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一章_化学的魅力_1.1_化学使世界更美好_同步检测题(有答案)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一章_化学的魅力_1.1_化学使世界更美好_同步检测题(有答案)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一章_化学的魅力_1.1_化学使世界更美好_同步检测题(有答案)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一章_化学的魅力_1.1_化学使世界更美好_同步检测题(有答案)

备战2019年中考复习: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化学的魅力 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同步检测题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2分,)

1. 人类认识化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物质的出现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①火的发现和利用②纳米化学③原子分子论的提出④火药()

A.④①③②

B.①③④②

C.④③②①

D.①④③②

2.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下列各项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培养新品种,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B.综合利用石油,制造优质的人造纤维

C.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D.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的新功能

3. 下列不属于化学制品的是()

A.不锈钢和玻璃

B.钢铁和水泥

C.煤和石油

D.塑料和橡胶

4. 通过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选项,其中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

A.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B.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C.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D.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5. 下列有关化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B.化学只能研究自然界存在的物质,不能创造新物质

C.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是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D.化学可以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必要的药物保证

6. 下列学习用品中不属于化学制品的是()

A.毛笔

B.圆珠笔

C.塑料直尺

D.课本

7. 我国科学家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于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他是()

A.袁隆平

B.杨利伟

C.张青莲

D.刘翔

8.

下列知识归纳中,错误的是()

A.化学巨匠及其杰出贡献

B.化学与农业

C.化学与生活

D.化学与社会发展

①区分软水与硬水:加入等量肥皂水震荡

②区分羊毛纤维与合成纤维:灼烧闻气味①玻璃钢和合金都属于复合材料

②废弃塑料导致的污染属于“白色污染”

9. 化学是一门实用的基础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B.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C.化学成就了人类实现点石成金的梦想

D.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10. 下列关于化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利用化学可以合成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化学在医药、能源、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百利而无一害

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1. 对化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不仅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制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B.想制什么物质就可以制什么物质

C.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D.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

12. 某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该温度下,将的硫酸溶液与

的氢氧化钡溶液混合并保存恒温,欲使混合溶液的,则硫酸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的体积比为()

A. B. C. D.

13. 高新技术都会随着化学技术的发展而取得突破性的改进,大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其中对化学科学和化工技术影响最大的可能是()

A.脑科学技术

B.基因技术

C.太阳能技术

D.纳米技术

14. 下列有关化学的作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利用化学可以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B.利用化学可以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

C.利用化学可以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对人类只有益处而无害处

D.利用化学可以合成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以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

二、多选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9分,)

15. 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记忆.月中旬,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也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铺通;月日,中国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装置发生爆炸,造成松花江水体严重污染;月日,神六载人航天“多人多天”飞行圆满成功.关于上述事实,下列说法不正确有是()

A.在运送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肼和液态双氧水,当它们混合反应时,即产生大量的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的热

C.用于制造钢轨的合金材料–高锰钢,具有很好的韧性和耐磨性

D.尽管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在选择钢轨时仍要注意钢材的防锈功能

16. 下列叙述符合化学史实的是()

A.最早使用湿法冶金的国家是中国

B.最早提出分子概念的科学家是道尔顿

C.最早提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化学家是拉瓦锡

D.最早提出原子论的科学家是阿伏加德罗

17. 从生态学角度考虑,如果“灰太狼”不吃“喜洋洋”改吃草了,可能的结果是()

A.体质差的羊无法淘汰,羊种群越来越衰落

B.羊和狼都会生长的很好

C.草场会因过度啃食而退化

D.狼体内会很快产生消化草的酶

三、填空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9分,)

18. 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①研制快速降解塑料;②新型高效药品的开发;③合成高效化肥;④合成人造皮肤;⑤寻找高效催化剂在节能低耗情况下分解水得到氢气;⑥消除汽车有害尾气;⑦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⑧研制植物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达到高产.请将以上问题归类,并把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健康问题________

(2)能源问题________

(3)粮食问题________

(4)环境问题________.

19. 近代科学家________和________提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创立了

________和________.

20.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等,化学家们希望从化学的角度通过化学方法解决问题,为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做出更大贡献.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①开发高效、无毒副作用的药品;②用生物细菌分解水而得到氢气做燃料;③研制开发超导材料;④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⑤研制某些人造器官;⑥高效化肥的合成;⑦寻找快速降解塑料、橡胶等化工产品及其再利用的途径;⑧开发出不产生废物的工艺.请把有助于上述问题解决的课题序号填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

(1)健康问题________;

(2)环境问题________;

(3)能源问题________;

(4)粮食问题________.

四、解答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0分,)

五、实验探究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30分,)

22. 化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早在世纪就先后独立地发现了氧气,但由于受“燃素理论”的影响,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根据“燃素理论”推知,燃烧后物质的质量

应当减轻,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研究磷以及一些金属燃烧时,做了大量实验,实验

结果都与“燃素理论”相违背.他大胆知疑,尊重实验事实,进行深入研究,克服重重

阻力,击破了“燃素理论”,真正发现了氧气.通过以上叙述你有何感想?

23. 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测定氮气的密度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取了氮气,结果却发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不相等.

(1)一种方法是通过除去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余下氮气的方法制得氮气,然后测量它的密度为克/升.

(2)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氨氧化原理:把氨气通入装有黑色氧化铜固体的玻璃管中进行

加热,测得生成的氮气密度为克/升.开始瑞利认为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不当引

起了实验误差,但经过多次实验,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之间总有一个微小的差异.瑞利没有放过这一微小差异,经过两年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他和英国化

学家拉姆塞终于找到造成这一微小差异的答案.(1)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

间的微小差异是由________(“必然”或“偶然”)因素造成的.两位科学家最后找到的答案是________.

(2)根据上述材料,最能体现了两位科学家具有________的精神.

.淡泊名利,献身科学.敢于牺牲,百折不挠

.勇于探索,精益求精.教书育人,诲人不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备战2019年中考复习: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化学的魅力 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同步检测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2分)

1.

【答案】

D

【考点】

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解析】

根据人类利用材料的历史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①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火的历史;②纳米材料是现代科学家们研究的一种新型材料.③近代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分子论;④火药最早应用的是我国发明的黑火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则上述物质的出现过程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③②.

故答案选:.

2.

【答案】

B

【考点】

化学的研究领域

【解析】

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解答】

解:、培养新品种,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属于生物学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综合利用石油,制造优质的人造纤维,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正确.

、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的新功能,属于信息技术学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故选:.

3.

【答案】

C

【考点】

化学的用途

【解析】

根据化工合成的物品属于化学制品,自然界存在的物质都不是化学制品,进行分析判

解:、不锈钢是用生铁炼制成的,玻璃属于硅酸盐制品,均属化学制品,故选项错误.、钢铁是利用铁矿石炼制而成的,水泥是以石灰石和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均属化学制品,故选项错误.

、煤和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化学制品,故选项正确.

、塑料和合成橡胶均属于三大合成材料,均属化学制品,故选项错误.

故选:.

4.

【答案】

B

【考点】

化学的研究领域

【解析】

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

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解答】

解:、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物体的运动与静止,属于物理学领域研究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正确.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物质的用途与制法,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故选.

5.

【答案】

B

【考点】

化学的用途

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解析】

根据化学研究的内容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来以及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

化学的基础回答本题.

【解答】

解:、化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故正确;

、化学能研究自然界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也能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故

错误;

、分子-原子论的创立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本质的基础,是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

的理论,故正确;

、化学能研制出新的物质,所以化学可以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必要的药物保证,故

正确.

故选:.

6.

【答案】

A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制品这一基本概念,化工合成的物品属于化学制品,自然界存在的物质都不是化学制品.

【解答】

解:、毛笔是由竹子和动物的皮毛制成的,不属化学制品;

、圆珠笔也是通过化学变化合成的,也是化学制品;

、塑料直尺也是通过化学变化合成的,也属化学制品;

、课本是经过化学加工的制品,属化学制品.

故选:.

7.

【答案】

C

【考点】

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解析】

我国著名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

【解答】

解:

我国著名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他于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

故选:.

8.

【答案】

D

【考点】

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复合材料、纳米材料

白色污染与防治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硬水与软水

【解析】

.根据化学史来分析;

.根据化肥的作用来分析;

.根据物质的鉴别方法来分析;

.根据材料的分类以及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来分析。

【解答】

.卢瑟福:建立原子的有核结构模型;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故正确;

.氮肥:使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磷肥:使作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早,故正确;.区分软水与硬水:加入等量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出现泡沫较少的是硬水;区分羊毛纤维与合成纤维:灼烧闻气味,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纤维,无此气味的是合成纤维,故正确;

.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错误。

9.

【答案】

化学的用途

【解析】

根据化学所研究的领域及其用途判断.

【解答】

解:、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正确;

、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正确;

、石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由钙、碳、氧三种元素组成,而金是由金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通过化学变化不可能实现点石成金的梦想,错误;

、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正确.

故选:.

10.

【答案】

C

【考点】

化学的用途

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解析】

、据化学可以合成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进行解答;

、据化学能开发新的医药产品分析;

、要辩证的看待化学工业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影响;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本质的基础.

【解答】

解:、化学可以合成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故正确;

、化学能开发新的医药产品,在医药、能源、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正确;

、有些化学工业在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如经常见诸报端的各种工业污染等,故错误.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本质的基础,是奠定了近代化

学基础的理论,故正确;

故选.

11.

【答案】

B

【考点】

化学的研究领域

化学的用途

【解析】

、根据化学是研究物质,可以研究已经存在的物质,还可以制取和研究不存在的物质;、化学并不是想制取什么就制取什么,而要看能不能制出这种物质来;、化学可以

开发新能源制造新材料;、正确的利用化学知识可以保护环境.

【解答】

解:、化学是研究物质,可以研究已经存在的物质,还可以制取和研究不存在的物质,故说法正确;

、化学并不是想制取什么就制取什么,而要看能不能制出这种物质来,故说法错误;、化学可以开发新能源制造新材料,故说法正确;

、正确的利用化学知识可以保护环境,故说法正确.

12.

【答案】

B

【考点】

化学的研究领域

【解析】

的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的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水的离子积常数,即时,溶液呈中性,当混合溶液的时,溶液呈碱性,即氢氧化钠过量.

【解答】

解:当混合溶液的时,混合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设硫酸的体积为,氢氧化钠的体积为.

两种溶液混合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

;所以,故选.

13.

【答案】

D

【考点】

化学的用途

【解析】

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纳米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和益处.

【解答】

解:

、脑科学技术属于生物研究范畴,故错;

、基因技术属于生物研究范畴,故错;

、太阳能技术属于化学研究范畴,属于新能源,故错;

、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对化学科学和化工技术影响最大,正确;

答案:

14.

【答案】

C

【考点】

化学的用途

、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可改善人类生存条件;

、根据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可增加粮食产量,从而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

、利用化学可以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利用化学可以合成新物质,使人类的衣、食、住、行更先进、更合理.

【解答】

解:、开发新能源可缓解目前的面临的能源危机、开发新材料可解决人们对不同物质的需要,从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

、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可增加粮食产量,从而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

、任何物质都具有两面性,化学也不例外,利用化学可以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利用化学可以合成新物质,使人类的衣、食、住、行更先进、更合理.

故选.

二、多选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9分)

15.

【答案】

A,B

【考点】

化学的用途

生铁和钢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但不当应用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常见合金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液态肼和液态双氧水不含碳元素,反应后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化学的发展有利有弊,化学对人类的贡献是相当大的,不能因为一些化工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取缔所有的化工厂,故选项说法错误.

、高锰钢具有很好的韧性和耐磨性,可用于制造钢轨,故选项说法正确.

、铁与氧气、水分同时接触容易生锈,尽管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空气稀薄,但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水分,故在选择钢轨时仍要注意钢材的防锈功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16.

【答案】

A,C

【考点】

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解析】

、我国在西汉时代的《淮南万毕术中》中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之说,因此最早使用湿法冶金的国家是中国;

、英国的科学家道尔顿创立了近代原子学说;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

、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

【解答】

解:、我国在西汉时代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之说,因此最早使用湿法冶金的国家是中国;故选项正确;

、英国的科学家道尔顿创立了近代原子学说,故选项错误;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故选项正确;

、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故选项错误.

故选:.

17.

【答案】

A,C

【考点】

化学的研究领域

【解析】

、根据优胜劣汰的原理进行解答;

、根据“灰太狼”不吃“喜洋洋”会打破生态平衡进行解答;

、根据“灰太狼”不吃“喜洋洋”改吃草,会导致草场会因过度啃食而退化进行解答;

、根据狼内的消化草的酶不会立即产生进行解答.

【解答】

解:、根据优胜劣汰的原理可知,“灰太狼”不吃“喜洋洋”可能会导致体质差的羊无法淘汰,羊种群越来越衰落,故正确;

、“灰太狼”不吃“喜洋洋”会打破生态平衡,所以羊和狼不会生长的很好,故错误;、“灰太狼”不吃“喜洋洋”改吃草,会导致草场会因过度啃食而退化,故正确;

、狼内的消化草的酶不会立即产生,故错误.

故选:.

三、填空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9分)

18.

【答案】

(1)②④;(2)⑤;(3)③⑧;(4)①⑥⑦.

【考点】

化学的用途

【解析】

根据健康问题(六大营养素、化学元素与健康的关系、食品安全、服药治病等)、能源问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粮食问题(粮食的增产、减产有关等)、环境问题(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的内涵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健康问题涉及的内容包括六大营养素、化学元素与健康的关系、食品安全、服药治病等,②开发高效药品的开发有利于治疗疾病,保障人体健康;④合成人造皮肤,利用治疗疾病.

(2)能源问题主要指能源的开发和利用,⑤寻找高效催化剂在低能耗下分解水得到氢气作为燃料,是新能源开发问题.

(3)粮食问题主要涉及农药化肥的施用和生产,③合成高效化肥,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⑧研制植物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能增加粮食、蔬菜产量.

橡胶等化工产品再利用的途径,可防止白色污染,⑦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

是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⑥将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转化为无毒物,可减少空气污染.

19.

【答案】

道尔顿,阿佛加德罗,原子论,分子学说

【考点】

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解析】

根据化学的发展解答.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近代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解答】

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近代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故答案为:道尔顿;阿伏加德罗;原子论;分子学说.

20.

【答案】

(1)①⑤;(2)④⑦⑧;(3)②③⑦;(4)⑥.

【考点】

化学的研究领域

【解析】

根据健康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的内涵考虑,它们各自包含哪些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属于哪一类研究课题.

【解答】

解:(1)健康问题是与有助于人体健康有关的问题,新型药品的开发、研制人造血管

都是治病方面的,与人类健康有关;

(2)环境问题是与减少污染有关的问题,寻找快速降解塑料、橡胶等化工产品再利用的途径,减少了环境污染;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也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含

磷洗衣粉污染水源,造成水的富营养化,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减少了对水的污染.(3)能源问题是指与使用的能源有关的问题,在低消耗情况下分解水分子而得到氢所得到氢气作为燃料,属于新能源中的氢能;寻找快速降解塑料、橡胶等化工产品再利

用的途径,也属于能源开发方面的问题.

(4)粮食问题是与粮食有关的问题:高效化肥的合成有助于增加粮食的产量.

四、解答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0分)

21.

【答案】

解: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道:元素周期律为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法国的化

学家拉瓦锡确定了空气的组成,英国的化学家道尔顿确立了原子论,意大利的化学家

阿伏伽德罗确定了分子学说,故可以得出答案为:

【考点】

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解析】

拉瓦锡确定了空气的组成,英国的化学家道尔顿确立了原子论,意大利的化学家阿伏

伽德罗确定了分子学说,可以据此解答.

【解答】

解: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道:元素周期律为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法国的化

学家拉瓦锡确定了空气的组成,英国的化学家道尔顿确立了原子论,意大利的化学家

阿伏伽德罗确定了分子学说,故可以得出答案为:

五、实验探究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30分)

22.

【答案】

解:①要有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

②要勤思考、勤动脑、勤实践,敢质疑、敢否定、勇创新.

③联系实际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培养自己正当好奇心,激发探索创新意识,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合理即可给分)

【考点】

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解析】

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可认真阅读材料,对比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及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从学科学和用科学角度进行回答.

【解答】

解:①要有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

②要勤思考、勤动脑、勤实践,敢质疑、敢否定、勇创新.

③联系实际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培养自己正当好奇心,激发探索创新意识,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合理即可给分)

23.

【答案】

(1)必然;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含有其他气体,例如稀有气体等;(2).

必然,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含有其他气体,例如稀有气体等,

【考点】

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解析】

(1)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是由必然因素造成的.原因是空气

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含有其他气体;

(2)根据上述材料,最能体现了两位科学家具有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进行解答.【解答】

解:(1)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是由必然因素造成的.原因是

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含有其他气体,例如稀有气体等;

(2)根据上述材料,最能体现了两位科学家具有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 沪教版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沪教版 教材分析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常州国际学校穆楠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章是初中化学的最后一章,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几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具备用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将带领学生从“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三方面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认识人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知道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境污染的治理均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 ******************************************************************************* (二)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共分三节, 1、化学在能源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几种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和装置。重点了解氢能源的特 点,能在实验室里自行制备氢气。 2、化学对材料科学的发展作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以及材料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3、了解环境污染的种类、成因以及防治方法。 [重点、难点]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 1. 化学在能源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几种能量(化学能与电能、热能、光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和装置。重点了解氢能源的特点,能在实验室里自行制备氢气。 2. 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自然资源及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3. 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 1.知道常见的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3.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知道化学在材料科学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三节,化学与环境 1.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2.了解酸雨的形成原理和危害;污染水体净化的基本方法; 认识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危害,知道垃圾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 3.初步形成正确、合理的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完整word版)上海九年级化学全部知识点(史上最全),推荐文档

初三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该物质由何种微粒构成,就由何种微粒保持其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例如:氯气是由氯气分子构成的,则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微粒就是氯气分子(Cl 2)。 金属镁是由镁原子直接构成的,则保持金属镁化学性质的微粒就是镁原子(Mg ) 2、①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混合物。) ② 由同种微粒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③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1、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也没 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箭头”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 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牛奶不是哦!】 ①加水 ②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①增加溶质 ②降温 ③蒸发溶剂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知识点整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电热棒足量 新丝路教育化学学科导学案(第次课)教师: 姚波学生: 年级: 日期: 2

3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1. 电解水 2H 2O ==== 2H 2↑ + O 2 ↑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 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 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 2物理性质:密度比 , 溶于水 O 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 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 2 === CO 2 2H 2 + O 2 === 2H 2O S + O 2 === SO 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 2 === 2MgO (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3Fe + 2O 2 === Fe 3O 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4Al + 3O 2 === 2Al 2O 3 2Cu + O 2 === 2CuO (黑色固体) 3.CO 2物理性质: 密度 , 溶于水,固态CO 2俗称 CO 2化学性质: H 2O + CO 2 === H 2CO 3 (CO 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a(OH)2 + CO 2 === CaCO 3 ↓+ H 2O (用石灰水检验CO 2) CO 2用途: 人工降雨 、 制碳酸饮料 、 灭火(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等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药 品 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 双氧水、二氧化锰(黑色固体) 反应 2KMnO 4 === K 2MnO 4 + MnO 2 + O 2 ↑ 2H 2O 2 === 2H 2O + O 2 ↑ 发生 装置 酒精灯、试管、 铁架台 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锥形瓶 收集 装置 集气瓶、水槽 法 向上 排空气法 操作 要点 查气密性 导管放入水中,双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不漏气 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加水,水不持续流下,不漏气 收集 有大量、连续气泡产生时开始收集,集气瓶外有气泡产生,收集满 将带火星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集满 其它 棉花作用:防止KMnO 4 粉末进入导管 分液漏斗优点:能控制反应速度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 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 点燃 加热 MnO 2 通电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加热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氧气的性质】 (1) 氧气的物体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河水、海水中的鱼虾等能生存,说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氧气的制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又叫触媒) (2) 特点:“一变二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加快或减慢) 二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3) 反应原理: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 →水+氧气 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氯酸钾--( 加入) 二氧化锰( 并加热)- →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在上,加热在下) 三、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四、分解反应 (1) 是基本反应类型 (2) 含义: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 特点:“一”变“多” 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 1、实验用品:铁架台、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高锰酸钾 2、操作步骤 (1)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装:装药品 (3) 定:固定试管 (4) 点:点燃酒精灯 (5) 收:收集氧气( 利用排水法) (6) 离: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 (7) 熄:熄灭酒精灯 3、注意事项 (1) 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上海初三化学二模易错题

崇明县 46.某碳酸钙和氧化钙组成的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将100g该混合物高温煅烧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A.煅烧后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少B.共生成1mol氧化钙 C.煅烧后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不变D.共生成16g二氧化碳 奉贤区 46.某碳酸钙和氧化钙组成的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将40g该混合物高温 煅烧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A.8.8g B.12g C.15.7g D.20g 52.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钾、硝酸钡、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进行了以下实验: 第一步:取样,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呈紫色。 第二步:另取样于烧杯中,先逐渐加水,再逐渐加稀硝酸,整个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时间t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和; ②BC段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同时有气泡产生; ③C点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黄浦区 49.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利用(填物质名称)的吸附性除去水中异味。 净化过的水通入氯气后输送到每家每户,其中通入氯气的作用是。 的溶解度数据(单位:g/100g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②下表是NaOH和Ca(OH) 2 温度(℃)020********* NaOH3190111X313336 溶解度 Ca(OH) 0.190.170.140.120.090.08 2 Ⅰ.表示溶解度的符号是;表中“111”数字表示的含义是。 Ⅱ.为测定X的值,取4份60℃的水各50克,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则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汞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汞。B、碳和氧气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碳不能通过反应转化成氧气;C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D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选B 点睛:熟练掌握常见化学方程式,掌握物质间的转化方法。 2.如图是物质的分类及部分转化关系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a一定是化学变化 B.转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 C.转化b中一定有元素的存在形态发生改变 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属于转化c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转化a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比如过滤可以将固体物质和溶于水中的物质

分开。故选A . 3.向盛有一定质量MgO 和MgCO 3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142 g 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一定温度下,得到150 g 不饱和溶液。下列数据中,与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接近的是 A .5.3% B .5.6% C .12.7% D .13.4%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碳酸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和二氧化碳; 22MgO 2HCl=MgCl H O 409540 ++溶液增加质量 3222MgCO 2HCl=MgCl H O CO 848444=4044 +-↑++溶液增加质量 可见生成的氯化镁相同时造成的溶液质量增加是相等的,与是氧化镁还是碳酸镁反应无关; 设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为x ,则 2MgCl 9540x 150g-142g=8g 溶液增加质量 95x 40=8g 解得x=19g ; 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g 100%12.7%150g ?≈。 故选:C 。 【点睛】 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很广泛,解答的关键是要分析出物质的质量差与要求的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具体的数据求解。 4.下列除去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CO (CO 2)——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 B .MnO 2粉末(KCl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FeSO 4溶液(CuSO 4)——加入足量锌粉、过滤 D .Na 2SO 4溶液(NaCl )——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过滤 【答案】B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课题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学情分析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多为基础,中考考察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教学目标考点分析熟练掌握相关化学式、反应方程式的应用;理解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矿物性质; 了解化学变化实质,熟练掌握化学语言 教学重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金属非金属性质等 教学方法面授法、归纳总结法 学习内容与过程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仅是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硬度、气味、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毒性等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性质用词:能、是、有、可以、会等。性质决定物质能否发生某种变化。 变化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件,体现了物质有何性质】 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丝生锈,轮胎爆炸 B.灯泡发光,食物腐烂 C.烧制陶瓷,红磷燃烧 D.玻璃碎裂,工业制氧气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木炭的可燃性 B.汽油的挥发性 C.氧气的氧化性 D.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

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按右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不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若反应后立即松开止水夹,对测定结果 (3)化学方程式 (4)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氮气约占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 1. 电解水2H2O ==== 2H2↑+ O2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2物理性质:密度比,溶于水 O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2 === CO2 2H2 + O2 === 2H2O S + O2 === SO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2 === 2MgO(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3Fe + 2O2 === Fe3O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4Al + 3O2 === 2Al2O3 2Cu + O2 === 2CuO (黑色固体)3.CO2物理性质: 密度,溶于水,固态CO2俗称 CO2化学性质: H2O + CO2 === H2CO3 (CO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九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O :16 C :12 S :32 N :14 Fe : 56 Zn :65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而物质在不断地变化。下列变化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B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D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2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河水 B 干冰 C 煤 D 纯净的空气 3实验室用试管收集CO 2,最好选用的装置是.............................. ( ) A B C D 4今年5月11日-17日是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我市有关部门呼吁我市市民“像北方缺水城市一样珍惜水资源”。下列做法中有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A 、洗脸、刷牙时,不间断地放水 B 、洗澡擦肥皂时不关喷头,任水流淌 C 、任由水龙头漏水而不及时修理 D 、洗莱、淘米的水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5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方法是: A 、分别插入燃着的小木条 B 、分别通人到澄清石灰水中 C 、闻气味 D 、看颜色 6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B .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C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D .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7下表是北京市空气质量每周公报的部分内容,下列情况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不会产生影响的是 ( ) A.用天然气作燃料 B.焚烧垃圾 C.汽车排放的尾气 D.用煤和石油作燃料 8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空中失事,有专家分析认为,其原因可能是航天飞机壳底部的石墨瓦在空中脱落,击中机翼。航天飞机表面覆盖石墨瓦可以起保护和隔热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石墨 ( ) A 具有氧化性 B 具有还原性 C 具有可燃性 D 具有稳定性 9在烤肉中含有某种致癌物质,其化学式为C 20H 12,有关该物质的正确说法是: (A )该物质碳氢元素质量比为20:1 (B )该物质共有34个原子 (C )100克该物质含氢5克 (D )它是由氧气氧化生成的一种氧化物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茅天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化学卷 考试范围:上册;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60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u:64 Zn:65 I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树根“变”根雕 B.葡萄“变”美酒 C.玉石“变”印章 D.机器人“变”形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可口可乐 B.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 C.洁净的空气 D.冰水混合物 3.下列记录的实验现象与事实相符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C.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产生的气体比正极产生的气体少 D.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图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 ..的是( ) A. 倾倒液体 B.称量固体 C.检验气密性 D.加热液体

5、元素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成分,下列关于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原子和氯离子都属于氯元素 B.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C.碳和碘元素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D.人体缺铁元素会引起贫血 6.茶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 下列关于单宁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由单宁酸分子构成的 B.一个分子中含76个碳原子 C.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76:52:46 D.单宁酸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7.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是因为及时去掉了表面的煤灰 8.用“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溶解黄金后得到四氯合金酸(HAuCl4),其中金元素(Au)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9、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 如果把Y和Z分别放人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正确 ..的是( )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完整版)上海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一节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有答案)

2019-2019 学年上海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尖子生题 一.选择题(共20 小题) 1.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化学家是() A.门捷列夫B.道尔顿C.拉瓦锡D.阿伏加德罗 2.我国古代化学工艺闻名于世,它们是() A.烧制陶瓷、火药的发明、指南针 B.钢铁的冶炼、造纸术、印刷术 C.火药的发明、烧制陶瓷、印刷术 D.钢铁的冶炼、制造青铜器、烧制陶瓷 3.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有关发现与他有密切关系的是() A.空气的组成B.元素周期表C.原子论D.分子学说 4.下列科学家与氧气有关的是() A.道尔顿B.拉瓦锡C.阿伏伽德罗D.门捷列夫 5.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A .门 捷列夫 B.达 尔文 第 1 页

C. 拉瓦锡 D. 牛顿 6.下列化学家与其做出的贡献对应不一致的是() A.诺贝尔发现元素周期律B.拉瓦锡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C.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D.侯德榜改进纯碱制备工艺 7.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A.侯德榜发明侯氏联合制碱法B.张青莲主持测定铟、铱等元素的 相对原子质量新值C.屠呦呦发现新药青蒿素 D.我国化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8.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化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列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A.信息科学B.环境保护 C.生命过程探索D.物质的运动状态 9.下列成就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A.治理环境污染B.合成新药物C.物体运动形式D.开发新能源10.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回收处理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垃圾 B.电脑程序设计C.对大气质量进行检测 和污染防治 第 2 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

第六章溶解现象 6.1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了解高锰酸钾、食盐、蔗糖、食用油、泥土分散到水中的现象。 2、讨论掌握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不同特征,掌握溶液概念。 3、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知道为什么食盐、高锰酸钾、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 4、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热量变化。 5、通过活动探究,了解水溶液与纯水的性质是不同的,知道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后水的沸点、凝固点 的变化;导电性的变化。 6、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归纳、类比的能力和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溶液的基本特征,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水溶液与水性质的不同。 2、难点:物质的溶解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课时一] 第§-1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解 1 2、物质的溶解: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3、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4、可溶性的固体、液体、气体分散到水中均能形成溶液;不溶性的固体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分散到水中振荡后形成乳浊液。 5、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物质溶解时要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如硝酸铵。 [课时二]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性质要发生改变: 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2、某些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导电性会发生改变。 例如:食盐水能导电,而水则不能导电。――原因:食盐水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金属导体能导电是金属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上海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上海市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A.看B.听C.闻D. 吹 2.豆腐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营养丰富,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C6H13NO2),关于亮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亮氨酸是氧化物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3% C.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 D.亮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3:1:2 3.丙烷(C3H8)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8 B.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C.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160g乙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4.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 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5.下列关于CO2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CO2的药品 B、发生装置 C、收集装置 D、比较CO2与空气的密度 A.A B.B C.C D.D 6.下图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依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由5个原子构成 B.化学变化的后硅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l:1 7.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c代表氧气B.t2时刻,O2开始产生 C.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D.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8.在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C.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沪教版).pdf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NH 4HCO 3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 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铁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腐蚀性) 释放能量 吸收能量5.蜡烛燃烧: 1. 现象:△ 现象原因 1.变化 3.性质 4.能量变化 空

石蜡+ 氧气 二氧化碳+ 水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 N 2—78%O 2—21%稀有气体—0.94%CO 2—0.03%其他—0.03%2.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分数测定原理: 红磷+ 氧气五氧化二磷P O 2P 2O 5 产生大量白烟 放热 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打开止水夹,瓶内进水约占五分之一体积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5 1误差: 红磷的量不足,会使氧气不完全消耗集气瓶为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装置漏气止水夹没有夹紧没及时塞上橡皮塞 3.洁净物、混合物 洁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4.稀有气体 氦(He )氖(Ne )氩(Ar )氪(Kr )氙(Xe )氡(Rn ) 5.物质组成相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P 137 燃烧匙:用来做燃烧实验的。蒸发皿:蒸发、结晶和浓缩。 托盘天平:称量物质和质量(固体的),量程100g ,精准度0.1g 铁架台:支撑和夹持物体。酒精灯:加热。研钵:研碎药品。 试剂瓶:粗口叫广口瓶,装固体药品;细口叫细口瓶,装液体药品。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集气瓶:收集气体,作反应容器。 烧杯:装药品作反应容器,稀释药品,溶解药品,用于加热(垫上石棉网)。锥形瓶:作反应容器,装药品。试管刷:刷试管的。 O 2 CO 2H 2O 点燃 现象:少于 5 1大于 5 1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九 年 级 化 学(沪 教 版)讲义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 1. 现象: △

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 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现 象 原 因 空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化学

2013-2014高坪镇中学第一学期九年级化学 第4章复习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Mg-24 Al-27 Ca-40 Fe-56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入下列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第十二届全运会于2013年8月31日在沈阳奥体中心体育场开幕,全运会火炬将在全国传递。火炬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①有可燃物②使用铝合金外壳③温度达到着火点④有足够多的氧气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 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D. 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3.在化学反应A2+BC=B+A2C中,反应物BC与生成物B 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将2gA22与80gBC恰好完全反应,则生 成A2C的质量是 A.64g B.18g C.80g D.9g 4.在反应2A+B=3C+D中,A和B的相时分子质量之比为5:1,已知20g A与一定量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g D,则在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 A.4:19 B.3:5 C.1:3 D.2:17 5.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热量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B.100g干冰完全汽化成100g气体 C.10gNaCl溶解在90g水中,成为100gNaCl溶液 D.一定量的煤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所有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煤的原质量 6.卡拉OK歌厅的装修材料使用了许多吸音材料,如泡沫、海绵等。它们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泡沫、海绵是可燃物 B.泡沫、海绵的着火点很高 C.燃烧的浓烟中含大量有毒气体 D.着火时尽快用湿布捂住口鼻,撒向安全处 7.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甲烷氧气水二氧化碳X 反应前质量/g 3.2 11.2 0 0 0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上海版)全套讲义(WORD版)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讲义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1.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4HCO3△NH3H2O CO2 2.结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 空 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现 象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原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因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 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1、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5、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6、能量变化 释放能量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 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沪教版(上海)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1869年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硫元素也排列其中,其化合价分别为- 2、0、+4,+6价,依次对应的化学式错误的是 A.H2S B.S C.SO2 D.H2SO3 2.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B. C. D. 3.石墨烯是一种革命性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特性。图为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②三种物质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③金刚石和石墨烯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 ④石墨烯有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相似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③④ 4.“天宫二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已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Ni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4 5.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A.H2B.H2O2C.H2CO3D.H2O 6.下图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依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由5个原子构成 B.化学变化的后硅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l:1 7.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 ...的是( ) A.B. C.D. 8.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B.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该实验中所得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2:1 D.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9.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B.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C.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D.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10.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其中经过卢瑟福传承和发展后形成的观点是() A.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④⑤⑥D.⑤⑥ 11.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后题电子版

第一章第二节 1.下列对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认识正确的是() A. 有其他物质生成 B. 有能量变化 C. 物质的颜色和状态发生变化 D. 发光发热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铁丝弯曲 B. 酒精挥发 C. 冰雪融化 D. 铁片生锈 3.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 B. 可燃性 C. 延展性 D. 挥发性 4.生活中用到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调味用的食醋 B. 取暖用的煤炭 C. 温度计中的水银 D. 炒菜用的铁锅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电池工作时释放电能 B. 燃料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并放出热量 C. 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D. 面粉、蔗糖灼烧后都变成炭黑,说明他们是相同的物质 6.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有78%,氧气21%B. 空气是成分固定不变的气体 C. 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气资源 D. 空气被压缩时体积变小是化学变化 7.按照课本第13页图1-20做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时: 你还能设计什么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8.从冰箱中拿出一个杯子,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红磷,用塞子将瓶口塞紧,等红磷燃烧完全并冷却后,这时打开瓶盖比较费力,原因是;登山运动员必须携带氧气瓶,这说明。 第一章第三节 1.根据课本第20页研究“铜绿”的实验,写出下列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 (1)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2)将粉末状药品放入试管中; (3)给酒精灯添加酒精; (4)加热试管中的固体药品; (5)点燃、熄灭酒精灯; (6)处理实验产生的废液、废渣。 2.铜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某同学在实验室完成镁的相关探究后,对铜产生深厚兴趣,请你与他一起完成下列探究实验,并在实验步骤后的横线上填写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1)找一段废铜电线,小心剥去外层橡胶,观察铜丝的颜色和状态。 ; (2)尝试弯折铜丝,感受其硬度和韧性。 ; (3)取一段铜丝,用坩埚夹住,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材料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材料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⑴物理变化: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水结成冰);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的挥发);蒸馏(如: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炼制石油);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蒸 发或冷却)结晶等 ⑵化学变化: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炼钢、炼铁、煤的干馏;酸碱指 示剂变色(如: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生米煮成熟饭、 衣服穿久了褪色,变质、腐蚀、中毒等 ⑶不能确定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的:爆炸(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是物理变化), 石灰水变浑浊(通CO2变浑是化学变化,加热析出Ca(OH)2是物理变化) ⑷两种变化的关系: ①宏观区别: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或原物质是否改变了) ②微观区别:是否产生了新分子(或原分子是否改变了) ③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⑸碳酸氢铵(化学式NH4HCO3)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CO2和SO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SO2能使KMnO4溶液褪色而CO2不能。 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镁是银白色固体,但在空气中久置的镁带表面呈黑色。 氯化氢气体(HCl)和氨气(NH3)接触,会立即产生大量白烟(因为反应生成了NH4Cl白色固体) 硝酸银溶液(无色)与碘化钾溶液(无色)混合,产生黄色沉淀(因为生成了碘化银) ⑹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⑺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碱性等。 ⑻两种性质的区别:物性与化学变化无关,化性与化学变化有关。 ⑼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制法。 ⑽佛来明发现青霉素、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我国首先研制出结晶牛胰岛素、门捷列夫创制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诺贝尔研究炸药、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导电塑料。 ⑾探究面粉、葡萄糖等有机物是否含碳元素的实验方法(烧焦)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镁带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 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 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 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 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5、捕捉空气(获得某处气体样品)的实验方法:①用一个集气瓶,装满水,到某处后,将水倒掉,盖好集气 瓶即可。②用一个干瘪的气囊,到某处后撑开、扎紧口即可。③用一个注射器到某处吸取即可。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 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