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ETER HALL the city of theory 文献综述

PETER HALL the city of theory 文献综述

PETER HALL the city of theory 文献综述
PETER HALL the city of theory 文献综述

PETER HALL " The City of Theory" 综述

——节选自Cities of Tomorrow: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20th Century

(一)Peter Hall其人

Peter Hall 是英国社会研究院(Institute of Community Studies)院长,伦敦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规划系教授。他从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经在雷丁大学(1968-1988)、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0-1992)任教,是UC Berkley 城市与区域规划终身教授。

同时,Peter Hall在教职之外还曾担任多项公职。1991~1994年期间,他曾担任英国环境部部长战略规划特别顾问,1998~1999年期间,他曾供职于副首相城市工作组。他是多家英国官方委员会成员,包括社会科学委员会(1974~1979)、东南区域规划委员会(1965~1979)、环境委员会(1975~1979)等。

Peter Hall撰写及编辑了30多部城市和区域及相关问题的著作,包括《伦敦2000》(London 2000),《规划与城市增长:英美比较》(Planning and Urban Growth),《明天的城市》(Cities of Tomorrow),《文明中的城市》(Cities in Civilization)等。本文正节选自其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明天的城市》(Cities of Tomorrow)。

英国的学术界与政界泾渭分明,Peter Hall作为地理学家和规划师,是不多的能在学术界与政界兼具影响力的学者。他从学术角度深刻影响政府,直接指导城市发展战略和政策。Hall致力于对“世界城市”的研究,作为与卡斯戴尔(Castells)、弗里德曼(Friedmann)和哈维(D.Harvey)齐名的大事,Hall对全球城市的理解与他们一脉相承。这批学者经历了1960年社会激变,深受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Lefebvre)的影响,将城市空间的变化视为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反映,强调将空间变化与不同空间尺度乃至全球尺度的资本循环和经济社会变迁相联系(Lefebvre 1991)。同时,霍尔强调历史对于城市现实和未来的影响,强调不同区域的差异性。霍尔认为,今天的城市研究纯粹是学术圈中纯理论的探讨,很少考察具体的规划落实,而规划设计人员又漠视深层的理论研究,埋首于实际的工程设计。因此他倡导规划人员和研究者的融合,倡导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而霍尔自己一生的规划研究与实践正是他这一主张的个中写照。

(二)背景与概述

20世纪30年代起,各大学陆续建立规划学院(如哈佛大学在1909年开始开设规划课程,于1929年成立独立的规划学院,伦敦大学于1959年成立规划学院),规划理论经历了近80年的发展。本文中,霍尔分析了这80年间,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之间的关系。

霍尔认为,经过长期的发展,规划教学的学院色彩愈加浓烈,规划学者习惯于在学院框架内进行探讨,因为规划学者的事业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在学院框架下得到评判高低。同时发生的是,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之间的距离逐渐扩大(divorced)。其具体表现之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规划学者撰写了浩如烟海的规划文章与著作,其中很多在学院框架内获得了甚高评价,但是,它们却对规划实践指导甚少。

在这一背景下,霍尔对规划学科建立以来,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与评述。霍尔将规划学科这80年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30年至1955年的“史前

“阶段,二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的系统论阶段,三是70年代以后对“新范式”(new paradigm)的探寻,这一阶段颇受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认为规划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改革的反映,主张规划者发挥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这三个阶段中规划者的角色可以用一组漫画形象来生动描述:1955年,典型的规划学毕业生的工作是趴在图板上绘制理想化的土地利用图;1965年,他使用计算机分析并输出交通模式图;1975年,他和社区工作者夜谈,以组织社区居民减少犯罪。

(三)内容评述

3.1 “史前”阶段

20世纪初,城市规划学科逐渐形成,到30年代,各大学陆续成立独立的城市规划学院。此时的社会形态变迁缓慢——人口稳定,经济低迷。

这一阶段规划师的工作就是绘制蓝图,并使人们信服于蓝图。城市规划教育的作用在于教授规划所需的基本知识以及必需的设计技能。这一阶段后来被称为规划的“乌托邦时期”。此后城市规划发展为一门综合性土地利用规划学。此时的城市规划吸收了大量工程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将它们应用于对城市的设计中。它更接近于一门工程学科,而非社会与经济学科。

这一阶段的规划学存在如下三项弱点。

一是缺乏雄厚的学科基础。Michael Batty指出,对老百姓而言,规划和法律与医学一样,是一门神秘的学科,但事实上,规划与这些传统学科大相径庭,它并不具备一套坚实的理论体系,而是在传统的建筑学科中加入分散的社会学片段。此后的很多学者也指出,规划中有理论(some theory in planning),但并没有一整套规划理论(no theory of planning)。这和规划学科的起源有关,规划学科脱胎于相关的建筑和工程学科,因此从一开始就带有设计类学科的特征,而在此后的发展中,城市规划的社会学与经济学特征渐渐得到重视。

二是没有关注规划制定后的实施过程。规划在此阶段被认为是提供一个确定的土地利用计划(fixed land-use plan),而没有认识到规划是一个延续的过程。Abercrombie在1933年的著作中主张,制定规划只是规划师一半的工作,而另一半是规划的实施。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关注到规划后的不断调整与更新。在1947年乡镇规划法案确立的英国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中,反复的调研调整过程并没有被涵盖在内,“仿佛规划师一次即可做对”。

三是缺乏明显的规划目标。规划师对于社会经济力量与物质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理解带有鲜明的主观性与推测性。正如Kent在他1964年的文章中所指出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指出规划应带来怎样的社会和经济目标,或某一规划将带来怎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

虽然此时的规划理论和方法后来受到质疑,但这一阶段被认为是城市规划的“黄金时期”——政府对专家完全信任,规划很少受到政治的介入。

但是,到了50年代末,社会环境开始了急剧变化,规划结束了“黄金时期”。

3.2 系统论阶段

60年代,西方社会形态发生着剧烈的变革。很多国家出现婴儿潮,继而对学校、活动

场地产生持续增长的需求;战后的经济繁荣过去,经济陷入低迷;同时,婴儿潮使社会对于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剧增,特别是汽车与住房。总之,原先缓慢的城市发展步伐被打破,社会变革开始加速。如Michael Batty的评论,城市规划在1960至1970十年间的变化大于其在过去100年,甚至1000年间变化的总和。

随着对社会对城市规划需求的增加,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自觉的补充到规划学中来,在城市和区域性研究中掀起了一场知识革命。借助地理学、选址理论、计算机技术,规划从依赖于个人知识,发展为一项科学活动,同时也成为了包括监控与调整的持续性活动。大量各种准确的信息被收集,并被输入到敏感的控制系统中进行分析,产生规划结果,这一结果也可以被不断修正。这一系统论规划方法最早被应用于交通系统规划中,比如1955年的底特律中心区交通规划。

虽然应对了社会变革的需要,系统论规划也存在若干弱点或矛盾。

一是这次规划思想的革命是不完全的,规划仍带有明显的“蓝图”色彩。在系统控制下得到的规划结果仍被看作是确定的不可更改的。规划被认为是主动的发挥影响的,城市被认为是被动接受改造的。但事实上,城市在不断反作用于规划,使规划面临更改。

二是系统论规划的内在逻辑矛盾。与其他系统不同,规划系统的控制因素不是在系统内部,而是系统在控制因素内部。规划师既被动的观察与分析对象,也主动的改造对象,并且要经过一系列专家、政治家和公众之间复杂混乱的博弈。

三是系统论面对的对象不明确。在城市规划中,不存在一个明确的主要问题和对象,因此难以从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对象。同时,系统分析的对象并不自身存在,而是需要被人为设定,另外,系统的影响因素难以清晰划定,规划的利弊难以量化评价。

因此,在60年代后期,规划学者开始了对“新范式”(new paradigm)的探寻。

3.3 寻找“新范式”

这一时期,来自主要两方面的冲击造成了系统论规划的变革。一是美国政治的多元性渐显——重要的城市决策往往是在一个多元化政治框架中决定,没有一个人或组织可以独自决定,规划师的精英主义与政治的多元主义形成了矛盾。二是社会对专家的不信任加强,系统论被认为是伪科学——用难解的术语制造的烟雾弹。

因此,有学者呼吁规划师转换角色,由自上而下的规划者,转换为自下而上的倡导者,以多样化的方式影响社会。在Bolan1967年发表的文章中,他主张规划师成为非正式的“协调者”与“催化者”。Melvin Webber也提出规划师成为Probabilistic Planner。在这类主张下,规划师的关注点从物质空间,转移到社会和经济领域。这种角色转换也意味着规划师专家色彩的弱化,虽然他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这样的主张带来的结果是,规划师需要行使原先地方官员的许多功能。而事实上,规划界并不清楚这样的主张如何落实,特别是,规划师如何解决不同社会团体间的利益矛盾,并且如何避免代替地方官员成为控制者。同时,一些学者批判,城市规划的内涵过于宏大,但深度不足,Aaron Wildavsky指出,“如果规划什么都是,那么它就什么都不是”。

在此期间,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兴起,对城市规划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改革的特殊反应,传统规划理论在内容上空洞无物,忽视规划阶级内涵和民主职能,无助于实现普遍的公共价值和社会公正。正如著名马克思主义规划学者David Harvey指出,“建成环境的首要功能是有利于生产、消费、流通和消费”,规划的产生和应用所要达到的原则是其最重要的活

动要有利于自我再生产。主张规划师在制定规划时关注城市环境中的权力和特权结构,而非完全以物质客体为研究或工作对象。

这一思潮中重要的学者包括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曼纽尔﹒卡斯特尔斯(Manuel Castells)、戴维﹒哈维(David Harvey)等。

这一思潮受到的质疑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划师在服务于国家(他们大多担任公职)、试图改造建成环境、推进社会公平的同时,也受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局限,对于资本主义本身内在的矛盾难以超越和解决。二是如Peter Hall在文中所述,规划师将自身的角色设定的过于宏大,难以实现。

(四)西方历史对我国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如果将Peter Hall在本文中论述的西方城市规划发展阶段与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作以对应,我认为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兼具“史前”阶段与系统论阶段的特点。在实践中,规划师的规划成果往往是一套确定的规划蓝图,并不是一个延续性的过程,基本不存在规划后的修正阶段。当然,近年来,西方规划界也对“蓝图”(Blueprint)式的规划重新进行了认识,承认其在规划实践中的重要性,因此并不能全然批判我国目前的“蓝图”式规划。同时,对照西方规划历史,也可以看出我国对城市规划的社会属性、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的认识尚不充分。

遥感数据管理系统文献综述(大概)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遥感数据管理系统 姓名:古力古拉.约力瓦司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信管071班 学号:074631102 指导教师:蒲智职称:硕士 2011年12月20日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遥感数据管理系统的文献综述 古力古拉蒲智 摘要: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获取的遥感影像资料也越来越多,而如何有效地存储及管理好这些海量数据,成为当前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遥感接受数据是遥感影像应用的重要数据来源,因此对待特殊格式的遥感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成为卫星遥感应用的重要环节。基于VB开发技术建立遥感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空间数据的快速查询和属性数据的自动入库等高效管理功能。 关键词:卫星遥感;数据管理;存储;VB开发;数据查询; 引言 随着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手段也越来越成熟,其基础数据量也越来越庞大,使得如何有效地存储并管理遥感基础数据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遥感数据信息大多以数字形式存储,包括各种格式和不同级别的影像数据,但是大量数据资料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成为影像数据应用的瓶颈。如何有效的存储,管理和利用不断增多和更新的遥感数据是遥感应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数据管理难题。因此必须理顺数据接受,处理,存储,管理和应用各个环节的流程,提高数据应用的效率,以快速获取和解译更加丰富的,有价值的空间数据信息,发挥卫星遥感影像的实时性和快速性优势。 1遥感数据管理的概述 遥感卫星成像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部分为信息获取,一部分为数据下传信息获取是指当卫星运行轨迹经过用户要求的观测区域上空时,针对用户圈定的地物目标,安排遥感器在指定工作模式下,获取指定时间内的图像数据下传是指将获取的图像数据通过卫星的数据传输系统,在地面接收站的覆盖范围内传回地面遥感卫星计划管理的任务就是将众多用户的观测申请,转换为满足用户需求符合卫星约束的遥感卫星工作计划卫星遥感数据管理系统是以卫星遥感接受数据作为数据基础,对多种类型和不同级别的卫星接受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的系统,解决卫星遥感接收数据管理混乱和查询困难的技术难题,建立卫星接收原始数据库,卫星接收预处理数据库和卫星接收后处理数据库三个空间子数据库实体,开发遥感数据管理软件平台,实现接收数据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可视化管理,数据入库和多种方式查询的业务化功能。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 遥感技术广泛用于军事侦察,导弹预警,军事测绘,海洋监视,气象观测和互剂侦检等。在民用方面随着遥感成像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广泛用于灾害防治,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农作物生长预报,地球资源普查,植被分类,海洋研制,地震监测等方面。 遥感的特点

2021年GIS在 ___通信网本地 ___中的应用

GIS在 ___通信网本地 ___中的应用 GIS在 ___通信网本地 ___中的应用 题目:GIS在 ___通信网本地 ___中的应用 报告人:通信与控制工程系柳敬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 ___通信业的高速成发展, ___部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也逐步受到各级 ___的高度重视。为了使通信网络的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就需要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代替低效、繁琐的手工方式。因此使用计算机技术对 ___通信设备进行管理已经势在必行,这时 ___通信网本地 ___系统就应运而生。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传统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而诞生了一批新兴学科,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其英文名称为Geographic Infor ___tion System,简称GIS。它能够处理大量含有地理成分的数据信息,使你可以简单而迅速地在大量的信息中查看其模式和关系,而不必不断地访问数据库。

在通信网络中,大量的设备都有其地理位置,同时,有大量的处理如果通过地图来进行,则会又方便又直观。因此在 ___系统中,引入GIS系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基站、小区等各类通信网元的分布情况,并对网元进行实时监控管理、浏览配置信息和性能查看分析。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选题背景出自项目“ ___通信网本地 ___系统”。该系统立足于TMN,以操作维护、环境监控工作为重点,实时监测全网的运行情况,快速响应网上的各种 ___,提供性能分析报告,不仅为设备的集中操作提供了方便、可靠的技术手段,而且为网络优化和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地理视图作为本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使用GIS技术,在电子地图上,将各类通信网元按地理位置显示成一个分布图。用户可以对图进行操作,也可以对网元的告警、配置和性能信息进行查看和分析处理。地理视图是直接与用户交互的前台界面,其制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用户对整个系统的认识,可见地理视图在此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此外,GIS还广泛应用于诸如交通管理、商业销售等领域的软件 ___中,因此,研究和 ___GIS系统是很有意义的。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地理信息系统 (英文):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编号:19371087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 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学、遥感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型边缘学科。它从20世纪60年代问世,至今已跨越了50多个春秋,现已广泛用于资源、环境、交通、城市、农业、林业、海洋、军事等领域。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数据的处理方法与空间分析以及在林业和相关专业中的基本应用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是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背景、功能、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掌握GIS的基本概念、GIS的基本功能、GIS的数据结构、GIS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GIS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GIS产品等知识点;掌握如何利用GIS去解决实际的相关专业问题。 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对GIS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利用GIS解决相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4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有哪些内容构成?地理信息系统能做什么?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基本功能和应用功能;难点是区别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关系、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区别。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1学时) 一、数据与信息 二、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1学时) 一、系统硬件 二、系统软件 三、空间数据 四、应用人员 五、应用模型 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简介(1学时) 一、基本功能 二、应用功能 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1学时) 一、发展概况 二、基础理论 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6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空间数据,掌握空间数据的来源、空间数据的分类、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

基于GOOGLE的地图开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基于GoogleMaps的社区通开发 在过去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电子市场的热门话题非智能手机莫属,而处在这个话题风口浪尖上的则非iphone 4和安卓莫属,天才乔布斯带来的震撼席卷了全球,而活跃的安卓市场也不容小觑。由于人们需求的服务范围的宽广,加之安卓系统的开源性使得很多安卓用户与程序爱好者的加入,造就了安卓应用市场的兴盛,例如为安卓系统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与应用程序的安致网、安卓网、机锋网等专业网站。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地理信息服务需求也不断膨胀,迫切要求一种具有移动性且能够以5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thing,Anydevice)方式进行工作的GIS(Geographic Inform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在此背景下,移动GIS(Mobile GIS,MGIS)近几年破土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我国移动GIS的发展,现阶段主要运用核心仍然是位置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系统提供了未来空间信息服务的蓝图[1]。 一个典型的基于LBS的服务是地图信息服务,而谷歌作为较早推出电子地图的服务商,在近年也推出针对IOS系统和Android系统的GoogleMaps API,为全球化地理信息服务开创新的开端提供了便利。 一、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 1.1定义与简介 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它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如GSM网、CDMA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确定移动设备或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其次是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如找到手机用户的当前地理位置,然后在上海市6340平方公里范围内寻找手机用户当前位置处1公里范围内的宾馆、影院、图书馆、加油站等的名称和地址。所以说LBS就是要借助互联网或无线网络,在固定用户或移动用户之间,完成定位和服务两大功能[2]。 1.2构成 总体上看LBS由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结合而成,两个网络之间通过网关实现交互。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发出请求,经过网关传递给LBS服务平台;服务平台根据用户请求和用户当前位置进行处理。并将结果通过网关返回给用户。其中移动终端可以是移动电话、(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手持计算机(Pocket PC),也可以是通过Internet通讯的台式计算机(desktop PC)。服务平台主要包括WEB服务器(Web Server)、定位服务器(Location Server)和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服务器[2]。 1.3 发展现状

地理信息系统综述

地理信息系统综述 14空间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GIS面临的问题及其运用领域和发展现状。从GIS概念着手,阐述GIS在管理数据、分析数据、辅助决策和表达规划成果等几个方面的功能,经过总结分析最后得出结论:GIS会成为未来各个领域的主要手段研究。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现状,GIS应用领域。 1引言 1996年,美国成立了开放地理信息系统联合会(OGC,OpenGisConsortium)旨在利用其提出的开放地理数据互操作规范(OGIS)给出一个分布式访问地理数据和获得地理数据处理能力的软件框架,各软件开发商可以通过实现和使用规范所描述的公共接口模板进行互操作。目前,0GIS规范初具规模,很多GIS软件开发商也先后声明支持该规范。国内的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GIS软件商也在密切关注着OGIS规范,并已着手开发遵循该规范的基础性GIS软件。 2 GIS应用领域及面临的问题 2.1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空间物体的定位分布及与之相关的属性数据,并回答用户问题等为主要任务的计算机系统。它由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有机结合而成。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管理、分析、统计与制图等。GIS始于60年代的加拿大与美国,而后各国相继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自8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地理信息的处理、分析手段日趋先进,GIS 技术日趋成熟。2.2应用领域 GIS是一门以应用为目的的信息产业,其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也已深入到千家万户,形成诸如掌上电脑,电子地图等。1公众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可以依靠GIS的辅助,我们可以准确的定位自己需要到达的方位,无论是餐厅,商店,房屋或是出行路线。2生产建设:现在农业生产中,通过遥感数据采集信息,对地面卫星接收站传回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入库,接受和处理GPS数据,接收和处理人工报送数据,建立农业信息库。这一举措对于水旱灾害、病虫灾害等动态监测和可视化分析,以及农业资源利用、水利资源设施建设、防洪抗旱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和管理是GIS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如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保证绿地的比例和合理分布、如何保证学校、公共设施、运动场所、服务设施等能够有最大的服务面等。GIS还可以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 2.3 GIS面临的问题 GIS处理的空间数据,从本质上说是三维连续分布的。但是,目前GIS的主要应用还停留在处理地球表面的数据上,大多数GIS平台都支持点、线、面三类空间物体,不能很好地支持曲面(体),这主要是因为三维GIS在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显示和系统设计等方面要比二维GIS复杂得多。尽

计算机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计算机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WTT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王琨. Linux操作系统下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 [2]陆海波. 智能型掌上电脑(PDA)的研究与开发[D].电子 科技大学,2001. [3]高玉金. WINDOWS环境下并行容错局域网的研究及实现[D].燕山大学,2000. [4]陈军. 分布式存储环境下并行计算可扩展性的研究与应用 [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0. [5]王霜. 瓦楞纸箱CAD系统开发[D].四川大学,2000. [6]王茂均. 织带机智能监测管理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 [7]郭朝华. 多处理器并行的星上计算机系统设计[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 [8]刘胜. 拖拉机作业机组仿真试验台自动变速控制系统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 [9]陈新昌. 冷藏、保温汽车静态降温调温性能测试系统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0.

[10]毛鹏军. 智能化温室环境参数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研究 [D].河南农业大学,2000. [11]史志存. 电子鼻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0. [12]孟笛. 复合材料加筋板壳结构稳定性设计的可视化研究和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0. [13]刘鹏民. 涡街电磁流量计机理的研究与开发[D].北京化工大学,2000. [14]付岩. 通用脚本语言GSCRIPT设计与应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0. [15]石争浩. 《计算机组成原理》CAI及其多媒体课件实现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 [16]姚彤. 农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农业大学,2000. [17]吕康娟.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 [18]邱建民. 北工大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D].北京工业大学,2000. [19]刘春明. 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装置实用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0. [20]刘力力. 计算机系统性能评测与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0.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概述: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很强的功能,具有很多方面的应用,它的开发是一个大型的系统工程,它的实践也是不断地应用实践——提高——再实践——再提高的螺旋式迂迥上升过程。一般讲来,它的开发过程分4个大的阶段,各阶段中间又有各种小的过程 总体上看,地理信息系统目前尚没有从自己学科总结和完善出来的开发方法,而基本上引入和借鉴了管理信息系统和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法、原型法、自底向上法及面向对象法,现分别予以介绍,并且也介绍近年来对开发方法新的研究“演示和讨论方法”。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开发抖应该按照软件工程学的要求来进行,因此在下面的方法介绍中,将不再重复软件工程的思想,而是把重点放在每种方法的具体特点上。 1、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这儿所谓“结构化”就是有组织、有计划和有规律的一种安排。而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就是利用系统工程分析和有关概念,采用自上而下划分模块,逐步求精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最大缺点是用户对即将建立的新系统没有直观的预见性。

2、由底而上法:它是从现行的业务现状出发,先实现一个具体的初级功能,然后由低到高,增加计划,控制、决策等功能,实现总目标。这样各项目独立进行,很少考虑相互配合,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此方法缺乏系统性,缺点很大,只能进行个别的独立应用,应避免用此方法进行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3、快速原型方法:所谓“原型”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模型,此模型强调系统的某些特定方面。此方法主要特点是:开发人只在初步了解用户需求基础上构造一个应用模型系统,即原型。用户和开发人员在此基础上共同反复探讨和完善原型,直到用户满意。此方法自始至终,强调用户直接参加,不断进行评价原型,提出要求。因此可以尽早获得更完整、更确切的需求和设计。但是这一方法必须要有“原型”。 4、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这一方法是随着“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OOP)”而发展起来的。面向对象建模技术采用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来描述一个系统。 5、“演示和讨论”方法:DADM是英文Demonstration And Discussion Method的缩写,中文释义“演示讨论法”。它要求在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在所有相关人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这种交流是建立在直观演示的基础上的,演示内容主要包括直观的图表工具和输入、输出界面等。 小结 上述多种开发方法,实际上都是在开发各种系统和软件使用过的,都有其相应优点和缺点。开发是一周期较长,内容广泛,情况复杂的大型系统过程。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灵活使用最适合的方法是一个跟本原则。 显然,上述各种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演示和讨论”方法,实际上还不能算一种独立的开发方法,只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各方法都能用。因此,目前建议采用方法是: 1.树立以系统结构化开发的总观念 2.尽量采用最接近用户要求的现有自主产权GIS系统作为原型系统,可视性好、功能强的各种类型的电子地图集系统也可作为一个普通的可选的原型;或者采用选择其它的原型,采用组件技术进行扩充; 3.当没有原型系统时,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结构制原型;

空间分析文献综述

空间分析文献综述

————————————————————————————————作者: ————————————————————————————————日期:

空间分析课程 文献阅读综述 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应当具有完备的空间分析功能,也就是说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 本课程涉及空间数据,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空间关系和地统计学的内容,由于阅读有限,故只对部分阅读过的内容做出综述。 一、用加权多项式回归进行球状模型变差图的最优拟合【1】 中国地质大学的王仁铎教授提出了加权回归多项式法拟合参数,推进了地质统计学计算过程自动化的研究。在此之前,对于变差函数的拟合一般通过做实验变差函数图,通过肉眼观察来进行人工拟合。在地质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地质统计学及其在矿产储量计算中的运用》(候景儒,黄竞先)一书中介绍了两种理论变异曲线的构制,即手工拟合和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在最小二乘法拟合中,由于实验变异曲线的头几个点的可靠性要比尾部的点大得多,如果不考虑这一因素,所得到的理论曲线势必产生偏移。最小二乘法是一种纯数学的方法,它不能充分反映地质特征【2】。而人工拟合中,则是通过对实验变异函数散点图的观察来确定各参数的,过程耗时,费力,结果因人而异,主观性强,缺乏统一、客观的标准【3】。 地质统计学有个基本工具就是变差图r(h),在二阶平稳或本征(内蕴)假设下,其定义为: (1)其中h为沿一定方向的间隔(或称基本滞后),x 为空间点。由于变差图的性状能够同时反 映区域化变量的结构特征和随机特性,在计算估计方差、离散方差、正则化变量的变差函数 和克立格方程组中的系数时都是以变差函数的计算为基础的。因此, 变差图确定得好坏就成为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 球状模型(spherical model)由地统计学理论奠基者——法国学者G.Matheron提出,也称马特隆模型。实践证明,实际工作中95%以上的实验变异函数散点图都可以用该模型拟合。其一般公式为: 其中c0为块金常数,a为变程,c为拱高,c0+c为基台值。要拟合出一条最优的球状模型变差函数曲线, 就是要确定最优的球状模型中的三个参数c0,a和c。 用加权多项式回归拟合球状模型变差图。设通过(1)式已算出n个实验变差函数值r*(hi)(i=1,2,…,n),它是用Ni对数据对计算出来的,则球状模型可写成: (2)

(完整版)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考试重点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考试重点 1、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原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2、拓扑关系 描述两个对象之间在拓扑变化(及发生缩放、旋转、拉伸等变形)下保持不变的几何属性(即图形关系保持不变),用来表示要素间的连通性或邻接性的关系。 3、空间索引 依据空间实体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实体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其中包含空间实体的概略信息,如标识码、最小外接矩形以及存储地址。 4、元数据与空间元数据 元数据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它反映了某项数据自身的一些特征。 空间元数据是指在空间数据库中用于描述空间数据的内容、质量、表示方法、空间参考和管理方式等特征的数据,是实现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的核心标准之一。 5、叠合分析 在统一的空间参照系统下,将同一地区的两个不同地理特征的空间和属性数据重叠相加,以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特征,或建立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 6、泰森多边形(V oronoi) 将已知的离散分布的数据点连接成三角形,做三角形各边的垂直平分线,每个数据点周围的若干垂直平分线便围成一个多边形,该多边形即为泰森多边形。 7、矢量数据结构 基于矢量模型的数据结构称为矢量数据结构。矢量数据结构通过记录空间对象的坐标及空间关系来表达空间对象的位置。 8、栅格数据结构 栅格数据结构实际上就是像元阵列,像元的行列号确定位置,用像元值表示

空间对象的类型、等级等特征,每个栅格单元只能存在一个值(行、列、像元值)9、矢量数据的输入与编辑 跟踪数字化 扫描矢量化 数字测图仪 数据结构转换 10、栅格数据的输入与编辑 图像扫描 遥感解译 数据结构转换 11、矢量数据的优缺点 优点: 便于面向实体的数据表达; 数据结构紧凑,冗余度底; 拓扑关系有利于网络分析、空间查询等。 缺点: 数据结构复杂; 软件实现的技术要求比较高; 多边形等叠合分析相对困难。 12、栅格数据的优缺点 优点: 数据结构相对简单; 空间分析较容易实现; 有利于遥感数据的匹配应用和分析。 缺点: 数据量大,冗余度高,需要压缩处理; 定位精度比矢量低; 拓扑关系难以表达。 13、图像数据矢量化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邬伦等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1.书和专著 [德]阿.赫特纳(王兰生译),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1997,北京:商务印书馆 [俄]K.A. 萨里谢夫(李道义译),地图制图学概论,1982,北京:测绘出版社 [美]A. H. 罗宾逊,R. D.塞尔,J.L.莫里逊,P.C.墨尔克(李道义、刘耀珍译),地图学原理,1989,北京:测绘出版社 [美]D.J.沃姆斯利、G.J.刘易斯(王兴中、郑国强、李贵才译),行为地理学导论,1988,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美]R.哈特向(黎樵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1997,北京:商务印书馆 [美]T.哈默格兰(曾增强译),数据仓库技术,1998,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美]丹尼斯.伍德(王志弘、李根芳、魏庆嘉译),地图的力量,200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杰克.吉多、詹姆斯.P.克莱门特(张金成译),成功的项目管理,1999,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美]尼葛洛庞帝(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 [日]遥感研究会(刘勇卫、贺雪鸿译),遥感精解,1993,北京:测绘出版社 [英]大卫.哈维(高泳源、刘立华、蔡运龙译),地理学中的解释,1996,北京:商务印书馆 Andrej Vckovski, Interoperatable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in GIS, 1998, London: Taylor & Francis Andrew S. Tanenbaum,Computer Networks,199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Andrew S. Tanenbaum,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s,199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C. Dana Tomlin,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Cartographic Modeling,1990,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Christopher B. Jone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Computer Cartography,1997,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td. D.R.F. Taylor, Policy Issues in Modern Cartography, 1998,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Ltd Grady Booch,Object-Oriented Analysis and Design with Applications,1994,Redwood City,CA:The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Inc. Hilary M. Hearnshaw & Divid J. Unwin,Visualization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1994,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 Ian Masser,Harlan J. Onsrud,Diffusion and Us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Dordrecht, 1992,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Jeffrey D. Ullman & Jennifer Widom, A First Course in Database Systems, 1998,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Jonathan Raper,Three Dimensional Applications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1989,London: Taylor & Francis

(完整版)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1.数据:是通过数字化并记录下来可以被识别的符号,用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事物的特征和状况。 包括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数据 本身并没有意义。 2.信息:狭义:两次不定性之差,即指人们获得信息前后对事物认识的差别。 广义:信息是指主体与外部客体之间相 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一切有用的消息或知识,是表征事物 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 GIS中的信息即是广义的信息概念,它 不随数据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3.数据与信息的关系:数据的信息的表达形式, 是信息的载体;而信息则是数据中蕴含的事物的含义,是数据的内容。数据只有通过解释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 4.数据处理:是指对数据进行收集、筛选、排 序、归并、转换、存储、检索、计算,以及分析、模拟和预测等操作。 数据处理的目的在于:1)把数据转换成便于观察、分析、传输或进一步处理的形式。 2)把数据加工成对正确管理和决策有用的数据。 3)把数据编辑后存储起来,以供后续使用。 5.信息的特点:1)信息的客观性。2)信息的适用性。3)信息的传输性。4)信息的共享性。 6.地理信息:是地理数据所蕴含和表达的地理含义。 7.地理数据:是与地理环境要素有关的物质的 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8.地理信息的特征:1)空间特征。2)属性特征。3)时序特征。 9.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 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10.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1)地理信息系统首先是一种计算机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的操作对象:地理数据或空间数据(spatial data) 3)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优势:在于它的空间数据结构和有效的数据集成、独特的地理 空间分析功能力、快速的空间定位搜索和 复杂的空间查询功能、强大的图形生成和 可视化表达手段,以及地理过程的演化模 拟和空间决策支持功能等。 4)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学科:它与地理学和测绘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11.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地理信息系统是隶属 于信息系统中的一类,属于空间信息系 统。与非空间信息系统(如管理信息系统) 的主要区别在于它能够处理空间定位数 据。 12.地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按研究范围分:全球系统、区域系统、国家系统 按研究内容分:专题系统、综合系统 按其使用的数据模型分:矢量系统、栅格系统、矢栅混合系统 13.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系统硬件、系统 软件、空间数据、应用人员、应用模型。 14.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1)数据采集与 编辑。2)数据存储与管理。 3)数据处理和变换。(数据变换、数据重构、数据抽取) 4)空间分析和统计。(叠合分析、缓冲区分析、数字地 形分析) 5)产品制作与演示。6)二次开发和编辑。 应用功能:1)资源管理。2)区域规划。3)国土监测。4)辅助决策。 15.地理空间:一般指上至大气电离层,下至地 壳与地幔交界的莫霍面之间的空间区域。 16.平面控制网:用以确定物体在地球上的平面 位置,通常是地理经纬度坐标。 17.大地水准面:是假设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穿过 大陆、岛屿形成包围整个地球的闭合曲面 (一级逼近) 18旋转椭球体:是一个椭圆围绕其短轴旋转形成的形体,其赤道半径a大于极半径b(二 级逼近) 19参考椭球体(三级逼近,对局部地区而言)20.我国不同时期采用的旋转椭球体:

文献综述-空间数据库

高级数据库(结课)文献综述 题目:空间数据库 姓名:张广元 学号:Y151021422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年级:2015级 任课教师:葛利 2015 年12 月15 日

【前言】 空间数据库是近年来数据库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空间数据库指的是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上存储的与应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一般是以一系列特定结构的文件的形式组织在存储介质之上的。所谓空间数据是指与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相联系的数据。归纳起来它具有以下5个基本特征: 1、空间特征 每个空间对象都具有空间坐标,即空间对象隐含了空间分布特征。这意味着在空间数据组织方面,要考虑它的空间分布特征。除了通用性数据库管理系统或文件系统关键字的索引和辅关键字索引以外,一般需要建立空间索引。 2、非结构化特征 在当前通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数据记录一般是结构化的。即它满足关系数据模型的第一范式要求,每一条记录是定长的,数据项表达的只能是原子数据,不允许嵌套记录。而空间数据则不能满足这种结构化要求。若将一条记录表达一个空间对象,它的数据项可能是变长的,例如, 1条弧段的坐标,其长度是不可限定的,它可能是2对坐标,也可能是10万对坐标; 其二, 1个对象可能包含另外的1个或多个对象, 例如, 1个多边形,它可能含有多条弧段。若1条记录表示1条弧段,在这种情况下, 1条多边形的记录就可能嵌套多条弧段的记录,所以它不满足关系数据模型的范式要求,这也就是为什么空间图形数据难以直接采用通用的关系数据管理系统的主要原因。 3、空间关系特征 空间数据除了前面所述的空间坐标隐含了空间分布关系外。空间数据中记录的拓扑信息表达了多种空间关系。这种拓扑数据结构一方面方便了空间数据的查询和空间分析,另一方面也给空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维护增加了复杂性。特别是有些几何对象,没有直接记录空间坐标的信息,如拓扑的面状目标,仅记录组成它的弧段的标识,因而进行查找、显示和分析操作时都要操纵和检索多个数据文件方能得以实现。 4、分类编码特征 一般而言,每一个空间对象都有一个分类编码,而这种分类编码往往属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地区标准,每一种地物的类型在某个GIS中的属性项个数是相同的。因而在许多情况下,一种地物类型对应于一个属性数据表文件。当然,如果几种地物类型的属性项相同,也可以多种地物类型共用一个属性数据表文件。 5、海量数据特征 空间数据量是巨大的,通常称海量数据。之所以称为海量数据,是指它的数据量比一般的通用数据库要大得多。一个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量可能达几十GB,如果考虑影像数据的存贮,可能达几百个GB。这样的数据量在城市管理的其他数据库中是很少见的。正因为空间数据量大,所以需要在二维空间上划分块或者图幅,在垂直方向上划分层来进行组织。

防灾减灾文献综述

防灾减灾遥感应用综述 引言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 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主题部分 洪涝灾害 3.1灾前背景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 洪涝灾害背景数据库的建立是进行洪灾预警预报、灾情 评估和救灾的基础,总的来说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数据和社 会经济方面的数据,用于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的基础背景 数据库包括:①空间展布式社会经济数据库空间展布式社会经济数 据库是在按行政统计单元获取的社会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利 用空间展布模型展布到空间而形成的社会经济数据库,如人 口分布、产业布局、各行业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公共基础设 施的分布情况等社会经济数据库。展布到空间上的社会经济 指标考虑到了社会经济数据在行政单元内分布的不均匀问 题和洪灾时淹没范围与行政区域不匹配问题,对于灾情分析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综述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综述 朱庆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29号, 430079 E-mail:Zhuq66@https://www.doczj.com/doc/245372692.html, 摘要:本文对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综述性介绍,扼要地讨论了国内外有关三维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管理、分析与可视化等技术的进展与动态。 关键词: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获取,三维可视化 A Survey of Three Dimensional GIS Technologies Zhu Qing State Key Lab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Surveying 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129 LuoYu Road, Wuhan Hubei, 430079P.R.China E-mail: zhuq66@https://www.doczj.com/doc/245372692.html, Abstract: in this survey, the 3D GIS technologies are briefly reviewed with the main concern in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acquisition, management,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of 3D geo-spatial information, their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Key Words: Geospatial Technology, 3D GIS, Data Acquisition, 3D Visualization 1 引言 最近一期《自然》杂志刊登的文章“地图制图的时机”把地球空间信息技术(geotech-nologies)看成是世界上继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和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之后发展最为迅速的第三大新技术,而遥感技术(RS)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则是地球空间技术的核心内容(Gewin,2004)。特别是GIS技术已经成为空间数据处理、集成和可视化最成功的技术之一,并作为地球空间信息处理的有效工具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空间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虽然关于GIS的定义有许多不同,但几乎都公认GIS是一个以空间数据(信息)为中心的系统,这一点从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给出的定义即可见一般:“GIS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综述

2019年2月 接上互联网,芯片的微型化是一个必然选择。纳米加工技术等的出现和应用,使得集成电路微型化生产成为可能。目前,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里面的集成电路已经在朝着高度集成化的方向发展。未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继续发展进步, CPU、GPU等芯片面积会越来越小,但性能会越来越强大。 3.2通信技术多元化发展 通信技术的发展进步是实现物品有效连接的基础,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前提。通信技术包括无线通信技术和有线通信技术,而无线通信技术又可以分为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中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出现了多种通信技术。例如,在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WiFi技术、ZigBee技术等在安全性、可扩展性、传输速率等方面不一样,它们各有各的优势,因此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可以预见,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通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有时要求高速率,有时需要着重考虑安全性,也有时需要实现更多的设备接入。为了满足不同的通信需求,物联网时代的通信技术将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 3.3电子设备更加智能化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芯片性能越来越强大,目前的智能手机就是一个清晰的例子。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锁屏的打开方式已经告别了密码解锁,而是指纹识别、面部识别、虹膜识别等。如今的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打电话,还能当电视机遥控器、汽车车钥匙,能自动检测步数,能实现语音控制、人机交互等等功能。如今的智能手表,不仅仅是提供准确的时间,还能检测步数、监测心率等。未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将深入发展。在物联网时代,电子设备将变得更加智能。 4总结 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在改变人类生活生产方式,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物联网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要实现万物互相连接,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信息的分析处理,也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进入物联网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会更加广泛,其重要性也会更加突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王志强.浅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特点与发展[J].电脑迷,2018(11): 143. [2]张秩惟,刘菁.物联网应用下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J].中国新通信,2018,20(20):107. 收稿日期:2019-1-17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综述蒋雨欣(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学校,四川省内江市641100)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互动和沟通需求的扩展,基于互联网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本文分析了互联网络时代的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可视化方法,总结并展望了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互联网;展望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9)02-0033-02 1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CGIS)建立至今,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得到迅速的发展与广泛的应用[1]。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与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日益呈现网络化、社交化、泛在化特征,深刻地融入并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互联网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以网站编辑为特征,提供门户网站的Web1.0时代。以用户交互作用为特征,提供搜索/社交的Web2.0时代。以网络融化为特征,大互联为主导的Web3.0时代也。Web3.0时代也称泛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可以与任何领域、任何事物融合,由于互联网的加入,任何领域、任何事物也必将呈现全新的不同以往的存在状态。2互联网GIS的类型 2.1WebGIS WebGI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是通过Internet技术,通过互联网络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发布,从而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地理空间信息应用[2]。GIS利用Web技术得以扩展,普通用户可以通过通用Web浏览器浏览WebGIS中的空间信息,进行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等。例如基于网页端的地图服务,例如气象局、地质局等国家政府部门也会基于WebGIS系统提供数据发布等服务。2.2MobileGIS MobileGIS是继WebGIS后的又一热点,强调了技术的移动性,是融合了GPS、移动通信网络等技术的系统。MobileGIS 的出现,GIS系统的实用性获得了极大的提高。MobileGIS体现了移动性和实时性,可以满足企业或个人对移动定位、移动办 公的需求。 3互联网GIS的应用 3.1地理信息与社交网 近几年来,随着社交网络软件的普及,地理信息也与社交网络应用结合日益紧密,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社交网,也称为社交网站,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关系的网站或网络软件,例如Blog、WIKI、Tag、SNS、RSS等知名社交网络服务平台(SNS)。社交网的主要作用是为网络用户创建网络社区,提供各种联系、交流的网络通讯服务,如电子邮件、实时消息服务等。 随着定位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社交网络服务与基于位置服务的融合正成为社交网络发展的趋势之一。社交网络平台中,大量活跃用户的出现,使得大量的记录社会生活的数据持续不断产生,由于这些数据有着较强的实时性、位置性、社会性,可用于对城市信息进行分析,例如: 城市社会信息分析:例如,通过分析浪微博用户的位置、 通信设计与应用33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第一章导论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数据:是通过数字化或记录下来可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不仅数字是数据,而且文字、符号、图象也是数据,数据本身没有意义; 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运用与解算,数据即使是经过处理以后的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 数据(data)是信息(information)的表达,而信息是数据的内容。数据是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建立,首先是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就本质而言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而信息则是数据内涵的意义,只有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信息是用数字、文字、符号、语言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以便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作为生产、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数据处理:是指对数据进行收集、筛选、排序、归并、转换、存储、检索、计算,以及分析、模拟和预测等操作。 信息的特点:客观性、适用性、传输性、共享性。 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象和图形的总称。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它具有空间定位特征、多维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既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工程技术,又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其技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的基本构成: GIS一般包括以下5个主要部分: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空间数据、应用人员和应用模型。1、系统硬件: (1)GIS主机:包括大型、中型、小型机,工作站∕服务器和微型计算机,其中各种类型的工作站∕服务器成为GIS的主流。 (2)GIS外部设备:包括各种输入(如图形数字化仪、图形扫描仪、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设备等)和输出设备(如各种绘图仪、图形显示终端和打印机)。 (3)GIS网络设备:包括布线系统、网桥、路由器和交换机等。 2、系统软件:按功能分为GIS专业软件、数据库软件和系统管理软件。 3、空间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数据是以结构化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的,称为数据库。 4、应用人员:包括系统开发人员和GIS技术的最终用户。 5、应用模型 GIS的功能: 基本功能是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和输出。 1、基本功能:包括数据采集与编辑、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处理与变换、空间分析和统计、产品制作与显示、二次开发和编程 2、应用功能:包括资源管理、区域规划、国土监测、辅助决策、定位服务 数据库: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数据是以结构化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