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生物学知识点教案

海洋生物学知识点教案

海洋生物学知识点教案
海洋生物学知识点教案

一、名词解释

1、潮下带:不超过两百米的水层区,海底地形较为平坦,坡度较小,以大陆缘为外界

2、生物沉降:是指由生物活动结果形成的沉积物。它包括由生物遗体或遗物(如粪便)直接形成的沉积物,如硅藻土、贝壳层、鸟粪层、泥炭、煤等;也包括与生物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各种沉积物,如磷块岩,某些石灰岩、石油等。生物沉积物多形成于海洋中

3、海洋雪:在深海中,由有机物所组成的碎屑向雪花一样不断飘落,称作海洋雪。海洋雪主要由有机物碎屑所组成,起源于海洋上部透光层的有机物生产活动。海洋雪的组成包括:已死或将死的动植物(浮游生物)、原生生物(如硅藻)、细菌、粪便颗粒、泥沙和尘土等。

4、大陆边缘沉积:经河流、风、冰川等作用从大陆或临近岛屿携带入海的陆源碎屑

5、珊瑚礁:热带海洋中一些海岸、岛屿、暗礁周围和海滩大量生长造礁石珊瑚为主的骨骼堆积形成的礁体,统称为珊瑚礁。有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

6、真红树植物:是指专一性生长在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它们只能在潮间带环境生长繁殖,在陆地环境不能够繁殖。其特征是胎萌、呼吸根与支柱根、泌盐组织和高渗透压。

7、赤潮: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8、广盐性生物:又称“盐度变化生物”。指能够在海水含盐度变化较大的海水中生活的生物。海岸带及河口区的生物多属于广盐性生物。如某些双壳类及腹足类、介形类、海绵等。如紫菜能在32‰—24‰的盐度中生长。

9、寒流:水温显著低于流经海域的海流。即:自冷水区向暖水区流动的洋流。

10、上升流:海底富含营养盐的高密度海水向海表面涌升的现象。

1、海洋环境:地球上海和洋的总水域,按照海洋环境的区域性可分为河口、海湾、近海、外海和大洋等,按照海洋环境要素可分为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和海面上空大气等。

2、大洋区:远离大陆,深度较大,面积广阔的区域。

3、海洋透光层:是指自然光穿过海水时达到光能衰减至1%的水层深度。它表示光波经过海水时光强所能影响到的水层。在海洋中,光线射达1厘米厚的水层时,光线只占表面能量73%,到达10米深度时,占表面能量18%,到达100米深度时,只有1%左右。光波的长波部分消失较快,短波消失较慢,到100米深处只剩下光波波长为0.3—0.6微米的部分。海洋透光层的分布,对海洋生物种属的分布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4、富营养化:水体中营养盐类和有机物质大量积累,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异常增殖,大量消耗溶解氧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5、海洋真菌:生活在海洋中的能形成孢子且有真核结构的微生物。大多数栖于某种基物而生活,少数自由生活,因此,真菌在海洋中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寄主的分布。

6、浮游植物: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主要包括蓝藻门、硅藻门、金藻门a、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裸藻门和绿藻门,而不包括细菌和其它植物。

7、赤潮:详情见上(7)

8、广盐性生物:见上(8)

9、海洋荒漠化:是指在人为作用下海洋(及沿海地区)生产力的衰退过程,即海洋环境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海洋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输入海洋的污染物的大幅度增加。

10、海洋哺乳动物:海洋哺乳动物是哺乳类中适于海栖环境的特殊类群,通常被人们称作为海兽。是海洋中胎生哺乳、肺呼吸、恒体温、流线形且前肢特化为鳍状的脊椎动物。我国现有各种海兽39种。都是从陆上返回海洋的,属于次水生生物。属游泳生物。

1、盐度:海水中含盐量的标度。每千克海水中在碳酸盐转化为氧化物、溴和碘被等当量的氯置换、有机物全部被氧化后,所含固体物质的总克数。

2、海洋无光层:从海洋学的理论上讲,在大陆架外部海域的补偿深度(即海洋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极限深度,一般认为以200米为其极限值)以下,便可称为“海洋深层”(无光层)。

3、海洋病毒:海洋病毒是海洋环境超显微的、仅含有一种类型核酸(DNA或RNA)、专业活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形态一类微生物他们能够通过细菌滤器,在活细胞外具一般化学[1]大分子特征,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4、潮间带:从高潮时到低潮是海水经历的地带,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

5、潮汐: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等天体的引力作用而发生的周期性升降现象。

6、生物扰动:是指沉积物的原始胶结和构造被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的活动所破坏的过程,即动物对其周围沉积颗粒所进行的搅动、混合和破坏,包括可以鉴定和无法鉴定的各种潜穴、足迹和移迹。

7、、温跃层:海水温度垂直梯度突变的水层。

8、风生环流:海洋中由海面风应力驱动的大尺度环流。

9、海洋极端微生物:是适合生活在海洋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总称,包括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压、嗜金、抗辐射、耐干燥和极端厌氧等多种类型。

10、原水生生物:海水中最低等的一类真核单细胞动物,个体由单个细胞组成,个体微小。

二、填空题

1、广盐性、广温性和耐低氧性是河口生物的重要生态特征。

2、达尔文根据礁体与岸线的关系,划分出岸礁、堡礁和环礁。

3、大多数学者将生物多样性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地球分为两个半球,集中了大部分陆地的陆半球,集中了大部分海洋的水半球。

5、海洋环境梯度对海洋生物的、、有重要影响

6、浮游植物种群的大小取决于、、的比例

7、浮游生物按营养方式分为全动营养、腐生营养、混合营养;按体型大小分为超微型浮游生物,微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生物,中型浮游生物,大型浮游生物,巨型浮游生物;按浮游生活史长短划分:永久性浮游生物、阶段性浮游生物、暂时性浮游生物

三、简答题

1、简述海洋鱼类的体型结构特征

体型一般可分为:

鱼雷型

这类体型的鱼栖息于中层水域中,最善于游泳,如鲐、鲻梭、金枪鱼等。

箭型

与鱼雷型相似,但身体更为延长,奇鳍后移,栖息于表层水中,善于游泳,如狗鱼、颌针鱼等,

侧扁型

这种体型的鱼,背腹轴高度增加,左右两侧极扁,又可分为斑鰶鱼型、翻车鱼型和鲆鲽鱼型,分别栖息于近底层和底层。鱼体型结构

蛇型

这种体型的鱼身体细长,横断面几为圆形,一般栖息于海底植物丛中,如鳗鲡、海龙等。

带型

身体高度延长为侧扁型,不善于游泳,如带鱼、皇带鱼等。

球型

这种体型的鱼身体几呈球形,尾鳍一般不发达,如箱魨、某些圆鳍鱼等,

纵扁型

这种体形的鱼背腹轴高度缩小,体型扁平,如各种鳐、鮟鱇等。

2、简述海藻场的生态功能

可见下(14、)

3、河口区的生物组成主要起源于三个方面:

1.来自海洋的种类(主要的); 2.已适应于低盐条件的半咸水中的特有种类; 3.其它广盐性淡水生物种类(少数)。

4、深海生物的生态适应

体色生活在 200~1000m水深处的动物,色泽鲜艳,如一些虾为红色或紫红色。生活在水深超过 2000m的动物,色泽多较暗淡,如一些海参为灰白色或黑色。视觉器官深海动物的视觉器官向两个方向演化:少数种的视觉器官显著发展,以适应极微弱的光线,如鱼类中的合鳃鳗属;另一些种的眼退化或完全消失,如在北大西洋5000m深处生活的盲鱼、五螯虾和拟海螯虾等。在后一种情况下,其触须往往很发达,如长须虾类。无触须的盲鱼则常用其侧线系统感受海水中的低频声波,以寻找食物和逃脱敌害。

5、简述藻类的生活史类型

藻类生活史有营养生殖型、无性生殖型、有性生殖型和无性和有性生殖混合型4种类型:1.营养生殖型:生活史仅有营养生殖,只能以细胞分裂的方式来进行生殖。蓝藻和裸藻等一些单细胞藻类属此。

2.无性生殖型:是生殖细胞(孢子)不经结合,直接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型是指生活史中没有有性生殖,没有减数分裂。如小球藻、栅藻等。

3.有性生殖型:有双相型和单相型两种类型。前者生活史中仅有一个双倍体(diploid)的藻类,只行有性生殖,减数分裂(R)发生在产生配子之前。如绿藻门管藻目的一些种类,硅藻和褐藻门鹿角藻目就属于这种类型;后者生活史中是单倍体藻类,仅合子是双倍体核相(2n),即静配同配,如水绵和轮藻。

4.无性和有性生殖混合型:是指生活史中既行无性生殖,又行有性生殖的藻类。这两个时期可随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出现,也可以是生活史中相互交替的两个阶段。

(1)生活史中无世代交替。如衣藻、团藻、丝藻等,它们常是在生长季节末期才行有性生殖,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生活史中无世代交替,其植物体为单相型。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减数分裂发生在合子形成之后,新植物体产生之前。

6、简述海洋生物学的研究意义

海洋中生物门类,主要是动物门类的多样性远远超过陆地和淡水,其中许多门类的动物只能生活在海洋中。要了解整个生物的分类系统及其演化过程,必须研究海洋生物学。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又是众多工业废料的汇集地,海洋生态学的研究不但有利于保

护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关系到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具有一些特有的生理机能和生化特点,如海洋鱼类和哺乳类的游泳能力、回声定位和体温的调节,已成为仿生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7、简述海洋环境分区是怎样划分的

一、滨海

处于海陆分界地带。海陆的分界线称海岸线,实际上海面涨涨落落无一刻停息。所以海陆分界——滨海是狭长地带。

滨海地带在潮汐过程中时而被水淹没,时而又露出水面。其宽度与地形有关,地形平缓则宽;地形陡峻则窄。根据海水涨落情况滨海又可分为前滨和后滨

二、浅海

处于大陆架之上,水深由低潮面至500m左右的海域,一般为200m。世界各地大陆架宽度差别很大,所以浅海发育程度也很不相同。我国东部大陆架发育,故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其中渤海最小,南海最大(面积 3.5×106km2)。浅海面积略小于半深海但大陆架上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

三、半深海

处于大陆坡上,水深一般200-2000m。由于大陆坡地形坡度大,半深海海域的平均宽度仅为20-40km ,面积近30×106km2,范围不大。大陆坡上发育有深千米以上的大峡谷,地形崎岖,浊流发育。此海区已为无光带。含O2量仅为表层1/2,水温低,生物比浅海少,以浮游类为主。

四、深海

位于大陆基和深海盆地、大洋中脊之上的广大海域,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59.5%以上,也是海洋的主体。深海的水深大于2000m。海水的温度和盐度不受大陆影响,具独立的洋流系统。深部海水含 O2量为表层的1/2,无阳光,水温低,生物少,以浮游类为主。

8、简述外来物种入侵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危害:破坏生态安全,威胁生物多样性;破坏遗传多样性,造成遗传污染;带入病原生物;引发赤潮;

外来海洋生物入侵,不仅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对我国人民健康、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也间接造成了严重危害。外来海洋生物入侵造成的本地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和引入的病原微生物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外来海洋生物入侵带来的本地物种减少、景观丧失、养殖退化、经济生物病害、赤潮频发等会直接造成渔业、养殖业、旅游业、运输业和其它基层海洋产业的经济损失,间接引发劳动就业、保险福利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9、浮游植物的分类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包括所有在水中营浮游生活方式的微小植物,大多数是单细胞藻类。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主要包括蓝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淡水浮游植物包括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八个种类。

{或者}浮游植物是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主要包括蓝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 ,淡水浮游植物包括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八个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

类约9000种。

10、游泳生物的分布特点

海洋生物分布现今生活在海洋中的动、植物种数虽大大地少于陆上生物,但其门类的多样性却明显地超过陆上。据一些学者统计,已知动物界37个门类中,至少有34门动物有海生种,其中栉水母动物、星虫动物、棘皮动物、毛颚动物等门完全由海生种类组成;而出现在淡水和陆地环境的分别为17门和15门动物。在植物界的16门中,生活于海洋中也达13门。按分布区的大小,海洋生物有广域分布和狭域分布之分。

广域分布广阔,有遍布世界各洋的世界种 (主要见于种以上的分类单元); 有广布热带或极地海域的环热带种、环极地种。

狭域分布的生物局限于一定海域,此类生物繁多,其中仅分布在某一有限海域的种,称为地方特有种。系本海域原先就有的,叫固有种;该海域内原先没有的,由它区迁入的,为迁入种。

11、简述海洋微生物的特征

嗜盐性

海洋微生物最普遍的特点。真正的海洋微生物的生长必需海水。海水中富含各种无机盐类和微量元素。钠为海洋微生物生长与代谢所必需此外,钾、镁、钙、磷、硫或其他微量元素也是某些海洋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

嗜冷性

大约90%海洋环境的温度都在5℃以下,绝大多数海洋微生物的生长要求较低的温度,一般温度超过37℃就停止生长或死亡。那些能在 0℃生长或其最适生长温度低于20℃的微生物称为嗜冷微生物。嗜冷菌主要分布于极地、深海或高纬度的海域中。其细胞膜构造具有适应低温的特点。那种严格依赖低温才能生存的嗜冷菌对热反应极为敏感,即使中温就足以阻碍其生长与代谢。

嗜压性

海洋中静水压力因水深而异,水深每增加10米,静水压力递增1个标准大气压。海洋最深处的静水压力可超过1000大气压。深海水域是一个广阔的生态系统,约56%以上的海洋环境处在100~1100大气压的压力之中,嗜压性是深海微生物独有的特性。来源于浅海的微生物一般只能忍耐较低的压力,而深海的嗜压细菌则具有在高压环境下生长的能力,能在高压环境中保持其酶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嗜压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必需借助高压培养器来维持特定的压力。那种严格依赖高压而存活的深海嗜压细菌,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迄今尚难于获得纯培养菌株。根据自动接种培养装置在深海实地实验获得的微生物生理活动资料判断,在深海底部微生物分解各种有机物质的过程是相当缓慢的。

低营养性

海水中营养物质比较稀薄,部分海洋细菌要求在营养贫乏的培养基上生长。在一般营养较丰富的培养基上,有的细菌于第一次形成菌落后即迅速死亡,有的则根本不能形成菌落。这类海洋细菌在形成菌落过程中因其自身代谢产物积聚过甚而中毒致死。这种现象说明常规的平板法并不是一种最理想的分离海洋微生物方法。

趋化性与附着生长

海水中的营养物质虽然稀薄,但海洋环境中各种固体表面或不同性质的界面上吸附积聚着较丰富的营养物。绝大多数海洋细菌都具有运动能力。其中某些细菌还具有沿着某种化合物浓度梯度移动的能力,这一特点称为趋化性。某些专门附着于海洋植物体表而生长的细菌称为植物附生细菌。海洋微生物附着在海洋中生物和非生物固体的表面,形成薄膜,为

其他生物的附着造成条件,从而形成特定的附着生物区系。

多形性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形态时,有时在同一株细菌纯培养中可以同时观察到多种形态,如球形椭圆形、大小长短不一的杆状或各种不规则形态的细胞。这种多形现象在海洋革兰氏阴性杆菌中表现尤为普遍。这种特性看来是微生物长期适应复杂海洋环境的产物。

发光性

在海洋细菌中只有少数几个属表现发光特性。发光细菌通常可从海水或鱼产品上分离到。细菌发光现象对理化因子反应敏感,因此有人试图利用发光细菌为检验水域污染状况的指示菌。

12、简述游泳生物的主要运动方式

游泳动物运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由于肌节的交替伸缩,加上鳍等的配合向前游动,如大多数鱼类和鲸类。

②杠杆运动方式,如甲壳类的对虾,依靠其附肢起桨的作用运动。

③反射运动方式,如头足类的章鱼,其腹部有一个特别的外套腔,水从外套腔中通过一个称为“漏斗”的运动器官,向外间歇地喷出,推动身体向相反方向快速运动。

某些鱼类利用呼吸时从鳃孔中喷出水流来运动,与头足类有些类似,但这在鱼类中只起辅助作用。

13、简述海洋底栖生物按照食性和方式标准可以划分的类型

①滤食性动物,也称悬浮食性动物。它们依靠各种过滤器官滤取水体中的悬浮有机碎屑或微小生物。如许多双壳类通过出入水管系统形成水流,以体内粘液膜获取食物;甲壳类用肢体活动吸入海水,以附肢刚毛网滤取食物颗粒;

②沉积食性动物。它们吞食沉积物,在消化道内摄取其中的有机物质,如芋参、心形海胆。多数种是无选择地吞食海底沉积,少数种则是有选择地摄食。

③肉食性动物。它们捕食小型动物和动物幼体,如对虾、龙虾、海葵和鲽形鱼类等。浅海、深海中都有其代表,它们都有较强壮的捕食器官。深海种还常借发光来诱捕食物。

④寄生性动物。它们吸取寄主体内的营养,多缺乏捕食器官。在海洋底栖动物中,以前3类食性和方式为主。

14、简述海藻场的主要生态功能

1、海洋生物的栖息场所:海藻场对波浪具有消减作用,可以改变海流动力学,使海藻场内形成静稳海域,水温较周围变化小,有利于海洋生物的养息,并成为其灾害天气时的避难场所,海藻场内能够形成日荫、隐蔽场及狭窄迷路,使其成为海洋动物躲避敌害的优良场所,此外,海藻场内的大型海藻及其附生生物可作为鱼类等多种海洋生物的饵料,藻体的死亡与分解导致海水的富营养化,有利于饵料生物的繁殖,使海藻场成为了海洋生物的索饵场。同时,海藻场内具有丰富的鱼类卵的附着基和稚鱼孵化的饵料,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

2、改善海域环境:海藻场内的褐藻类个体通常较大,以叶片直接吸收海水中营养盐类吸收面积大,对一些金属重金属吸收也明显

3、缓冲作用:马尾藻场对藻场内的水流、溶解氧以及水温的分布和变化具有缓冲作用# 在水湾中,马尾藻场对湾内水域分布的影响起主导作用,这主要是通过藻类在日间的光合作用和夜间的呼吸作用来实现的# 马尾藻场尤其是茂盛期的马尾藻场使藻场内部水温的上升或下降延迟,如藻场下方的水温分布模式受茂盛期马尾藻场的高度和密度的影响,其原因

包括藻场对经过海表面的短波辐射的吸收作用和马尾藻对对流的抑制作用

15、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内容

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1、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这些遗传信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因此,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因此,可被看作是一个基因库(Gene pool)。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基因的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

2、物种多样性这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物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组成;物种是进化的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在分类学上,确定一个物种必须同时考虑形态的、地理的、遗传学的特征。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物种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①具有相对稳定的而一致的形态学特征,以便与其他物种相区别;②以种群的形式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内,占据着一定的地理分布区,并在该区域内生存和繁衍后代;③每个物种具有特定的遗传基因库,同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可以互相配对和繁殖后代,不同种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不能配育或即使杂交也不同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蒋志刚等,1997)。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在阐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时,最常用的指标是区域物种多样性。区域物种多样性的测量有以下三个指标:①物种总数,即特定区域内所拥有的特定类群的物种数目;

②物种密度,指单位面积内的特定类群的物种数目;③特有种比例,指在一定区域内某个特定类群特有种占该地区物种总数的比例。

3、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所有的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之中,不仅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而且生物与其周围的各种环境因子也是相互作用的。从结构上看,生态系统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对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进行循环和维持能量在各组分之间的正常流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包括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其中,生境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四、问答题

1、红树林植物生理和形态适应的多样性

①红树具有高渗透压的生理特征。由于渗透压高,红树能从沼泽性盐渍土中吸取水份及养料,这是红树植物能在潮滩盐土中扎根生长的重要条件。红树的根系分为支柱根、板状根和呼吸根。一棵红树的支柱根可有30余条。这些支柱根象支撑物体最稳定的三脚架结构一样,从不同方向支撑着主干,使得红树风吹不倒,浪打不倒。这样的红树林,对保护海岸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红树植物的呼吸根,顾名思义,起呼吸作用。在沼泽化环境中,土壤中空气极为缺乏。红树植物为了适应这种缺氧环境,呼吸根极为发育。呼吸根有棒状也有膝曲状的。有的纤细,

其直径仅有0.5厘米,有的粗壮,直径达10-20厘米。红树植物板状根是由呼吸根发展而来。板状根对红树植物的呼吸及支撑都有利。红树植物根系的特异功能,使得它在涨潮被水淹没时也能生长。

③胎生现象,红树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在母树上萌发。幼苗成熟后,由于重力作用使幼苗离开母树下落,插入泥土中。这种“胎生”现象在植物界是很少见的。更使人们惊奇的是,幼苗落入泥中,几个钟头就可在淤泥中扎根生长。有时从母树落下的幼苗平卧于土上,也能长出根,扎入土中。当幼苗落至水中时,它们随海流飘泊。有时在海水中飘泊几个月,甚至长达一年也未能找到它生长所需的土壤。然而,一旦遇到条件适宜的土壤就立即扎根生长。红树虽然生长在水中,是一种不怕涝的植物,然而它革质的叶子能反光,叶面的气孔下陷,有绒毛,在高温下能减少蒸发,具有耐旱的生态。它叶片上的排盐腺可排除海水中的盐分。除了胎萌以外,红树植物还具有无性繁殖即萌蘖能力。在它们被砍伐后,很快在基茎上又萌发出新的植株。

2、海洋河口生物的适应性

1、生理适应性:多数河口生物要么是渗压调变生物,要么是具有应付盐度变化能力的生物,能够对外界的盐度变化保持离子平衡

2、行为适应性:掘穴于泥土中,以弥补调节渗压能力的不足,同时减少被捕食机会,另一种行为是迁徙,即向河口上下迁移,使其一直在盐度变化最小的区域

3、形态适应:泥栖生物往往细的边缘毛或者刚毛,用以保护呼吸腔的入口,另一种适应是个体比全海水中的近亲种类小,鱼的脊椎数目也减少了

3、海洋浮游生物的适应策略

1扩大个体表面积或结成群体增加浮力

2 减轻比重增加浮力从形态上看,浮游生物为适应浮游,体表常有复杂的突起,或在体内贮存着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气体等,在浮游植物中,有的也是通过调节体内气体的量而作垂直移动的。

3由于世代时间极短,通过较小的遗传变异,在一定时间内即可适应于盐度的颇大变化。藻类细胞还能较迅速地合成多元醇或其衍生物、糖或多糖和某种氨基酸等渗透调节物,用以迅速调节细胞的渗透压,适应环境盐度的变化。

4、海洋细菌的分布特点

海洋细菌在海洋中分布广、数量多,是海洋微生物中最重要的成员。其数量分布特点是,近海区的细菌密度较远洋区大,尤以内湾和河口区最大。每毫升近岸海水中一般可分离到102~103个细菌菌落,有时超过105个;而在每毫升深海海水中,有时却分离不出一个细菌菌落;表层海水和水-底泥界面处的细菌密度较深层水大,底泥中的细菌密度一般较海水中大,泥土底质中的细菌密度一般高于沙土底质。在每克底泥中细菌数量约在102~105个之间,高的可达到106个以上。在海洋调查中,有时发现某水层中的细菌数量剧增,出现不均匀的微分布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海水中可供细菌利用的有机物质分布不均匀所引起,一般在赤潮之后常伴随着细菌数量的剧增。

5、海洋游泳生物的适应策略

对游泳生活的适应: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平衡器官、肌肉系统、神经系统、视觉以及适应不同生境的各种形态结构

流线型体型,以减少水流阻力,敏捷地快速游动。很厚且富有弹性的表皮,真皮中有许

多小嵴,嵴间充满液体;头足类在遇到敌害时,能放出体内墨囊中的黑汁,使周围的海水变黑,借以掩护逃脱。

某些浮力适应机制:气鳔;有的鱼类(如鲨鱼)是在体内增加脂类物质,增加浮力。

对深海的生活具有特殊的适应功能:发光器;具有特大的嘴;富有弹性的颌;令人生畏的牙齿;可扩大的胃

6、海洋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嗜盐性:海洋微生物最普遍的特点。真正的海洋微生物的生长必需海水。海水中富含各种无机盐类和微量元素。钠为海洋微生物生长与代谢所必需此外,钾、镁、钙、磷、硫或其他微量元素也是某些海洋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

嗜冷性:大约90%海洋环境的温度都在5℃以下,绝大多数海洋微生物的生长要求较低的温度,一般温度超过37℃就停止生长或死亡。那些能在0℃生长或其最适生长温度低于20℃的微生物称为嗜冷微生物。嗜冷菌主要分布于极地、深海或高纬度的海域中。其细胞膜构造具有适应低温的特点。那种严格依赖低温才能生存的嗜冷菌对热反应极为敏感,即使中温就足以阻碍其生长与代谢。

嗜压性:海洋中静水压力因水深而异,水深每增加10米,静水压力递增1个标准大气压。海洋最深处的静水压力可超过1000大气压。深海水域是一个广阔的生态系统,约56%以上的海洋环境处在100~1100大气压的压力之中,嗜压性是深海微生物独有的特性。来源于浅海的微生物一般只能忍耐较低的压力,而深海的嗜压细菌则具有在高压环境下生长的能力,能在高压环境中保持其酶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嗜压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必需借助高压培养器来维持特定的压力。那种严格依赖高压而存活的深海嗜压细菌,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迄今尚难于获得纯培养菌株。根据自动接种培养装置在深海实地实验获得的微生物生理活动资料判断,在深海底部微生物分解各种有机物质的过程是相当缓慢的。

低营养性:海水中营养物质比较稀薄,部分海洋细菌要求在营养贫乏的培养基上生长。在一般营养较丰富的培养基上,有的细菌于第一次形成菌落后即迅速死亡,有的则根本不能形成菌落。这类海洋细菌在形成菌落过程中因其自身代谢产物积聚过甚而中毒致死。这种现象说明常规的平板法并不是一种最理想的分离海洋微生物方法。

趋化性与附着生长:海水中的营养物质虽然稀薄,但海洋环境中各种固体表面或不同性质的界面上吸附积聚着较丰富的营养物。绝大多数海洋细菌都具有运动能力。其中某些细菌还具有沿着某种化合物浓度梯度移动的能力,这一特点称为趋化性。某些专门附着于海洋植物体表而生长的细菌称为植物附生细菌。海洋微生物附着在海洋中生物和非生物固体的表面,形成薄膜,为其他生物的附着造成条件,从而形成特定的附着生物区系。

多形性: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形态时,有时在同一株细菌纯培养中可以同时观察到多种形态,如球形椭圆形、大小长短不一的杆状或各种不规则形态的细胞。这种多形现象在海洋革兰氏阴性杆菌中表现尤为普遍。这种特性看来是微生物长期适应复杂海洋环境的产物。

发光性:在海洋细菌中只有少数几个属表现发光特性。发光细菌通常可从海水或鱼产品上分离到。细菌发光现象对理化因子反应敏感,因此有人试图利用发光细菌为检验水域污染状况的指示菌。

五、论述

1、怎样理解“淡水鱼在海水中是脱水死的,而海水鱼在淡水中是被撑死的”?

一般说来,地球上海水的含盐浓度为16—47(一般为35),而淡水的含盐浓度只有0.01-0.5,两者相差悬殊。海水硬骨鱼鱼体组织的含盐浓度比外界海水的含盐浓度要低得多,由于海水中有大量盐分,故比重高、密度大。根据渗透压原理,海水鱼鱼体组织中的水力,将不断地从鳃和体表向外渗出。为了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海水鱼便不得不吞食大量海水,以弥补体内的失水。然而,由于大口大口地吞食海水,进入鱼体内的盐分也大大增加了,这样,海水鱼除了从肾脏排除掉一部分盐分外,主要还是依靠鳃组织中的“泌氯细胞”来完成排盐任务。软骨鱼类采用的方式则有所不同。它们不像硬骨鱼那样喝海水,而是有一套保持体内外渗透压平衡的高超本领。在它们的血液中含有很多尿素,因此体内液体的浓度反而比海水高,这样就迫使它们以排尿的方式排除渗入体内多余的水分。尿素不仅能维持软骨鱼内体液的高渗压,减少盐分的渗入,而且还能起到加速盐分排出的作用。淡水鱼与海水鱼大不一样,淡水鱼鱼体组织的含盐浓度比外界谈水的含盐浓度要高,也就是说,淡水的含盐浓度低、比重低、密度小,根据渗透压原理,外界淡水将不断地大量进入鱼体,为此,淡水鱼只有通过肾脏,将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

2、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即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是在原始的地球条件下进行的,这一过程教材中已有叙述,这里不再重复。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米勒的模拟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这一过程是在原始海洋中发生的,即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如黏土的吸附作用),通过缩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这一过程是怎样形成的呢?前苏联学者奥巴林提出了团聚体假说,他通过实验表明,将蛋白质、多肽、核酸和多糖等放在合适的溶液中,它们能自动地浓缩聚集为分散的球状小滴,这些小滴就是团聚体。奥巴林等人认为,团聚体可以表现出合成、分解、生长、生殖等生命现象。例如,团聚体具有类似于膜那样的边界,其内部的化学特征显著地区别于外部的溶液环境。团聚体能从外部溶液中吸入某些分子作为反应物,还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特定的生化反应,反应的产物也能从团聚体中释放出去。另外,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微球体和脂球体等其他的一些假说,以解释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多分子体系的过程。第四个阶段,团聚体简单代谢示意图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阶段是在原始的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目前,人们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

3、海洋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在海洋环境中的作用。海洋堪称为世界上最庞大的恒化器,能承受巨大的冲击(如污染)而仍保持其生命力和生产力;微生物在其中是不可缺少的活跃因素。自人类开发利用海洋以来,竞争性的捕捞和航海活动、大工业兴起带来的污染以及海洋养殖场的无限扩大,使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海洋微生物以其敏感的适应能力和快速的繁殖速度在发生变

化的新环境中迅速形成异常环境微生物区系,积极参与氧化还原活动,调整与促进新动态平衡的形成与发展。从暂时或局部的效果来看,其活动结果可能是利与弊兼有,但从长远或全局的效果来看,微生物的活动始终是海洋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最积极的一环。

海洋中的微生物多数是分解者,但有一部分是生产者,因而具有双重的重要性。实际上,微生物参与海洋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全过程。海洋中分解有机物质的代表性菌群是:分解有机含氮化合物者有分解明胶、鱼蛋白、蛋白胨、多肽、氨基酸、含硫蛋白质以及尿素等的微生物;利用碳水化合物类者有主要利用各种糖类、淀粉、纤维素、琼脂、褐藻酸、几丁质以及木质素等的微生物。此外,还有降解烃类化合物以及利用芬香化合物如酚等的微生物。海洋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终极产物如氨、硝酸盐、磷酸盐以及二氧化碳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为海洋植物提供主要营养。微生物在海洋无机营养再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某些海洋化能自养细菌可通过对氨、亚硝酸盐、甲烷、分子氢和硫化氢的氧化过程取得能量而增殖。在深海热泉的特殊生态系中,某些硫细菌是利用硫化氢作为能源而增殖的生产者。另一些海洋细菌则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不论异养或自养微生物,其自身的增殖都为海洋原生动物、浮游动物以及底栖动物等提供直接的营养源。这在食物链上有助于初级或高层次的生物生产。在深海底部,硫细菌实际上负担了全部初级生产。

在海洋动植物体表或动物消化道内往往形成特异的微生物区系,如弧菌等是海洋动物消化道中常见的细菌,分解几丁质的微生物往往是肉食性海洋动物消化道中微生物区系的成员。某些真菌、酵母和利用各种多糖类的细菌常是某些海藻体上的优势菌群。微生物代谢的中间产物如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或毒素等是促进或限制某些海洋生物生存与生长的因素。某些浮游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营养关系。如细菌为浮游植物提供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浮游植物分泌乙醇酸等物质作为某些细菌的能源与碳源。

由于海洋微生物富变异性,故能参与降解各种海洋污染物或毒物,这有助于海水的自净化和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海洋生物学知识点教案

一、名词解释 1、潮下带:不超过两百米的水层区,海底地形较为平坦,坡度较小,以大陆缘为外界 2、生物沉降:是指由生物活动结果形成的沉积物。它包括由生物遗体或遗物(如粪便)直接形成的沉积物,如硅藻土、贝壳层、鸟粪层、泥炭、煤等;也包括与生物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各种沉积物,如磷块岩,某些石灰岩、石油等。生物沉积物多形成于海洋中 3、海洋雪:在深海中,由有机物所组成的碎屑向雪花一样不断飘落,称作海洋雪。海洋雪主要由有机物碎屑所组成,起源于海洋上部透光层的有机物生产活动。海洋雪的组成包括:已死或将死的动植物(浮游生物)、原生生物(如硅藻)、细菌、粪便颗粒、泥沙和尘土等。 4、大陆边缘沉积:经河流、风、冰川等作用从大陆或临近岛屿携带入海的陆源碎屑 5、珊瑚礁:热带海洋中一些海岸、岛屿、暗礁周围和海滩大量生长造礁石珊瑚为主的骨骼堆积形成的礁体,统称为珊瑚礁。有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 6、真红树植物:是指专一性生长在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它们只能在潮间带环境生长繁殖,在陆地环境不能够繁殖。其特征是胎萌、呼吸根与支柱根、泌盐组织和高渗透压。 7、赤潮: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8、广盐性生物:又称“盐度变化生物”。指能够在海水含盐度变化较大的海水中生活的生物。海岸带及河口区的生物多属于广盐性生物。如某些双壳类及腹足类、介形类、海绵等。如紫菜能在32‰—24‰的盐度中生长。 9、寒流:水温显著低于流经海域的海流。即:自冷水区向暖水区流动的洋流。 10、上升流:海底富含营养盐的高密度海水向海表面涌升的现象。 1、海洋环境:地球上海和洋的总水域,按照海洋环境的区域性可分为河口、海湾、近海、外海和大洋等,按照海洋环境要素可分为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和海面上空大气等。 2、大洋区:远离大陆,深度较大,面积广阔的区域。 3、海洋透光层:是指自然光穿过海水时达到光能衰减至1%的水层深度。它表示光波经过海水时光强所能影响到的水层。在海洋中,光线射达1厘米厚的水层时,光线只占表面能量73%,到达10米深度时,占表面能量18%,到达100米深度时,只有1%左右。光波的长波部分消失较快,短波消失较慢,到100米深处只剩下光波波长为0.3—0.6微米的部分。海洋透光层的分布,对海洋生物种属的分布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4、富营养化:水体中营养盐类和有机物质大量积累,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异常增殖,大量消耗溶解氧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5、海洋真菌:生活在海洋中的能形成孢子且有真核结构的微生物。大多数栖于某种基物而生活,少数自由生活,因此,真菌在海洋中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寄主的分布。 6、浮游植物: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主要包括蓝藻门、硅藻门、金藻门a、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裸藻门和绿藻门,而不包括细菌和其它植物。 7、赤潮:详情见上(7) 8、广盐性生物:见上(8) 9、海洋荒漠化:是指在人为作用下海洋(及沿海地区)生产力的衰退过程,即海洋环境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海洋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输入海洋的污染物的大幅度增加。 10、海洋哺乳动物:海洋哺乳动物是哺乳类中适于海栖环境的特殊类群,通常被人们称作为海兽。是海洋中胎生哺乳、肺呼吸、恒体温、流线形且前肢特化为鳍状的脊椎动物。我国现有各种海兽39种。都是从陆上返回海洋的,属于次水生生物。属游泳生物。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海南省海口二中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 (生:民主战士) 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 (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 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 (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水生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学案

水生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学案 此学案专门针对笔试 【章节复习】 浮游生物学Planktonology 研究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浮游生物的定义 全世界共有33个植物纲:水中有18个纲的代表 63个动物纲:水中有60个纲的代表 根据生态习性分为: 浮游生物(Plankton) 自游生物(游泳动物Nekton) 底栖生物(Benthos) ●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 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垂直移动能力 ②除部分水母类、甲壳类、被囊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 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 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 第二节浮游生物的分类 一、按营养方式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自养生物,初级生产力贡献者。多为细菌和单胞藻类(主 要是硅藻和甲藻),包括生产者和还原者,分布在真光层。 ?浮游动物(Zooplankton):异养生物,次级生产力贡献者。各类无脊椎动物(如原 生动物、水母、节肢动物、毛颚动物、浮游软体动物、浮游多毛类、被囊动物)及其幼虫以及低等脊索动物幼虫、低等脊椎动物幼虫,如鱼卵、仔鱼、稚鱼。 ?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找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 围。 二、按个体大小

三、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 终生浮游生物、暂时性浮游生物、偶然性浮游生物 四、按生活的环境 ●淡水浮游生物(freshwater plankton):盐度<5‰ ●海洋浮游生物(marine plankton):盐度>16‰ ●河口浮游生物(estuarine plankton):盐度5-16‰ 五、按浮游生物的分布 水平分布:沿岸性浮游生物、远洋性浮游生物 垂直分布:上层浮游生物、中层浮游生物、下层浮游生物、极深海浮游生物 第三节浮游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研究内容:形态、分类、生态、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 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 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 二、浮游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在形态、分类方面: ?微生物学、海藻学、无脊椎动物学 2、生态方面: ?水产学、海洋学、渔业、气象学、地质学、环境科学 3、生理、生化方面 4、数、理、化、计算机 第四节浮游生物学的重要性 一、渔业 1、有益: ?水产经济动物的饵料 ?可培养的饵料生物 ?直接的捕捞对象:海蜇、毛虾 浮游生物渔业(Plankton Fishery) 2、有害: ?赤潮(Red tide) 或称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HAB): 定义、危害

海洋生物学复习题

海洋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初级生产者: 具有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将简单无机物合成高能有机物质的细菌、藻 类或其它绿色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 2.河口:河流进入海洋的区域,该区域的盐度在淡水与海水之间变化。 3.赤潮:指海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而使藻类等生物大量繁殖,造成水质恶化,水 中缺氧,鱼类大量死亡。 4.溶解潜伏热:1克的冰在同样温度下溶解为1克的水所产生的热量。 5.孤雌生殖:只有雌性个体参与的单性生殖方式。 6.光照层:海洋中的表层,在该水层中的光线能够保持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 7.浮游植物:在海洋中随水漂流的微型植物,个体多小于20微米。 8.牧食食物链:生物链的起点为活的海洋藻类,可以是浮游植物、也可以是大型藻类。 9.共生关系:对共生生物和宿主都有利的关系 10.潮间带:海岸张周围涨潮时的海平面与退潮时海平面之间的地区,称为潮间带,即位于低 潮线与高潮线之间的地区。 11.Salinity:水中总的含盐量称为盐度,以千分比的形式表示。 12.最低含氧带:在水深1000米左右,由于水中动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消耗氧 气的速度与氧气的产生速度相当,而导致溶氧量低的地带。 1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中的各种元素沿着特定的路线运动,由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最 终又回到环境中。其路线包括有生命阶段和由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所决定的无生命阶段,共同组成此循环。 14.食物链:能量和营养沿着生态系统中有生命活动的生物群落所经历的路线称为食物链,分 为牧食链和碎屑食物链。 15.寄生:存在于两种生物之间,一方受益,一方受到损害,受到损害的生物为前者提供营养 物质和栖息场所。

《荷塘月色》完整教案

《荷塘月色》完整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荷塘景色的散文。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赞叹了荷花不同于的艳丽色彩;同样是荷花,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作者主观感情的不同,所呈现的景物描写也是不一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他如何描写这荷塘美景,又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 二、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蓊蓊(wěng)郁郁曲(qū)折脉脉(mò)梵(fàn)婀(ē)玲 櫂(zhào)鹢(yì)首沾裳(cháng)而浅笑敛裾(jū) 【现代汉语中当同衣连用的时候,重音在衣,泛指衣服,读轻声shang;但在古代汉语中,裳有自己的涵义,指下身衣服,裙裤之类,与衣并列, 读作chang】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缘起(第1段)→去荷塘(第2、3段)→观荷塘(第4、5、6段)→离荷塘(第7、8段)→踱回家(第9段) 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最后一段,“——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 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 久了。” 【强调圆形结构,头尾相接很完整】 3.解读题目

题目“荷塘”与“月色”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果要在两个词之间加一个字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要用哪个字呢?(引导学生通过找原文的句子或段落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在文章写景的第四五自然段上。) “荷塘”与“月色”之间是并列关系,文中既描写了“月光下的荷塘”,又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月色”和“荷塘”是浑然一体的,如果没有“月色”,那么在漆黑的夜里就看不到“荷塘”中的美景,如果没有“荷塘”,也不能显示出月光的皎洁与柔和。 二、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二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景物美 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荷塘”和“月色”的?你认为哪一些语句描写得最为精彩呢? 有感情的把它朗读出来,并说出你的理由。或者你认为哪些描写你不能理解,也可以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让学生自由解读文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句子,品味其写景的特点,分析其修辞手法。学生可能会对文中运用通感手法的语句感到不解,那么教师在学生发言讨论完后进行补充和讲解。)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象它是动的,以动写静,以虚写实,形象新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舒展、轻盈、修长的形体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②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海洋生物学期末试卷A复习进程

海洋生物学期末试卷 A

上海海洋大学特色类选修课2013学年第二学期 《海洋生物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赤潮: 2.钝顶螺旋藻: 3.游水母科: 4.海洋生物学: 5.海洋底栖生物 (benthos):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水层在海洋中是 范围内。 A.200m 以内 B.200—1000m C.300—1000m D.200—500m 2.海洋生物外来物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由原来栖息地区扩散到其它地区,下列不属于这种途径的是 。 A.人为引进 B.天敌减少 C.船底携带 D.压舱水 3.下列关于藻类的论述,错误的是 。 A.藻类是低等植物,分布广,绝大多数生活于水中 B.个体大小相差悬殊,小球藻 3-4μm ,巨藻长 60m C.具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生物 D.大部分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但存在极少部分有根、茎、叶的分化 学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4.下列不属于藻类的繁殖方式的是。 A.有性繁殖 B.无性繁殖 C.异养繁殖 D.营养繁殖 5.关于描述:有些种类则在细胞内另生被膜,形成休眠孢子(hypnospore)。它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到了生活条件适宜时,再行繁殖,描述的是。 A.厚壁孢子 B.动孢子 C.不动孢子 D.休眠孢子 6.下列不属于藻类生活史中的类型的是。 A.营养生殖型 B.孢子生殖型 C.无性和有性生殖混合型 D.三相型 7.植物生殖方式的演化方向是。 A.营养生殖、孢子生殖、有性生殖 B.营养生殖、有性生殖、孢子生殖 C.孢子生殖、营养生殖、有性生殖 D.孢子生殖、有性生殖、营养生殖 8.藻类的英文名是。 A. Algae B. Algea C.Cryptogamia D.Xanthophyta 9.关于海带的孢子体和配子体之间的差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带的孢子体和配子体之间差别不大 B.孢子体小但有组织的分化,配子体较大 C.存在异形世代交替生活史 D.存在营养生殖型生活史 10.下列按照海带发育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幼龄期、凸凹期、厚成期、脆嫩期、成熟期、衰老期 B.幼龄期、脆嫩期、凸凹期、厚成期、成熟期、衰老期 C.幼龄期、脆嫩期、厚成期、凸凹期、成熟期、衰老期 D.幼龄期、凸凹期、脆嫩期、厚成期、成熟期、衰老期 11.下列属于海带厚成期特点的是。 A.叶片肥大,有韧性 B.生长部细胞分裂旺盛,叶片生长迅速 C.积累大量水分 D.合子分裂产生的小孢子 12.下列不属于头部附肢的是。 A.第一触角 B.第二触角 C.第三触角 D.第一小颚 13.下列属于樱虾科的是。 A.毛虾属 B.鼓虾属 C.管鞭虾属 D.对虾属 14.小三毛金藻区别于球等鞭金藻的最显著特征是。 A.具有3根近等长的鞭毛 B.具有3根鞭毛,中间一个较长,外边2个稍短 C.具有2根鞭毛,但其鞭毛较长 D.具有3根鞭毛,中间一个较短,外边2个近等长 15.拟软体动物包括形态差别极大的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帚虫动物,但这三者均有的且区别于其他门类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A.体腔庞大,体不分节 B.营固着生活 C.具有触手冠 D.发育过程有类似担轮幼体期 16.剑水蚤的特征是。 A.可动关节在胸腹之间,尾叉刚毛5根。第一触角22-26节,一般大于体长一半,雄性第一右触角为执握肢。

2020年中科院南海所海洋生物学考研分享(附参考书)

2020年中科院南海所海洋生物学考研分享(附参考书) 一、本专业报考录取情况介绍 南海所生物海洋生物学专业复试进了27名,录取7名。剩下有18名调剂到了生物工程专业,刷掉2名。海洋生物学专业复试分数线要求英语/政治≧50、业务课≧90、总分≧300。具体录取人数看视每年复试情况而定。 总的来说,南海所是一个相对好考的研究所。招收人数多,复试要求不严,刷人也少。只要过了初试分数线,联系好导师,好好准备一下复试就没有问题。 二、各科(公共课+专业课)复习时间节点、参考书目 专业课可选择较多:微生物学、数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普通生物学,任选2门。我选择的是851微生物学和610分子生物学。 各科参考书介绍: 微生物学参考书为:闵航的微生物学和张利平的微生物学(两本书都要有,相互参考着看);851微生物学的历年真题(近十年)。 分子生物学参考书:朱玉贤的分子生物学第四版:610分子生物学历年真题(近十年)。 英语一参考书:历年真题、背单词书(朱伟恋恋有词)、作文模板总结、冲刺预测卷子(张剑、何凯文的冲刺预测卷子) 政治参考书:政治课本内容总结、肖秀荣系列、冲刺预测卷子、冲刺考试内容预测总结(可参考不同机构的名师的,进行汇总,越全面越好)。 各科复习节点介绍: 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课: 10月份之前一遍一遍的翻看课本,此时应把整本书都当做重点进行全方面了解,不跳过课本上出现的任何知识点,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理解。如果考研准备时间早,在看课本的同时可以重做历年真题,找答案归纳整理。 10月份和11月份是专业课复习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应该对课本有所掌握,也全身心投入到了备考状态。10月份进行自己的背诵笔记整理,依据近10年真题考察的重复知识点以及考试大纲帮助自己找到书本上的复习重点,在一边有重点的看书的同时,一边整理笔记。专业课笔记可以按章节总结,每一章笔记以问答题的形式囊盖课本上的重点考点,又单独设立实验设计专题部分、名词解释专题部分以及当年生物相关的热门部分。11月份就要开始背诵自己整理的背诵笔记了。12月份重新对真题和课本进行一遍梳理。 专业课复习应挑取大块时间,比如上午复习专业课一,下午专业课二。养成习惯,没有其他任务拖延时,此时间表应尽量保持不变。 英语和政治复习介绍: 英语和政治可以跟着线下辅导班或者网课班,尽量报一个班跟着复习。我是推荐新祥旭考研辅导,可以在决定考研的时候就报班,尽量在5月份之前就开始,这两门前期投入早的话,不会在后期拖累专业课的复习时间。 英语可以每天早晨分配半小时到一小时背单词,半小时到一小时背作文,养成习惯不要间断。一般在背诵了10篇左右的作文后,可以按着作文套路总结一个自己适用的万能作文模版。以后在做模拟卷子的时候就尝试用自己总结的作文模板写作文。每天分配一些时间做英语历年真题,一遍遍总结。最后冲刺时期也就是接近考试日期的时候要静下心来,做一些名师的冲刺预测卷子如张剑、何凯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说明

《荷塘月色》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临邑一中高中语文刘翠翠 【课程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散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审美,学会鉴赏美的能力。《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鲁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的“走进自然”第三单元“写景状物散文”第二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它是一篇独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课文情景交融,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对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精彩描写,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文中比喻、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典雅秀丽,让人读后满口余香。 这一单元教学的任务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理解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学情分析】本文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隔靴搔痒的感觉,课前让同学们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进作者。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设计思路】学习散文,就要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明确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就是散文的中心,也就是散文所抒的情。这种情在文字上往往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缜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现的。 教学时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的,引领学生从欣赏景物入手,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线索(明线和暗线),欣赏文中之景,领会文中之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分析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 三.情感态度个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了解背景 (一)【导入课文】 课件投影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是?(周敦颐) 莲就是荷花。周敦颐笔下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优美。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跟荷花有关文章——朱自

海洋生物学课程论文

海洋生物学导论公选课论文论文题目双壳类特征及种类的介绍 所在学院交通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年级 09级 学生姓名黄晓辉 学号 091375026 编号 116 2010年 11月14 日成绩

双壳类特征及种类介绍 摘要:双壳类又称瓣鳃纲,为软体动物的一个纲,约有2万种。体具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故称双壳类。双壳类是无脊椎动物中生活领域最广的门类之一,分布很广,由赤道到两极,,由潮间带至5800米的深海,由咸化海至淡水湖泊都有分布,其生活时代最早可追溯到寒武纪初。通过多方面收集整理资料,本文对双壳类各种特征进行系统介绍,依据绞合齿的形态、闭壳肌发育程度和鳃的结构等,进行系统分类。 关键词:双壳类列齿目异柱目真瓣鳃目 前言 双壳类因具有大小完全相等的两壳而得名,两壳左右对称,每一壳无对称面.因此可和腕足类区别。瓣鳃纲约有2万种,依绞合齿的形态、闭壳肌发育程度和鳃的结构等,分为列齿目、异柱目、真瓣鳃目等三个目。其生活环境:生活在水中,大部分海产,少数在淡水,极少数为寄生,主要以底栖爬行或固着生活,以海藻或浮游生物为食。一般运动缓慢,有的潜居泥沙中,有的固着生活,也有的凿石或凿木而栖,少数营寄生生活。具有食用性、药用性和工业用途。 1.特征 1.1分布历史 双壳类因具有大小完全相等的两壳而得名,两壳左右对称,每一壳无对称面.因此可和腕足类区别。双壳类是无脊椎动物中生活领域最广的门类之一,约有2万种,分布很广,由赤道到两极,,由潮间带至5800米的深海,由咸化海至淡水湖泊都有分布,其生活时代: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初,地史上有四个繁盛期:O(奥陶纪)__S(志留纪)早期。D(泥盆纪)淡水型出现,海生的继续繁盛。[1]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先后在全国各地泥盆系中,采集了大量双壳类化石,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双壳类已被证实是泥盆系的主要门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知的泥盆纪双壳类达40余属,200余种。中生代为取代期,海生的取代腕足类的地位。始新世至现代,为本类的全盛期。[2] 1.2壳与外膜 大多数双壳类有两枚相似的壳,身体可以完全缩入壳内。壳的大小、形状、颜色等随种而异。最小的壳仅有2mm长,如珠蚬类(Sphaeriidae)的一些种,最大的壳长可超过1m,壳重达300kg,如砗磲(Tridacna)。两壳背面有一突出部分称为壳顶(umbo),壳顶所在的一端为前端。根据壳顶位于身体的前端背面,可以将壳定位。围绕壳顶形成许多细密的同心线,称为生长线,随着年龄的增加、生长线也增多。两壳的前、后端及腹缘游离,背面有韧带(ligament)及绞合齿

海洋生物学的研究与思考

2.海洋生物学-发展简史: 1674年,荷兰A.van列文虎克最先发现海洋原生动物。1777年,丹麦O.F.米勒应用显微镜观察北海的浮游生物。19世纪前期,C.G.爱伦贝格在海洋中发现硅鞭藻类。英国C.R.达尔文对他在1831~1836年“贝格尔”号航海中采集的蔓足类和珊瑚类,进行了出色研究。德国J.米勒于1845年使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和研究海洋浮游生物。英国E.福布斯在19世纪中期先后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按深度将爱琴海分成8个带;发表《英国海产生物分布图》;出版《欧洲海的自然历史》。德国V.亨森于1887年提出浮游生物(Plankton)的概念,并对海洋浮游生物开展了定量研究。1891年,德国E.H.哈克尔提出游泳动物(Nekton)和底栖生物(Benthos)两个概念。上述3个生态类群的概念,至今仍广为应用。1908~1913年,丹麦C.G.J.彼得松的工作奠定了海洋底栖生物定

量研究的基础。1946年,美国C.E.佐贝尔的《海洋微生物学》奠定了海洋微生物,主要是海洋细菌的研究基础。瑞典S.埃克曼的《海洋动物地理学》(1935、1953)、美国J.W.赫奇佩斯等主编的《海洋生态学和古生态学论文集》(1957)和H.B.穆尔的《海洋生态学》(1958)等,都促进了海洋生物学的发展。 19世纪下叶 各国竞相派出海洋考察船、设立滨海生物研究机构,海洋生物的研究工作日益兴盛。其中,最有名的海洋考察是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历时三年半(1872~1876)的环球调查,学者们采集了大量深层和中层生物,出版了50卷巨著,所记载的生物的新种达4400多个,使当时已知的海洋生物种数翻几番。最古老的海洋生物研究机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那波利)海洋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872年,1874年正式开放。1888年,英国海洋生物学会成立了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美国在大西洋岸的伍兹霍尔,于1888年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所;在太平洋岸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前身海洋生物实验所,于1891年创建,等等。它们至今仍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特别是伍兹霍尔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工作,对海洋生物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 60、7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论、控制论和微量化学元素测定等数理化新成就、新技术的应用,海洋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如英、日学者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出控制海洋鱼苗性别的方法;美国发射海洋卫星调查海洋鱼群的数量和种类变化等。该阶段的特点是:①海洋生物学研究出现了大综合趋势,海洋生态系研究兴起。如对珊瑚礁生态系、上升流生态系的研究。②实验生物学研究大力开展,并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进行水产增养殖研究,“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据统计,中国海藻养殖1983年年产150多万吨(鲜品),日本约为50多万吨;中国对虾养殖产量1984年已达2万吨,大大超过了同年的捕捞产量。③向深海和远洋两个方向发展。研究深海和远洋生物的生命活动、代谢规律和演变及其资源,如对南大洋磷虾资源的调查和利用;美国等国学者在深海海底,发现独特的化能自养的细菌和动物等组成的海底热泉生物群落,它们组成了一个与陆地、淡水以及绝大部分海域迥然不同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④海洋生物药物研究兴起。自50年代后期在柳珊瑚中发现有价值的药用成分后,沿海各国纷纷从海洋生物中寻找药物,目前已知的海洋药用生物已有一千多种。 中国对海洋生物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曾活跃一阵。30年代初在厦门组织了全国性的“中华海产生物学会”,30年代中期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逐渐转移到青岛。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国海洋生物研究基本处于停顿状态。50年代及其以后,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水产局和海洋局系统以及一些省市,先后建立了海洋生物的研究机构,开展了全国性的海洋调查、渔场调查、海洋水产养殖和栽培,以及实验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较高水平的成果。 3.海洋生物学- 研究内容 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且随着海洋调查手段和开发技术的改进而不断地发展。可以说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分类、形态、区系分布、生态、生理、生化、遗传等,在海洋生物学中均有相应的发展。但研究程度相差甚远,目前海洋生态的研究较为成熟,已形成海洋生态学。

高考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重点)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 案例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我们可以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由于抬升速度缓慢,所以,经过4000万年,喜马拉雅山才成为世界最高的山脉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特征的变迁。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193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2平方千米的新大陆。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地壳运动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期,使泛大陆漂浮分开。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西向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确的大地测量数据证实,目前大陆仍在缓慢地保持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也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的位置,而是经过了位移。但最初的大陆漂移说不能解释泛大陆分裂的古生代褶皱带,不能解释升降运动;因此这一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接受。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给这一学说以新的解释。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及散文特点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经在《别了,司徒雷登》中称赞他,朱自清是一个文人,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他是一位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战争年代,他本来应该是与世无争的,可是怎么会受到毛泽东的关注呢?毛泽东在文章里道出了原因:“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新中国诞生之际。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也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这样一位诗人,散文家,应不应当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敬佩呢?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这篇散文,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清华大学的教授,现在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那么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会不会有另外一番感受呢? 朱自清的散文有个特点:秀丽朴素。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散文:“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体会他散文秀丽朴素的特点。 二、赏析前三段,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 1、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节奏要慢,思考:这段话交代了哪些内容?作者此刻的心情如何?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原因(心里颇不宁静,所以想到荷塘散步,舒缓一下情绪)。那么为什么会颇不宁静呢?这个我也不知道,有很多种说法:一种是因为当时蒋介石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使作者感到愤怒,情绪激动;一种认为是因为作者思念家乡,因为结尾有一句话“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因为作者家庭生活不和谐。不管是因为什么,总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很不宁静,所以才有了这一次荷塘之行,才写下了这篇文章。 2、朗读第二自然段,作者在通往荷塘的路上,写了哪些景色? 小路,树木,月色。“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的眼中之景,结句虽然“月光淡淡”,并不尽如人意,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云。

海洋生物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有机体的起源、分布、形态结构、进化与演替特征、生命过程及其规律,并探索海洋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海洋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本课程主要介绍海洋生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功能、习性和分布、生殖与发育、资源开发与合理持续利用、各生物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类群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2.设计思路: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海洋生物学》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的形态学、分类学、习性、分布以及各生态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教学思路如下:1)介绍海洋生物学的概念和特点、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2)简述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及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条件的适应;3)讲述海洋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主要介绍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海洋真菌、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包括海洋鱼类、海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4)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基础生态学等;并行课程:环境海洋学、环境微生物学、 - 1 -

环境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态毒理学;后置课程:海洋生物学实验、生物海洋学。 本课程与上述课程构成了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物与化学方向有关海洋生物与生态的课程群,内容和要求各有侧重、联系密切。 二、课程目标 《海洋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海洋生物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功能、习性和分布、资源开发与合理持续利用、各生态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各生态类群的研究方法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类群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授课与讨论、课外作业等形式,要求学生做到课前提前预习教材相关章节、课后完成课下作业;教学过程中,重点内容会组织小组讨论,由学生分组针对特定的科学问题做调研,并以PPT的形式课上报告,交流讨论。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文献和背景资料阅读等作业,其中大部分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 1 -

2016年清华大学070703海洋生物学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经验

2016年清华大学070703海洋生物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生命科学学院 院系所、专业及研究方 向 考试科目备注 070703海洋生物学01海洋生物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46生 物学④903生化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综合 考研复习方案和规划 前几遍专业参考书的复习,一定要耐心仔细梳理参考书的知识点并全面进行把握 1、基础复习阶段 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2、强化提高阶段 本阶段,考生要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更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 3、冲刺阶段 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注意事项 1、学习任务中所说的“一遍”不一定是指仅看一次书,某些难点多的章节可能要反复看几遍才能彻底理解通过。 2、每本书每章节看完后最好自己能闭上书后列一个提纲,以此回忆内容梗概,也方便以后看着提纲进行提醒式记忆。

3、看进度,卡时间。一定要防止看书太慢,遇到弄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专业咨询师或本校老师。 三、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了解课本基本内容,对知识体系有初步了解,认真做课后习题,考研题型基本离不开课后题的原型,将课后题做清楚明白,专业课基本就不会成为你的问题。 2、对课本知识进行总结,材料综合相对于其它只考一门专业课的专业来说,知识点比较多,前后章节联系不强,因此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对课本题型进行分类。 3、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用红笔标记,着重去理解那些易考而对自己来说比较难懂的知识,尽可能把所有的有问题知识要点都能够及时记录并在之后反复进行理解。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笔记应着重将自己不是非常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通过多做题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对题型归类。 (三)真题的使用方法 认真分析历年试题,做好总结,对于考生明确复习方向,确定复习范围和重点,做好应试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总结真题中高分值题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大题可能会关乎你在初试中是安全通过还是被刷,同时也不能放弃分值较小的题型。基本原则是计算题吃透,选择简答认真总结分类,把握各类型题在各章节的分布,有重点的去复习,分值较多章节着重记忆理解。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准备,并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既可以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待改进;又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___文档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 作者文集:会员类型:高一教案加入时间:2011年10月16日18:9 荷塘月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示幻灯片),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教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幻灯片出示) 二.课文阅读: 1,配乐朗读 2,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 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