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现代欧洲工业设计史

近现代欧洲工业设计史

近现代欧洲工业设计史
近现代欧洲工业设计史

河南工程学院《中外设计史》考查课

专业论文

近现代欧洲工业设计史

学生姓名:赵帅康

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班级:环境设计1445班

专业课程:中外设计史

任课教师:刘凯

2015年11月20日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引言 (4)

一、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 (4)

(一) 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 (4)

(二) 20世纪初至1940年 (5)

二、现代的欧洲工业设计 (5)

(一) 有机现代主义 (6)

(二) 当代主义 (6)

(三)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7)

三、结语 (8)

参考文献 (8)

摘要

工业设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制作石器时已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人类的设计概念便由此萌发了。手工艺设计阶段:到了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了通过化学变化改变材料特性的创造性活动,也标志着人类手工艺设计阶段的开端。工业设计阶段:工业革命兴起,人类开始用机械大批量地生产各种产品,设计活动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工业设计阶段。

关键词:工业设计,开端,手工艺设计,

引言

近现代欧洲工业设计大致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此期间新旧设计思想开始交锋,设计改革运动使传统的手工艺设计逐步向工业设计设计过度,并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探索出道路;20世纪初至1940年,这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工业设计已有了系统的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结合,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西方工业设计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众多的设计流派,工业设计多元化的格局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形成。

一、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制造商们一方面大量引进机器生产,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又把设计作为迎合消费者趣味而得以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制造商们并没有对新的制造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重新思考,他们并不理解,机器实际上已经将一个全新的概念引入了设计问题。他们坚信产品的艺术性是某种可以从市场上买到,并运用到工业上去的东西,即把装饰与设计等同起来,而不是将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显示其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许多家用产品往往借助新古典主义或折衷主义的风格来附庸风雅并提高身价,不惜损害产品的使用功能。

(一) 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

工业设计孕育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和越来越细的分工,成为工业设计专业产生的主要原因。1919年美国设计师西奈尔首先使用了“工业设计”一词。“水晶宫”是20世纪现代建筑的先声,而其中展出的内容却与其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一种普遍的为装饰而装饰的热情,漠视任何基本的设计原则,其滥用装饰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为市场生产的商品在设计过程中,莫里斯将程式化的自然图案、手工艺制作、中世纪的道德与社会观念和视觉上的简洁融合在了一起。对于形式、或者说装饰与功能关系,

依他看来,装饰应强调形式和功能代表人物及思潮:早期工业产品功能与形式的分离,缺乏整体设计的状况,从反面激发了一些思想家,如英国的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等对设计进行探讨,从而拉开了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设计改革浪潮的序幕。莫里斯身体力行,倡导了“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标准来拯救设计的危机,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忠实于材料,反对过分装饰。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把设计水准的下降归于工业化本身,鼓吹回归到中世纪手工艺产品对于质量的尊重,这显然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而不是去掩盖它们。包毫斯的建立:一战后的1919年德国“包豪斯”成立,进一步从理论上、实践上和教育体制上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

(二) 20世纪初至1940年

时代背景及代表人物:1900年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的概念、传统的形式无法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而新的技术和材料则为实现新功能提供了可能性。与此同时,以颂扬机器及其产品、强调几何构图为特征的未来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兴起,机器美学作为一种时代风格也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以柯布西埃、格罗披乌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设计先驱开始努力探索新的设计道路,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的要求。于是以主张功能第一、突出现代感和扬弃传统式样的现代设计便蓬勃发展起来,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

二、现代的欧洲工业设计

现代设计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但工业设计确立其在工业界的地位却是在美国。时代背景:1929年,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和紧接而来的经济大萧条,在幸存的企业中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压力。当时的国家复兴法冻结了物价,使厂家无法在价格上进行竞争,而只能在商品的外观质量和实际使用性能上吸引消费者,因此工业设计成了企业生存的必要手段。以雷蒙·罗维为代表的第一代职业工业设计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由于他们的努力,使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二次大战期间,各国军备的比拼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业设计的发展。许多对后世影响极大的科技和技术不断涌现,如:

雷达、核子武器、火箭技术以及航空喷气技术等。美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未在战争中受到较大创伤,一跃成为了世界经济、科技、军事的主导力量。工业设计在美国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并最终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设计的方法广泛影响了欧洲及其他地区。无论是欧洲老牌工业技术国家,还是在苏联、日本等新兴工业化的国家,工业设计都受到高度重视。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于设计的关注。日本的工业设计由战后初期的模仿,发展到了目前具有自己特点的高水平,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在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设计也深受重视。与此同时,西方工业设计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众多的设计流派,多元化的格局也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形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工业设计在我国大陆开始受到重视。198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设计在我国的发展。中国工业设计是上世纪80年代才引入的,现在还在起步阶段.

(一)有机现代主义

有机现代主义是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一种现代设计风格,它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这种风格在造型常常体现出“有机”的自由形态,而不是刻板、冰冷的几何形,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给使用者以舒适的感受,而与此同时这些有机造型的设计往往又适合于大规模生产。这标志着现代主义的发展已突破了正统的包豪斯风格而开始走向“软化”。这种“软化”趋势是与斯堪的纳维设计联系在一起的,被称为“有机现代主义”。

(二) 当代主义

当代主义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家具、室内设计等方面的一种设计美学,对办公机器等的设计也有较大影响。它的基础仍是功能主义。但由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影响使其又有弹性及有机的特点。美国的商业性设计商业性设计是20世纪40~50年代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设计流派。由于工业设计作为一种社会上公认的职业起源于美国,它是20世纪20~30年代激烈商品竞争的产物,

因而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而美国也因此成为了该流派的的典型代表。商业性设计的本质是形式主义的,它在设计中强调形式第一,功能第二。设计师们为了促进商品销售,增加经济效益,不断花样翻新,以流行的时尚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但这种商业性设计有时是以牺牲部分使用功能为代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工业设计就以一种未来主义的态度来看待机器及其产品,对电气化、高速交通等现代工业的产物大唱颂歌,并发展了“流线型”一类具有象征性的“时代风格”。随着经济的繁荣,战后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消费的高潮,这进一步刺激了商业性设计的发展。美国商业性设计的核心是“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即通过人为的方式使产品在较短时间内失效,从而迫使消费者不断地购买新产品。最能体现商业性设计的是当时的汽车设计,不仅如此,它也影响到了工业设计的其他领域。尽管其设计宗旨与现代主义的信条相背离的,但它在设计史中却占有不容忽略的地位。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是由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斯隆和设计师厄尔提出的汽车设计新模式。他们主张在设计新的汽车式样的时候必须有计划地考虑以后几年之间不断地更换部分设计,基本造成一种制度,形成有计划的式样老化过程,称为有计划的废止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不断改变设计式样造成消费者心理老化的过程,其目的是促使消费者为了追逐新的式样潮流,而放弃旧式样、改换新式样的积极市场促销方式。此方式是非常典型的美国市场竞争的产物。

(三)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二战后,意大利设计的发展被人称为“现代文艺复兴”,对整个设计界产生了巨大冲击。意大利设计是一种一致性的设计文化,它融汇于产品、服装、汽车、办公用品、家具等诸多设计领域中。这种设计文化是植根于意大利悠久而丰富多彩的艺术传统之中的,并反映了意大利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总体来说,意大利设计的特点是由于形式上的创新而产生的特有的风格与特性。小到一把勺子,大到一座城市,都该是经过设计的。这个理念可以概括意大利设计师们的设计哲学。意大利的设计哲学就是优质生活的哲学。意大利的设计师倾向于把现代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化来操作。

生产与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当代有机雕塑;索特萨斯:从严格的功能主义转变到更为人性化和更加色彩斑斓的设计,并强调设计的环境效应。

联邦德国的技术与分析

三、结语

工业设计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发挥作用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当时大量工业产品粗制滥造,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设计作为改变现代人生活状况的必然现象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历史

参考文献

[1]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 黄厚石,《设计原理》孙海燕,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蓝勇,《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4] 王会昌,《器具的进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评语:本论文选题有创新性,对课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思路与研究方向清晰,能够很好地将个人见解与史料相结合,有良好的组织与概括能力,另外论文格式正确、形式美观、书写规范。

[总结]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要

[总结]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要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在考研范围内所占比例近1/4,主要题目类型均有覆盖(填空,名词,画图,简答,论述),但总体还是可以分为记忆和论述两大类,记忆类考点集中在与现代派建筑相关的内容,而分析类则很有特点,往往是整份考卷中最为灵活的题目,可谓仁者见仁,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在大方向有适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靠个人的理解和表达。 西方近代史纲的核心线索很明确,就是现代派建筑,具体又可分为产生,发展,兴盛,流变等几个环节。 产生 产生的背景有以下: 现代建筑产生之前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各种复古风格和折衷主义,(各自的代表作…)总的来说古典的建筑形式和建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成为桎楛,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新建筑的产生,最重要的应该还是技术背景,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的出现,从根本上打下了新建筑形式产生的基础,(如最早应用生铁的一批建筑如赛文桥,水晶宫等,最早的大跨结构,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蒙马特教堂,最早的电梯otis,最早的钢框架建筑芝加哥家庭保险大厦等等,还需总结) 思想背景,工艺美术运动,它的积极方面,反对古典样式的束缚,开始了新风格的探索,但消极方面,它的某些思想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比如热衷于手工艺的表现,这与工业革命的进步潮流又有相悖的地方。 探索与发展 早期的探索大致从两个方向,即样式表现方面的探索和理性的技术角度与建造方式的探索,其中后者更为本质和重要。 样式表现方面的探索 1)新艺术运动(在各国家的不同表现风格特点,代表人物,作品需总结) 起始,比利时 在德国,青年风格派 奥地利,维也纳学派与维也纳分离派 英国,格拉斯哥学派,麦金托什 西班牙,高迪! 荷兰,贝尔拉赫 芬兰,老沙利宁 等 2)西方现代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 绘画流派:立体主义(毕加索·亚维农少女),表现主义(蒙德里安)等 建筑上的表现: 荷兰风格派 俄国结构主义 3)其它 表现主义,探讨混凝土的塑性表现力 意大利未来派(伊利亚·桑等),对未来建筑与城市形象的想象,包括巨型尺度的建筑,城市立体交通,强调速度和机器的力量(当时无一建成但很有远见,后来大都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参考题目 1、试论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 后的总根源——以政治侵略为例(经济、文化)。 2、浅议租界是近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据点——以法 租界为例(英租界、日租界)。 3、不平等条约是勒在近代中国人民脖子上的一条绞索—以 “南京条约”为例(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 4、紫荆花下话回归—小议香港的前世今生。 5、关于社会制度腐败导致经济技术落后的几点思考—以近代 中国为例。 6、从《四洲志》到《海国图志》—小议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 习的历程。 7、浅论洪秀全理想天国的破灭—以《天朝田亩制》为例(圣 库制度)。 8、试论腐败是导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9、小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以新式学堂的开办为 例(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 10、试论戊戌维新的爱国意义。 11、关于戊戌维新思想启蒙意义的几点分析。(政治改革意义) 12、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是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对帝 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13、小议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4、试论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以思想解放为例。(社会经济、社会风俗) 15、试论“民主”与“科学”乃是救治中国一切黑暗的良药。 16、试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大钊 为例。 17、浅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8、试论毛泽东武装斗争思想的极端重要性——读《中国的红 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9、浅论“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的严重危害——以“立三路 线”为例。(秋白路线、王明路线) 20、对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几点分析——以“凇沪 会战”为例(忻口、徐州、武汉)。 21、试论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的坚强阵地。 22、关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几点思考——读《〈共产党人〉 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23、浅论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4、试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5、试论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积极意义——以“民盟”为例。 26、浅议统一战线是中共克敌制胜的法宝。(武装斗争、根据地 建设)

近现代西方刑事法思想的发展历程.

西方刑事法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刑事古典学派 也称为旧派、古典学派、前期古典学派。是十八世纪中叶和十九世纪初,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民主自由权利的刑法理论。 古典学派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基于启蒙思想的刑法理论;一是基于报应主义的刑法理论。 1、基于启蒙思想的刑法理论 理论基础: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理论 主张:一般预防(被称为旧派的相对主义) 代表人物:贝卡里亚、费尔巴哈、边沁 2、基于报应主义的刑法理论 理论基础:国家主义 理论主张:报应刑论(因而被称为旧派的绝对主义) 代表人物:康德、黑格尔 3、古典学派的刑法主张 (1)罪刑法定 (2)罪刑相适应 (3)刑罚人道 (4)意志自由论 (5)道义责任论 (6)客观主义 4、古典学派代表学者 (1)贝卡里亚:废除死刑(违背社会契约、不能产生最佳威吓效果、会引起人们对受刑者的怜悯、给人们提供了残酷的榜样、错判难纠) (2)边沁:功利主义刑法理论 (3)费尔巴哈:罪刑法定论,心理强制论,一般预防论(刑罚威吓论) (4)康德:绝对报应(人在任何时候都只应当作目的,而不能主要作为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等量报应 (5)黑格尔:等价报应

二、刑事实证学派 刑事实证学派,又称新派、实证学派、近代学派,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时期反映资产阶级刑法思想和刑事政策的刑法学派。 近代学派有刑事人类学派与刑事社会学派。 1、刑事人类学派 理论特点:注重对犯罪人的研究,尤其是将遗传、生物进化理论运用于犯罪原因的研究代表人物(意大利学派):龙布罗梭(创始人)、菲利(后期转为社会学派)、加罗法洛 2、刑事社会学派 注重犯罪的社会原因,认为犯罪的发生、消灭与增减,均受社会的影响 代表人物:菲利、李斯特、牧野英一 3、近代学派的刑法主张 (1)犯罪原因论决定论(意思必至论) (2)社会责任论 (3)主观主义或人格主义 (4)目的刑主义 (5)保安处分论 4、近代学派的代表人物 (1)龙布罗梭:犯罪原因(隔代遗传、返祖现象),社会防卫论与特别预防论,犯罪分类(遗传的犯罪人、进化的犯罪性、激情犯) (2)加罗法洛:自然犯罪观 (3)菲利:犯罪三元论(遗传、自然、社会),犯罪饱和论(每一个社会都有其应有的犯罪,这些犯罪的产生是由于自然及社会条件引起的,其质和量是与每一个社会集体的发展相适应的) (4)李斯特:犯罪二元论,刑事政策学 三、新旧学派之比较 1、对犯罪的基本见解 旧派认为,犯罪是具有自由意志(能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和辨别善恶是否能力的人,基于自由意志所选择的结果,而且是其衡量利害得失之后,判断对自己有利而实施的。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从初中、高中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可见《中国近现代史》是决定中国发展的我们必须知晓,甚至必须深刻领会的一段历史。 "知古鉴今"、"以史为镜”,从这段贯穿着屈辱和艰难成长的历史中,我们有了更加清醒头脑,更加深邃的目光。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了解了中国一路走来的艰难更深的了解到我们年轻的一代的身上背负的责任,中国的明天需要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来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外国侵略者肆意的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无耻的勒索赔款抢掠财富……犯下种种罪行,破坏中国的主权。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奋斗的过程。救亡图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面临的神圣使命。为了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他们在长时间里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著名的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皆出于此,加上后来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运动,他们都是中国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尝试,但是后来都以失败而告终。 1901年的屈辱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之前的几百多个不平等的条约一样让人痛心疾首。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于是产生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随后“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出台,广州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辛亥革命达到高潮!这时的中国仿佛看到了强国的希望,但是取得取得巨大成功的辛亥革命仍以失败告终,即使如此,但是民主共和的思想流传广远。 在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中,从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古代的文明,展示了我们民族的经济文化.无论从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我们的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因为我们中国的封建统治闭关锁国,让中国走向了落后的道路.因为中国的腐败,落后,西方资本主 义己经产生的情况下,它们的发展使我们古老的中国遇到了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整个中国的 生存的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让中国最后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中国的社会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海南近现代史

(一)老街的历史 充满南洋建筑风情的海口骑楼老街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骑楼老街覆盖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总长四点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骑楼。骑楼外表乍看斑驳古拙,仔细欣赏时发现那些建筑上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作为海口主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海口骑楼老街具有文物、经济和审美价值,成功入选首届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1、骑楼的来源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为了生存或生活得更好,东南亚一带出现了不少新的黄色脸孔。在海南人的心里,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回乡建祖屋是必然的,不少足迹停留在“商贾络绎、烟火稠密”的海口,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多出了不少南洋风格的建筑。据说,这些骑楼所用的材料还是从东南亚一船船运回来的。这些南洋骑楼给海口带来别样的风情,也带来别样的浪漫和沧桑。没有海南华侨在海外的奋斗,没有他们在南洋取得的经济成功,海口骑楼街区的建设似乎不可能。因为据有关资料,海口是国内四个沿海城市中依靠侨资发展起来的其中一个,侨资比例达到70%。几乎每一扇门的后面,都隐含着或多或少的南洋故事。海口的南洋史也是海南南洋史的缩影,海口老城的形成凝聚着海南南洋商人的劳动和智慧 海南的气候同样是多雨,多烈日,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海口,而逐步地形成海口街景的主格局。 2、骑楼的作用 1)挡避风雨的侵袭和烈日的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2)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出开 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 3)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

近代欧洲国家的发展为我们带来的启示

近代欧洲国家的发展为我们带来的启示 16世纪——19世纪欧洲兴起与其说是白种人的优越,还不如说是一个大陆混杂者许多能力相似的民族,他们各自建立自己的国家而且相互模仿对方的长处——比如法国人发明了滑轮,西班牙人马上去模仿;而西班牙人发明了合适远洋航行的帆船后英国人马上仿造;英国人爆发了工业革命,法国人和其他欧洲人马上也进行。这些欧洲国家和民族相互影响,相互打仗等,这样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促进了他们力量的大大发展,使得他们超过了世界上其它民族。因为这些国家都明白,如果不去发展或者发展慢一步,马上就有可能面临亡国的威胁。正是这种生存的丛林法则(不要说残酷,国家之间其实就是如此残酷,21世纪的今天尚且如此——美国想打谁就打谁,美国自己发展大量杀伤性武器却禁止其他人发展,美国大肆出口武器制造杀戮却限制中国出口自己的优势武器,美国还制订大量不利于他国的所谓国际秩序公约等)使得欧洲人为了生存而不断地发展自己,扩充实力(包括海外殖民地),从而使得欧洲的“人类文明”得到了发展。 亚洲的中国却落后了,在满清这样落后、愚昧的统治之下,不仅固步自封甚至倒退,最终在所谓的“盛世”之下带来整个国家在文化、科技上,甚至个人文明上的全面倒退。一个在宋朝以前一直领先世界的国家,曾经创造了世界最发发达文明的民族,一个在明朝仍然在追赶世界先进的国家,到了清朝居然沦落位西方人眼里的“愚昧民族”,“半野蛮人”(西方人眼里的野蛮人指的是非洲的土著、印第安人、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的地步。 千百年来受到中国汉文明影响的远东,在失去其影响之源后,自然也落后了,自然也就相继变成欧洲殖民地国家了,整个亚洲只有三个国家不是完全殖民地国家——满清统治下的中国、日本、暹逻。满清统治下的中国之所以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殖民地,而是我们历史教科书上说的半殖民地。那是首先因为中国人口多没法直接殖民管理,再次占中国人口绝大部分的汉人虽然经历过满清200多年愚昧和奴化,但是骨子里依然有血性,如果殖民地化必然导致这股血性被激发出来,辛丑条约的签订导致殖民地化明显后,中国的民众也就开始加速了醒悟,最后推翻了早就该扫进历史去的满清。其次是因为满清时期是被多个列强共同殖民的,各个列强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了势力范围的划分,而谁也不能轻易侵占对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题目

201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题目 材料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融入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过程,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进入全面加速阶段,作为多边体制的受益者,美国不愿再维持既有的多边规则体系,而转向对自身更有益的跨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三是重塑更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全球化。美国主导的TPP 和TTIP谈判,目的就是用能发挥自身优势的高标准规则限制和约束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将退出以TPP为代表的高标准贸易规则谈判,但其遵循的高标准理念不会就此废弃。相反,一些新协议可能将以更加有利于美国的方式进行“建设性的重新定义”,未来新制度的塑造权之争仍然是大国博弈的焦点。 材料二: 从特朗普竞选中所持的主张来看,对外经济政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主张废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近日,“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投资6亿美元的汽车玻璃厂正式投产,不少国人将这种海外建厂行为理解为“跑路”;曹德旺本人接受采访时,除了正面澄清“跑路”一说,还就中美企业税负、经营成本等话题谈了看法,其中“死亡税率”等概念瞬间戳中公众槽点,引起热议。 曹德旺美国建厂,指出中美制造业成本差距已经不大,之所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原因在于,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制造业成本不断抬高,已然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困扰。此前,舆论就非常关注越南、印尼、印度这些国家制造业崛起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如今,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又大张旗鼓地提出“制造业回流”,更是引发大家对中国制造业前景的担忧。 材料三: 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正式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卡梅伦承诺,如果他赢得预定于2015年举行的大选,会在一年内批准所需法律,制定与欧盟关系的新原则,然后就脱欧问题举行全民公投,让人民有机会选择继续留在或退出欧盟。卡梅伦称,如果欧盟不采取措施解决核心问题,英国将有可能退出该组织。公投预计在2017至2018年间举行。 2015年1月4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有可能,将原计划于2017年进行公投提前举行。公投必须在2017年年底前举行。如果能早点进行更好。越快履行重新谈判的承诺举行公投越好。 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公投,决定是否继续留在欧盟,投票结果预计当地时间24日清晨出炉。2016年6月24日公布结果:脱欧阵营锁定最终胜利。 题目要求:根据以上材料,思考逆全球化趋势对中国的影响,题目自拟,字数1000字以上,统一A4纸打印,在题目下方写上班级学号姓名。16周课上统一提交,过时不候。

中国近现代史小论文

“北大之父”蔡元培 北大和蔡元培,一个是成立才一二十年就腐败的不成样子的大学,一个是因为袁世凯死了才敢回国的落魄革命者,本来就很难联系上的两位,碰到了一起,却擦出了最明亮的火花。蔡元培之前的北大,臭气哄哄,进来的人都是为了“升官发财”,把进北大当跳板;蔡元培的北大,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全国学术研究中心,满地走的都是之后被写进历史教科书的人物,一举奠定其作为全国顶尖大学的地位。两相对比就明白,蔡元培不愧为“北大之父”。 蔡元培的北大,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学生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首行男女同校,开中国公立大学之先例。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使北大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从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客观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蔡元培的北大,不拘一格聘人才,不仅留任了一批顽固守旧但学有专长的旧派人士如刘师培、辜鸿铭等,而且先后聘用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徐悲鸿和胡适等一批新派人物。值得一提的是胡适并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但蔡元培为了让胡适进入北大不惜帮其伪造学历,“不拘一格降人才”,可见其爱才之心。当时的北大,有一群教授,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鲁迅,36岁;陈独秀,39岁;朱希祖,39岁;最年轻的是画法研究会导师徐悲鸿,23岁;这足见其对学术的重视和用人的魄力。 蔡元培的北大,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京师大学堂遗留下来的封建衙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的蓬勃发展。在大学学科建设上废科建系,废年级改选课制,各系设系主任,跨系可以选课,鼓励学生积极研究学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同时加大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交流,邀请知名教授来北大讲学,据说蔡元培曾邀请爱因斯坦来北大讲授相对论,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成行,双方深以为憾。 蔡元培的北大,把“学堂重地,闲人免进”的牌子扔在了一边,课堂公开,图书馆公开,浴室公开,运动场地公开,食堂公开。正式生,旁听生和偷听生抢座位的场面随处可见,运动场上外校的学生比本校的还多,食堂里吃饭的天南海北,也算的上当时北京城一景。更令人瞩目的是蔡元培在北大办起了校役夜班、为全校工友提供学习的机会,这可是中国开天辟地第一回。一时间,北大呈现出一派自由、开放的现代大学景象。 在北大的蔡元培改革封建教育,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采用沟通文理,废科设系的制度,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实行大学平民化,把北京大学学术化,使北大成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学,奠定了北大以后乃至现在国内顶尖大学的地位,从这个角

最新《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笔记

第一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复习概要: 1.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2.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 3.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类型 4.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矛盾而提出的探索 第一节、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1.工业革命的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在17世纪,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与建筑 的重大变化却是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已经从轻工业扩至重工业,铁产量的大增为建筑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准备了条件。 2.工业革命的冲击,给城市与建筑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 首先,是工业城市问题。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集中,由此而引起的人口恶性膨胀,以及由于土地私有制和房屋建设的无政府状态而造成的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使城市陷入了混 乱之中。 其次,是住宅问题。虽然资产阶级不断的建造房屋,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牟利,广大的民众仍只能住在简陋的贫民窟中,严重的房荒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大威胁。 最后,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对新建筑类型的需要,并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建筑创作方面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反映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另一种则是探索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 3.为什么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人口会迅速增长? 18世纪下半叶,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原来的一些封建手工业城市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首先在英国,其次是法国、比利时等),旧城不断扩建、新城陆续产生,大工业企业需要很多的工人在同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但这些工人必须住在附近以便于工作,于是他们便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由此而产生的人们的各种需要,相应的诸如手工业者、裁缝、鞋匠等等都搬到这里来了,于是小城镇就发展为小城市,继而发展成大城市。城市越大,交通运输越发达,越利于人口集中。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以惊人速度成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业 题目:论洋务运动 姓名: 班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3-01 学号:541307020XXX 分数: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题目:论洋务运动 【摘要】:在19世纪60年被晚清政府统治的中国内忧外患,人民处于多重压迫剥削之下。在迫于外来列强的侵略和国内人民起义高潮不断的情况下清政府为了找到一条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于是决定吸收外来文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并且开始了大胆的尝试,于是开始的洋务运动。 清朝统治集团兴起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但是,再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对清朝封建统治威胁最大的是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办洋务的目的。有对内镇压的一面,但主要是为了抵御外辱。洋务运动是在国内统治阶级矛盾缓解,海边防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位增强抵御外辱的力量而采取的一种对策。 清朝统治集团兴起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同时洋务运动在军事方面的发展对晚清政府在抵御外来侵略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推动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特别是进行近代海防军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防御日本的侵略。一方面洋务运动当时开始了民族商业的初步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当时中国的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洋务运动也开始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为后来中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洋务运动的开始就是晚清的上层人员企图要以军火武器和科学技术的“西用”,来达到维护古老的封建王朝这个“中体”的目的。显然,这一思想体现了落后的生产关系与先进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之间的矛盾。从哲学上看,这种两分法是谬误的,因为它是一种既肯定新价值又不否定传统价值的相对主义。 总之,洋务运动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洋务运动,晚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战争 一、内忧外患的晚清政府 洋务运动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最强大敌人的挑战。而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的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英法联军的嚣张狂妄和大肆侵略,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企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的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多方面的活动。二、洋务运动中的军事自强 与其说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刚开始时,军事自强抵御外辱还是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话,那么,从70年代中期以后,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则主要是为了遏制和防御日本的侵略。明治维新后日本队中国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绪论 一、思考 1、现代建筑的地位 2、近现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潮 原因、过程、结局及其影响 3、近现代建筑的形式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4、现代建筑大师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作用 二、背景 1、历史背景 1)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关系变革 2)资产阶级革命:克服封建传统教条,传播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2、建筑领域背景 1)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建筑类型的出现:工业革命的结果 2)建筑思潮开始转变: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 三、近现代建筑史断代及发展线索 世界史划分: 近代史1640 英国资本阶级革命 1871 法国巴黎公社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1917 俄国十月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第一阶段----复古主义思潮时期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50年代 ·建筑上的复古主义思潮: 法国:古典复兴,英国:浪漫主义,美国:折衷主义 ·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设计思想的大量运用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 2、第二阶段----新建筑运动的初期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两大策源地 欧洲: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与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美国:芝加哥学派,草原式住宅 ·两大倾向 浪漫主义(英):保守 工业革命---万恶之源---中世纪田园风光 理性主义(德):理性 工业革命---工业化---标准化、大量化 3、第三阶段----现代建筑运动的高潮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多种流派:野兽派、主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意大利理性主义、构成主义 ·四个大师 格罗庇乌斯Groupius 德国 密斯Mies 德国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法国、瑞典 赖特Wright 美国 ·建筑理论

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革命与改革的看法

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革命与改革的看法 一.摘要: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二.关键词: 三.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是区别于世界近现代史,专以中国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叙述主体的一门学科。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40-1919年)、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年)、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2006年)。 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思想启蒙、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构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历程。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 1918年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2年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标志开始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1927年工农武装割据的提出表明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1945年中共七大思想形成,是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953—1956年三大改造,把主义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1956年中共八大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为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 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也讲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中国的发展也作了比较,也例举了很多例子,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法律与社会经济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是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差距,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应该不断的学习与创新。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于是中国是从科学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现在我们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我们也有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继续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面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担负着建设审计署的历史重任,有了大家才会有小家,通过对近现代史的学习,牢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经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作为大学生,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扩大我们的视野,不仅要学好知识文化,而且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于是我们必需要了角色中国的基本国情,每天都会有新的资讯新的动态,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关注,细心留意我们身边的事物,从小事做起。我们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应继承和发扬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论文

……大学公共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论文 题目:读《论十大关系》有感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读《论十大关系》有感 之前早就听过《论十大关系》,主要是由于它的作者,致使一听到,就有种如雷贯耳的感觉。还曾一度以为这是一本很厚的书,这次终于在老师布置要看政治书做作业的情况下,上网上找了个电子版的读了一下,一万多字,也就算是一篇稍长的文章吧。 建国初期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为共产主义的中国指明了方向。它是一篇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论十大关系》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建设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二、适当地安排国民经济,提出按“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提出我国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文章讨论了沿海工业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出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不能离开经济建设来片面地强调国防建设。 首先我知道了这“论十大关系”都论的是哪“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也从中了解这《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的汇报。也就是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继而集中概括出来的。这“十大关系”也算是“十大矛盾”,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对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3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经验教训为戒鉴,从而形成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当然以上这是官方的解说,百度出来的读后感也都是这样成筐成筐的。我看过之后有两大不解,第一就是在1956年做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报告与

世界文化史第七章近代西方文化的发展及其问题(精)

世界文化史第七章近代西方文化的發展及其問題 一、單選題(20題每題2分共40分) ( ) 1. 俄國彼得大帝在位時,曾定下「鬍鬚稅」,規定留鬍鬚的男子繳納。由時代的特色,我們可推知他此舉的主要用意為何?(A)希望俄人脫擺以往被蒙古人所統治時的形象,積極向西方學習(B)國家財政的困窘 (C)他本人喜歡留鬍,因而不希望其他人跟他有類似的外型(D)留鬍鬚與希臘正教的教義不合。 ( ) 2. 維也納會議後,歐陸的政治局勢大致是如何?(A)大多已實行民主政治(B)大多已進入工業革命時期(C)保守主義成為大多數國家政府思想的主流(D)「改革國會」成為各國在野黨的主要訴求之一。 ( ) 3. 以下史事的發生「並未」受到法國大革命影響的有:(A)拿破崙帝國建立(B)啟蒙思想的備受質疑(C)保守主義的勢力高漲(D)浪漫主義運動的失敗。 ( ) 4. 「人生而自由,然而在人類社會中,人卻處處受到束縛……人應該追求深刻的內心經驗……」關於這段話,較貼近以下哪種主張?(A)自由主義(B)浪漫主義(C)馬克斯主義(D)保守主義。 ( ) 5. 以下對話發生於18世紀:A:「這本小說真是感人,在這種情形下仍如此愛著對方,真令人讚嘆……」; B:「真是苦戀呢!女主角最後選擇了別人,所以他竟然犧牲性命來展現他對感情的態度……」,依此推 測,此本小說的風格所展現的時代精神趨向於何種思潮?(A)自由主義(B)保守主義(C)浪漫主義(D) 寫實主義。 ( ) 6. 影片《一曲難忘》描述一位波蘭鋼琴家,強烈地期待波蘭能重新得到自由,他不為沙皇的屠夫(按:波蘭總督)演奏,離開祖國到巴黎去時,帶了一把波蘭的泥土。而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為了籌錢資助祖國 爭取獨立自由,一場場的演奏會,終於使他的生命燃燒至盡頭。這位偉大的作曲家的作品揉合斯拉夫民 族的熱情憂鬱和法國人的華麗纖細。他應是哪一風格的作曲家?(A)古典主義(B)印象主義(C)浪漫主 義(D)現代樂派。 ( ) 7.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領導人之一的拉法葉將革命爆發的「第一現場」——巴士底獄的鑰匙寄給何國政府,以表達他對此國之前表現的肯定?(A)英國(B)美國(C)俄國(D)中國。 ( ) 8. 「遠洋航行者大多是海員,商人或亡命之徒」;「享樂主義什麼都不管,製造出一批遊手好閒的人」。兩句話各有何的特色或彼此的關聯?(A)前者造就了後來的美國,後者則為20世紀初西方世界的亂象之一 (B)前者指「大西洋時代」來臨的背景,後者意味著海權時代的到來(C)前者促進了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後者則為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現象(D)前者為浪漫主義時期的特色,後者則為受啟蒙時期影響而產生的 社會現象。 ( ) 9. 三位學者對於社會的看法,甲主張「齊頭式的平等」,乙主張「競爭起點的平等」,丙主張「國與國之間的平等」。以上三者,何者可謂是社會主義者?(A)甲(B)乙(C)丙(D)以上皆是。 ( )10. 「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位領袖」,這樣的口號,顯示出怎樣的思想內涵?(A)極右的法西斯主義(B)右派的自由主義(C)極左的共產主義(D)右派的保守主義。 ( )11. 與達爾文同時期的學者,有些不相信他們的祖先是猿猴中的一支,但是他們卻被稱為是「社會達爾文主義者」,主要原因為何?(A)他們都是人文學者,對生物學有所排斥(B)他們都是虔誠的猶太教徒(C) 他們利用「生存競爭」的說法將帝國主義的侵略合理化(D)他們利用「物競天擇」的說法將破壞自然環 境的舉動合理化。 ( )12. 印象派的畫家,如何因應照相機的問世?(A)以抽家的手法構圖(B)畫家每一年只創作一幅作品,以量的限制提升本身的價值(C)以寫生入手,但從光線、色彩變化的律動中創出新意(D)向中國的水墨畫取 經,強調意境而不重形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南开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公共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伯苓班) 考试试卷 [开卷,考查] 学院:化学学院专业:化学(伯苓班)学号:1311219 姓名:孙明康分数: 请谈谈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收获体会,可结合对课上所讲某段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看法来谈(2500-3000字)(5号字A4纸双面打印)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爱国运动,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步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不仅从一个没有主权,没有话语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并且飞速发展的世界强国,并且经历了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的脱胎换骨的进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就沿着时间线把这段历史跌宕起伏地讲了出来。然而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显然不只是要讲述这段历史的艰难险巇,还在于要告诉我们历史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问题。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的真相,正确地认识历史,还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历史的发展阐明社会的进程,进而给我们个人的努力和发展指明方向。在四个伯苓班开设这种“专题讲座”的形式,通过不同研究领域的老师们各自的讲解,更容易把历史的细节讲清楚,也更容易讲得具有说服力。而本学期在各位任课老师的指导下,我也学会了不少分析以及评判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能力。老师们的观点和论述,对我的影响看起来虽然很微不足道,但是却是十分深远的。下面我就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这一部分着手,简要阐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给我的历史观带来了什么样的新观点和新思路。 困难重重的革命道路 1927年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的革命道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有国民党政府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外有帝国主义愈加强烈的侵略以及对国民党的操控利用。国民党在帝国主义的操控下大批捕杀共产党人。这样艰难的时期,是否应该坚持革命,以及怎样继续革命是每一个共产党人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在考验面前,共产党人没有放弃革命,而是为了解放中国的共同理想继续凝聚在一起。在这个艰难的时期,不仅仅有众多著名的思想家如郭沫若等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队伍,还涌现出了毛泽东这样的极具军事头脑的领导天才。他们一起不仅把中国革命的进程推向了一个新的出发点,并且为马克思主义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并且为其在中国能够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上面可以看出,在历史的潮流里,中国共产党并没有随波逐流,在历史的考验下,中国共产党也没有明哲保身,而是选择迎难而上,在被“置之死地”的险境里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也是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解放中国的角色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新道路的勇敢探索 中国共产党为了应对内外重重夹击,在1927年8月7日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这次会议也确定了中共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寻求新出路”的方针。在前面的几次城市起义中相继失败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国共产党人,决定走一条从来没有被实践过的道路。他们决定从国民党势力比较弱的广大农村地区出发,发动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法逐步扩大自身的实力与影响力。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毛泽东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也给其他共产党人带来了希望和继续革命下去的信心。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题目: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姓名:杨婷 班级:生物工程(2) 学号:1209034228

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 【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作为晚清政坛的肱骨之臣为维护清廷的统治,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办近代工矿与交通运输业,建立新式陆海军,创办学堂,培养人才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然李鸿章也代表清廷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李鸿章终其一生受到政敌的谩骂与围攻。今天,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晚清洋务运动 (一)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二)李鸿章与太平军 李鸿章帮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封建统治,在他的人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然而从现在看来,此运动的局限性更加明显,综观历史,农民起义,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只是以武力实现了改朝换代。它并不能直接地推动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也不能引导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更不能派生出伟大的学说和先进的理论。它只能以一个新政权,取代一个旧政权。正是因为大清帝国有像李鸿章这样的臣子拼命保驾,有像李鸿章这样的才学超人之士运筹帷幄,太平天国才没有完成他们消灭大清的志向,洪秀全才会兵败如山。 (三)近代化思想引导下的洋务实践 李鸿章不仅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他主持的洋务事业涉及到军

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论文。论袁世凯

xx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xx至二○xx学年度第x学期) 论文题目:我读袁世凯 学生姓名:xxx 学生学号:xxxxxxxxxxx 所在学院:xxxxxxxx 年级专业:xx 级xxxx 专业任课教师:xxxx 完成日期:20xx 年xx 月xx 日

我读袁世凯 (xxx,20xx级xxx专业) 【内容摘要】袁世凯虽有过错,但功劳不可被忘记 【关键词】袁世凯,功劳,过错 所谓“谋国者”既有老成谋国之义,亦有谋国之人的意味。简言之,袁世凯其人,恰与三国时的曹操类似,于治世之能臣,遇乱世则可成为奸雄。而他人生的结局、选择,实则与曹操、刘裕、杨坚等人相仿佛,按照中国传统社会的规律,他的未来也将是拨乱反正、一统中华,稳居一朝太祖的排位。 不过历史没有给他机会,相反却造就了他的悲剧。事实上,同武则天一样,袁世凯死后留给后人的是一座无字碑:将思考留给后人,将功过评说留给后人。即使结局那么不尽如意,也不能一味去指责。穿越去那段历史,又有几人能做成袁世凯?又有几人能做的比他完美? ——导语 袁世凯(1859-9-6—1916-6-6),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清末民初的军事和政治人物,北洋系统的领袖,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的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 袁世凯是何许人?想来我们这些读着教科书长大的人,总归对这位“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又建了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不抱什么善意。同样,对于那些坚持着民主、自由、普世价值的自由派知识分子而言,借由同盟会衮衮诸公之口传出的践踏“约法”、肆行独裁的袁大总统的形象,更可爱不起来。 一般来说,政治人物是不可以犯错误的,一件坏事足以一笔勾销一百件好事,而且基本上不会得到原谅。尽管袁世凯是晚清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他在推动中国政治、军事、司法、经济、社会管理、教育等领域的现代化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仅就辛亥革命而言,如果说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是其成功标志的话,那么袁世凯的功劳是谁也比不上的。但是,袁世凯称帝了,表明他的骨子里还存在着传统帝王思想,这是不可原谅的,由此他就被贴上了“坏人”的标签而一无是处。 其实,如果说辛亥革命带来了民主的时代潮流的话,那么袁世凯所“逆”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