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科学探究性试题的几种类型

初三科学探究性试题的几种类型

初三科学探究性试题的几种类型
初三科学探究性试题的几种类型

例析中考探究性试题的几种类型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探究式教学也越来越在教学中得到普及;在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对探究式教学考查的力度大大加强。笔者认为探究性命题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一、考查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

科学探究过程包括以下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例1(威海市2003)科学探究

许多物理现象跟气压的大小(通常说气压的高低)有关系,气压还对人类的生活、健康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几千米高的山上,如果没有高压锅,连一顿熟饭都吃不上,就是由

于水的沸点随气压改变的缘故。

实验:烧瓶中的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向外拉注射器活塞,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表明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降低。

换用其他液体,在各种气压下实验,表明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

压增大时升高。

请回答有关问题:

研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的步骤:A、分析归纳;B、提出假设;C、提出问题;D、

理论推导;E、实验研究;F、得出结论。

你认为编者对“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的研究”依次采取的四个有用的步骤是__________

(步骤用英文字母表示)。

解析这类问题情景学生较熟悉,实验内容与方法均来自于教材中的有关章节,但考查的内容已不再只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前后综合的探究过程。根据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结合具体问题指出运用的探究程序。完整的探究过程应包括上述7个,本题涉及到的探究步

骤按顺序有D、E、B、C四项。

二、考查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很多,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推理法、模型法、类比法、近似法、数学法等等,其中控制变量法应用最为普遍,理解和掌握这些研究方法,科学探究才能

少走弯路。

例2(盐城市2003)在探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时,某老师引导

学生作了如下的猜想:

猜想1.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

2.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长度有关;

3.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材料有关。

图1是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器材,演示板上固定了四条金属电阻丝,a、b、c长度均是1m,d的长度是0.5m;a、b的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a、c的材料相同,但c的横截面

积大于a;a、d的材料和横截面积都相同。

(1)在探究电阻跟横截面积的关系时,可依次把M,N跟_______的两端连接,闭合开关,记下电流表的示数,分析比较这两根金属丝电阻的大小。

(2)依次把M、N跟a、d的两端连接,闭合开关,记下电流表示数,分析比较a、d 两根金属丝电阻的大小,可探究电阻_______跟的关系,其结论是_______。

(3)以上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用到,被称为控制变量法。试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再列出两例用这种方法研究的问题:_______。

(4)一般说来,所有物体都有电阻,探究过程中,又有同学提出猜想4:电阻还可能跟温度有关。请用一个废灯泡的灯芯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①说出方法。②

画出电路图。

解析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是本实验中的四个变量,因此,要研究其中一个变量与电阻的关系,只要将其他三个变量保持不变。

(1)研究电阻跟横截面积的关系时,应控制长度、材料、温度不变,由题设条件,应

依次把M,N跟a、c的两端连接。

(2)a、d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显见,比较它们电阻的大小,可探究电阻跟长度的关系;其结论是:在导体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或导体电阻跟长度成

正比等);

(3)控制变量法应用十分普遍,除此之外还有:研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研究

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等。

(4)(略)

三、考查猜想与假设的合理性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猜想是应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猜想与假设合理,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指导探究沿着预定目标展开,避免探究的盲目性;它为收集信息、分析和解释信息提供一个大致框架;也为制订探究计划、

设计方案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例3(烟台市2003)在探究“浸没在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的实验时,部分同学提出如下猜想: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1)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猜想?写出你的猜想。

(2)请你就上述猜想任选一种,设计出实验探究方案。

解析例3试题立意是让学生经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并据此制定实验探究方案,使学生体会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所起的引导性作用。所以命题者在(1)中给出“猜想合理即可”的评分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合理地进行猜想。(2)根据题中猜想“研究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密度有关”据此设计的方案为:(略)

四、考查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

探究计划与实验方案的具体要求来自于探究问题所提出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具体化、程序化。一般做法是先分析该探究要解决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有哪几种解决方法,根据现有条件和要求,应选择哪种方法为好,然后根据被选中的方法确定需要什么器材以及构思出操作步骤。

例4 (三明市2003)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作出了如下猜想: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A.液体温度;B.液体的表面积;C.液面上气

流的快慢;D.液体的种类。

(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等量的酒精,把一杯放在烈日下,另一杯放在阴凉处,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杯中酒精的多少。该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

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_______。(选填“A”、“B”、“C”或“D”)。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D。要求简要写出实验的方法。

解析例4中题目已给出4种猜想(1)的实验方法步骤是验证猜想A;为了验证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是否与液体的种类有关,(2)的方案是:取等量不同液体或放在相同环

境中看谁蒸发快。

五、考查分析与论证的准确性

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要归纳科学规律,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比较,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征。在初中物理,这种特征通常表现为“相等、之和、之差、乘积、比值”等数学关系。同时还要关注物理条件改变

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

例5(上海市2003)某小组同学探究灯泡发光时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用九只不同规格的灯泡分别接入电路,使它们都正常发光,并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得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和电流。该小组的同学仔细观察灯泡的亮暗程度,把九只灯泡分成三组,每组的亮暗程度相同,且第一组最亮,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暗。实验中记录的有关数据分别如

表1、表2、表3所示。

表1(第一组)

表2(第二组)

表3(第三组)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2与5,3与6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

结论是: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到初步结论是:当通过灯泡的电流相等时,灯泡两端的电压越大,灯泡越亮。

(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1,表2,表3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

论。

(a)分析比较表1,表2或表3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①_________;(b)分析比较表1、表2和表3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②_________。

解析例5是在给出实验数据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论证得出结论。(1)当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时,通过灯泡的电流越大,灯泡越亮。

(2)4与7、5与8、6与9。

(3)(a)①灯泡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灯泡电流的乘积相等,灯泡的亮度相同;

(b)②灯泡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灯泡电流的乘积越大,灯泡越亮。

六、考查综合运用与创新能力

由于物理教学和相关训练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多数都是只涉及部分要素,而有一些却涉及很少,造成学生在探究能力方面发展不平衡。这类试题对学生实现全面的科学探究能力目标进行合理设计与检测,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例6(青岛市2003)小宇以一定速度将石子向斜上方抛出去,(图略),石子所做的运动叫斜抛运动。他想怎样才能将石子抛得更远呢?于是他找来小丽一起做了如下探究:

他们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来做实验,保持容器水平,让喷水嘴的位置不变,用开关控

制水喷出的速度。

①首先让喷水嘴的方向不变(即抛射角不变)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让水的喷出速度较小,这时水喷出后落在容器的A点;第二次,让水的喷出速度稍大,水喷出后落在容器的B点;第三次,让水的喷出速度最大,水喷出后落在容器的C点。小宇和小丽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_________一定时,当物体抛出的_________越大,抛出的距离就越远。

小丽回忆起上体育课时的情景,想起了几个应用上述结论的例子,其中之一就是

_________。

②然后控制开关让水喷出的速度不变,让水沿不同方向喷出,(如图3)又做了几次实

验,得到如下的数据:

喷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15°30°45°60°75°

落点的喷嘴的水平距离50 86.6 100 86.6 50

小宇和小丽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归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时,随着物体抛出时与水平方向夹角的增大,抛出距离先是越来越,然后越来越。当夹角为_________时,抛出

距离最大。

这天,在运动会上,小艾很恼火地问:“为什么我在投标枪时用力很大,投得很高,可是成绩仍不理想?”小宇听后哈哈一笑,解释道:“这是由于你投出的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合适。要想投出好成绩,理想的角度应该是_________左右。”小艾听后恍然大悟。③小宇和小丽总结了一下上述探究过程,他们明确了斜抛物体在水平方向上飞行的距离与

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关系,他们感到这次探究的成功得益于探究过程中两次较好地运用

了法。

解析这一例是比较全面的探究试题,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到设计实验获取数据,到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和评估与交流。解答为:

①抛射角,速度,推铅球时,将铅球用力往外推,尽可能增大铅球的出手速度。

②抛出速度,大,小,45°,45°。

③抛射角,速度,控制变量。

初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初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2013年九年级历史第一次独立作业 一、选择题(20分) 1、西安黄帝陵,经常看到拜谒有白发苍苍的海外华人,千里迢迢回来寻根,他们上香的手是颤抖的,眼里含着泪花;有的是祖孙三代一起来祭祖,他们那么虔诚的长跪、叩首!你认为他们拜谒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是() A.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B.因为那里的风光特别的美丽 C.因为传说中黄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D.因为黄帝治理水患,造福百姓 2、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来到了殷墟,在 参观的时候,讲解员指着右图中的一段 残片告诉同学们:“这些文字记录和反映 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这段残 片上的文字应该是() A.刻画符号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3、、下列不属于西周分封制内容的是() A.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分给亲族、功臣 B.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要向周天子纳贡 D.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国王纳贡 4、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5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6、“卧薪尝胆”是讲述春秋时期哪位霸主的故事?()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吴王阖闾 D. 越王勾践 7、丝绸织绣着中国早期的繁盛与光华,随着东方美

丽的传说,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方播送着中国璀璨而精致的文明。“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从东往西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长安②河西走廊③西亚④欧洲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 ②④ D.①②④③ 8、“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形容一位书法家的字,他是() A. 欧阳洵 B. 颜真卿 C. 柳公权 D. 王羲之 9、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创立三省六部制 10、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1、8世纪初,唐朝和吐蕃已“和同为一家”。吐蕃是今天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A、回族 B、藏族 C、维吾尔族 D、蒙古族 12、中日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右图是唐 朝时期曾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突 出贡献的人物,他是 () A、鉴真和尚 B、高僧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马可· 波罗 13、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初三化学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初三化学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思考问题的顺序 1、围绕主要问题思考。例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线、方法;所用药品、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 2、思考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和存放等有关问题。例如:制取在空气中易水解的物质(如32S Al 、3AlCl 、23N Mg 等)及易受潮的物质时,往往在装置末端再接一个干燥装置,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 3、思考实验的种类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课本实验比较、联系。例如:涉及到气体的制取和处理时,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装置的连接顺序大体可概括为:气体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 二、仪器连接的顺序 1、所用仪器是否恰当,所给仪器是全用还是选用。 2、仪器是否齐全。例如:制有毒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是否有尾气的吸收装置。 3、安装顺序是否合理。例如:是否遵循“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先干燥,后又经过水溶液洗气。 4、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例如:洗气时“进气管长,出气管短”;干燥管除杂质时“大进小出”等。 三、实验操作的顺序 1、连接仪器。按“气体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的顺序连接好实验仪器。 2、检查气密性。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要依装置而定。 3、装药品进行实验操作。 例题:在实验室里制氧气时常用氯酸钾作原料,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根据催化剂的含义,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前后的质量不变,并说明实验程序和主要操作步骤。 解析:要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前后质量不变,就必须测定两个质量,一个是加到反应器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另一个是反应后剩余固体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 加到反应器中的2MnO 的质量可以在加入前测得,而反应后的质量,必须从反应后剩余固体中将2MnO 分离出来才能测得。因此,整个实验便以如何解决2MnO 的分离为实验目的。 根据学过的知识,2MnO 不溶于水,而KCl 溶于水,由此可应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开。 (1)用天平称量31KClO g w 和22MnO g w ,混合均匀,放入大试管中; (2)组装成制氧气的装置,加热,至不再有气体放出为止; (3)待大试管冷却后将剩余固体取出放入一小烧杯中,加水搅拌使KCl 溶解; (4)取一张滤纸对折后剪去多余部分,称量其质量为3w ; (5)用该滤纸做成过滤器,过滤(3)制成的液体,全部过滤完后,再用清水洗涤不溶物; (6)取下滤纸,小心干燥后称量,滤纸连同滤纸上滤出的不溶物的质量共为4w ; (7)将滤液蒸干称量其质量为5w ; (8)将收集到的氧气换算成质量为6w ;

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题

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题 第一单元植物复习提纲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4、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6、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7、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应(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8、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六只(脚)。 9、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键入文字]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综合实验探究题

1.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有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 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编号。靖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 (2)E、F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如何改进.理由是;(3)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则装置连接正确时G装置的作用是。 2.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而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某种塑料袋的组成进行分析研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图18所示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完全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 (1)实验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写出改正方法. (2)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E中的现象是,装置F的作用是 (4)若装置C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质量为5.9g,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装置D增重7.2g,则该塑料试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g;假设塑料的组成为C x H y,则装置C的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化学计量数用含x、y的代数式表示,且可以是分数) (5)若装置中没有连接装置B,将使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填“偏小”、“ 偏大”或“无影响” ) (6)若此塑料为聚氯乙烯则生成物中会有_____检验此物质应在____和____之间加______ 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活动中展示了一套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假设每步均完全反应,氧化铁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八年级历史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新人教版

2013春八年级阶段测试(1)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提前括号内,每题1分) 1、( )毛泽东在会议的开幕词中说:“诸位先生们……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历史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材料中“代表先生们”正在完成的历史使命是 A 、创建共产党 B 、制定新宪法 C 、筹备新中国 D 、组织抗美援朝 2、( )开国大典与西藏解放的内在联系是 A 、新中国成立是西藏和平解放的前提 B 、西藏和平统一实现了国家统一 C 、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 、西藏农奴翻身得解放 3、(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中国在战前并不被看好的,然而1953年后一切都变了”使之改变的人物不包括 A 、彭德怀 B 、邱少云 C 、黄继光 D 、邓稼先 4、(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基本完成了土改,这一历史巨变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为解放为解放西藏创造了条件 B 、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C 、为国家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D 、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 5、( )下列年代尺显示的历史主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9 1950 1951 1952 A 、新中国建立和巩固 B 、抗击外来侵略 C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废除过程 D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6、( )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和土地剥削制度在中国被废除分别因为 A 、辛亥革命和解放战争 B 、新文化运动和土地改革 C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三大改造 D 、辛亥革命和土地改革 7、( )读材料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1953—1957基础建设投资比重分配(%) A 、“一五”计划时期重点发展重工业 B 、“大跃进”时期投资过热 C 、“一五”时期全面协调发展 D 、“一五”超额完成 8、( )下列对联反映“一五”成就的是 A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 、改革开放同天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 实验题目:盐酸的化学性质微型实验学校名称:卢龙县潘庄镇中学 实验教师:何秀芳

实验方案 实验内容:在教学中酸的化学性质是以实验的形式分散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知识缺少系统性,实验较多操作较麻烦,改进后把酸的性质系统化简化了实验的操作过程。 一、改进实验名称:盐酸化学性质微型实验 二、改进实验目的: 1、将初中化学课标实验教材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中的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酸的化学性质的知识实验的形式加以系统化和具体化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简化实验步骤,使学生获得鲜明突出的印象。 实验创新点: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一个100毫升洗净的盛放过氯化钠注射液的玻璃瓶、用输液器和输液管改进的导管、五个洗净的盛放过青霉素的玻璃小瓶、带铁圈的铁架台、、药匙、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石蕊指示剂、硝酸银溶液、锌粒、氧化铁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如图所示,此装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铁架台及铁圈:对装置起固定作用。 2、对输液器进行改进,利用三通做成连通 器,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瓶内液体顺着输 液管往下流,通过简易的连通器流到各个 不同的反应容器中,避免做多个实验多次 添加药品的麻烦。 3、在干路导管和支路导管间都安装了控制 器,可以根据反应得需要打开不同的控制器,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通过调整控制器,控制滴入液体的速度,从而达到控制反应速度的目的。

4、该装置还可以用于部分液体与固体反应的对比试验,比如通过金属与酸反应验证金属活动性强弱时,在大玻璃瓶中加入稀盐酸,在小玻璃瓶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打开控制器,就可以同时进行几个反应,节约实验时间,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5、可以根据实验的需要调整支路导管的条数,如果拔掉一个三通就可以减少一组反应,由五组变成四组。 五、实验操作: 1、连接反应仪器并添加反应物,注意要使导管保持通畅,在开始实验之前要关紧控制器,在盛有氢氧化钠的玻璃瓶中预先滴入酚酞指示剂,溶液变成红色。 2、打开干路控制器和支路一的控制器,使液体流下来滴入到盛有石蕊指示剂的小玻璃瓶中。观察到溶液变红,验证了盐酸可以使石蕊指示剂变红这条酸的通性。 3、顺次打开各个支路控制器,使盐酸滴入不同的反应器中,观察现象,验证盐酸不同的性质 六、装置改进的意义: 1、缩短了反应时间,操作简单 2、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反应的个数 3、把零散的实验集中在一起,复习物质的性质时更具有直观性,加深印象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各单元练习题

【精品文档】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题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水生植物有(),(),(),()等。 3、像狗尾巴草这样的植物叫()植物,它的茎叫()。 4、陆地上生长的植物叫()植物,水中生长的植物叫()。 5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6、叶是由()和()两部分结成,叶片上有()。 7、拓印树皮:把白纸()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按压,再平捏蜡笔在()涂擦,使凸起的部分()颜色。 8、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过()、()、()、()等过程。 9、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10、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和()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带着目的去观察大树,才能发现更多。() 2、大树和小草的茎都一样坚硬。() 3、车前草和水花生都是水生植物。() 4、浮萍不需要土壤也能生长。() 5、春天是树木落叶的季节。() 6、新鲜的树叶是黄色的。() 7、菊花一般在秋天才开花。() 8、有的树生长时间长,永远都不会枯死。()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一些大树看不到它的根,它应该()根。 A、有 B、没有 2、蒲公英属于() A、木本植物 B、草本植物 3、不属于陆生植物的是()。 A、玉米 B水葫芦 C、狗尾草 4、植物的叶是()。 A、有生命的 B、无生命的 5、树叶变黄的季节是()。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6、陆生植物的生长()水份。 A、需要 B、不需要 7、变硬的树叶一般是()。 A、绿色的 B、枯黄的

初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2013年九年级历史第一次独立作业 一、选择题(20分) 1、西安黄帝陵,经常看到拜谒有白发苍苍的海外华人,千里迢迢回来寻根,他们上香的手是颤抖的,眼里含着泪花;有的是祖孙三代一起来祭祖,他们那么虔诚的长跪、叩首!你认为他们拜谒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是() A.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B.因为那里的风光特别的美丽 C.因为传说中黄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D.因为黄帝治理水患,造福百姓 2、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来到了殷墟,在参观的时候,讲解员指着右图中的一 段残片告诉同学们:“这些文字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 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这段残片上的文字应该是() A.刻画符号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3、、下列不属于西周分封制内容的是() A.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分给亲族、功臣 B.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要向周天子纳贡 D.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国王纳贡 4、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5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6、“卧薪尝胆”是讲述春秋时期哪位霸主的故事?()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吴王阖闾 D. 越王勾践 7、丝绸织绣着中国早期的繁盛与光华,随着东方美丽的传说,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方播送着中国璀璨而精致的文明。“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从东往西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长安②河西走廊③西亚④欧洲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8、“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形容一位书法家的字,他是() A. 欧阳洵 B. 颜真卿 C. 柳公权 D. 王羲之 9、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创立三省六部制 10、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化学实验设计

化学实验设计》教学设计 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李君蕾 教学地位分析: 《广州市2010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考试大纲》提出了“能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具有初步的条件控制意识,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方案设计” 、“了解物质的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等化学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考试要求。再结合近三年的《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报》上传递的精神:近三年都出现了实验方案设计题目,通过鉴别一些常见的物质,综合地考查了常见物质(离子)的检验、物质分类的思想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包括制定计划、解释与结论以及书面表达等科学探究要素在内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常规教学中渗透训练和复习阶段进行系统地综合训练,让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设计主要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的设计; 2、能熟练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能用准确规范的语言书写实验报告。 3、能针对一个化学问题所设计的多种实验方案,进行优劣可行性的判断,或在多个实验方案中选择符合实际的合理方案,同时对自己的判断做出合理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先让学生尝试解决一道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题目,并进行讨论、评价; 2、与学生共同寻找实验方案设计的具体内容、注意要点、解题策略以及实验原理设计上体现的分类、思维有序性等学科思想方法; 3、在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实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实 验的设计,并多方面考虑合理性、评价优劣可行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善于动脑、敢于置疑的科学精神,培养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2、通过对问题讨论、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年级上册科学练习题

姓名: 第一课亲历科学 一、精彩补白 1、风是由于形成的。 2、也许你认为科学是的,但它并不。 3、闪电和打雷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后,这是因为。 4、向两纸片中间吹气,会发生的现象是。 二、简答题 1、秋天里树叶为什么会飘落?

姓名: 第二课认识自己 一、精彩补白 1、每个人的指纹都,而且终生。皮肤损伤后,新生的皮肤仍具有的纹理。 2、世界上没有两个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3、人的身体是由、、和四部分组成。 4、躯干包括部、部;四肢包括和。 二、判断题 1、有的人指纹相同,有的人指纹不同。()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 3、人的左右手指纹是一样的。()

姓名: 第三课寻找动物和植物 一、填空 1、我们在寻找周围的动物和植物时,要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和。 2、不了解的物体不要直接。 3、分辨物体有很多方法,可以用看,用听,用闻、用尝,用摸,等等。 二、选择题 1、蜻蜓属于() A、鸟类 B、哺乳动物类 C、昆虫类 D、鱼类 2、眼、耳、鼻、舌、手是人体的重要() A、运动器官 B、感觉器官 C、消化器官 D、循环器官 3、下面观察活动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A、大喊大叫并追捕小动物 B、摘花折枝 C、不打扰小动物的正常生活,不破坏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姓名: 第四课蚯蚓 一、填空 1、使用放大镜时,要把镜面物体,然后慢慢调整到 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 2、科学观察可以运用我们的、、、、 等感觉器官,也可以利用放大镜等工具对事物进行观察。 二、选择 1、蚯蚓的头在() A、离大环较近的一端 B、离大环较远的一端 C、在身子中间 2、科学家使用的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以达到() A、几十倍 B、几百倍 C、几万倍 D、几十万倍 三、简答 1、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试卷(时刻90分钟 总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得分______ 各位友爱的同学,这是你们进入中学的第一次测试,也是对你们平常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请你们认真审题,认真摸索,发挥出真实水平,祝大伙儿考出好的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 2的相反数是 ( ) A. 2 B.-2 C. 21 D.- 2 1 2. 表示与“前进4米”相反意义的量是 ( ) A.上升5米 B.下降4米 C.后退1米 D.向东2米 3.既是正数,又是分数的数是 ( ) A.+2 B.0 C.3.5 D.3 12- 4. 在0,2,-7,215-,3.14,3 7-,-3,+0.75中,负数共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 在数轴上,与表示数1的点的距离是2的点表示的数是 ( ) A.-1 B.3 C.±2 D.-1或3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1是绝对值最小的数; B.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C. 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确实是分数; D. 0的绝对值是0 7.运算:(+1)+(-2)等于 ( ) A. -l B.1 C. -3 D.3 8.五个有理数的积为负数,则这五个数中负数的个数可能有 ( ) A.1个 B.3个 C.5个 D.1个或3个或5个 9. 假如a <0,b <0,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 A.a -b <0 B. a +b >0 C.ab >0 D. b a <0

10. 火车票上的车次号有两个意义,一是数字越小表示车速越快,1~98次为特快列车,101~198次为直快列车,301~398次为普快列车,401~498次为普客列车;二是单数与双数表示不同的行驶方向,其中单数表示从北京开出,双数表示开往北京,依照以上规定,杭州开往北京的某一直快列车的车次号可能是( ) A. 20 B. 119 C.120 D.31 二、填一填(每空4分,计40分) 11.支出100元,记作-100元,则收入120元,记作__________. 12.有理数0,2,-7,215-,3.14,3 7-,-3,-0.75中,负整数是 ,分数是 . 13.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个单位长度. 14.-3的倒数等于 ;5 2-的绝对值等于 15.把9-(+4)+(-5)-(-7)写成省略加号和括号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 16.早春二月的某一天,大连市南部地区的平均气温为-30C ,北部地区的平均气温是-60C ,则当天南部地区比北部地区的平均气温高_________0C. 17.比较大小:23-_________34 -;-π________-3.14 (填“<”或“>”) 18.请写出一个算式,至少有两个加数是负整数,和为-10,则那个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照某中规律填写适当的数字在横线上:1,12-,13+,14 -,_______,______. 20、一只蜗牛沿10米高的柱子往上爬,每天从清早到傍晚向上爬行5米,夜间又向下滑3米,象如此从某一天清早开始,蜗牛第 天爬上柱子顶部. 三、解答题(共70分) 21、(6分)把下列各数及它们的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用”<”号把它们连接起来.5.2|,4|,0,2 13),5(,2------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化学实验设计

《化学实验设计》教学设计 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李君蕾 教学地位分析: 《广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考试大纲》提出了“能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具有初步的条件控制意识,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方案设计”、“了解物质的分类的思想和方法”等化学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考试要求。再结合近三年的《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报》上传递的精神:近三年都出现了实验方案设计题目,通过鉴别一些常见的物质,综合地考查了常见物质(离子)的检验、物质分类的思想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包括制定计划、解释与结论以及书面表达等科学探究要素在内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常规教学中渗透训练和复习阶段进行系统地综合训练,让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设计主要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的设计; 2、能熟练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能用准确规范的语言书写实验报告。 3、能针对一个化学问题所设计的多种实验方案,进行优劣可行性的判断,或在多个实验方案中选择符合实际的合理方案,同时对自己的判断做出合理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先让学生尝试解决一道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题目,并进行讨论、评价; 2、与学生共同寻找实验方案设计的具体内容、注意要点、解题策略以及实验原理设计上体现的分类、思维有序性等学科思想方法; 3、在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实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实验的设计,并多方面考虑合理性、评价优劣可行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善于动脑、敢于置疑的科学精神,培养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2、通过对问题讨论、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增强协作精神。 4、通过对一些简单探究实验的设计,增强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 1、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 2、对实验方案进行合理评价; 3、正确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分析实验是否 合理、可行。 教学过程设计

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题及答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题及答案 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大全之一(填空题) 1、一片完整的树叶是由______和______两部分组成的. 2、植物的茎分为两大类;象松树的茎是______ ;象狗尾草的茎是______. 3、动物和植物都是______.它们都是有______的物体. 4、蚂蚁的身体可分为______、______ 、______三部分;头上有______对触角;有______对脚. 5、蜗牛是用______爬行的;蚯蚓是用______ 爬行的;金鱼是用______游泳的. 6、通过观察;我发现蚯蚓喜欢生活在______;蚂蚁喜欢生活在______;鱼喜欢生活在______;蜗牛喜欢生活在______. 7、______材料可以具有单一材料不具备的性能. 8、不同的材料;他们在______ 、______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9、人们常用金属做水壶、锅等炊具;是因为它的______好. 10、我国的造纸术是东汉时期______发明的. 11、材料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人造材料;另一类是______. 12、水是一种没有_______;没有______ ;没有______;______的物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称它为_________;像石头、铅笔这样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的物体称它为;像空气这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称它为______. 13、我知道生活中常见的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等都是液体. 14、拿水与空气比较;相对较轻的是______;流动性较好的是______ . 15、物体的形态有______、______ 、______ 等三种. 16、我会用工具;可以用______来帮助我们比较大树的粗细;可以用______来帮助我们测量液体有多少毫升. 17、比较物体的______时;我们可以用划痕的方法. 18、观察一个物体;我们可以用_____看、用_____摸、用_____听、用______闻;还可以借助______来测量. 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大全之二(判断题) ()1、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 ()2、在观察完小动物后可以把它踩死. ()3、我们观察树叶时可以在树上随意摘树叶. ()4、蜗牛的身体有伸缩性;所以不能测量它的大小. ()5、树是活的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6、一次性筷子既方便又环保. ()7、蜗牛喜欢吃菜叶. ()8、蜗牛的粘液是用来标识路线的. ()9、植物的叶由叶片、叶柄组成. ()10、记录树叶形状;我们可以用画画、拓印等方法. ()11、树木都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 ()12、植物的生长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13、蚂蚁找到了食物会马上把它吃掉. ()4、像狗尾草那样的茎叫木质茎. ()5、我能用各种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大小、形状和粗细. ()6、小草、树木和人类一样具有生命;我们应该爱护这些小小的生命. ()7、站在远处用眼睛看一棵大树;就可以说是在观察大树了. ()8、所有植物都是在强光下生长的好;在弱光下生长不好. ()9、小草、树木和人类一样具有生命;我们应该爱护这些小小的生命. ()10、比较树叶的大小只能用数方格的方法. ()11、植物叶子的形状虽然各不相同;但叶脉是一样的. ()12、世界上最大的花是大王花;它颜色漂亮;却臭气扑鼻. ()13、躲在树洞里的小动物;我们可以用手伸进去去捉. ()14、、蜗牛、蝗虫和蚂蚁是同一种动物. ()15、5毫升水相当于大雪碧瓶一瓶. ()16、蜗牛的两对触角一对长一对短;眼睛长在长的那对触角上. ()17、蜗牛壳很硬;是不能长大的. ()18、蚂蚁和苍蝇的身体相差很大;没有相同点.

第一次阶段性测试成绩分析

第一次阶段性测试成绩分析 一、成绩总体情况分析。 10月8日——9日的阶段性测试成绩基本上反映出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次阅卷两个级部没有统一阅卷,在个别题目上标准可能稍有偏差。从成绩来看,我级部的文科稍好于二级部,理科比二级部稍差;文科最高分是128分,理科最高分是130分,文理持平。总体情况是高分太少,下一步我们需要重视高分学生的培养。 二、试题解析及存在问题 本次考试试题完全按照高考题型设计。一卷中前五题中成语和标点两题得分不高,答对率较低;文言文阅读题中第9小题文言实词和第12题答对率低;二卷中文言文翻译题失分较多;语言运用题仿句题做得较差,主要是意境不合或缺乏文采;还有作文失分较多,50分以上的作文很少,主要是这次作文是材料作文,好多学生没有读懂材料,不能审清立意,提炼出合适的观点,特别是有个别以往成绩较好的学生这次因为作文有些偏题离题,只得到40分以下的分数。三、改进措施及打算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的教学中,我们主要有以下打算: 1、夯实基础,巩固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把知识点真正落到实处,重点篇章要把速度降下来,重点讲解,让学生真正领会并巩固。比如文言文翻译这一题,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多提问学生,让他们多读多写,让他们脱离参考资料去准确翻译,并了解具体得分点。 2、加强各专题训练。一卷的成语题、标点题,还有字音字形题,

都是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在平时的模块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加进这方面的专题训练,在周末辅导中落实。比如在本周末的辅导中,我们就已经进行了成语这一专题的训练指导。 3、加强阅读和写作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 写作在语文高考中所占分值几近半壁江山,作文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我们非常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加强作文的审题训练,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比如《读者》《青年文摘》《名人传记》《特别关注》等,让学生了解一些名人事迹,多积累一些写作素材;并进行一些写作片段训练,让学生在考场上做到游刃有余。 4、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全组教师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备好课上好课;充分利用好早读和晚自习时间,让学生时时有事做,杜绝学生说闲话,做闲事。 总之,在学校和级部的领导支持下,我们将齐心协力,共同把语文科成绩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测试题

一、知识展示台 1、校园里的植物多种多样,当我们带着目的去观察植物的时候,可以用的观察方法有用眼睛、用手、用鼻子、用耳朵等方法来观察一棵树,并能用简单的方法描述树的、、等。 2、蜗牛的背上有一个,身体软软的,头上有对触角,用爬行。 3、在校园里,我发现了蜜蜂、()、()、()等生物。 二、对错审判厅 1、带着目的去观察大树,才能发现更多。() 2、叶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大小是各不相同的,颜色都是绿色的。() 3、观察小动物时,我们要爱护它们,但可以去抓它们。() 4、蜗牛、蚂蚁、金鱼、蚯蚓都需要食物才能生存,都会运动,都能对危险作出反应。() 5、、蚯蚓的头部在离它的环带较近的一端。() 6、为了观察方便,我们必须把小动物抓在手上。() 7、我们用手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冷热、大小、轻重、粗细、厚薄等。() 三、谨慎选择区1、下边能用来观察大树粗细的工具是()。A、量筒 B 放大镜C、绳子和尺 2、蚂蚁是用()来交流信息的。A、头上的触角B、声音C、舞蹈 3、蜗牛喜欢吃下面哪些食物?()A. 肉 B.饼干 C.蔬菜 4、狗尾草和小猫都属于(),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A、植物B、生物C、动物 四、我来填一填(6%)1、这是小明在校园里观察到的一片树叶和一条蚯蚓,请写出各个部分的名称。 ()()() 2、下面的图,反映的是向日葵的一生。 ()()()() 问题一:根据向日葵一生的生长变化,将以上四幅图片排好序号。 问题二:根据自己对向日葵的观察和生活经验,简要的说说绿色种子植物一生经历哪些过程? 3、校园里发现了一种不知名的虫子,你准备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在观察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

2018-北京市各区-初三化学一模-科学探究汇编教学文案

2018-北京市各区-初三化学一模-科学探究 汇编

【科学探究】 东城区 24.(6分)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研究。 【查阅资料】 (1)溶液的导电性是指溶液传导电流的能力。溶液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离子 (2)利用图A所示的装置试验溶液的导电性,灯泡越亮,表示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3)溶液的导电性也可以用电导率仪(如图B)测定出的电导率数值大小进行衡量。电导率数值越大,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提出问题1】溶液是否都能导电? 【进行实验1】25℃时,用图A装置进行如下三个实 验。 实验编号液体现象实验结论与解释1-1100mL水灯泡不亮水不导电 1-2100mL 10%的硝 酸钾溶液 灯泡亮硝酸钾溶液能导电 溶解在水中的硝酸钾能够解离出自 由移动的k+和NO3- 1-3100mL 10%的蔗 糖溶液 灯泡不亮蔗糖溶液不导电 溶解在水中的蔗糖不能解离出自由 移动,仍以蔗糖分子形式存在 【提出问题2】溶液的导电性是否受溶液浓度和温度的影响? 【进行实验2-1】30℃时,测定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的电导率,将数据记录下表。 氯化钠溶液浓度(%) 1.4 2.8 4.2 5.67.0电导率值(S/m) 2.000 3.219 4.533 5.8007.133【进行实验2-2】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1的目的是。 (2)通过实验1-2和实验1-3的对比,说明对溶液的导电性有影响。

(3)实验2-1中,溶解在水中的氯化钠解离出的离子是和,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4)根据实验2-2,不能够得出“对于氯化钠溶液来说,温度越高,溶液的导电性越强”原因是。 【反思与交流】 (5)完成实验1-3后,有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做实验1-1,理由是。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阶段性测试题 一、基础积累。(30分) 1、我会写。(7分) nuó yí zhēng róng kū wěi duàn liàn biān pào ( ) ()()()() yǔ zhòng xīn cháng zhāng dēng jié cǎi ( ) ( ) 2、我会填。(8分) 无()无()惊()动()()()而至座无()() 莫名()()()()生机不知()()养()处()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从从容容行善积德零七八碎美不胜收 B. 赞叹不已别无所求随心所欲安然无恙 C. 和睦相处喜气洋洋肃然起敬铺天盖地 D. 万不得已能歌善舞万像更新两面三刀 4.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下面是根据“马”的比喻义所填的成语,错的两项是()。(3分) ①粗略的看(走马观花)②走在前列(一马平川) ③非常危险(盲人瞎马)④随便走走(快马加鞭) 5、句子部分(5分) (1)、经过老师的教育,张晓智同学明确和端正了学习目的。(改病句) (2)、曹前进同学被评为学校“十佳少年”荣誉。(改病句) (3)、懒人不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改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育才学校举办的篮球赛十分顺利。(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 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6、补充诗句。(5分) (1)、“?曰:非然也。”《学弈》 (2)、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日》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把新桃换旧符。《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4)、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两小儿辩日》(5)、操千曲而后晓声,。《文心雕龙》 二、课内阅读。(13分) 《匆匆》节选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写出四个带“千”“万”的成语。(4分) 千门万户()()()()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痕迹()徘徊()赤裸裸() (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一样的痕迹呢?(改为陈述句)(2分)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5)、问句的连用,表达出作者情感。(2分) 三、课外阅读:(27分) (一)豆角鼓(12分) 有一个在幼儿园就熟识的朋友,男生。那时,我们同在一张小饭桌上吃饭。上劳动课的时候阿姨发给每人一面跳新疆舞用的小铃鼓里头装满了豆角。当我摘不完豆角筋的时候,他会来帮我。我们就把新疆铃鼓称为“豆角鼓”。 以后几十年,我们只有很少的来往,但彼此都知道对方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里,愉快地

初三化学实验设计之探究分子之间有间隔

初三化学实验设计之探究分子之间有间隔1.化学原理: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作用是平衡的,使分子在一定的位置上运动,分子之间的间隔也就确定了。当不同物质混合后,由于其他分子的渗入,改变了分子之间的这种平衡,分子之间的作用改变了,使分子间距发生了改变,从外观上看,就使物质的总体积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说,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两种物质的体积和,但也有少数物质混合物,体积反而增大了。 2.实验仪器:量筒、烧杯、滴管、玻璃棒等。 实验药品:酒精、水等。 3.探究方案: ⑴ 取一去200 mL量筒,向其中倒入接近100 mL刻度的水。视线平线100 mL刻度线,用滴管慢慢向其中加水至正好到100 mL刻度线为止。如图9-1。 用同样的方法量取100 mL酒精,待用。 将酒精倒入水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静置,观察读数。总体积为193 mL(室温下)。 4.探究评价: 该实验仅就混合溶解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但由于200 mL 量筒口径较大,总体积仅减少7 mL左右,不易观察。准确

平视液面凹液面的最底点也不易做到,误差较大。这为实验的准确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5.资源开发: 在小型饮料瓶(颈部尽可能细些)中加入适量的白糖晶体(视饮料瓶大小而定),缓缓注入冷水直接完全加满为止。盖上瓶盖并旋紧,上下颠倒若干次,到白糖完全溶解为止。静置片刻,小心打开瓶盖,观察液面下降了。 该实验可安排学生家庭实验,很方便,且现象不难观察到。 6.创新思维: 在水中滴入少量红墨水,使其变红色,用量筒量取此液体50 mL。倒入100 mL烧瓶中,再缓缓加入酒精直到加满为止,塞紧带长玻璃管的单孔塞。用橡皮圈记下玻璃管内液体的高度(如图9-2A)。 用手堵住玻璃管口,将烧瓶颠倒多次,待液体呈现均匀的红色时,静置观察,玻璃管内水位高度明显下降了(如图9-2B)。 玻璃管的管径小,体积减少后形成的高度差较大,更方便观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