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是新月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到一九三一年因飞机失事遇难为止的短短十余年时间里,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涉猎多种文学体裁,其中以散文和诗歌的成就最大。尤其是他的诗歌创作,对白话新诗及其格律所进行的有益的探索,为我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徐志摩的大部分诗作,收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这四个集子里,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代表他诗歌创作的全貌。徐志摩诗歌艺术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腾挪自如;表现手法自由灵活,变幻无穷。然而最能体现徐志摩风格之妙的,还在于他诗歌中浓浓的音乐意味,即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关于诗歌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在《冬夜评论》中这样说:

声和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艺术,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这种潜伏的可能性底力量,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

对这段话,我们可以作如下归纳:⑴诗歌的音乐美来自语言文字的内部,厚载情感的语言才能将这种潜在的美发挥出来;⑵语言文字内部潜在的音乐美须借助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语言形式才能表现出来;⑶只有厚载情感的语言才可能将诗歌内在的音乐美表现

出来。因此,诗歌的音乐美是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统一,它既是诗歌总体美的不可分割的侧面,又在强调形式美的基础上促进诗歌主题情感的表达,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不难看出,闻一多先生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诗歌音乐美的本质、表达途径和表现形态,可以作为我们解开徐志摩诗歌音乐美的“钥匙”。

作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徐志摩可以象《雪花的快乐》那样,表现对爱情对理想热烈追求的狂热,也可以象《我不知道风——》那样,为理想幻灭和前程迷茫流露出郁郁哀愁;他可以在俄国公使馆的红旗下,为正义事业高歌颂赞,却又冷不防从“西窗口”扔出几片污言秽语。尽管诗人也认为,“感情不能不受理性的相当的节制和调剂,而实际上,他却又很少以理性来衡量自己的感情。他把自己比作是不到呕血不住口的“痴鸟”,凭着青年的血性,吟唱着多情的诗句,陶醉在所谓“诗化”的生活里。无怪乎梁启超要把他称之谓“多愁善感之人”。但这种太热烈的感情,对于徐志摩的创作来讲,倒是不无裨益的。他很少会煞费苦心地去经营那些艳丽的辞藻和雕琢的语句,而总是将心头“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直接喷入诗中,凝聚成明媚清丽的诗行。诗人追求的是“在梦的轻波里依回”的境界,他的诗歌常常是漫不经心地唱出来的,没有雕琢,没有造作,潇洒淡远,一片天籁: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是徐志摩《偶然》一诗的片段。“……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便是从这时断时续的诗行间,吹来许飘飘渺渺的小夜曲优美的旋律,“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多么坦率直挚,这是发之心底的声音,却不是用诗的语言,而是用口语,可又是那么甜美动听。第三行首尾有“你”和“好”两个音调曲折的上声词,把诗句点化的委婉又多情;第四行似乎很不经意地变换了句式和语调,节奏自由极了:末尾“忘掉”的“掉”字,在轻读的ao韵上悠然抹去,不留一丝余音,于是把一句话分成了两行,在第四、五行之间留下一个休止,就象一个没有愁云的清空,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很显然,强烈的音乐效果在这首诗中已经成为表情达意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了。

徐志摩的那种“无孔不入”的感情,不仅是他诗歌内容的基础,也是诗人所以能够痴迷地不懈地探求现代新诗形式美的原动力。他自谦地说过:“我的笔本来是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看到了一多的严谨的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但我素性的落拓,始终不容我追随一多他们在诗的理论方面下达任何细密的功夫。”事实上徐志摩不仅在“追随”,而且更在开创。诗人能将语言运用得出神入化,轻而易举地把白话文字中的音乐质素解放出来,让诗情乘着音乐的翅

膀,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翱翔。他不仅常常把口语插入诗中,有时竟全部用口语作诗,同样能创造出浓郁的音乐效果。请看他的《残诗》:怨谁?怨谁?这不是青天里打雷?

关着,锁上,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

别瞧这白石台阶儿光滑,赶明儿,唉,

石缝里长草,石板上青青的全是霉!

那廊下的青玉缸里养着鱼,真凤尾,

可还有谁给换水,谁给捞草,谁给喂?

要不了三五天准翻着白肚鼓着眼,

不浮着死,也就让冰分儿压一个扁!

顶可怜的是那几个红嘴绿毛的鹦哥,

让娘娘教得顶乖,会跟着洞箫唱歌,

真娇养惯,喂食一迟,就叫人名儿骂,

现在,您叫去!就到空院子给你答话!

全首以口语缀成,每行作五顿或六顿划分,节奏基本整齐;第七行的后韵脚排列颇似我国北方的“信天游”和“爬山调”,也和西方的所谓“英雄偶韵体”相似;两行换一韵,每行押韵,音韵和谐,富有变化。特别是大量“儿”化音的运用,有明显的北京地方色彩,语调圆转,读来琅琅上口,字字如珠。同时,“儿”化音使某些词语的韵母发生变化,从而使语流更富旋律性。

徐志摩有些诗句,是直接借诗中人物之口说出的,有的诗甚至全部以人物道白或对话构成的。如《叫化活该》、《谁知道》、《太平

景象》等等。采用这种形式,除了更形象、更生动外,当然也更注意到诗句的口语化。但即使是用最平白的口语,诗人仍十分注重其音乐性表现形式:

昨夜我梦见我的儿:

叫一声“娘啊——

天冷了,天冷了,天冷了,

儿的亲娘呀!”

“天冷了”三个字,以从高平到曲折再到轻声的音调,构成一个忧怨而下行的短小乐句,并连续反复三次,加以强调和渲染,回转的节奏伴着下滑的旋律一气呼出,真有绕肠百回,凄楚欲绝之感。试想,如果文字的音响符号不能构成如此具有音乐特征的形式,这种用普通口语组合成的诗句,怎么把梦中的妇人无以复加的悲恸心情,刻画的那样惟妙惟肖呢?

徐志摩还有一首用硖石土白写的诗《一条金色的光痕》,这是诗人对方言诗及其在诗歌中为开发方言的音乐质素所进行的大胆尝试;诗中大量运用入声词语和全浊声母的词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吴方言风味。同时,诗中还运用了不少俚语,音韵别具一格,乡土气息极浓。

徐志摩从白话中寻找音乐美的笔触,还直接深入到最底层人民的劳动生活中。诗人不是音乐家,却天生具有良好的乐感。一九二四年夏天,诗人住在庐山小天池,。“每天早上太阳不曾趋散雾气,天地还只暗沉沉的时候,民工们已经开始工作。”悠扬而悲凉的号子透过浓密的晨雾不断飘过来,在山谷间久久回荡,深深地打动了诗人的心。

他断定,这是中国的《伏尔加船夫曲》,它是中国民族“伟大沉默的悲哀”。诗人用这“灵魂的悲声”记下了这曲《庐山石工歌》:“唉浩!唉浩!”的呼号“一时缓,一时急,一时断,一时续,一时高,一时低,”反复低回,深沉悲壮,诗情就在这磅礴的节奏中跌宕起伏,俨然是一阕雄浑的交响音诗。

徐志摩善于通过平白的语言创造诗歌的音乐美,这不仅使他的诗充满了自然生机,也大大扩展了白话新诗的艺术领域;他从口语,特别是从方言和劳动人民生活中发掘诗歌音乐美的探索和尝试,无论是作为新文学的进步诗人,还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应当说是大胆的,难能可贵的。

初读徐志摩的诗,也许很难想到,诗人曾受过十分正统的诗书礼教的熏陶。他既能按古体诗近体诗的格律出口成诵,又能信手拈来洋洋洒洒的骈俪之文。不过二十来岁的徐志摩对诗的兴味远不如相对论和民约论。然而,当“一阵奇异的风”把他吹向文学的时候,他怀里却已经揣满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这便是诗人创作功力的源泉;特别是古代诗文中的声韵技巧,成了他创作白话新诗的借鉴宝库。

徐志摩作诗多用富有音乐表现能力的语言形式。他的诗几乎都离不开双生、叠韵词和叠字。这些词天生就有乐音的音响效果,声母和韵母的交替或重复,构成语音的回环之美。因此,历来的诗人喜欢用它们来点缀自己的作品。《诗经》开篇之首,便是以“关关”这组叠

字来描摹水鸟清脆的叫声,三千多年来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传统。徐志摩不仅能大胆借鉴,而且用得多用得好。如:“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团团的月彩,纤纤的波鳞——”(《月下雷峰塔影》),连用四组叠字来描写景物,言简意丰,其中不仅有“情”“意”“景”的容量,还有丰富的“音”的容量:四组叠字节奏相同而音色各异,都为平声而分阴阳,有统一也有变化,有连贯也有顿挫,读来上口,听来悦耳。

可以想见,诗人在运用这些动听的词语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常常把几种不同音响效果的语音糅合在一起,又因为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叫你很难看出他刻意求工的痕迹,倒会觉得诗人象个好奇的孩子,为了听些“叮叮咚咚”的溅水声,随处扔了几块精美的小石子。诗人常常在他特有的想象中逍遥,在艺术的空际里遨游,所以他的诗风也是悠哉游载的: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

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只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这种十四行诗原是舶来品,但一到徐志摩手中,却大大改变了“洋”面目:大量的双声词、叠韵词和叠字,并驱使近声、近韵词加入诗中发挥效用。“自在”、“云游”、“绵密”、“湖海”这些词声母重复,把节奏敲击得清晰流畅;“轻盈”、“逍遥”、“忧愁”、“飞回”,这些词韵母回环,把旋律撩拨得悠扬动听。有时,他们闲散各处,有时又象“连环锁”似得套起来显示出不间断向前滚动的节奏感和变幻无穷的旋律性。例如:第五行中的“卑微”和第六行中的“涧水”押韵;第六行句末的“明艳”和第七行句中的“点染”押韵;第七行句末的“空灵”紧套着第八行句中的“惊醒”,进而连用“倩影”、“抱紧”与之通押。节奏由缓渐紧层层涌起;旋律由平和到起伏趋向热烈,配合诗意将诗情推向高潮。实际上,这是我国古典诗文中“顶真格”略加变奏的形式,它以后句前端词语重复前句后端词语为特征,使语流产生明显的连贯性和强烈的运动性,与音乐中连续“切分音”的形式在听觉效果上十分相似。然而,徐志摩用双声叠韵同声同韵近声近韵词的连接,来代替相同词语的重复,不仅克服了传统“顶真格”的机械感,而且在保持其优点的前提下使诗歌行文更加活泼更

加自由;在连接诗句的诸因素中,被强调的是声韵的回环效果,无疑对加强诗歌的歌唱性是极有好处的。

徐志摩喜欢用富有音乐表现力的词语押韵,象《我有一个恋爱》共25行,其中就有“明星”、“晶莹”、“神明”、“黄昏”、“神灵”、“容忍”、“泪零”等双声、叠韵和近韵词作韵脚,并以高亢明亮的平声词为主,构成了十多处双字尾韵。比起用一般词语来押韵,它们的节奏更鲜明,旋律更丰富,音韵更完美。

可见,富有音乐表现能力的语言形式,或者不妨称音乐化语言形式,在徐志摩的诗中,已经被运用的十分灵活自如了。诗人常常在广泛借鉴的基础上,将各种音乐化语言因素有机糅合起来,时时体现出创造的光彩。这些音乐化语言形式作为语言文字内含的音乐质素的外在表现,在徐志摩的诗中大量出现,使诗歌的音乐意味变得明了,看得见听得着;又由于艺术的通感,读者甚至可以通过视觉发现其中的音乐特征。如《为要寻找一颗明星》,仅ABBA的叠句和反复重唱式的“建筑结构”就能给人以凝固的节奏和旋律感。又如《再别康桥》中: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样的诗行给人的视觉形象是流动的,甚至不用读,看上两遍就会有音乐的体味了:“轻轻地”这支主旋律在字里行间忽前忽后忽高

忽低地反复出现,尽情地咏叹着,把一片惜别留恋而又飘逸潇洒的神态微乎入微地吟唱出来,勾起读者神秘而丰富的想象,简直可以用它来和德彪西那句由长笛反复吹出的缱倦柔绵的牧神主题相媲美。

诗歌是可听艺术,因为一切诗歌都是可以演唱或朗诵的。所以,诗人也可能将音乐的审美效果从诗文中开掘出来;同时,诗歌的音乐性又根源于语言文字的内含质素,所以大部分诗歌或多或少有些音乐表现力。但是,有些诗歌作者往往重视内容而忽视形式,无意从语言形式上探求音乐质素。因此,他们的作品之于音乐性,则还是一种不自觉的流露,往往只有零星的“音响”片段,当然称不上音乐美。什么是美?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美在于和谐。所谓和谐,当然是指此与彼的调和或统一。抽象的音响不是音乐,只有当有机的声音织体反映内容表现感情时,才构成音乐。因此,诗歌的音乐美应具有以下两个层次:1.语言音素的组合,具有形式上的节奏感和旋律性特征;2.上述特征与诗歌内容感情的完美统一。由此看来,音乐美并不等同于节奏和旋律,而是更高一级阶段的审美客体;同时可见,音乐美是诗歌艺术较难企及的高度。

然而,徐志摩善于调动多种手段,在统一中求对比,恰到好处地展现其精妙绝伦的构思,表现其音乐美的艺术技巧纯熟洗练,令人惊叹不已。

例如,利用典型的音乐化语言结构,造成富有特色的节奏型和旋律线,并使它象乐曲中的主导动机一样,在诗歌中不断再现,不断强调,从而使语音形象趋向完整,同时达到与诗歌内容情感的融合。在《快乐的雪花》中,“飞飏,飞飏,飞飏”三组阴(平)阳(平)交替的平声词紧紧相连一气呵成,旋律线高亢明丽,充满变化的活力;节奏轻盈热情,始终如一。这个十分典型的“音型”在诗中反复出现,贯穿首尾,这不正是那漫天雪花快乐飞舞时撞响的乐音吗?这不正是那有“方向”有“理想”的雪花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的写照吗?《去罢》一首也是如此:全诗以“去罢,去罢,去罢”为“主导动机”,各行再现,统领全篇。“去罢”两字,一去声一轻声,声母均含有力的“爆破”性质;“人间”为平声,加入行中,造成明显的声调对比,形成仄——平——仄的回旋,语音旋律大幅度升降(如用1——5表示调值变化,入声字占一拍,再加一拍休止,其余声调的音占两拍,“去罢,人间,去罢”可为5110/3555/5110/),这个“典型音型”干脆有力,顿挫分明,用它来表现与旧世俗决断的魄力和追求理想生活的狂热心态是十分合拍的。可以看出,徐志摩诗歌语言音乐形象完整化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化语言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的过程。

在徐志摩的诗中,一定韵式处理,也能得到独特的语言音乐形象。往往是一些极其细微的语音因素,一经诗人捉住,便处理的十分精湛。请看他的《月下雷峰影片》:

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

满天稠密的黑云与白云;

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

明月泻影在眠熟的波心。

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

团团的月彩,纤纤的波鳞——

假如你我荡一支无遮的小艇,

假若你我创一个完全的梦境。

这是极其普通的逐行押韵的形式,诗人又毫不在意地使用了一些勉强可以通押的近韵词作韵脚,乍看起来,不免有粗俗笨拙之嫌。然而,如果朗读一遍,仔细体味一下,也许你就会被诗人的音韵技巧所折服了。全诗分为上下两节,共八行,除最末两行外,前六行的尾韵分别是:影、云、影、心、影、鳞,后鼻韵和前鼻韵交替修饰诗行末尾;同时,凡后鼻韵都为仄声,前鼻韵均是平声。这就使相邻两个诗句在韵律的归结处出现或暗或亮的差异,致使全诗在每一行都变换一次音色,整个诗情也随之开合,节奏柔和缓慢,就象是一个神秘的梦:远处灰色的塔影时隐时现;黑云与白云时聚时散;月影坠入水中,湖面泛起波鳞;“你”和“我”轻声合唱,一高一低,诉说各自的心灵感受。当诗歌进入第二节时,四组叠字悠悠鸣响(深深、依依、团团、纤纤)象是轻轻闯入的第二主题,与那个变换音色的乐句唱成复调,它们在对比中相互交织融化,忠实地传达诗歌情感的信息,音乐形象不仅完整,且饱满而具有立体感。在诗魂编结的“梦境“中,黑夜、塔影、月彩、波鳞都被洒上了神奇的乐音,真不愧是一个情、景‘乐交融相生的“完全的梦境”。

徐志摩诗歌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几乎没有两首诗在形式上完全相同,但他的不少诗都能借助一定的格律,表现较为鲜明的语言音乐形象,而且常常有出人预料的独到之处。

可以说,以语言传达诗歌主题情感,以诗歌内容为语言音乐形象标题,以诗歌语言为节奏和旋律作注,使音乐化语言形式由抽象而具体到与情感同等的地位,这就是徐志摩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这就是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新文学的初期,当白话新诗还是“野马奔腾“的时候,已经有人注意到新诗在艺术形式上提高的问题了。如沈尹默等人对新诗音韵美的探索,郭沫若白话诗追求情感的节奏和旋律等等。而最早对白话新诗形式美作比较系统的研究和实践的,当数闻一多和徐志摩。如闻一多提出”新诗格律“的概念,提倡“带着镣铐跳舞”。同时,他们也已经认识到,白话新诗要获得真正的艺术自由,必须大胆地向其它艺术门类汲取营养,从而扩大新诗的艺术容量。诗歌创作中的“三美”便是符合这个精神的。徐志摩没有诗歌理论专著,但他在创作实践中对白话新诗的形式美作了深入的探索,尤其是新诗之音乐美。在他的作品中,音乐化语言形式并不是用作点缀和装饰的零星因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语言音乐形象)对另一个整体,另一个系统(语言文学形象)的全面渗透和融合。这种全面性的影响大致表现为两个方面:⑴不少诗歌中的语音音乐形象呈现为多种音乐化语言形式的有机织体。如《为要寻找一颗明星》,其中富有音乐表现力的词语、音节、句型、构段、韵式等,都为表达同一主题组成一个由细到巨,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音乐化语言结构整体,具有系统性。再如《我有一个恋爱》、《月下雷峰影片》、《阗夜深巷琵琶》、《云游》、《给——》等作品,其音乐化语言形式的系统性也很突出。⑵从徐志摩诗歌总体来看,各种音乐化语言形式结构常常具有各自的形象含义。例如“典型音型”的反复突现所展示的往往是具有不懈追求精神的艺术形象,如《快乐的雪花》、《去罢》等。以“顶真”“联珠”等方式构成语音中的“切分节奏”的,则常常用以展示抒情主人公感情流动的无法抑制的潮绪,情味极浓。象这样的诗句“……沉淀着彩虹似得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再别康桥》)“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回”。(《我不知道风——》)。再有,连用几组叠字所构成的动人的回环,常常用作绘声绘色的描摹。如“枚思、麦蒂特、腊妹,/翩翩的,盈盈的,孜孜的,婷婷的……”(《给——》)“小溪儿碧冷冷,笑盈盈讲新闻……笑呷呷的跳入河……青湛湛的河水,曲玲玲的流转……”(《涡提孩新婚歌》)。此外,诗人还运用各种富有“建筑特征”的叠句,部分借助视觉树立起来的语言音乐形象,往往是深沉的思索的。如《再不见雷峰》、《苏苏》等。以上等等音乐化语言形式大多是显而易见的,具有明显的音响特征,也有一些是要反复体味的,但却都是可感的,具体的。它们虽然要通过诗歌内容,才能表现主题情感,

但当某一特定的音乐化语言形式结构被多次用来配合一定的文学形象时,这种原本抽象的语言形式便通过经验(指诗人的创作经验和读者的欣赏经验)和这个形象结合了,并且在诗人和读者之间形成一种默契。于是,抽象的音乐化语言形式才可能上升为具有独立意义的音乐美。

徐志摩是一个诗人,“但是他的政治意识非常浓烈。”“他最初唱布尔乔亚的预言诗,可是他最后的作品却成了布尔乔亚的Swan Song”!看他后期的作品,其思想性每况愈下。从《猛虎集·序》来看,诗人早已觉察到“危机”了,他曾反复“自剖”,力图跳出“轮回”,但终于未能如愿。然而无可否认,诗人对白话新诗形式美的探索热情,一直没有消退。虽然,思想空虚也造成些“别别扭扭”“不伦不类”的“破破烂烂”,但就后期大部分诗歌来讲,艺术手法更为圆熟,结构更为严整,形式更为多变,至于在开掘诗歌的音乐质素方面,也显示出更新的动向。如前面曾列举的《再别康桥》、《云游》及《我等待你》、《我不知道风——》等有代表性的后期之作,十分注重感情的韵律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使音乐化语言形式和诗歌内容更为和谐,音乐美之品位也因此而更上一层楼。

中国新文学产生及发展初期,也正是白话新诗面临复古派全面诋毁和围攻之时,徐志摩的诗歌作品有力地证明了:用白话不仅可以写诗,而且可以创造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好诗,这无疑是诗人的一大贡献,对于白话新诗乃至整个新文学的巩固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5年6月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务必从内容形式,语言艺术技巧,闻一多主张的“三美”来对其诗歌的艺术特色略作分析。1923年徐志摩与闻一多等人成立了新月社。徐志摩不仅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上很有声望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传奇人物,他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徐志摩的白话诗技巧探索创新还是很有成就的。徐志摩也写过一些淳朴感人、乡情浓郁的抒情诗歌。面对恶毒的红尘世界,诗人也抱以利刃,感情奔放,多用口语,也是徐志摩诗歌的一艺术特色。 【关键词】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徐志摩浙江海宁县人,生于徐门长孙独子。自幼过着舒适优俗的公子哥生活。他曾与闻一多等人创办了新月社,也是新月社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志摩是20世纪让人难以忘怀的诗人。他的诗歌收集在以下集子中:《徐志摩的诗》这部诗集的大体内容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探讨生活哲理;以及写景抒情诗。《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这部诗集可看作是记叙当时他和陆小曼之间的感情波折,他的热烈感情和无法摆脱的痛苦。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后,作者还出过两本诗集,一是由他自己编选的《猛虎集》另一个是他人编写的《云游》这两个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多数是徐志摩后期的作品。他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大部份与现实脱离,抒写他自己“微妙的灵魂和秘密”有的诗歌无呻吟,充满了悲观厌世的情调。而且,他的思想立场与进步的革命朝流抗衡。本文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对其诗歌进行分析。 一.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描写贫富悬殊,人类苦难,表现作者对现实的深切关怀的诗篇。这类诗数量虽然不多,但内容比较充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某一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意义。如《先生!先生!》《谁知道》《灰色的人生》《叫化活该》等一些作品就深刻记录了诗人这时的思想轨迹。他清楚地看到:“可怜我快饿死了,发财的爷!”大门内有欢笑,有红炉、在玉杯:《叫化活该》面对形容惨淡的底层

论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

论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 1 论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张晓军内容提要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一位诗人他的一生都始终“追求爱美与自由”?其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给广大读者以丰富的语言艺术享受。就其诗歌而言他非常擅长运用比喻而使用比喻则巧妙地反映出作者内心强烈的感受。就语言艺术来说在徐志摩作品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笔者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对徐志摩的语言艺术特色谈些简单的不太成熟的看法就辞格上来说徐志摩善于比喻手法的运用从句式的选择来说徐志摩酷爱以问句代陈述从标点修辞来说徐志摩喜符号变式。而这种符号能与读者起到共同探讨的作用使读者对其作品产生共鸣。关键词徐志摩诗歌语言特色修辞前言近代以来国内外都把文学语言提高到了重要位置并一直试图从理论上加以阐释进而掌握语言的本质。此篇论文在语言论转向的大背景下把语言哲学应用于具体的作品分析用现代语言哲学和诗学的方法视角来审视徐志摩诗歌作品。最后得出结论徐志摩的诗歌语言是在对语言的精心建构中完成的这种精心建构又统一于符号学。可以说徐志摩的语言和符号共同构成了他自己的独有的特色本文着重以举例的形式来进行阐述。 2 一、比喻的应用语言是一个人思想现实的直接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如何在语言艺术的运用方面来翻新求变已经成为广大诗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一方面徐志摩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标杆”徐志摩生动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例。在我国现代文坛上徐志摩和郁达夫同时被称为是一对杰出的“宝贝”他始终追求爱美与自由的形象给广大读者以丰富的艺术享受。就语言艺术而言在徐志摩作品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表现出不同的技法。这些具体技法有的是对传统技法的继承有的是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还有的则是一种从所未有过的崭新创造。本文着重从修辞的角度出发来看徐志摩作品语言艺术手法的运用。在现代作家中徐志摩使用比喻与其作品中的比例可以说是比较多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八 陈友冰 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要想文章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这在可以歌唱的诗词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诗词的语言要有乐感:诵唱时金声玉振,听读时抑扬悦耳、声调悠扬,这才是诗词的佳境。声律的重要性,首先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作为文章的外在形式,声音的高下更迭非常重要,他就像物体外表的色彩一样,没有它就会黯然失色。刘宋时期著名的文章家和史学家范晔在给外甥的信中也谈到声律的重要性,他认为论文作诗,首先要“性别宫商,识清浊”,而“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上来”(《狱中与诸甥书》)。到了齐永明年间,诗歌声律上的要求首先被周颙和沈约提了出来:周颙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从理论上皆系统地对此加以阐述,诸如“四声”、“八病”等。谢朓、王融等名诗人则在创作上加以呼应,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永明体”。“永明体”在题材、用事上虽也有自己的要求,但最大的特点就是音律协调、对仗工整。到了唐代,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又在此基础上“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使律诗不仅在音韵对仗、起承转合方面形式更加缜密整齐、新巧工致,而且符合粘附的规则,使律诗完全定型。从此以后,律诗作为音韵协调、对仗工整的新体诗逐渐取代古体,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主要的体裁。 律诗定型后,唐以后的中国古典诗人更加讲究声律之美,杜甫说自己“老来渐于声律细”,又说自己“新诗改罢自长吟”,所谓“长吟”看看能否朗朗上口应当是其主要方面。王昌龄在《诗格》中强调了对仗的重要,并把诗歌的对仗分为五类:“一曰势对。二曰疏对。三曰意对。四曰句对。五曰偏对”。宋代的江西派,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沈德潜的格律派对诗歌的格律声韵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则提出更多、更为具体的要求。 至于诗歌格律方面的具体要求,各种谈诗歌作法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这里撮其要,讲两个方面: 一、构成诗歌格律的三要素

语言的音乐美

语言的音乐美 -----<<春>>的群文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篇文章里的语言特点音乐美的学习,掌握体现语言音乐 美的四个方面. 2.在朗读中体会韵味,体会语言的音乐美. 教学重点: 通过对三篇文章里的语言特点音乐美的学习,掌握体现语言音乐 美的四个方面.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体会韵味,体会语言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只要提到写春天的现代散文,似乎没有人能绕开朱自清的《春》。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 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 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当我们读着这篇 散文的时候,会感觉到它语言的清新朴实、通俗易懂、 朗朗上口。读着朗朗上口就是因为它的语言具有音乐美。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语言的音乐美表现在哪些方面。二.新授

(一)《春》语言中的音乐美 1.《春》的音乐美突出的表现在轻声字和儿话韵的运用上。儿话韵表示喜爱、亲 切的感情色彩。轻声字和儿话韵就是从清新朴实、浅显易懂的口语中来的,带 给人一种和谐流畅的音乐美。 如文章开头就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四句话都用“着”或“了”收尾,句子简短,语意亲切,给全文定下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的热切、喜悦的心情。接着,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的轮廓画,“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连用了三个“了”字,烘托出活泼、明快的气氛,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接下去,作者就对这幅春景图作细致的描绘。小草“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开满了花赶趟儿”,“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作者用了许多累声字和儿话韵。全文六百多字,而轻声字和儿话韵就有五十多个,大部分又用在句尾,读起来轻快、活泼,语意亲切,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表现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也引起读者对春的强烈向往。 2.《春》中的叠字的运用也很有特点 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 3.词序的变动、句式的变化,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自然节奏,产生抑扬顿挫的音 乐美。 试读读这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按常规的词序应该是“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修饰语的后置,改变了观察视点,原先只是一种客观的叙述,现在一切都是读者主观的观察(更确切的说,是“心” 的感受与发现):先看见(发现)小草偷偷“钻出来”的神态,再注意(感受)到小草“嫩嫩的”质感(甚至产生了“拧得出水来”的感觉),最后才注目(倾心)于“绿绿的”颜色;无论眼的观察,还心的感受,都是一个过程,形成一种动态。句式的变化也会产生新的语调。“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是重复的句式;本来,“起来了”在意义上就表示一种向上的发展运动,在音韵上又有“抑而扬”的效果,现在一再地叠用,并且与“山”、“水”、“太阳”这样的形象连结在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 徐志摩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其诗歌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笔重要财富。小编搜集了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欢迎阅读。 徐志摩在诗歌方面的创作成就与性格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纯净、真实、热情的他具有了天才诗人所具有的一切气质。他从小生活富足,虽然以后家境渐渐衰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就是少时的无忧无虑造就了他的性格,再加上传统的教育和留学的经历都为他在诗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反过来说,他归国后的生活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他的性格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徐志摩的所做所为就如他的诗歌一样惊世骇俗。而徐志摩对爱情的执着就注定了他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使他在诗歌里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也成就了他的诗名,也是他诗歌中成就最高的。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他遵从了闻一多的三美的理论,即所谓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各种诗体的尝试,他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最适宜的内容来填充。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对十四行诗体和散文诗体的尝试及突破。徐志摩诗歌的很多方面的开展都是很有创造性的,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糅入西方的各种思潮,还大胆的创造新的体式,敢为新诗开拓新的格律,意境优美、唯美。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浅

薄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更有深度 闻一多讲诗歌格律时谈到了三美,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贯彻。茅盾曾批评徐志摩的诗歌《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中说到:“我们能够指出这首诗歌形式上的美丽,章法很整饬,音调是铿锵的。但是这位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就是很少一点了。”但是诗歌其实不是以传达内容的多少、优劣论成败的,作者在这首诗歌里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心情,这是一种感情的传达。诗歌所承载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抒情诗,对感情的传达的丰富程度和真实程度反而是一首诗歌成败的一个重要规范。 先来看徐志摩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谈格律方面的创新,徐志摩诗歌的格式简单但却变化无穷,从而衍生出了许多的美感。 徐志摩在诗歌的构造上是独具匠心的,撇开内容单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这一点上与闻一多是一致的,闻一多的诗歌体式构造绝大多数都是严整的豆腐块,这可能是他们受古典诗词的影响,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再一种就是长节的矩形块,隔行退格的形式(或多行退格),一般退一格或者两格。第三种是每行齐头,只是从后面看多有参差,形成一个错落的美感。第四是每句均后错一字,形成倒阶梯状。 三、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轮美奂的 从整体上看,徐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鲜活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或传达了一种感情或象征了一种精神或者势力。但无疑都是美妙的意境空明清新而深远,这就使得他的多数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共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体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体常识 一、古代诗歌的文体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按形式分为: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如:《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迢迢牵牛星》、曹丕《燕歌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李白《蜀道难》、白居易《琵琶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渭川田家》。 2、近体诗 包括律诗和绝句。 ①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无须对仗。押韵:五绝首句一般不入韵,七绝首句入韵较多;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柳宗元《江雪》等。七绝如王昌龄《从军行》、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牧《泊秦淮》等。 ②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押韵、对仗(对偶):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春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七律如杜甫《登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商隐《锦瑟》等。 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3、词 ①词的名称: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如《东坡乐府》、《白石道人歌曲》、《稼轩长短句》。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③词的分类: 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④词的牌与题:词牌与词的形式有关,规定词的调、字数、平仄等;词题与内容有关。 4、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

谈谈音响感知能力对音乐美的欣赏

谈谈音响感知能力对音乐美的欣赏 摘要:音响感知的能力主要是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映像和总体知觉,对音乐语言汇成的整体音响的辨别、接收及储存;音乐美的欣赏不仅是感官上的愉悦和满足,更主要的是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共鸣,只有在理性认识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对音乐美的欣赏。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响感知感知能力 音响感知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是音乐美欣赏心理的一种要素。进行音乐欣赏必须要从音响感知入手,将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作为音乐欣赏的直接对象,一切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都必须靠音响感知来引发。我们讲的音响感知是指通过听觉达到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映象和总体知觉。人们欣赏音乐,首先要有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基本要素的能力,但这些还不够,还要按照音乐的规律把这些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乐章等整体性的音乐结构,直到把它们合成为一首完整的乐曲,这才是完整的音响感知。 ?、对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是 指对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力 度、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织体及曲体等基本

要素的辨别能力。这是音响感知的基础,音乐尽管 千变万化,但最基本的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音乐 欣赏如果具备了这些音乐要素的辨别力,那也就具 备了音响感知的基础。要做到准确的听辨、欣赏者 首先要明确各要素概念的本质为主,不能含糊混 淆。例如节奏和节拍的概念:节奏是音的长短关 系,节拍是指强拍和若拍有规律地反复,二者有着 本质上的不同,但作为构成音乐的两个要素,它们 又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音乐音响辨别能力的高 低,往往决定着音乐感知能力的高低,如果一个欣 赏者连二拍子和三拍子都分不清楚,那么他就很难 听得出进行曲和圆舞曲音乐效果;如果欣赏者对各 种乐器的音色缺乏辨别能力,那么也会影响欣赏丰 富多彩的作品的音响效果,另外,对速度、力度、 和声、织体等要素的辨别能力的提高,也都对音响 感知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欣赏者在音乐欣赏 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对音乐音响诸要素的辨别能力 在音响感知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音乐音响的感受能力。 1、音响的感受能力是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综合感受力,包括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以及对乐曲结构的整体感知等方面。旋律感在音响感受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因为音乐的艺术表现主要通过旋律来表现,正是旋律的起伏变化和抑扬顿挫,才有对旋律进行特点的感受。例如: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就要注意感受它那明亮、高亢、波澜起伏的旋律,体会歌曲对祖国山河景色的描绘,抒发对祖国由衷地赞美和崇高的爱恋之情;欣赏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末乐章,就是通过对乐曲独

论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

论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 徐志摩是近代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歌思想丰富,情感饱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塑造出独特且丰富的意象,音韵优美、和谐,是学术价值、美学价值的有机统一。 标签:徐志摩诗歌;性灵;意境;意象;情感;韵律 一、徐志摩的“詩和远方” 徐志摩是浙江嘉兴海宁砍石人,出生于一个富饶的商人家庭,然而舒适优裕的贵公子生活并没有把他变成一个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反而使他有了接收更好教育的条件,在他留学剑桥期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了他的浪漫主义诗风,并于1923年成立了新月社。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西方文化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深刻的体现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解放个性的渴望,他的诗大多颂扬自由、纯美的爱情、美好的自然景物和肆意的青春。他把自己对封建礼教的憎恶,对自由恋爱的渴望全部倾注在自己的诗作中,他用精巧的构思,优美的韵律、朦胧的意境和意象、独特的想象,展现出藏在心底的他那向往的远方。 二、诗歌中的“性灵” 徐志摩曾亲眼目瞩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中国的封建政治感到失望,这也使他在比较中发现了英国人民主主义的优势,他更加坚定地在自己的诗歌中高扬爱与自由的旗帜,主张抒发自己的个性,在诗歌中把“性灵”发挥到极致。 何谓性灵?关于“性灵”众多先贤,文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袁宏道认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李商隐曾说“人禀五行之秀,备七情之动,必有咏叹,以通性灵”,而现在我们所说的“性灵”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美学价值,它与徐志摩的情感有相通之处,例如徐志摩对当时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封建制度的痛恨就与李贽宣扬“童心说”,主张文学要写“童心”即真情,不应写“伪情”有相似的地方。 在《云游》中,徐志摩用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情感写下“那天你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你的愉快是无阻拦的逍遥”他用自己的想象和空灵的意境向大家表达自己对“爱、自由和美”的信仰,他渴望“惊醒并将你的倩影抱紧”,他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徐志摩的感情尤其是爱情,也给他的诗歌增添了“性灵”之美,他在《我有一个恋爱中写道“我有一个恋爱,他爱天上的明星,我爱他们的晶莹,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他将自己的恋爱对象比作“天上的明星”,这“明星”曾使他“尝味、容忍、心伤甚至泪零”,但他依然不顾艰难险阻,坚定地“坦露我的坦白的胸襟,献爱与一天的明星,任凭人生是幻是真”。这与他对纯爱的追求相契合,在这具有自然与情感双重属性的“明星”中,他寄托了自己对冲突封建礼教、包办婚姻的极

浅谈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1

浅谈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中文摘要:徐志摩的诗歌的思想和艺术表现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动向和艺术表现、艺术趣味,其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他的大量诗作在感情宣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探索等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体现了其特殊的美学价值。对中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主张诗应该表现作者的“性灵”。真挚的感情、亲切的抒怀是徐志摩诗歌中“性灵”的流露。在语言风格上追求华丽的夸饰,把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还通过多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表现“性灵”,丰富的想象、象征的比喻、反复、排比等一系列艺术手法大量灵活的运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其诗作增添了无限魅力。` 关键词:诗歌,艺术表现,个性特征,美学价值,性灵,语言风格。 Discusses the Xu Zhimo poetry shallowly the beauty of art Abstract: The thought and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Xu Zhimo’s poem reflect Chinese Bourgeis’s thinking trend , art istic expression and art interest. His creation has vivid characteristics’ art style. Most of poem reserve precious enlightenment for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 It expresses his special aesthetic values. He asserts that poem should display the author’s “spirit” . The true feeling is Xu’s spirit. In the language style, he persues euphuism, displayes his art sentiment. Meanwhile, through various artistic expression to display spirit and rich imagination. He used lots of symbol and analogy on his poem to give us deep impression .It increases the poem’s fascination. Key words: Xu Zhimo, poem, artistic expression, characteristic, aethetic values, spirit, language style。 徐志摩,浙江海宁县硖镇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诗人,作家;新月诗派的盟主,他一生是短暂的,只活了三十六年;文学生涯更是短暂的,只有十余年。但是,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的文坛上,他却是活跃的人物。他的诗歌的思想和艺术表现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动向艺术表现、艺术趣味,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他的大量诗作在感情宣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探究诸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体现了其特殊的美学价值,对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茅盾对徐志摩一生曾作过颇高的论断,指出他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表诗人,“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因而“志摩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并驾齐驱”的,半个世纪后,茅盾又评论说:“我认为在‘五四’以后的诗人中,徐志摩有重要的地位,他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表诗人,是很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的。” 文艺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现实感受的艺术表现。因此,对作品的科学评价就离不开对作家的思想把握。同样,对徐志摩诗歌的研究,首先我们应对诗人的生活经历,理想追求有所了解,这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叶嘉莹先生在国家图书馆的演讲叶嘉莹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在台湾大学任教15年,其间先后被聘为台湾大学专任教授、台湾淡江大学及辅仁大学兼任教授,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现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四言诗的典范——《诗经》 李白的诗作有出尘脱俗之意象,而杜甫的诗则朴实无华。然而,两人的诗歌皆为上乘之作。图为李白与杜甫。 演讲人:叶嘉莹时间:2012年3月17日地点:国家图书馆 今天很荣幸在这里,跟大家谈一谈“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目前我国正在提倡吟诵,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我却产生了一点点的忧虑。年轻人没有听过古人吟诵,常把吟诵与朗诵或歌唱混为一谈。虽然唱歌很好听,有节拍、韵律,学起来也更加容易,但那并非传统的吟诵。 中国的传统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吟诵的音调,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于单调,但是却为中华民族所独有。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吟诵很重要。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色 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特色是“独体单音”,不似西方的拼音语言。比如,我们说“花”,属于单音,一个声音;独体,一个方块字。但是英文的flowers是由很多音节组成的。这种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特色为我们所特有,因此只有中国才有

吟诵,而这样的特色也形成了一个要求,即中国的诗歌语言一定要有节奏。 那么,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要形成节奏感,最简短、最原始的一种句式就是四言体。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以四言句式为主,比如《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个字一个音节,这就是有节奏的、最短的句子。这种句式并非是强加的规定,而是自然形成的。因为一个字没有音节,两个字或三个字,音节还很单调,四个字才有双音节。 中国的语言文字不像西方的拼音语言,可以因字母的拼合而有音节多少和轻音与重音的许多变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寻求一种诗歌语言的节奏感,中国诗歌自然就形成了对诗句吟诵时之节奏顿挫的重视。一般说来,四言诗节奏以二、二之顿挫为主,五言诗以二、三之顿挫为主,七言诗就以二、二、三之顿挫为主。 另外,因中国语言文字之独体单音的性质,要在形式方面产生一种抑扬高低的美感效果,那么声调的讲求必然是一项重要的要求。把吟诵时声律的自然需求加以人工化,就形成了近体诗的平仄声律。而近体诗格律的完成,也正是为了吟咏诵读的需要。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说到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作者看到了外部的景物,进而引起了内心的感动,然后写出诗作。所以说,人心是不能够死的。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

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是新月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到一九三一年因飞机失事遇难为止的短短十余年时间里,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涉猎多种文学体裁,其中以散文和诗歌的成就最大。尤其是他的诗歌创作,对白话新诗及其格律所进行的有益的探索,为我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徐志摩的大部分诗作,收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这四个集子里,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代表他诗歌创作的全貌。徐志摩诗歌艺术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腾挪自如;表现手法自由灵活,变幻无穷。然而最能体现徐志摩风格之妙的,还在于他诗歌中浓浓的音乐意味,即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关于诗歌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在《冬夜评论》中这样说: 声和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艺术,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这种潜伏的可能性底力量,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 对这段话,我们可以作如下归纳:⑴诗歌的音乐美来自语言文字的内部,厚载情感的语言才能将这种潜在的美发挥出来;⑵语言文字内部潜在的音乐美须借助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语言形式才能表现出来;⑶只有厚载情感的语言才可能将诗歌内在的音乐美表现

出来。因此,诗歌的音乐美是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统一,它既是诗歌总体美的不可分割的侧面,又在强调形式美的基础上促进诗歌主题情感的表达,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不难看出,闻一多先生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诗歌音乐美的本质、表达途径和表现形态,可以作为我们解开徐志摩诗歌音乐美的“钥匙”。 一 作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徐志摩可以象《雪花的快乐》那样,表现对爱情对理想热烈追求的狂热,也可以象《我不知道风——》那样,为理想幻灭和前程迷茫流露出郁郁哀愁;他可以在俄国公使馆的红旗下,为正义事业高歌颂赞,却又冷不防从“西窗口”扔出几片污言秽语。尽管诗人也认为,“感情不能不受理性的相当的节制和调剂,而实际上,他却又很少以理性来衡量自己的感情。他把自己比作是不到呕血不住口的“痴鸟”,凭着青年的血性,吟唱着多情的诗句,陶醉在所谓“诗化”的生活里。无怪乎梁启超要把他称之谓“多愁善感之人”。但这种太热烈的感情,对于徐志摩的创作来讲,倒是不无裨益的。他很少会煞费苦心地去经营那些艳丽的辞藻和雕琢的语句,而总是将心头“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直接喷入诗中,凝聚成明媚清丽的诗行。诗人追求的是“在梦的轻波里依回”的境界,他的诗歌常常是漫不经心地唱出来的,没有雕琢,没有造作,潇洒淡远,一片天籁: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以李白为例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到处是产生诗歌的理想土壤。放眼望去,每座山每处水每一个地方,都是一篇篇精美的诗章。放眼望去,慢慢历史长河中,无不闪烁着诗歌的璀璨。说起汨罗江,谁都会想到五月端阳,诵读屈原的《离骚》、《橘颂》等;说起古浔阳,谁都会想到枫叶芦花,看到琵琶声中白居易湿透的青衫;说起黄河,谁都会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万里黄河绕黑山……忆秦汉,说唐宋,游长城,渡乡关,饮美酒,唱幽情,抒抱负,谁都会看到听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歌,“靖康耻,犹未雪”时的岳飞冲起的帽冠,水调歌头苏东坡多情的婵娟,王维渭城客游时青青的柳……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艺术瑰宝。中华民族以汉字为载体,按照符合美学规律的格律规则,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美好诗篇,形成了一种大美诗体。其意境之深邃,思想之丰富,情感之深切,操守之坚贞,品格之高雅,普及之广泛,流传之久远,影响之巨大,是世界许多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歌所难以比拟的。下面我以诗仙——李白为例,浅析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之所在。 一、美在感染力和说服力上。有人概括说诗美在形象上。诗是情感的象征性图画,诗歌创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象的可感性。通过物象的塑造,使读者受到感染,进而再心灵上达到共鸣。《周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心雕龙》中也有“神与象通、神与物游”的主张。我国古代诗人善用形象思维者,三李也。这三李即为李白、李商隐、李贺。其中李白的形象塑造更是出神入化,例如:“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郢门秋怀》)运用不同空间的山衔落日、江汉晚天烘托秋景,又把洞庭湖上的游客与南飞的大雁映衬对照,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漂泊的孤苦情怀。犹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唱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蜀巴。”子规鸟又名杜鹃,而映山红因杜鹃啼叫时开放而名杜鹃花,诗人巧妙的将不同性质的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两地相思,委婉动人,给人以尺幅千里之感,意蕴深远。 二、美在情感上。黑格尔说过“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力量……”任何文学体裁,都不能缺少情感因素,而诗词的情感因素,比起其他体裁来说,显得更集中,更浓郁,更强烈。诗的本质是抒情,是思想感情的抒发。“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精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就可以看出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能感受到诗人坚定不移的冲破重重阻碍的意志。 三、美在风格上。中国诗词有直与曲,露与藏的风格之分。直露型的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刚健质朴,其诗风往往是阳刚豪放,其诗以阳刚美取胜。曲藏型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委婉曲折,其诗风往往是含蓄细腻,以阴柔美取胜。当然,无论是阳刚美的诗,还是阴柔美的诗,其风格审美效应是可以并存于一体的,古今往来的一些诗人也往往做到阳刚美与阴柔美的兼济互补,实现豪放与婉约并举,阳刚与阴柔互济、直露与曲藏风格的完美统一。如豪放派代表人物李白写了不少美诗,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洒

描写音乐的美词美句

描写音乐的美词美句 1、音乐,是一种艺术。我认为它是所有艺术中最绚丽的,因为她能 够触动我们的灵魂。当高涨的情绪得不到宣泄的时候,听听音乐,一 切烦恼就都烟消云散了,而生活又变得美妙起来。 2、每晚睡前我都要听听音乐,梦幻般的乐曲令我恍如进入仙境,令我在陶醉中进入梦乡……我微微合上双眸,山林的静谧能让人沉静,轻轻吞吐着清新的空气,仿佛世间万物己无杂音,只听见乌儿飞呜, 高山流水的动人天籁之音,睁开眼关掉音乐,那优美的声音仿佛还回 荡在这小小的空间之中。 3、慢慢地,响声小了,海水似乎恢复了平静.乌云也消逝,听吧,那是海水在欢呼,“哗啦啦”,挠着小姑娘的脚丫,那孩子发出 一阵清脆的咯咯声,天碧空如洗,一尘不染,显然是受过洗礼一般, 一切显得庄严而肃穆.只有那淘气的浪花在琴弦上舞蹈,舞蹈…… 4、流行音乐,众所皆知,要让你说出几位流行歌手,就是小菜 一碟,因为这些新新人类已经听惯了流行歌曲…...我是流行歌曲的忠 实听者,电脑里、车里…...播放的都是流行歌曲,除了跟上时代,我也 从中体会到创作者的良心用苦,为了让我们大饱耳福,尽力开发新的概念,创造流行、再流行的歌曲!流行音乐,一种音乐专家开发音乐境界 的成果,换句话说,我们对崇拜的明星,不都是流行音乐的宣传者么? 5、流动的音符圆滑动听,伴随美妙的歌声悠扬宛转,一盘“月 亮光光”,使人陶醉其中。

6、静静的夜晚,听着哪有自己故事的歌曲,心碎了、落泪了, 回忆着哪事。哪梦幻般的音乐世界,到底蕴藏了什么道理,节奏动感,悦耳动听,蓝调情歌,深情浓郁的唱腔,节奏动感的旋律,每一个音 符都是如此饱含感情与悦耳动听,如丝绸般的。音,独具品位的触动 你心。 7、古典音乐,音乐的另一杰作,“杰作”,也许在人们看来, 根本就是——烂。我却不这么认为。古典音乐的好处——让我们了解 历史。古典音乐表现的不但是一种音乐风格,从古典音乐的旋律、歌 词之中,我们能够领略到历史的发展,那么,我们学习历史不但不会 枯燥,还能够走进那悠久的历史,不是吗? 8、歌词是音乐必不可少的,歌词也是音乐的“前锋”,它的文 字表现突出了一首音乐的主题,就像“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歌 词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养育之心,儿子对母亲的报答。歌词是吸引我 们的一大亮点。歌词启发了我,有些歌词讲述人生哲理,使我心潮起伏,让我的人生修养受到了熏陶。 9、短暂的沉默后,沉重而急促的钢琴声象战争的爆发,突然响 了起来,当又一遍的和弦旋律响起,我仿佛看到了那一支支军队踏过 麦田和村庄,还有无家可归的人双眼里无比的恐惧与无奈。一阵低沉 的吟唱,如天籁之音传来,随着紧促的伴奏,时间仿佛倒流了――我 看到了儿童们天真的嬉戏模样,还有不时传来一阵阵天使般纯洁的微笑……不过,战争却破坏了一切,家园住所被移为平地,孩子们不知 道发生了什么,纯洁的眼神中透出点点忧伤…… 10、第一次听到校园民谣并不是《同桌的你》,但那朴素的歌词,琅琅上口的旋律,却让我理解了高晓松,老狼和一些我叫不上名的校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 色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务必从内容形式,语言艺术技巧,闻一多主张的“三美”来对其诗歌的艺术特色略作分析。1923年徐志摩与闻一多等人成立了新月社。徐志摩不仅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上很有声望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传奇人物,他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徐志摩的白话诗技巧探索创新还是很有成就的。徐志摩也写过一些淳朴感人、乡情浓郁的抒情诗歌。面对恶毒的红尘世界,诗人也抱以利刃,感情奔放,多用口语,也是徐志摩诗歌的一艺术特色。 【关键词】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徐志摩浙江海宁县人,生于徐门长孙独子。自幼过着舒适优俗的公子哥生活。他曾与闻一多等人创办了新月社,也是新月社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志摩是20世纪让人难以忘怀的诗人。他的诗歌收集在以下集子中:《徐志摩的诗》这部诗集的大体内容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探讨生活哲理;以及写景抒情诗。《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这部诗集可看作是记叙当时他和陆小曼之间的感情波折,他的热烈感情和无法摆脱的痛苦。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后,作者还出过两本诗集,一是由他自己编选的《猛虎集》另一个是他人编写的《云游》这两个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多数是徐志摩后期的作品。他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大部份与现实脱离,抒写他自己“微妙的灵魂和秘密”有的诗歌无呻吟,充满了悲观厌世的情调。而且,他的思想立场与进步的革命朝流抗衡。本文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对其诗歌进行分析。 一.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描写贫富悬殊,人类苦难,表现作者对现实的深切关怀的诗篇。这类诗数量虽然不多,但内容比较充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某一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意义。如《先生!先生!》《谁知道》《灰色的人生》《叫化活该》等一些作品就深刻记录了诗人这时的思想轨迹。他清楚地看到:“可怜我快饿死了,发财的爷!”大门内有欢笑,有红炉、在玉杯:《叫化活该》面对形容惨淡的底层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 八一小学姓名:邓应花 内容摘要: 徐志摩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其诗歌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笔重要财富。他在诗艺上多有创新,他一方面有着先天的“性灵”、另一方面又敢于打破一种格律并去寻找另一种束缚,他让我们在他营造的诗境中久久徘徊。他的诗歌是智慧的结晶、美的结晶、爱的结晶,它诠释了诗人高尚的灵魂,体现的诗人对美的追求,对爱情的视死如归。他的一生及其作品就好似一幅价值连城的古代残画,因其缺憾而更显神秘,因存在而更有价值,也因争议而更显魅力。本文拟以《再别康桥》所表现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等艺术特点为主线,并结合其它作品论述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徐志摩于1897年生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他曾在国内就读过北京大学等知名府,1918年赴英留学,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在此期间,受到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诗人的影响,并阅读和翻译了拜伦、雪莱、哈代、曼殊斐尔、泰戈尔等人的大量诗作,这为其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使他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对诗歌加以认识和发挥。徐志摩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唯美倾向的人,“美、自由、爱”是他穷尽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和追求的。他于1921年开始诗歌创作,曾用笔名南湖、云中鹤等。自1921年-1931年,这十年间诗人留给了我们众多的脍炙人口的名篇。1922年徐志摩回国后,与闻一多发起并成立了新月社,后来有加入文学研究会,创办了《现代评论周刊》,曾任《晨报》副刊主编。在当时以徐志摩、闻一多、朱湘等人为代表的新月派中,他们极力倡导新诗的格律,在他们其中徐志摩虽然较晚接触格律之说,但是他却是其中成就最高的一个。徐志摩曾坦言,在没有认识和接触闻一多之前,作新诗很少刻意去为格律,这些在他的《志摩的诗》也有很明显的表现。在诗艺上,和闻一多的诗歌相比较,徐志摩的诗歌更自然和不留修饰的痕迹。 徐志摩在诗歌方面的创作成就性格经历上密不可分的。纯净、真实、热情的他具有了天才诗人所具有的一切气质。他从小生活富足,虽然以后家境慢慢衰落的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就是少时的无忧无虑造就了他的性格,在加上传统的教育和留学的经历都为他在诗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反过来说,他归国后的生活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决定。他的性格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徐志摩的所作所为就如他的诗歌一样惊世骇俗。而徐志摩对爱情的执着就注定了他的痛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说到中国古典诗词,也许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美?字。 毋庸置疑,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诗经》便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歌怎么来的?当人们看到美丽的桃花,想到美好的人生时,便吟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当人们看到苕叶凋零,觉得人生无常时,便感叹?心之忧矣,维其伤矣?。最早的诗歌,总是和人们的劳作生活息息相关,累的时候唱首歌放松自己;忧的时候,作首诗抒发情感,这便是诗歌最早的形式。时隔两千多年,为何那时的诗还能如此真切地打动着我们,它有怎样的魅力让人吟咏之后觉得齿颊留香?那么,让我们一同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首先,我想谈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绘画美。说到绘画美,最典型的要算诗佛王维了,大词人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翻开王摩诘的诗卷方知此言不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直?,一个?圆?,便让无形的豪情与壮阔跃然纸间了,难怪连不懂诗的香菱都要赞他,?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朗朗清辉洒落在松林里,潺潺的清泉将诗人吸引过去,却见到月光将泉水映得流光飞舞,这多像一副流动的画面。此外,宋词与元曲中也有许多借景抒情的句子,如?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当中包含了这么多色彩,碧蓝的天,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林,融合在一块,竟是悲恸的离愁。这又让我们悟到了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抒情。一首诗词千行泪,一首诗词寄相思,一首诗词话离别。克罗齐在《美学》中说过:?凡是艺术就是抒情的,都是情感的史诗和剧诗?。这种抒情往往又是和景致联系在一起的,眼前之竹经过诗人的艺术加工变成了胸中之竹,于是我们读到的也是糅合了情感的景物,这景便显得更加动人。 说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又是一番值得品咂的滋味。众所周知,在历史上诗与乐有着很大的渊源,诗歌起源时便是与音乐和舞蹈融合在一起的。《诗经》中的《国风》便是最早的民歌,《大雅》和《小雅》是最早的宫廷乐曲;汉代宫廷中以乐配词的形式,让中国诗词史上出现了一个经典的体裁——乐府;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宋词,大部分却是宋朝时期的?流行歌曲?,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可见一斑。 为什么我们读诗词的时候会觉得朗朗上口,很好背诵?因为许多诗词都讲究韵律和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