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经济考试重点整理

世界经济考试重点整理

世界经济考试重点整理
世界经济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

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各国社会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是超越国界的专业化分工,是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各国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因此。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获领域,从广义上说,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同时也对国际分工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社会经济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影响更大。不过。自然条件的差别虽是国际分工产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性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有利的自然资源无法利用,只有生产力的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些资源才有可能被开发出来,变成可供人们消费和出口的产品才有可能形成把各国不同生产领域练习起来的媒介。

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革命建立起来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从对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两个方面的

需求将商品交换关系推向整个世界市场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3.交通运输和通讯业的发展,交通运输和通信业是商品国际流通的载体和信息传播的媒介。19世纪交通工

具的变革,为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及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提供了物质手段。

4.世界货币的出现,19世纪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

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

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也就是二战后的)

<一)世界市场的规模大大增加

战后由于一系列殖民地国家独立,它们不再由宗主国来安排进入世界市场,而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进入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参加主体大大增多了。另外,各国卷入世界市场的深度也在增加,表现为各国对外贸易额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外贸依存度有提高的趋势

二)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二战后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战前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约是60%与40%,战后这个比例开始倒过来了

三)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战后的科技革命和经济高速增长,在加深国际分工的同时,也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家间流动加强,于是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起来,不但传统的服务贸易项目,如银行、保险、运输等随着国际贸易发展而发展,其他的服务项目,如国际租赁、提供国际咨询和管理服务、技术贸易、国际旅游等也在战后得到快速发展,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大于同期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给世界市场以巨大影响

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有一部分国家通过结成地区性经济集团,在一个区域的范围内追求更加紧密的国际经济联系。于是在一个世界市场的范围内,存在许多跨国家的区域性市场

<五)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联系在加强

战前,作为唯一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对参与世界市场是持警惕态度的。战后初期,出现了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东西方处于冷战状态,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受到严重影响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地理大发现后,欧洲与外界的联系由地中海扩展到了大西洋,并进一步扩展到了印度洋和太平洋,贸易区域囊括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全球形成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贸易圈,即欧洲与亚洲贸易圈和欧洲与美洲,非洲贸易圈,世界市场扩大到了世界范围。总之从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到十八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之前的近300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欧洲人凭借其在海外活动中的领先地位崛起为全球霸主,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性经济关系

第二章:

1.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经济中具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各组成部分(各国各地区)

所处的地位,状态及其相互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取决于他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以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世界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心就是大家在什么地方做生意的多,所谓世界经济中心,就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运行中具有核心地位和火车头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2.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S世界经济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萌芽期,也就是开始于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了近三百年的时间。2,初步形成期,这一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的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再美国的建立,包括整个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经历了大约一百年的时间,这一时期经济的形成实在及其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主要标志。3,最终形成期,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

的分化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巨大发展以及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最终形成了

3.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标志:(1).各种正规的、大型的专业化的贸易组织形式出现。

(2).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唯一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

(3).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周期出现。

(4).世界性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经济全球化:在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条件下,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以及技术和人员的国际流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越来越紧密地结合成一个高度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1、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主要表现:

动因:(1)科技革命:当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可能。

(2)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改革,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体制条件。

(3)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和主要推动力量。

(4)区域经济一体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集团化趋势重新高涨,各区域集团的内部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蓬勃开展。

(5)冷战结束:20世纪80年代中期冷战的结束,使经济因素在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凸显,各国竞相希望通过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来更快地发展经济。

主要表现: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生产与投资全球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2、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积极影响:(1)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和投资渠道获取了巨额现实经济利益。

(2)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为发达国家对外经济扩张带来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潜在利益。(3)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使其获得国际分工深化的巨大好处。

(4)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发达国家引进人才。

消极影响:(1)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发达国家的金融风险。

(2)经济全球化使部分发达国家出现产业“空心化”和制造业职位的流失。

(3)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在发达国家之间及其内部各个地区、行业和人群之间的分配并不平等,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贫富悬殊的现象在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1)参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经济现代化提供了可能。

(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显著的贸易、投资利益,使其得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更快的经济发展。

挑战:(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遭到威胁,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2)国际资本加速流动,加大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

(3)盲目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容易损害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4)最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全球化会使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第四章:

关税同盟(书上定义):关税同盟的主要内容是取消成员间贸易的关税及数量限制,并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和共同贸易政策。

共同市场(网上定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不仅实现了自由贸易,建立了共同的对外关税,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1、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

(1)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国际化的加深

(2)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多极化。

(3)寻找有利的贸易条件和投资环境。

(4)国家广泛干预国际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内国家的影响:

(1)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成员国商品的自由流动和贸易的增长。

(2)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了成员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成员国内部分工及合作的发展。

对区域外国家的影响(自己总结):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其他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

(1)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为成员国带来诸多好处,这对集团外国家而言就产生了示范效应。

(2)区域经济集团对集团外产品的差别待遇,也会使其在与集团内产品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阻碍了非成员国利益的实现。

3、欧元的产生对推进欧洲一体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1)作为欧元区国家的单一货币,欧元能够降低成员国之间的交易成本,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促进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2)欧元的诞生有助于稳定币值,稳定物价,从而有效防止和应对通货膨胀。

(3)欧元的问世进一步增强了欧洲的综合实力,提高了欧盟与美、日等国的谈判地位。

4、简述欧盟的发展历程:(自己总结)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共体正式改名为欧洲联盟。

2007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加入欧盟,使其成员国从25个增至27个。

1.自由贸易政策:也称自由贸易制度,是指政府通过减免关税和减少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和服务等自由

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也称保护贸易制度,是指政府出于维护本国利益的需要而采取的各种干预对外贸易的政策

3.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考虑的因素:1.国家经济发展战略2.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3.产品的国际竞争

力4.政府所代表的经济集团的利益5.国际经济环境

4.GATT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一:它在体制上、组织形式和规则上有着多方面的局限性。1.总协定的有些

规则缺乏法律约束,也无必要的检查和监督手段。2.总协定中存在着“灰色区域”,致使许多规则难以很好地落实。所3.总协定的条款中对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带有歧视色彩。4.总协定解决争端的机制不够健全。虽然关贸总协定为解决国际商业争端建立了一套制度,但由于总协定解决争端的手段主要是调解,缺乏强制性,容易使争端久拖不决。5.允许纺织品配额和农产品补贴长期存在,损害了总协定的自由贸易原则。二:积极作用:1.总协定为各成员国规范了一套处理它们之间贸易关系的原则及规章。2.总协定为解决各成员国在相互的贸易关系中所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提供了场所和规则。3.总协定为成员国举行关税减让谈判提供了可能和方针。4.总协定努力为发展中国家争取贸易优惠条件5.总协定为各国提供经贸资料和培训经贸人才。(或1.削减关税2.减少关税贸易壁垒3.是全球贸易像一个统一的机制框架内融合,标志着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

5.世界贸易组织的贡献:1.进一步促进了货物贸易自由化2.推动了服务贸易自由化3.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贸

易发展第五章

第六章

1.国际直接投资动因:1.市场导向型动因(扩大原有市场、扩展新市场、客服贸易障碍)

2.资源导向型动

因(获取自然资源、利用人力资源、获得技术与品牌资源)3.效率导向性动因(降低产品成本、追求规模经济效益)4、优惠政策导向型动因

2.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特点:1.美国居主导地位2.发达国家之间“双向投资”迅速发展

3.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对发展中国家即东道国的影响:有利:1.缓解东道国资源短缺2.增加东道国就业3.

扩大东道国的出口贸易4.有利于东道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利:带来了对东道国民族工业的冲击。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利用合资、合作、独资和并购等多种方式,逐渐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甚至垄断发展中国家的整个行业,以至于发展中国家的一些重要经济领域被发达国家操纵和控制。同时,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相当部分是能耗大、污染严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给东道国的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巨型跨国公司强大的竞争力,也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七章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

(1)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国际储备资产是一国官方持有的用于国际支付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流动性资产。(2)汇率制度的安排。汇率制度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3)国际收支的调节。世界各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发展是国际货币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

(4)国际货币关系的协调及其组织。国际货币关系的协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指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外汇市场干预以及国际收支调节等货币金融领域的协商与合作。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美元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国际货币与国际储备资产。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上就是以美元作为基本储备货币的金汇兑本位制。

(2)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通过双挂钩制度,各成员国货币按照货币含金量确定与美元的比价,各国不得随意更改货币的含金量。

(3)IMF框架下的国际收支调节。在这一体系下,IMF帮助各成员国进行国际收支调节。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主要特征。

主要内容:第一,取消汇率平价和美元中心汇率,正式确认浮动汇率制合法化,成员国可自行选择汇率制度。第二,取消黄金官价,黄金非货币化,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可以按市场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取消各成员国与IMF的各方之间用黄金清算的义务。第三,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地位。第四,增加成员国的基金份额。

第五,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数量和限额。

主要特征:牙买加体系的本质特征与先前的货币制度安排最大的区别就表现在秩序的弱化上。

浮动汇率制度的广泛实行,这使各国政府有了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重要手段,即汇率变动手段;各国采取不同的浮动形式,欧共体实质上是联合浮动,日元是单独浮动,还有众多的国家是盯住浮动,这使国际货币体系变得复杂而难以控制;各国央行对汇率实行干预制度;

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储备资历产和记帐单位的作用大大加强;美元仍然是重要的国际储备资产,而黄金作为储备资产的作用大大削减,各国货币价值也基本上与黄金脱钩。

第八章:

1.发达国家(经济体):指工业化进城已经完成、科学技术水准和生产力水平高、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和地区。

新经济(网络定义):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

所以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Новая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политика)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简述德国市场经济体制:

二战后,联邦德国在美、英、法主导的重建过程中选择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针对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会引起的垄断、分配不公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是有效的竞争秩序、政府的有限干预和社会公平原则,致力于在国家和法律的制约下,限制垄断、实现竞争,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和有效率。

首先,有效的竞争秩序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核心和最重要原则。所谓有效的竞争秩序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开的市场,二是价格的自由协定。为此,联邦德国先后制定了《反对限制竞争法》等法令,使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垄断行为收到约束,竞争秩序相对稳定,竞争原则得以贯彻。其次是政府的有限干预。

强调国家的有限干预在社会市场经济中主要起调节作用,并为市场运作规定总的框架,具体包括维持货币稳定、基本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等。再次是社会公平原则。社会市场经济在强调效率的同时,也重视社会公平与社会进步,以致社会公平作为一项制度原则在二战后的德国得到较充分的体现,通过财富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并建立起庞大而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最后,社会市场经济下的微观经济运行仍是以私人占有的企业所有制为主,多种形式并存且随市场竞争原则优胜劣汰。企业实行劳资“共决制”,即让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国家以立法的方式减少双方的矛盾冲突,并保证合同顺利执行。

3.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

所谓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具有制定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权,对企业决策实行引导。在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中,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协调统一,努力做到既发挥竞争原理和私人企业的活力,又发挥政府各种行政限制和政策导向的作用。

特点有:首先,以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为导向的政府干预。突出第表现为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的实施,对经济特别是对企业决策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和引导。二战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产业政策始终是世界工人的最为系统、成功的产业政策,其特点就在于干预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与实现产业结构转换的目标并重。而计划的宗旨是指出经济的走向,提供可靠的信息并表明政府的政策主张,而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调节各方的利益关系,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其次,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

日本在二战后重建并逐步完善的金融体制,是一种典型的政策金融体制。这种体制通过“窗口指导”、官定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使得货币政策成为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最后,以相互持股的垄断竞争型集团为主要形式的日本企业,和以主办银行、企业内工会、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特色的企业制度,也曾是日本经济告诉增长的重要原因。

第九章

简述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经济特征。

(1)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2)经济结构呈现二元化。

(3)产业结构相对落后。

(4)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简述东亚模式的主要标志和共同特征。

高经济增长率,这是东亚模式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协调、指导和参与作用;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通过高储蓄率形成国内的快速资本积累,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推动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外向高度,尤其是实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吸收和追赶国外先进技术,注意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构筑阶梯型产业分工,地区内经贸联系

紧密,区域内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东亚模式的另一个根本特征就是政府在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政府的宏观干预和市场机制有效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

多哈回合谈判是迄今参加方最多、议题最广的一轮谈判,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贸易规则、知识产权、发展、贸易与环境、贸易便利化等众多议题,涵盖 95以上的全球贸易。其中农业和市场准入被认为是最关键也是分歧最集中的两个议题。多哈谈判的宗旨是促使世贸组织成员削减贸易壁垒,创造更公平的贸易环境,以促进全球特别是较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多哈谈判中止原因分析

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权的争夺。现有的国际贸易体系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创立的,随着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要求改变不公平贸易的呼声越来越高,多哈回合就是试图改变这种不合理现状的一次改革。但发达国家不肯放弃现有的主导权优势。

第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农业补贴削减及农产品关税减让方面没有实质性让步,还无端指责和威胁发展中国家,企图转嫁危机。这是坚持“多哈回合是发展回合,发展中国家必须受益”原则的成员所无法接受的。

最后,美国、欧盟和印度的谈判代表都承受着国内的强大压力。美国即将大选,欧盟的一些成员国一直在不断敲打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要他维护欧盟利益,而印度明年也面临大选,这些代表都不愿做出太大让步而承受政治风险,最终导致贸易谈判无果而终。

二、多哈回合谈判议题中的主要分歧

1.发展问题

与以往的多边贸易谈判不同,多哈回合谈判的主题是“发展”,明确将发展中成员的利益放在突出的地位,并把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称为“多哈发展回合”。因此,发展中国家希望在这次的多边谈判中,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己的权益,WTO能改变以往“富国俱乐部”的形象。而发达国家对发展议题的谈判,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呼声,对他们的诉求置之不理或一拖再拖。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关注的发展问题上,迄今没有找到一个能够达成妥协的利益均衡点,谈判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而且都超过了原定谈判的截止日期。

2.农业问题

自多哈回合启动以来,农业一直是WI'O成员之间分歧的一个焦点领域。发展中成员与欧美等发达成员在农业问题上的巨大分歧,是导致多哈会议多次不欢而散的根本原因之一。农业议题谈判中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国内支持问题上,发达国家巨额的国内农业补贴大大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发展中国家强烈希望主要发达成员(美国、欧盟)大幅度削减农业补贴。其次,在市场准入问题上,基于国内政治经济原因的考虑,美欧之间虽然也有分歧,但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矛盾更深,主要发达成员不肯做出实质性的让步,这导致了他们分歧的加剧。

3.非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

非农产品市场准人谈判的主要内容是削减非农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其中关税谈判是核心。由于发达国家在农业谈判上的推托,以及欧美在已承诺的削减国内支持和国内补贴方面做表面文章,缺乏实施力度,这使发展中国家对其他议题的谈判兴趣骤减,对非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也采取了消极的态度。

4.贸易便利化问题

多哈回合贸易便利化谈判再一次因农业问题而搁浅。

5.服务贸易问题

多哈回合中,与农业贸易相比,服务贸易的谈判进展还是相对较快的。但是对于服务贸易的市场准人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仍各持己见。发达国家希望借此谈判扩大他们对发展中国家觊觎已久的市场准

人机会。相反,发展中国家则不愿看到发育不成熟和竞争力不足的本国服务业过早遭遇发达国家服务业的竞争威胁,对发达国家开放服务业市场的热情并不是很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服务行业谈判预期收益的不均等造成双方争执不下。

6.知识产权问题

多哈回合知识产权议题中对地理标识问题的谈判分歧众多,一度成为主要争论点。有些成员国反对,大多是出于担心延伸地理标识保护的协议一旦达成,自身利益会受损。

三、多哈回合谈判进展艰难的原因分析

导致多哈回合谈判无限期中止的原因,并非由个别因素所致,而是内部和外部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部原因主要涉及谈判议题、谈判各方利益、谈判机制等。

1.谈判议题过于敏感和广泛

多哈发展议程的主要议题涉及19个方面,其中既包括以往谈判中的敏感议题,如农业;也包括很多新的敏感议题,如环境保护、竞争政策等。

2.谈判各方利益格局变化

(1)发展中国家维权意识增强

多边贸易体制在过去五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进来。但是多边贸易体制毕竟是美国霸权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它所体现的必然首先是发达国家的利益,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诉求未受到充分重视。发达国家企图将多哈发展回合再次变成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这当然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

(2)谈判力量多极化

纵观GATI'/WTO以往各轮多边贸易谈判,美、欧、日、加等发达国家是历次谈判的垄断者和控制者。尤其是WTO的“绿色会议室”制度更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强烈不满。在本轮谈判中,随着WTO发展中成员越来越多,实力不断增强,获得了比以往更强有力的发言权,并且开始坚持要求发达国家做出让步。某些发展中国家还在谈判中联合起来,结成了一些利益共同体。谈判受阻更应该归咎于发达国家不重视发展中成员的合理利益诉求,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互不妥协。换句话说谈判失败是发达国家要维持wTO——富国俱乐部、要自导自演所付出的代价。

(3)国内利益集团的影响

以美国为例,美国具有全球最发达的利益集团系统,作为政府和市场有效协调者,利益集团在美国的政治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哈回合中,美国不肯在农业问题上让步,主要是基于国内农业利益集团的压力。在美国,利益集团拥有雄厚的社会资源,依靠其人力和财力的储备和规模,影响美国大选,干预国家政治,以获得政策支持和保护。因此,在多哈回合谈判中,美国迫于国内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在农业问题上不肯松口。加之,2008年恰逢美国总统大选,美国政府不愿触及取消农业补贴这样的敏感话题,以免失去农业利益集团的支持。

3.WTO体制的内在缺陷和矛盾

(1)运作机制缺乏效率

任何一场谈判都是各方寻求自身利益的过程,同时也是成员之间利益博弈和妥协的过程。WTO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来达成协议的。这种以谈判为基础的运作机制在成员少、议题少的情况下,是一种有效的决策机制。但当成员多、议题多且成员间存在较大分歧时,这种机制就很难发挥作用了。WTO在决策过程中,实行的协商一致以及一国一票的原则,虽增强了其决策的合法性,但也增加了WTO形成决议的困难。多哈回合是目前为止参与方最多、议题涉及领域最广的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对于如此庞大的阵容,WTO的这一运行机制注定了其低效率。

(2)决策机制和程序缺乏民主和透明度

首先,WTO决策机制的不透明和不民主集中体现在“绿屋会议”制度上。这种大多数成员被拒在谈判大门之外,只有少数国家受邀参加的绿屋会议,使发展中国家在许多关键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不能被明确地反映在WTO的会议文件或宣言中,这些导致了众多发展中国家极度愤怒和失望。

外部原因也不容忽视,主要涉及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及区域主义的膨胀等方面。

1.全球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00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增速开始明显放慢,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各国间的贸易摩擦不断。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肇始的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并严重影响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低迷的国际背景下,各国面临实体经济受损、消费萎缩、出口困难的境况,它们之间的利益分歧更加暴露,在汇率、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冲突13益增多。

2.区域主义对多边贸易体制构成严重威胁

区域主义对多边贸易体制造成了冲击。一是由于WTO多边贸易体制对其成员参加区域贸易协定的放任甚至鼓励,使得许多成员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机会主义态度,WTO达成的协议对自己有好处,则用之,如果对自己不利或者用途不大,则束之高阁。二是多边贸易谈判与区域谈判相比,后者议题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强。容易取得互补的双赢的效果,短期利益较为明显。因此一旦多边贸易谈判受挫,考虑到时间成本和本国短期福利,成员国更倾向于双边或区域贸易协定。三是区域贸易谈判占用了大量的谈判资源,使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无法对多边贸易谈判投人更多的物力、财力,这就使多边贸易谈判更加缺乏动力。

四、应对措施及前景

由于WTO本身缺陷的存在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多哈回合”进展迟缓。从历史经验来看,以往的几轮贸易谈判也都是走走停停,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本次多哈回合谈判全面中止也应只是暂时性的,各国必能认识到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性以及理性地做出让步的必要性,从而重新启动多哈回合谈判。但要促成谈判成功,则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WTO和其成员的更多努力,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实质性的改进或修正。

1.合理确定谈判议题

随着WTO成员增加,成员间的利益和谈判立场逐渐分化,具有共同利益和谈判立场的成员逐步联合,形成谈判力量的多极化格局。基于这种现状,WTO在推动多边贸易谈判时需要审时度势,合理确定谈判议题。对于过于敏感、分歧过大的议题,可以暂时不纳入谈判议题。

2.改革WTO机制,提高效率

有必要对WTO现行决策机制进行改革,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大大缩短谈判周期,提高谈判效率。

3.重视发展中国家问题,平衡各方利益

WTO的根本任务是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而关注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利益是题中之意。而多哈回合中,发达国家成员无视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利益,是谈判陷入僵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以美国为代表的发

达国家,必须收敛其单边主义行为方式,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诉求,充分照顾不发达成员的困难与利益,减小贫富差距,缓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矛盾。并切实从国家经济利益出发,做出科学的决策,发挥超级大国的带头作用,不能长期被利益集团左右。发达国家在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同时,发展中国家成员也要采取更加灵活和专业的做法,不应该对发达国家的诉求一概否决,而要充分研究发达国家的谈判文本,进行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谈判。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各成员协调各方利益,共存共赢。

4.妥善处理区域贸易组织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

区域贸易组织与多边贸易体制之间是对立统一的。首先。区域贸易组织与多边贸易体制是统一的。一方面,区域贸易组织和多边贸易体制都有利于贸易自由化。当前要重拾成员国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协调好区域贸易组织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改革和完善WTO与多边贸易谈判的规则。

5.明确中国在多哈回合中的作用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加入WTO使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增强。

首先,中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谈判能力。作为WTO一名新成员,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面对发达国家的时候,显得缺乏谈判技巧和能力。但如果在谈判中一味地回避问题,简单的赞成或是反对,是无助于推动谈判达成成果的。中国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谈判资源,利用这次多哈回合的机会,来增加自己的谈判经验,提高谈判能力,以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中国要团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五、多哈回合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世界无大损失

相对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可能因多哈回合谈判的失败而受影响,受冲击更大的可能是中国。其他发展中国家原本即处于边缘及劣势(即使相对于中国),多哈回合若能达成协议,是使他们能够有翻身的机会(仅是机会,也不一定成真)。然而若失败,他们也没有什么损失,顶多只是保持现状。

但对中国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依赖的是其强大的出口,而保障这一强大出口的前提,就是需要一个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

从一些例子即可看出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对中国带来的好处。中国的低工资与高产能,使得其许多产品横扫全球。虽然美国、欧洲等国家及地区,都曾酝酿要重新对中国的纺织品等设限,但中国的产品的确靠其价廉物美而畅销全球。

中国产品行销全球

更甚的是,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使中国获得了以往由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占重要一席位产品的市场,包括纺织品、鞋类、小商品等市场。过去由于有全球配额制度,使得中国的纺织品、成衣等产品,出口数量爱限制,包括港商在内的不少纺织业者,因此都把工厂设在孟加拉、柬埔寨、以至非洲等地。但随着配额制度的取消,中国“抢”走了很大部分原本由这些国家供应的市场。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八—十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八章农业革命 近代农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是农业体制改革,是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的前提。近代农业革命在荷兰发生后,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的创新,并且人口在18世纪末期迅速增加,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加需求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候,生活水平下降,就会通过某种暴力方式(战争、疾病、抢劫、饥荒和瘟疫)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人口增加和减少的循环 人口革命18 世纪下,随着欧洲各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发生,欧洲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凸显了突破人口周期变化曲线的特征。并且以【死亡率持续显著地下降和生育率缓慢地上升】为特征的人口变革的突破期 大租佃制租入土地、雇工经营农业的经营方式。是英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16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富有的租佃农场主阶级,土地所有者自己经营土地或者出租给租地农场主。到18世界下半期英国农村中土地所有者很少自己经营,个体农民也在减少,大片土地被长期租给大农场主经营,大租佃制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处于统治地位。 容克式经济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以及中世纪残余条件下,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雇佣制大农场《宅地法》后形成的小农经济并不稳定,在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兼并、破产后,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剧。小农迅速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和农业工人,被人雇佣劳作,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逐渐形成并占据主要地位,标志着美国式道路胜利 1、农业革命和人口变化的关系 1.在近代农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一直没有超越马尔萨斯陷阱,即没有同时具有巨大的人口数目 和人口高速增长这两项特征。 2.近代农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地提高,农业剩余率不断提高,保证了新增人口的供 给,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促成了人口革命。18世纪,欧洲大陆人口开始持续增长,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打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1-6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一) (适用于商学院××级××专业××学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分,共30分) 1.国际分工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不同可分为()。 A.以商品为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B.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C.垂直型国际分工D.混合型国际分工 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 A.科技革命的大发展B.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C.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D.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有()。 A.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D.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B.劳动力短缺 C.经济发展加快D.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6.下列属于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A.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B.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C.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 D.维持的是其原有的高消费生活方式 7.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内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A.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B.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C.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D.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8. 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9.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A.独资经营B.国有经营C合资经营D.合作经营E.合作开发 10.跨国公司在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消极作用,主要包括()。 A.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B.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C.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D.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11.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

2017年-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天津卷,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6页,共10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 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5.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6.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7.“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

世界经济地理试题

世界经济地理第四章亚洲(试卷及答案) 1、下列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被称为“东方十字路口”的是() A、苏伊士运河 B、新加坡 C、台湾海峡 D、马六甲海峡 2、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国家() A、印度 B、泰国 C、中国 D、柬埔寨 3、由于产油率高、收益多而快,而被称为世界油王的经济作物是() A、咖啡 B、橡胶 C、椰子 D、油棕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日本是世界上生产密度最大的国家 B、产业结构调整日趋高层次化 C、日本分为表日本和里日本,里日本为日本人口产业的密集地带 D、经济日趋走向国际化,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

5、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发源地()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美洲 6、下列关于日本地理环境说法错误的是() A、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岛及其附近3900多个岛屿组成 B、地表崎岖,多火山、地震,山脉纵横 C、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D、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 7、些列不属于东南亚第一产业的特点的是() A、多种农业经济类型并存 B、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十分薄弱 C、稻谷、橡胶等主导作物地位突出,但生产结构单一 D、林业生产具有世界意义 8、印度自然环境的特点不包括() A、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发利用 B、热量丰富,降水虽多但不稳定 C、矿产品种齐全 D、部分矿产储量很大 9、下列不属于印度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的是()

A、人口出生率持续偏高 B、宗教的影响 C、死亡率有所下降 D、生产水平高 10、西亚地区具有世界意义的战略要地不包括() A、霍尔木兹海峡 B、马六甲海峡 C、黑海海峡 D、曼德海峡 名词解释 新兴工业化国家 上合组织 亚洲四小龙 东盟 简答题 1、西亚波斯湾地区石油区位优势及其对石油工业的发展的影响? 2、简述印度的农业生产及其地域类型。 论述题 1、论述亚洲四小龙

国际经济学试题-精选稿(教师用-含部分答案)-

国际经济学精选习题集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划分的基本经济单位是(D) A.企业 B.个人 C.政府 D.国家 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B) A.国际商品流动 B.世界范围内的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C.国际收支平衡 D.国际人员流动 3.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易度看,流动最容易的是(B) A.商品 B.资本 C.人员 D.技术 二、判断分析题 1.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一门分支科学。 √。大部分国际经济学应用了宏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如无差异曲线、需求曲线、企业产量按照确定等,但是国际经济学理论本身也获得了许多理论性的进步。在此基础上的国际经济学研究又推动了一般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A)。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2.从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A)。 A.重商主义 B.重农主义 C.重金主义 D.自由放任主义 3.绝对成本学说是比较成本学说的(C)。 A.同一形式 B.发展形式 C.特殊形式 D.理论形式

4.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C)。 A.所有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最终将获得全部黄金和白银 B.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 C.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获益 D.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 5.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指出(B)。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 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多 D.只有具备计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6.根据比较成本说,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B)。 A.创造大量贸易顺差 B.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在国内生产 C.本国比贸易伙伴国强大 D.本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具备绝对效率优势 7.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C)。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8.如果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进行贸易,则( B )。 A.大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B.小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C.贸易将仅使小国收益 D.贸易将仅使大国收益 9.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一种主张(A)的传统理论。 A.自由贸易 B.保护贸易 C.国家干预 D.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结合 10.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假定A、B两国生产X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00和90劳动一年,生产Y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20和80人劳动一年,则(C)。 A 国同时生产X、Y产品,A国不生产 B. A国生产Y产品,B国生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题Word版

填空(10*2)单选(5*2)多选(5*3)名解(4*5) 简单(2*10)论述(1*15) 一、填空 1、当今世界的国际三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两种贸易效应:贸易创造、贸易转移 3、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分类 以时间的长短为标准:长期资本流动、短期资本流动 以资本的来源为标准:官方的资本流动、私人的资本流动 以资本的特性和作用分:国际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 4、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市场的扩大 5、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实体性、控制性、渗透性、跨国性 6、当今世界主要的国际金融组织及其基本职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 职能:汇率监督、提供信贷 7、国际贸易产生的必备条件 (1)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 (2)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 8、世界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 9、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三个阶段:国际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10、跨国公司的分类、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经济效应 分类:横向型水平型多种经营、垂直型多种经营、混合型多种经营 要素转移效应、国际收支效应、就业效应、主权效应、稳定效用 11、国际分工的主要类型: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 12、国际汇率制度的形式演变: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中心汇率 国际货币的形式演变:金本位、银本位、现代货币 13、金融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金融国际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资本跃出国界的现象 二、选择 1、历次科技革命的标志 第一次:蒸汽机第二次:发电机第三次: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 2、主要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发动机” 理论(罗伯特逊)、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技术差距理论(波斯 纳)、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费农) 新型:规模经济理论(保罗·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理论:重商主义、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李斯特)、新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理论模型(高德莱)“中心—外围”理论 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海默、金德尔伯格)、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清)、市场内部化理论(巴克利、卡森、拉格曼)、贺希模式、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小规模技术理论(威尔斯)、战略联盟理论(技术协调论、市场权力论、交易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选择题: 1、经济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自身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B 研究社会经济活动 C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过程 D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规律 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经济史? 2.什么是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 单项选择题: 1、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 男女分工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D动物的减少 2、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 A 磨制石器 B 打制石器 C 敲击石器 D 青铜器 多项选择题: 1、早期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 A 采集 B 狩猎 C 捕鱼 D 种植 2、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可分为:()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C新石器时代 D 中古石器时代 判断题: 1、人类的第一次分工是男女分工。() 2、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 思考题: 1.人类控制和使用火的意义是什么? 2.中石器时代开始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三章

单项选择题: 1、畜牧业产生于()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 C 新石器时代 D 青铜时代 2、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是() A 南富北穷 B 南穷北富 C 东富西穷 D 东穷西富 3、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 锄头的发明 B 犁的发明 C 镰刀的发明 D 水车的发明 4、什么是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 A 乡镇 B 部落 C 农村D城市 多项选择题: 1、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 美洲 B 西亚 C 中南美洲D东亚和南亚 2、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 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 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3、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 融合 C 冲撞 D 排斥 4、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 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 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 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 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判断题: 1、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 思考题: 1、农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2、原始畜牧业的特点是什么? 3、试论述农耕世界与游牧部落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文明首先在大河流域产生? 第四章 单项选择题:

经济地理学试卷

学院学期末试卷(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 4.关联产业; 5.区际联系。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及理论意义。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4.简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2.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根据对象的不同,具有以下的分支学科: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在实证研究中,又分为 区域、公司、部门经济地理学,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下还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商业、信息业经济地理学等。 2、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臵的基 本模式。 4、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1分):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1分)。 原材料因子(1分):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 区位施以影响(1分)。 能源因子(1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 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1分)。 资本因子(1分):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

世界经济试题带答案

一、判断 1.多元化、立体性、整体性、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特性。(第3页)(对) 2.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前提条件,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第10页)(错,反了) 3.生产力先进国家及其产业转移过程决定国际分工格局。(第38-39页)(对) 4.世界经济的生产一体化阶段是由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的。(第42页)(错第三次) 5.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世界市场竞争格局。(第59页)(错) 6.根据GATS,国际服务贸易主要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等四种模式。(第60页)(对) 7.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与网络垄断是当代国际分工的新形式。(第103页)(对) 8.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的邓宁在1876年提出的,是垄断所有权优势、生产区位优势和市场内部化优势理论的综合。(第84页)(错 1976年) 9.坚持开放、规避风险、分享收益、促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政府职能。(第106页)(错) 10.经济全球化引起政府经济职能的根本变化,从而导致各国主权的分化与让渡、强化与削弱等问题。(第122页)(对) 11.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是金融国际化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第131页)(对) 12.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和金融业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第143页)(对) 13.《关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并正式生效是贸易自由化的标志与主要推动者,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替代关税贸易总协定继续促进贸易自由化进程。(第161页)(对) 14.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第165页)(对) 15.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的世界贸易组织,是21世纪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协调人。(第173页)(对) 16.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主要目的是推进贸易自由化、提供贸易谈判场所和解决贸易争端。(第179页)(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介绍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一 一、填空: 1.当代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经理了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 多极化方向发展;20实际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 3.二战以后,美国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法。它还通过想西方国家提供军事安全网和经济安全网来保证美国实际经济霸主地位。 4.新经济是一种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支柱的新型经济形态,它代表着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新经济的核心信息技术。 5.主权国家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主体。除此之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非国家行为体地位日益显著。目前,它的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 40% 。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征,以 西欧、日本为核心内容的两极格局。7.当今世界政治力量结构是一超多强,一个超级大国是美国,多个政治力量中心是: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和第三世界整体。 -1-

8.冷战结束后,大国竞争的焦点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转向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9.中国主张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新秩序。 二、单项选择题: 1.( A )是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 A.国家利益 B.生存利益 C.全局利益 D.发展利益 2.综合国力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构成,物质力包括:( B ) A.资源力 B.经济力 C.科技力 D.军事力 E.文教力 3.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为了满足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国际贸易领域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1947年美国推动23国签署 了 ( C )。 A.布雷顿森林协定 B.马歇尔计划 C.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D.复兴欧洲计划 4.( A )是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 A.跨国公司 B.国际金融 C.能源 D.国际贸易 5.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美国率先打出( D )的旗帜。 A.经济全球化 B.新科技革命 C.信息技术革命 D.新经济 三、多项选择题: 1.当前活跃在国际社会中的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主要有:( ABCDE ) A.国家 B.国际组织 C.政党 D.跨国公司 E.民族解放运动组织

世界经济贸易地理试卷

《世界经济地理》考试试卷 课程号 考试时间 10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题,共15分) 1、下列是电子信息产品的第一消费大国的是( ) A 、美国 B 、日本 C 、中国 D 、德国 2、下全世界分布范围最广、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贸易额最多的粮食作物是( ) A 、小麦 B 、高粱 C 、稻谷 D 、玉米 3、国际贸易运输方式按照运量大、成本低顺序排位,应该选择( ) A 、海水上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 B 、海上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 C 、铁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 D 、管道运输、铁路运输、水上运输 4、下列被称为“石油海峡”的是 A 、马六甲海峡 适用专业年级(方向): 国际贸易2010级 考试方式及要求: 闭卷考试

B、霍尔木兹海峡 C、曼德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5、下列航区海运航线货物吞吐量居首位的是 A、太平洋航区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6、下列属于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 A、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西欧,北美运输线 B、西北欧、北美东海岸-----地中海,苏伊士运河------亚太航线 C、西北欧、北美东海----好望角,远东航线 D、南美东海------好望角------远东航线 7、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是 A、韩国 B、日本 C、中国 D、德国 8、我国首要的原油进口来源地 A、中东地区 B、非洲地区 C、亚太地区 D、俄罗斯 9、下列经济组织的总部不在华盛顿的是 A、IMF B、NAFTA C、IBRD D、WTO 10、下列不属于世界主要飞机生产国 A、美国, B、德国, C、俄罗斯 D、韩国 11、东盟最大的经济体是 A、马来西亚 B、印度尼西亚 C、菲律宾 D、新加坡 12、下列不属于欧元区的国家是() A、法国 B、德国 C、意大利 D、英国 13、下列城市属于世界重要的证券交易中心的是 A、苏黎世 B、新加坡 C、芝加哥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概论考试内容 一、名词解释 1.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一般地讲,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科技革命是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革命,进而引起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过程。 2.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3.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甚至让渡部分经济主权,逐步减少直至消除区域内的各种壁垒,使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从而达到共同繁荣和发展的区域性经济安排。同经济全球化一样,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绝对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而不必发展那些不具备优势条件的工业 绝对成本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成本论”。绝对成本论是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的理论内容之一。 比较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生产那些有利程度较大或不理程度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5.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都承认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都以高科技的大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为前提;都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内容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的全球化。 6.贸易依存度:亦称“外贸依存率”“外贸系数”。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进出口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即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意味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发生变化,贸易依存度是判断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7.重商主义::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差额论 8.国际金融组织:是指从事国际金融管理和国际金融活动的超国家性质的,能够在重大的国际经济金融事件中协调各国的行动;提供短期资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汇率;提供长期资金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组织机构。 二、简答题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内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答:内容:20世纪末40年代末50年代初以来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原子能的发现和使用为主要标志, 特点:这次科技革命涉及领域之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既在自然科学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又在生产技术上有全面的创新,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整个

世界经济概论考试试题

×××学年度第×学期学业考试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二) (适用于商学院××级××专业××学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世界市场主要包括的领域有()。 A.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B.国际资本流通领域 C.国际人才流通领域 D.国际货币流通领域 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A.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 B.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 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3.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4.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A.高技术化 B.服务化 C.信息化 D.融合化 5.人口过快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包括()。 A.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经济发展负担沉重C.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D.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 C.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7.一般说来,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 A.保护本国的市场 C.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B.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 D.积累资本或资金 8.GATT规定了许多关于贸易的国际规则,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A.无歧视性待遇原则 B.关税减让原则 C.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D.透明度原则 9.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它之所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然有许多微观层面的动因。具体来看,一个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大体上有()。 A.充分利用本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 B.推动自己的成熟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 C.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在特定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 D.通过跨国内部化交易,实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目的 10.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A.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B.跨国并购推动了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C.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D.拓展了东道国产业空间 11. 欧洲货币体系包括()。 A. 欧洲货币单位 B. 稳定汇率机制 C. 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D. 联合浮动 12. 与小型经济开放体相适应的汇率制度为()。 A. 汇率目标区 B. 浮动汇率制度

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 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 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⑶城市化经历了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轨迹 ⑷形成了整体实力强大的城市网络体系和大都市带。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码字母填在括号;每题1分,共20分 1.在工业革命之前,形成了以(为中心的商品国际化。 A.西欧 B.北美 C.东亚 D.地中海沿岸 2.第二次科技革命将世界生产力推向新水平,为资本国际化奠定了技术基础。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是(。 A.18世纪60年代 B.19世纪30年代 C.19世纪后30年 D.20世纪50年代 3.(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角和生产国际化的载体,已成为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 A.国际经济组织 B.非政府组织 C.跨国公司 D.各国消费者

4.产业转移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了由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先进国家在技术上的主导地位,技术上的主导地位又使(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 A.新兴工业化国家 B.经济转轨国家 C.欠发达国家 D.先进国家 5.世界经济区别于一般国民经济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活动主体多 B.国民价值增值机制 C.经济调控手段差异 D.经济边界长 6.国际贸易流向中的主要部分是(。 A.南北贸易 B.东西方贸易 C.北北贸易 D.南南贸易 7.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主要是产业贸易,可以解释的主要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 B.要素禀赋理论

C.产业贸易理论 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8.(是推动企业进行国际生产的所有权优势的核心。 A.创新和研发 B.品牌 C.资本 D.专利 9.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 A.海默 B.卡森 C.邓宁 D.斯蒂芬斯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风起云涌,从地区分类看,主要发生在(之间。 A.发达国家 B.发展中国家 C.新兴市场经济体 D.转轨国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