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教版高一第一册文言文整理

沪教版高一第一册文言文整理

沪教版高一第一册文言文整理
沪教版高一第一册文言文整理

高一第一册文言文

第五单元:品味“树木花卉”中的人格、情趣、哲理

《诗经·蒹葭》

一、文学常识: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又《诗三百》,儒家经典。因所配曲调不同,分风、雅、颂,艺术手法上创造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称“诗经六义”。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开创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

二、重要词语:

1、所谓伊人

..:那个人。

2、溯洄

..从之:逆流而上。

3、溯游

..从之:顺流而上。

4、在水之涘.:水边。

三、情感:

1、思念向往。

2、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失望。

四、写作特色:

1、朦胧凄清的意境。

2、重章叠句的结构方式。

3、赋、兴手法的运用。

《种树郭橐驼传》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有《柳河东集》。

二、思想内容:

记叙郭橐驼所说的种树之道,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根本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即“治民”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扰民、伤民的弊端,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政治的愿望,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

三、写作特色:

1、对比与映衬: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方法的对比,养树与养人的映衬。

2、寓言形式,婉约而多讽。

3、简洁而生动的语言

《病梅馆记》

一、文学常识:

龚自珍,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近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二、思想内容:

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的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三、写作特色:

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病梅”指遭摧残、压抑的人才,“文人画士”指封建统治者。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诗二首》

一、文学常识:

1、左思,字太冲,西晋诗人,出身寒微。《三都赋》和《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2、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田园诗人。

二、重要词语:

1、荫.此百尺条:遮蔽。

2、世胄.蹑高位:后裔。

3、金张藉.旧业:凭借。

4、白首不见.招:被。

5、问君何能尔.:如此。

三、思想内容:

《咏史》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饮酒》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四、写作特色:

1、对比:《咏史》中涧底松与山上苗、英俊与世胄、金张与冯公对比,突出阴阳易位,贤愚颠倒的极不合理的事实,鞭挞当时极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2、比喻:《咏史》中用“涧底松”比喻怀才不遇的寒士,以“山上苗”比喻凭借门阀世代卿相的士族,揭示自然界之不合理现象,以暗示人类社会之不平等现象。

3、用典:借用《汉书》中的几个故事(金日磾、张汤、冯唐),鞭挞当时极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4、《饮酒》中将叙事、写景、说理、抒情融为一体。

5、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平淡自然。

第六单元:了解中国古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

《促织》

一、文学常识: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二、思想内容:

小说通过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的故事,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的谴责。

三、写作特色:

1、情节安排上:跌宕起伏,曲折多变;详略得当;幻想和现实结合。

2、以物为线索:围绕“虫”组织材料,征虫—捉虫—卜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

—评虫

3、人物描写:心理描写,细腻合理。

4、借古讽今:用明朝“宣德间”的故事,揭露清朝的黑暗现实。

五、填空(9分)

1、《促织》选自《聊斋志异》,是我国朝著名的小说集,作者是,字,号。

2、“聊斋”是书斋名,“志”的意思是,“异”指奇闻异事。

3、“异史氏曰”中,“异史氏”是指,“曰”的意思是,在不少的史书中都有类似的格式,如《史记》中的,《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

《香菱学诗》

一、文学常识: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著名小说家。

二、思想内容:

文章通过叙述香菱因仰慕大观园的众姐妹结成海棠社作诗、吟诗的雅事,拜黛玉为师苦心学习作诗终有所成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执著、不服命运安排、以诗作抒发自我的聪明伶俐、勤勉好学的女性形象。

三、写作特色:

人物描写:正面描写(香菱的苦学、痴学)和侧面烘托(宝钗、宝玉对她的评价)相结合;语言、动作描写。

《群英会蒋干中计》

一、文学常识: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相传是施耐庵的学生。

二、思想内容:

群英会蒋干中计,反映了曹操与东吴之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了周瑜卓越的军事才干。

三、写作特色:

1、通过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刻画人物形象。

2、情节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3、“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点。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一、文学常识:

《水浒》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二、思想内容:

文章刻画了林冲要忍受还是要反抗的矛盾心理,生动反映了林冲由“忍”到奋起反抗的转变过程。

三、写作特色:

1、刻画人物:细节描写(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特点。

2、景物描写:渲染荒凉、寂寞、冷落的气氛,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影响人物的命运。

高一第二册文言文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又名《孔雀东南飞》,是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1、乐府与乐府诗

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掌管音乐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来把它搜集、整理的诗歌,也叫“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

汉乐府: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的乐府诗歌,以五言为主,句式灵活,语言流畅,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

2、赋比兴

宋代的理学家朱熹是这样解释的:

赋——铺陈其事者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二、课文小结

这首诗主题积极,它不仅借助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朴素生动的个性化语言,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人物形象,而且在情节的安排上也独具匠心,写得跌宕起伏、婀娜多姿、张弛有致、真实感人。堪称千古绝唱。在表现上,大胆继承和发扬了《诗经》中托物起兴、排比铺陈的手法。这首古诗代表着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黄州快哉亭记》

一、文学常识

苏辙:北宋散文家,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其父苏洵、史苏轼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课文解读

1、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2、文章内容

本文作于苏辙被贬期间,那时他在政治上处于逆境,但他和其兄一样,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故文章擒住题面“快哉”二字,一篇之中而“快”字七出,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风格雄放而雅致,笔势迂徐而畅达,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堪称千古快文!《黄州快哉亭记》是其游记文的代表作,把记事、描写、抒情和议论结合起来,就“快”与“具有不快”层层写来,有开有合,有眼前景,有历史回顾,写得波澜起伏,汪洋恣肆。

《阿房宫赋》杜牧

一、文学常识

1、关于“赋”

“赋” 同“说” 、”表”、“记”一样是一种文体,在古文中介乎于韵文与散文之间。最早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这种文体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在形式上讲究声韵谐美。

2、作者及其创作

杜牧 (803-852),字牧之,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人称“小杜”,以别与杜甫。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成家。特别是在“赋”这种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自觉地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形成了区别于“汉赋”、“骈赋”和“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

二、写作特色:

这篇赋充分体现了唐代文赋的特点,即描写和议论紧密结合。

前面极力铺叙渲染宫殿歌舞之盛,宫女珍宝之多,人民痛苦之深,既夸张,又富于想象,且比喻奇巧新颖。后面发议论,回环往复,层层推进,见解精辟,发人深省。语言上骈散兼

行,错落有致,词采瑰丽,声调和谐,成为古代赋体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三、观点句子: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四、主题:荒淫奢侈的统治者,必将遭致灭亡

《项脊轩志》归有光

一、介绍作者:

归有光,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归有光与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

二、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三、写作特色: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四、本文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写了哪些悲喜之事?

本文以悲喜的情感为线索,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五喜五悲”。五喜:修缮后,“不上漏”、“室始洞然”,一喜;兰桂增胜,二喜;“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庭阶寂寂,小鸟来食,三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四喜;补记一段,夫妻欢乐,五喜。

第二段,作者用“然余居于此,亦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写了五悲:诸父异爨,庭中多墙,一悲;祖母对自己生活的关心,祖母对自己的厚望到现在还没实现,二悲;轩四遭火,三悲;妻死室坏而不修,四悲;妻子所种之树,现已亭亭如盖,但物在人亡,五悲。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一、题解: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二、文学常识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

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作者简介

2、作者: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三、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

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

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高二年级第三册文言文

第五单元山水情思

《诸子喻山水》

一、文学常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2、老子,即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作《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

3《孙子》又称《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先秦兵家的代表人物

4、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5. 管子,即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秋水》(节选)

一、作者与作品: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

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二、内容与手法: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一个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

1.巧设比喻:

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

2.对比手法:

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也”;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前赤壁赋》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家三口人被评为唐宋八大家,称“三苏”,“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创作背景: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

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三、文体知识:

赋是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 "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赏析

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一轮明月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凉爽的清风徐徐吹来,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达到了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五)、成语归纳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使衣襟端正,使身子端正,这里是使动用法。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6、羽化登仙: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这里有如道家羽化成仙的意思)

7、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8、旌旗蔽空:旌旗:旗帜;蔽:遮蔽。旌旗繁多遮蔽天空。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

9、横槊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10.水波不兴:没有涟漪和波纹。形容十分平静。

11.冯虚御风:意思是无所凭借,能驾风飞翔。

12.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13.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14.山川相缪:形容山与河流相互交错。

《游褒禅山记》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二、文章赏析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三、写作特点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

第四册文言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写成《史记》。

二、《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三、人物表现方法及性格特点分析:

1、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

课文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则典型故事表现两个人物的性格,尤其表现了蔺相如的智勇。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

4、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运用对比衬托之法刻画人物。

《谏太宗十思疏》

一、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唐代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再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本文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物,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新序》二则

一、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利用寓言、比喻等形式达到讽谏的目的,这就是西汉的刘向编撰《新序》的目的所在。

《新序》中记载了许多西汉时期人物的善德懿行。

二、主旨: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延陵季子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文化影响。李白在诗中写道“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杜甫、黄庭坚对他也是非常佩服,皆因延陵季子诚信无欺,就连孔子也非常感动。这个故事确实反映了他的贤和义。

三、写作特点:

1、善用伏笔。

2、语言简洁流畅,亲切生动,使人颇受启迪。

宋人有得玉者

玉在传统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古人用玉来比君子的品性和节操。如此珍贵的东西,但是子罕不要,至少说明他不贪的品质和玉是等价的,这种不贪廉洁的品德是可贵的。

这“宝”即精神的宝物,是超脱于物质层面的宝。他以此为宝,表明了子罕的超过常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五、写作特点:

叙议结合,设喻巧妙,语言精炼,自然流畅,意义深刻。

作者通过设喻的手法,从人对宝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强调子罕不贪的高尚品德和境界操守。

《训俭示康》

一、作家及其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晚年自号迂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当政八个月逝,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政治上是保守派,对抗王安石变法。学术上有不朽贡献,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也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为《资治通鉴》。

二、主旨:

本文是一篇父亲司马光对儿子司马康的训诫。文章的中心是一个字:“俭”。作者要求儿子要崇尚节俭,不追求奢靡。本文标题也点明了全文的中心:“俭”。

三、文章的内容:

一是讲述俭为美德的道理,引用名言,并举了包含作者自身在内的大量事例;二是论述奢侈的弊端,也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还含有批判当世奢靡之风的内容。

四、写作特点:

文中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事实说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文中本文大量举例,从不同角度来论述观点。记叙为议论提供依据,抒情为议论标明层次,三者结合,熔于一炉,使文章有着极高的感染力。

《过秦论》

一、作家及其作品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二、主旨:

本文是一篇史论,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本文论证方法:

1、以史实为论据。

2、对比论证。

问:第5段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试用引文(二)中的话来说明。(“民危”——陈涉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燎原烈焰)。

问:本文还有哪些对比?(秦人“开关延敌”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对比;“会盟而谋弱秦”与“争割地而赂秦”的对比;“序八州而朝同列”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对比。)指出:这些对比跟论证只有间接的关系。

板书:对比论证。

四、语言特色:

采用对偶句和排比句,散句,骈散结合,读起来声调铿锵,而又不觉呆板。从行文上说,本文的一大特点为多用排比、对偶句式,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使得文章气势充沛,波涛汹

涌,酣畅淋漓。

《师说》

一、作家及其作品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世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中叶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二、古文运动:

主要主张:其一,是“文以载道”。其二,在倡导“文以载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

对象:即向当时一些准备通过科举、跻身仕途的青年读书人宣传不要写骈体文,要用散体文去阐明孔、孟之道。

古文: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抒写真情实感的散文。

古文运动在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中有一定影响。但遭到上层统治集团中当权的官僚地主的诽谤与讪笑,阻力很大。

三、内容分析:

“说”是论说文的一种,“师说”即“说师”、“论师”,更详细一点就是“论从师求学”,即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本文着重论述了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大胆提出了恢复师道的主张,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四、写作特点:

1、语言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锋芒棱角,有破有立,有论有证,篇幅短小而精悍。

《石钟山记》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

二、主旨: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

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

第三段得出结论,即事情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凭主观臆测去推断它的有无。属议论部分。

三、写作手法:

《石钟山记》的结构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四、《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的异同点:

相同点:从文章的内容讲两篇文章都是游记,并且都不重山水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

不同点:在内容上《游褒禅山记》从游而未尽兴引发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在结构上是典型的游记体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记游虽简,但游踪很清楚,体现了游记文的一般特征;在写法上,《游褒禅山记》的议论重在“立”。

在内容上《石钟山记》用事实破疑问,提出要重实地考察,及对主观臆断的观点;在结构上先议论,再记游,后议论,首先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提出质疑,然后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疑和解疑,最后在解疑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写法上,《石钟山记》的议论是“立”中有“破”。

《劝学》

一、作者及其作品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在这里有“劝勉”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内容理解: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四、写作特点: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新教材指定背诵课文段篇汇总 沪教版

沪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指定背诵课文段篇汇总高一第一学期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高一第二学期 4、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北宋·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6、南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7、北宋·黄庭坚《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8、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节)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9、唐·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0、唐·杜甫《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11、唐·卢纶《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12、唐·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3、唐·杜牧《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高二第一学期

上海中考古诗词

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寄酬韩冬郎兼畏之员外(其一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采莲子(其二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江上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新晴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惟有南风旧相识,径开门户又翻书。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就义诗明·杨继盛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宿甘露僧舍宋曾公亮字明仲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沪教版高中语文课文(现代文+文言文)复习梳理

第一册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1、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毛泽东,代表词作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沁园春,词牌名。 2、内容主旨: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出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艺术特色:用词精准,富有表现力;采用对比的手法、选用意境宏大的意象、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1、选自《光明日报》。梁衡(1946-)新华社高级记者,当代散文家。散文集《把栏杆拍遍》《人杰鬼雄》。 2、内容主旨: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3、艺术特色: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创作手法;穿插故事凸显其神;引用名言颂扬其德。 ?《边城》(节选)沈从文 1、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有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 2、内容主旨: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父孙女两人,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船总的二儿子傩送。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天保和傩送相约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也离开故乡。祖父忧心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傩送回来。《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成为一种文化概念。 3、艺术特色:语言具有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叙述平稳有节奏;人物心理刻画细腻。 ?第5课《合欢树》史铁生 1、史铁生(1951-)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笔记》。 2、内容主旨:文章表现了对自己有了成就而母亲辞世,“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感,表现深沉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缅怀。 3、艺术特色: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母爱、象征我的成长、象征我的命运) ?第7课《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1、欧·亨利(1862-1910)美国小说家,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 2、内容主旨:小说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 3、艺术特色:场景的描写融人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行为之中;叙述的简练;欧·亨利式的结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 ?第8课《邂逅霍金》葛剑雄

上海市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篇目汇总

上海市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篇目汇总

中考必背30首古诗及13篇古文 30篇古诗背诵默写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望岳 唐孟浩然唐杜甫 八月湖水平,涵(hán)虚混太清。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gē)昏晓。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荡胸生层(céng)云,决眦(zì)入归鸟。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饮湖上初晴后雨4黄鹤楼 宋苏轼唐崔颢 水光潋滟晴方好,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山色空蒙雨亦奇。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欲把西湖比西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淡妆浓抹总相宜。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山居秋暝6送友人 唐王维唐李白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登高8卖炭翁 唐杜甫唐白居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 黑。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 愿天寒。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 停浊酒杯。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 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0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刘禹锡唐常建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qìng)音。 11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 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 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沪教版——上海高中古诗文篇目简表

上海高中古诗文篇目整理 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 一、诗经·蒹葭一、诸子喻山水一、采薇《诗经》 二、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二、秋水二、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三、病梅馆记龚自珍三、前赤壁赋苏轼三、陈情表李密 四、诗二首四、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四、诗词三首 咏史左思五、宋词四首月夜·杜甫 饮酒陶渊明雨霖铃·柳永夜雨寄北·李商隐 五、促织蒲松龄踏莎行·秦观水调歌头·苏轼 六、阿房宫赋杜牧苏幕遮·周邦彦五、秦晋殽之战《左传》 七、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声声慢·李清照六、鸿门宴司马迁 八、项脊轩志归有光六、元曲二首七、苏武传班固 九、诗词四首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八、伶官传序欧阳修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九、《论语》七则 八声甘州柳永七、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孟子》二章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辛弃疾八、谏太宗十思疏十一、《指南录》后序 登快阁黄庭坚九、《新序》二则十二、左忠毅公逸事方苞 十、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训俭示康司马光十三、国殇屈原 十一、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十一、过秦论贾谊十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十二、律诗三首十二、师说韩愈十五、兰亭集序王羲之终南山王维十三、石钟山记苏轼十六、琵琶行白居易 登楼杜甫十四、劝学荀子十七、秋声赋欧阳修 书愤陆游十八、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十三、绝句三首十九、板桥题画三则郑燮塞下曲卢纶 从军行王昌龄 过华清宫杜牧 共60篇 背诵篇目为:蒹葭,饮酒,登金陵凤凰台,水龙吟,八声甘州,登快阁,登楼,书愤,塞下曲,从军行过华清宫,雨霖铃,踏莎行,苏幕遮,声声慢,远浦帆归,潼关怀古,师说,劝学,月夜 水调歌头,琵琶行,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兰亭集序,论语七则共25篇 其他篇目重点:其他篇目重点是积累实词,虚词,词法,并且明了篇目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等),以及重点篇目的主旨等。比如种树郭橐驼传,师说,谏太宗十思疏, 陈情表,兰亭集序,秋声赋等。 高中阶段需要学习的14个虚词:之,何,以,于,与,因,也,乎,则,焉,而,其,矣,哉

2017届上海市各区县初三二模汇总——课外文言文

2017届初三二模汇总——课外文言文 松江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朱文公有足疾①,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②,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③”。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①朱文公:朱熹,宋代著名理学家。②筇:竹名。③勃窣:匍匐而行。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道人得诗径去.() (2)足疾大作.() 12.朱文公的神态经历了由“”到“”的变化,他“亟令人寻逐道人”的目的是 □□□□(用文中词句回答)。(4分) 13. “得诗径去”表现了道人的内心状态;朱熹的可贵之处在于(4分) 11.(2+2分)(1)离开(2)发,发作12.(1+1+2分)大喜叹息追索其诗 13.(2+2分)心虚心地善良,为他人着想 黄浦区 明帝说日 晋明帝①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②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③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④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①晋明帝:晋元帝长子司马绍,长大继位后为明帝。②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此时的洛阳被匈奴占领。③东渡意:即晋王朝东迁的原委。据记载,匈奴攻占洛阳后,又攻占长安并灭掉西晋。元帝不得不在健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因此不管是洛阳还是长安,对于元帝而言都是伤心难返之地。④居然:此处解释为明白清楚,显然。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具以东渡意告之()(2)元帝异之()1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你觉得长安和太阳比一样远吗? B.你认为长安与太阳比,哪一个更远? C.你觉得长安怎么会像太阳那样远呢? D.你认为从长安远看太阳,像什么呢?13.明帝虽只“数岁”却不同凡响。结合选文,明帝的聪明表现在元帝两次提问他能 ___________;明帝的善解人意表现在元帝“潸然流涕”时他能__________。结合注释③可以悟出,明帝在群臣宴会上所说的“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意味深长,表达了_______之情,再次印证了他的聪颖和善解人意。(5分) 11.(4分,每个2分)(1)全部,详细(2)对……感到诧异12.(3分)B 13.(共5分)从不同角度思考判断长安与太阳的远近(2分,强调“多角度”或“不同角度”)及时询问(2分,写“及时宽慰、安慰”也可)故地难返的伤感(1分) 普陀区 陶侃母

沪教版高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种树郭橐驼传 (一)重点实词: 瘘(脊背弯曲) 伏(弯腰) 固(确实) 故(旧) 虑(担忧) (二)通假字: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三)古今异义: 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 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结果实(名作动)) 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 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 (四)一词多义: 虽 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故 其土欲故(旧) 故不我若也(所以) 实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 其实害之(实际) 若 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而 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业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理,非吾业也(职业) 然 隆然伏行(……的样子) 既然已(这样) 然吾居乡(然而) 病 病瘘。(患,生……病,名作动)

故病且怠(困苦) 者 有类橐驼者(……的样子) 他植者则不然(……的人)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的人。“吾业者”,我们种树行业的人)以 以致其性焉尔(来)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把) 早实以蕃(表并列的连词) 而卒以祸(因,因为)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表目的的连词)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修饰的连词) 且 无不活,且硕茂(而且) 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故病且怠(又) 传 种树郭橐驼传(一种文体) 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 (五)词类活用: 1、名作动: ①不知始何名(叫) ②病瘘,隆然伏行(患病) ③名我固当(称呼) ④早实以蕃(结果实) ⑤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 ⑥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对待子女) 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 ⑧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 ⑨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 ⑩移之官理可乎(做官) 2、动作名: 或移徙(移栽的树) 3、名作状: ①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 4、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繁多,不断地发布) ②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保全) ③遂而鸡豚(遂,成,喂大) 5、使动用法: ①以致其性焉尔(使……达到) ②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茂盛) ③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结果实)早;使……(结果实)多)

最新上海市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篇目汇总

中考必背30首古诗及13篇古文 30篇古诗背诵默写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望岳 唐孟浩然唐杜甫 八月湖水平,涵(hán)虚混太清。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gē)昏晓。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荡胸生层(céng)云,决眦(zì)入归鸟。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饮湖上初晴后雨4黄鹤楼 宋苏轼唐崔颢 水光潋滟晴方好,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山色空蒙雨亦奇。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欲把西湖比西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淡妆浓抹总相宜。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山居秋暝6送友人 唐王维唐李白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登高8卖炭翁唐杜甫唐白居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 黑。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 愿天寒。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 停浊酒杯。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 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0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刘禹锡唐常建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qìng)音。 11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 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 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2如梦令

最新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内容梳理讲课讲稿

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第1课、《沁园春·长沙》 1、知识要点: 1.文学体载的种类: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3.诗歌的分类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山水诗(代表人王维)边塞诗(代表人岑参)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 4.诗歌的四个特点: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5.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①赋:直接陈述铺叙 ②比:即打比方 ③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 6.词: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2、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毛泽东,代表词作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沁园春,词牌名。 3、内容主旨: 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出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艺术特色: 第2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1、文学常识 梁衡(1946-)新华社高级记者,当代散文家。散文集《把栏杆拍遍》《人杰鬼雄》。3、2、 2、中心 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3、艺术特色: 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创作手法;穿插故事凸显其神;引用名言颂扬其德。 第3课、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1、文学常识 周国平:当代作家哲学家主要散文集:《守望的距离》等 2、生命本应一视同仁,生命贵在独一无二。 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对生命本色的感悟,自觉抗拒金钱世故、权势名位等对纯真生命的侵扰,从而充满挚诚地爱己爱人。 3、艺术特色:平淡而有味 首先,这篇散文由一封读者来信谈及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和感悟,如实记下作者的人生境遇和感触。 其次,作者对生命的况味、对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发现和领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文字真

最新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内容梳理

第三册 第1课《读书示小妹+八生日书》贾平凹 1、文学常识:选自《贾平凹散文大系》,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当代作家。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都》、《废都》、《浮躁》,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等。 2、内容主旨:作者通过给小妹的信,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方法,流露了深深的手足之情和人生的诸多感慨。在信中,作者回顾了自己早年读书求学时的艰难,剖析了自己走上社会之后的心路历程,以及在人生奋斗过程之中最终的价值选择,这就是读书、明理、做人。 3、艺术手法:捕捉和再现事物精微之处来揭示读书的真谛和人生境界;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琐事传达出的兄妹间深厚的手足之情。如文章第一自然段中从“书中的人对我最好。。。。。。我就记想那时的可怜了。”以亲切细腻的笔触回忆了兄妹相处时的往事,兄喜妹亦喜,兄伤妹亦哭,兄妹情同手足,血脉相连,读来催人泪下。 第2课《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 1、文学常识:选自《黑塞说书》,赫尔曼·黑塞(1877-1962),诗人、小说家,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后来人们称黑塞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作品有《彼得·卡门青特》、《荒原狼》等。 2、内容主旨:这是一篇有关读书的文化随笔。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3、艺术手法: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举例论证,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对比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 第3课《幼学纪事》于是之 1、内容主旨: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记叙幼年因家境贫困而在求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艰辛,表现了旧社会恶劣的政治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表达了对幼年求学过程中帮助过自己,曾给自己有益教育的良师益友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 2、艺术手法: (1)文章语言平中见奇,幽默诙谐。 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说严肃的事情,或故意将小孩说得十分严肃,这是幽默的两种形式。本文综合运用这两种形式:本是凄凉辛酸的往事,作者却说得俏皮轻松,叫你听了忍俊不禁;正在你想笑时,却分明听的作者说得那么严肃,几乎要催人泪下。比如,家里根本没有一本书,却偏说“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那本历书。”把轻松的笑话说得很严肃。 (2)富于生活气息,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渗透在对人和事的记叙和描写中,感人至深。 第4课《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 1、文学常识: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高中语文 5.15《蒹葭》教案 沪教版必修1

蒹葭 教学目标 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说明: “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 和蒹葭的画面 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 诗句。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 绘秋景的诗句。 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 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 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 铺垫。 课文研习之 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 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 3、概括诗歌主题。 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 蒹葭、白露、伊人的关 键词。如蒹葭:苍苍— 萋萋—采采 (色彩) 白露:为霜—未晞—未 已 (形态)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 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 诗歌主题。 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 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 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 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 本诗思想内容——。一 说,爱情诗;一说,明 志诗;一说,人生哲理 诗。各有其理,古人有 言“诗无达诂”,我们 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 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 是“企慕思见”之情, “执著追求”之意,

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沪教版)

《种树郭橐驼传》 一、重点实词 1、瘘(脊背弯曲) 2、伏(弯腰) 3、固(确实) 4、故(旧) 5、虑(担忧) 二、通假字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 三、古今异义 1、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 2、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结果实(名作动)) 3、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 4、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 四、一词多义 1、虽 (1)虽窥伺效慕(即使) (2)虽曰爱之(虽然) 2、故 (1)其土欲故(旧) (2)故不我若也(所以) 3、实 (1)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2)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 (3)其实害之(实际) 4、若 (1)其置也若弃(像) (2)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3)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5、而 (1)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2)字而幼孩(通“尔”,你们) (3)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 (4)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6、业 (1)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2)理,非吾业也(职业) 7、然 (1)隆然伏行(……的样子) (2)既然已(这样) (3)然吾居乡(然而) 8、病 (1)病瘘。(患,生……病,名作动)

(2)故病且怠(困苦) 9、者 (1)有类橐驼者(……的样子) (2)他植者则不然(……的人) (3)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的人。“吾业者”,我们种树行业的人)10、以 (1)以致其性焉尔(来) (2)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把) (3)早实以蕃(表并列的连词) (4)而卒以祸(因,因为) (5)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表目的的连词) (6)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修饰的连词) 11、且 (1)无不活,且硕茂(而且) (2)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3)故病且怠(又) 12、传 (1)种树郭橐驼传(一种文体) (2)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 五、词类活用 1、名作动: ①不知始何名(叫) ②病瘘,隆然伏行(患病) ③名我固当(称呼) ④早实以蕃(结果实) ⑤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 ⑥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对待子女) 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 ⑧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 ⑨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 ⑩移之官理可乎(做官) 2、动作名: 或移徙(移栽的树) 3、名作状: ①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 4、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繁多,不断地发布) ②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保全) ③遂而鸡豚(遂,成,喂大) 5、使动用法: ①以致其性焉尔(使……达到) ②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茂盛) ③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结果实)早;使……(结果实)多)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 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浓浓的乡愁和审慎爱国情怀。 2、学习本诗以形象思维和富有变化的重叠句式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人以忆江南的方式表达的对故土、对祖国的游子深情。 2、体会是中大量运用的重叠句式及括号中补充文字的作用。 教学课是:2课时 教学步骤: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称自己为“江南人”。余光中“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一、品味语言特点,感受诗歌意境 1、重叠句式的运用 本是中重叠的关键字是什么呢?作用如何? (江南同一个中心词反复出现,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 2、在“江南”这一中心语的前面,则变换着各种各样的修饰语。同学们看一下修饰语分为几种? (有关景物的: “酒旗招展的”、“遍地垂柳的”、“杏花春雨的”、“多湖的”、“多寺的”、“多亭的”、“多风筝的”、“多燕子的”、“钟声里的”等 ——富庶秀丽、温婉可人 有关人物的: “小杜的”、“苏小小的”、“乾隆皇帝的”等等 ——江南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补充杜牧和苏小小的相关内容及图片。 * 杜牧是诗歌: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杜牧的很多诗歌都是他在描写江南的景物和特色。 * 描绘苏小小的文字:苏小小是南北朝齐的钱塘名妓,一位品貌出众而又多情多义的才女。* 燕引莺招柳夹道,章台直接到西湖;春花秋月如相访,家住西泠妾姓苏。 *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 *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白居易) *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李贺)

上海中考古诗文必背篇目简表(沪教版)

上海中学古诗文必背篇目简表(沪教版) 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 一、诗经·蒹葭一、诸子喻山水一、采薇《诗经》 二、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二、秋水二、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三、病梅馆记龚自珍三、前赤壁赋苏轼三、陈情表李密 四、诗二首四、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四、诗词三首 咏史左思五、宋词四首月夜·杜甫 饮酒陶渊明雨霖铃·柳永夜雨寄北·李商隐 五、促织蒲松龄踏莎行·秦观水调歌头·苏轼 六、阿房宫赋杜牧苏幕遮·周邦彦五、秦晋殽之战《左传》 七、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声声慢·李清照六、鸿门宴司马迁 八、项脊轩志归有光六、元曲二首七、苏武传班固 九、诗词四首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八、伶官传序欧阳修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九、《论语》七则 八声甘州柳永七、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孟子》二章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辛弃疾八、谏太宗十思疏十一、《指南录》后序 登快阁黄庭坚九、《新序》二则十二、左忠毅公逸事方苞 十、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训俭示康司马光十三、国殇屈原 十一、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十一、过秦论贾谊十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十二、律诗三首十二、师说韩愈十五、兰亭集序王羲之终南山王维十三、石钟山记苏轼十六、琵琶行白居易 登楼杜甫十四、劝学荀子十七、秋声赋欧阳修 书愤陆游十八、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十三、绝句三首十九、板桥题画三则郑燮塞下曲卢纶 从军行王昌龄 过华清宫杜牧 共60篇 背诵篇目为:蒹葭,饮酒,登金陵凤凰台,水龙吟,八声甘州,登快阁,登楼,书愤,塞下曲,从军行过华清宫,雨霖铃,踏莎行,苏幕遮,声声慢,远浦帆归,潼关怀古,师说,劝学,月夜 水调歌头,琵琶行,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兰亭集序,论语七则共25篇 其他篇目重点:其他篇目重点是积累实词,虚词,词法,并且明了篇目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等),以及重点篇目的主旨等。比如种树郭橐驼传,师说,谏太宗十思疏, 陈情表,兰亭集序,秋声赋等。 高中阶段需要学习的14个虚词:之,何,以,于,与,因,也,乎,则,焉,而,其,矣,哉

上海市各区2017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7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2017年初三二模徐汇区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7题(4份) ①题破山寺后禅院②山居秋暝 【唐】常建【唐】王维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两首诗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第①首中的“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以声衬静; 第②首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动衬静。(2分) 7.下列对着两首诗理解不正确一项是()(2分) A.两首诗都描绘了幽雅宁静的环境。 B.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高洁的精神追求。 C.两首诗都写了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 D.两首诗都是格律诗中的五言绝句。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7题(4分) 6.(2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7.D 2017年初三二模闵行区 (二)阅读下面两首作品,完成第6-7题(4分)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6.《如梦令》的作者是___________。“瘦”在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梦令”和“四块玉”是词牌名,《别情》是题目。 B.“绿肥红瘦”和“杨花雪”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第六册琵琶行沪教版

琵琶行 教学目标: ⑴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⑵ 体会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描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描写诗句的品度热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⑶ 作者为何会与琵琶女产生共鸣?他们产生了怎样的共鸣? ⑷ 鉴赏诗歌借助音乐描写表达情感,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探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⑴ 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 ⑵ 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⑶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教学过程和步骤: 导入:古诗《古道从军行》有云: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王翰的《凉州词》也有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自来琵琶出现在诗中便有一中悲戚的感觉,琵琶代表的就是一种寂寞,一种伤感。那么,我们来看看白居易讲述的是什么样的一个伤感故事。(板书标题和作者) 作者白居易,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曾经用了一句话来大致概括了一下自己的人生:“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唐宪宗元和十年,朝中重臣李师道勾结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派人刺死了宰相武元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是一国之栋梁,宰相之死引起了长安城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这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要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的打击给白居易造成的创伤极深,到江州后一年便体会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适逢琵琶女,听

到她那富有感情的琵琶声,了解她悲凉的身世,激起了诗人压抑已久的情感,与之产生的强烈的共鸣,并为之而作《琵琶行》。 经过大家的预习,都已经知道了在小序中讲述了作者和琵琶女的伤心事,以及《琵琶行》的由来。那么,大家先读一读正文,看看本文,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问:大家看完之后,觉得本文有几个主人公? 答:两个。作者和琵琶女。 本文既然有两个主人公,我们就根据这两位主人公的情感发展路线来理清这篇文章的脉络。 问:第一段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答:作者夜送客,忽闻水上琵琶声。 问:那么,从这第一段就可以看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枫叶、送客、惨别等等情况可以看出。) 答:凄凉。 在“醉不成欢”的饯别宴上,突然听到传来的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答:解释意思,听到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 作者在听到琵琶声后便“忘归”了,那他做了些什么?我们来看看第二段。前六句讲述了什么内容? 答:作者邀请琵琶女相见的经过。 非常好,作者在听到迷人的琵琶声后便迫不及待地邀请了琵琶女相见,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见了作者之后呢,她在干什么? 答:开始弹奏。 对,非常正确。琵琶女便开始“转轴拨弦三两声”,开始为作者弹奏琵琶曲了。弹奏完就弹奏完了吗?观众有没有给出什么反映?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1—2册讲读课文梳理

沪教版高中第1—2册讲读课文梳理 第一册 第1课《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毛泽东,代表词作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 1.内容概要: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2.艺术手法:用词精准,富有表现力;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2课《跨越百年的美丽》粱衡 选自《光明日报》。梁衡(1946——)新华社高级记者,当代散文家。散文集《把栏杆拍遍》《人杰鬼雄》。 1.内容概要: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艺术手法:多角度、多侧面表现人物的创作手法。 第4课《边城》(节选)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有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 1.内容概要: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父孙女两人,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在亲情与朦胧爱情的取舍挣扎中展现细腻的人物心理。《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成为一种文化概念。 2.艺术手法:语言具有诗情画意;叙述平稳有节奏;人物心理刻画细腻。 第5课《合欢树》史铁生 史铁生(1951——)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笔记》。 1.内容概要:文章表现了对自己有了成就而母亲辞世,“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感,表现深沉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缅怀。 2.艺术手法: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母爱、象征我的成长、象征我的命运) 第7课《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欧·亨利(1862——1910)美国小说家,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 1.内容概要:小说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 2.艺术手法:场景的描写融入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行为之中;叙述的简练;欧·亨利式的结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

上海市中考古诗文默写篇目

《上海市中考古诗文默写篇目》 1、《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曹刿论战》(《左传》)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孔孟论学》前四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