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调研报告]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调研报告]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调研报告]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调研报告]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调研报告]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XX县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准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县情实际,对制定发展新思路,落实发展新举措,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结合XX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启示及建议,谈一管之见。

一、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基本成效

近两年来,XX县坚持“种草养畜富民、壮大工业强县、改善环境创业”的发展思路,排难攻坚,苦干实干,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亿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72元,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的发展,以养牛为主的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县牧草留床面积达18.7万亩,牛饲养总量达17.83万头,养牛收入接近亿元。农民人均从草畜、林果、药材三大产业中实现收入585元,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文明生态家园建设取得了较大突破,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建成文明生态家园56处1556户,配套建设了温棚、沼气池、集雨水窖以及村部、学校、卫生所、人畜饮水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三清五改”村庄整治31个村8406户,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城镇人口达4.7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0.1%,比五年前提高了8.3个百分点。

(二)发展优势

综合调查分析,XX的发展优势有三个方面:一是地理优势。XX 县地处陇东南缘,是平凉出入关中的东大门,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同时,川、山、塬兼有的地理特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条件比较优越。二是资源优势。现已探明的邵寨煤田和正在勘探的油汽等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这是XX发展的新动力。全县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万亩,其中梯、条田面积67万亩,农民人均达3亩。林地面积达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这是XX发展的根本优势。三是人文优势。XX文化底蕴深厚,晋代医学家、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唐代名相牛生儒等历史名人曾诞生于

此。古商周文化、皇甫谧文化独具魅力。境内已发现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址近500处,出土文物近万件。现有名胜古迹古XX、密须国遗址和皇甫谧、牛僧儒、左丘明墓等,在省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1996年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这是XX发展的新优势。

(三)主要问题

客观地分析,制约XX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产业开发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从目前初步形成的草畜、林果、药材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看,绝大多数是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加工转化滞后。全县大小龙头企业仅53户,总体技术设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力弱,且企业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和农民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明确、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在参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实惠不多。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XX远离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地形地貌复杂,尤其是直接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饮水、行路、就医和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县尚有98村486社8.92万人和3.86万头大家畜存在饮用水困难;县、乡道路砂石化率极低,晴通雨阻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山区乡、村社更为明显。三是传统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缺陷。集中体现为以家庭生活居住为主,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绝大多数住宅不具备经营功能;农村居民点水、电、路、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容易引发农户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普遍没有将养殖区与生活区隔离开来,卫生条件差,容易引发人畜共患疾病;土地浪费严重,据调查,全县农村居民点占地总面积达到11.08万亩,户均分摊面积高达2.05亩。四是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农产品销售处于一种自然无序状态,主要靠零星的运销户分销,农户几乎承担着全部的市场风险,农产品销售大起大落或卖难现象时常发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普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运行管理不规范,难以承担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双重功能。五是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XX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支撑拉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县域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农业投入总量严重不足。2005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971万元,用于农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只有76万元,仅占财政收入的3.8%。

二、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经过近几年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的发展,既使我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也让我们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解放思想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前提。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解放思想要取得实效,首先必须敢于创新。我县生态家园建设起步于2004年,县委、县政府就提出把小康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积极偿试生态小康家园建设模式,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建成了蔡家塬和店子新村,为全县文明生态家园的建设树立了样板,积累了经验。其次是必须把解放思想与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监督制度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改变解放思想与改革发展“两张皮”问题。近年来,XX县始终坚持抓点示范,典型带动的包抓责任制和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机制,促进了干部思想的大解放。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实践证明,加快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结合XX县实际,就是要大力发展草畜、林果、药材、制种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在星火乡蔡家塬调查时我们发现,只要是从事玉米、小麦制种的农户,收入就高,存款就多。从全县看,只要是主导产业发展好的乡村,路就修得平坦,房子就盖得好,村容村貌就变化大。全县现在基本建成的文明新村中,80%以上都有比较突出的产业支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农村改革以来,我县农民住房先后经历了由老窑旧房到土木结构,再到砖木结构的两次变化,但农民的居住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目前农民住房正在由砖木结构向砖混结构转变。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随着收入增加,农民已经有了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农村发展已经呈现出由只注重经济发展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只注重发展速度向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的趋势。只要政府坚持规划先行,用科学实用的规划引导农民,用有力的政策扶持农民,就能把农民建房与新村建设、农民住房质量提高与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政府的积极性只有与农民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地平稳推进。XX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注意用政策引导和激励群众,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民主机制的决策作用,实行决策、建设和结算全过程公开,努力把实事、好事办得让农民明白,让农民高兴。特别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乡村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扶持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整个新农村建设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为我们抓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主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的农业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立足实际,统筹安排,瞄准着力点,狠抓落实,稳步推进,努力提高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突破性发展。

1、制定科学发展规划。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在具体规划中,必须把握三条:一是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规划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具体操作的可行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与产业开发、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二是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新农村规划涵盖内容十分广泛。涉及部门很多。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同时,要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制定本部门的专业规划、行业规划,明确具体任务,落实具体措施。三是长远与当前相结合。规划要对远期目标有总体要求,近期任务要与十一五规划、优势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对于一些重要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有分年实施要求。县一级首先要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产业结构布局,从宏观上搞好长远指导,并统一协调,逐村编制出新农村建设的详细规划。统筹农村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以及人居环境改善,科学合理地进行旧村改造,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新社区。

2、培育农村增收新产业。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XX而言,就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草畜、林果、药材、制种以及优质粮食生产和煤炭等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塬、山、川的不同自然优势,建设塬区优质农产品基地、山区绿色畜牧业基地和川区特色瓜菜基地。对一个乡镇来说,要按照规模化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从当地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出发,把市场有需求、

农民愿意搞、当地适宜种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3、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切实抓住中央、省、市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的机遇,想方设法争项目、争资金,拉动基础设施建设。要把重点放在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建产业园、沼气池、教育文化设施建设上,使村容村貌不断改观,逐步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家居舒适化,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4、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关键是培育农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要大力整合培训资源,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突出抓好科学种田和农村人力资源技能培训,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年的科技文化素质、转移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农民技术员队伍、乡土人才队伍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医疗保险水平,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保持农村优良传统,引导农民自觉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弘扬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促进村风、乡风文明。

5、完善农村民主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充分利用和发挥村民一事一议制度,调动农民自主开展公益性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