血栓及出血性坏死。 1.2外界环境包括气候及生活环境。湿热气候如中国南方省份的发病率相对北方高;长期经常性从事接触土壤、花盆及家禽的工作人员易罹患。 1.3局部因素是部分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各种因素所致的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受阻,包括解剖因素如中鼻道狭窄、中鼻甲反向弯曲等;局部的慢性炎症、水肿,窦腔的分泌物潴留;同侧上列牙的病变等。 1.4全身因素刘铭等〔5〕报道低免疫功能、低氧、低pH值血症及高血糖环境(三低一高)是真菌生存的合适条件。如:糖尿病、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肿瘤药物、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放疗及艾滋病病人等均为真菌性鼻窦炎的易发人群。 2临床诊断学 2.1非侵袭性 2.1.1真菌球多发生在全身免疫状态正常者,与鼻窦解剖结构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女性发病高于男性。上颌窦易发病,依次为筛窦、蝶窦及额窦。单窦发病为主,也可逐渐累及一侧全组鼻窦。症状多不典型,表现为单侧鼻塞,脓涕,涕中带血,涕中污秽物或干酪样物,鼻内异味。部分病例首发症状为单侧头面部疼痛,发生在后组筛窦者可出现无任何诱因的视力下降。检查:可见单侧的中鼻道较狭窄,黏膜肿胀,可有黏稠污秽分泌物或块状物,上颌窦穿刺可冲洗出干酪样或泥沙样物。少数病例或是蝶窦病变者,鼻腔检查可无异常发现;鼻内镜检查可见窦口黏膜肿胀,或见黏稠脓液,或干酪样物。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X线片极易与恶性肿瘤相混淆,张书文等报道〔6〕CT检查见单窦或多窦均匀的密度增高影,70%以上有类金属密度的颗粒状或絮状高密度影,这种颗粒可能为霉菌内的钙盐沉积。另外,常见膨胀性骨破坏,窦腔内的病变组织可呈结节状突入周围组织,但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7〕,以上两点可与鼻窦恶性肿瘤鉴别。(2)组织病理学特点,经PAS及Comoric-Grocott特殊染色(特殊银染色)后可见附着在鼻窦黏膜表面的真菌团块呈“洋葱球样”生长繁殖,在黏膜或与其相邻的任何组织内都没有真菌成分侵入,与真菌接触的黏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组织增生,但是没有纤维组织增生,也没有肉芽组织形成,有部分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 2.1.2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llergicfungalsinusitis,AFS)1983年由Katzenstein首次提出,是一个特征性疾病实体。以中青年患者为主,常有特异性体质或哮喘病史。多表现为长期反复发作的,以一侧为主的双侧全组鼻窦炎、鼻息肉的症状。鼻塞,流脓涕,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面部和眶部畸形,眼球前凸,活动受限或视力障碍等症状。检查:单侧或双侧鼻腔广泛息肉组织,但以一侧明显,鼻道内积有特征性的脓涕—“变态反应性黏液”,及一种极其黏稠不

浅谈真菌性鼻窦炎的诊疗

浅谈真菌性鼻窦炎的诊疗 发表时间:2013-05-14T15:57:02.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刘宇静卢炳涛王志伟许贻文李娜 [导读] 病变累及颅内者需行颅面联合进路清除病变。变态反应型鼻窦炎除需手术清除病变外术后须局部使用激素治疗。 刘宇静卢炳涛王志伟许贻文李娜(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 158100) 【中图分类号】R76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146-02 【摘要】目的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方法通过真菌性鼻窦炎的病例及临床表现,了解真菌性鼻窦炎。结论侵袭型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清除鼻腔和鼻窦内真菌病原和坏死及不可逆的病变组织,恢复鼻窦的通畅引流。 【关键词】真菌性鼻窦炎诊疗 随着对鼻腔和鼻窦真菌病的认识逐渐加深和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鼻腔及鼻窦真菌病病例报告逐渐增多,其中曲菌病最为常见。其他的致病菌包括毛病菌、鼻孢子菌等。下面将真菌性鼻窦炎的诊疗阐述如下。 1.鼻腔及鼻窦曲菌病 曲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长期存在于人呼吸道而不产生症状。当长期应用抗生素和激素药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患有严重消耗性疾病或恶性肿瘤放化疗其期间及出现局部诱因时可诱发曲菌的生长并导致病变。常见的局部诱因包括慢性鼻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和钩突肥大等病变使得鼻腔和鼻窦通气引流受阻、分泌物潴留、慢性炎症刺激、外伤、上列牙齿病变等。 倪道凤和杨华统计了1984~1988和1949~1998各5年间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住院行上颌窦根治术的患者真菌性鼻窦炎发病情况。统计结果提示鼻窦真菌病占上颌窦根治术的比率有较明显的增高趋势,女性患者发病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比例分别为1:2和1:2.33),患者发病年龄也有下降趋势,提示年龄和性别可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类型多样,根据侵袭性可分为侵袭型和非侵袭型两类。非侵袭型可分为真菌球型和变态反应型。真菌球型好发于老年人群,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生,变态反应型主要由Ⅰ型变态反应型引起。侵袭型可分为慢性/无痛型和急性/暴发型,有的作者将肉芽肿型命名为第3型侵袭型鼻-鼻窦真菌病。各型之间可相互转变,非侵袭型如未得到有效治疗以及在特定的免疫功能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可转变侵袭型。 2.1非侵袭型为鼻腔和鼻窦真菌病中最常见者,好发于成年女性。此型病变一般局限于鼻腔或鼻窦粘膜表面。病灶位于鼻窦者以上颌窦最常见,其次为筛窦,多局限于一个窦腔。主要症状包括鼻塞、脓涕、涕血、头痛、牙痛、鼻臭、面部麻木或胀痛、眼眶胀痛或畏光流泪等。特征性症状为涕中带血丝,而反复鼻内镜检查可未见出血灶。鼻涕中可出现干酪样物。鼻腔检查可见粘膜充血肿胀,中甲息肉样变或中道有息肉。有时鼻腔内可见干酪样团块。上颌窦冲洗液中可见灰黑色或黄褐色豆渣样物。鼻内镜检查可见鼻腔或鼻窦内呈灰黑、灰黄、黄褐等颜色如泥沙或结石样团块。鼻窦影像学检查可见病变窦腔模糊、不规则软组织影、散在的放射线高密度影,无骨质破坏表现。这种放射线高密度影被认为是真菌代谢产物中磷酸钙和硫酸钙的沉积。鲍玲等(1998)报告了27例鼻腔与鼻窦曲菌病,男13例,女14例,年龄20~72岁,其中上颌窦黄菌病24例,鼻腔与上颌窦曲菌病1例,上颌窦筛窦曲菌病1例,鼻腔上颌窦筛窦曲菌病1例,均为单侧,主要表现为脓涕、涕血、鼻出血、头痛、鼻腔擤出腐肉状物及面部麻木等。CT示27例均见上颌窦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块影,其中18例块影内有不均匀斑片状或点状钙化影,9例上颌窦内侧壁膨胀性骨质改变,27例筛窦均见软组织影。术后病理证实均为曲菌感染。 2.2侵袭型此型病变范围较广,可多个鼻窦受累,病程较短。影像学检查可见鼻窦骨质破坏。鼻窦窦腔周围脂肪组织出现浸润可能为侵袭型真菌病的早期影像学征象。患者可出现球结膜充血、眼球突出、眼肌麻痹。如病变累及颅底和颅内可导致死亡。其中又以暴发型为最严重和迅猛,多见于免疫力或能严重受损和全身极度衰竭的患者,如晚期艾滋病、晚期癌症和化疗后患者,常合并其他脏器的曲菌病。暴发型曲菌病起初可无明显症状,但数日内病变可发展到眶内和颅内而导致死亡。 3.诊断 遇有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涕血、涕中带有干酪样物、鼻腔或鼻窦发现灰褐色或黑色干酪团块以及久治不愈的明显鼻窦炎,需考虑本病的可能。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培养和影像学检查。真菌培养须注意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注意与慢性鼻窦炎、恶性肿瘤和肉芽肿等病相鉴别。 4.治疗 4.1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的手术治疗原则是清除病灶保留正常粘膜。可经鼻窦内镜清除病灶。病变范围较广者,可采用柯-陆手术径路。术后可以抗真菌药物溶液或生理盐水行术腔冲洗。对侵袭型病例不宜保守,应积极地尽早彻底清除病灶。病变累及眶内者需行鼻侧切开及下睑切口清除病灶。病变累及颅内者需行颅面联合进路清除病变。变态反应型鼻窦炎除需手术清除病变外术后须局部使用激素治疗。 4.2全身治疗系统性抗真菌化疗药物包括二性霉素B、伊曲菌唑、Terbinafine等,必要时上述药物可联合使用。重症患者需行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1]顾之燕.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7(5):257-258. [2]李永奇,李源,张革化.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概念和早期诊断以及治疗.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5):370-373.

鼻窦炎病程

疏勒县华东医院 2012年06月18日21:35 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艾麦提·约麦尔,男,42岁,维吾尔族,农民,以“头痛3天”为主诉入院。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症状,并伴有轻微头晕症状,头痛呈持续性针扎样,以晨起为重,无发热、恶心、呕吐、头晕症状,当地诊所给予患者口服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疗效差,现因头痛加重,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鼻窦炎”入院。在整个病程中,患者饮食可,睡眠差,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查体:T:36.7℃ P:82次/分 R:19次/分 BP:130/80mmHg神志清,精神一般,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查体合作,步入病房。查全身皮肤黏膜无红疹、湿疹、丘疹及黄染,全身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头颅大小正常无畸形,上颌窦、额窦压痛,睑结膜无充血水肿,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鼻唇沟正常,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口唇无发绀,咽部无充血红肿,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气管居中,甲状腺两叶对称,无肿大及结节,未闻及血管杂音。胸廓双侧对称无畸形,呼吸运动正常,19次/分,双肺呼吸音清,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及哮鸣音,语颤正常,叩诊呈清音。心界无扩大,心音钝,律齐,心率82次/分,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未闻及气过水声及水泡音,墨菲氏征阴性,肾区无叩击痛。脊柱生理弯曲正常,脊柱及四肢活动自如无畸形。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肛门及外阴未查。辅助检查:1.血常规:WBC:9.0X109/L HGB:165g/L N:50.4% L:40.5% 2. X线示:鼻窦炎初步诊断:鼻窦炎诊断依据:1.头痛3天2.并伴有轻微头晕症状3.双肺呼吸音清,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及哮鸣音,上颌窦、额窦压痛4.X线示:鼻窦炎鉴别诊断:1.上呼吸道感染2.颈椎病3.美尼尔综合症4.高血压诊疗计划:1.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2.抗炎、活血、止痛、营养脑细胞、降颅压等药物的应用4.对症

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护理学

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护理 【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慢性鼻窦炎者的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或较轻,可有头昏、易倦、精神抑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二)局部症状: 1.鼻阻塞:慢性鼻窦炎者亦常见鼻阻塞,多因慢性炎症引起的粘膜肥厚,鼻甲肥大,鼻内分泌物过多和或伴有息肉形成阻塞通气所致。(配图) 2.流涕:注意流涕的性质和量的多少,慢性鼻窦炎时分泌物较粘稠,色黄或灰白色,可呈团块状,亦常有腥臭味。牙源性上颌窦炎时,脓涕多带腐臭味。(配图) 3.嗅觉减退或缺失,嗅区粘膜炎性变,或形成息肉,或脓性分泌物积蓄于嗅裂等为常见诱因,注意嗅觉减退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完全的的嗅觉丧失多为如嗅区粘膜长期炎性变引起。 4.头面部疼痛:慢性鼻窦炎者头痛多不明显,仅有局部钝痛及闷胀感,疼痛时间及部位多较固定; 其中主要症状是指鼻阻塞和流涕,次要症状是指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

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中主要症状中的鼻阻塞和流涕必具其一,以及鼻内镜检查可见鼻息肉和/或中鼻道脓性分泌物和/或以中鼻道为主的水肿/黏膜阻塞; 和/或CT改变: 窦口鼻道复合体/鼻窦内的黏膜改变。 (一)典型症状: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如鼻塞性质,流涕多少、颜色如何、有无异味,头痛部位、疼痛时间、嗅觉减退的程度和规律。 (二)检查 常规使用前鼻镜和鼻内镜检查,可见到以下病变: 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粘脓性分泌物,中鼻道粘膜充血水肿,同时应注意观察鼻甲肿胀或肥厚的程度,有无局部解剖变异。 (三)影像学检查 CT检查是诊断鼻窦炎最直接和准确的方法,可以显示病变鼻窦的位置、范围、解剖学致病因素、鼻腔鼻窦粘膜病变程度。 【治疗】 (一)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和变态反应因素导致的鼻腔鼻窦粘膜炎症。 2.改善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 3.病变轻者、非慢性鼻窦炎者及不伴有解剖畸形者,采用药物治疗(包括全身和局部药物治疗)即可取得较好疗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及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及治疗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及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及治疗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近年来,鼻腔、鼻窦真菌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各种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的 6%~13%,致病菌种以曲霉菌最多见,占 80%。 真菌性鼻-鼻窦炎常为单窦起病,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蝶窦、筛窦,额窦罕见。 病变进一步发展可累及多窦。 目前认为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有关因素是: ①不利于鼻腔、鼻窦引流的解剖变异和病变,使鼻窦局部缺氧,如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及变应性鼻窦炎等;②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及滥用,可导致包括鼻窦在内的机体许多部位的正常菌群间比例失调,鼻腔、鼻窦内真菌过度生长,诱发真菌感染;③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或者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④器官移植、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均是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因素。 因此,体内局部低氧、低 pH 疾病、高糖环境、免疫功能低下有利于真菌的生存,是真菌性鼻窦炎的必须条件。 临床定义真菌性鼻-鼻窦炎(FRS) 是某种类型的真菌在鼻腔-鼻窦内所引起的一种感染性或(和) 变应性疾病。 临床分类真菌性鼻-鼻窦炎从病理学角度分为 1 / 4

侵袭性和非侵袭性 2 类。 非侵袭性病变见于免疫功能正常者,侵袭性病变见于免疫功能缺陷者,当患者免疫功能发生变化,其真菌感染的形势也发生改变,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之间相互重叠存在或者发生转变。 见表 1。 诊断症状主要症状: 鼻塞、脓涕、涕血、头痛、面部不适。 次要症状: 眼部症状,面部隆起,颅内、外并发症。 检查鼻腔检查鼻黏膜充血水肿,窦腔向鼻腔内膨胀生长,鼻道内脓性或干酪样分泌物,恶臭。 影像学检查鼻窦 CT 有鼻窦内局灶性点状或絮状高密度钙化影。 骨质局限性破坏,膨胀性骨吸收。 真菌学证据 HE 染色变应性黏蛋白、嗜酸性粒细胞、夏-莱结晶,Gomori 染色(六胺银染色) 可见大量真菌菌丝。 术中形态学病变为泥石样物伴稠脓、窦黏膜肿胀、质脆、坏死样改变。 真菌侵袭骨质、黏膜和(或) 真菌团块内或鼻窦分泌物(变应性真菌性黏蛋白) 见真菌。 分型诊断见表 2。 核心提示诊断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护理

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护 理 【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慢性鼻窦炎者的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或较轻,可有头昏、易倦、精神抑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二)局部症状: 1.鼻阻塞:慢性鼻窦炎者亦常见鼻阻塞,多因慢性炎症引起的粘膜肥厚,鼻甲肥大,鼻内分泌物过多和或伴有息肉形成阻塞通气所致。(配图) 2。流涕:注意流涕的性质和量的多少,慢性鼻窦炎时分泌物较粘稠,色黄或灰白色,可呈团块状,亦常有腥臭味。牙源性上颌窦炎时,脓涕多带腐臭味。(配图)3。嗅觉减退或缺失,嗅区粘膜炎性变,或形成息肉,或脓性分泌物积蓄于嗅裂等为常见诱因,注意嗅觉减退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完全的的嗅觉丧失多为如嗅区粘膜长期炎性变引起。 4.头面部疼痛:慢性鼻窦炎者头痛多不明显,仅有局部钝痛及闷胀感,疼痛时间及部位多较固定;

其中主要症状是指鼻阻塞和流涕,次要症状是指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 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中主要症状中的鼻阻塞和流涕必具其一,以及鼻内镜检查可见鼻息肉和/或中鼻道脓性分泌物和/或以中鼻道为主的水肿/黏膜阻塞; 和/或CT改变:窦口鼻道复合体/鼻窦内的黏膜改变。 (一)典型症状: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如鼻塞性质,流涕多少、颜色如何、有无异味,头痛部位、疼痛时间、嗅觉减退的程度和规律。 (二)检查 常规使用前鼻镜和鼻内镜检查,可见到以下病变: 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粘脓性分泌物,中鼻道粘膜充血水肿,同时应注意观察鼻甲肿胀或肥厚的程度,有无局部解剖变异。 (三)影像学检查 CT检查是诊断鼻窦炎最直接和准确的方法,可以

显示病变鼻窦的位置、范围、解剖学致病因素、鼻腔鼻窦粘膜病变程度。 【治疗】 (一)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和变态反应因素导致的鼻腔鼻窦粘膜炎症. 2.改善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 3.病变轻者、非慢性鼻窦炎者及不伴有解剖畸形者,采用药物治疗(包括全身和局部药物治疗)即可取得较好疗效;否则应采取综合治疗的手段,包括内科和外科措施。 (二)治疗方案: 1.抗炎药物: 1.1糖皮质激素:鼻腔喷吸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水肿作用,疗程不少于12周;全身糖皮质激素:严重的复发性鼻息肉或围手术期,可口服泼尼松,需注意并发症的控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1.2 大环内脂类(14元环):具有抗炎作用,推荐小剂量长期口服,疗程不少于12周。

儿童鼻窦炎诊治指南

儿童鼻窦炎诊断和治疗建议(2012年,昆明) 本建议参照了国处鼻-鼻窦炎指南性文件和我国成人《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适用于14岁以下儿童。 一临床分类: 急性鼻-鼻窦炎:指鼻腔和鼻窦粘膜细菌感染后的急性炎症,鼻部症状持续1 0天以上,12 周内完全缓解。 慢性鼻-鼻窦炎:指鼻腔和鼻窦粘膜细菌感染后的慢性炎症,鼻部症状持续1 2周以上,症状不能完全缓解甚至加重。 二病因 1 感染 急性鼻窦炎与慢性鼻窦炎的致病菌是有差别的,因此对抗生素的选择也应不同。根据中华儿科学会2000~2002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区儿童鼻窦炎致病菌的调查显示:①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是急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菌(占7 6%),磺胺、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其有相当高的耐药性(50%~90%),而阿莫西林加克拉维酸、二及三代头孢抑菌效果最好(75%~95%以上);②厌氧菌是慢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菌(占67 %),阿莫西林加克拉维酸、甲硝唑、二及三代头孢抑菌效果较好。 2 变态反应 3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异常 三诊断 1 症状: 主要症状:鼻塞、流涕、咳嗽、头痛。 伴随症状:嗅觉与听力下降、行为异常。 注:儿、童鼻塞可表现为张口呼吸、气粗或夜间睡眠打鼾等;行为异常可表现为注意力下降、易烦躁、易激惹等。 2 体征 主要体征:下鼻充血、肿大,鼻腔、中鼻道有粘脓性分泌物,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并可见粘脓性分泌物附着。 伴随体征:腺样体和扁桃体增生肥大,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分泌性中耳炎的体征。 四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下鼻甲充血、肿大,鼻底、下鼻甲表面有粘脓性分泌物,多来源于中鼻道或嗅裂,也可见到来源于中鼻道的息肉。 影像学检查:鼻窦CT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粘膜病变,密度增高。 诊断时应依据主要症状和体征,并结合鼻(内)镜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如无特殊情况,不进行鼻部CT检查。 五治疗原则 1 药物治疗 1.1 抗菌药物 1.1.1 急性鼻-鼻窦炎:青霉素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类首选第二代头孢菌素; 大环办酯类药物:多用克拉霉素。不推荐多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用药疗程:建议临床症状控制后继续治疗1周。 1.1.2 慢性鼻-鼻窦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