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教学目的

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国别体——以

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

会稽kuìjī仇雠chóu 苑囿yòu 暴pù露

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如:知政、知县。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2.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如:商旅不行。资,积蓄,储备。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

3.无乃后乎——无乃……乎,是文言固定句式之一。译作:恐怕……吧。

4.何后之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

厌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5.遂使之行成于吴——遂,终于。(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派文种动身出使吴国并达成了协议。

五、疏通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民无所移——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2.将不可改于是——将不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在这种局面上。是,这。(此“于是”与现代汉语不同。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不可失也已——千万不能够失去。也已,古汉语中

为了强调,有两个或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只译后一个即可。(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4.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臣服。古代讨伐一个国家,使之臣服就可以了。

5.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用法,使……离去。夫差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二(知、复、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检查作业

答案:知(1 知道;2感到、觉得;3主持;4通“智”)复(1繁复;2再;3 恢复。)

既(1不久;2已经;3 既然。)

二、疏通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己,自己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以致,导致。以致百姓的白骨裸露于原野。

3.寡人请更——更,更改,改变。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的策略。(也有人说是指改正错误)

3.宦士三百人于吴——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隶。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做动词用,译作:让……做帝王的仆隶。

三、疏通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通假字:

南至于句无。(句,通“勾”。)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将免者以告。(免,通“娩”。)三年释其征。(征,通“政”。)令孤子、寡妇、疾疹(疹,通“疢”。)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无不餔也。(餔,通“哺”。)

无不歠也。(歠,通“啜”。)

2.重点句:

①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吃饱。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美丽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

②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庙堂。这里作状语用,释作“在庙堂上”。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宴享,以示尊重。

四、疏通第五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通假字: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亿有三千(有,通“又”。)

2.重点句:

①如寡人者,安与知耻?——与,语助词。知,感到,知道。像我这样的人,怎么知道耻辱?

②勾践既许之。——既,……以后。勾践终于答应了。

③如此,则有常刑。——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翻译全文。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二之“既”、“劝”、“遂”、“当”。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作业检查。

答案:劝(1 劝勉2 劝说不)遂(1 成功2于是3终于)

当(1 掌管2 面对3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4阻挡,把守6 将)

二、疏通第六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孰是君也——是,这,这个。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

翻译全文。

三、简析课文。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1.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

◎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为达目的他送美女。

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

和意志。

2.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3.你喜欢这一人物形象吗?

(略)

四、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1.词义的扩大。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河”

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

2.词义的缩小。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称,现在在南方专指稻

谷,在北方专指小米。(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3.词义的转移。如:“诛”,开始时指责备,例如成语“口诛笔伐”。后来成了“杀戮”的意思。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见识浅

薄,无贬义,现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练习:比较下列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不同:

①乃号令三军。(古:传布命令。今:下达的命令。)

②大夫种进对曰。(古:古代官职。今:对医生的称呼。)

③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古:武士。今:坏人的帮凶或党羽。)

④以暴露百姓于中原。(古:在野外受日晒雨淋之苦。今:隐蔽的东西露出来)

⑤将不可改于是。(古:介宾短语,在这方面。今:连词。)

⑥生丈夫,二壶酒。(古:男子。今:成年男子或女子的配偶。)

⑦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古:离开。今:前往。)

⑧果行,国人皆劝。(古:劝勉,鼓励。今:劝说。)

五、完成作业。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2篇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Goujian exterminating Wu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 2、篇章2:《勾践灭吴》课堂实录(节选)教学设计 篇章1:《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 板书课题,强调本文的出处,提示标划文学常识。 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是否对春秋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有一个初步认识? 生:有。 问:是怎样的?(学生沉默) 引导:是和平安定的?还是战乱的? 学生齐答:是战乱的。

出示“春秋时期诸侯形势图”的投影片,介绍时代背景:当 时原本统一着中国的周王朝衰落,诸侯势力兴起,相互讨伐战争,争夺土地和资源,黄河流域一带就有齐、宋、晋秦、楚等多个大 诸侯国争霸,中原大地可谓狼烟四起。而在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 区也有两个国家不甘示弱,争得不可开交,他们是吴国和越国,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来看看吴越两国的争霸又是怎样的一种 情形。 交代吴越战争的由来:吴王阖闾曾经打败过吴国西面强大的 楚国,一心想向中原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当诸侯的首领,可是 其南面的越国也一天天强盛起来,不断第派兵骚扰吴国的边境威 胁到吴国的后方,使它北上争霸受到严重的牵制,吴越两国的仇 怨摩擦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了。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 勾践继位,阖闾就趁着越国的国丧带领其子夫差攻打越国。然而,阖闾在这一仗中被砍掉了一个脚指头(学生笑),这一伤说轻一轻,说重又不重,可阖闾老了,受不住伤痛折磨很快就死去了 (学生兴奋)夫差发誓报酬,在前494年又与越军在夫椒这个地 方打了一仗,杀得勾践只剩兵五千,退居会稽山上,此时越国面 临着亡国的危险,情况危急,我们的课文也由此拉开了序 幕。提问:在这种局面下,勾践有否因惨败而一蹶不振,坐 以待毙呢?(齐答:没有) 引导:那我们看看他有什么进一步的举动:“乃号令……”,可见他正积极着手招揽人才为他出谋划策,而且还有优厚的待遇

《卧薪尝胆》教学设计

《卧薪尝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卧薪尝胆的意思和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拓展知识面,了解历史上发奋图强的经典故事 3、联系实际谈谈卧薪尝胆的精神在生活中的运用和意义 4、了解“万般无奈”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越王勾践所忍受的屈辱;了解吴王的傲慢 2、联系实际谈谈卧薪尝胆的精神在生活在中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4’) 1、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许多了不起的皇帝和国王,你知道有哪些?怎么知道的?(指导 学习方法:课外知识的获得的途径—阅读、看电视、听广播) 生回答 2、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成语故事里就有两个王,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是谁?生回 答 3、师:同学们都找到了,他们是: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板书) 4、师:2000多年前,吴国和越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越国战败变得很弱,而吴国很强。 (相机贴卡片:弱强) 战后的越王落得怎样的下场?而吴王表现怎么样?请自由读课文找一找。 (二)、了解越王无奈和忍受的屈辱(10’) 1、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生汇报:越王:万般无奈只好给吴王当奴仆吴王:骄傲(板书) (师评价: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到了! 你真聪明,读书的速度可真快啊!) 3、师:难道越王就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吗? 4、生回答,师否定,引导到“万般无奈” 5、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越王万般无奈?(只好,求和) 6、师:你知道奴仆是什么样的人吗? 生汇报(师评价指导:父母不是奴仆,保姆不是奴仆) 师:老师来画给你们看看,了解奴仆。 奴:先画半边的“女”,这个女人弯着腰,跪在地上听从命令;可是还有人用大手打她,这样没有人格地位的女人是:奴。(师边说边画) 仆:这是个侧立的人,他不仅要干活,还有人在他的尾巴、上插上一根羽毛呢! 7、指导朗读: 师: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越王只好去做奴仆。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越王的万般无奈,谁愿意来读一下! (师:老师感觉你这王此时很快乐嘛。/如果在读得慢一些就更好了!/你能读得比他还要好吗?) 师:听了大家读的,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大家看老师读得怎么样? 学生评价,师生共读课文(生个别读------指点------齐读课文) (三)、过渡: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越王夫妇来到吴国做奴仆,一做就

高三语文:《勾践灭吴》教学设计6(教案文本)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三语文:《勾践灭吴》教学设计6(教案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三语文:《勾践灭吴》教学设计6(教案 文本)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国语》被王充称为《左外氏传》,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三、学教要求: 1、了解勾践在败于吴国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终于灭吴的经过与意义; 2、理解“更”、“广运”、“政”、“摩厉”“亿”等词语; 3、了解并借鉴课文叙事主次清楚,记言范围广范,层次丰富,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委婉得体,辞令优美、贴切等特点。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了解关于《国语》的文学常识 学习常用字"知"、"复"、"既"、"劝"、"遂"、"当"。背诵第五、六段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感受勾践为图复国卧薪尝胆的意志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

女忘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论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请给这段话用成语起个标题,有能力的把这段话翻译出来。 题目:卧薪尝胆 译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困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的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诵读课文 根据下列问题学生自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注意字音、断句。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小声读课文。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时,为什么要号令三军?号令三军的内容是什么? 2文种是怎样进见勾践的?勾践派谁向吴国求和?勾践怎么说服出使者的? 3"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为什么没"成"?后来为什么又"成"了? 4当越国解了会稽之困后,勾践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5越国国土面积有多大?勾践对父兄昆弟发誓说了什么?勾践对国人下了什么命令?对"达士",对"四方之士",对"国之孺子之游者",对自己什么态度?十年没收什么产生什么结果? 6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样回答的? 7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订正字音、断句,并准备复述课文。

勾践灭吴的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一文言文教学宜“低起点、稳起步,先入门,再提高” ,避免学生对古文产生厌学兴趣。——参选自教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 掌握特殊语法现象。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 3 课时预习阶段:通读课文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蒲松龄的对联引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出示ppt :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清】蒲松龄(查证)在这幅对联中,有两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讲述的是哪两个故事?明确: 破釜沉舟讲的是楚霸王项羽,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 ,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二、题解 (1)常识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国语》(学生标识课文注释①)。掌握:《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所作。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 年--公元前453 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辨析(ppt 出示):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国语》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 序列。《左传》纪传体——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2)背景: 出示ppt:“春秋时期诸侯形势图” ,介绍时代背景:

《六国论》教案17

《六国论》教案17 导读:教学目的: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

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勾践灭吴详案

《勾践灭吴》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的艺术。 重难点: 1、积累本课要求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文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朗读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在黑板上写对联,或者上课后,展示对联。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有谁知道他背后的故事吗?(讨论)那好,老师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古代大将项羽带兵渡过渭水后,决心要战胜敌军,于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把自己的退路都断了,因此士气大涨,最终置之死地而后生,击败了秦军,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恨,最终达到目的的故事。 越王勾践当年如何卧薪尝胆,又如何雪耻报仇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请大家翻开课本89页。 板书:18 勾践灭吴《国语》 二、背景讲解 这篇课文是节选自《国语》,题目是后人加上的,《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重在记言,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前面我们学的《烛之武退秦师》是编年体史书,重在记事,大家要注意区分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实力较强的国家都在长江以北(画地图)南方只有吴国和越国这两个国家实力较强(画地图)吴国在今天苏州一带,越国在绍兴一带(画地图),两国毗邻,而且都是富饶之地,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两国都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发生摩擦,公园496年,吴王攻越受伤而死,他的儿子夫差于公园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退守到了会稽山,只有五千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难点字音 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全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一二读” 副板书:栖(qi)郗(xi)譬(pi)爪(zhao)牙暴(pu)露蕃(fan) 不衣(yi) 板书:勾践栖于会稽 (同学们朗读全文完毕)大家读得很好,这里黑板上列出了易读错的字音,请大家注意。

勾践灭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_0

勾践灭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ybck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常被广大青少年引用。这个故事和成语密切相关,导 入课文可先让学生回答,这个成语是什么,并让他们简单介绍这个成语故事。这样做可以调 动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本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有必要对背景加以介绍,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势不两立。吴国依靠伍子胥、武的计谋,往西攻破强大的楚国,往北威慑到齐、晋两国,往南攻打越国。越王勾践领兵迎击,在姑苏山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大趾。吴军撤退,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答说:“不敢忘记。”当天夜里,阖庐死去。夫差立为吴王后,任伯嚭为太宰,演习战斗射技,三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椒山打败越军。

3.要注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整体感知课文。可根据沉重的预习情况,试着让同学们简单议论一下,课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可启发诱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相教育。 4.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律,从而自己也就会写诗了。文言文也是如此。 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诵读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第一,读准字音。第二,读清句读。第三,读出语气。 文章要让学生自己读,学生阅读文言文存在着种种障碍,更要多读才能领会。当然提倡学生自己阅读,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部分章节。 5.剖析分析步骤和要点。 (1)结构层次 第一段勾践总结经验,文种进谏。 第二段越王委曲求和,吴国态度不一。 第三段勾践深刻反省,礼贤下士。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教学目的 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国别体——以

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 会稽kuìjī仇雠chóu 苑囿yòu 暴pù露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第2课时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第2课时人教版 一、明确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二、整体感知 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在锤炼语文方面讲究字约义丰,阅读中注意赏鉴。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述故事情节。 2.围绕重点、难点讨论,教师小结。 讨论题 1.人物的性格是怎样通过情节展示出来的?文章又是怎样通过对话,和作者的叙述刻画人物性格的? (参考答案) 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它需要借助历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开始,作者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越兵溃败,危在旦夕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于相谋的情景。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无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作者通过人物议论和对话,使勾践的形象深沉而丰满。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会,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温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温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 在外交斗争中,文种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尽管吴国忠臣伍子骨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夺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酷,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2.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参考答案) 诸侯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勾践灭吴》就兼有两者之长。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只有外交辞令,确实是妙传神。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华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 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骄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服者了!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这番甜言蜜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已。一般人都能识破。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这段话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 紧接着上面这段甜言蜜语之后的一段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外交辞令理为传神。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这段话也是文种说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王如果不饶恕越国的君民,那么将有全副武装的名兵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 一、教材分析 “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就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考纲的要求如下: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其中,包括1.理解[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被、宾前、省略、词类活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①分析并提取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①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3大块9个考点,覆盖了大纲的要求。 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考纲及教参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最后两段。 教具: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我制作课件,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用时:根据教参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计划用2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诵读、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诵读为主。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学习任务 1.熟读《勾践灭吴》《游侠列传》,达到流利诵读的程度。 2.学生分成小组,查阅以下内容 ①《国语》相关信息(史书类型、主要内容、文字特点及“勾践灭吴”的相关历史背景) ②列出“勾践灭吴”故事中吴越两国人物对应表 ③《史记》的相关信息(作者、史书类型、体例、在中国史学界文学界的地位及《游侠列传》全文的大概内容) 3.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4.收集并阅读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史记》、《国语》、《左传》、《古文观止》中跟勾践灭吴有关的资料。具体有:成语、俗语、文章(文言文)、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等。整理后在全班小结:推荐有思想内容、有意义、有兴趣、有趣味的文章。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Script> 一、课文悟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嚭疏伍,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由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令人慨叹的是,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06年)后的“楚、汉相争”,“鸿门宴”上又再现了与“吴越相争”惊人相似的一幕:占尽优势的项羽(类似夫差),不听从范曾(类似伍子胥)的忠言,却听信内奸项伯(类似太宰嚭)的盅惑,不以史为鉴,一味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他可以残忍地坑杀20万秦降军,也可以焚烧壮丽的阿房宫,但却“不忍”诛杀一个政敌刘邦,这种“匹夫之勇,妇从之仁”致使项羽重蹈了历史的覆辙,犯了同夫差一样的低级错误。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 明人陶望龄以“妙理玮辞”评价《国语》,这“妙理”中即蕴涵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实有“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之境界。 二、亮点探究 1.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4.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 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 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 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三、介绍历史背景: 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之子勾

勾践灭吴教学内容

勾践灭吴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勾践灭吴 《国语》 3课时 教学目的:1.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及句子的用法。 2.学习《国语》的写作方法和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笔下的深沉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掌握亿、节、旅、蕃、知、劝、当、遂等词的用法。 教学内容:教法:讲读式 一、简介: 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分二十一卷,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 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尽余各国所记都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国语》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2.背景:见教参。 3.导语设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郭沫若为之作了补充。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分析: 1.结构: (一)战败和谈: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谈判结果怎么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理解下列词语的用法: 栖知资无乃…乎成伐服去 (二)卧薪尝胆: (1)越王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教学难点 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清初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是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看课文98页的介绍)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的意思。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

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三、背景介绍 《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大败之后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的故事。 四、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生字:栖(qī)絺(chī)譬(pǐ)雠(chóu)嚭(pǐ)赦(shè) 鄞(yín)蕃(fān)饩(xì) (2)多音字:贾(gǔ)人爪(zhǎo)牙疹(chèn)疾疹衣(yì)非其夫人之所识则不衣(3)通假字:“餔” 通“哺” 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有”通“又” 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三千 (4)异体字:“已”同“矣” 例句:虽悔之,亦无及已 “句”同“勾” 例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取”同“娶” 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同“娩” 例句: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政”同“征” 例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歠”同“啜” 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的读音) 2.再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简析文章。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案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案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从而忽视

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引导——启发——点拨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而是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学生转变观念后,可启发学生以一篇议论文的观点来分析文章,对不明确的问题适当适时点拨。(可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辅助工具)分析——归纳——联想自主分析文章第二、三段,归纳作者的思路,联想所学过的文章——(以40分钟为标准一课时)导入新课(3分钟)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课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的艺术。 重难点: 1、积累本课要求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文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朗读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在黑板上写对联,或者上课后,展示对联。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幅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有谁知道他背后的故事吗?(讨论)那好,老师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古代大将项羽带兵渡过渭水后,决心要战胜敌军,于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把自己的退路都断了,因此士气大涨,最终置之死地而后生,击败了秦军,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恨,最终达到目的的故事。 越王勾践当年如何卧薪尝胆,又如何雪耻报仇的,《勾践灭吴》

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请大家翻开课本89页。 板书:18勾践灭吴《国语》 二、背景讲解 这篇课文是节选自《国语》,题目是后人加上的,《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重在记言,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前面我们学的《烛之武退秦师》是编年体史书,重在记事,大家要注意区分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实力较强的国家都在长江以北(画地图)南方只有吴国和越国这两个国家实力较强(画地图)吴国在今天苏州一带,越国在绍兴一带(画地图),两国毗邻,而且都是富饶之地,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两国都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发生摩擦,公园496年,吴王攻越受伤而死,他的儿子夫差于公园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退守到了会稽山,只有五千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难点字音 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全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一二读” 副板书:栖(qi)郗(xi)譬(pi)爪(zhao)牙暴(pu)露蕃(fan)不衣(yi) 板书:勾践栖于会稽 (同学们朗读全文完毕)大家读得很好,这里黑板上列出了易读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教案

《勾践灭吴》是一篇好文字,它在以朴实无华而着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说别具风采,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历史记录,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春秋末叶的着名史实,不但史书上有记载,而且有关它的民间传闻更为丰富。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历史典籍很多,而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富于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之曲折委婉,人物形象之鲜明生动,外交辞令之巧妙传神,经验教训之发人深省,确实达到了“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境界。 先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委婉。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情节安排方面和小说不同,它并不追求错综复杂、紧张惊险,而是讲究节奏适度、曲折尽情。《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吴、越交战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明明是越兵溃败,退守于会稽山上,国家危在旦夕之间;作者却不紧不慢地叙述勾践的求贤和文种的进见。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果然,继这个精彩的开头之后,文章自然地转入第2段,推出那幕更为精彩的外交斗争场面:文种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尽管吴国忠臣伍子胥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奈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嚭,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从文章的开头起,到第2段结束止,情节曲折而节奏适度,似乎是山穷水尽,转瞬间就柳暗花明,这就是优美散文的艺术魅力。文章的第3段,承接上文,作者以平易朴实的语言记叙了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经过:对外“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对内抚恤战后的百姓,率领他们休养生息,这就是全篇的主题,即所谓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使越国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有能力洗雪国耻。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这两段文字,情节仍有起伏,节奏仍然适度,保持了整篇文章风格的统一。 再说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在勾勒人物形象方面和小说不同,它无意塑造丰富多彩的典型形象,只不过借助历史人物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而已。这类历史散文的优秀代表往往能够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勾践灭吴》正是如此。在作者的笔下,越王勾践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任,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事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愠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漫长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竞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他那番巧妙传神的外交辞令最足以显示他的性格与才华。

卧薪尝胆教学设计

《卧薪尝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艰辛。 3、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并领悟“卧薪尝胆”内含的伟大精神。教学重难点:1、感悟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艰辛。 2、领悟“卧薪尝胆”内含的伟大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卧薪尝胆》。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这几个 3、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讲一讲《卧薪尝胆》的故事吗? 二、质疑导入新课 从兵败会稽到灭掉吴国,这么大的变化,越王勾践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一起到两千多年前去看个究竟。 三、学习课文2、3、4自然段,逐步理解卧薪尝胆 (一)理解“兵败求和”的深意 1、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的第2自然段,找找看:越国兵败会稽 (在黑板上画“女”字的象形文字。)这是什么人哪?这是女人!古代的女人见了男人就要这样,一副温顺的样子。可有一类女人,尽管她已经很听话,很温顺了,人们还是用一只大手一把抓住这类女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类女人就是“奴”!这个字就是“奴仆”的“奴”。 *师:(在黑板上画“仆”字的象形文字。边画边解说。)还有一种人,这种人的腰弯得更厉害。头上戴着很重的一种刑具,让人家一看就知道,要么他是罪犯,要么是打了败仗被俘虏的人,还不够。这是这个人的屁股是不是?(师在人形的屁股后面继续画)这种人屁股后面还要插一根毛。头上戴着刑具,屁股后面插根毛。你知道什么东西屁股后面有毛啊?如果是你,会觉得怎么样? 总之,是各种各样的“辱”?(相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耻辱、屈辱、侮辱、羞辱、欺辱。)让我们字字读到心底。 不仅这样羞辱他,而且还要他整天干重活!(继续画)这样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这样的人就是“仆”!这个字就是“奴仆”的“仆”! 3、你愿意当奴仆吗?连小孩都知道不愿意,他堂堂一国之君难道傻了?要不怎么会表示愿意当奴仆? 万般无奈是什么意思,你理解吗?(实在没有办法)带着你的理解读好“万般无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