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工程地质

工程工程地质

工程工程地质
工程工程地质

3 工程地质

3.1工程概况

3.1.1工程概况

工程区位于**省东北部**市**县,在东经103?59′18?~104?27′50?、北纬27?49′11?~28?24′38?之间,居**、**两市之中部,东北与**、**、**三县接壤,南连****,西与**、**、**三县毗邻,北与**县接界,海拔464米,距省会**470多公里,距** 140多公里,距**99公里。距**140多公里,距**500多公里。

受**县水利局委托,我院承担****县河段的防洪治理勘察设计工作,于2011年4月中旬开始外业工作,经野外查勘、资料收集、编写工作大纲,5月初~6月中旬进行内业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

3.1.2勘察工作执行的依据、勘察目的

本次勘察工作结合工程区地质特点,主要任务为:

①查明场地岩土层岩性及分布情况,地层结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地下水条件以及不良地质作用;

②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确定地基承载力,预测地基变形性状;

③提出地基基础、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方

案建议;

④提出对建筑物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方案建议;

⑤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⑥提出地基处理措施的建议。

地勘工作主要依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0)、《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00)、《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L299-2004)进行。

3.2区域地质

3.2.1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

工程区处于**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属构造侵蚀、剥蚀型低中山河谷地貌,**即为流域内沿南东—北西向发育的两条深切河谷,河谷为“V”形谷。山脉走向与构造线走向基本一致,地势东高西低,流域内,最高点高程1436.2m,最低点高程420m,相对高差1016.2m。区内山峦叠障,沟壑纵横,河谷两侧的岸坡都陡峻,自然坡度大于25°。

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发育中等发育,区内山高坡陡,冲沟较为发育,单点暴雨突出,古滑坡体松散固体物质及冲沟两侧堆积物在受到山洪的诱发后极易形成泥石流。其次风化、卸荷裂隙较发育,主要表现为小规模的坍塌、浅表滑坡及部分河谷汇口分布小型洪积扇。

3.2.2地层岩性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新生界的第四系全新统(Q)、更新统(Q3)、漂砾岩块、砂砾石、块石、碎石砂壤土;中生界白垩系、侏罗系及三迭系的中至粗粒长石砂岩夹砾岩、泥岩、页岩、泥灰岩、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白云岩;古生界的二叠系、泥盆系、志留系、奥陶系和寒武系砂页岩、泥质灰岩夹煤、灰绿、灰黑色,致密块状、斑状、杏仁状玄武岩、灰质白云岩、石灰岩夹页岩钙质粉砂岩夹灰绿色、微红色石英砂岩。

3.2.3地质构造及地震

工程区域属“**经向构造带”北段东缘,属于**、***新华夏系、华夏系构造体系的范畴,主要构造体系为:北西向构造体系、北东向构造体系和南北向构造体系及部分东西向构造体系。区域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繁。工程区紧靠该地震带东侧,属较不稳定地区。

3.2.4 区域构造稳定性与地震

区域内地层、构造相对复杂,但小范围内相对稳定。在区域上,其南、西两侧相距9~12km断裂构造与褶皱构造发育,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属**—**—**—**强震带,地震活动频繁,工程紧靠该强震带,为较不稳定地区。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相应地震基本地震烈度为Ⅶ度。

3.2.5水文地质

1.含水层(组)及地下水类型

根据地层岩性及地下水赋存形式、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区内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碎屑岩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三大类型。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主要赋存在河谷两岸冲洪积层及山麓堆积层中,接受大气降水和基岩裂隙水补给,最终补给河水,孔隙潜水与河水有直接水力联系,水位变化与河水一致。坡残积层中孔隙水多为上层滞水,以泉水的形式排出,一般流量小。

工程区岩体透水性随深度渐次减弱,受岩体的完整性控制。总体上是岸坡地下水向河谷运移补给河水。

碎屑岩裂隙孔隙水:

为区内的主要地下水类型之一。分布广泛,水量弱~中等。其径流途径短,在广阔的基岩地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发育地段,地下水多以散流形式汇入沟谷,使沟谷自上游到下游未见泉水出露而流量逐渐增大。

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潜水赋存于岩体节理裂隙中,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水量较小。埋藏较浅,多以泉的形式排泄于山坡及沟谷,直接或间接补给地表河水,地下水的补给区与径流区基本一致,水位随地面高程变化,水力坡降,水位埋深则与含水层透水性及所处地形地貌部位有关。

2.区域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为本区域地下水排泄基准面,对区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

排泄条件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区域地层岩性复杂,变化较大,基岩裂隙含水层与相邻隔水层交互产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其径流方向,径流形式和径流强度均受岩性,构造,地形地貌等因素的控制,一般沿岩层走向或节理裂隙密集带活动,向河谷或低谷洼地排泄,补给区与径流区基本一致,地下水动态受季节控制,最终汇入**,因此区域范围内属地下水补给河水。

3.3治理河堤段工程地质条件

3.3.1**治理区

1、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

治理河堤段地形属构造剥蚀、河谷深切割、侵蚀堆积的低中山峡谷地貌,河漫滩,河阶地发育。河漫滩枯季约高于河水位1.0~2.0m,汛期则完全被淹没,沿河床两岸分布,宽度不一,局部为沙滩,坡度2°~3°;阶地主要为Ⅰ级阶地,分布于河床两岸,按成因划分为基座阶地(侵蚀堆积阶地),高出河床约5~10m。建筑物建在河流阶地上,地层为冲洪积层。

两岸边坡冲沟发育,冲沟口处有小的冲洪积扇,风化、卸荷裂隙较发育,局部见崩塌滑坡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2、地层岩性

(1)第四系

治理河段主要地层为人工堆积层(Q r)杂填土、残坡积(Q dl+el)碎石土、崩坡积层(Q col+dl)块石、碎石及粘性土、冲洪积(Q al+pl)砂卵砾石及漂石、三迭系嘉陵江组(T1j):灰至深灰色灰岩及泥质灰岩

夹白云质灰岩,分述如下:

1、人工堆积层(Q r):成分混乱、主要有杂色的碎、块石及粘性土组成,结构松散,厚3~5m,主要分布于治理河段左岸公路坡脚。

2、残坡积(Q dl+el):紫红色粘土夹部分砂、泥岩碎石,厚10~20m,主要分布于河床两岸边坡处。

3、崩坡积层(Q col+dl):褐色、紫红色的块石、碎石及粘性土组成、空隙较大,稍密,厚10~15m,主要分布于治理河段右岸坡脚及河床。

4、冲洪积(Q al+pl):主要由灰~青灰黄色,松散,无胶结砂卵砾石、粉砂土,分布不均匀,无分选性,局部出露大漂石,漂石直径最大达3m,成分为砂岩、泥岩砾石,夹少量灰岩碎石,厚15~25m,主要分布于河床。

5、三迭系上统嘉陵江组(T1j):灰至深灰色灰岩及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岩体较完整,深部节理裂隙较不发育。层状结构,块状构造,广泛分布于工程区。地层产状:走向北东85o,倾角75o,倾向南东。

3、地质构造

工程区位于**背斜核部,**背斜轴线近东西向,全长36km,核部地层为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上段(∈2-31sb):为黄至灰色薄层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节理裂隙发育,主要节理裂隙有两组:

⑴第一组:走向N20°W,倾向NE,倾角85°。节理裂隙面较粗造,泥质充填不密实,延伸10~30 m,密度5~10条/m,属张扭性节理。

⑵第二组:走向N35°~50°E,倾向NW,倾角80°~85°。延

伸远,裂面平直,密度5~7条/m,属张性节理。

工程区受第二组节理演变为卸荷裂隙,局部产生崩塌,两岸边坡危岩体发育。

4、水文地质条件

含水岩组及透水性: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地下水为孔隙性潜水。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为块石含碎石粘性土、粘质粉土及砂卵石层,分布广,透水性弱至强,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季节性明显。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全至强风化带节理裂隙发育,节理裂隙间连通性较好,往深部含(透)水性越逐渐减弱。新鲜完整的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为相对不透水层。两岸地下水补给河水。

拟建河段主要在**河漫滩及河岸坡上进行,砂卵石层透水性较强,受**河水影响较大,在工程施工期间应做好相应的抽排水措施;在工程运营过程中,应做好建筑物的防洪、冲蚀等处理措施。

3.3.2**治理区

1、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

治理河堤段地形属构造剥蚀、河谷深切割、侵蚀堆积的低中山峡谷地貌,河漫滩,河阶地发育。河漫滩枯季约高于河水位1.0~2.0m,汛期则完全被淹没,沿河床两岸分布,宽度不一,局部为沙滩,坡度2°~3°;阶地主要为Ⅰ级阶地,分布于河床两岸,建筑物建在河流阶地上,地层为冲洪积层。

两岸边坡风化、卸荷裂隙较发育,局部见崩塌滑坡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2、地层岩性

(1)第四系

治理河段主要地层和**治理区基本一致,亦为人工堆积层(Q r)杂填土、残坡积(Q dl+el)碎石土、崩坡积层(Q col+dl)块石、碎石及粘性土、冲洪积(Q al+pl)砂卵砾石及漂石、三迭系嘉陵江组(T1j):灰至深灰色灰岩及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分述如下:

1、人工堆积层(Q r):成分混乱、主要有杂色的碎、块石及粘性土组成,结构松散,厚3~5m,主要分布于治理河段左岸公路坡脚。

2、残坡积(Q dl+el):紫红色粘土夹部分砂、泥岩碎石,厚3~5m,主要分布于河床两岸边坡处。

3、崩坡积层(Q col+dl):褐色、紫红色的块石、碎石及粘性土组成、空隙较大,稍密,厚5~10m,主要分布于治理河段右岸坡脚及河床。

4、冲洪积(Q al+pl):主要由灰~青灰黄色,松散,无胶结砂卵砾石、粉砂土,分布不均匀,无分选性,局部出露大漂石,漂石直径最大达3m,成分为砂岩、泥岩砾石,夹少量灰岩碎石,厚5~15m,主要分布于河床。

5、三迭系上统嘉陵江组(T1j):灰至深灰色灰岩及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岩体较完整,深部节理裂隙较不发育。层状结构,块状构造,地层产状:走向北东85o,倾角75o,倾向南东。主要分布于两岸山坡及河床深部。

3、地质构造

工程区地质构造和**治理区基本一致,亦位于**背斜核部,节理裂隙发育,主要节理裂隙有两组:

⑴第一组:走向N20°W,倾向NE,倾角85°。节理裂隙面较粗造,

泥质充填不密实,延伸10~30 m,密度5~10条/m,属张扭性节理。

⑵第二组:走向N35°~50°E,倾向NW,倾角80°~85°。延伸远,裂面平直,密度5~7条/m,属张性节理。

工程区受第二组节理演变为卸荷裂隙,局部产生崩塌,两岸边坡危岩体发育。

4、水文地质条件

含水岩组及透水性: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地下水为孔隙性潜水。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为块石含碎石粘性土、粘质粉土及砂卵石层,分布广,透水性弱至强,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季节性明显。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全至强风化带节理裂隙发育,节理裂隙间连通性较好,往深部含(透)水性越逐渐减弱。新鲜完整的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为相对不透水层。两岸地下水补给河水。

拟建河段主要在**河漫滩及河岸坡上进行,砂卵石层透水性较强,受**河水影响较大,在工程施工期间应做好相应的抽排水措施;在工程运营过程中,应做好建筑物的防洪、冲蚀等处理措施。

3.3.3**治理区

1、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

治理河堤段地形属构造剥蚀、河谷深切割、侵蚀堆积的低中山峡谷地貌,河漫滩,河阶地发育。河漫滩枯季约高于河水位1.5~2.5m,汛期则完全被淹没,沿河床两岸分布,宽度不一,局部为沙滩,坡度2°~3°;阶地主要为Ⅰ级阶地,分布于河床两岸,建筑物建在河流阶地上,地层为冲洪积层。

两岸边坡风化、卸荷裂隙较发育,局部见崩塌滑坡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2、地层岩性

(1)第四系

治理河段主要地层为人工堆积层(Q r)杂填土、残坡积(Q dl+el)碎石土、崩坡积层(Q col+dl)块石、碎石及粘性土、冲洪积(Q al+pl)砂卵砾石及漂石、志留系(S)页岩、砂岩、灰岩,分述如下:

1、人工堆积层(Q r):成分混乱、主要有杂色的碎、块石及粘性土组成,结构松散,厚3~5m,主要分布于治理河段左岸公路坡脚。

2、残坡积(Q dl+el):紫红色粘土夹部分砂、泥岩碎石,厚10~20m,主要分布于河床两岸边坡处。

3、崩坡积层(Q col+dl):褐色、紫红色的块石、碎石及粘性土组成、空隙较大,稍密,厚10~15m,主要分布于治理河段右岸坡脚及河床。

4、冲洪积(Q al+pl):主要由灰~青灰黄色,松散,无胶结砂卵砾石、粉砂土,分布不均匀,无分选性,局部出露大漂石,漂石直径最大达3m,成分为砂岩、泥岩砾石,夹少量灰岩碎石,厚15~25m,主要分布于河床。

5、志留系中上统 (S2L2-S3):包括罗惹坪组第二段及上统灰绿色页岩、钙质粉砂岩夹泥灰岩及紫红色页岩,泥岩;中统(S2L1)罗惹坪组第一段灰岩夹砂页岩;下统(S1L)龙马溪组黑色笔石页岩夹黑色泥灰岩透镜体。岩体较完整,深部节理裂隙较不发育。层状结构,块状构造,广泛分布于工程区。地层产状:走向南东27o,倾角20o,倾向北东。主要分布于两岸山坡及河床深部。

3、地质构造

工程区域属“**经向构造带”北段东缘,属于**、**北新华夏系、华夏系构造体系的范畴,主要构造体系为:北西向构造体系、北东向构造体系和南北向构造体系及部分东西向构造体系。区域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繁。工程区控制性地质构造主要为**背斜,受该背斜影响,出露岩体节理裂隙发育,浅层破碎,局部产生崩塌,两岸边坡危岩体较发育。

4、水文地质条件

含水岩组及透水性: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地下水为孔隙性潜水。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为块石含碎石粘性土、粘质粉土及砂卵石层,分布广,透水性弱至强,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季节性明显。砂页岩、泥灰岩浅层全至强风化带节理裂隙发育,节理裂隙间连通性较好,往深部含(透)水性越逐渐减弱。新鲜完整的砂页岩、泥灰岩为相对不透水层。两岸地下水补给河水。

拟建河段主要在**河漫滩及河岸坡上进行,砂卵石层透水性较强,受**河水影响较大,在工程施工期间应做好相应的抽排水措;在工程运营过程中,应做好建筑物的防洪、冲蚀等处理措施。

3.4工程地质评价

一、地基土工程性质评价

1、人工堆积层(Q r):成分混乱、结构松散,承载力低,不宜作为天然基础持力层。

2、残坡积(Q dl+el):紫红色粘土夹部分砂、泥岩碎石,稍密,承

载力中等,可作为地基基础持力层。

3、崩坡积层(Q col+dl):褐色、紫红色的块石、碎石及粘性土组成、空隙较大,稍密,稍密,承载力中等,可作为地基基础持力层。

4、冲洪积(Q al+pl):主要由灰~青灰黄色,松散,无胶结砂卵砾石、粉砂土,分布不均匀,承载力中等,可作为地基基础持力层。

5、三迭系上统嘉陵江组(T1j):灰至深灰色灰岩及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岩体较完整,深部节理裂隙较不发育。层状结构,块状构造,广泛分布于**治理区和**治理区,承载力较好,但埋深较深,可作为深基础持力层。

6、志留系中上统 (S2L2-S3):包括罗惹坪组第二段及上统灰绿色页岩、钙质粉砂岩夹泥灰岩及紫红色页岩,泥岩;中统(S2L1)罗惹坪组第一段灰岩夹砂页岩;下统(S1L)龙马溪组黑色笔石页岩夹黑色泥灰岩透镜体。岩体较完整,深部节理裂隙较不发育。层状结构,块状构造,广泛分布**项目工程区,承载力较好,但埋深较深,可作为深基础持力层。

二、基础型式分析

河堤段地层为崩坡积层和冲洪积层,下伏基岩埋藏较深。崩坡积层的块石、碎石及粘性土,稍密,固结较差,空隙大,承载力中等,基础抗剪强度差,基础开挖稳定性较差,厚度分布不均匀,选用合理的基础型可作为基础持力层;冲洪积层的砂卵砾石,稍密~中密,无胶结,颗粒极配不均匀,空隙大,承载力差异大,基础抗剪强度差,基础开挖稳定性较差,选用合理的基础型可作为基础持力层。

基础型式分析: 从地层结构上看,基岩埋藏较深,挡土墙较高,

基础持力层建议选用为冲洪积层,埋深及基础型式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的相关要求进行。建议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结合工程区岩土特性,采用经验类比法,工程区岩土力学参数如下表3-1。

表3-1 堤基物理力学指标参数建议值

土层天然容重(kN/m3)摩擦角

(°)

粘聚力(kpa)容许承载力(Mpa)

砂卵砾石土19~21 20~25 10~20 0.30~0.50

崩坡积块石土17~18 18~22 15~25 0.20-0.40

残坡积层17~19 16~18 18~26 0.12-0.18

三、基坑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边坡稳定性

基坑开挖后,开挖基坑边坡地层主要为冲洪积层、崩坡积、残坡积层,根据经验类比,砂卵砾石的内摩擦角Φ为28~32度,存在边坡稳定问题,需作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

强风化基岩开挖浅,基本不存在边坡稳定问题。

2、基坑涌水量的预测

基坑冲洪积层砂卵砾石属强透水地层,涌水量较大,估计渗透系数K=50~80m/d,施工开挖需备排水设施。

3、堤基、堤身抗滑稳定

该河段堤基、堤身持力层为砂卵砾石,局部夹粉细砂土,建基面以下砂卵砾石较密实,组成物质较均匀,不存在砂层等滑动面,一般不易产生滑动,最有可能的滑动面就是基础与砂砾石类卵石接触面。接触面抗剪强度较高,一般不会产生滑移破坏。

接触面的搞剪断地质参数建议为:f’0.45~0.50,c’=0。

4、堤基不均匀沉陷

堤基岩性均为第四系冲洪积层、崩坡层及残坡积层,地层无

分选性,承载力差异大,存在不均匀沉陷,设计应采取相应有效的工程处理措施。

5、堤基抗冲刷能力、抗冲稳定

堤基础为砂、卵砾石,经挖深3m以上的砂卵砾石较密实,颗粒块径及物质组成在空间上随机分布,易淘蚀,抗冲刷能力较弱,建议冲刷系数a>2。

6、抗震稳定

根据野外调查,堤基未发现较厚的连续的粉细砂层,现场见到的都是呈透镜状分布,应不存在地表液化的问题及抗震稳定问题。

3.4.1工程处理建议

1、河堤地基持力层建议置于第四系冲洪积层及崩坡积层上,第四系冲洪积层及崩坡积层,抗冲刷能力弱,抗滑稳定差,要求基础埋深度满足抗冲、抗滑稳定。

2、基础持力层存在不均匀沉陷,在工程建设中应采取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建议采适宜的基础型式,设置相应的沉降缝。

3、基坑边坡不稳定,对边坡进行放坡开挖和支护。

4、建议参数

人工填土:γ=12~16KN/m,[R]=0.15~0.2MPa,a0.1~0.2=0.5~1.0MPa,φ=12~15°,C=0~0.01MPa。

粉、细砂:γ=17.5~20KN/m,[R]=0.1~0.15MPa,Es=10~20MPa,φ=18~22°,C=0~5kPa,K=0.5~5m/d。

粉砂土:γ=16~18KN/m,[R]=0.1~0.15MPa,Es=10~20MPa,φ=17~20°,C=2~5kPa,K<0.1m/d。

砂壤土:γ=19~21KN/m,[R]=0.15~0.25MPa,Es=10~

16MPa,φ=18~25°,C=3~10kpa K=0.05~0.5m/d。

粘土:γ=17~20KN/m,[R]=0.10~0.20MPa,Es=8~15MPa,φ=10~17°,C<25kPa,K<0.001m/d。

砂砾石:γ=19~22KN/m,[R]=0.2~0.4MPa,Es=30~50MPa,φ=28~32°,C=0kPa,K=10~100m/d。

砂卵砾石:γ=18~21KN/m,[R]=0.2~0.4MPa, Es=20~40MPa,φ=28~325°,C=0kpa K=30~120m/d。

强风化基岩:γ=22~25KN/m,[R]=0.5~0.8MPa,C′=0.1~0.2Mpa,φ′=26~30°,冲刷系数a=1.5~1.8。基础与堤基C′=0.1~0.2MPa,f′=0.5~0.6。

3.4.2 天然建筑材料

由于新建河堤均为沿岸河边开挖,河堤堤身物质为原来沿河开挖堆积物,河道宽度一般10~25m左右,河堤开挖弃料较多,回填料可充分用沿河开挖的弃料,通过工程区及其附近实地调查,该工程天然建筑材料砂料可选用附近河砂。块石料工程区较缺乏。**治理区可选购距工程区约3~4km处坛子口二迭系灰岩作为块石料场,储量大于20万方,其质量及储量均可满足建筑要求;**治理区可选取距工程区约2~2.5km处已建成黎山灰岩料场作为工程供应块石料场,储量大于10万方,其质量及储量均可满足建筑要求;**治理区可在距工程区约5km处已建成运营的**沙石料场选购,该料场岩性为三迭系下统铜街子组灰岩,储量大于30万方,其质量及储量均可满足建筑要求

3.5结论和建议

1、工程区受**—**—**—**强震带影响较大,为较不稳定地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查得本区地震动峰

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相应地震基本地震烈度为Ⅶ度。

2、治理河段主要地层为人工堆积层(Q r)杂填土;残坡积(Q dl+el)碎石土;崩坡积层(Q col+dl)块石、碎石及粘性土;冲洪积(Q al+pl)砂卵砾石及漂石;三迭系上统嘉陵江组(T1j)灰至深灰色灰岩及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志留系中上统 (S2L2-S3)包括罗惹坪组第二段及上统灰绿色页岩、钙质粉砂岩夹泥灰岩及紫红色页岩,泥岩;中统(S2L1)罗惹坪组第一段灰岩夹砂页岩;下统(S1L)龙马溪组黑色笔石页岩夹黑色泥灰岩透镜体。除人工堆积层外均可作为挡墙基础持力层。

3、工程区控制性地质构造为**背斜,**背斜轴线近东西向,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但第二组节理演变为卸荷裂隙,局部产生崩塌,两岸边坡危岩体发育, 建议清除两岸边坡上的危岩或采取相应的稳固措施。

4、砂卵石层透水性较强,受河水影响较大,在工程施工期间应做好相应的抽排水措施;在工程运营过程中,应做好建筑物的防洪、冲蚀等处理措施。

5、河堤基础建议置于冲洪积层和崩坡积层上,挡墙较高,基础埋深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6、该工程天然建筑材料砂料可选用附近河砂。块石料工程区较缺乏。**治理区可选购距工程区约3~4km处坛子口二迭系灰岩作为块石料场,储量大于20万方,其质量及储量均可满足建筑要求;**治理区可选取距工程区约2~2.5km处已建成黎山灰岩料场作为工程供应块石料场,储量大于10万方,其质量及储量均可满足建筑要求;**治理区可在距工程区约5km处已建成

运营的**沙石料场选购,该料场岩性为三迭系下统铜街子组灰岩,储量大于30万方,其质量及储量均可满足建筑要求。各料场通公路,交通便宜。

注册岩土考试-工程地质知识

工程地质相关知识 一、岩层产状 1、走向 倾斜岩层层面与任意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走向线,走向线指示的地理方位(与地理北极沿顺时针方向的夹角)叫走向。走向线有无数条平行线,但走向只有两个,且相差180°。 2、倾向 与走向线垂直向岩层下倾方向引出的射线称为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指示的地理方位称倾向。倾向与走向相差90°或270°,但岩层的倾向确定后,走向就可以确定,岩层的走向确定后,倾向不一定确定。 3、倾角 倾向线与其在水平面上之投影线的夹角(α),亦称真倾角。 4、岩层的产状要素可用文字或符号来表示: (1)方位角表示法:一般记录倾向和倾角,如 SW205°∠25°,也可写为205°∠25°(多用这种表示法)。前一读数为倾向的方位角,后一读数为倾角。 (2)象限角表示法:这是以南和北的方位作为0°,一般记录走向、倾向和倾向象限。如N30°E/27°SE,即走向北偏东30°,倾角27°,倾向南东。这种表示法较少使用。 PS:方位角记录法是以正北方向为0°,按顺时针方向将坐标方位分为360°,正东方向为90°,正南为180°,正西为270°,正北为360°与0°的重合。

二、V字型法则 由于地表面一般为起伏不平的曲面,倾斜岩层的地质分界线在地表的露头也就变成了与等高线相交的曲线。当其穿过沟谷或山脊时,露头线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的结合情况,“V”字形会有不同的表现: 1、“向反线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比等高线的弯曲度要小。“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2、“向同线反”——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大于地形坡角,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下游,在山脊处指向上坡。 3、“向同线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地形坡角,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是大于等高线的弯曲度(与A情况的区别)。“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工程地质与城市规划

工程地质与城市规划 20094445夏咏秋作为专门研究与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鉴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计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而这正是城市规划者需要在规划一片区域前所必须要了解的。 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 虑。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 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 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 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嗦规划城市的地质情况有着充分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学习 工程地质学,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地质形态的特征,了解到了不同的地质构造的形成与 特点。一座城市的区域是巨大的,而这也就意味着地质构造是复杂的,要想让规划出 的城市能够长期的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根据其相应的地质特点分化,不同的区域就用 该有不同的分工,合理的利用高效的利用才能使一座城市健康长期的运作下去。什么 样的地质构造适合修建建筑,什么样的构造适合开采矿石等等都是规划一座城市的关键。 我们还了解到了各种不同的地质活动,以及一些不良的地质现象。只有了解到了 这些,才能将其充分的考虑到城市规划中去。地质灾害对于一座城市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如果是因为不了解其特点而导致规划者错误的决定,那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无疑是 一个灾难。 之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习到各种地质情况下的工程问题,这也是城市规划的关 键所在。规划好了一座城市,之后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开始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 些全部都与各项工程建设紧密相连。而各项建设必然都是建立在土地上的,所在区域 的地质特征便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不能正确的处理好地质特征与建筑要求之间的关 系,结果将会是可怕的。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 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 安排。城市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 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 城市规划的几项原则:经济原则、安全原则、美学原则、整合原则、社会原则。

工程地质知识点汇总

简答题汇总 1、工程地质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A、自然历史分析法;b、数学力学分析法;c、模型模拟试验法;d、工程地质类比法等。 2、岩石力学、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何关系: 岩石力学和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工程地质学中的大量计算问题,实际上就是岩石力学和土力学中所研究课题,因此在广义的工程地质学概念中,甚至将岩石力学、土力学也包含进去,土力学和岩石力学是从力学的观点研究土体和岩体。它们属力学范畴的分支。 3、滑坡有哪些常用治理方法: 抗滑工程(挡墙、抗滑桩、锚杆、锚索、支撑)、排水工程、削坡减荷、防冲护坡、土质改良、防御绕避等。 4、水对岩土体稳定性有何影响: (1)降低岩土体强度性能 (2)静水压力 (3)动水压力 (4)孔隙水压力抵消有效应力 (5)地表水的冲刷、侵蚀作用 (6)地下水引起的地质病害、地基失稳(岩溶塌陷、地震液化、岩土的胀缩、土体盐渍化、黄土湿陷等)。 5、工程地质工作的步骤及内容: (1)收集已有资料 (2)现场工程地质勘察 (3)原位测试 (4)室内实验 (5)计算模拟研究 (6)工程地质制图成果 (7)工程地质报告 6、斜坡形成后,坡体应力分布具有以下的特征: ①无论什么样的天然应力场,斜坡面附近的主应力迹线均明显偏转。表现为愈接近坡面,最大主应力愈与之平行,而最小主应力与之近乎正交,向坡体内逐渐恢复初始状态。 ②由于应力分异结果,在坡面附近产生应力集中带。不同部位应力状态是不同的。在坡脚附近,最大主应力(表现为切向应力)显著增高,而最小主应力(表现为径向应力)显著降低,甚至可能为负值。由于应力差大,于是形成了最大剪应力增高带,最易发生剪切破坏。在坡肩附近,在一定条件下坡面的径向应力和坡顶的切向应力可转化为拉应力(应力值为负值),形成一张力带。当斜坡越陡此范围越大。因此坡肩附近最易拉裂破坏。 ③由于主应力偏转,坡体内的最大剪应力迹线也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直线变为凹向坡面的圆弧状。 ④坡面处的径向应力实际为零,所以坡面处于二向应力状态。

工程地质知识:岩土的分类

工程地质知识:岩土的分类 1.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可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 2.岩石应为颗粒间牢固联结,呈整体或具有节理裂隙的岩体。作为建筑物地基,除应确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外,尚应按规定划分其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 3.岩石的坚硬程度应根据岩块的饱和和单轴抗压强度按规定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和极软岩。当缺乏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资料或不能进行该相试验时,可在现场通过观察定性划分,划分标准可按本规范执行。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分为为风化、微风化、中风化、强风化和强风化。 4.岩体完整程度应按规定划分为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当缺乏试验数据时可按本规范执行。 5.碎石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碎石土可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和角砾。 6.碎石土的密实度,可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和密实。 7.砂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的土。砂土可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 8.砂土的密实度,可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和密实。 9.粘性土为塑性指数Ip大于10的土,可分为粘土、粉质粘土。 10.粘性土的状态,可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

11.粉土为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塑性指标Ip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12.淤泥为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粘性土。当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大于或等于1.0的粘性土或粉土为淤泥质土。 13.红粘土为碳酸盐岩系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粘土。其液限一般大于50。红粘土经再搬运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45的土为次生红粘土。 14.人工填土根据其组成和成因,可分为素填土、压实填土、杂填土、冲填土。 素填土为由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等组成的填土。经过压实或夯实的素填土为压实填土。杂填土为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冲填土为由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填土。 15.膨胀土为土中粘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其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粘性土。 16.湿陷性土为侵水后产生附加沉降,其湿陷系数大于或等于0.015的土。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知识点

●工程地质学:主要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水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学科。 ●地球外部环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环境:地壳、地幔、地核。 ●地质作用:这种由于自然引力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地面形态发生运动、变化和 发展的各种作用。 ●地质作用的形式: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硬结成岩作用。 ●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 化合物。 ●矿物的光学性质:自色、他色,假色。●矿物的光泽:玻璃、油脂、珍珠、丝绢等光泽。 ●硬度:矿物抵抗机械作用的能力。滑石方莹磷,正石黄刚金指甲>2.5>石 ●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凝固而成的岩石 ●岩浆岩结构: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非晶质结构 按晶质大小→隐晶质、显晶质、玻璃质结构 按颗粒大小→等粒、不等粒结构 ●岩浆岩构造:块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是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遭受风化剥蚀破坏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固结 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形成过程:风化破坏阶段→搬运作用阶段→沉积作用阶段→固结成岩阶段。 ●沉积岩结构:碎屑、泥质、晶质、生物结构。 ●沉积岩构造: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结核、生物成因构造。 ●变质岩:地壳中先成岩石,由于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 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一系列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 ●变质岩结构:变晶、变余、碎裂结构。 ●变质岩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块状构造。 ●地壳运动:使地壳内岩石发生位移变形的作用。 ●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可分为:升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相对地质年代:地壳上地层或岩体的形成顺序。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地层学方法或古生物学方法。 ●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同位素地质年龄方法。 ●岩层产状:岩层层面的空间状态。 ●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倾斜构造:原来水平状态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倾斜,造成岩层层面与水 平面只见具有一定的倾角,成为倾斜构造。 ●褶皱构造:刚性的岩石在千百万年缓慢的水平挤压的作用下,由原来水平平展的形态变 成一系列连续的弯曲,形成褶皱构造。 ●褶皱要素:核、翼、转折端、枢纽、轴面。 ●断裂构造:岩体在地壳运动的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但是当变形超过岩石的变形极限 时,岩石的连续性完整性将会遭到破坏产生断裂。岩层断裂后,如果断裂面两侧岩体没有发生显著的相对位移,称为裂隙(节理);有相对位移,则称为断层。 ●风化:在气温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因素的影响下,使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原地遭受 破坏和分解的作用。 ●风化分类: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风化影响因素:气候、地形、岩石性质。

工程地质知识点总结精选

.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1、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 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场地工 程地质条件不同、建筑物内容不同,所出 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也各不相同。如房屋工 程:地基承载力、沉降、基坑边坡变形等; 矿山开采:边坡稳定性、基坑突水、矿坑 稳定等;水利水电工程:渗透变形、水库 渗漏 、斜坡稳定性、坝体抗滑稳定性等;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地应力、突水等。 2、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 地质条件的综合。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 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 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六大 类。3、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工程 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 地质学科。它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属于 应用地质学的范畴。狭义:工程地质学基 础、工程地质勘察学、区域工程地质学。 广义:狭义、土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 3、研究对象:与工程有关的地质环境 4、活断层基本特征:①活断层是深大断 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②活断层具有继承性 和反复性 ③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有粘滑型 断层和蠕滑型断层两种 ④活断层的类型 有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行断层。 5、活断层的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标志: ⑴地质上,只要是见到第四系中、晚期的 沉积物被错断,均视断层为活断层。⑵地 貌上,①不同地貌单元突然相接,或两边 沉积物厚度显著差别例如,隆起山区与断 陷盆地突然相接。一次错动量大的活断 层,沿线分布断层三角面、断层崖、陡坎、 垭口、“V 型谷”等 ②地貌单元的分解和 异常例如,河流阶地、山脊、水系、夷平 面、坡洪积扇等地貌单元由于活断层作 用,使其产生错断、分解。活断层作用使 正常发育的地貌系统出现异常形态或特 殊地貌景观。如断层带一侧,河流的同步 肘状拐弯、宽窄变异,断层下降盘一侧线 状排列的洪积群、泥石流、滑坡、串珠状 洼地等。⑶水文地质上,由于断层带构造 物质松散,容易形成强导水带,因而活断 层带一线分布泉水、温泉,出现植被发育 现象。也由于活断层为深大断裂,深循环 水将导致水的化学异常。对古代建筑物破 坏、错断、掩埋等情况调查,可以帮助判 断活断层当时的错距等情况。6、地震的 分类,地震震级,地震烈度:⑴①按成因 分类: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 诱 发地震 ②按震源深度分类 浅源地震: 0<70 km (大陆地震多属此类) 中源地震: 70~300 km 深源地震:>300 km ③按地 震M 级大小分类 大地震 :M >=7级(强 烈破坏地震) 中地震: 7>M>=5 破 坏性地震 小地震: 5>M>=3, 微地震: 3>M>=1 超地震: M<=1 ⑵地震震级:是 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 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logE=4.8+1.5M ⑶地震烈度:衡量地震所引起的某地地面 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与地震释放的能量 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 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不同 烈度 ①地震基本烈度(I 基):一定时间 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 遭遇的最大烈度。一个地区的平均烈度。 ②场地烈度(I 场):同一I 基区,场地 条件不同而进一步划分,对I 基修正。③ 设防烈度(设计烈度)(I 设) :是抗震 设计所采用的烈度。依建筑物重要性、抗 震性、经济性、对I 基调整。原则上一般 建筑用I 基,重要建筑适当提高。设计部 门很少用I 场。V 度区不设防。 7、地震效应: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 内,地表出现的各种震害和破坏。取决于 三方面: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震级、震中 距;建筑物类型及结构。三种破坏效应 ① 振动破坏效应——引起建筑物破坏 ②地 面破坏效应——地面破裂及地基液化、沉 陷等 ③斜坡破坏效应——滑坡、崩塌等 8、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 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 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 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9、砂土液化机 理:在地震过程中,较疏松的保水砂土在 地震引起的剪切力反复作用下,砂粒间相 互位置产生调整,而使砂土趋于密实。砂 土密实就势必排水,但是在急剧变化的周 期性地震力的作用下,伴随砂土空隙度的 减少而透水性变弱,因而排水愈来愈不通 畅。应排除的水来不及排走,而水又是不可压缩的,于是就产生了剩余空隙水压力(超空隙水压力),当剩余空隙水压力增长到完全抵消法向压力时,地面就可能出现喷沙冒水或塌陷现象而丧失承载能力。 10、斜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拉裂,蠕滑,弯曲倾倒;卸荷回弹:滑坡,崩塌; 11、滑坡的基本要素:滑动带 滑坡床 滑坡体 滑坡周界 滑坡壁 滑坡台阶 滑坡舌 滑坡裂隙 12、崩塌的形成条件:(1) 地质条件 一个陡坡,尤其是大于600的坡,坡高几米到几百米。大型自然崩塌多见于江河峡谷陡峻地段,以岩石大型崩塌居多,或者人工路堑、矿山等边坡。 一般坡度大于400~500时,对于裂隙发育的岩体,尤其发育高倾角裂隙时,在裂隙下部有软层配合下,易产生较大崩塌。(2)崩塌的诱发条件 1.高陡坡,重力作用,引起拉裂变形,导致崩塌。 2.坡脚开挖,掏空,坡脚软岩压裂,因此失去支撑作用。3.长时间降水,产生水压力。4.冻胀后解冻,使土体饱水段强度降低,或产生涨缩现象 13、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⑴内在因素 岩土类型及性质 地质构造 地形 水文地质 ⑵外部因素 振动作用(如地震) 降水(雨、雪)水库蓄水 人类活动(开挖、加载、植被、水等)风化、剥蚀作用 14、斜坡的稳定性计算:滑面为平面 K=tg φ/tg β 滑面为圆弧 β1、β2 定o 点 H 、4.5H 定 E 点找圆心直线 15、滑坡的时间预报 滑坡变形前兆的现象预报法,位移-时间曲线变化趋势判断法,斋滕法和改进的斋滕法,黄金分割法,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预报法, 岩土体蠕变理论:第1蠕变阶段--减速蠕变阶段减速发展,斜率逐渐减小 第2蠕变阶段--稳定蠕变阶段等速发展,斜率大体不变 第3蠕变阶段--加速蠕变阶段 CD 段:变形迅速增大,但岩土体尚未破坏DE 段:岩土体变形速率剧增,岩土体很快破坏 16、滑坡的防治措施 1 防预措施:(1) 绕避:改线、架桥跨越、隧道穿越 (2) 拦截:拦石墙、拦栅网 (3) 排水:地表排水:排水沟、坡面防渗 地下排水:盲沟、排水洞、排水孔(4)监测预警 2 治理措施:(1) 排水措施:(同上) (2) 削方、堆:格栅(室)护坡 (3)支挡工程:挡土墙:砌置挡墙加筋土挡墙 锚固:单一锚杆(索)挂网+喷浆+锚杆(索) 构+锚杆(索)抗滑桩:钢管桩 钢筋+砼桩 砼桩结合形式:桩+锚 桩+墙(板、梁)(4) 坡面防护: 横向护坡 植基绿色护坡 (5) 其它: 固结灌浆 阻滑键(栓) 17、岩土工程勘察内容: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勘探及采取土试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现场检验和检测等。 18、三个勘察阶段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可行性研究阶段,目的 为了工程规划和技术的可能性,经济合理性论证等方面提供地质资料 任务-根据设计要求,初步了解相关深度范围内岩体整体情况。初步设计阶段 目的 在规划阶段指定的区域内选定工程地质条件最优的建筑场地 任务-找出岩体完整性分布规律,最适宜建库范围;断层、岩脉分布规律;节理、裂隙密集带分布范围;岩体物理、力学性质;裂隙水性质(网状、脉状)及水温变化。技术施工设计阶段 目的 解决为编制各个建筑物施工详图所需的资料 19、工程地质勘探手段和取样方法:常用的有三类:钻探、坑探、物探。 20、地基—基础面以下某深度范围内,由基础传递荷载引起岩土体中天然应力状态发生较大变化的所有岩土体。地基持力层—直接与基础底面接触的岩土层。地基变形-地基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土体压缩产生变形。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理论公式计算、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值。 21、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定岩土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岩土参数的标准值和设计值。 22、初、详勘察阶段:勘探孔的数量、勘探点间距和勘探孔深度等的设计 23、概念:围岩,由开挖洞室引起的应力重分布范围之内的岩体称为“围岩”。围岩应力重分布 由于开挖洞石将使原本处于天然应力状态的岩石发生应力的重新 调整和分布,围岩压力 围岩在重分布应力作用下产生变形(位移),进而引起施加于支护衬砌上的压力,称围岩压力。 24、地下建筑工程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洞石围岩稳定性,岩爆,涌水,高地温,有害气体突出 25、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 )分级 ,岩体完整性系数 26、围岩压力分类及产生条件 ⑴形变围压 ①围岩应力超过岩体屈服极限;②深埋洞室围岩受压过大 ③粘土质岩、含蒙脱石较多的膨胀岩遇水产生膨胀变形。⑵松动围压 ⑶冲击围压 岩爆,天然应力相对于围岩的力学属性为高天然应力 27、围岩压力的确定方法——平衡拱理论法、块体极限平衡法 28、岩溶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 29、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具有可溶性岩石 具有溶蚀能力的水 具有良好的水循环交替条件 30、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碳酸盐岩岩性(成分、岩石结构)气候的影响(水、温度)地形地貌条件通过影响水的入渗,循环交替条件,进而影响岩溶发育的规模、速度、类型及空间分布 地质构造 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31、岩溶地貌形态:地表形态有 溶蚀平原 正形态(石林、石笋、峰林、孤峰) 负形态(溶沟、溶孔、溶槽、溶水洞、漏斗、 洼地、溶盆、溶原) 地下形态有溶洞、溶隙、暗河等 3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形条件 泥石流总是发生在陡峻的山岳地区,一般是顺着纵坡降较大的狭窄沟谷活动。一般泥石流有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个流域,其中泥石流形成区(上游)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有利于汇集周围山坡上的水流和固体物质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多为30°- 60°的陡坡。坡体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 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育。流通区(中游)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纵坡降较大。而堆积区多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较平缓。地质条件 泥石流频发于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崩滑灾害纵生的地段 气象水文条件 在降雨集中地雨汛期或高山冰雪强烈消融的季节和地区易发生泥石流。 3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在泥石流的形成区一般采用植树造林和护坡草被来保持水土,并修建坡面排水系统调节地表径流;在泥石流的流通区一般修筑一些拦挡工程如低坝或石墙;在泥石流的堆积区则采用排导措施如修建泄洪道和导流提;另外,在一些交通线路上为了确保安全可修建跨越泥石流的桥梁,涵洞,穿越泥石流的护路明洞,护路廊道,渡槽等。 34、稀性泥石流与粘性泥石流的区别? 稀性泥石流固体物含量低(<40%)、细粒少、密度值中等(1.2~1.6);水泥浆速度大于石块速度,具极强冲刷力;堆积散流、有分选。粘性泥石流固体物含量高(40%~60%)、细粒多;密度大(1.6~2.4)、浮托力强,具直进性;堆积不散流、无分选35、泥石流的运动特性:直进性和脉动性3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规定,勘察等级由工程安全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三项因素决定。

地质剖面图的基本知识

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及制作方法 一.目的 1.了解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学会编制地质剖面图。 2.掌握不整合在剖面图及平面图上的表现特点。 二.实习内容 (一)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 1)地质剖面图的定义: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颜色按一定的比例,沿一定的方向,表示一定的距离内,地下一定深度内地质现象的图件。地质剖面图分为实测剖面、信手剖面与图切剖面,但目前我们就了解两种。 2)地质剖面图的组成:地质剖面图由图名、比例尺(水平和垂直比例尺)、剖面方位、图例、责任表等组成。 (二)地质剖面图的编制方法 1)剖面线的选择:为了更好地反映图内的构造特征,剖面线应尽量选择垂直于地层走向、构造线方向,以及地层出露最完整,构造最清晰的地段。 2)剖面基线的选择:所谓的剖面基线是指剖面所反映深度的一条基准线。剖面基线的确定主要根据剖面线地形的起伏,比例尺的大小而定。 3)绘制剖面地形曲线。 4)投影地质界线 5)剖面方向与倾向夹角:ε=A(倾向)—C(剖面方向) 6)根据岩层产状勾绘地质界线(先不整合面以上的新地层,再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地层) 7)整饰图件:图名、方位、图例、颜色等的标注,各单元的合理布置。一幅标准的剖面图各单元组成及布置如下。见插图6。

(三)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特点 1.平行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在平面图上不整合线与新、老地层界线平行或重合,不整合面的产状与新、老地层产状相同。在平面图上用实线加虚线(新地层一端)表示,剖面图上用虚线表示。 2.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在地质图与剖面图上的特点分两种情况: 1)当新、老地层的倾角不同,倾向大致相同时,不整合面(或界线)在平面图上与新、老地层大致平行,剖面图上与新地层平行、与老地层斜切。 2)当新、老地层的倾角与倾向均不同时,则不整合面(或界线)在平面图和剖面图上,均与新地层平行,与老地层斜切。见插图7 (四)勾绘角度不整合时注意事项: 1.先绘制不整合面界线,再绘制不整合面以上的新地层,最后绘制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地层。 2.当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地层界线被不整合面所切时,应将老地层的界线适当用虚线延长至剖面线,再将其交点投影到剖面线上。根据该交点的位置和老地层的倾角,可 在剖面图上勾绘出老地层的界线。见插图8。 3.当面方向与岩层垂直或基本垂直时,剖面图上的岩层界线按真倾角绘制。若剖面线方向与岩层走向不垂直时,二者所夹锐角<80o时,剖面图上岩层界线应按视倾角绘 制。 4.地质剖面图的比例尺一般要与地形图相同,如需放大,则水平比例尺也一致放大,避免歪曲剖面地形和岩层倾角。如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只放大垂直比例尺,但要变 换岩层倾角。

【论文】工程地质勘查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工程地质勘察:作业一 论工程地质勘察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 工程地质勘察手段和方法主要运用坑深、物探、钻探等,对在城市建设、大型厂房建设和桥梁建设工程初期规划的区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基岩地质资料。作者主要从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任务、工程建筑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评价五方面对工程地质勘察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进行论述。关键词; 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建设;作用 引言 为了查明建筑厂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论证工程地质问题,正确地做出工程地质评价,以提供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所需的地质资料,就需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不同类型、结构和规模的建筑物,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以及所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各不相同,因而勘察方法的选择、工作的布置原则以及工作量的使用也不相同。为了保证各类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首先必须详细而深入的研究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在此基础上安排勘察工作。应制定适用于不同类型工程建筑的各种勘察规范或工作手册,作为勘察工作的指南,以保证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和精度,因此本文从工程建筑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评价四方面对工程地质勘察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进行论述[1]。 一、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任务

工程地质学为工程建设服务则是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来实现的。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①查明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②选择地质条件优越的建筑场地。 ③分析研究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④提出有关建筑物的类型、结构及施工方法的建议和方案。 ⑤提出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条件的方案和措施。 ⑥预测建筑物建成后存在的问题,制定保护地质环境的措施。 由此可见工程地质勘察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 二、工程建筑对地质环境的作用 工程建筑对地质环境的不同作用,决定了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原因。工程建筑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应力变化和地下水动力特征变化而表现出来的。这些特征变化对工程地质勘察的实施至关重要。建筑物自身重量对地基岩土体施加的载荷、坝体所受库水的水平推力、开挖边坡和基坑形成的卸荷效应、地下洞室开挖对围岩应力的影响,都会引起岩土体内的应力状况发生变化,使岩土体产生变形甚至破坏一定量值的变形是允许的,过量的变形甚至破坏就会使建筑物失稳。建筑物的施工和建成经常引起地下水的变化,从而给工程和环境带来危害,如产生岩体的软化和泥化、地基砂土液化、道路冻害、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测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测 试题及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总体规划勘察实测地质界线、地貌界线的测绘精度,在相应比例尺图上的误差不应超过()。 (A)1mm(B)3mm(C)2mm(D)1.5mm 2、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应搜集整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和()为主。(A)必要的勘探(B)测试(C)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D)钻探测试 3、总体规划勘察中,在缺乏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的规划区,应建立()观测网,进行地下水位和水质的观测。 (A)短期(B)长期(C)无固定期(D) 4、详细规划勘察规划区内拟建重大建筑物的地段,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不得少于()个,且每幢重大建筑物,控制性勘探孔,均应取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 (A)5(B)4(C)2(D)3 5、勘探孔深度应根据任务要求和地基岩土条件确定,一般性勘探孔深度为()m,控制性勘探孔深度为15~30m。 (A)7~15(B)8~20(C)7~20(D)8~15 6、总体勘察阶段在软土地区,勘探孔深度宜钻进较坚硬地层不少于()m。 (A)2(B)1.5(C)1(D)0.5

7、位于地震区城市,应了解规划区地震地质背影和基本烈度,对设防烈度()的规划区,应总协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A)≥7度(B)≤7度(C)≤6.5度(D)≥6.5度 8、总体规划勘察前必须取得规划区的规划设想文件、勘察任务书、()和编制成果图需用的地形图。 (A)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B)规划区总平面布置图 (C)可行性研究(D)规划范围图 9、大中城市、市区、重点开发区,城市中主要干道沿线地带和大型公共设施勘探线,点间距应根据场地类别,按规范规定数值以()确定。 (A)最大值(B)最小值(C)中间值D) 10、当动力地质作用影响较弱、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且易于整治,则此类场地()。 (A)不稳定(B)稳定性差(C)稳定性较差(D)稳定 二、判断题 1、详细勘察工程等级根据地基损坏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及修复可能性等因素来划分的。() 2、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边界线、地质构造及地层界线。() 3、城市勘察砂土、粉土和粘性土试验必须做的项目有:渗透、界限含水量、相对质量密度、重度、固结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4、详细规划勘察建筑地段的地质界线,地貌界线的测绘精度在相应比例尺图上的误差不就过5mm,其他地段不应超过3mm。() 5、详细规划勘察观测点的间距在图上的距离宜控制在2~5cm,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不需加密或放宽。()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概念 (1)、工程地质学 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便科学评估,合理利用,有效改进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 (2)、工程地质条件 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3)、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建筑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4)、岩土工程 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地下、水中的部分称岩土工程。 2、简述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1)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①影响工程活动的安全 ②影响工程建筑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 (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制约(工程活动破坏地质环境) (3)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 人类开采矿产会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形成各类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影响人类工程活动,比如工程建设必须作地下水保护论证、渗漏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调查等等 3、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哪些? ①岩土类型及性质(地层岩性与性质) ②地质构造(断层、褶皱、节理等) ③地形地貌(平原、丘陵、山区等) ④水文地质(地下水成因、埋藏、动态、成分等) ⑤不良地质现象(滑坡、岩溶、泥石流等) ⑥天然建筑材料(砂砾、石块等) 4.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哪些? ①区域稳定性问题 ②地基稳定性问题 ③斜坡稳定性问题 ④围岩稳定性问题 5.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1)区域稳定性研究与评价—由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断裂活动,地震对工程建设地区稳定性的影响 (2)地基稳定性研究与评价—指地基的牢固,坚实性 (3)环境影响评价—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总的来说就是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促使矛盾转化和解决,既保证工程安全,经济,正常使用,又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条件 6.说明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设计方案类型,施工工期的长短和工程投资的大小,影响基础建设

工程地质知识点

1、名词: 工程地质学:就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为人类生存与活动进程中地壳表层的地形、地貌、岩土、水、地层构造、矿产资源、地壳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称。 工程地质条件:就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称。 工程地质问题:就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不能满足工程建筑上稳定与安全的要求时,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2、工程地质条件的六大要素就是:地层岩性、地质结构与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地形地貌、天然建筑材料。 3、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稳定性问题与区域稳定性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 (1)评价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地上与地下建筑工程兴建与运行的有利与不利因素,选定建筑场地与适宜的建筑形式,保证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修顺利进行。 (2)从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论证与预测发生工程地质问题的可能性、发生的规模与发展趋势。 (3)提出及建议改善、防治或利用有关工程地质条件的措施,加固岩土体与防治地下水的方案。 (4)研究岩体、土体分类与分区及区域性特点。 (5)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一、地球概况 1、概念: 地壳运动:主要就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 2、地壳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3、地壳运动的特征:方向性、普遍性与长期性、运动速度不均一性。 二、矿物与岩石 1、概念: 矿物:就是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生成的天然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 造岩矿物: 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 矿物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岩石:就是天然生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与构造的矿物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所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 沉积岩:就是在地表与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由松散堆积物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经过压固、脱水与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1总则 1.0.1 为在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城市规划的工程地质勘察。 1.0.3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必须结合任务要求,因地制宜,选择运用各种勘察手段,提供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勘察成果。在勘察工作中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新技术(如遥感、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和地质学科新理论。 1.0.4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2一般规定 2.0.1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应与规划阶段相适应。分为总体规划勘察阶段(简称总体规划勘察)和详细规划勘察阶段(简称详细规划勘察)。 2.0.2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应以搜集整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和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为主,辅以必要的勘探、测试工作。 2.0.3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应按下列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2.0. 3.1 勘察阶段及其任务要求; 2.0. 3.2 规划区的地理、地质特征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 2.0. 3.3 规划区已有资料和工程地质环境特征的研究程度,以及当地的工程建设经验。2.0.4 城市规划区内的各场地,应根据其场地条件和地基的复杂程度,按表2.0.4 分类。 2.0.5 详细规划勘察阶段,近期建设区内的拟建工程的等级,应根据地基损坏造成工程破坏的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及修复可能性)的严重性,按表 2.0.5 划分。3 总体规划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 3.0.1 总体规划勘察应对规划区内各场地的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作出评价,并为确定城市的性质、发展规模、城市各项用地的合理选择、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及编制各项专业总体规划提供工程地质依据,还应研究和预测规划实施过程及远景发展中,对地质环境影响的变化趋势和可能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防治对策。 3.0.2 总体规划勘察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3.0.2.1 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已有资料、文献;调查了解当地的工程建设经验。 3.0.2.2 调查了解规划区内各场地的地形、地质(地层、构造)及地貌特征、地基岩土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动力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空间分布、发生和诱发条件等以及它们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并应调查了解规划区内存在的特殊性岩土的典型性质。 3.0.2.3 调查了解规划区内各场地的地下水类型、埋藏、迳流及排泄条件、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地下水污染情况,并采取有代表性的水试样进行水质分析;在缺乏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的规划区应建立地下水长期观测网,进行地下水位和水质的长期观测。 3.0.2.4 对于地震区的城市,应调查了解规划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地震基本烈度,对地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7 度的规划区,尚应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3.0.2.5 在规划实施过程及远景发展中,应调查研究并预测地质条件变化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3.0.2.6 综合分析规划区内各场地工程地质(地形、岩土性质、地下水、动力地质作用及

工程地质知识点总结

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决心作一个有用的人才 1、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建筑物内容不同,所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也各不相同。如房屋工程:地基承载力、沉降、基坑边坡变形等;矿山开采:边坡稳定性、基坑突水、矿坑稳定等;水利水电工程:渗透变形、水库渗漏、斜坡稳定性、坝体抗滑稳定性等;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地应力、突水等。 2、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六大类。 3、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学科。它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狭义: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勘察学、区域工程地质学。广义:狭义、土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 3、研究对象:与工程有关的地质环境 4、活断层基本特征:①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②活断层具有继承性和反复性③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有粘滑型断层和蠕滑型断层两种④活断层的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行断层。 5、活断层的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标志:⑴地质上,只要是见到第四系中、晚期的沉积物被错断,均视断层为活断层。⑵地貌上,①不同地貌单元突然相接,或两边沉积物厚度显著差别例如,隆起山区与断陷盆地突然相接。一次错动量大的活断层,沿线分布断层三角面、断层崖、陡坎、垭口、“V型谷”等②地貌单元的分解和异常例如,河流阶地、山脊、水系、夷平面、坡洪积扇等地貌单元由于活断层作用,使其产生错断、分解。活断层作用使正常发育的地貌系统出现异常形态或特殊地貌景观。如断层带一侧,河流的同步肘状拐弯、宽窄变异, 断层下降盘一侧线状排列的洪积群、泥石流、 滑坡、串珠状洼地等。⑶水文地质上,由于断 层带构造物质松散,容易形成强导水带,因而 活断层带一线分布泉水、温泉,出现植被发育 现象。也由于活断层为深大断裂,深循环水将 导致水的化学异常。对古代建筑物破坏、错断、 掩埋等情况调查,可以帮助判断活断层当时的 错距等情况。6、地震的分类,地震震级,地震 烈度:⑴①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 落地震诱发地震②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 震:0<70 km(大陆地震多属此类)中源地 震:70~300 km 深源地震:>300 km ③ 按地震M级大小分类大地震:M >=7级(强 烈破坏地震)中地震:7>M>=5 破坏 性地震小地震:5>M>=3, 微地震: 3>M>=1 超地震:M<=1 ⑵地震震级:是 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 的能量大小所决定。logE=4.8+1.5M ⑶地 震烈度:衡量地震所引起的某地地面震动强烈 程度的尺度。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 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有关。一次地震只 有一个震级,但有不同烈度①地震基本烈度 (I基):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 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一个地区的平均 烈度。②场地烈度(I场):同一I基区,场地 条件不同而进一步划分,对I基修正。③设防 烈度(设计烈度)(I设):是抗震设计所采用 的烈度。依建筑物重要性、抗震性、经济性、 对I基调整。原则上一般建筑用I基,重要建 筑适当提高。设计部门很少用I场。V度区不 设防。 7、地震效应: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地 表出现的各种震害和破坏。取决于三方面:场 地工程地质条件;震级、震中距;建筑物类型 及结构。三种破坏效应①振动破坏效应——引 起建筑物破坏②地面破坏效应——地面破裂 及地基液化、沉陷等③斜坡破坏效应——滑 坡、崩塌等 8、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 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 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 现象。9、砂土液化机理:在地震过程中,较疏 松的保水砂土在地震引起的剪切力反复作用 下,砂粒间相互位置产生调整,而使砂土趋于 密实。砂土密实就势必排水,但是在急剧变化 的周期性地震力的作用下,伴随砂土空隙度的 减少而透水性变弱,因而排水愈来愈不通畅。 应排除的水来不及排走,而水又是不可压缩的, 于是就产生了剩余空隙水压力(超空隙水压 力),当剩余空隙水压力增长到完全抵消法向压 力时,地面就可能出现喷沙冒水或塌陷现象而 丧失承载能力。 10、斜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拉裂,蠕滑, 弯曲倾倒;卸荷回弹:滑坡,崩塌; 11、滑坡的基本要素:滑动带滑坡床滑 坡体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舌 滑坡裂隙 12、崩塌的形成条件:(1)地质条件一个 陡坡,尤其是大于600的坡,坡高几米到几百 米。大型自然崩塌多见于江河峡谷陡峻地段, 以岩石大型崩塌居多,或者人工路堑、矿山等 边坡。一般坡度大于400~500时,对于裂 隙发育的岩体,尤其发育高倾角裂隙时,在裂 隙下部有软层配合下,易产生较大崩塌。(2) 崩塌的诱发条件1.高陡坡,重力作用,引起拉 裂变形,导致崩塌。2.坡脚开挖,掏空,坡脚 软岩压裂,因此失去支撑作用。3.长时间降水, 产生水压力。4.冻胀后解冻,使土体饱水段强 度降低,或产生涨缩现象 13、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⑴内在因素岩土 类型及性质地质构造地形水文地质 ⑵外部因素振动作用(如地震)降水(雨、 雪)水库蓄水人类活动(开挖、加载、植被、 水等)风化、剥蚀作用 14、斜坡的稳定性计算:滑面为平面K=tgφ /tgβ滑面为圆弧β1、β2 定o点H、4.5H 定E点找圆心直线 15、滑坡的时间预报滑坡变形前兆的现象预 报法,位移-时间曲线变化趋势判断法,斋滕 法和改进的斋滕法,黄金分割法,非线性动力 学模型预报法, 岩土体蠕变理论:第1蠕变阶段--减速蠕变 阶段减速发展,斜率逐渐减小第2蠕变阶段 --稳定蠕变阶段等速发展,斜率大体不变 第3蠕变阶段--加速蠕变阶段CD段:变形 迅速增大,但岩土体尚未破坏DE段:岩土体 变形速率剧增,岩土体很快破坏 16、滑坡的防治措施 1 防预措施:(1)绕 避:改线、架桥跨越、隧道穿越(2)拦截: 拦石墙、拦栅网(3)排水:地表排水:排水 沟、坡面防渗地下排水:盲沟、排水洞、排水 孔(4)监测预警 2 治理措施:(1)排 水措施:(同上)(2)削方、堆:格栅(室) 护坡(3)支挡工程:挡土墙:砌置挡墙加筋 土挡墙 锚固:单一锚杆(索)挂网+喷浆+锚杆(索) 构+锚杆(索)抗滑桩:钢管桩钢筋+砼桩 砼桩结合形式:桩+锚桩+墙(板、梁)(4) 坡面防护:横向护坡植基绿色护坡(5) 其它:固结灌浆阻滑键(栓) 17、岩土工程勘察内容: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 勘探及采取土试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现 场检验和检测等。 18、三个勘察阶段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可行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