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教育学知识与能力》中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类特有)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背)

口诀:本能生利西,心中无梦,米夫爱劳动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背考教师编也是考这些)

(1)原始社会:

无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进行,以生活经验为主,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2)古代社会

(2)奴隶社会,我国夏代先出现了学校教育

夏商西周:“痒”“序”“校”(教育机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春秋: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古印度内容: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

西方古埃及文士学校内容:文字、书写、执政僧吏为师

古希腊斯巴达内容:军事、政治尚武

雅典:智育、德育、美育文法修辞辩证法崇文教育

(3)封建社会

中国:战国——清末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科举制。

宋代:《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代: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中世纪宗教教育:七艺——教会学校;七技——骑士学校

1.产生了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古代教育特征 3.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教育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表现道统性、专制、刻板、象征性

5.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口诀:(街道板砖相等)(5)近现代教育

1.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6)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背)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单选)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的学的发展

(一)萌芽

我国

【1】《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作者乐正克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教育的重要性

2.“建国居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道而弗牵,强而弗仰”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4.“学不躐等”要求教学循序渐进。

孔子—《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习行、庶富教。

5.“兼爱“”非攻”的思想,对知识的理解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6.豫时孙摩

7.藏息相辅

8.长善救失

9.教学相长

【2】孔子--春秋末期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3.有教无类

4.启发诱导:不悱不启,不悱不发

5.因材施教

6.学思行相结合

7.温故知新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庶富教

10.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3】墨家--墨子

1.“兼爱”“非攻”

2.同时注重文史、逻辑思维能力和使用科学技术

3.知识来源--亲知、闻知、说知

4.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4】道家老子

1.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2.绝学、愚民、认为“绝学无忧”

3.反儒家礼教、主张培养“上士”、“隐君子”

4.怀疑的学习方法,讲究辩证法,提倡“用反”“虚静”等教学原则

苏格拉底—产婆术(讽刺.定义.助产术)

西方萌芽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教育遵循自然,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分阶段

育,《政治学》。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也叫《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第一部教学法的著作。“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二)创立阶段重要(全部利用口诀背下来)

1.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提出“教育学”应独立。

口诀:培根科学首提出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年《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标志

①教学原则:教育遵循自然

②教学制度:班级授课

③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

④教学内容:百科全书

⑤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直观性等教学方法

口诀:夸大班泛自然直

3.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代表人,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①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育

②将伦理学和心理学最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③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传统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④提出“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口诀:小明联系小芳)

口诀:一个原则二个理论三个中心四个阶段

4.卢梭—《爱弥儿》

提倡自然主义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口诀:卢梭爱儿很自然

5.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

口诀: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

6.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①最早提出“教育心里化学”

②要素主义学说

③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④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⑤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口诀:佩琪要诉心里话

7.康德—最早在大学讲授这门课程,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口诀:康德首开课

8.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

(三)发展阶段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1.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2.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教育家。

3.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五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差生得到一般发展。(口诀:二高二理一发展)

2.布鲁纳—《教学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法教学。

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

4.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活的教育

5.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6.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7.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

口诀:木有目标,纳来结构,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全面和谐好斯基,八班最有话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二.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二)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三.教育与产生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口诀:内人结手龟速

(二)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3%

补充: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提出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四.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1.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作用

2.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作用

3.选择和提升文化作用

4.更新和创造文化作用

口诀:宣传融创

(三)学校文化

1概念: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校园文化

①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②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办学宗旨,理念,道德,愿望,校风,班风,校服)

③学校制度文化,主要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人的发展

1.生理的发展,也称身体的发展。

2.心理的发展。

(二)青春期的生理发展变化(了解)

1.中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

2.中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

3.性器官日趋成熟

(三)人的发展规律

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

(1)顺序性的含义:从出生到成人,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对教育的启示: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2.个体发展的阶段性

(1)阶段性的含义: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例如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心理断乳期”

(2)对教育的启示: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不平衡性的含义:①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②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2)对教育的启示:人的发展有关键期和最佳期。关键期是指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力很小或没有影响。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个体发展的互补性

(1)互补性的含义: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得到部分补偿。(2)对教育的启示: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从群体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差异,其次是个人身心构成方面。比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2)对教育的启示: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口诀:顺接互不差

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一)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及观点

①孟子,性善论,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②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③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④格塞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来证明

发的观点。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教育等。

代表人物及观点

①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②洛克,提出“白板说“。

③华生,认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现状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

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④斯金纳,继承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

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口诀:外出寻找落花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轮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口诀:一环教主)

1.遗传

①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④遗传素质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⑤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

①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②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③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④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3.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特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

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B: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C: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D: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②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A: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五节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

1.概念: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

(口诀:任性要入修)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是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出现,指正规教育。学校教育系统形成,废科举,兴学堂。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

(三)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因素)(简答题)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③青少年儿童心身发展规律

④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的学制影响

口诀:有钱有人政治学制

二、现代学制类型

1双轨制资产阶级学术性(英法)

劳动人民职业教育

2.单轨制:小学—中学—大学(美国)

3.分支制: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苏联中国)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2年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开端)1904年

(3)壬子葵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诗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县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912-1913年

(4)壬戌学制(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影响持续到1949年。

口诀:人颁布鬼实施资产阶级最丑恶长期戌美国

(三)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1951年颁布新学制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4.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5.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6.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7.2001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8.2004年颁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9.2006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学制的规定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1.类别结构上划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口诀:高人特机智

2.层次结构上划分: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口诀:初学忠告

3.从学制类型上看:我国是单轨制发展到双轨制

四义务教育制度

(一)义务教育的概念

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二)义务教育的特点

特点:1.强制性=义务性2.普及性=统一性3.免费性=公益性

口诀:强普免

(三)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不收学费、杂费

德国是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第六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者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方面发送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重点)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口诀:几瓶倒)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四)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教育目的确定的理论依据)(口诀:社会+人+马+理想)

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②受教育者的的身心发展特点

③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二教育目的理论(必背)

(1)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

荀子、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

(2)个人本位论—(为自我实现培养自然人)

孟子、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罗杰斯、萨特

(3)教育无目的的论—教育本身即目的杜威

(4)生活本位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

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

三我国的教育方针

(一)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

1.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2.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3.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

我们必须“坚持、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4.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刮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经常把这一表述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5.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初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6.1995年,第人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值、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7.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2001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理论依据

2015年断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我国确立教育口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司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经。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口诀: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德育—灵魂和统帅作用

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

体育—物质基础

美育—动力作用

劳动技术—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二)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1.研究角度的多维性

2.研究目的的针对性

3.研究主题的多元性

4.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5.研究成果的滞后性

二、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

(一)观察法

观法的含义:

观察法是研究者依固一定的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作下,对研究对象进系地、连地观察,且做出准确、具体和评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2观察法的分类

(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根据对现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可以将研究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以把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将现察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按观察实施的方法(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挖制)可以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了解的情况下。

(二)调查法

(三)历史法

(四)实验法

(五)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课程作为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斯宾塞—《什么知识具有价值》

广义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狭义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三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论(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赫钦斯,巴格莱,瓦根舍因,赞可夫

基本观点:主张学校教育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缺点: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

(二)学生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奈勒

缺点: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应该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现象的问题上。

代表:布拉梅尔德(社会改造主义代表)

第二节课程组织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概念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二)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三)三维课程目标(重点)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1.直线式编写:按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

2.螺旋式上升: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

3.纵向组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4.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

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5.逻辑顺序: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6.心理顺序: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二)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1.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计划的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概念

课标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课程标准的作用

①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②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③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

三、教材

1.教材的概念

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课文是教书的主体部分。

2.教材的编排

直线式编写:按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

螺旋式上升: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

3.教材的作用

①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②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三、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涵义(了解)

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重点)

1.目标评价模式

(当代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提出)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斯克里文提出。)

3.CIPP评价模式

(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口诀:背书过程)

四、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

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二)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社会)

2.学科特征和性质。(知识)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生)

(三)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四个基本问题: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泰勒原理”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

3情景模式:劳顿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与理论

(一)我国现有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性,创造性。

2.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经验。

3.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不同学科的独立性,科目过多忽视了科学艺术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

4.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5.评价上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功能。

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忽视的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与开发中的作用。

(二)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三)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

3.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2和3)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

2.综合课程观

3.内容联系观

4.学习方式观

5.发展评价观

6.校本发展观

(二)核心理念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背)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注重知识传授转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提现科层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教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一)课程结构的改革

1.对课程类型的调整

(1).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

(1)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口诀:二社二技一研究)

(二)课程内容的改革

1.课程标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三大特点。

(三)课程评价的改革

1.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1)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

(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2.新课程评价的转变

(1)在评价功能上,要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2)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3)在评价主体上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4)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5)在评价内容上要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6)在评价方法上要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

(7)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要强调平等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四)教育观念的变革

1.学生观:(背)

(1)学生是发展的人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A.学生是完整的人

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C.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口诀:发毒毒)

2.教学观(背)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胜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3..教师观:(背)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师生与学生的关系看:新原课程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看

从教学与研究关系看:新原课程要求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新原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关系看:新原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口诀:开醋放盐)

(2)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背)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口诀:尊重帮主,反思合作)

(五)学习方式的改革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内涵

(一)教学的含义(了解)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二)教学的特点(了解)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三、教学的任务

(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2.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记忆方法:实质反过来记忆是质实=知识)

(二)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教学过程(重点章节)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引导性

5、认识的领导性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的去体验,通过间接经验的学习去认识客观世界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想换转化内在机制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人生过程

(四)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引导性

5、认识的领导性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的去体验,通过间接经验的学习去认识客观世界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想换转化内在机制

(五)教师主导与学生主题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的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1)感知教材(2)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口诀:急领老公孕检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生成绩检查评定

口诀:背上做科学

(一)备课

三备:背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口诀:生财法)

三计划:编写学期教学计划、编制单元教学计划(课题计划)、编写课时教学计划(教案)(口诀:祈愿石)(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

8.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好课的最根本的要求)

(口诀:表演内方有助理从容)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2.测验法

3.调查法

4.自我评价法

测验的质量指标

信度: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效度: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东西的程度

难度: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

区分度:测验对考生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第四节教学原则

一、我国中学教学原则(背下来)

(一)直观性原则

指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经有的经验通过更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直观手段:1实物直观通过实物进行的如各种实物标本实验教学型参观

2模象直观通过各种实物的模拟形象而进行的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

3言语直观通过教师对学生作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而祈祷直观作用

(二)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考古的掌握知识和基本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

(四)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同一的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事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方式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七)科学性与教育性(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八)量力性原则

口诀:想理直发需巩固财力

第五节教学方法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1.探究研讨教学

2.纲要图式教学法

3.暗示教学法

(二)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点知识梳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并提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一、教育与教育学相关考点内容 1.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政策、确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对教育有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引领作用,也因此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教学实施效果 的根本依据。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都必须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根本依据。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在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个性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强调: (1)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3)教育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教育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5.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1)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可以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更多的人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可以促进产生技术更新。通过对科学创造的生命载体—人的培养,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促进生产技术的更新,以此对生产力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第一模块 1.20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人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首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其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最后,制定教育目的还需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6.素质教育的特征(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7.美育的作用 答: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8.五育之间的关系 答: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体育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第二模块 9.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答: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腔调内容的基础性;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教育学知识点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点综合复习第一章 第一章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5、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试述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1、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12、简述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3、古代学校教育的共同特征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14、现代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现代学校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完善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国家建立公有制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第二、普遍实施义务教育。第三、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与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终身教育是由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掌心化社会中的终身教育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15、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①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②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入仓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③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④教育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⑤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增长率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 16、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1. 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2. 在教学内容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礼〉〈书〉〈诗〉〈乐〉〈易〉〈春秋〉。3.在教学上,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17、简述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34题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 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简答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四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和相互作用论。(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太大的作用。(3)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二因素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4)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其理论观点是,遗传对幼儿心理的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即"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 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人格 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要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遗传和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1)生物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对人格具有极大的塑造力,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 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校风和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早期童年经验。人格与早期童年经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人格。最后,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答案耍点】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4.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答案要点】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耑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1) 动机阶段,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学习的动机。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有效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将外在的激励转化为内部的心理期^。(2).领会阶段。学生要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剌激,形成选择性知觉。教师可通过提问、图片、手势动作等吸引学生注意,使学习内容进入学生的短时记忆中。(3).习得阶段。学生将短吋记忆中的信息重新编码加工,转入长时记忆中。教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

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测验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成长记录袋。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组织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学习观;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的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简答题汇总(最新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古代产生了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和象征性。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4、现代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6、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学校的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方式。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在再生产科学知识。 7、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着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制度选拔受教育者,可以延续、发展或者加快改变社会政治关系。 8、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9、遗传素质的意义 [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差距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者决定人的发展。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汇总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得发展 1、教育得本质:教育就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得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就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得工作,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P1) 3、现代教育制度得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得共同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得方向发 展;(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得形态(1) 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就就是学校得名称。中国古代社会得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得一大特征就就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3) 古代雅典教育得目得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得,注重身心与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得目得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得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得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近代教育得特点:(1)、国家加强对教育得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得新特点:教育得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得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得发展 教育学就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 学。 1、历史上得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得教育学思想:孔子得教育教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479)就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得教育家与教育思想 家。孔子得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就就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得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得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2)西方古代得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就就是以其雄辩与与青年智者得问答法而著名得教 育家。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 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

教育知识与能力108个常考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108个常考简答题汇总 1.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证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2.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3. 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4.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5.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6.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 (3)经济管理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5)数理统计方法。 7.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8. 简述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②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表现在,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虽然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9. 简述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复礼、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六艺 2、孟子:(亚圣)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 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 5、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オ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西方教育名家名作: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细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二、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含义:1、教育是活动。(思想、观念)2、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学活动) 4、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一培养人。(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6、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与管理、治疗与咨询的区别)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8、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一种④有目的、有意识地⑤培养③(影响)人的②社会实践①活动。 狭义的教育一一学校教育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枸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

中学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教育学知识与能力》中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类特有)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背) 口诀:本能生利西,心中无梦,米夫爱劳动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背考教师编也是考这些) (1)原始社会: 无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进行,以生活经验为主,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2)古代社会

(2)奴隶社会,我国夏代先出现了学校教育 夏商西周:“痒”“序”“校”(教育机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春秋: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古印度内容: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 西方古埃及文士学校内容:文字、书写、执政僧吏为师 古希腊斯巴达内容:军事、政治尚武 雅典:智育、德育、美育文法修辞辩证法崇文教育 (3)封建社会 中国:战国——清末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科举制。 宋代:《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代: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中世纪宗教教育:七艺——教会学校;七技——骑士学校 1.产生了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古代教育特征 3.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教育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表现道统性、专制、刻板、象征性 5.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口诀:(街道板砖相等)(5)近现代教育 1.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6)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背)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单选)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说明:下划线的部分为往年真题已经出过的题目,可作为次重点掌握。 双划线的部分为补充容。 1.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2)教育对象更为普及,许多地方的义务教育得到全面实施; (3)教育实验涉及的方面更广泛; (4)学科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 (5)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制度逐渐规化。 2.教师劳动的特点 (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性 (5)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3.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4.教师专业发展的容 (一)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在品格和德行。 (二)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容。 (三)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5.教师专业知识的容 1. 本体性知识 2. 条件性知识 3. 实践性知识 4. 文化知识

6.教师专业能力的容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1. 教学设计能力 2. 教学语言能力 3. 教学交往能力 4. 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 教育研究能力 6. 创新能力 7.教师成长途径和方法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师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 促进教师成长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进行教学反思 8.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研究课题 (二)文献检索 (三)提出研究假设 (四)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五)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六)得出结论 (七)撰写成文 9.文献检索的要求 (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容客观全面。 (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对文献的观点、结论的正确性、可靠性进行评价,把握争议点。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信息资料库,同时会使用国家的信息库。 (4)善于思索。对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容,找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0.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订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4)进行总结评价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高中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4个特点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 4.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著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昆体良西方最早教育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培养),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培根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称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遵循人的自然发展,“泛智教育”,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卢梭《爱弥儿》倡导儿童本位和自然教育。康德教育学作为课程在大学教授。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化”自然主义教育,情感教育,爱的教育,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之父”《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提出“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学生齐勒五段教学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 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知情意统一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新三中心论“儿童(学生)、活动、经验”,主张在做中学,教育即生活,成长,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提出五步教学法。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师从杜威,主张生活教育理论。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从事流浪儿和违法者,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和五条教学原则 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智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用)。 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答:①科学思想性。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基础性。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实用性。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④统一性。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⑤表达确切。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联系性。要兼顾各个学科的关系和各个年级的衔接。 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第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四个统一】 9.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第一,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第二,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第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第四,课外辅导。第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