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陈帼眉 姜勇(1-7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陈帼眉 姜勇(1-7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陈帼眉 姜勇(1-7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陈帼眉 姜勇(1-7章)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3个人”

人教育人成人人

(教师)(学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家长)(子女)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主导幼儿反馈教师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

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

知觉心理学

记忆思维言语情感等心理学

意志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等等

发展心理学:1、比较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2、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

⑤老年心理学等等

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

②工业心理学

③医学心理学

④护理心理学

⑤司法心理学

⑥艺术心理学

⑦体育心理学

⑧军事,商业心理学等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

②如何应用规律。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

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

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①导论

②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③幼儿的心理健康

④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第二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理论作用:①有助于了解、解释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前因后果。

②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

(二)实践作用——有助于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有关问题的解决。Eg:梅州市机关幼儿园大班不要求写字。

二、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二)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效率。

(三)提高教师素质。

本章作业:

1、教育的含义?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5、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6、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哪些?

8、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教学后记:

本章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较多,要想让学生短时间内牢固把握好,必须举实例加以分析说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上课的课堂氛围及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第二章学习理论

教学目的

1、明确学习的含义,特点和类型。

2、理解常见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3、掌握各学习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的含义,常见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学习理论的教学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时数:18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学习的概述(2课时)

一、学习

1、学习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地心理变化。(不是行为变化,心理变化包括个体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过程。

四个基本特点:(1)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2)学习必须是由经验引起学习者的某种变化(3)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后天习得的(4)学习必须是通过练习和训练而引起的能保持一定时期的某种变化。

2、人类的学习及其特点:

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之间的区别:首先,人类的学习是在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掌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其次,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语言交际的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再次,人类的学习是有目的的,自觉积极主动地过程。

总结: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及其特点:

学生学习的特殊性理解: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的学习是为参与未来的生活实践作准备的。

学生学习的定义: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实践作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特殊认知活动。

二、学习的过程

1、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理论:把人的学习过程比拟为机器处理信息的过程四大步骤:输入—〉存储—〉操作加工—〉输出

加涅的学习记忆模型:加涅认为学习是一系列认知过程这些过程把来自环境的刺激转化为获得一种新能力所需的信息加工的几个阶段,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而获得能力的过程。

加工系统又称为操作系统,它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构成。执行控制系统对整个加工系统进行调解和控制&需要自我调节和控制“认知策略”预期系统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动机系统,不包括在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但对加工过程起定向作用。其预期的事项通常是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为学习的动机。

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在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型基础上

进行简化,于1987年提出。

学习活动始于学习者的注意;与新信息有关的储存在长时记忆(LT M)中的原有知识(B)被激活;新信息进入工作记忆系统(WM,又称 STM),并找出新信息内在联系(C);同时,原有知识和新信息产生联系(D);最后,新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E)。“S—O—R”简式。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便进入短时记忆系统,被激活的原有知识也进入短时记忆系统,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是梅耶学习模型的最大特点。

2、学习过程的“环状结构”理论:活动“环状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活动的结构是环状的,由以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1)内导作用2)同对象环节实际接触的效应过程3)借助于返回联系修正和充实起初传入的映像。

定向环节的活动开始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包括主体的感觉器官和中枢的一系列反应动作达到认知新环境,解决行为定向问题。这一环节在学习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行为环节在定向环节的调节支配下发生,其作用主要是新环境的定向付诸实施,对动作的对象施加影响。反馈环节是执行环节动作结果的回归式内导系统。在实际学习中反馈两种信息,一种是来自机体效应器官活动所发生的动觉刺激(内反馈信息),来自机体效应器官活动所引起的现实变化(外反馈信息)。反馈环节功能主要是校正行动。

3、学生学习的生成模式:美国加州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1983 年提出学习过程的生成模式。两个基本观点 1.了解主动性,人脑主动构建对输入信息的解释;2.已有经验,人们在生成所知觉事物意义时,总是与已有经验相结合;

理解对学习过程的解释:1.生成指形成新知识的内在联系(文内联系)和新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文外联系);2.动机指积极生成这两种联系的愿望,并且把生成联系的成效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3.注意是指引生成过程方向的因素,它使生成过程指向有关的课文、相关的原有知识和经验。4.先前经验包括已有的概念、反省认知、抽象知识和具体经验。

4、我国古代学习过程结构模式

我国学者乔炳臣、潘莉娟从“知行统一”的哲学思想…

两条主线:1)围绕智力因素展开。包括学、思、习、行。2)围绕非智力因素展开。包括情、意为主的心理条件对“知行统一”过程发生的影响作用。特点:1)把学习过程视为一项极其复杂又完整的活动过程,建立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之上。2)是从中国古代优秀学习心理思想中提炼出来的成果,很多内容都经过历史的检验。3)结构严谨,描述精确(层次纵横交错,两个循环系统)4)各阶段所占位置与排列顺序相对稳定。

三、学习的类型

1、加涅

加涅根据学习活动的复杂程度把学习由低级到高级分为8类:1.信号学习-经典条件反射 2.刺激反应学习-S-R 3.连锁学习-运动联想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5.辨别学习-区别不同刺激 6.概念学习-对刺激分类时,对事物抽象特征的反应 7.原理学习-概念的连锁学习 8.问题解决学习-原理学习的自然扩展,发生学习者内部。

1977年,加涅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提出 5 种学习结果的分类:这五种学习分类又分为 3 个领域,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第四种学习结果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学习结果属于情感领域。1 言语信息-是什么 2智慧技能-怎么办 3 认知策略-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是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核心部分 4 动作技能-肌肉活动能力 5 态度-选择个人行为的内部状态

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习分类的标准根据教育目标对学习进行分类,分类的内容;6种不同的水平认知学习,1.认知,2.领会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情感学习五级: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技能学习七级:知觉,定向,

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行为,适应和创新;

3、奥苏泊尔的知识学习分类:

奥苏泊尔的知识学习分类:两个维度及其基本内容从两个不同的维度对学习进行分类: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2.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在意义学习理论中强调,在新命题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的原有适当观念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新命题和原有观念之间存在三种关系:1)原有知识为上位观念,下位学习2)原有知识为下位观念,上位学习3)原有知识和新知识并列,并列结合学习。

4、我国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分类:

分类标准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来进行分类。内容:知识学习,动作技能,智慧技能,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四、学习与发展

学习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儿童学习能够代表该发展阶段的最高水平的,并能为过渡到下一更高的身心发展阶段准备条件的品质。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心理学意义上的发展包括个体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部分,都对学习产生制约作用。首先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有效的学习提供物质的可能;实验: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学习实验。说明学习受个体的生理发展制约生理发展影响学习的效果和速度。其次,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学习的实质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通同化和顺应作用,将主体新获得的经验和其已有的经验接结构相整合而实现的。因此欲进行有效的学习,学习者原有心理结构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技能和一定的学习动机。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个体的生理发展是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支配,因而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生理发展。实验:华特和海尔特的研究,以典型托儿所的始终一贯和比较平淡乏味的环境作为基准,创设了三种不同的环境影响。说明适度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明显地促进人类个体的生理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在同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获得各种经验并运用各种经验去调节人的行为,从而不断构建心理结构的过程中实现。

学习准备:又称为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程度。包含两层含义三个因素:两层含义:学生的准备既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过程中可能成功,又应保证他们的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而合理。三个因素:个体生理因素的发展,特别是脑神经系统得发育和成熟;个体智利因素的发展,包括智利和技能两方面;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

学习关键期: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这就是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期”。已有研究表明,2 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 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 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学习敏感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尚不能证明除语言和感知觉以外的基本方面是否存在关键期,实际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时机问题,采用“敏感期”比较恰当。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语音方面,2~4 岁是敏感期,在掌握数概念方面,敏感期在5 岁~5 岁半。4 岁前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与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心理品质最初开始形成、具备了发展的条件而又没有完全形成和巩固时,可塑性最大。婴幼儿学习游泳和外语等。

发展性教学: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兹基提出发展性教学的主张。维果兹基认为,教学

必须依赖儿童的发展,以儿童一定的成熟为基础。儿童发展任何时候都不仅仅取决于儿童的成熟,可以确定儿童的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表现儿童能独立自如的解决任务。第二个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须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介于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也存在最低教学界限(以现有发展水平位基础)和最高教学界限(以潜在发展水平为基础),这两个教学界限之间的期限就是“教学最佳期”。这是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只有在教学最佳期进行的教学才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最佳教学。

三种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看法:1)教学与发展完全独立,教学只能适应发展,本身并不参与发展。代表心理学家皮亚杰。2)教学与发展完全等同。教学也就是发展,代表心理学家美国詹姆士和桑代克。3)认为教学不仅可以与发展齐头并进,而且可以走在发展的前面,推动发展前进并在发展中引起新的形成物。代表人物考卡夫。

第二节学习理论(16课时)

一、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学习理论的产生:古代学者的思想观点和学说建立在经验总结和思辨之上,称之为学习心理思想;标志:直到 1898 年桑代克提出“联结说”以后,人们把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之上的描述和解释学习过程、性质和规律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称之为学习理论。

2、学习理论产生阶段的主要特征:1.研究的是动物的学习过程,2.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实验,3.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不能说明学生间接经验的学习。

3、学习理论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1.学习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

2.研究重点是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

3.研究方法更加科学,较多采用自然实验等方法;

4.

研究更注重学习的内部心理条件,如动机、原有知识结构和元认知功能等。

4、学习理论的流派:条件作用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学习的行为主义理论(4课时)

学习的行为主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等。该学习理论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

(一)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

1、桑代克的研究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是根据其对动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饿猫开迷箱的实验。

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一个实验迷箱里,箱门紧闭,箱子附近放着猫爱吃的食物—一条新鲜的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踏板,当碰到这个踏板时,门就会启开。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踏板打开了箱门,逃出箱外吃到了鱼。经过多次尝试,猫逃出迷箱所用的时间越来越少,以致最后,猫一进迷箱,就去按踏板,逃出迷箱,获得食物。

由此,桑代克提出了“学习即联结”的结论。他认为,在猫学习打开迷箱的情境中,猫通过多次尝试与错误,终于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辨别出一个开门的设施(S:踏板)与反应(R:碰踏板)之间形成了巩固的联系时,学习便产生了。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桑代克认为,这种联结是通过盲目的尝试错误逐渐形成或建立起来的,因此,也有人将他的理论成为试误说。

2、学习原则

在大量的动物与人类学习实验基础上,桑代克提出了学习应遵守的三条重要原则:

1、准备律

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换句话说,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与他是否做好准备有关。

2、练习律

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即S—R连结受到练习或使用的频次越多,则连结越强;反之,联结就会减弱。后来,桑代克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得以增强。

3、效果律

指某刺激与某反应联结伴随着奖励时,联结的力量就增强,反之,联结的力量就减弱。桑代克发现,赏和罚的效果并不相等,赏比罚更有效;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但是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一致,这样抹杀了人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最突出的特点。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1、巴甫洛夫的研究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当铃声与喂食反复配对后,只给狗听铃声,不给食物,狗也会分泌唾液。即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后,当中性刺激单独出现时,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其中食物被称为无条件刺激(UCS),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作用(UCR),铃声是条件刺激(CS),铃声单独出现时也能引起类似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铃声与唾液分泌之间的联系,称之为条件作用(CR)。这就是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的基本内容。

2、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

习得律: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叫做条件反射的习得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条件刺激和起强化作用的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出现,间隔太久则难以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最好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消退律: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削弱,直至消失。

泛化与分化:泛化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的初期,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应。新刺激越接近原来的条件刺激,泛化现象越容易发生。与泛化作用互补的是分化作用。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可导致分化,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例如,狗可以学会只对三声铃声做出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应,而对一声或两声铃声没有唾液分泌的反应。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应是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是一种应答性行为,例如,人咀嚼事物会分泌唾液,遇见强光,眼睛就会马上眯起来等。操作性行为并不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而是有机体在一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例如,小孩子穿衣服,上课举手发言等。根据这两种行为,斯金纳区分出两种条件作用:应答性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相对应,又称S 型条件作用)和反应型条件作用(又称操作性条件作用或R 型条件作用)。

1、斯金纳的研究

操作性条件作用是根据斯金纳自己发明的一种学习装置“斯金纳箱”做的经典实验而提出。

斯金纳箱内装有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实验时把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白鼠在箱内自由活动,偶然踏上操纵杆,供丸装置就会自动落下一粒食丸,经过多次尝试,它会不断地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操作性条件作用是(S )—R —S 的过程。

斯金纳认为,在操作条件作用中的学习也就是刺激情境(操纵杆S )与压杆反应R 之间形成固定的联系。操作条件作用与两个基本原则相联系:一是任何反应如果紧随强化刺激,该反应具有重复出现的趋向;二是任何能够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2、强化

一个客观中性的概念,指的是在条件作用中,凡能使个体操作性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一切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强化又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通过给个体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识别正强化与负强化:

学生上课守纪律,教师对其进行表扬:正强化

孩子期末考试表现出色,父母让他一周不用做家务:负强化

3、操作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强化

(2)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

(3)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与负强化的区别: 4、强化程序

正强化 负强化 定义 呈现愉快刺激,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

也增加

不愉快刺激减少,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 举例

给予食物或奖励 回避电击或处罚

惩罚 负强化 定义 厌恶刺激增加,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减

厌恶刺激减少,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 举例

给予电击或处罚 回避电击或处罚

大类。如果在每个适当行为后呈现一个强化,这叫连续强化程序;如果只在某些特定的反应之后呈现强化,这叫间歇强化程序。连续强化程序能够迅速地建立起某种学习行为,但强化一旦停止,原有的学习行为就很容易消退;间歇强化程序则相反,学习行为建立的速度较慢,但强化停止后,学习行为消退的也慢。因此,连续强化程序适用于某种新的学习刚开始阶段使用,而后就要尽可能转入间歇强化程序。

间歇强化程序又可分为间隔强化和比率强化。间隔强化是根据历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安排强化,比率强化是根据历次强化之间学习者做出适当反应的数量而安排的强化。间隔强化和比率强化的时间间隔既可以是固定的(可预测的),也可以是变化的(不可预测的)。为鼓行为的有效性,变化的强化程序最为合适。

5、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应用

(1)程序教学

20世纪第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教学改革运动。

程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

例如:

把一门课程学习的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再把每个单元分成许多小步子。

学生在学完每一步骤的课程后,就会马上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即能得到及时强化。 然后按顺序进入下一步的学习,直到学完一个个单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自定学习步调,自主进行反应,逐步达到总目标。

(2)行为塑造

塑造(shaping)是指通过小步强化达成最终目标,也就是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这种方法也叫连续接近。例如,驯兽师对行为塑造非常熟悉,诸如训练狗握手、猫站立等都通过行为塑造达成。人类行为也是这样。要想教会孩子一首儿歌,应先要求孩子读出第一句,然后读连续的二三句,最后才是整段的儿歌。

通过逐步强化可以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

通过消退则可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

小结:

?多用正强化塑造良性行为

?用不予强化(消退)来消除消极行为

?慎重对待惩罚

(四)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班都拉简介

(1925—),出生于加拿大,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心理学,并逐渐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去美国的衣阿华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并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 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6年任斯坦福大学心理系主任。

2、经典实验

让儿童看一段榜样行为的录像(攻击性行为),情节如下:

影片一开始,示范者走向一具成人大小的塑料娃娃玩具,命令他走开,在注视娃娃片刻后,示范者表现出四种不常见的攻击反应。

2. 看完录像,被试被分为三组:

第一组:被试看完影片之后没有任何事情发生,这是控制组;

第二组:看完影片后,又观看另外一组影片,影片中,第二个人成人出现,带着许多糖果和饮料,并宣称示范者是个强壮的冠军,并且他的表现受到了奖励,是一大杯七喜汽水和糖果,当示范者大快朵颐时,崇拜者象征性的重复前面示范者的攻击行为。

第三组:被试观看的又是一组影片,其中,强化给予者出现,威吓的摇着指头说“你这个恶棍,立即停止,我不允许你这样做!”这时,示范者向后退时跌了一跤,另一名成人立即坐在他身上,用卷起的杂志打他的屁股,并说“你这个大坏蛋,下次让我看到,我会好好打你一顿……”

3. 每个被试在看完影片后都被带入一间放有许多玩具的游戏室,先让他们自己在里面玩耍,过一段时间后实验者进入游戏室,对他们的每次攻击行为给予果汁和贴纸奖励,然后离开游戏室让他们自己玩耍一段时间。

4.观察阶段:对所有被试的观察学习之后测评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孩子刚被带入房间时的表现;二是实验者奖赏了他们攻击性行为之后的表现。

实验结果显示,榜样攻击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强化),决定了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第一组儿童就习得了更多的攻击行为,三组儿童均习得了相同的攻击性行为,而是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是决定了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未影响攻击行为的学习。

3、主要观点:人类的可以通过社会学习方式获得,也可以通过社会学习而改变。在这其中,观察学习是核心。

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察他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观察示范者的行为,由于看到他人的行为被强化(奖励或惩罚),而代替自己行为被强化,因而观察者也能学习到示范者的行为。

4、观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1)榜样与示范

榜样在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愈相似,愈易引起个体的观察学习。

人们倾向于注意那些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拥有权力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 示范行为的独特性、复杂性、流行性和功能性价值等也影响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

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行为受到强化而强化了自身与之相似或相同的行为。

自我强化: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小结:

观察学习是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基础;

实际德育工作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三、认知派的学习理论(4课时)

与行为主义对立的是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苛勒、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等。

(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反对以S—R联结和对动物的行为习得的研究结果来解释人类的学习活动,而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获得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发现”知识的问题上。因此他的理论常常被称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或认知—发现说。

1、布鲁纳的认知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其主要成分是类别编码系统。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①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炼,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如:在讲循环系统的详情时,学生可能已经模糊地知道了血液循环。

②知识的转化: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③知识的评价: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或者运用得是否正确。

1、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态度和方法而形成的整体知识框架和思维框架。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编码系统。

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

此外,布鲁纳认为编排教材的最佳方式是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呈现学科的知识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①动机原则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

教师如能善于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便可激发他们的这些内在动机,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②结构原则

为了使学习者容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结构,教师必须采取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传授;

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③程序原则

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的能力;

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

④强化原则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还必须获得反馈,知道结果如何;

教学中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重要的一环;

3)发现学习法“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布鲁纳

发现学习:

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经由自己的探索寻找,以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般步骤:

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的欲望;

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作结论的资料;

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发现学习的简单实例:儿童发现天平平衡的原理

让一组五岁的儿童进行发现学习,学习材料是一个天平,在这个天平上左右两端都放着相同重量的砝码,但是每次放置砝码距离天平中心的距离都不一样。

要求儿童做出预测,判断天平是倾斜向一端还是保持平衡,儿童做出预测后将得到教师的反馈。

结果:儿童成功地发现了砝码位置与天平平衡之间的关系

(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奥苏伯尔

奥苏贝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根据这个维度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因此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这两个维度是彼此独立的,互不依赖。

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

意义学习—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实质性的联系——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

的联系。

新命题:“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已有认知结构:三角形的表象,等边的概念,等边三角形的实物或图形

学习过程中:将新命题与原有的表象、观念相联系

建立联系后:“任何三角形只要它们的三条边相等,就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有三条等边”

非人为的联系——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特殊与一般:“等边三角形”与“三角形”

2、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客观条件: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②主观条件:

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心向);

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奥苏贝尔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3、接受学习的性质和技术

1)接受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的意义。

2)先行组织者

定义: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目的: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例如教科书中一般都包括这个先行组织者的,概述或章节的大纲和标题。

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4课时)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并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作为西方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等人。

(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并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有关领域。

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动机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即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马斯洛又把需要分为两类:一类缺失性需要,另一类是成长性需要。马斯洛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自我实现,是完满人性的形成。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人格的自我论。后来,他将已有理论推广到教育和教学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主张学习是意义学习或称之为完整人的学习。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与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学习。同时,这种意义学习是以自由为先决条件的,即允许学生自由地进行

自发的、自我依赖的学习,在这种学习系统中,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去实现自己所有的潜能。他提出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反对把学生看作“较大的白鼠”和“较慢的电子计算机”。意义学习的动机是产生于人类基本的自我实现倾向。其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促进者的角色。

(三)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真诚、信任和理解

1、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坦诚相待,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取掉一切伪装的“假面具”;

2、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对学生作为具有自身价值独立体的任何思想与感情,都应予以认可,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3、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移情性地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对他们的思想情感与道德品性进行评价和批评。

(四)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课时)

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一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至少是解释现实的,我们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即指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的情境性,即是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学习的社会性,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皮亚杰是当代认知建构主义的鼻祖。他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通常个体遇到新刺激时,总是试图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它,以求达到暂时的平衡;同化不成功时,个体则采取顺应的方法,即通调节原有的认知结构或新建认知结构来达到新的平衡。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平衡过程又调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一种新的建构。

当今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总是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来理解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学习过程同时包括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两个方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理解:已有经验,主动建构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建构起自己对复杂信息的理解;对学习者的理解:学习者在以往的学习中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当问题出现时,基于经验依靠已有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对知识的理解:知识虽然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所以,教师的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用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学生接受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或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

认知倾向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倾向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最早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早期代表人物是具有纯认知特色的皮亚杰。现在已经发展成两大方向:激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称为“轻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激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为了适应要以个体的认知过程为基础,在与经验世界对话的过程中不断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进化自己的图式,从而建构自己的所有知识。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完全坚持“知识是由个体建构而成的”,学习不仅是个体对外部信息的加工,而且意味着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新经验的获

得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他们不接受“知识并不说明事物本来怎样,他只是对经验世界的适应”这一原则。所以也称为“轻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社会倾向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维果兹基理论为基础,分成社会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是维果兹基。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质疑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但比激进建构主义温和些,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把学习看作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过程的同时,更关心这一建构过程的社会性层面。社会文化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把学习看成是建构过程,关注学习的社会性层面。但它着重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活动的差别。学习受社会交往的影响,知识不存在于个体内部,而属于社会。

行为倾向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循环控制论为基础,又称为“控制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关注人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而且强调个体的自我反省。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采取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学习的脑科学基础。

2 掌握婴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3 明确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和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和特点

难点:幼儿学习的脑科学基础。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学习的脑科学基础

一、脑科学研究与幼儿的学习

(一)脑科学研究与幼儿学习的关键期

脑科学研究证明了幼儿学习确实存在关键期。个体学习的关键期与脑发展的关键期有关。脑部高级神经网网络的形成有一定期限,不同区域的脑神经网络有不同的构建期,并在不同时期达到成熟。因此,在幼儿生活经验中,不同年龄对各种事物有不同的敏感性。

(二)幼儿脑发育的可塑性研究

幼儿期脑发展尚未定型,如果具备积极的环境刺激,幼儿的脑具有较好的修复性。

(三)脑科学研究与幼儿学习的学习潜力

二、大脑功能单侧化与幼儿的学习

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幼儿的个性和学习方式,因此,了解儿童脑功能单侧优势的差异非常重要。

三、幼儿学习障碍的脑生理机制

(一)多动症

多动症儿童脑生理机制研究显示,多动症可能由大脑额叶发育迟缓引起。

(二)学习困难

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主要表现为学习不佳,特别是阅读困难。严重的学习困难表现为:感知觉障碍;精细动作障碍;言语发展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等。

学习困难的产生除了与心理因素有关外也与脑生理机制有关。

例:感觉统合理论的研究(艾里斯):感觉统合失调会使个体存在辨认或解释来自躯体外或外界感觉输入的缺陷,继而影响到幼儿学习。

第二节婴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一)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个体不断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习惯化表明婴儿已经习得了这种刺激,如果这时有新异刺激的出现,婴儿的注意就会转向它。对新异刺激反应的增加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适当运用是促进婴儿学习的有效手段。(二)经典条件作用

儿童能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形成多种条件联系。

(三)操作条件作用

操作条件是在教育者影响下的的反射学习方式。操作性条件发射以对行为的奖励为重点。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学习中,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会逐渐增加。

(四)模仿

模仿是婴儿学习的特殊方式。在先天模仿能力的基础上,婴儿逐渐对他们理解了的有意义行为做出模仿。

二、婴儿学习的其他方式

(一)学习图示:图示是指任何一种做出动作的能力。

1.简单图示

2.混合图示

3.社会性图示

(二)因果关系

在对外界的不断探索中,婴儿会逐渐建立起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三)使用工具

婴儿通过使用工具来实现期望行为。

1.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工具

2.将他人作为工具

3.将物体作为工具

(四)理解空间

婴儿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习得空间知识。

第三节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一、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一)观察模仿学习

(二)操作学习

1.操作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操作学习能够弥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

?操作学习可以提高幼儿运动技能

?操作学习使幼儿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

2.幼儿操作学习的主要方式

?手把手的操作学习

?试误的操作学习

?模仿示范的操作学习

?反复练习的操作学习

三)语言理解的学习

在成人的讲解和指导下习得行为与态度。语言理解学习的方式主要包括倾听、提问和对话。(五)交往中的学习

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活动能够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学习与发展:

?交往能满足幼儿的认识性动机

?交往能满足幼儿得到认可和支持的需要

?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生成

?促进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六)游戏活动

幼儿的学习方式通常是综合性的,在某个学习活动中,常常兼有多种学习方式。

二、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

(一)主动性

幼儿从出生开始就在积极地与客体交往,不断建构对世界的认识。

(二)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积极性

幼儿的学习往往是为了“好玩”。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常常是从兴趣出发。

(三)无意性和内隐性

幼儿的学习是以无意性为主的,但是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幼儿的无意学习创造条件和加以引导。内隐学习是在偶然的、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尤其是在刺激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不明显的情况下产生的,它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无目的、自动化的加工活动,具有随意性,学习活动能够自发进行,无需耗费心神。

(四)经验和体验作用的显著

幼儿的学习主要是以实践活动为主,直接参与的经验是幼儿学习的要素,幼儿教育应该以真实的经验和真实的事件为基础。

幼儿的许多活动都是情绪性的而不是理性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幼儿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五)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

直观形象性是幼儿学习的突出特点。无言语指导的机械练习或口头说教都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往往收效甚微。

(六)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

幼儿需要安全的环境,包括物质的和心里的安全环境,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安全氛围。

(七)个别差异性

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认知和学习方式,也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其认知和理解。他们用多样化的方式理解事物并用多样化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理解。

?吸吮反射:手指放入婴儿口中;吸吮;永久性;有利于喂食。

?搜寻反射:抚触婴儿嘴角或面颊;转头寻找刺激物;3周;帮助婴儿找到乳头。

?游泳反射:将婴儿放入水中;踢水玩水;4~6个月;发生意外可以帮助婴儿存活

?迈步反射:扶助婴儿腋下并使其光脚着地;做迈步动作;2个月;为行走做准备。

?抓握反射:手指放在婴儿掌心并轻按紧紧抓住刺激物3~4个月为幼儿抓握能力做准备

?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触及婴儿脚掌心;五个脚趾成扇形;8~12个月;尚未知晓。

?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以及光照刺激婴儿眼睛;眨眼或闭眼;永久性;在不良刺激中保护婴儿。

?惊跳(莫罗)反射:突发的噪音刺激或由高出猛然下降;弓背、伸直腿和手臂;6个月;有助于婴儿抱住母亲。

击剑反射;婴儿仰卧时将其头转向一侧;伸出该侧手臂和腿呈击剑姿势;4个月;可能为婴儿够物做准备。

第四章幼儿学习动机与学习迁移

教学目的

1 了解动机与迁移的含义。

2 掌握幼儿学习动机的理论。

3 明确培养幼儿学习动机和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幼儿学习动机和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难点:幼儿学习动机的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学习的动机及其有效激发

?

一、幼儿学习的动机及其分类

(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是激发、引起个体活动,引导、维持已经引发的活动,并促进该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作用。

(二)动机的作用

1.激活作用

2.指向作用

3.维持作用

(三)幼儿学习动机的分类

1.普遍型学习动机与偏重型学习动

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二、动机理论与幼儿的学习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与幼儿的学习

行为主义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也用强化来解释动机。认为动机和学习都是强化的结果。

(二)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动机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更加强调内在动机,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气氛是维持幼儿动机的要素。

幼儿教育心理学气质说课设计

《幼儿教育心理学》说课设计 --幼儿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说课??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教材《幼儿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中的第二节—--幼儿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本章是该书的重点之一,本节又是该章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幼儿教学心理,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的心理的发展受到教师的的教育与教学的制约,而教师的教又需要依据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本节重点讲述了幼儿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教材先阐明了幼儿气质及其差异表现,而后又详细叙述了要针对幼儿的不同气质进行教育,提出了学前教育的理论依据,本节课的学习将会进一步深入了解幼儿气质特征与教育方法,并能够针对幼儿的气质特征进行适宜的教育,结合实际,对搞好幼教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教材分析?(二)内容要素分析?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一般步骤是先阐明有关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规律,而后详细叙述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提出学前教育的心理学依据,本课教材对幼儿气质的分析,研究,也应根据这一步骤进行。 ?一、教材分析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气质的含义、特点、类型和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2、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提供教学实施条件。如:模拟表演中的衣服,帽子,道具等.?(2)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校园中的教师和同学、空姐等的照片内容置于导入新课之中。 (3)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消化本课内容,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如:小组活动,竞赛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重组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程度。 3、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讲课之前学生通过上网与查字典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 (2)根据班级学苗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实际,将学生的认知经验,生活经验等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教学“活"起来。?(3)培养、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练将来从教的心理。?(4)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及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品质。??一、教材分析?(四)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气质的含义与特点. (2)掌握幼儿期气质的类型并针对幼儿期气质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思维能力和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讨论学习法掌握气质的含义及类型,用幼儿园情景模拟法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气质类型的的教育方法,同时现代媒体教学法贯穿始终,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气质的深入理解,激发起学生对培养幼儿气质的好奇心与求知欲。(2)初步形成主动参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感受培养幼儿气质对幼儿的特殊意义,发挥其积极品质,使幼儿的气质向健康、积极方面发展。??一、教材分析?(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立及依据?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幼儿气质的类型特征,幼儿气质不仅表现在个别性上而且还可能发生变化,这取决于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我们只有很好的了解,掌握幼儿气质的发展表现,才能根据幼儿气质特点进行适宜的教育,通过对消极特征的纠正和积极特征的发展,培养幼儿的优良品质。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气质含义特点的理解及气质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再有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对不同气质的幼儿进行因材施教.??一、教材分析 (六)练习内容的安排及确立依据?课堂上首先运用幼儿园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分别模拟气质的四种类型,然后拓展思维,设计问题:怎样才能让自己更有气质呢?讲完理论知识后又把学生分组分别背诵本课的知识要点,接着布置课后作业:教材151页第6,7题。设计的个性练习是:(1)中国加入WTO

幼儿心理学教学教材

1.幼儿教育心理学定义: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 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又将此书发展《教育心理大纲》这一 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幼儿教育心理是一门什么学科)? 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5.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6.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以直接或间接(象征性)的表达方 式表现其想法及思考,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同伴之间的互动,解决矛盾冲突,获得自信 7.萌芽期:福禄培尔是最早研究幼儿游戏心理的先驱之一,确立“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 的基本形式”,蒙台梭利著作《吸收性心智》,为幼儿创造一个能激发主动性的“有准备的环境” 8.初创期:凯米—德芙里斯的幼儿教育方案,是被认为“正统”的,而且是唯一被皮亚杰 本人认可的建构主义的幼儿教育模式,海伊/斯科普幼儿教育方案 9.发展期:对早期教育价值的新认识,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 10.最早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提出者是法国的卢梭 11.幼儿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方案是直接教学方案 12.奥苏贝尔认为学前儿童习得的基本概念必须通过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这两个过程 13.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1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萌芽期有三位主要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培尔, 意大利的蒙台梭利 15.福禄培尔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并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其确立的游戏 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的教学原则已成为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基础

幼儿教育心理学(全套教案)

第一篇导论 第一章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3个人” 人教育人成人人 (教师)(学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家长)(子女)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主导幼儿反馈教师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 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 知觉心理学 记忆思维言语情感等心理学 意志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等等 发展心理学:1、比较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2、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 ⑤老年心理学等等 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 ②工业心理学 ③医学心理学 ④护理心理学 ⑤司法心理学 ⑥艺术心理学 ⑦体育心理学 ⑧军事,商业心理学等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 ②如何应用规律。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得以 向纵深发展。 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 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①导论 ②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③幼儿的心理健康 ④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电子教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_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的一门科学。 2、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奋对自卑、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亲密感对孤独感、生成感对停滞感、完善感对绝望感。 3、认知是人的全部认知过程的总称,包括感知觉、注意、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等心理活动,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心理特征。 4、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5、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动机。 6、尊重的需要包括__________、自重和__________。 7、学习类型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内外控制点、焦虑、 __________、态度等。 8、在幼儿的个性差异教育中,与学习有关的生活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幼儿创造性学习的五种表现形式包括表现性创造、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和杰出的创造。 10、影响幼儿语言学习的因素包括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对待幼儿态度的影响。 二、选择题: 1、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A、3-4岁 B、4-5岁 C、5-6岁 2、幼儿期何种想象占主要地位?()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3、根据幼儿记忆发展特点,幼儿期的记忆能力有哪些特点() A、无意识记忆、意义识记和形象记忆 B、无意识记忆、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 C、有意识记忆、意义识记和语词记忆 4、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有唤醒作用、指向作用、和什么作用?() A、进作用 B、驱动作用 C、维持作用 5、学习“力”这一概念,对学习“重力”产生的影响属于()。 A.垂直迁移 B.水平迁移 C.一般迁移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三章 幼儿的注意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第三章幼儿的注意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注意的概念、基本特点、注意的外部表现。 2.掌握注意的种类、引起注意的各种因素。 二、教学重点 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分类以及引起注意的各种因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在第一章内容里,我们提到了注意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时刻在跟注意打交道,离开了注意,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注意的内容。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主要就指“注意”。 (二)注意的基本特点 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反映的对象和范围。 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程度。使这一对象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而其他事物则处于注意的边缘,对其反映比较模糊,或者根本得不到反映,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三)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目不转睛、眼睛朝着一个方向“呆视” 2.无关运动的停止:注意时,自动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3.呼吸运动的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说,吸得短,呼得更长。

一般来说,姿态端下,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注视老师的学生是集中注意的表现,而 懒洋洋的状态、东张西望的眼神或表情凝滞、呆若木鸡,常常是不注意的表现。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共性,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独立存在。例如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提醒学生“注意了”“请注意”,只是把注意指向和集中的于心理过程的内容,如注意听讲,注意看黑板、注意记内容,注意想问题等。只不过把后面的内容省略了。注意虽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始终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离开了注意,心理过程就无法进行。 三、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1.概念: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上课时,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在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转头朝向他。) 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a刺激物的强度 强烈的刺激,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较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刺激物的强度有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不随意注意时更具有重要意义。举例说明。 b刺激物新异性 新异刺激物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新意刺激不仅是指从未见过的事物和信息还指熟悉对象间的奇特组合。例如:教师的新装。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运动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闪亮的霓虹灯,教师上课时突然放慢声音或突然停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应用感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如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等),有计划有目的的对研究对象的言行表现进行考察,然后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被观察者心理和行为活动的一种方法。 (2)作品分析法: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活动可以产生多种不同形式的结果,即作品。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儿童的活动作品,如绘画、日记、积木造型、玩具拼装或其他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评定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与特点的一种方法。 2.幼儿教师的角色 (1)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人 (2)幼儿人格的塑造者 (3)幼儿心理卫生的保健者 (4)幼儿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幼儿教师的个性特征 (1)广泛而浓厚的求职兴趣 (2)积极而稳定的情绪 (3)坚强的意志 (4)健全的性格 4.踢猫效应:当一个人的消极情绪未能得到及时控制或合理宣泄时,就很容易波及或迁怒他人,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形成恶性循环。 5.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简答或填空) (1)观察能力 (2)与幼儿沟通的能力 (3)创设教育活动的能力 (4)教育科研能力 6.心理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7.心理发展的性质:连续性与阶段性 8.对于幼儿来说辨别左右是相当困难的 9.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10.幼儿掌握概念的最佳年龄是5---5.5岁。 11.气质的类型(名词解释) (1)胆汁质其特点是“情感发生迅速、强烈、持久,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属于这一类型的人都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 (2)多血质:容易形成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等品质;也容易出现变化无常、粗枝大叶、浮躁、缺乏一贯性等特点。这种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易变换等等。 (3)粘液质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低;外部表现少;情绪具有稳定性;反应速度慢且不灵活 (4)抑郁质抑郁质的人神经类型属于弱型,他们体验情绪的方式较少,稳定的情感产生也很慢,但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 12.按学习方式来划分学习的种类,可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1)发现学习:是幼儿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去发现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陈帼眉 姜勇(1-7章)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3个人” 人教育人成人人 (教师)(学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家长)(子女)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主导幼儿反馈教师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 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 知觉心理学 记忆思维言语情感等心理学 意志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等等 发展心理学:1、比较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2、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 ⑤老年心理学等等 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 ②工业心理学 ③医学心理学 ④护理心理学 ⑤司法心理学 ⑥艺术心理学 ⑦体育心理学 ⑧军事,商业心理学等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 ②如何应用规律。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 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 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①导论 ②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③幼儿的心理健康 ④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第二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第三章幼儿的注意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第三章幼儿的注意(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第三章幼儿的注意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注意的概念、基本特点、注意的外部表现。 2.掌握注意的种类、引起注意的各种因素。 二、教学重点 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分类以及引起注意的各种因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在第一章内容里,我们提到了注意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时刻在跟注意打交道,离开了注意,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注意的内容。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主要就指“注意”。 (二)注意的基本特点 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反映的对象和范围。 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程度。使这一对象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而其他事物则处于注意的边缘,对其反映比较模糊,或者根本得不到反映,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三)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目不转睛、眼睛朝着一个方向“呆视” 2.无关运动的停止:注意时,自动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3.呼吸运动的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说,吸得短,呼得更长。 一般来说,姿态端下,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注视老师的学生是集中注意的表现,而 懒洋洋的状态、东张西望的眼神或表情凝滞、呆若木鸡,常常是不注意的表现。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共性,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独立存在。例如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提醒学生“注意了”“请注意”,只是把注意指向和集中的于心理过程的内容,如注意听讲,注意看黑板、注意记内容,注意想问题等。只不过把后面的内容省略了。注意虽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始终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离开了注意,心理过程就无法进行。 三、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1.概念: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上课时,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在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转头朝向他。) 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a刺激物的强度 强烈的刺激,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较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刺激物的强度有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不随意注意时更具有重要意义。举例说明。 b刺激物新异性 新异刺激物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新意刺激不仅是指从未见过的事物和信息还指熟悉对象间的奇特组合。例如:教师的新装。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幼儿教育心理学重点(全)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重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 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选择) 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也必然涉及一下三大变量? 1.幼儿学习者 2.幼儿教育者 3.环境与教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①科学地研究与阐释幼儿学习与教学的特征与规律;②预期幼儿学习发展的规律和变化,预测教育教学的效果;③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并元有效控制干预幼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萌芽期二、初创期三、发展期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他的划时代著作《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选择填空) 福禄培尔是最早研究幼儿游戏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福禄培尔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福禄培尔认为儿童发展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逐渐上升的过程。为此,他强调幼儿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独立地位,并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他称为“恩物”。 蒙台梭利以所从事的医学心理学北京研究幼儿发展与教育,并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儿童发展:吸收率敏感率 幼儿教育初创期有哪些教育方案? 1.直接教学方案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 建构主义有多种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批判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延伸出来的三条主要原则? ①能动性原则②充实性远侧③结构化原则 对幼儿学习特点有哪些新发现? ⑴什么样的学习者(Who)⑵学习的方式(Way)⑶学习的条件(Condition) ⑷学习的环境(Where) 第二章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作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的演讲,并发表了以该讲稿为基础的一系列违章,这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事诞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看做是个体在外部刺激下的反应过程,研究刺激一反应之间联结的学习过程成为行为主义的最主要特征。 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他在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讲课教案

1.教育心理学:倾向于,教育心理 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 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 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 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 规律的科学。 3.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 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 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 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 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 研究方法。 4.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 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 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 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 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5.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 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 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 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 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 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6.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 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 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 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 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 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 一种研究方法。 7.学习:从广义上讲,学习是人和 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 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 理变化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指 人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 中,一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 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 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8.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 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 主的,未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 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的特殊认知活动。 9.机械学习:指获得任意的、认为 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10.意义学习: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 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 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 质性的联系。 11.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 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 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 适合性程度。 12.关键期:指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的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 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 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13.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 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年发 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4.学习理论: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 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 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 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 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 学说。 15.试误说:桑代克根据动物学习实 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机 体处在问题情况中会发出许多 反应,由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 会正确反应。 16.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 释,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知觉的重 新组织,是主体借助于问题情境 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而突然 顿悟的过程。 17.效果律:桑代克认为,决定学习 的最重要因素是学习者的行为 后果,凡是导致满意行为反应后 果的刺激与反应的连结就会加 强,凡是带来令人烦恼的行为反 应后果的刺激与反应的连结就 会被削弱。 18.操作条件(作用)学习:指实验 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 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予强 化,从而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连 结。 19.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 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 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20.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 机,指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胜 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成就,从 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21.认知内驱力:源于学习者自身需 要的内部动机,是一种要求掌握 知识、技能和阐明、解释学业问 题的需要。 22.附属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 是指个体为了获得自己所附属 的长者或权威的赞许和认可,而 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 做好的需要。 23.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 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者来 说是新的行为)及其行为的结 果,从而获得该行为的象征性 表征,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 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24.替代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 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 倾向 25.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 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 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26.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能 够成功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进行 预期主观判断时所产生的体验。 2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是一个尚 未成熟有可能崛起的学习理论 流派。 28.幼儿学习:是指幼儿在适应环境 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学习,不仅 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 各种生活技能的学习。 29.肖像表征:指用意象、图形或表 象来再现知识经验的一种方式。 30.知识系统化:是指在向学前儿童 传授关于现实事物和现象的知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章节课题第五章幼儿活动的动机及其调动课时 4 教 学目的1.了解学习动机的相关基本知识。 2.掌握影响幼儿学习动机的因素,及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 重 点难点在实际教育中如何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各种动机或通过培养和激发等教育手段,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教 学 方 法 板书、案例分析、讲授、讨论、提问 教具 及教 学参 考书 《幼儿教育心理学》姚梅林郭芳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业1、动机的含义? 2、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3、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有哪些? 4、影响幼儿的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课后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配合教师授课,并且能跟随教师引导掌握学习方法,理解重难点知识,课堂气氛较好;从作业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还算可以。 章节总结:幼儿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因人而异,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具体的问题来采取相应的引发措施,以期收到理想的效果。

教学内容 第一节活动动机的一般概述 导入语:引用案例《幼儿的探索行为》说明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都将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幼儿的活动动机。想要利用动机规律来促使幼儿从事某种活动,首先应了解动机的含义与基本结构,幼儿所具有的不同的动机类型等。 一、动机的定义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 动机与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有时并未一致。这表现在同一种动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活动,而相同的行为活动也可能源于不同的动机。此外,动机与行为结果的不一致还表现在并非良好的动机就能产生良好的结果,也并非动机水平越高,行为水平也越高。例如:好心办坏事 二、动机的作用 把动机比喻成汽车的方向盘,引出作用:①激活作用②维持作用③指向作用④投入作用 二、动机的构成要素 (一)、需要——是指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内部原因) (二)、诱因——是能够激起个体的定向行为,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强化物) (三)、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 (1)需要、诱因共同决定个体的动机。需要占主导地位。 (2)在统一的动机结构中,需要与诱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三、动机的种类: (一)根据动机产生的先天性和后天性,可以把动机分为原始动机与习得动机 ①原始动机→以人的本能需要为基础,生理性需要,随着成长,带有社会生活色彩。 ②习得动机→后天学习而产生变得,较持久,较大的个体差异。 (二)根据动机是来源于个体内部还是外部,把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①内部动机:是指受内部动力驱使而去活动的一种动机,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 ②外部动机是指受外部刺激物驱使而去活动的一种动机。 ③运用:可以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在幼儿学习初期要激发外部学习动机从而产生内部动机;幼儿具有较强的内部动机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利用、深化、拓展内部动机。 第二节幼儿的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导入语:对于学习,不同幼儿有不同表现,这与学习动机有一定的关系。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对于促进幼儿的成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种类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

篇一:幼儿心理学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与管理系《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幼儿教育心理学》(林泳海著)

《幼儿教育心理学》 (林泳海/著) 儿童学习障碍的特性及其表现 一、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1.智力正常,IQ一般在70至100之间; 2.多有认知障碍,如表现为对位置、顺序、方向、图形等方面障碍;3.读、写、算等能力表现为某方面能力或某几方面能力拙劣; 4.能完成简单的读、写、算,但对意思、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拙劣;5.描画、写字的能力拙劣; 6.对部分事物的看法固执; 7.难以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8.行为多动,情绪易冲动。 二、学习障碍的语言特性 1.多数在2至3岁才被发现语言发育迟缓; 2.多有发音合成障碍,不能正确发出某个字母音; 3.日常生活中绘画几乎无障碍; 4.即使到了学龄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作文能力也表现较差。 三、学习障碍的情绪特点 1.偏向对某一事物的关心和兴趣; 2.注意力散漫,精神不集中; 3.在婴幼儿期明显表现为多动; 4.固执倾向(自闭倾向); 5.行为不成熟、幼稚; 6.情绪淡漠或缠人; 7.为一点小事就引起发怒,产生粗暴行为; 8.情绪波动大。 四、学习障碍的社会特性 1.与朋友关系不能持久,常发生纠纷; 2.易被人欺侮,经常逃学; 3.有些LD儿童与自闭儿童有类似的表现,在幼儿期易误诊为自闭性障碍。

五、学习障碍的身体运动能力、生活习惯特点 1.粗大动作,动作接近普通儿童; 2.精细动作,感觉协调运动如手眼协调动作发育迟缓,表现在蹬三轮车、过平衡木、荡秋千、描画、写字有困难; 3.手指不灵巧,不能很好解、扣纽扣,用剪刀等; 4.一般都有行为散漫倾向,不遵守规则; 5.条理性差,易丢失东西。 LD儿童分类教育指导 LD儿童分类教育指导 一、听、说、读、写、算有障碍儿童的教育指导 1.听障碍 听有障碍的LD儿童,表现为语言接受有困难;对别人的讲话理解有困难;听后不能理解语意。在指导时,要注意唤起他们的注意力,尽可能地提示与听的内容有关的动作和文字信息,将听到的内容与动作和文字联系起来。 2.说障碍 说有障碍的LD儿童,表现为对自己想说的话不能很好地表达;不能将自己的想法用语言合乎逻辑地表达;说话不得要领,对方难以理解。对这类幼儿进行指导时,首先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可为他们提供图表和文字说明,给予视觉性的援助,帮助他们理清说话的逻辑顺序。 3.读障碍 读有障碍的LD儿童,表现为,会读错形状相似的文字;读文章时跳行等。在指导时,指出形状相似的文字在读音上的区别,对表现为跳行阅读的儿童,让他们用手指逐行阅读。 1.写障碍 写有障碍的LD儿童,表现为:不能正确地辨别汉字、字母的形状和线条方向;写字时,眼-手运动不协调,常常写镜像文字(反字),如将p写成q;不能记忆起汉字的笔画结构;有的表现为描画、绘画有困难。在指导时,让儿童多辨别形状和线条的方向,利用电脑对他们进行眼-手协调运动的训练;用语言提示,帮助他们回忆起汉字的笔画顺序;用游戏棒让他们进行结构简单的汉字制作练习,也可让他们进行涂色彩和简单的绘画练习以及视-写和听-写练习。 5.算障碍 计算有障碍的LD儿童表现为:量的概念、抽象思考能力、对图形的理解和定位有困难;心算能力差、进位的数不能记忆;不能理解题意、逻辑思考差和推理判断有困难。对这类儿童进行指导时,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字问题,让他们算算和数数,帮助他们分析理解图形和应用题的题意,让他们学会思考的方法。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练习,提高计算能力。要尽可能地从易到难,分步骤,循序渐进,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 二、运动与社会适应性LD儿童的教育指导 1.运动障碍 这类儿童,有的表现为不能很好地使用剪刀、系鞋带;有的表现为对球类运动、跳绳、跳箱等全身运动协调有困难。在进行指导时,要注意提高他们眼和手协调运动能力和手指精细运动能力,同时为了增强运动协调能力,让他们多参加玩沙、玩球、磨擦皮肤等触觉形式的刺激活动,或让其躺在滑行板上,从斜坡上向下滑等本体感觉刺激活动,或让其躺、坐在吊床上,以外力加以推动、旋转或摇晃、荡秋千等前庭刺激活动。也可以使用镜子,让他们一边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一边动作。

幼儿心理健康的说课稿

幼儿心理健康的说课稿 中班的孩子,对于自己的性别已有初步认识,对男孩女孩的服饰、发型等已有基本的辨别,但其性别意识还处于模糊阶段。好奇心强的男孩女孩们在上厕所的时候会互相偷看,出现模仿异性小便行为;个别男孩子会喜欢穿裙子;有些孩子还会出现在睡觉时触摸自己身体器官的不健康行为等,这些都表明中班孩子还缺少性别观念,更缺乏保护自己身体隐私部位的意识和能力。 故设计此幼儿性别意识教育的心理课,通fanwen。wenku1。com过“辨别自我”、“探讨差异”、“理解功能”、“保护隐私”四个步骤层层递进,以实现幼儿对男女生不同特征的理解,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 根据设计意图及中班孩子的特点,我就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了教育目标,活动目标如下: 1.了解男孩女孩在服饰、发型、爱好、身体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差异,树立初步的性别意识、 2.初步学会保护自己隐私部位的简单方法。 重点: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男孩女孩不同的特征和差异。 难点:让幼儿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 1、男女性别特征的归类图表; 2、多媒体课件;

3、如何保护自己隐私的小视频。 4、座位分为两边,中间隔开。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环节,依次是 辨别自我,寻求归属。该环节我主要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主叙述,了解孩子现有的性别认知水平。 探讨差异,明白特征。该环节我利用图表归类,总结男孩女孩的性别差异,让幼儿直观地进行官感受。 理解功能保护隐私。该环节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以及视频,让孩子们掌握和拓展自己保护隐私部位的技能。 此三个活动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可逐一实现教学目标。 再具体说说各个活动环节。 第一环节:辨别自我寻求归属 在这里,我通过提问“你是男孩,还是女孩?”让幼儿进行自我性别辨别,以及寻找性别归属群体两方面来开展活动。 很多中班孩子知道自己是女孩还是男孩,但是在寻找群体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不知所措,我用赞赏的语言、握手,以及拥抱的行为,向孩子表示认可和肯定,从而增强孩子的自我归属感。 第二环节:探讨差异明白特征 在服饰、发型、爱好、身体器官等方面,让孩子们寻找

网络教育幼儿教育心理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 活动1:基于第二章至第六章(学习理论)的学习,布置以下作业。 任选一年龄段的主题活动教案,运用某一学习理论流派的观点进行解析,也可综合运用多种学习理论的观点进行解析,不少于1000字。 答: 活动名称:《我喜欢的水果》(小班)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水果的名称,了解其颜色和味道。 2.知道水果营养丰富,尝试连贯的语言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水果。 3.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交流、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有过吃水果的经验。 2.用水果实物布置成的“宝宝水果超市”,切成小块的各种水果做成的拼盘。 3.多与幼儿人数的水果头饰。 4.音乐磁带《去郊游》、《快乐舞》。录音机。 活动重点:水果的名称和颜色的了解。 活动难点:用完整的话说出自己喜欢的水果。 活动过程: 一、参观“宝宝水果超市”。 师:“今天,宝宝水果超市开业了,我们去参观好吗?请你们坐上我的小汽车。” 幼儿排队随《去郊游》的音乐做开车的动作到达“水果超市”。老师引导幼儿自由观看并可以和小伙伴说说自己看到的水果。 二、参观后的交流。 师:“你们在宝宝水果超市看到的水果多吗?” 幼儿:多。 师:“都有哪些水果呢?” 幼儿1:苹果、橘子、香蕉。

幼儿2:有西瓜、哈密瓜。幼儿3:菠萝、柚子、梨子。幼儿:…… 三、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水果。 师:“这些水果你们喜欢吃吗?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水果?它什么颜色、味道怎么样?”提示幼儿先和好朋友说一说,然后再说给大家听。引导幼儿用“我最喜欢……”的句子说完整的话。 幼儿1:我喜欢吃苹果,它是红色的,味道甜甜的。幼儿2:我喜欢吃葡萄,它是紫色的味道酸酸的。 幼儿3:我最喜欢吃西瓜,它是绿色的。 幼儿:…… 师:“小朋友都喜欢吃水果,为什么呢?”幼儿1:苹果好吃。幼儿2:梨子甜甜的。 幼儿3:我渴了就喜欢吃西瓜。 幼儿:…… 老师小结:水果有丰富的营养,它会补充我们人体所需的水分、维生素等,每一种水果都有不同的营养价值,所有小朋友要多吃水果哦。 四、尝一尝,猜一猜。 师:“今天水果宝宝要和我们做游戏,它们藏在盘子里,你们来尝一尝并告诉大家是什么水果好吗?”出示盛着水果块的盘子让幼儿品尝。鼓励幼儿把品尝结果告诉同伴。 五、扮演水果宝宝。 师:“今天来了许多的水果宝宝,它们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吗?现在请你们戴上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宝宝头饰,我们一起跳舞好吗?” 分析: 小班幼儿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游戏化的情境和直观形象的感知以及丰富多彩的环境创设和多样化的材料准备。使每一个幼儿在玩中学、玩中乐、玩中得。因此本次活动的设计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积极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真正使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水果品种多,营养价值高,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帮助,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所了解的关于水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