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报任安书练习题Word版

报任安书练习题Word版

报任安书练习题Word版
报任安书练习题Word版

报任安书练习题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魏其(jī),大将也,衣(yī)赭(zhě)衣,关三木。

B.暴(bào)肌肤,受榜箠(chuí),幽于圜(yuán)墙之中。

C.何至自沉溺(nì)缧(léi)绁(xiè)之辱哉!

D.无乃与仆(pū)私心剌(là)谬(miù)乎?

2.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④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⑤则仆偿前辱之责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⑧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A.①②④⑧

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⑦

D.③④⑤⑥

3.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意气勤勤恳恳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4.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B.少卿足下

C.仆非敢如此也

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7.根据课文填写句子。

(1)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上不辱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下腐刑极矣!

8.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2)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

(3)恨私心有所不尽二、阅读理解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9.下列语句中“之”的含义正确的一组是

①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试之以足

A.尺码到达尺码鞋子

B.尺码尺码到达鞋子

C.尺码鞋子尺码到达

D.尺码鞋子到达尺码

答案:A

解析:遇到一词多义现象要把这个词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通过这个词在句中的含义来辨别。

10.下列语句中属于定语后置的一句是

A.吾忘持度

B.郑人有欲

C.无自信也

D.何不试之以足

答案:B(A.常规语句;C.宾语前置;D.状语后置。)

解析:要掌握句型结构和语法规律。

报任安书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1)《报任安书》选自,作者是时期的,是我国第一篇。

(2)司马迁,字,西汉著名、和。他的作品开创了的史学体例,对后代的史学产生深远影响,后来的“二十四史”都属于体例。

答案:(1)《昭明文选》西汉司马迁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2)子长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纪传体纪传体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头枪地()箠楚()圜墙()占卜()囹圄()槛阱()缧绁()愠色()倜傥()()

答案:qiānɡchuíyuán bǔyǔjiàn léi yùn tìtǎnɡ

3.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A.滔滔不绝惊心动魄络绎不绝

B.言而有信入土为安魂不附体

C.兴高采烈闲情逸志五大三粗

D.仓皇失措浑身冰凉卿卿我我

解析:C.“闲情逸志”应为“闲情逸致”。

答案:C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曩者辱赐书曩:从前;辱:污辱。

B.其次关木索关:贯,这里指戴上。

C.亦颇识去就之分也去就:舍生就死。

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累:积累,经历;垢:污垢,这里指所受的污辱。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断肢体受辱

B.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C.仆窃不逊

D.灌夫受辱于居室

答案:D

6.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被箠楚受辱

B.见狱吏则头枪地

C.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

D.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答案:D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7.将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稽其成败兴坏之纪。(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答案:(1)考查他们的成功、失败、振兴和衰败的规律。

(2)想把它写成一部研究天地自然与社会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化规律,而成为一家之言的伟大作品。

8.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重为乡党所笑

B.为十表,本纪十二

C.故士有画土为牢

D.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案:D

9.对上面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

B.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

C.此段文字中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D.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E.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

答案:BC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初,鲁国孔熙先博学有从横才志,文史星算,无不兼备,为员外散骑侍郎,不为时知,久不得调。初熙先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脏货下廷尉,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保持之,故免。及义康被绌,熙先密怀报效,以晔意志不满,欲引之,无因进说。晔甥谢综雅为晔所知,熙先藉岭南遗财,家甚富足,仍倾身事综。始与综诸弟共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情意稍款。综乃引熙先与晔戏。熙先故不为敌,前后输晔物甚多。晔既利其财物,又爱其文艺,遂与申莫逆之好。熙先始以微言劝晔,晔不回。晔素有闺庭议论,朝野所知,故门胄虽华,而国家不与姻。以此激之曰:“丈人若谓朝廷相待厚者,何故不与丈人婚,为是门户不得邪?人作犬豕相遇,而丈人欲为之死,不亦惑乎?”晔默然不答,其意乃定。

10.对本文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从横才志(合纵与连横,这里指政治、外交上的策略,“从”,通“纵”。)

B.遂申莫逆之交(申,发展。)

C.以脏货下廷尉(廷尉,执掌刑狱的官。)

D.故为拙行(拙,笨拙。)

答案:A

11.与“何故不与丈人婚”的“故”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为拙行

B.熙先故为不敌

C.公问其故

D.故门胄虽华

答案:C

12.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因范晔对朝廷不满,孔熙先想拉拢他,又没有机会,就先同范晔的外甥谢综交好。

B.孔熙先用言语鼓励范晔谋反,范晔虽然默不作声,但谋反的主意已定。

C.孔熙先认为皇族不与范晔联姻,是因为门户不相当,以此挑动范晔对朝廷的不满。

D.范晔与孔熙先结成莫逆之交,并非出于政治的动机。

答案:B

13.请将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倾身事综。(2)情意稍款。

答案:(1)尽其所有,侍奉谢综。(2)谢综与他的感情渐渐融合一.基础演练(每小题4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曩者(rǎnɡ)剖符(pōu)系狱(xì)倡优畜之(xū)

B. 阙然(què)愠色(wèn)卜祝(bǔ)定计于鲜(xiān)

C. 桎梏(ɡù)倜傥(tǎnɡ)强颜(qiánɡ)怯夫慕义(qiè)

D. 囹圄(yǔ)沉溺(nì)赭衣(zhě)贪生恶死(w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蝼蚁槛井震恐文史星历

B. 文采诎体发愤王侯将相

C .缧绁钳奴绳墨义气用事

D. 鞭箠枝体辞令权倾五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迎接全国十运会的召开,今年以来,南京市下大力气整顿市容,画地为牢,分区管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B.据《扬子晚报》11月8日报道,经过历史学家近段时间的考证,扑朔迷离一千多年的唐代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颜真卿的墓葬竟然藏之名山,埋葬于江南小城句容境内的龙山。

C.从11月5日起,美军和伊拉克部队在伊西部哈赛巴镇发起了“铁幕行动”,对反美武装实施重于泰山的打击,遭到当地逊尼派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

D.每年6亿多美元的联合国会费,对经济总量占全球财富28%的美国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但美国偏偏不肯支付,连续多年大数量地拖欠,去年最多时候竟达18亿美元之巨。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来自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卫生专家和官员将于10月上旬左右在华盛顿召开会议,讨论建立国际合作机制,以共同对抗由H5N1型禽流感病毒变异而可能会引发的人类流感疫情。

B.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前不久对俄罗斯的成功访问,对今后俄中两国在载人航天方面开展合作开创了良好前景。

C.在花费了2000万美元后,美国富商奥尔森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想,顺利进入国际空间站开始观光和科考之旅,成为世界第三位太空游客。

D.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并通过了由右翼的“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扶桑社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肆意歪曲历史,美化侵略,将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赞美为“大东亚战争”,“是为了自存自卫”。

二.精段精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称:称道。

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赋:铺述,这里指创作。

C.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责:责任。

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诚:确实,实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B.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近自托于无能之辞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3.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

①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③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④仆窃不逊⑤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⑥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⑤⑥D.②④⑤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的一组是()

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④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⑤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A.①②④B.②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

5.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三.拓展训练:

阅读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①,惧志行之无闻。谅才韪②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③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④之鄙也;好贵夷贱,哲⑤之乱也。炤炤⑥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⑦!逆顺还周⑧,乍没乍起。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注:①复礼:合于礼的要求。②谅:信。才韪:才质美好。韪(wěi,伟):善。

③吁(xū)嗟(juē):感叹词。④才:品质。⑤哲:哲人,明智的人。⑥炤(zhāo)炤:同“昭昭”,明白。⑦否(pǐ):运气坏。⑧还周:循环。还,通“环”。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恒克己而复礼克,约束。

B.信美恶之难分信,相信。

C.好贵夷贱,哲之乱也夷,轻视。

D.没世无闻,古人惟耻闻,闻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惧志行之无闻②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B.①人理显然,相倾夺兮②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C.①徒有能而不陈②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苏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同步练习

报任安书》课堂同步自测题 及答案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 赖晓东 选择题 ( 每题 4 分) 1、 下列词语,加粗字读 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 曩(n ang ) 者 阙(qu e )然 囹圄(1 ing y u) B . 倜傥(t it dng ) 愤懑(me ) 放 失 (sh i) C . 缧(l 目)纟世 闺閤(h e) 剌(l e)谬 D . 强(qi ang )颜 将相(xi eng ) 愠色(y tn ) 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吾视其辙乱 B 、窥镜而自视 C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 、瞋目视项王 4、下列加粗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仆诚以著此书 B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5、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B C 放矢旧闻 D 6、下列加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 A 、且负下未易居, 下流多谤议 B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 恨私心有所不尽 D 、鄙陋没世而 文采不表于后世 7、加粗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8、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 译: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杀, 就 像在九头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 与杀死一只蝼蚁有什么 区别呢 ? B.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2、下列加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下至于 兹(现在) 不逊 (不谦虚) 错) C 弥甚(更加)若有所亡(失) D B 、若望仆不相思(怨恨) 幸勿为过(过 、 累 百世(积累,经历) 曼 辞(美好) E 、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考订) F 、亦以 究 天人之际(推断,研究) ) 思垂空文以自现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E 、则仆偿前辱之责 F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与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至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

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材,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盃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

苏教版《报任安书》课后翻译及文言常识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文言知识 通假字 1、被箠楚之辱。箠,通“棰”,杖。 2、见狱卒则以头枪地。枪,通“抢”,碰撞 3、及以是也,言不辱者,所谓强颜也。以,通“已” 4、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伯,通“霸” 5、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罔,通“网”,法网 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摩,通“磨”。 7、《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散乱的文献。 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10、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曷,通“何” 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 (意气:情意。今指:意志和气概,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诚恳,恳切。今指勤劳而踏实) (2)素所自树立使然 (树立:立身处世。今指建立) (3)念父母,顾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4)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沉溺:陷身。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 (5)恨私心有所不尽 (私心:自己的心愿。今指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6)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非常:非同寻常。今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7)下流多谤议 (下流:负罪受辱的处境。今指品质低下) (8)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口语:说话、言论。今指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 词类活用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这里是作者的谦称) (2)倡优畜之(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3)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4)何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5)且勇者不必死节(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6)韩非囚秦(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囚禁) 一词多义 师 若望仆不相师(效法,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名词) 或师焉,或否焉(从师学习,动词) 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表 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显露,动词) 使人先表雍水(设立标记,动词) 厥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才,连词)

报任安书苏教版课文原文

报任安书苏教版课文原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可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已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

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其行事,稽其成败兴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荣华富贵、令人向往的宫廷生活处处暗藏杀机,乐极之处恰恰正是生悲之时!人生的喜和悲真是难以捉摸啊!文化大师李敖回答记者关于“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更伟大”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说的,政治问题太小啦,政治只 是一时的,可文化是永久的。汉武帝折腾了一辈子,不可一世,可是他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可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以及他悲惨的人生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作者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一场悲剧,但他却用着常人难以超越的一种方式诠释着他的悲剧人生,他的努力开创了史学的先河,给我们这些后世之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悲剧人生又是无比幸福和让人羡慕的! 二、作家、作平简介 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一封回信。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47岁时因为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次年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中书令是朝廷中掌管机要的职务,所以司马迁的朋友任安曾写信给他,叫他积极向朝廷推荐贤才。后来任安因事被捕下狱,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受刑后的痛苦和怨恨,说明他忍辱苟活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荐贤才的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案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案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学生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照阅读,以领会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遇与作者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学生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 《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安排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将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一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的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 文的阅读能力。 3.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构建自己的精神人格和 个性人格。 5.探究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体会 文章的感情,赏析文气雄壮、情词优美的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 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难点:探究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体会文章的感情,赏析文气雄壮、情词优美的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全文,把握整体;研习重点段落、突破难点、问题点拨引导、自主探究、多重对话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学内容:

了解作家、作品、背景知识。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初步了解司马迁受辱不死的原因,初步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只要有生命的日子,有阴天,更有雨天、雪天。面对挫 折的袭击,有的人很快倒下,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却在黑 暗中举起坚强的盾牌,从此披星戴月,风雨无阻,把自己带 到了阳光灿烂的明天。 面对困境,你会如何选择?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 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3.思考:古人写书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即开头段和 结尾段,一般都是表达自谦和恭敬的言辞。如这篇书信的开 头段: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意思是:我太史公像牛 马一样的人,今天再拜陈言。再:第二次。结尾段:谨再拜,

《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的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构建自己的精神人格和个性人格。 5.探究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体会文章的感情,赏析文气雄壮、情词优美的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难点:探究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体会文章的感情,赏析文气雄壮、情词优美的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全文,把握整体;研习重点段落、突破难点、问题点拨引导、自主探究、多重对话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学内容: 了解作家、作品、背景知识。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初步了解司马迁受辱不死的原因,初步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只要有生命的日子,有阴天,更有雨天、雪天。面对挫折的袭击,有的人很快倒下,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却在黑暗中举起坚强的盾牌,从此披星戴月,风雨无阻,把自己带到了阳光灿烂的明天。 面对困境,你会如何选择?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4《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4《报任安书》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5 一、专题内涵解说: 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人生需要面对的内容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培养探究意识。专题分为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和“苦难中的尊严”。三个板块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整体。第一板块围绕“生存与毁灭”组织学习材料,利用材料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第二板块是通过《记念刘和珍君》这篇经典文本的学习,对前面的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学习问题探讨的方法。第三板块围绕“顺境与逆境”整合材料,让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探讨,提高问题研讨的能力,加深对人生的认识,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⒈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⒉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辩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 ⒊学生能掌握质疑辩论、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方法。 ⒋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 ⒌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中的常用句式。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着眼于培养探究意识。 第一板块:生存选择 本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探讨的空间很大,“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浅一点说,可以用原文回答他们为什么择生,为什么择死。深一点说,可以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还可以从东西方生死价值观来探讨。探讨重点也可以放在司马迁的生死观、荣辱观上。 两篇文章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应该督促学生熟读成诵。 第二板块:真的猛士 本板块在第一板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问题,看看鲁迅笔下“三一八”这个历史瞬间中种种的人生造型,在具体文本情境中拓展深化认识,学会人生的选择。 《记念刘和珍君》是传统名篇,被公认为比较难教的课文。可以抓住文中作者“说”还是“不说”这个关键,梳理相关的语句,弄清它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欲言又止,欲止又言”行文方式,探讨它产生的原因和特殊的效果;也可以从对刘和珍片断描写入手,概括刘和珍的精神品质,研读文中充满抒情色彩的关键议论句,引导学生对“真的猛士”和“庸人”的内涵加以探讨,理解鲁迅对生死选择的认识。本文中的教学难点较多,但许多难点都蕴藏着探讨的契机,是教学中值得花力气挖掘的语文富矿。

苏教版选修《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四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总第周第课时 一、指导学生自学“单元教学指导”和《司马迁与〈史记〉》,在此基础上诵读课文。要求: 1、对照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 2、大声诵读,注意断句和字音。 3、大体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 4、对照课后联系,进一步渗透课文深层内涵。 二、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课文

三、教后记: 第二课时总第周第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qiāng)地伏法受诛(zhū)暴(pù)肌肤 鞭棰(chuí)圜(yuán)墙占卜(bǔ) 槛(jiàn)阱缧(léi)绁囹圄(Yǔ)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四、布置作业

报任安书(节选) (苏教版)

【教学目的】 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难点】 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课文录音。投影展示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布置预习:学生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学生默读由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然后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司马迁。 2、教师补充介绍作者及《史记》 (投影片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投影片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史记选读》之《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之《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 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清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文言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整理归纳文言知识。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串讲。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 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

报任安书(节选) (苏教版)

报任安书(节选)(苏教版) 【教学目的】 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难点】 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的难度也比较大。第一,内容涉及作者家世、古代刑法种类、古代王侯将相受辱事例、圣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事例等,学生对这些一般都不太熟悉,难免产生隔阂。第二,本文在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

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许多语句都有深刻的内涵,而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尚浅,短时间内恐怕难以透彻理解。解决这些困难的关键,在启发学生自行领悟,要把基点放在启发学生自行领悟上。另外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宜多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课文录音。投影展示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布置预习:学生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学生默读由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然后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司马迁。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报任安书》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荣华富贵、令人向往的宫廷生活处处暗藏杀机,乐极之处恰恰正是生悲之时!人生的喜和悲真是难以捉摸啊!文化大师

李敖回答记者关于“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更伟大”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说的,政治问题太小啦,政治只 是一时的,可文化是永久的。汉武帝折腾了一辈子,不可一世,可是他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可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以及他悲惨的人生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作者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一场悲剧,但他却用着常人难以超越的一种方式诠释着他的悲剧人生,他的努力开创了史学的先河,给我们这些后世之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悲剧人生又是无比幸福和让人羡慕的! 二、作家、作平简介 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一封回信。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47岁时因为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次年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中书令是朝廷中掌管机要的职务,所以司马迁的朋友任安曾写信给他,叫他积极向朝廷推荐贤才。后来任安因事被捕下狱,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受刑后的痛苦和怨恨,说明他忍辱苟活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荐贤才的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报任安书》教案17(苏教版必修五)

《报任安书》教案17(苏教版必修五)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背景,知晓《史记》的体例和宗旨。 2、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尝试根据上下文揣摩实词、虚词的含义;继续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实词推断法和文脉推断法。 3、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4、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和气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实词:望、过、比、伏法、素、树立、勉励、引、渐、恨、稽、究、雕琢等。 2、积累虚词:者、乃、异、固、于、所以等。 3、欣赏、品味文章精美绝伦的语言。 4、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

问题发现法、诵读点拨法、讨论合作法。 【媒体设计】 投影:背景、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2列传,共130篇。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