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之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之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之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之导学案(教师版)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内涵。

2、学会从把握意象入手来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

3、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一、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掌握“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

【高考试题】

09年浙江省1B高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字左右)

【意象概念】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积累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送别诗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大貌)”。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芳草、春草。在古诗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怀念。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孤鸿、断鸿)。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

1

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因此青鸟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常是“传书的信使”的代名词。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探看。)

4、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5、双鲤。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以碧水兴起双鱼,引出倚楼盼望来书而终归失望之情)

6、羌笛(羌管、芦管、笛)、胡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因此羌笛代表思乡、乡愁、幽怨。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这种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它就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表示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凄凉或心情的惆怅。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极写威武、胜利、荣华,最后一句只见破败荒凉。前后强烈的对比将昔盛今衰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

6、杜鹃(子规、杜宇)。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代表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正直、坚贞不屈的人格。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坚强正直的人。

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如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6、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7、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草木类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另外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牡丹象征高贵、富贵,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

3

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实时检测:

第一类意象

杨柳、长亭、芳草、春草、渡口、烟波、水、歧路、浮云

意象类别:

表达情感:

诗句举例:1、

2、

3、

4、

5、

第二类意象,

月亮,鸿雁(孤鸿、断鸿),双鲤,青鸟、羌笛、莼羹鲈脍

意象类别:

表达情感:

诗句举例:1、

2、

3、

4、

5、

第三类意象,

菊花,梅花,松柏,竹,黍离,冰雪,草木

意象类别:

表达情感:

4

诗句举例:1、

2、

3、

4、

5、

第四类意象,

梧桐,芭蕉,猿猴,鹧鸪,杜鹃(子规、杜宇)

意象类别:

表达情感:

诗句举例:1、

2、

3、

4、

5、

应用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问题:(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答案:“杨柳弄春柔”中的“杨柳”,通常能使人感到春天的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飞絮”表明暮春时节,“杨柳”“飞絮”,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葛溪驿鉴赏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秋天,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葛溪驿,写下这首诗。这时,诗人正患着病,身体十分虚弱。

5

①漏,古代计时器。②未央,未尽。③明灭,或明或暗。④归梦,梦中回乡。⑤坐,因为。⑥岁时,秋日。

⑦疏,叶子稀疏。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①作者借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残衰的景象,②描绘了一幅孤寂、凄凉的意境,③表达了作者羁旅行役的困顿、思乡的愁苦以及忧时忧国的情怀。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问题: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5、(2013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

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5、【答案】①诗人借助忧伤的玉笛声,辽阔的山水,低垂的暝云,觅食安家的燕子,雨打梨花等景物,

②描绘了一幅暮春图,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③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愁苦,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6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师稿)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师稿) 一、什么叫意象? 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 (1)诗中通过什么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结合全诗分析XX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3)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 (4)请分析诗中XX形象。 2、答题步骤:意象+画面+感情(+作用) 3、答题规范: 答:这首诗选用了、、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这一意象的作用是:①……;②……;③……。 四、景物描写的作用: 点明时令、地点;②交代……背景;③渲染……氛围;④奠定……感情基调;⑤烘托……情感; ⑥推动情节发展。 五、考题演示。 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什么意象,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选用了夜晚、秋风、汉关、塞云、边月、西山这些意象,描绘了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几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1)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点题,诗人见秋风,引起秋思;②为后面诗句的展开提供基础;③点明时令;④以“秋风” 渲染悲凉的氛围;⑤触景生情,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之意境 一、什么叫意境? 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 例:①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意象:暮秋、黄昏、寒鸦、江水;意境:渲染出 一幅孤独、寂静、空虚的意境画面)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组成了塞外奇特壮 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三、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 2、宁静、宁谧、安宁、安祥、祥和 3、美丽、繁丽、绚丽、绮丽、优美、繁华、明媚、繁盛、明丽 4、苍茫、苍凉、悲凉、辽阔、开阔、雄阔、雄浑、慷慨、激昂、热烈 5、朦胧、素雅、素淡、淡雅、迷离、凄迷、凄凉、荒凉 6、萧条、寂寥、冷落、清冷、暗淡、冷寂、萧索、肃杀、荒芜 7、自然、纯朴、淳朴、清新 8、空灵、渺远 常见的组合: 1、幽美宁静:山水田园诗。 2、清新淳朴、自然恬淡:山水田园诗。 3、宁谧祥和:农家生活。 4、开阔雄浑、苍凉悲慨:边塞诗。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教师法

高中语文系列之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抒情手法 一、分类 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景抒情、以景作结 ②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③用典抒情 ④即事感怀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如: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3分) 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 二、间接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景抒情、以景作结//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用典抒情//即事感怀。 作用: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 “故乡明月”“乡思情” “松风山月”“隐逸情” “寒林残月”“诗人的忧愁” “中秋圆月”“相思情苦” “长亭折柳”“惜别情” “空城落花”“对国势衰危的哀叹” “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闺怨情” “江湖扁舟,月落乌啼”“诗人的羁旅之苦” “梦后酒醒,烟柳断肠”“悲欢离合情” “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1、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

诗歌意境鉴赏方法例析 教学设计

《诗歌意境鉴赏方法例析》教学设计一、教学简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是高考考题中常见的内容,其核心就是通过品景(即抓住诗歌主要景物来描绘画面,并分析这些画面的特点)来悟情的。本节课的内容是选择“课时练”上的一首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为例来分析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该内容建立在鉴赏诗歌的形象的一个基础的延伸即通过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为切入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来把握意境。意在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鉴赏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二、学情分析 高考考题中经常考查诗歌意境题型,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学生答题屡屡失误,原因是学生很难把握诗歌景物、意境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而且答题不规范,不能用术语作答,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指导学生探究分析,理解诗歌中景、境、情的关系理顺答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三、教学设想 本堂课通过以《山居秋暝》为例,引导学生通过品景、悟情、析法来概括分析诗歌意境鉴赏的方法。通过诵读体味和对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准确、科学深入理解意境的概念并学以致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关于意境这一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揣摩与问题创设来学会分析意境的方法并借此鉴赏古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评价与鉴赏技能培养学生对诗歌审美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描绘的景物来感悟诗人情感,以此学会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提问法 七、教学媒体: 本堂课运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文学作品的形

诗歌鉴赏(三)教师版

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专题微语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来看,一切用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四大部分的内容。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语言和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因此,它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考点突破·明法悟道 题型一修辞手法 题型解读 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掌握古诗歌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典例剖析 [典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注],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指导】①题目要求先点明修辞手法,然后再指出这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②“诗歌的颔联”界定了范围,粗读诗歌,初步了解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可遵循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分析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方法归纳 对于修辞方法的鉴赏,就是要准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方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夸张、拟人、对比、比喻、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不同,表达效果也就不同,对此要全面了解。 2.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分析运用——说明效果。在上述题目答案设计中,先要点明“比喻”的修辞手法,再根据诗句具体分析,然后指出表达效果——“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起坐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水田园诗词鉴赏教师版

2013届高三语文作业讲义:山水田园诗词鉴赏(教师版) 一、山水田园诗和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诗人没有写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如:王绩《野望》;杜甫《望岳》、《江村》;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顾况《过山农家》;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杭州春望》。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就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 二、代表诗作赏析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二模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二模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东城二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千年调① 辛弃疾 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②前导,叫开阊阖③。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④。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⑤。 注释:①本词约创作于庆元六年。其时辛弃疾因遭谏官攻击,被罢去职,隐居于江西铅山。②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雷神。③阊阖:指传说中西边的天门。④此句化用《史记?赵世家》中赵简子梦游天国之典。天帝赏赐赵简子,日后赵简子接连攻城掠地,成为晋国实权派。⑤末三句借用《离骚》“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句意。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左手把青霓”与“霓为衣兮风为马”两句中的“霓”都是“彩虹”的意思。 B.“径入寥天一”中“径”一词写出了词人纵横驰骋,遨游天界上下的自由。 C.“赐汝苍壁”意为“我要将苍壁赐予你”,是词人模仿天帝口吻设想的语言。 D.“嶙峋突兀”意为“气势雄伟的石壁突然出现”,给词人带来了意外与惊喜。 17.本词运用了借助古事,委婉地抒发情感的手法,使作品意蕴丰富,表达凝练。下列诗句 没有 ..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C.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初到黄州》)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8.①辛弃疾词作描绘出瑰丽神奇的仙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营造出了(仙境名称)这一仙境,并借助诗词曲画等方式暗示了(姓名)、(姓名)等女子的不幸命运。(3分) ②本词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调动想象对神仙世界进行了描写,简述这两首诗 词所描述的仙境及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 1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辛弃疾借赵简子之典寄寓希望自己被重视,得以施展抱负的理想;曾皙借“浴乎 ②《千年调》词人以月起笔,开篇写道“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月是古诗文中常见 的意象,它可以起到渲染气氛,触发情感的作用,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去来江口守空船,”;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 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月出于东山之上,”。

(完整版)201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古诗鉴赏题汇总(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诗鉴赏题汇总 一、阅读《望岳》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ft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ft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ft的气势和的景色。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ft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4.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5.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ft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ft中飞出。 6.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ft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ft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ft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ft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二、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下列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3、“古人”“来者”分别指的是。“独”字表现了作者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4、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 分)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 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三、阅读《登飞来峰》回答下列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ft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 分)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 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5.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 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6.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 7.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诗词鉴赏——思想感情 (教师版)

诗词鉴赏专题——思想感情 古人所谓“诗言志”,乃谓诗是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是“志”的载体,“志”是“诗”的终极目的。读诗,就是读诗人的思想感情,读诗人的内心世界。诗词的思想感情包括诗人相对稳定的思想感情、偶然的心理情绪的变化、对待“人、事、物”的观点态度等。那么,怎样把握诗词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呢?“三看四抓五关注”。“三看”就是要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四抓”就是抓画面(意境),抓意象,抓典故,抓词采(主要是动词、形容词的色调);“五关注”就是关注古代诗人常见的抒情方向,关注诗人此时此地的背景,关注诗词塑造的主体形象,关注诗词主要的抒情方式(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乐景哀情等)及其他表达技巧,关注问题的命题角度和样式。 第一部分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画面蕴情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初晴游沧浪亭①(宋?苏舜钦)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 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画面。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由衷喜爱沧浪亭景色的心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春晚(宋?王安国①)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②初上琵琶, 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王安国:王安石弟,后被罢归田里。②小怜:泛指歌女。 上阕中“满地残红宫锦污”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2.一幅“一夜风雨后,残花飘零满地像宫锦被污损”的画面。由春天归去而生的痛惜惆怅之感。(要注意到比喻的作用) 【方法总结】 二、意象含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注](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3.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4.(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教师版)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教师版) 新课标1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翻译: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14.BE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 【答案】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新课标2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字音认读 1.瀛.洲(yíng) 2.天姥.(mǔ) 3.向天横.(hénɡ) 4.剡.溪(shàn) 5.渌.水(lù) 6.谢公屐.(jī) 7.倚.石(yǐ) 8.殷.岩泉(yǐn) 9.水澹.澹(dàn) 10.霹雳 ..(pī lì) 11.訇.然(hōnɡ) 12.鸾.回车(luán) 13.石扉.(fēi) 14.鼓瑟.(sè) 15.惊悸.(jì) 二、词语积累 .越人 1 语. 天姥 语: 告诉 2 横. .天姥连天向天 遮蔽 横: 3 .势 拔. 超出 拔: 五岳掩赤城 .迷花倚石 4 忽已 暝. 暝: 天黑、夜晚 .熊咆龙吟 5 殷. 岩泉 震响 殷: 信. 6 .烟涛微茫 难求 实在 信: .云霞明灭 7 或. 可睹 或: 有时 .我欲 8 因. 因: 依据 之梦吴越 三、佳句诵读 1 .天姥连天向天横, 。 势拔五岳掩赤城 . 2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千岩万转路不定, 3 迷花倚石忽已暝 。 .熊咆龙吟殷岩泉, 4 栗深林兮惊层巅 。 5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 6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 7 . ,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说作者(一)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隋 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后又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左右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安史之乱爆发后,在宣城、庐山一带隐居。第二年,因参与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获罪,被流放夜郎。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后在讨伐安史叛军的路上因病折回。次年病逝。 (二)作品: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 代表其艺术特色。 (三)评价: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继屈原之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寻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 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 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临行前写的。 链常识 游仙诗 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其体裁多 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人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自游为近体。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 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 1.既然题中说“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 南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效果?

诗歌鉴赏:构思技巧与构思脉络(教师版)

诗歌鉴赏专题:构思技巧与构思脉络 “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构思技巧(结构安排): 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起-承-转-合)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照应、承上启下、抑扬、总分总等。 3、如何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构思技巧举例】 1.抑扬 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之分。抑扬,“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褒扬肯定。为了褒扬肯定某一方面,意先对其他方面作贬抑否定这叫欲扬先抑。“扬”是目的,“抑”是手段。为否定和贬抑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他方面作一褒扬,这叫欲抑先扬。“抑”目的,“扬”是手段。“抑”与“扬”是对立统一的。运用抑扬手法,可以尽情抒发情感,还可使行文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便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展现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2.层层铺垫 如宋朝苏辙的《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褚”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3.伏笔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照应一般有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4.以小见大 就是写小的景物来显示大的主题,即通过“小景”、“小事”、“小物”来反映大的主题。它可使诗的意境更深邃,更阔远,主题更深刻。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传烛分火是寒食节发生在宫中的生活小事,但是诗人却借百姓禁火而宫中不禁,写出宫廷的特权,讽刺当权者的腐败,小事写出大主题。 5.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以写景结束诗句,从而抒发感情。以景结情,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宋朝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诗人在末句并未直抒离情别绪,只是把眼前开阔的横塘缩小到与离情别绪更直接相连的细雨、垂柳、画船上,颇具神韵。 6.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诗歌鉴赏——意象(教师)

第二讲鉴赏 ——诗歌之意象 一、考点诠释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1、意象:寄托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载体 2、我们常见的哪些事物成了诗人笔下的常用意象?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大家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如: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二、观看视频《岁寒三友》 三、视频中相关作品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南轩松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这首诗借物抒怀,诗人赞颂“凌云霄”的孤松,也表现了自己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宋. 徐庭筠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

考点9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教师版)

考点9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熟练掌握表达方式题的解题方法和基本步骤。 自主研读学习单 【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园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说明。 答: 【解析】此诗清新俊爽,明快自然,在李贺诗中是风格独特之作。诗中表达了对宪宗削藩事业的拥护和投笔从戎的愿望,也含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对唐王朝重武轻文的国策不无微辞。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的愿望和建功卫国的理想。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的。诗人发感慨:书生从来无用,应该拿起武器去收取关山。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的最后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议论。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诊断结果】 1. 2. 【学习期待】 1. 2.

合作探究学习单 【备考对策】 一、知识梳理 (一)表达方式:又称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分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抒情和描写是考查的重点。 (二)古诗中的常见的表达方式例析 1.记叙 记叙是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如《孔雀东南飞》;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的描绘和刻画。如: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描写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态度及评价。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抒情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方法: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侧面描写(动静结合、渲染、烘托、白描、虚实相生)。 3.议论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借景抒情是通过景物描写来寄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常情况下景和情产生的美感是一致的,美景抒乐情,恶景抒哀情,但诗歌鉴赏中经常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 二、技法盘点 表达方式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诗歌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方式。 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 【例题演示】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 意象和意境 ?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 要点阐释: 1、意象 诗歌的意象,即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诗中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描之人,就是客观之物“象”。“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例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2、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它是诗人主

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即象——境——情。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全诗前运用了“阴雨”、”江草”、”鸟鸣”,柳”、堤”等意象构成了这样一种凄凉凄清意境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1)意象是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意境是通过一个个意象构成的生活图景或艺术氛围。 2)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融合而成。 3) 意境和意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没有意象,不能构成意境;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十一个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凄凉悲清的意境,表达了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旅人的落寞、寂寥、怀乡的情感。 总之,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诗歌鉴赏复习资料(教师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酬光化李简夫屯田 (宋)范仲淹 老来难得旧交游,莫叹樽前两鬓秋。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 龚黄政事聊牵强①,元白邻封且唱酬②。附郭田园能置否?与君乘健早归休。 (注)①龚黄:汉代循吏龚遂与黄霸的并称。亦泛指循吏。②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并称“元白”,为生死不渝之交。邻封:本指相邻的封地,泛指邻县、邻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感慨极深,是历尽沧桑、劫后余生之语,故对旧日好友倍加珍惜。 B.颈联以龚黄自喻,“聊牵强”有自谦之意,下句则寄托了对友人的期望。 C.颔联分述昔日、如今之事,“共”“相”二字又将两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D.次句紧承上句,宽慰友人不要感叹年老;“两鬓秋”照应下文“晚年”。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 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以龚黄自喻”不对,“自喻”是将自己比喻为某个对象,诗中却是将自己和友人一起比作龚遂、黄霸。故选B。 2.①珍重友谊。人到晚年,朋旧凋零,诗人对健在的友人感情更深,他劝慰老友不要感叹年迈,要趁着身体还健朗,置办田园早日归隐,共享朋友相聚之乐。②恬静淡泊。诗人少时刻苦攻读,依靠科举成名,终生为官,但不热衷名利,晚年更是恬淡,希望早日退隐。③仁爱谦虚。诗人回首平生,觉得政绩不堪与汉代龚、黄相比,其实他在各个方面都已超出前贤,这是他的自谦之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结合“老来难得旧交游,莫叹樽前两鬓秋”“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与君乘健早归休”等分析,诗人珍重友谊。人到晚年,旧交变少,他劝慰老友不要感叹年迈,要趁早置办田园,归隐自然,共享相聚之乐。结合“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分析,诗人少时刻苦攻读,但不热衷名利,晚年追求恬静淡泊。结合“龚黄政事聊

最新诗歌鉴赏——客观题-(教师版)

精品文档 诗词鉴赏专题——客观题 一、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和情况分析 新课标全国卷《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考查重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型的变化: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由之前的两道主观题,变成选择题加主观题。 考查侧重点的变化: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鉴赏。 二、回顾2017年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角度 1.【新课标I卷】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礼部贡院进士就试(宋?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提示:请同学们在每个选项后面的写出该选项的命题角度 [命题角度小结】命题范围:局部赏析和整体赏析。 命题角度:①内容理解②情感态度③表现手法④语言赏析(炼字、炼句) 三、常见命题角度归纳与应对策略 (一)内容理解方面: 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 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 、“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 、“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 、“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词语解释有误。B,(“少邻并”是指周围没有邻居,地方偏僻。)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古风(其十)(唐?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A. 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 “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 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 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句意的理解有误。【答案】 B (“后世仰末照”是指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 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应对策略】读懂诗歌的字词、句子的意思,把握字面意思、深层意义。①字词落实,逐句翻译②把握古代_________________ 诗歌语言的特点:抒情性、形象性、凝练性(省略、倒装) (二)情感态度方面: 4?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