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教案

文本解读

一. 《项羽本纪》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

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 内容梗概

汉四年,楚汉鸿沟划界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还。刘邦听从张良等人的建议,追击项羽军队。

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十二月,项羽败逃至垓下,已兵少食尽,而被汉军及诸侯兵重重围困,夜间又闻汉军四面皆唱楚歌,以为楚地已为汉军占领,不觉泣下,左右也皆泣。项羽于是乘黑夜率领壮士八百余人乘马突围。天明,汉军发觉,以五千骑追之。项羽渡淮时,跟随他的已只剩百余骑。至阴陵迷道问路,被农民所骗,陷大泽中,为汉兵追及,项羽复向东逃,已只余二十八骑,自忖无法脱逃,与部下再战。最后,项羽败至乌江。乌江亭长备船岸边要送他过江,项羽拒绝,遂下马步战,杀汉军数百,身被十余创,自刎身亡。

教学目标:1. 熟读文本,把握文意。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引、壁、举、诣、期、顾”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等虚词的用法。

2. 反复诵读品味精彩句段,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3赏析.项羽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导语:历史是有包容性的,能接纳善恶,也能兼收曲直;历史又是公平的,他能铭记成功,也能承载失败。在人类历史的星空之上,有多少人功成名就,光彩夺目;又有多少人“出师未捷”空留浩叹!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样一类人,走进一类像奔涌向前的流水突然遇到了断崖却毅然决然

地跳下而成就了另外一道亮丽风景的人类历史上的悲剧人物,看看他们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给后人又留下了那些思索。

二、检查预习

让一位学生读,师生纠正,然后把不会读的字音标注在文本里。

垓下名骓美人和之数阕虞姬麾下

骑能属者田父绐刈旗辟易舣船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把握文章理路。

1、垓下之战按一战争故事来看我们可分为战前、战中、战后那么如何划分?一二段交代了垓下之战发生的背景,即战前,它的最后一段,即战后(时间两分钟)三四五段是战争场面的描写。

2. 本文描绘了垓下之战的哪几个场面?这些场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场面:①霸王别姬②东城快战③乌江自刎

作用: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刻画人物形象,深入揭示主题。

(提醒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最后由学生小结本文的结

构)

①②战前霸王别姬

垓下之战③④⑤战中东城快战

⑥战后乌江自刎

三、语言积累

1. 通假字

楚兵罢食尽通“疲”疲惫

辟易数里通“避”退避

2. 古今异义

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

吾知公长者古义:敦厚今义:年龄大、辈分高的人3. 一词多义

君王能与共天下跟(介词)

尽与韩信给(动词)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用在方位词后,表方位(助词)

以与彭越拿(介词)

以舒屠六用(介词)

以故汉追及之因为(介词)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而(连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就(副词)

汉军乃觉之才(副词)

乃有二十八骑只(副词)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以及(连词)

以故汉追及之赶上(动词)

及其死,鲁最后下等到(介词)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从(介词)

项王自度不得脱自己(代词)

美人和之他(代词)

此天之亡我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使各自为战替(介词)

为之奈何处理(介词)

愿为诸君快战给(介词)

期山东为三处分作(动词)

今独臣有船只有(副词)

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副词)

若非吾故人乎旧的(形容词)

故分其地为五所以(连词)

其不至固宜本来(副词)

今日固决死一定(副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修饰关系(连词)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因果关系(连词)

楚兵且破将要(副词)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况且(递进连词)4. 常见实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松弛(形容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带领(动词)

张良、陈平说曰劝说(动词)

汉王复入壁营垒(名词)

诸侯不从约遵从(动词)

其不至固宜应该(动词)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靠近(动词)

举九江兵发动(动词)

诣项王往(动词)

今可立致也到来(动词)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几(数词)

力拔山兮气盖世超过(动词)

田父绐曰欺骗(动词)

期山东为三处约定(动词)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受(动词)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动词)

5. 常见虚词

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趁着(介词)

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假使(连词)

则楚易败也就(承接连词)

请今进兵请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表敬副词)

虞兮虞兮奈若何你(代词)

莫能仰视。没有谁(无定指代词)

然今卒困于此可是(转折连词)

然今卒困于此终于(副词)

江东虽小虽(转折连词)

6. 词类活用

乃引兵解而东归向东(名词作状语)

汉欲西归向西(名词作状语)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向东(名词作状语)

项王军壁垓下修筑营垒(名词活用作动词)

亦足王也称王(名词活用作动词)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往东走(名词活用作动词)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往西(名词活用作动词)

马童面之面对(名词活用作动词)

令诸君知天亡我使……灭亡(使动用法)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为王(使动用法)

7. 特殊句式

此天亡楚之时也判断句

此项王也判断句

君王能与共天下省略句

使各自为战省略句

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省略句

项王军壁垓下省略句

饮帐中省略句

乃陷大泽中省略句

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省略句

然今卒困于此状语后置

我何渡为宾语前置

第三课时

一、导入:有一位英雄,铁血柔情;有一位英雄,勇冠三军;有一位英雄,豪爽仁义。尽管他失败了,他的一生,也是一

首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的史诗。这位英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前两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今天我们更进一步走进文本来鉴赏体味末路英雄的悲壮之歌。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我们首先来回顾检查一下本文中的重点语言点

三、品读研讨精彩片断,分析人物形象,认识其悲剧性格。(投影)项王自叙七十余战,史公所记独钜鹿、垓下两战为详。钜鹿之战全用烘托法,无一及战事,而羽垓下显出项羽兵法及斩将搴旗之功。项羽英雄,史公自是心折,亦由其好奇,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钜鹿、鸿门、垓下三段,自是史公《项羽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郭嵩涛《史记札记》)关于垓下的记述,究竟有怎样的艺术魅力,值得郭嵩焘如是说。下面我们走进垓下之战的三个精彩的描写场景鉴赏体会细节描写及项羽的性格特征。

1、在战中这三个场景中勾画出你认为精彩之处,反复诵读品味,然后任选一处赏析项羽的性格特征,(形式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展示,不足之处由教师点拨。)

(1)四面楚歌(悲壮)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末路多情而又无奈的心境)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一向叱诧风云的西楚霸王,这时又是

这般儿女情长,情意绵绵。

英雄末路的挽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力拔山兮气盖世”,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可比。既有对自己辉煌岁月的回首,也有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对“时不再来”的无限懊悔。“时不利兮骓不逝”。可是这时代对我不利,我的乌骓马再也跑不起来了。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让人倍感苍凉。“骓不逝兮可奈何”,乌骓马不前进我能怎么办?抒发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呢。表达了项羽其强弩之未不仅于战无计,而且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包含着对虞姬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垓下歌”为项羽生命的绝唱,以此诗谢天下,写出英雄的失路之悲将一腔悲愤,万种低回,天高地迥,托身无所的悲叹发挥到极致。虞姬所和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2)东城突围(勇武)自述败因(自负、勇武)斩将溃围(无畏善战)

一写突围失道,轻信农夫陷入大泽中,表现其有勇无谋

二写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展现其恃勇自负。骁勇善战。

钱钟书分析项羽在垓下之围之后的心态:“认输而不服气”(承

认失败无可挽回,将失败归于天意,并不是仗打得不好。)三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令部下叹服,最后展现其勇猛无敌所向披靡的英姿。有万夫不当之勇。

(3)乌江自刎

船待渡-拒渡(宁死不辱、知耻)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乌江,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项羽他高傲霸气,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情怀,这是一代叱咤风云的雄主的豪迈气概,同时这也是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性格原因。曾有人悲哀地说,或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江待他日东山再起。

骏马赐亭长、头颅赐旧友(仁爱重义、视死如归、侠骨柔肠)乌江自刎(壮烈)生死都是英雄本色,成败总要光明磊落,轰轰烈烈之后天地复归于平静,只剩下古战场之外的野草鲜花一代代诉说着英雄的故事。

2、品味语言描写,品味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

(可以抓住”可奈何”、”耐若何”得出:穷途末路;抓住”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得出:骁勇善战;抓住”不忍”、”为若德”得出:侠骨柔肠,)

3、师结:由以上我们可以窥出千古英雄的多情、知耻、重义、仁爱,一个既叱咤风云又儿女情长;既恃勇自负,又痛苦绝望的悲剧英雄形象。

四、如此英勇豪迈的项羽,最终自刎乌江,耳畔不禁又响起“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至死都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吗,造成项羽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讨论明确

(为了让学生对项羽的失败的原因有个更深入的认识,可联系本文中刘邦又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也可联系以前所学课文)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众说并不纷纭,主要不外乎两种。一是项羽性格使然,所谓”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喜欢杀戮以至丧失天下民心,吝于赏赐而不获将士拥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历史必然”,认为秦王朝已经实现大一统了,是历史潮流所在,项羽却逆潮而行,分封天下,必然为潮流所抛弃。

1、不善于纳谏,唯才是用

⑴刘邦:张良进谏“汉王听之。”“汉王曰:‘善。’”

——善于纳谏,唯才是用

⑵汉高祖论“三杰”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鸿门宴》听张良的劝谏,赴宴请罪。

项羽不善于纳谏,不善于用人,独一范增而不能用。(受陈平离间夺了范增军权,范增一气之下告老还乡,路上生毒疮而死)

⑶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⑷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

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既显示了项羽不善纳谏,同时也表现了他的沽名钓誉,爱慕虚荣目光短浅。)

2、教师小结:项羽性格中缺少的正是王者应具备的广纳贤才、善于纳谏的品质,注定他只能是位英雄而不可能是位王者,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⑴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⑵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⑶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⑷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有许多,在激励机制方面,刘邦对看准了的人才,不管是要权(如韩信)还是要钱(如陈平),他都会不计成本地投入。相反,项羽对人才,却不能提供相应的报酬,即使下属立下了大功,该封官授印的时侯,他也把官印拿在手上反复把玩,舍不得给他们。所以史学家称他只有“妇人之仁”。像刘邦的这些超级人才如张良、韩信、陈

《垓下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垓下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熟读文本,把握文意。 2. 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3、把握文中项羽悲情英雄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文言知识梳理: 项王已约.(实:),乃引兵解.(实:)而.(虚:)东归。 汉欲西.(活用:)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 ..(),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通假:)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虚:)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句式:)汉王听之。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活:)军,与淮阴侯韩信、 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 ..(实:)。楚击汉军,大破.(活:)之。汉王复入壁.(实:),深.(活:)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译:)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虚:)宜.(虚:)。君王能与共分天下(句式:),今可立致.(实:)也。即.(虚:)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通:)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句式:),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虚:)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穀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虚:)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虚:)舒屠六,举.(实:)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实:)项王。 项王军壁 ..(活:)垓下(句式:),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活:)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译:)!”项王则夜起,饮帐中(句式:)。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音:),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 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实:)。骓不逝兮可奈何 ..(固 定短语:),虞兮虞兮奈若.(实:)何(译:)!”歌数阕 ..(实:),美人和.(音:义:)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二、翻译句子: 1、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

高中音乐 欣赏《十面埋伏》教案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高中音乐欣赏《十面埋伏》教案 一、教学要求 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活动设计为一周,课堂教学一课时。 1 教学目的: ①通过学生自主性的网络艺术欣赏,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鉴赏能力,拓宽学生视野。 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分析问题能力和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③探索网络教学模式,变单纯的课件制作与使用为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教学设计。 2 教学重点:感受《十面埋伏》的艺术魅力,了解琵琶演奏技巧。 3 教学难点:如何开展自主探究的网络学习 4 教学方法:实践法、自主讨论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任务 提前一周布置学习任务: 1 琵琶发展史:秦代-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明清-现代琵琶的改革。 2 琵琶的演奏技巧 3古诗词中对琵琶的描写:①唐白居易的《琵琶行》②唐李峤《琵琶》 4《十面埋伏》描述的历史事件 5通读《史记》中的《项羽本记》 6了解故事《霸王别姬》、成语“四面楚歌” 7了解琵琶曲《霸王卸甲》 8初步欣赏《十面埋伏》,了解《十面埋伏》各部分的内容 将学生分成三组,利用网络资源,分别完成任务,并将整理后的信息上传到校园网,学生进行交流。 一组:完成琵琶发展史、演奏技巧。 二组:古诗中对琵琶的描述、史实资料的查找。 三组:完成曲目《十面埋伏》的分段整理并配上文字说明。 (二)课前准备 课前在校园网上发布学生整理的资料。 教学设备:网络教室、投影、相关软件。 教师:启动服务器、教师机,电子课件、话筒、电子投影、媒体播放器,登陆校园网、互联网。 学生:启动学生机、耳脉,登陆校园网、互联网。 (三)课堂教学 1、情景导入(5分钟) 许多同学都非常喜欢《霸王别姬》这首歌曲,它与今天欣赏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是相同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 课前,我们通过查询资料对琵琶这一乐器有了初步认识,尤其读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关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

垓下之战》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学会鉴赏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3.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对人物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学习重点 1.文言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 2.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蒲松龄有一副励志名联: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那么上联说的是谁的事情呢?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 ,带领义军灭亡暴秦的故事。当项羽实现大志,登上功业的巅峰,获得人生的极度辉煌时,鸿门宴之后政治军事形势急转而下,他很快就由一颗耀眼的巨星转化为急速消逝的流星,被他的对手刘邦取而代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垓下之战》,来一探究竟。 二.相关资料 1.人物简介 项籍(前232-前202),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着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华史上的战神。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人称西楚霸王。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崛起,举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统天下。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 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 ,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 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 2.作品简介《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楚汉纷争、垓下之战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3.时代背景鸿门之宴拉开了项、刘楚汉相争的序幕,项、刘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政权争夺战。 项羽在鸿门宴后进入咸阳,烧杀抢掠后又东归,分封天下诸侯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 ,不久又派人击 杀楚怀王。刘邦被项羽分封到蜀地为汉王,仅三个月就率先引发了楚汉战争,并于公元前205 年春率50 万军队东伐项羽。虽屡遭败困,但均得逃脱,并用反间计除去项羽身边的范增。公元前203 年,刘、项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议和罢兵后,刘邦又违约击楚。几经反复,项羽不断被削弱,终于在公元前202 年,被刘邦主力和诸侯联军合力包围于垓下。项羽在悲歌别姬后,率仅28骑残部,与数千汉军展开了生平最后一次“快战”,终于自刎于乌江边。 三、疏通文本(自主预习内容)1.结合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大意。2.标出重要的文 言词汇,结合注释理解意义。 3.同桌互相交流合作,解决疑难。 4.文言知识整理。四、自主预习检测

9 垓下之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文本,体悟人物的情感思想。 2:通过研读文本,学会全面深入的分析人物形象,探讨项羽的悲剧原因,获得人生启迪。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讨论评价项羽的人物性格,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项羽一直是个让人爱恨交织的人物,有人称他为失败的英雄,有人认为它是自取灭亡,大家的看法又是什么呢?(借助传统的看法,激发学生对项羽人物的兴趣,使学生对追寻项羽真实性格产生疑问,设置悬念。) 二、本文通过那几个场面描写来再现项羽的? (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情节要点) 1、霸王别姬 2、东城快战 3、乌江自刎 三、文本分析 1、先看第一个场面:霸王别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提示学生逐句解读垓下歌,并让学生注意本段对项羽动作的描写) 力拔山兮气盖世:回忆往昔辉煌,自信,孔武有力。 时不利兮骓不逝:英雄末路的惆怅,不知自省。 骓不利兮可奈何:面对人生的惋惜无奈。 虞兮虞兮奈若何:无法保护心爱之人的无奈。 闻四面楚歌,项王夜起身,饮帐中: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2、再来赏析第二个场面:东城快战。表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突围失道—轻信农夫陷于大泽之中,表现其有勇无谋,只顾眼前。(此处引导学生联系文章第一段:项王已约,遂引兵解而东归。让学生联系此事分析项羽身上是否存在只顾眼前,遇事不仔细思考的特点。) 兵败被围:自认为“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其恃勇自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天亡我"入手,再联系当时处境分析出项羽身上还有面对困难轻言放弃的特点。) “余起兵至今八岁矣,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而今困于此” (学身在分析此句时,将其切开,只看到了项羽的能征善战,自负,我提示他们将两句联系起来,立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发现了他身上的又一特点:从未面临过挫折,一旦面对生命承受不起。从中让学生谈谈他们对挫折的新认识:挫折是人生的财富。) 东城快战:连斩敌将,说到做到,展现其英勇无敌,所向披靡的英姿。 “何如”(此二字非常传神,可学生只看到自负二字,我提示学生推敲下潜台词,再联系当时处境,学生会发现身为主帅在军队遇到危难的时候应以大局为重,可项羽考虑的还是自己的名声,太个人英雄主义,这样的人注定会输掉集体,输掉国家。) 教师补充提示: “快战”的快字是什么意思,快战是场什么仗(学生会说是漂亮仗)

垓下之围教案

垓下之围 三十垓下之围 《史记》 [教学目标] 1.掌握“壁、逝、莫、骑、绐、东、卒、独、面”等 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熟悉“何……之”、“奈……何”、“无以”等句式。熟记有关《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本文选材、组材方面的特色。 3.熟悉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 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本文是从那些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悲剧英雄个性的。 2.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试分析 这样描写的作用。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作者、背景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6?),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 学习。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

上下,足迹几遍全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父 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 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有12 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30世家(是先秦 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为历代有 影响人物的传记,另外还有少数列传为国史和少数民族史),10表(是多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8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计52 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 下了巨大的财富。宋人郑樵评曰:“使百代而下,史官 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全文主要描写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 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课本节选了第三 战役的部分文字。

《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教案 文本解读 一. 《项羽本纪》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

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 内容梗概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公开课)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刚才屠洪刚演唱的一曲《霸王别姬》荡气回肠,咏叹了西楚霸王——项羽在人生末路时的悲壮心情。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刻画的最富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虽然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却把他写在了《史记》记帝王的“本纪”中,可见,司马迁是“不必成败论英雄”的。今天,我们通过《项羽之死》,来共同赏析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项羽的形象。 二、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清代的文艺理论家、语言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我们就来看看文中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分别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精神气血”。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场面: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霸王别姬”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请一个学生(杜涵凝)读课文,找出本段刻画项羽形象的句子。 1、正面描写: (惊—起--饮—歌—泣) 语言描写 侧面描写: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从中可见项羽的形象: 在面对失败命运时英雄气短 怜惜美人的多情之人 “霸王别姬”,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小结: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 行动描写:(惊—起--饮—歌—泣)多愁善感 语言描写:霸王别姬:重情重义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动作描写: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

垓下之战》教学案 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会鉴赏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3.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对人物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 学习重点 1. 文言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 2. 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蒲松龄有一副励志名联: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那么上联说的是谁的事情呢?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 ,带领义军灭亡暴秦的故事。当项 羽实现大志,登上功业的巅峰,获得人生的极度辉煌时,鸿门宴之后政治军事形势急转而下,他很快就由一颗耀眼的巨星转化为急速消逝的流星,被他的对手刘邦取而代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垓下之战》,来一探究竟。 二.相关资料 1.人物简介 项籍(前 232-前 202),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华史上的战神。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人称西楚霸王。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崛起,举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统天下。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 ,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 2.作品简介 《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楚汉纷争、垓下之战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3.时代背景鸿门之宴拉开了项、刘楚汉相争的序幕,项、刘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政权争夺战。项羽在鸿门宴后进入咸阳,烧杀抢掠后又东归,分封天下诸侯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 ,不久又派人击杀楚怀王。刘邦被项羽分封到蜀地为汉王,仅三个月就率先引发了楚汉战争,并于公元前 205 年春率 50 万军队东伐项羽。虽屡遭败困,但均得逃脱,并用反间计除去项羽身边的范增。公元前 203 年,刘、项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议和罢兵后,刘邦又违约击楚。几经反复,项羽不断被削弱,终于在公元前 202 年,被刘邦主力和诸侯联军合力包围于垓下。项羽在悲歌别姬后,率仅 28 骑残部,与数千汉军展开了生平最后一次“快战” ,终于自刎于乌江边。三、疏通文本(自主预习内容)1.结合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大意。 2.标出重要的文言词汇,结合注释理解意义。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一.《项羽本纪》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 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 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 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 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 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 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 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 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 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 历代传诵。 二.内容梗概

垓下之战复习

《垓下之战》复习 目标:逐字逐句的翻译,通晓文章大意。掌握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达成途径:先复习课文,逐字逐句翻译,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然后看本课知识归纳单,重点识记。) 1. 通假字 楚兵罢食尽通“疲”疲惫 辟易数里通“避”退避 2. 古今异义 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 吾知公长者古义:敦厚今义:年龄大、辈分高的人 3. 一词多义 君王能与共天下跟(介词) 尽与韩信给(动词)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用在方位词后,表方位(助词) 以与彭越拿(介词) 以舒屠六用(介词) 以故汉追及之因为(介词)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而(连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就(副词) 汉军乃觉之才(副词) 乃有二十八骑只(副词)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以及(连词) 以故汉追及之赶上(动词) 及其死,鲁最后下等到(介词)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从(介词) 项王自度不得脱自己(代词) 美人和之他(代词) 此天之亡我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使各自为战替(介词) 为之奈何处理(介词) 愿为诸君快战给(介词) 期山东为三处分作(动词) 今独臣有船只有(副词) 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副词) 若非吾故人乎旧的(形容词) 故分其地为五所以(连词) 其不至固宜本来(副词) 今日固决死一定(副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修饰关系(连词)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因果关系(连词)

楚兵且破将要(副词)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况且(递进连词) 4. 常见实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松弛(形容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带领(动词) 张良、陈平说曰劝说(动词) 汉王复入壁营垒(名词) 诸侯不从约遵从(动词) 其不至固宜应该(动词)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靠近(动词) 举九江兵发动(动词) 诣项王往(动词) 今可立致也到来(动词)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几(数词) 力拔山兮气盖世超过(动词) 田父绐曰欺骗(动词) 期山东为三处约定(动词)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受(动词)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动词) 5. 常见虚词 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趁着(介词) 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假使(连词) 则楚易败也就(承接连词) 请今进兵请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表敬副词) 虞兮虞兮奈若何你(代词) 莫能仰视。没有谁(无定指代词) 然今卒困于此可是(转折连词) 然今卒困于此终于(副词) 江东虽小虽(转折连词) 6. 词类活用 乃引兵解而东归向东(名词作状语) 汉欲西归向西(名词作状语)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向东(名词作状语) 项王军壁垓下修筑营垒(名词活用作动词) 亦足王也称王(名词活用作动词)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往东走(名词活用作动词)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往西(名词活用作动词)马童面之面对(名词活用作动词) 令诸君知天亡我使……灭亡(使动用法)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为王(使动用法)

项羽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 课题:项羽之死 一、教材分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司马迁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立足课本解读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体味司马迁的情感内涵。

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教案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于《项羽本纪》,描写了楚汉战争的最后一仗,通篇气势磅礴,情节起伏,脉落清晰,展现了西楚霸王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让后人具体感受到战争的宏伟气势和激烈程度。作者以一种对悲剧性人物个性化的体验和感觉,运用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使文章极具生动形象、贴近人性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已经学过了诸如廉颇、蔺相如、韩信、孙膑等人物,但这些人物都不如项羽有争议,找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做重点案例来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争辩中加深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了解,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学习目标 1.翻译重点语句。 2.划分课文结构。 3.文本内容解读 重点难点 1.重点语句翻译。 2.诗歌对比赏析。 教学方法 1.反复阅读培养语感。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师生互动探讨分析。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熟练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蒲松龄有一副励志名联,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讲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那么上联是什么,说的又是谁的事情呢?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带领义军灭亡暴秦的故事。 但当项羽实现大志,登上功业的巅峰,获得人生的极度辉煌。但鸿门宴之后,形势急转而下,他很快就由一颗耀眼的巨星转化为急速消逝的流星,被他的对手刘邦取而代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垓下之战》,来一探究竟。 二.相关资料 1.人物简介 项籍(前232-前202),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华史上的战神。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人称西楚霸王。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崛起,举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统天下。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 2.作品简介 《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知识就是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楚汉纷争、垓下之战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3.时代背景

高中语文_《垓下之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品读文本,赏析“项羽”人物形象,进一步掌握《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并探究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课程设计: 一、导入: 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写过唯一的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高度赞扬了项羽誓不渡江的英雄气概。李清照为什么会对项羽如此崇敬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垓下古战场,一起来感受悲壮的历史故事。 二、示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三、活动一:概括主要情节 依据学生预习情况,以必答形式检测学生对文意的把握。 附: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四、活动二:品读文本,赏析人物 在司马迁笔下,无论是悲歌别姬还是快战东城,无论乌江拒渡还是“为德”自刎的描写,都能“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更加血肉丰满起来。 请同学们从三个场面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大声朗读。把预习课批注的最打动你的语句(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词)的点评,

在组内分享交流。(3分钟) 展示提示:发言人须先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再做点评并指出使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后展示,生生互评、补充赏析的要点。 教师活动:对重要赏析的语句,引导学生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师在学生交流时同时板书。 【附超链接】 1.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本纪·钜鹿之战》2.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史记·项羽本纪》 3.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项羽本纪》 4.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语言揭示心理 钱钟书《管锥篇》评: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 不服气也正显示了项羽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的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

《垓下之围》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垓下之围》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说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3、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客观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科学、辩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客观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科学、辩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第一课时 导入:上课开始,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李清照的一首《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导语:李清照这首有名的绝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至今仍为人们所崇敬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而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则是由著名的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塑造的。 下面,我就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内容。

一、作者简介:司马迁,见课本。 二、作品简介: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最能代表司马迁艺术成就的,当数《项羽本纪》。《垓下之围》描写的正是项羽最终惨败的那段人生经历,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 三、疏通文意 现在,我们首先从课文的文字出发,理清字意,来感受项羽的悲剧人物形象。 第一大组:第一小组: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此处注解“壁”字。壁:名词用作动词,扎营、驻扎。 第二小组: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进行文字注解。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最新 项羽之死 公开课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就酒来读的。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 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 1分角色朗读 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刚才朗读的同学读的如何,为什么?) ①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这一“泣”字,怎么理解?(最怜儿女最英雄)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 1快速浏览,讨论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勇武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何为快战如何快战快战如何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

垓下之围教案_垓下之围

垓下之围教案_垓下之围 《史记》 [教学目标] 1.掌握“壁、逝、莫、骑、绐、东、卒、独、面”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熟悉“何……之”、“奈……何”、“无以”等句式。熟记有关《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本文选材、组材方面的特色。 3.熟悉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本文是从那些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悲剧英雄个性的。 2.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试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作者、背景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6?,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有12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30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另外还有少数列传为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10表(是多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8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计52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宋人郑樵评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教案

项羽本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解读教材,了解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 2、根据他的主要经历分析项羽这一形象。 过程与方法 3、以《项羽本纪》为例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了解司马迁等人对项羽的评价,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 教学重点: 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教学难点: 了解司马迁等人对项羽的评价,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 垓下自刎————英雄未路的终点 二、导入新课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的代表,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我们提起,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 那么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衰败,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在“垓下之围”时,项羽哀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是这样吗?(分析项羽来找答案) 三、以巨鹿之战、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为例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1)巨鹿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项羽最得意之战 学生齐读划线句子, 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思考:这段叙述的句式,节奏有什么特点?与所表达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明确: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法,句式简短,节奏急促,写出了势如破竹的气势(所向披靡,无人能挡),而且抓住战士的心理(破釜沉舟),展示了他卓越、非凡的战斗力和号召力。文字虽然不多,但项羽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再读加点的段落:

垓下之战原文及翻译

垓下之战原文及翻译 篇一:垓下之战课件文字稿 垓下之战课件文字稿 我来挑战 1、项王军壁垓下动词,驻扎 2、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招致,来到 3、时不利兮骓不逝动词,奔驰 4、项王亦身被十余创动词,遭受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动词,悬赏 6、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给......看,副词,才 7、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定;痛快 8、举九江兵动词,发动 9、诣项王动词,到......去 10、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用作动词,往东走 11、田父绐曰动词,欺骗 12、期山东为三处动词,约定 13、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动词,回头 14、马童面之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15、令诸君知天之亡我使动,使......灭亡 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动,使......为王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积累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2、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3、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整体感知 在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场景中,勾画出你认为精彩的地方,反复诵读品味,然后任选一处分析项羽的性格。 霸王别姬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重情重义、铁汉柔情? 东城快战 英勇无敌、战神本色,自负成性、匹夫之勇? 易中天说项羽: 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身为统帅的项羽,想到的不是决战而是快战,决战有求胜的想法,而快战只求痛快一时,不过逞强示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作为统帅本应选决战,即使最后一刻,也不能轻易放弃胜利的希望,象项羽那样觉得胜利无望便自暴自弃,只求一个痛快一个漂亮的亮相和谢幕,太幼稚了。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慨然赴死,末路穷途、认命归天? 我心中的项羽给我的启示 江山美人,已成云烟; 是非功过,早已谢幕。

垓下之战原文及翻译讲课稿

垓下之战原文及翻译

垓下之战原文及翻译 篇一:垓下之战课件文字稿 垓下之战课件文字稿 我来挑战 1、项王军壁垓下动词,驻扎 2、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招致,来到 3、时不利兮骓不逝动词,奔驰 4、项王亦身被十余创动词,遭受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动词,悬赏 6、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给......看,副词,才 7、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定;痛快 8、举九江兵动词,发动 9、诣项王动词,到......去 10、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用作动词,往东走 11、田父绐曰动词,欺骗 12、期山东为三处动词,约定 13、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动词,回头 14、马童面之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15、令诸君知天之亡我使动,使......灭亡 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动,使......为王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积累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2、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3、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整体感知 在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场景中,勾画出你认为精彩的地方,反复诵读品味,然后任选一处分析项羽的性格。 霸王别姬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重情重义、铁汉柔情? 东城快战 英勇无敌、战神本色,自负成性、匹夫之勇? 易中天说项羽: 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身为统帅的项羽,想到的不是决战而是快战,决战有求胜的想法,而快战只求痛快一时,不过逞强示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作为统帅本应选决战,即使最后一刻,也不能轻易放弃胜利的希望,象项羽那样觉得胜利无望便自暴自弃,只求一个痛快一个漂亮的亮相和谢幕,太幼稚了。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慨然赴死,末路穷途、认命归天? 我心中的项羽给我的启示 江山美人,已成云烟; 是非功过,早已谢幕。 做最好的自己:有情,有义,有担当!

高中语文_垓下之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垓下之战》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概括项羽形象。 2.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文本分析 (1)霸王别姬悲剧氛围笼罩天地,你如何看待这时项羽的形象?(2)讨论:你怎样看待项羽的东城快战? (3)综上所述,总结出项羽的思想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项羽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什么?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 2、让我们来看一下项羽的竞争对手刘邦及后来的文人政客是怎样评论项羽的?在你心中,他是英雄吗? A 《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把自己和项羽的成与败归结为::“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B 唐代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

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C 北宋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D 南宋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E 现代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文本的能力,让其学会鉴赏人物形象,这一点我们班学生稍差,因此,这节课专门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和鉴赏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