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萨克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

哈萨克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


哈萨克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
再娜甫·尼合买提 柳 卉
(新疆农业大学 乌鲁木齐 830052)
传统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哈萨克族阿依特斯(阿肯对唱)已经被列入中国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哈萨克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先民早在公元前便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哈萨克的传统文化也源远流长。较为详细的历史记载是在哈萨克汗国建立之后。
首先,哈萨克族的畜牧业有着悠久的文化,游牧即“逐水草而迁徙”其中有很多与畜牧业相关的文化传统。草原上有众多的飞禽走兽,为哈萨克的狩猎生产提供了条件,这中间有很多与狩猎相关的文化现象、驯鹰文化。更多的是手工业文化,传统的羊毛加工、皮革加工、铁器、木器加工以及奶制品的加工等。哈萨克族的物质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同牲畜、游牧有关,具有很浓郁的草原特色。在草原游牧文化中最具有特点的是毡房文化,据史籍记载,哈萨克族的远祖乌孙住的就是毡房。公元前105年,远嫁给乌孙王昆莫的汉朝细君公主在《黄鹄歌》中写道:“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居住毡房了。此外还有哈萨克族具有浓厚游牧生活特点的传统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婚俗文化,刺绣编织、印染文化等。
其次,哈萨克族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学,其中口头文学尤其发达。其形式有神话、传说、长诗、民歌、格言、谚语、故事等。众多的作品既不是出自某个时期,也不是完成于某位作家之手,而是在人们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过程中不断加工而逐步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批专门收集、加工、传承演唱这些作品的民间艺人也就应运而生,他们就是哈萨克草原上广受人们尊敬和喜爱的“阿肯”。“六十二阔恩尔”是哈萨克族民间著名的古典音乐。
一、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相互区分的主要因素。一个民族之所以与其他民族不同,主要在于文化的差异。世界各民族各自创造独具一格的文化,使人类的文化多姿多彩,五光十色;一个民族如果在文化上没有特色,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也就不会有地位。复兴中华文化,首先必须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如何传承中华文化,如何继续保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如何复兴中华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重要组

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见证,也是维系各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目前,自治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6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73处,初步查明的文物点有4000多处,自治区共收藏文物藏品11万件。特别是民族特色浓郁、与各民族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新疆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地区。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必然要求,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凝聚力的现实需要,对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已于2005年正式启动实施。国家计划投资4.2亿元,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对全自治区25处国家重点文物遗址项目进行抢救保护。这一宏伟工程的实施,将辐射和带动自治区丝绸之路沿线一批文化遗址的抢救保护,从整体上提升我区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水平。
21世纪是“软实力”较量的时代,民族传统文化在这种中西文化碰撞之下作用更加凸显,如何传承民族文化,继续保护哈萨克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全球化或西方化,是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早在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第31届会议上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很多情况下,文化创新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有不少是在异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或吸收了其精华而创造的。古今中外许多著名舞蹈、音乐、绘画、工艺、建筑艺术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许多民族的各类创作,如文学艺术等,都根基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离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不会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带动的旅游业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能吸引大量海外游客,甚至成为某些国家和地区主要的财政收入。
二、保护哈萨克族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缺乏有关法律法规,对文化行

政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要求不够明确。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虽然出台了一些规章条款,但就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等整体实施缺乏依据,法律规范、法律责任、法律义务不清,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古今珍贵、散落民间的哈萨克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缺少针对性管理,同时,对文字、照片、音像等各类资料的管理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统一性。
2、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缺乏上级专业组织的帮助与指导。缺少自上而下的规范管理,基层现有的一些组织管理力度不够。基层协会组织,缺少本专业干部和专家级人才,对哈萨克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不够,合理开发利用的市场意识和政策条件欠缺。若长此下去,传统的文化资源不仅会慢慢丢失,出现潜在的断层,而且也将丧失一个弘扬哈萨克族传统的文化市场。所以,加强哈萨克民族文化、民间工艺的保护,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濒危品种保护和传承人培养的问题有待解决。对于濒危程度较高的品类,从传承人和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的保护措施还不到位。由于目前的传承处于自觉自愿状态,民间文化尤其是哈萨克民间工艺传承人匮乏。另外,一些落后的观念、做法和生产方式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
4、宣传力度不够,教育工作不到位。由于近年来,我们对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系统教育欠缺,导致一些青少年玩的是韩国游戏、看的是日本动漫、跳的是美国街舞,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知之不足。
5、市场意识和规模化生产有待提高。近年来,一些哈萨克民间艺人积极整合民间文化资源,在将其产品投入市场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就整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来说,缺少规模性和影响力,还没有进入大市场良性循环领域,仍然满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三、进一步加强哈萨克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方向和具体措施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传统文化保护的总体规划。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明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地位。根据濒危程度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分级保护、合理开发。同时,发挥各级文化行政和文化事业单位的作用,组织专门力量,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全局出发,对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充分研究,深入挖掘,有效保护。
2、进一步改革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的管理体制,在观念上有所创新,建立一套保护、传承的有效机制。做到保护与管理相结合,在健全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上下工夫。政府应逐步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加大对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对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努力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良好高效的运营机制。
3、投入适当的经费保护哈萨克传统文化。政府应宏观调控,加大经费投资力度,以培育品牌为基础,向产业化发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与新疆历史文化保护区及旅游景点相结合,促进哈萨克民间文化艺术消费。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在适应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努力探索新领域。
4、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一是积极搭建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国内外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二是加强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把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引入正规学校教育,是年轻一代认识、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美感,维系民族感情、延续民族信念、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措施。要逐步开设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民俗表演等课程,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利用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文化场所,开展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三是充分挖掘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传统民俗、节日庆典以及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等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区内外朋友和外国友人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一个窗口。
5、重视发展民间呼吁力量,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上,民间的呼吁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法国大革命中,宫殿被砸,教堂被毁,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个名叫格雷茹瓦的教士提出了“文化遗产是民族文明的生命”的命题。他的忠告最终被接受,许多遗产得以保护下来。这说明,传统文化保护从一开始就发端于民间。在内地的很多省区,民间力量已经成为传统保护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新疆,虽然也有不少有志之士自发参与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但是这支力量还相当薄弱。“保护传统文化人人有责”的意识并没有完全深入人心,在基础建设、旅游开发过程中,文物遭到破坏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这些都给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要通过“文化遗产日”这种高规格的形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营造一种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目前《自治区实施文物保护法办法》列入自治区人大立法计划,则

意味着自治区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完全步入法制化轨道。这对新疆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来说,无疑又是另一个契机。
参考文献:
[1] 毕桪,民间文学概论,民族文化出版社,2004.
[2] 张志尧,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3] 哈萨克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4] 远嫁乌孙的汉家公主,新疆日报,2006年1月4日第8版.
[5] 保护祖国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新疆日报,2006年6月10日第1版,6月14日第12版.
(作者:再娜甫?尼合买提,新疆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柳卉,新疆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理论教育干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