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指秦统一中国(BC221)以前的文学。包括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周。

第一章古代神话与远古歌谣

一、古代神话

周代以前的文学主要是神话和诗歌。

神话: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即:1、神话的内容和现实性——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2、艺术性——不是科学的反映是艺术的反映,通过幻想对现实进行了形象化的加工;3、不自觉——不是作家有意识的创作,而是受限于生产力、科学水平vs了解、征服自然力的愿望。(区分后来作家自觉运用神话题材、神化手法所创作的作品)亦称古代神话。

Eg.《山海经》《楚辞》《淮南子》

神话是通过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现远古时代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可贵的探索精神的一种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幻想形式。Eg.女娲、后羿、大禹治水、刑天、夸父、精卫

中国远古神话Cf 外国古代神话——

1、记载零散,并多有异说。没有专书。掌握文化的史官只重记实,把神话当做史实来曲解怀疑,思想界排斥神话之倾向(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春秋战国动乱,秦焚书;

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神话和传说容易混淆,但从产生年代~神话较早传说较晚;从所写内容~神话神奇怪异,传说接近现实;塑造形象~神话是神,传说是人。神话VS迷信:神话表现了人们对自然力的不屈服,引导人积极向上;迷信表现了对自然力的无能为力,甘做奴隶,听从神的摆布,消极,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宗教迷信。

3、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大公精神(西方=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4、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

二、远古歌谣

周代以前,亦即《诗经》之前的时代称远古。三皇时代已有诗歌

反映周代以前的诗歌水平的主要体现在《周易》中。群经之首。《周易》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著作,是占筮的参考书。多叙事个别抒情。已有赋比兴衬托等表情达意之手法,生动形象。

从古代神话和远古诗歌,我们认识到——

1.文学与劳动有密切的关系,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文学中形象、抒情、节奏、对称诸因素,主要是在生产实践中被人们意识到的。

2、文学与宗教关系密切。上古时代的文化基本是神权支配下的文化。认识水平和

生产力低下==母体崇拜=图腾=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化统治权文学的产生和成长也在宗教中受启发。

3.《诗经》是远古诗歌发展的结果

第二章诗经

一、《诗经》的编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创作。全集305篇,6篇无辞。

采诗——采诗者==时间==渠道==目的==献诗

编辑成书——周公说==孔子说==周王廷乐官

二、《诗经》的体例

风160·——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雅105 ——大雅小雅颂40——周鲁商

宋人郑樵《通志·总序》“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音:乐调上的区分)风土之音是各地的民歌,朝廷之音是在以朝廷为代表的各级官府场合演奏的官乐,颂是在宗庙里演唱的祭歌。变风变雅是指风诗雅诗中的乱世之作。

可以看到,在乐调作者内容作用等方面风雅颂都不同

三、《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创作的三个时期:

西周前期

西周后期

东周

1、反映了周民族的发展史

从母系到父系为中心的过渡从游牧为主到农业为主从穴居到室居从邰到豳再到定居于周,进而商族而统治中国,建立周朝

2、反映了战争及其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周公东征统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是进步的but远征的战士、少数民族冲突、民族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痛苦和怨恨

3、揭露和批判当时的社会黑暗

统治者腐败 eg。《伐檀》《硕鼠》

阶级、民族压迫《大东》

4、反映了当时的婚姻恋爱

风诗的主要题材形式多样——劳动人民的纯洁、真挚、热烈、愉快的爱《静女》——怨恨封建礼教束缚,要求婚姻自主《虻》——

失恋单恋相思别离《狂童》、《泽陂》

5、农业诗——研究周初社会的重要资料

①农业生活诗——再现阶级差异反映西周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采薇》《七月》

②农业祭祀诗——春夏祈谷秋冬报夏记录风俗礼制周人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

济的繁荣《载芟》《良耜》

6、其他

《颂》诗—对祖先的歌功颂德《雅》诗—贵族的烟瘾游猎

四、《诗经》的艺术成就

1、开创了文学中的“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写实精神

深刻地揭露了西周及春秋前期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比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Eg 《七月》

在反映现实时,多采用了朴实合乎现实的本来面目的形式,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例外:《生民》继承:建安七子汉乐府

2、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在诗经中大量、成熟地使用,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体式赋比兴是表现手法

赋——直接的铺叙陈述,如实地说出事情《七月》

比——比喻明喻隐喻目的:把对象的本质或现状具体地刻画出来

兴——起兴先言他物,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有引起联想的意味《关雎》

3、重章叠句的歌唱形式

直接重叠或间隔重叠重言双声叠韵双关隔句押韵讲究对称、整齐

4、篇章句式既有定式,又灵活变化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决定于当时的语言一单音词为主)句式灵活《国风》二三四五言都有,完全是散文化的句式,舒缓自由

五、《诗经》的影响与研究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

诗经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商周一个长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思想状况,在外交中用赋诗对答,委婉表达观点词汇知识丰富引用论据但不大注意本义而断章取义加以利用汉代独尊儒术之后,这部以人民为创作主体的诗集成了经学的附庸

汉朝诗学四家——

毛诗:秦汉间鲁人毛亨做训诂传赵人毛,《毛诗故训传》现存诗经最古解释本古文学派

鲁诗:汉初鲁人申公

齐诗:汉初齐人辕固生

韩诗: 汉初燕人韩婴

后三者用汉时通行的文字写成,属于今文学派均相继失传

宋·朱熹《诗集传》清·马瑞辰《毛诗郑笺通释》

第三章屈原和楚辞

一、历史背景—战国后期

1、七雄对峙,趋于统一齐楚韩燕赵魏秦

2、合纵连横,秦楚争霸横则帝秦,纵则楚王

3.成败的关键在于改革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鞅法而富强

楚悼王————楚威王——楚怀王——襄王与仇秦联婚楚人爱国

作为楚国左徒的屈原处在人民抗秦情绪高昂,而统治集团昏庸软弱的局势下,力主改革、抗秦而得不到支持,被人谗害。

二、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生平见书36

一般认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招魂》《九章》

《离骚》是代表作,可能作于汉北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长篇大致内容:政治理想—楚的排斥—坚持不妥协—孤独困苦,想象比喻多—只能离开—依恋不舍—殉国其他见书

三、屈原的艺术成就

“屈原词赋如日月”——李白

1、开拓了抒情诗的全新境界

忧愁为骚例:本传—屈平之作《离骚》,盖怨生也贾岛—骚者,愁也,始于屈原诗经开始有愁怨之作,抒情简单直白,只是将心理状态加以陈述vs 屈原在表达同类情感时运用了大量新的词语,从自身的遭遇/环境/神情/心态/行为举止等结合起来,回环往复地吟唱。Eg。

通过抒情表现了诗人的人格,展现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人格的核心——美政思想也忠君(得到信赖是美政实施的条件),但他追随的不是君王,是美政思想、自我人格的实现。公平正直的品德,宁死不屈而不同流合污的顽强性格,悲愤沉郁的心理特征,展现了屈原个性的各个层面还有形成的环境,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对比:《正月》《离骚》愤世—恨世道黑暗,生不逢时;怨上—恨君主昏庸,忠奸不辨;孤独—感怀自身与腐败政治环境的矛盾不同:忧己vs以国为重;畏惧vs大无畏;怨上而不敢直言vs直怨;虽然为“我”而悲伤但缺乏“我”的形象感vs刻画出悲愤填膺、宁死不屈的忠君现象

内涵着悲剧美——伟大之处在于展示了主人公与黑暗社会环境斗争的精神 + 内心世界的复杂斗争,表现出坚定不移的高尚人格(诗经此类情调低沉)屈原激励鼓舞我们,激发了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把我们引向崇高,在熏陶引导中理智和感情升华

2、诗体的革新——骚体

鸿篇巨制——(刘谓之“鸿裁”)形式和篇章结构上的长迂回断续—回抱法(根据主题的矛盾和联系加以想象最后回到主题)、

语体化——语言的运用多用口语和方言;句式散文化,灵活自然,长短参差,有错落美;语气词兮的广泛运用成为骚体的句式标志,三字节奏的出现

广声貌,趋艳丽——直接描绘比喻用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象征更广泛深远

3、浓烈的浪漫色彩

特点:①抱北方学派之人生理想,体现南方人富于想象的文学形式。(南方理想较虚幻,北方更付诸实践)对理想的执着VS 黑暗现实——浪漫主义的契机。南楚巫风文化是屈原浪漫主义的土壤—吸取了民俗文化的营养,借用巫事神的形式

②运用了大量的非现实性的题材,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

4、诗人与民间文艺的光辉结合

《天问》《招魂》较多地保留了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原型

《九歌》原为楚地民间祭歌,原辞表现的是男女性爱生活,鄙陋。屈原是祭歌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准“颇更定其辞,去其泰甚”

屈原的创作深受民间巫歌的影响(例:九歌)

《九歌》与《离骚》的相同之处:香草美人、九天、昆仑、飞龙 etc

①屈原在写作之前必定熟知作为民间祭歌的《九歌》,对其吸收提高。

②《九歌》与《离骚》《九章》都用到的名物概念,前者多用本义,后者多用引申义、比喻义九歌写作偏于必然,屈原所写偏于或然,受九歌启迪例:…

③在句式上,屈原多用三字节奏加虚字再加两字节奏;九歌似乎体现了由最简易的民间歌谣句式向骚体过渡的轨迹,亦是屈原对于九歌形式的发展

四、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楚辞:楚歌之辞。内容多为楚地风土名物,声韵皆用楚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中原的诗歌有较大区别,故标以楚名,从音乐的角度上来讲又称南音。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尤以离骚著称,也叫骚体。另有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宋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6篇可信。对屈原有直接的继承。体裁上用的是骚体,构思、手法上多驰神骋想,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文心雕龙》“屈宋逸步”。继承长篇的基础上又运用了铺陈描写《九辩》对秋天的描写表现悲愁、描写客观(重要识记点)并且精细(屈只是主观感情的抒发,用景物来比兴衬托)鲁迅称“实为独绝”《九辩》的句式表现已经赋体化,汉朝大赋问答体的格局滥觞于《卜居》《渔父》,直接效仿于宋玉,宋反映了由辞向赋的转化

在楚辞和汉赋之间,宋玉承前启后

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多地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的是宋玉。汉赋“铺采摛文”源头。然而用意微隐,缺乏屈原式的嫉恶如仇的斗争和正直,是宋玉作品黯然失色的原因

第四章历史散文

左史记言(《尚书》),右史记事大事在策,小事在简(简牍学)简策按时序编排,为史书,称春秋史书中的篇章多以散文形式表现

先秦时期大体有三种——古代的政令、文献《尚书》;史官整理好的史记《春秋》;对史之解说《公羊传》

一、《尚书》与《春秋》

《春秋》、《左传》属于编年体

《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体

甲骨文、金文文学价值不高

真正标志散文形成的是《尚书》(尚,上。上古的历史)记录上古时期的典、谟、誓、命、训、诰(王公的训诰和政令)今文尚书—用汉流行的隶书书写古文尚书—晋人伪造《十三经注疏》是二者合编《无逸》《秦誓》是最早的比较完整的论说文《顾命》是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记叙文

孔子修《春秋》——文学上的润色、开创了史家之史代替史官之史,在历史的陈述中寄寓自己的褒贬简约一字一词来表现 eg. 弑君杀人诛贼子

“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曰微而显,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尽而不污,五曰惩恶而劝善对其解说的书籍:“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后二者主要从概念理论上解释,文学性不高

二、《左传》与《国语》

《左传》是春秋内传,记事。寓断于事《国语》是春秋外传,记言

左传的作者相传为鲁国太史左丘明,唐后有怀疑

左传是一部典范性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基本思想倾向儒家,“礼也,非礼也”民本思想贯穿全书,提高民的地位,无疑是进步的历史观

(左传内容和成书结果见书本57)

【文学发展上,《左传》的价值】——

1、继承了《春秋》“尽而不污,惩恶劝善”的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现实,特别是对昏君污吏进行无情的揭露

古代良史精神“崔柕弑其君”(史官三兄弟)

左传抛弃春秋的微和晦,鲜明地表示作者的主张,对历史上的人事做了直言不讳的评价

2、《春秋》严谨,而“左氏浮夸”(详瞻,出自韩愈《进学解》),是历史散文的一大进步

以《春秋》所记大事为纲,以小见大,故事性、戏剧性,着重写人,人的性格、活动与历史的变化 eg晋文公

历史的真实性,思想的倾向性,语言的形象性形成了我国历史散文的优秀传统

3、最善于叙写战争,是历来对《左传》的定评

左传写军事行动四百多次

五大战役——

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又脉络连贯,条理清晰尤其注重伏笔与照应,明写暗写的配合,使事件环环相扣,情节跌宕起伏,层出不穷

4、语言简明、精炼、准确、含蓄、婉转,词汇丰富,堪称散文典范

左传语言精妙,尤其是行人辞令(外交),刚柔得体,不卑不亢,耐人寻味eg.

烛之武

《国语》则是记载言论为主的历史著作,继承尚书而对战国的论说文有直接影响,可看做西周末与春秋时代政界人物言论的记录国别体

三、《战国策》

国别体按照战国时期十二国记述,主要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特别是纵横家的活动和言论

长沙马王堆《战国纵横家帛书》

战国策记录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传说,以记人为主的篇章大大多于《左传》,作者的目的已经不在记事而在刻画人物性格品质eg苏秦荆轲;

《左传》写人注重真实,《战国策》注重神似,多用夸张虚构,摄取人物典型性格特征,用漫画般的手法进行勾勒 eg 冯谖客孟尝君虚构合情合理,真实精心提炼,使人物的真实面貌更鲜明有个性;

《左传》语言精练严谨,《战国策》语言长于铺陈,流畅恣肆,气势激昂eg苏秦战国策多记录纵横家的言谈,必然反映了雄辩夸饰的风气,对于文学性的增强、辞章的兴起有作用

多用寓言故事eg狐假虎威

《晏子春秋》——历史人物的传闻故事集

【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代文学艺术的影响和作用】

为传记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可利用的题材和可借鉴的手法,善于通过具体的描绘,通过人物言行的刻画去再现历史,不仅记事而且记人。在符合基本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多用提炼加工甚至虚构,吧历史的画面以历史人物的面貌展示得栩栩如生。到汉代司马迁继承发展,为人物立传,创造了传记文学

在散文的写作上,先秦的历史散文为后代所模仿如贾谊晁错三苏韩愈柳宗元这些史书记录了富有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和有教育意义的言行,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

第五章诸子散文

一、诸子散文历史背景

1、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局面——春秋战国之际

政治经济:土地私有化地主新兴阶级政权层层下移混战—趋于统一—中央集权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

意识形态:神权信仰危机民本思想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2、士阶层崛起,文化学术下移(地位低术有专攻养士之风)

3、百家争鸣儒道法名墨杂农阴阳纵横小说各家平等各有千秋互相融汇

二、诸家基本主张、代表

1、儒家

孔子——《论语》礼、仁(等级爱人-德政)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王道社会分工劳心价值

荀子——从儒家转向法家的过渡性人物性恶文学史上第一个赋家

2、墨家

学术流派政治集团成员来自社会下层严密的组织纪律

儒墨相提并论,称为“显学”(突出的重要的)

墨翟“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中心思想:兼爱兼相爱交相利待人如待己爱人利人以得到相同的回报vs 儒家爱人有等差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阶层的利益和愿望政治思想:尚贤尚同(不论出身,有能则举)(以上级的是非观为标准,逐步统一思想。集中统一到天子,服从天的意志,反映了小生产阶层的政治软弱性和落后的宗教观念)

3、道家

老子——战国初期政治主张:自然无为(顺应自然的变化)原始社会的平等、平均制度(小私有者的愿望)朴素辩证法(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但没有认识到事物转化需要条件)庄子——绝圣弃智(反对一切知识文化,把社会理想寄托在愚而朴的冒昧时代,不满现实披露弊端抨击仁义礼乐道是起源)相对主义理论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征(事物的性质是相对的没有确定的质的区别特点是认识者主观的行为齐物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所处时代动荡消极逃避逍遥游:有待—无己—无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法家

代表:春秋—管仲子产战国—李悝商鞅·法申不害·术慎到·势韩非

韩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建立以法治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体系模式(法令权术君权)法治理论的实质在于极权主义理论基础在于进化的历史观适应封建地主即将统一的形势,为中央集权制之奠基理论但暴力对待人民,专制残暴一面

李斯—《谏逐客书》

三、诸家的文艺思想

1、儒家

孔子——不学诗无以言《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文学价值的论述。兴、观—认知、群—凝聚、怨—批评比较全面地涉及诗歌美感、认识、教育作用,揭示本质特征,启发后代文论。论述音乐“美”—艺术形式,“善”—思想内容认为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结合是衡量音乐作品的标准。

孟子——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感情创作动机“以意逆志”通过自己的分析和体会去理解作者的用意而非望文生义或机械理解“知言”“养气”

荀子——人的善和美都是后天教育改造修饰的产物,文学艺术成为人们提高道德文化修养的重要手段《乐论》是现存的先秦时期第一篇系统论述音乐的专著音乐属于心理和生理的需要情感满足礼的任务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乐的任务是促进不同等级的人和合

2、墨家

讲究实用非乐音乐是奢侈品只看到物质需要忽视精神需求,小生产者狭隘思想

3、道家

反对文艺的功利性,注重文艺的审美性老庄崇尚自然朴素之美“天地有大美(庄子)”效法自然较早注意文学中的言辞和意念的关系问题“道不可言”(局限)“得意忘言”(表面)

4、法家

先秦法家否弃文艺商鞅称诗书礼乐为“六虱”韩非:文学之士是危害社会的蛀虫把对文学的否定当做愚民、专制统治的手段以是否合乎功用目的为唯一的标准,对于有利法治的文辞看重,重质轻文。狭隘的实用主义

四、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论语》——语录体

对孔子及其学生形象的生动刻画;

生动精炼、富有哲理的语言;

口语化特点,浅显易懂引人深思

2、《孟子》——体现语录体向专题论说文发展的趋势

论辩性强,情感激烈雄辩犀利,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

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例(重要):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说服力和感染力

3、《荀子》——论说文成熟定型的标志打破了对话体的框架,体系统一,结构完整,论说严密,形成的专题的议论文

论说篇幅宏大,立意鲜明;

善于比喻,数量多贴切;

多用排偶句式,章法整洁,节奏感强,气势雄浑

4、《墨子》——重视功用,朴质无华,以达意为主,说理明畅,以理服人

论辩的逻辑性强,推理严密,逐层推论,但缺少文采

5、《老子》——短小精悍,词约义丰,多用韵文,多排比对偶和比喻,句式整齐深蕴哲理

6、《庄子》——最突出:全书都由寓言构成,论述方式偏重叙述

寓言想象丰富,夸张非凡,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与其他诸子寓言的比较】:《孟子》多采自民间故事《韩非子》多采自历史传说《庄子》多有意识虚构,真人假事(实例难寻的原因)亦庄亦谐其他书的寓言多作为叙述性插入的内容点到即止,而庄子多由寓言连缀而成,结构完整,描写性强

构思奇特,变化莫测;

表面冷淡实则激情:感情充沛,抒情色彩,艺术感染力强

7、《韩非子》——严峻峭拔,单刀直入切中要害

论说进一步加强,逻辑严密;善用寓言和历史故事来论述例: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

8、《吕氏春秋》——杂家,精炼严密寓言刻舟求剑

9、李斯——《谏逐客书》说理彻底文采动人

【先秦诸子对中国散文乃至文学发展的贡献】P89——

Ⅰ推进了散文由简单的语录到专题论文的发展

Ⅱ在文体上多有首创之功

Ⅲ先秦诸子在中国文化思想上起了奠基作用,历代作家与作品都明显地受到他们思想的影响

Ⅳ诸子以其各自独特的个性,影响了后代作者

第一章古代神话与古代歌谣

1、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

“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2、我国记载神话比较多的书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3、我国远古神话与外国神话比较,有如下特点:

(1)记载零散,且多有异说。我国古代神话比外国神话零散,没有记载神话的专书。而且神话在口头流传过程中不断被修改加工,到了后人记载时,只能各记所闻,故多生异说。(原因:史官只重记实;思想文化界有排斥神话的倾向;春秋战国的动乱;

秦的焚书;口头流传过程中不断被修改加工。)

(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古代历史所记载的盘古、三皇之事,其实许多就是神话。

(3)我国的神话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外国神话突出的是个人英雄行为,我国远古神话突出的是大公精神,如女娲救民于水火、羿为民除害而射日、大禹治水不顾家门等。

(4)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中国神话中所歌颂的具有威望的神,或者是神性的英雄,都于劳动有关,像开天辟地的盘古,炼石补天的女娲,发明草药的神农。神话里还有诸神和诸神的著名子孙许许多多的创造发明。例如女娲制作了笙簧,皇帝创制了衣裳等。

4、《弹歌》

①今人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载周代歌谣15首,“歌”的第一首便

是《弹歌》。

②最早见于《吴越春秋》,是周代的歌谣,其内容是“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歌辞写的是以弹追逐野兽的情景,是一首猎歌,属于发明弓箭以前的作品。

③它反映了我国渔猎时代人民的劳动生活,描写他们砍竹、接竹、制造出狩猎工具,

然后用弹丸去追捕猎物的整个劳动过程。

5、《蜡辞》

①今人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在“杂辞”部分,所录的第一首便是《蜡辞》。

②《蜡辞》的内容是“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③《礼记·郊特牲》记载:依耆氏开始蜡祭,每月十二月合祭众神。《蜡辞》是祭神时唱的,表现了人们的愿望:土地不要流失,水不要泛滥,昆虫不要作恶,草木回到它该生长的地方。《蜡辞》比《弹歌》更早一些。

6、《周易》

①地位:《周易》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著作,是占筮的参考书。

②由来:大约在西周初年,卜筮之官把所收集的历代筮辞编辑成书,以作日后占筮的参考

③体现了当时诗歌的发展水平:

A 《周易》中的筮辞大多是片言只语。

B 作者采用和效仿民歌对其进行选择、加工和编辑,其中韵文占了三分之一。

C 《周易》的筮辞基本上是叙事的,涉及婚姻、战争、行役、畜牧、囚犯,内容相

当广泛。个别属于抒情的。这些诗歌,其内容和形式已近乎《诗经》中的短诗了。有些描写细腻,运用赋、比、兴、衬托等表情达意的手法,颇为生动形象。

第二章诗经

1、献诗、采诗之说

献诗、采诗之说是关于诗经来源的说法,即周天子定期或不定期收集民谣。

采诗说:认为西周王朝依古制每年春秋两季派采诗官员到各地去采集民歌,以了解民情,“观风俗,知得失”。如:班固《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献诗说:认为天子为“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如《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到土献诗”“于以考其修尚之美恶,而知其政治之自失焉”。

2、《诗经》的体例

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

典,乃称《诗经》。

②全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共160篇,雅105篇,颂40篇。风分为即《周南》、《召

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雅分为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鲁、商颂。

③《诗经》现存共有305篇,另有《小雅》里的《南陔》,《白华》,《华黍》,

《由庚》,《崇丘》,《由仪》6篇笙诗,有目无辞。

3、什么是风雅颂

宋人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风土之音就是各地的民歌,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现实。朝廷之音就是在以朝廷为代表的各级官府场合演奏的音乐,作者主要是贵族官吏,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宴饮游猎,其中也有不少对政局的黑暗面进行批评讽刺的。颂是在宗庙演唱的祭歌,内容多是对先君先祖的祭祀、祈祷、歌颂。

4、什么是变风、变雅

变风、变雅是汉代的说法。所谓“变”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的变革、揭露其衰败,相对于歌颂国家安定、政治清平的“正”而言的。变风、变雅指的是风诗、雅诗中的一些乱世之作。

5、《诗经》的思想内容可以概括为:

(1)、反映了周民族的发展史。如《生民》、《公刘》等作品记述了周部族的传说和事迹;

(2)、反映了战争及其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类诗歌表现了严苛的兵役、徭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代表性作品有《东山》;

(3)、揭露和批判当时的社会黑暗。如《伐檀》、《硕鼠》表现劳动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4)、反映的当时的婚姻恋爱。爱情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的喜忧得失,如《静女》、《蒹葭》;

(5)、农业诗。许多作品反映了人们从事劳动的情景,如《七月》;

(6)、其它。

6、《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有:

(1)开创了文学中“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写实精神,这体现在《诗经》深刻地揭露了西周及春秋前期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根植现实、正视现实、如实地反映现实的精神,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2)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诗经》大量地、成熟地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附:《蒹葭》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映,给读者留下广阔想象空间,被称为朦胧诗之祖。

(3)重章叠句的歌唱形式。诗经的作者往往运用重言、双声、叠韵、双关、隔句押韵,讲究对称整齐,充分发挥了汉语的特点。

附:诗歌的重章叠句指的是把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几句诗反复咏唱。这种结构形式便于记忆和传唱,起到加强抒情的效果。

(4)篇章句式既有定式,又灵活变化。《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但也有其它的句式,代表了当时诗歌的基本句式。

附:我国诗歌的传统结构形式:“起、中、结”或“起、承、转、合”。

7、《诗经》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要特征:

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务,刻画日常生活的具体细节,塑造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并通过这些生动可感的事物、细节和场景,抒情写意,自然而然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生民》虽是神话了的古史传闻,但作者依然将笔墨重重地落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事物上。诗中关于后稷种植庄稼公刘勘察周原的描写都是实实在在的人间事务而不是虚幻的天方夜谭。

8、赋、比、兴

①赋比兴是汉代学者首先提出的对《诗经》表现手法的总结。

②宋朝朱熹《诗集传》“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其他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③赋,就是直接地铺叙陈述,如实地把事情说出来,如《七月》把农奴一年到头的劳动生活一个月一个月地陈述。

比,就是比喻,有明喻,如“首如飞蓬”;有隐喻,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目的在于把要所写的对象的本质或形象具体地刻画出来。

兴,又叫起兴,从别的事情写起,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来,带有引起联想的意味。如《关雎》先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然后转到写君子与淑女的爱情。

赋、比、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9、在汉朝,流传的诗学有四家:

(1)毛诗:秦汉间鲁人毛亨作训诂以传赵人毛苌,其书称《毛诗故训传》,是《诗经》现存最早的解释本;

(2)鲁诗:汉初鲁人申公对《诗经》的解释;

(3)齐诗:汉初齐人辕固生对《诗经》的解释;

(4)韩诗:燕初燕人韩婴对《诗经》的解释。后三者用汉时通行的文字写成,属今文学派,后代已失传。宋代朱熹《诗集传》、清人马瑞辰《毛诗郑笺通释》比较流行。

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当时的形势是:七雄争霸,趋于统一;合纵连横,秦楚争霸;争霸成败关键在于改革。

屈原名平,战国时期楚国作家,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曾担任左徙、三闾大夫等职。一般认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招魂》和《九歌》。

屈原的艺术成就:

1、开拓了抒情诗的全新境界。屈原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多方面地、细腻地表现他缠绵悱恻、殷忧愤懑之态,也通过抒情表现了诗人的人格,展现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屈原作品中的比和兴,比起《诗经》,更多地把物和人结合起来,使物具有象征的意味,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如“香草美人”的象征。这开辟了后世所谓“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

2、诗体的革新。屈原在《诗经》之后,汉赋之前,创造了崭新的文学体裁——“骚体”。这一文体为后世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五、七言诗的产生产生了重要作用,为新的诗歌形式创造了条件;

3、浓烈的浪漫色彩。屈原继《诗经》以后,以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为我国文学开辟了另一影响深远的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屈原作品为我国浪漫主义的开端;

4、诗人与民间文艺的光辉结合。屈原在创作过程中善于吸收民间文学的养料。

屈原人格的核心是他的美政理想。他自我修养,培养人才,上下求索,遭谗而不顾,见疑而不改,最后冤沉汨罗,为的都是实现这个理想。作品中表现的屈原的人格,还有公平正直的品德,宁死不屈而不同流合污的顽强性格,悲愤沉郁的心理特征,展现了作者个性的各个层次以及形成这种个性的环境。因而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是有血有肉的,是生动感人的。

所谓“骚体”:一是鸿篇巨制;二是语体化;三是广声貌,趋艳丽。

所谓语体化,首先是词语的运用,多用口语,尤其多用方言;其次是句式散文化,长短参差,比之四言体、特别是比之雅颂,灵活自然,具有错落美;再其次是语气词“兮”字等的广泛运用,成了骚体句式的标志,使之具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最后是复音词与三字节奏的采用。春秋以前,四字调是文人诗的特点,而屈原吸取了南方民歌的形式,用六言、七言或长短句,中间多用个语气词“兮”,多用楚国方言入诗。

屈原浪漫主义的特点:

1、抱北方学派之人生理想,体现南方人富于想象的文学形式。屈原执着与黑暗现实的激烈冲突,是他作品中浪漫主义的契机。南楚巫风文化史屈原浪漫主义的土壤。《离骚》长诗的情节,是由诗人的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不可克服所决定,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2、运用了大量的非现实性的题材,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

屈原与民间文艺有密切关系:

1、《天问》、《招魂》较多地保留了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原型;

2、《九歌》原为楚地民间祭歌,屈原“颇更定其辞,去其泰甚”,使祭歌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准。

3、屈原的创造深受民间巫歌的影响,从屈作与《九歌》的关系就可以看得出来。胡适指出:“《九歌》显然是《离骚》等篇的前驱。”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歌之辞,内容多写楚地风土名物,声韵皆用楚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中原的诗歌有较大区别,故标以楚名。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尚书》:“尚”是“上”的意思,“尚书”即上古的史书。《尚书》主要记载了上古时期王公的训诰和政令等历史文献,是史官之作。《尚书》标志了散文的形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散文总集。

“春秋笔法”是指在作品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春秋》写得十分简约,像大事记一般,其中的褒贬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而是通过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春秋》的语言简练、准确,用词严谨;词语的选用极为严格,各组近义词的含义皆有细微的差别,用以区分同一行为中不同的社会内涵及作者的评价,如以杀、弑;卒、崩;含意极为丰富,作者的思想倾向皆蕴含其中。

《左传》基本的思想倾向是儒家的,在对许多历史事件的判断中,经常使用“礼也”、“非礼也”等观念。更重要的是贯穿全书的民本思想。在长期的神权统治之后,作者提出“民,神之主也”的主张,强调“上思利民”、“国将兴,听于民”,在动荡、纷乱的现实和莫衷一

是的舆论中立了一标尺,大大提高了“民”的地位。这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

《左传》的文学价值:

1、《左传》继承了《春秋》“尽而不污”、“惩恶劝善”的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特别是对昏君污吏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2、《春秋》严谨,而“左氏浮夸”(韩愈《进学解》)。这是历史散文的一大进步。

3、善于叙写战争

4、《左传》语言简明、精炼、准确、含蓄、婉转,词汇丰富,可称散文的典范,尤其是行人辞令,常常写得刚柔得体,不卑不亢,耐人寻味。

《战国策》与《左传》相比的文学成就:

1、《战国策》是国别体,不需要像《左传》编年体那样把一件事按年月分隔开,所以记叙得更连贯、更集中、更富有情节。

2、《战国策》与《左传》在叙事中同样重视人物描写,但《左传》中以人为主的篇章远不如《战国策》多。

3、《左传》在写人时注重真实而《战国策》则注重神似。《战国策》多夸张,甚至有虚构,往往摄取人物性格中的典型特征,用漫画般的手法进行勾勒。这使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鲜明、更富有个性、更典型。

4、《左传》的语言精炼严谨,而《战国策》的语言长于铺陈,流畅恣肆,气势激昂。《张国策》大量地记录了纵横家的言谈活动,因而也就必然反映了那种雄辩夸饰的风气。这对于文学性的增强、辞章的兴起起到了促进作用。

5、《战国策》中多用寓言和小故事,这些故事都写得短小精巧,情节有趣,寓意深刻。

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为传记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可利用的题材和可借鉴的手法。

先秦几部历史著作,通过人物言行的刻画去形象地再现历史,不仅记事,而且写人,把历史的画面以历史人物的面貌展现得栩栩如生。到了汉代司马迁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着重为任务立传,创造了传记文学。这一创造,凝聚了先秦史家的心血。

在散文写作上,先秦的历史散文也为后代做节所模仿,如汉代贾谊、宋代苏洵、苏轼父子都学习《战国策》,唐代韩愈、柳宗元取法《左传》、《国语》,都是突出例子。

这些史书记录了富有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和精彩而富有教育意义的人物言行,还给后代文学提供了加工的素材。

专转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试题练习精选带答案讲课稿

专转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试题练习精选带 答案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史是清乾隆时所定的历代正史,始于《史记》,终于《明史》,共二十四部史书。 B.《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编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类编排。 c.“志怪小说”是魏晋时代一种以描写鬼神灵异为主的小说,它源于神话小说、稗官野史、民间故事。其中有干宝的《搜神记》等。 D.“苦吟派”是以唐朝诗人孟郊和贾岛为代表的诗派,因他们作诗态度认真,着意于文词的锤炼,一字一句苦吟得来而闻名,孟郊“推敲”的典故即反映苦吟的情景。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史”是《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 B.“民间四大传说”是指《牛郎织女》、《盂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c.“四大古典戏剧”是指《窦娥冤》(元·关汉卿)、《西厢记》(元·王实甫)、《牡丹亭》(明·汤显祖)、《长生殿》(清·洪昇)。 D.“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明·罗贯中)、《水浒传》(明·施耐庵)、《红楼梦》(清·曹雪芹)、《儒林外史》(清·吴敬梓)。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纪传体史书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事实的,如《史记》、《三国志》都是纪传体史书。 B.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并称,如“韩柳”即韩愈、柳宗元,“李杜”即李白、杜甫,“小李杜”即李商隐、杜牧,“苏辛”即苏轼、辛弃疾。c.“乐府”本指掌管音乐的官署,后来也把它所采集来配乐的歌词以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称作乐府。 D.作为唐代诗歌创作的两座高峰,李白诗清新飘逸,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杜甫则用犀利的笔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他“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诗多用“赋”“比”“兴”手法。因而又有“《诗经》六艺”的说法。 B.关汉卿是我国元代杂剧的奠基人,著名戏曲作家,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 C《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老残游记》被称为我国晚清时期四大谴责小说。 D.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琳娜》等。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史上有“文章两汉两司马”之说,“两司马”指的是辞赋家司马相如,史学家、散文学家司马迁。 B.崔莺莺、杜丽娘和李香君分是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和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三部戏曲中的女主人公。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况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中国文学的本原是“道”。 先秦文学的“主流”是《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含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追本溯源→三种基本形式: ①神话传说(开天辟地神话、种族和文明起源传说) ②原始歌谣(原始祭歌、原始劳动歌谣、早期爱情歌谣) ③散文的雏形(殷商时期甲骨卜辞→金文→西周钟鼎铭文→周代散文) 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是诗乐舞三位一体 儒家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诸子散文:如论语,庄子 秦汉文学 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代表作《谏逐客书》 西汉:①“文景之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汉初文学以总结秦亡教训为主(贾谊《过秦论》)贾谊与晁错(写有《论贵粟疏》等文)的政论文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②汉武帝时期,汉大赋体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司马迁《史记》 ③汉宣帝号称中兴之主,有王褒、张子侨、刘向等辞赋大家 ④汉元帝以后,扬雄《甘泉赋》《长杨赋》等,但汉大赋呈衰落之势 以抒情为主的小赋继续发展,班婕妤《捣素赋》《自悼赋》刘歆《遂初赋》 东汉:“光武中兴”,今文经学的谶纬迷信逐步泛滥→抒发个体情志的作品,文学批判性增强辞赋:赋体文学居主导,汉大赋渐衰,抒情小赋益兴 张衡《归田赋》完成赋体文学革命性的变革 赵壹《刺世疾邪赋》为批判现实的代表作 诗歌:班固《咏史诗》倡其端,秦嘉《赠妇诗》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古诗十九首》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质朴直率,意境深婉 叙事诗《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散文:抨击统治集团大力提倡的今文经学,针砭时弊的佳作。如班固创作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汉赋四大家:(西汉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班固,张衡)

大学语文

文学与人生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没有多彩的人生,就不会产生美丽的文学,所以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但是文学又不完全是人生体验。吴密先生在他的《文学与人生》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文学是人生的精髓——哲学是汽化的人生,诗歌是液化的人生。小说是固体化的人生—均从各种含水的不纯物质中得来的,戏剧是爆炸的人生。”初读这段文学,并不知其意,但得出一点结论:文学泊于人生,但又作用于人生。 一、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文学样式有多种,谓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但无论作何种文学,为文者均有其水平之高低,文采之优劣;人生亦有多种,但不论是何种人,均有其人品,所以为文者其人品之高低,谓之曰高尚,低俗等等。文学作品都有它的内涵及思想,通过鉴赏一个人文章的内涵及思想,可以看出为文者的为人。所以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 然而文学不是真实的人生经验,(至少小说表现的不是真实的人生)即吴密先生所说的:人生≠真实的与直接的经验。每一部文学著作都是生活细节为对象,再加之以想象,赋之以深邃的思想才完成。四大名著无一不是在历史事件(或家庭琐事)的基础上改编,提炼其精华,投之以作者的感情才形成的:《红楼梦》中作者将自己的生活经历附加在贾宝玉身上,但又加了一些虚幻境、空空道长等,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与广度;《西游记》作者以历史事件玄奘西游为小说线索,加之以孙悟空、猪悟能等传奇人物,使小说主题立刻升华;不是单纯表现唐僧师徒四人如何与妖魔斗智斗勇,而是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细细品味吴密先生对几种文学作品巧妙的比喻,终于体会了“文学是人生的精髓”。真实的人生是混有杂质的一盆水,但在文学作品中,人生便是已经除去杂质的清水、纯净水,而其中哲学是“汽化的人生”,最为纯净,所以哲学是人生中最精华的部分——精神;诗歌是“液化的人生”,较哲学次之,所以诗歌表现了人的思想情感,是理想化的;而小说最劣,它只是在真实人生的基础上稍稍加工而成,所以小说重在记事,辅之心肝肤浅的情感表达……所以,“文学是人生的精髓”。 文学源于人生,是人生的表现,同样,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人的思想。 现在中国文学有诸多缺失,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宣传文学——专门作为宣传达室的工具;闲谈文学——缺乏作文的严肃性;消遣文学——低级趣味的文学。从这些文学中就可以看出作者们的低级超味,作文的不严谨,为人的不严肃。读过韩寒的《一座城池》的人,再了解一下韩寒这个人就会真正体会到“文如其人”。 二、文学于人生之功用 我们为什么要作文学?因为文学于人生有非常大的作用。 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太史公坎坷艰难的人生;读《离骚》,我们懂得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知道了“公正是灵魂的优点,也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它是其他各种德行的基础“。于是我们学会了公正……所以,文学之于人生等一大功用及涵养心性,培养心志,培养道德。 文学还可以促进真正文明。文学改变了人的意识,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促进人的进步。所以,一切优秀文学都在宣扬与体现人的规律,最终让人进步,促进真正文明。 除此之外,文学还可以让人通达智慧。如《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以让人了解世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可以增强人们的爱国之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学作用于人生,功效甚广,但一定是好文学才可以促进人养成好品质。 最佳文学作品含有人生最大量的、最有意义的部分,而且让读者爱到启迪,得到乐趣,这才是文学与人生的最佳契合点。

先秦文学试题(五)

先秦文学试题(五)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诗经》 2、《天问》 3、神话 4、春秋笔法 5、楚辞 二、判断正误,误者改正(每题2分,共10分) 1、《庄子》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专题论文的成熟。 2、《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3、在《春秋》三传中文学性最强的是《左传》。 4、《孟子》的文风气势磅礴,有浓郁的雄辩色彩 5、《九歌》共有九个章节构成。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2、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2、论述《离骚》的文学成就 五、标点古文并回答问题(标点5分,回答5分,共1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标点上文。 2、上文出自何处?主要论点为何?采用了何种论证手法?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2、《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共有370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这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3、神话是上古初民以幻想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口头文学。神话的艺术特征是幻想与想象,创作基础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神话以其神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了后代作家的想象力,为后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 4、春秋笔法孔子作《春秋》,有所谓“微言大义”之说,即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历史进行评断,用恰当的文字暗寓褒贬之意,表现了严格的历史倾向性。 5、“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汉成帝时,刘向辑集了屈原、宋玉的楚辞作品以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仿骚之作,合为一集并定名为

河南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的文学常识

河南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的文学常识 1.汉赋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 抒情小赋,内容上侧重于抒发愤世嫉俗与表现个人放心求志,形式上篇幅短小,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代表作有张衡《归田赋》,表现的是对世事的厌倦和对恬淡生活的追求,如“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苟纵心物外,安知菜辱之所如?”它一扫汉大赋那种铺采摛文、夸张堆砌的手法,用短小精悍的篇制和优美朴素的语言,集中抒写自己的怀抱。作者的苦闷、不满、追求和意趣贯穿全篇。《归田赋》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现存东汉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赋。它的出现预示着汉大赋的时代即将过去,预示着抒情小赋将以独立的体式在赋坛上占有一席地位。 2.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最早设于秦朝。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据记载,汉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六朝时,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 3.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 曹操诗歌《蒿里行》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多艰。作品反映了初平之年关东州群起兵讨伐董卓,便令会师之后,他们各怀异心,观望不前,不久各路人马为争夺权势相互火并、自相残杀。军阀长期混战、造成百姓惨死、抛骨露尸于野的衰败景象。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历史事实,并流露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苍凉激楚,形象鲜明。因此,后人称之为“诗史”、“汉末实录”。 4.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现存诗80多首,辞赋散文共40余篇。钟嵘评价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精兼雅怨,体被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齐策>>.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是散文集.是汉代刘向整理编订.<<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3.<<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文. 孟子:名轲,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 4.<<秋水>>选自<<庄子/秋水>>.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庄子:名周,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庄子

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5.<<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代表作,载于<<史记/李斯列传>>中,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又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其文章长于说理,散见于<<史记>>及<<古文苑>>中,其它文.<<泰山刻石文>><<琅玡台刻石文>>. 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6.<<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后叙,即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议论与叙事并重. <<答李翊书>>是一篇书信体的议论文.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辞必己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文章特点: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成就斐然,著有<<昌黎先生集>>. 7.<<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人.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散文有说理畅达,抒情委婉的风格,作品有<<欧阳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

先秦文学概况

先秦文学 远古至秦统一前的全部文学。“先秦”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汉书·河间献王传》:“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这里的“先秦”,即汉人心目中的“前秦”,包括秦王朝在内。至后人论学所谓“先秦诸子”,才开始将“先秦”的范围转移到秦以前,主要是指春秋末期至战国的一段时间。今人更将这一概念扩展成为泛指秦代以前。 远古口头文学远在上万年之前,中国人的祖先已经在开发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至珠江流域。通过劳动实践,他们改造了自然界的面貌,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着人类的精神文明。根据考古学上的发现,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中,就有按照实用和美的原则制造的石器工具和陶器用品,本身就是颇为精美的造型艺术品,上面的人面、鱼、鹿、鸟、蛙等图象和人面、壁虎、鹰隼等雕塑,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音乐方面,传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大体上可以判断,当时美术、音乐等艺术已逐渐同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昔伏羲氏因时兴利,教民田渔,天下归之,时则有网罟之歌;神农继之,教民食谷,时则有丰年之咏”(夏侯玄《辨乐论》)。这些关于远古时代歌谣创作的记载,不会全无根据。 石器时代生产力与知识水平低下,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人们感到无能为力,对它产生了神秘感,形成对自然神的信仰。原始人群演进为氏族公社后,又产生了祖先神的观念。神的信念在人们的意识中占着支配地位。对神的崇拜,就出现了宗教;对神赞美、祈祷所唱的韵语,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说它、征服它、支配它,就产生了神话;以歌舞等仪式来“沟通”人与神的联系的巫祝,也就是原始的文艺家。因此,原始文学与神的观念以及宗教活动是密切相关的。那时,祀神、祭天、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这是一种鼓舞人心、激励感情的艺术手段。从而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吕氏春秋·古乐》所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就是一例。再如《卿云歌》,虽然带有后人加工的色彩,但它的基本精神还是表现原始人对日月光明的崇拜与赞美。这些都是在群众性的、激动人心的场合,以载歌载舞形式演唱的。 在阶级社会形成以前,人与自然的矛盾特别突出。基于人们对自然幼稚的理解,便有“十日并出”、“十日代出”、“日中有金乌”、“日休止于扶桑”等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类对酷暑、太阳运行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与喜悦,就表现为“丰年之咏”、“葛天氏之乐”。至于自然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为消除灾难所进行的斗争,更是成了原始文学的主要内容:女娲补天、羿射十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伊耆氏的《蜡辞》(《礼记·郊特牲》)和《弹歌》(《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都属此类。原始文学中也有以社会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如黄帝战蚩尤、舜逐三苗、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反映了氏族部落间的激烈战争。这些神话传说,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的后期。 远古时代基本上还没有文字,原始文学只能是口头文学,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不断充实,不断提高。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后世著作所记载的有关内容看,古代神话原本是十分丰富多采的。到了文字记录的时候,可能受到史官求实精神与孔子为首的儒家“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观点的影响,往往被当作史实来加以修改、删削,甚至曲解,使其本来面目显得比较模糊。 奴隶社会文学夏禹传帝位于其子启,显示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化。奴隶社会在上升时期,和一切新的社会制度一样,推动了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到了商、西周,出现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尤其文字的日趋进步和广泛使用,对文学的影响至大。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周的青铜器铭文、《周易》繇辞以至《尚书》,反映了书面语言由句而章、由章而篇的形成过程。《盘庚》多记言,《顾命》中不少叙事,是现存较早的散文完篇。 诗歌的兴盛,是周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周代金文中已多用韵之文。《周易》中约三分之一为

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根据音乐、地域不同的分类;风指音乐曲调,国风指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15国风多民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舞曲,较舒缓,分鲁商周。 2、赋比兴:赋比兴是诗歌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3、四家诗:《诗经》到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诗、齐诗、韩诗和古文毛诗,后世称其为“四家诗”。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邵南、邶风、卫风、秦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篇。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国风”是15个地区的乐歌。“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重点篇章:《采薇》 2、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 《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3、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

现。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5、《左传》的思想倾向: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1、《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战国策》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 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百发百中”等寓言闪耀着迷人的文学光彩,表现出较强的艺术力量。 2、“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派生万物的表现;道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法则和根本规律,它主宰一切。 3、《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等9篇作品。

大学语文文学知识重点总结

大学语文文学知识(第十版)

大学语文文学知识(一) 1. 《论语》是由东汉郑玄厘定的,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2.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 早年贫而贱,做过委吏和乘田等小吏,后收徒讲学,参与政治活动,在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的是孔子。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4. 杜甫称赞庾信的文章"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5. 苏轼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6. “三礼”是《礼记》、《周礼》、《仪礼》 7.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自欧阳修写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8. 老子和庄子合称“老庄” 9.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是莫言写的。其作品以农村为背景,根植于齐鲁民间文化,汲取西方文学营养,将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想象丰富,风格独特,既展现了中国人的复杂经验,又传达出共通的人类精神。 10. “大李杜”是李白、杜甫,”小李杜”是李商隐、杜牧 11.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出自辛弃疾的《贺新郎·同父见 和再用韵答之》 12. 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小说集是《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坟》等 13. 巴金原名李尧棠,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4. 老舍,原名舒庆春,长篇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代表作有《月牙儿》;话剧代表作是《茶馆》 15.班固是东汉人,撰写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代表作有《班兰台集》 16. 辛弃疾词的风格是“雄奇豪壮,苍凉沉郁”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早在二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中原大地活动,在此后漫长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发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方。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据考古发现,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代,我国的美术、陶艺、建筑、音乐等艺术已逐渐与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 因书面文字尚未产生和使用,所以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文学形式大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主要文体是诗歌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先民在石器时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会形成了祖先神的观念。他们在祭祀、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而与之相伴的颂美、祈祷的韵语,便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同时,先民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释它、征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原始文学突出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数以社会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原始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在流传中经过了后人的一些修改、删削和曲解,因而流于后世时有所差别。 夏代逐渐有了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时,文字日趋成熟,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各处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及《尚书》,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由句而章、由章而篇及先记事后说理的发展过程。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章”。 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这些著述被视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其中《礼经》除《仪礼》外还包括《周礼》和《礼记》,实际成书于战国以后。《乐经》不传,一般认为它就是《诗经》的曲谱。产生最早的当推《尚书》和《周易》。《周易》托古的说法是伏羲画卦,文王作辞,《易经》的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易传》旧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系战国秦汉儒者所托。《周易》卦爻辞或韵或散,保存有不少古代的原始歌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原始文学中据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尚书》是一部跨时代的档案文件汇编,撇开今古文辨伪不论,仅从文字产生的时代来看,其中虞书、夏书显然出于后世的补作,而商书和周书才有可信的起码条件。《尚书》虽然号称难读,却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先河,讲究章法结构,条理清晰,并出现不少成熟的辞格,为历代散文家所重视。《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简史,相传是孔子根据春秋鲁国的史料记载编撰而成,文字简练似流水账簿,未能构成散文篇章,但其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直接导致了《左传》的产生。 春秋末至战国之世,是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时期。此时,历史散文的创作很发达,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这些史著不仅总结了国家成败之理,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春秋》还只是简略的大事记,到《左传》《国语》则有了具体的情节、逼真的对话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到《战国策》则更多地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和个性。它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三)及答案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三)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一篇中的句子。 2.《国语》大约成书于()初年。 3.“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出自《九歌》中的《》。 4.《子虚赋》和《》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 5.《汉书》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改变,改()为志,去掉世家并入()。6.在《乐府诗集》里,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7.《古诗十九首》当出现于()年。 8.()的《疾邪诗》二首均是五言,附在《刺世疾邪赋》之后。 9.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分成前后两个时期,以()为界线。 10.阮籍主要的诗歌创作是八十二首《》。 11.《孔雀东南飞》最初见于徐陵编的《》,题为《》。 12.“人生天地间,()。”是《青青陵上柏》中的诗句。 13.庾信赋的代表作是叙述梁代兴亡和自己身世的《》。 14.陶渊明诗留存有()多首。 15.永明体诗区别于古体诗的关键在于()。 16.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志怪小说和()两大类。 17.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是《》。 18.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19.《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卷二十九。 20.枚乘的赋中,《》最为重要。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诗经》全集共()。 A、三百篇 B、三百零五篇 C、二百九十五篇 2.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 A、《战国策》 B、《国语》 C、《老子》 3.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 A、荀子《赋篇》 B、贾谊《吊屈原赋》 C、扬雄《长杨赋》 4.汉代乐府机关收集民歌的主要目的是()。 A、观民风 B、定郊祀之礼 C、训练乐工 5.阮籍的代表作是()。 A、《咏怀》八十二首 B、《拟咏怀》 C、《咏史》八首 6.()是陶渊明晚年的代表作,寄托了他晚年的社会理想。 A、《归园田居》 B、《桃花园记并诗》 C、《归去来兮辞》 7.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位由南入北,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奇才是()。 A、庾肩吾 B、徐摛 C、庾信 8.志人小说内容包括()。 A、笑话 B、野史 C、正史 D、逸闻轶事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诗经》中的表现方法可分为()。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

2018年专插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汇总 (教材:大学语文第十版徐中玉、齐森华版) 一、古文篇 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祖上是宋国贵族。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晚年返回鲁国,倾力于教育事业与典籍整理。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而“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且宣称“克己复礼为仁”。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最早开始施行私塾教育。《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相传《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汇集而成。《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PS:①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②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孔子之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行齐、宋、滕、魏等国,主张游说诸侯。曾任齐宣王客卿。把孔子的“仁”理念发展为“仁政”思想,倡导“王道”,主张性善论。其著作《孟子》为四书之一。《孟子》一般被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撰(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其父:黄尊素。师从著名学者刘宗周。曾被南鲁王任命为左副都御史。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南雷诗历》等,著有《明文海》、今人编有《黄宗羲全集》。文章以简朴流畅的语言阐述观点,并从历史传说和经典史籍中援引实例予以论证,取精用弘,体现作者学识渊博与思想之敏锐. 3、唐甄,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达州人,清初思想家。顺治十四年举人。曾任山西长子县知县。晚居苏州,生活贫寒,专心著述。代表作《潜书》。这篇文章运用对话的形式讨论重大问题.中心论点: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讨论的伙伴:不知大丈夫之事的妻子、身为微者的的小妾和童而无知的幼女。文章的这种格局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篇相似,而作者赋予主客对话语境以更浓厚的日常生活气息作者身份具有更鲜明的平民色彩 4、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六分半书”、书法与绘画融会贯通、其诗文情感真挚、直率,语言晓畅易懂。其诗、书、画被称为“三绝”。有《板桥集》。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郑板桥思想的核心。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他亲民思想的鲜明写照。本文中心思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 板桥家书,感情真挚、坦率、情真意切、悱恻动人。语言上,板桥家书清新自然,晓畅易懂,

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导读: 1.《左传》的思想倾向: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国风"是15个地区的乐歌。"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重点篇章:《采薇》 3.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 《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4.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5.《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 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战国策》打破 "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 "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百发百中"等寓言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四)及答案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四)及答案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四)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弹歌》见于东汉人赵晔的《》卷九。 2、“与日逐走”的神话人物叫()。 3、《诗经》中的“风”共有()篇。 4、《诗经卫风·硕人》一篇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一个贵妇人说:“手如柔荑,()。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5、《左传》又名《》,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学巨著。 6、晋文公早年流亡之事记载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里。 7、“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的《》一诗中的句子。 8、屈原一生共被流放两次,第一次是被楚怀王流放到()地区。 9、《论贵粟疏》是()写给文帝的一篇奏疏,文章中心是阐述强本抑末的主张。 10、《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传。 11、汉乐府民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12、《陌上桑》表现了女主人公()巧对使君的机智。 13、《古诗十九首》的抒情主人公绝大多数都在诗中直接出现,《》是个例外。 14、五言诗在语音结构上一般为“()”节奏。 15、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 16、左思的《咏史》诗主要反映寒门知识分子与()的矛盾。 17、“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出自陶诗《》。 18、宋初的()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人。

19、《恨赋》和《别赋》的作者是()。 20、大量运用()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春秋》记史实,用精微的语言寄寓是非褒贬,称为()。 A、革故鼎新 B、微言大义 C、见微知著 2、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 A、六义 B、六章 C、六种 3、《九歌》共有()篇。 A、9篇 B、10篇 C、11篇 4、从散体大赋转向抒情骈体小赋的标志性作品是()。 A、《归田赋》 B、《二京赋》 C、《鵩鸟赋》 5、“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二句出自乐府诗()。 A、《上邪》 B、《饮马长城屈》 C、《东门行》 6、最早采用“赋”的体裁写成的文学理论专著《文赋》,其作者为()。 A、陆云 B、陆机 C、左思 7、陶渊明诗歌中继承了阮籍、左思传统的是()。 A、田园诗 B、山水诗 C、咏怀、咏史诗 8、西汉末,东汉初的作家()开始将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著录于史书,并把写小说的人称作小说家。 A、班固 B、王充 C、桓谭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战国策》又可称为()。

专转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试题练习精选带答案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史是清乾隆时所定的历代正史,始于《史记》,终于《明史》,共二十四部史书。B.《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编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类编排。 c.?志怪小说?是魏晋时代一种以描写鬼神灵异为主的小说,它源于神话小说、稗官野史、民间故事。其中有干宝的《搜神记》等。 D.?苦吟派?是以唐朝诗人孟郊和贾岛为代表的诗派,因他们作诗态度认真,着意于文词的锤炼,一字一句苦吟得来而闻名,孟郊?推敲?的典故即反映苦吟的情景。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史?是《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 B.?民间四大传说?是指《牛郎织女》、《盂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c.?四大古典戏剧?是指《窦娥冤》(元·关汉卿)、《西厢记》(元·王实甫)、《牡丹亭》(明·汤显祖)、《长生殿》(清·洪昇)。 D.?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明·罗贯中)、《水浒传》(明·施耐庵)、《红楼梦》(清·曹雪芹)、《儒林外史》(清·吴敬梓)。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纪传体史书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事实的,如《史记》、《三国志》都是纪传体史书。B.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并称,如?韩柳?即韩愈、柳宗元,?李杜?即李白、杜甫,?小李杜?即李商隐、杜牧,?苏辛?即苏轼、辛弃疾。 c.?乐府?本指掌管音乐的官署,后来也把它所采集来配乐的歌词以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称作乐府。 D.作为唐代诗歌创作的两座高峰,李白诗清新飘逸,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杜甫则用犀利的笔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他?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诗多用?赋??比??兴?手法。因而又有?《诗经》六艺?的说法。 B.关汉卿是我国元代杂剧的奠基人,著名戏曲作家,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 C《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老残游记》被称为我国晚清时期四大谴责小说。 D.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琳娜》等。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史上有?文章两汉两司马?之说,?两司马?指的是辞赋家司马相如,史学家、散文学家司马迁。 B.崔莺莺、杜丽娘和李香君分是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和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三部戏曲中的女主人公。 c.唐传奇小说如《柳毅传》等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D.莫泊桑,法国作家,作品有《羊脂球》和长篇小说《漂亮的朋友》。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致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