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基本操作方法

?消毒

?进针

?行针

?留针

?出针

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可参考邱茂良主编《针灸学》的相关章节)。

进针法

?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爪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夹持进针法。

进针方法

?1、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行针与得气

?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行针手法

?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留针与出针

?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 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常见疾病的毫针刺法

?(一)中风病

?(二)头痛

?(三)面瘫病

?(四)肩凝症

?(五)腰痛病

中风病

?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临床按病位深浅以及病情轻重,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危重;中经络病位浅,病情轻,多无神志改变。

?本病的形成,主要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或以劳累、房劳等因,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化火动风,风火挟痰上扰,蒙蔽清窍,发为中风。

?本病相当于西医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中风病(中经络)

?1、半身不遂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一般均刺病侧,也先针健侧,后针病侧,即“补健侧袁泻患侧”的治法。

取穴: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随证配穴: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天枢;语言不利加廉泉。

特别提示:急性期每日1 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隔日1 次,每次留针20~30 分钟,10 次为1 疗程。风池穴深部为延髓,操作时要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 寸;廉泉穴向舌根斜刺0.8~1.5 寸。

?2、口角歪斜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取穴:颊车、地仓。

随证配穴:按病情酌情配取牵正、下关、水沟、四白等穴。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单刺病侧,病久可左右均刺。

特别提示:每日1 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 次为1 疗程。

头痛

?临床分为原发性头痛与继发性头痛两类。针灸治疗主要应用于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需根据病因进行诊治。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不论感受外邪还是犯于内伤,皆可导致头痛。外感以感受风、寒、热、湿邪为主,内伤与肝、脾、肾三脏的阴阳失衡有关。此外,外伤跌仆,气血瘀滞,经络被阻,也可导致头痛。

?本病相当于西医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以及高血压、眼、耳、鼻等疾病引起的头痛。

按头痛部位分经治疗

?治法: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

?取穴:太阳头痛(后枕痛):天柱、风池、后溪

?少阳头痛(侧头痛):率谷、悬颅、外关

?阳明头痛(前额痛):上星、印堂、合谷

?厥阴头痛(巅顶痛):百会、前顶、太冲

按外感、内伤辨证治疗

?(1)外感头痛

?治法:取足少阳、手太阴经穴为主。

?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列缺。

?(2)内伤头痛

?治法:取督脉、足少阳、阳明经穴为主。

?取穴:百会、头维、风池。

?随证配穴:肝阳头痛加太冲;痰浊头痛加中脘、丰隆;瘀血头痛加阿是穴;血虚头痛加血海、足三里;

肾虚头痛加肾俞、太溪。

?特别提示:头部穴位多予以斜刺或平刺,肢体穴位多直刺。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 次为1疗程。风池穴深部为延髓,操作时要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 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面瘫病

?面瘫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表现为一侧面部松弛,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不能蹙额、皱眉、漏齿、鼓颊等动作,部分患者初期耳后疼痛,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甚至外耳道出现疱疹等。

?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麻痹。

?治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宜浅刺、轻刺,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

?取穴: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鼻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目不能合加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

?特别提示:每次留针20~30 分钟,每日1 次,10 次为1 疗程。

肩凝症

?肩凝症是以肩部弥漫性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表现为日轻夜重,晨起关节活动后疼痛减轻,局部可伴有广泛的压痛。外旋、外展、上举、后旋等动作受限。后期病变组织发生粘连,功能障碍逐渐加重,形成“冻肩”,最后导致肩关节功能丧失。

?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一般认为,肩部受凉、过度劳累、慢性劳损与本病的形成有关。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肩关节周围炎。

?治法:分部近取与远取穴相结合。泻法。

?取穴: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条口。

?随证配穴:上臂痛加臂臑、曲池;肩胛痛加曲垣、天宗。

?特别提示:每次留针20~30 分钟,每日1 次,10 次为1 疗程。

腰痛病

?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表现为腰部重痛、酸麻,拘急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或劳欲过度等有关。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腰部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肌筋膜炎等。

?治法:取足太阳、督脉经穴为主。据证候虚实酌用补泻。

?取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劳损者加次髎;肾虚者加命门。

?特别提示:肾俞直刺0.5~1 寸;每次留针20~30 分钟,每日1次,10 次为1 疗程。

针刺禁忌症

?1、妇女妊娠三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针刺。

?3、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应禁刺。

?4、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针刺。

?5、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6、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针刺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对身体虚弱、气血亏虚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让患者采取卧位。

?3、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深刺。

?4、针刺眼区和颈部穴位(如风府、哑门等)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的组织器官。

?5、对尿潴留的患者,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严格掌握适当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针刺时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1、晕针: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的患者,由于精神紧张、体位不适、针刺刺激太强等,患者会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汗出、晕厥等。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仰卧,头部放低,可指掐或针刺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涌泉等急救穴,并采取其他必要的处理措施。

?2、滞针:由于患者精神紧张,或针刺后患者因疼痛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进针后患者体位变动,使肌肉纤维缠绕针体,导致行针时或留针后针下滞涩,行针或出针困难,使患者感觉疼痛,应嘱患者放松,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

?3、弯针:由于手法不熟练,或针下碰到坚硬的组织,或留针时患者体位变动,或因滞针处理不当,使针柄改变了进针或留针时的方向,行针及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应停止行针,将针顺着弯曲的方向缓慢退出。

?4、断针:由于针具质量不佳,或行针时过于用力,使针折断在人体内。用左手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针的残端暴露体外,右手用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深入皮肤时,应在X 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5、血肿:由于刺破血管导致微量的皮下出血,出现局部青紫或包块,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可采用先冷敷后热敷之法。

?6、气胸: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患者会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切勿恐惧而翻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对于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管理制度

大余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技术操作规 毫针刺法 [诊疗技术名称] 毫针刺法 [简介]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 适用于、外、妇、儿科等各种常见疾病。 [禁忌症] 1.具有严重脏疾病患者。 2.患者疲劳、饥饿或精神高度紧时; 3.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4.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患者; 5、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腧穴不宜针刺; 6、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通经活络的腧穴,禁止针刺 [操作规] 一、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

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 (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此外还有:舒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角度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的深浅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以及不同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基本手法

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行针技术就是针刺的基本手法。 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称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转法。 3.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4.治神与得气 (1)治神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 (2)得气就是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5.留针与出针 (3)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一般病症只需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就可出针,或酌予留置10~20分钟。 (4)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两指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是指应用不同型号的金属针,采用一定手法,刺激人体腧穴,调整脏腑功能,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驱邪,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评估 1.核对患者,自我介绍,解释操作目的,与患者沟通时语言要适当 2.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精神状态,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 相关因素,心理状况及配合程度 3.局部皮肤情况,有无出血倾向 二、准备 1.护士:仪表端庄,衣帽整洁,戴好口罩,洗手 2.用物:治疗盘、消毒液、棉签、无菌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干棉球、纱 布、镊子及清洁弯盘、必要时备屏风 3.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明亮,调节适宜的温度,关闭门窗,防止对流风,必 要时屏风遮挡 三、操作方法 1. 备齐用物,再次核对,解释操作的方法,请患者配合 2.取适当体位,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暴露针刺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3. 定位:拇指循经按压腧穴,询问患者感觉,以确定穴位 4.消毒:局部皮肤消毒,术者消毒手指 5.进针:选用型号适当的毫针,检查针柄、针体是否有质量问题。根据部位选择正确的进针方法 6.行针:运用提插或捻转等手法使用者产生酸、麻、重、胀感并向远端扩散,即为“得气”,并根据病情运用补泻手法,达最佳针感后留针10~20分钟 7.观察:有无晕针、弯针、折针以及有无血肿、气胸等,并给予及时处理 8.起针:先用左手拇、食指夹持消毒干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轻微捻针,缓缓退至皮下,再迅速拔出,切不可强行拔出,否则会造成出血或痛感。出针后要核对腧穴和针数,以防遗漏

9.协助患者穿着衣裤,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10.终末处理 11.洗手记录 四、评价 1.患者和家属理解针刺的目的,并主动配合 2.患者体位舒适,注意保暖 3.取穴准确度及操作熟练程度,进针后患者有“得气”的感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护理及注意事项 1.遵医嘱执行,仅在四肢部针刺。 2.认真评估,操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刺前要及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针刺过程的感受和注意要点,以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同时取得患者的配合。 3.选择质量好的针具,有硬弯、锈蚀、带钩等不符合要求的针具,应剔除不用。 4.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去合适体位,既使患者感觉舒适,又便于操作。并应注意防寒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5.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到取穴准确,正确运用进针方法,掌握好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针1|4,以防折针。年老体弱的患者,手法宜轻。 6.针刺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随时询问患者感觉,若患者出现晕针等反应时,应立即停止针刺,并通知医生行紧急处理。 7.起针后要核对针刺腧穴机针数,以免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8.使用过的针具,应消毒后再进行检查和修理,再次消毒灭菌后备用。 一

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临床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适应证】 针刺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内?外?妇?儿等各科都可应用,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对于疼痛性病症?功能失调性病症及某些急性病症,可视为首选疗法? 1、毫针刺法 【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 规范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毫针刺法讲义

毫针刺法 针刺准备 大纲要求: 1.消毒 2.体位 一、消毒 二、体位 体位的选择,以利于取穴、便于施针和较长时间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 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患者感到疲劳或晕针;患有严重心脏病和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慎用俯卧位。 体位的选择: 进针方法 持针的手称为“刺手”,辅助针刺的手称为“押手”。

进针方法包括: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管针进针法。 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 一、方向 指针刺时针尖所朝的方向。根据三方面因素确定针尖方向: 二、角度 指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为以下三种角度: 二、深度 1.原则是既要得气,又不能伤及脏腑组织器官。 2.不同季节要求不同,一般原则是春夏宜浅、秋冬宜深。 3.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

行针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 行针的辅助手法一: 行针的辅助手法二: 得气 1.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 ①患者体会:当针刺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麻、胀、重等自觉反应,有时可出现局部的热、凉、痒、痛、蚁行等感觉,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瞤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 ②医者体会: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针刺补泻(重点)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为针刺补泻的原则,针刺补泻手法是以补虚泻实为目的的两类针刺手法。 针刺补泻一:

针刺补泻二: 针刺补泻三: 针刺异常情况 1.晕针 2.滞针 3.血肿 4.断针 5.弯针 6.刺伤内脏:气胸、刺伤其它内脏 7.刺伤脑及延髓 8.外周神经损伤 针刺异常情况一: 针刺异常情况二: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基本操作方法 ?消毒 ?进针 ?行针 ?留针 ?出针 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可参考邱茂良主编《针灸学》的相关章节)。 进针法 ?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爪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夹持进针法。 进针方法 ?1、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行针与得气 ?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行针手法 ?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留针与出针 ?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 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常见疾病的毫针刺法 ?(一)中风病 ?(二)头痛 ?(三)面瘫病 ?(四)肩凝症 ?(五)腰痛病 中风病 ?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临床按病位深浅以及病情轻重,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危重;中经络病位浅,病情轻,多无神志改变。 ?本病的形成,主要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或以劳累、房劳等因,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化火动风,风火挟痰上扰,蒙蔽清窍,发为中风。 ?本病相当于西医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中风病(中经络) ?1、半身不遂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一般均刺病侧,也先针健侧,后针病侧,即“补健侧袁泻患侧”的治法。 取穴: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1、第三章 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包括毫针刺法及其他针法操作)

第三章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 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 一、毫针刺法 【准备工作】 针盒内盛无菌毫针,无菌持物钳,75%乙醇消毒棉球以及消毒干棉球。 【操作方法及步骤】 (一)选择针具 针具的选择和介绍:临床常用的针具,一般粗细为28~30号,长短为1~3寸。 (二)选穴定位 按照规范要求,取穴正确,定位准确。 (三)选择体位 患者感觉舒适、安稳,并能适应持久留针;医者能在此体位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操作时顺手。 1.仰卧位:适用于取前身部(头面、颈部、胸腹、四肢前面)的腧穴。

2.俯卧位:适用于取后身部(侧头、胸肋、侧腰、臀部、四肢侧面)的腧穴。 3.侧卧位:适用于取侧身部(头颈、背、腰、臀、下肢后侧)的腧穴。 4.仰靠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颈、胸、四肢的部分腧穴。 5.俯伏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颊、耳、颈侧、上肢的部分腧穴。

6.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顶、后头、项、肩、背、上肢的部分腧穴。 对活动障碍者,应根据患者本身的体位,选取便于取穴的体位;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者,最好选取仰卧位,以防晕针;选穴处方时便要考虑到体位,尽可能采用一种体位进行取穴针刺。 (四)常规消毒 1.医者手指术前以肥皂水洗净,然后以75%乙醇消毒棉球消毒。 2.施术部位以镊子夹住75%乙醇消毒棉球在所选腧穴部位处由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五)进针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灵枢》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难经》也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 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切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 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 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 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 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 (1)上呼吸道疾病 1、急性(慢性)鼻窦炎; 2、急性(慢性)鼻炎; 3、感冒; 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2)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慢性)气管炎;2、支气管哮喘。 1 (3)眼科疾病

毫针刺法操作流程

毫针刺法 仪表大方、着装整洁 您好,我是您的主治医师,您当前的主要症状是头痛,病情平稳,意识状态良好,体质及自理能力正常。 根据您的病情,现需要毫针刺发治疗,取穴百会。 您现在有没有紧张的感觉,能否配合我完成针刺治疗? 既然您的心里状况良好,合作程度良好,那么可以配合此项操作。 周围环境整洁,光线充足,符合患者隐私保护要求,室内温度适宜,符合患者保暖要求。我将为您行毫针刺法治疗, 此项操作的目的是,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病症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此项操作的方法是,用毫针在您的穴位处刺入皮肤。 在针刺过程中,您会觉得穴位局部有酸麻胀痛等感觉,这属于正常现象。 在针刺时也可能出现针刺意外,例如晕针、弯针、滞针、折针、血肿、气胸等情况,为了预防这些情况的发生,需要您放松心情,不要紧张,针刺过程中不要挪动身体,有任何不适请及时告知我。一旦出现针刺意外,我会及时为您处理,请您放心,不必紧张。 您晨起后还未进食,属于空腹状态,在针刺前需要您适量进食,并且排空大小便。 您同意此项操作吗?好的,请您稍等,我去准备物品,谢谢您的配合。 (洗手,戴口罩) (物品准备:治疗盘、无菌毫针、无菌棉球、无菌棉签、皮肤消毒液、镊子、弯盘、治疗单、笔,必要时备毛毯、屏风) (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床头卡) 您的床号及姓名与治疗单一致。 (用屏风为患者遮挡)我用屏风为您遮挡一下。 (解开衣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针刺部位)我给您盖上毯子。 您的病情是头痛,取百会穴针刺,它的定位是:XXXXXXXXX (用拇指按压穴位)您有酸胀的感觉吗?这是正常现象。 接下来我为您行毫针刺法,请您放松,不要紧张。 (消毒:先消毒穴位,皮肤范围不小于3cm。消毒自己的手指) (根据针刺部位选取选取合适的毫针。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毫针完好,针柄无松动,针身与针尖无弯曲或带钩 1.单手进针法: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或针身,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或针 身下端,当拇指食指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针尖迅速刺进皮肤。 2.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将针刺入皮肤。 3.舒张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右手将针从左手拇,食 指的中间刺入。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 针刺入。 若患者局部产生酸,麻,重,胀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您已经有酸麻胀痛等感觉了吗?好的,您这么快就有得气的感觉了,我为您调节一下针感。现在需要为您留针,如果有任何不适,请及时告知我。 在留针过程中未出现晕针及滞针等情况。您现在有不适的感觉吗?您的体位舒适吗?既然您没有不适感觉,体位舒适,那么继续为您留针。

毫针刺法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毫针刺法练习 实验目的: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技术,熟悉针刺操作的程序与步骤。 实验对象:学生 实验内容: 1. 毫针刺法的进针法和行针手法 2. 基本行针手法和辅助针法练习 3. 针刺得气、针刺角度、针刺深度的操作与体验 4. 练习针刺补泻手法 实验过程与体会: 1、实验器材:毫针、湿酒精棉球、干棉球 2、针刺穴位:手三里、曲池、孔最、列缺、合谷、阴陵泉、印堂、天枢、足三里 3、操作过程: ①体位选择:本次实验宜选用仰卧位与俯卧坐位。 ②揣穴:确定穴位位置,以便准确行针,可用指甲在皮肤穴位上标十字交叉。手三里:此腧穴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曲池:此腧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孔最:此腧穴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列缺:此腧穴在人体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合谷:此腧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印堂:此腧穴位于人体额部,在两眉头的中间; 天枢:此腧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足三里:此腧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阴陵泉:此腧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 ③消毒:先用湿酒精棉球对自己的手进行全面消毒,再对受针者皮肤穴位处进行消毒。 ④持针:拇指食指持针柄,中指砥柱针身。 ⑤进针: i、单手进针: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 部,对准穴位,运用指力、腕臂力快速刺入。如合谷、孔最

ii、夹持进针:押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 使针尖接触腧穴皮肤,刺手持针柄,刺手、押手同时向下用力,将针刺入腧 穴。如阴陵泉 iii、提捏进针:押手拇、食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提捏起,刺手持针 从提捏的腧穴上端刺入。如印堂 iv、舒张进针:押手食、中指或拇、中的两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撑 开绷紧,刺手持针刺入。如天枢穴 ⑥行针:行针的目的是为了得气。这些穴位大多可以进行捻转和提插操作,在针感不明显的穴位也可进行弹法和飞法。如我是在阴陵泉进行弹法和飞法操作。⑦补泄:捻转补泄和提插补泄较为常用。(烧山火和透天凉一般是表现手法,临床运用不多。 ⑧留针:留30分钟,也可以提前出针 ⑨出针 4、体会:本次实验课是我第一次为人进行针刺,心里比较紧张,因为手劲不足,没有经验,第一针进针很慢,人体表皮真的是出于意料的柔韧。针刺入皮后会明显感觉到抵御力道消失,此时应轻轻进针,感受得气感。用合谷刺、透刺等操作时偶尔会感受到针尖受阻,这时应调整方向进针。通常进针到感觉刺入空腔时被刺的同学会有得气的感觉。作为被针刺者的体会:针入皮前比较痛,入皮后并不痛,所以在针刺时应尽量减少刺入时间。扎到血管超级痛!出针时会冒血珠,出血时用干棉球按压止血,不揉!一旦患者反映痛感之后应该立即停手并出针。得气感在刺入穴位后比较明显,几秒后消失。若进行促使得气操作得气感明显。但是我怕痛,所以只刺了印堂、合谷、曲池、阴陵泉这几个穴位。印堂和阴陵泉没有太强的针感,合谷和曲池特别胀,不痛。 总之,还需要平时多加练习指力与腕力,以便快速进针减少疼痛。通过系统地学习针刺操作,以后的针刺练习我们就可以在自己或同伴的身上练手了,加油!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

1.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四、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五、注意事项

中医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⑴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⑵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⑶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⑷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⑴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①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②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③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⑵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①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②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③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④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⑴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⑵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毫针刺法习题

毫针刺法习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毫针的粗细、长短规格是指哪部分() A针尖B针身C针根D针柄E针尾 2.下列哪组穴位可采用仰靠坐位() A风池、风府、曲池、血海 B百会、天柱、足三里、太冲 C廉泉、列缺、照海、太溪 D水沟、腰阳关、委中、承山 E环跳、阳陵泉、风市、昆仑 3.同时取头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面的腧穴应选择的体位是() A仰卧位B侧卧位C俯卧位 D仰靠坐位E俯伏坐位 4.同时取用面部、下腹部及足背部穴位,最适宜的体位是() A仰卧位B侧卧位C俯卧位 D仰靠坐位E俯伏坐位 5.针具用煮沸消毒时,应待沸腾后再煮() A5分钟B15分钟C25分钟 D35分钟E45分钟 6.舒张进针法适用于() A皮肉浅薄处B皮肤松弛处C皮肤紧绷处D肌肉丰厚处E以上都不是

7.印堂的进针法应采用() A指切进针B夹持进针C提捏进针D舒张进针E单手进针 8.斜刺的角度应为() A10°左右B15°左右C30°左右D45°左右E60°左右 9.下列适宜平刺的腧穴是() A风池B百会C水沟D列缺E太冲 10.胸椎棘突下的穴位操作是() A直刺B向上斜刺C向下斜刺D向上平刺E向下平刺 11.下述不宜作深刺的是() A身体强壮者B中青年患者C肌肉丰厚处D阳证、新病E阴证、久病 12.在应用提插手法时,一般提插幅度以多少为宜() A1-3分B3-5分C5-7分D7-9分 E1寸左右 13.在应用捻转手法时,一般捻转角度以多少为宜() A90°左右B90°-180°C180°-360°D360°-720°E720°左右 14.下列皆为行针辅助手法的是() A提插法、捻转法、震颤法 B提插法、捻转法、震颤法 C提插法、捻转法、刮柄法 D震颤法、弹针法、刮柄法 E提插法、刮柄法、震颤法 15.可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的行针辅助手法的是()

中医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

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刺疗法操作规程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 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

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

五、毫针刺法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及肛门疾病术后疼痛、尿潴留、粪嵌塞等症。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如:a.肛门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b.术后尿潴留: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c.粪嵌塞: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整理:协助患者整理衣着,然后整理用物,归还原位。 10、记录:记录床号、姓名、针刺时间、穴位名、患者反应、签名。 四、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

毫针刺法及护理说课教案

课程教学设计 ( 2 0 1 2~ 2 0 1 3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任课教师: 教学内容(章节)第七章针灸与推拿疗法 第二节毫针刺法及护理 班级:课型:理论实验见习 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节 教学目标与要求:(一般分掌握、熟悉、了解) 1、掌握针刺前准备、针刺方法、留针与出针 2、熟悉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3、了解毫针的临床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与进展: 重点:针刺前准备、针刺方法、留针与出针;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难点:针刺方法、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进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 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相√幻灯投影) 教材:《中医护理》申惠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参考资料:《针灸学》孙国杰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中医基本常识》柴瑞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成都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学》 精品课程网站

教学内容摘要与时间安排 第二节毫针刺法及护理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5分钟一、毫针得临床运用5分钟(一)毫针的概念 (二)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三)毫针的消毒和保藏 二、针刺前的准备10分钟(一)思想准备(二)选择针具(三)安排体位 (四)定穴(五)消毒 三、针刺方法 (一)进针10分钟1、单手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提捏进针法4、舒张进针法 (二)针刺角度5分钟1、直刺2、斜刺3、平刺 (三)针刺深度5分钟1、因人而异2、因证而异3、因穴而异4、因时而异 (四)行针与得气15分钟 1、基本手法:(1)提插法(2)捻转法 2、辅助手法:(1)刮柄法(2)弹针法 3、得起: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患者出现针刺部位酸、麻、胀、重感以及操作者针下的沉紧感。 四、留针与出针5分钟 五、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15分钟(一)晕针(二)滞针(三)弯针(四)断针(五)血肿 课后总结10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课后思考题: 1、简述针刺的过程? 2、什么是得气?如何得气? 3、晕针的原因、表现及其临床处理? 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1、本次授课,通过展示实物、播放视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引导学生掌握毫针刺法及护理的要领。 2、从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说明本次课达到了教学目的。 3、由于课室空间有限,人数太多,所以未能向学生现场演示针刺全过程。 所以可在接下来的实验课,采取分组演示、分组练习的方法解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