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抽气回热系统五六段抽气

抽气回热系统五六段抽气

抽气回热系统五六段抽气
抽气回热系统五六段抽气

课程设计报告

( 2012-- 2013 年度第 1 学期)

名称:过程参数检测及仪表课程设计题目:抽气回热系统的五,六段

院系:控制与计算机工程

班级:测控1001班

学号:1101160119

学生姓名:王亚为

指导教师:邱天

设计天数:一天半

成绩:

日期:2013 年 6 月27 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设计为检测技术与仪器、自动化专业《过程参数检测及仪表》专业课的综合实践环节。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加深对抽气回热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一定关于抽气回热系统创新与改进的基本能力。

二、设计正文

抽气回热系统的五六段抽气回热 1.抽气回热系统的现代背景 2. 简述系统的工作原理 3.介绍设备及参数 4.画出热工检测图 5.列出仪表设备清册

具体解答过程

1. 抽气回热系统的背景

抽气回热系统指与汽轮机回热抽汽有关的管道及设备,在蒸汽热力循环中,通常是从汽轮机数个中间级抽出一部分蒸汽,送到给水加热器中用于锅炉给水的加热(即抽汽回热系统)及各种厂用汽等。抽汽回热系统是原则性热力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采用蒸汽加热锅炉给水的目的在于减少冷源损失,一定量的蒸汽作了部分功后不再至凝汽器中向空气放热,即避免了蒸汽的热量被空气带走,使蒸汽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热好率下降,同时由于利用了在汽轮机作过部分功的蒸汽加热给水,提高了给水温度,减少了锅炉受热面的传热温差,从而减少了给水加热工程中不可逆损失,在锅炉中的吸热量也相应减少提高工质在锅炉内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综合以上原因说明,抽汽回热系的正常投运对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 简介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图7-1 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如图所示,在汽轮机高中低压气缸做完功的蒸汽凝结为水进入凝汽器,然后凝结水从凝汽器

出来,经过凝结水泵进入加热器进行在加热,分别通过#8#7#6#5#4#3#2#1加热器再次进入锅炉进行循环利用,而在加热器中,抽气道在高中低压气缸之上进行开孔取气,高温的蒸汽进入加热器中对流过的凝结水进行加热,高温蒸汽遇冷凝结形成的疏水,回流于凝汽器中变为凝结水,再次进行循环,进而达到减少工质损失,减少热损失,提高经济性的目的。这就是抽气回热系统的大致流程与工作原理。

在这里,主要对抽气回热系统第五段,第六段抽气进行分析。

3.介绍设备与其具体参数

(1)抽气系统是引起汽轮机超速与进水的主要原因,为防止汽轮机超速和进水,抽汽管道上均设有气动止回阀和电动隔离阀。前者作为防止汽轮机超速的一级保

护,同时也作为防止汽轮机进水的辅助保护措施;后者是作为防止汽轮机进水

的隔离措施。

总而言之,气动止回阀是为了防止气压缸来的蒸汽回流,对电动隔离阀的防止

汽轮机进水采取辅助措施,并有一定的调节开度作用,而电动隔离阀是防止汽

轮机进水的主要装置,是控制开通与否的主开关。位置安排上气动止回阀在前,

电动隔离阀在后。

气动止回阀原理:根据机组不同运行工况的要求,将相应开启或关闭信号输入到本系统对应的电磁阀,并使之动作,从而使各气动止回阀及高压缸排气止回阀处于机组运行工况下所要求工作状态。

当接到止回阀开启信号时,各气路上的电磁气阀通电并接通气源,压缩空气进入相应段止回阀的操纵装置气缸腔室,使止回阀处于自由状态,在正向气流作用下,止回阀开启。

当相应段加热器内水位上升到需切除抽气的危急水位时,电磁阀失电,断开气源,气动止回阀趋于关闭切断该段抽气,防止进水与超速。

参数如图所示。

电动隔离阀原理:隔离阀通过电机驱动,通过提取相关特性参数,分析判断阀门当前的状态,对维修提出指导性建议,以有效减少因不必要的维护而产生设备人因风险。

汽轮机抽汽回热系统运行

汽轮机抽汽回热系统运行 抽汽回热系统的正常投运与否,对电厂的安全、负荷率、经济性影响很大。在实际运行中,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维护方法对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起重要作用。除氧器的运行和维护将在第六章中详细介绍,本节只介绍高、低压加热器的运行和维护。 1、启动 高、低加启动前必须先投入加热器水位保护,放尽加热器内积水,各抽汽管道上各疏水阀处于开启状态。启动时先投水侧,再投汽侧。低加汽侧的投入一般采用随机启动的方式;当机组负荷达20%-30%额定负荷时,按3号、2号、1号的顺序投入高加汽侧运行。在投入初期应注意预暖加热器,控制出口水的温升速度。若低加因故不能随机启动,而是在机组达到某负荷后逐个投入,应按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投入,抽汽管道应预先进行充分疏水暖管。 投入加热器运行时应先对水侧注水,待给水缓慢地充满加热器以后,将所有放气门和启动排气门关闭,然后缓慢投入蒸汽,同时开启连续排气阀,疏水品质经检验合格后可排回凝汽器(除氧器)。应该注意的是,在加热器刚启动时参数低,不能克服疏水系统阻力(包括疏水冷却段的阻力、上下级加热器的级间压差、管道阻力等),此时若打开正常疏水门进行疏水逐级自流是困难的,故当机组低负荷运行时需用事故疏水门来疏水,以保证疏水的畅通。 加热器投运基本操作过程如下: 1)启动前的检查和操作已完成。 2)关闭加热器水侧放水门,打开水侧所有排气门。 3)投入加热器的水位保护(疏水调门投自动),缓慢打开水侧进口阀向加热器注水。 注水的目的,一是排净水室侧的空气,二是使加热器金属温度缓慢加热到水温。注 水速度取决于水温和限定的升温率(≤2℃/min)。由于进入低压加热器的水来自凝 结水泵的低温水,因此启动时可直接投入低压加热器的水侧,但仍须缓慢投入,以 免造成较大的冲击,损坏换热管。 4)当水侧排气阀有水连续排出后,即可认为加热器水侧的气体已经排尽,关闭水侧的排气阀,完全打开给水进口阀。待压力升高稳定后观察汽侧水位是否上升,以判断 水侧与汽侧间是否存在泄漏。 5)检查抽汽逆止阀在自由状态,确认加热器已经具备投运条件。稍开抽汽电动阀,蒸汽逐渐进入管道和加热器,抽汽逆止阀自动开启,这时应进行充分的暖管、疏水; 逐渐开启抽汽电动阀,注意给水出口升温率在限制范围内。启动后,为了防止U 形管腐蚀,保证加热器的传热效果,须打开蒸汽侧的连续排气阀,连续不断将不凝 结气体排出。 6)当加热器水位上升后,加热器的正常疏水阀和紧急疏水阀动作情况应正常。 2、运行 正常运行中运行人员须随时对设备上的人孔法兰、管道法兰的密封状况及设备外观和阀门等进行检查,如发现泄漏、变形、异常声响等现象,须立即采取措施或检修。同时还应监视加热器、除氧器系统的各项参数,如除氧器的水位、工作水温及压力是否正常;加热器的水位、进出水温度和流量、蒸汽压力、端差、疏水阀自动控制是否正常,通过与相同负荷下运行工况的比较,判断加热器内部管束是否存在泄漏或其他缺陷,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真空系统的抽气Word版

1.真空系统的抽气方程 真空系统的任务就是抽除被抽容器中的各种气体。我们可以把被抽容器中所产生的各种气体的流量称为真空系统的气体负荷。那么真空系统的气体负荷究竟来自哪些方面呢?或者说真空室内究竟有哪些气源呢?总起来说,可以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 (1)被抽容器内原有的空间大气,若容器的容积为Vm3,抽气初始压强为 P o Pa,则容器内原有的大气量为VP Pa·m3; (2)被抽容器内一旦被抽空,暴露于真空下的各种材料构件的表面就将 把原来在大气压下所吸收和吸附的气体解析出来,这部分气体来源我们称之为放 气,单位时间内的放气流量可以用Q f Pa·m3/s来示; 实验表明,材料表面单位时间内单位表面积的放气率q可以用式(27)的经验公式来计算。 真空室内暴露于真空下的构件表面,可能有多种材料。所以总的表面放 气流量Q f 为式(49)。 (3)大气通过容器壁结构材料向真空室内渗透的气体流量,以Q s Pa·m3/s表示。渗透的气流量即是大气通过容器壁结构材料扩散到容器中的气体流量。气体的这种渗透是有选择性的,例如:氢只有分离为原子才能透过钯、铁、镍和铝;氢对钢的渗透将随钢中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氦分子能透过玻璃。氢、氮、氧和氩、氖、氦能透过透明的石英。一切气体都能透过有机聚合物,如橡胶、塑料等。但 是所有的隋性气体都不能透过金属。除了有选择性之外,渗透气流量Q s 还与温度、气体的分压强有关。在材料种类、温度和气体分压强确定时,渗透气流量 Q s 是个微小的定值。 (4)液体或固体蒸发的气体流量Q Z Pa·m3/s。空气中水分或工艺中的液体在真空状态下蒸发出来,这是在低真空范围内常常发生的现象。在高真空条件下,特别是在高温装置中,固体和液体都有一定的饱和蒸气压。当温度一定时,材料的饱和蒸气压是一定的,因而蒸发的气流量也是个常量。 (5)大气通过各种真空密封的连接处,通过各种漏隙通道泄漏进入真空 室的漏气流量Q L Pa·m3/s。对于确定的真空装置,漏气流量Q L 是个常数。漏气 流量通常可通过所说的压升率,即单位时间内容器中的压强增长率P x 来计算式 (28)。 当真空泵启动之后,真空系统即对被抽容器抽气。此时,真空系统对容 器的有效抽速若以S e 表示,容器中的压力以P表示,则单位时间内系统所排出 的气体流量即是S e P。容器中的压强变化率为dP/dt,容器内的气体减少量即是V dP/dt。根据动态平衡,可列出如下方程(29)。 这个方程称为真空系统抽气方程。式中V是被抽容器的容积,由于随着抽气时间t的增长,容器内的压力P降低,所以容器内的压强变化率dP/dt是个 负值。因而V dP/dt是个负值,这表示容器内的气体减少量。放气流量Q f ,渗透 气流量Q s ,蒸发的气流量Q z 和漏气流量Q L 都是使容器内气体量增多的气流量。 S e P则是真空系统将容器内气体抽出的气流量,所以方程中记为一S e P。 对于一个设计、加工制造良好的真空系统,抽气方程(29)中的放气Q f 渗气Q s 、漏气Q L 和蒸气Q z 的气流量都是微小的。因此抽气初期(粗真空和低真空 阶段)真空系统的气体负荷主要是容器内原有的空间大气。随着容器中压强的降低,原有的大气迅速减少,当抽空至1~10-1Pa时,容器中残存的气体主要是漏放气,而且主要的气体成分是水蒸汽。如果用油封式机械泵抽气,则试验表明,

真空泵抽气量抽气速度粗略计算公式

密闭容器内真空度随抽气时间的变化曲线 真空泵对密闭容器抽真空时,容器内部真空度的提高与抽气时间的函数关系如下: 式中:P为容器内的压力(即:绝对真空度);t为自变量,是抽气时间 K 3 为泵的极限真空度值,K 1 、K 2 为与泵、容器大小、环境压力等相关的常数。 函数曲线示意图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在抽气初期,容器内压力下降(即:真空度的提高)很快,而后呈指数关系衰减,越来越慢,并无限逼近泵的极限真空度值。 如果您想知道经过多长的抽气时间才能达到您指定的真空度值,可以点击帮您作理论计算。理论计算值仅供参考! 特别说明:根据我公司产品,计算公式作了简化,若用于计算其它品牌的真空泵出现的错误我们不负任何责任。 真空泵抽气量/抽气速度粗略计算公式 发表时间:2013-04-02 18:30 文章出处:编辑:admin点击 2205次 导读:Q=(V/T)×ln(P0/P1)其中:Q为真空泵抽气量(L/s)。V为真空室容积,单位为升(L)。T为达到要求绝对压强所需时间,单位为秒(S)。P0为被抽容积内部的初始压强。P1为要求达到的绝对压强,单位为帕(Pa)。 抽气量即为抽气速度,是真空泵的重要参数之一。单位一般式L/S或m^3/h。选型时,若选抽气量太小的泵,会因为漏气等系列因素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真空度;若抽气量选择太大又因功耗太大不经济。因此,合理选择真空泵的抽泣量非常重要。下面简单介绍真空泵抽气量粗略计算公式: Q=(V/T)×ln(P0/P1) 其中:Q为真空泵抽气量(L/s)。 V为真空室容积,单位为升(L)。 T为达到要求绝对压强所需时间,单位为秒(S)。 P0为被抽容积内部的初始压强,即一个大气压强。计算时应根据当地海拔值(点此查看不同海拔地区的大气压值)计算,沿海地区一般都取101325。单位为帕(Pa),也可以为托或毫米汞柱。 P1为要求达到的绝对压强,单位为帕(Pa),也可以为托或毫米汞柱。所谓绝对压强是以绝对零压作起点所计算的压强称绝对压强,通常所指的大气压强为101325帕,就是大气的绝对压强。当密封腔内部被抽走部分气体后,这个数值会下降,其反映出设备内压强的实际数值。水环式真空泵的绝对压强值为3300Pa,旋片式真空泵最高为之间。

600MW机组抽汽回热系统

600MW机组抽汽回热系统 一、综述 对于加热器的性能要求,可归结为尽可能地缩小进入加热器的蒸汽饱和温度与加热器出口给水温度之间的差值,我们称之为加热器端差。为实现这一目的,目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采用混合式加热器,从汽轮机抽来的蒸汽在加热器内和进入加热器的给水直接混合,蒸汽凝结成水,其汽化潜热释放到水中,压力温度相同,端差为0,但这种方式需设置水泵为给水提供压力,使其与相应段的抽汽压力一致,这就会消耗一定的能源,除氧器即是一种混合式加热器。另一种途径是采用表面式加热器,在结构上采取必要措施,尽量提高加热器的效果。 某600MW机组汽轮机共设八段非调整抽汽。 第一段抽汽引自高压缸,在全机第6级后,供1号高加;第二段抽汽引自高压缸排汽,在全机第8级后,供给2号高加、给水泵汽轮机及辅汽系统的备用汽源;第三段抽汽引自中压缸,在全机第11级后,供给3号高加;第四段抽汽引自中压缸排汽,在全机第14级后,供给除氧器、给水泵汽轮机、辅汽系统;第五至第八段抽汽均引自低压缸A和低压缸B, 第五段抽汽引自全机第16级后,供给5号低加;第六段抽汽引自全机第17级后,供6号低加;第七段抽汽引自全机第18级后,引自低压缸A的抽汽供给 7A号低加,引自低压缸B 的抽汽供给7B号低加;第八段抽汽引自全机第19级后,引自低压缸A的抽汽供给供给8A 号,引自低压缸B的抽汽供给8B号低加。 除第七、八段抽汽外,各抽汽管道均装设有气动逆止阀和电动截止阀,前者作为防止汽轮机超速的一级保护,同时也作为防止汽轮机进水的辅助保护措施;后者是作为防止汽轮机进水的隔离措施。由于四抽连接到辅汽联箱、除氧器和给水泵汽轮机等,用户多且管道容积大,管道上设置两道逆止阀。四段抽汽各用汽点的管道上亦设置了一个气动逆止阀和电动截止阀。抽汽在表面式加热器中放热后的疏水,采用逐级自流方式。1号高加疏水借压力差自流入2号高加,2号高加的疏水自流入3号高加,3号高加的疏水流向除氧器。低压加热器逐级 自流后,最后由8号低加流向凝汽器。由于各级加热器均设有疏水冷却段,可将抽汽的凝结水在疏水冷却段内进一步冷却,使疏水的温度低于其饱和温度,故可以防止疏水的汽化对下级加热器抽汽的排挤。 二、高加系统 为了减小端差,提高表面式加热器的热经济性,现代大型机组的高压加热器和少量低压加热器采用了联合式表面加热器。 某600MW机组高加为卧式、表面凝结、U型换热器,采用三台高压加热器大旁路配置。此类加热器一般由过热蒸汽冷却段、凝结段、疏水冷却段三部分组成:

真空泵抽气量抽气速度粗略计算公式

真空泵抽气量抽气速度 粗略计算公式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密闭容器内真空度随抽气时间的变化曲线 真空泵对密闭容器抽真空时,容器内部真空度的提高与抽气时间的函数关系如下: 式中:P为容器内的压力(即:绝对真空度);t为自变量,是抽气时间 K 3 为泵的极限真空度值,K 1 、K 2 为与泵、容器大小、环境压力等相关的常数。 函数曲线示意图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在抽气初期,容器内压力下降(即:真空度的提高)很快,而后呈指数关系衰减,越来越慢,并无限逼近泵的极限真空度值。 如果您想知道经过多长的抽气时间才能达到您指定的真空度值,可以点击帮您作理论计算。理论计算值仅供参考! 特别说明:根据我公司产品,计算公式作了简化,若用于计算其它品牌的真空泵出现的错误我们不负任何责任。 真空泵抽气量/抽气速度粗略计算公式 发表时间:2013-04-02 18:30 文章出处:编辑:admin点击 2205次 导读:Q=(V/T)×ln(P0/P1)其中:Q为真空泵抽气量(L/s)。V为真空室容积,单位为升(L)。T为达到要求绝对压强所需时间,单位为秒(S)。P0为被抽容积内部的初始压强。P1为要求达到的绝对压强,单位为帕(Pa)。 抽气量即为抽气速度,是真空泵的重要参数之一。单位一般式L/S或m^3/h。选型时,若选抽气量太小的泵,会因为漏气等系列因素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真空度;若抽气量选择太大又因功

耗太大不经济。因此,合理选择真空泵的抽泣量非常重要。下面简单介绍真空泵抽气量粗略计算公式: Q=(V/T)×ln(P0/P1) 其中:Q为真空泵抽气量(L/s)。 V为真空室容积,单位为升(L)。 T为达到要求绝对压强所需时间,单位为秒(S)。 P0为被抽容积内部的初始压强,即一个大气压强。计算时应根据当地海拔值(点此查看不同海拔地区的大气压值)计算,沿海地区一般都取101325。单位为帕(Pa),也可以为托或毫米汞柱。 P1为要求达到的绝对压强,单位为帕(Pa),也可以为托或毫米汞柱。所谓绝对压强是以绝对零压作起点所计算的压强称绝对压强,通常所指的大气压强为101325帕,就是大气的绝对压强。当密封腔内部被抽走部分气体后,这个数值会下降,其反映出设备内压强的实际数值。水环式真空泵的绝对压强值为3300Pa,旋片式真空泵最高为之间。 以上公式都是粗略计算的,一般都忽略了外界因素(如循环水温度、海拔、供电电压、工作范围值等)对真空泵的效率。实际选型时要在以上计算出的抽气量的基础上加一定的安全值。 附:真空泵常见单位换算公式

抽气回热系统五六段抽气

课程设计报告 ( 2012-- 2013 年度第 1 学期) 名称:过程参数检测及仪表课程设计题目:抽气回热系统的五,六段 院系:控制与计算机工程 班级:测控1001班 学号:1101160119 学生姓名:王亚为 指导教师:邱天 设计天数:一天半 成绩: 日期:2013 年 6 月27 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设计为检测技术与仪器、自动化专业《过程参数检测及仪表》专业课的综合实践环节。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加深对抽气回热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一定关于抽气回热系统创新与改进的基本能力。 二、设计正文 抽气回热系统的五六段抽气回热 1.抽气回热系统的现代背景 2. 简述系统的工作原理 3.介绍设备及参数 4.画出热工检测图 5.列出仪表设备清册 具体解答过程 1. 抽气回热系统的背景 抽气回热系统指与汽轮机回热抽汽有关的管道及设备,在蒸汽热力循环中,通常是从汽轮机数个中间级抽出一部分蒸汽,送到给水加热器中用于锅炉给水的加热(即抽汽回热系统)及各种厂用汽等。抽汽回热系统是原则性热力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采用蒸汽加热锅炉给水的目的在于减少冷源损失,一定量的蒸汽作了部分功后不再至凝汽器中向空气放热,即避免了蒸汽的热量被空气带走,使蒸汽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热好率下降,同时由于利用了在汽轮机作过部分功的蒸汽加热给水,提高了给水温度,减少了锅炉受热面的传热温差,从而减少了给水加热工程中不可逆损失,在锅炉中的吸热量也相应减少提高工质在锅炉内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综合以上原因说明,抽汽回热系的正常投运对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 简介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图7-1 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如图所示,在汽轮机高中低压气缸做完功的蒸汽凝结为水进入凝汽器,然后凝结水从凝汽器

真空系统抽气时间的计算

真空系统抽气时间的计算 1.真空系统的抽气方程 真空系统的任务就是抽除被抽容器中的各种气体。 我们可以把被抽容器中所产生的各种气体的流量称为真空系统的气体负荷。那么真空系统的气体负荷究竟来自哪些方面呢?或者说真空室内究竟有哪些气源呢?总起来说,可以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 (1)被抽容器内原有的空间大气,若容器的容积为Vm 3,抽气初始压强为P o Pa ,则容器内原有的大气量为VP 0Pa·m 3; (2)被抽容器内一旦被抽空,暴露于真空下的各种材料构件的表面就将把原来在大气压下所吸收和吸附的气体解析出来,这部分气体来源我们称之为放气,单位时间内的放气流量可以用Q f Pa·m 3/s 来示; 实验表明,材料表面单位时间内单位表面积的放气率q 可以用式(27)的经验公式来计算。 真空室内暴露于真空下的构件表面,可能有多种材料。所以总的表面放气流量Q f 为式 (49)。 (3)大气通过容器壁结构材料向真空室内渗透的气体流量,以Q s Pa·m 3/s 表示。渗透的气流量即是大气通过容器壁结构材料扩散到容器中的气体流量。气体的这种渗透是有选择性的,例如:氢只有分离为原子才能透过钯、铁、镍和铝;氢对钢的渗透将随钢中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氦分子能透过玻璃。氢、氮、氧和氩、氖、氦能透过透明的石英。一切气体都能透过有机聚合物,如橡胶、塑料等。但是所有的隋性气体都不能透过金属。除了有选择性之外,渗透气流量Q s 还与温度、气体的分压强有关。在材料种类、温度和气体分压强确定时,渗透气流量Q s 是个微小的定值。 (4)液体或固体蒸发的气体流量Q Z Pa·m 3/s 。空气中水分或工艺中的液体在真空状态下蒸发出来,这是在低真空范围内常常发生的现象。在高真空条件下,特别是在高温装置中,固体和液体都有一定的饱和蒸气压。当温度一定时,材料的饱和蒸气压是一定的,因而蒸发的气流量也是个常量。 (5)大气通过各种真空密封的连接处,通过各种漏隙通道泄漏进入真空室的漏气流量Q L Pa·m 3/s 。对于确定的真空装置,漏气流量Q L 是个常数。漏气流量通常可通过所说的压升率,即单位时间内容器中的压强增长率P x 来计算式(28)。 当真空泵启动之后,真空系统即对被抽容器抽气。此时,真空系统对容器的有效抽速若以S e 表示,容器中的压力以P 表示,则单位时间内系统所排出的气体流量即是S e P 。容器中的压强变化率为dP/dt ,容器内的气体减少量即是V dP/dt 。根据动态平衡,可列出如下方程 (29)。 这个方程称为真空系统抽气方程。 式中V 是被抽容器的容积,由于随着抽气时间t 的增长,容器内的压力P 降低,所以容器内的压强变化率dP/dt 是个负值。因而V dP/dt 是个负值,这表示容器内的气体减少量。放气流量Q f ,渗透气流量Q s ,蒸发的气流量Q z 和漏气流量Q L 都是使容器内气体量增多的气流量。S e P 则是真空系统将容器内气体抽出的气流量,所以方程中记为一S e P 。

汽轮机抽汽回热系统组成

汽轮机抽汽回热系统组成 二期机组汽轮机共设7段非调整抽汽(一期机组抽汽为8段)。第一段抽汽引自高压缸,在全机第6级后,供#1高加;第二段抽汽引自高压缸排汽,在全机第8级后,供给#2高加;第三段抽汽引自中压缸,在全机第11级后,供给#3高加;第四段抽汽引自中压缸排汽,在全机第14级后,供给除氧器、辅汽系统;第五至第七段抽汽均引自低压缸A和低压缸B,第五段抽汽引自全机第16级后,供给#5低加;第六段抽汽引自全机第17级后,供#6低加;第七段抽汽引自全机第18级后,引自低压缸A的抽汽供给#7A低加,引自低压缸B 的抽汽供给#7B低加。 除第七段抽汽外,各抽汽管道均装设有气动逆止阀和电动截止阀,前者作为防止汽轮机超速的一级保护,同时也作为防止汽轮机进水的辅助保护措施;后者是作为防止汽轮机进水的隔离措施。由于四抽连接到辅汽联箱、除氧器、小机等,用户多且管道容积大,管道上设置两道逆止阀。四段抽汽各用汽点的管道上亦设置了一个气动逆止阀和电动截止阀。 抽汽在表面式加热器中放热后的疏水,采用逐级自流方式。#1高加疏水借压力差自流入#2高加,#2高加的疏水自流入#3高加,#3高加的疏水流向除氧器。低压加热器逐级自流后,最后由#7低加流向汽轮机本体疏水扩容器。由于各

级加热器均设有疏水冷却段,可将抽汽的凝结水在疏水冷却段内进一步冷却,使疏水的温度低于其饱和温度,故可以防止疏水的汽化对下级加热器抽汽的排挤。 为防止因加热器故障引起事故扩大,每一加热器均设有保护系统,其基本功能是防止因加热器原因引起的汽轮机进水、加热器爆破和锅炉断水事故,具有异常水位保护、超压保护和给水旁路联动操作的功能。 加热器的保护装置一般有如下几个:水位计,事故疏水门,给水自动旁路,抽汽电动截止门、抽汽逆止门联动关闭装置,汽侧及水侧安全门等。对于7号低加,蒸汽入口处设置防闪蒸的挡板。 各级设计抽汽参数 抽汽项目THA工况T-MCR工况 抽汽级数流量 kg/h 压力 MPa 温 度℃ 流量 kg/h 压力 MPa 温 度℃ 第一级(至1号高加)13968 6 7.217 380. 8 15386 6 7.67 5 388. 2 第二级(至2号高加)16541 9 4.703 324. 3 17943 6 4.98 2 330. 5 第三级(至3号高加)78073 2.291 470. 8 84564 2.42 4 470. 5

汽轮机抽气系统

汽机抽汽回热系统 1、概述:回热抽气系统指与汽轮机回热抽汽有关的管道及设备,在蒸汽热力循环中,通常是从汽轮机数个中间级抽出一部分蒸汽,送到给水加热器中用于锅炉给水的加热(即抽汽回热系统)及各种厂用汽等。采用回热循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工质在锅炉内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以提高级组的热经济性。 2、抽汽回热系统作用:抽汽回热系统是原则性热力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采用蒸汽加热锅炉给水的目的在于减少冷源损失,一定量的蒸汽作了部分功后不再至凝汽器中向空气放热,即避免了蒸汽的热量被空气带走,使蒸汽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热好率下降,同时由于利用了在汽轮机作过部分功的蒸汽加热给水,提高了给水温度,减少了锅炉受热面的传热温差,从而减少了给水加热工程中不可逆损失,在锅炉中的吸热量也相应减少。综合以上原因说明抽汽回热系提高了机组循环热效率。因此,抽汽回热系的正常投运对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影响抽汽回热系统经济型地主要参数:影响给水回热加热经济性的主要参数为回热加热分配、相应的最佳给水温度和回热级数,三者紧密联系,互有影响。 在求解最佳回热分配的计算分析中,以Z级理想回热循环的循环效率最大值求其最佳回热分配,(所谓理想回热循环,即假定为混合式加热器,端差为零,不计新蒸汽,抽汽压损和泵功、忽略散热损失)求得理想回热循环的最佳回热分配通式后,根据忽略一些次要因素,进一步简化,即可获得其它近似的最佳回热分配通式。如“焓降分配法”,这种分配方法是将每一级加热器的焓升取作等于前一级至本级的蒸汽在汽轮机中的焓降;又如“平均分配法”,这种回热分配方法的原则是每一级加热器的焓升相等;其他还有“等焓降分配法”等。可见给水回热总加热量在各级中的分配是在一定的给水温度和一定级数的条件下,使循环热效率最高为原则,由此对应的各级抽汽回热参数,即为最有利分配的参数。 4、提高系统循环热效率的措施:将给水加热到多少温度,才能使循环热效率达到最高值?以单级抽汽回热为例,回热时给水温度从汽轮机排汽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开始逐渐增加,热效率也逐渐增加,热效率达最大值时的给水温度称为最佳给水温度,再提高给水加热温度时,热效率反会减小,热经济性就降低。这是因为给水加热温度提高后,相应的抽汽压力也提高,对该部分的抽汽而言,每千克抽汽在汽轮机中热变功的量减少了,若发电量不变,则要增加进入汽轮机中的新蒸汽量,以弥补因抽汽而减少的发电量,抽汽压力愈高,增加的新蒸汽量就愈多,因而汽耗率也愈大,相应的排向低温热源的热量也就越大,锅炉加热的数值虽不断降低,但汽耗率增加较快,以致使热耗率相应增大,从而使循环热效率降低。理论上,加热级数愈多,最佳给水温度愈高。

04回热抽汽系统培训课件

五、回热抽气系统 1、回热抽汽系统概述: 回热抽气系统指与汽轮机回热抽汽有关的管道及设备,在蒸汽热力循环中,通常是从汽轮机数个中间级抽出一部分蒸汽,送到给水加热器中用于锅炉给水的加热(即抽汽回热系统)及各种厂用汽等。采用回热循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工质在锅炉内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以提高级组的热经济性 回热抽汽系统作用:抽汽回热系统是原则性热力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采用蒸汽加热锅炉给水的目的在于减少冷源损失,一定量的蒸汽作了部分功后不再至凝汽器中向空气放热,即避免了蒸汽的热量被空气带走,使蒸汽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热好率下降,同时由于利用了在汽轮机作过部分功的蒸汽加热给水,提高了给水温度,减少了锅炉受热面的传热温差,从而减少了给水加热工程中不可逆损失,在锅炉中的吸热量也相应减少。综合以上原因说明抽汽回热系提高了机组循环热效率。因此,抽汽回热系的正常投运对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我厂各段回热抽汽系统介绍 本机组有六级回热抽汽,第一级抽汽作为中压工业抽汽;第二级抽汽送入#1高压加热器;第三级抽汽一部分送入#2高压加热器;一部分用作低压工业抽汽;第四级抽汽送入除氧器;第五级抽汽送入#1低压加热器;第六级抽汽送入#2低压加热器。第三级与第四级之间有联络电动门,作为第四级备用补助汽源。六级抽汽均装有止回阀,第一、三级抽汽还装有快关阀,当自动主汽门关闭后,快关阀迅速关闭,切断抽汽系统的运行。 3、汽轮机各段回热抽汽投用原则 一抽:正常不投运,快关阀保持关闭状态,逆止门前疏水开启,一抽外供汽电动门前疏水微开 二抽:#1高加正常要求机组负荷大于33MW或主汽流量大于120t/h后视情况投入运行,退出时在主汽流量低于100t/h时或疏水不稳时退出运行,按操作票进行投退。 三抽至高加:#2高加正常要求机组负荷大于28MW或主汽流量大于120t/h后视情况投入运行,退出时在主汽流量低于100t/h时或疏水不稳时退出运行,按操作票进行投退。

真空系统的抽气方程

真空系统的抽气方程 真空系统的任务就是抽除被抽容器中的各种气体。我们可以把被抽容器中所产生的各种气体的流量称为真空系统的气体负荷。那么真空系统的气体负荷究竟来自哪些方面呢?或者说真空室内究竟有哪些气源呢?总起来说,可以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 (1)被抽容器内原有的空间大气,若容器的容积为Vm3,抽气初始压强为PoPa,则容器内原有的大气量为VP0Pa·m3; (2)被抽容器内一旦被抽空,暴露于真空下的各种材料构件的表面就将把原来在大气压下所吸收和吸附的气体解析出来,这部分气体来源我们称之为放气,单位时间内的放气流量可以用QfPa·m3/s来示; 实验表明,材料表面单位时间内单位表面积的放气率q可以用式(27)的经验公式来计算。 真空室内暴露于真空下的构件表面,可能有多种材料。所以总的表面放气流量Qf为式(49)。 (3)大气通过容器壁结构材料向真空室内渗透的气体流量,以QsPa·m3/s表示。渗透的气流量即是大气通过容器壁结构材料扩散到容器中的气体流量。气体的这种渗透是有选择性的,例如:氢只有分离为原子才能透过钯、铁、镍和铝;氢对钢的渗透将随钢中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氦分子能透过玻璃。氢、氮、氧和氩、氖、氦能透过透明的石英。一切气体都能透过有机聚合物,如橡胶、塑料等。但是所有的隋性气体都不能透过金属。除了有选择性之外,渗透气流量Qs还与温度、气体的分压强有关。在材料种类、温度和气体分压强确定时,渗透气流量Qs是个微小的定值。 (4)液体或固体蒸发的气体流量QZPa·m3/s。空气中水分或工艺中的液体在真空状态下蒸发出来,这是在低真空范围内常常发生的现象。在高真空条件下,特别是在高温装置中,固体和液体都有一定的饱和蒸气压。当温度一定时,材料的饱和蒸气压是一定的,因而蒸发的气流量也是个常量。 (5)大气通过各种真空密封的连接处,通过各种漏隙通道泄漏进入真空室的漏气流量QLPa·m3/s。对于确定的真空装置,漏气流量QL是个常数。漏气流量通常可通过所说的压升率,即单位时间内容器中的压强增长率Px来计算式(28)。 当真空泵启动之后,真空系统即对被抽容器抽气。此时,真空系统对容器的有效抽速若以Se表示,容器中的压力以P表示,则单位时间内系统所排出的气体流量即是SeP。容器中的压强变化率为dP/dt,容器内的气体减少量即是V dP/dt。根据动态平衡,可列出如下方程(29)。 这个方程称为真空系统抽气方程。式中V是被抽容器的容积,由于随着抽气时间t的增长,容器内的压力P降低,所以容器内的压强变化率dP/dt是个负值。因而V dP/dt是个负值,这表示容器内的气体减少量。放气流量Qf,渗透气流量Qs,蒸发的气流量Qz和漏气流量QL都是使容器内气体量增多的气流量。SeP则是真空系统将容器内气体抽出的气流量,所以方程中记为一SeP。 对于一个设计、加工制造良好的真空系统,抽气方程(29)中的放气Qf渗气Qs、漏气QL和蒸气Qz的气流量都是微小的。因此抽气初期(粗真空和低真空阶段)真空系统的气体负荷主要是容器内原有的空间大气。随着容器中压强的降低,原有的大气迅速减少,当抽空至1~10-1Pa时,容器中残存的气体主要是漏放气,而且主要的气体成分是水蒸汽。如果用油封式机械泵抽气,则试验表明,在几十~几Pa时,还将出现泵油大量返流的现象。 2.低真空抽气时间的计算 从大气压开始到0.5Pa范围的抽气,我们统称为低真空抽气阶段。这一阶段的抽气通常用油封式机械真空泵或分子筛吸附泵来完成。一般来说,油封机械泵的特性是在大气压到102Pa 时抽速近似为常数,在102~O.5Pa时抽速变化较大,而对于吸附泵,5A分子筛在室温下由大气压到O.5Pa时对氮气的吸附速率近于常数;在液氮温度下,由大气压到1Pa时,对氮气

回热抽汽系统

回热抽汽系统 回热抽汽系统指与汽轮机回热抽汽有关的管道及设备。汽轮机采用回热循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工质在锅炉内吸热过程的平均温度以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 本机组具有八级非调整抽汽。一段抽汽从高压缸的一段抽汽口抽汽至#1高加;二段抽汽从再热蒸汽冷段引出,为#2高加供汽;三段抽汽从中压缸三段抽汽口抽出,供给#3高加;四段抽汽从中压缸四段抽汽口至抽汽总管,然后再由总管上引出三路,分别供给除氧器、两台给水泵驱动汽轮机和辅助蒸汽系统;五、六、七、八段抽汽分别供汽至四台低压加热器。 除回热抽汽及给水泵汽轮机用汽外,机组能供给厂用蒸汽量: 低温再热蒸汽抽汽量暂按20t/h,四级抽汽量暂按50t/h,五级抽汽量暂按30t/h,此工况下汽轮机能带额定负荷(600MW)。汽轮机在带额定负荷(600MW)、平均背压0.0049MPa(a)时,单抽冷段最大值115t/h、单抽四段最大值170t/h、单抽五段最大值70t/h、抽四段和五段最大值分别为110t/h和70t/h。 一、系统的保护措施 汽轮机各段抽汽管道将汽机与各级加热器或除氧器相连。当汽轮机突降负荷或甩负荷时,蒸汽压力急剧降低,这些加热器和除氧器内的饱和水将闪蒸成蒸汽,与各抽汽管道内滞留的蒸汽一同返回汽机。

这些返回汽机的蒸汽可能在汽轮机内继续做功而造成汽机超速。另外,加热器管束破裂,管子与管板或联箱连接处泄漏,以及加热器疏水不畅造成水位过高等情况,都会使水倒入汽轮机,发生事故。 因此回热抽汽系统必须满足汽轮机超速保护、汽轮机进水保护和除氧器水箱及加热器水位过高的要求。 为防止汽机超速,除了最后两级抽汽管道外,其余的抽汽管上均装设气动控制逆止阀和电动隔离阀。四级抽汽管道上靠近汽轮机处装设一个电动隔离阀和两个气动控制逆止阀。由于除氧器水箱热容量大,一旦汽机甩负荷或除氧器满水事故时,防止汽水倒流入抽汽管道再灌入汽轮机。其它凡是从抽汽系统接出的管道去加热设备都装有逆止阀。抽汽逆止阀尽可能靠近汽轮机的抽汽口安装,以便当汽轮机跳闸时,可以降低抽汽系统能量的贮存,为防汽机超速保护。同时抽汽逆止阀亦作为防止汽轮机进水的二级保护。 具有快关功能的电动隔离阀的安装位置靠近加热器,作为防止汽轮机进水的一级保护,另一个作用是在加热器切除时,切断加热器的汽源。 在各抽汽管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装有热电偶,作为防进水保护的预报警,便于运行人员预先判断事故的可能性。 给水泵汽轮机的正常工作汽源从四段抽汽管道上引出,装设有流量测量喷嘴、电动隔离阀和止回阀。逆止阀是为了防止高压汽源切换时,高压蒸汽串入抽汽系统。当给水泵汽轮机在低负荷运行使用高压汽源时,该管道亦将处于热备用状态。

抽汽回热系统及热网系统

抽汽回热系统及热网系统 概述 以水为工质的热力发电厂,汽轮机排汽凝结放热的损失最大,抽汽回热将部分做完功的蒸汽抽出,这部分蒸汽的汽化潜热被凝结水吸收保留在了系统内,减少了冷源损失,提高了电厂热经济性。回热作为一个最普遍、对提高机组和全厂热经济性最有效的手段,被当今所有火电厂的汽轮机所采用。另外,为保证机组正常运行,抽汽还提供轴封用汽、锅炉辅助用汽、采暖及制冷用汽等。 回热系统既是汽轮机热力系统的基础,也是电厂热力系统的核心,它对机组和电厂的热经济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抽汽回热系统作用 抽汽回热系统是原则性热力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采用抽汽加热锅炉给水的目的在于减少冷源损失,一定抽汽量的蒸汽作了部分功后不再至凝汽器中向冷却水放热,既避免了蒸汽的热量被循环冷却水带走,使蒸汽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热耗率下降。同时由于利用了在汽轮机作过部分功的蒸汽来加热给水,提高了给水温度,减少了锅炉受热面的传热温差,从而减少了给水加热过程的不可逆损失,在锅炉中的吸热量也相应减少。综合以上原因说明抽汽回热系统提高了机组循环热效率,因此抽汽回热系统的正常投运对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抽汽系统组成 本机组汽轮机共设六段非调整抽汽和一段调整抽汽。其中,一、二、三段抽汽分别向三台高加和三号高加外置蒸汽冷却器供汽;四段抽汽向给水泵汽轮机和除氧器供汽,同时向辅助蒸汽联箱供汽。五段抽汽为调整抽汽,一部分至五号低加,另一部分至热网,同时还需具有提供不低于50t/h(暂定)厂用蒸汽的能力,五段抽汽共用2个抽汽口,并采用下排汽方案。;六、七段抽汽分别向六、七号低加供汽,除第六、七段抽汽外,各抽汽管道均装设有气动逆止阀和电动截止阀,前者作为防止汽轮机超速的一级保护,同时也作为防止汽轮机进

不同真空范围内的抽气时间计算

不同真空范围内的抽气时间计算 根据真空系统的使用目的而决定所需的真空度和抽气时间,然后选择合适的真空泵。本文介绍不同真空范围内的抽气时间计算。 1、大气压-低真空领域的抽气时间计算 这里所指的低真空领域,是指真空度在100 KPa至0.2 KPa,低真空领域真空腔体和泵的连接管内,气体分子是黏性流时,抽气时间可以通过初期压强p1、到达压强p2、抽气速度S和容积V(含配管)来计算。 式中p1———初期压强(大气压)[Pa]; p2———到达压强[Pa]; t———抽气时间[min]; V———容积[L]; Se———实际抽气速度[L/min]。 考虑到导管和阀门的瓶颈效应,实际抽气速度大致可以估算为理论抽气速度的80%。 2、中真空领域的抽气时间计算 这里所指的高真空至超高真空领域,是指真空度在200 Pa 至0.2Pa之间,中真空领域导管内的气体分子,处于黏性流和分子流的中间状态,不能单纯地像低真空或下面第三章节讲解的高真空那样简单地计算。一般情况下,通过两种方式分别计算抽气时间,然后取计算值较大的结果。 真空抽气要考虑的要素: (1)到达真空度; (2)抽气速度; (3)导通率;

(4)实际抽气速度; (5)气体放出率; (6)漏率。 用真空泵对真空腔体抽气时,最初腔体内的压强迅速降低,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压强下降变缓,并且趋于一个恒定值。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材料的表面放气。如图1所示,压强变化的不同领域,分别称之为空间抽气和表面抽气。为了进一步提高真空度,通常采用的对策如下: 图1 压强和抽气时间的关系 (1)选择表面放出气体少的材料; (2)通过电解抛光等手段,减小材料表面积,继而减少气体分子的吸附 具体可参考:真空材料的表面净化和抛光 (3)对腔体进行烘烤,促进表面吸附气体的放出。 3、高真空-超高真空领域的抽气时间计算 这里所指的高真空至超高真空领域,是指真空度在0.2Pa以下,对于高真空领域,要充分考虑容器壁以及容器内物体的气体放出,因此,抽气时间和抽气速度的计算方法和低真空领域不同。

真空泵抽气量抽气速度粗略计算公式

真空泵抽气量抽气速度粗略计算公式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密闭容器内真空度随抽气时间的变化曲线 真空泵对密闭容器抽真空时,容器内部真空度的提高与抽气时间的函数关系如下: 式中:P为容器内的压力(即:绝对真空度);t为自变量,是抽气时间 K 3 为泵的极限真空度值,K 1 、K 2 为与泵、容器大小、环境压力等相关的常数。 函数曲线示意图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在抽气初期,容器内压力下降(即:真空度的提高)很快,而后呈指数关系衰减,越来越慢,并无限逼近泵的极限真空度值。 如果您想知道经过多长的抽气时间才能达到您指定的真空度值,可以点击帮您作理论计算。理论计算值仅供参考! 特别说明:根据我公司产品,计算公式作了简化,若用于计算其它品牌的真空泵出现的错误我们不负任何责任。 真空泵抽气量/抽气速度粗略计算公式 发表时间:2013-04-02 18:30 文章出处:编辑:admin点击 2205次 导读:Q=(V/T)×ln(P0/P1)其中:Q为真空泵抽气量(L/s)。V为真空室容积,单位为升(L)。T为达到要求绝对压强所需时间,单位为秒(S)。P0为被抽容积内部的初始压强。P1为要求达到的绝对压强,单位为帕(Pa)。 抽气量即为抽气速度,是真空泵的重要参数之一。单位一般式L/S或m^3/h。选型时,若选抽气量太小的泵,会因为漏气等系列因素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真空度;若抽气量选择太大又因功耗太大不经济。因此,合理选择真空泵的抽泣量非常重要。下面简单介绍真空泵抽气量粗略计算公式:

Q=(V/T)×ln(P0/P1) 其中:Q为真空泵抽气量(L/s)。 V为真空室容积,单位为升(L)。 T为达到要求绝对压强所需时间,单位为秒(S)。 P0为被抽容积内部的初始压强,即一个大气压强。计算时应根据当地海拔值(点此查看不同海拔地区的大气压值)计算,沿海地区一般都取101325。单位为帕(Pa),也可以为托或毫米汞柱。 P1为要求达到的绝对压强,单位为帕(Pa),也可以为托或毫米汞柱。所谓绝对压强是以绝对零压作起点所计算的压强称绝对压强,通常所指的大气压强为101325帕,就是大气的绝对压强。当密封腔内部被抽走部分气体后,这个数值会下降,其反映出设备内压强的实际数值。水环式真空泵的绝对压强值为3300Pa,旋片式真空泵最高为之间。 以上公式都是粗略计算的,一般都忽略了外界因素(如循环水温度、海拔、供电电压、工作范围值等)对真空泵的效率。实际选型时要在以上计算出的抽气量的基础上加一定的安全值。 附:真空泵常见单位换算公式

真空系统的抽气方程

真空系统的抽气方程 对于一个真空系统,抽气方程中的放气Qf、渗气Qs、漏气QL和蒸气Qz的气流量都是微小的。因此抽气初期真空系统的气体负荷主要是容器内原有的空间大气。随着容器中压强的降低,原有的大气迅速减少,当抽空至1~10-1Pa时,容器中残存的气体主要是漏放气,而且主要的气体成分 真空系统的任务就是抽除被抽容器中的各种气体。我们可以把被抽容器中所产生的各种气体的流量称为真空系统的气体负荷。那么真空系统的气体负荷究竟来自哪些方面呢?或者说真空室内究竟有哪些气源呢?总起来说,可以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 (1)被抽容器内原有的空间大气,若容器的容积为Vm3,抽气初始压强为P o Pa,则容器内原有的大气量为VP0Pa·m3; (2)被抽容器内一旦被抽空,暴露于真空下的各种材料构件的表面就将把原来在大气压下所吸收和吸附的气体解析出来,这部分气体来源我们称之为放气,单位时间内的放气流量可以用Q f Pa·m3/s来示; 实验表明,材料表面单位时间内单位表面积的放气率q可以用式(27)的经验公式来计算。 真空室内暴露于真空下的构件表面,可能有多种材料。所以总的表面放气流量Q f为式(49)。

(3)大气通过容器壁结构材料向真空室内渗透的气体流量,以 Q s Pa·m3/s表示。渗透的气流量即是大气通过容器壁结构材料扩散到容器中的气体流量。气体的这种渗透是有选择性的,例如:氢只有分离为原子才能透过钯、铁、镍和铝;氢对钢的渗透将随钢中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氦分子能透过玻璃。氢、氮、氧和氩、氖、氦能透过透明的石英。一切气体都能透过有机聚合物,如橡胶、塑料等。但是所有的隋性气体都不能透过金属。除了有选择性之外,渗透气流量Q s还与温度、气体的分压强有关。在材料种类、温度和气体分压强确定时,渗透气流量Q s是个微小的定值。 (4)液体或固体蒸发的气体流量Q Z Pa·m3/s。空气中水分或工艺中的液体在真空状态下蒸发出来,这是在低真空范围内常常发生的现象。在高真空条件下,特别是在高温装置中,固体和液体都有一定的饱和蒸气压。当温度一定时,材料的饱和蒸气压是一定的,因而蒸发的气流量也是个常量。

汽轮机抽汽回热系统运行和维护

汽轮机抽汽回热系统运行和维护 抽汽回热系统的正常投运与否,对电厂的安全、负荷率、经济性影响很大。在实际运行中,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维护方法对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起重要作用。 加热器的启动 高、低加启动前必须先投入加热器水位保护,放尽加热器内积水,各抽汽管道上各疏水阀处于开启状态。启动时先投水侧,再投汽侧。高、低加水侧一般机组上水即投入水侧。低加汽侧的投入一般采用随机启动的方式;当机组负荷达30%额定负荷时,按#3、#2、#1高加的顺序投入高加汽侧运行。在投入初期应注意预暖加热器,控制出口水的温升速度。若低加因故不能随机启动,而是在机组达到某负荷后逐个投入,应按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投入,抽汽管道应预先进行疏水暖管。 投入加热器运行时应先对水侧注水,待给水缓慢地充满加热器以后,将所有放气门和启动排气门关闭,然后缓慢投入蒸汽,同时开启连续排气阀,疏水品质经检验合格后可排回本体疏水扩容器(除氧器)。应该注意的是,在加热器刚启动时参数低,不能克服疏水系统阻力(包括疏水冷却段的阻力、上下级加热器的级间压差、管道阻力等),此时若打开正常疏水门进行疏水逐级自流是困难的,故当机组低负荷运

行时需用事故疏水门来疏水,以保证疏水的畅通。 加热器投运基本操作过程如下: 启动前的检查和操作已完成。关闭加热器水侧放水门,打开水侧所有排气门。投入加热器的水位保护(疏水调门投自动),缓慢打开水侧进口阀向加热器注水。注水的目的,一是排净水室侧的空气,二是使加热器温度缓慢加热到水温。注水速度取决于水温和限定的升温率(≤3℃/min)。由于进入低压加热器的水来自凝结水泵的低温水,因此启动时可直接投入低压加热器的水侧,但仍须缓慢投入,以免造成较大的冲击,损坏换热管。 当水侧排气阀有水连续排出后,即可认为加热器水侧的气体已经排尽,关闭水侧的排气阀,完全打开给水进口阀。待压力升高稳定后观察汽侧水位是否上升,以判断水侧与汽侧间是否存在泄漏。 打开抽汽逆止门,检查抽汽逆止阀在自由状态,确认加热器已经具备投运条件。打开抽汽电动阀旁路手动门,稍开抽汽电动阀,蒸汽逐渐进入管道和加热器,抽汽逆止阀自动开启,这时应进行充分的暖管、疏水;逐渐开启抽汽电动阀,注意给水出口升温率在限制范围内。启动后,为了防止U形管腐蚀,保证加热器的传热效果,须打开蒸汽侧的连续排气阀,连续不断将不凝结气体排出。当加热器水位上升后,加热器的正常疏水阀和紧急疏水阀动作情况应正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