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个文言实词的出处和例句翻译

20个文言实词的出处和例句翻译

20个文言实词的出处和例句翻译
20个文言实词的出处和例句翻译

1 爱,a i (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 “古之遗爱也。”(《左传 ?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 流着眼泪说: “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 啊。”

(2)动词

① 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 ?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 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 )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 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 ?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 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 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躲藏起来不见面,

(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

王为爱也。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

啊。 2.安,a n

(1)形容词

① 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 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 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 )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

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 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 ?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 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 ?失街亭》)

20 个文言实词的出处和例句翻译(精校版 A

《诗经 ?邶风 ?静女》) 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史记 ?鸿门宴》)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 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

则宜抚安,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

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 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 ——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 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行》) ——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史记 ?鸿门宴》) ——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3.被,读音一:b rn

( 1)名词,被子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训俭示康》 )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 (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

(2)动词

① 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② 遭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 ) ——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 ?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读音二:P 1,通“披”

① 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史记 ?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 披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史记 ?屈原列传》)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4.倍,b rn

(1)动词

① 背向,背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按照兵法, (布阵时)

② 违背,背叛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那些人同心协力, 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

(《史记 ?淮阴侯列传》) 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希望您详细的(对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

③加倍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即使加倍赏赐,屡次的惩罚也还是不能避免祸乱。

(2)数词,一倍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谋攻》)——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攻打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们的力量。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可是说到那住户和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了。

(4)副词,更加,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自一人在异地客居,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5.本,b缶

(1)名词

①草木的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希望树木长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

的稳固。

②根本,基础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如果督促(那些弃农经商的)

百姓,叫他们回到农业上来,都从事农业生产。

④书本,稿本,版本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现在还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丢掉。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这没有什么困

难的,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审判书的内容并不改换。

(2)量词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

(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

(4)副词,本来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出师表》)——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种地为生。

6.鄙,b 1

(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蜀地的边邑有两个僧人。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

地方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②轻视,瞧不起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狭小。

( 3 )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7 .兵,b ing

( 1 )名词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

②士兵

未几,敌兵果舁(y U)炮至。(《冯婉贞》)——不久,敌兵果真抬着炮来了。

③军队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想不给,又担心秦国军队来攻打。

④战争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谋。(《谋攻》)——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攻破对方的计谋。

&病,b ing

( 1 )名词

①重病

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在肠胃之中。

②弊病,缺点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人们都笑话我固执,不大方,我不认为是毛病。

( 2 )动词

①生病

今而后我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祭妹文》)——今后我如果再次生病,让我从哪里去叫你呢?

②使……成病态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以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作为职业来求取钱财。

③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君子只

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④责备,羞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古人把俭朴认为是美德,今人却因为俭朴而讥笑羞辱人家。(3)形容词

①困苦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

②疲劳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今天我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9.察,Ch a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我)慢慢地观察它,就(发现)

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缝。

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视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兽身上毫

毛的细梢,却看不见成车的柴草。

③详审,考察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刚才考察众人的议论,完全是想要损害

您的。

④了解,弄清楚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

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办。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陈情表》)——先前一个叫逵的太守考查并推荐我为孝廉。

(2)形容词,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水清澈到了极点,就没有鱼了;人精明到了极点,就没有朋友。

10.朝,读音一:Ch a o

(1)动词,朝见,朝拜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每当上朝时,常常假托有病(请假)。

(2)名词

①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 ——于是入朝拜见威王。

② 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 多次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 辅助两代君主, 足见老臣心意。 读音二:zhe

名词,早晨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 ——有的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江陵。

11.曾,读音一:ce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忆江南》 ) ——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很熟悉。

读音二:曾zeng

( 1 )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 (《治平篇》) ——高祖曾祖的时代,空闲的土地还没有完全开垦出来。

( 2)动词,通“增” ,增加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 3 )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信陵君窃符救赵》 ) ——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

12.乘,读音一: ch e ng

( 1 )动词

① 驾,坐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 ) ——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之下。

② 升,登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涉江》) ——登上鄂渚回头望啊,在秋冬的寒风中叹息。

③ 冒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④ 连接,一个接一个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 ) ——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 2)介词,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 ——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读音二:shEg

( 1 )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过秦论》) ——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势。

( 2 )量词,辆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信陵君窃符救赵》 ) ——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

(3)数词,四 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 (《殽之战》) ——先用四张熟牛皮做礼物,又送上十二头牛来慰劳秦军。

13 .诚,ch eng

( 1 )名词,诚心诚意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 ——天帝被他的真诚的心意所感动,便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 2)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我确实知道自己(长得)不如徐公漂亮。

t H. 肯定,

(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中兴了。

14.除,ch u

( 1 )名词,台阶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跟随皇帝到了雍棫阳宫,扶着御辇下台阶。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您)应当在天下纵横驰骋,替汉朝除去佞贼臣。

②修治,清理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就清理了魏忠贤的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③拜官授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15.辞,c^

( 1 )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

(《狱中杂记》)

——讼词中没有写明是预谋杀人或故意杀人的,经过秋审归入“矜疑”一类,就可以

免去死罪。

②言辞,文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

③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④命令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近来奉了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

人,军旗向南一指,刘琮就投降了。

⑤一种文体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谭嗣同》)——并且带来他自己所撰写

的书和诗文辞赋的稿件数册,一小箱家信托付给我。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

②推辞,不接受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如姬想为公子出力,就是献出生命也不会推辞。

③计较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行大礼的人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6.从,读音一:c?g

( 1 )动词

①跟随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随在后面。

②依顺,听从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

③参与,参加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

④追赶佯北勿从。(《孙子?军争》)——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追赶。

⑤依傍,紧挨着

樊哙从良坐。《鸿门宴》)——樊哙紧挨着张良坐下。

(2)介词,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读音二:zc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毕升死去之后,那些印版被我的侄子们得到。

②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17.殆,dci

(1)形容词

①危险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庄子 ?秋水》) ——我如果不是来到了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为政》)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

(2)副词

① 表测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和我一样。

② 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燕国赵国处在其他国家几乎被秦消灭光了的时候。 18.当,读音一:d m g

( 1 )动词

①两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 ) ——招募能捕到这种毒蛇的人, (用捕到的蛇)顶他应交的租税。

② 抵御,抵挡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鸿门宴》) ——估计您的军队能够抵挡得住项王的军队吗? ③ 占据,把守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蜀道难》) ——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下来。 ④ 主持,执掌

北邀当国者相见。 (《〈指南录〉后序》 ) ——元军邀请主持国政的人相见。

⑤ 判决,判罪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陈涉世家》 ) ——你们这些人遇到大雨阻隔,全都错过了期限,错过期限就会被判处杀头的罪。

⑥ 应当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赤壁之战》) ——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书案一样。

(2)介词

① 表处所,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木兰辞》) ——面对窗户梳理头发,照着镜子在额头贴上花黄。

② 表时间,值,在,正在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过秦论》) ——在这个时候,有商鞅辅佐他。

( 3 )副词

① 表必然,必定,一定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孔雀东南飞》 ) ——过不了多久我一定回来,回来之后一定去迎娶你。 ② 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 ——今天将要远离了,面对表章落泪,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了。 读音二: d c ng

( 1 )动词

①符合 惴惴恐不当意。 (《促织》) ——心中惴惴不安,恐怕不符合(县官的)心意。

②当作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战国策 ?齐策》) ——晚些吃饭, (粗茶淡饭)也可以当作肉食;从容不迫地步行,就可以当成坐车。 ( 2)形容词,适宜,恰当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采草药》) ——按照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这很不恰当。

19.道,dcD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于是合纵的盟约被破坏了,

《过秦论》) 六国)又争着割地贿赂秦国。

《石钟山记》)

( 1 )名词

①道路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有一只狼站在路中间,像人一样直立着嚎叫。

②途径,方法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③风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从师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流传了。

④思想,学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⑤道理,规律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我所喜欢的是(事物间的)规律。

⑥好的政治措施和局面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2)动词

①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从郦山下来,取道芷阳从小路行走。

② 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赤壁之战》 ) ——听说曹操已经向荆州(进军了) ,就日夜加速赶路。

③ 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 ——哪里讲得完呢?

④ 通“导”,引导,疏导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货殖列传序》 )

——所以(对于人民) ,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势引导他们。

20.得,d e

(1)名词

①收获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促织》) ——不如自己前去寻找,希望能有万一的收获。

② 心得,体会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心得。

(2)动词

① 取得,获得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在赵惠文王时, (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② 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积

累善行,成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③ 能够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 ——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和项羽相见。

④ 完成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咏田家》) ——医治完了眼前的创伤,却挖掉了心上的肉。

⑤ 通“德”,感恩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鱼我所欲也》 )

——是为了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3)形容词

①融洽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

得。 ——某某太监也很守

法,

② 对,正确

此言得之。(《六国论》

——这句话说对了。

③ 得意

——(晏子的车夫)趾高气扬,很得意的样子。

(4)副词,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 ——你替我把他叫进来,我应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游褒禅山记》 )

(《记王忠肃公翱事》 ) 和王翱相处得很融洽。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打印版讲课教案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于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2、与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 “结交”“亲附”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而西却,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 --向北解救国,向西击退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渤之陋也 --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①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 ④小学而大遗。 --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比蓼蓝青。 4、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精选.)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为什么呢?

高中重点文言虚词记忆口诀与范例释义

高中重点文言虚词记忆口诀与范例释义 很多同学都会对文言文学习中的虚词用法感到头疼,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常用的文言虚词记忆口诀,非常棒! 于 【速记口诀】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 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与 【速记口诀】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 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 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 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例如: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焉 【速记口诀】 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谐音】 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是之,姨夫怎么和哪里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青泥岭的山路是多么曲折盘旋,行走百步就要折九弯,蜿蜒小路绕着山岸转。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新娘(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18 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而】 (一)用作连词。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①蟹 又” 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 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 "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假如"。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

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姓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②技盖至此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师说》) 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整理想你念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 于 【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⑩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和) 2 与 【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之、而、乃、其、且、然、盖、为、以、于、焉、 则、何、乎、因、者 一、之: (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汝心之固。(《愚公移山》)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6.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 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三、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 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 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世说新语〉三则》) 四、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五、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1

语文文言虚词例句翻译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é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译文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译文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译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译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译文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译文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 ..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译文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 ..石乎!(《石钟山记》) 译文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2.乎,hū (1)语气助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文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 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译文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译文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 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译文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高考18 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 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编了19 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 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18 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 个常见虚词,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于 【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 “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小度写范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模板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 句 18个文言文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 但是”“ 却” 。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 如果”“ 假如” 。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二)通” 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 (三)通” 如” :好像,如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罢了” 。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哪里”“ 什么” 。译时,” 何” 要后置。3.作定语,可译为” 什么”“ 哪” 。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 怎么”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怎么”“ 多么”“ 怎么这样”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 啊” 。 (四)何:通” 呵” ,喝问。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怎么样”“ 怎么办”“ 为什么” 。 【何以】即” 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 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 拿什么”“ 凭什么” 等。 【无何】译为” 不久”“ 没多久” 。 【何乃】译为” 怎能”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 吗”“ 呢” 。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 吗” 、” 呢” 。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 吧” 。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啊”“ 呀” 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