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城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史

长城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史

长城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史
长城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史

长城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史2011-06-11

长城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史长城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史

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

ENIAC诞生后短短的几十年间,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主要电子器件相继使用了真空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起计算机的几次更新换代。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使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量大大减小,功能大大增强,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特别是体积小、价格低、功能强的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计算机迅速普及,进入了办公室和家庭,在办公室自动化和多媒体应用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可将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代计算机(1946年~1957年)

主要元器件是电子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年~1964年)

用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

3.第三代计算机(1965年~1970年)

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取代了晶体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

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5.第五代计算机

智能计算机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

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

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中国研制

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

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

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

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

机研制成功。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

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1985年,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

病毒。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

486计算机问世。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

排系统。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1994年,银河计算机

Ⅱ型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中期预报。1995年,曙光1000大

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1996年,国产联想电脑在国内微机

市场销售量第一。1997年,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8年,中国

微机销量达408万台,国产占有率高达71.9%。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

成功。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

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

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1、计算机的特点

曾有人说,机械可使人类的体力得以放大,计算机则可使人类的智慧得以

放大。作为人类智力劳动的工具,计算机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高速、精确的运算能力。

(2)准确的逻辑判断能力。

(3)强大的存储能力。

(4)自动功能。

(5)网络与通信功能。

计算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功能,能够应用于各个领域,就是因为它能够按

照程序确定的步骤,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存储或传送,以获得期望的

输出信息,从而利用这些信息来提高工作效率和社会生产率以及改善人们的生

活质量。计算机网络功能的重要意义是:改变了人类交流的方式和信息获取的

途径。

2、计算机的用途

计算机问世之初,主要用于数值计算,"计算机"也因此得名。而今的计算

机几乎和所有学科相结合,在经济社会各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虽

然起步较晚,但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缩小了与世界的距离。现在,计算机网络在交通、金融、企业管理、教育、邮电、商业等各行各业中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

(1)科学计算

科学计算主要是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学方法的实现和应用。今天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增加,推进了许多科学研究的进展,如著名的人类基因序列分析计划、

人造卫星的轨道测算等。国家气象中心使用计算机,不但能够快速、及时地对

气象卫星云图数据进行处理,而且可以根据对大量历史气象数据的计算进行天

气预测报告。所有这些在没有使用计算机之前,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2)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的另一个说法叫"信息处理"。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

机的"数据"不仅包括"数",而且包括更多的其他数据形式,如文字、图像、声

音等。数据处理就是对这些数据进行输入、分类、存储、合并、整理以及统计、报表、检索查询等。

数据处理是目前计算机应用最多的一个领域。例如,计算机在文字处理方

面已经改变了纸和笔的传统应用,它所产生的数据不但可以被存储、打印,还

可以进行编辑、复制等。在信息处理方面一个最重要的技术就是计算机数据库

技术,它在信息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提高了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

(3)实时控制

实时控制系统是指能够及时收集、检测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并自动控制被

处理的对象操作的计算机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计算机控制真个处理过程,

包括从数据输入到输出的整个过程。现代工业生产的过程控制基本上都以计算

机控制为主,传统的过程控制的一些方法,如比例控制、微分控制、积分控制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的运算来实现。计算机实时控制不但是一个控制手段的

改变,更重要的是它的适应性大大提高,它可以通过参数设定、改变处理流程

实现不同过程的控制,有助于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

(4)计算机辅助

计算机辅助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几乎所有过去由人进行

的具有设计性质的过程都可以让计算机帮助实现部分或全部工作。计算机辅助

或叫做计算机辅助工程,主要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育(CAI),计算机辅助技术(CAT),计算机仿真模拟等。

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是计算机辅助的重要方面。在计算机中起重要作用的集

成电路,如今它的设计、测试之复杂是人工难以完成的,只有计算机才能够做

到。再如,核爆炸和地震灾害的模拟,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它能够帮助科

学家进一步认识被模拟对象的特性。对一般应用,如设计一个电路,使用几模

拟就不要使用电源、示波器、万用表等工具进行传统的预实验,只需要把电路

图和使用的元器件输入到计算机软件,就可以得到需要的结果,并可以根据这

个结果修改设计。

(5)网络与通信

将一个建筑物内的计算机和世界各地的计算机通过电话交换网等方式连接

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巨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做到资源共享,相互交流促进。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所涉及的主要技术是网络互联技术、路由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以及信息浏览技术和网络安全等。

计算机通信几乎就是现代通信的代名词,如目前发展势头已经超过传统固

定电话的移动通信就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通信方式。

(6)人工智能

计算机可以模拟人类的某些智力活动。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图像和物体的

识别,模拟人类的学习过程和探索过程。如机器翻译、智能机器人等,都是利

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力活动。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发展以来一直处于前沿

的研究领域,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自然语言理解、专家系统、机器人以及定理

自动证明等。

(7)数字娱乐

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娱乐活动,对许多计算机用户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网

络上有各种丰富的电影、电视资源,有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进行的游戏,甚至还

有国际性的网络游戏组织和赛事。数字娱乐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计算机和

电视的组合--"数字电视"走入家庭,使传统电视的单向播放进入交互模式。

(8)嵌入式系统

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机都是通过的。有许多特殊的计算机用于不同的设备中,包括大量消费电子产品和工业制造系统,都是把处理器芯片嵌入其中,完成特

定的处理任务,如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以及高档电动玩具等都使用了不同功能的处理器。这些系统称为嵌入式系统。

3、计算机的类型

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已是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分类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能针对某一个特征。

(1)按处理数据的型态分类

可分为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和混合计算机。

(2)按使用范围分类

可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3)按其性能分类

1、超级计算机

2、大型计算机

3、小型计算机

4、微型计算机

5、工作站

6、服务器

21世纪是人类走向信息社会的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是超高速信息公路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并进入应用的年代。那么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呢?本文将从以下十一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1、芯片技术

从1971年微处理器问世后,计算机经历了4位机、8位机和16位机的时代,90年代初,出现了32位结构的微处理器计算系统,并将进入64位计算时代。自从1991年MIPS公司的64位机R4000问世之后,已陆续有DEC公司的Alpha 21064、21066、21164和21264,HP公司的PA8000IBM/Motorola/Alpha 的Power PC 620,Sun的Ultra-SPARC以及Intel公司的Merced等64位机出现。

2、并行处理技术

并行处理技术括:并行结构、并行算法、并行操作系统、并行语言及其编译系统。另外,并行处理方式有多处理机体系结构、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工作站群(包括工作站机群系统、网络工作站)。

目前,MP是指具有100个以下CPU的系统,MPP是指具有100个上以CPU 的系统。

3、分布式客户/服务器模式

早期的集中式主机模式逐渐被客户/服务器模式所取代,如今已发展为基于Internet和Web技术的三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服务器网络通信和应用平台的发展趋势如何,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服务器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由32位机向64位机过渡。DEC已率先实现了这一过渡。预计,在1998--1999年各主要硬件厂商也将完成这一过渡,如HP、IBM、SGI等。服务器的总体结构模式将由目前的UMA、NUMA和MPP等模式发展到利用高速交换设备把多个CPU、内存和I/O 模块联接在一起的Crossbar Switches模式,从而将大大提高CPU、内存和I/O 的通信带宽与互联能力以及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其配置更注重灵活性、可伸缩性和可靠性,而成为下一代高性能服务器。

存储设备也将向网络化发展,通过高速光纤通道与其存储交换设备通道联接在一起;存储设备将实现集中管理;存储设备的动态分布和分配使应用软件所需的存储容量变得十分灵活;网络化存储设备可实现网络连到哪里,存储设备也分布到哪里。

4、64位操作系统

目前有DEC的Digital Unix 4.0、Open VMS 7.0版(1996年)和SGI公司

的Cluter IRIX 6.2版。在1998~2000年还将有Windows NT(64位)5.0版,SUN的Solaris将支持Intel的Merced 64位芯片,因而64位的Solaris将成

为64位Unix的主流。此外,SCO公司也宣布过支持64位OS。

2001-2005年64位计算系统将走向成熟。DEC和SGI的64位Unix系统最

为完善,包括64位计算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应用开发工具。DEC的64位

技术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不仅有64位芯片、操作系统、开发工具,还有

8000多种应用软件正从32位向64位移植。DEC的Alpha Server 8400、4100

和2100已有相当多的用户。未来的5-10年中仍然是纵向技术市场集成,易于

实现网络时代各档系统无缝联接的要求。支持Unix/Windows NT集成软件环境,这是未来技术市场发展的大趋势。

5、千兆位网络

千兆位以太网很有吸引力,这主要是因为:在不影响现有网络的情况下,

可获得更高带宽。千兆位以太网与以太网及快速以太网使用相同的变量长度帧

格式。无须对网络进行其它改动便可使用千兆位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是在老

的以太网用户中安装的,因而总成本较低。千兆位以太网分为交换式、路由式

和共享式多种解决方案。所有的网络技术,包括IP交换技术和Layer交换技术,均与千兆位以太网全面兼容。

6、网络计算

企业管理,特别是经历了库存管理、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等发展阶段,如今发展到了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在生产计划、物资需求、成本核算、营销管理、市场策略等方面的需求构成了企业计算。

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世界各大硬件公司都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诸如IBM的网络中心计算、SCO的Internet计算、Oracle的网络计算、Sybase 的分布式计算、Intel的MMX计算、Microsoft的NT计算、DEC的Web计算、

HP的可缩放优质服务器、Sun公司的Java计算等。Sun早就提出了"网络就是

计算机"的口号。总之,从世界IT发展趋势看,网络计算时代已经到来。

7、企业网络技术的发展从80年代初开始,企业局域网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即共享主干网(如单一局域网、桥式局域网和路由局域网等)和交换主干网(如以太网、快速以太网、FDDI交换网、ATM交换网)。总的发展趋势是从共享式主干网向交换式主干网方向发展。目前,企业网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内部用户增多,信息量增大,处理模式也趋于复杂,因而对响应时间和运算精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网络结构、通信介质和方式越来越复杂,既有广域通信和移动通信,也有局域通信,既有拨号低速通信介质,也有高速光纤介质。

·Internet/Intranet的应用增加了对网络带宽的需求,特别是对多媒体通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网上应用越来越多,这一切都对网络的带宽、速度、可靠性和灵活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虚拟网具有允许建立独立于物理位置的逻辑网、通过软件进行网络配置等功能,以及简化网络管理、优化带宽使用等一系列优点,代表了网络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8、应用平台的发展

21世纪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必然走开放的道路。IEEE把开放系统定义为基于开放标准的中性应用环境。Unix和Windows NT是开放的操作系统,Internet是最大的开放应用环境。Internet的发展使人们看来未来的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NIN(国家信息网络)的一种新的应用模式,即

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

·整个网络使用Internet高速开放的TCP/IP协议进行通信。

·利用防火墙或隧道技术,形成单位的Intranet,建立必要的安全保密机制。

·利用Web作为统一的软件开发和应用平台。

利用Web作为软件开发和应用平台具有以下优点:

·具有很强的系统独立性,用户可以使用具有HTML浏览器的计算机,而不管是运行Unix还是Windows NT。

·系统管理员不需要针对具体用户安装软件,系统可以整体升级。

·系统设计人员可以假定前端的应用服务器全部是Web服务器。

·具有很强的位置独立性,不论安装在何处或安装在什么计算机上。

·对联接的带宽没有特殊要求,可以很宽,且存取很快,也可以是带宽较

窄的低速通信。

·容易检索数据,可以使用适当的索引引擎,有效地找到Web资料。

·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保护所有数据和事务处理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Web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处理机和分布式系统,它使用冗余技术(系统机群、双网络通道、RAID磁盘阵列),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总之,Web平台把开放性和通用性结合在一起,提供应用平台、运行环境

和人机界面,实现软件和信息的广泛共享,必将引起信息产业界的一场革命。

9、基于Internet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中文信息处理平台。

·中文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包括中文需求信息的输入、中文文本的自动生成、语义理解、快速检索、双向翻译、Internet多媒体中文信息处理、基于WWW的语境类似度的研究。

·基于Internet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的建立。

·中文界面的可视化、可听化、可操作化技术。

·Internet URL的中文分类、对照索引和内容提要。

10、Java技术

Java芯片的开发,如芯片的设计和生产、嵌入式家用电器、基于Java技

术的新型计算机系统、网络计算机系统、Web TV或Internet TV顶置盒(TSB)等。

企业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如企业Java Computing、Java在金融业中的应用、电子贸易、电子商务等。

Java在Internet和Intranet方面的应用,如Website信息咨询服务、WWW资源集成、电子广告、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

使用Java是大势所趋。

11、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能力,

其丰富的声、文、图信息和方便的交互性与实时性,极大地改善了人机界面,

改善了计算机的使用方式,为计算机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打开了大门。因而,尽快发展我国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多媒体技术是我国信息化工程的接口技术,也是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关键技术。多媒体技术是解决高清晰度电视、常规电视数字化、交互式电视、点播电视、多媒体电子邮件、远程教学、远程医疗、家庭办公、家庭购物、三电一体

化等问题的最佳方法。另外,也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出版印刷、影视、广告、娱乐等产业的先进技术。

多媒体软件开发技术的主要项目有:

·多媒体数据库开发技术;

·多媒体通信开发技术;

·多媒体著作工具开发技术;

·利用多媒体应用软件,发展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技术。

"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是高职高专计算机号业及相关电类专业的一门十分

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书是为满足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需求,依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特点而编写的。

全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微型计算机运算基础、存

储系统、微处理器、微处理器指令系统与汇编语言基础、总线、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输出系统。

本书每章后面都配有1个实训,重在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章后面部附有习题,并在书末附有部分习题答案。

令书重点突出、内容实用、通俗易懂,做到理论、实训、爿题练习相结合,形

成老师易教、学生易学的独特风格。学生通过学习,可掌握微型计算机组成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机电专业、电子技术专业及相关电类专

业学生的教材,还可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号业技术人员以及广大计算机爱好

者的参考用书。计算机硬件系统:

构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通常有"五大件"组成: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和控制器。

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软件(Computer Software)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程序是计算任务的处理对象和处理规则的描述;文档是为了便于了解程序所需的阐

明性资料。程序必须装入机器内部才能工作,文档一般是给人看的,不一定装

入机器。

软件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用户主要是通过软件与计算机进行交流。软件是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为了方便用户,为了使计算机系统具

有较高的总体效用,在设计计算机系统时,必须通盘考虑软件与硬件的结合,

以及用户的要求和软件的要求。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 耗资100万美圆600美圆 重量30吨10kg 占地150平方米0.25平方米 电子器件1.9万只电子管100块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5000次/秒500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计算机专业工作总结

计算机专业工作总结 篇一:计算机人员工作总结范文 本人于2012年任职以来,严格履行计算机工作的岗位职责,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和领导交给的个项任务,先将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表现: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能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友善,明礼诚信。 二、完成本职工作的质和量本人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具有较强的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本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配合,协调解决有关技术难题。任职期间,较好的完成了单位下达的责任目标。 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拓宽知识领域计算机行业是个飞速发展的行业,计算机技术更是发展的日新月异,因此,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进行知识更新,也是形势所迫。为了加强自身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为了掌握计算机更前沿的技术,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与前辈和同事交流学习充实自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更加强了在计算机应用中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多的时间内,我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我深知自己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理论基础还不扎实,业务知识不够全面,工作方式不够成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得更好,加强理论学习,积累项目经验,做好2012年工作计划,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实践中磨练自己、锻炼自己,成为能在单位中能够独当一面的员工。 篇二:2010年计算机工程师工作个人总结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名计算机工程师了,可是回想大学刚毕业时,我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什么都不懂,更别提是计算机工程师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个月后,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懂,在社会上立足很难。 痛定思痛,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我还是要回到校园中去,我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于是我报考了成人教育学院,在成教院里主攻计算机技术,希望自己能够考去计算机工程师,理想就是这么远了,不能太远。 我于XX年获得计算机工程师技术资格,从XX年元月起,被聘为公司计算机工程师至今。自任现职以来,严格履行计算机工程师的岗位职责,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和领导交给的个项任务,任现职以来年度任职考核全部优秀。 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和实践,不仅专业知识得到了一定的拓

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一、计算机体系结构 什么是体系结构 经典的关于“计算机体系结构(computer Architecture)”的定义是1964年C.M.Amdahl在介绍IBM360系统时提出的,其具体描述为“计算机体系结构是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的属性,即概念性结构与功能特性” 。 按照计算机系统的多级层次结构,不同级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具有不同的属性。一般来说,低级机器的属性对于高层机器程序员基本是透明的,通常所说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主要指机器语言级机器的系统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就是适当地组织在一起的一系列系统元素的集合,这些系统元素互相配合、相互协作,通过对信息的处理而完成预先定义的目标。通常包含的系统元素有: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人员、数据库、文档和过程。其中,软件是程序、数据库和相关文档的集合,用于实现所需要的逻辑方法、过程或控制;硬件是提供计算能力的电子设备和提供外部世界功能的电子机械设备(例如传感器、马达、水泵等);人员是硬件和软件的用户和操作者;数据库是通过软件访问的大型的、有组织的信息集合;文档是描述系统使用方法的手册、表格、图形及其他描述性信息;过程是一系列步骤,它们定义了每个系统元素的特定使用方法或系统驻留的过程性语境。 体系结构原理 计算机体系结构解决的是计算机系统在总体上、功能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和计算机组成、计算机实现是不同的概念。一种体系结构可能有多种组成,一种组成也可能有多种物理实现。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逻辑实现,包括机器内部数据流和控制流的组成以及逻辑设计等。其目标是合理地把各种部件、设备组成计算机,以实现特定的系统结构,同时满足所希望达到的性能价格比。一般而言,计算机组成研究的范围包括:确定数据通路的宽度、确定各种操作对功能部件的共享程度、确定专用的功能部件、确定功能部件的并行度、设计缓冲和排队策略、设计控制机构和确定采用何种可靠技术等。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包括处理机、主存等部件的物理结构,器件的集成度和速度,器件、模块、插件、底板的划分与连接,专用器件的设计,信号传输技术,电源、冷却及装配等技术以及相关的制造工艺和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1·机内数据表示:硬件能直接辨识和操作的数据类型和格式 2·寻址方式:最小可寻址单位、寻址方式的种类、地址运算 3·寄存器组织:操作寄存器、变址寄存器、控制寄存器及专用寄存器的定义、数量和使用规则 4·指令系统:机器指令的操作类型、格式、指令间排序和控制机构 5·存储系统:最小编址单位、编址方式、主存容量、最大可编址空间 6·中断机构:中断类型、中断级别,以及中断响应方式等

全球期货CT发展史及现状概述

全球期货CTA发展史及现状概述 2009年07月17日07:39来源:期货日报 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为广大期货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一时间,培育机构投资者的话题再度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从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来看,专业投资者应是成熟期货市场的主体结构。目前,国内期货市场仍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的起伏制约着我国期货市场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同时,这与我国迈向世界金融大国的步伐也并不协调。 目前,基于对此问题的战略思考和前瞻定位,证监会及相关领导已经在不同政策层面上开始倡导培育期货行业的机构投资者,并探讨开展CTA业务的可行性。为此,中期研究院特组织成立了专业的研究团队,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展开对特定CTA业务的全方位研究。即日起,本版将连续推出中期研究院“期货CTA业务模式及配套制度标准建设思考”系列,文章涉及CTA业务发展历史、评价标准、产品设计及发行、风险控制架构、政策建议和延伸业务思考等各个层面,全系列共分36篇。敬请关注。 ——编者 一、CTA的具体内涵及其发展史 1.CTA的定义 根据美国《2000年商品期货现代法》的规定,CTA是通过给他人提供商品期货期权相关产品买卖建议和研究报告,亦或是直接代理客户进行交易从而获取报酬的一种组织。这里的CTA 并不特指机构,它还可以是个人。法案规定,所有期望注册成为CTA的组织都必须向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提出申请,提供CFTC认为与申请人有关的必要资料和事实,在CFTC登记注册,并同时在全国期货业协会(NFA)登记注册,成为NFA的会员。此外,所有CTA都必须定期向CFTC报告账户交易情况,披露相关信息,接受CFTC的监管。 2.期货投资基金行业的组织结构 期货投资基金,或者说管理期货(ManagedFutures)基金,也称作商品交易顾问(CommodityTradingAdvisors,CTA)基金,它是指由专业的资金管理人运用客户委托的资金自主决定投资于全球期货期权市场以获取收益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和分红的一种基金组织形式。CTA基金与对冲基金(HedgeFund)等同属于非主流投资工具(AlternativeInvestment),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

.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计算机晶体管 . 大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银河I”巨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CPU)遭重创龙芯 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发展 ..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 .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并生产了50台左右 . .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生产了约200台 . .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

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该年(1973)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 .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 二.中国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 .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 . 中国从小规模集成电路经过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时间,这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而美国用了8年 .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迅速发展的综合性电子信息技术,他给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音频和视频设备带来了方向性的变革,将对大众传媒产生深远的影响。多媒体计算机将加速计算机进入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进程,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带来深刻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向着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改善了人类信息的交流,缩短了人类传递信息的路径。应用多媒体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应用的时代特征,也是计算机的又一次革命。 多媒体的定义: 何谓多媒体呢?“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而该词优势由multiple和media复合而成,核心词是媒体。媒体(multiple)在计算机领域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中文常译为媒质;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中文译作媒介,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是指后者。与多媒体对应的一词是单媒体(monomedia),从字面上看,多媒体是由单媒体复合而成。人类在信息交流中要使用各种信息载体,多媒体(Multimedia)就是指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但是,这样来理解"媒体",其概念还是比较窄了一点,其实,"媒体"的概念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多媒体"究竟是指什么含义。人们普遍地认为,"多媒体"是指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这些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从这个意义中可以看到,我们常说的"多媒体"最终被归结为是一种"技术"。事实上,也正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实质性进展,才使我们今天拥有了处理多媒体信息的能力,这才使得"多媒体"成为一种现实。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多媒体",常常不是指多种媒体本身,而主要是指处理和应用它的一整套技术。因此,"多媒体"实际上就常常被当作"多媒体技术"的同义语。另外还应注意到,现在人们谈论的多媒体技术往往与计算机联系起来,这是由于计算机的数字化及交互式处理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通常可以把多媒体看作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视频、音频和通信等技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新技术或新产品。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MultimediaComputerTechnology)的定义是: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简单地说: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和具有集成性和交互性。

世界思想发展史

世界思想发展史 专题三世界思想发展史 一、古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变化 (一)中国传统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概述:传统中国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官方化、经学化、神学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与玄、释、道教相互批驳与相互渗透,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化,至五四运动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2、演变: (1)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3)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

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魏晋: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被奉为经典,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5)唐朝: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反对佛道的观点。 (6)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7)明朝: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8)新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其正统地位动摇。 (9)“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

计算机发展史1

一、中国计算机病毒发展史 计算机病毒,是一段附着在其他程序上的,可以实现自我繁殖的程序代码。自从1985年在美国被当众证明其存在性之后,计算机病毒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路高手出于种种目的,纷纷编写了各式各样的计算机病毒,在Win-Intel平台上掀起了一股股计算机病毒狂潮。在这股狂潮中,作为一个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中的国家,中国首当其冲,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崭露头角 大约是在1988年,随着软件交流,石头和小球病毒跟随软盘悄悄地通过香港和美国进入了中国内地,并在人们的懵懂之间在大型企业和研究所间广为传播。直到病毒发作,人们才猛然惊醒!目前一般认为,小球病毒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计算机病毒。由于当时普遍使用软盘来启动系统,因此这两个系统病毒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成了当时国内最流行的计算机系统病毒。跟随系统病毒之后,各路文件病毒也迅速登陆,巴基斯坦、维也纳和雨点等病毒令国人大为震惊之余,对其精湛的编程技艺,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风声鹤唳 1989到1991年是计算机病毒在中国迅速壮大的阶段,各色病毒揭竿而起,在中国大遍地开花。那时由于家庭电脑尚未普及,因此各家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等计算机密集的地区成了计算机病毒的重灾区,而且往往是多种不同病毒反复交叉感染。米开朗琪罗和黑色星期五这两个文件病毒首开破坏软件系统之先河,在神州大地上大肆破坏。以至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声势之大,一时无两,决不逊色于名震世界的CIH病毒,甚至出现了“带口罩防计算机病毒传染”的笑话。更严重的是,国内的程序开发高手在经过短暂的迷惑之后,通过剖析病毒体,迅速掌握了病毒的编写技术,广州一号、中国炸弹、“六·四”和毛毛虫等各种国产病毒纷纷登场亮相。这个时期出版的各种剖析计算机病毒的书刊,不能说不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好奇的大学生们,则成为了国产病毒的最先试制者。例如广州一号,就是广州大学一位在校学生研究病毒的副产品。不过,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国人逐渐了解和掌握了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已不再神秘;SCAN和TBAV等反病毒软件纷纷从国外引入,雷军等人也开始尝试自己编写一些国产反病毒软件。而华星等硬件防病毒卡更是风行一时,其硬件防病毒技术当时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巅峰之作 在人们逐渐掌握反计算机病毒的之后,计算机病毒开始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掩饰自己。长达4K 的世纪病毒,通过全面地接管系统功能调用,做到了在带毒环境下,除了反汇编内存之外,其他软件都丝毫不能觉察病毒的存在,可以说是一个编写得最认真的病毒。到了1992年,旧的计算机病毒技术已经完全被掌握,一些防病毒卡甚至宣称可以防范所有的已知和未知的病毒,人们似乎已经看到了计算机病毒的末日了。此时,一个叫做DIR II的病毒横空出世。这个病毒编写得是如此之巧妙,短短的512个字节的程序代码,就钻入了DOS操作系统的核心,实现了加密、解密和传染的功能,而且巧妙地躲过了各种防病毒软件和防毒卡的防线,达到增一分则太多,减一分则太少的境界。其高超的编程技术令人叹为观止,至今仍为计算机病毒的典范之作。DIR II病毒迅速摧毁了各种防病毒卡,为防病毒软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人们开始认识到,反计算机病毒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而防病毒软件因为其良好的兼容性,低廉的价格和方便的升级能力而逐渐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

多媒体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多媒体图像压缩技术的发展和趋势 1 姓名黄举文学号201005042013004 一.摘要: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实际上它 是两个媒体;声音和图像,或者用现在的术语:音响和电视。在 下面主要论述:多媒体的发展历史及四个方向视频会议系统,虚 拟现实,超文本和家庭视听。多媒体的图形图像,音频及视频(动 画)处理,并了解性概括数据压缩和编码技术标准及多媒体计算 机教学软件系统。最后通过自己对多媒体的了解及别人的独到见 解及看法来论述多媒体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 A. Abstract: multimedia is the combination of computer and video technology, it is actually the two media; sound and image, or in today's terms: sound and television. In the following paper: multimedia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a four direction video conference system, virtual reality, hypertext and home video. Multimedia image, audio and video animatronics processing,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data compression and coding standards and multimedia computer teaching software system. Finally, through their own multimedia understanding and others of insights and views to describe multimedia development trend. 二.目录: 一.摘要 (2) 二.目录 (3)

电脑系统发展历史

电脑工作原理是什么? 我们先从最早的电脑讲起,人们在最初设计电脑时采用这样一个模型: 人们通过输入设备把需要处理的信息输入电脑,电脑通过中央处理器把信息加工后,再通过输出设备把处理后的结果告诉人们。 其实这个模型很简单,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要处理的信息是1+1,你把这个信息输入到电脑中后,电脑的内部进行处理,再把处理后的结果告诉你。 早期电脑的输入设备十分落后,根本没有现在的键盘和鼠标,那时候电脑还是一个大家伙,最早的电脑有两层楼那么高。人们只能通过扳动电脑庞大的面板上无数的开头来向电脑输入信息,而电脑把这些信息处理之后,输出设备也相当简陋,就是电脑面板上无数的信号灯。所以那时的电脑根本无法处理像现在这样各种各样的信息,它实际上只能进行数字运算。 当时人们使用电脑也真是够累的。但在当时,就算是这种电脑也是极为先进的了,因为它把人们从繁重的手工计算中解脱出来,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 随着人们对电脑的使用,人们发现上述模型的电脑能力有限,在处理大量数据时就越发显得力不从心。为些人们对电脑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这种模型: 就是在中央处理器旁边加了一个内部存储器。这个模型的好处在于。先打个比方说,如果老师让你心算一道简单题,你肯定毫不费劲就算出来了,可是如果老师让你算20个三位数相乘,你心算起来肯定很费力,但如果给你一张草稿纸的话,你也能很快算出来。 可能你会问这和电脑有什么关系?其实电脑也是一样,一个没有内部存储器的电脑如果让它进行一个很复杂的计算,它可能根本就没有办法算出来,因为它的存储能力有限,无法记住很多的中间的结果,但如果给它一些内部存储器当“草稿纸”的话,电脑就可以把一些中间结果临时存储到内部存储器上,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再把它取出来,进行下一步的运算,如此往复,电脑就可以完成很多很复杂的计算。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电脑输入和输出方式的落后,改进这两方面势在必行。在输入方面,为了不再每次扳动成百上千的开头,人们发明了纸带机。纸带机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纸带的每一行都标明了26个字母、10个数字和一些运算符号,如果这行的字母A上面打了一个孔,说明这里要输入的是字母A,同理,下面的行由此类推。这样一个长长的纸带就可以代表很多的信息,人们把这个纸带放入纸带机,纸带机还要把纸带上的信息翻译给电脑,因为电脑是看不懂这个纸带的。 这样虽然比较麻烦,但这个进步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脑的发展。在发明纸带的同时,人们也对输出系统进行了改进,用打印机代替了电脑面板上无数的信号灯。打印机的作用正好和纸带机相反,它负责把电脑输出的信息翻译成人能看懂的语言,打印在纸上,这样人们就能很方便地看到输出的信息,再也不用看那成百上千的信号灯了。 不过人们没有满足,他们继续对输入和输出系统进行改进。后来人们发明了键盘和显示器。这两项发明使得当时的电脑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有些类似了,而且在些之前经过长时间的改进,电脑的体积也大大地缩小了。键盘和显示器的好处在于人们可以直接向电脑输入信息,而电脑也可以及时把处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可是随着人们的使用,逐渐又发现了不如意之处。因为人们要向电脑输入的信息越来越多,往往要输入很长时间后,才让电脑开始处理,而在输入过程中,如果停电,那前面输入的内容就白费了,等来电后,还要全部重新输入。就算不停电,如果人们上次输入了一部分信息,电脑处理理了,也输出了结果;人们下一次再需要电脑处理这部分信息的时候,还要重新输入。对这种重复劳动的厌倦导致了电脑新的模型的产生。 这回的模型是这样的: 这回增加了一个外部存储器。外部存储器的“外部”是相对于内部存储器来说的,在中央处理器处理信息时,它并不直接和外部存储器打交道,处理过程中的信息都临时存放在内部存储器中,在信息处理结束后,处理的结果也存放在内部存储器中。可是如果这时突然停电,那些结果还会丢失的。内部存储器(或

计算机发展史简介72618

一、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人类所使用的计算工具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工具相继出现了如算盘、计算尺、手摇机械计算机、电动机械计算机等。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这台计算机共用了18000多个电于管组成,占地170m2,总重量为30t,耗电140kw,运算速度达到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300次乘法。从计算机的发展趁势看,大约2010年前美国就可以研制出千万亿次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在短短的50多年里经过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IC)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四个阶段的发展,使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正朝智能化(第五代)计算机方向发展。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第一代电于计算机是从1946年至1958年。它们体积较大,运算速度较低,存储容量不大,而且价格昂贵。使用也不方便,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所编制的程序的复杂程度难以表述。这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只在重要部门或科学研究部门使用。 2.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是从1958年到1965年,它们全部采用晶体管作为电子器件,其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体积为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在软件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算法语言。这一代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及工业控制。 3.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是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电子器件,并且出现操作系统,使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们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等领域,出现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用于生产管理、交通管理、情报检索等领域。 4.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是指从1970年以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为主要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例如80386微处理器,在面积约为10mm X l0mm的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大约32万个晶体管。 第四代计算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1~1973年,微处理器有4004、4040、8008。1971年Intel公司研制出MCS4微型计算机(CPU为4040,四位机)。后来又推出以8008为核心的MCS-8型。 第二阶段是1973~1977年,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改进阶段。微处理器有8080、8085、M6800、Z80。初期产品有Intel公司的MCS一80型(CPU为8080,八位机)。后期有TRS-80型(CPU为Z80)和APPLE-II型(CPU为6502),在八十年代初期曾一度风靡世界。 第三阶段是1978~1983年,十六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微处理器有8086、6、80286、M68000、Z8000。微型计算机代表产品是IBM-PC(CPU为8086)。本阶段

世界核电发展概述中国核电建设简史

世界核电发展概述中国核电建设简史 中国核电建设历程 (一)世界核电进展概述 1954年6月27日投入使用的世界最早核电站—莫斯科西南110公里的奥布宁斯克核电站,5MW容量。(于2002年4月30日关闭,现改建一所博物馆。) 1960年美国核能发电占总电能的0.1%。(当时只美国有规模核电) 1970年有核电的国家核电量占总电量的百分比:美国1.4%;苏联0.5%;日本1.5%;西德3.7%。 1980年有核电的国家核电量占总电量的百分比:美国11.0%;苏联5.4%;日本16.0%;西德14.2%。 1980年要紧国家核电装机容量:美国5649万千瓦;苏联1230万千瓦;日本1569万千瓦。 1980年全球核电占发电量的16%。 1981年要紧国家核电装机容量:美国6074万千瓦;苏联1450万千瓦;日本1626万千瓦。 1982年11月法国核电装机容量2200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33.8%。法有22台90万千瓦核电机组投入生产。 1982年11月英国核电装机容量占总电量的8.1%。 1983年5月5日签订中法核电合作备忘录,计五条。要紧内容:法国供四座核岛,常规岛英国两套,法选两套,均由法总设计。 1983年10月11日。国际原子能机构27届大会一致通过决议,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该机构成员国。 1985年12月12日中法广东核电站谈判达成协议。由法国法马通公司向中国提供两座90万千瓦反应堆。

1986年4月26日,苏联基辅北18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峻事故,放射性物质泄漏,传播到北欧一带,苏要求瑞典关心,大火七天扑灭。其缘故是人为连续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安全壳不能全包容而向外泄漏。 1990年初,宜宾核燃料元件厂开始生产,供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组件。95年1月起,向大亚湾核电站提供更换的燃料组件。 1991年12月大亚湾核电站第一台投产,填补我国核电的空白。 1991年12月31日,中国—巴基斯坦核电站合作合同签字。中国30万千瓦核电站和平利用于巴,同意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 1992年12月18日中俄签订核电站合作协定。关于两台100万级核电机组的核电站项目。 1994年4月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和建设的第1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1996年12月27日,在莫斯科签订俄罗斯提供两台百万千瓦压水堆(VVER-1000型)核电机组合同。厂址在江苏连云港,称田湾核电站。 1996年世界核电所占比率最高的国家:法国核电占总电量的78.2% 。 1999年各国核发电量(单位:亿千瓦时):美国7778.9、法国3942.4、日本3166.2、德1700.0、俄国1218.8、英国962.8、加拿大734.9、中国149.5。 2001年4月19日报道,核电专用电缆在天津产生,核二院等单位研制1E级K3类电缆通过专家鉴定,国内首家寿命达到50年。 2001年4月19日,日本高濱关西电力公司属下1号核电厂发生泄漏事故,将负荷降至75%,对泄漏详细检查。 2001年5月17日报道,我国新一代、第一座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在京建成。世界最新技术,继美、英、德、日后第五个把握的国家。

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第一章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一.先驱者的贡献 帕斯卡(Biaise Pascal,1623~1662)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 ↖19 岁受机械时钟的启发发明第一个齿轮式机械计算器(1642 年),只能做加、减法 巴贝奇(C.Babbage,1791~1871) ↖英国数学家 ↖公认的计算机之父 ↖研制出差分机和分析机 ↖提出程序控制的思想 ↖提出了完整的通用计算机的设计方案,已经有许多的现代计算机的元素在里面,最终100 年后由艾肯实现 爱达.拜伦(Ada Augusts Lovelace,1815~1852) ↖英国数学家 ↖为巴贝奇的分析机编制程序 ↖虽然还没出现?°循环?±,?°子程序?±的概念,但其中已经蕴含了现在程序的思想。 ↖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 艾肯(Howard Aiken,1900~1973) ↖美国数学教授 ↖制造出第一台机电式计算机MarkI ,后又制造出MarkII ↖MarkI 的一些参数: 以机电的方法代替机械的方法实现分析机,1944 年完成,在哈佛大学用了15 年 15.5米,高2.4米,75万个零部件 乘法速度是3 秒 图灵(Alan Turing,1912~1954) ↖英国科学家 ↖现代计算机诞生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 人物之一,另一个是冯. 诺依曼 ↖他对现代计算机的贡献有两个: 建立图灵机理论模型 提出定义机器智能的图灵测试 冯.诺依曼(Von.Neumann,1903~1957) ↖美国数学教授 ↖现代计算机之父 ↖两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思想 在EDVAC设计中提出的计算机结构奠定了现代 计算机体系结构框架,被称为冯.诺依曼结构 二.现代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操作系统的发展史及特点

操作系统的发展史及特点 1.CP/M系统 计算机语言百花争妍的七十年代,计算机本身正向微型化方向发展。1971年,Intel 公司成功地研制出了四位Intel 4004芯片,1973年,又研制成功八位Intel 8086芯片。微型机的诞生,已经指日可待。 七十年代中期,台式微机,工作站,超级微机,膝上机相继面世,“谁来指挥他们”,人们千呼万唤。 事实上,早在1972年,AMAA(美国微型机协会)就悄悄地为一个“指挥系统”作临产前的准备了,他们用PL/M程序设计语言为Intel 8086编写了纸带编辑程序ED。1973年,PL/M 的创始人Gary Kildall博士决定“挂帅亲征”,很快在DEC公司的主机TOPS-10上,培植成功一个管理程序和数据的“胚胎”。博士旗开得胜,感觉当然是“味道好极了!”,但Intel 公司及其它著名电脑公司却对此充耳不闻,这使“元帅”和“士兵”们很是光火,1974年,“胚胎”得以向全世界公布:版本号V1.3;大名:CP/M;全称:Control Program/Monitor (控制程序或监控程序)。 虽然CP/M V1.3 是为肩任“控制程序和数据”的“上帝”而来的,但“上帝一世”却颇受冷落,电脑业者依旧冷眼旁观。1975年,CP/M V1.4 继承“王位”,开始大造舆论,加之Kildall 博士创建了Digital Research(数字研究公司),为CP/M呐喊欢呼,CP/M陆续被各国微机厂商采用,围绕他的软件也爆炸般地得到了开发。CP/M变红发紫,神话般普及,被推崇为“标准八位机软件总线”,Kildall 博士更是声名远播。 CP/M其实就是第一个微机操作系统,享有指挥主机、内存、磁鼓、磁带、磁盘、打印机等硬设备的特权。通过控制总线上的程序和数据,操作系统有条不紊地执行着人们的指令,如同指挥一台晚会或乐队,高效率地合奏美妙的乐章。 繁荣的CP/M家族不断添丁。运行在Intel 8080芯片上的CP/M—80;运行在8088、8086芯片上的叫CP/M—86;而在Motorola(摩托罗拉)68000 上运行的CP/M叫做CP/M-68K。CP/M—80、CP/M—86、CP/M-68K等组成了庞大的CP/M家族。 单用户的CP/M—80操作系统,后来发展成多用户的MP/M—80,单用户的CP/M—86又发展成并发的CP/M—86和多用户MP/M— 86,它们成为家族的新生力量。 CP/M开创了软件的新纪元,称得上是计算机改朝换代的里程碑。 2.DOS系统 七十年代末期,CP/M后院起火,其微机操作系统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1979年,IBM公司为开发16位微处理器Intel 8086,请微软公司(Microsoft)为IBM PC 设计一个磁盘操作系统,微软公司慷慨承诺,但当时手头仅有XENIX操作系统,XENIX操作系统要求处理器支持存贮管理和保护设备的功能,可PC机的CPU 8086/8088 均不具备此功能。微软公司急于满足PC机的要求,购买了由西雅图公司工程师Tim Paterson研制的、可在8088上运行的CP/M—86“无性系”——SCP—DOS操作系统的销售权,将SCP—DOS改称MS—DOS V1.0发表。为避“偷梁换柱”的嫌疑,微软公司又于1981年8月推出了支持内存为320KB 的MS-DOS 1.1版。由于蓝色巨人的推波助澜,操作系统软件市场几乎一夜之间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CP/M地位岌岌乎可危。 随后,IBM 公司向微软公司购得MS-DOS使用权,将其更名为PC-DOS 1.0。MS-DOS又称PC-DOS,就是这个原因。 MS-DOS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在于它的最初设计思想及其追求目标的正确和恰当,那就是为用户上机操作和应用软件开发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使用户可以非常方便的使用几十个DOS命令,或以命令行方式直接键入或在DOS4.0以上版本下以DOS Shell菜单驱动,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论文.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计算机的发展史——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摘要: 在过去的三百年中,每一个世纪都有一种技术占据主要的地位。18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是伟大的机械时代;19世纪是蒸汽机时代;20世纪的关键技术是信息的获取、存储、传送、处理和利用;而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则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使我们周围的信息更在高速的传递着。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迈进一个崭新的信息社会,新的信息产业正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崛起。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高,计算机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间的互连结构日趋复杂。以通信子系统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分布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为了提高信息社会的生产力,提供一种全社会的、经济的、快速的存取信息的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因而,计算机网络这种手段也应运而生,并且在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趋势更是可观。只有更好的学习与了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发展史,才能更深入的了解计算机并且发展计算机技术。因此我就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写成了这篇论文。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一)计算机简介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机的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6年

最新计算机技术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计算机技术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第一篇:计算机技术工作总结 计算机技术工作总结总结历史,计算机技术工作总结。在码头工作期间,我工作认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极富工作热情,确实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乐于与他人沟通,和公司同事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关系相处融洽而和睦,配合各部门负责人成功的完成各项工作,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注重自己的个人发展,不断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所以我现在已经能够熟练维护公司的系统和现场设备,包括有线终端跟无线终端等,能处理电脑软硬件所引起的相关故障,能注重大公司的种种流程细节,拥有了一名系统维护员的基本工作技能。 回顾历史。七八月份,是我成为公司正式员工最幼嫩的时期,一直都处在学习阶段,学习码头的系统的种种维护,包括学习无线设备,有线设备、电话跳接和cctv等,同时也参加了防台演练,从中学到了做好本职工作最基本的才能和后勤保障备用工作的实施方法,也学到一些日常的工作经验,包括处理相关问题的方式方法。九、十月份,主要的是维护和稳定系统,并着手整理和完善it设备管理系统,工作总结《计算机技术工作总结》。十二月份,参加ccna培训,并处理it设备管理系统合同事务。一月份,和财务部携手整理财务资产标签。从中,自己存在了极其多的问题,我不断的思考与反省,有些问题已得到解决,仍有问题瓶径所在,后来我发现自己的思考力度不够,很多时候碰到问

题缺乏冷静思考,心急过度。自己工作经验也有一定的欠缺,同时,自己细心的问题依然有一定的存在,这也造成自己工作效率有所降低,在这种及时性极其强的码头里,时间就是一切,这也就是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前段时间杂念比较多,忘记了自己仍然是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浪费了不少精力和心思。以前上夜班犹多,很多时间都未能利用,以后自己必须摆脱夜晚内心厌学、厌做、厌想的困扰,及时处理和完善工作。 展望未来。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有几个大问题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it设备管理系统拥有极其多的问题,它是我的核心工作,它的完成情况反映着我的工作是否尽职。我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还有,ccna培训完,由于时间等问题,有很多知识未能及时巩固,同时也需要紧抓时间实践操作,并参加实际建设和规划,使自己能更加灵活应用网络知识,并积累处理相关异常经验。同时,自己在今后的一年里,会参加相应的证书考核,不断提升自己,并紧抓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it知识,搭建各种服务器知识,包括自己学习小型机跟提高英语水平。 第二篇:计算机技术工作总结 计算机技术个人工作总结 总结历史。在码头工作期间,我工作认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极富工作热情,确实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乐于与他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